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7 16:23:09

环境治理技术

环境治理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化工环保技术;环境治理;关系

1化工环保技术概述

1.1化工环保技术的含义

化工环保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具备着极强的环境保护价值,主要作用是实现化工生产中的环境保护,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具备着友好清洁等特点,属于生物合成技术应用的重要手段。在化工环保技术应用过程中,实现化工生产的源头控制,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坚持减量化、可循环利用等原则,减少生产中出现的化工废弃物,落实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且实现对废弃物的合理利用,转变为再生资源,满足化工行业的高效发展。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是世界上化工产品消费较大的国家之一,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影响,现阶段的生产技术并不能满足化工行业的生产要求,存在着诸多缺点,如:能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等,与环保技术应用相违背,甚至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导致资源利用率下降,无法满足化工的生产要求。所以,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化工环保技术的应用,结合先进技术与先进理念,不断总结优秀工作经验,实现技术与设备的更新,让化工产品更好的为人民服务[1-2]。

1.2化工环保技术的特点

第一,减少环境的污染。化工环保技术具备着极强的环境保护价值,可以采用低污染或者零污染的方式满足化工产品的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废弃物的优化利用,保障生产的产品无毒无害,发挥环保化工技术的应用价值,从根源上实现对化工产品的处理,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威胁。第二,具备着极强的经济性。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型能源满足化工生产的要求,在新能源应用过程中实现了化工产品的生产,利用一定的技术实现太阳能以及风能的转化,促进整个化工生产流程的节能与降耗,在经济投入过程中减少了对资源的损耗,让产品附加了经济价值,具备着极高的性价比。第三,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利用化工环保技术进行化工生产时,降低了化工产品的成本投入,既提升了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大幅度降低化工产品的销售价格,让人们能够在产品选择方面更加倾向于低价而环保的产品,有助于推进环保化工产品的流通。第四,提升生产安全性。在化工环保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对整个生产流程的监控,具备着极强的安全特点,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目光,让企业工作人员加大对生产流程的监控,减少面临的安全威胁。

2环保技术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分析

2.1环保技术是化工生产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以往进行化工企业生产中,并未落实对环境的严格保护,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尤其在随着化工企业生产规模增长的同时,产生的环境破坏现象也日益严重,应用化工环保技术能够满足化工生产的要求,符合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标准。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如何发挥化工环保技术的应用价值就成为了当前企业生产的重要任务。结合化工环保技术的应用现状对其应用要求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应用化工环保技术能够实现对化工材料的无毒化处理,满足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第二,满足化工生产过程中废弃物零排放的目标,实现对化工原材料的无毒无害处理,最终满足化工产品的生产要求,降低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威胁。第三,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近些年来的化工生产工艺水平不断提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分析,减少化工产品对人类造成的威胁,而利用化工环保技术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依据,满足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的需求。

2.2化工环保技术是人类生存以及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也需要加大对资源的分析,实现化工生产结构体系的调整,落实化工生产的有效性,针对当前的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化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破坏现象日益增多,产生的环境保护与化工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虽然,化工生产过程中相关产品的研发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升要求,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污染,所以在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结合化工环保技术应用,促进环境保护,降低环境破坏现象,解决环境保护与化工生产之间的矛盾,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要求。

3环保技术和环境治理的应用措施

3.1提升化工企业专业人才储备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为了实现环保化工技术的落实,需要化工企业优化人才储备,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在进行人才储备时必须要加大化工企业生产流程的分析,探讨企业生产过程中人才的需求量,保障所有人才均能够达到对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的了解,优化现有的生产方案,确保整个生产流程满足生产标准,实现化工产品的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提升。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只有具备高质量的人才,才能够针对现有的生产技术进行更新,满足化工企业生产的高质量运转。所以说,在企业进行人才储备时,需要落实完善的人才招聘与培训机制,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投身到化工生产与管理中。除此之外,化工企业在管理中还需要落实专业机械人才的培养,机械设备操作能够提升生产效率,所以机械人才对于化工企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机械人才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促进化工生产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保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3.2清洁生产技术应用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工艺进行分析,可以利用海水淡化技术以及废物处理技术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破坏现象。利用海水淡化技术与废物处理技术满足消毒生产要求,落实生产的规范化与环保化,消毒生产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减少了污染物的出现几率,降低了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与积累,从源头上实现了对生产中环境的保护,降低了污染物的处理成本,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消毒工艺能够满足海水的淡化要求,促进海水蒸馏,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药的水资源供应,同时在海水淡化的过程中,还可以从海水中实现盐的提炼,整个生产过程与其他化工生产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不会产生对环境的破坏。

3.3化工和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的有效结合

化工环保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以结合生产流程加大对催化剂的使用,催化剂也包含了化工技术和生物技术,实现这两者之间的融合,促进催化剂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价值。催化剂的使用满足了技术和科技的融合要求,是实现化工与生物化学技术应用的象征,目前化工生产中应用到的先进技术非常多,其中包含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化工企业管理人员在应用过程中可以采用有机动植物材料,落实化工产品生产的合理性,减少废弃物的出现。合适的燃料应用能够降低对煤炭资源的使用率,防止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破坏,对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4利用可再生资源

在以往的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非常多的能源,其中包含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这些资源在应用过程中一旦消耗完成,需要经过几亿年才可以实现再生。所以,化工环保技术应用需要得到宣传,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为了满足化工生产的节能与环保,企业需要加大对新型能源的探索与应用,目前应用较为频繁的是太阳能与风能,结合生产要求落实针对性的技术,选择降低资源的消耗率,满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节能与环保。另外,为了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企业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大对废弃物降解技术的研发,将其应用到生产中做到化工生产的零排放。

3.5使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工业原料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到种类众多的原料,想要落实环境保护,需要建立良好的生产目标,以无毒无害的工业原料为基础,从源头上杜绝化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破坏现象,加大对无毒无害工业原料的应用,也是满足化工环保技术应用的关键途径。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应用,杜绝生产一次性产品,比如塑料包装材料等,这些产品难以降解,对于环境保护极为不利。同时,企业需要加大对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宣传,加大生产过程中无毒无害原材料的应用几率,贯彻落实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生产,满足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3.6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

环境友好型产品在生产与应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对环境的破坏,减少了对环境的威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越来越高,将更多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尤其在人们工作与生活中满足环境友好型产品应用,能够减少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威胁。如常见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包含新能源电动车、净味油漆等,取代了不可再生资源,也减少了石油、煤炭等的利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以无毒无害生产原料为基础,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加大环保技术的使用,规避生产中出现的污染物排放。

3.7完善化工环保技术污染治理体制

为了推进化工环保技术应用,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化工企业的责任与义务,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倡导企业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比如说,化工企业内部可以组织相关的责任人,了解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做到企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监督,坚决不允许超过国家的规定排放量。另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更有效的落实环境保护与管理,通过专业工作人员进行排放点的监测,实时进行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与监督,加大对检测技术的应用,实现监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融合,满足污染物排放的智能化监测,通过同一地点的污染物排放分析,落实污染物超标情况的探讨,有效解决污染物的超标问题。除此之外,企业需要组建相应的设备维修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备的维修,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因设备故障而引起的污染物排放,并且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维修记录,落实污染物排放量的登记,将更多的环保技术应用到污染物治理中。同时国家可以颁布法律法规,对化工环保技术应用进行鼓励,确保企业能够认识到化工环保技术的应用价值,让技术有更高更远的发展前景。

4化工环保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4.1对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严格控制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想要进一步加大化工环保技术的应用,企业需要认识到技术的应用价值,从原材料上加大管理力度,无论是应用的原材料还是催化剂,都必须要经过严格检查,并且结合化工要求进行原材料和催化剂的整治,将化学材料转化为化工产品,满足废弃资源的重复利用。通过合理的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满足产品的生产周期要求,推进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2持续开发化工产品环保技术

化工产品应用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极易出现废弃物,为了推进化工环保技术的发展,企业需要加大对该技术的分析,并且做到对技术的优化与调整,发挥环保技术的应用价值与应用优势。探讨新型技术之间的融合,结合生产要求,满足化工生产与环保化,减少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负面影响,让生产产品更具环保价值。

4.3加大对环保技术的宣传

中国环保技术应用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只有一部分企业开始着手应用环保技术,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化工企业联合政府部门加大对化工环保技术应用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员加深对化工环保技术的了解。同时,当地政府也需要结合生产要求,以国家落实的政策和方针为基础,针对化工环保技术应用予以支持,结合区域发展状况做出调整,制定符合发展现状的政策体系,并且借助当前的新媒体对化工环保技术进行宣传。

5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化工环保技术应用,满足化工企业生产的节能与环保。当前,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升,对化工行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在生产过程中降低环境破坏,需要落实化工环保技术的合理应用,加大技术应用宣传,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破坏,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技术的针对性使用,落实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的更新,促进环境污染问题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红梅.绿色化工环保技术与环境治理的关系[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9):226,228.

环境治理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矿山地质;勘查技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过去,我国曾长期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入研究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将地质勘查技术与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促使矿产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1矿山地质勘查

1.1矿山地质勘查技术。矿山地质勘查技术包括遥感技术、钻探技术、分辨率较高的数字地震勘查技术以及重力勘探技术等[1]。矿山勘查可以应用空间遥感技术,遥感技术能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资源遥感监测体系,人们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操控,保证地质勘查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另外,将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定位系统结合,能够提高矿山地质勘查质量,实现可视化信息化管理。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该技术会逐渐成为矿山地质勘查的主要手段。钻探技术也是常用的地质勘查技术之一,能够在几米到几千米的范围内进行深度找矿,而且不受环境的限制。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金刚石绳索取芯技术,但是绳索取芯的钻具材质和质量难以满足相关要求,可以利用金刚石绳索技术进行代替。数字地震勘查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对勘查结果进行数字化处理,对地震资料进行子波整形多次校正、叠加分析、分频处理等一系列的优化,可以保证勘查信息更加全面。数字地震勘查技术的应用,能够保证矿山开采的安全性,提升开采效率。为了提升应用效果,人们要不断优化地震勘查技术[2-4]。重力勘探技术可以分析成矿构造和岩体,实现快速找矿,其主要原理是地下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导致重力异常变化。人们可以利用重力异常变化和野外资料采集,结合重力射线,对各个网点的重力进行分析。但是,要对测得的重力值进行校正,消除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也是动力勘探技术的关键。1.2矿山地质勘查的重要作用。矿山开采大多采用地下作业方式,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岩石围岩规模、断层、岩石破碎等情况,如果地质勘查时无法全面把握地质情况,很容易导致矿山出现安全隐患。随着矿山开采年份的不断增加,矿山资源会逐渐枯竭[5]。矿山地质勘查有助于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指导矿山生产和安全生产。其间能够全面收集地质信息,为后续的资源开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另外,对地质勘查信息进行整理和智能分析,能够有效降低地质勘查成本,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最主要的是,矿山地质勘查技术的应用,能够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矿山地质勘查和开采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矿山地质勘查程序简单。矿山地质勘查包括前期准备、基础预查以及矿山普查等内容。前期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实际的勘查作业过程中,有些勘探单位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往往直接跳过地质预查,进行深度勘查,地质勘查效率明显提升,却存在隐患。为了提升矿山地质勘查效率,保证勘查质量,人们要根据以往的矿山地质勘查报告,优化矿山地质勘查流程,完善矿山地质勘查内容。2.2安全管理责任无法落实。人们要分析以往发生的矿井突发安全事故,明确事故诱因。当前,部分矿山开采企业安全管理责任并没有落实到位,许多管理人员只注重生产效率而忽视安全生产,导致矿山开采存在安全隐患,最终造成矿难事故。为了避免发生矿难,企业要加强矿山安全管理工作,积极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明确员工的管理责任,使其增强管理意识。企业要提升事故紧急处理能力,及时排查安全隐患,确保矿山稳定运行。2.3矿山开发模式不科学。目前,我国部分矿山开发依然采用粗放模式,技术含量低,资源浪费严重,企业生产效率不高。矿产资源长期开发,加上缺乏环境保护理念,导致矿山周围存在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森林破坏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企业要加强矿山开采管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的管理机制,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同时,要积极引进各种新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4地质环境破坏。当前,部分矿山开采企业长期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矿山开采期间,各种废石、尾矿会侵占耕地,采矿也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另外,大量地表植被被毁,很容易造成山体地貌受到破坏。矿山开采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容易形成地下塌陷,破坏矿区的地质环境。因此,必须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3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策略

3.1建立和完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体系。要想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就必须构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并重,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根据矿山地质条件,企业要加强矿山开采管理,完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和相关奖惩措施。3.2科学划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等级。人们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矿山实际情况,摸清矿山地质环境的基本情况,充分分析地质环境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实施分级治理,确保治理的总体质量。同时,人们要根据全面保护与把握重点的原则,科学划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级,包括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等级别。3.3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控。矿山地质勘查期间,人们可以运用动态监测手段,对矿山地质的实际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若发现地质状况异常,要及时处理,对易出现水灾、易燃气体的地方进行重点监控,及时处理,确保矿山开采安全。不同的矿山具有不同的特征,选择正确的探矿方式,结合矿山地质勘查技术对矿山进行探测,建立动态监测网络,对矿山变化进行全面判断,制定相应的紧急处理预案。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环境破坏问题,人们就能及时解决,保证将环境污染降至最低。3.4加强对矿山废弃物的治理。矿山开采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废石和弃土,其中可能含有重金属,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没有及时处理,不仅会占用大量耕地,还会对原有的地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如果长期受到阳光照射和雨水冲刷,矿山废弃物会对周围的水体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因此,企业要及时对废渣进行回填,以降低矿坑处理成本,快速恢复地貌。3.5矿山地质环境中水的治理。水治理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例如,运用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加强对矿山污水的处理,保证对水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另外,要快速恢复植被,避免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等,以改善矿山周边环境,避免土地荒漠化。3.6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矿山企业要加大宣传,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要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高治理效果,将单一的生态环境治理转向多元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从矿山污染源头抓起,达到环境保护的最终效果。

4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矿山开采规模也不断扩大。矿山开采企业要加强矿山地质勘查管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修复地质环境。同时,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观念,将矿山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综合治理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旭鑫.煤田地质勘查技术与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研究[J].居舍,2019,(4):151.

2肖洁.矿山地质勘查技术与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浅述[J].世界有色金属,2018,(21):123.

3杨洋.矿山地质勘查技术与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8,(17):131-132.

4赵平.新时代生态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内涵与架构[J].中国煤炭地质,2018,30(10):1-5.

环境治理技术范文篇3

从当前工业环境管理实际来说,虽然获得了不错成绩,但是此项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需加以完善和优化。以工业水环境管理为例,当前存在着设施不健全和废水处理工艺不对口等问题,影响着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新时期,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如下:①打基础守住红线。运用限批以及相关手段,确保工业园区设施管网建设到位并且稳定达标运行。②提高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一园一档”的作用,精准发现问题,同时拉条挂账解决问题清单;制定负面清单,加大对难生化降解废水以及含金属废水排放的管理,杜绝其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③构建长效机制。在环境管理工作中,严格执法以及监督问责,同时考虑构建工业园区环境友好指数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构建长效机制。从当前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实际来说,存在着以下问题:①面临着经济与技术困难。目前来说,环境治理遵循的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对于部分企业,开展环境治理既面临着经济压力,也承受着技术挑战,进而选择逃避治理污染责任。②企业数量较多,增加了监管工作难度。我国工业持续发展,企业数量较多,产生的污染量很大,由于监管工作覆盖面不全面,难以实现有效监管,监管成本较高。

2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创新的思路

2.1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若想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环境治理水平,必须要调动和激发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其重视程度,进而保证此项工作的落实。这需要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在具体实践中做好以下要点的把控:①做好企业内部宣传工作,增强全体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能够积极参与环境治理。②创新环保宣传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将环境保护宣传和企业各类文娱活动相结合,借助企业内部网站和宣传栏以及广播等开展宣传等。除此之外,积极利用外部媒介,例如报纸和网络等,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增强人员的环保意识。2.2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大考核和监管力度。首先,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额上限制度。严格执法,发挥制度的保障力度。企业方面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额上限指标体系。构建的指标体系,要做好全面性的把控。除了包含确定的污染物类型,还要涉及未来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种类。基于设置的排放总额上限,结合生产各环节,细化总额,加强对生产各工序的污染排放总额的把控。其次,完善企业环境保护的考核和检测以及监督制度。基于全员参与环境保护的原则,结合各个岗位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检测指标和考核方法,把环境保护人员和部门等全部纳入到考察范围内,使得各位责任人都能够严格按照工作职责,落实各项环境保护工作。最后,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奖惩制度。企业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基于检测结果,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处罚,进而达到激励或者警示的作用[1]。2.3优化治理方法。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工作的高质量落实,必须要和企业发展目标相互结合,结合此项工作实际,设置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等,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结合治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设备等,保证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除此之外,要结合企业生产工艺实际情况,加大环境治理方法的研究力度,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治理效果和效率。

3工业企业环境治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3.1执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度。从当前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实际来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和优化。为保证各项工作的高质量落实,实施目标责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加强工业生产污染控制力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环保制度,为环保目标责任制度的实施提供保障。结合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工作要求和内容,细化工作责任,将此项工作细化落实到相关人员,保证此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落实[2]。3.2积极推广应用新型能源。若想强化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必须要注重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使得实际需要能源以及其他资源得以有效控制,在保证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减少废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积极开发清洁能源,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生产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3.3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开展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工作,为强化此项工作的把控,要在实施管控措施中注重绿色文化的构建。在具体实践中,管理人员要注重环境治理工作,能够严格按照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相关要求和规定,加大工作把控力度,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增强相关人员的环境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进而做好各项治理工作。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其环境治理水平。3.4加快技术改造以及创新。从当前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实际来说,环境污染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控制,其和企业技术层次低有着很大的关系。现用的技术装备比较陈旧和落后,多为旧的设备;环境治理技术力量不强,缺少专业人才;采用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而且落后;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高等,加之缺少有效的环保措施,造成了能源浪费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基于此,要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大技术改造以及创新力度,推行清洁化生产模式,最大程度上减少废物的排放量,实现对污染的有力控制。在具体实践中做好以下工作:①优化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依据环境保护要求和标准,逐步淘汰能源消耗大而且污染严重的老旧设备,升级生产设备。依据环境检测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制度。②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工作中,清洁生产是新思维和新途径,若能够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废物排放高效控制,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3.5实施集约化治污模式。从当前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实际来说,工业园区的布局较为分散,增加了治理环境污染的难度。基于此,采取集中规划和设置的方式,实行集约化治污。在具体落实中发挥财税政策或者其他政策的作用,吸引分散的企业,建设统一的工业园区,加大对重污染企业的控制,归类在集中控制区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管理。构建完善的排污设施,完善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结合各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引入治理技术和设备等,辅助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保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加大对工业企业环境治理的监督管理力度,积极推广应用在线监测技术和新设备等,实现动态化监测,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5]。

4结束语

工业企业环境治理工作的高效落实,对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实践中,采取以下措施:执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度;积极推广应用新型能源;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加快技术改造以及创新;实施集约化治污模式。

参考文献

[1]唐安中.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防治现状与对策研究[J].江西化工,2019(01):39-41.

环境治理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治理体系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恶化、自然资源匮乏等问题逐渐展现出来。在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污染和废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之一些重污染的工业企业逐渐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问题受到了严峻考验。但是,现行政府一元治理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探寻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积极构建治理体系迫在眉睫。

1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分析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种。

1.1政府一元治理模式

在政府一元治理模式下,污染治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具备环境污染治理的所有权力,并承担全部责任。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其往往借助于法律文件、行政手段等。

1.2市场一元治理模式

在市场一元治理模式下,将环境公共物品进行私有化,并赋予其市场主体环境治理的全部权力,并承担全部责任。在环境治理过程中,该模式往往借助于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

1.3多元治理模式

多元治理模式,顾名思义即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等,对同一个环境治理目标进行合理化权责分配,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分工合作、协调治理[1]。根据参与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地位的不同,多元治理模式又可细分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以及社会主导三种治理模式。

2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选择

2.1政府一元治理模式短板

现阶段,政府一元治理模式是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模式。在该模式下,若想使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有效进展,应当保证信息完全、政府监管能力强、零行政成本,但由于农村地区相对较为偏僻,上述条件均存在一定弊端。同时,政府一元治理模式的短板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制定环境治理制度时,将农村和城市放在了同一体系下进行设计,忽略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特殊性;农村环境污染没有主体力量进行支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存在政策性倾斜;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和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存在矛盾,限制着农村环境治理措施的开展[2]。2.2市场一元治理模式缺陷综合分析市场一元治理模式,该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即使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但农村经济的集体所有权是虚置的,且农村很多土地、水源的使用权归农户所有,将农户的污染责任落在集体上并不可行。其次,农村地区土壤、水源、大气等具有跨境转移特征,并不能进行私有化解决。最后在这一模式下,针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需要各村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备,环境治理成本大,村集体无法承担。

2.3多元治理模式优势

考虑到政府一元治理模式和市场一元治理模式的弊端,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上只能选择多元治理模式。首先,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污染愈发严重,对于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是杯水车薪,若要实现对农村环境的高效治理,应发挥政府、社会、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的优势,从而解决环境治理过程中人、财、物、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其次,农村地区污染源分布广泛,需要借助农村基层自治主体,实现农村资源的减量化、无害化。通过政府指引、基层组织,促进农户多元互动,提升农民群众对环境治理的积极性[3]。最后,农民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在政府和社会团体的有效介入下,应用先进技术,激发基层环境污染自治能力,不断提升农民的环境保护及治理意识。

3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系的构建分析

3.1构建治理结构体系

治理结构体系主要由治理主体、主体权责以及主体间关系组成。依据多元治理模式,环境污染治理主体包括政府、村民、村集体、社会群体、环保技术服务机构、环保产品生产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各治理主体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政府主体权责包括,针对各参与主体制定规范文件,明确环境治理规则;制定农村环境治理目标及规划;借助法律、行政手段强化污染治理管制;针对符合条件的地区,投资建设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创建环境污染治理平台,对各主体环境治理情况进行公开,加强主体间合作等,并承担辖区范围内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责任。村委会权责主要包括,代表村集体签订环境治理合作协议;协助政府落实环境治理的制度法规;管理治理资金,保证环境治理设备与村情相符;完善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方案,并承担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责任。村民及村集体则承担环境违法行为、违反合作治理协议行为等责任[4]。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根据情况不同,各主体存在上下级的管理关系,同时也存在权力平等的协商关系。

3.2构建治理制度体系

通过构建治理制度体系,能够有效解决治理结构不能有效运转的问题。首先,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制度,比如,结合农村环境治理现状,完善《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修正村委会组织法;结合资源与环境情况完善环境资源保护教育法;完善环境污染治理风险管理制度和纠纷解决制度等。其次,完善农村污染治理激励机制,包括环境治理表现出色的物质奖励及表彰、基层自治评价机制以及举报机制等。最后,完善农村污染治理协作机制,借此实现跨区域执法、主体间的信息沟通以及协作解决环境治理纠纷等。

3.3构建治理方法体系

构建完善的治理方法体系,能够通过多方面手段解决环境治理问题。其一,法律手段,将农村环境治理方法和治理体系上升至法律高度,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其二,行政手段,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加强行政指导,实现软法治理。其三,经济手段,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政策,通过财政拨款、村集体筹款等方式筹集资金以治理环境。其四,道德手段,通过道德约束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以规范。最后,教育手段,借此提升基层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并在资金上支持环境教育行为。

4结语

总之,面对日益严峻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应当首选多元治理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完善的环境污染治理体系,从而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琼,李子蓉,张云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环境协同治理关键因素识别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2):227-235.

[2]曾祥福.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选择与治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绿色画报,2018(7):146.

[3]王培培,袁玮.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选择与治理体系构建[J].中国科技投资,2019(12):264.

环境治理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环境检测;环境治理;促进作用

1环境检测的概述

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环境检测是借助相关检测设备及检测技术在合理的环境监测点开展环境样本采集监测从而得到检测点附近环境质量数据的过程。通过开展环境质量检测,能够科学分析被检地区的环境问题并能够对监测点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从而将环境问题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环境检测技术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能够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合理利用环境检测技术能有效改善环境污染,提升环境治理的力度和质量,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检测对社会的现实意义

开展环境检测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运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及检测仪器对被检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科学监测并收集相关检测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做出对被检地区环境质量的科学评价。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开展环境检测有着显著意义。第一,开展环境检测能够科学收集被检地区的环境检测数据,为环境评估提供有力数据支撑。第二,开展环境检测能够及时掌握被检地区的环境变化,能够及时对环境治理作出迅速反应。第三,环境检测相关数据能够为被检地区环境治理工作指明方向,为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导向支撑。

3环境治理中环境检测的必要性分析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环境质量的好坏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近些年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我国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带来的土地荒漠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依旧严峻,环境治理依旧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确保环境治理策略科学有效,必须保证环境质量评估科学有效。由此可见,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意义重大。

4环境检测的主要类型

环境检测主要就是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进行长期的环境检测,采集关于环境的信息、数据等,对环境特征和法则进行总结,并对环境预判和保护方法制定细致化方案;其次对一段时间内的环境检测,采集这个时间段关于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选择适合这个范围内的保护措施,保证自然生态环境和发展的均衡。

4.1研究性环境检测

研究性环境监测主要以科学有效的研究为目的,针对某一类型的项目采取指向性环境检测。例如调查某地区的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动植物生存或是地区气候变化会对动植物的生存产生什么影响的检测。这样的检测通常情况下由负责环境检测的部门进行开展,由国家相关认证的科研机构受到委托之后进行环境检测。

4.2监督类环境检测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可以将这类检测定位为长期、定性的环境检测。有关检测机构要制定环境治理和预留的方案,这样可以对环境的污染状况进行监督性环境检测。主要的检测重点就是环境污染源和排放量,检测后可以判断出污染源的变化趋势,并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监督性环境检测普遍都是由区域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测。

4.3特殊目的环境检测

针对开展检测的不同目的可将其划分为评定、信息、考察和污染事件,当有污染事件发生后,环境检测的人员应及时赶到现场,利用检测手段可以快速判定污染事件的具体位置和扩散区域。这些带有特殊目的环境检测构成一个整体,可以有效地将环境污染事件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5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5.1有利于确定环境治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开展环境检测工作能够直观掌握被检地区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时捕捉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破坏程度,从而进一步掌握和分析被检地区的环境污染成因和影响范围。通过环境检测,环境污染指数能够第一时间报送到监管部门,实现了检测数据的实时报送,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了分析数据、指明了工作方向,有助于科学合理的治理目标的确定及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2丰富环境治理相关决策依据

环境质量检测检查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为推进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切实相关的决策依据。从输出环境污染问题实际处理中的实际情况看,在研究整治和完善输出环境执行解决方案时,要注意提前尽量预备好所处理需要的各项统计数据。其设计目的主要在于有效防止在环境整治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管理差错,且同时可有效提升环保相关事业管理工作的主动高效性和解决方案的严谨性。在实施环境污染检测处理过程中,可实时获取主要污染物、污染物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数据指标,这些数据可以被作为实施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执行解决方案的重要数据分析支撑。

5.3加强环境灾害事故的风险监测与综合治理

环境检测工作应以预防和日常维护为主,所以有必要加大对于环境灾害事故的有效监测与治理。首先,应清晰明确不同类型环境灾害事故的危害程度,具有针对地采取相应的动态检测手段,细化各项应急治理重点与难点,进而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与应对手段。在环境检测与治理工作过程中应注重问题的排查,不断分析总结出现的污染事故原因,做好档案的归类处理,在后续遇到相似问题时可采取应急手段处理,同时还要加大日常的危险事故应急处理演练。其次,采用多种应急预警和综合应急处理手段,使用大型应急处理检测车等多种仪器,采用国际标准的信息采样与数据分析方法,配备经专业培训素质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大大提升应急监测数据的技术准确性和增强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技术科学性、规范性和不可预见性。

5.4促进环境治理系统与设备运行的智能化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传统、落后、低效的生产流程出现颠覆性改变,高科技性的现代生产设备逐渐替换以往凭借人力的手动形式,且逐渐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应用物,绿色环保事业作为本时代的重要发展课题,环境检测与治理也正依托多样化科技向着系统化、智能化发展。目前,环境检测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对应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随之不断增强,再加上环境治理应用设备完善性、自动性发展态势,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生态环境等检测方式,环境检测的整体效率将显著提升,继而环境治理效果的增强将显而易见。

5.5完善环境治理监测工作

目前环境检测工作的开展中,技术变得非常重要,将高端、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在检测过程中,保证其自身的先进性,让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保障。利用先进高端的技术手段或设备,可以保证监测信息数据的精准性,扩展整体的监测范围。不断完善环境治理监测可以为环境污染提供更好的帮助,同时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也有保障,参考对有关企业对污染排放量的规定进行合理评估,可以更好地推进环境治理发展。

6结语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资源消耗需求量日益增加,而过度的资源消耗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制定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环境检测作为环境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及时收集环境污染数据并为政府职能部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指明方向,确保治理手段科学有效。因此,要重视环境检测的重要意义,实现环境治理工作的高效、精准。

参考文献:

[1]张宏云.环境检测的特性及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探讨[J].商品与质量,2021(11):204.

[2]梁锦泉.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探讨[J].卷宗,2021(6):349.

[3]张海涛.浅谈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J].汽车博览,2020(31):120.

环境治理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检测;作用

现阶段,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时往往会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也客观地反映了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1]。近年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受到了各个行业的高度重视,也推动了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升。

1环境检测的相关概念

环境检测一般指相应的监测机构为了完成特定的检测任务而进行的环境状况的监视、环境指标的测定等活动。环境检测的相关数据能够为检测地区的环境质量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是确定所在环境的总体污染状况以及具体的治理需求的重要前提。目前,环境检测按照具体检测指标的所属范围可划分为:物理指标检测、化学指标检测以及生态系统监测等不同类目,各个类目对应的检测指标体系、检测仪器以及检测方法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建立规范的环境检测技术体系,能够有效指导检测人员完成各项检测任务,且可以规避在实际检测中由于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环境治理体系下,环境检测对于环境保护的科学化管理以及相关环境破坏问题的执法监督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是保障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2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2.1环境检测对于城市污染问题的控制作用

目前,城市污染的治理是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一项难点。一般情况下,城市的污染问题与乡村的污染问题存在着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污染物类型不同、污染物总量不同等。从以往的城市环境管理经验来看,城市地区污染总量的科学统计是规范落实环境检测任务、保障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但由于不同污染物的检测、统计方法不一样,以及不同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和治理成本等也有所差异,所以,污染总量的统计本身面临较大的难度,一旦污染总量测定环节出现问题,后续的检测以及治理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在现代环境检测体系下,环境监测机构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实时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例如,对于城区内分布的污染问题相对严重的工业区进行集中化管理,以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所在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并纳入污染总量的统计。相关部门在掌握城市污染总量的信息后,环境监测机构即可着手进行城市污染问题控制方案的设计,并将污染指数相对较高的类目进行集中化管理,对生产实践中污染问题相对严重的企业采取经济处罚、限期整改或者搬迁等措施,减少其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因此,在环境治理体系中,环境检测工作能够为城市污染问题的科学化控制提供相应的促进作用。

2.2环境检测对环境执法的作用

在环境治理中,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行为的重要方式,也对遏制现有环境污染问题和实施环境环保工程起着关键的作用。结合以往的环境执法情况会发现,相关部门存在着环境执法力度不足的现象,且执法人员在工作能力或工作意识方面存在欠缺,导致环境执法相关的证据或信息不完善。此类现象的发生,无疑会对现有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过程产生阻碍,继而影响到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在环境执法过程中,环境检测获取的相关数据,可以作为评估各类环境污染行为的直接损失、间接损失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为由于污染问题的造成严重后果以及对责任主体的认定等提供关键参考信息。环境检测数据作为环境执法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为相关执法部门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的处罚提供公正有效的证据,同时也能有效的规范环境监测部门的执法行为[2]。因此,在开展环境检测工作的过程中,执法人员必须正确认识环境检测与环境执法之间的关联性,应严格按照环境检测的有关规范,认真落实各项关键指标的检测工作,尽可能降低检测数据的误差风险,并切实保障其真实性。其中,在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检测项目繁多的情况下,检测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秉持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更好的提升检测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2.3环境检测对生态保护的作用

环境检测工作的一项核心目标是,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现阶段的环境质量评估、短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等检测数据,从而体现出主要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治理的重点、难点,以及辅助完成环境治理的相关决策。因此,整个检测工作的开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获取与环境问题评价或环境质量评估有关的数据,对照现有的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掌握现有的环境问题;(2)确认环境污染总体情况后,根据相关检测数据完成污染分布情况的分析,并以此查找污染源,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方案以及生态治理程序提供重要依据;(3)收集、积累环境治理的相关信息,为后续工作中环境管理目标的制定、污染总量的控制、环境质量的预测、预报、环境容量的分析等内容提供参考信息;(4)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目标,结合现有的环境检测数据,制定环境治理的相关标准以及法律、法规。以上各个层次的检测任务、工作目标,都与生态保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需要加强环境检测工作,以推动环境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力争有效提升生态保护工程的质量,助力生态建设[3]。

2.4环境检测对于大众环保意识提升的作用

在以往的环境治理工作中,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不足,严重阻碍了治理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实现高质量的检测与治理,监测机构可通过媒体等方式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从而有效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针对部分基层单位的环保宣传内容缺乏专业性、渠道单一、宣传方式固定化等问题,提出了相对有效的提升策略:(1)检测机构在获取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数据后,可通过现有的渠道告知社会大众现阶段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几年来的数据对比来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此让人们明确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2)完善环境质量检测数据的机制,及时更新地区的环境检测数据,通过正向引导和完善信息,以提升人们获取相关信息的积极性,继而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环境检测的相关数据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层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以往的文字描述,准确的数字以及各项指标之间的对比,更能让人们看到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参与其中带来的积极作用[4]。

3结语

环境治理是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面对的挑战。在当前形势下,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而环境检测能够为环境管理相关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继而减少其他风险因素对环境治理工作的干扰[5]。因此,环境检测机构需高度重视环境检测工作的促进作用,客观分析现阶段环境检测技术体系以及工作实践中存有的主要问题,并合理利用现有的经验、技术,减少检测过程中的误差风险,以及相关检测人员应积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以弥补能力欠缺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以上措施,力争最大程度的保障环境检测的效率与质量,进而发挥环境检测对现有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的促进作用,助力改善环境质量,尽快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古春霞,蒋喆.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J].建材与装饰,2020,(11):203-204.

[2]沈涛,李鹏.浅谈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J].农家参谋,2020,(3):162.

[3]陈英格.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9(2):69-70.

[4]艾曼.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改善的促进性探讨[J].农家致富顾问,2020(2):248.

环境治理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治理;管网工程;难点分析

当今的城市内部人口密集生活过程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水环境带来污染,为了提高城市水环境治理水平,提高城市管道排污质量,就需要对管网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监管,降低污染物对城市内水环境的破坏,保证城市水环境质量。在当今的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环境建设。只有提高群众的污水处理意识,做好城市水环境的建设工作,才能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1城市水环境治理重难点

1.1材料质量难把控

当今我国的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都有着一定的周期性,且由于对城市内的排污情况比较重视,只有保证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才能为城市内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保障。但是就当今情况来看,对于项目工程的材料质量把控工作比较难。在管道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天气、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管道老化,甚至出现渗漏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因此,对于材料质量的把控变得尤其重要,如果管道材料不过关,不仅会引发渗漏问题,如果渗漏量比较大,还会出现水资源浪费,甚至影响城市的环境建设。在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中,要严格保证工程质量,这需要对材料选择格外用心,根据地区的环境状况以及建设路段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材料,保证所选择的材料质量合格。此外,对于环境建设时的气候条件也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因为网管工程是会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的,如果环境变化,会对网管的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材料选择过程中要对城市内的环境进行考察,合理选择网管材料,避免因材料使用不当出现管道渗漏问题,影响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1.2排水系统与生态理念有偏差

为了响应国家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号召,人们需要有正确的而且可持续发展的治理规划,尊重并且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当今的情况下,城市水环境治理管网工程应当秉承绿色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但是许多城市内部进行水环境治理工作时,所排放的水并没有达到排水标准,而是将用过的水进行简单处理后直接排除,这就会使得河流出现富营养化的情况,对于城市水环境建设工作是十分不利的。城市内的排水系统与环境治理提出的生态理念之间存在偏差,也是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的一大问题。对于一些工业废水,如果不能达到国家的废水排放标准,就会对城市内的河流和水环境带来污染。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管网工程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城市内的排水系统管道复杂且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也就失去了对环境的调节功能。近年来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格外重视,也就意味着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水环境治理工作水平和质量,全面避免污水对城市水环境造成污染。

1.3管网系统待完善

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猛,对于城市内的工程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城市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管网系统建设,这就意味着水环境治理工作要不断的创新,力求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城市内的水环境管网建设工作中会出现一些复杂的情况,新建管道会受到原有管道的干扰,那么对既有管道和新建管道的协同工作就变得尤其重要,处理复杂的管道对接问题也成为了管网设置的关键环节。城市水环境治理管道施工人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深层次的调研分析,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城市实际状况,对管道容量和安置坡度及时调整,保证管道设计理想化。此外,一些排水管道系统建设工作也要保证其高效性,避免因管道规划设计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不相符,影响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效率。在当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城市内的水环境治理工程,会出现管网系统不配套的情况,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发展,严重的还会影响城市内的水资源循环使用情况。

1.4管网系统配置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

在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面前,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水治理管网设置,则极易导致城市内涝现象的出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水环境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水资源会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因素、天气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不完善都会导致城市内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滞后。因此,在治理工作中,要对管网系统进行合理配置,并针对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理计划,避免因管网系统配置不合理,无法应对突发事件,从而影响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效率。在我国一些南方城市,夏天的降水量比较大,极端天气也会增大城市降水,为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带来难度。如果无法保证水环境治理管网系统设置通畅,会出现市区街道大面积积水,这会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影响。还有,管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管道爆裂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是由于管道质量问题,有时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管道实际使用。如果施工者对地下管网布置情况没有明确的认识,会引发一系列的重修问题,也会为城市供水带来困难。水污染是影响城市整体排水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在水源附近出现污染源,需要对管道进行重新规划,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为城市经济效益带来损失。总之,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是关系民生根本的重要因素,而一些突发事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水环境治理工作,因此相关部门要合理配置管网系统,避免因突发事件的出现,影响管网系统正常工作。

2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优化策略

2.1加强项目材料质量管控

对于城市内的水环境治理工作来说,管网的材料质量是第一要素,材料质量不仅决定了管网的工作效率,也决定了相关部门的经济效益。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在城市内部管网质量不好,无法达到城市对于水环境治理的标准,那么管道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优化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相关人员就要频繁地对管道进行修理、维护工作,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会导致城市对于水环境治理上的资金投入越来越高。因此,相关部门对于管道材料的把控要非常严格,不仅要保证材料符合国家的要求和标准,还要确保所选的材料与城市实际情况相贴合。针对一些南方城市,所选择的管网材料就要有着更强的防腐蚀性,避免因为环境因素影响管道质量。而对于一些北方城市,冬天天气比较寒冷,所选择的材料就要具有更强的抗寒性,避免因寒冷导致管道出现冻裂、冻爆等情况,影响后续的水环境治理工作。

2.2提高新旧管网的配套建设

提高既有管网与新建管网的配套建设,并对老旧的管道进行维修改造。在城市内部,既有管道与新建管道之间的协同配合,也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管网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于管网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作人员既要保证既有管道的正常使用,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管道建设工作。简单来说,相关人员首先要对原有的管网进行检修维护,排查漏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老化部位进行更新,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水环境治理工作。其次,若想保证新建管网系统的建设效率,就要对城市内的管道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实际环境开展调研工作,保证既有管道与新建管道之间的配合,以此提高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效率。土层覆盖也是管网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工作人员要根据工程规划的情况,增加水治理管网上层覆土层厚度,最大程度上降低管道损坏的可能性,以此保证管道在运行期间可以畅通。对于城市内已经出现老化的管道,要进行统计,分析出现老化情况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及实际情况进行更新。比如,某一城市南部的土地呈碱性,那么在铺设新管网系统时,就要保证管网材料的质量,确保管网材料有更强的抗碱性,避免因实际因素影响到管网的使用情况。

2.3优化水环境治理管网系统

近年来,我国逐渐趋向信息化,一些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许多行业都会选择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工作优化,在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引入新型的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也成为了主要工作目标。在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可以结合相关的技术模型进行系统的管网规划设计工作,并采用与模型相匹配的方式,选择最优方案。水环境治理工作中,管网系统设计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在方案确定之前要,充分考虑优化配置区域的实际情况,保证后续管理工作质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水环境治理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发展情况。因此,在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时,要注重管网建设工作,并深切考虑管网体系与市政道路建设之间的联系,避免因管网影响到城市建设。对于新建管道与既有管道的衔接工作也要予以重视,减少管道建设工作中对既有管道的影响,只有全面优化水环境治理管网系统,才能保证城市内的排水情况,促进城市发展。最后,相关人员也要对可能会污染到城市水环境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后续水环境治理管网系统管理工作的效率。

2.4提高水环境治理管网系统应急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城市突发情况的应急功能,就要提高管道维护与管理的及时性,对于一些爆管事件要及时处理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以便为后续的水治理管网专项管理提供借鉴。对于管网的监测工作也要予以重视,及时发现管网在运行期间的液位情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管道故障预防措施,以便在突发情况下可以快速地消除大面积积水,提高水治理管网系统的应急处理能力。管理人员要结合城市内部污水情况,不断完善水环境治理管网系统,实现对水治理管网的专项管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水平,还能提高水环境治理工作效率。此外,市政水环境治理管网系统要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对可能出现的污染源进行统计,应对管道内部存在的泥土淤积情况进行检查,建立相关的处理措施,确保水环境治理管网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就是说,要全面提高水治理管网系统的应急能力,避免因突发事件的出现,影响管网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要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还要将该地区之前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统计,有针对性地制定事件应急预案,提高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3结论

总而言之,对城市而言,做好水环境治理工作不仅关系到民生,还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在一个城市内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好坏,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的发展情况。因此,相关部门要全面提高水环境治理管网系统的应急能力,并对管道情况予以重视,提高既有管道与新建管道之间的协调能力。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管道可能对水治理工作产生的影响,才能保证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这也是加快城市建设脚步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罗友兵.城市水环境治理管网工程项目管理策略[J].智能城市,2021,7(21):114-115.

[2]孙纪超.城市水环境治理管网工程项目管理重难点初探[J].居业,2021(08):188-189.

[3]米广杰.城市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思路和策略[J].清洗世界,2021,37(07):94-95.

[4]马艳华.再论城市水环境的治理探析[J].清洗世界,2021,37(06):81-82.

[5]李辉.河流生态治理的水环境治理措施探讨[J].山西水利,2020,36(06):28-30.

[6]段丙政,汪萌,王龙涛.城市水环境治理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特点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04):244+246.

环境治理技术范文篇8

环保投资是支撑环境治理的关键投入因素,而由环保投资引致的环境治理效率提升程度,不仅会影响环保投资的可持续性,也会对环境改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当前浙江省环保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断增长的环保投资,并未带来与之相应的污染治理效率提升,这一问题在工业“三废”排放控制效率方面,体现尤为明显。2003~2012年,浙江省环保投资总量增幅高达106.4%,而单位环保投资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了11.3%,工业废气治理相对效率(工业废气治理相对效率=工业废气排放量/环保投资额,下同)下降,单位环保投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了11.4%,工业固体废物治理相对效率(工业固体废物治理相对效率=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环保投资额,下同)下降。数据表明,与浙江省环保投资增加态势相伴随的是环境治理相对效率下降。这一反差,使得对浙江省环保投资机制与浙江省环境治理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区域层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

二、实证研究

对于环保投资的研究,学者们已经得出了很多真知灼见,然而大多数学者是从宏观方面来研究的,鲜有学者将环保投资的研究定位到一个具体的省份,本研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环境治理效率进行评价,其次,尝试对浙江省的环保投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能找到提高浙江省整体环境治理效率的方法。由于工业生产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领域,环境污染绝大多数是由于工业污染处理不得当所致,不少学者的研究对此进行了说明。如徐永娇(2012)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中国工业各行业的环境效率,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传统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研究了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所以本研究重点关注浙江省工业领域内的环境治理效率,并采用较为经典的DEA-BC2模型来测算工业环境治理效率。根据模型的定义,若ε=1,S-=0,S+=0,表示被测试单元为DEA有效,即在现有投入基础上所获得产出已经达到最优。参考以往研究,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以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万元)、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万元)为投入变量,以工业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万立方米/时)、工业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万吨/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年)为产出变量。测算浙江省11个地级市五年平均工业环境治理效率,数据来源于2011年~2016年的《浙江自然资源与环境统计年鉴》。将整理好的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数值,导入DEAP2.1软件中,测算后求得均值结果见下表1,由于技术效率衡量技术在稳定使用过程中,生产者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所以本研究重点分析工业环境治理技术效率,DEA模型测算的是若干个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值,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在11个地级市中,杭州市与丽水市的工业环境治理效率较高为1,其次是金华的0.848,其他地级市的工业环境治理效率则相对较低,分别为宁波0.75,温州0.628,嘉兴0.68,湖州0.699,绍兴0.392,衢州0.772,舟山0.557,台州0.473。浙江省工业环境治理技术效率普遍较低;从效率值的分布结构来看,在11个地级市中,仅2个地级市的相对技术效率为1,仅5个地级市的相对技术效率在0.75以上,说明浙江省各地级市之间的工业环境治理发展存在不平衡。为探究浙江省11个地级市工业环境治理效率存在如此现状的原因,本研究搜集了11个地级市环保投资现状的有关数据,如表2所示,其中环保投资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工业环保投资占总环保投资的比重等于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与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之和占全部环保投资的比重。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环保投资水平都存在不足,并且工业领域环保投资在环保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不高,仅嘉兴、衢州、舟山3个地级市工业领域环保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额的比例超过0.6,与工业生产造的污染程度相比,工业领域的环保投资则相对较少。比较表1与表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以下现象,在这11个地级市中,相比较而言,杭州市的环保投资比例在GDP中所占比例较小仅为0.494%,且工业环保投资占总环保投资的比例仅为43.2%,但是工业环境治理效率在所选的11个地级市中却是最高的,说明杭州市对工业环保投资的利用效率较高,而舟山市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达1.236%,且工业环保投资占总环保投资的比重达68%,而舟山的工业环境技术效率为0.557,较为低下。说明地级市之间在利用有限的环保投资金额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三、结论及政策含义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知浙江省整体工业环境治理效率较低,在工业环境治理成效方面,各地级市存在显著差异,浙江省各地级市显然在工业领域内的环保投入不足。为提高浙江省环境治理效率,需提高环保投资在GDP中的占比,将有限的环保投资倾斜于工业领域,总结环境治理效率较高地区的治理经验,推广于环境治理效率较低地区,以缩小地区间环境治理效率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徐永娇.中国工业行业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2.

环境治理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十四五”;农村生态环境;对策及建议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村宜居环境将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且国家也一直在探索解决办法。

1“十三五”期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成效

1.1组织架构得到完善

完善的组织架构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机构改革组建生态环境部,明确了其制定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和标准,负责生态环境监测和相关执法工作等一系列主要工作职责。这次机构改革从本质上明确了生态环境部监督者的职责,使我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了基础和条件[1]。

1.2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生态环境部在“十三五”期间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2]。

1.3不断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监管体系

自2018年生态环境部组建开始,环保基层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逐步形成多方监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2019—2020年,生态环境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监测、执法,宣传“齐下乡”,以百花齐放的方式宣传农村环保政策,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也使农村环境整治的监管体系得到完善[2]。

1.4持续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以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为抓手,生态环境部在“十三五”期间,持续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央财政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近300亿的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完成了全国“千吨万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排查和综合治理试点,让近13.6万个农村环境得到综合整治[2]。

1.5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成效显著

通过多种污染防治攻坚战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农村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改观,农村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截至2019年年底,依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数据,全国已有86%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完成整治,全国84%以上的行政村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较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2]。

2“十四五”期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对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截至2018年,全国建成30余万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累计完成近160万km的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工作,日处理能力提高到近1000万t。尽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有较大提升,但从总体数据上看,农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庄的占比依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比例偏低、治理强度分散、治理地域分布不均等。从实际治理效果上看,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在实际使用中存在无法有效保障运维资金、治理设施相对分散、设施建设质量差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难以规避。因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十四五”期间依然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的一块较大短板[2]。农村污水治理效率不足的问题也同样存在,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技术效率仅为8.6%,有效治理比例在区域间有较大差异,仅为11.0%,其中有23个省份均小于10%[3]。

2.2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

由于农村村居较为分散,农村的环卫设施和垃圾处理站等覆盖率较低,导致在田间地头或者坑塘内依然随处可见生活垃圾,有些甚至堆积在水源地内,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4]。

2.3农村农业污染治理

从整体上来看,农业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两方面。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部分农作物需要较大量的化肥、农药所造成的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超标的土壤污染;二是由于部分农田太过靠近河流,汛期由雨水冲刷等原因所造成的水体污染[4]。农业点源污染则主要是来自农村一家一户的畜禽散养以及少部分水产养殖废水的无组织排放。

2.4乡镇工业污染治理

部分乡镇出现工业污染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部分矿区的管理不规范造成的,如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管理不规范,造成矿产裸露,降雨后会冲刷矿区土壤;另一部分重金属元素会随着地表水进入附近河流或浅层土壤中,又或在矿产预处理中使用大量水资源,大量重金属随废水排出造成水体污染及土壤污染[4]。二是农村私营作坊的无组织排放,如在参与生态环境部组织的洛阳大气帮扶活动中,发现洛阳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共有68家唐三彩制作作坊,但无一家拥有正规环评手续,全村也无一家作坊拥有排污许可。

3原因分析

3.1资金保障不足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例,目前由县级财政统管的EPC模式和PPP模式是应用最多的两种建设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其实质都是政府“兜底”。目前,建设资金保障不足、运维资金来源少的问题在各省普遍存在[5]。中国大多数村镇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在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各级政府要优先考虑“六稳”“六保”工作,如何保障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是一个难题。

3.2基层规划设计能力不足

生态环境部在2019年印发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文件要求在2020年6月底前要涵盖“十四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规划编制工作,但是基层环境管理部门在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专业性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客观因素[5]。

3.3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

以农村污水处理为例,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缺乏统一的评估认证标准和最佳适用技术指南,不少地方的农村水污染治理工作存在“工艺技术选择难、工程方案确定难”的问题[5]。

3.4综合监管不到位

目前,虽然全国约30%农村生活污水已经得到处理,但仍有近30%省份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率低于60%。形式主义在部分地区问题较突出,后续运维资金上配套难,监管上重视轻,导致农村污水治理偏离农村实际[5]。

4“十四五”期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4.1细化资金的保障来源

建立多方资金筹措机制,健全以中央补助、地方主导、村民付费、企业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建议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加大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同时把京津冀、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与农村环境保护实际相结合,细化并明确“十四五”期间农村环境整治的资金保障来源[5]。

4.2科学匡算投入,避免形式主义

“十四五”期间,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村庄发展定位的客观需求,统筹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村庄的农村环境治理目标和要求,科学核算农村环境治理所需要的资金规模,确保资金投入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基层政府也应根据城镇及乡村发展规划等需求,合理确定区域内农村环境治理的优先次序,将所需资金纳入基层财政预算,切实将事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事办好,避免“数据交差”[5]。

4.3科学帮扶

应加强对编制农村环境治理规划的指导帮扶工作,通过七大流域机构,技术专家以及省、市、县各级环保机构的全方位、系统化帮扶,切实针对各地在农村环境治理项目布局、技术选取等方面的不足进行科学帮扶,保障农村环境治理规划能够有效落地并实施,有效实现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5]。

4.4搭建技术共享平台

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农村所需要的技术与模式不尽相同的原因,应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专家科学系统地分析评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所采用技术的特点及空间适宜性,细化各类技术指标的适用范围,提出一整套“分门别类”的技术供给清单。在此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共享实际治理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与此同时,基层环境管理部门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进程中,可基于不同区域农村生态环境需求,提出一份“满足自身需求”的技术清单。通过多方位的技术供给与需求清单的有效衔接,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农村指导意见或指南[5]。

4.5实施有效监管

对农村生态治理中的规划、建设、验收移交和运维等各个流程实行全方位的监管工作。在政府层面,依托信息数据,强化政府主动监管,启用依托生态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在公众参与层面,全面推进强化社会监管及公众参与监管,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居民满意度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科学性评估,确保治理成效的有效性,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确保实现建设“让人民满意工程”的目标[5]。

4.6畅通由绿水青山走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部分农村地区可利用自身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尝试探索推进农村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政府机构应引导部分地区利用特色乡村旅游、农产品基地、休闲农业等与农村环境整治进行有机结合,同时树立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等,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民的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与农村产业链发展相融合。总结和推广一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样板,探索出一条能让农村百姓富起来、让农村生态美起来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6]。

4.7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与科普教育力度

大部分农村村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往往习惯置身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之外,为寻求农村百姓的积极配合,推进各种政策、制度的有效实施,须持续加大科普教育与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创新建设管理模式,让村民由“旁观者”转变为“志愿者”,各方齐心协力,共建共享美丽乡村[7]。

参考文献

[1]孙炳彦.关于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展,2020,45(3):103-107.

[2]王波,郑利杰,王夏晖.我国“十四五”时期农村环境保护总体思路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4):51-55.

[3]王俊能,赵学涛,蔡楠,等.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排放及环境治理效率[J].环境科学研究,2020,33(12):2665-2674.

[4]柳玉云.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及治理措施[J].乡村科技,2020,11(29):113-114.

[5]苏丽,马景顺.河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对策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1):17-22.

[6]贾小梅,于奇,王文懿,等.关于“十四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37(5):623-626.

环境治理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

煤矿是社会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资源,露天煤矿作为重要的矿山资源之一,做好露天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可以实现煤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当然,要做好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事情。需要煤矿企业从多方努力,明确煤矿生产工作中存在有哪些缺陷和不足,然后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煤矿矿山地理环境治理过程中,还存在有治理意识落后、治理方法先进等问题,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也是文章所探究的焦点所在。

1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的必要性

矿山的开发为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地质环境问题将引发不同的社会事件。所以做好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是维持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第一,提高矿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开采作业时可能存在有毒害气体,致使空气和水源被污染,这直接关系着矿区人民的健康与生活。环境治理能够有效解决地质灾难,使得植被复苏、生态环境恢复平衡。第二,恢复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随着矿山开采工作的推进会出现较多大面积的坑洼,治理时可以覆土进行填埋,既增加了耕地面积,也可以为部分矿工或居民提供其他获取经济效益的渠道,进而减少企业与居民的矛盾,有助于其和谐共处。第三,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矿山在开发过程中会损害山体土质,以至于边坡失衡。在治理时建设护坡或者挡土墙,可以有效避免坍塌与滑坡等。第四,提高环境的绿化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有助于矿区实现植物复苏,使矿区内植物的生存数值不断上升,进而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生态环境与地貌景观得以复,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

2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

露天矿山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受人们活动影响使得当地地质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改变,过往无序的开发更是损害了生态体系,甚至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给人们生存与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危害[1]。

2.1容易导致地质灾害

矿山露天开采是将矿山表面所覆盖的土石进行剥离,把矿山从上到下进行梯段划分,在露天状况下开采矿物。需要注意的是,露天开采矿山容易造成较多的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等问题。之所以会导致山体出现滑坡或崩塌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山体平衡状态被破坏,土石等物质的剥离导致山体稳定性被破坏,以至于岩体出现形变,进而诱发山体滑坡或崩塌。如果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存在随意堆放矿渣的行为,一旦山体难以承担矿渣负荷,将会启发山体滑坡。暴雨天气情况下,随意堆积的矿渣受暴雨冲击后也会沿着山体方向流淌下去,引发大量塌方泥石流。而山地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系数也相当大,将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尤其是距离山地比较近的人民,如果出现了地质灾害,则其人身安全将很难获得有效保护。

2.2出现石质荒漠化

当人们对矿山进行不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时,会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大规模开采作业容易导致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使得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土地失去生产能力,山体地表呈现裸露岩石,因其与荒漠景观类似,所以被称之为石质荒漠化。长时间的过度开采必然会导致石质荒漠化。露天采矿矿山过程中会遗留非常多的矿石、矿柱,形成许多废石堆,最终出现较为严重的石质荒漠化,由此可见其破坏力之大。

2.3造成水资源污染

在矿山露天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和污水,开采时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会溶于雨水中,与开采所产生的污水和废水一同顺着山体流下,进而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被污染,不利于附近农业的发展,甚至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程度加深。采矿期间之所以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水资源污染,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引发的。比如,在煤矿开采期间,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解决水资源污染所面临的问题,在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时过于随意化,处理不及时等,这些都将会增加水资源污染发生率。

3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策略

3.1优化创新相关技术,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水平

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研究,制定符合矿山实际情况的治理标准,并且在对矿山的资源进行勘察后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现有的技术评估要求作为基础,融合更多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从而做到优化创新。根据勘察结果和评估,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合理的地质环境治理的先进理论、技术、工艺与方法,并不断推广,让更多企业所采用,从而有效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率,为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有效支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鼓励并引导企业在矿山开采中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使其能够根据矿山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引进合适的开采和加工技术,将相关技术与降低能耗和提高效益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取得更好的生产技术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此外,要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产学研结合起来的创新治理体系[2]。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所有的技术研发都需要围绕这些工作实施,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研发的效用,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3.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矿山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要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必须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其治理的方向和依据。第一,针对矿山露天开采,应当规定开采要选择科学的措施,从而将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企业在开采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比较科学合理的修复措施,并明确规范需要修复到什么程度。在相关工作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到矿山内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分析,了解导致相关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避免因为方案制定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煤矿修复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影响修复质量效果。第二,企业必须针对矿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地质环境与修复规范。由于不少采矿企业在修复矿山的地质环境时,不能对地表土壤进行单独的剥离工作,极易产生地表水土资源缺失的问题。因此,必须检测和规范已剥离土壤的肥力状况,然后栽种植物、农作物或者借土壤覆盖后进行种植工作。同时,也要结合当地气候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调整规范标准。此外,为了增加植物及作物的成活率,可以多栽种适合当地的品种,优先选择在当地有多年种植经验的作物,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治理效果,解决好治理问题。第三,完善治理法律法规,确保实施治理工作有科学的标准。相关部门应当形成健全的采矿许可制度,申请时不仅要包含开发内容,还要有恢复治理方案;要明确违反开发规定的处罚措施;要建立保证金制度,将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相结合,对于没有完成环境治理工作的矿山开发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其地质环境污染程度与治理成果,来确定保证金的返还比例。

3.3严格实施规划政策,使矿山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首先,对于新建、改建或扩建矿山要进行严格的地质环境治理。在采矿前应当进行科学评估其地质灾害的危险系数,并根据其对地质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形成评价制度。在对矿山进行露天开采时,应当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采用科学的开采工艺与方法,利用先进技术来对矿产资源进行保护。企业在开发前应当制定方案,其中应当有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以及地质环境治理办法,并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同时,企业要将地质环境治理费用列入到矿山的采矿成本当中,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在地质环境治理方面没有能力或者费用不能落实的企业,可以不予以发放采矿许可证。其次,生产中的矿山要加大地质环境的治理力度。已经获得批准投入到采矿工作的矿山,采矿企业应当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采矿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引导企业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力度,使其对环境保护进行研究,并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造,真正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对于采矿过程中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要及时治理与恢复。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管理部门与地质环境灾害监测网,从而将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有效落实下来,确保废气、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废弃材料也要科学处理。对于企业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肃处理,避免企业乱采滥挖,防止其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采矿企业要责令其限期内完成整改,对于仍然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可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3.4做好矿山生态恢复,加大矿区复垦种植的力度

相关部门应当将地质环境治理和采矿权结合起来,采用各种调控手段,督促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做好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从而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实现双赢。首先,企业在露天开采矿山时应当有较强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在土地复垦方面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与自觉性,从而在开采过程中做好土地复垦的准备工作。其次,企业要严格遵照矿山地质环境的准入制度,签署治理同意书并进行担保。采矿权人或第三方担保机构应向政府相关部门缴纳保证金,遵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当矿山关停且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审核后,保证金及利息可以退还,如果审核不过关,则应当扣除部分保证金以做地质环境治理费用。最后,要不断提高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率,引进并采用恢复生态环境与土地复垦的技术,加大对矿区生态治理的研究。根据不同地域与类型的矿区采用合适的技术,坚持可持续发展,组织矿区进行复垦种植,使得耕地数量有所增多,确保区域内耕地占补的平衡。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