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2 17:31:48

环境设计理论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1

一,进一步提高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深化对“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一概念运用于赣南新农村的建设中,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造福当地农民。二,体察民情,真正了解什么才是当地农民最需要的。设计师要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的同时增进对当地农民的思想情感,深入人民之中,体察人民的愿望,真正把握当地农民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出一个让赣南广大农民满意的新农村环境。三,更加关心弱势群体,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设计工作。这是当今设计上“以人为本”的薄弱环节。我国的农村老龄化率是15.4%,高于全国老龄化率13.26%,赣州全市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近1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3.03%。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当今形势已十分严峻,所以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论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民俗和各民族的风俗由于地域的不同也都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形态,这也就形成了我国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随着赣南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农民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在他们心里就形成了“存钱不如盖房”的理念,于是农民们都争相盖起了独栋小楼,楼越盖越高,而地域特色却越来越多地丧失。我针对赣南地区所存在的这些文化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为以下的两方面:一是缺乏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在当今国内,新农村环境设计大多是简单而平庸的复制,缺乏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从对文物古迹和地域风貌来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更要透过这些文化表象总结归纳出一些本土文化的特质,合理地利用例如文化个性和文化类型等的一些自身的地域优势,综合发掘与保护,提炼与创造的方法,来构筑赣南新农村本土环境艺术设计。二是不具备地域特色文化的整体性。客观来讲,每个地域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变化都会受到一些来自于外界的例如地理、历史等的各种因素长期以来的影响。这些文化特征的迥异也形成了各地独特的文化景观环境。但是如果丧失了地域文化,就像是没有了民族传统,变成无本之源。

三、生态村庄的设计理念

生态设计的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是一种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它保护和维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赣南,农房的院落是一个农房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赣南新农村建设的时候要特别注重院落的设计,在设计时,要在考虑装饰性之余多考虑实用性,要鼓励农民多种植观赏性的植物以及瓜果蔬菜。这样可以大力推广村镇庭院经济,同时也可以饲养一些家禽或者有经济价值的昆虫,这样不仅可以美化院内环境从而达到美化村落环境的目的,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实地调研、认真分析,我对赣南新农村农宅建设提出了一些设计方案。例如在住宅内使用太阳能进行供暖、制冷和发电;运用生态建材建造村镇住宅建筑;合理地利用沼气技术处理有机废物,提供燃气能源;利用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进行生活污水的回收利用等。

四、因地制宜的设计理论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2

关键词:环境设计;课程模块化;参数化;空间形态表达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现有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灌输式为主,互动性较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长。另外,专业内部各门课程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学生无法将前置基础课程中的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后续专业课中,并且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落后,致使教学内容与时代和社会现实互相脱节,学生学习的内容无法在就业后产生对应价值。很多课程仅仅只是以完成本门课程的任务为目的,而忽视了后续课程的导入,这些都是目前环境专业课程所存在的弊端。环境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模式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先进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很多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专业知识无法应用于工作中导致就业率低下。在理论指导实践的框架下,更重要的是需要教会环境设计课程中模型模块化教学方法研究RESEARCHONTEACHINGMETHODOFMODELMODULARITYINENVIRONMENTALDESIGN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使理论服务于实践,为实践做参考、依据,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学会优化理论结构和增加知识内容的方法,以此触类旁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能力。

一、数字模拟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况、前景、优势

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的高校教育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相应的改进,专业教育需要建立快捷、先进的“数字模块”教育信息系统。一直以来,环境设计教学管理信息一般是以教师本人的经验为主导,即使有教学大纲的框架,也难免会造成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同,这种做法存在工作量大,数据不准确,资料参差不齐,管理手段混乱,工作效率低下,标准化程度低等缺陷。随着高校建设的飞速前进,高校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复杂性也越来越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系统地传授各类专业课的核心内容,无法将各类理论实践用精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形式面向学生展示出来,也难以在科研方面为学院提供准确的专业发展决策依据。依靠数字模拟模型参数化技术建立专业信息课程数据模块,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选修课等各项课程,如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空间构成等,提供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为环境设计的教育教学专业建设提供了现代化的先进管理手段。与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相比,“模块参数化”课程管理实现了科学分解课程,将相关模块有机的融入到各种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促进学生对各项课程的关联理解,既形象又生动,兼具全面与细节,这种先进的课程管理方式是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

二、数字模拟模块化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现阶段的设计学科教学,在美学基础造型练习中,更多倾向于手绘制作,手绘固然能对人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创意能力和整合能力起到非常优良的锻炼作用,但在设计项目全面数字化的今天,从基础课程就导入数字模拟教学变得非常必要。其中,要注意方法,并不提倡仅仅局限于直接用电脑完成以前手绘的内容,以电脑代替纸笔,而需灵活转换,注意衔接。(一)在平面设计中,在用点线面构筑各种形式的时候,给予每个学生自身的数字模块,并保留这些造型模块,放在后续的课程中继续应用。例如环境设计专业的同学,可用自身在平面构成基础课程上的造型应用于后续的室内设计界面装饰中,其他专业亦是如此。(二)在色彩基础中,研究各类色彩与心理的关系时,把握好色彩与情绪、性格的各项联系,创作出若干色彩搭配模块,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使用,可应用于不同的实际案例场合。(三)在空间构成基础中,可直接导入草图大师等软件教学,结合传统的手工模型,予以学生更全面的空间印象,一方面数字模拟模型能够更方便地构筑空间造型,另一方面能加强软件学习。此时同样可将基础空间构成体块进行细化,形成个人模块,在后续的课程中应用于实际案例。以上方法能使学生的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结合更为紧密,实打实的令学生懂得实际设计案例中设计构成基础的应用,从而得到更为扎实的设计基础。结合教学实践如下:在2016级环境设计1班《造型基础》课程中,改变了传统的平面构成教学方法,让学生以装饰自己家的客厅、房间为目的来设计渐变图案,即用一些环境设计相关的内容为目的来替代传统的平面构成训练,学生完成之后,将成果形成模块,在后续《室内设计》课程中,需要用到自己设计的图案,加以优化,放置于室内设计作品当中。实践证明,此过程中学生的设计来源会更有代入感,而不是单纯地去借鉴参考一些网上找的案例,原创性更强,学生也会觉得自己的设计是有始有终的,学习兴趣更高,以此取得了更优良的教学效果。

三、数字模拟模块化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室内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在室内设计专业课中,数字模拟可以方便地编辑比较优化各项设计体块,室内设计受制于建筑设计的框架,可以在数字模拟中随时调节设计体块进行实时比较,以此适应建筑设计框架。借助模型软件将原本抽象的室内空间环境用设计语言具象化,然后再对各个设计模块做横向比较以及竖向细化,以呈现出最合适的空间显示模式[1]。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相应软件模拟立体的体验室内设计方案中声音的环境氛围,通过视频对室内空间进行完整动态展示,根据客户需求随时进行调整、修改以及完善,最终达到设计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可将基础课程中已形成模块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体块运用到室内设计的案例中,综合运用于室内空间的界面等各个空间要素,以此形成设计的统一思维,强化了从形式到功能的一致性[2]。课程内容增加各设计阶段模型融入,增强方案各个阶段的条理性逻辑结构。如在《室内设计》的教学中,用模型代入竖向轴空间关系,使得学生能更形象地理解二维空间。在内容上有所取舍、循序渐进,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模型材料,制作方式来制作模型,激发学生制作模型的兴趣,让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不同模块的模型板块中一边逐渐提高制作模型的技术,一边更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在模型制作初期以临摹为主,以设计创作为方向,课程不应局限于模型本身,而需要增加综合专业知识运用,教学过程应突出环境设计中创意构思意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审美情操和实操技术水准。

四、数字模拟模块化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在景观设计专业课中,形成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三图1用经典案例史密斯住宅(SmithHouse)形成模块个模块,其中理论教学部分结合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专业的核心内容,将景观设计理论划分为包括国土、城市、社区三种宏观尺度的非视觉景观尺度与包括街区与广场、庭院空间、景观细部三种中观尺度的视觉景观尺度[3]。其中,宏观尺度的设计特点是以科学理性思维为主,合理协调为辅的目标规划类景观设计,中观尺度是以景观规划理论或原则为主导进行的系统设计方式。另外,景观设计理论还可由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景观行为学三个模块来组成,其中景观环境空间形态与景观环境生态资源、游憩与环境行为感受三者之间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景观设计基本流程和景观设计思维方法又可以成为组成景观设计理论方法的两个模块。(一)在景观案例教学模块中,将真实的设计案例中的工作流程、步骤方法与概念草图与景观设计课程同步,使其与教学紧密结合,以景观设计理论为核心生成各个类型的景观教学模块,在科学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之间形成扎实有效的连接效果,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成果。(二)在景观实践教学模块中,模型的运用形成课堂互动模块与模型制作模块。模型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可用于表现设计方案的各个阶段,可贯穿景观设计项目的草图阶段、推敲阶段、表现阶段、设计成果阶段方案全程,使得学生对方案的平面图效果图模型的理解更为透彻。通过设计方案融入模型制作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手的触觉、眼的多角度的观看、大脑对二维转向三维立体空间的思考和揣摩[4]。模型的导入还能对例如景观与周边环境、地形的关系处理,设计中光照情况、结构布局、色彩、风格等关系进行验证,不同设计方法反复运用模型进行推演测试最终得到更好的设计效果[5]。在课程的最终环节中,模型也可以作为课程成果进行展示,便于课堂讲评与评分,模型置于公共区域展示,还能起到点缀教学场所的作用,提高学生制作模型的热情,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另外,通过师生之间的及时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对实践内容的理解,可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度调节。在模块结束后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用学生汇报竞赛,学生小组之间互评等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产生更加深刻的教学成果印象。

五、数字模拟模块化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一门主要注重于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框架与分解模块方面都不同于其他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课程建设需要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在牢固掌握的基础上与实践的技能的自由操作有机结合起来[6]。在课程中融入对社会工程案例的导入与解析,能使学生更为具体地了解和掌握社会工程案例的框架流程,同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不会让学生有枯燥理论的倦怠感,以此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要求学生做到自由操纵电脑,不断研究电脑和软件新功能及其应用扩展,以适应不断探索创新的设计要求的同时,明确电脑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不能单纯参考借鉴与模仿,才能培养学生直觉、发散聚合等艺术设计思维,在构思和设计表现上突出个性[7]。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现况,可采取以下三个课程模块分解方法。(一)将课程作业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做一些必要的衔接,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作业,并与学生正在上的其他课程联系起来,可让学生的作业能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形成系统性的专业知识群,而不是孤立于某一门专业课。笔者教学实践如下:在2017级环境设计3班的《名作构建与解析》课程中,采用“史密斯住宅(SmithHouse)”等经典建筑案例,如图1所示。带领学生分析各方面空间理论之后,让学生手工制作出建筑模型,强化理解空间,与此同时,将“史密斯住宅(SmithHouse)”形成一个教学模块,引入其他课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用电脑软件绘制其平面图,用三维软件建模,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相同的模块模型,产生了更多的系统性的,关联性的记忆点,大大增加了课程效果,成为多门课程中的共用模块。(二)督促学生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创作收集素材,培养其更加自主自立、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环境设计课程中的很多专业课都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其设计对象和内容,也往往是身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产生直观印象的项目。学生可通过观察、拍摄、手绘、手工制作模型、电脑制作模型等一系列方式来解析项目,对设计对象产生系统性的,完整流程全面的理解。如,从《家具设计》课程中的一把椅子,到《橱窗设计》课程中的展台组合,再到《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复杂空间,都可以应用此种模块,此方法不仅可以利用软件数字建模来创造更清晰的视觉分析效果,更能突出相关设计对象的实用性以及原创性,提高课程效率,增强学生对空间理解的同时提高审美水平,科学、系统,并整体把握整个设计项目,取得更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实践案例如下:学生初期接触环境设计专业课时,对于身边的各种尺寸没有明确的概念,感觉不够准确,对大一些的空间尺寸更是难以把握,对于在纸上画出来的平面图缩小比例的尺寸想象不出来具体情况,于是笔者将一系列家具模块导入课程中,选择一组常用的家具,包含各种类型室内外桌椅等,从大一年级《手绘效果图》基础课开始让学生手绘临摹,在大一下学期《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让学生用平面、三维制图软件分别建模,在大二年级《室内设计》课程中让学生将其放到自己设计的空间中,在大三年级《景观设计》课程中也可以作为景观小品使用,以此来让学生有一个参照,去了解平时不能直接掌握的空间尺度,而且这个参照是贯穿了所有课程的,就像给了学生一把固定的尺子,去衡量其他尺度。实践证明,此模块化方法确实能让学生更快速准确地掌握以往难以掌握的尺寸问题,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三)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在讲解分析案例的同时论证设计理论。如(1)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采用已经施工完成的室内设计方案,让学生在练习软件技能的同时能看到施工完成之后的成果,加强数字模型与现实成果的关联想象;(2)在《名作构建与解析》课程中导入手工模型和数字模型结合的方式,借助设计目的分析、原始草图推导、概念形式演绎、具象细节推断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理解设计项目的能力。学生学习软件建模时,也需要严格参照国家相关制图规范,与社会设计案例工程契合,规范化、定性化设计要求与工程参数模型,使课堂内容的设计项目不与时下的社会法规脱节。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数字模型更能锻炼实际操作、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同步融入设计方案,使学生对传统图纸表现的二维形象转换为三维空间形象,这正是环境设计急需强化的基础技能内容。现阶段的环境设计教学中,模型更多的是在专门的模型制作课程中来针对学生的模型制作技术进行练习锻炼,实际应借助熟练的模型制作,保持研究制作模型的新作用,以适应不同课程的探索创新的设计要求,在模型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创意创新,培养学生的理性感性有机结合、设计思维发散聚合,最终突出反映在专业课程最终目标上。现阶段的环境设计教学中的模型教学除了传统的手工模型以外,更多会以数字模拟模型来实现。数字模型具备展示设计工程更全面信息的优势,为施工方案提供更可靠的需要。同时,数字模型能够带来更精确具体的方案细节,达到更生动传达设计思维的目的,进而保证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建筑凝聚着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蕴含着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了解由于各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创新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二是授课方式问题。

一、课程内容创新思路与教学思路

教师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应当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通过创新的授课方式传达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中教好这门课程。实践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要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也是围绕培养优秀设计师的目标开展建筑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专业课程设置最具亮点的课程之一。教学改革以挖掘专业特色文化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学时内讲授一门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一定难度,要上好这门课,编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稿与PPT,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环境设计按教学计划用怎样的方式授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现有的课时内授课,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领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精髓,如何精细、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建筑并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是相当难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用艺术专业的视觉特点,收集、编辑大量建筑图和文字解释,重点说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师设计思想,从而以更生动、创新的教学参与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文化想象与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同时,教师要以抓重点、抓历史节点、抓建筑风格的方式解读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以突出重点,分析、讲解重点的方式解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建筑思维与空间理念,丰富其设计文化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展开课程的内涵与计划

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等进一步展开介绍,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国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个章节,按历史时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分四个章节讲述外国建筑史,介绍古代到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欧美建筑。建筑史教学应内容丰富、全面,跳出理论课程的教授方式,着重分析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艺术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史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学中教师怎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大框架讲述建筑史,这也是教改项目的难点。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突出讲述地域文化的建筑体验,使学生在接触建筑史理论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身边一系列的视觉图片对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成就、风俗习惯等,建立起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过图文资料,如半坡人类遗址、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等,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景观特色等,初步学习、感受并建立起对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所创造的优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养其文化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4

在整个教学中、理论必须要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要改变单一死板的理论教学模式,多多实践。充分挖掘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根据主讲的知识内容,带学生们参观游览相关的环境设计作品,比如说一些新的知识点现场讲解讨论,只有对实际设计作品的考察研究,才可能更加具象的使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安排实际作品案例进行分析及讲解。例如,大型商场灯具布置采光的合理性、幼儿园色彩搭配是否得当,园艺布局是不合理,舞台表演灯光效果是否绚烂,让学生根据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2实践性教学在环境设计实验课堂中的应用

实验课是教学中重要的动手课程,是理论的基础上的专业能力训练,是学生对环境设计理解程度的检验。同学们在实验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并且教师可以及时补充帮助学生们消化,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激发出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挖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课堂上,提倡学生们自主的学习环境设计中例如颜色搭配知识,适用的场合人群相关信息,要求同学们自己去图书馆网站自主查询学习。在查询得到的知识中,学生们会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的了解到环艺设计的技术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会提升自我专业的自豪感,从中获得知识认知快乐。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作品,从构想到最终成型。例如,幼儿园颜色搭配的设计,利用以教授的相关环艺设计软件,以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体系去设计完成绘图实践。

3实践性教学在环境设计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5

关键词:人性化;高校;环境设计;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性化理念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性化理念是指把人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并根据人的心理情况、人的行为习惯、人的思维方式、人的生理结构等因素,全面展开一系列的行为以及活动,使人能充分感受到温暖、方便、舒适。鉴于人性化理念的诸多优点,当前,在教育领域教学过程中,人性化理念也被广泛应用。人性化教育是把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和大学生的幸福感联系在了一起,让大学生在一个有尊严、有温度、有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成长,因此,实施人性化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进而提升其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

一.人性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集环境绘图、室内装潢、园林和建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也涉及环境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卫生保健学等其他门类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多从事于城市区域规划、园林设计等领域。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在助推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在贡献力量,培养高校高水平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议题摆在了相关教育工作者面前。随着人性化教育理念的流行,很多专家学者探究把人性化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给予环境设计教育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培养满足时代要求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本文主要探讨了人性化教育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旨在提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效果,提高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首先,人性化教育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在人性化教育模式下,教师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学生也更愿意对老师打开心扉,与老师建立朋友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人性化教学理念下,老师不是板着面孔,用大嗓门教育学生,而是和蔼可亲的微笑着与学生沟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更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而不在与老师对着干,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天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归属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也收起一板一眼的填鸭式教学手段,不再声嘶力竭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荒诞离奇,教师都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励他们下一次踊跃发言。其次,人性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犹如点燃一把希望的火苗,只有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学生自发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才有益于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人性化教学理念下,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人情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会提高学生对获得新知识的渴望。著名的文化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人沉睡的自我意识,唤醒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可见,人性化教育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寻快乐、培养兴趣,进而有探究知识的动力。再次,人性化理念实现了真正的为学生服务。人性化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为主体地位,注重以人为本精神。不仅人性化使得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以一种充满温情的,更贴心的方式感染大学生,从而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人性的关爱使得大学生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得到双重满足。人性化树立人本位思想。在人性化教育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充分被尊重、被理解、被需要,学生允许在课堂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在语言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误。同时,人性化教育也给予来自国家、不同语言背景的同学更多人文的关怀,允许学生使用自己的家乡语言来表达,同时,如果出现了语言偏差,需要教师给予耐心的指导并帮助有表达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最后,人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老师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长时间的填鸭式教学会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厌倦情绪,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听讲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在人性化教育模式下,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学生转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通过动手操作、提问质疑、实践创造的模式,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沟通和互动,向其他同学和老师积极的探讨与请教,这样下来,学生就在兴趣的引领下实现了自我探索,激发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性化教育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高校教育过程中树立人性化教育理念,在改善师生关系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实现为学生服务方面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性化教育的途径

上文主要探讨了实施人性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探讨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人性化教育的实施路径,具体如下。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众所周知,环境设计专业具体涉及到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这就需要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和发展学生对环境设计的创造性,通过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无论是在环境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还是环境设计的工程实践方面都发挥着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到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在对街道设计过程中,学生要到现场对周围的景观展开调研,以确定最佳的环境设计方案。其次,通过教学评价促进人性化教学。教学评价过程既能实现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也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验,例如,对于某学生所设计的公共艺术产品———纪念碑和雕塑,环境设计教师不要急于对设计方案进行否定,而是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并委婉地指出该设计产品可提升的空间。同时,在环境设计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老师也要鼓励学生们多多发言,即使学生们回答错误,老师也应该表扬他们,肯定他们的发言积极性,尽量避免让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显得很尴尬。此外,对于大学生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学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老师也要及时地给予解答,并对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做法给予表扬,不能有厌倦或是不耐烦的态度。再次,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因材实教。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受教育背景不同,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论功底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发育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都很快,因而希望获得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知识讲解,而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本身知识功底较薄,他们会常常处于被人冷落的位置,长此以往,其会养成过分羞涩、腼腆的性格,而更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一定的了解,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最后,将人性化教育实施于课堂中。环境设计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制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要将人性化理念在环境设计专业课堂中有效实施。教师需要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只有在真正轻松、自由的气氛下,才不会感觉到学习的枯燥进而激发了自身对环境设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下,其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也有利于与其它同学或是老师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把不懂的问题及时的反馈给老师,也能促进教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同时,环境设计教师也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加强职业道德素养,从而高效率的指导大学生学习。总之,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人性化教学理念,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健康发展,提高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水平,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性化教育的途径,分别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评价促进人性化教学,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因材实教以及将人性化教育实施于课堂中。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环境设计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助力,由于本人的学识有限,本文论述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足,还恳请相关的专家学者给予批评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康宁.浅谈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的室内环境设计[J].科技视界,2017(21).

[2]邹迪.创造学校人性化教学环境设计———中医药大学3号教学楼[J].建筑知识,2017(1).

[3]陈伟.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教育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32-33.

[4]陈静.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在高校食堂多元化功能设计的应用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4):262-264.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6

紧扣当前商业建筑内外部设计实践,多层次深入论述。我国商业建筑内外部环境设计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变化趋势,从起步较晚到逐步兴起,再到独树一帜,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融合的过程。总体上,我国商业建筑内外部环境设计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设计经验,在结合传统建筑文化精髓和西方建筑设计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既符合中国人文化价值观念又充分体现现代建筑精神的设计体系。本书对商业建筑内外部环境设计的论述紧扣我国商业建筑设计实践,对我国商业建筑内外部环境设计的优缺点以及所秉承的设计理念、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念作了细致解析。在保证商业建筑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设计师们基于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理念来设计建筑内外部环境。当然,也与时俱进地吸收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等现代设计理念。

本书主要从基本理论阐述和工程实践分析两方面进行探讨,挖掘我国商业建筑内外部环境设计背后的文化精髓和科学理念,同时梳理当前商业建筑内外部环境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针对性讨论解析,以提出卓有成效的建设性意见。采用案例教学形式,剖析不同营销业态商业建筑设计特征。作为一本建筑设计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著作,本书面向的读者仍以大专院校的学生为主。因此,在体例安排上,作者充分把握设计艺术学科的教学规律,尽量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编写。书中选取了大量国内外优秀的商业建筑内外部设计经典案例,剖析不同营销业态对商业建筑内外部环境设计的需求和影响机制,解析设计案例中运用的设计办法和所体现的设计理念,并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论述了对应设计模式的优势特征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使读者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内外部环境设计知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不同业态商业建筑内外部环境设计的解析并非只从基础理论分析的角度进行,而是基于实践应用和技术发展的角度进行解析,以保证理论内容的实用性,不仅让本书成为高校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的参辅教材,还能够为从事建筑内外部环境设计的工作人员提供切实的指导与帮助。展示内外部环境设计的优秀作品,提升读者设计与审美能力。建筑设计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靠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要保持敏锐的审美嗅觉和广阔的审美视野,如果说设计理论的学习是培养设计兴趣和打好设计基础,那么对优秀设计作品的赏析则无异于与大师对话,是提升设计水平和建筑审美能力的不二选择。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7

关键词:环境设计;可持续设计;设计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稀缺等问题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话题,人类应该学会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必然趋势。我国也一直大力提倡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力求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和能源的保护意识。环境设计师主要从事室内外设计与装修工作,与人们工作、生活着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应肩负起环境保护的重任。而对于培养环境设计师的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来说,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到本专业的教育中去已经成为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持续设计理念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可持续设计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应当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设计理念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认真审视今天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真正体现环境设计教育的新特色。虽然环境设计并不能彻底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提倡可持续设计理念,对于环境设计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无疑是有益的。

1.可持续设计的内涵

1.1可持续设计的概念。广义而言的可持续设计涉及了人类社会的所有学科。作为全球化的主题,可持续设计从国际合作到政策运作再到民间多层面协作模式,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学科。狭义而言的可持续设计则归属设计学科的范畴,尤其广泛地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景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专业密切相关。设计学科提倡的可持续设计理念主要包含五项设计原则,即5R原则[1]。①Revalue(反思)原则。反思原则是从可持续设计的角度出发,对设计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找到更加准确的设计切入点,从而认清设计的正确方向。②Reuse(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强调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一切可以利用的旧家具、旧设备、旧材料进行再次回收和利用,节约资源。③Renew(更新使用)原则。更新使用原则注重的是对旧的事物进行更新改造之后重新利用。④Recycle(再生使用)原则。再生使用原则是通过对各种资源,尤其是稀缺的资源加以回收利用,通过某种方式的改造、加工和提炼之后循环使用。⑤Reduce(减量)原则。减量原则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1.2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与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是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的无限延伸。可持续设计虽与绿色设计有着相同的本质,但范畴包括得更加广泛。可持续设计不仅强调自然环境的可持续,还关注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在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寻找和建立一种平衡的关系[2]。可持续设计根据不同的侧重面有着不同的理解,首先是侧重于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理解:可持续设计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不能超越自然资源自身更新能力的发展,一旦自然资源自身更新的速度跟不上对自然的使用速度,那将打破自然资源的平衡状态,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其次是侧重于经济体系方面的理解:可持续设计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创造出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获取经济方面的利益,但是这种经济利益不能以提前消耗后代人们的利益为代价,否则会破坏健康的不断发展的经济体系。再次是侧重于科技方面的理解:可持续设计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科技发展以达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应最大化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最后是侧重于社会方面的理解:可持续设计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使人类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的基础上,但这种消耗应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包容能力的范围之外,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尽管可持续设计有四个不同侧重面的理解,但其内涵都是指自然环境的可持续,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最终目的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又要保证不提前消耗后代人类的生存资源,实现生态、经济、科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3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发展现状。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过两次高潮,一次是由北欧建筑学派提倡的“地域主义”、“生态保护”设计中的可持续设计思潮,一次是由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3]。地域主义强调特定的地域和文化,注重提取当地人们熟悉的文化中的更本质的东西,将提取出来的地方文化和现代技术结合,使设计和当地社会的发展保持一种紧密与可持续的关系。生态保护强调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只有一个地球”更是从本质上警告人类,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地球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否则人类将无处生存。可持续设计理念发展的两次高潮均由北欧提出,北欧的人文功能主义设计理念早已得到全球设计界的认可和追随。在可持续设计的实践方面,北欧也一直默默地领先,以最切实可行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建设着北欧模式的和谐社会。除了北欧,日本的设计界是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另一个代表。日本的设计师通过设计实践履行着保护环境的职责,他们提出了包括建筑和自然环境共生、建筑节能的新技术、建筑和当地人文环境的相融合等一系列的可持续设计方法。欧洲设计界更是专门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的网络联盟———“DESISNETWORK(DesignforSocialInnovationandSustainability)”,以促进设计引领的可持续的社会变化[4]。

2可持续设计理念与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融合

2.1环境设计专业融入可持续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为了实现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建设理想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这与社会、经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恰恰符合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核心。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是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入可持续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设计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从接触设计开始就树立对自然生态环境负责任的态度,造就学生自觉的可持续设计思想,这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2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国内高校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应用现状。近几年,国内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开始关注可持续设计,有些院校设置了相关的专业,有些院校将可持续设计融入到平时的教学研究中。清华大学、江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纷纷开设了有关可持续设计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可持续的产品设计”、“可持续设计理论与实践”、“可持续设计与服务创新”、“可持续系统设计”等,这些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设计方法[5]。有些高校还与国外的高校或者设计机构合作,多方面的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可持续设计的最新动态,从教育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可持续设计理念,以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设计思想的目的。

3可持续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培养途径

3.1开设可持续设计的相关课程。可持续设计是设计行业的发展方向,作为培养未来设计师主要途径的高校,应该设置可持续设计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设置在专业课或者公共选修课中,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理解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但可持续设计课程体系需要从教材、设备、案例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需要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多方面的努力,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掌握最新的可持续设计信息。3.2育人队伍的建设。要教会学生可持续设计,老师自己应先学会可持续设计。作为高校教师,一方面可将北欧可持续设计理念运用到课程的讲授中去,另一方面可定期邀请可持续设计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传播可持续设计理念,使老师和学生在教学相长中学习国内和国外的可持续设计的最新知识。3.3利用LeNS-China平台,推广教学与实践。LeNS-China(中国可持续设计学习网络)是国内高校可持续设计教学的在线资源库,它起源于欧洲的LeNS项目。LeNS是国际可持续发展网络学习网络,是一个由欧盟支持的项目,涉及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的36所大学,旨在推动新一代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促进向人人享有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过渡[5]。在可持续性设计方面,希望改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跨文化交流和可及性。任何学生、设计师和教师都可以访问下载、修改、混合和重复使用一套连接的开放和复制的学习资源,即课程、讲座、工具、案例、标准、项目。LeNS-China是高校可持续设计教学的在线资源库,高校师生和设计行业人士可通过这个平台随时了解和掌握可持续设计的发展动态,是一个信息和教学共享服务的平台,通过学习为我国的可持续设计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渠道。3.4与其他学科融合。可持续设计涉及到很多学科,如环境学、生态学、自然学科、社会学、经济学等,这些学科和可持续设计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持续设计必须要和其他学科相融合,构建可持续设计课程体系应该以设计课程的教师为中心,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作为协助,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4结语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设计意识是当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之一,为了能成功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高校教师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须将可持续设计理念贯彻到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探索,最终构建起能够满足环境设计人才培养需求,适合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吕明月.国内可持续设计实践与教学探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5,5(04):116-121.

[2]吴宗建.浅析可持续设计观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培育[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05):136-138.

[3]张申浩.论室内设计中艺术性与可持续性的统一[D].北方工业大学,2017.

[4]曲含怡.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8

关键词:光环境设计;体验式教学

人们对照明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点亮转变为对环境的优质感受和体验,照明设计也从简单的亮化升华到了结合环境和情感的光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既包括传统使用电脑绘图设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设计过程、设计思维有所了解和提升;同时也需要将艺术化实施概念融入实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重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同时,配合实践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进而深化设计思想,使得设计思想有的放矢。技术理论和平面的图纸不足以表达光环境设计中涉及的创意、设计、产品等核心内容,需要结合体验进行学习,充分将照明工学与艺术设计进行融合。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面向既定的教学目的[1,2],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3,4]。本文阐述了体验式教学法在光环境设计课程中的应用,通过提取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要素,提出了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教学法,合理划分感知各部分的授课比例;从而弥补光环境设计课程中对设计过程、设计思维的提升需求,实践结果表明,课程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

一光环境设计的体验要素

光环境设计课程是在基本亮化设计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艺术和文化概念,课程学习中需要学生体验的要素很多,融合在光环境设计的全过程中,从最早的亮化基本设计到最后的工程实现,都贯穿了需要体验的要素。这些要素都会在光环境的设计中发挥作用。图1给出了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要素,这些要素很多是在光环境设计课程中无法全部讲授的。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要素基本亮化设计艺术概念工程实现基本元素优化构型原料甄选电路设计器件选型融合环境设计理念色彩构成图1光环境设计课程中的体验要素光环境设计课程首先讲授基本的亮化需求,包括根据施工环境的特点和要求此过程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元素的提取、优化的结构设计和融入环境的亮化。在基本亮化设计的基础上,需要添加艺术和人文的概念,包括理念、色彩、心理需求等。最后在艺术和基本功能的完善设计基础上,需要引入施工的要求,体验原材料、电学设计的要求,使得设计落到实处。

二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教学法

为了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光环境设计通过创设情境、项目导入、任务引领,引导学生学习上述体验要素。由依附教师灌输知识到创造性地进行独立探究和主动体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互动学习对知识点进行定位和领会。同时学会规避、克服和迁移消极的情绪和错误认知。从而建立课程学习的成就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激发学生发散性创意思维[5,6]。具体的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教学法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案例解析和自主设计,如图2所示。学生体验的内容定位在体验要素,但实现的方法包括互动讲解、群体体验、自主创作和体验分享等内容。课程中教师处于衔接教学与实践、名师和学生的关键位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同时也将著名案例和名家大家引入课堂。在学生产生了关键思路后鼓励学生,同时监督学生实施设计,强调安全与规范操作、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根据决策计划,按步骤实施,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理解原理和方法,进而锻炼技能、产生情感和目标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强调获取知识的行动性。最后各小组指派代表上台成果展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点评与总结,要采取多元评价,不设置标准答案,尊重学生差异、各有所获,能自圆其说即可,并指导学生拓展提高。

三光环境设计中体验教学法的应用

为了将体验教学法深入到教学实际,课程多次开展了案例体验教学和业界专家协同授课,最后开展教学实践,使得整个授课和学习形成闭环。课程设计中案例体验教学比例大约占比总课程学时数的40%,具体教学案例包括:阿联酋清真寺外部照明、伯利恒废弃的钢铁厂改造的金沙、西班牙巴塞罗那ROCA陈列室、美国拉斯维加斯香奈儿专卖店等多个名家设计案例。业界专家协同授课比总课程学时数的20%,目前已经累计邀请业界名师8人,分别对夜景照明、灯具设计、设计师之路、人居光环境、“武汉万达汉秀剧场夜景照明项目”、多元化照明方法、光环境及光艺术等多个主题进行了专业视角的阐述。学生实践占比总课程20%,实践针对学校体育馆、食堂、教室光环境进行实地测量、设计、汇报、展演,通过实践对所学和所感的知识进行运用和综合。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式学习理论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学生在大学生创业项目、全国光源大赛的多次获奖累计34次,同时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养成了积极、主动、配合的优良品质,还带动了“灯具设计”“单片机原理”“电光源原理”等课程的学习。在三年的实践中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结语

光环境设计体验式教学法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弥补了光环境设计课程中对设计过程、设计思维的提升需求,优化了课程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的理性升华。

参考文献

[1]韦志中.学校心理学: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刘书艳.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4):57-60.

[3]曹先齐,文先太,管天.体验式教学浅析[J].山西青年,201712:41.

[4]王巧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体验式教学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3,(15):97-97.

[5]邢以群,鲁柏祥.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9):122-128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9

关键词: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方法

在职业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室内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不断革新,专业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新突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人才培养仍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给专业人才的就业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环境设计专业的技术性人才还比较匮乏,阻碍了室内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

一、室内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

高校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是集中授课,这种课程设计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专注学习,短时间内教学具有一定的成效;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多样化,课堂整体氛围比较活跃。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需要围绕“观察”“思考”“读”“操”进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提高鉴赏能力,对学生专业发展有着全面的要求。所以,专业教学要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锻炼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高校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室内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还要锻炼其实践能力。但是,当前高校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学生真正参与实践的机会少,实训教学不足。这些问题制约着人才培养的工作水平,亟待解决。笔者针对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方法进行以下阐述。1.创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室内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是开展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前提。高校应该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合理设计实践环节,通过课程建设、毕业设计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走出学校。在实训项目中,高校应注重与外企单位的合作,与相关的企业和单位建立学习替岗实习的长期合作模式,稳定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稳定和长久的实习单位,搭建良好的实训教学平台。如建筑公司、建筑装潢设计和室内设计等公司,都是该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对象单位。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并根据学生特长确定实践项目。在学生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知识之后,高校可以安排其进入园林设计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巩固其理论知识,提升其专业综合能力。2.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与实践锻炼。高校必须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调查实验等环节,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单位参与具体实践项目,从项目设计、评估和实施等环节进行实践,保证学生每一个环节都参与,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根据学生理论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在学期末理论知识学习完之后,安排学生到相应公司实践,直接参与、观摩学习,让学生真正接触专业领域的工作,提升对专业的认知能力,并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实践的欲望,促进其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3.组建专业实践师资队伍。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室内环境设计专业应该拥有一支专业的实践教师队伍,并且教师最好是外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然后配备一位专业的指导教师,两者协同合作,实现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水平,真正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全方位发展。专业的教师指导既能帮助学生学习好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的水平,反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训练,锻炼学生环境设计专业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如愿就业,提高专业人才的就业率。

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水平,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洞察能力,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发散性思维,必须全面发展。高校室内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新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该专业的发展,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专业人才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实践能力也不强。所以,教师必须全面加强学生专业能力锻炼,真正在实践中将人才培养成为应用型的高科技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成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国峰.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研究——评《室内色彩设计学习》.教育发展研究,2017(3).

[2]赵婷.室内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鸭绿江月刊,2016(8).

环境设计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设计价值观;环境设计;教育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艺术设计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环境设计作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影响着人们生活。时至今日,中国环境设计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后,已经为世界设计舞台所认识,然而事业与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却引人深思。

一、中国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抛开设计原创性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应该是设计没有最大程度服务大众。“设计”从本质上讲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是运用创意思维和设计手段为人类文明与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供答案。就目前现状看,我国设计高等教育模式与方法还存在一定盲目性与模仿性,导致培养的学生很多时候不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我们思考与分析,需要通过设计教育来解决。所谓“实际问题”,是指我们认识的环境设计需要解决的关乎人民日常生活方面的具体问题,意味着环境设计工作者在从事设计创作活动过程中,设计教育者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日常生活,而不是停留在理论问题或虚拟实践课题的研究与设计上。对“为谁设计”这一设计目的认知浅薄,归根结底就是缺失科学的设计价值观,当前设计人才的能力大多成为他们获得名与利的手段,而非服务社会大众的途径,这就是科学设计价值观缺失的外在表现。

二、设计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的设计价值观内涵是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利用自身的设计能力服务社会民生。我们可以将科学的设计价值观解读为以下几个内容。其一,设计工作者充满仁爱之心。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充满仁爱之心,让设计工作者的视角更加宽广,洞察力更加敏锐,发现更多的设计需求,通过充满仁爱关怀的设计满足社会不同层面的需求。其二,设计成果服务社会。优质的设计成果是设计工作者服务社会的保障与手段。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设计工作者也要具备良好的设计能力,通过优秀的设计成果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真正将仁爱关怀落实。其三,设计过程深入民生。设计工作者通过设计服务民生,不是理论上的纸上谈兵,而是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真正走入百姓生活,了解和发现民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百姓日常生产、生活需求的设计作品。我们说“艺术设计为人民服务”,这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艺术工作者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去了解和认知,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将自己的设计能力贡献于社会、服务人民。当前,环境设计工作者科学设计价值观的普遍缺失,折射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设计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只有在设计教育体系中把握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教育思想,才能有效引导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方向,为学生树立“热衷公益,服务民生”的健康、科学的设计价值观打下基础,使他们在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中持正确的设计态度、设计观念与设计行为。

三、科学设计价值观的具体教学指导

科学设计价值观,其核心是正确的设计目的与最广泛的受众,也就是现代环境设计的目的应该是服务国民生计,设计的受众应该是社会平民百姓。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应用于具体的设计创作实践中:(一)环境设计服务社会平民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环境设计不应以“名”与“利”作为设计的前提和最终目的,而应该着眼于社会大众,研究平民百姓的表层与深层需求,设计出真正适合平民百姓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的、使用便利、舒适安全、价格实惠、经久耐用的各类设计作品。环境设计还要广泛关注灾难等突发情况所需要的设计产品,并以此进行前瞻性设计,如德国目前对灾难设计展开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是个灾难多发性国家,大量灾难应对型设计产品仍属空白,因此环境设计需要从这方面入手。(二)环境设计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弱势群体包括残障人士、老人儿童以及低收入群体,在进行环境设计活动时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如无障碍设施设计、旧房改造设计、公租房环境设计等。我国各类残障人士总数达近千万人,通过设计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这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更是设计工作者应具备的道德标准。据预测,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3.97亿人,儿童人口总数也将达到2亿左右,针对老人儿童展开无障碍设计、安全设计将成为中国设计行业现在和未来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针对社会低收入群体,一方面需要设计出适合他们生产生活的实用耐用、功能简明、价格低廉的环境设计作品,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设计的力量,在设计工作过程中为他们创造出合适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民生问题。如低收入群体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手工艺人,在设计家具作品时为民间手工艺留置部分部件或界面进行适宜的手工艺创作,从生计层面上解决手工艺人的民生问题,同时也延续了民间手工艺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三)大力发展公益设计。公益设计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为社会公益服务的设计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指为社会民众服务的免费设计行为。在环境设计领域中,公益设计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尤其是针对低收入群体的住宅设计和新农村环境设计。大力发展公益设计,不仅需要设计界的广泛关注,更需要高端环境设计人才的带头模范作用,利用他们的行业影响力和作品的艺术号召力来带动更多的设计工作者参与到公益设计活动中,扩大公益设计的领域与范围、丰富公益设计的内容与形式、提升公益设计的数量与质量。科学设计教育思想和模式是现代环境设计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和基础。现代环境设计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在环境设计教育体系中,树立以科学设计价值观为核心思想的现代教育模式是保证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朝正确方向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环境设计真正实现服务百姓民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鲍懿喜.关注民生:设计的时代命题[J].美术观察,2009,(9).

[2]吕品田.为民生而设计[J].美术观察,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