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间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5 17:26:56

环境空间艺术

环境空间艺术范文篇1

关键词:养老建筑空间;过渡空间;环境艺术

在实际建筑空间中,过渡空间的范围具有不确定性的表现。因此,对过渡空间环境艺术研究先要对过渡空间的概念进行确定,再对过渡空间的作用和设计形式进行分析,最终明确其在建筑空间中如何应用。尤其是在养老建筑的艺术设计中,要对过渡空间的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空间的情感需求,提高养老建筑的综合效益。

一、建筑空间中过渡空间的概念

(一)过渡空间。过渡空间是指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空间在进行连接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空间区域,这个空间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空间相互调和的一个焦点[1]。过渡空间一般分为室内过渡空间、室外过渡空间和室内外之间的过渡空间三种形式。(二)灰空间。灰空间的概念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室内外过渡空间的另一种解释[2]。这一空间概念下,建筑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内部和外部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两者之间的空间隔阂被消除,呈现出一种自然整体的效果。(三)养老建筑空间中过渡空间的概念界定。在某养老项目中,为更好地营造出一个功能完善的养老环境,该项目在规划设计时,围绕着入住人群、服务人群的工作和生活问题等分别进行了不同建筑空间的设置。比如,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入口区域、居住区域、生活区域和娱乐区域等。这些不同的建筑区域形成的建筑空间中,过渡空间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进行不同的设计。1.入口空间中。入口空间是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的延伸,可能是从室内走向室外,也可能是从一个区域走向另一个区域。因此,这部分过渡空间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要真正从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角度出发,将入口的空间进行开阔设计,并配合各种绿植、标语、图片的展示,营造温馨的环境氛围,让工作人员在这种氛围中更为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老年人在这个空间中也能够缓解情绪、释放压力,感受温暖和亲切。2.生活空间中。生活空间需要按照人的各种需求变化来划分空间的不同用处,具有多元性的特点[3]。这部分空间中的过渡空间主要是通过廊道来进行有效连接[4]。廊道能将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更好的连接,满足整体建筑的形式设计和基本功能需求,并通过各种不同元素的组合和再设计,呈现出新鲜的空间感受。在养老建筑空间中,廊道的过渡空间设置要保证视野开阔,可以对界面进行设计,营造出不同的廊道环境,让居住的老人在不同的廊道环境中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实现内心的平和,随时保持心情的开朗。3.居住空间中居住空间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私密生活的一种空间。在中国传统的居住空间中,庭院是最明显的过渡空间形式[5]。庭院的设计将自然的空间和建筑进行连接,能充分展现建筑美和自然美的和谐感。除此,在居住空间中,玄关也是过渡空间的表现。玄关的设置满足了人们从公开到私密的居住需求,也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性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进行庭院和玄关的过渡空间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实用性和心理需求的结合。养老建筑空间中,不管是室外过渡空间(庭院)的设计,还是室内过渡空间(玄关)的设计,都要真正地从适用老年群体的审美角度出发,进行更为务实的设计,满足入住老人对空间的心理需求、环境需求和情感需求[6]。

二、过渡空间的作用及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一)过渡空间的作用。过渡空间在建筑空间中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功能作用。在物质功能中,首先,过渡空间具有防卫性的功能,由于大多数的过渡空间是公共的区域,可以开展较好的防卫效果;其次,能更好地进行视觉上的过渡,让外人的视线不能直接一览室内,保持建筑的私密性;再次,通过这个空间的设计,营造出一个小环境,改善原有的环境,提升了空间的质量;最后,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改变了空间的比例[7]。过渡空间的存在,更好地为建筑的静态提供了动态的可能,使其变得更具层次性。在精神功能中,首先,过渡空间能营造出一种意境,通过环境的外在美,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的内在美、艺术美;其次,体现出人文特色,不同地域的不同建筑中,对过渡空间进行更好的艺术设计,体现出地域特色;最后,发挥出良好的心理过渡效果,提供了一个让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丰富生活的空间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各种心理空间需求。(二)过渡空间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1.与环境心理学的结合。过渡空间的设计,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笔者在结合心理学知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建筑空间的改变,会直接造成人们在建筑内行为的改变,并且产生不同的情感、情绪。因此,在人与环境的相处过程中,建筑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也是更好地进行自我情绪调整的一个方式,通过对过渡空间的良好艺术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人的生理、心理等综合需求。2.对人情感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中,人的感官和心理会发生不同的改变。比如在从室内走向室外的过渡,室内和室外空间的各种景象、声音、气味等都是不同的,让人们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因此,人们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在进行室内外过渡空间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空间的范围进行有效的划分,并尽可能地使用温暖的颜色、平直的线条,进行艺术化的空间处理。比如通过视觉的作用,表现一个空间区域;通过听觉的作用,表现一个空间区域;通过感官器官的组合和心理作用的组合,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并对不同区域进行科学的设计,满足不同的情感需求。比如在庭院的过渡空间中,通过栽种绿植进行视觉的氛围营造,通过假山流水进行听觉的氛围营造,让老年人在这个空间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放松心情,产生亲切的感觉,更好地融入到养老集体环境的生活中。

三、过渡空间在养老建筑空间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入口空间设计。入口空间是养老建筑的第一道过渡空间,在进行空间艺术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结合大门、门槛、影壁等元素,体现出一定的防卫功能、指向性功能和标志性功能效果。首先,建筑入口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防卫。从不同的防御程度,可以设置不同大小的入口空间[8]。其次,入口还要发挥出一定的指向性功能效果。作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连接的主要过渡,要通过设计,让人们更好地进行观察、体验。最后,还要具有标志性的功能。不同类型的建筑,在满足不同的内容、目的和对象要求中,需要进行不同的外形处理,而入口是建筑的构图中心,需要在设计时,表达人们的思想,传达文化信息。比如在养老建筑的入口设计中,进行更清楚的指示,体现出一种和谐的元素,让人产生一种和谐舒适的心理感受,从而拉近建筑与人的距离。过渡空间在室内设计中有两个作用:第一,是进行空间的转化,通过过渡空间的作用,将两个职能不同的空间进行转化,使之成为一个结构更丰富、形态更完整的空间。第二,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突出建筑的个性特点。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情绪,适宜的入口过渡空间设计能促使人们的情绪进行转化,感受更多的平和、欢乐和愉悦。比如,在养老建筑空间设计中,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展现更符合人们喜好的环境氛围,让老年人在这个环境中放松自己,让工作人员在这里感受到开心、舒适,能够更愉悦地进行养老服务[9]。(二)生活空间设计。生活空间的过渡空间一般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两部分。比如在养老建筑的空间设计中,室内的过渡空间廊道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大小、功能进行缓冲设计,并且在导向系统的设计中明确疏散的方向,并辅以艺术性地砖的铺设,增加生活的趣味性,在保证空间的安全性与适老性的同时,丰富空间设计艺术效果(图1)。廊道作为贯穿于整个生活空间的过渡空间,在形态上,多是呈现出线性空间的效果,具有连续性和生长性的特点。廊道的自身空间元素变化很丰富,在各种元素的组合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延伸作用。通过廊道的设置,减少人们室内外活动的局限,让人们更好地体验到心理上的舒适。比如,在养老建筑的空间中,廊道的设计可以体现在室内的走廊中,也可以体现在室外的长廊设计中。不论哪种廊道设计形式,都可以让老年人在增加交流的同时,减少图1过渡空间设计示例(图片来源:网络)雨淋、日晒的影响。同时,廊道的良好艺术设计可以让人们产生一种延伸的空间感,保持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三)居住空间设计。在某养老地产项目中,居住空间的过渡空间体现在连接室内外空间的庭院及天井空间和室内的玄关空间上。庭院和天井的过渡空间在整体的空间设计中,发挥了景观、生态和防卫的作用。比如,庭院和天井的设计让更多的老年人在这里感受自然环境的优美,放松心情,庭院中设置的各种假山、水池等景观让自然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另外,庭院和天井的设计还可以改善生态。同样,在养老建筑中,在庭院或是天井中栽种大量植物,有利于改善地下水和空气环境,并对庭院的整体小生态气候起到平衡和提升的作用。居住空间的室内过渡空间,重点体现在玄关区域的设计上,可通过使用木制的隔断满足老人居住过程中对隐私的要求。人们进入居住空间中,首先看到的是玄关的过渡空间,在这个地方设置柜子,放置各种随身物品,可以更好地帮助老人收纳和取用物品。同时,玄关的设计还可以实现室内外空气的良好流通,保护老人的身体健康。(四)其他区域空间设计。过渡空间的区域概念相对较为广泛,既是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过渡,也是从实体空间向心理空间的过渡,总之,通过各种过渡空间的设计可以将两个不同的空间进行更好的连接,减少各种外界的影响,让人们身在其中感受不同空间的不同作用。比如,在养老建筑各区域设计中,根据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文化需求进行不同区域的设计,设置住宅区域、餐饮区域、活动区域等,然后对不同区域之间的灰色区域进行规划和设计,使其呈现出整齐划一又不失特色的效果,体现设计的美感,也能加强区域空间的作用。

四、过渡空间在养老建筑空间中的应用与设计

(一)过渡空间在养老建筑空间中的应用。过渡空间在应用功能上不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在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却占据绝对的优势。在进行设计时,可通过对过渡空间的柔性连接处理,让不同的空间减少各种隔阂,在空间上呈现出完整性效果;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职能要求进行设计,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另外,设计师还要巧妙地使用各种摆件营造出隔断的空间,在视觉上将不同的空间进行隔断处理,为老年人营造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缓解精神压力。在进行养老建筑的空间界定时,可充分利用色彩、材料和造型的作用。首先,要充分地利用色彩的明度与纯度,针对不同功能区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作用,结合绘画艺术中的层次性、空间感,进行不同色彩的使用,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语言。另外,在选择和使用色彩时,还要充分结合大小、比例,考虑整体的设计效果。其次,在进行材料和造型时,随着各种新材料的涌现,原本常见的平面造型可以有更多手段将其调整得更加适老化。比如,在室内的过渡空间入口大厅的设计中,可以使用新型的建筑材料进行山水画的壁画创作,营造较为大气的环境,再通过绿植和灯光的衬托,更好地营造出一种祥和的氛围,不管是前来咨询的老年人家属还是入住的老年人、工作人员,都可以快速被这种环境抚平情绪,展现艺术设计的感染力。(二)过渡空间在养老建筑空间中的设计要点。过渡空间在养老建筑空间中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出适老化的效果。过渡空间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养老建筑空间的一体化效果,并且使老年人的情感得到更好的安抚和释放,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个性化、适老化要求。在保证设计适老化的过程中,可使用偏中性的设计方法,营造出多处相似的空间结构,并保证任意一个空间都能进行职能转化,满足居住老年人群的各种需要。

笔者认为,只有先对过渡空间的概念进行更明确的界定,对养老建筑中过渡空间的表现形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真正推进养老地产建筑空间中过渡空间的设计和应用。其中,提升过渡空间的环境艺术价值,有助于满足老年人群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的使用、情感等综合需求,提升整体养老体验。

参考文献:

[1]薛清华.现代商业建筑中介空间整合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8):58-59.

[2]张九红,王瑞琪,马鸣霄,等.温度缓冲梯度的过渡空间被动式设计方法[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140-147.

[3]郭宇珍,汤枚.关于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与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1):9-10.

[4]陈云龙.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过渡空间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J].现代园艺,2018(22):154.

[5]胡怀方,刘原.浅谈艺术中心建筑中景观空间的介入与重塑[J].建材与装饰,2019(10):116-117.

[6]井洁,汪凡琦,祝遵凌.城市街道柔性空间景观提升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6):50-51.

[7]黄更,冯信群,林峰.东方传统园林体系中建筑与景观的过渡空间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8(2):108-113.

[8]郭靖.当代环境下建筑过渡空间的研究与思考[J].四川水泥,2017(3):283.

环境空间艺术范文篇2

[关键词]建筑空间思维;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建筑的空间思维需要设计者经过缜密的实际调查,结合设计任务书以及当地和国家规划要求,通过自己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智慧加工而获得的。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思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且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环境艺术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有效融合建筑空间思维,强化对人性化设计理念的渗透,根据设计制作、施工、技术、经济、意义、适用、功能等多角度综合开展应用,并遵循经济性、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原则,确保设计兼具创意思维和空间感悟能力。

1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完整的艺术学科,能够为满足人类生理、心理审美特点需求,而对环境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则包含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两个方面。众所周知,实体与空间相辅相成,在一个环境中属于缺一不可的要素。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在于对人类居住空间展开一系列的设计,突出了空间主体。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先进的信息化可以优化设计工具与方式,以往必须通过纸上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另一方面,过度的依赖计算机使得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思维随之下降,依赖性不断提升,为此设计效果缺乏灵性和特色。此外,在大量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应用模式下,设计师的建筑空间思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建筑艺术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也集中反映出目前空间环境设计所处的现状。

2建筑空间思维的功能性

环艺设计对于设计者空间思维能力的需求极高,然而很多设计师相对注重设计模式,缺乏对空间功能性的体现。甚至部分设计师对建筑空间思维的功能性存在认知性误区,理解较为肤浅,认为只需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基本要求即可。事实则不然,空间功能性不仅仅体现在人的心理方面,而且能够借助设计外延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有效的建筑空间思维可以确保生活空间更具规划性,并提升艺术化、生态化及和谐化效应。基于上述分析,环艺设计者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设计工作,将情感作用和实际作用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功能性的内涵,从而创造合理的空间形态,进而释放物质性、可激发性设计情感。

3建筑思维空间在环艺设计中的体现方法

注重空间中的环艺设计表现,掌握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将空间实用性与环艺设计元素的意象有机融合,力争空间使用性与运用设计表现实现协调和平衡。再次,空间设计概念具有复杂、系统的特点,因此在环艺设计中应该体现完整的空间设计思维和剖面、立体面、空间平面的设计,这样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或修改环艺设计。最后,设计师要突显环艺设计的主题,有机融合多种环艺设计因素,重视不同空间的组合效果以及空间的功能性,解决衍生性和复杂性问题。最后,设计师要重视空间思维的培养和升级,及时解决与实际操作不符的平衡空间功能的方法。

4建筑空间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4.1明确室内设计的目标。设计师应该正确认识空间功能性的重要性,尊重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和预期目标,综合考虑空间功能的意象性和实用性,确保精神与物质能够综合体现在环艺设计中。明确室内设计的目标,通过创新性的艺术设计,寻求代表性的主题形式,注重主题内容的概括与提炼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神享受,促进室内艺术设计的表达效果。4.2增加空间表现环节。合理组织空间的形式与功能,将联想与情感在空间中唤起,并进行合理的组织,同时增加空间表现环节,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此外关注空间设计层次感和趣味性,遇到的复杂矛盾时,应该增加空间训练,理清设计表现与空间设计的关系,确保提升设计表现意识。突出表现角度与秩序感,提高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对设计方案进行全方位地分析和理性地掌控。4.3注重与主题空间的联系。在进行主题空间设计时,应该培养特有的思维方式,建立真实的处理环境,重点考虑不同空间组合,以降低复杂性为前提,以专业的思维模式为基础,通过灵活的工作步骤和方案适当的引导与修正,突显空间拓展设计思维方式的优势,借助模型制作指导空间设计的思维,有助于快速完成设计训练直观感受的目标。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为此设计人员应该科学运用建筑空间思维,在坚持独创性的前提下,重视突显空间多维性效果,针对不同的空间正确进行设计构思,不但提升空间意识和自身的设计能力,从而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变革的作品,最终为开创设计发展新时代奠定坚实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珂.浅析环艺教学对空间意识的思路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7).

[2]刘菲菲,马本和.装饰艺术作品在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8).

[3]任鹏程,张小茜.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7(3).

环境空间艺术范文篇3

关键词:博览建筑;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内在特色;文化内涵

博览建筑是对自然、历史、文化、学术、科学技术的实物与标本进行搜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的公共建筑,根据博览建筑其展品的不同性质及向人类所传达的不同信息可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等。这类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除了有相同之处,还有各自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与其他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不同,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标志,向世人传播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现代科学技术等信息,并通过所传达的信息来增强民族意识,宣扬政治主张,提高民众审美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民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一、准确反映博览建筑的内在特色

(一)准确反映博览建筑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与主题思想,做到建筑外观与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和谐统一

博览建筑收藏与展出的物品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以博览建筑收藏展览的内容、传达的信息与主题作为其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构思与创意手段,能使它的内在特色更加鲜明,更能使观众与博览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融为一体,把观众带入到博览建筑所要营造的情景和气氛当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澳大利亚的巨虫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巨形吉普丝蚯蚓。这座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与蚯蚓的体形相似,建筑内空间环境设计模拟了蚯蚓的腹部,让观众在其间穿行体验,这种对博览建筑外观与内环境的设计手法,会使观众感受到其内容与主题的真实性。

(二)准确体现博览建筑自身的功能特色

博览建筑的功能设计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博览建筑主要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观众多以动态的方式观看展品,因此,需要合理的组织室内空间和观众参观的路线。二是空间类型的多样性,博览建筑一般都有多个展厅及多种的功能空间组成。这样的两个特点,使得博览建筑展厅与展厅、展厅与其它空间之间产生了序列的变化,空间与空间的大小穿插,空间变化的丰富多彩,使建筑外形及内空间环境呈现了多样性以及韵律感,体现着博览建筑独特的功能特色,这是其他建筑所不能比拟的。20世纪50年代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在中厅形成了一条螺旋上升的参观路线,将水平交通路线与垂直交通路线结合起来,因此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螺旋状的空间序列形式,而美术馆的外观也展现出强烈的动感。

(三)准确体现博览建筑的性格特点

博览建筑的室内设计,它既不像剧院建筑那样追求典雅气派;又不同于医院建筑的亲切洁净;也不同于学校建筑的活泼又有秩序,它有自身的性格特点,除了要满足功能外,在造型设计上还要有深刻的意义,使人在这类建筑室内空间中穿行的时候,在思想上引起某些联想与回忆,激发人们的情感,以达到某种教化作用,和精神上的震撼。中国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其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两个展厅,通过独特的空间设计方法,以及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影电视等现代展示设计手段,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这样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有效的引起了人们对沉痛历史的回忆,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准确体现博览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要准确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在地域文化特色展览体系中,决非只是把文物作简单的排列与拼凑,而是应依照地域文化特色展览的内容设计方案,对文物进行有机的组合,让每件文物都有准确的定位,并精辟地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展览体系的某个侧面;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还要求务必抓住不同时代地域文化体系的主线,让各种艺术手段都成为整个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中部,北靠阴山,南临黄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是著名的“葵花之乡”。五原博物馆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就是以五原的地域文化为设计主题,其核心空间前厅的设计主要以五原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开田、辟地、繁衍、生息、发展为概念,利用五个柱子及柱子上的浮雕来表现这五个历史时期,五个柱子的背景以五原老城墙的造型为立面设计的出发点,进行提炼概括,加上米黄色洞石的运用充分体现了黄河文化孕育着五原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其设计也像一幅打开的历史画卷。

(二)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要准确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博览建筑及其室内设计应准确体现民族文化特色,风格各异的民族建筑是建筑本土化的重要反映。很多有特色的建筑设计来自一些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色彩绚烂的民族艺术。从建筑外观造型到建筑内部装饰无不彰显出一个民族内在的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蒙元文化苑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整个建筑仿照成吉思汗时代古列延式的军阵布局打造而成,远远望去非常壮观,彰显着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特色。蒙元文化博物馆位于蒙元文化苑的南侧是蒙元文化苑的核心建筑,其内部空间造型设计如同一个巨大的蒙古包,馆内陈列了涵盖蒙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诸多领域的文物及展品,通过室内空间设计及陈列设计将这些文物及展品准确定位,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技术手段准确体现了蒙古民族淳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草原文明的辉煌成就。

(三)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要准确体现时代文化特色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展文明进步的产物,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也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时代的实质,揭示这个时代的科技观、价值观、审美观,同时融合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这样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成为社会第二教育基地。

作者:范蒙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院

参考文献:

[1]余卓群.博览建筑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环境空间艺术范文篇4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空间造型

一、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概况

公共艺术是近年来出现在各大城市中的现代艺术形式,其空间造型设计要素对公共艺术的创作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形式,它是社会文化艺术多元发展的产物。在造型表现形式上,现代公共艺术没有哗众取宠且繁琐的装饰,注重追求主观形式上的归纳和统一,借助不同的介质特征,采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使艺术风格和形式完整统一。在国外,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较早,许多艺术家将金属、玻璃、木材、陶瓷和石材等介质作为主观形式上的创作载体,在造型表达上增强公共艺术的形式感,将夸张、抽象、分解和组合等多种造型方法对客观物象进行概括和归纳,并结合不同材质的肌理特征,赋予公共艺术强烈的表现效果,传达艺术家对客观精神世界和主观意念的诉求。现代公共艺术表现当代艺术家强烈的艺术风格,反映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审美特征综合把握的表现技巧,充分赋予公共艺术综合造型美感。

二、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空间造型表现形式

(一)二点五维是在二维表现基础上创造出的三维空间形态效果。公共艺术通过点、线、面和体的综合处理,在空间造型的尺度和形态连接上注重艺术形式的审美表达,使公共艺术作品每一个版块传达丰富的空间转折和变化关系,使作品表现形式融会贯通,升华公共艺术创作者的核心设计内容和艺术内涵,增强艺术作品的表现张力。(二)三维空间表达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空间造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对艺术作品全方位的整体塑造。三维空间公共艺术要求创作者具备良好的空间感受和丰富的整体造型能力,不仅能够使作品的设计理念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也要使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表现形式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使公共艺术空间造型各部分之间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内涵相融合。英国现代艺术大师亨利•摩尔创作一系列骨状艺术作品,将客观事物内在的能量和强烈的生命力,倾注于公共艺术空间造型中,表达艺术作品三维空间巧妙的变化关系。通过主观改造和组合变形手法,以及熟练地应用雕塑形态表现技巧,将作品自身生动的本质特征美妙绝伦地表现出来,让观者感受到作品丰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暗示人们特殊且强烈的神秘感和空间感。

三、公共艺术空间造型对现代城市环境的影响

(一)对室内空间环境的影响。室内空间是现代都市重要的活动场所,是现代公共艺术作品融入都市生活的重要体现。公共艺术作品的体量、形态、色彩和材质影响室内空间环境。创作者不仅需要考虑不同空间特殊的功能性特征,也要将人文、历史、民族等地域性要素考虑其中,采用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和科学技术方法,增强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表现效果,使公共艺术成为渲染室内空间环境艺术气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给人们带来与众不容的审美视觉感受。(二)对室外空间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公共艺术作品置于现代城市室外空间环境,由于室外较易受到外部气候环境的影响,因此该类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材质以石材、金属、树脂和各类人造化工材料为主,并且都经过特殊的加工方式,使作品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外部环境作用下保持造型的稳定性。创作材料的稳定性使公共艺术的造型具有较大的延展空间,体量感和设置范围也相对较大,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共艺术的空间造型优势,与都市生活环境协调统一,和谐融入城市空间且提高人们精神审美品质。日本著名艺术家伊藤隆道创作了一系列自由运动的雕塑作品,在各城市园林、建筑空间和美术馆等场所展出。利用不锈钢的镜面效果和可塑性特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运用动态曲线造型,制作成各种螺旋形状的金属线条,并在电动马达自然旋转的动力下,赋予作品多种变化形态的表达方式。运动的雕塑不是孤立独行的作品,它们在移动的光影作用下,产生与环境相互协调且交错变化的景象,与城市环境融合互动,代入感极强。伊藤隆道移动的雕塑诠释了公共艺术可以在空气、光影、景观和造型表现上互相流动和共鸣的意象形态,让作品走入现代城市人们的生活空间,感受作品带来的各种变化和表情;在作品的流动性韵律中感受艺术美感,感受到公共艺术作品解构、变形、分解、重构和融合等丰富的空间造型装饰效果和艺术内涵。

四、结语

环境空间艺术范文篇5

关键词:灰空间;建筑艺术设计;应用

灰空间在我国建筑应用中已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及非常丰富的应用经验,社会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建筑质量的需求以及建筑艺术需求的增长,因此就现阶段而言,如何增强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仍是目前建筑行业建设主体所需重点研究及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灰空间内涵

世界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均会产生相关的中性因素,该因素的产生介于两种极端之中,可有效缓和事物之间的相关矛盾,使各事物之间达到一定的协调性,这一中间事物便被称之为“灰空间”。灰空间作为理论知识而言首次由日本的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该理论具有两种含义。其一,以色彩而言,“灰”即色彩,若各种颜色混合且色彩难以分辨时,则将该类中性色彩称之为“灰”色,若将空间比作色彩,则室外为“白”,室内即“黑”,二者过渡空间即为“灰”[1];其二,以空间而言,建筑内外空间并重且互相交融,因此在二者协调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渡空间即为灰空间,该空间一般呈现半室外、半开敞、半封闭等特征,一定程度上抹消建筑内外界限,使空间形成统一整体。

二、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可一定程度上弥补建筑机能权限,部分限制性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空间私密性,但与此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交流与沟通,灰空间这一空间形式在建筑应用中可将建筑某部分或某元素向外延伸,弥补空间权限,现代建筑内外过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将空间环境系统构成统一整体,起相互连接作用[2],因此灰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可改善建筑艺术功能,跨度障碍,保证建筑内外部之间的相互连接性。灰空间作为室内及室外的插入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空间氛围,烘托建筑空间的意境及形象,增强人们的视觉层次感,对于建筑艺术设计这一因素而言,人们对于建筑美的感受首先便体现在对建筑的视觉体验之上,灰空间在设计时可根据现有空间的设计感对乏味且呆板的空间形象实现丰富性设计,提升整体空间视觉感受及层次感,除此之外,灰空间还可加强建筑外部环境的景观效果,将花卉、植物以及相关商业环境进行有效融合,增强景观形象感。

三、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灰空间视觉艺术处理

建筑室内外空间在建造时,室内及室外之间的联系不应单单表现在对自然光线的需求,还应注重对自然与光线的艺术结合,若空间内部及室外视觉缺乏联系则会导致人们丧失大量的外界信息及景观消息,影响人的思维反应能力,因此建筑师在对视觉环境进行设计及改善时,可增强灰空间视觉主义点,对室内各个面实现艺术设计,避免单调感,增强设计艺术感。灰空间的视觉艺术处理不仅可表现在自然及光线的艺术结合,同时还可表现在应时布置的处理及设计中,在灰空间设计中,可应用植物、花草等植物实现视觉巧借艺术,建筑属自然且真实的境域,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应时布置景观可在一定时期内发挥其最佳艺术表现力[3],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表现状态,给人们以舒适的视觉体验,营造特殊空间艺术氛围,实现良好生活环境的建设。例如,南京图书馆在建设时,其屋顶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创造,屋顶中部施行一大一小椭圆造型,其间有一切点,两侧用直线型钢架连接各对应节点,因此构成该建筑灰空间结构,在光影的衬托下,可使建筑更加具有视觉艺术感,富于立体性。

2、灰空间功能艺术处理

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部分灰空间在应用过程中其艺术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因此为建筑本身增强了一定的实用功能。例如,住宅建筑阳台空间一般而言均与房间卧室空间相互连接,一般情况下,阳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晾晒衣物及储存物品等形式上,而若阳台面积较大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可作为人们休闲的场所或摆放植物及花卉的场地;除此之外,住宅建筑中还有部分阳台可作为厨房的采光区域[4],从而增强厨房的应用空间,提升厨房的可应用性。光亮度是指对发光面明亮程度的表现,在建筑灰空间功能艺术处理时,材料光亮度可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如在室内及室外的相隔材料选择时可选择光通量高的材料,室内及室外采用透明玻璃材质可将室内外景观相互连接并扩大室内采光面积,从而满足室内用光需求,满足功能艺术需求。

3、灰空间环境空间艺术

现如今在居住区内,各地充斥着众多多层及高层建筑,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不断扩大导致现阶段建筑形式逐渐呈现纵向化发展,因此现代灰空间在处理过程中应注重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体现人文因素,故本文以广场空间形式为主进行分析。就广场基础要素而言,广场即活动空间,广场空间的影响因素具有多元化,如风格及外部环境等等,其功能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特征,其中活动功能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在对广场进行建设时,相关人员应注重多因素结合[5]。建筑居住层中,各设计师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可利用现代技术来改变居住区的生态及空间环境,可将外部大气候引入内部,增强居住区的环境性。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可对屋顶部分的建筑外壳进行立面处理,若建筑物屋顶呈几何模型时,可对其实现墙上显示区分,增强空间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及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空间艺术设计不断增强,灰空间作为现代建筑重要表现形式在建筑艺术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及应用效果,灰空间的建筑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灰空间视觉艺术、功能艺术以及环境空间艺术层次等方面,其合理应用有利于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完善,促进灰空间在现代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现代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刘锐 单位:河南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承辰.张谷英村古建筑群“灰空间”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林业大学,2014.

[2]戚澍.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灰空间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3]刘梦昕.“灰空间”在文化建筑综合体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环境空间艺术范文篇6

关键词:玻璃艺术;环境设计;表现形式

1玻璃艺术的概念与应用历史

1.1玻璃艺术

从玻璃悠久的发展历史看,目前玻璃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并且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材料。玻璃艺术是以玻璃材料为载体平台的一种古老而又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艺术门类,在艺术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范围内都有玻璃艺术发展的历史痕迹。目前应用于各类设计中的玻璃艺术大体可以分为饰面玻璃、节能玻璃、结构玻璃和其他玻璃制品这四大类。饰面玻璃:指的是以玻璃为设计元素,在空间中进行设计。可以是以玻璃为视觉中心点的艺术形式,在环境空间中的表现。也可以是通过玻璃本身具有的颜色,质感,形状等因素,所表达出的美感,进而应用于环境空间之中。例如:哥特式建筑中的彩绘玻璃窗。通过不同颜色的摘要:玻璃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是较为久远的合成材料。本文首先,系统分析玻璃的分类,重点研究饰面玻璃与结构玻璃的种类与应用特点。其次,归纳并总结了,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结构材料的使用情况。最后,从艺术表现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阐述了玻璃艺术的应用价值。从使用功能上看,玻璃的空间限定,纵向空间分区,横向空间分割,形成视觉焦点,空间延展性等,突出了独特的优势。玻璃以其材质本身优势,再加以艺术的表达,使得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所具有巨大的魅力,进而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玻璃进行组合后,形成五彩缤纷的玻璃窗。节能玻璃:指的是以玻璃为节能材料,通过玻璃自身组织结构的改变或外在的加入某种物质,进而达到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例如:位于沈阳建筑大学的中德被动式节能楼。此节能楼采用真空玻璃,使玻璃的传热系数达到或接近各种形式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结构玻璃:指的是以玻璃材料,作为建筑中某一部分的结构材料出现。(图1)通过玻璃进而架构整个空间。玻璃材料以其通透性和可塑性,在建筑中作为结构材料的出现,替代了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建筑模式。例如:沈阳中街步行街中的,苹果大悦城店。其建筑整体外立面采用,整体玻璃结构,玻璃与玻璃之间无任何任何悬挂或支撑物结构进行交接。从整体外观上看,就像一个巨大的玻璃盒子。玻璃作为结构材料的使用,将建筑风格变得更加简约,将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风格推向了极致。玻璃制品:指的是各种造型独特,颜色多变的玻璃材质的艺术品。早在春秋末年,越王勾剑的剑格处,就镶嵌玻璃材料。而如今玻璃材料更是应用广泛。例如喝茶所使用的隔热杯。其使用玻璃进行艺术的造型,在满足原来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艺术的造型,进而满足人们对艺术美的追求。

1.2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历史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的起源与发展,开拓与进取,更有它的应用历史。20世纪60年代国际工作室玻璃运动,掀开了现代玻璃艺术发展的新篇章。由于工作室玻璃的生产,成功地解决了玻璃用于个人创作所遇到的技术问题,使玻璃艺术成为表达设计师艺术观念的媒介。玻璃被用于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表达情感、以及思想和各种各样社会所反映出的问题。玻璃艺术的形式、情感和意识成为玻璃作品的内涵。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并建造了著名的玻璃金字塔,(图2)贝聿铭借鉴了埃及金字塔的结构造型后,根据玻璃制品特有的属性,利用钢架结构为支撑,玻璃为主要填充材料,设计建造了玻璃金字塔,为地下展厅提供了良好的光源。从功能上看,采用玻璃材质建造博物馆,解决了展厅的采光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外在美观的角度看,采用玻璃材质创造性的打破了传统宫殿式的博物馆美术馆建筑形式,具有新意。

2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结构形式分析

2.1玻璃艺术应用于地面

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后,人们的精神层面需求越来越突出。玻璃地面具有简洁抢眼,形成空间领域的突出的视觉焦点,成为整个设计的亮点的作用。在一个日益拥挤的生活空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空间的具有通透性。玻璃地面,尤其是在设计中,有很强的方向性,纵横交错的玻璃带,强调了设计空间划分。

2.2玻璃艺术应用于天棚

玻璃具有通透性好,耐压性高的特点。因此,玻璃常常用于天棚的制作。(图3)从整体上进行观赏,通过玻璃材质制作的天棚,简洁,美观。从功能上看,因为玻璃具有通透性,如果应用于地下停车场中,可以使室外的太阳光引入室内,使原本阴暗,潮湿的室内,变得明亮。减少室内灯光照明,进而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从艺术角度上看,利用天棚的高度差,对环境空间进行分割。通过利用高度差的变化对空间进行分割,充分利用了光影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如顶面采用玻璃材料,利用人工光线可设计不同的立体图案,不仅在视觉上将空间划分两个层次,扩大了实际使用空间面积,而且丰富了室内空间的造型效果。

2.3玻璃艺术应用于栏板与外立面

以前老旧居民楼的阳台或建筑外墙设计,都是使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而成。造成了室内采光不足,视野不开阔等弊端。而玻璃的应用解决了混凝土墙不透光,阻隔视线的情况。通体的玻璃幕墙,通透的玻璃栏板,使室内环境更加明亮。通过玻璃与钢结构的结合应用,使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的栏板与外立面。

3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功能形式分析

3.1玻璃艺术的空间限定

空间是由物体的限定而形成的,可以分为横向的空间分割和纵向的空间分割。前者是通过借助各种材料结构的平面进行空间限定的,而后者是通过地形的起伏和图案等表现手法进行空间组织。玻璃艺术的质感和肌理的不尽相同,营造出来的空间气氛,形成的空间风格也不尽相同。空间的分割有虚有实,玻璃以其独有的特性,可以使用分景,借景,漏等方法,使风景隐约可见,创造出虚实相生的空间。(图4)基于空间的安排组织,统一和变化的节奏和韵律,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3.2玻璃艺术的纵向空间分隔

纵向分割也指的是围合,即是指立面。立面的物体会限制人的行动范围与活动空间。例如日本的北方公寓邻里花园。原本整体的空间形态,却通过玻璃形成了连续的长条空间。并且巧妙地通过玻璃艺术的创作手法,创造了以玻璃围合空间,这种艺术手段所形成的隔间花园。通过不同颜色的玻璃进行围合,形成一年四季之色。玻璃其隔而不断的艺术效果,使得四个独立的空间,都可以自由的延展,就如一年四季的变化。

3.3玻璃艺术的横向空间分隔

玻璃和其他材料一样,都具有横向分隔空间的功能,装饰功能等。但玻璃材料具有透光性,隔而不断成为玻璃与其他材料相区别的地方。用玻璃横向分隔空间,可以使空间有悬浮在空中的奇特感受,自在灵活多变。光影互动中,空中结构时而幻化为朦胧,时而有极具立体感。

3.4玻璃艺术在视觉中形成空间焦点

“点”是作为基本元素,存在于视觉感觉之中,是整个空间形态构成的基础。玻璃可以通过形状、颜色、纹理和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态。成为视觉环境的中心点等。玻璃具有色彩斑斓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变幻多端的造型。站在阳光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呈现不同的风景和含义,吸引人们的视线,成为环境空间中的重点。

3.5玻璃艺术在空间中的延展性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形和有形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使用玻璃艺术是无形的静态表现方式和有形的动态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而显示空间的虚实之感。通过玻璃材料的特殊性,以及光的透光性,表现出了玻璃无形虚幻的形式。玻璃的实体形态与玻璃材料本身形成一种虚实对比的形式。利用各种元素进行空间组合,形成的各式各样的造型设计。

4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分析

4.1玻璃艺术的形与色

形状和颜色是材料来表达自然美丽表现手法,它决定物质的存在形式,影响着材料的组合规则,这也决定了材料的的表达方式。玻璃在融化和凝固的过程中,被塑造而成各种不同形状。玻璃总是不缺乏颜色的支持。玻璃通过本身的颜色形态也好,或是经过加工处理而形成的缤纷多彩的形态也罢,所有的方面都显示出色彩的的丰富表现力。(图5)

4.2玻璃艺术的光与影

室内空间设计是对空间界面进行划分、布局的过程。玻璃材料最早应用于建筑领域,既对室内空间的围合。在室内设计中,以玻璃为载体,对空间界面的重新划分。玻璃材质以其透明性在室内空间中进行应用。并且结合自然光线的反射,形成了丰富的室内空间效果。此外,玻璃自身色彩的变幻,促进了空间的整合性。使室内空间不再出现棱角分明的界限,使室内空间在玻璃及光线的结合中,极大提升了室内空间的氛围。影的出现,是光作用于具体物体而使之模糊化的展现。

4.3玻璃艺术的质感与肌理

质感是不同的表面纹理,是材料本身的特点。反映在人的感觉上,分为触觉的一部分,和感觉上的一部分。肌理是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的纹理,是材料的一种结构元素。按人的知觉感受,以及包括对材料表面特征认识,分为视觉肌理和触摸材料表面结构的触觉肌理;按材料表面形态的构造特征,分为自然肌理和再造肌理。第五章结论本文首先通过对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各种应该方式。通过各种艺术设计手法,塑造出一个个具有内涵的空间设计。其次,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深刻分析了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各种形态变换方式。为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再次,从使用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玻璃艺术作为空间组织结构元素,其所具有的别具一格的特点。玻璃艺术所组织起的空间,时刻处于变换的状态,新颖独特,引人注目。还可以根据室内空间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割空间或连接空间。然后,根据玻璃艺术在不同的室内空间位置、作用,分析玻璃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方式。通过对玻璃不同种类的基本性质的分析与归纳,根据使用的情况确定适用与室内空间的种类。

参考文献:

[1]孙珺.室内设计中玻璃艺术表现语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徐辰.室内空间界面的木质装饰表现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3]胡道平.玻璃在建筑装饰领域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环境空间艺术范文篇7

[关键词]公共空间;人文;发展;生态环境;美学

一、公共空间艺术的界定及特征

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职能,在英语单词中,“城市”这个单词是“city”,是从拉丁语的“市民”发展来的,这也解释说明了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与市民之间共同建立了一种物理意义上和文化空间上的“共同体”。城市中正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有了公共空间的需要,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具有公众性和开放性,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公共空间的活动场所,如广场、公园、车站等人流稠密的室外空间;二是指对于观众而言欣赏艺术品的开放性。公共空间艺术往往是艺术家对于环境、政治、城市以及当下社会的问题或现象甚至自身感受的体现,这就意味着公共空间艺术要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审美而作,是沟通环境与人之间的重要的媒介。1.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公共空间艺术的含义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同时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的公共空间艺术,体现和表达出不同的文化背景,构建出不同的城市形象,传达出不同的文化理念。公共空间艺术最早是被作为城市环境美学的一部分来加以发展的,早期主要形式为景观艺术,如皇家园林、苏州园林等园林艺术都能折射出古代私人或帝王对景观艺术的追求。而随着所属权发生了改变,这些景观艺术供大众参观游玩,从而具有了公共性质。这种在过去只属于一定阶层的艺术,在今天才真正意义上具有了广泛的公众性。由此可见,公共空间艺术是可以改变的。物理的公共空间,如街道、广场、草地、海滩等是通过城市设计而形成的。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与建筑可诠释出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从古代到当今的许多公共艺术都体现了其艺术形态,如古代时期的雕塑、壁画、史前岩画、雕刻、宗教艺术、陵墓艺术,它们都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因为政治和历史文化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所以在文化和美学的语境中,这些艺术可以看作一种处于象征性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社会的公共空间可以被看作是互动性最强的一种公共空间艺术形式,它存在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种对空间的改变都会赋予城市空间新的意义。在社会公共空间中,艺术家与观众之间交换彼此的价值观,建立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装置艺术、灯光、投影、互动艺术、新媒体、表演形式等都是公共空间艺术的新形式。2.公共空间艺术形式的表达。公共空间艺术不仅包含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领悟,也包含了艺术的创意与想法。公共空间艺术代表着对某个特定地点的理解和文化传承,更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的共通性的审美意识。这不仅建立在个人的喜好之上,更表示了一个社会的小缩影及其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既不失生动、新颖和特别,又符合大众的审美层次。公共空间艺术面对的受众群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并不是特定的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民族成分、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国籍。因此在公共空间艺术的表达上,要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审美,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从而为整个城市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3.公共空间的综合性。公共空间艺术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既包含呈现形式上的多种手段和视觉角度的多种层次,也包含对观众的审美开放性。综合这些不同的切入点,公共空间艺术在选材上也要符合对空间综合功能性的考虑,包括题材选择、对周围环境的包容性以及材质的选择、对观众情感上的分析等。此外,艺术造型的美学考究、材料的美学、光学、环境因素、可实施性、色彩学、宗教信仰等因素也都是公共空间艺术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

二、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演变

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演变,可以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演化历史,它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从艺术角度看,公共空间艺术是被美学的认知和人类文明共同创造的产物。公共空间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在各种表现形式下,都与周遭的环境形成独特的对话,并且起到改善这一环境空间的作用,释放出无限的可能。1.我国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洞穴壁画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公共空间艺术,再以后,是距今约2000年的汉代标志建筑—石阙。石阙是古代宫廷、寺庙、陵墓建筑上对称分布的建筑物,分布在道路的两侧,起着引导前进的作用。极其符合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代表着建筑师对“天人合一”思想完美的体现,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给建筑本身增色。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后来逐渐增加雕塑、石碑、墓纹、壁画、浮雕、园林等形式,艺术表达手法以写实为主,但这些艺术形式出现在中国古代则是权力的象征。所以说,公共空间艺术在发展初期,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和中央集权制的体现,表达方式较为直白,寓意多为吉祥如意,题材单一。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许多以纪念碑为主题的公共艺术,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这些纪念碑式的公共空间艺术,承载着许多古代名人、神话和传说以及近现代的英雄代表,主要表现出人们对自由的渴望与对和平及英雄主义的渴望。因为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们的生活还很艰难,对艺术的需求很少,所以展现公共空间艺术的风格和材料仍然相对传统,而且无法很好地展示出区域特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不再局限于追求物质,而是更多追寻精神需求。因此,受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艺术的影响,中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表现方式开始多样化,主题也更加广泛,娱乐性得到加强,且开始受到重视。公众的参与性明显得到了强调,公共空间艺术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反映了当代公共空间艺术对公共空间的探究和对区域发展的需求,以及受众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参与度和美学感受。公共空间艺术的范围不再仅限于美化城市和政治诉求的目的,公众参与、区域主义、艺术启蒙和娱乐的特征已经开始出现。由于国家重视艺术的发展,所以在每个城市都有标志性的公共空间艺术,在我国的一些一线城市还设有特立独行的艺术专业展区。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就会经常展出当代艺术家的公共空间艺术装置,每年会吸引大量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这些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当今社会问题或环境、材料本身可持续发展性的探索,从而更好地去体现公共空间艺术。2.国外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同我国一样,国外的早期公共空间形式也是洞穴壁画,在英国发现的巨石阵(stone-henge)也可能是较早的公共艺术。文艺复兴时期,创造理想城市是人们精神感情生活和城市环境的完美融合,艺术家将雕刻、建筑、城市规划都融合在公共空间艺术中。欧洲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中,引发城市空间的巨变,打破了原有的城市格局,随之引起巨大的社会反思,公共空间艺术也带动了整个空间的再生。由于美学的介入,对公共空间产生了新的支配能力和创造性的作用,人们能更好地感知和体验城市。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外表上,更为公共空间注入新的元素,与空间对话、与人对话。现代艺术运动兴起后,人们摒弃了传统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刻板印象和思维模式,注重对环境的思考和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探究。人们逐渐意识到公共空间对人文和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性。3.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注重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和追求顺其自然的人生哲理,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意识到,我们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1982年卡塞尔文献展期间,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主导的《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公共艺术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一计划由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作为引导,在广场上种下第一棵树,此后数年,包括艺术家、政府工作者、民众都参与在内,先后在卡塞尔的各个角落种下7000棵树。这成为卡塞尔最伟大的公共艺术,基于一种朴素的手法,却缔造出各种含义。它不仅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在公共空间实行的艺术行为,更包含了民众的参与成分,体现了公共性,赋予了时代对艺术的审美和对环境艺术的保护意识。它不仅停留在空间上的开放性,还包括社会民众的参与,体现了分享才是公共性的核心。现代公共空间艺术注重价值观的传递。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全球化经济,使公共空间艺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艺术家也把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空间与美学审美相结合,把景观与交互空间相联系,塑造出实用美术与城市空间美学的完美融合。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代表一种新的美学,艺术家开始使用可回收的循环材料,从材质本身出发,力求保护自然,做到循环可回收,不浪费资源。美国波普艺术家奥登伯格的公共艺术作品,从题材到形式无一不是对日常生活的体现。他将巨型汉堡、羽毛球、衣夹、回形针、唇膏、冰淇淋这些日常生活常见的小物品,通过放大至几千倍甚至数万倍,放置在公共空间中。他的作品在宣誓,公共空间艺术是对物化审美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消费主义的一种讽刺。人们在欣赏公共空间艺术的同时,会在作品呈现方式的指引下,去思考更多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环境美学、日常生活化的审美,以及对公共空间的定义、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都是组成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追求自己独特的品格,更关键的是能凸显出与整个空间和人的对话。当艺术置于公共空间中,它不仅仅是在做材料、空间上的文章,而且是以和观众、关系、沟通等想法为主,从而体现出“共同价值”。公共空间艺术的出现,衍生出了和观众有互动参与的价值,更体现出人们对公共空间艺术的理解。在其中融入了社会、融入了新的人文景观的美学含义,对公共空间也有了更多元的诠释。将艺术性、社会性与公共性的综合一体性都介入公共空间的艺术,在与环境密切融合的过程中反映出空间的独特性,解构了整体空间的艺术性,促成了美学品质,这也是一场全新的启蒙运动。美国艺术家卡普尔在2007年为美国芝加哥的格兰特公园设计的《云门》,外壳采用了无缝不锈钢塑形,可以映像出四分之三的天空和芝加哥的城市轮廓,与此同时会因其椭圆形的外形而发生扭曲。当游客走近时,映像也会发生变形,被称为哈哈镜。这一公共空间艺术因造型独特很快成为芝加哥的热门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公共空间艺术对城市文化、经济以及旅游业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这种艺术又激发了观众与作品的互动。因此,公共空间艺术是最富有建设性与革命性的艺术形态。在我们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公共空间艺术更能呈现一种新的、敏锐的思考方式和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思考。

综上所述,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无论是从空间艺术的象征权利性演化到公众性,还是从政府集权性到现代的公众参与性,都折射出人类文明进程的演化。当今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与城市美化程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作为艺术家或研究公共空间艺术的人,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真正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为我们的城市环境与公共艺术发展做出贡献,在当下应该是所有艺术家共同思考的问题。公共艺术作为最能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我们的社会文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岚.浅谈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大众文艺,2016

2.杨文会.论现代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艺术.河北大学学报,2004.4

3.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文化空间建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1

4.孙欣.基于互动的公共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0

环境空间艺术范文篇8

1研究现状概况

1.1研究背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关联从未如此紧密。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中国城市化进程之迅速,前所未有。大众对新的居住和消费环境的需求前所未有。旧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为商业综合体的建设提供了空间[1]。“空间转型”的问题变得重要,被提到议事议程中,就是将部分城区内老旧建筑持续利用,将创意文化产业、娱乐场所、商业空间和教育等集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不仅能为大众带来丰富、便利的消费环境,同时也能使得城市文化得到尊重,文脉得以传承。“空间转型”也正为公共的艺术文化介入新商业空间提供了适逢其时的历史背景。1.2研究意义。在此背景下,商业形态会不断作出相应的思考和回应。从最初的沿街吆喝的小商户,到中小型规模的百货商店大楼,商业空间仅仅只能满足人们最基础的物质需求。样式单一、传统的消费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都市生活节奏,无法满足消费者追求的体验式消费。消费者要的是能充分满足人们多元的、一站式购物需求的多功能的城市消费空间综合体。公共艺术融入新商业空间,构建真正满足消费者价值观念层面需求的商业空间,使其富有文化特色,同时还要使消费者具有开心、舒适的体验,商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互动,消费者沉浸其中,这种介入同时也赋予城市综合性商业地产某种符号价值。这些都是划时代的、改变商业模式以及人类生活和消费模式的,可视为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研究的深远意义。

2消费空间与公共艺术的概述

众所周知,消费空间已经作为一种新的艺术的空间存在,甚至商业空间就是美术馆。在此空间中,互动体验变得重要,甚至可以进行情感交流,成为一种新物种、新空间。消费空间的城市在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建筑群形式构建的形式将城市公共文化事业、城市文化产业、城市文化消费有机地融为一体,一种城市主流文化消费综合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2]。商业空间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关系,从每一位员工、每一件商品到每一间店面大环境,它们都是独立存在但又紧紧关联。人类总是通过对世间万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来探寻其中的奥秘,最终将汲取的灵感以万千种形式呈现,艺术也是其中之一。艺术本身来源于人,公共艺术本身更是具有公共性、共享性和互动性。基于人出发,打破传统界限,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可以提高艺术家或是其艺术作品的影响力,也为商业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艺术跳脱出画廊、美术馆、展览馆等传统展示空间,将看似无关的商业空间转变为一种载体,商品成为主角,抑或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其主旨都是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建立一种互动性,交流性,向公众普及艺术审美,使得大众在消费中也可以体验艺术,拓宽了大众对于艺术的视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熏陶和影响大众,是艺术发展的良性道路。艺术介入商业的魅力在于艺术本身的美感、艺术思维的创造性及其带来的人文气息。将商场与艺术品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商业空间转变为一种城市景观,吸引消费者,当这些公共艺术品给大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和实质性的互动时,将会促进消费,同时也能提升商场的品位档次或者艺术家的知名度,将艺术理念传播给公众。

3公共艺术介入商业的现状分析

3.1艺术介入商业的意义。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在千百件同类物品中,必须给消费者带来更具个性的、更独特的体验才能脱颖而出。因此,体验经济的概念开始出现,也是商业经营方式的一种进步与提升。在传统的消费模式中,满足需求是主要的,而现如今消费需求位居体验感之后。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互动性和体验性都很强的艺术样式,与体验的经济和消费模式结合成为了必然。“艺术就是生活”,公共艺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包括建筑、装置、雕塑、景观、壁画,甚至小到一个陶瓷摆件。实际上,任何置于公共环境中具有设计价值的环境标识设置以及橱窗展示等都可以认为是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一种媒介。随着大众对于艺术接受度的提高,艺术家们在创作时也更多地考虑与大众的融合,公共艺术更像是一种艺术介入城市文化的方式。艺术介入商业空间就是在城市消费空间的场地中,这个非美术馆空间被艺术家用某种艺术手法赋予其情感,艺术选择、拆解、重建、组合某些人类生活中的物质,使其成为了一个能展示企业或城市精神文化的新寄托。3.2艺术介入商业的基本形式与案例分析。艺术介入空间有四种基本形式:(1)建筑本身艺术化如悉尼歌剧院,已经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物,艺术品一样的存在。(2)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从建筑外形设计、景观环境的设计,到每一条道路、商场导视系统设计、每一间店铺的设计,打造科技感或是趣味性的空间。比如韩国品牌,GENTLEMONSTER(图1、图2),产品本身强调艺术感,设计风格大胆前卫、配色鲜艳,并创立了品牌主题旗舰店。如今消费者追求的是具有独特性、小众化、不可大规模复制的品牌。GM旗舰店的设计使得消费者到店铺参观像逛展厅一样,购买产品为附带环节,在展厅的设计上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展厅的主题进行调整,且每次的展厅设计都是不惜重金地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空间感受。韩国弘大店更是持有每25天改头换面的前卫理念,让眼镜店不再仅仅是购买场所,而是一个使人流连忘返的艺术空间。(3)装置或雕塑介入常设或是临时引入艺术品展示,如成都IFS、上海新天地等商圈等,但临时引入艺术品的弊端在于艺术家无法在构思时结合展出环境,无法与空间完美契合。(4)开展艺术活动借助空间进行艺术活动或是如K11商场本身设有美术馆空间,借助此吸引艺术家举办艺术展,或引入高质量的艺术品,举办艺术论坛等,或根据节日主题或城市文化举办艺术市集。(5)通过商品本身将商品以艺术化的形式陈列,将商品美学融入到空间中,如上海MUJI旗舰店(图3),遵循其一直崇尚的简约风格,简单而有品位。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展示空间按照位置来划分,分为外部和内部展示空间。一是外部利用广场空间、景观空间,入口作为外部到内部的过渡空间,能第一时间吸引过往行人,提高大众参与度,是促使消费者进入该空间的重要因素,这里的艺术创造能形成整个商业综合体的独特风格,艺术景观片的使用,不仅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美化空间;二是内部利用中庭、交通空间(如入口空间、人行过道空间)、休憩空间等,商业环境中的中庭与走廊通道是各层贯通的、起到交通联系的空间,是商场中较大面积的非营业性质的空间,可以容纳大型装置或雕塑作品。此外,步行空间可以集中人流,随时随地向人们发出商业的信息与动态,提高购物率。由外及内,商业空间是这样的,从品牌角度来看,艺术和商业的融合亦如此。时尚潮流是某一时间里产生的,具有短暂性,而艺术是永恒的,但是艺术在人们心中都是遥不可及的,所以大众更希望看到将二者的力量融合起来,令“物”可以升华与传承。在如今品牌文化产业中,艺术与时尚是依旧泾渭分明还是模糊角色定位,这个问题一直被讨论。在保证商业空间模式不断创新的同时,将艺术融入其中,并借此向世界传达惊喜与心动。商业产品像展品一样存在于店铺中,售卖商品是消费者逛店时自然产生的附加行为。在集合了商品本身、环境要素、设计风格、文化意蕴、科技感五方面,商业化和艺术感这两个看似无关的元素在商业的品牌里是能够做到和谐共存的。

环境空间艺术范文篇9

我国对现代纤维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始于结束。1981年春,美籍华裔女纤维艺术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茹斯•高(Ruth•kao)带领15个美国纤维艺术专业的学生来到中央工业美术学院留学,敲开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研究发展的大门。198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中国壁挂艺术展。

在展览上,引起人们广泛注目的是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林晓冷冰川为代表的作品,其材料使用相当广泛。1986年,瑞士洛桑国际壁毯艺术双年展上,展出了中国艺术家谷文达,梁绍基,施慧和朱伟的作品,第一次在洛桑展现了中国纤维艺术的风格,向世人阐述了现代纤维艺术的中国气派。2000年的“从洛桑到北京——2000年国际纤维艺术展”及随后的2001年12月在西安举行的“西部•西部”艺术大展,纤维艺术展更是具有影响的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的华夏文化气概和当代造型观念。

2现代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

现代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的创造应该以人为本,把营造整体空间色彩的审美心理为最终目的。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是通过纤维艺术自身的色彩表现和纤维艺术的色彩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两方面关系的协调对比而共同完成的。色彩在纤维艺术中,是经过经纬色线的组合配置、在交织形成的点线面肌理的层次中体现的。纤维艺术的色彩不同于绘画对色光的追求,它强调的是空间混合的色彩交织效果。因此,在经纬交织中,色彩不但是形态的一部分,而且在形态结构中它又是最重要、最直观的部分。可以说色彩是一种重要的构成语言,它在材与质的交融汇合形与色的相得益彰中创造了纤维艺术的空间美。

现代纤维艺术有着诸多的表现因素,然而色彩的因素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观。艺术家必须首先考虑纤维艺术色彩与环境色彩两方面关系的统一,方能营造整体空间的色彩表现美。

可见,现代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的辉映是来自纤维艺术色彩与环境空间色彩的相互对比与相互协调。

3现代纤维的艺术审美

3.1现代纤维艺术的形态美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论述艺术“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因此,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是构成纤维艺术形态美的灵魂。

现代纤维艺术常运用力的重叠获得深度,产生比物理距离还要强烈的空间形态美;运用力的渐变获得序列,创造具有节奏韵律的形态美;运用透视的抽象变形获得张力,形成具有动感的形态美;更由于新材料的介入,使其具有不定空间、不定动静、不定虚实的形态特征。时而粗犷浑厚、时而细腻逼真、时而飘逸朦胧,可以说纤维艺术的形态美构成了纤维艺术的空间美。

因此,在纤维艺术的创作中作者叶材料的选择与对结构形态的把握,是决定作品在空间造就视觉美的成败所在。

3.2现代纤维艺术的空间及人们的心理因素。

3.2.1现代纤维艺术产生的空间感

建筑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是空间本身,而不是围成空间的实体的壳。壁面形态纤维艺术能使建筑空间与环境产生不同的精神寓意。如一个大厅既可被墙上巨大空间的纤维艺术作品装饰得气派豪华,也可被渲染得轻柔优美。

在建筑空间中,纤维艺术具有空间导向性功能。它能引导人们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一方面保留着对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使各空间层次与环境之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互相交流。如在大型建筑空间内,可通过楼梯处装饰高低错落有序的壁毯形式获取空间导向作用。产生这种空间感受的原因是“在建筑中,人是在建筑内行动的,可以这样说,是他本人在造成第四空间,是他本人赋予这种空间以完全的实在性。”[3]。另外,现代纤维艺术还可以利用随机性创造出巧妙和谐的意境,甚至利用纤维艺术品分割建筑空间,从而营造新的空间。

3.2.2现代纤维艺术的空间美

纤维艺术作品无论是二维的壁面形态还是三维的空间形态只要一经挂起,它的形态、色彩及肌理等因素就与周围空间的众多因素发生关系,艺术家必须从中去平衡协调,并使人们在越觉心理中产生审美联想,这样才最终完成整休的空间美。

纤维艺术的形态与环境空间美的构造始终是艺术家关注的问题,如何去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空间更是艺术家为之这求的目的。空间与形态,形态与空间在相互制约中限定了纤维艺术“运动式样”的形态;同时又在互相辉映中营造升华了整体空间的美。由此可见,艺术家对不同环境空间的积极能动的把握是创造纤维艺术空间美的关键。

3.2.3现代纤维艺术审美的心理因素

环境空间艺术范文篇10

公共艺术营造的沉浸式体验,是技术手段和艺术美的高超展示,能使公众与虚拟环境发生交互式作用,展示公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迥异之处。这种结合视听的公共艺术强调公众与设备的融合,讲究公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公众涉身处境,与公共艺术的虚拟空间环境发生交互,利用公共艺术的设备按键、数字套件和数据手势等操作软件控制开关,与虚拟环境发生无缝衔接。这种空间环境营造的虚幻三维世界,发生色彩光线和声频视频变化,随着公众感官刺激不断地反馈强化,由此带来虚拟环境可感知般得真切,进而联想现实世界的各种状况和自然原貌,获得全面的享受。对材质的认识和基于此基础上的构想是作者对于公共艺术创新突破的重要手段。作者只有站在公众的角度和接受者的立场,深刻认识所在空间环境的特质,主动唤起公众与周围物体,包括其他人进行互动,拓宽感知范围,才能体验到新创造空间的奇妙。构想需要技术手段的辅助,它不仅可以使作者进入创作的新境界,还会给公众参与创新提供意想不到的可能。作者根据公众的感觉与认知能力,积极投入新技术手段,推动公众感知新事物,化腐朽为神奇,自然提升了空间的崇高境界,启发了公众的创造力。

技术性公共艺术还原了某种虚幻的故事场景和自然景观,使参与的公众感觉到了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新体验。公共艺术对公众各种感觉的全面刺激,使静态空间转变成动态场域。这种转化对于心理认知与身体协调,尤其肢体功能运动,非单一艺术形式所能媲美。对于克服休闲“宅”的局限,解放视听过度依赖手机等寻常媒介,广泛的参与公共艺术,可以使大众获得体能的充实。当前公共艺术的技术化路径,声光电造型,刺激人的感观,大大提升了消费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使有关的游戏娱乐、文旅消遣与健康益智等产业相互促进,由此获得了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浮光戏莺》是典型的利用技术模仿自然界鸟鸣的光刺激反应艺术。这件公共艺术缘起于镜面反射游戏,借用光的反射装置,使观众参与空间环境的再创造,从而达到光语言的叙述性描绘。拿光来讲故事,不只是视频媒介的特权,公共艺术有时候会做得更好。当然,不论何种媒介,都离不开公众的积极配合。就像许多大片期待更高的票房,公共艺术也期待设备被公众更多更主动的操作,这样才能完成作品预定的目标。随着新技术大量应用于公共艺术的创作,广义物理学领域的诸多知识成为艺术工作者的必备创作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在许多公共艺术中逐渐常见。公共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门类的学科界定,在新技术的召唤下,可拓展的范围很广。

新技术为公共艺术的全新探索提供了可能的方向。《浮光戏莺》使用传感器原理与功效,通过公众操作设备,触发该环境的百鸟争鸣,将视觉消解后导入听觉,达到身体行为的关联性互动,营造出一种超自然的空间氛围。作者创作这件作品,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传统的公共艺术概念出现解体重构。作者需要掌握物理、工程、生物、艺术、环境、心理、消费、市场等多方面的知识。合适的既有环境不仅有利于突出作者预想的效果,还能促进观众积极地参与,甚至引起社会更深入地关注。树丛中鸟感应到光的照射而鸣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然界鸟类对于光线的反应决定了生存的方式。不论白天生活的鸟类,还是夜间活动的鸟类,对光刺激有先天的研判力。这种本能性的反应,构成了动物群落生命彼此消长,良性循环。这种自然现象,虽然司空见惯,但并不容易让公众轻松领会和掌握。这需要许多专业知识,以及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而技术带来的艺术语言嬗变,有利于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解释自然现象,使公众获得高深知识和普遍认同。《浮光戏莺》以电子化的手段对于自然生态的模拟,十分切合消费社会的公共艺术理解。这件作品通过公众的参与,把繁杂的学术研究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娱乐;同时,也把深奥的学识拉向了平凡的民间,通过下沉市场的泛化,公众的积极参与,达到容易理解,增长全民知识。大自然光线飘忽不定,明暗强弱倏忽剧变,难以捉摸。而公共艺术的人造光,有可循的变换规律,保持了稳定,增加了公众亲近的可能。《浮光戏莺》在白天反射日光,晚上反射LED灯光,光线的日夜转换与公众的心理默契。公众操作鸟鸣器,“光”一闪而过,却被去主角化,动作转换为光刺激,视觉调整为听觉,最终转化成了鸟鸣。机器产生的鸟鸣与光线的变幻合拍,所在空间的公众、操作器、树木笼罩在作者设置的自然环境中。

由于公共艺术逼真还原,公众与自然产生虚拟真实,真鸟和光敏发生器创造了超现实的另一世界。这种环境空间虚虚实实的反应,所在与非所在,有我与非我,为公众营造了犹如身在密林,阳光普照,婉转鸟鸣的实感现场。虚拟现实公共艺术巧妙地利用人类已经掌握的大自然中鸟类交流的数据和生物学知识,通过声频电子信号,将自然感受转化为视听场景,并能让公众超视距和高分辨地感受到。声空间和光空间是公众心理期待突破的屏障,人的操作幻化为鸟的鸣叫,产生了意想不到惊奇。这些自然现象通过专业知识的解读,与现实中的物理场景和实物空间,如阳光、夜光、天空、树木、飞鸟等同构,公众可以就近参与感知。公共艺术营造的二次元自然界还原程度逼真,取决于公众体验后的真情实感。这种模拟环境的真实性与现实世界只有真假难辨,才能让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才是艺术的新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