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所重点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0 21:0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土所重点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土所重点工作计划

国土所重点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

自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使得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使得很多植被被破坏、水土资源流失、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出来。这些问题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阻碍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为了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使得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1水利工程管理

水利工程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一项工程,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合理利用以及调节水土资源。水利工程建成后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水利工程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也是验证水利工程是否可用、是否安全的一个过程。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手段来保持工程建筑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使水利工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控制、调节、流通以及使用水资源,充分利用其来进行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以及环保等工作。水利工程管理的中心内容是指,对水利工程的护理、保养、维护以及更新工程设备,运用水利工程管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使用[1]。2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工作一直是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工作,也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核心,同时也是山区人们生存及山区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水土保持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使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农、林、牧及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土壤的侵蚀情况,结合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运用水土保持理论、生态学理论及经济规律理论,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进行总体部署,以及制定实施安排的工作计划,就是水土保持规则。3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水土保持规划3.1水土保持规划的类型水土保持规划从工作层面上可分为,水土保持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其他规划中的水土保持专业规划[2]。从规划的地域上可分为,全国性或大区域、地方性或中大区域规则,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详见图1。(1)全国性或大区域、大江大河水土保持综合规划。比如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东北黑土地水土保持综合规划等,这种全国性或大区域的水土保持综合规划一般必须由国家批准,并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必要的修改。(2)全国性或大域、大江大河水土保持专项规划。比如全国水土流失预防监督规划、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以及黄土高原工程建设规划等,这种全国性的专项规划一般由国家或部门批准,且一般为近期实施的规划。(3)省、市、县或中大区域综合规划或专项规划。这类规划面积一般在2000km2以上,比如省、市、县的某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水土保持监测规划等,这类规划一般为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跨省的需国家批准。(4)国家大型综合规划中的水土保持专业规划。比如全国生态建设规划、水资源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以及防洪规划等有关水土保持专业方面的规划。

2规划阶段的规划深度和重点

2.1规划期与规划水平年

省级以上规划期为10~20年,地、县级规划期为5~10年。规划可根据实际需求划分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并以近期为重点。

2.2规划的深度和重点

规划阶段要对规划区域进行综合调查,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规划区的水土流失情况、原因以及规律,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制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另外,还要制定规划实施进度,近期安排以及所需的资金,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经济效益。规划阶段的重点是研究、讨论水土流失防治的目标、任务,根据类型区提出防治措施,并选择最优的方案进行实施。

3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和重点

水利工程设计阶段主要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3个阶段。

3.1项目建议书阶段

项目建议书是根据规划确定近期实施的项目,一般不超过5~10年,设计水平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于建设周期比较长的项目,可分期进行编制项目建议书,并确定现状水平年、近期设计水平年和远期设计水平年。项目建议书阶段应说明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等情况,初步确定建设目标,涉及工程地质问题的要了解影响地质条件和地质问题,初步确定总体方案,选择典型小流域进行典型设计,对于大中型拦沙坝等治理工程要进行重点论证,推算工程,初步拟定组织形式、进度安排等。其工作重点是优选建设项目,论证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拟定建设规模、布局、估算投资并进行评价。

3.2可行性研究阶段

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范围与项目建议书相近,建设期一般不超过10年。它是在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确定目标、规模,明确重点建设小流域,对水土保持单项工程应明确建设规模。明确现状水平年和设计水平年,查明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水土流失基本情况,提出水土保持分区,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小流域进行措施设计,并推算措施数量。估算工程量,基本确定组织形式、施工方法和要求,初步确定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基本确定技术支持方案,估算工程投资,提出筹措资金的方案,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对提出的融资方案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其工作重点是阐述分析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确定项目范围、地点、数量,对防治总体布局方案进行比选。推算出各类型区的防治措施和工作量,初步确定技术支持、建设方案、投资估算。

3.3初步设计阶段

水土保持初步设计阶段在多数情况下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合并进行,而且是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进一步确定各条小流域或小片区、单项工程做出的具体设计,初步设计一般要能够指导实施施工。因此,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水平年要根据小流域治理进度安排的情况而进行确定,每条小流域或每个项目的建设期一般都不会超过5年。水土保持初步设计工作范围由可行性研究的区域范围细化到具体的小流域,建设目标也要量化,防治方案、总体布局以及措施配置等要落实到地块(工点)。初步设计阶段要对项目建设任务和规模进行复核,查明小流域内自然、经济条件、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要确定工程设计标准及工程布置,做出相应的设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要根据立地条件进行选定树种、草种并进行典型设计,封育治理措施要根据立地条件和植被类型分别做出典型设计,编制初步设计概念,明确筹措资金方案,分析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工作重点是各种措施的典型设计、单项设计和专项设计,落实施工组织设计、核实投资概算等[3]。

4结语

水资源的可持续循环是水利工程的重要内容,所以水土保持规划工作也是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水利工程的合理建设和水土保持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关乎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对水土保持进行合理的规划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做好水土保持规划工作不仅有利于我国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清,张利.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1,6.

[2]王海洪.在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的研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

国土所重点工作计划篇2

第一,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目前,我县正在进行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规划修编后将沿用至年。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突出重点,保证未来10年我县各项建设用地需要。一要与县城建设规划修编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与县城建设总体规划修编衔接,保证今后较长时期内城市建设用地需要。请国土资源局加强与规划办的沟通、联系,将现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修编中已经有明确意向的用地范围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二要与场镇建设衔接。年中央经济工作会、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编制思路中透露出了一个强烈信号,今后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建设,特别是随着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人口将大量涌入城镇。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有超前的意识、积极的态度,适度超前规划场镇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尽可能与场镇发展规划相对接。三要与产业发展衔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10年我县产业规模将不断壮大,产业发展用地必将大规模增加。如工业集中区正在创建省级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占地规模要按12-15平方公里规划。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与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产业发展用地相衔接。四要与各级重点工程用地衔接。为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今后一个时期中省市各级将确定更多的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要与重点工程建设特别是县级重点工程项目衔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五是与其他公益性事业用地衔接。随着国家财政分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财政收入将更多的向民生项目倾斜,进一步加大公益事业投入。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紧密结合,保证民生工程建设用地。会后,请国土资源局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单位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制定出修编方案,县委、县政府将专门听取汇报。

第二,吃透县上支持乡镇土地开发政策。年,我县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和港澳援建项目较多,用地需求量较大。为保证建设项目的供地,县上专门出台了《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乡镇征收土地和出让金收支管理工作的通知》(仪府发[]53号),解决了乡镇报征土地所需资金问题。一是报征土地费用。凡暂无资金缴纳报征土地费用的乡镇,经县政府批准,可由县财政局垫资缴纳土地报征费,乡镇负责归还本金和利息(资金利息参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执行),其来源为相关乡镇土地出让收益。当年未出让供地的,从财政预算资金中扣收当期应付贷款利息。二是土地补偿资金。乡镇取得建设用地批文后,如无资金支付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经县政府批准后,可由县财政垫资兑现土地补偿费,乡镇负责归还本金和利息(资金利息参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执行),以后所属乡镇出让土地后首先归还县财政垫资部分和资金利息。当年未出让供地的,从财政预算资金中扣收当期应付贷款利息。三是土地出让金分配。乡镇土地出让后,首先计提“四金一费”,即征地调节资金按照土地总价款的2%计提;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按照土地总价款的1%计提;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按照土地总价款的1%计提;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按照土地总价款的5%计提;土地出让业务费按照土地出让总价款的3.5%计提。计提“四金一费”后,金城镇、马鞍镇、立山镇按余额的85%返还,其他乡镇按余额的80%返还。随着时间的推移,计提“四金一费”后的土地出让收益返还比例还可以提高。

第三,规范国有土地出让管理。一是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出让在我县特别是县城土地出让方面一直坚持的比较好,内容公开,程序公正,操作规范。但在一些乡镇特别是金城镇、马鞍镇开发商钻法律政策空子,以企业改制买断土地使用权后实施旧城改造、联合建房等方式,在低价、降低出让期限取得的土地上搞房地产开发,出现一个市场几个年限几种价格的局面,违背土地公开、公平、公正交易原则。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当时企业矛盾突出,希望尽快通过改制走出困境,从而出现了“病急乱投医”的情况;②部分主管部门和破产企业清算组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甚至不排除有暗箱操作、故意为之的嫌疑;③个别部门受不法利益驱动,越权乱作为;④部分乡镇干部国土意识不强,对县上的相关国土政策不熟悉。为此,县政府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予以规范,国土部门要加强对此类用地的审查,凡属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改变用途、出让土地使用权改变用途的,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二是加强国有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用途管理。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必须由国土局出具地块宗地图,规划和建设部门根据场镇规划和地块图出具规划设计条件,编制土地使用权出让方案,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建设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规定的用途和规划指标使用土地。如需修改,必须报经县政府同意,重新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或补充协议,并按规定补交不同用途和容积率的土地差价,防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钻空子,骗取国有资产。三是加强划拨用地改变用途的管理。凡划拨土地需转让、改建或改变用途后不再符合划拨用地政策的,必须依法按出让方式办理相关手续,补交费用。凡以划拨方式或协议出让方式取得的工业、公益性用地或企业改制后用于经营性土地、生产加工用地,经县政府批准后可转变为经营性用地,如具备收购条件的有县土地储备机构依法补偿后予以收购,再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竞价出让;不具备收购条件的,经评估机构评估后补交土地出让金。四是加强土地出让金的收取。国土部门和土地出让乡镇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收取土地出让金,特别是国土部门要发挥职能,帮助乡镇依法催收、追收已出让土地的出让金。

第四,加强农民建房用地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建房用地管理,县人民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建房用地管理的通知》(仪府发[]18号),请大家认真阅读、领会。这里,我主要讲三点:一是实行农房建设用地年度计划管理。从今年起,农村建设用地实行年度计划指标管理,由县政府以文件形式将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下达给乡镇,主要用于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建房用地和不适宜在原址进行危房改造的建设用地。当年没有用地指标的乡镇,国土部门一律不予审批。二是严格审查报批土地。农民建房必须向当地乡镇写出书面申请,由乡镇收集汇总后集中向县国土局报批。国土局要严格审查乡镇上报的宗地情况,所有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凡不符合相关规划的,一律不予审批。通过审批的,可在原址改建的不得迁建;凡属迁建的要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三是坚持农民“一户一宅”政策。凡新建房屋的农户要与县国土资源局签订宅基地复垦合同书,并按耕地开垦费法定标准收取履约保证金。自批准建房之日起12个月内复垦原宅基地并经验收合格的,退还履约保证金。对复垦不合格或拒不复垦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督促农民尽快复垦,否则没收履约保证金,由乡镇负责组织力量复垦。农民迁建住宅占用耕地面积大于旧宅基地复垦面积的部分,由乡镇负责筹集资金,落实占补平衡。复垦宅基地增加的耕地,由国土局统一管理,专门用于置换农村建设用地农地转用年度计划指标,以调剂解决农村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不足。

第五,高度重视地灾防治工作。一是建立地灾隐患治理台帐制度。国土部门要与乡镇密切配合,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台帐,制定分期分批治理方案。二是建立地灾隐患治理动态监控制度。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别是新增加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落实责任,明确专人监控。三是建立地灾隐患治理销号制度。地质灾害隐患台帐建立后,凡已经治理的地灾隐患要立即销号,防止同一地灾隐患多次套取治理经费的情况发生。四是建立重大地灾隐患立项治理制度。凡县内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要通过立项争取治理资金,对于一个区域地质灾害隐患较多、规模不大的,可通过打捆立项争取治理资金。

二、关于城建工作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特别是去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来,我县城乡建设取得显着成绩,城乡面貌大为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年初,县上专门召开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年动员大会,xx县城建设指挥部也专门就县城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在这里,我主要就乡建工作讲三点意见:

第一,抓好乡镇规划编制工作。一是加快场镇规划修编。由建设局负责,对全县56个乡镇规划编制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凡未编制场镇建设总体规划的,原则上纳入县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予以实施。凡重点场镇没有进行规划修编的,要根据场镇今后10年的开发建设情况分期分批进行规划修编。二是严格控制规划指标。为进一步规范场镇建设秩序,凡已编制场镇建设规划和场镇建设规划已经修编的乡镇,由县规划和建设局负责,分街区提出控制性建设指标,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后严格执行。三是保证编制规划经费。凡纳入县政府承诺“十件实事”的规划编制所需经费,由财政统一安排;其他乡镇规划修编所需经费,在场镇建设配套费、乡镇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解决。

第二,加快集镇、新村建设步伐。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走向,今后一段时期将进一步加快小集镇建设,提高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我们要将小集镇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今年,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加快重点集镇建设。今年,县上将积极研究制定政策,重点建设两个场镇。马鞍镇辖区有国家4a级风景区,场镇建设基础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马鞍镇为今年重点建设场镇。立山镇境内龙岗天然气净化厂正式建设投产,经济日趋活跃,场镇人口急剧增加,现有的场镇规划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要将立山镇确定为今年重点建设场镇。会后,县上将组织城建、国土、规划等部门深入立山镇现场办公,研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二是加快场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年启动的垃圾填埋场和6个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强化工程管理,严格控制造价,竣工后按程序申请验收并兑付资金,原则上不追加建设资金。为创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xx县,县上下达了年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请各乡镇尽快启动建设,按期完成任务。三是加快新村建设。除确定的9个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美示范村外,要做好巴南高速公路沿线日兴镇白塔村等集中安置点的总体规划。同时要加快新村建设,在统一风格的前提下,提供单体建筑户型图供建房农民选择,确保居民集中点的整体建筑风貌。

第三,严厉打击乱搭乱建。一是重拳打击县城规划区内乱搭乱建行为。县城规划区内的很多人无视国家法律,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违规加层、新建房屋,特别是东狮路、大东村的乱搭乱建尤为突出,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品位,给县上造成了巨大损失。乱搭乱建如此猖獗,主要基于四个原因:①职能部门配合不密切,没有形成工作合力,监管不到位;②城建部门力量单薄,工作畏首畏尾,不敢大胆开展工作;③乱搭乱建的非法利益空间巨大;④部分党政干部及其亲属利用既有人际关系,暗箱操作,顶风作案。通过近几个月城建大队的艰苦工作,有效遏制了县城规划区内乱搭乱建的不良势头。3月下旬,县上将启动乱搭乱建专项整治活动,该强拆的要强拆。此前要继续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特别是大东村的乱搭乱建,最好由村上督促农户自行拆除。二是全面清查乡镇乱搭乱建行为。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农村建房的不断增多,但大多数建房户法律意识淡薄,未批先建、批少建多、违规搭建等现象十分突出。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监管。所有场镇规划区内建房的都要由本人提出申请,村(居)委会审查后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组织建管所、国土所实地踏看选址,经乡镇长签字同意后报县规划和建设局审批,并严格按审批地点、面积、方案搞好事中、事后监管。会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牵头,规划和建设局配合协作,认真清理近三年场镇违规建房情况,依法依规按程序查处,特别是不按规划乱搭乱建、未批先建、批少建多的,该经济处罚的要经济处罚,该依法拆除的要依法拆除。

三、关于城管工作

城管爱卫工作涉及众多领域。县委、县政府提出年底创建省级优美示xx县的目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在抓实抓好基础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围绕难点,以点带面、全面突破。这里,我主要强调三点意见:

第一,全面实施行政处罚权。省政府批准我县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同时可适度向乡镇延伸。因此,基础条件好、场镇人口多、地理位置优的乡镇要尽快思考场镇的城管工作,积极做好启动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前期准备工作,县城管办要对乡镇城管工作给予业务指导。目前,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已获批准,但城管执法局的机构、人员编制还没下达。会后,请任明、怀平同志牵头,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沟通衔接,力争在县上实施机构改革前落实。

第二,加强县城和城镇的清扫保洁。县城主要街道的清扫保洁效果较好,但背街小巷的保洁情况不理想。城管办要加大督查力度和密度,定期、不定期清查保洁公司工作人员上岗情况,凡是没有按合同约定安排足够保洁人员,要给予惩罚并督促其尽快整改落实。如整改不到位,可终止合同,另外引入保洁公司参与城市管理。

第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县上已经出台了《城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近段时间,县上还将研究、讨论《xx县城区渣土运输管理办法》、《城区游乐设施经营及安装管理办法》以及再生资源回收、机动车维修、城市广告、临街店招设置和建筑立面装饰等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城市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关于自身建设

由于乡镇国土所、建管所的工作人员较少,监管不到位,成绩并不理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近年来查处国土、建设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中,都有乡镇国土所、建管所工作人员履职尽责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加强国土所、建管所队伍自身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队伍力量。目前,还有部分乡镇建管所、国土所人员不齐,工作力量薄弱。凡通过国土、建设部门内部调剂能够配齐人员的要尽快调剂,不能通过内部调剂解决的要加强与乡镇沟通衔接,乡镇要给予大力支持,尽快配齐人员,充实队伍。

第二,加强日常监管。乡镇建管所、国土所上报县级主管部门审批的文件较多。国土资源局、规划和建设局要以正式文件明确国土所、建管所负责初核的具体事项和审核把关的具体程度,明确具体办事流程。

国土所重点工作计划篇3

20*年我县国土资源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县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总战略,以服务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目标,以守住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科技兴地为动力,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手段,严格规范国土资源管理,全面提升国土资源服务水平,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具体工作目标:1、坚守耕地红线,确保全县39.4316万亩耕地保有量、33.*4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2、加强用地调控,用足用好现行政策,全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保持20*年水平,努力保障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需求。3、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千方百计提高利用效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全市考核中名次争取有所前移。4、巩固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成果,强化土地执法检查,加强土地执法动态巡查,严厉打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违法用地案件发现率和制止率达到95%以上,查处率达到95%以上。5、继续深化征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保障安置办法,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全系统的按时报结率达到95%以上,其中上级领导批示和交办的重要件报结率达到100%。6、加强矿政管理和地质环境监测,巩固发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成果,进一步搞好矿山环境治理,努力完成县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任务。7、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8、抓住第二次土地调查和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一契机切,切实加强业务基础工作,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严格耕地保护,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保护耕地,事关经济发展大局和粮食安全。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必须进一步抓好五个关键环节:1、要协助县政府切实抓好对各镇(区)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考核,并要进一步完善考核问责办法,确保责任到位。2、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严把农转用审批关,切实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对耕地占补不能平衡的用地项目,一律不予预审报批。3、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加大造地改田力度。4、要在于城镇试点基础上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快建立基本农田管护体系。5、要严格土地执法,坚决打击破坏基本农田的犯罪行为,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

二、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千方百计保障科学发展

加强用地调控,保障发展需求,是国土资源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在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硬性约束和用地空间渐趋缩小的情况之下,节约集约用地是保护耕地资源、缓解用地矛盾、保障用地需求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1、摸清用地需求。要会同发改、经贸等相关部门全面排查20*年用地项目的报批、供地实施情况和20*年新增建设用地项目的情况,为制订实施年度用地计划提供依据。2、保障供给重点。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县“十一五”规划要求,有保有压地安排项目用地,重点保障对全县经济发展具有支撑推动作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工业、商贸、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急需项目用地。3、用足用好用活现行政策。通过报批省以上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省里的用地计划指标,以减少用地指标压力。同时要大力推进造地改田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以弥补年度用地指标不足,确保耕地占补平衡。4、严把项目准入关。通过加强规划、计划实施管理、严把用地项目准入门槛和项目供地标准,全面实行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招拍挂出让、规范土地出让合同管理和土地税费征缴管理、严格项目竣工验收和土地使用权的变更登记等措施,约束开发建设单位和土地使用者的用地行为。5、完善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定相关文件来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等措施,鼓励各类工业企业向开发区、城镇工业功能区集聚,鼓励开发建设单位和项目业主建造多层标准厂房,大力推进土地资源空间立体开发;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土地进行技术改造,增资扩股,增加投入,提高产出。6、完善考核机制。从20*年开始,要探索把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要求纳入各镇(区)耕地保护责任制并作为干部考核指标。要加强批后监管,尽快启动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建设项目竣工复核验收机制。抓紧清理处置转而未供、闲置未用、空闲未用、低效利用的土地,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土地,对转而未供数量较多、当年供地率达不到考核标准的镇(区),要相应扣减下一年度用地指标。

三、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土地是最大的资源性资产,大力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土地市场建设和发展中,要着力搭建以人为本,公平竞争的用地平台,建立更加规范有序的土地市场秩序。1、进一步抓好《国有土地使用协议出让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规范》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的落实,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坚持批前公示、批后公开办理结果;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必须采用招拍挂出让方式,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同时还要探索隐形土地交易行为的清理和处置。2、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收购储备机制。要合理把握收购储备土地的规模,规避市场风险,完善土地储备库建设方案,储备土地布局要相对合理,数量适度,既能调控市场供求,又能基本保证城市建设需要,要根据政府计划和财力许可做好重点地块的收储和房地产用地的出让,确保经济适用房的用地计划。

四、强化执法监察,及时发现制止土地违法行为

针对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频发势头,必须进一步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力度。1、要强化国土资源法规宣传,重点抓好各镇(区)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2、要探索建立村级协管员队伍,形成一个土地执法信息网络,提升土地执法快速反应能力。3、进一步落实《*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管理办法》,明确土地巡查的范围和职责,完善台帐登记制度,将违法案件的发现率、制止率、查处率作为巡查工作考核标准。4、要强化社会监督,扩大建设项目“挂牌施工”范围,畅通群众举报渠道。5、要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典型案例必须按照“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进行公开查处,充分发挥案件查处的威慑力。6、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千方百计破解执法难题,完善相关部门联合办案机制,形成执法合力,确保处理到位。

五、依法合理征地,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继续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根据我县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完善征地补偿区片综合价和统一年产值标准,适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增加农民收入,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扩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程序和行为。认真做好征地补偿争议协调工作,重视和加强土地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六、以矿山治理为重点,整合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落实科学发展,推进绿色矿业。要进一步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和矿山生态环境。年内要争取建成两个整治示范矿山,逐步开展建设绿色矿山,推进全县矿山环境治理工作。2、整合矿产资源开发。要坚持从*的实际出发,依据新一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矿山布局,继续开展新一轮采矿权公开出让,提高矿山开采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3、做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科学防治地面沉降,继续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建设和地面沉降GPS监测网络的建设

七、大力夯实业务基础,不断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1、按照省、市人民政府的部署要求,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相关工作。年内要争取完成五项工作任务:一是要完成武原镇1:500数字地籍调查,并建立覆盖调查范围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二是要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任务;三是完成县级农村土地调查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任务;四是完成全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汇总,实施地类转换工作;五是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任务。参照《浙江省土地权属争议群体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成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土地权属争议群体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2、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以坚守耕地红线为前提规划农用地,以节约集约利用为重点规划建设用地,以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为导向规划用地布局,以保障实现规划目标为落脚点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管理。继续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抓好规划修编的各项工作,要围绕上述要求,进一步加强课题调研,夯实规划修编基础工作。在抓好规划修编基础工作的同时,按照法定程序,开展规划局部修编和局部调整工作,通过土地置换,拓展用地空间。3、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以实施“金土工程”为契机,做好与省、市联网,保障网上审批工作顺利实现。做好门户网站和OA的应用和日常维护。4、围绕局中心工作,认真做好测量、评估、财务、统计、档案、信息报送、后勤保障等各项基础业务工作。

国土所重点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协调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planning is very important. This dissertation, land planning, city planning from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alyzes land planning of the city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such as dry unified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city planning of land.

Key words: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city planning; 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F301.23

在城市建设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都涉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在时空上做出的超前性计划和安排;城市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各项建设工程和管理的依据。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下文简称“两规”)存在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上需要相互协调,否则用地控制将无所适从。从其基本作用来看,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土地利用。但城市建设离不开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也不能脱离城市建设。两者在规划空间上的统一、编制内容上的重叠和管理对象上的交叉,使得这两个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进行衔接和协调。

1“两规”的编制现状

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起步较早,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广泛编制城市规划。以后几经波折,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开始了大规模编制城市规划。至今,很多城市都已经完成或开始编制第3轮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而言,城市规划经过大量的实践,相对比较成熟,无论从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编制队伍建设,还是从规划管理队伍来看,都比较强,但在规划理论与实践中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

局。它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工作中都不成熟,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编制队伍、规划管理队伍都在发展建设之中。

2“两规”的矛盾

2.1“两规”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在发达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和其他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布局高度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我国正好相反,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城市规划的长期实践中,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优秀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规划编制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规划编制较为成熟,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也较强。相比之下,土地利用规划在我国开展不久,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才起步,但未得到深入贯彻,直至1996年才得以全面展开。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而且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所以,城市用地基本限于按照已颁布的城镇规划蓝图来办理用地手续。即便有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建设中随意突破和变动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摊大饼”式膨胀扩展。同时,由于规划本身很少与用地计划、用地管理等紧密联系,而且还存在着“重编制,轻实施”的倾向,因而在城市土地利用管理中,一直很难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与约束力。

2.2“两规”编制不同步。1998年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了原则性规定,明确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城市规划法》的颁布早于《土地管理法》,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控制作用明显。再加上“两规”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其工作起点、基础不同,往往在各地的

编制过程中规划的起点和期限也不同,这样使得“两规”在表述城镇用地规模时存在明显不同,所得结论缺乏可比性。

2.3“两规”编制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和统计方法不一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详查资料及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更新成果,信息的获取首先应用遥感技术,然后经实地调查、核实、纠正而形成的,可信度较高;而城市总体规划依实地调查资料存在一定差异。此外,两个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也是造成基础数据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如:城市规划部门在统计城市建设用地时,往往将已划入城市总体规划区但还没有建设的郊区或部分农村也计入城市现状用地,土地部门则以实际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或已办理了建设用地手续的用地作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所以城市规划统计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于土地利用详查及变更调查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人口现状数据来自于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和公安局、计生委的调查数据;城镇人口指城镇建成区的常住人口,在暂住人口较多的城市,城镇人口也包括暂住人口(即居住1年以上的人口)。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或相当于居住在城区内,享用和消耗城市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的人口总数。它不仅包含城区中的非农业人口,还包括居住在城区范围内的农业人口和暂住期1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因此,城市总体规划预测人口范围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这造成前者预测的人口数据明显高于后者。

3协调“两规”的意义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宏观指导一个地区城镇建设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两个十分重要的规划内容,两者既相联系,又有许多不同。“两规”都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通过对用地布局的分析和研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制订规划用地分区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城市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当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指导下“,两规”必须相互协调和衔接。因此,理清“两规”的关系,实现“两规”相互协调和衔接;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其基本作用看,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土地利用,但城市建设离不开土地,土地利用也不能脱离城市建设,由于两项规划在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上的一致性,使这两个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进行协调和衔接,在实施过程中,两者也紧密联系,城市规划最终要落实到土地开发和利用上,规划的核心是土地利用,如何使土地有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与规划管理密不可分,所以,协调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分必要。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部也下文,要求各地建设部门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强调城市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一致。因此,协调好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也是协调好城市经济建设与持续发展的关系。

4协调“两规”的基本思路

4.1重视城镇体系规划。协调两规,比较理想的状况是编制区域规划,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两个专项规划进行编制和协调,这样两者间的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但目前这种区域规划缺少《区域规划法》作为法律依据,缺少规范及实施主体,编制时间过长,效益不明显,各级政府目前很难下决心组织庞大的队伍,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费用来编制这样的区域规划。

比较现实的是由政府组织编制各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地市域和县域的),这项工作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其主旨是顺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为区域城镇体系的合理发展确定发展战略,为中心城市发展定位,选择重点发展城镇,以及围绕城镇体系发展的一些区域规划内容。这一轮城镇体系规划不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编制,而是单独编制的,实际上是以城镇为中心的小型区域规划,目的之一是指导新一轮的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各级国土部门及土地规划编制部门应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参与城镇体系规划各阶段成果的论证、评审和鉴定,提出见解,以明确各级各类城镇的发展规划、预测规模和人均指标。

从编制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角度考虑,科学、合理、有权威的城镇体系规划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发展城镇群地区、城镇密集地区、城镇发展轴的主要地段,都要留有比较充足的城镇发展备用地,在这些地区一般不安排基本农田。在耕地占用指标的分配上要向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倾斜。

统一技术规范。根据原来两个规划各自使用的标准,进行协调统一,重新确定一个两项规划都适用的用地分类标准,统一规定两个规划的规划期限以及所采用的有关数据的统计口径。通过统一与规划有关的各种规范、标准、技术手段和编制方法,以达到两个规划在基础数据和规划指标等方面的协调一致。

这里需要协调好3个方面内容:①城市规划区范围。规划区范围划得过大,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难以管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管理部门间的矛盾也会较多。从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需要考虑,城市规划区范围不宜过大;②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指标。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角度考虑,对一些用地条件许可的城市,人均用地可适当超过100m2,但不允许超过120 m2;重点建制镇的建设用地可以适当放宽,但对一般镇、乡、集镇和村庄建设用地以及分散的乡镇企业用地要严加控制;③两个规划的用地分类指标。主要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城镇、村庄、工矿用地等要进一步细分,使两者有对应关系。就目前而言,可以在城市规划区内仍采用城市用地分类,当然为了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可对其做适当的调整与修正,而在规划区外采用全国土地利用分类,这样既可以避免用地分类标准上的相互冲突,也为两个规划的协调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两个规划的城镇人口指标也要统一,建议统一为城镇建成区的常住人口。

城市发展方向协调统一。

要使“两规”在城市发展方向上达到协调统一,必须先确定城市的性质,这对城市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我国国情,保护耕地应作为城市发展用地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应结合区域范围内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在确保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即向宜建区和基础设施有所延伸的地方拓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3]陈银蓉,梅昀,汪如民,等.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30-34.

国土所重点工作计划篇5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贯彻落实省、市国土资源管理会议精神,总结交流特色性工作,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任务,这对进一步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必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20年,是我区经济社会事业保持又快又好发展势头一年,也是国土资源部门真抓实干,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年。一年来,国土资源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抓重点、求突破、创特色、争一流,不少工作可圈可点,有些在省、市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国土资源服务保障能力有了新提升。在国家土地宏观政策进一步从紧、用地计划十分紧张形势下,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上下一心,围绕发展主题,创新思路,狠抓落实,破解了发展中用地难题。积极探索“空间置换”办法,并在镇进行了试点,有效拓展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空间,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为此组成了调研组来我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土地经营迈上新台阶。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决定》,坚持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全面实施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大力推进城镇土地经营,为加快城镇化进程集聚了大量资金。全区经营性用地入市交易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面积公顷,收取出让金万元。国土资源保护取得了新进展。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强化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体系和产业用地投资强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开发整理,认真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开发复垦整理土地新增耕地公顷。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取得新成效。按照公开、公正、透明原则,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做到依法征地、依法补偿、依法安置。建立完善了征地公告和征地工作听证制度,保障农民对征地工作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所有名失地农民均被纳入了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其中有人领取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手册》,补偿到位率为。国土资源干部队伍建设有了新加强。全系统以创建文明单位、“五十佳基层站所”为载体,以行政审批窗口为依托,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在基层站所作风建设活动,塘湾国土所在20年获得“五十佳基层站所”荣誉称号基础上,20年又被提名公示,在市作风办组织明查暗访中,该所工作人员对有关提问对答如流,受到了好评。国土所自加压力,认真工作,也被提名公示为20年基层站所作风建设先进单位。这些成绩取得,离不开上级部门正确领导,离不开相关部门大力支持,这其中更凝聚了广大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战线上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和亲切问候!

当前,我们正站在一个新历史起点。落实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更加主动地融入大局,更为有效地服务大局,努力做到指导思想相统一、总体目标相一致、工作部署相协调。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艺兵同志刚才做了部署,我完全赞同。会上,大家交流发言也都讲得很好。下面,我再讲强调三点意见。

一、立足新起点,准确把握国土资源工作在“十一五”发展中历史使命

“十一五”是在更高起点推进海陵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关键时期。要实现加快发展目标,就需要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我们要主动适应新要求,迎接新挑战,牢记使命,准确定位,推动国土资源工作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十一五”规划实施。

1、新要求,需要我们把工作立足点放在服务科学发展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海陵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创新优势根本要求。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国土资源工作放到落实“十一五”规划大局中去谋划,围绕推进海陵协调发展要求来展开,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用科学发展理论来提高干部职工,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切实把广大工作职工心思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热情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把干劲激发到推动“十一五”规划发展上来。

2、新阶段,需要我们把工作切入点放在促进社会和谐上。社会和谐关键和本质,是人与人和谐,是利益关系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我们要以全新工作理念,更为宽阔视野,推动国土资源工作在更高层次上发展。要进一步确立和谐理念,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更加注重前瞻性与和谐性,坚持围绕和谐发展管好资源、用好资源。要进一步强化统筹理念,不断探索树立节约集约观念,促进科学发展新思路、新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保护与发展和谐统一潜能。

3、新目标,需要我们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推进务实创新上。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须成于实。面对新发展目标,我们要更加自觉地顺应形势新变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土资源工作改革创新,善于将现代管理科学等理念和手段运用到工作中来,努力使国土资源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要进一步倡导求真

务实之风,把更多时间用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上,把更多精力用在围绕中心、破解难题上,以中心工作、难点问题突破,带动全局,推动整体。在这方面,我们既要有求新求变强烈愿望,又要有狠抓落实过硬本领;既要有敢创敢试开拓精神,又要有滴水穿石恒心韧劲。

二、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为“十一五”发展提供保障能力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重要之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努力保持全区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对于海陵加快发展、推进“两个率先”至关重要。作为管理土地资源、落实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关键部门,国土资源系统责任重大。要根据部门职能和工作任务重大变化,创新管理方式和机制,更多关注土地参与宏观调控职能要求,深入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关系。要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决定》精神上来,统一到区委、区政府对今年经济工作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总体要求上来,落实好“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中去。20年重点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

一是牢固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思想,在切实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见成效。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足够资源作为支撑。当前,我区经济社会步入了新一轮加快发展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全区国土资源部门要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提供强有力资源保障和高效优质服务。要继续对上做好用地计划追加争取工作,认真实施土地置换政策,千方百计为建设项目提供及时、高效用地保障和服务,绝不能因为用地计划短缺影响经济发展,更不能因为国土资源工作服务不到位而拖经济发展后腿。要高度重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科学预测未来5-10年各类建设用地需求,提高规划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为经济建设和城市化提供合理用地空间。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为城市建设集聚资金。要继续做好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处置工作,鼓励企业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土地资产使用效率和产出水平,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

二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切实提高国土资源保护水平上下功夫、见成效。我区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全区国土资源部门一定要增强资源忧患意识,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资源保护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发挥规划对资源利用调控作用。要始终坚持土地基本国策不动摇,依法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继续推进采矿权市场化建设,实现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力度,有效预防地质灾害。要加大对重大土地和矿产违法案件查处、曝光力度,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部门执法权威。

三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上下功夫、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和今后15年,将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供需矛盾凸显期,面对资源相对不足日益加剧形势,如果不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一句空谈。要贯彻“节约优先”发展方针,进一步规范和改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和引导建设用地供应。大力推行“三集中”,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不断提高集约用地水平。建立健全以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为主要内容综合控制指标体系。进一步总结完善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政策。按照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加强园区用地管理,科学确定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度,增强开发园区集聚功能、创新功能和产出功能。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全面调查城镇规划区外存量用地情况,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加大闲置土地处理力度,依法开征土地闲置费和收回闲置土地使用权,积极盘活利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足土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继续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规范存量土地流转行为。完善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优先盘活低效利用土地。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积极推进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和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对经营性项目实行供地计划管理,严格控制供地总量,年度供地计划确定后,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严格执行。

四是创新土地制度,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上下功夫、见成效。土地是农民命根子。国土资源部门作为涉农部门,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好农民利益。要严格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建立新增建设用地批后核查制度,加大征地批后监督管理力度,加快形成“批前早介入,批中严把关,批后重监督”全程监管机制。积极探索安置补偿方式,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力推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实行以土地换社保,使被征地农民获得长期稳定收入。认真做好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工作,积极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适应“十一五”发展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队伍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当前,国土资源工作进入了新历史时期,迎来了难得发展机遇。各级对国土资源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和支持,部门地位空前提高,系统管理更加紧密。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与新形势、新任务、新体制特殊要求相比,我们这支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要搞好全区国土资源工作,就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执法严国土资源管理干部队伍,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肯干事、能

干成事国土资源管理人才队伍。这次会议把队伍建设作为主题之一,摆上了重要位置,刚才钱艺兵局长又特别强调了队伍建设问题,国土资源部门对这个问题重视程度。要抓住国土资源体制改革有利时机,以“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自身队伍素质和管理能力建设。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十六大精神,是我们完成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任务精神动力和精神源泉。要将学习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在深读细研、领会实质、拓展思路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水平。要适应改革形势和机关作风建设要求,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特点出发,以创建“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为抓手,坚持严格管理,规范行政行为。积极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时刻保持奋发有为蓬勃朝气、开拓创新昂扬锐气、求真务实干事风气、清正廉洁浩然正气。坚持从梳理内部管理制度、管理环节、管理效果入手,从梳理是否熟悉法律法规、是否依法行政、是否按政策规定和程序办事入手,进行自查自纠,开展经常性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深入开展全系统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推进三个文明建设,进一步树立国土资源部门良好形象,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工作作风。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树立良好形象。国土资源部门担负着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矿产资源重要职责,拥有重要行政职能,面对来自各方面干扰,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和道德防线,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严于律已。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以近年来系统内发生违法违纪案件为典型,加强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切实把好反腐关口。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特别是要严格落实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招拍挂出让制度,把内部会审、政务公开、听证规定、行政过错追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要抓住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领导作风中存在问题,通过持之以恒努力,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国土所重点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测绘技术 土地开发 规划

土地开发规划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以下简称更新调查)是继全国土地开发规划现状调查和土地开发规划变更调查之后,开展的又一次重要的土地开发规划调查工作。土地开发规划更新调查的对象是土地,土地开发规划信息属于地理实体信息,既具有空间位置信息又具有属性信息[1]。

1.测绘技术概述

土地开发规划测绘比地形测量更细致、更具体,同时更讲究方法,它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准确性,在科学决策、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等方面作用重大。

测绘包括测量和地图制图。测量就是获取反映地球形状、地球重力场、地球上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状、空间关系、区域空间结构的数据;地图制图是将这些数据经处理、分析或综合后加以表达和利用的一种形式。

2.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规划中的基础作用

(1)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基础信息数据支持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依据和支持条件就是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经济、统计等基础信息数据的获取和共享。理想的测绘成果上应该附加这些要素,反映整理区域的地形、地物、交通、水系、境界、房屋、人口等现状信息,集中成为数据库,面向不同决策部门提供不同的基础信息数据[2]。

(2)节约投资土地开发规划是投资浩大,工程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以概算控制预算、以预算控制工程决算的步骤进行,从一开始就应为资金的节约、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要做到这点,必须有一套精确、详细的测绘成果作为支撑。所谓精确、详细,就是成果要具有现势性,能充分反映项目区内的一切现状,它直接关系到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投资的合理计算、准确的效益分析、概(预)算的精确计算等。

(3)规范工程行为 土地开发规划的施工、验收和管护必须规范,其先决条件是要有科学、合理、可行的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施工,符合实际的工程设计必须由测绘技术提供测绘详实、能反映出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数据的资料。

3.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规划中的应用

3.1地籍测绘

(1)地籍测绘是土地开发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土地开发规划的前期工作和后续工作均需地籍测绘提供准确和精确的地籍资料。土地开发规划项目区必须要进行统一规划整理,具有规模性。

统一性和整体性特点。因此,必然要打破原有一些不规则的土地权属界线,对其进行裁弯取直。为保证整理后的土地重新确权定界,施工前必须对项目区进行详细的地籍测量,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提供准确的权属界线和各种地类界线(包括地块界)的平面位置、宗地面积、地类面积和地块面积等[3]。

(2)地籍测绘的方法土地开发规划要求内容更为详细、界线更为准确、数据更为精确的大比例尺地籍图,它是在土地开发规划现状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和补测、修测后编绘的。我国土地开发规划现状资料和图件大都是20世纪80~90年代土地详查成果,在变更调查的基础上生成的,其现势性较差。因此,为了满足土地开发规划后权属界线的调整,对整理后的土地配置进行确权、登记和发证,保证被整理的土地权属单位(包括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开发规划前必须对项目区进行一次详细的地籍调查和地籍测绘,其过程要让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和四邻参加,并取得他们的确认、签字,以杜绝土地纠纷。

3.2工程测绘

土地开发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扩初设计、工程规划设计、财务预决算、施工、质量验收和管理等全过程都必须建立在工程测绘的基础上。

(1)前期决策、设计阶段。建设用地整理项目的前期可行陛研究和规划设计,要求工程测量提供项目区的地形地貌、退宅还耕、村庄重建、旧城(镇)改造、地下管线、道路等基本信息;农用地整理,需要工程测绘提供项目区内破碎地形地貌的详细数据描述、农业基础设施状况、各地类的面积与空间布局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直接应用于土地开发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建设计划的审查审批、前期工程方案的优劣判断、工程详细设计、工程概(预)算的准确性、工程的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土地开发控制、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等,为国土、城管、环保、工程设计、农业、水利和电力等部门提供决策、设计、协调、监督和实施等依据。工程测绘还应用于农用地整理项目补充耕地质量的优化设计,为实行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提供参照基准[4]。

(2)中期控制阶段。在中期控制阶段,工程测绘所体现的作用是:①工程测绘资料是项目监督控制的基础。项目监督控制部门如国土、城管、规划监督、农田设施监督管理、水利等部门,在土地开发规划施工过程需要对施工质量等进行全程监管,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规划设计标准,必须运用工程测绘技术获取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土地开发规划项目的运作已经步入了制度化和程序化,即运作机制日趋成熟,项目监督控制及协调工作按照市场运作的要求,将委托工程监理部门完成。②工程测绘资料是项目施工的依据。施工单位不仅要根据专业测绘单位提供的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界)点和通过审批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而且还要利用测绘技术和图纸指导施工过程,从而才能保证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标准施工。

(3)竣工验收阶段。通过工程测绘提供的项目竣工成果图,必须与项目的规划设计图吻合才能进行竣工验收。项目竣工成果图反映的是项目竣工现状,它不仅是项目竣工验收的依据,也是项目运行和管护的依据,要求测量精度高,内容全。

结论

综上,土地开发规划调查技术与测绘技术密切相关,特别是土地开发规划空间信息的获取与土地开发规划图件的编制,受测绘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土地开发规划调查技术反映了一个时代空间科学技术与土地开发规划分类发展的水平,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马军锋. 探究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J]. 河南科技,2013,14:38-39.

[2]张忠焰. 现代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1:57-58.

国土所重点工作计划篇7

一、抓牢政策与发展机遇,科学化保障发展

(一)坚持抓好规划控制引领

1、围绕辖区加快构建“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统筹整合城乡建设用地资源,合理安排用地规模,有序引导全区各类用地需求,有机衔接各类专项规划,以规划管控引领建设发展。

(责任单位:规划地籍科、信息中心、用地耕保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2、认真做好建设用地项目规划咨询服务工作,用足用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调整政策,严格依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和《市国土资源派出机构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规范》,做好建设用地预审工作,提升土地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控制性和实效性。

(责任单位:规划地籍科、信息中心、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3、做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集约优化配置资源。

(责任单位:规划地籍科、信息中心、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二)积极争取新增用地指标

4、加强与省厅、市局的沟通协调,为辖区争取用地计划尤其是在点供、单独选址等指标上予以倾斜创造条件,全年争取更多的农转用计划指标,全力保障辖区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责任单位:规划地籍科、用地耕保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5、建立并完善项目用地库,提升服务意识,做好重大项目跟踪工作,加强与区有关部门衔接,掌握项目推进情况,全力做好重大项目尤其是创业特别社区、功能片区等重点产业、重大民生以及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跟踪服务。

(责任单位:规划地籍科、用地耕保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三)提高批后征供工作效率

6、精心做好中心城区、村镇批次、单独选址等各类项目的报批,完善建设用地征地报批跟踪机制,确保各类用地及时报批。

(责任单位:用地耕保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7、认真剖析揭示征供推进制约瓶颈,协调钝化工作运行中的障碍与矛盾,优化工作流程,加大协调督办力度,实现当年批准项目的批后实施完成率80%以上,近3年供地率不低于60%的目标。

(责任单位:用地耕保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8、加大重点项目供地服务协调力度,完成市局布置的各类供地计划,工业用地年度供应不少于90公顷。

(责任单位:用地耕保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四)着手构建农村土地新市场

9、以推动土地综合整治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目标,积极探索并形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有形市场建设途径与方法。

(责任单位:用地耕保科、规划地籍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二、保护与整治双轮驱动,一体化三区统筹

(一)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10、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并建立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全区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2.19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9.94万亩。

(责任单位:用地耕保科、法规监察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11、实施好辖区内年度基本农田保护相关基础工作,加强耕地保护各项制度的落实,强化保护责任目标履行。

(责任单位:用地耕保科、法规监察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12、探索和逐步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资金激励奖励机制,提高基层组织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责任意识,促进耕地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责任单位:用地耕保科、法规监察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二)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13、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规定,努力拓宽渠道争取易地补充耕地,努力确保辖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责任单位:用地耕保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14、完成孟北四个宕口、汉能光伏项目以北地块增减挂钩工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责任单位:用地耕保科、地质矿产科、规划地籍科、龙潭国土资源所、第二国土资源中心所)

三、节约与利用双向合力,合理化集聚资源

(一)构建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15、深入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县创建活动,研究建立体系化的土地管理利用新机制,形成辖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模式。

(责任单位:用地耕保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二)积极盘活闲置存量资源

16、加大低效土地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研究建立存量闲置土地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辖区存量闲置土地调查分析制度,闲置土地处置率达到80%以上。年度收回、调整、盘活闲置土地不少于800亩。

(责任单位:用地耕保科、法规监察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三)强化项目用地批后监管

17、利用“一张图”成果建设用地监管平台,积极赢得市局支持,实行建设用地公示牌制度,对土地供应信息、出让金缴纳、交地时间、开竣工时间、复核验收等信息实行全流程监管。

(责任单位:用地耕保科、法规监察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四)创新土地年租金征收机制

18、探索土地年租金征收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土地年租金征收工作新突破。

(责任单位:用地耕保科、计划财务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四、创建与稳控双管齐下,标准化土地监管

(一)夯实土地执法监管载体

19、深入开展土地执法模范区创建活动,巩固创建成果,建立先进科学高效的工作化标准体系,形成分局系统执法工作标准指南。

(责任单位:法规监察科、执法监察大队、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20、全面推进涉农村(社区)土地管理示范点创建活动,督促和引导基层依法管地、用地。

(责任单位:法规监察科、执法监察大队、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二)抓好违法用地整改工作

21、扎实做好2012年度卫片检查整改落实工作,积极跟踪、超前谋划做好2012年度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督促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单位积极履职,实现年度卫片执法检查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控制在4%以下,违法占用耕地面积不得超过100亩,确保“双零”目标实现。

(责任单位:法规监察科、执法监察大队、机关各相关科室、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22、充分运用“一张图”和实用有效的土地执法巡查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及时反映违法用地态势,对辖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发现率应达到实际发生数量的100%,网上巡查系统登记率、完整率达到100%,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95%以上。

(责任单位:法规监察科、执法监察大队、机关各相关科室、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三)探索土地执法长效机制

23、探索建立管控违法用地的约束倒逼机制,建立土地管控保证金考核办法,促使街道、开发区和平台主动节约集约用地,主动减少新增违法用地的发生,主动有效地强化违法用地整改力度,以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秩序。

(责任单位:法规监察科、执法监察大队、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24、完善土地执法“网格化”管理,并纳入各街道与平台社会事务“网格化”管理中,打造信息成果共享平台。

(责任单位:法规监察科、执法监察大队、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25、推动落实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继续加强对违法用地处置的部门联动机制建设,建立并完善“农、临、设、水”项目用地的联动联办机制,完善国土行政执法、联合执法以及公安、司法、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合办案、联合督查和案件移送制度,形成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合力。

(责任单位:法规监察科、执法监察大队,机关各相关科室、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四)有效化解涉土矛盾

26、畅通受理渠道,强化首办负责制,充分发挥各科室、所联络员作用,落实局领导接待日制度,完善科室、所工作会商会办平台,对辖区内重点问题定期排查上报上级部门,并采取措施做好息访工作,实现群众到部、省厅零上访。

(责任单位:办、机关各相关科室、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27、牵头负责“12345”政府服务热线工作,及时办理和回复“12345”平台涉土工单,及时妥善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

(责任单位:办、机关各相关科室、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28、研究制定、落实国土资源重大政策、项目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定期总结、分析、汇报工作情况,预防、化解涉土矛盾。

(责任单位:办、机关各相关科室、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五、基础与服务双措并举,精细化管理创新

(一)深化国土新闻宣传实效

29、积极应对媒体,认真做好舆情监测、舆论引导及媒体接访工作,维护系统良好形象。

(责任单位:办公室、办、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30、围绕年度重点工作任务、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特色亮点创新工作等,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新闻宣传力度。全年完成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新闻稿件不少于20篇,其中国家级不少于4篇。调研文章不少于20篇。

(责任单位:办公室、机关各科室、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31、认真筹划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宣传活动并取得实效。

(责任科室:办公室、地质矿产科、法规监察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32、建设分局外网平台,加强信息公开,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责任科室:办公室、法规监察科、机关各科室)

(二)加大国土信息化开发建设

33、深化“一张图”成果开发和利用,针对分局管理、决策各项工作需要,完善全区重大项目保供系统,建设全区新增建设用地动态巡查及批后跟踪管理系统平台。

(责任科室:信息中心、各相关科室、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34、强化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巩固星级创建成果,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与运用水平。

(责任科室:办公室、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三)加大地质环境保护力度

35、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点的分析排查,进一步夯实防灾基础,协助建设单位做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补助资金的申请工作,督促完成6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工作,确保年度地质灾害发生零伤亡。

(责任单位:地质矿产科、各相关国土资源(中心)所)

36、推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配合市局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修编工作。

(责任单位:地质矿产科、规划地籍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37、跟踪督促仙林大学城灵山、桂山、龙王山建材矿区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及京沪高铁沿线(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确保按期全面完成。

(责任单位:地质矿产科、各相关国土资源(中心)所)

38、积极督促责任主体完成全市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中的年度工作任务。协助启动黄龙山地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

(责任单位:地质矿产科、各相关国土资源(中心)所)

39、扎实做好辖区内矿山开采和矿山环境治理项目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管工作。

(责任科室:地质矿产科、各相关国土资源(中心)所)

(四)严格规范土地登记发证

40、进一步重视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酝酿出台集体土地登记规范化操作手册。

(责任单位:规划地籍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41、全面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通过上级验收。

(责任单位:规划地籍科、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六、效能与廉政双轨并重,规范化队伍建设

(一)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执行能力

42、全面贯彻实施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市委市政府“十一个一律”、区委区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执行能力的十七项规定的要求,开展自查整改,提出改进措施,以实际行动,消除薄弱环节,切实解决问题,改进机关作风和政风行风,实现争先进位目标。

(责任科室:组织监察科、机关各科室、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43、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明确发展新要求,研究工作新举措,深化“三争一创”主题实践活动,执行力强,工作落实,办事提速,服务提质,服务形象好,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高,各项工作实现争先进位目标。

(责任科室:组织监察科、机关各科室、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44、强化目标责任制度,完善考评机制,建立完善通报讲评、信息反馈、检查监控等日常工作机制,推进工作及时有效落实。

(责任单位:组织监察科、机关各科室、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二)提升整体素质,优化干部队伍

45、积极探索全人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深入开展业务研讨、技能培训、互动交流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制度为依托,以培训为抓手,有效地促进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全面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国土干部队伍。

(责任单位:组织监察科)

46、以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选用机制,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公信度和满意度,积极探索后备干部培养的有效途径,完善干部考核办法和结果运用。

(责任单位:组织监察科)

47、调整管理体制,合理调配干部队伍,探索临时人员聘用新机制。

(责任单位:组织监察科)

48、加大品牌建设,切实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业务、硬件、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群众满意率。

(责任单位:各国土资源(中心)所、用地耕保科、办公室、组织监察科)

(三)坚持清廉务实,构建惩防体系

49、坚持非税收入征收政策,确保各项规费足额征收、结算到位。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确保系统预算编报与执行畅通。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标准,严格控制不必要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创建节约型机关。出台分局系统会议、公务接待、车辆管理等相关规定。

(责任科室:计划财务科、办公室、机关各科室、各国土资源(中心)所)

国土所重点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用地状态偏离度;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状况差异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108-06[FK)][FK)]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基础。目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已经在全国逐步铺开,如何客观评价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期为1997-2010年)的实施状况,成为科学合理编制新一轮规划的关键环节。在业已开展的有关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中,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地(市)、县(市)单元,评价内容、指标设计多围绕在规划实施的效果、效益、效力等方面[1~4],缺乏全国尺度和省级尺度的评价研究及方法探索。然而,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上一行政层次规划对下一层次的规划有调控作用,因此,对各省域上轮规划的实施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将有助于从宏观层面上加强对规划实施状况的认识。为此,本文结合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要求,设计了用地状态偏离度指标,据此评价1997-2004年间各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状况的差异,并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为新一轮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1 上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目标简析

上轮规划编制时,我国的土地资源面临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双重挑战,规划确定了以保持耕地为核心的规划目标[5]: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耕地面积保持平衡,到2010年保持在12 801万hm2(19.20亿亩)以上,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10 856万hm2(16.28亿亩)以上。林地、牧草地面积增加(见表1)。②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控制。规划期间(即1997-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不超过340.80万hm2(5 112万亩),其中,占用耕地面积不超过196.67万hm2(2 950万亩)。此外,上轮规划对土地 开发整理复垦、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也提出相应的要求。根据全国规划有关具体目标,对各个省域规划的编制进行了目标分解和调控

上述目标在全国或各省域的实现,实质上涉及在有限或固定数量的土地资源中,在“保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前提下,如何对各类用地规模进行合理配置,亦即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优化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选择规划调控的主要用地类型,分析某一时间点的利用状况与规划设想的可能状态的差异,其结果将是规划实施状况的反映。

2 用地状态偏离度的指标设计与技术处理

2.1 用地状态偏离度的指标设计

用地状态偏离度是指土地利用的现状规模与规划预计规模的偏离程度。本文设定的现状年份为2004年,对应年份的各省域各种类型土地面积作为现状用地规模,而2004年的规划预计实现目标则需要根据规划设计的用地规模变化量进行推算。由于上轮省域规划一直到2001年才全部获得批准,此时已经过了近期目标年,因此,本文采用上轮规划确定的基期年(即1996年)和规划目标年(2010年)之间年均用地规模量来推算2004年的规划预计用地规模。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Pi为某地类的用地状态偏离度;Y1i为1996年某地类用地规模;Yti为规划2010年某地类用地规模;Ygi为规划预计2004年某地类用地规模;Yxi为2004年某地类用地实际规模;di为1996-2004年某地类年均变化量。

用地状态偏离度的正负号表示现状用地规模与规划目标的偏离方向,绝对值表示与规划目标的偏离程度。由于上轮规划对于各种地类的调控方向不同,所以正负号所表示的意义也有所不同。譬如,对于耕地而言,规划要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规划目标,因此,偏离度小于0表示耕地保有量没有达到规划要求,偏离度大于0则说明规划目标的落实情况较好;而对于建设用地则恰恰相反,偏离度小于0说明规划目标的落实情况较好,偏离度大于0说明建设用地的增长已经突破了规划目标。

2.2 反映规划实施状况的主要用地类型选择

结合上轮规划严格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主旨,用地结构优化的基本落脚点是耕地占补平衡,并且需要从宏观上体现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用途管制差异。因此,本文选取了耕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6种用地类型,对比分析2004年各类用地实际用地规模与规划预计目标的偏离程度,进而反映各省域上轮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状况。

2.3 数据处理说明2.3.1 用地分类的调整及相关数据处理

2001年,国土资源部颁布了新的土地分类,导致1996年、2004年以及上轮规划目标年数据无法衔接。因此,本文按照上轮规划的土地分类体系对1996年和2004年数据进行了调整主要调整是在“农用地”中增加了“水面",并将2002年土地分类中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涉及和“水面”有关的用地调整到相应的“水面”中;在“交通用地”中将“农村道路用地”纳入,而非设置在2002年土地分类的“其它农用地”中。 ,以保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

2.3.2 规划预计的2004年用地规模估计

本文涉及的用地数据来源于1996年和2004年的土地变更调查,以及各省域上轮规划目标年(2010年)的用地规模目标。但是,各省域编制上轮规划时所采用的规划基期数据,与1996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并不完全一致,特别是城镇用地规模有所调整。因此,本文在估算规划预计的2004年用地规模时,采取以1996年变更调查数据为基数,加上1997-2004年间规划预计净变化量的方式来处理。

3 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状况差异分析

3.1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总体状况简析

截至2004年底,全国农用地规模低于规划预计目标2.22%,而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规模分别超出预计目标3.18%和5.57%。在农用地中,耕地、林地、牧草地和预计目标存在明显的差距,分别相差4.99%、2.23%和1.81%;建设用地则恰恰相反,除水利设施用地外,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都远大于规划预计目标,分别高出6.93%和4.04%。

上述情况表明,1997-2004年间,农用地尤其是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长的速度都要大于上轮规划的预期。

3.2 各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状况差异分析

3.2.1 耕地保护目标的规划实施效果空间地带性明显,呈现“黑滇线”沿线较好、东西两翼较差的“沟谷”状格局

在全国31个省域单元中,所有省域的耕地偏离度都小于0,说明无一省域的耕地保有量达到了规划预计目标。其中,有7个省域的状态偏离度低于-10%,偏离程度最多的北京达-31%。

从空间分布看,以黑龙江和云南两省连线(简称“黑滇线”)为界,耕地状态偏离度呈现明显的沿线低、两翼高的“沟谷”状格局(见图1a)。 “黑滇线”沿线省域以及,耕地状态偏离度绝对值相对较小;“黑滇线”以西,自内蒙古向西至新疆,向南至四川,包括河北、山西等在内的12个省域,是我国耕地偏离度绝对值较高的地带,并且各省域之间相差较大,偏离幅度最高的北京是相对较低的甘肃省的5倍;“黑滇线”以东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11个省域,偏离度介于“黑滇线”沿线和该线以西的省域之间,属于二级高地。此外,北京、天津、上海三大传统直辖市的耕地状态偏离度绝对值要明显大于周边省域。

3.2.2 多数省份的林地未达到规划目标,黄河中游沿线诸省规划实施相对较好;牧草地实施效果以“黑滇线”为界,西优东劣

从林地的规划实施情况来看,多达20个省域没有达到规划预计目标,其中偏离程度较大的省域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西南的广西、云南、贵州,以及内蒙古、江西和青海,而黄河中游沿线的河南、山西、陕西和宁夏等省域规划实施相对较好(见图1b)。

就牧草地而言,只有青海、河北、宁夏、浙江四个省域达到规划预计目标。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牧草地状态偏离度也呈现以“黑滇线”为界,东高西低的格局,“黑滇线”以西规划实施相对较好,而该边界线以东省域,集中了所有偏离度小于-10%的省域,除浙江、福建、安徽外,其余所有省域偏离度的绝对值都高于“黑滇线”以西地区(见图1c)。

3.2.3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普遍超出规划预计目标,偏离度沿东部沿海和长江所构筑的“T”字轴向外逐步减小

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来看,多达22个省域的用地规模突破相应目标。如图1d所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状态偏离度的空间分布,明显是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以长江为横轴,呈“T”字型衰减。超出规划预计目标幅度最大的前6个省域全部分布在东部及东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偏离度略低于东部,但长江沿线省域的状态偏离度要明显高于南北两侧其他省域;未超出规划预计目标的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包括东北三省、中部的内蒙古、西北的甘肃、陕西、青海以及西南的、广西。[HJ*4]图1 各省域不同类型用地的状态偏离度分析图

Fig.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land use departure degree in every province3.2.4 北部和中南地区交通用地的规划落实较好,东部沿海地区和北纬35°线附近省域偏离度较大

就交通运输用地而言,有14个省域未突破规划预计目标,在空间分布上以北部和中南两大区域为主,主要包括自东北三省向西的北部国界线沿线的内蒙古、甘肃、新疆,以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广东和海南等省域。

超出规划设想的省份,主要包括东部沿海的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以及自北京、河北向西,分布于北纬35°线附近的山西、河南、山西、宁夏、四川、重庆、青海和等省域。中西部地区交通用地的快速增长是上轮规划实施的重要特点,偏离度较大的前5个省域中有3个位于中国西部,平均偏离度高达8.4%(见图1e)。

3.2.5 未利用地开发力度不足,偏离度较大的省域集中分布于全国的南北两端

虽然上轮规划将耕地补充列为主要规划目标之一,但作为主要补充来源的未利用地开发,规划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全国仅有新疆、上海两地达到预计目标。从未利用地状态偏离度的空间分布看,数值超过20%的省域主要包括南部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以及北部的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和山东,基本上集中分布于中国的南北两端(见图1f)。

3.3 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类型分区

在单项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以耕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用地状态偏离度作为变量,运用基于欧式距离的离差平方和法,对31个省域进行空间聚类分析,从而形成依类归并的结果,由此反映出我国上轮规划在全国不同地域的实施情况以及相应类型的主要特点。经过聚类分析,将全国各省域归为4个类型区(见图2)。

(1)第一类型区:包括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东部的河北、福建、浙江,中部的安徽、湖南,西部的、重庆、四川、贵州、新疆、甘肃等13个省域,国土总面积占全国的57%,该类区域各类用地指标的状态偏离度相对较低,除未利用地偏离度稍大,其余各类用地的平均偏离度绝对值都在5%以下。需要说明的是浙江、福建、安徽三省域 ,虽然被划入这一类型区,但其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状态偏离度却很高,如果单就这一用地而言,其规划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从本文研究所选六类用地的综合情况来看,规划实施与规划预期较为接近。

(2)第二类型区:包括辽宁、湖北、广西、海南和云南5个省域,国土总面积占全国的10%,其规划实施的共同特点是未利用地开发不足、牧草地与规划预期有差距,但都处在第二梯队。根据上轮规划对1997-2004年间的估计,这些省域应开发未利用地450万hm2,但实际只开发了60万hm2,仅占规划目标的13%,同时也略好于天津、广东(仅实现规划目标的3.6%);牧草地规划预计增加97.8万hm2,而实际却减少12.1万hm2,状态偏离度在-48.2%~-49.2%之间,但仍要稍好于第四类型区(所有省域牧草地偏离度都小于-60%)。

(3)第三类型区:包括内蒙古、陕西、青海和宁夏4个省域,主要位于中国北部地区,国土总面积占全国的22%,区域内耕地规划实施情况较差,平均状态偏离度达-16%,耕地减少速度远远超出规划设想。按照上轮规划,到2004年末区内4个省域单元耕地保有量应维持在1 489万hm2左右,而实际已经减少到1 278万hm2。

(4)第四类型区:主要位于中国的东部地区,包括广东、江苏、山东、北京、上海、天津、河南、山西、江西等9个省域,国土总面积占全国的10%,区域内各类用地指标的状态偏离度普遍比较高,建设用地超出规划实施与农用地、未利用地未达到规划设想的现象并存,规划的实施效果和预计目标相差较大。2004年,这些省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合计880万hm2,比1996年增长78万hm2,超出规划设想9.6%。与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恰恰相反,耕地和牧草地规模逐渐减小,到2004年已分别降至3 124万hm2和75万hm2,低于规划设想4.9%和64%;林地保有量也不太理想,除山西、上海、河南外,其余省域林地保有量均未达到规划要求。同时,未利用地开发也未达到规划要求,按照上轮规划设想,到2004年末开发未利用地291万hm2,而实际上仅仅完成了40万hm2,不足规划设想的14%。

4 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差异的成因分析

分析上轮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状况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4.1 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西部和西北部地区耕地大量减少

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特大洪灾后,我国“积极推行封山育林,对过度开垦的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加快林草植被的恢复与重建”[6]。1999年退耕还林(草)工作在陕西、甘肃、四川三省率先展开试点,并于2002年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启动,我国的北部、西部和西北部地区正是这次退耕还林(草)工作的重点地区。

1999-2004年间全国大部分省域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退耕还林(草),而这种影响表现为由东往西逐步增大的趋势。这6年间,“黑滇线”以西的12个省域,由耕地转为林地和牧草地的面积分别为329万hm2和106万hm2,合计达435万hm2,共占该地域同期耕地减少总规模的75.4%,其中青海和宁夏分别高达96.3%和95.8%。

4.2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加大了耕地规模的减少

在上轮规划实施的“九五”和“十五”时期,全国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3%和9.5%,高出规划设想0.3和2.5个百分点,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建设用地规模也不断增长。据统计,2004年GDP总量排在全国前10位的省份,其1996-2004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长占全国总增量的60%,而前5位的省份所占比例高达44%。进一步对省域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状态偏离度、偏差量与GDP增量、人均GDP增量、总人口增量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偏差量与GDP增量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偏离度则与人均GDP增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见表2),表明经济发展是导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与规划预计目标产生偏差的最主要原因。

与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相对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耕地保有量也在不断减少,这在“黑滇线”以东表现得尤为明显。仅1998-2004年间,这些地区共有30.9%的耕地减少是由于建设占用造成的,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5%,其中上海市高达73.9%,福建和江苏也分别达到57.2%和47.6%。

4.3 土地开发力度与规划预期差距大,耕地补充规模偏小

按照上轮规划的要求,应通过土地的开发整理复垦,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然而,在规划实施期间,这项要求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全国未利用地的规划实施偏离度将近6%,土地开发力度不足,仅上海和新疆两地达到了规划要求,其余省域的未利用地开发规模均低于规划目标,耕地补充规模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各省的耕地总量不断下降。

4.4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适时调整也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15-20年,虽然在编制规划时,编制者会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考虑,但由于规划期限长,并且缺乏更具实际指导意义的近期规划,往往导致规划设想与近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能完全衔接。为此,在历年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中,需要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实施。

对比分析1997-2004年实际下达给各省域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和规划预计的建设用地新增规模,可以发现,共有23个省域的转用指标低于规划预计增量,其余8个省域则超出了规划设想;在偏离幅度上,仅有5个省域的偏离幅度在10%以内,有一半的省域偏离幅度超过30%。进一步分析历年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与规划预计的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之间的差异,只有6个省域的占用耕地指标没有超出规划设想,其余省域全部突破规划控制目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5 结 语

本文对1997-2004年各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状况的差异性进行评价,发现:①耕地保护目标的规划实施效果空间地带性明显,呈“黑滇线”沿线较好、东西两翼较差的“沟谷”状格局。②多数省份的林地未达到规划目标,黄河中游沿线诸省规划实施相对较好;牧草地实施效果以“黑滇线”为界西优东劣。③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普遍超出规划预计目标,偏离度沿东部沿海和长江所构筑的“T”字轴向外逐步减小。④北部和中南地区交通运输用地的规划落实较好,东部沿海地区和北纬35°线附近省域偏离度较大。⑤未利用地开发力度不足,偏离度较大的省域集中分布于中国的南北两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6种用地类型的状态偏离度进行聚类分析,将全国31个省域分为四个类型,从而反映各自规划实施的主要特点。进一步分析表明,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利用地开发力度不足以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适时调整是造成各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差异的主要原因。

上述研究提供的启示在于: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差异巨大的地域范围内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必须要开展分区研究,针对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目标和管制措施。而且,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及其相应技术体系的建设,强调近期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密切近远期规划之间以及规划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间的联系,加大规划的执行和监管力度,真正将规划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小敏,郭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5):35~40.[ Zhao Xiaomin,Guo Xi.Study On the System of Land Use Planning[J].China Land Science,2003,17(5):35~40.]

[2]余向克,邓良基,李何超.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方法探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1):32~36.[ Yu Xiangke,Li Hechao.A Discussion on Evaluation Method of Implementation of Land Use Planning[J].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2006,23(1):32~36.]

[3]陈银蓉,梅昀,代兵,汪如民,谷晓坤,韩勇.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01~107.[ Chen Yinrong,Mei Yun,Dai Bing,Wang Rumin,Gu Xiaokun,Han Yong.Study on Implementing Evaluation of Urban Land Use General Planning[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16(6):101~107.]

[4]涂姗,李江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1):55~59.[ Tu Shan,Li Jiangfeng.A Research on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Method of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J].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2006,23(1):55~59.]

国土所重点工作计划篇9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的要求,要切实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认识上要有新提高

1、对当前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要有新认识。一方面,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土地管理面临“两碰头、一忧虑”的形势,矿业受到“一紧一松、震荡调整”影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形势,土地和矿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激发出各地极大的改革热情,土地流转加快,各种探索踊跃,规范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务繁重。二是中央和地方新增投资力度大、范围广、建设时间集中,扩大内需保增长的项目用地有可能出现井喷式上扬,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供求不足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违规违法用地可能反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15号令)从今年开始执行,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违规违法用地势头,大量问责的局面将令人忧虑,严格执法监管的阻力和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三是经济危机影响可能还没有见底,总体上可能继续下行,矿业支柱产业遭到严重打击,主要矿产品产量增速明显回落,矿产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一些矿业企业可能减产停产。

另一方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各级领导对国土资源工作更加重视,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工作更加关注,为我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动力。从土地管理看,15号令的实施和共同责任机制的建立,必然会增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用地需求短期内迅速增加和用地总量的控制,必然会形成倒逼机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动我们加快土地审批制度改革。从矿产资源管理看,一批小型矿山企业的停产倒闭,给我们提供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合重组矿产资源的有利条件,找矿、管矿、用矿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

因此,当前国土资源工作既面临困难与压力,同时又面临机遇和挑战,这就是我们的形势,大家必须清醒认识。

2、积极应对,在保护和保障上要谋求新发展

针对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局面,我们该如何审时度势,变压力为动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上级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上来,紧紧把握“守底线、保增长、调结构、防反弹”的工作大局,主动作为、顺势而为。

一要积极应对。就是全局上下在压力和挑战面前始终保持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气概;要有迎难而上、战胜和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要有志在必得、勇创新业绩、勇攀新高峰的志气和信心。

二要主动作为。就是不但要有积极应对的信心,更要有积极应对的行动。从国土资源工作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以下“八个主动”:一是主动学透政策业务。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弄懂国土资源部近期下发的两个通知,不断促进扩大内需和加强用地保障监管的具体条件措施。二是主动分析把握形势。对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情况要及时全面把握,明确自己的位置,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三是主动沟通。加强与服务对象沟通,必要时主动上门。四是主动办理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力求实现感情上零距离、时限上零超时、质量上零差错、服务上零投诉。五是主动协调处理矛盾。工作过程中碰到矛盾和问题,主动协调,需要调整的主动调整。六是主动督办跟踪进展。对相关办理环节主动督促,主动跟踪。七是主动报告和反馈办理结果。对办理进展和办理结果要主动报告,主动反馈。八是主动征询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

三要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就是要提升保障能力,提升监管水平,提升自身素质。这是我们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的目的。一是提升保障能力。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就是提升保发展的能力。二是提升监管水平。就是要正确处理积极主动服务与严格监管的关系,统筹二者的关系,既不能以监管为由对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消极作为,更要警惕以保发展为由弱化监管。既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工作效率,为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三是提升自身素质。就是要全面提升集体和每个人的自身素质。提升队伍的整体功能、机制体制创新水平;提升每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服务意识;提升每个人的廉政勤政能力;提升每个人的政策与法规水平;提升每个人胜任工作的业务技能。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和特点,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在土地征收方面,要重点提升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报批服务能力、提升规划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在土地利用方面,要重点提升把握土地市场的能力,努力争取土地供应总量不少于去年,土地出让总量、出让收益不少于去年。在执法监察方面,要重点提升执法监察的整体功能、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共同责任机制的效能和水平。在矿产资源方面,要重点提升推进矿山环境整治能力和矿政管理水平,提升科技支撑矿产资源利用的能力。四是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拉动内需项目用地需求;确保国家重点项目、省重点工业项目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确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已明确要求,凡没有完成“三个确保”任务的,就暂停受理批次用地报件。

(二)在试点上要有新突破

*市国土资源局与成都土地督查局开展共建保障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试点工作,对破解我市土地管理难题,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契机,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努力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力求在贯彻宏观调控上实现新突破。通过建立动态评估和滚动修改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科学设置规划指标,完善土地规划体系,进一步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需要与可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土地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是力求在落实共同责任上实现新突破。通过建立共同预防机制、联合执法机制、与干部绩效考核挂钩机制,着力推进土地监管关口前移,强化土地执法预防功能,强化部门的协作配合,提高执法效果。市委、市政府将把土地管理工作纳入对各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实行奖惩问责,形成保护耕地、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由国土部门一家管地大家用地变为大家管地大家用地的目的。

三是力求在开源节流上实现新突破。研究细化优化产业结构供地和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具体措施,做好“扩增量、挤存量、快审批、调结构”文章。积极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规划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三集中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是力求在统筹城乡用地上实现新突破。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土地流转新制度、“城中村”重建改建新途径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办法,逐步赋予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权利,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逐步开放农村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培育流转市场主体,规范流转市场管理。提高“城中村”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结构布局。

五是力求在维护群众权益上实现新突破。要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政策可衔接,政府财力能承受,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在地政管理上要有新拓展

一是严格执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管地”。要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健全严格规范的土地管理制度,依法依规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为此,要切实落实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大建设占用补充耕地力度,确保我市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要加强批前监督、批中审查、批后核查和日常监管,从严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案件。要层层签订执法监察目标考核责任书,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息网络。要进一步加强与公检法机关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查处国土资源违法犯罪案件联合办案机制、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工作机制和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格执行《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加大国土资源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全社会守法、护法、用法。

二是认真抓好土地二次调查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划地”。现在我们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衔接不够到位,从而导致了建设需要的土地和我们现行规划矛盾突出,许多建设项目用地的选址选在了基本农田和农用地上,涉及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矛盾非常突出。要按照土地二次调查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一边摸清底数一边开展二轮规划,做到土地二次调查与之齐头并进,使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前瞻性、指导性。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功能,在规划修编中解决好指标约束、耕地占补平衡等关键问题,处理好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满足全市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全面了解法规政策,搞好确权登记“盘地”。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特别是所有权的规定和有关法规政策规定,认真盘清我市实有的土地数量和地类。要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契机,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二调”各阶段的工作,通过掌握准确详实的调查数据,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我市的土地利用状况,搞准土地资源家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用地基础工作。当前,“二调”各项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并已列入省政府重点督察和问责事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快进度、严把质量、突出重点,及时提交调查成果。按照这次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的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调查工作负总责。对未按期完成调查任务的,将启动问责机制,暂停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项目审批。

四是研究政策,依法“征地”。首先,要研究好政策。经过我们反复的了解调研,发现在征地过程中,有一些把握不好的情况,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是有的地可以不征而又报征。比如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老百姓的民房拆迁,老百姓原来的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需要改变用途,搬迁到其他地方,应该说属于农民建房,报上去批了又征,既占指标,也增加了审批难度。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做好业主的工作,避免盲目征地。现在投资商进驻以后,都想尽快把土地证办理好,而且要求多批地,以土地作抵押贷款。这样既占了指标,经济效果又不好。第二,要依法依规征地。做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公布和实施工作。按照“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对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建设的非公益性项目,探索允许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途径。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审批环节,严把征地费用兑付关,对征地费用有拖欠,不兑现的,一律不予批准农地征转用。第三,根据部、省厅安排,将计划一次性下达改为年初预下达,年中执行奖惩和年末调剂的要求,实现差别化管理,把指标纳入计划、目标纳入责任、成效纳入考核,努力做到用好计划内的、争取年中奖励的、保证年末调剂的、多管齐下,确保重点项目落地。

五是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搞好“三项整治”,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生地”。第一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增加农用地后备资源。要按照用地的规划计划,统筹考虑、超前谋划、先行安排,做好补充耕地储备工作,确保各类建设用地顺利报批。同时,要加强新增耕地的后期管理和保护,坚持“建管并重”,克服重前期建设轻后续保护管理的倾向。第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富余指标可通过增减挂钩置换给城镇使用。第三是积极开展空心村、废弃砖瓦窑、工矿废弃地的整治工作,争取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缓解我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压力。下步我们重点是对已搬迁或破产倒闭国有企业的占地进行开发整理,将其从国有建设用地变为真正的农用地,把农村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用地指标,挖潜生地。

六是“四位一体”无缝对接“供地”。规划、耕保、利用、地籍“四位一体”一张图管地,构建统一的土地监管平台,并严格开展批后、供后监管工作。加强对批次用地供地情况的检查,确保当年批准的土地供地达50%,上年批准的供地达80%,前年批准的供地达90%。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将对土地供应率过低,批而未供情况突出的地方,采取果断措施,暂停农地征转报件审批和扣减下一年度用地计划指标。要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内涵挖潜、节约集药”的要求,加大闲置、存量土地的清理、开发整理和利用。合理控制单宗土地供应规模,加强对拟出让地块的开发整理,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净地”、“熟地”出让,缩短土地开发周期,加快土地利用速度,促使潜在的土地生产力尽快实现。

七是节约集约“增地”。就是向天要地,向空间要地,城市建设要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鼓励住宅、办公向高层发展。在工业用地当中,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限制厂区内绿地建设面积,控制别墅及低层住宅建设;鼓励原有的低密度和低容积率的厂房,改建为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多层标准厂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严格土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规定,对投资总额达不到500万元以及投资强度达不到每亩120万元(不含土地取得费用)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鼓励其通过租赁标准厂房等方式获得生产经营场所。

八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地”。所谓分地就是积极向领导建议,新的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尽量不要占好地,尽量占荒山荒坡。要按照城市片区基准地价和农村土地分等定级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提出工业、居住、商业用地意见、建议,合理分配各种土地资源。致力推动城市发展尽量不要占好田好地,把好田好地划为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起来。另一方面,工业项目选址尽量在空闲地和坡地,或者是产值较低的农地,把优质良田真正的保护起来。

(四)在矿政管理上要有新成效

2009年,矿政管理工作要以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办法等3个文件的通知》(241号文)及其实施办法为主线,突出两权管理和矿业权市场建设,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动员各界力量“找矿”。按照“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依靠科技和人才”的要求,完善鼓励矿产勘查风险投资制度,要以找大矿、找好矿为目标,加大地质找矿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勘查与开发利用,加强与地勘单位的合作,支持、鼓励和引导有技术、有实力的优势地勘单位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勘查,根据他们掌握的地质资料,选定拟出让区块。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规范矿业权二级市场,严禁私下交易,违规操作。凡属政府出资探明矿产地的矿业权,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有偿出让。

二是完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划矿”。加快推进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修编,要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确定拟进行有偿出让的探矿权、采矿权区块,按照计划投入的要求,每年按计划投放探矿权采矿权。要加快建立“规划控制、计划投放、使用有偿、责权统一、合同管理”的投放机制,真正发挥矿产资源规划在矿产资源整合中的龙头作用。要强化矿业权设置的规划审查,对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矿业权报件,一律不会审,不报批。

三是突出监管“治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日常监管,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以打击私挖滥采、超层越界、以采代探、破坏浪费资源、非法转让矿业权为重点,对重点矿区、重点矿种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动态巡查,全面遏制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各类违法行为,巩固整顿成果,严防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出现反弹。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努力实现由重审批轻监管到审批和监管并重、突出批后监管职能的转变,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严格矿业权的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健全分片包干、定点到片、责任到矿、在岗履职、明确奖惩的工作机制。

四是强化整合“活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大并小,以优并劣;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兼顾,公开公正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关闭禁采区,收缩限采区,集聚开采区,调整矿山布局。对辖区的矿业权分类实施整合,改造提高一批,整合集中一批,关闭淘汰一批,压缩矿山数量,提高矿山生产能力,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开展以煤炭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通过资源整合,使矿山开局明显合理,矿山企业结构明显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矿山生态环境显明改善。

(五)在党建工作上要有新加强

这次工会会议对今年全市国土资源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确保全市国土资源工作又快又好发展,怎样叫做“又快又好”?我的理解就是,既要圆满完成全市2009年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又要实现干部安全,一句话就是要“工作干好,干部不倒”。为此,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推进国土资源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突出三个加强:

一是要加强班子建设。一个单位是否能有大的作用和发展,领导班子的作用很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班子建设。班子成员要用心谋大事,带头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班子成员之间要团结一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强化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勤政务实,这样才能带出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才能全面推动各项工作。

国土所重点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3—),女,山东平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低碳建筑材料,作者简介:王宝民(1972—),男,山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混凝土材料及其耐久性等.

1研究型大学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

“卓越计划”是一项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需要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载体、切入点和最终落脚点。与“卓越计划”相适应和匹配的培养体系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上,对应的教学效果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本科教学型等类型,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也不相同,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特点因之有所不同。

作为研究型大学,如何利用其优势学科和大型工程科研资源,以“卓越计划”为引导,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进行合理的知识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有所突破,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有重要意义[2]。

2“卓越计划”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培养计划应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置体系,改革传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加大实践环节和企业学习的内容,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3-4]。培养方案将继承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凝练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现有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保障有力。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

(2)课堂与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不匹配的问题。

(3)教师缺乏工程师背景的问题。

(4)企业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尤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参与度及作用薄弱问题。

(5)土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机制与卓越工程师教育不匹配的问题。

3土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实验特点及社会需求

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1年),“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或“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主干课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核心课程,其实验主要分验证性、设计性和研究性3种类型。验证性实验需要学生通过基本实验操作来验证性质、现象、特征等;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通过设计、计算及多次实验操作、修改,最终得出成果;研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些专业实验多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和效果,是土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工程技术得到了拓展和创新,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趋向重动手能力、重技术、重创新能力。为了适应多样化、现代化和科技化的行业发展特点[5-6],研究型大学充分开展工程实验和实践教学也是大势所趋。

4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法设计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985工程”大学,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也是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并在2012年研究完成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新一轮培养方案。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已经研究并完成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基金课题重大项目“土建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研究与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土木工程国际班培养方案,批准建立了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4.1开发工程虚拟实验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适用于一些验证性的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多数简单易懂,为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但这部分只是有一定的独立性,逻辑联系不紧密,实验过程中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足,实验结果雷同,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同时,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验证性实验类型比较多,而实验课的课时又有限,为了解决节省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由教师开发出相应的虚拟实验软件和平台供学生使用,将实验过程虚拟化、图形化,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充分展示,既可以使实验更直观,也可以弥补学生实际操作时可能有实验现象未被观察到的问题。

工科课程虚拟实验既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也灵活地解决了在重视综合性实验而不得不适当压缩验证性实验数量的问题。比如建筑材料课程中的水泥、砂石性质实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中的土的物理性质实验、钢筋混凝土课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弯性能实验,都可以设计成虚拟实验。

4.2开发综合设计性实验

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资料,完成实验的构想、设计、验证、撰写报告的过程,教师可以给出实验的整体框架和思路,在实验实施过程中给予引导和指导,使学生真正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这种实验一般是分小组进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8]。

4.3结合多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土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具有相关性,为了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有机地组合,可以将多门课程的重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增加实验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先进性,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对各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增加学生对整个学科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想法已在一些院校得到了实现,比如中原工程学院已完成了“钢筋混凝土梁综合性实验”、“岩土工程勘察综合性实验”等综合性实验,“混凝土配合比与拉压弹性模量测试”等设计性实验的设计[9]。“结构试验”中的“简支梁在静载作用下的试验”综合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钢筋配置”和“静载试验”的内容[10]。

4.4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将自己的科研课题转化为科研项目提供给学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11],训练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12]。

4.5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实习并撰写小论文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是“卓越计划”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型大学还应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实习,并给出一些课题供学生选择,通过工程实际中的问题来深刻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且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工程技术、规范规程及行业标准等,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进入工作角色。

4.6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

科技创新项目或科技竞赛活动作为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的延伸,所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课程内的知识领域,还可包括学科前沿[13]。学生参与到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完成文献调研、制定研究方案和方法、进行实践操作、数据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等环节。混凝土结构设计大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赛等竞赛已在我校开展多年,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和认可。

4.7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基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依托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立的校内实验中心和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展开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具有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土建类卓越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