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函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6:48:44

反函数

反函数范文篇1

1.理解并掌握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定理,运用定理解决有关反函数的问题,深化对互为反函数本质的认识.

2.运用定理画互为反函数的图像,研究互为反函数的有关性质,提高解函数综合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

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

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反函数的步骤(1解2换3注明)

2.求出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①y=2x+4(x∈R)(y=x/2-2x∈R)

②y=6-2x(x∈R)(y=3-x/2x∈R)

③y=x2(x≥0)(y=x1/2x≥0)

(二)新课导入

1.分别将上述三个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图象做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

2.分析各图中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3.给出定理:函数y=f(x)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y=f–1(x)图象关于直线

y=x对称

4.讲解例一:

例1求函数y=x3(x∈R)反函数,并画出原来的函数和它的反函数

的图象。

解:由y=x3,得x=y1/3。因此,函数y=x3反函数是y=x1/3(x∈R)。函数y=x3(x∈R)和它的反函数y=x1/3(x∈R)的图象略。

5.讲解例二:

例2在直角坐标内,画出直线y=x,然后找出下面这些点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并写出它们的坐标:

A(2,3)B(1,0)C(-2,-1)D(0,-1)

解:图略

点A的对称点为A’(3,2),点B的对称点为B’(0,1),

点C的对称点为C’(-1,-2),点D的对称点为D’(-1,0)。

6.给出推论:点(a,b)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为(b,a)

7.练习:函数f(x)=ax+b的图象经过(1,3),其反函数的图象经过(2,0),

求f(x)的解析式。

解:因为函数f(x)的反函数图象经过点(2,0),根据定理和推论,

函数f(x)的图象经过点(0,2)。

将点(0,2)(1,3)的横、纵坐标分别代入f(x)的解析式得:

0×a+b=2

解得:a=1b=2

a×1+b=3

所以,f(x)=x+2

七、教学小结

对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是关于直线y=x对称的。

八、教学作业

思考题及教材64页2、3、5题

九、板书设计

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反函数范文篇2

1.使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函数的概念;

2.反函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

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

教具装备

幻灯片2张

第一张: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记作A);

第二张:本课时作业中的预习内容及提纲。

教学过程

(I)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反函数(板书课题)§2.4.1反函数的概念。

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对反函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复述一下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

生:(略)

(学生回答之后,打出幻灯片A)。

师:反函数的定义着重强调两点:

(1)根据y=f(x)中x与y的关系,用y把x表示出来,得到x=φ(y);

(2)对于y在c中的任一个值,通过x=φ(y),x在A中都有惟一的值和它对应。

师:应该注意习惯记法是由记法改写过来的。

师:由反函数的定义,同学们考虑一下,怎样的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呢?

生: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

(学生作答后,教师板书,若学生答不来,教师再予以必要的启示)。

师:在y=f(x)中与y=f-1(y)中的x、y,所表示的量相同。(前者中的x与后者中的x都属于同一个集合,y也是如此),但地位不同(前者x是自变量,y是函数值;后者y是自变量,x是函数值。)

在y=f(x)中与y=f–1(x)中的x都是自变量,y都是函数值,即x、y在两式中所处的地位相同,但表示的量不同(前者中的x是后者中的y,前者中的y是后者中的x。)

由此,请同学们谈一下,函数y=f(x)与它的反函数y=f–1(x)两者之间,定义域、值域存在什么关系呢?

生:(学生作答,教师板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它的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

师:从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函数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

从反函数的概念我们还可以知道,求函数的反函数的方法步骤为:

(1)由y=f(x)解出x=f–1(y),即把x用y表示出;

(2)将x=f–1(y)改写成y=f–1(x),即对调x=f–1(y)中的x、y。

(3)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下面请同学自看例1

(II)课堂练习课本P68练习1、2、3、4。

(III)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函数的概念,从中知道了怎样的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并求函数的反函数的方法步骤,大家要熟练掌握。

(IV)课后作业

一、课本P69习题2.41、2。

二、预习: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亲自动手作题中要求作的图象。

板书设计

课题:求反函数的方法步骤:

定义:(幻灯片)

注意:小结

一一映射确定的

函数才有反函数

反函数范文篇3

1.理解并掌握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定理,运用定理解决有关反函数的问题,深化对互为反函数本质的认识.

2.运用定理画互为反函数的图像,研究互为反函数的有关性质,提高解函数综合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

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

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反函数的步骤(1解2换3注明)

2.求出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①y=2x+4(x∈R)(y=x/2-2x∈R)

②y=6-2x(x∈R)(y=3-x/2x∈R)

③y=x2(x≥0)(y=x1/2x≥0)

(二)新课导入

1.分别将上述三个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图象做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

2.分析各图中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3.给出定理:函数y=f(x)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y=f–1(x)图象关于直线

y=x对称

4.讲解例一:

例1求函数y=x3(x∈R)反函数,并画出原来的函数和它的反函数

的图象。

解:由y=x3,得x=y1/3。因此,函数y=x3反函数是y=x1/3(x∈R)。函数y=x3(x∈R)和它的反函数y=x1/3(x∈R)的图象略。

5.讲解例二:

例2在直角坐标内,画出直线y=x,然后找出下面这些点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并写出它们的坐标:

A(2,3)B(1,0)C(-2,-1)D(0,-1)

解:图略

点A的对称点为A’(3,2),点B的对称点为B’(0,1),

点C的对称点为C’(-1,-2),点D的对称点为D’(-1,0)。

6.给出推论:点(a,b)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为(b,a)

7.练习:函数f(x)=ax+b的图象经过(1,3),其反函数的图象经过(2,0),

求f(x)的解析式。

解:因为函数f(x)的反函数图象经过点(2,0),根据定理和推论,

函数f(x)的图象经过点(0,2)。

将点(0,2)(1,3)的横、纵坐标分别代入f(x)的解析式得:

0×a+b=2

解得:a=1b=2

a×1+b=3

所以,f(x)=x+2

七、教学小结

对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是关于直线y=x对称的。

八、教学作业

思考题及教材64页2、3、5题

九、板书设计

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反函数范文篇4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

(2)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质去研究认识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1)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示例

对数函数

教学目标

1.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得.又的值域为,

所求反函数为.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2.8对数函数(板书)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对数函数.

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对数函数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从而找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对数函数的值域为,且底数就是指数函数中的,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板书)

1.作图方法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和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和,并分别以和为例画图.

反函数范文篇5

教学重点:掌握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给定区间上的角

教学难点:反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学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学习中常遇到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情况,如果是特殊值,我们可以立即求出所有的角,如果不是特殊值(),我们如何表示呢?相当于中如何用来表示,这是一个反解的过程,由此想到求反函数。但三角函数由于有周期性,它们不存在反函数,这就要求我们把它们的定义域缩小,并且这个区间满足:

(1)包含锐角;(2)具有单调性;(3)能取得三角函数值域上的所有值。

显然对,这样的区间是;对,这样的区间是;对,这样的区间是;

二.新课的引入:

1.反正弦定义:

反正弦函数: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弦函数,记作:.

对于注意:

(1)(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值域);

(2)(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定义域);

(3);

即:相当于内的一个角,这个角的正弦值为。

反正弦:符合条件()的角,叫做实数的反正弦,记作:。其中,。

例如:,,,

由此可见:书上的反正弦与反正弦函数是一致的,当然理解了反正弦函数,能使大家更加系统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2.反余弦定义:

反余弦函数: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反余弦函数,记作:.

对于注意:

(1)(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值域);

(2)(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定义域);

(3);

即:相当于内的一个角,这个角的余弦值为。

反余弦:符合条件()的角,叫做实数的反正弦,记作:。其中,。

例如:,,由于,故为负值时,表示的是钝角。

3.反正切定义:

反正切函数: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弦函数,记作:.

对于注意:

(1)(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值域);

(2)(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定义域);

(3);

即:相当于内的一个角,这个角的正切值为。

反正切:符合条件()的角,叫做实数的反正切,记作:。其中,。

例如:,,,

对于反三角函数,大家切记:它们不是三角函数的反函数,需要对定义域加以改进后才能出现反函数。反三角函数的性质,有兴趣的同学可根据互为反函数的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这一特性,得到反三角函数的性质。根据新教材的要求,这里就不再讲了。

练习:

三.课堂练习:

例1.请说明下列各式的含义:

(1);(2);(3);(4)。

解:(1)表示之间的一个角,这个角的正弦值为,这个角是;

(2)表示之间的一个角,这个角的正弦值为,这个角不存在,即的写法没有意义,与,矛盾;

(3)表示之间的一个角,这个角的余弦值为,这个角是;

(4)表示之间的一个角,这个角的正切值为。这个角是一个锐角。

例2.比较大小:(1)与;(2)与。

解:(1)设:,;,,

则,,

∵在上是增函数,,

∴,即。

(2)中小于零,表示负锐角,

中虽然小于零,但表示钝角。

即:。

例3.已知:,,求:的值。

解:正弦值为的角只有一个,即:,

在中正弦值为的角还有一个,为钝角,即:,

所求的集合为:。

注意:如果题目没有特别说明,结果应为准确值,而不应是近似值,书上均为近似值。

例4.已知:,,求:的值。

解:余弦值为的角只有一个,即:,

在中余弦值为的角还有一个,为第三象限角,即:,

所求的集合为:。

例5.求证:()。

证明:∵,∴,设,,

则,即:,即:,

∵,∴,

∴,∴,即:。

例6.求证:()。

证明:∵,∴,设,,

则,即:,即:(*),

∵,∴,

∴,∴,即:。

注意:(*)中不能用来替换,虽然符号相同,但,不能用反余弦表示。

反函数范文篇6

(一)教学知识点:1.对数函数的概念;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三)德育渗透目标: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2.认识事物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教学方法:

联想、类比、发现、探索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学生的预习,可以直接回答“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指数、对数的定义及指数函数的概念,我们进行类比,可否猜想有:

问题:1.指数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2.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①;

②;

③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3.结论

所以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这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便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讲授新课

1.对数函数的定义:

定义域:(0,+∞);值域:(-∞,+∞)

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因为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所以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的图象.

研究指数函数时,我们分别研究了底数和两种情形.

那么我们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还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请同学们作出与的草图,并观察它们具有一些什么特征?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图象

性质(1)定义域:

(2)值域:

(3)过定点,即当时,

(4)上的增函数

(4)上的减函数

3.图象的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样几个函数:,,,.

我们发现:

与图象关于X轴对称;与图象关于X轴对称.

一般地,与图象关于X轴对称.

再通过图象的变化(变化的值),我们发现:

(1)时,函数为增函数,

(2)时,函数为减函数,

4.练习:

(1)如图:曲线分别为函数,,,,的图像,试问的大小关系如何?

(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3)解关于x的不等式:

思考:(1)比较大小:

(2)解关于x的不等式: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并且研究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反函数范文篇7

1.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其性质以及它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会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培养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化归转化能力;

3.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

过程:

一、复习引入:

实例引入:回忆学习指数函数时用的实例

我们研究指数函数时,曾经讨论过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得到的细胞的个数是分裂次数的函数,这个函数可以用指数函数=表示。

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1万个,10万个……细胞,那么,分裂次数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的函数。根据对数的定义,这个函数可以写成对数的形式就是

如果用表示自变量,表示函数,这个函数就是

由反函数概念可知,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这一节,我们来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新课

1.对数函数的定义:

函数叫做对数函数;它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值域为。

2.对数函数的图象

由于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所以的图象与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的图象关于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的图象,然后根据图象特征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活动设计:由学生任意取底数作图,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整理

3.对数函数的性质

由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见P87表

质定义域:(0,+∞)

值域:R

过点(1,0),即当时,

时时

在(0,+∞)上是增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

活动设计: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整理

4.应用

例1.(课本第94页)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2);(3)

分析:此题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定义域(0,+∞)求解。

解:(1)由>0得,∴函数的定义域是;

(2)由得,∴函数的定义域是

(3)由9-得-3,

∴函数的定义域是

注:此题只是对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应强调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例2.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①②

解:①∴

②∴

三、小结:对数函数定义、图象、性质

反函数范文篇8

2.若集合A中有m个元素,集合B中有n个元素,则从A到B可建立nm个映射

3.函数定义:函数就是定义在非空数集A,B上的映射,此时称数集A为定义域,象集C={f(x)|x∈A}为值域。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构成了函数的三要素

4.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定义域、值域;②对应法则(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5.求函数的定义域常涉及到的依据为①分母不为0;②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小于0;③对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④零指数幂的底数不等于零;⑤实际问题要考虑实际意义⑥注意同一表达式中的两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否相互影响

6.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7.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换元配方法。如果一个函数是二次函数或者经过换元可以写成二次函数的形式,那么将这个函数的右边配方,通过自变量的范围可以求出该函数的值域。②判别式法。一个二次分式函数在自变量没有限制时就可以用判别式法去值域。其方法是将等式两边同乘以dx2+ex+f移项整理成一个x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有实数解则判别式大于等于零,得到一个关于y的不等式,解出y的范围就是函数的值域。

③单调性法。如果函数在给出的定义域区间上是严格单调的,那么就可以利用端点的函数值来求出值域

8.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第一步:设x1、x2是给定区间内的两个任意的值,且x1

第二步:作差¦(x1)-&brVBar;(x2),并对“差式”变形,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因式分解”或“配方法”;

第三步:判断差式¦(x1)-&brVBar;(x2)的正负号,从而证得其增减性

9、函数图像变换知识

①平移变换:

形如:y=f(x+a):把函数y=f(x)的图象沿x轴方向向左或向右平移

|a|个单位,就得到y=f(x+a)的图象。

形如:y=f(x)+a:把函数y=f(x)的图象沿y轴方向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就得到y=f(x)+a的图象

②.对称变换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关于x轴对称

③.翻折变换

y=f(x)→y=f|x|,(左折变换)

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

y=f(x)→y=|f(x)|(上折变换)

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10.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原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反函数的值域及定义域;

11.求反函数的步骤:①求反函数的定义域(即y=f(x)的值域)②将x,y互换,得y=f–1(x);③将y=f(x)看成关于x的方程,解出x=f–1(y),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

12.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关于直线y=x对称;

13.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象交点可在直线y=x上,也可是关于直线y=x对称的两点

14.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15、在定义域上单调的函数才具有反函数;反之,并不成立(如y=1/x)

16.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求法:

①已知y=f(x)的定义域为A,求y=f[g(x)]的定义域时,可令g(x)ÎA,求得x的取值范围即可。

②已知y=f[g(x)]的定义域为A,求y=f(x)的定义域时,可令xÎA,求得g(x)的函数值范围即可。

17.复合函数y=f[g(x)]的值域求法:

首先根据定义域求出u=g(x)的取值范围A,

在uÎA的情况下,求出y=f(u)的值域即可。

18.复合函数内层函数与外层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性相同,则函数是增函数;单调性不同则函数是减函数。增增、减减为增;增减、减增才减

①f(x)与f(x)+c(c为常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②f(x)与c·f(x)当c>0是单调性相同,当c<0时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③当f(x)恒不为0时,f(x)与1/f(x)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④当f(x)恒为非负时,f(x)与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⑤当f(x)、g(x)都是增(减)函数时,f(x)+g(x)也是增(减)函数

设f(x),g(x)都是增(减)函数,则f(x)·g(x)当f(x),g(x)两者都恒大于0时也是增(减)函数,当两者都恒小于0时是减(增)函数

19.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根据抛物线的对称轴与区间关系进行分析,

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a>0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a<0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Ⅱ、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a>0时:最小值在离对称轴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离对称轴远的端点处取得;

a<0时:最大值在离对称轴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离对称轴远的端点处取得

20.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问题解法:

①将方程的根视为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②从判别式、对称轴、区间端点函数值三方面分析限制条件

21.分式函数y=(ax+b)/(cx+d)的图像画法:

①确定定义域渐近线x=-d/c②确定值域渐近线y=a/c③根据y轴上的交点坐标确定曲线所在象限位置。

22.指数式运算法则23.对数式运算法则:

24.指数函数的图像与底数关系:

在第一象限内,底数越大,图像(逆时针方向)越靠近y轴。

25.对数函数的图像与底数关系:

在第一象限内,底数越大,图像(顺时针方向)越靠近x轴。

26.比较两个指数或对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构造相应的指数或对数函数,若底数不相同时转化为同底数的指数或对数,还要注意与1比较或与0比较

27.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

①f(x1+x2)=f(x1)+f(x2)Þ正比例函数f(x)=kx(k¹0)

②f(x1+x2)=f(x1)·f(x2);f(x1-x2)=f(x1)÷f(x2)Þy=ax;

③f(x1•x2)=f(x1)+f(x2);f(x1/x2)=f(x1)-f(x2)Þy=logax

28.如果f(a+x)=f(b-x)成立,则y=f(x)图像关于x=(a+b)/2对称;

特别是,f(x)=f(-x)成立,则y=f(x)图像关于y轴对称

29.a>f(x)恒成立Ûa>f(x)的最大值

a

反函数范文篇9

2.若集合A中有m个元素,集合B中有n个元素,则从A到B可建立nm个映射

3.函数定义:函数就是定义在非空数集A,B上的映射,此时称数集A为定义域,象集C={f(x)|x∈A}为值域。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构成了函数的三要素

4.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定义域、值域;②对应法则(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5.求函数的定义域常涉及到的依据为①分母不为0;②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小于0;③对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④零指数幂的底数不等于零;⑤实际问题要考虑实际意义⑥注意同一表达式中的两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否相互影响

6.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7.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换元配方法。如果一个函数是二次函数或者经过换元可以写成二次函数的形式,那么将这个函数的右边配方,通过自变量的范围可以求出该函数的值域。②判别式法。一个二次分式函数在自变量没有限制时就可以用判别式法去值域。其方法是将等式两边同乘以dx2+ex+f移项整理成一个x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有实数解则判别式大于等于零,得到一个关于y的不等式,解出y的范围就是函数的值域。

③单调性法。如果函数在给出的定义域区间上是严格单调的,那么就可以利用端点的函数值来求出值域

8.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第一步:设x1、x2是给定区间内的两个任意的值,且x1

第二步:作差¦(x1)-&brVBar;(x2),并对“差式”变形,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因式分解”或“配方法”;

第三步:判断差式¦(x1)-&brVBar;(x2)的正负号,从而证得其增减性

9、函数图像变换知识

①平移变换:

形如:y=f(x+a):把函数y=f(x)的图象沿x轴方向向左或向右平移

|a|个单位,就得到y=f(x+a)的图象。

形如:y=f(x)+a:把函数y=f(x)的图象沿y轴方向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就得到y=f(x)+a的图象

②.对称变换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关于x轴对称

③.翻折变换

y=f(x)→y=f|x|,(左折变换)

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

y=f(x)→y=|f(x)|(上折变换)

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10.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原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反函数的值域及定义域;

11.求反函数的步骤:①求反函数的定义域(即y=f(x)的值域)②将x,y互换,得y=f–1(x);③将y=f(x)看成关于x的方程,解出x=f–1(y),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

12.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关于直线y=x对称;

13.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象交点可在直线y=x上,也可是关于直线y=x对称的两点

14.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15、在定义域上单调的函数才具有反函数;反之,并不成立(如y=1/x)

16.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求法:

①已知y=f(x)的定义域为A,求y=f[g(x)]的定义域时,可令g(x)ÎA,求得x的取值范围即可。

②已知y=f[g(x)]的定义域为A,求y=f(x)的定义域时,可令xÎA,求得g(x)的函数值范围即可。

17.复合函数y=f[g(x)]的值域求法:

首先根据定义域求出u=g(x)的取值范围A,

在uÎA的情况下,求出y=f(u)的值域即可。

18.复合函数内层函数与外层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性相同,则函数是增函数;单调性不同则函数是减函数。增增、减减为增;增减、减增才减

①f(x)与f(x)+c(c为常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②f(x)与c·f(x)当c>0是单调性相同,当c<0时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③当f(x)恒不为0时,f(x)与1/f(x)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④当f(x)恒为非负时,f(x)与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⑤当f(x)、g(x)都是增(减)函数时,f(x)+g(x)也是增(减)函数

设f(x),g(x)都是增(减)函数,则f(x)·g(x)当f(x),g(x)两者都恒大于0时也是增(减)函数,当两者都恒小于0时是减(增)函数

19.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根据抛物线的对称轴与区间关系进行分析,

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a>0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a<0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Ⅱ、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a>0时:最小值在离对称轴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离对称轴远的端点处取得;

a<0时:最大值在离对称轴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离对称轴远的端点处取得

20.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问题解法:

①将方程的根视为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②从判别式、对称轴、区间端点函数值三方面分析限制条件

21.分式函数y=(ax+b)/(cx+d)的图像画法:

①确定定义域渐近线x=-d/c②确定值域渐近线y=a/c③根据y轴上的交点坐标确定曲线所在象限位置。

22.指数式运算法则23.对数式运算法则:

24.指数函数的图像与底数关系:

在第一象限内,底数越大,图像(逆时针方向)越靠近y轴。

25.对数函数的图像与底数关系:

在第一象限内,底数越大,图像(顺时针方向)越靠近x轴。

26.比较两个指数或对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构造相应的指数或对数函数,若底数不相同时转化为同底数的指数或对数,还要注意与1比较或与0比较

27.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

①f(x1+x2)=f(x1)+f(x2)Þ正比例函数f(x)=kx(k¹0)

②f(x1+x2)=f(x1)·f(x2);f(x1-x2)=f(x1)÷f(x2)Þy=ax;

③f(x1•x2)=f(x1)+f(x2);f(x1/x2)=f(x1)-f(x2)Þy=logax

28.如果f(a+x)=f(b-x)成立,则y=f(x)图像关于x=(a+b)/2对称;

特别是,f(x)=f(-x)成立,则y=f(x)图像关于y轴对称

29.a>f(x)恒成立Ûa>f(x)的最大值

a

反函数范文篇10

2.若集合A中有m个元素,集合B中有n个元素,则从A到B可建立nm个映射

3.函数定义:函数就是定义在非空数集A,B上的映射,此时称数集A为定义域,象集C={f(x)|x∈A}为值域。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构成了函数的三要素

4.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定义域、值域;②对应法则(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5.求函数的定义域常涉及到的依据为①分母不为0;②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小于0;③对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④零指数幂的底数不等于零;⑤实际问题要考虑实际意义⑥注意同一表达式中的两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否相互影响

6.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7.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换元配方法。如果一个函数是二次函数或者经过换元可以写成二次函数的形式,那么将这个函数的右边配方,通过自变量的范围可以求出该函数的值域。②判别式法。一个二次分式函数在自变量没有限制时就可以用判别式法去值域。其方法是将等式两边同乘以dx2+ex+f移项整理成一个x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有实数解则判别式大于等于零,得到一个关于y的不等式,解出y的范围就是函数的值域。

③单调性法。如果函数在给出的定义域区间上是严格单调的,那么就可以利用端点的函数值来求出值域

8.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第一步:设x1、x2是给定区间内的两个任意的值,且x1

第二步:作差¦(x1)-&brVBar;(x2),并对“差式”变形,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因式分解”或“配方法”;

第三步:判断差式¦(x1)-&brVBar;(x2)的正负号,从而证得其增减性

9、函数图像变换知识

①平移变换:

形如:y=f(x+a):把函数y=f(x)的图象沿x轴方向向左或向右平移

|a|个单位,就得到y=f(x+a)的图象。

形如:y=f(x)+a:把函数y=f(x)的图象沿y轴方向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就得到y=f(x)+a的图象

②.对称变换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关于x轴对称

③.翻折变换

y=f(x)→y=f|x|,(左折变换)

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

y=f(x)→y=|f(x)|(上折变换)

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10.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原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反函数的值域及定义域;

11.求反函数的步骤:①求反函数的定义域(即y=f(x)的值域)②将x,y互换,得y=f–1(x);③将y=f(x)看成关于x的方程,解出x=f–1(y),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

12.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关于直线y=x对称;

13.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象交点可在直线y=x上,也可是关于直线y=x对称的两点

14.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15、在定义域上单调的函数才具有反函数;反之,并不成立(如y=1/x)

16.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求法:

①已知y=f(x)的定义域为A,求y=f[g(x)]的定义域时,可令g(x)ÎA,求得x的取值范围即可。

②已知y=f[g(x)]的定义域为A,求y=f(x)的定义域时,可令xÎA,求得g(x)的函数值范围即可。

17.复合函数y=f[g(x)]的值域求法:

首先根据定义域求出u=g(x)的取值范围A,

在uÎA的情况下,求出y=f(u)的值域即可。

18.复合函数内层函数与外层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性相同,则函数是增函数;单调性不同则函数是减函数。增增、减减为增;增减、减增才减

①f(x)与f(x)+c(c为常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②f(x)与c·f(x)当c>0是单调性相同,当c<0时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③当f(x)恒不为0时,f(x)与1/f(x)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④当f(x)恒为非负时,f(x)与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⑤当f(x)、g(x)都是增(减)函数时,f(x)+g(x)也是增(减)函数

设f(x),g(x)都是增(减)函数,则f(x)·g(x)当f(x),g(x)两者都恒大于0时也是增(减)函数,当两者都恒小于0时是减(增)函数

19.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根据抛物线的对称轴与区间关系进行分析,

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a>0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a<0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Ⅱ、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a>0时:最小值在离对称轴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离对称轴远的端点处取得;

a<0时:最大值在离对称轴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离对称轴远的端点处取得

20.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问题解法:

①将方程的根视为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②从判别式、对称轴、区间端点函数值三方面分析限制条件

21.分式函数y=(ax+b)/(cx+d)的图像画法:

①确定定义域渐近线x=-d/c②确定值域渐近线y=a/c③根据y轴上的交点坐标确定曲线所在象限位置。

22.指数式运算法则23.对数式运算法则:

24.指数函数的图像与底数关系:

在第一象限内,底数越大,图像(逆时针方向)越靠近y轴。

25.对数函数的图像与底数关系:

在第一象限内,底数越大,图像(顺时针方向)越靠近x轴。

26.比较两个指数或对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构造相应的指数或对数函数,若底数不相同时转化为同底数的指数或对数,还要注意与1比较或与0比较

27.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

①f(x1+x2)=f(x1)+f(x2)Þ正比例函数f(x)=kx(k¹0)

②f(x1+x2)=f(x1)·f(x2);f(x1-x2)=f(x1)÷f(x2)Þy=ax;

③f(x1•x2)=f(x1)+f(x2);f(x1/x2)=f(x1)-f(x2)Þy=logax

28.如果f(a+x)=f(b-x)成立,则y=f(x)图像关于x=(a+b)/2对称;

特别是,f(x)=f(-x)成立,则y=f(x)图像关于y轴对称

29.a>f(x)恒成立Ûa>f(x)的最大值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