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意识评估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4 17:17:35

民族团结意识评估

民族团结意识评估范文篇1

三十多年里,xxx同志从没离开过xx民族学院这个温暖的民族大家庭,没离开过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方热土,更没离开过她毕生从事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三十多年来,她凭着“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的人生信条,始终不忘党的培养,带着人民的重托,勤奋耕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振兴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奉献出了宝贵青春和满腔热血。

xxx同志以坚定执着的信念,宽广博大的胸怀趟过了三十年的如梦岁月,她艰辛跋涉、无私奉献的足迹深深地印刻在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丰碑上,她的人生也因此在崇高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如今,xxx同志正宛如一朵姹紫嫣红的铿锵玫瑰绽放在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好似一道绚丽夺目的雨后彩虹映照在xx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山山水水之间。[本]

一片痴心和热情

[本]三十年痴心不改,三十年热情不灭。xxx同志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心血,谱写了一曲曲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颂歌。回首写满忠诚和艰辛的如歌岁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认认真真地学习成为xxx同志从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心得。从1972年毕业留校至今,xxx同志经历了8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有满腔热情和不断学习的奋斗历程。在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她凭着对民族事业的一腔热情,扎实深入地学习各种理论,不断领会精神实质,尤其在学习和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方针上,她更是做到了学以致用,实实在在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指导自身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巨大成效。

xxx同志的人生黄金岁月是在共青团岗位上度过的,这是她从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的起点,也是她三十多年来在工作中认认真真学习的开端。从事共青团工作伊始,薛晓琼便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因为当时学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土家族、苗族聚居的民族地区,他们担当着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对民族团结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根据学校、地区的实际和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团的工作,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了xxx此时经常思索的问题。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时学习前沿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策划了一系列适合青年特点、寓教于乐的活动以及各类创新活动。结合学校办在民族地区,同时又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师资的实际。xxx同志通过团的活动,要求每个团支部每周开展一次课前三分钟即兴演讲活动,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普通话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而且即兴演说能力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为走上讲台打下了坚实基础。1985年,xxx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接受在职再学习,其毕业论文《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很必要》被评为优秀论文。共青团岗位上的12年,xxx同志学做人,学处世,学做事,将自己美好青春奉献给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献给了民族地区青年人才的培养。

1987年7月,xxx同志调任学校总务处党总支副书记,开始了她从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转折。面对全新的工作岗位,陌生的环境,她咬紧了牙根,为了工作需要,她努力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3年半的磨练,终于将她打造成钢。1991年6月,xxx又被调任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工作压力更大了,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了,薛晓琼同志丝毫没有懈怠,她依然把学习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学习指导实践工作,因此她很快进入新的角色,并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1995年4月至1997年元月,她主编的《xx民院信息》出刊70期,而且她编发的《xx民院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效果好》被省高校工委《情况反映》采用。她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编发的《改革民族院校领导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论文也入选《当代中国改革与管理名篇通览》一书。1997年3月,xxx又被学院调任院监察、审计处长,身兼两职,还担任纪委副书记。纪、监、审三副担子一肩挑,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当时的xxx还完全是“门外汉”,但是,尽管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与困惑,xxx同志没有退却。为了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进步,她再次与自己较起了劲:学习,一切从零开始!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她充分利用点滴时间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摸索、请教、总结,终于使自己由门外汉成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她撰写的《强化内部审计促进学院建设》的经验材料,得到省教委肯定,被《xx内审通讯》刊用;她撰写的《艰苦奋斗作表率勤政廉洁促发展》被《纪检监察信息》采用。而此间时值学校全面迎接国家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的合格教评,1999年4月,她被抽调到学院教评办,负责综合协调、宣传、内务,兼做文秘工作。xxx同志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学院的顺利通过教学评估立下了汗马功劳。1999年7月,xx同志又面临人生的又一新的挑战,调任成职学院党委书记,可能与他人相比较,xxx同志肩负的担子要重的多,压力要大得多,但她总能在学习中迎难而上,解决困难,在成职学院的3年里,实现了学校成人教育事业的辉煌。2003年元月,她又调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院内事务的总调度,参谋院领导工作。

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xxx同志经历了八个不同的工作岗位,经受了八次不同程度的生存挑战,特殊的人生际遇充分验证了xxx同志对工作的痴心和热情,同时,也正是因为她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无限热爱,才促使她能永不停息地学习、再学习,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务实的足迹

xxx同志深知只有务实、踏实才能干好本职工作,才能更好地献身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与奉献历程,她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自己对党、对人民、对民族事业的无限忠诚和赤诚热爱之心,致力于xx民族地区乃至武陵山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谱写了一首首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生命奉献之歌。

“踏实”二字是学校领导乃至全体教职员工在评价xxx同志时使用得最多的一个词,这也许正是她本身魅力的真实体现,正是人们对她艰辛勤奋工作的最实在的褒奖,正所谓“名副其实”、“实至名归”。她在学校团委工作12年,尤其是后6年,学校数次易名,从xx师范到x师分院、到xx师专、再到xx大学,一直到xx民院,学校领导班子不断更换,尽管这些带来了共青团工作的难度,但她仍一丝不苟,勤奋扎实开展团内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做党的得力助手。在她任院办副主任期间,她更是发挥了踏实的工作作风。因身兼数职,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作为一位女同志,可想而知工作难度该有多大,但她从没有敷衍了事。为了搞好总机室工作,她着手建立和健全了总机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及配套措施,还创造性地制定了学校历史上的第一个关于信息工作的管理规定,建立起了学校信息工作网络,不仅在学校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还得到省教委领导的好评。她在任监察处和审计处长期间,团结带领全体干部,以“三讲”教育活动为契机,脚踏实地,开展“三性”教育活动,努力从硬软件上抓好纪、监、审各项工作。她主持制定了《xx民院审计工作条例》、《关于校办企业业务收支费的规定》、《关于规范基本维修审计程序的规定》等多项条例、制度,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益。在学校上下迎接国家教育部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的关键时刻,她更被委以重任,承担了学院迎评材料中的“领导投入”、“规划措施”两项重点材料的整理任务,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使得此项工作得以圆满完成。而她整理成册的迎评材料则成为评估专家们最感兴趣,最重视,也最欣赏的材料,得到了专家门的认可与肯定,对学校的顺利评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对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最直接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对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有着积极的作用。自担任学校成职学院党委书记后,xxx同志如鱼得水,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带领全体成教职工,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取得了一年一大步、年年上台阶的喜人业绩,赞歌一曲曲地在成职学院奏起,辉煌不断地在成职学院铸就。三年里,xxx团结党政一班人,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1999年,成职学院在校生3600人,全年创费400万元;2000年,在校生达4700人,全年创费590万元;2001年,在校生达到5700人,全年创费908万元。随着时光的流逝,成职学院的事业在追求和进步中不断延伸。在成职学院工作期间,她更是大胆地运用邓小平同志的特色理论指导学院的改革和事业的发展,魄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可见一斑。她带领和团结党政一班人,始终坚持以普教为依托,以培养民族地区急需人才为目标,对成人教育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调整与改革,成职学院从单一的师范专业发展到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临床医学、高级护理等43个专业;实现了从单一的师范函授发展到多科函授、自学考试、脱产、继续教育、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共英语培训、少儿剑桥英语培训等诸多办学形式;实现了从单一的专科发展到本科、预科、专升本、第二学历、短期培训等诸多办学层次;实现了从依靠单一的师训函授计划发展到与相关高校和行业联合办学的办学途径。同时,也实现了招生手段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转变,使成教招生规模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从而为xx民族地区乃至武陵山区培养了大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xxx同志还组织带领成职学院一班人利用寒暑假,深入一线,开展职业医师资格培训,特级干部培训等特殊实效的短期培训班,很好地为xx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短、平、快”的乡土人才。其中,2002年是xxx30年的工作生涯中的关键一年。这一年,由于人事变动,她兼任了成职学院院长一职。党政两担一肩挑,既当爹又当妈,已年逾50的她丝毫没有退缩,硬是啃下硬骨头,带领全体成教人干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她紧紧围绕“发展、管理”4个字,破常规,打硬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成了年初的20个工作目标同时也实现了学院历史上的20个第一次。因此在短短的一年时间,成职学院便实现了在校生达8000人的最高记录,当年成职学院各项收入达1168万元,再创历史新高。

在学校广大教职工心中,xxx同志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人,她追求完美的事业,她追求完美的人生。如今,已临近退休的她又被调回院办公室,并委以重任。对此,xxx也深知自己肩上担子仍很重,尽管即将退居二线,但她仍在抓住点滴时光为学校、为xx民族地区、为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默默地奉献。也许正像她常用部队转业军人来表达自己心迹那样吧!——“即使明天就离队,我也得把今天这班岗站好”。

无私的胸怀

人们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正因为如此,xxx同志一直认为堂堂正正做人就是干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保证,她是如此的,也是这样做的。三十多年来,她用无私奉献、用坦荡为自己的亮丽人生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永远是宽广、博大的胸怀。熟悉xxx同志的人都知道她工作干的出色,但也都知道她有一个习惯:只要是本单位的评优评奖活动,她尽量把名额让给别的同志而自己不参评,她常说只要我干的工作大家认可就行了,荣誉还是留给大家吧。实际上,不仅仅是在工作上,在生活中她也是对老师、职工关心爱护。大至结婚论嫁,小至虚寒冷暖,难怪有一位青年教师在文章中称她为“领导母亲”。

三十多年来,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与事,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无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任何职务,她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自己”,坚持党性原则,严格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实践工作当中,“谦虚、礼貌、诚恳、不盛气凌人”成为她的座右铭,她是行政领导的好帮手,因为她始终做到了“对行政领导支持工作不揽权;充分信任不猜疑;尊敬理解不推过;有了成绩不争功”。她也是下级的好领导,因为她始终做到了“政治上关心爱护;工作上理解支持;生活上关心体贴”。久而久之,xxx同志早已成为同事、朋友心中的做人楷模。

民族团结意识评估范文篇2

一、强化组织领导

局党支部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单位综合目标考评,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局党组会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辨析思想文化领域突出问题,分清主流支流,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苗头倾向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上半年研究意识形态工作1次,讨论并通过了局2018年意识形态工作计划。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支部及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重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狠抓学习教育

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局党支部和干部职工学习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引领。一是结合会前学纪、学法、党建提升、干部夜校和“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认真安排集中学习和自学活动,目前组织集中学习30次,专题学习了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州、县委有关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狠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方针政策。二是结合“七五”普法和档案法制宣传,向广大群众和帮扶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禁毒防艾等宣传,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三是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按照关于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要求,积极开展民族政策宣传。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和精准脱贫重点工作,利用档案业务培训和督导检查,强化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作出贡献,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

三、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局领导班子成员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开展书记和班子成员上党课活动,认真抓好道德建设和网络文明传播活动。通过召开会议、公示栏、宣传标语、@@、微信等形式,广泛动员干部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干部职工参与热情。结合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警示教育,全局干部职工无违法违纪案件、无行政责任事故、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

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做到“一把手”亲自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立党务政务公开制度,认真开展党务政务公开工作,依托党务、政务信息公开网,宣传栏等形式,及时公开本单位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财务预决算等相关信息,目前党务政务公开网共更新信息200余条。及时做好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的舆论监管;建立重大政策及项目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及时搜集、研判、处置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动荡的言论。全年对外宣传管理到位,在网络、报刊报刊无负面新闻。

五、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民族团结意识评估范文篇3

现将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下发,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力维护校(园)稳定

1.进一步深化“三非”整治工作。严格按照“两个不得”“五个严禁”加强对非法宗教活动和“去宗教极端化”的治理工作。以集中教育活动为抓手,以日常教育管理为依托,加强师生“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的教育。进一步推进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认真做到“四清楚四掌握”,建立稳定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抵制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筑牢校(园)师生抵御和防范非法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思想防线。

2.继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巩固2014年书记项目“加强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的优秀成果,以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引领,继续开展“民族团结萌芽杯”足球赛、民汉师生交朋友、双语大赛、书法比赛等品牌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与教育教学、校园文化、人文关怀相结合,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努力形成校(园)民族团结活动特色,让师生同心、同行、同学、同乐。

3.不断深化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育人体系,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工作始终。深入开展“三爱”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生命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通过“大家访”等途径密切家校联系,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1.实施校(园)长负责制,深化学校、幼儿园管理机制改革。坚持依法治校,推进校(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和区政府的安排,本学期要在5所学校和16所幼儿园中开展校(园)长负责制工作,各校(园)要依据《区深化校园长负责制实施意见》(暂行),完善由校(园)党支部、校(园)务管理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三者责权明晰的校(园)组织机构,探索、完善岗位聘任和绩效考核新机制,激活学校办学活力,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

2.做好秋季全区一年级新生民汉统一编班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对全社会以及家长从政策方面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并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展示;让家长、社会全面了解并认可这一促进双语教育质量提高的教育模式。各校组成工作组,对本学区的少数民族孩子进行入户宣传。二是进一步优化师资配备。配齐其他学校少数民族中层领导,对全区双语教师进行细致的分析、调整,选拔出2015年秋季各校担任语语文、口语及援助课程的教师;分专题、有针对性地在领会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援助课程、辅导学生等方面进行专题和现场培训。三是对课程设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完善课程设置,提供充分、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四是进一步做好幼小衔接。在部分学校开设双语学前班,招收有需求的少数民族幼儿进行汉语学习,为顺利入学奠定基础。

3.以合作办学为契机,实现由传统学校向现代化学校的转型。继续深入实施与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合作办学项目,促进亦庄小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文化以及课程平稳有效的植入,推进合作学校的健康发展。通过亦庄小学专家指导,开展持续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康城小学团队的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全面实施“全课程”教学,积极探索思考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有效推进“全课程”的引进、开发和实施。第五小学和小学作为试点学校,要尝试将亦庄小学的育人模式和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结合学校实际,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和移植工作,力求全体教职员工在观念和行动上都有所转变。最终实现以点带面,促进全区各校育人模式、学校组织结构和课程实验的变革。认真学习教育核心价值观,深入思考如何贯彻、落实“创办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所有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所有的孩子享受幸福的人生;崇尚一流,追求卓越。”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孩子喜欢学校、喜欢幼儿园,快乐学习与成长。

三、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全面提升教育品质

积极做好迎接自治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我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过程性预检和正式督导评估的准备工作。继续加强和完善督学责任区随访督导工作,通过市教育局“社会评教育、家长评学校”相关数据、各类调查问卷、聘请义务监督员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学生、家长、社会共同评价校(园)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学校、幼儿园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积极争创特色校(园)。同时,各校(园)要依据自主发展指标,建立和完善评价管理体系,认真实施自查自评工作,促进学校、幼儿园自主发展、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

四、推进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双品教育”

1.继续深入推进特色学校“三个共同体建设”工作。继续与上海师大郑杰教授签订教育专家工作站协议,依托专家工作站,在“课程建设、有效德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方面深入跟踪指导;尝试课程开发,凸显学校特色。开展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精品课程;针对各校实际开展“德育有效性”的咨询、培训;推广“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的转变。

2.强化教研工作,促进教育科学发展。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目前,我区小学课堂教学上主要推行“情境教学”“四导教学”“合作学习”等几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重点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解决一些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的关键问题,提高学科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研活动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制度,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教师访谈、质量抽测等多种形式,更真实地了解学科教学情况及全区教学质量状况,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为学校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依据,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学前教育规范发展。一是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实现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合于游戏之中,让幼儿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二是通过社会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开展全区公民办幼儿园学籍管理工作,巩固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幼儿出勤率。三是建立学前教育公众微信交流平台。在教师、幼儿园、家长之间搭建互动平台,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四是积极实施食堂精细化、规范化及民主化管理工作,全面推行对大宗饮食物资实行公开招标订点采购制度。五是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年审及扶持补贴的工作程序,制定《区财政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六是进一步规范民办托儿所的审批程序,2015年计划新增民办托儿所1-2个。

4.加强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托皇甫军伟家庭教育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做好家长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家长科学育子的理念和方法。做好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自治区教育厅门户网站”教育平台上的网络培训工作。继续加强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力度,帮助和疏导师生因学习压力、困惑而形成的心理问题,构建和谐校园。

五、注重内涵发展,切实加强队伍培养

1.加强校(园)长队伍建设。继续借助“领导力提升学习共同体”建设,加大教育管理队伍的培训力度,提升教育管理队伍的科学决策力、执行力、服务力。继续实施自治区千百名校长培养工程,鼓励校(园)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特色和办学风格,培养出有区域特色的知名校(园)长。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2015年“书记项目”,认真研究师德教育有效途径,通过各校(园)建立教师师德自律委员会,加强教师自我约束意识;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各校(园)师德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3.深化教师专业培训。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分层培养计划”,发挥专家工作站、名师团队、名师工作室的作用,为教师发展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空间,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促进不同年龄层次骨干教师快速发展。

4.拓宽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切实落实《自治区第五个五年管理周期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规划(2014-2018)》的工作要求,按照教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培训。充分发挥市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市区两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将学科教研纳入继续教育培训管理中。做好培训的日常管理及登记工作。

六、加强校园安全和基础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加强学校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预警机制,继续开展各类应急实战演练,加强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管理,维护校(园)稳定。加大非法民办幼儿园治理力度,规范民办幼儿园校车管理。

2.继续做好教育系统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成立新建校(园)建设工程项目筹备组,项目前期和施工过程均由专人负责,全程跟踪、关注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与住建局、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及时协调解决项目中出现的细节问题,重点做好康城小学室内装修工程工作,确保康城小学2015年完工。

民族团结意识评估范文篇4

您们好!

首先,我代表市教育局,对你们在百忙之中前来检查指导我局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近年来,市教育局党委严格按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积极协调部门科室,深入扎实地开展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制,为精神文明单位的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多年来,市教育局党委非常重视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务求实效。早在,市教育局就被市局党委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负责组织实施育才工程、德育系统工程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2月至初,根据领导班子成员变动的实际情况,先后两次对原有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杨书义和局长彭建伟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赵国文任副组长并兼任办公室主任,机关各科室长为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全面监督和协调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创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为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先后组织开展了“教育先锋”、“文明教职工”、“文明科室”、“文明机关”、“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德育达标校”、“德育示范校”、“巾帼建功”、“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五四红旗团委”、“青年志愿者”、“扶贫助学工程”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每年定期组织职工开展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户外拓展,书画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陶冶了职工的情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每项创建活动中,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努力做到“领导就是公仆,机关就是服务”,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从而使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同时,积极参加创建自治区和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市教育局党委按照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积极组织带领各族教职员工参加创建全国及自治区级文明城市活动。市教育局机关各科室依据上级下达的《目标责任书》,广泛开展了全面、准确、系统地搜集整理有关文件、图片资料工作,两年来共搜集筛选文件资料288份,图片193张,最后形成高质量高标准的案卷34册,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创建任务,得到市档案局的充分肯定。每年暑期,市教育局都组织带领新招录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走上街头,参加克拉玛依区文明委组织的“百人文明交通劝导”维护交通秩序的公益活动,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了一份力量。

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市教育局党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确保了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各级党组织在不断探索建立使共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的同时,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为契机,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党建工作。,按照支部建在年级的要求,新建了12个党总支,52个党支部,积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标准化党支部”、“共产党员示范岗”和“共产党员责任区”的创建活动卓有成效。7月,与青岛市委党校联合举办了一期新一届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直属单位的57名党支部书记接受了培训,使他们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从秋季开始,实行了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在校际之间实行了学校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在对原有干部进行严格管理和使用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把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使各级领导班子更具有凝聚力、创造力、亲和力、感召力和战斗力。各级党组织非常重视发展新党员和“推优”工作,至,举办了三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有1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受到了党的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在组织发展工作过程中,坚持做到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

市教育局党委通过各种有效方法狠抓政治理论学习,建立了定期集中学习的制度,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达到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目的,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了两极中心组两周一次政治理论学习、领导干部作辅导报告、集中学习原文、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上报政治理论学习信息等10项政治理论学习制度。3月16日到6月25日,我局严格按照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部署,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结合我市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广泛发动,周密安排,狠抓落实,求真务实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使全体党员干部经受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党性进一步增强,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教育

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谋划、服务和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为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

同时,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以及廉洁文化建设活动,与各党总支(支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和《治理教育乱收费目标责任书》,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廉政教育不断深入,廉政制度进一步健全,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持续推进,党组织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大大增强,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克拉玛依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内民主不断扩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党组织议事规则得到较好落实,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各级党的组织中正在形成,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得到了切实落实,领导班子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水平大大提高,政治家治教、教育家治学的目标正在实现,为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坚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使教育系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坚强堡垒。

市教育局党委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把维护稳定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第一要义,采取各种扎实有力的措施,团结带领各族教师员工,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切实维护了教育系统安定团结的局面,为油城社会稳定的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每年开学初的工作安排中,市教育局都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中,切实加以落实。各党总支(支部)按照市教育局党委的部署,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运行大表,进行具体安排,坚持不断地对师生员工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教育,无神论思想和反对“”、反对“三股势力”等的教育,并积极组织带领各族师生员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同“三股势力”进行坚决地斗争,决不允许宗教干预教育,确保了教学秩序和大局的稳定。各级党组织还大力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子以及民汉师生联谊活动活动。各民汉学校之间、班级之间、师生之间都结成了民族团结互助对子。民汉师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使党的民族政策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市教育局党委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大局出发,始终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在全疆率先成立了双语办公室,大力推进“双语”工作,促进民汉教育同步发展。通过制作宣传手册、播放专题节目,撰写刊发专题文章,组织内地高中班的学生进行巡回演讲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对少数民族的深切关怀。市教育局还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保证了双语教学工作顺利推进。与此同时,按照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要求,千方百计地办好疆内初中班,为此,市教育局和内初班全体教师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值得欣喜的是,在连续几届内初班升学考试中,毕业学生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受到自治区和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成为我市“双语”教学的一大亮点。

今年,为了优化双语教学的内外部环境,从更高层面上促进民汉教育同步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教育局多方协调,细化工作,使我市第二中学、第五中学、第十三中学等学校恢复民汉合校,为从整体上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市教育局党委的高度关注和正确领导下,各民汉合校学校站在“7·5”事件和当前维护稳定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全面细致地做好了民汉合校后的各项工作,有效促进了民汉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团结和融合,营造了民汉师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

按照自治区党委及教育厅的要求,在今年秋季开学后,要组织对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民族团结集中教育,对学生进行为期7天的民族团结集中教育活动。为此,市教育局认真制定了《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关于在中小学校师生中开展民族团结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的方案》,突出集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了集中教育学习人员、时间、内容、效果的落实,使教师与学生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参与率达到100%。通过学习,各族师生员工深刻认识到了“7·5”暴乱犯罪事件的本质及危害,认清了民族分裂分子的丑恶嘴脸和反动面目,认识到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增强了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把各族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了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上。同时,进一步建立了长效机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而又富有实效的活动,使教育系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不断推向深入,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入脑入心。

四、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德育工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一)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多年来,我市的广大教职员工不仅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不断提高师德建设的整体工作水平,市教育局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精神内涵,把培养教师严谨治学的教风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注重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克拉玛依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施意见》、《克拉玛依市教师用语十提倡》、《克拉玛依市教师行为十不准》和《克拉玛依市教师誓词》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和相关文件。同时,把每年10月定为“师德建设月”,把师德建设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建立,进一步加大了我市师德建设工作的力度,各单位都把师德建设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形成了师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强化教师的专业情意,丰富职业情感,优化职业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克拉玛依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员工纷纷向地震灾区人民群众伸出了援助之手,仅在一个月时间内就捐献善款173万多元,并掀起了“向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学习”的高潮。尤其是“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以来,各族教职员工紧密团结,众志成城,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积极组织带领广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集中教育活动,切实维护了教育系统的稳定团结,使教育系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坚强堡垒。

(二)改革创新德育体系,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市教育局党委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育人理念,积极牵头组织实施了育才工程、德育系统工程和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开展德育课题研究,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公务员之家

1、改革德育评估机制,开展德育达标校创建活动。制定了《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办法(试行)》、《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使德育评估机制更为科学化、规范化,给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自治区级德育示范校”3所,“自治区级德育达标校”3所。“市级德育示范校”7所,“市级德育达标校”13所,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实践基地教育为依托,构建多元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强化德育教育的同时,注重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以活动为载体,以自我参与为特征,不断增强德育工作实践性,提高德育工作的鲜活性、实效性。先后设立了20多个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力推行“一学校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品牌建设活动。并充分利用文化街、气象局、矿史陈列馆、通讯连、预备役工兵团、大农业基地等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拓展德育教育空间。利用假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夏令营”、“小记者夏令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等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鲜活性和实效性。同时,全面启动了和谐家庭教育工程,大力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了合力,也进一步推动了家庭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诚信教育。

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围绕传统节日、法定节日、重大纪念日,有效地组织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序列性和科学性。各学校根据社会实践题目,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小调查报告、绘画、音乐、舞蹈、手工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以“寻访石油人,弘扬石油魂,建设新学风”为主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以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为重点,引导青少年了解油城、热爱祖国、坚定信念、勤奋学习,成长为社会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4、加强德育研究,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1999年,我市加入了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子课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解决了我市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市连续八年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先进德育实验区,10所学校先后被评为先进实验学校,19项科研成果获一等奖,80余项科研成果分别获二、三等奖。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不仅使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走上教育科研的轨道,而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今后科学的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认真做好综合治理和安全稳定工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了一个平安和谐的环境。

各级党组织对安全稳定工作始终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坚持把综合治理和安全稳定工作放在工作的首要地位来抓。市教育局党委坚持每年与各党总支(党支部)签订《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为做到防患于未然,还制定了《关于处置信访突发事件及群体上访应急预案》和《关于加强反分裂斗争的十项规定》。从开始,在直属中学建立“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hse)”,更为有力地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系统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巩固教育阵地,维护教育的一方净土;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加大了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每年,市教育局领导都亲自带领安全保卫科的同志,集中对各基层单位的安全、消防、治安和稳定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了一切事故隐患。

、两年,市教育局连续被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平安单位”荣誉称号,为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了一个平安和谐的环境。

六、积极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辟了新途径。

多年来,市教育局高度关注弱势群体,不断促进教育公平,使家庭困难学生和外来工子女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关爱贫困学生作为扶贫助学工程进行实施,千方百计地保证他们完成学业。领导干部带头捐资助学,在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中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有些学校成立了爱心助学基金会,全校教职工每月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捐献10元,并形成了一种制度。有些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团员交纳特殊党团费,用以资助本校的贫困生。有些学校为使疆内初中班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积极组织教职工为他们捐款捐物,使他们圆满完成学业,给与了南疆来克求学的孩子们很大的关怀。正如内初班的孩子们说:“克拉玛依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关心着我们,各族同学也像兄弟姐妹一样,我们在这里学习和生活感到很幸福……”。

近年来,市教育局先后将近万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安排入学,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了与克拉玛依子女同等的教育;把隶属克拉玛依市农牧区的学生安排到市区学校就读,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这些孩子除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外,每学年还享受特殊的生活补助;自春季开始,我市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收费,同时,对本市范围内民办学校接收常驻户口学生也免收义务教育阶段相关费用,并对考入国家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学费全额资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多年的不懈努力,确保了全市各民族贫困学生无一辍学,克拉玛依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100%救助贫困生的城市,也是自治区第一个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收费的地区。

扶贫助学工程的实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加了新的内容,开辟了新的途径。

七、大力加强宣传报道工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强大的舆论支持。

在创建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工作,逐步形成社会了解教育,关注教育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市教育局党委在每年召开业务工作会议时,都对全年的宣传报道工作进行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各党总支(支部)建立健全了宣传报道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开展了工作。—两年,先后选派了52名通讯员到乌鲁木齐接受专业知识培训。各级党组织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校报、板报、墙报和宣传橱窗等一切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各级党委的指示精神和发生在身边的各类先进事迹,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还利用克拉玛依域网开辟了“教育在线”栏目,成为吸取民智、广纳民意的有效窗口。

另外,积极与市委宣传部和多家新闻单位联系协商,努力拓宽宣传报道工作渠道,大力弘扬教育战线上的主旋律。先后对每年的中考、普通高考、双语教学、教育教学研究、教职工的无私奉献精神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报道。,《克拉玛依日报》占用了10多个版面对双语教学工作的宣传报道。,《克拉玛依日报》利用11个版面的篇幅,对克拉玛依教育发展情况进行题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系列报道。,除了进行分篇系列报道外,还专门编辑出版了《教育改良》专刊,对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同时,慕名而来的《央视国际》、《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报》、《经济报》等多家媒体也对克拉玛依的教育改革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连续两次刊登宣传了克拉玛依教育均衡发展、课程改革及教育评价等内容。,《中国教育报》用一个整版刊载了市长徐卫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文章,以及我市两基迎国检工作的专题报道。

全面而多元的宣传报道工作,为我市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也使疆内外群众通过教育这个窗口看到了克拉玛依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形象。

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显著,各项教育教学指标名列前茅。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也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增加了新的内涵。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教育局党委团结带领各族教职员工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政策、财力、人力等资源,确保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基础教育,强化均衡、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教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的平台上。

目前,我市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了落实和加强,办学软硬件条件全面改善,办学实力大幅提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教育事业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中小学专任教师培训率达到100%,取证率达到100%,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克拉玛依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受到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的高度肯定,并授予“自治区第三个五年管理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近年来,先后有30多名教师获得全国及自治区级“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及“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有3人被评为自治区级劳动模范,3人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有2136名教师获得市级各类优秀表彰。有100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自治区讲课比赛,均取得了一、二等奖,其中有12人代表参加全国比赛,分别获得部级一、二等奖。

同时,教育科研取得新进展,教育“软实力”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16个学科建设基地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得到了较大发挥。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有19项科研成果获部级一等奖,80余项科研成果分别获二、三等奖。其中《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小学数学思维开发方式的探索》、《小学个性化作文的写作方法的研究》等课题已结题并推广应用。市教育局“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项目组被中央教科授予—“科研先进集体奖”。

近年来,我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稳定在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以上;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普通高中入学率保持在80%以上,普通高考文理综合平均上线率达85%以上,。

教师学历合格率、义务教育巩固率、普通高中普及率、普通高中会考成绩和高考上线率等各项教育教学指标,均居于全疆各地州市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显示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

民族团结意识评估范文篇5

强调:要顺应历史趋势,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做深做实。这表明,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是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所需,以法治精神推动民族工作走向法治化是当前和今后做好民族工作的新常态,这既为民族工作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又为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留下了实践空间。可见,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程度对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2]。因此,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已成为国内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当前,在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看,他们在开展民族工作时所体现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通过法律规制民族事务的能力不强,不能有效阻止一些侵权、越权行为的发生,贯彻落实民族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民族工作的法律保障机制和法律监督机制有待健全。从民族地区的群众来看,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因不懂法和不守法产生的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问题逐渐呈现易发、高发趋势,民族工作的调整对象复杂,民族工作的调整范围广泛,符合民族工作所需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待修改与补充,参与治理的社会主体的行为不太符合法律所控制的范畴,民族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没有精准地反映民族地方的实际情况,所立之法没有真正反映民族地区群众的利益诉求,等等。综合这些问题分析,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如何理解“民族工作”“民族工作法治化”、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可行性、必要性、合理性与合法性等问题,如何理解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自身价值(内在价值)、它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价值(外在价值)以及理解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价值标准,如何从理论与实践角度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如何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内在与外在动力。鉴于此,笔者从法理学的研究视角认为需要从本体论维度理解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基本内涵;从价值论维度理解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价值依归、价值评价要素等应然性问题;从方法论维度对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理解,通过从学术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找出典型的确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从动力论维度提出影响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为此,本文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以及动力论四个维度,试图构建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初步逻辑框架。

二、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现实情结

(一)强化民族法律法规的立废改释工作。以我国现行《宪法》为基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以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制定的与民族工作有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市制定的与民族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为内容,培育民族法治意识,拓展法治思维,将落实法治精神到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同时我们还要广泛征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关于如何搞好民族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修订并完善与民族工作相关联的法律法规,突出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3](P385)。妥善处理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稳定性与民族工作法治实践变动性的关系,厘清现行民族法律法规中存在的空白或缺陷,保持动态的、开放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在民族地区进行城市乡村的社会生活治理与基础建设、城市农村的生态资源及环境的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保护、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经济的治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行政管理与其他事项等方面所涉及到的单行条例需要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以保证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二)严格民族法律法规在民族工作中的实施。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极为重视民族事务工作,颁布并实施了与民族事务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截止2018年底,通过对民族自治地方788件单行条例进行梳理,结果显示:以“条例”名称的单行条例700件,约占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91%,以“办法”名称的单行条例11件,约占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2%,以“程序规定”“若干规定”和“工作规定”名称的单行条例9件,约占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1.02%,以“变通规定”、“补充规定”名称的单行条例58件,约占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7.3%[4]。同时制定并修订了与公民密切相关的部门规章《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李小红祁湘: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法理学思考理办法》等文件中,“自治条例”20余部和“单行条例”200多部[5]。这不仅为依法有效治理民族事务工作提供了规范化的依据,还为保护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借助上述指导性文件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民众的教育与就业、生态环保、扶贫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图解决好各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凸显的最直接和最关心的各类问题,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保住基本、兜住底线为标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针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异地就业的现实情况,我们要力争做好城市和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工作,整合其人口信息资源,构建服务和管理各少数民族群众的信息平台,完善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当然,对因不同民族因素而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我们需要综合考虑,采取教育、协商与调解等与民族相适宜的特殊方法,采取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化解矛盾,对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不论民族出身、民族信仰、民族宗教,都要依法处理[6]。因此,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我们必须严格落实民族法律法规,突破法理困局,祛除具体操作中的法律冲突。(三)培养高素质民族政法干部的法律意识。习关于民族工作的根本依据的思想,包括“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7]这表明:培养民族政法干部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培养一批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满意,具有“三个特别”标准的民族政法干部。作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法干部,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本民族实际,重视民族关系问题,其中主要领导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立足政治高度审视民族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所辖的民族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社会治理的优势。二是要依法作为。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两个群体构成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在民族工作中党对这两个群体提出了“五条标准”和“三个特别”。这既体现了“共同性”又体现了“差别性”。为此,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加强政法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业务能力建设,让他们正确掌握实施法律法规的能力,同时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民族政法干部自觉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解决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干部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8]。

三、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本体论维度

(一)民族工作法治化的基本内涵。要准确理解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基本含义,首先需要明确“民族工作”“民族工作法治化”的概念内涵。1.民族工作。“民族工作”,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党和政府制定的民族政策以及如何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加速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有效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如何对民族分裂活动的打击等[9](P375-379)。这些内容涵盖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体、客体和根本任务。其主体包括在承认国家公权力部门作为核心主体地位的同时,还有中国共产党、人大、行政机关、政协、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普通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客体主要体现在以民族事务工作为对象的治理和服务行为;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党的明确提出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四个“纳入”,提高了民族工作的战略高度,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2.民族工作法治化。从法理学的角度看,“民族工作法治化”正默默实践并拓展法律的社会功能,本文将其提高到法治理论高度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推动社会对“民族工作法治化”的理解与认同,而且更有助于在法学领域拓展“民族工作法治化”的研究视野。通过对近年来专家学者对“民族工作法治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笔者认为“民族工作法治化”的基本含义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一是主张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团结进步,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人口多少)一律平等;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三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四是对少数民族正常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法律保障;五是对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六是帮助少数民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七是培养选拔使用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可见,所谓“民族工作法治化”可以界定为,主权国家通过“法的主治”而形成的,具有良好社会秩序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具有共同民族语言、共同民族信仰特征的社会群落,包含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措施和政策等要素,能共同实现法律的价值和法律的功能定位所组成的法的综合体[10](P39)。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和相关政策等要素,制定和落实促进民族工作的法律规范体系,维护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11](P21)。从该意义分析,民族工作法治化已经被赋予了法治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取向两方面的内容。(二)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必要性。西方学者哈耶克认为:“只有依据累积性发展的框架和在此框架内,人的理性才能得到发展并成功地发挥作用。”[12](P65)这启迪我们,社会制度、法律法规制度、风俗习惯、文化道德和社会思潮等社会现象都是以一种累积性的发展方式渐趋形成。因此,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问题,正好符合民族区域法治发展道路的累积性演进规律,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应当以“区域性的规则共治”理念为研究基础。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把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强化民族事务工作法治化治理,目的是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以维护现代多元社会的和谐稳定,维护现代多元社会的有序发展,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国家,通过法治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民族事务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现实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渐趋扩大,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更加复杂等新情况与新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民族事务法治化治理。

四、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价值论维度

作为普遍概念的价值,是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产物,但又离不开一定历史条件下主客体范畴,它需要探究的是一定的社会现象赖以存在的根基。对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本体论研究概莫能外。(一)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内外在价值取向。从价值理论层面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需要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意识传统、民俗习惯等因素,以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逐步理解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价值判断。研究其内在价值定位时,我们要密切关注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特殊性”“传统性”“自主性”与民族区域法治发展的“一般性”“现代性”与“独立性”的逻辑关联性,关注某些超越特定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对性的基本价值,譬如自由、安全和平等。研究其外在价值定位时,旨在关注对该地区社会发展的价值,亦即它能正确处理与社会发展、稳定与和谐之间的民族关系。学者张敏杰教授在《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文中认为,社会关系之所以不和谐,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利益的失衡。这说明强化民族工作法治化目的是民族工作存在的利益关系的平衡与协调。鉴于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克服民族工作进程中涉及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等领域爆发的利益冲突,必须依靠“法律框架”、维持“法律底线”、控制各民族间存在的矛盾纠纷等问题[13](P87)。同时还需要辅以德治、自治为补充手段,使民族工作法治化可持续战略得以有效实施,逐步实现其所追求的内在价值取向。(二)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价值评价。多元评价主体通过对民族工作的目标调整和对民族工作的理想识别,能够准确把握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应然状态(价值状态)。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价值评价标准的确立体现了多元评价主体的法律价值观念。在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价值评价标准方面,笔者比较赞同学者夏锦文教授在《区域法治发展的法理学思考》一文中提出的形式价值和实体价值两个标准体系:(1)形式价值标准,它是民族工作评价体系的结构性特质。其内容包括:第一,完备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这是民族工作法治化的基础和民族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依据;第二,具有操作性强的民族法律规范。因为民族自治地方法律法规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确定性与肯定性特点,能为人们提供具体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在实践中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能灵活高效地调整民族地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和落实;第三,程序化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和运作过程中的体现;第四,民族地区法律高效实施。因为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实施的效益状况可以反映出民族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从而切实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2)实体价值标准,它是民族工作评价体系的功能性特质。其内容包括:第一,能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民权利和个人自由;第二,能化解民族区域社会矛盾和调整利益冲突。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建立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法律机制体系和调整利益冲突的法律保障体系,譬如表达、补偿、评价、救济、平衡等;第三,能规范与约束国家公权力在民族地区的行使;第四,弘扬现代民族法治文化。通过民族法治文化的弘扬,可以提高民族区域内各干群良好的知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律意识。可见,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两大评价标准是民族工作的结构与功能、运行与实效的统一体[14](P11)。

五、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方法论维度

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的观点蕴含着我们如何解决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并运用恰当的方法作出必要性的研究[15](P306)。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方法论研究就是解决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一)理论层面的典型研究方法。从结构上讲,方法论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紧密关联。对此,我们应当建构文献研究法与哲理思辨法等方法论体系,进一步深入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这一宏大命题。纵观国内外学术研究者,无一不是在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通过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双语数据库、北大法宝、ACCESS、MSSQL、MYSQL等网络平台检索到极具权威性的与民族工作法治化相关联的资料。对该资料进行详细的阅读、整合和分析,归纳并提炼出对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有需要借鉴的经验,或有合理的可参考的理论观点或法律依据。此外,还可以通过到国内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从共性中寻找个性,推动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特殊性,结合民族理论与政策等文献,形成有充分研究价值的参考依据。以思辨哲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更多强调价值分析在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研究中的运用,目的是考究一定民族的民族政策或民族制度逻辑思辨性。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增强民族工作的辩证思维,积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解决好民族关系。同时还需要比较的方法,这里的比较,可以是不同类型民族区域间的民族工作法治化内容、结构等要素进行外向型比较,也可以是相同类型民族区域间的民族工作法治化内容、结构等要素进行内向型比较。从而比较出民族工作在法治建设中存在的共通性、差异性,目的是相互借鉴。(二)实践层面的典型研究方法。实践层面上,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研究方法重在专家学者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对问卷材料或调研记录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该研究方法目前主要包括实地调研和实证研究两种。通过访谈得出的问卷材料实质是以开展民族工作法治化建设与发展的民族理论作为逻辑起点,同时需要涵盖强化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情况,目的是遵循民族地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运行的一般规律。如学者宋才发教授采用社会调查法,走访广西、贵州、湖北、云南、青海等民族地区,获取了与民族工作相关的调研材料,通过整理与分析并撰文发表,为推动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实践性参考。学者吴大华教授曾以维护民族大团结为研究视角,借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结合民族事务工作资料进行实地考究,提出了积极开展民族工作调研的方法,为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法治体系提供了研究思路[16](P12)。文正邦教授、付子堂教授等曾以国家整体法治建设探索为切入点,为我国区域法治建设的研究提供了独到的理论依据,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研究拓宽了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17](P3)。本文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个案法、谈话法、实验法。在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方面,采用个案分析方法,立足某一具有代表性领域,在一定周期连续进行了解、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某一领域少数民族群众心理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价值独特。譬如,学者施俊文以云南省德宏州(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述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民族工作走向法治化的全过程。又如贵阳市人民政府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活动,宣传先进典型个案以促进社区民族工作发展效果明显;内蒙古通辽市以城市民族工作为典型个案,从社会治理法治化视角研究并提出推动通辽市城市民族工作的具体对策。众多个案表明专家学者放眼新时代,深入民族地区获取实证素材,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强化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可行方法。

六、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动力论维度

民族地区既存在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又存在民族差异性和区域整体共性,同时还存在历史发展和现实条件、社会基础和急务问题等特点。为保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协调发展,我们需将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以保障民族工作协调推进。当然,如何协调推进,我们应该强化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引擎力量,建立健全促进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内外在动力机制。(一)内在动力机制。学者付子堂教授认为,形成地方法治现象的内在动力,主要有“国家试错理论”和“地方竞争理论”。这里论及的国家“试错”是国家推进与实现法治建设的基本策略,地方间竞争是地方法治建设的内在动力源泉[18]。这种内在动力比较适用于区域法治建设,当然就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而言同样适用。通过对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实践分析,我们有必要把握和吸收民族工作现代化研究领域中的“内在动力”的阶段性成果。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工作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在不断实现新的跨越,民族团结不断得到加强,在如何解决好民族问题方面,为世界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长期的实践证明,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解决民族问题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发生的新变化,民族团结进步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创新民族团结的方法,深化民族团结的法治教育,引导民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尤为重要。当前,创新民族工作的内容包括:创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法,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自发展能力;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创新服务理念和治理策略,平等对待、依法处理因民族因素产生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方式,在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开拓,构建各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创新做好少数民族信教群众的工作,把握党的宗教工作中国化方向;创新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和运转模式,高度重视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这些内容既有内在的精神追求因素,又有外在的制度设计和影响力因素,两者间的互动和融合以及随之发生的变化,便形成了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反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原理,我们认为,在整体法治的框架下,民族地区存在的竞争可能会导致民族地方民族工作法治化演变为对中央民族工作的应对,这将会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流于形式,从而使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被悬置。可见,在未来的民族工作发展进程中,国家或许仍然会采取“试错”策略,当然,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工作定会在法定范围内继续遵循“试错”策略。同时结合民族地方实际采用科学的手段或方法,有效地引导民族地方存在的竞争关系,从“应对”转向“回归”,最终目的是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各民族大团结,并将此作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二)外在动力机制。作为事物发展条件的外在动力,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具有多元性。外在动力能够促进事物间的有机组合,同时也能推动新事物的形成。除了促进或延缓事物发展的功能之外,外在动力还能促进事物间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新的事物[19]。譬如如何依法创新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和运转方式,如何依法创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方式,如何依法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等。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过程中,依法创新亟需多多益善。与此同时,外在动力在促进事物发展进程中具有择向作用。也就是说,在不同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方向或趋势将是不同的。当然,我们可通过对外部条件进行调节,在计划内促进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性方向的转化。当前,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动力机制的逆转,这种情况与国家整体法治建设的预设思路相比较,还存在极大的差异。国家是以地方法治建设为中心,通过这个媒介逐步推进国家整体法治建设。但由于存在动力机制的逆转,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特别需要动力机制的社会导向。因此,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应该建立以“社会本位”的评估评价机制,这就是我国当前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所积极推进和发展的第三方评估评价机制,通过民族地区公众和社会组织等非政府因素的参与,通过民意测评与社会评估机制来衡量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绩效。现代社会,尽管有多元权力主体并存,但法治也逐步成了各方妥协与合作的必然选择。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已逐步取代了原有的政府中心主义,在社会自治中非政府组织开始扮演治理社会的重要角色,并成为推动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民间治理”[20]的外在动力源泉。

七、结语

民族团结意识评估范文篇6

1、各县(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明委”)及乡(镇)村精神文明建设机构或组织健全,工作开展正常,作用发挥好。县(市)文明委能够定期召开由党政一把手或主管领导主持的工作会议(每年不少于4次,并有完整、规范的会议记录),分析和研究本县(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指导文明办工作(10分)。

2、县(市)委、人民政府能够认真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综合目标责任制,实行双文明考核;能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领导干部任职、晋级和评定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依据(20分)。

3、文明办机构建设。编制落实(5分);人员到位(5分);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基本办公设施设备,并不断改善(3分);配备专用交通工具(2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经费列入县(市)财政预算,并确保专款专用(5分)。

5、文明办工作积极主动,及时完成上级文明办安排的各项工作(5分);工作思路、方法、活动载体有创新(5分);文明办协调组织有力,指导及时,服务到位,得到广泛认可(10分)。

6、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档案资料齐全,管理规范;精神文明建设简报、信息上报及时,数量多、质量好、采用率高(10分)。

二、公民道德建设80分

1、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能充分利用“七一”、“十一”等革命节日和“三八”、“五一”等国际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升国旗、唱国歌,广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群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各族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15分)

2、认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学习、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媒体、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纲要》内容和20字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15分)

3、广泛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和“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做到主题突出,形式鲜活,并有计划、有安排、有活动、有检查、有总结,切实落实州党委对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的安排和要求。(15分)

4、积极开展《纲要》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培训记录,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10分)

5、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以学雷锋、“三讲一树”(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建设诚信**、节约**等活动为主题,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0分);积极宣传广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的先进典型(5分);社会风气好,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公共道德、保护环境等文明意识明显增强,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秩序、团结互助、见义勇为蔚然成风(10分)

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80分

1、文明单位示范作用突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质量不断提高。(8分)

2、文明社区创建工作进展明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四进”社区和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活动有规划、有措施、有内容、有活动、有成效,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的文明社区创建典型。(16分)

3、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载体有创新,得到群众认可,成效明显,对提高农牧区群众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有推动作用。(10分)

4、文明村(队)、文明乡(镇)创建活动有新的发展,各族群众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创建文明村(队)、文明乡镇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质量不断提高,示范作用明显增强。生态文明村建设成效显著,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13分)

5、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深入扎实,根据农牧区实际,同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争创“小康户”相结合,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和办法,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十星级文明户”争创评选活动,做到工作有力度,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整体效果好,示范作用强。(10分)

6、农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司法调解会”建立健全,有影响、有权威,群众认可,活动开展经常有效,无、吸毒、封建迷信等丑陋现象和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无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生,无群体上访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发生,社会风气好,对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化解矛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作用明显。(13分)

7、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献爱心助学活动、百县千乡宣传文化中心工程等)任务完成好,同时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得到社会广泛好评。(10分)

四、宣传思想工作90分

1、领导班子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能结合十六大精神的学习贯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解决几件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心组理论学习全年不少于6次。(8分)

2、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宣传员队伍,并有宣传员职责、培训计划、档案资料和例会制度。90%以上乡(镇)配备专职宣传干部,并注重做好培养、提高和推荐使用工作。(10分)

3、党报党刊征订任务完成不低于计划任务的95%。20分)

4、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党的喉舌作用,全年无政治事故,并在“三个文明”建设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13分)

5、县、乡(镇)广播、电视台(站)机构健全,设备运行正常,村级广播建室率达100%,牧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8分)

6、全年有计划地组织2次以上大型新闻采访活动,突出报道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情况,营造西部大开发的浓厚舆论氛围。每季度和重大活动,适时制定和下发具有指导性的宣传要点,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对外宣传工作力度大,每年外发刊用新闻稿件在500---800篇以上。(7分)

7、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县新闻协调会、新闻通气会,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下一阶段宣传工作;能主动会同有关部门,每年举办2次以上形势报告会;制定理论教育计划,每年举办理论教育培训班不少于5次。(5分)

8、能及时掌握并上报社会各界的思想动态,尤其是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社会敏感问题及民情,能迅速及时上报。全年向州党委宣传部上报信息不少于36篇。(5分)

9、积极开展农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调研活动,全年有2---3篇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报有关部门。(4分)

五、民族团结工作90分

(一)组织领导(30分)

1、班子团结,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每季度专题学习一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7分)

2、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做到有组织、有人员、有规划、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5分)

3、系统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活动,制度完善,形式多样,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创建面达70%以上。(6分)

4、聘请民族团结工作的监督员,参与创建活动和对创建单位的管理、监督和评议。(4分)

5、每季度召开一次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或先进单位、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报告会。(3分)

6、民族团结创建办要积极履行职责,主动开展对创建单位的指导、检查、督促管理和推荐命名工作,对已命名的单位每年要复查一次。(5分)

(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45分)

7、创建单位必须完善各族职工群众相互结对子的团结互助措施,健全表彰激励各族群众携手共进、做好人好事的机制。(5分)

8、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认识明确。没有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发生,没有党员干部信教和违法宗教问题存在。(5分)

9、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和武装各族干部;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教育,有学习计划、有学习内容、有督导检查。(5分)

10、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宣传本地区的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的事迹,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形式多样地开展“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4分)

11、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4分)

12、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5分)

13、层层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县市每两年召开一次),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典型、模范事迹,民族团结气氛浓厚。(5分)

14、积极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和宗教法规(3分)。

15、在宗教界深入开展创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争做五好宗教人士活动,并进行表彰。(3分)

16、团结和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鼓励他们为发展经济建设建功立业,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3分)

17、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兵地共建活动。兵地和睦相处,相互支持,共谋发展。(3分)

(三)重视少数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15分)

18、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推荐、使用,制定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年终有总结。(4分)

19、制定措施扶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发展。(3分)

20、注重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2分)

2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改革不良习惯。(1分)

22、着力培养少数民族企业家队伍,促进民族经济发展。(2分)

23、重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劳动技能培训和再就业等工作。(1分)

24、注重双语学习和运用。规范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重要文件、重要会议能使用两种语言文字。(2分)

六、文化建设90分

(一)文化建设(75分)

1、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中长期社会发展规划,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得到落实。(5分)

2、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按规定核拔,计划单列、专款专用;县财政对文化馆、文化站补助经费不低于自治区规定标准,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10分)

3、县(市)文化馆、图书馆、文工队(团)、电影(剧)院有适应工作需要的馆舍(场所),硬件设施比上年显著改善。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15分)

4、乡(镇、场)文化站有三室一场,藏书不低于3000册;村级文化室有三室一场(图书室、广播室、活动室和体育运动场)和必要的图书、活动器材,能正常开展活动。(15分)

5、县(市)文化馆、图书馆人员编制落实到位;乡(镇、场、街道)文化站至少有1至2名专职工作人员。(10分)

6、城乡文化活动做到经常化,县、乡全年举办重大节庆活动6次以上,群众参与面广。专业、业余文工团(队)坚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成绩突出。普及全民健身活动。(15分)

7、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保护,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三落实”。(5分)

(二)语言文字工作(15分)

1、组织领导:语言文字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城市管理,并有明确要求,有主管领导担任或兼任主任。(2分)

2、工作机构:设立语言文字委员会办事机构,有适应工作需要的编制并配备相应数量专职干部,具备办公条件,汉语普通话测试机构健全,并有专职工作人员,有相应的管理措施。(3分)

3、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舆论环境,主要报刊、广播电视、电台登载或播出宣传语言文字工作的文稿或节目;精心组织每年的“推广汉语普通话活动周”活动。(2分)

4、公共用语:各主管部门对本行业使用汉语普通话或少数民族现代文学语言要有明确的要求,并把它作为主要服务用语,制度健全,检查落实认真。名称牌、标志牌、标语牌等用字符合要求,公文、讲义、印刷品用字规范。(3分)

5、影视屏幕、广播电视:电台等单位要把影视屏幕用字的规范化纳入影视管理要求,制度健全,管理严格。厂名、台名、单位名称和栏目名称、片名、及广告用字、屏幕用字符合要求。(3分)

6、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将普及汉语普通话和少数民族现代文学语言纳入教育教学要求,作为教育督导、检查、评估的内容,措施到位,制度健全,检查落实认真。(2分)

七、科技与科普工作80分

(一)科技工作(40分)

1、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把科技兴县(市)列入重要议事日程。(5分)

2、建立健全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资体系,落实科技经费,努力增加对科技发展、应用和普及的资金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0.6%。(10分)

3、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努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了各级科技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科技之冬”活动扎实有效。(10分)

4、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计划,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5分)

5、州直各县(市)成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配有专门编制、人员,每万人专利申请量8件,专利授予量4件。(10分)

(二)科普工作(40分)

1、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科普教育工作,把科普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定期或不定期听取科普工作情况汇报。(10分)

2、科普人头经费年人均落实0.2元以上,并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普投入体系,并不断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入。(10分)

3、制定科普教育发展规划、计划,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相关条例,科普周等宣传活动扎实有效。(5分)

4、重视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了各级科普工作网络和科普教育体系。“科技之冬(夏)”等活动针对性强,普及面广,成效显著。(5分)

5、把创建科普示范县(市)、乡(镇)、村、基地、专业农技协系列创建活动纳入全县总体规划,有计划。(5分)

6、重视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健全,活动开展正常。(5分)

八、教育工作90分

(一)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30分)

1、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体制,党政领导建立了定点联系学校制度,为学校办实事,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10分)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育人环境改善,学生有个性化地全面发展。(5分)

3、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坚持实行“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统筹和整合现有农村教育资源,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增强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3分)

4、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农村学校实施编制管理,教师队伍实行全员聘用制,结构合理优化,并建立健全了分配激励机制。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须持证上岗。(3分)

5、积极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工业化远程教育工程。(7分)

6、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加强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认真落实贫困生享受国家“二免一补”政策。(2分)

(二)努力增加教育投入,落实经费“三个增长”、“一个百分点”(35分)

1、加强对学校预算收入的依法管理,对学校预算外收入必须全额返还学校用于教育事业,严禁将预算外收入用于平衡县(市)财政支出。(9分)

2、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责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依法足额征收人民教育基金和城镇教育附加费,实行预算改革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力争有所提高,并及时拨付教育部门,无冲抵、挪用和平衡财政预算现象。(7分)

3、保证上级财政拨付的教育专项奖金全部用于教育(8分)

4、落实国务院关于“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行”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逐年增长。(6分)

5、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收费公示制度,加强收费管理,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坚决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现象。(5分)

(三)按规划实施“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提高入学率,控制辍学率,确保完成率(10分)

1、科学实施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大学校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办学”原则接纳居民子女入学。(3分)

2、落实国家对部分贫困学生免收杂费和课本费的政策,保证贫困户子女入学就读。(4分)

3、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低于1%(3分)

(四)扩大和巩固扫盲成果(8分)

1、青壮年非文盲率:县城达到98%以上,农牧区达到95%以上,复盲率控制在5%以下。(2分)

2、各级政府利用冬春之际和农闲时间,举办各种形式的扫盲巩固提高班和实用技术培训班,并认真抓好落实,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督查。(2分)

3、扫盲经费确保落实,做到“经费保证,人员到位,每月一课,每年一训”。(2分)

4、认真解决乡镇农牧民技术学校教师编制和待遇问题,做到“扫盲不放松,人才不流失”。(2分)

(五)加强学校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重要教育教学规程(10分)

1、建立一支稳定的德育师资队伍,学校德育组织机构健全,经费有保障,宣传教育有成效。(3分)

2、学校法制宣传安全教育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学校均配有一名法制副校长,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和以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有计划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良好,“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氛围浓厚。(4分)

3、学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有方案,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学校、新闻媒体及社会宣传效果显著。(3分)

(六)积极鼓励中小学依法开展勤工俭学校办产业活动,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7分)

1、建立健全勤工俭学管理机构、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加强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3分)

2、积极推进《花园式学校》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建设,更好地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服务(2分)

3、坚持育人第一的原则,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作用。(2分)

九、绿化建设80分

1、公民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化意识不断增强,义务植树尽责率逐年提高。(10分)

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村镇居民区覆盖率平均达30%,城市“花园式单位”达20%以上,“绿化合格单位”达5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15分)

3、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机构健全,发挥作用好。(8分)

4、国土绿化建设投资逐年增加。(5分)

5、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植树造林任务,森林覆盖率比上年度增加(15分)

6、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案件比上年度有所下降(12分)

7、圆满完成森防“四率”指标。(8分)

8、森林火灾逐年下降。(7分)

十、环境保护80分

1、与辖区内乡镇、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签定率达100%,并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8分)。

2、年初召开过人口资源环保座谈会及环保工作会议,党政一把手参加并讲话,对环境保护工作有明确要求(8分)。

3、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当年生态环境建设总投资占当年GDP的5%以上(8分)。

4、政府所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有管线、有处理设施)100%,辖区内主要河流水质达标(一、二、三级)不低于90%。(8分)

5、城镇居民饮用水源地有保护措施,其饮用水质达标率为100%(8分)。

6、辖区内COD、SO2、烟尘及工业固废总量排放控制在州下达的指标以内,控制率低于100%(8分)。

7、辖区内废水、废气主要排放企业治污达标率达到60%以上。(8分)

8、当年新建项目(含非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100%,当年新投产项目“三同时”完成率100%(8分)。

9、环保部门排污收费率、解缴率均达到100%(8分)。

10、城镇主要医院污水处理达标率为100%,医疗废弃物处置率达100%。(8分)

十一、城镇建设80分

1、编制完成城镇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20**-2010年),并按法定程序进行上报审批;完成的详细规划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50%以上,至少完成4项以上专项规划编制。(10分,每缺一项扣2分)

2、城镇道路建设配套,街道路牌整洁美观、规范,交通标志齐全。(10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3、集贸市场和临街商业网点规范,无占道经营、乱搭乱建,治理了脏、乱、差。(10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4、沿国道、省道两侧百米内无乱设集市,无占道经营,无占道凉晒谷物,无乱堆乱放,无违章违法建筑,无脏、乱、差和白色污染。(20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5、各种广告、单位牌匾整齐、清洁、完好、文字规范,不影响市容。(10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6、城镇环卫设施配套齐全,设置合理,管理到位,垃圾集中处理,逐步实现无害、减量、回收利用。单位和居民区环境卫生符合要求。城市建成区及重点风景旅游点,无露天粪池及垃圾污物。(20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十二、环境卫生80分

1、县(市)委、政府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的决定》和《自治区实施“城市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行政处罚办法》。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健全,爱卫办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档案资料齐全,管理规范。(20分)

2、城乡环卫设施配套齐全,设置合理,管理到位,垃圾集中处理,逐步实现无害、减量、回收利用。环境卫生、单位和居民区卫生符合要求。(20分)

3、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经常开展“三讲一树”活动(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和健康教育,居民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经营单位持有卫生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卫生管理制度健全,从业人员两证齐全,室内外环境整洁,卫生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20分)

4、爱国卫生创建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州级“卫生红旗单位”达到20%以上,农村改厕工作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完成上级下达的改厕任务。除“四害”工作资料完整,监督监测数据真实可靠,灭“四害”工作达到国家爱国卫生规定的标准。(20分)

民族团结意识评估范文篇7

一、特殊复杂的地缘政治构成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

(一)周边跨国民族主权国家的政治文化影响新疆的安全稳定

新疆与俄罗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蒙古、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其对新疆安全稳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独立风波、政局动荡的冲击。新疆周边独立的民族国家,政治上实行多党和议会制,经济上推行私有制,指导思想上奉行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其中一些国家的社会政治结构还处于重组或不稳定状态,内部政局动荡,国家之间矛盾凸显,特别是乌、塔、吉三国交界区,阿富汗和中亚南部极端势力活动猖獗。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新疆毗邻,加之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似,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形成对新疆稳定的最大威胁。二是独立主权国家的主体民族对新疆分裂势力有示范效应。苏联解体之后,中亚与我国同源跨国民族9个中有6个(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蒙古、俄罗斯)以本民族命名建立了独立主权国家。他们的独立引发了“泛突厥主义联盟”的构想和积极活动,激活了新疆分裂分子企图分裂祖国的妄想,泛突厥主义、“大哈萨克思潮”等民族分裂分子曾利用跨国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同源性,篡改历史,大肆宣扬“曾有过”的帝国辉煌,图谋建立大民族国家或民族共同体。三是宗教成为极端势力渗透的工具。周边国家信教人口众多,有的是多宗教,有的是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而新疆少数民族信教人口占全区总人口59%以上,有的民族几乎全民信教。新疆与周边国家的宗教活动往往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并经常受到极端宗教势力的煽动和渗透,他们以宗教作为思想控制的工具,进行分裂国家、煽动暴恐的行为。

(二)“西化”和“分化”直接威胁高校校园安全稳定

新疆高校管理面临着意识形态渗透和恐怖活动的危机。“9•11”事件后,美国“重返亚太”,利用所谓人权、民族、宗教问题,越来越露骨地支持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通过打“新疆牌”来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一是极力扶持东突势力加紧向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支持、纵容形形色色的“东突”组织在西方国家活动,为他们提供讲坛、经费和种种便利条件,千方百计地推进“新疆问题”国际化;毗邻新疆边境的很多地区成为极端势力生存的沃土,乌克兰、吉尔吉斯、格鲁吉亚等国的“颜色革命”后,我国原有的西部地缘战略缓冲区逐渐消失。二是激化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恐怖对抗直接威胁新疆的安全稳定。美国“以恐反恐”的战略,“培养”了大批极端势力,在环新疆周边的中亚、南亚及东南亚一带频繁活动的跨国恐怖组织达50多个,甚至在我国西部形成了一条由中亚的“伊扎布特”、“乌伊运”到南亚的“塔利班”、“基地”、“东伊运”组织的国际恐怖活动弧形高发地带,对新疆的政治社会稳定直接构成严重威胁。在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支持和控制下,“世界伊斯兰联盟”中的宗教极端势力和伊斯兰原教旨极端组织“伊扎布特”、“台比力克”等,多次到新疆宣传煽动和发展成员。上世纪90年代后,这些极端势力逐渐由南疆扩展到北疆,并把渗透的主要对象由农牧民扩散至城市市民,由成人扩散至青少年,由文化层次低人群扩散至大中专院校师生[1]。鼓吹信仰极端教义、煽动民族仇恨,与党和人民争夺社会精英和下一代!近年新疆突发暴恐和国家安全事件中,就有青少年和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身影。

二、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构成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复杂本土环境

(一)多民族的复杂环境影响高校生源结构和校园稳定

多民族本身并不会带来安全稳定方面的问题,但如果民族关系紧张,或受“三股势力”的破坏,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由于历史、地理和宗教的影响,新疆的多民族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少数民族占人口的大多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新疆有55个民族成份,总人口2181.5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98.59万人,占59.53%,高于汉族人口的40.47%[2]。在少数民族聚居区,90%以上都是少数民族,甚至有的县市大部分居住着同一民族,汉族在新疆才是地地道道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中,35%是少数民族,开设有“民考民”、“民考汉”等形式的民族生班级,学生宿舍也往往采取“3+3”或者“4+2”形式混住。二是小聚集和大杂居并存。新疆地理是典型的绿洲生态系统,绿洲之间是戈壁、沙漠或者高山,人口分布广泛且零散。汉族大多居住在城市和比较靠近城市或交通要道的城镇,生活地域狭小且集中;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地域广阔的乡村、山区和农牧区,而且往往是某个民族或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民族聚居在某一个地区或地方,有的甚至是某一单一民族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由于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生产落后、人口密度低等原因,各族之间交往困难,基础教育水平低,部分少数民族青少年缺乏开阔的视野,大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分辨是非善恶能力较弱,容易被“三股势力”所利用。三是跨界民族比较多。新疆主要的跨界民族有9个,即维、哈、回、俄、柯、蒙、乌、塔吉克、塔塔尔。跨界民族极易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等方面相互影响,民族跨国迁移、民族分离现象等都不利于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民族跨界而引发的问题也往往成为新疆高校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成为极端势力煽动、造谣、蛊惑的突破口。

(二)多宗教信仰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疆地区现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等6种宗教。其中,维、哈、回、柯、乌、塔吉克及塔塔尔等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全区现有宗教团体88个,宗教活动场所2.4万余座,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23753座,人均拥有清真寺数量居世界第一;宗教教职人员2.68万人,其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2.65万人。仅南疆三地州清真寺即有1.5万余座,宗教教职人员2万余人,其中喀什地区清真寺1万余座,宗教教职人员1万余名,有的行政村清真寺多达3—4座[3]。宗教信仰对新疆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青少年信教比例高。尤其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宗教氛围浓厚,很多青少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家族或家庭的宗教活动,家长要求他们必须读《古兰经》、做祷告,孩子出生、结婚、葬礼等人生重要时刻都要请阿訇举行仪式,甚至鼓励孩子参加宗教人士选拔考试。新疆高校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宗教与习俗的区别认识不清,往往在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家就照旧参加宗教活动,甚至在学校宿舍偷偷做“乃妈孜”、带黑面罩,穿宗教服饰、佩戴宗教标示,固执地认为伊斯兰信仰是他们天生的使命。二是少数民族青少年宗教虔诚度高。在日常管理和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宗教信仰非常了解,信仰宗教是理性的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或者一时兴起;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非常虔诚,认为信教“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命运真主已经安排好,无法改变”,甚至认为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说到底都是“真主”给的。新疆高校中有师生宁愿丢掉公职和学籍,也不放弃信教,每年都有因笃信宗教,不能参加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而被劝退或者主动退学的大学生。三是地下讲经点屡禁不止。非法传经往往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容易形成情感联系,教育效果好,加之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对宗教怀有朴素的感情,允许自己的子女去地下讲经点学经,有时甚至帮助招揽学徒、故意隐瞒或隐藏讲经点。自治区教工委、教育厅曾在新疆8所高校做的调查显示,只有49.7%的学生“认同中华民族”,51.3%的学生“认同伟大祖国是中国”,45%的学生“认同中华文化”,44.8%的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问题上,甚至有2.2%的学生认为“不符合历史事实”,6.7%的学生“不清楚”。[4]这说明受宗教和分裂势力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在“四个认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等问题上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新疆近年发生的一系列暴恐事件尤其是“7.5”事件表明,境内外“三股势力”大都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蛊惑煽动青少年,参与“7.5”事件的骨干分子和不明真相的群众90%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其中部分是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学生。

(三)多文化和多语言的环境影响大学生建立共同的文化价值认同

新疆文化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汉族文化。其中,一类是原生形态的草原游牧文化与绿洲农耕文化,另一类是次生形态的语言类型与宗教类型[5]。文化的多元,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出彩,但也会在磨合中触碰到各自的民族个性,摩擦增多,整体共同性不高。从一定程度上讲,新疆的民族分裂思想一直有生存的土壤,跟这种多元的文化环境本身是分不开的。新疆的语言文字也呈现多元的特点。除汉、回、满通用汉语言文字外,其他民族都有本民族通用的语言,其中维、哈、柯、蒙、俄、锡伯等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大部分时间都在用母语交流,民族聚居的地方更是通用民族语,很少用汉语。面对这种情况,2004年以来,自治区陆续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大力推进“双语”(汉语和民族语)教育。但由于青少年自小汉语水平低、师资弱,加之缺乏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等因素,汉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这种多语言并存的局面,使得很多时候汉族大学生听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学生说不好普通话,民族学生往往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相互之间交流少,甚至相互歧视,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同时,使得高校推行统一的国民教育存在困难,需要分进度、分层级、分类别缓慢进行,难以形成相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取向。从长远看,也会给民族学生毕业就业融入现代社会带来困难,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直接威胁新疆高校的安全稳定

(一)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渠道多样且手段隐蔽

一是目标明确。新疆境内外“三股势力”极力宣扬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极端思想,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疯狂进行暴恐活动,其目的就在于妄图在新疆这个民族地区打开缺口,推翻人民政权,制造,建立政教合一的所谓“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为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三股势力”的宣传和渗透极具针对性:宣扬以泛突厥主义为代表的民族观,破坏新疆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宣扬以泛伊斯兰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宗教观,破坏党的宗教政策;宣扬以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为核心的国家观,破坏新疆人民对统一祖国———中国的认同;宣扬以突厥文化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观,破坏新疆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种领域广泛的渗透和赤裸裸的反政府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诉求,对新疆高校的安全稳定构成巨大的威胁。二是渠道多样。通过从境外偷运书刊、制作音像视频等,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通过标语、传单、手机和社交网络等,进行煽动和串联;通过发表各种歪曲新疆历史、离间民族关系的言论,利用宗教场所、学术讲坛、“泰比力克”宣读等形式,传播极端主义思想,鼓吹民族分裂、;煽动穆斯林群众去境外朝觐,借机进行“洗脑”,在其中建立组织、培养骨干,特别诱惑学经的青少年加入其组织,充当暴恐活动的马前卒。三是手段隐蔽且具欺骗性。“三股势力”的渗透活动未必是直接教人去杀人放火,而通常是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号,鼓吹所谓“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叫嚣所谓“圣战殉教进天堂”,消灭异教徒和非教徒,享受来世的福祉;再加上利用国际原教旨主义的死灰复燃和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很容易欺骗、蒙蔽和煽动具有朴素宗教情感和民族情感的人群,特别是涉世不深的大学生。

(二)向教育系统渗透,目标瞄准青少年

一是提出所谓“知识化、年轻化、武装化”的行动目标。通过简化宗教规程和宗教形式,吸纳青少年和大学师生加入极端组织;打着维护所谓“民族文化”的旗号,制造谣言、挑拨是非、恶毒攻击政府推行的“双语”教学和宗教政策等,煽动青少年对党和国家的不满情绪;以《维吾尔人》等三本书的作者吐尔贡•阿勒玛斯和前中央民族大学教师伊力哈木•土赫提为代表的民族分裂分子以学术探究为幌子,迷惑大学生,诱导他们走上为“圣战”而“殉教”的犯罪道路。“伊扎布特”、“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等极端组织发展学生成员时,往往选择学生在校外租住的房间,以及公园、清真寺等场所,甚至亲自在高校附近租房,以交朋友、学经、分享会等名义拉拢入伙,通过售卖、免费赠送或者雇佣学生散发附有宗教标志和反动标语的传单、小商品等形式联络感情;一些境外反动组织以经商、赈灾为掩护或者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学生出国旅游、留学等形式向学校渗透。“东突”组织甚至声称:“共产党讲教育从孩子抓起,我们讲教育要从姑娘抓起。她结婚后生孩子,就会教育和影响孩子”!为此,加紧实施所谓“母亲工程”、“未来工程”,渗透对象趋向女性化、低龄化。因此,如果有笃信宗教的女大学生办理退学或者节假日后拒不返校,我们学生工作者都无比心痛!二是重视舆论宣传。他们不但积极组织出版汉、英、维、哈、蒙、藏、乌孜别克等多种文字的反动书籍、报刊和音像资料,还建立了“麦加”、“伊朗伊斯兰”、“沙特吉达”等多座境外电台,以及“维吾尔在线”、“麦西来甫”、“东突信息中心”等20多个网站、论坛和维语播音室。新疆文化市场上非法出版物种类之繁、数量之大、流通渠道之多,应该说目前达到了一个峰值,处理起来也非常棘手和复杂。

(三)暴恐活动多发,维稳任务艰巨

目前在新疆境内外活动的恐怖团伙主要有伊吉拉特、取爆炸、纵火、骚乱、暗杀、投毒、割喉、袭击等方式,在我国境内制造了200余起暴恐事件,造成各族群众、基层干部、宗教人士等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2008年打掉各种暴恐团伙73个,侦破“三股势力”针对奥运会恐怖袭击的案件20起,梳理出涉恐重大敌情239条。7.5事件之后,新疆发生的重大暴恐案有10余起。仅2014年上半年,新疆公安机关先后打掉115个暴恐团伙,抓获334名在逃犯罪嫌疑人,52名涉恐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多数暴恐团伙在预谋准备阶段即被打掉[6]。这一系列严重的、在不同地区发生的暴恐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暴恐事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发生,高校校园远非安宁之地,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认识到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充分认识到新疆反恐维稳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民族区域自治构成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特殊法制环境

(一)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政策法规是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外部框架

自治区除贯彻执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外,还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自主权,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营造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积极的法规政策环境。据统计,至2008年底,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127件,通过法规性决议、决定28件,批准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各自治州、自治县单行条例100件,后又陆续进行了清理。2013年,自治区出版发行了维吾尔文、哈萨克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2008—2012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性法规汇编(2008—2012年)》。其中,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性法规汇编(2008—2012年)》收录了2008年至2012年9月底期间新疆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现行有效的80部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决定、决议。以上政策法规中与教育相关的、须特别注意的有两点:一是1988年和1993年自治区相继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2008年“双语教育”作为新疆自治区的特色教学被写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2011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了民族语言和汉语教育的原则、责任和目标,将推进双语教育作为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问责制,为进一步深化双语教育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2009年自治区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这是我国首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明确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原则、目标和相关法律责任,对于新疆高校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新疆长治久安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关于宗教和教育活动的政策法规是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具体指南

民族团结意识评估范文篇8

为了全面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政发〔20**〕9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民族教育,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民族教育是我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奠基性工程。**作为中国最美的边境城市,发展我市民族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新时期我市民族教育工作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党的**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发展民族教育,开创我市民族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进入全省民族教育的先进行列而奋斗。

二、要切实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民族教育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地方党政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民族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每年向同级党委及人大、政协做出报告,接受监督。

三、少数民族的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把学前民族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划拨专项经费,保证人员编制。少数民族聚集的县(市)区要单设民族幼儿园,民族乡(镇)至少设1所民族中心幼儿园,其他地区要在普通幼儿园中设立民族幼儿班。

四、要按“两类新三片”普九规划全面推进民族学校工作。要保证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入学率达到100%,初中生巩固率达到97%以上,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各级政府“普九”工作的考核,采用民族学校不达标“一票否决”的办法。

五、使用少数民族语、汉语、外语(以下简称“三语”)三种语言文字授课的朝鲜族小学实行七年制,把延长一年的学制纳入义务教育计划,第一学年主要学习本民族语言。

六、要采取积极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到民族学校任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评聘教师职务、评选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时,要向民族学校倾斜;进行考核时,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教师,可以用民族语言进行说课答辩。在核定民族学校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民族学校课程门类多、学校规模小、住宿学生多、跨科跨年级教学多的实际,保证民族学校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班级,其人员编制按《**省普通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实施意见》(**政发〔20**〕98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每班应增加0.5名教师编制。

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民族教育工作。各级进修学院(学校)也要设立民族教育研训机构,安排专人工作。对跨地区招生的民族学校应提高一级管理层次。

八、要不断扩大民族间和地区间教育的开放与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优秀教育成果,鼓励有条件的民族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外国学生到校就读,聘请外籍教师授课,使我市的民族教育既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又符合省内外及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九、市及各县(市)要设立民族教育专项经费,并对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通过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少数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待遇、设施设备等高于当地同类学校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民族中小学语音教室或计算机教室的建设。要逐步建成每生0.2台计算机的专用教室。

十、要切实加强民族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教育教学指导工作。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每两年要召开一次民族教育专门会议,每三年对全体民族学校教师进行一轮培训,每三年会同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对民族学校工作进行一次专项督导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每年要对本地区民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诊断,全面提高民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民族团结意识评估范文篇9

实施教育工作目标管理是落实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育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几年来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了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为全面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我县的教育工作,增强教育管理能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我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州教育局对县教育局目标考核指标的要求,结合我县教育工作的实际,我局与州教育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后,教育目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立即进行了专题研究,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认真讨论了目标管理考核的各项指标要求,并根据州对县《考核指标》八大块32项考核项目,结合我县和各校实际,修订完善教育局对学校的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将各项具体指标任务分解到各股室和各学校加以落实。

几年来,我们实行局领导分片负责和股室工作人员挂点联系制度,责任到人,定期不定期到各学校督促指导工作,并把目标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列为督促指导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全面落实。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名誉下发了《双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05年度“两基”复查年审相关工作的通知》(双政办发[2005]47号),对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全县教育的整体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年,10月24日——28日分五个组分别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目标管理考评。经过分组考评,集中复评,对照《2005年度双柏县教育工作主要考核指标》要求,逐项对照进行自评,自评96分。现对我县的教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德育工作

加强德育工作。目前,我县各学校都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在德育制度建设和德育队伍建设方面较之过去都已得到加强,在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落实相关工作。为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2004]8号文件精神有具体实施,我县教育局党委认真推广使用《云南省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修订)》,合计全县共征订《云南省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修订)》734份(中学181份,小学553份)。

双柏县辖4镇5乡,85个村(居民)委会,县内居住着汉、彝、哈尼、白、回等18种民族,总人口15.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3万人。根据省、州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几年来双柏县教育局、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把搞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列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几项专题教育的有关要求》,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课时安排和教材征订等有关要求做统一的安排,规定将民族团结教育的课时安排在课程表中进行;二至六年级每学年8课时,初中每学年8课时;并要求各学校在学年初、学年结束时将专项教育工作年度教学计划、工作总结上报教育局。

各学校党政领导充分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把它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是抓教材征订,共征订《民族常识》1056册,《中华大家庭》704册,《民族政策常识》996册。做到城区学校人手一册;乡镇中学、中心校每班一册;完小、村小每校一册,并可反复使用。其次是抓计划、抓实施,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校党政领导亲自领导、安排、参与,亲自督促落实每项活动,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有章有序。(1)严格按照要求开设开足课程。(2)坚持每年各中小学校出民族团结专题板报1共。(3)每年9月自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情况。(4)在办好双柏一中高中、双柏二中民族班的同时,加大对安龙堡、大麦地、雨龙三个民族乡民族学生的“两免一补”和贫困学生的救助力度。(5)通过课堂教学,老师们向学生正确宣传我国的历史及民族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正确把握对民族团结理论和实践的认识问题。(6)部分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7)在各科的教学中教师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五观”教育渗透在文化知识当中。(8)各学校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力度,并充分利用板报、课堂、主题团队会等手段,坚持正确导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及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活动。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进一步增强民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为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营造气氛,形成合力,为我县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一步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召开全县学校德育工作会,专题研究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中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关系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着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

为保证我县中小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做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此,双柏县教育局于2005年8月15日至17日组织召开2005年德育工作会。会议以领导讲话、汇报交流、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全体参会人员本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心态,积极发言,讨论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这次会议开得很及时,很有必要,通过交流,受益匪浅。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出台了《双柏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对学校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教育局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查、督察,经常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学校抓德育工作,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和文明学校创建及管理成效明显,育人环境洁净优美,校风教风学风良好,无重特大违法案件发生,妥甸小学等两所学校积极申报州级文明单位,双柏一中等四所学校积极申报州级文明学校。

(三)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会上,教育局杨勇局长语重心长地说:“学校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古人言:‘育人必先自育,成人必先自成,责人必先自责,正人必先正已。’要在全县在广大教职工中掀起‘铸师魂、正师德、练师功、树师表’的教育活动,各学校要结合教育改革,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教职工行为规范,使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貌、昂扬向上、仪表端庄的形象,教师要塑造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每一位教职工都必须真正做到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每一次批评和表扬都充满了爱,因为,在关爱中成长的学生才会有一颗充满爱的心,要不折不扣执行《双柏县中小学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办法》,杜绝无视学生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学生的教职工。”在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县各校(园)通过各种形式普遍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为重点的师德师风建设,到目前为止,无违反师德规范的恶性案件发生。

(四)开展依法治校活动。今年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的第一年,颁布《实施纲要》是党中央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全局出发,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式基础上作出的搞好新形式下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根据州教育纪委和县纪委的有关要求,教育局党委集中1个月的时间,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纲要》为主题的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在学校党员管理人员中开展“廉洁从教,勤俭办学”专题教育活动;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廉洁从教,服务学生”为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全体教职工依法执教的意识得到了增强,能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廉洁从教。

为了不断地普及法律知识,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积极购买和认真学习《四五普法》读本,参加相关考试,同时,全县各校(园)还继续组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各中心学校与当地派出所、交警中队联系,邀请他们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进行必要的法律教育,健全和完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制度。

一年中,我县从局机关到各学校,都组织干部、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了十六大、十六届四、五中全会精神。各中学根据要求通过政治课课堂教学、办专题讲座、出板报、办宣传栏、播放广播录像、举办演讲或征文活动等形式对十六大精神在中学生中作了宣传教育。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全县小学开展了“争做合格小公民”演讲征文活动;全县小学四、五年级,初中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参加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知识竞赛。全县各学校根据教育局制定的《双柏县青少年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努力营造“人人讲诚信,处处讲诚信”的氛围。各学校(园)都以广播、黑板报、专栏、主题班会、校会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城区各学校(园)开展未成年人“远离不良文化”的签名宣誓活动和校外道德教育实践。其中,双柏二中还在9月6日,以班级为单位,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了《如何争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的专题教育,在9月27日,在各班举行“远离黑网吧”的签名宣誓仪式活动。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县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双柏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三项教育活动”的意见》(双教党字[2005]28号)。今年9月,全县各中小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9月“民族精神教育月”宣传教育活动。一年来,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积极开展文明学校创建工作,一年中,对2所省级文明学校、5所州级文明学、18所县级文明学校进行了复查,抽查率达95%。

(五)加强教职工管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全县各学校都坚持校内结构工资制,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以量计酬以质计奖分配方案日益完善,教师评价日趋科学,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进一步落实,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三全”“三爱”“三让”教育活动,使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精神不断得以提高;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师德考核力度,学校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教师依法执教,以德行教的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教育经费投入

在本年度内,省、州下达我县的危房改造项目2所:大麦地乡河口小学和法裱双坝小学,大麦地乡河口小学计划投资27万元,法裱双坝小学计划投资26.8万元。双柏一中信用合作贷款500万元,双柏一中信用合作贷款项目综合楼和学生宿舍现已到位资金400万元,主体工程已完工,进行室内装修。我县已按项目计划完成了项目建设。

我县未出现挪用和挤占教育专款的现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省定标准为:中学60元/生/年,小学40元/生/年,我县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的标准为:中学50元/生/年,小学30元/生/年。按月足额拨付。今年我县偿还“两基”欠债286.88万元,其中:州级补助87.19万元,县级配套156.69万元,单位自筹43万元,已按计划完成“两基”欠债的偿还任务。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维护、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区经费11.5万元,由双柏一中配套2万元,各乡镇中小学、双柏二中各配套0.5万元,我县已按时足额配套到位。

今年我县的国家免费教科书71.05万元只下达计划,由政府采购后发放教材,我县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的中小学生有7868人。省教厅下达寄宿制和半寄宿营制经费50.4万元,独生子女“三免费”从2005年9月起改为独生子女奖学金,“三免费”、寄宿制和半寄宿制教育经费和国家免费教科书,都真正落实到学生头上。

完成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

三、基础教育及成人、职业教育

(一)努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一年来,我县继续把“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县通过采取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两基”工作的认识;全面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多渠道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对全县“两基”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公证、客观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对农村综合初中班的规范管理与指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救助力度,严格执行“两免”政策,实施“三个一”工程等措施。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两基”成果得到巩固。

2005—2006学年初,全县有3—6岁儿童5577人,在园(班)幼儿1674人,幼儿园(班)入园率达30.02%;有7—12周岁适龄儿童11903人,入学11886人,小学入学率达99.9%;有13—15周岁适龄少年6384人,初中阶段在校生6321人,初中毛入学率达99%;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25%、1.52%;普通高中招生536人,比2004年的474人增加62人,增长13.08%。

(二)全县有初级中学10所,其中农村综合初中4所(州级2所,县级2所);初中教育质量较2004年有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县共有43个初中毕业班,参加中考1465人,参考率73.95%,比2004年的69.89%提高4.06个百分点,全科合格率为15.9%,比2004年的14.36%提高1.45%。初一、初二年级统测优秀率、全科合格率均稳步提高,今年我考取楚一中17人,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加大县内对口支援工作力度,我县有城镇学校4所(高中、职业高中、初级中学、小学各1所)乡镇一级学校2所。6所学校各对口支援1所薄弱学校,坚持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开展对受援学校的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二次、举行捐资、捐物活动一次。

(四)多年以来,我县十分重视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自2003年起,我县积极选送培训骨干教师参加省、州培训,教育局先后下发了5个文件对开展工作的要求、教材、课时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定期对各学校开展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通报检查结果。城镇中小学、初级中学及以上学校已按要求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2004—2005学年全县在校中小学生19925人,参加检测学生数为9088人,检测率为45.6%;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开课率为100%;初中以上学校预防艾滋病、性健康教育开课率为100%;完小及以上学校艺术教育开课率为100%;民族教育开展面100%。

(五)实施“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区建设项目”。到2005年1月底,全县所有的村小建成(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所有的村完小建成(模式二)教学收视点;所有的农村初级中学建成(模式三)计算机教室。全县所有的中学、县属小学按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

(六)按照省、州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计划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在原有课题(省级、州级课题各一个)的基础上,各学校(园)共申报43个县级课题,经过县级教育科学规划办进行初评和复评,最终评出县级课题23个,其中重点13个,规划10个,其余20个为校级课题,同时推荐14个课题参加省、州级课题评审,其中,获省级立项课题2个,州级重点课题1个,州级规划课题5个。为进一步加大课题管理和宣传工作力度,2004年4月拟定《关于公布双柏县“十五”期间第一批教育科研课题的通知》(双教通字[2004]6号)、《双柏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双教通[2004]13号)及《双柏县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双教通[2004]14号)等教育科研文件,并下发到各中小学。建立健全县、乡、校教育科研工作网,按照要求制定《双柏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计划》和《双柏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计划课题指南》。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一是听课、评课建设性地利用“2+2”模式听课评课,累计听、评课600节次/学年。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专业化成长。二是开展专题讲座。进行集体备课专题讲座,累计举办讲座56场次/学年。把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转化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三是开展优质课竞赛组织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创设平台。成功举办了初中语文、数学、政治、英语、物理、化学和小学数学讲赛,并选派优秀选手参加州级课赛。

加强教学用书管理工作。每学期都组织召开中小学教学用书征订工作会议,坚持“一费制”的前提下,本着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原则,召开一年春秋两季两次全县中小学教学用书征订工作会议,制定双柏县中小学教学用书、教辅资料征订原则,规范教学用书征订渠道,保证教学用书征订使用规范有序,杜绝非法出版物进入校园。

(七)双柏县“普实”工作于1999年通过省教育厅验收,验收后我们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教学研究。2001年至2004年通过省、州复查合格。农村勤工俭学开展面为95%;总收入56万元,生均收入比上年增长6元;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肉菜自给率为65%以上。

(八)制定了《双柏县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职业高中招生180人,完成计划数的90%;有骨干专业2个、学科带头人2名。中等职业学校参加职高高考上线及就业率为90%。开展职业培训383人。形成了以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龙头,乡镇、村成人技术学校为主要阵地的较为完整的职成教育体系网络。

(九)年内扫除文盲45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1622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63人次,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189人。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一)建立以县为单位的中小学教师数据库。自2000年以来,我县各学校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已实行用数据库进行管理,每个教职工的年龄、族别、工作时间、学历、职称等都已作了录入,凡人员有变动或个人的基本情况有变动,就及时进行修改。数据库的建立,可随时掌握学校教职工的基本情况,和各学校人员分配情况,为领导做决策、材料的上报、分析提供祥实、可靠的依据。

(二)完成中小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2004年,双柏县编办根据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核定全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楚政办通〔2004〕17号)文件规定的编制标准,以各学校基本情况为依据,对全县24个核算单位进行了核编,并下发了《关于核定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通知》(双编发〔2004〕17号)文件,共核定我县教职工编制总数1595名,其中中学核定编制670名,小学核定编制925名。2005年严格按照核定的编制数进行管理,凡超编的学校,一是辞退代课教师;二是不再分配新教师;三是教职工只能调出,不能调入。

(三)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根据需要补充合格教师。教师资格认定。认真宣传和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资格认定条例》和省、州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做好面向社会宣传工作在县城和乡(镇)主要街道粘贴有关宣传材料。切实把握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对象、标准、条件、程序、方法等要求,依法认定教师资格。目前有98%的教师已持教师资格证上岗。教师补充。一是为加快高中发展步伐,确保我县教育重点,2005年经双柏县人民政府批准,双柏一中在省内师范类高等院校考核、引进本科毕业生12人。整个引进工作组织严密,程序、内容公开,结果进行公示。二是根据双柏县人民政府2005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文件精神,乡(镇)初级中学接收本科生8人。把好教师“入口关”,2005年新补充的20位教师均学历合格,且具有教师资格证。

(四)坚决清退不合格教师,没有无证上岗现象。2004年,经双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双柏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招考录用了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中有54人分配到教育系统就业,虽然都对他们进行了岗前培训,但在这些人员中有少数非师范类毕业生,这部分非师范类毕业生暂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还不能达到持证上岗。2005年,新教师补充后,我县对代课教师进行清理,经考核,对不合格的代课教师给予辞退,现补充到教学岗位的代课教师都具有中师以上学历和教师资格证。

(五)促进城镇、坝区与山区教师流动,中小学校长和教职工聘任制有新的突破。为进一步加快我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步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培养和造就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加快高中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确保我县教育重点,促进和加快全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县城学校补充教师乡镇中学公开招考,2005年通过公开招考,调入教师17人,整个招考工作组织严密,程序、内容公开,结果进行公示。乡(镇)中心学校教师流动。严格编制管理,在有编制的条件下,一是乡(镇)之间的教师调动,个人写出申请,调出调入乡(镇)中心学校签署意见,报教育党委会议决定;二是乡(镇)内从小学调入中学和中心小学的教师根据教学实绩各学校班子会议讨论后上报教育局审批。乡(镇)内通过考核,工作不认真,连续两年教育教学成绩较差的教师(中青年教师)从工作条件好的学校调到工作条件差的学校任教。

中小学校长和教职工聘任。中心学校校长实行推选制,首先教育局和组织部门到学校召开教职工大会,由教职工公开推荐,将得票最高的2位进行考察,并将考察情况提交教育局党委会议研究讨论后行文任命。中心学校副校长根据乡(镇)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推选制和校长自行聘任的形式进行聘任。中层管理干部是通过竞争上岗后由校长聘任。教职工的聘任根据年度履职情况,各学校采取不同形式的聘任方式:一是竞争上岗;二是由校长聘任中层领导,中层领导聘任年级组长,年级组长聘任班主任,班主任聘任教师的方式进行双向选择或优化组合。

民族团结意识评估范文篇10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制,为精神文明单位的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年来,市教体局党委非常重视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务求实效。2006年县教育局就被授予“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负责组织实施育才工程、德育系统工程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根据领导班子成员变动的实际情况,先后两次对原有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由市教体局党委书记何志超担任组长,机关各科室长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全面监督和协调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创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为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先后组织开展了“教育先锋”、“文明教职工”、“文明科室”、“文明机关”、“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德育达标校”、“德育示范校”、“巾帼建功”、“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五四红旗团委”、“青年志愿者”、“扶贫助学工程”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每年定期组织职工开展体育活动比赛、书画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陶冶了职工的情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每项创建活动中,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努力做到“领导就是公仆,机关就是服务”,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从而使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同时,积极参加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市教体局党委按照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要求,积极组织带领教职员工参加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教体局机关各科室依据上级下达的《目标责任书》,广泛开展了全面、准确、系统地搜集整理有关文件、图片资料工作,三年来共搜集筛选文件资料、图片、最后形成高质量高标准的案卷,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创建任务,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市教体局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确保了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各级党组织在不断探索建立使共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的同时,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为契机,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党建工作。积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标准化党支部”、“共产党员示范岗”和“共产党员责任区”的创建活动卓有成效。从2018年开始,实行了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在校际之间实行了学校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在对原有干部进行严格管理和使用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把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使各级领导班子更具有凝聚力、创造力、亲和力、感召力和战斗力。各级党组织非常重视发展新党员和“推优”工作,在组织发展工作过程中,坚持做到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

通过各种有效方法狠抓政治理论学习,建立了定期集中学习的制度,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达到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目的,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了两极中心组两周一次政治理论学习、领导干部作辅导报告、集中学习原文、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上报政治理论学习信息等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严格按照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部署,按照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科学发展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结合我市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广泛发动,周密安排,狠抓落实,求真务实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使全体党员干部经受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党性进一步增强,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谋划、服务和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为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

同时,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以及廉洁文化建设活动,与各党总支(支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和《治理教育乱收费目标责任书》,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廉政教育不断深入,廉政制度进一步健全,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持续推进,党组织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大大增强,使各级党组织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内民主不断扩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党组织议事规则得到较好落实,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各级党的组织中正在形成,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得到了切实落实,领导班子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水平大大提高,政治家治教、教育家治学的目标正在实现,为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坚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使教育系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坚强堡垒。

市教体局党委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把维护稳定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第一要义,采取各种扎实有力的措施,团结带领各族教师员工,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切实维护了教育系统安定团结的局面,为社会稳定的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每年开学初的工作安排中,市教体局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中,切实加以落实。各党总支(支部)按照市教育局党委的部署,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运行大表,进行具体安排,坚持不断地对师生员工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教育,无神论思想和反对“”、反对“三股势力”等的教育,并积极组织带领各族师生员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同“三股势力”进行坚决地斗争,决不允许宗教干预教育,确保了教学秩序和大局的稳定。各级党组织还大力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子以及民汉师生联谊活动活动。各民汉学校之间、班级之间、师生之间都结成了民族团结互助对子。民汉师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使党的民族政策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市教体局党委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大局出发,始终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在折西片区大力推进“双语”工作,促进藏汉教育同步发展。通过制作宣传手册、播放专题节目,撰写刊发专题文章,组织内学生进行巡回演讲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对少数民族的深切关怀。市教体局还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保证了双语教学工作顺利推进。有效促进了藏汉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团结和融合,营造了藏汉师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

四、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德育工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一)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多年来,我市的广大教职员工不仅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不断提高师德建设的整体工作水平,市教育局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精神内涵,把培养教师严谨治学的教风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注重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施意见》、《教师行为十不准》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和相关文件。同时,把师德建设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建立,进一步加大了我市师德建设工作的力度,各单位都把师德建设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形成了师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强化教师的专业情意,丰富职业情感,优化职业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改革创新德育体系,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市教体局党委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育人理念,积极牵头组织实施了育才工程、德育系统工程和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开展德育课题研究,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

1、改革德育评估机制,开展德育达标校创建活动。制定了《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办法(试行)》、《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使德育评估机制更为科学化、规范化,给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德育示范校”3所,“德育达标校”3所。“德育示范校”7所,“德育达标校”13所,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实践基地教育为依托,构建多元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强化德育教育的同时,注重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以活动为载体,以自我参与为特征,不断增强德育工作实践性,提高德育工作的鲜活性、实效性。先后设立了20多个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力推行“一学校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品牌建设活动。并充分利用溜溜城文化街、气象局、藏博馆、等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拓展德育教育空间。利用假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夏令营”、“小记者夏令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等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鲜活性和实效性。同时,全面启动了和谐家庭教育工程,大力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了合力,也进一步推动了家庭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诚信教育。

市教体局认真贯彻落实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围绕传统节日、法定节日、重大纪念日,有效地组织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序列性和科学性。各学校根据社会实践题目,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小调查报告、绘画、音乐、舞蹈、手工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以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为重点,引导青少年了解油城、热爱祖国、坚定信念、勤奋学习,成长为社会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五、认真做好综合治理和安全稳定工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了一个平安和谐的环境。

市教体局党委对安全稳定工作始终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坚持把综合治理和安全稳定工作放在工作的首要地位来抓。坚持每年与各校园支部(党支部)签订《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为做到防患于未然,还制定了《关于处置信访突发事件及群体上访应急预案》,更为有力地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系统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巩固教育阵地,维护教育的一方净土;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加大了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每年,市教体局领导都亲自带领安办的同志,集中对各基层单位的安全、消防、治安和稳定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了一切事故隐患。

三年来,市教体局连续被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平安单位”荣誉称号,为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了一个平安和谐的环境。

六、积极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辟了新途径。

三年来,市教体局高度关注弱势群体,不断促进教育公平,使家庭困难学生和外来工子女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关爱贫困学生作为扶贫助学工程进行实施,千方百计地保证他们完成学业。领导干部带头捐资助学,在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中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有些学校成立了爱心助学基金会,全校教职工每月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捐献10元,并形成了一种制度。有些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团员交纳特殊党团费,用以资助本校的贫困生。为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积极组织教体局全体教职员工为他们捐款捐物,使他们圆满完成学业,给与了求学的孩子们很大的关怀。

三年来,市教育局先后将近万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安排入学,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了与市户籍范围内入学适龄儿童同等的教育;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这些孩子除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外,每学年还享受特殊的生活补助;自2014年开始,我市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收费,并对考入国家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学费资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多年的不懈努力,确保了全市各民族贫困学生无一辍学。扶贫助学工程的实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加了新的内容,开辟了新的途径。

七、大力加强宣传报道工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强大的舆论支持。

在创建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工作,逐步形成社会了解教育,关注教育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市教育局党委在每年召开业务工作会议时,都对全年的宣传报道工作进行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党支部建立健全了宣传报道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开展了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校报、板报、墙报和宣传橱窗等一切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各级党委的指示精神和发生在身边的各类先进事迹,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成为吸取民智、广纳民意的有效窗口。

另外,积极与市委宣传部和多家新闻单位联系协商,努力拓宽宣传报道工作渠道,大力弘扬教育战线上的主旋律。先后对每年的中考、普通高考、双语教学、教育教学研究、教职工的无私奉献精神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报道。全面而多元的宣传报道工作,为我市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也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教育这个窗口看到了市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形象。

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显著,各项教育教学指标名列前茅。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也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增加了新的内涵。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教体局党委团结带领各族教职员工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政策、财力、人力等资源,确保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基础教育,强化均衡、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教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的平台上。

目前,我市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了落实和加强,办学软硬件条件全面改善,办学实力大幅提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教育事业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中小学专任教师培训率达到100%,取证率达到100%,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理念的提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高度肯定,先后有多名教师获得省、州、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及“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同时,教育科研取得新进展,教育“软实力”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18个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得到了较大发挥。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三年来,有多项科研成果课题已结题并推广应用。

2018年以来,我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稳定在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以上;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普通高中入学率保持在80%以上,普通高考文理综合平均上线率达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