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9 15:43:12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范文篇1

一、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辨析与确认

正如徐亮指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资源,吸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方面已有的条件和思路中的合理内容。这不仅可体现教育保持的连续性和改革的合法性,而且也是改革措施有可操作性,可得以实施和贯彻的关键。”[1]故而开发任何教学资源,必须重视对原有的资源条件的利用、转化和优化。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新的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教学资源是依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观念和规律来选择及确定的,它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但作为教学资源的论据材料,过去却常被简单套入理论模式,材料资源本身的重要作用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出现材料与观点、理论不相吻合或难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的现象。随着社会时展,我们应当树立艺术概论应该立足于材料资源优先的基本思路,和一切从艺术实践出发、从材料资源出发的艺术教育改革的理念,进而对艺术概论课程所需的艺术资源和理论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基于此,新时期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其一,在专业主渠道的基础上拓宽多元渠道,确立多元一体的资源优质性。艺术概论有鲜明的核心价值取向性,确立资源的核心价值渠道是必要的,以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和进步性的价值取向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古今中外经历史检验的经典理论和作品作为核心的真善美统一价值体系构成了优质资源发掘的主渠道。在主渠道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多渠道拓展。从理论资源而言,西方20世纪以后的形形色色现代艺术及批评的多元资源;中国新时期以来形成的多元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全球化”语境中比较文论的资源,当下学术讨论和争论的“热点”所提供的理论资源等,构成理论发展和艺术创新的“百花齐放”的资源开发格局。这就为艺术概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渠道,需要我们通过社会调研将其合理开发,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在历史与现实的条件下,改变资源材料匮缺老化、观念陈旧的教学现状,形成多元一体的资源开发渠道和经典化选择的优质资源构成格局。其二,选择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艺术概论课程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故而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很重要。对资源材料的处理和选择,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入里,抓大放小,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教学资源优质性与特色。一方面对教学资源提出更高选择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出资源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风格个性等特色。既在优质上体现出特色,又在特色中确立优质价值。因此,资源优质和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上而非数量上,当然,数量也提供了质量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只有具有一定的广度的数量支撑,才能达到一定深度、厚度的质量要求。从理论实践资源的精选而言,除艺术理论实践外,也应该从民间艺术理论实践、民族艺术理论实践、通俗艺术理论实践、大众艺术理论实践、新媒介艺术理论实践等入手,扩大理论实践资源开发途径,吸取其特色精华,使之转化为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其三,注重个案、案例的典型资源的选择与开发,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品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个案分析和案例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个案还是实践个案都可提供实践教学和强化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资源。过去在教学中并不缺乏例证和材料,但往往是堆砌罗列一连串材料,只有面而不见点。以个案分析和案例讨论方式教学,不仅使理论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实际,而且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例如,艺术概论非常强调艺术起源及其原始艺术发生问题,过去因为缺少实物性材料,大多数观点都是依靠推论和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支撑,既没有太大说服力,又枯躁乏味,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而且也听不进去。如果在教学中选择好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讨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明显加强。因此,必须把好精选这一关,使材料真正实现作为个案分析、案例教学的目标。

二、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

从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而言,资源开发不仅在于选择,而且重在发现,也就是说寻找优质资源开发途径很重要。这如同作家必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发现和选择素材一样,提出文艺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2];王国维提出作家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不仅能“写之”,而且能“观之”[3]。故而“入乎其内”的“写之”才能对材料资源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出乎其外”的“观之”才能对材料进行精选和创造。艺术概论教学资源是面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和理论而优选的结果,故而针对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质教学资源。艺术概论课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说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解释不了实际问题,故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往往给人以陈旧和乏力之感。这就要求课程资源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和艺术实际,以新材料、新论据支撑新观点、新知识。正如胡有清认为:“对于有潜在发展意义的科学知识,如边缘性科学知识、综合性科学知识,也应列入讲授内容。同时,有的放矢地介绍学科领域内的重大争论问题和新动向,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4]新世纪以来,艺术实践与理论发展提供了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新的艺术理念,诸如行为艺术、实验艺术、新材料艺术、新媒介艺术、数字艺术、3D动漫艺术、生态艺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等,不仅与高科技、新材料、电子媒介紧密结合,而且与艺术理念观念变革结合,更为重要的是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变革结合,提供艺术创新发展的机制动力,也提供艺术概论课程改革的机制动力。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学资源的创新更应优先于观点的创新,新的材料就会支撑新的观点,也会支撑教学内容创新改革。其二,立足于知识结构和体系的系统性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优质性不仅表现在资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适性和个别性、特殊性的结合上,而且也表现在基础性、知识性和创新性、变化性的结合上。艺术概论具有艺术理论体系、结构、知识谱系,需要在材料选择利用上整体全面考虑材料的实用性、对应性和实效性。过去在教学资源的选用上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由此必然产生就事论事、各取所需的偏颇,而忽略了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和系统性。优质教学资源并非为某一范畴、命题、理论的合理性而选取的,而应该是为整个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而设置的,它还会有整合理论的作用,具有建构理论系统性、相关性和体系性的作用。因此,优质教学资源的意义在于资源本身具有系统性,具有整体性的实践材料和理论材料的意义,精选优质教学资源和考虑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才能保证理论和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充分认识资源运用的辩证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其三,立足于艺术发展趋向和学术前沿成果,确立以核心价值体系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艺术与艺术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但也具有一定的超时代性和超社会性,故而从时代要求和时展趋向及其文艺规律而言,确立起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和支配艺术理论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优质资源的精选必须有标准、原则和规则,必须依据艺术规律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及其标准来确立优质资源。当前随着艺术及其艺术教育发展趋势,艺术上升为大学科门类,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以及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也从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成为二级学科,面临着艺术升格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一系列问题。因此,艺术理论发展创新反映到艺术教育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科创新性和学术前沿性,以先进理论推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建立起艺术标准及其艺术评价机制。艺术评价机制表现于艺术观及其艺术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上,往往以标准、原则、规律来体现。教师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评论或评价形式,除依据教学需要而设立的评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艺术标准、原则、规律来选择。这说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贯通性和时代性的,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选择必须确立核心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资源开发的优质有效性。

三、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艺术概论范文篇2

一、淮阳泥塑的艺术特点

淮阳泥塑俗称“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太昊伏羲陵传统庙会上泥玩具的总称。泥泥狗的传统题材相当广泛,涉及狗、鸟、兽、猴、蛇、蛙、虫、鱼等数百种。老艺人说泥狗子是人祖伏羲女娲“抟土造人”时传下来的,都是伏羲的臣民,泥泥狗也就成了神圣吉祥之物,所以这种泥玩不同于一般的玩具,而是被当作祭祀伏羲和女娲的一种圣物,消灾去病,祈保平安。泥泥狗的捏塑、饰绘的实质与祭祖、娱神、祈子和禳灾等功利目的紧密连接在一起,反映生命意识又带有娱乐实用性,因此,泥泥狗伴随着远古的宗教祭祀和美好的愿望代代传承下来。

(一)用色鲜艳、对比强烈

淮阳“泥泥狗”的用色属于民间色彩范畴。传说,伏羲以五色分大地五行称为正色,其中黑色是东方最具象征意义的色彩,代表着神圣、尊贵、神秘、本原、正统、忠诚等深刻的内涵。黑色又称玄,老子设想的玄牝能够生育万物,还有玄鸟可以降而福之,象征着春天来临和生育,所以“泥泥狗”所有的底色都采用黑色,以黑色的沉稳庄重衬托其他亮丽的色彩,颜料中的黑是采用锅底灰加骨胶熬制而成,其它颜料如大红、大绿、中黄、鲜蓝等均为土质颜料调配而成,还有的加入蛋黄进行调配,白色在其它对比较强的色彩中主要起穿插调和协调作用。

(二)线条自然、装饰淳朴

“泥泥狗”用色很有特点,设色随意,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风格,除底色是平涂外,其他装饰都采用点和线两种手法。在线型上沿用传统的花草纹、线形纹、类篮纹、马蹄纹、花朵纹、太阳纹等装饰,花草纹继承唐代花草纹的传统特点,形象鲜明,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随机应变,伸展自如。线形纹的选择和运用没有定式,在具体的绘制过程中富于变化,往往根据表现对象不同做随机处理,手法细腻流畅。在绘制线条时,手工艺人的灵感和经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用高粱杆削掉一面蘸一下颜料画一组线条,随着画笔蘸料的不同会出现相似而又富于变化的效果,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也许正是如此才使其看起来富于乡土气息。

(三)造型夸张、外形鲜活

“泥泥狗”十分注重对象本质特征的夸张,借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风貌、情感气质,达到“传神”的目的。这种夸张来源于特定的表现内容和审美的需要,几乎囊括了远古时期的各种动物形象,借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动物或者是多种动物的组合在一起,主要特点是人兽同体,或多种动物结合来表达一种寓意,构成形式极为抽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面猴”和“人头狗”。“人面猴”造型逼真,是一种半人半猿早期人类的形象,夸大头部和眼睛,眼睛画成圆圈,嘴部突出,四肢短小,身体直立,躯体较长,无一般猴的顽皮神态。“人头狗”人面狗身,头戴官帽,小头、小耳、长尾,身上有虎皮纹样。由此可以说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张变形的原则来安排的,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缩小,简约中寓复杂,在整体造型与装饰上,没有蓄意雕琢的痕迹,显得天然质朴。

二、淮阳泥塑中的民俗底蕴

河南淮阳地区民间风俗孕育和发展了“泥泥狗”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又充实和丰富了民间风俗内容。它整体感觉古朴纯真、艳而不俗,手法简洁概括,造型怪诞神秘。由于民间对祖先崇拜而带来的原始情感和深厚的原始神秘心理,使淮阳“泥泥狗”这一民间艺术品连绵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成为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淳风之美的体现和物化,可以窥视到原始先民的思想习俗。

(一)祈福纳祥

“泥泥狗”既是祭祀活动的象征物,也是太昊陵二月庙会的泥玩具,同时也是当地人朝祖、还愿时最有代表性、最能满足心态活动的吉祥物,人们把愿望都转承到这一物体上,希望它能把一切愿望都传达给保护神,通过一些除恶扬善的神话和英雄,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淮阳“泥泥狗”用暗示和象征手法,巧妙地表达“吉祥如意”“种族繁衍”“生命崇拜”等寓意,在淮阳的人祖庙会上,赶庙会的人争相购买“泥泥狗”这类的泥玩具,把它们看作是神物带回家去,供在“人祖”前的香案上或家里的神龛上,取其多子、增福之意,具有浓浓的人情意味,形象地表达出劳动人民长久延续、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征服自然、追求生命、憧憬幸福的情感。

艺术概论范文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政教育;融合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大和文化的不断融合,教育工作成为强兵富国的一项必要工作,思政教育近年来备受社会重视。“全球化”的发展,让大家更快地了解世界,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却逐渐弱化,近年来“洋节”越来越受欢迎。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过硬,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因为品质是做人的第一步。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本文主要探讨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希望可以整合教育理念,促进共同发展。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现状

现代社会与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类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不仅仅要专业素质过关,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走进设计行业,设计行业工作强度大,并且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较高的热情与创新。然而很多90后的学生家庭条件富足,吃不了苦,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诚实守信、为人真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诚信才能与客户长久合作下去,真诚做人才会与同事和谐相处,才能有利于工作。最后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有不断去创新,设计才能有生命。基于社会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改进,将思政教学融入其中是必然趋势,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正是20岁左右的年纪,花一样的年纪,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好奇,这个时候正是对其价值观的塑造时期。高校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结合本校定位而制定,培养的学生侧重点也不相同。例如应用技术型高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让学生进入社会能适应工作。艺术生对待专业课一般会比较认真,但是对待思政这一类的课程就不重视,不愿意学习。我们也知道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极具个性,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向往无拘无束,不喜欢被束缚,所以他们并不喜欢一板一眼的思政教育。

二、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内涵丰富,值得我们去品味与学习。思政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努力学好思政课程,加强思想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总之,思政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提升自我修养的路径,意义重大,对于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思政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化价值、民族传承等等,内容广泛,是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发挥身长处,展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风貌。通过学习思政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吸引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民族根基,现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对待民族的感情较为薄弱。在艺术专业课堂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归属感。

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是主动掌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的思政元素。在融入思政课程基础上,探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将思政与艺术相互融合。当然,教师要在艺术设计的课程上,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学,让学生带着兴趣听进去,而不是枯燥地叙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思政知识。二是考虑学生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是第一要求,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分析当下较为火热的设计,在实际讲解或者分析中融入思政内容。老师要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正让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三是在授课过程中要提升实践育人的水平,用优秀的文化思想开展教学模式。在不同的专业课题中穿插思政内容,在学生在课题实践中体会思政的重要性。四是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艺术专业课程的考核体系需要不断去完善。在艺术专业的考核环节要加上思政教育的分数,只有从根本上重视,学生才能重视思政课。

四、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开展的框架设计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果,融入思政教育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本文以艺术专业设计概论课程为例,希望可以在教学方式上取得突破。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与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思路上,融入思政教育,还可以在专业课程的设计环节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此外,将企业项目和设计竞赛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创新实践意识。高校在艺术设计概论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将思政运用中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思考思政教育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精神涵养,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从学科设计来看,思政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我国的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教育的重点,要深深植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在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的风土人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爱祖国爱人民,能够体会到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感。思政教育可以保证我国人民上下一心,有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形成民族凝聚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就要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出发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

良好的思想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在艺术设计概论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更为重要,一定程度上,道德品质是高于专业能力的,没有品德的人专业能力再强也不会成为祖国的人才。优秀的品质每个人都能说出很多,但是做到的又有多少呢?因此,在艺术设计概论的教学中要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重视党的领导建设

思政教育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当代大学生作为党的接班人,要认真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然而一些学生对党的概念较为模糊,认为党非常遥远,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党,了解党,重视党的领导建设,从而拥护党的领导。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理念

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决定了学生的政治立场以及政治意识,决定了学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就无法判别事物的对错,这是非常严重的。一旦发生思想扭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是主动规避风险的一种表现。在案例教学以及案例讲解中,教师要无形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样日后学生在社会工作中、生活中才不会走弯路,才能顺着阳光大道走下去。

五、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世界观与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这种多元融合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我国艺术设计行业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

参考文献

[1]李艳花,刘寅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J].现代盐化工,2019,046(003):183-184.

艺术概论范文篇4

“艺术概论”课程旨在培养掌握全面的艺术常识,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学生。“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系统掌握艺术学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自主查阅艺术设计类英文文献,以及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因为艺术学学科知识在不断发展,学生们个性多样,所以“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方法需要长期地探索和实践。

二、“艺术概论”双语教学实践

针对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们毕业后,多从事视觉艺术类工作的特点,本校的“艺术概论”双语教学课程,选用美国学者帕特里克•弗兰克(PatrickFrank)主编的《艺术形式:视觉艺术导论(Prebles'artforms:anintroductiontothevisualarts)》①作为英文教材,辅以李世葵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导论》作为中文教材[1]。经过两年的艺术概论双语教学实践,本校教师努力在传授艺术学知识和培养专业英语能力之间寻找结合点,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艺术理论的同时,记住专业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方式。1.培养学生对艺术学理论的兴趣“艺术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如下几点,才能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理论学习的兴趣。(1)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传授丰富的知识。教师除了讲解以外,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包括文字、摘要、图片、影片,等等。教师还可以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结合课外阅读材料,适度发挥和展开,来扩大学生视野。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教学,可以节省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教师将一些重要的艺术学知识点制作成直观、形象的动画,学生通过看图片和文字说明,听英语解说,很容易就理解了艺术学理论知识,从而保证课堂信息量不会因为要花时间解说英语而减少[2]。(2)联系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让艺术学理论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例如,讲授“艺术的本质”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当代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与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所持的艺术本质观,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从而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形式。(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例如,让每位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艺术问题或者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PPT并在课堂上讲解,教师组织同学们针对演讲内容进行讨论。又如,提出一些艺术问题,让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相互评价。这些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和教材的体验者,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2.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运用恰当的激励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改变学生学习的行为。激发并且维持学生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热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法。(1)目标激励法。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兴趣与信念。每一节课都告诉学生这次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在首次给学生授课的时候,播放一些往届优秀学生学习“艺术概论”课程的英语演讲录像,告诉他们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也可以达到用专业英语流利发言和演讲的水平,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野心。(2)情境激励法。“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不是把知识强塞给学生,重点是在于引导、启迪和诱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结合教学内容,教师适当准备一些实物、照片、录像,并通过听说读写、提问、唱歌、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营造出特定的交际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英语交流气氛中。情景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学英语词汇的印象,获得用英语交流想法的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手段很多,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所学的艺术知识,根据艺术史和艺术家传记,编成有趣的英语故事,先让同学们阅读,再通过问答练习促进学生思考和记忆。或者让学生扮演成自己仰慕的艺术家或者设计师,先用汉语陈述其艺术流派的创作理念,最后用一句英语概括。或者由教师提出一个艺术学话题和正反观点,让学生组队自由辩论。另外,师生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艺术学专业英语角,等等。(3)赞美激励法。奖励是一种正强化,通过适当的表扬和肯定,来鼓励学生继续做某事和采取某种行为。奖励的手法多样,包括口头赞美、集体鼓掌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变得更有活力。学生渴望被赞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鼓励和赞扬用英文发言的学生,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有努力学习的动力[3]。举办一次“艺术学知识英语抢答竞赛”并给予奖励,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1)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可以精选一些知识点作为切入点。教师可以先双语讲解一些容易理解的章节内容,诸如“艺术的社会功能”、“二战以后的现代绘画”,等等。并要求学生背诵常用的专业英文词组、语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收获后,再推进学习难一些的章节内容。(2)在教学方法上,先中英文混合授课,随着学生熟悉了艺术类英语词汇之后,再增加授课的英文内容,最后实现全英文授课。进行“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前期,是教师采用英文课件、中文讲授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为浅显的内容,如“艺术的娱乐作用”等用英文教学,而重点和难点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典型”等用中文讲解。在课程的后期,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设计艺术的种类及其基础知识”等内容时,采用英文课件、英文讲授的教学方法。4.把英语贯穿到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要提前把课堂教学用语的电子文档发给学生,保证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听懂授课指令。让学生看图评论时说:“Lookatthepicturesandreviewit(看图并且评论之)”;当学生回答得不完善的时候说:“Notquite,cananyonehelphim(不止如此,哪位同学能帮帮他吗)”;对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和颜悦色地说:“Itdoesn'tmatter.Ithinkyouwilldobetternexttime(没关系,下次你能答得更好)”;等等。教师要多用微笑和肯定的眼神,来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和讨论问题。每节课要给学生讲授20个艺术与设计类英文词汇;在讲解英语语法时,引导学生寻找英汉语种的异同点,把英语句子与相类似的汉语句子进行比较分析,找到表达规则与结构的相似之处,降低专业英语的学习难度;每节课后布置一道英文作业题,要求用英语回答;教师在每个教学单元末为学生提供中、英文学习小结,方便学生对单元知识查漏补缺;试卷中英文考题占30分,英文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和论述题,要求用英语写出答案。在考试前,教师将分散在课本各单元中的专业英语知识归纳起来,指导学生系统进行复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艺术学基础知识、抓住重点和难点,多复习主要问题。同时,教师还应介绍考前复习的方法,并提供往届考题,以便学生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考题的难易度。5.师生互动,及时反馈(1)营造师生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课堂氛围。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由学生、教学资源、教师这三者构成的动态体系,通过人际沟通来传播信息、沟通情感、交流观点[4]。因此,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前提条件。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创造和谐气氛,引发师生互动。(2)提倡生生互动以及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共享、互动和竞争关系,能够提高效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相互监督和检查任务进展情况,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和调查研究,相互讨论问题并寻找答案,以小组竞赛方式来巩固认知。通过分组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小组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给出建议,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实施办法,使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能够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要做到勤上网上论坛,及时回复学生的帖子。学生在考后要提交学结,反思双语学习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组织学生学结大会,有助于同学们通过积极的相互交流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安排。教师应该随时依据学生状况来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后要认真、细致、及时地批改作业,同时有效地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系统、QQ班级群,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由于学生听英语比听中文要困难一些,因此在课堂上有一些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对教学会有很多建议。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全班座谈或者问卷调查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困惑,再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备课,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更新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形式。

三、结语

经过“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将能够自主获取英文专业知识和开拓国际视野,从而能够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的艺术设计成果和发展动态,走在学科的前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认真准备教案、课件及参考资料,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设计双语教学授课方式,还要以平等的心态主动亲近学生,形成愉悦开放的互动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大胆质疑追问,主动探索艺术学前沿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包括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努力学习,才能够实现艺术学理论知识和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双丰收。

作者:李世葵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世葵.艺术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331. 

[2]晋建秀,陈艳峰.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实践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88-290.

艺术概论范文篇5

一、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辨析与确认

正如徐亮指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资源,吸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方面已有的条件和思路中的合理内容。这不仅可体现教育保持的连续性和改革的合法性,而且也是改革措施有可操作性,可得以实施和贯彻的关键。”[1]故而开发任何教学资源,必须重视对原有的资源条件的利用、转化和优化。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新的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教学资源是依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观念和规律来选择及确定的,它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但作为教学资源的论据材料,过去却常被简单套入理论模式,材料资源本身的重要作用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出现材料与观点、理论不相吻合或难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的现象。随着社会时展,我们应当树立艺术概论应该立足于材料资源优先的基本思路,和一切从艺术实践出发、从材料资源出发的艺术教育改革的理念,进而对艺术概论课程所需的艺术资源和理论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基于此,新时期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其一,在专业主渠道的基础上拓宽多元渠道,确立多元一体的资源优质性。艺术概论有鲜明的核心价值取向性,确立资源的核心价值渠道是必要的,以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和进步性的价值取向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古今中外经历史检验的经典理论和作品作为核心的真善美统一价值体系构成了优质资源发掘的主渠道。在主渠道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多渠道拓展。从理论资源而言,西方20世纪以后的形形色色现代艺术及批评的多元资源;中国新时期以来形成的多元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全球化”语境中比较文论的资源,当下学术讨论和争论的“热点”所提供的理论资源等,构成理论发展和艺术创新的“百花齐放”的资源开发格局。这就为艺术概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渠道,需要我们通过社会调研将其合理开发,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在历史与现实的条件下,改变资源材料匮缺老化、观念陈旧的教学现状,形成多元一体的资源开发渠道和经典化选择的优质资源构成格局。其二,选择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艺术概论课程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故而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很重要。对资源材料的处理和选择,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入里,抓大放小,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教学资源优质性与特色。一方面对教学资源提出更高选择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出资源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风格个性等特色。既在优质上体现出特色,又在特色中确立优质价值。因此,资源优质和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上而非数量上,当然,数量也提供了质量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只有具有一定的广度的数量支撑,才能达到一定深度、厚度的质量要求。从理论实践资源的精选而言,除艺术理论实践外,也应该从民间艺术理论实践、民族艺术理论实践、通俗艺术理论实践、大众艺术理论实践、新媒介艺术理论实践等入手,扩大理论实践资源开发途径,吸取其特色精华,使之转化为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其三,注重个案、案例的典型资源的选择与开发,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品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个案分析和案例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个案还是实践个案都可提供实践教学和强化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资源。过去在教学中并不缺乏例证和材料,但往往是堆砌罗列一连串材料,只有面而不见点。以个案分析和案例讨论方式教学,不仅使理论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实际,而且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例如,艺术概论非常强调艺术起源及其原始艺术发生问题,过去因为缺少实物性材料,大多数观点都是依靠推论和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支撑,既没有太大说服力,又枯躁乏味,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而且也听不进去。如果在教学中选择好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讨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明显加强。因此,必须把好精选这一关,使材料真正实现作为个案分析、案例教学的目标。

二、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

从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而言,资源开发不仅在于选择,而且重在发现,也就是说寻找优质资源开发途径很重要。这如同作家必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发现和选择素材一样,提出文艺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2];王国维提出作家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不仅能“写之”,而且能“观之”[3]。故而“入乎其内”的“写之”才能对材料资源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出乎其外”的“观之”才能对材料进行精选和创造。艺术概论教学资源是面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和理论而优选的结果,故而针对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质教学资源。艺术概论课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说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解释不了实际问题,故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往往给人以陈旧和乏力之感。这就要求课程资源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和艺术实际,以新材料、新论据支撑新观点、新知识。正如胡有清认为:“对于有潜在发展意义的科学知识,如边缘性科学知识、综合性科学知识,也应列入讲授内容。同时,有的放矢地介绍学科领域内的重大争论问题和新动向,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4]新世纪以来,艺术实践与理论发展提供了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新的艺术理念,诸如行为艺术、实验艺术、新材料艺术、新媒介艺术、数字艺术、3D动漫艺术、生态艺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等,不仅与高科技、新材料、电子媒介紧密结合,而且与艺术理念观念变革结合,更为重要的是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变革结合,提供艺术创新发展的机制动力,也提供艺术概论课程改革的机制动力。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学资源的创新更应优先于观点的创新,新的材料就会支撑新的观点,也会支撑教学内容创新改革。其二,立足于知识结构和体系的系统性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优质性不仅表现在资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适性和个别性、特殊性的结合上,而且也表现在基础性、知识性和创新性、变化性的结合上。艺术概论具有艺术理论体系、结构、知识谱系,需要在材料选择利用上整体全面考虑材料的实用性、对应性和实效性。过去在教学资源的选用上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由此必然产生就事论事、各取所需的偏颇,而忽略了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和系统性。优质教学资源并非为某一范畴、命题、理论的合理性而选取的,而应该是为整个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而设置的,它还会有整合理论的作用,具有建构理论系统性、相关性和体系性的作用。因此,优质教学资源的意义在于资源本身具有系统性,具有整体性的实践材料和理论材料的意义,精选优质教学资源和考虑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才能保证理论和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充分认识资源运用的辩证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其三,立足于艺术发展趋向和学术前沿成果,确立以核心价值体系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艺术与艺术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但也具有一定的超时代性和超社会性,故而从时代要求和时展趋向及其文艺规律而言,确立起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和支配艺术理论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优质资源的精选必须有标准、原则和规则,必须依据艺术规律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及其标准来确立优质资源。当前随着艺术及其艺术教育发展趋势,艺术上升为大学科门类,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以及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也从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成为二级学科,面临着艺术升格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一系列问题。因此,艺术理论发展创新反映到艺术教育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科创新性和学术前沿性,以先进理论推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建立起艺术标准及其艺术评价机制。艺术评价机制表现于艺术观及其艺术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上,往往以标准、原则、规律来体现。教师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评论或评价形式,除依据教学需要而设立的评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艺术标准、原则、规律来选择。这说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贯通性和时代性的,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选择必须确立核心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资源开发的优质有效性。

三、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艺术资源及其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教学资源,它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才能有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因此,应该充分考虑艺术资源与教学资源联结的通道及其转化机制,寻找合理有效的转化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高校教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而且也承担科研任务。但过去教学与科研分离问题较突出,重科研轻教学,或轻科研重教学等偏向促使教学质量下降,教学内容缺乏科研支撑,教学仅仅局限于“教书匠”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而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关系,以教科提升教学质量,以科研服务于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教研相长、教研互动的基本思路。任何优秀教师的综合实力一方面来自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来自科研,来自对教学内容创新的科研成果。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在教学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应将科研成果推广到教学实践中。其二,利用现代工具手段将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资源不仅是论证观点和理论的材料,而且也是形成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材料。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关键在于教师,同时也与现代工具、手段、方法的合理灵活运用紧密相关。从教师而言,将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有途径是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教学形式、表达方式以及课堂实践活动使之实现教学资源转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方法角度而言,多媒体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交流方法、现场活动参与方法、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教学实践性环节设计等均提供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在现代信息社会,传播媒介有重大作用,艺术也进入到图文和视听一体化时代,艺术利用图像音的多媒体形式得到更好传播,艺术理论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图像音形式和视听的综合感受而获得更好的传播和接受。故而艺术理论教学资源引入多媒体教学,更为直观形象,也更方便简捷,获得更好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欢迎。理论型课程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将教学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而且更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特色凸显。其三,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将学生的学习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从广义教学资源而言,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视之为教学的双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彼此间构成教学间性和主体间性,都发挥好教学主体性,从而也能将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自身资源,转化为自主学习模式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变输入式被动学习为输出式的主动学习。过去在学校课堂里的教学模式依然主要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做作业,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课堂、应试,留给学生自主自由学习、思考、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而输出式学习方式,也就是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为自己学习,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两个力的方向一致,合力最大,因而效果就好。

艺术概论范文篇6

关键词:课程研究;艺术概论;教学策略;应用型

大学艺术概论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开门课”,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门类、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的接受等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并掌握艺术创作和鉴赏作品的方法;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培养相关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艺术的本质,了解艺术的门类区划,熟练掌握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设计美学的总体构思,大大丰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不言而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这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那么,老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呢?

一、深化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达到教材—教学—思想的塑造

艺术不但有理性的认识,感性的魅力,而且还具有全面具体地反映和描写人类、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内容。艺术作品是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相互关联的写照。同时,艺术作品的感性特征能呈现出外在世界与我们内在世界的具体性,它能使我们细致入微地体验自然的内在生命,人生的悲哀苦乐,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艺术家们的创造精神等[1]。这种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现实生活的意义。尤其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形成美的观念,对美的艺术品产生美的感受,形成审美观念,发展审美能力。(一)以主题教学法整合教材,强调教学的思想性。主题教学是用动态的生成观念,重新认识和整合全书内容。它是由几个教学单元内容组合在一起,穿成串形成核心知识和思想。它起着牵一发,动教材知识能力体系的作用。它是思想的切合点、触发点、共振点[2]。把教学思想由表及里地反应出来,个性与共性融汇起来,形成立体的教学平台。首先把教材按照内容分成几个模块,依据每个模块内容再设计不同的主题指导学生学习。每个主题都体现着思想性。譬如从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角度探讨艺术本质、各门艺术的特点和它们共同的审美特征,以及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等等。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主题教学法。通过对教材内容深度研究和再组织,以“教材主题”提炼教材内容体系中蕴含的主要理论问题;整合“教材主题”以构建“教学主题”,围绕“教学主题”构建教师、学生、教材三维互动的立体教学平台。学生在主题教学中系统学习教学内容,每个教学内容都互相补充、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师生合力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其次,主题教学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搭建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教学主题整合教学内容,以问题链深化课堂讲授,以专题形式组织教学,用主题讨论和个人或小组发言来实现。要求学生设计问题要多维化,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设计问题,使其具有启发性。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塑造正确的艺术信仰。能起到在传统教学中依靠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所达不到的效果。(二)以体验式教学法贯穿始终,强调教学的实践性。体验式教学属于互动式教学模式范畴,是一种仿真式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精选案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创设艺术史情景、感悟历史。其二,创设艺术作品情景、感悟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角色体验及参与具体的情景[3],从而让学生获得无法从常规教学中获得的认知能力及自主学习积极性。该教学方法坚持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同时,让学生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营造艺术情境,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境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各项艺术能力。譬如:展示201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蓝色多瑙河》现场演奏表演,让学生们理解艺术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同时,在教学中经常把主题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结合起来会更加便于教学。这两种教学法的结合会使课堂类型变化多样,改变传统教学中课堂类型的单一性。使整个课堂设计呈现动态的合理性。而且,每个主题的学习和讨论,每一个案例的体验和分析都会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学效果来评价。以下表格就是对这一教学设计的概括。综上所述,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使之课堂类型灵活,激发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提高艺术创造力。(三)以艺术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在这门课程中,作者用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认识艺术及艺术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涉及从古至今的中西方艺术发展进程。艺术理论是人类广泛的艺术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实践产生理论,反过来,对艺术创作实践起指导作用。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既让学生畅游在中外艺术发展中,还能认识到艺术理论对艺术创作实践的指导作用。1.按照艺术发展进程分为几个不同的教学模块学习。采取案例分析法、指导读书法、讨论法完成。课堂形式可以用对分课堂,小组讨论,翻转课堂。其中,案例分析法有其自身优势。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建筑师弗兰克赖特的代表作《流水别墅》,作品展示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反映人类对社会生活和世界认识的物化形态。2.课前精心准备,周密设计,把千百年前的中外艺术史打破时空界限拉近给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艺术史,体验艺术史,感悟人生。从而牢固掌握艺术理论及艺术创造规律,促使学生的艺术思想和鉴赏力不断得到升华。按照历史的发展整合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艺术史,艺术创作史清晰地综合起来,完整掌握,融会贯通。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教学策略,提升学习效率

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打造“金课”,是教育部办好高等教育一直强调的。对应用型大学来说迫在眉睫,任重道远。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教学质量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理论课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理论,而且还要使被传授的理论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和接受。实践证明,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课堂教学环境得到优化,整个教学过程得以优化。目前常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有很多,如课堂派、问卷星、雨课堂、云空间等信息化手段,教师可以综合使用这些网络平台完成课堂管理、讨论、预习、复习、留作业以及最终的评价。(一)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艺术概论课程是一门理论课,教学内容里有一些抽象化概念学起来生硬、枯燥。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组合在一起并合理使用,使内容图文并茂,视听并举,具有感染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缓解了被动的学习压力。同时,整个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如,如何认识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与风格。可用电影作品中分镜头、蒙太奇;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形式构成的方式;美术作品中点、线、面组合关系等来展示,然后分析、归纳出来。把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概论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用网络平台拓展教学内容,便于讨论与训练。引导学生用网络平台拓展学习内容[4]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用网络平台查找相关内容。如:查找二泉映月的作者生平等相关材料,结合作品讨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认真地欣赏作品,然后认真查找信息用来参与讨论,积极主动举手发言。意想不到的结果是他们归纳总结得特别精彩,甚至要比老师在那干讲效果好上几倍。除了讨论活动,还可用课堂派、问卷星进行答题训练。在做练习时,老师能够马上掌握相关数据,是否全班都做了练习,作对、错的比例,从而体现知识掌握的程度,老师能够拿到第一手数据。(三)用课堂派进行学生考勤,提高课堂时间效率。针对大学生上课用手机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一棘手问题,学校和老师似乎束手无策。强行杜绝学生把手机带进教室吗?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效果不佳。作为老师要疏导学生如何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用手机完成课上课下教学任务。要做到这一点要求老师课前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并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功能进行学习。首先改变传统的老师上课用纸质花名册点名,要求学生用手机登录课堂派签到,四十多人的班级在一分钟内全部签到完毕,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也便于课堂管理。(四)激励评价使学生自我提高动机转化,自主学习。用雨课堂对单个学生和小组发言以及完成作业情况进行评价。用老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小组对小组的形式进行。评价公开透明,开诚布公。优点大家分享,不足改进或修正。改变了传统的偏理论考试、书本化的单一评价方式[5];体现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个人表达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同时便于教学管理,如学生出勤、讨论发言等记录准确,数据一目了然,切实可操作。学生可自查信息,不断自我提高。

三、结语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经历了3-4年的教学实践,得以不断完善。实施新的教学策略,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角色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侧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塑造正确的美学思维及世界观。为应用型大学理论课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6).

[2]彭梦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职数学教学策略[J].信息素养,2019(9).

[3]谢志远.应用型本科,走好特色之路[N].人民日报,2018-06-07.

[4]刘海苹,杨扬,孙玉英.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8).

艺术概论范文篇7

【关键词】影视艺术概论;教学;方法;探究

一、课堂讲授法

在《影视艺术概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课堂讲授法向学生介绍电影理论、电影历史、经典影片、电影大师等内容。通过教师讲授和系统梳理,学生可以快速了解中外电影史发展脉络、主要电影流派。譬如介绍电影流派相关知识诸如产生背景、艺术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历史地位、获奖情况时,采用课堂讲授法可令学生迅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影视知识。以外国电影史为例,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了解到外国电影史的发展可以简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声时期的电影,主要包含无声时期电影的形态特点、代表作品,以卢米埃尔兄弟、梅里埃的电影、苏联蒙太奇学派电影、欧洲先锋派电影为代表;第二阶段是经典叙事时期的电影,包含大制片厂制度下的经典电影叙事及其电影作品;第三阶段是现代电影时期,包含传统电影向现代电影转型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如《公民凯恩》等;第四阶段为高科技时代的电影,包含动画电影和科幻电影等。再看中国电影史,同样可通过讲授法令学生了解中国早期国产电影的特点及经典影片,譬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优秀国产电影以《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为代表。接下来介绍十七年电影的艺术特点及本阶段的优秀影片,如《林则徐》、《早春二月》。在新时期电影中主要介绍第三代导演到第六代导演的特点及其作品,可将第五代导演中的张艺谋和第六代导演中的贾樟柯作为重点来介绍,因为这两位导演都是目前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导演之一。关于张艺谋,电影作品重点介绍其最优秀的电影,如《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印象系列则可介绍《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等。贾樟柯可重点讲授其《三峡好人》《江湖儿女》《山河故人》等代表性影片。

二、课堂参与法

除教师课堂讲授外,还可让学生适当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热情、主动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譬如在讲授导演风格的时候,教师介绍同一故事由不同导演执导,作品风格和艺术水平有较大差异,以电视剧《红楼梦》为例,该剧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87年中央电视台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简称央视版;一个是2010年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简称新版。两个版本电视剧的取材和内容基本相同,但剧作风格、导演风格却很不相同,各有千秋。教师可选取电视剧《红楼梦》的经典片段《宝黛初见》作为案例,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观点。讨论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央视版更为经典,表现在场景设计和演员表演两个方面。在场景设计方面,该版将现场众人的言谈举止都表现出来,既有主角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言谈举止,也有众人的说笑反应,因此是一个综合立体的见面场景。演员表演层面也表现不俗,陈晓旭把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气质完美地表现出来,贾母则把祖母对孙儿的无比疼爱演绎得淋漓尽致。比较而言,新版《红楼梦》宝黛初见场景镜头中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其他人被排除在镜头之外,令观众无法了解现场的总体情况,因此在场景设计上和央视版有较大不同。但也有同学比较认可新版《红楼梦》,认为新版人物服饰华美,色彩和光线运用更符合现代年轻观众的欣赏趣味。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可对学生观点进行点评,既要说明自己的主观喜爱,更要客观地进行艺术比较,从演员表演、场景设计、气氛烘托、色彩光影、音乐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令学生对影视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影视实践法

这种方法颇受学生欢迎,既具挑战性,又活泼有趣,还可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学生可以任意分组,人数不限。经验显示,小组多为5到8人。对于编剧、摄影、剪辑、配乐等,学生自行协商各自分工。编剧往往是文笔较好的同学,剪辑通常用的软件有PR、会声会影、Vegas等,其中以PR最为专业。整个影视实践过程都需老师全程指导,譬如题材选择、剧本编写、演员表演、拍摄技巧、后期剪辑,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分组选题环节。学生自行分组一般不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会按照宿舍或兴趣等自行分组。该环节教师主要进行选题和题材指导。鉴于学生身份,大多数学生会选取校园题材,譬如校园贷、网络游戏、网恋、校园霸凌、心理问题等。以校园贷题材微电影《果果的生日》为例,该剧讲述女大学生果果因为爱慕虚荣,深陷校园贷无力偿还,最终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重新回归正常大学生活,感受到同学和老师浓浓的情谊。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微电影《自赎》则讲述女大学生冉冉沉迷网络游戏,当舍友和班级同学忙于考研、求职时,她却不分白天黑夜在宿舍玩游戏,导致七门成绩挂科,最终幡然醒悟,找到自赎之路。校园霸凌题材微电影《校园霸凌》则讲述转学而来的女大学生朱悦遭到同班同学排挤和欺凌,最后在同学和老师帮助下,她认识到遭到校园霸凌的时候,不能一味忍让,而要向老师和同学求助,才不至于让坏人一再得逞。这三部微电影都是校园题材,都非常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二)剧本写作环节。剧本乃一剧之本,其地位十分重要。剧本写作质量好坏直接关系拍摄效果。鉴于学生为中文系学生,文笔较好,这一点无需多虑,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写剧本的经验,因此不少小组写出来的剧本初稿不是剧本,而是故事梗概,或者类似于小说形式的文本;也有的虽然具备了剧本的特点,但不是分镜头剧本。这时教师需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包括剧情故事、人物关系、写作形式和镜头语言的修改。(三)作品拍摄环节。接下来是拍摄环节,演员多为学生自己,拍摄器材多为智能手机、单反相机。因是校园题材,所以拍摄场所主要在大学校园,如食堂、教室、宿舍、校园,学生可随时就地拍摄,较为灵活自由。和社会上的影视制作单位比较起来,学生作品往往充满了创意思维,形式灵活生动,学生借此拍出了自己的生活、困惑、思考、梦想和青春。虽然学生们拍摄的作品尚存缺点,但学生都对此种实践形式非常喜欢,且收获颇丰。(四)作品交流环节。当学生拍摄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选择没课的晚上或者周末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组织班级同学以观众身份观看他们自己拍摄的电影。每放完一部作品,由学生进行点评。在关闭灯光的教室里,观看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该种形式的观摩、交流和学习经历注定令学生终生难忘。在欣赏他人影片长处和看到自身影片短处时,对影片的鉴赏能力获得很大提升。在同学点评交流完毕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可从学生作品的选题、编剧、表演、配乐、画面、剪辑、字幕等多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此种形式的影视实践作品既可作为学生平时作业,纳入成绩测评与考核,也可从中选取优秀作品参加学校、省市乃至部级比赛。实践经验显示,学生拍摄的优秀作品思维具有较强创新性、剧本写作趣味盎然、拍摄手法独特生动、剪辑技巧新颖另类,目前已有多部作品参赛并获奖。

四、评论写作法

影视批评是指批评主体在影视鉴赏的基础上,依据影视理论和批评方法,对影视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比较、研究,从而做出价值评判。这对本科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从影视鉴赏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影视鉴赏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影视艺术的鉴赏角度,一种是文学艺术的鉴赏视角。影视艺术的鉴赏角度主要包含视觉元素、听觉元素、演员表演、导演风格等,文学艺术的鉴赏角度主要包含故事情节、叙事线索、主题蕴涵、细节情境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撰写评论,步骤如下:(一)确定兴趣影片和影片兴趣点。学生首先找出影片的兴趣点,这个兴趣点就是论文的切入点,从此切入点深入下去,可首先确立选题,将兴趣点进行理论提炼,进而拟定标题。(二)围绕兴趣点展开论述。接下来就是展开论述的过程,围绕这个兴趣点从哪几个角度、哪几个层次入手展开阐释,可先列出提纲,确定每个提纲论述的问题,进而确立小标题。标题须是对所要阐述问题的概括性表述。(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查阅资料,这些资料应包含两类:第一类,关于影片的相关资料,如影片的制作、票房、获奖、评价、拍摄等;第二类,关于影片的研究资料,即学者们对该影片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唯有掌握现有研究成果和现状,方能知道自己的研究创新点在哪里,以便在论文中深入阐释。(四)论文写作环节。在该环节,学生很容易写成影片观后感。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论文写作思维及语言表述都和读后感截然不同。就写作思维而言,它和文学作品天马行空的写作思维不同,论文写作思维是一种理性规范的思维方式,要对照所阐释问题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论述,要求层次清晰,语言表述规范准确,简洁凝练,避免出现口语化表述。

参考文献

袁玉琴、谢柏梁2005《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艺术概论范文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政教育;融合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大和文化的不断融合,教育工作成为强兵富国的一项必要工作,思政教育近年来备受社会重视。“全球化”的发展,让大家更快地了解世界,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却逐渐弱化,近年来“洋节”越来越受欢迎。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过硬,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因为品质是做人的第一步。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本文主要探讨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希望可以整合教育理念,促进共同发展。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现状

现代社会与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类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不仅仅要专业素质过关,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走进设计行业,设计行业工作强度大,并且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较高的热情与创新。然而很多90后的学生家庭条件富足,吃不了苦,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诚实守信、为人真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诚信才能与客户长久合作下去,真诚做人才会与同事和谐相处,才能有利于工作。最后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有不断去创新,设计才能有生命。基于社会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改进,将思政教学融入其中是必然趋势,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正是20岁左右的年纪,花一样的年纪,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好奇,这个时候正是对其价值观的塑造时期。高校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结合本校定位而制定,培养的学生侧重点也不相同。例如应用技术型高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让学生进入社会能适应工作。艺术生对待专业课一般会比较认真,但是对待思政这一类的课程就不重视,不愿意学习。我们也知道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极具个性,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向往无拘无束,不喜欢被束缚,所以他们并不喜欢一板一眼的思政教育。

二、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内涵丰富,值得我们去品味与学习。思政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努力学好思政课程,加强思想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总之,思政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提升自我修养的路径,意义重大,对于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思政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化价值、民族传承等等,内容广泛,是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发挥身长处,展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风貌。通过学习思政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吸引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民族根基,现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对待民族的感情较为薄弱。在艺术专业课堂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归属感。

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是主动掌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的思政元素。在融入思政课程基础上,探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将思政与艺术相互融合。当然,教师要在艺术设计的课程上,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学,让学生带着兴趣听进去,而不是枯燥地叙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思政知识。二是考虑学生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是第一要求,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分析当下较为火热的设计,在实际讲解或者分析中融入思政内容。老师要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正让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三是在授课过程中要提升实践育人的水平,用优秀的文化思想开展教学模式。在不同的专业课题中穿插思政内容,在学生在课题实践中体会思政的重要性。四是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艺术专业课程的考核体系需要不断去完善。在艺术专业的考核环节要加上思政教育的分数,只有从根本上重视,学生才能重视思政课。

四、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开展的框架设计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果,融入思政教育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本文以艺术专业设计概论课程为例,希望可以在教学方式上取得突破。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与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思路上,融入思政教育,还可以在专业课程的设计环节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此外,将企业项目和设计竞赛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创新实践意识。高校在艺术设计概论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将思政运用中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思考思政教育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精神涵养,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从学科设计来看,思政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我国的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教育的重点,要深深植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在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的风土人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爱祖国爱人民,能够体会到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感。思政教育可以保证我国人民上下一心,有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形成民族凝聚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就要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出发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

良好的思想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在艺术设计概论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更为重要,一定程度上,道德品质是高于专业能力的,没有品德的人专业能力再强也不会成为祖国的人才。优秀的品质每个人都能说出很多,但是做到的又有多少呢?因此,在艺术设计概论的教学中要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重视党的领导建设

思政教育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当代大学生作为党的接班人,要认真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然而一些学生对党的概念较为模糊,认为党非常遥远,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党,了解党,重视党的领导建设,从而拥护党的领导。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理念

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决定了学生的政治立场以及政治意识,决定了学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就无法判别事物的对错,这是非常严重的。一旦发生思想扭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是主动规避风险的一种表现。在案例教学以及案例讲解中,教师要无形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样日后学生在社会工作中、生活中才不会走弯路,才能顺着阳光大道走下去。

五、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世界观与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这种多元融合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我国艺术设计行业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

参考文献

[1]李艳花,刘寅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J].现代盐化工,2019,046(003):183-184.

艺术概论范文篇9

关键词:课程思政;设计概论;建构论;艺术设计专业;基本框架

当前,专业“课程思政”在各大高校有序推进,逐步深化,加速了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生长。设计概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入门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中,始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德育处于首位,建构高质量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成为任课教师的一种教育责任与担当。正本清源,从逻辑上讲,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思政”,它们在基本经验、形态特征、价值本源和标志元素等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对其进一步梳理,进行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根据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经验,建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思政”的普遍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一)专业“课程思政”的普遍经验。专业“课程思政”在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聚焦用好课堂主渠道、促进教书与育人统一[1]等方面,成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的范式。设计概论引入“课程思政”,将进一步强化和发挥它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1.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内涵。在“全课程、全员育人”的背景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关乎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目标与原初“纯课程”较之,在功能性质、目标任务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不是要新开设或新增设一门课程,不是在原课程中再附加一章或一节或一段思政教育内容,而是在知识育人基础上对原课程育人功能的重组重构,包括:(1)深度挖掘蕴涵于原课程中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显性”(形态特征、标志元素)思政、细化“隐性”(价值本源)思政;“显性”与“隐性”并重,提升育人能力,形成综合功效。(2)开辟课程新场域,将课程育人落到实处,形成知识与育人并重,高度契合,从而使“隐性”思政“显性”化、“显性”思政“工具”化、“工具”思政“系统”化。2.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意义。它改变了设计概论“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将专业“课程思政”延伸到设计概论中;它遵循设计概论的特点,将专业“课程思政”的一般原理应用到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建构中;它整合设计概论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突出设计概论课程中专业知识蕴涵的育人价值,特别是整合那些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人文艺术素养等有作全局整体发展意义的知识点。(二)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启示。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范本。1.理论探索及成果。上海市部分高校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关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讲话,率先推出“全课程育人”方案,从而推动了多地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的步伐。陆道坤的《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一文,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分工协作作出了明确界定;刘文红的《新闻传播课程思政论文集》一书,汇集起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孙在福、丰颖楠、齐海明的《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立体构成〉为例》、以及王计平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研究——以〈环境设计原理〉课程为例》等一些文章,对艺术设计专业一些课程引入“课程思政”进行了诠释,从中管见其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雏形。遗憾的是,在论及专业“课程思政”大量文献中,由于研究者各自的任务目标及侧重不同,在如何建构某一门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上,并没有给出更进一步的阐释。2.实践经验及后果。专业“课程思政”从理论到实践,一些原先隐藏的问题先后显露出来,认识上的偏差,是将专业“课程思政”概念化和标签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一是负载了一些非“课程思政”本质的内容;二是偏离了专业课程标准和目标;三是削弱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3.认识成果及启示。研究文献的积累,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学术界、教育界逐渐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达成共识,“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成为认识成果的“表达式”。通过可复制性,它在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了固化,在推出的一些精品特色课程中也有相应的体现。主要启示:(1)在认识上,专业“课程思政”与设计概论“课程思政”这对范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过程,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实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过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孕育于专业“课程思政”,有其共性,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具有自身的特点,是其个性。(2)在策略上,将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放置到专业“课程思政”中检视,是一个从“适应”到“不适应”到“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检视、辨析中逐步明朗化。

二、依托专业“课程思政”的形态特征,建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以“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为题,以国家教育制度、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确立为专业“课程思政”主要形态特征。(一)辨析主要概念。专业“课程思政”体现了国家意志,系统地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形态特征植入到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中,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1.设计概论课程与设计概论“课程思政”。设计概论课程是指引入“课程思政”前的专业课,它以原初形式“纯课程”为方式,设计概论课程目标,总的说来是通过设计及源流和发展、设计范畴要素、思维创新,使学生具备设计专业理论与应用基础。引入“课程思政”,命名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叠加或者复合”[3],因而,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叠加或复合。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载体,具有“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课程形态特征,建构要“认真研究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融合方式,既不能做‘披萨饼’,也不能做‘三明治’‘肉夹馍’,要做成‘佛跳墙’‘大烩菜’,真正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之中”。[4]所以,设计概论“课程思政”课程目标,是在“纯课程”基础上,与“课程思政”产生叠加效应,形成综合性课程目标,主要是:(1)设计理论基础、设计行为模式与设计文化目标;(2)设计本土资源、中国设计与国际视野目标;(3)工匠精神、专业精神与社会责任目标;(4)设计团队合作、创意创新创业与设计时尚目标。与此相对应,呈现出多个主题表征:(1)中国设计文化自信主题。从源头上寻找中国设计发展动力,与本土地域设计一脉相承,发挥古代多元一体设计文化的优势。(2)思政教育资源主题。将单纯知识教育转化为持续的设计素养、人文精神、艺术审美,实施综合教育。(3)构建专业教育生态主题。克服一切急功近利、形式主义倾向,求真、求善、求美,不断开辟课程新场域。2.思政理论课程与设计概论“课程思政”。联系紧密,又有分别,育人目标的高度契合,但实施思政教育方式不同。寓意式或渗透式是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它通过“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实现专业课程中包含的思政教育目标。最大区别:思政理论课程属于“显性”思政,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思政;思政理论课程类似“溶质”,设计概论专业课程类似“溶剂”,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类似“溶液”。设计概论“课程思政”“隐性”思政,借助于设计概论知识传播力量,以潜移默化、浸润熏陶实现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二)凸显形态特征。立足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课程形态特征,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深刻展示新时代教育主题。1.“立德树人”特征。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抓手,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直面当下问题,聚焦社会热点,紧扣时代主题,引导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当前学习状态,回应学生思想困顿与困惑,不断促进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此,知识、素养与能力协同发展,综合性目标取代单一性目标,消融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隔阂,从而为学生营造起真实学习情境,进一步提升设计理论修养和理性价值判断力,导入主流价值观,奠定了坚定的基础。2.“铸魂育人”特征。“铸魂育人”与“立德树人”具有同一性,“育人”根植于“立德”。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在面向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铸魂育人”主动承担起育人责任,在开放式、案例式、项目式课程情境中,它与“立德树人”遥相呼应,最大限度满足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职业岗位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上提升的需要;它特别重视学生人生价值观实践教育,以丰富的育人资源,积极输出正能量,彰显榜样模范教育力量;它最大限度弱化或回避了单一理论强制灌输、抽象概念说教、人生价值论理的常规模式。一句话,它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发掘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建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

设计概论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规范系统,以知识价值存在为前提。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将进一步强化学科规范,成为普及设计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入门的捷径。(一)课程知识价值本源。任何课程总是以学科知识价值存在为前提,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以此出发。1.设计概论的知识价值。遵循课程知识价值本源的内在逻辑理路,任何偏离知识价值的课程建构都难以实现课程目标。设计概论“理应着重于阐述设计元素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在各领域的应用,分析设计的本质特征”[5],因而,学生在专业入门训练中,在“概论”、“条纲式”课程体例中,通过设计原理、性质、种类、特征等专业知识学习,实现了快捷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目标。2.知识价值与设计概论“课程思政”。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是在原课程知识结构包括知识编排、能力培养、情感熏陶上所进行的课程知识重组重构。在面向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目标中,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对知识结构体系、素质能力训练等重要内容进行重新嵌入。由于设计概论大多在大一美术生中开设,高考文化成绩偏低,入学后还未有效建立起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甚至厌倦理论课程。因此,力求将理论概念、名词术语化作具体感性的生动形象,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理论课程变得易学。尽管“一纲多目”,但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趣味性、愉快性、生动性和整体性。(二)课程育人价值本源。课程的育人价值关乎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独立的意义。1.设计概论的育人价值。课程的育人价值蕴涵于知识价值之中,知识价值成为育人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设计概论阐明设计原理及规律、设计文化知识,有着大量的丰富的育人价值内涵。它不仅与设计修养力、判断力,还与设计工匠精神、设计面貌、设计人文情怀、设计师的人格精神和曲直是非以及人生态度紧密地联系一起。2.育人价值与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高质量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是一种水准,因为,它表明学生获得知识营养与成长滋养的性质水平,也表明学习生活的生动性和实践活动的丰富性。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从“设计为人”出发,贯穿“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将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担当的设计师作为目标。(三)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从知识价值本源出发,挖掘育人价值,承担起引领知识传播。1.价值形态双向交流互动。知识价值与育人价值互为前提因果,处于一个动态结构之中。在价值取向上,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既重视知识获取、又注重综合素养提高,力求呈现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系统的理论架构,通过探索思政教育实现的多样性,聚焦知识价值,从中释放出更多的育人价值及人文关怀。设计的当展,多维度、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变化,增加了其中的难度。但是,从存量知识到创意新知、从专业知识到通识知识、从传授新知到传播育人文化、从寻求知识与育人的高度契合到形成现实目标,价值形态的双向交流互动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发挥知识价值基础作用。知识价值与最终导入到设计概论“课程思政”而形成的课程质量正相关。育人价值的实现只能依据课程知识价值,一切“附加”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中的非“课程思政”的本质属性占据课程内容、都没有存在的“合法性”。设计概论作为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核心素养课程,在释放知识价值能量、导向育人目标上承担着重大责任。在全球化图景中,学生只能通过用心探析设计源头、衍生和嬗变,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设计观、人生价值观。3.重视育人价值引领作用。育人价值凝聚起知识价值力量,引领知识传播。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在面向应用复合型设计师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提高设计师主体自觉,设计技术是硬实力,设计文化是软实力,有机结合产生创造力。学做人是一切教育的基本,学设计也应先学会做人,这样才能学以致知、学以致用、学以致创、学以致远。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担当的设计师,彰显着育人价值的引领作用。因为,设计师已经超出了个体“人”的概念,即“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因文化而存在的社会存在物和文化的体现者”。[6]

四、拓展专业“课程思政”的标志元素,建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

拓展蕴涵在课程知识内容中的标志元素,这是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的硬核。(一)标志元素。马克思主义是学生全面进步的引路明灯,成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标志元素。1.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化“显性”思政与细化“隐性”思政并重,用好、用活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工具。一段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的指导地位被弱化,基础受到动摇,课程失语,育人缺失。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重新检视照搬西方学术体系的内容,坚持和发展包括生产物质生活的设计思想、设计的审美文化中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清除原课程中被误读的非马克思主义,促进设计传统与中国主题、设计创造与自主创新的发展。2.坚定文化自信。从认知上说,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动力源自于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在联结历史、现在与未来的通道上,贯通古今、融会中外,不断推动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借鉴,最终超越西方现代设计,从而实现中国本土设计文化的自觉。从现实上说,这是中国当代设计解决中国当代设计问题的优先方案。从基本概念及应用的优先化,设计文化是“一种将心灵与审美的内在状况外化到产品或体验上的文化模态”[7],是一种设计思维的美学重构。回归中国设计文化认同,使之与育人文化传播同向同行。(二)中国元素。重视中国传统优秀经典设计的功能价值开发,拓展经济适用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形成当代设计的中国主题。1.聚集经典设计力量。中国传统优秀手工艺设计,是无数先辈们设计匠心独运的结果,是“注重社会生活的审美意义与实用结合的形式”[8],这些以鲜明的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工艺设计产品,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其中,丰富的色彩、质材与造型,在原初形式上凝结着民族审美文化品格;厚重的历史——那些漆器、琉璃、陶瓷、刺绣、抽纱、景泰蓝、纺织和书籍装帧等,积淀着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心理印迹,构成了中国古代设计和工艺美术极其重要的史料。沧海桑田,曾汇集于历史文献或囊括于各类图像史册的经典作品,如今被冠以符号、或图像,在当代语境中,经常被“活用”。因此,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功能、形式、技术、经济和审美中进行当代价值加工、整理,进行重新发掘,或多重组合或重新编码,形成有效教育资源,十分必要。2.传承优秀设计经典。中国经典设计多元一体的表征成为高度文化自觉的体现。它外化为设计资源价值,汇聚成文化标识。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将经典设计案例“活用”,这是大力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实现了中国传统设计的当代继承的生动体现。新中国成立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中国创造。民俗文化与艺术设计在当代的再度融合,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当代设计的全面进步。(三)审美元素。弘扬中华美育,加强现代美育,促进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美育形式的实现。1.审美关照。美育讴歌生活中的文化,赞美生活中的艺术,成为艺术设计教育崇德尚艺、德艺双馨的精神动力,“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9]因而,在设计创造性活动中,生活艺术化与艺术生活化,在现代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设计与生活方式的转变,迫切地需要解决好审美穿透力问题。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美育形式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通过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学生在充满生动性、愉悦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中,以审美关照积累知识;在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中,筑牢理想信念,陶冶情感,锤炼意志。这从根本上长久性地解决了当下一线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匮乏的困惑,对审美力形成职业岗位竞争力等创业就业预留了极大的发展空间。2.人文浸润。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美育形式延伸出多样化的教育形式。通过关照设计的功能美、形式美而进入审美文化状态,诠释中国设计的人文风貌,理解中国高铁成为对外交往名片,感受中国拥有的“大飞机”、航空母舰、“神舟号”、“蛟龙号”、港珠澳大桥的神奇,体会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舞美设计的精美。总之,这些描绘中国当代设计辉煌的作品,形成了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它与思政教育相得益彰,同频共振,共同促进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

综上所述,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理论实践不断深化的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本文从专业“课程思政”几个关键性问题入手,通过进一步梳理,搭建起了一个可以理解和讨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基本框架。更重要的是,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在不同的任课教师那里,不可避免地贴上了“简化”的标签,有的还负载了一些额外内容,这迫切地需要作出一次系统梳理,将附加的一些非本质性质剥离出去,这有利于澄清思想认识,纠正实践偏差,深化理论实践,提高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3):43-46.

[2]张烁.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01版).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政理论教育,2018,(3):64-69.

[4]晋浩天.九十六种马工程重点教材将全面修订[N].光明日报,2018年2月23日(08版).

[5]滕晓柏.什么是设计概论该有的样子[J].装饰,2008,(3):11.

[6]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美术出版社,2018年:112-125.

[7]杨青泉.中国设计文化百年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23.

[8]赵农.设计概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77-100.

艺术概论范文篇10

一、深化拓展教学内容

“影视艺术概论”课程通常包括影视语言基础及其规律、场面调度基本知识、影视叙事表意及有关影视艺术史论等内容。由于大多数学生入学前一般都接受过相应的专业培训,对这些内容已有程度不一的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相应的深化、拓展,这是“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底子。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对影视艺术的把握状况,了解其感兴趣的和有疑惑的相关问题,从而在备课中有针对性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影视艺术的影像、声音有一定了解和认识,他们的兴趣和疑惑主要集中于作为故事元素的剧作、作为视觉元素的影像、作为听觉元素的声音、作为性格元素的表演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分析可知,学生渴望在已有接触的基础上实现对影视艺术更为全面、系统和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把握。这便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深化和拓展的重要依据。如围绕影像,可从透镜、视点、景别、摄影机状态、光、色、构图以及影像的表意等方面来较为全面、深入认知和把握影像,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其次,补充完善教材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一本通用的“影视艺术概论”的教材。尽管如此,一般情况下,学校还是要求使用教材。因此,补充、完善教材内容也就必不可少。为此,教师一定先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和观点,这样,才能避免在深化和拓展教材内容时造成思想观点的混乱,甚至与教材观点相左的现象。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补充、完善相应的内容,力图使之达到专业性、前沿性、易读性,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如,伴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运用,作为“技法”、“表现方式”、“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的影视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视艺术的传播能力和艺术魅力得以不断增强。因此,“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内容应当将影视前沿动态,如IMAX3D影像及最近兴起的关于48帧影像的探讨、后技术时代电影艺术“泛美学”倾向等现象引入课堂,以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充实与常讲常新[1]。再次,确定难点、重点和疑惑点。教师可在“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开始之前或者每一章节开始之前与学生充分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对课程各章节内容的熟悉程度,以确定各章重点、难点和疑惑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选择相应的重点、难点问题来进行深度交流,重点突破。譬如,笔者在交流中了解到,多数学生对电影蒙太奇的规则、类型、剪辑方法及声画蒙太奇,影像表意,声音表意、场面调度等章节的内容分辨不太清晰,存有疑惑;而对影视明星与明星制、镜头运动方式等内容却有较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前者自然应做重点难点讲解阐释和把握,后者则只需大体提及有所加深即可。可见,确定难点、重点和疑惑点能够为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留下时间和空间。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发展迅速,许多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被引进,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丰富。笔者依据学生对“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入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基本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解决完成任务的问题———完成任务———评价任务”[2]为主要结构。在“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一开始就应向学生提出这门课程要完成的创作任务,然后围绕作业创作的问题展开学习。如,教师可将3~4个学生分成一组,要求每组学生摄制一个5分钟左右的短片,并要求从景别、运镜方式、构图、光、色等镜语方面结合叙事表意来阐释说明。那么,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就会有的放矢,抓住学习的关键。之后,经过讨论、明确分工到创作实践,完成实践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观摩、议论和点评实践作业。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团队合作意识就容易被调动起来,课程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一新近上映的影视作品或者经典作品写作一篇专业评论。为此,学生先要仔细观看、研读文本,尽力捕捉富于个性的感悟、体验。同时,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并运用相关理论来写作,之后还需要反复修改,最终完成评论写作,接受教师和同学评阅、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习实践相互促进,从而掌握课程内容和相关技能技巧,并提升文化修养。其二,“双元制”教学法。“双元制”学习形式是从德国引进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结合起来,把高等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或企业工作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工厂里,把教室搬进车间里,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3]。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和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贵阳电视台、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一批媒体传播机构、公司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它们是我院的重要实习实践基地,这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实践的条件。就“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可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实践实训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到不同的实习基地观摩见习,接受一线生产制作者的指导,并逐渐参与具体的制作实践。以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学生参与贵州电视台第5频道的“真情纪事”栏目实习实训为例,教师事先要让学生认真观看该栏目的几期节目,以形成一种感性的认识。接着,学生跟着栏目组参与该栏目一两期节目的具体策划设计、脚本写作、采访、摄制以及后期制作等整个流程,这样就能够学到大量实际的操作经验。之后,学生再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内容及要求写出相应的总结。最后,还要求学生对参与的节目(栏目)进行相应的评点总结,并在师生之间进行深度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对“影视艺术概论”的“策划”、“叙事”、“影像元素”、“声音元素”等课程内容就会有比较深入的体认和把握。显然,“双元制”教学法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4],达到了“产学一体”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双元制”教学模式只适用于影视艺术教育部分专业课程或部分专业课程的部分内容。其三,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并结合运用无声言语及其他媒体工具,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讲授并非灌输,但运用不好很容易成为灌输。在“影视艺术概论”教学中,诸如影视艺术发展概况、影视艺术艺术属性与商业属性的辨析、影视语言的有关原理等内容的教学,显然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如何有效地使用讲授法,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讲授的独特魅力。主讲教师学问大小、水平高低、权威与否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没有学生听,学问再好,水平再高,名气再大,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独特的讲授魅力。而教师独特的讲授魅力主要包括个人的气质、语言以及讲授时的肢体语言等,其中,个性化的讲授语言尤为重要。讲授的语言宜具有影视艺术的特点,强调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或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充满激情,或严谨周密、深入浅出。这既是基于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考虑,也是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自身优长和特点的考虑。另一方面,是讲授的情境性。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情境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学会并养成在情境中思考的习惯。在理论讲授中,要设置相关问题,将理论渗透在问题之中,就在教师依据逻辑结构阐释理论之时,问题便成为了情境,逻辑便成为了情节。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和分析,处于情境和情节之中的学生自然会主动加强体会、思考、感悟,实现深度互动。其四,讨论法。研讨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在独立钻研基础上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讨论法的优点在于,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师生在多元互动中交流认识,由思维的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于“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来说,研讨法的有效运用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主题,它必须具有讨论价值。讨论主题允许具有争议性,如“数字技术时代的电影真实性”就符合选题要求。其次,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和思考,充分准备讨论的意见,拟定发言提纲,使学生拥有讨论主题所需要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再次,现场讨论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引导学生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题不走型,注意控制时间、调节好气氛。最后,教师还要做好总结与评价。要积极肯定学生的发言,对其提出的观点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有必要,还可就有些观点和看法继续研讨。同时,一定还要指出学生发言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时机和范围。教师应当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及教学条件等因素,来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与组合,并不断调整和校正,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