民族文化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7:46: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文化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文化反生态思想研究
摘要:学术界对于文化的研究一直都存在雅与俗、良与莠、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等一系列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也不应该有所例外。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缺少辩证分析的色彩。本文重申了辩证分析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必要性,阐述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反生态思想的概念、特征及区分标准等,分析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反生态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其消解途径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反生态思想;消解
关于文化的研究,学界一直都存在雅与俗、良与莠、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等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相较而言,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则缺少辩证分析的色彩。目前,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体系的解读、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价值评价及建构途径的探讨方面。〔1〕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的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些仍然是能够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而有些却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的理念相悖。因此,辩证分析西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的“糟粕”无论对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一、辩证分析西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消解其文化中反生态思想的首要步骤
早在2010年就有学者探讨过《辩证分析法在文化研究中的运用》问题,文章认为,“只有对本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以及外国文化进行辩证的、历史的、系统分析,才能科学认识文化的本质,把握文化规律,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正确指导。”〔2〕相比较而言,目前学术界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其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上,而忽视了文化在不同时代而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不科学的研究方法必然会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在其对待方式上也必然会全盘吸收。因此,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否能够对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科学的引领作用,首先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认识了它的本质,是否分清了它的构成成分。为此,必须采取辩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诸多的文化现象中分解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进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它们尽可能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首先,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优秀的、先进的生态文化进行科学引领,而错误的反生态思想只会把人们引向歧途。“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人类处理整个生态系统的积极成果。”〔3〕80“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先导,是因、在先;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发展的实践产物,是果、在后。”〔4〕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是当地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先导”,不同民族的生态文化共同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伦理观及政绩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因此,“蕴含在民族和宗教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原动力。”〔5〕在西部地区,虽然民族不同,文化有别,但其生态文化的本质是共通的,那就是它要求人们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开发西部,在保证天蓝、地绿、水净的前提下发展西部,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保护西部。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不良成分则无法发挥这些积极的作用,相反,会把我们的行为引向保护自然的对立面,使我们成为自然的敌人。其次,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素质的提升,需要有生态文化中正面的生态思想的引领和负面的反生态思想的警示。所谓生态素质,就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的、心理的、技能的以及道德的综合素质。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遇到环境问题能自觉地采取恰当的方法处理就是一个具有较好生态素质的人。生态素质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西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挖掘并整理这些民族生态文化,对其中的“良莠”成分加以甄别,并在生态素质教育中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掌握生态保护的技能,同时通过反生态思想的梳理,可以警示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做到远离那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做到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为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再次,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需要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进行甄别和扬弃。在对待文化发展的态度上,我国一贯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缺少科学研究这一重要环节。“倘若没有科学的研究和规划作为开发的基点,利用就可能失之盲目和无序,文化开发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与破坏。”〔6〕研究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就是要挖掘其中优秀、进步、符合生态文明时代需要的“精华”,以便于人们去保持、继承和发扬;同时,甄别其中有害的、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糟粕”,帮助人们去批判、改造以致于摒弃。最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全面建构,需要补充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有益成分,而对于那些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则要及时加以修正或摒弃。“生态文明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既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反思与超越,也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和探索。”〔7〕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建构,应该是“基于自然———人———社会‘三维化’的,由微观、中观、宏观和宇观四个层次共同构建的方法论体系”〔8〕,它需要世界人民携起手来,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国度、不分民族,齐心协力共同建设我们的地球家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作为我国大家庭中的成员,有义务、也有责任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贡献,而那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反生态思想则要从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中及时剔除。综上所述,突破原有的研究方法,辩证分析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梳理出其中的反生态思想,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开发、利用、传承与创新都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能够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又为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富有时代特征。
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态思想及其特征
美声民族文化研究
【摘要】中国声乐的教育特点对于我们理解美声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中国声乐的教育特点进行总结,其次对美声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挖掘和探究,旨在深化人们对美声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关键词】中国声乐;教育特点;美声民族文化
一、中国声乐的教育特点
(一)声乐教学侧重演唱技能的培养。声乐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演唱技能的培养。技能与声音不同,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肌体动作训练而成。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有稳定良好的声音状态和演唱状态,必须通过一整套科学标准、协调一致的动作训练才能达到。演唱技能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需要不断、反复练习才能够把握演唱技能的科学规律,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声乐课所训练的内容一般都遵循由浅到深、逐步变难的原则,不断强化和完善学生的音域、音色和音量的控制,培养学生独特的演唱风格和发声技术,使学生的演唱技能能够得到全方位培养。(二)音乐知识的传授是基础。在声乐教学当中,很多教师都会反复对学生强调演唱技能的重要性,但这不是说声乐教学就不注重基本的音乐知识教学。我们必须明白,音乐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演唱技能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像歌曲分析、艺术处理等内容都需要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细致讲解才能明白。(三)声乐演唱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从时间概念来说,声乐演唱的时间概念明显强于其他学科。比如,其他学科在考试过程中,还有机会和时间进行反复修改,而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时间的控制则是十分严格的。演唱过程中,如果出现声音不理想、技巧不规范或者“开破”等现象,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声乐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时间概念,严格培养学生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能,保证学生在演唱表演或者考试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表演自然。(四)声带和相关的发声器官是声乐教学的“乐器”。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还表现在其所依托的乐器就是人自身的器官,比如声带和相关的发生器官,声音经过内耳道的传递,与通过口腔向体外传送时所产生的震动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声乐演唱者在实际演唱过程中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演唱者主观上的听觉,与其演唱的客观情况很难达到一个完美统一。有时演唱者觉得自己演唱的声音太小了,而听众觉得很大,从而出现不太理想的演唱效果。目前这也是声乐教学当中的难点所在。
二、美声民族文化的起源及相关特点
(一)美声唱法的文化起源及发展。美声唱法这个词是从意大利语Belcanto直接翻译过来的,它的原义是美好歌唱的意思。从它的原义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美声演唱不是只对声音有较高的要求,它对于演唱者的音准、节奏、风度、仪表和气质都要十分严格的规定和标准。谈起美声唱法的起源,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乐器的发展史。在17世纪的欧洲,为声乐伴奏的乐器只有钢琴,并且当时的钢琴由于没有延音踏板,致使其发出的声音短促,音量很小,演唱风格整体偏轻柔。在尚家骧先生的《意大利歌曲集》中有一首《我亲爱的》,这首歌就是17世纪左右的作品,因此整首歌的演唱十分轻柔缓慢,代表了美声唱法早期的一些典型特征。随着乐器的不断发展,古钢琴不再是唯一的伴奏乐器,弦乐器的出现使得三重奏、四重奏都得以实现,因此木管小乐队、钢管小乐队以及双管大乐队日益发展壮大,人们开始加强对于声乐的发展和声音的技术化处理。人声开始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限度发掘,人们在演唱的时候必须打开喉咙,才能够将优美的人声传递给观众。在文艺复兴时期,美声唱法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特征,比如强调呼吸艺术、注重声音的高位置、打开喉咙等。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十分经典的作品,如《爱之甘醇》当中有一段咏叹调,被奉为浪漫主义的爱情小调。在20世纪后期,美声唱法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像世界三大男高音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美声演唱风格。(二)美声唱法的要素。美声唱法对于声音的要求很高,要求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因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以及装饰音等。美声唱法的要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嗓音自然优美,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保持声音的均匀与统一。第二,通过严格的技巧训练和演唱技能的培训,能够演唱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第三,通过赏析优秀歌唱家的表演,掌握各种美声唱法。
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模式研究
摘要:以地方高校介入云南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模式为基础,以云南民族文化课程为个案,探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建构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模式,以期将较好模式推广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以多种方式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化;非遗教育;传承模式
地方高校的非遗保护教育,主要包括保护教育和传承教育。[1]据文献梳理,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模式的学者居多,但是从地方高校介入云南民族文化非遗教育的研究较少。在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云南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今时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现代科技传媒手段的普及,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极大的冲击。本文试图以云南民族文化专题课程为个案,探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介入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模式,以期将此推广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以多种方式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
一、云南民族文化专题课程在高校教育的传承模式建构
(一)云南民族文化课程的传承教育现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地方高校的教育与传承,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进入高等教育的过程,也是对少数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的过程以及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高校教育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应肩负起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今时代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云南民族文化专题”课程于2010年纳入文山学院课程计划加以实施。该课程是三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文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分为2学分,周学时为2学时。该课程主要讲授云南各民族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色所在。在课程内容上归纳为七个专题。第一章“民族文化概论”以横向展开的方式,首先讲授“文化”“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史”等3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作为理论基础和铺垫。然后按时间顺序依次讲授“云南史前文化”“古滇文化”“两爨文化”“南诏大理文化”等云南文化史上的几大高峰,阐述各自的具体内涵、时代特色及其在云南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再转而以“元明清云南民族文化”为主,分为元明清时期云南民族文化的整体特征和生产文化包括农耕、畜牧、渔猎、工矿等;民俗文化包括民居、服饰、饮食、乐舞、婚恋、节庆等;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民间宗教、原始宗教等;精神文化包括儒学、文学、戏剧、史志、科技等若干专题,分别讲授其整体情况、历史源流、杰出代表和地方民族特色。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已有初等教育文科专业2007级至2014级共计8个年级358名学生完成此门课程的学习。通过地方高校开设云南民族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中紧紧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围绕学生知识拓展需求、激发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知识的热爱与渴求、开展多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二)云南民族文化课程在地方高校教育传承模式的建构。1.专业课程教育传承。在授课过程中,紧扣课程总目标,主要讲授七个专题。授课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其中伴随课堂讨论、课间发言、课后作业、课堂知识竞赛、课后分享、假期辅以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调查等活动。一般在临近期末一个月,按课程总纲要求,依据本学期课程教学内容,出三套重复率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的试卷。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院上随机抽取一套试卷印制开考,通过此方式检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2.课前热身民族知识竞赛教育传承。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做一些少数民族知识竞赛题,开展此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和同学的积极思考与发言,进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课堂质量。活动内容主要是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民族知识抢答赛,每次民族知识竞赛抢答题都是从已准备好的题库中按顺序抽取10~15道题。一学期结束所有竞赛内容涉及到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方方面面,如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服饰文化、婚丧嫁娶文化、文学艺术文化、节日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交通文化、医学文化等。此类活动的主要参与方式是学生自愿举手回答,尤其鼓励少数民族同学大胆参与,如在问到本民族文化类的知识时,相同民族同学表现得更为积极一些,这说明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从活动效果来看,事实证明在常规教学活动中适当穿插一些民族知识竞赛,从教学方式或教学效果来看都是比较好的。主要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还可获得平时分。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增强了少数民族同学自信心。3.课外少数民族文化实地调查传承。此传承方式围绕实地调查总目标进行,开展课外少数民族文化实地调查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程知识,让学生了解家乡民族文化发展概况,进一步挖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将来民族文化知识教育传承奠定基础。调查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源地不同,选取比较宽泛。主要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且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民族文化,以某个民族展开全方位的调查,也可是某个民族某方面文化的调查。在2014年寒假期间接受此门课程学习的2012级初等教育文科班109名同学参与了调查。在调查方式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到家乡所在地,主要采取实地调研、访谈、问卷及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以自己较为熟悉的民族作为调查对象,以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为主要对象展开调查。在临近放假时,集中学生交代相关调查事宜,为了使调查资料的整理和管理方便,笔者统一向学生发放纸张,要求同学填写个人基本信息,确定调查题目,让同学们有一个大概的思路。笔者在假期拟定了一份调查提纲发给学生,当然只是作为参考。具体提纲还是依据学生所调查的主题而定,笔者也随时通过电话、QQ、邮箱等联系方式了解学生在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及时解答。从学生交来的社会调查报告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已按要求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有条件的同学打印出文稿,部分同学是手写稿,也有极少数同学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总之,通过调查,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家乡民族文化发展概况,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其他方面的一些情况,诸如当地经济发展概况、教育现状、婚姻习俗文化,发现许多民族文化资源有待去挖掘、传承和保护。
二、云南民族文化高校教育传承的教育服务实践过程
大学音乐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史,而民族音乐则是这灿烂文明长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精神食粮。在大学音乐教育中,不仅是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但是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和思想形态互相碰撞,兼容。长期以来,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忽视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者提供必要理论准备的外部条件。如何有效地将学习民族音乐和传承民族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民族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而存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时间内中国传统音乐基本上在民间以自生自灭的方式存在,大学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的音乐实践和民族文化相脱离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学音乐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加强对民族音乐保护。传承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以民族音乐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为灵魂构建大学音乐教育的系统工程,方能使民族音乐屹立在世界音乐之林,同时也能很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一、科学建立中国民族音乐体系
音乐是依附于文化而存在的,文化则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的,二者相辅相成,就像人的生命和肉体不可分割一样。我国民族音乐有其特定的形成方式和形态以及固定的表现形式。比如我国的古诗词,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诗词也可以看成古代的一种音乐创作形式,但是又有别与现代的音乐。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沉淀,流传至今,却并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远没有现在的流行音乐被人们所熟知的那样广为流传,这就是音乐教育和民族文化的脱离。由于客观存在着重西轻中和技重论轻的现象,所以我国民族音乐的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在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互相碰撞,互相交流的形势潮流下,我们应以中国传统的语言、美学、哲学、社会学等形成一套与西方音乐体系相对的具有完整性、独立性而且两者相互不可替代又互不矛盾的中国民族音乐体系,融合西方的音乐特点,做到取长补短。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材的建设
美术教学民族文化研究
【摘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系、精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以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幼儿园教育是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对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不仅有利于幼儿初步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体会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还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小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幼儿园;美术教学;设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量外来文化涌入国内,民族文化正一步步被侵染、削弱、蚕食,当代民族文化面临着重大挑战,所以,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让他们从幼儿时期即开始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文化的底蕴、魅力,从思维观念到动手能力上培养幼儿感受民族文化的美丽多姿,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审美观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教学设计进行探讨,以期提供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融入民族文化的方法和建议,更好地保障幼儿健康、全面成长。
一、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民族文化种类丰富多样,除了我们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等民族节日外,民族文化还涉及美术,音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美术为例,民族绘画、民族书法、民族工艺美术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分支,所以民族文化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参考价值与学习条件[1]。其次,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是为了培养幼儿对生活的认知,对艺术美的感知,是一种感性思维、大胆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民族文化所展现的正是一种大胆的表达,不单是把某一种东西画的很像,它更是一种豪放的、抽象的、夸张的亦或细腻的表达,需要读者与作者相互间心灵的沟通、理解乃至共鸣,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风采,这其中的文化底蕴幼儿虽然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但经过这样的民族美术的熏陶,让他们明白美术不仅仅只是把一个物体真实的外在样子表现出来,还可以用来表达思想表达情感,感受美术的魅力,更是符合当代美术教学的目的。第三,5至6周岁的幼儿已经基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以重点将民族文化融入大班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对他们的审美,抽象、创新思维的挖掘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而且这种形象夸张,色彩独特的绘画作品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容易勾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知欲,有助于民族文化更好的走进幼儿的生活与今后的创作中。
二、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的教学方法设计
我国钢琴作品民族文化研究
摘要:现代钢琴发源于欧洲,是由十八世纪的意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发明的一种键盘式乐器,素来拥有乐器之王的美称。钢琴一经传入我国,我国众多的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便成为了它的拥趸,并在不断的摸索中,将民族文化与钢琴作品相结合。虽然我国在钢琴音乐上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各个方面,我国都在不断地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上也逐渐向发达国家靠齐,民众对于钢琴音乐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同时刺激着我国的众多优秀音乐家不断迸发出创作激情。本文将就我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就其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钢琴作品;民族文化;发展历史
一、钢琴作品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自钢琴诞生至今,围绕钢琴而创作的音乐作品已经走过了三百余年的发展之路,一大批优秀的钢琴作品和钢琴家得以涌现,经历了时间的冲刷洗礼,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莫扎特、肖邦、李斯特等钢琴家凭借其举世无双的音乐天赋,并通过自身后天的不懈努力,将世界钢琴音乐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时代高潮。在钢琴传入中国的百余年间,我国的数代音乐人经过不断的摸索创新,逐渐将我国民族文化与钢琴相结合,丰富了钢琴音乐的创作方式和内容,更使得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得以通过音乐展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各国更加频繁的交流,我国的钢琴文化发展更加迅速,使我国也得以涌现一批著名的钢琴家,从此我国音乐人的面孔时常出现在国际音乐舞台上,演奏着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钢琴作品,在世界音乐舞台占据一席之地。
二、中国钢琴作品发展的民族文化趋势
起初由于我国与欧美各国在文化上存在巨大的鸿沟,致使我国的钢琴音乐一直处于“难登大雅之堂”的境地,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动荡的十年给了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新的机遇,由于那时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教学被纷纷叫停,致使我国的钢琴作品创作只限于对古典乐曲和民族乐曲的改编。这样的改编却使得我国钢琴作品的境地得以改变,把我国钢琴音乐推向了历史的高点,此后我国钢琴作品与民族文化的交融延续至今。民族化了的中国钢琴音乐从此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深远影响着此后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
动漫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研究
摘要: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受国外动漫制作的影响,在整体内容的设计上向国际化靠拢。这需要设计者在宣传国家文化的过程中,丰富我国动漫作品中的民族艺术元素,创造属于我国本土的、具有鲜明民族性的动漫。动漫的主要受众是儿童,传统文化元素的添加能够让儿童在观看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儿童的文化认同感,以传承、发扬我国的民族文化,这也是品牌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动漫设计;民族文化;品牌战略
相关调查显示,多数热爱动漫的观众,除了一些年纪尚小没有接触到国外动漫的特殊群体,都对国外的动漫感兴趣。相比之下,国产动漫受关注度仍需提高。这就需要设计者在制作动漫的过程中,增加属于我国国产动漫的趣味性和制作特色。很多国家在动漫的制作过程中都注重融入民族特色,在动漫作品中展现民族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这已经成为动漫制作的一种潮流。随着网络技术在动漫制作过程中的应用,动漫作品中包含的民族元素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动漫角色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品牌战略的实施
一部优秀的动漫作品要包含丰富的动漫人物和动漫场景,这是动漫制作的重点。很多个性鲜明的动漫角色甚至能掀起一股潮流,促进动漫事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这就需要设计者在创造动漫人物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想象力结合艺术元素,确立人物形象。通常情况下,动漫故事需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背景,设计者可根据不同时代人物的形象特征,结合我国的民族艺术元素进行设计,我国的动漫制作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秦时明月》以秦汉时期作为故事的主要时代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具有鲜明的个性,设计者结合很多秦汉时期的艺术元素,如服饰、餐饮、建筑等,充分展现出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这种具有一定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受到了广大动漫受众的认可。通过这部优秀的动漫,人们进一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花木兰》这部作品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声誉,虽然是出自国外的动漫制作公司之手,但整个动漫剧情仍然保留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将我们口耳相传的木兰替父从军的经典故事展现给世界。《花木兰》的成功使世界逐渐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也是动漫带动的品牌效应,其不仅能够提升经济效益,还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花木兰》中军旅生活的部分以及各种战争场面,在为人们带来感官刺激的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整部动漫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有优点,也存在不足,但其造型和语言表述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军旅生活。
二、动漫场景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品牌战略的实施
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策略的实施,新疆经济不断地发展,来新疆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处在祖国最西部,占有独特的地位。从面积、距离、民族、地貌、气候等方面对其他地区的居民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新疆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13个主要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本文以疆内少数民族文化为研究基础,通过对民族成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机制的阐述,分析了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从保护民族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提出促进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以期对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见解。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促进;对策;新疆
旅游业也可以称作旅游产业,它是一种依靠旅游资源与设施,专门从事招徕、接待游客的行业,如今,它已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而是一个综合的产业群,主要为游客提供交通、娱乐、游览,住宿、消费等服务。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相关行业带动性强等特点,拥有“朝阳产业”的美称。在改革开放之初,新疆的旅游业开始起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卓有成效,对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位置上与内陆地区相隔比较远,因而交流少,这也让新疆在大多数人心中显得很神秘。旅游业的发展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使社会更加稳定,同时,由于游客的进入使得文化得到交流,外界更加了解新疆的特色、新疆的人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等,这也同时增强了外界对新疆的关注,进一步地加强新疆经济的发展。
一、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截至今日,少数民族在新疆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包括已经废弃的建筑物,至今仍居住的特色建筑和一直流传在民间的各类民族文化。随着新疆对外开放,新疆各民族文化也被更多的人认识,民族文化旅游将成为未来新疆旅游发展的趋势。
(一)新疆民族文化旅游
花瑶民族文化研究论文
摘要:民族文化为一个民族精神的写照,它正受外来文化的侵蚀,慢慢地走向灭亡。基于此,作者从规划设计理念、规划控制及指引技术出发,以保护花瑶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环境为出发点,加强花瑶民族文化的保护及环境保护,原真性地保护和传承花瑶民族文化。
关键词:花瑶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村庄规划
1花瑶民族概况
在湖南湘西南崇山峻岭间,隆回县境最北面,平均海拔1300m的虎形山上隐居着一支不足六千人的瑶族分支——花瑶,因其服饰独特,色彩艳丽,特别是女性挑花技术异常精湛,故称为“花瑶”。千百年来,他们独自居住在封闭的大山里,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敬奉古树和巨石,穿着花样艳丽的服饰,有着奇特狂野的婚俗。
花瑶有着独具特色的三大传统节日“讨念拜”和两次“讨僚皈”通称“赶苗”,将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花瑶的婚俗,当属世界上最古老、最具个性的婚俗之一,媒人公的提亲到完婚,需历经一连串古老的繁缛礼仪,最具撩人心扉的当属婚俗活动中的“打泥巴”“炒茅壳里”和“打蹈”,这圣洁而疯狂的三步曲。
艺术设计民族文化融入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15年6月,教育部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视频会议,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①通过民族文化资源的展示、民族文化情境的再现和民族工艺技术的创新,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提升创造力;通过认真研究民族特色文化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并贯彻到学校教育改革中,有助于一线教师重新思考教学过程,从而优化教学流程,丰富教学内容。
二、模块化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创新
1.前沿导读中民族文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三模块”课程结构由中南民族大学康翠萍教授提出,该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以“前沿导读+专题研讨+项目实训”的形式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既适用于某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适用于某门课程教学知识体系的改革。通过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紧紧抓住学科发展动向、研究热点,展望未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兴趣。(1)教学资源的民族特色化注入在前沿导读环节中融入民族文化,可以为创新提供积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积累是建立在对专业领域与专业知识熟悉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将学习目标呈现在学生面前,展现传统民族文化同现代文化的关联性。通过把民族文化中的器物造型、艺术造型、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数字化转化为教学资源,以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格式进行存储并传播,可以在创新思维情境中提供资源储备。(2)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立体化展示通过多学科、多机构协同培养,研究如何使民族文化企业、政府和相关科研机构参与学校的创新思维教育。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及其同现实的联系;汲取西方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精华,通过录制相关的微课视频,在课程创新环节中重新整合包装,使之融入课程,供学生课下收看。2.专题研讨中的民族特色学习情境营造。在专题研讨环节中,教师布置符合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具体主题,提出专题知识点,小组围绕知识点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疑问和前期练习进行分析,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解答。从这些主题出发,利用多种民族文化资源,深入理解创新创造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根据年级和学生基础的不同,通过提供创新研究的文脉背景或语境,将民族文化综合运用在课程教学之中。这种情境不是抽象的数据和任务书,而是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展示对于艺术的印象,并给予学生引导。如,在二年级的专业课程纤维艺术设计中,就可以传统节气为主题组织教学。纤维艺术设计中的编结与染线,可以让学生了解纤维材料和展现方式,在实际情境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创新情境可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加重视艺术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可以增强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三、课程教学实施中的民族文化创新
1.民族文化价值观与方法论融入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对民族文化的应用特别强调整体上进行认知、把握和理解。通过民族文化的拓展和相关研究,对于民族文化主题、民族造型的手法等研究主题,积极思考其中的民族文化价值和处理方式。如,在民族工艺美术课程中,可以将传统七夕节的传说转化成民族工艺品。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运用民族本土视觉图像资源,将民族化的图案、造型样式作为素材运用到创作中,使作品具有民族精神的特点。2.项目实训中民族工艺技法的传承设计。第一阶段,教师提供一些难度较高的进阶练习供学生进行研究,对学生进行分组。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研讨,如幻灯片展示、问答、关键概念阐释等。通过总结不同民族主题的艺术造型形式法则,充分发掘民族特色符号、色彩等内在的意义,探讨民族文化为何选择这样的工艺,从而实现从文字到实物和技艺的转化。第二阶段,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将民族文化艺术作品背后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训练提取出来,同现代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希望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行设计开发。第三阶段,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学生学会如何酝酿创作灵感,使民族民间艺术的基因在精神追求和思维方式上得到体现与传承。学生以民间艺术的独特语言和视觉图像表达创意,使作品在融合时代特征的同时,保持浓郁的东方风情和本民族的传统特色。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着手进行实验工艺的创新设计,综合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