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6 17:21:04

民族声乐教学

民族声乐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艺术;问题;优化途径

新时期时代的巨变,给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新的气象。近年来,我国艺术歌曲的兴起,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繁荣。民族声乐是我国各个民族极具特色的音乐演奏,民族声乐的演唱艺术,力求在保证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浓郁民族色彩的作品。声乐教师作为民族艺术传承的桥梁,如何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水平,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探讨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民族声乐的教学艺术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等,其具体内容如下:1.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是关键问题所在。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往往重视“美声唱法”而忽视了“民族声乐”,民族声乐难以在音乐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发展,造成了民族声乐教学滞后,即便想要学好民族声乐的学生,由于没有学习民族声乐的环境,在声乐课堂上了解到的声乐知识也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民族声乐的发展,非常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声乐艺术家。2.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民族声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受西方思想影响,更多的注重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所占的比重较小,即便少量安排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教师均以枯燥讲解和反复训练为主要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对原汁原味的古典民族声乐艺术兴致不高,这都是由于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的。3.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使得民族声乐教学陷入困境。从整体上看,当前民族声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民族声乐教师不是专科出身,更加注重“美式唱法”,有些民族声乐教师是由教“美式唱法”的教师补充的,缺乏专业的民族声乐教师素养和技能,难以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水平。此外,教材是民族声乐教学是基本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教学的教材不足,现有的教材种类过于单一,都将无法促进民族声乐教师开展教学工作。4.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民族声乐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民族声乐唱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情感体会和艺术效果。但是当前很多教师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艺术效果的问题,为了民族声乐教学而教学,只注重民族演唱技巧、发声方法的练习,由此可见,不利于民族声乐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反而使得民族声乐教学举步维艰。因此,探索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二、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在了解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具体内容如下:1.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音乐价值。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音乐价值是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关键。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师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意识到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民族声乐音乐价值的重视,树立多元化、新型、灵活性的教学观念。在具体做法上,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科学处理民族声乐教学与美声唱法教学的关系。不能单纯地认为美声唱法或是民族声乐好,而是树立各民族音乐价值、音乐意义平等的教学理念。第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多途径体现教学的“艺术性”。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蕴含着优秀的古典民族文化,教师要在教学时从基本理论、演唱技巧、民族背景等中挖掘潜在的民族音乐文化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既要重视对学生演唱技巧的创设,又要重视民族音乐本身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教师要优化教学观念,并能够使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体现“民族性”与“艺术性”。2.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对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至关重要。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构建高效的民族声乐课堂,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民族声乐教学而言,加大民族声乐课程的比重,增加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多花时间在民族声乐教学研究上,推广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意义,都将有利于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与此同时,在教学模式上,也要不断改进创新,例如,学校可以经常邀请一些优秀的民间音乐艺人来学校进行民族音乐表演,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表演结束之后,学生可以提问题,请艺人来回答。很显然,这种互动的模式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充实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充实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是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重要环节。民族声乐教师强化师资力量建设,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化对高校声乐学院教师的系统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培训工作,改善当前民族声乐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民族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二,学校要引进民族声乐教学人才。可将优秀民族歌手聘请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经典、原汁原味的民族声乐发声法与歌唱法;专门引进素质高、技能好、经验丰富的民族声乐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另外,在民族声乐教材方面,一方面,要重视教材选择,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感兴趣的民族声乐作品出发,选择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等的优秀民族声乐教材。有条件的学校方面,也可以加强对民族声乐课程的探索研究,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民族声乐。4.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还可以从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方面下功夫。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丰富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活跃、温馨与高效的前提,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要从教学方法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造生机活跃的民族声乐教学课堂。归纳起来,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常用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有四种,一是赏识教学法。民族声乐教学相对枯燥,难度较大,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第二,多媒体教学法,多方位立体化展示民族声乐教学过程,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三是教师垂范教学法。对于民族声乐初学者来说,无论是发声位置、发声方法,还是咬字吐字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困难,这时,如果教师能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不厌其烦的发声垂范。四是比赛法。在练习环节,民族声乐教师可采用比赛法,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达到强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效果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探索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民族声乐教学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学教师应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音乐价值、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充实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积极探索民族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艺术,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蒙玲玲.“自然歌唱”理念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施的必要性[J].音乐创作,2016,(04).

[10]舒心.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6,(07).

[3]赖月娟.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音乐时空,2016,(07).

[4]张塘林.刍议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2).

[5]黄志强.从龚琳娜“新风格”音乐看民族声乐教学[J].音乐时空,2014,(01).

[6]李佳佳.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现状及改进策略[J].大舞台,2014(07)

[7]应秀文.试析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J].艺术评鉴,2017,(09).

民族声乐教学范文篇2

(一)声乐教学的选择单一。当前阶段,在声乐教学中,选择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作为教育方向,是音乐教师的研究重点。在声乐教学基础阶段,教师就会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声音特点、发声技巧以及发展方向等选择一个声乐方向,这种单项选择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声乐发展的空间,也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创新学习。现代声乐教学体系更注重二者的融合发展,其中美声唱法来源于欧洲文化,是结合西方语言的发声特点形成的独特音乐艺术;而民族唱法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于民族风俗特色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演唱方式。只学习一种声乐唱法,不仅局限了音乐创新发展的进程,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系统的完善。(二)教学内容空泛。在高等声乐学校中,受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形式的影响,对演唱方向、发声技巧、歌唱风格等方面,划分不明确,实际的教学内容空泛。学生在声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固定教学模式的制约。在声乐创作时,可供参考的资料类别较少,一些民族唱法专业的学生对美声学习十分陌生,美声唱法专业的学生很难掌握民族唱法的技巧,降低了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空泛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学生声乐学习的整体质量。(三)声乐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性。高师院校的部分声乐课程规划不合理,相较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教学体系更完善,教材编制相对成熟,对教师的教育任务、教学设计与学生阶段性学习要求等都有着教学标准。与此相对应的,民族唱法自由度更高,个人风格特点与民族性表现突出,在教学评价与学生考核方面缺乏成熟的管理体系,使得声乐教学在整体性方面有所不足。

二、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在声乐上的相同点与发音区别

(一)两种唱法的相同点。歌曲演唱包含两个基础,即语言与旋律。在音乐表达方面,语言是歌唱的前提。传统民间歌曲表演中,歌曲中的发音应该兼顾生动与情感两方面。如果民族唱法中缺乏了特有的民族性表达特征,也就不可能传承至今。与此相对应的,在美声声乐的教学阶段,需要用歌词对音乐进行表述,发声注重元音的饱满、辅音清晰。传统民歌演唱强调对呼吸的调节。将眉毛中间的位置称为上丹田,也叫“天”,肚脐到胸部之间为位置称为中丹田,也可以叫做“气”,肚脐以下三指部位称作下丹田,也可以称为“地”。在歌唱的过程中,按照“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的原则调节呼吸。而美声唱法更注重头部与共鸣腔的协调,通过小腹收缩、放松与横隔膜的控制调整呼吸。(二)民族与美声唱法的发音区别。民族唱法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依托汉字发音,共有四种音调,结合牙齿、舌头、嘴唇、喉咙等部位协调发音,讲究字正腔圆。发音特征表现为:宽咬字、靠前咬字、横向咬字,发音服从咬字,使声音饱满,具有吸引力。美声唱法来源于意大利语,发音简单,音节中包含元音:a、e、i、o、u以及二重、三重结构的元音,发音表现连贯。前一个词的后音节可以与后一单词的前音调相连,语调顺畅。发音特征是:竖咬字、窄咬字,咬字服从发音,因此共振效果较强。美声声乐的表演还注重现场的发挥,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与演唱更好地衔接在一起,表演效果较好,更容易引起的观众情感共鸣。

三、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融合教学的意义

(一)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美声教学课程中,声部通常被详细地划分为六种,根据不同的声音特色,每一类还可以被细化,这是民族唱法中相对较弱的部分。演唱者的音色与音域受共鸣腔的大小、形状影响,同时歌手音带的宽度、长度与厚度,也是影响音部划分的重要条件。整体共鸣作为美声唱法的另一特征,在整体共鸣持续的时间段内,需要歌手的呼吸与发音之间相互协调,声带、呼吸的振动力量,带动表演者的头部、腔体,形成整体共鸣。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声乐的整体共鸣,可以让演唱的发音更加和谐,使音调与音色统一起来,在保留民族演唱意境优势的基础上,增强表演者的气势。(二)民族唱法的借鉴意义。字正腔圆属于民族唱法发声、演唱的根本特征,与此同时,也是民族声乐文化表现的高度概括。在演唱时,对歌手发音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字正腔圆同时也是美声唱法的表演要求之一,中国演唱形式与美声唱法的融合,更突出元音的发音连贯性,使得美声唱法更加细腻。民族唱法注重意境,通过歌曲表述真挚、深刻的情感特质,让观众有着更直观的情感体会。美声唱法将意境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提升音乐的审美情趣,还能够赋予演唱更高的情感价值。

四、以融合教学为基础增强声乐课程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

(一)帮助声乐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高师院校中通过美声、民族声乐的融合教学,可以让学生丰富音乐认识,深入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增强艺术鉴赏水平。声乐课程的教学对象,后期往往会选择音乐相关的工作,为此,熟练掌握不同声乐技巧,对音乐的文化价值有着正确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为更好地提升民族、美声的声乐课程质量,教师应该立足于音乐理论技巧,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与此同时,通过融合教学,转变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历史内涵、情感表现、演唱技巧的认识,奠定审美基础,不断完善学生声乐价值观,也是高等教育阶段声乐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二)优化声乐教学体系,平衡不同唱法的课程比重。为改革和创新现有高师声乐教学方式,必须要改革原有的教学课程结构,通过改善原有的单一化演唱方法的音乐教学,增加美声唱法在民族唱法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增加民族唱法在美声唱法教学中所占比重。通过学生对多元化唱法的学习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创新对唱法学习的学习方式。例如,通过练习胸腹式呼吸方法练习真假声唱法,调整共鸣强化发声势能,进而保障圆润、通畅的声音,进而提高学生综合音乐水平。(三)以历史文化为基础,丰富美声、民族唱法的表现形式。声乐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不能只注重发声原理的讲解,应该合理地将理论知识与声乐背景串联起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美声唱法在校准发音、寻求更好舞台表现的同时,还应该融合民族声乐的表现方法,互相补充,提升美声唱法的情感意境。同时,还可以适当的配合手势、眼神等肢体动作,强化对观众的感官影响。民族唱法应该合理的引进美声的声部划分方法,帮助学生更快的定位自己的发音特色,让民族声乐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更符合大众的音乐审美。(四)顺应音乐文化中西结合的时代趋势。因为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每一个国家在艺术方面都有更高的追求,保障人民的精神生活。目前,中国的民族唱法正一步步向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将外来的美声唱法兼收并蓄,尽管这两种唱法会有一些区别,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存在异曲同工之处。民族唱法在保持本身具有优势以及特点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西方新的音乐元素挑战,促进传统歌唱的完善以及未来的发展,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保障。

五、结语

民族唱法中存在民族性、文化性等表演特点,美声唱法可以参考民族唱法中的字正腔圆、以情带声等部分,提升演唱表演的审美价值。与相对应的,民族唱法在整体表达与声部分类等方面可以借鉴美声声乐,两种唱法是相互促进的。通过民族与美声的有效融合,教师能够进一步提升声乐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丰富声乐教学内涵,优化音乐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落实音乐教育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奎民.高校音乐教育中欧洲歌剧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策略[J].情感读本,2017,(03).

[2]康斯韵.浅论藏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特征对比与相互借鉴[J].黄河之声,2017,(04).

民族声乐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借鉴意义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一直是声乐艺术领域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中国的民族声乐和西洋的传统声乐在歌唱技巧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同时也各具风格特征,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不仅不会矛盾还能在演唱技巧、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方面可互相借鉴。美声和民族声乐因为产生的文化历史环境不同,再加上中西方人的审美需求不同,二者在发音和文字处理上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差异也为二者的融合,为民族声乐借鉴美声的优势创造了可能。民族唱法在声音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声音“明亮,高亢,清脆”,这些词汇充分体现了民族声乐具备的独特的色彩特征。

一、美声唱法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声

民族声乐可以借鉴美声打开喉咙演唱的唱法。打开喉咙演唱,是唱出丰满而圆润的声音的必要途径。打开喉咙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有意识地进行伸出舌头、喉部肌肉向外扩张的练习,这样的练习能够逐步建立起喉咽部的腔体,练出咽壁的力量。民族唱法由于受到独特的语言发音特点的影响,声音比较靠前,喉部肌肉容易紧张,呼吸较浅不深入,这就需要借鉴美声唱法中“打开喉咙”的方法,使多余的肌肉力量在发声时得到解放,充分运用声带歌唱,让声音更为松弛、灵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陈规,忽视知识之间的联系,要以开放的心态,灵活变通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美声在发声方法上的“打开喉咙”演唱的特点,让民族声乐更加圆润灵活。

二、借鉴美声的唱法,促使民族声乐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层次

美声的唱法是整体共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有共鸣腔体都要上下共通连贯为一个整体,不同音区的共鸣音色也得到统一,民族声乐在共鸣腔体的建立上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区分利用到“管道”的作用,许多演唱者在演唱中都存在着明显的高低声区的发声位置不统一的毛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建立整体共鸣,只追求局部的音响,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大,但其实难以传远,声音也很难形成立体的感觉。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明晰民族声乐在发声上的弊端,巧妙地借鉴美声的发音优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将民族声乐和美声巧妙地融合,掌握最科学、完美的发音技巧。提升民族声乐的美感与水平。

三、借鉴美声唱法,推动民族声乐广泛传播,走向世界

美声唱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美声采用混合声区唱法,寻求真声和假声混合使用,根据声区的高低严格控制真音和假音的比例,确保声音的连贯悠长。混声训练将真声和假声两种机能巧妙结合,具有很好的互补性;真声机能使得声音结实饱满,假声机能使声音柔和轻巧。民族声乐由于真声应用的较多,比较清晰明了,所以在作品的演绎和选择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如果借鉴混合唱法能够进一步扩展音域并统一声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晰在这一点上民族声乐的缺点,引导学生借鉴美声的唱法,并给学生具体的实践指导。

四、借鉴美声在咬字韵味上的技巧,促进学生更好的通过民族声乐传达情感

民族声乐的教学也要借鉴美声咬字吐字的特点。咬字吐字在民族唱法中一直处于首要地位,在学习民族唱法中,仅仅做到清晰地咬字吐字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字头、字声的结合。强调字头的力度利于呼吸支持的稳定,字头的准确和子伟的收韵以及元音的落实要结合起来并迅速完成,这样才能做到咬字吐字的清晰,声音通透贯穿。美声在咬字时将喉头的位置降低,提起软腭及后咽壁,这样就可以在口腔里形成一个稳固的咽腔,呼吸更连贯,发出声音更加平稳,圆润,磨去了棱角。演唱者在依字形腔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表达,能够潜移默化的促进韵味的表达。很多民族声乐演唱者为了满足听众的视觉审美需求,顺应多元化时展的趋势,会在民族声乐中加入美声的元素,借鉴美声的咬字技巧,比如当前流行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爱你中国》等,这就为音乐教师教学提供了指导,传统民族声乐过于重视咬字,导致音乐的情感性不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借鉴美声的发音技巧做适当的调整,让声音更加连贯,更加轻快,传达出演唱者的情感体验,而非仅仅是清晰的歌词。

中国民族声乐还在不断形成和发展阶段,仍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发声理论和训练方法;在发声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与改进。所以,民族声乐要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借鉴美声的优势,吸收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和,通过多年的实践也发现,中国民族声乐在借鉴美声唱法中已经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民美唱法”在国内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赏。民族声乐的教学也应跟上时代的脚步,顺应民族声乐发展的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借鉴美声的唱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

[1]黄丽.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借鉴意义[J].黄河之声,2018,20:70-71.

[2]周子翔.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J].北方音乐,2017,04:34.

民族声乐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情感处理

随着音乐艺术的日益繁荣,声乐爱好者日渐增多,对专业声乐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国内外艺术交流的加强,中国的民族声乐吸收西方音乐的长处,结合民族特色和传统特点,在发声技巧、唱法、呼吸上有了极大提高。由于在教学和学习中注重和强调科学性,忽略了乐感的培养和作品的处理,使得学生过于注重声音和气息的位置,忽视了歌曲的内在情感。创作者是通过音乐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音乐和情感顾此失彼,歌声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本文就民族声乐教学,尤其是对音乐处理提出新的教学建议。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声乐教学已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元代燕南芝庵所著的《唱论》及后来的很多著作,都总结和概括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论。近代以来,大批音乐工作者在“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号召下,学习和引进西方音乐理论知识,办学堂、开展音乐交流活动、发行音乐刊物,音乐理论知识得到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艺交流频繁,美声唱法对传统民族声乐产生了巨大影响。民族声乐在继承民族风格和特点的同时,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优点,在唱腔上变得圆润、流畅,体现了时代性、科学性,保存了民族声乐的民族特点,发展了戏剧性。但是,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由于过分倡导西方的发声体系,重视演唱技法,对于声音矫枉过正,忽视了声乐的情感之美,忽视了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作品的情感诠释,导致演唱者只有空洞的声音,少了内心情感的释放,观众无法与之产生共鸣。演唱者对作品的音乐处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没能充分了解作品的背景,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演唱时显得刻意、死板,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表现得千篇一律。未来的声乐教学,要认识到声音只是手段,只有情感才是演唱的目的。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演唱灵感的启发、对民歌演唱风格与特点的研究,以及对背景资料进行搜集,增加文学底蕴;指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内涵,帮助学生建立演唱画面,做到声情并茂,多方面完整演绎声乐作品。

二、了解作品背景,充分发挥想象

声乐作品包含着作曲家和词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体现了创作者的智慧。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情感与作者的时代背景、情感阅历、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息息相关。所以,在教学中,对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时代特征进行挖掘尤为重要,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对作品的认知感。在演唱之前,要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品人物角色的经历。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人物性格。民族声乐艺术种类繁多,题材广泛,歌唱者是传达作品思想感情的媒介,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者的内心进行了解尤为重要。理解了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歌声才更加有意义。同时,对歌曲的把握更加准确,使歌唱的情绪与歌曲的情感相统一。想象力是指人对事物进行主观再造的能力,可以是对过去事物的再造感知,也可以是对未知事物的感知。想象力与音乐关系亲密,音乐能带给人们灵感,激发人们的情感,有利于人们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音乐依赖想象力和灵感才能被创造出来。声乐演唱发之于情,表之于情。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对旋律的想象,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意义和主题思想,从而进行想象和创造。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对歌曲意境的想象力,只有歌者内心通过想象产生的画面与作品要表达的情感一致,才能使演唱真实、完美。

三、声乐教学中对作品的细节处理

声乐艺术有别于其他音乐形式,它既有音乐又有语言,两者密不可分。语言充分展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音乐衬托语言的魅力。所以,声乐演唱较于其他音乐形式,可以直观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和主题。声乐中的语言是与人们的劳动创造、宗教与信仰、爱情与生活等息息相关,是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是声乐作品中情感的载体,处理好语言与旋律、语言与情绪的关系尤为重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语言和地区方言是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在语言与民族声乐的关系上,涉及咬字,咬字的轻重缓急和松紧,影响着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变化。所以,咬字不仅是重要的发声技法,对演唱技巧和音乐处理也非常重要,歌唱就像朗诵诗歌一样,讲究抑扬顿挫,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欣赏诗朗诵,体会每个字所带来的听觉感受。音乐节拍是不同强弱关系的音乐片段,循环重复,节奏是把音按长短和强弱有机结合在一起。节拍与节奏是歌唱韵律的重要元素。所以,节奏和节拍与咬字一样,是声乐教学中音乐处理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否则,在演唱中,若把握不到节拍和节奏的律动性,就不能完美地演唱作品。节拍分两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其强弱和表达的意义不一样。两拍子,即第一拍强,第二拍弱,强弱强弱循环,赋予音乐强烈的对比感,常常用于具有进行曲风格的作品中;三拍子,即第一拍强,第二和第三拍弱,强-弱-弱,带给人圆舞曲风格的听觉感受;四拍子由二拍子组合形成复拍子,强弱关系为:强-弱-次强-弱,给人悠长又迂回的感觉,使歌曲变得更为宽广悠远。在声乐作品的处理中,节奏也起着重要作用。节奏型是节奏的重要部分,歌唱旋律就是由不同的节奏型组成,具有不同的强弱意义。教学中,不能忽视不同节奏型的强弱特点给予作品不一样的色彩,在演唱时,要注意这个细节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节奏,休止符与不同的音符组合,会影响歌曲情绪的转变和发展,在某些旋律中,休止符甚至体现着比音符还要复杂强烈的情感。所以,不能对其视而不见,要认真处理。钢琴伴奏作为声乐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作品内在风格、主题特色的烘托和渲染,在演唱中可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使演唱有层次,更加丰满,因此声乐教学要重视钢琴伴奏。

四、把握声乐作品的民族特色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受语言风格、宗教信仰、地理环境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影响,差异极大,地方特征和民族特色非常明显,反映了各民族生生不息的劳作和奋斗,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只有把握住民歌的历史意义和内在的风格特色,才能掌握民歌艺术的精髓,进而确定适当的音色和演唱方式表现作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重点突出民族特色,让学生体会民歌的语言、唱腔以及特点,鼓励学生进行采风,研究民歌的风格和流派,使民族声乐艺术在各个唱法和流派中彰显独有的个性。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在研究发声方法的同时,要重视与民族声乐各个环节的配合,特别是要重视如何保持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风格。

作者:王韩悦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权辉.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审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8.

民族声乐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真假混合声训练

混合声是真声和假声的混合,它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和高位置。这种声音上下自如统一,音色甜美明亮,给人以亲切真实的美感。它不存在由于换声而出现的音色不统一现象,又克服了真声唱不上去,假声唱不下来的困难,是当今普遍公认的一种科学的唱法。

人声本来就有真声(声带的全振)和假声(声带的边缘振动)两个机能的存在,恰恰是这两个机能的混合,我们才获得了宽广的音域,这音域大大地超越了生活语言所需要的范围。

真声和假声两者的混合声音,其发声状态为:从低声区开始就使声带边缘变薄,掺入少量假声,随着声音的上行,假声成分逐渐增多,但仍不失少量真声。中声区真假声相伴,混合共鸣较好。混合声的音域统一连贯,无明显的换声区。这种声音的效果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真声不炸,假声不虚,混在一起”。一般说来唱高音时假声成分多些,头腔共鸣就丰富,唱低音时真声成分多些,胸腔共鸣成分就越多。这种混声的发声是充分运用共鸣器官来配合声带振动变化为依据产生的混合共鸣。

混合声具有明亮、清脆、流畅、甜美的声音特点。由于它具有真声色彩,比较接近我们的语言,容易吐字清楚,声音上下贯通又比较方便,所以它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混合声已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唱法歌唱者所采用。其实,在我国传统戏曲、曲艺、民歌中,混合声早已有应用,只不过由于各自有着不同的剧种风格、语言和地方欣赏习惯,所使用的真假声比例不同而已。民族唱法的自然混合声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获得,更是初学者所不容易掌握而又必须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耐心来雕琢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把混合声的训练作为重点来教授。笔者根据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一、用“哼鸣”唱法训练混合声

哼鸣是初学者乃至学习有成者练声的极好方法,是获得声音高位置的良好手段,有利于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效果。这种训练非常必要又容易掌握,练习闭口哼鸣时要注意:

1.身体自然直立,胸部自然扩张,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保持吸气的姿势,找呼吸支点。

2.嘴唇微闭,舌头自然放平,舌尖轻靠着下牙根,下腭和颈部肌肉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3.哼唱时颌关节向上打开,鼻道打开,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像擤鼻涕时的感觉,找哼鸣焦点,哼在“气上”。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高音开始的下行音阶容易找到头腔、鼻腔的共振感觉,一般说来下行音阶要比上行音阶容易些,气息比较易于控制,声音容易哼得连贯。音阶下行第一个音较高,发声器官的肌肉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随着音高的降低,肌肉随之逐渐放松,而逐渐放松比逐渐紧张要容易控制,初练时在自然声区练习,不要哼高音,因为哼高音对初学者来说极易形成喉头上提,造成声音挤压。哼鸣是哼出来的,不是唱出来的,声音应无任何振动感。用深的呼吸支点,轻轻推出气息,音量不大但很松弛,很集中。

练习哼鸣时,方法一定要正确,如若不正确,发出的声音又紧又僵,带出来的声音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哼唱正确了,带出来的声音才会好。检验哼鸣的对错,可以在哼鸣时看嘴巴能否随便动作,而不影响声音的进行,如若不影响,就说明方法对了。这样,用哼鸣方法练唱时,嘴巴在做咬字动作和做表情动作时,就不会影响声音。所以哼鸣练习对呼吸支点的体会和真假混合都有很好的效果。

二、用打开喉咙喊嗓子的方法训练混合声

喊嗓子本是戏曲演员从祖辈沿袭下来的传统练声方法。它之所以能流传那么久、那么广,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这道理是有其科学性的。多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保留了“喊嗓子”的传统。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喊嗓子决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扯着脖子喊叫”而是科学的训练,它首先强调的是打开喉咙,使其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然后由弱到强,由低到高地“喊”。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打开喉咙喊嗓子”。卡鲁索的夫人在《卡鲁索的一生》的书中写到:“卡鲁索常常对着镜子练声。他把口张得特别大,把舌头伸得很长,像要给医生检查喉咙那样,然后发很尖锐而‘位置’很高的高音来做练习。”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曾说过:“打开喉咙喊嗓子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事实证明只有在最佳状态下喊嗓子才能做到如下几点。

1.打开喉咙喊嗓子,使鼻腔张开,口腔中口盖抬起,积极收缩成拱形,咽腔中会厌卷起,咽壁直立,喉头放在深呼吸的自然位置,这样发声通道才能畅通无阻。在这条管道中喊嗓子,才能体会到这个管子不仅仅是一个肌肉组成的管子,它像铜管乐的金属管道一样坚实有力,只有这样才能喊出金属般的穿透力强的铿锵之声。打开喉咙喊嗓子,使口、鼻、咽、喉各器官张开,金属般的通畅管道使歌者能获得人体各个腔体的共鸣,声音上下无阻,高高低低、强强弱弱,使真假声混合得不露痕迹,使假声不虚不空,中低声区胸腔共鸣自然混着高位安放的头腔共鸣,真声区自然混着假声,使真声不白不横,做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虚实实、浑然一体。

2.打开喉咙喊嗓子,使所谓“没嗓子的变成好嗓子”。打开喉咙形成“金属管道”使演唱者越喊管道越通。音质、音量、音色也就会有明显的改变。三、u母音训练混合声

唱u母音时唇微闭成“撮口”,喉咙打开放松,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口腔形成膛大口小的共鸣箱,呼气出声引起头腔、口腔、咽腔、胸腔的共振,容易找到混合共鸣的感觉。

唱u母音时,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如果拢不住,有的人还会出现上唇抖动,这不但会影响共鸣效果,使声音不能到位,还会造成u母音的发音不纯正。从高音开始的下行音阶练习,比较容易找到高位置,体会到头腔、口腔、咽腔、胸腔形成上下相通的共鸣的感觉。随着音高的变化,要保持声音的上下一致,做到“松”“通”“空”。

“松”是指声音松弛,不挤不压,喉咙打开,放松,在深深的气息的支持下,将声音推出,圆润、丰满、浑厚。“通”是指声音从下腹部(即丹田)涌出,至胸腔通过喉直达头顶,上下如同一根管状通道,上通下达,声区统一,气息流畅,音量不大却有明显的上下一体的振动感。“空”是指声音的流动的空间感,“四不靠”即不蹭嗓子,没有明显的着力点。总之,练好u母音是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道上下一致,真假混合声的有力手段,是带动其他母音练习的好办法,可以说是发声练习的“敲门砖”。

四、假声位置混合母音训练

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声音要高位置的要求。最能体会高位置的声音是假声,唱假声的时候,喉咙一般都是打开的,松弛的,气息也不僵,上下容易连成一条垂直的气柱,所以声音比较柔和圆润,通畅统一,演唱也相当省力。根据假声的特点和音色,可以在保持假声演唱的状态下把声音放出来,以增加声带的张力,并掺入真声成分,就会形成明亮圆润的混合声效果,同时音域也得到了扩展。

也可以这样理解和体会,就是把假声放大,变成明亮有力的声音,但一定要在不改变假声的歌唱状态下发出声音,使所有字都统一在假声的位置上转换。字的转换动作要小,而且每个字都是在相同感觉下转换的。同时也要与气息配合好,保持气息深度,否则声音就会发虚,反而放不出声音。注意假声与呼吸的关系,使用假声位置的练习,一般从上向下练为合适,因为高音容易找到假声位置,从上向下,保持位置来带声音,一直唱到低音时仍然是假声位置的感觉,加上气息的配合,便能得到混合声的效果。

母音是语言和歌唱发音的主要因素,因此,唱好母音对于歌唱来说非常重要。声乐训练的母音是a、e、i、o、u,这些母音的发音有宽有窄,有暗有亮,位置有前有后。为了使歌唱的发音统一,音色统一,符合民族唱法的声音要求,而且便于咬字,在教学中,笔者采用混合母音练声收到明显效果。

混合母音,也叫母音变形唱法,即在一个母音里混入一定量的另一个母音的成分,以达到使口腔内部的调节以适应某种发音的需要,而获得高位置声音的方法。如在a母音里混入适量的o母音,在i母音里混入适量u母音使喉、口、咽等腔体从横转向竖,从窄到内开。把两个母音混为一个音,在发声时,同时吸收了两个母音的优点,弥补了发单个母音的不足,这样可使喉头逐渐放开,发声管道竖起,声音流畅,对真假混合声的训练非常有效。

实践证明,用以上这套教学方法,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气息畅通,音色明亮、圆润,真假混合声统一。只要不断坚持科学的发声训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技能有帮助,而且会对以后的歌唱艺术实践大有裨益。真假混合声的训练,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艰苦而耐心细致的工作,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谨以笔者多年来教学实践中的感受就教于同仁,以期引起对此问题的充分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金铁霖.《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黄河音像出版社.

[2]沈湘.《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中国音乐网.

[3]谭萍.《打开喉咙喊嗓子》,《中国音乐》,2002年第1期.

民族声乐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民族声乐;戏曲;借鉴对策

戏剧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是在歌舞基础上,综合音乐、表演与曲词等所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舞台表演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特有的咬字行腔以及舞台表演方式成就了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均是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以充分利用戏曲的精髓来提升民族声乐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学习和借鉴戏曲中的精华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中值得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学习和借鉴戏曲的“唱”

别样的咬字行腔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大魅力,也是其他音乐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学习和借鉴戏曲中关于“唱”的一些技法和要点,具体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其一,唱字。字是实现传情达意的重要基础。在演唱戏曲的时候,声音和字音之间具有紧密联系,这也是戏曲唱功的一个基本要求,具体需要做到清楚、准确地吐字和发音,确保可以做到字正腔圆。同时还要使节奏需要始终保持稳定状态,确保可以伴随着语言来调整声音。其二,用气。在民族声乐或戏曲演唱中,“气”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歌唱念白过程中,口腔、喉腔以及声带等发音器官实现发音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的“丹田气”。在戏曲演唱期间,能否将一个唱段唱的顿挫有法、抑扬有;能否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唱出感情,均需要巧妙地运用呼吸气口,准确地拿捏“用气”,这样才能使听者感觉更加自然和亲切,反之错误的用气则会使听者觉得演唱非常生硬,不舒服。其三,用嗓。在戏曲中,嗓音主要包括小嗓(假声)、大嗓(真声)以及二者结合(二本腔或子喉)这三种形式。这三种用嗓方式均讲求发音的时候要做到纯净、圆润、达远。比如,如果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声音不够响亮,咬字吐字比较乏力,气息控制也不够稳定,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唱一下戏曲《刘胡兰》中“数九寒天下大雪”这个唱段,引导学生思考刘胡兰当时兴奋的状态,确保可以做到吐字清楚有力,声音清脆响亮。如此一来,通过借助戏曲曲段的延长,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

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学习和借鉴戏曲的“情”

不同于西方戏曲,我国传统戏剧更加侧重抽象化表演,彰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所以会适当地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凸显现实生活中社会大众的欲望,这种既贴合又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感觉,再配合上适当的音乐和舞蹈动作,那么就可以极大地增强戏曲作品的感染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达实现传“情”的作用。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具有非常好的声音和声色,但是却在学习过程中过多注重演唱技巧的掌握,以至于使演唱的时候表现的比较生硬,无法引发听者的情感共鸣,如同喝白开水,非常平淡。民族声乐表演的最佳状态是要实现“声”和“演”之间的高度统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戏曲学习与借鉴一,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表演训练中可以合理地引入一些“形”的因素。而我国传统戏曲可以在小小方寸间通过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展现出大千世界中的各种情景,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一名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家除了需要具备好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外,还要掌握恰当的舞台情感表达方法,这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实际的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民族声乐歌唱基础进行巩固外,同样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戏剧在舞台表演方面的一些经验。通过使学生学习戏曲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绪感染力,可以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学习和借鉴戏曲的“神”

“神”是我国传统戏曲表演的一大特征,具体就是通过戏曲表演者面部表情的灵活变化来进行表达,尤其是眼睛更是戏曲传神的关键,所以我国戏曲演员非常重视眼神的应用,力求可以将戏曲表演内容更好地传达给观众,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在当前的民族声乐演唱表演中,要想提升整体的表演效果,除了要求表演者具有良好的声音表现外,更加需要表演者可以做好相应的舞台表演。因此,在新时期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结合戏曲方面的一些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戏剧表演过程中表情的展现以及戏曲故事情节该如何进行演绎等等。学生通过学习和借鉴戏曲表演艺术中的“传神”表现方式,可以在民族声乐演唱表演中做到“声情并茂”,从而可以更好地用歌声与舞台表演来感染台下观众,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表演效果。

四、结语

总之,戏曲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乐理知识和舞台表演技巧,这些均是民族声乐演唱表演过程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因此,在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戏曲中的“唱”、“情”和“神”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来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以便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声乐演唱表演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琳.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7,01:233-234.

民族声乐教学范文篇7

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来讲,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要想搞好民族声乐的教学,首要的工作就是音乐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将教师对于民族声乐发展史的讲解、教师进行示范性的弹唱、学生自己查阅书籍了解民族声乐等形式相结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真正深入了解、感知民族声乐的魅力所在,从而在思想上正视、重视学习民族声乐的意义所在,只有端正了学生自身对于学习民族声乐的重要性的认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民族声乐的学习和实践弹唱练习中去,这是更好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教学步骤之一。

二、坚持“开放”教学态度,敞开民族声乐教学讲堂,拓宽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

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要认清民族声乐学习的特别之处,那就是民族声乐学习要探索其根源,找到民族声乐真正表达的内涵所在,在民族声乐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用民族语言去原汁原味的进行歌曲的演绎,才能真正唱出歌曲的味道,表达出歌曲真正想要表达的感情,如果只是一味地采用汉语来进行民族声乐的学习,很可能由于语种的限制和歌词翻译的出入使学生对于民族声乐的理解和领悟出现偏差,不能真正体会到民族声乐的魅力和真谛。所以,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开放”的态度,不能一味保持着封闭的态度,俗话说“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要想学好民族声乐,就必须要多接触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才能让学生理解民族声乐所表达的美的境界,才能完美演绎民族声乐的音准和内涵,努力帮助学生营造学习民族声乐的完美境界。

三、立足本土,建立自己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由于民族声乐在风格上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其演唱风格自然、随性的特征比较明显,因此相对于已经发展成熟并形成一套教学体系的学院派音乐来讲,民族声乐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这就需要在民族声乐的教学实践中,多给学生创造接触资深民族声乐人的机会,从他们的演唱中找到演绎民族声乐的技巧所在,还可以邀请一些有成就的民族声乐人到课堂上来,结合自身实际,为学生们的民族声乐学习指点迷津。除了以上这些实际的教学方式之外,民族声乐授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开阔自己眼界,对于民资声乐的发展多进行研究总结,找出民族声乐演唱的特点、演唱技巧,为学生总结出一套想对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只有具备了这一教学体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轻松接收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取得更加突出、扎实的教学效果。所以,对于民族声乐教学来说,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是特别有必要的。

四、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同样的,民族声乐学习也不例外,只有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真正收获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也能保持愉快的心情,既愉悦了身心,又学到了知识,达到最理想的学习状态。那么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做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在备课内容的编排上,要力求将授课内容的安排要合理、有趣,将重难点知识进行合理穿插,循序渐进地将这些学生比较头疼的知识传授出去,使每节课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压力都在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课下还要给学生留下练习作业和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要学”;第二,在课程内容的编排设计上,要形式新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被深深吸引,将更多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自觉去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知识突破,对于民族声乐的学习充满新鲜感和兴奋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民族声乐的学习中去,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民族声乐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多元文化视角;民族声乐教学;多维思考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族声乐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我国现在的民族声乐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利于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本文首先针对民族声乐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再针对多元文化视角下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提出几点有效建议。

一、民族声乐的教学现状

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的传播和发展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传统音乐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从而导致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受到阻碍,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中虽然有民族声乐教学这一课程,但是并没有很好的突显出“民族性”的这一特点,民族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族性”,这也是我国声乐艺术特征的重要体现。现在的民族声乐教学中课程设置方面,主要集中与对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例如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实践技能等,学生对于作品的背景、内涵、创作动机等各个方面并不理解,这就导致学生在演奏作品的过程中不能对音乐作品的情感进行有效的把握。其次是教学观念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声乐教学方法都是先练习发声,然后再进行唱歌练习,教师长期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导致教学模式单一,过于程序化,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最后是师资方面的问题,民族声乐教学的老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更多的人文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把握,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民族声乐教学质量。

二、多元文化视角下如何发展民族声乐教学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种多样性的发展不断的融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得到很大的改变。民族声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同时也可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现阶段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现在对民生声乐学习的要求,因此现代民族声乐教育需要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对民族声乐教育进行改革。对于教育行业而言,多元文化是建立在文化平等性的基础上而言的,主要强调的文化的个体与共体之间的融合,这也为民族声乐教育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改革方向。我们可以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对现阶段民族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的促进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一)改变教学理念。多元文化视角下,民族声乐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将多元化的理念应用到民族声乐教学中,为学生灌输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要想更好的改变教学观念,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研究,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知识与民族音乐知识在我国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内涵以及文化底蕴,这样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才能将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树立音乐价值的平等观念,音乐是平等的,学校应该在多元文化视角下更新民族音乐思想,尊重不同音乐中的差异性,从而更好的发展民族音乐,促进民族声乐教学的不断发展。(二)优化课程设置。多元文化视角下,学校应该不断对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进行优化和改善,不仅需要学习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对民族声乐进行实践训练,同时还需要学习不同民族声乐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加深学生对民族声乐的理解。学校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科学设置教学课程,能够让不同课程需求的学生得到有效的学习,例如理论课可以采取大班是授课的方式,实践课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和小班授课方式,另外还需要增加民族声乐作品赏析等课程,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和把握民族声乐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多为思考加入到声乐演唱中。我国现有的声乐教育模式中“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比较多,这种教育模式可以让老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但是学生只能了解自己的音乐水平,对于其他学生的音乐水平却不了解,学生无法认清自己在整体中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所以学校可以适当的开展民族声乐教学公开课,让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同学之间的专业水平,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改善自己学习中的缺陷。(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多元文化视角下,学校的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民族声乐相关内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校也应该加大对音乐教师这方面的培训,聘请专业认识到学校中为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拓展他们的视野,学习更多的民族音乐知识,尤其是民族音乐作品内涵、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不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文化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对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多元文化视角下,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结合实际情况,从多维角度来解决声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洁.多元文化视角下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多维思考[J].黄河之声,2018,23:97.

民族声乐教学范文篇9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力作《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日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文集》共收录了学生实践辅导、教师教学辅导、学术报告、评论、杂文、回忆录、访谈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章49篇。它是我国闻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金铁霖先生几十年从事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聪明和心血的结晶。《文集》的出版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探究领域,金铁霖先生既是继续者,也是开拓者。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铁霖先生为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金铁霖先生一辈子从事声乐学习、实践、教学工作。1960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心音乐学院,师从我国闻名声乐大师沈湘教授学习声乐。1963年,他辅导的第一位学生考入中心音乐学院,从此,他和声乐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建院,他应邀到该院任教,先后担任声乐系副主任、主任,1996年开始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至今。

在数十年的民族声乐教学生涯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科学、辩证、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吸收古今中外声乐艺术理论的优秀成果,认真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运用更新的理念、更新的视角阐释了他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的美学特征和价值理念的理解和思索,创建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分体现民族气质、民族神韵、民族审美而又和时俱进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长期的民族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既矛盾又统一、一分为二的辩证理念,成功地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现代声乐美学标准,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有机统一的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混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感觉式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用特有的多维视角不断探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的新领域,为学生的声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成功地培养出李谷一、、宋祖英、张也、吕继宏、戴玉强等一大批闻名歌唱家和歌唱演员,成功地打造了我国民族声乐的“金氏唱法”和“金氏品牌”。

作为积金铁霖先生长期声乐教学探索之精华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充分体现了作者民族声乐教学探究成果的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始终坚持的唯物、辩证的理念和追求。这些基本特征和理念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唯物论强调的是实践性,强调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它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声乐艺术探究和声乐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的结晶,是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统一的产物。

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的探究成果、教学理论都必须是直接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且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文集》提到的声乐学习需要经历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的“三阶段”理论,启发式感觉教学法,哼鸣唱法、母音练习法、反向提法、吸气提法、支点提法,微笑的运用、哈欠的运用、假声的运用,等等,都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教学、练习法简单明了,轻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把握。声乐教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大多数的教学方法是手把手的教学方法,老师象传统的师父带徒弟一样面传心授,在学生的练习中、在学生的演唱实践中进行指点、指导,教学生应当这么唱,不要那么唱。实践性是声乐艺术探究、声乐教学的一个很基本的特征。

任何一门学科在强调它的实践性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它的理论性,声乐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说过摘要:“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套用恩格斯的话,任何一种民族音乐要想挤身于世界优秀音乐之林,要想站在世界音乐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就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音乐理论的指导。对中国的民族声乐来说更应如此。中国的民族声乐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至今不过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它更需要大家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努力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我们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实践。《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集》既是金铁霖先生个人声乐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界集体聪明的结晶,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极其宝贵的理论宝库。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功能,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声乐理论更是如此。金铁霖先生强调摘要:“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凡被人们所公认是成功经验的,都是经过了长期实践考验的。凭空想象、没有经历实践验证地去创造一种唱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经过反复地理解和消化之后,才可能吸取精华、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声乐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使我们少走弯路,而实践又能验证理论是否可靠和正确,没有实践也不可能有理论。”这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在实践、唯物基础上的辩证法。二、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既有普遍、共同的东西,又存在非凡和差异的东西,是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十分强调声乐教学的普遍性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共性和个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既要始终坚持行之有效的普遍的、科学的练习方法,又要应材施教,增强针对性。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首先着力解决的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发扬民族特色的新问题。

金铁霖先生在《文集》中反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学,前面加了民族的限定词,因此,顾名思义,它更应当是民族的,首先要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民族声乐艺术才能走向世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俄罗斯的美声唱法,它们首先都是民族的,具有深厚的意大利特色、俄罗斯特色,以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才成为世界的。中国的民族声乐要想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声乐之林,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金铁霖先生就强调指出摘要:“唱中国的作品就应该有个民族化的新问题,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建立民族声乐体系,练习规格化,我们应当有民族自信心,下定决心来搞好我们自己的声乐事业”。

在强调坚持并发展民族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反复强调,要积极学习国外声乐艺术,将他们好的练习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借鉴过来,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本人早期就是学西洋美声唱法的,后来从事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他深有心得地说摘要:“西洋传统唱法注重声音的统一、圆润、通畅,具有位置高、喉咙开、气息深的特征,轻易获得充分的共鸣,这些对于民族声乐学习也是应当把握的,完美的发声方法是各种学派和唱法所共有的”。

但是学习借鉴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丰富、发展、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声乐教学。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更好地为繁荣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服务,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因材施教的新问题,为了更好地增强民族声乐教学的针对性新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新问题。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教学中,金铁霖先生一再强调,既要努力探索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科学唱法,这种科学唱法就是共性,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唱法、共性的东西指导学生的演唱练习。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作为共性来说,不管你是民族声乐唱法,还是西洋唱法,或是戏曲、曲艺的唱法,都需要科学性,科学唱法的原则是共同的,所以,在练习方法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在强调科学性、规律性、共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非凡重视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针对性、个性新问题。他经常强调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一定要富有个性。他指出摘要:“个性就是说,在把握共性的情况下,你唱的东西,有你个人的风格、特征、表现形式和音色等等”。为了培养个性特色鲜明的歌唱演员,必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继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基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都是继续和创新的统一。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也不例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要积极学习、继续前人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金铁霖先生十分重视学习继续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同时又突出强调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他指出摘要:“对于我们中国的声乐工作者来说,还有个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新问题。祖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需要我们去继续和发展。我国戏曲、曲艺、民间唱法都有它们各自的特征,我们应当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认真地总结和提高,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来做好这项工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作为我们自己的声乐来讲。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声乐传统和声乐艺术,我们应该有责任来总结、继续、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都在发生变化,美的追求和欣赏习惯也都给民族声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不论从创作上还是从演唱上,都要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艺术精品都是和时代相呼应的,声乐艺术也不例外。”

任何事物的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继续和创新共同功能的结果。源远才能流长,任何的发展进步都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不能有的态度,继续是必须的;任何事物、任何社会又都是发展变化的,又都是和时俱进的,永远不会停步不前,后人总要对前人有所超越,有所发展,创新也是必须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继续和创新的关系,努力做到继续和创新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继续和创新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美好结晶。

民族声乐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民族声乐;声乐教育;教学策略

近年来,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能够突显音乐艺术性、民族性且通俗易懂的唱法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声乐多元化发展上投入更多地研究与思考,不断丰富声乐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一对一教学是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多年来一直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出更加有效的一对一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演唱技巧

以教师为主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乐理知识,还要兼顾伴奏与范唱,整节课下来十分充实,然而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所接受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其次,教师的教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的自主练习时间则非常有限,使得大部分人在课堂充分请教教师意见。由于课上学习效果不佳,导致课下练习无从下手,再加上缺乏教师指导,很多学生在课下非常抵触自主练习。等到下次上课时,教师还需重新指导一遍,如此循环加大了教学难度,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授学生民族音乐学习方法非常必要,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声乐学习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对“一对一”教学模式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非常关键。例如,笔者在课堂上运用“自弹、自唱、自练”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自己弹奏乐器,并进行“自唱”练习发声。练习后笔者及时指出不足,给予调整意见,带领其对欠缺处进行重点联系,并在每节课为学生规划好“自练”内容,使其明确练习目标。笔者认为歌唱就是语言的发展和延续,演唱者要学会在音符上说话,要有高低、长短、快慢、强弱和感情,而这些只靠教师教,学生根本无法掌握,必须自己坚持探索才能所有感悟。“自弹、自唱、自练”这一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途径,有助于演唱技巧的提高。部分学生采取此方式学习一段时间后表示,这种形式让自己对声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课下练习也能明确方向,能够为自己制定合理的练习计划,做到课下练习更具针对性,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因材施教

民族声乐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一对一”授课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与训练,对学生个人演唱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但是也存在一定不足,如在初期教学中,部分学生会可以模仿老师演唱的方法,忽视自身的特点,而教师也容易因固有教学思维而忽视了个体发展。笔者认为,技巧、情感、风格是民族声乐演唱成功的秘诀,教师应引导其了解自己的声线,充分挖掘自身特点,引导其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进行有效教学。例如,不同的人演唱的歌曲的风格、韵味是不同的,成功的风格塑造与歌唱韵味能够引发听众共鸣。教师应让学生在歌曲演唱中对声乐发声和呼吸方法进行有效结合和合理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摘要:社会的发展赋予了民族声乐新机,受中西方文化影响,民族声乐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发生转变,教学模式趋于模式化、体系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声乐发展起到了建设性作用,但同时也显现出来一些问题。为推动民族声乐教学进一步发展,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策略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民族声乐;声乐教育;教学策略民族声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孙海峰(重庆艺术学校)提升。笔者经常强调“声音要戴帽子,呼吸要穿鞋子”即声贯于顶,气沉于底,这也是学生常常忘记的一点,在演唱时人们往往会突显自己的优势,但是也会暴露自己的缺点。教师应认真对待每一次演唱练习,分析学生在声音与呼吸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教会学生如何保持气息、控制气息,从而使演唱更加平稳。此外,还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练习计划,在弥补学生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优势,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优秀的音乐人才。基于个性分析的声乐教学更具有效性,一方面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找准定位,避免盲目学习,一方面促进了个性的发展,使得学生在演唱中能够唱自己。例如,性格较为开朗的学生更加灵动、积极,这时应当让其多练习情感细腻的歌曲,引导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从内心深入演绎歌曲,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在的表露抒发情感,这样才能使歌声更具魅力,能够引发听众的共鸣。

三、情感引导完善素养,树立演唱信心

歌唱的灵魂是情感,演唱技巧是民族声乐表演的基础,而真挚的情感却能赋予歌曲生命,将歌曲的内涵完美的传递出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作为教师,在学习中应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声乐艺术自信,完善其声乐素养。歌唱者的演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笔者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歌唱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作为歌唱者想要将作品的内涵与情感诠释给他人,必须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体会其中的情感与情绪,实现情感融合,才能在演唱时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其次,声乐艺术表演要大方、自信,这样的演唱才自然、动人。做到这一点依然要从呼吸入手。如歌唱要字正腔圆,必须打开喉咙,吸气时喉头就会下放,喉头下放便能打开喉咙。并且正确的吸气才能确保气息的稳定,使歌唱者拥有充足储气量完成演唱。这就要求气息要一竿子插到底,通畅地流入身体,从而促进情感的平稳发挥。歌唱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以情动人,而技巧则是为了更好地传递情感。因此,声乐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情感价值观的正确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声乐,树立音乐自信,从而更加坚定学习,在民族声乐中实现自身价值。当代民族声乐已经趋于多元化发展,在题材、创作、风格和形式等方面紧跟时代的脚步,谋求长远发展。作为声乐教师,更应积极探索符合时展、学生需求的民族声乐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出更多的声乐人才,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高其在世界声乐艺术中影响与地位。

参考文献

[1]张端.浅析高校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策略[J].北方音乐,2017,(0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