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调查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6 17:25:25

国土调查管理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篇1

一、目的和意义

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市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开展好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是贯彻落实《物权法》,保障物权人合法权利的基础;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促进福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按照全国统一技术规程,采用先进技术方法,查清全市范围土地利用状况,掌握各类土地的准确数据;查清全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成果;建立和完善我市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建设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服务;满足编制规划、实施土地宏观调控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掌握全市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开展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调查,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开展全市基本农田调查,掌握全市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市、县两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开展城镇、村庄以外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任务。市辖五区及福清市、长乐市、平潭县以1:5000比例尺开展调查,其余县以1:10000比例尺开展调查,查清全市农村集体土地及农、林、牧、渔场每一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我市正在开展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要求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基本一致。各县(市)区要继续推进完成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同时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开展补充调查,做好地类衔接工作,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从现有的土地分类(三大类)衔接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新的土地分类体系(十二大类),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的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及《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对城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开展全面调查,查清城市、建制镇、独立工矿、集镇、村庄内部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每宗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用途等状况;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范围的城镇、村庄内部各类土地面积数据,包括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住宅用地、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以及村庄内部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数据。已经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的县(市)区,应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要求,对已有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进行补充、完善。

3、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在本次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图上,逐片落实经调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权属等状况,并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

4、土地权属变更调查

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基础上,依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要求,对我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进行补充调查,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成果,并对宗地权属、面积、界址等发生变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变更登记。依法调处原历史遗留和本次调查中发现的土地权属争议,调解不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及时依法进行裁决。

5、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按照全省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采用GIS软件建立市、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1)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主要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

(2)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在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基础上,通过整合,建立市级遥感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

(3)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网络管理系统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应使用国土资源部测评通过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城镇地籍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组织开发、管理。通过福建省国土资源网络和数据中心,参与全省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包括影像、图形和属性)的交换与共享,实现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存储、查询、汇总、更新及汇交的网络化。

6、成果汇总

各县(市)区土地调查获取的各类成果要按规程要求进行接边、汇总与分析,形成市级调查成果,并参与省级接边汇总。

(1)数据汇总

借助数据库技术,按照要求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在县级数据汇总基础上,通过接边、整合,形成市级和省级相关数据成果。

(2)图件编制

在县级标准分幅图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对土地调查图件进行整理缩编,编制不同比例尺、不同要素内容的系列图件成果,主要包括市、县、乡三级不同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各种专题图件。

(3)成果分析

利用土地调查结果,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是分析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状况,提出合理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建议;二是分析各类土地数量、分布及其变化情况,预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三是分析城镇、村庄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分布情况和集约程度,提出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4)报告编制

编制市、县两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综合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自检报告、成果分析报告)以及专题报告(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7、建立成果应用、变化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在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变化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在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完成后,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制定的成果管理使用办法,加强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按照土地调查成果更新制度,继续采用3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成果变更工作,保证成果准确、客观、现势。

三、技术依据、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一)技术依据

1、《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资源部2007年)。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国土资源部2007年)。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国土资源部2007年)。

5、《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

6、《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3年)。

7、《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

8、《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

9、《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源部2001年)。

10、《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1999)。

12、《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06年6月)。

13、《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规范(试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05年7月)。

14、国家测绘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

15、其他有关土地调查、更新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的文件、规定等。

(二)技术路线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目标要求,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综合应用3S技术,通过全野外调查,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获取准确翔实的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并通过关系型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实现土地利用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

(三)技术方法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采用遥感技术获取影像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DOM),作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底图。

(2)采用全野外调查方法,应用全站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仪器设备进行新增地物补测。

(3)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借助GIS软件,依据外业调查信息,在数字正射影像图中直接完成对外业调查信息的转绘和录入工作。

2、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1)应用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在开展1:500、1:1000、1:2000大比例尺的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时,应尽可能采用解析法,运用内外业一体化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及权属调查,准确确定宗地的位置、界址等信息。

(2)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勘测定界、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大比例尺图件成果,通过调查和数字化手段,完成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

3、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以省国土资源厅验收通过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件为底图,借助GIS软件将基本农田资料上图、建库。

4、土地权属变更调查

将已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套合到正射影像图中,制作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底图;按照有关要求,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土地权属变更信息;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方法,完成调查信息的转绘;整理、编制土地权属变更调查成果。

5、土地利用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建设

(1)采用空间数据库和大型关系数据库技术,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多源影像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2)建立市级数据中心,利用全省国土资源广域网,形成上下互联的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与服务体系,为日常管理、信息和社会化服务提供统一的土地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土地利用信息更新、交换与共享服务。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通过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取得一系列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市、县、乡、村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市、县、乡、村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市、县、乡、村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市、县、乡、村飞入地面积汇总数据;

5、市、县、乡、村海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数据;

6、市、县、乡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汇总数据;

7、市、县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各县(市)区外业调绘原图及外业成果图;

2、各县(市)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3、市、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市、县、乡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5、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图件;

6、土地权属界线调查底图及成果图件;

7、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相关记录簿册

(1)外业调查记录手簿;

(2)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争议原由书及相关文字记录;

(3)相关修改情况记录。

2、综合报告

(1)市、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市、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市、县第二次土地调查自检报告;

(4)市、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3、专题报告

(1)市、县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市、县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成果

1、市、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2、市、县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3、市、县基本农田数据库;

4、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5、市、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五、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及《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市应于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任务,至2009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1、2007年6月-7月

(1)开展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准备工作,成立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福州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各县(市)区成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

(2)开展业务培训与宣传;

(3)加快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进度;

(4)开展全市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

(5)县(市)区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包括本辖区已有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2、2007年8月-12月

(1)基本完成全市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工作;

(2)基本完成全市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

(3)完成基本农田现状分析工作;

(4)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试点工作。

3、2008年1月-4月

(1)全面完成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2)完成市级土地调查数据接边汇总及分析工作;

(3)完成市、县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4)完成市、县级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

(5)完成基本农田上图、建库任务;

(6)完成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

(7)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验收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不含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4、2008年5月-2009年12月

各县(市)区继续全面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2009年底前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地籍调查。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1、领导机构

为保证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政府成立福州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统计局、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一名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市民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各一名业务处室负责人为联络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审定实施方案、经费安排和重大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各负其责,确保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具体组织实施,相关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工作,及时提供相关适用资料。市民政厅负责提供各级民政勘界相关资料;市建设局负责督促、指导各地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提供建设、规划相关资料;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提供海域勘界相关资料。

2、职责分工

市政府负责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制定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

(2)检查督促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3)对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进行预检,督促有关单位按照省级检查、验收意见和市级预检意见整改到位;

(4)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制定本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和技术设计书;

(2)组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对作业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

(3)对本县(市)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自检,上报市预检、省验收,按照省、市级检查意见完成整改工作。

(二)宣传培训

各级政府要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报道调查内容及工作进度,宣传典型经验及做法,提高全社会对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市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县(市)区参加省国土资源厅的培训,并根据福州市实际情况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对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和专业队伍的技术骨干开展土地调查规程、规范等方面的培训,确保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技术保障

1、严格选择技术队伍

按照《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要求,选择有土地调查工作经验并经过省国土资源厅资格审查的专业队伍,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承担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任务。同时还应根据各专业队伍的生产能力,确定其能承接的任务数量,确保生产单位能按时保质完成所承接的土地调查任务。

2、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

各地应严格按照《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做好检查验收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1)实行调查成果分阶段检查制度。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分三个阶段进行,即试点验收、外业验收、内业验收暨总验收。各县(市)区外业调查工作必须采用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试点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后,方可全面开展外业工作;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并对验收存在的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后,方可转入内业工作;内业工作完成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调查成果总验收。

(2)实行严格的分级验收制度。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省级汇总成果进行验收的要求,我省采取省、设区市、县分级负责检查验收的办法,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县级自检,市级预检,省级组织验收。

(3)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对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检查验收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在检查验收时,发现人为篡改土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不通过,调查的所有成果必须按步骤重新进行核实、修改;若连续三次发现同类性质问题的,该成果不予验收,同时要追究主要当事人的责任。

(四)经费保障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各级政府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将调查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从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列支,确保土地调查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篇2

一、目的和意义

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省情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省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作的重要保障;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是贯彻落实《物权法》,保障物权人合法权利的基础;是促进中心城市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福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目标

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全面查清全省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准确的各类现势性土地数据;全面查清全省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成果;建立和完善我省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建设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对全省土地利用状况和变化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服务;满足规划编制、土地宏观调控、科学决策以及落实各项土地管理措施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任务。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以1∶10000比例尺为主,开展城镇、村庄以外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省农村集体土地及农、林、牧、渔场每一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

我省已部署开展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基本一致。各地要继续推进和完成全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同时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要求,开展补充调查,做好地类衔接工作,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从现有的土地分类(三大类)衔接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新的土地分类体系(十二大类)。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照图件、数据和实地三者相一致的原则,获取全省各类土地利用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汇总形成全省各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按照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对城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开展全面调查,查清城市、建制镇、独立工矿、集镇、村庄内部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每宗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用途等状况;统计汇总各级行政区的城镇、村庄各类土地面积数据,包括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住宅用地、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以及村庄内部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数据。已经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的县(市、区),应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要求,对已有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进行补充、完善。

3.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在本次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逐片落实经调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权属等状况,并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

4.土地权属变更调查

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基础上,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要求,对我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进行补充调查,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成果,并对宗地权属、面积、界址等发生变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变更登记。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依法调处原历史遗留和本次调查中发现的土地权属争议,调解不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及时依法进行裁决。

5.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按照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采用GIS软件建立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1)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主要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

(2)省、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在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建立省、市级遥感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

(3)省、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网络管理系统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应使用国土资源部测评通过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城镇地籍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省、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组织开发、管理。通过福建省国土资源网络和数据中心平台,建立全省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包括影像、图形和属性)的省、市、县三级互联、互享机制,满足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存储、查询、汇总、分析、更新以及省、市、县三级数据汇交和交换等需要。

6.成果汇总

土地调查获取的各类成果要按要求进行整理汇总。首先进行县级调查成果的整理、汇总,再通过对本辖区各县级调查成果进行接边、整合,形成市级调查成果和省级调查成果。

(1)数据汇总

借助数据库技术,按照要求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在县级数据汇总基础上,通过接边、整合,形成市级和省级相关数据成果。

(2)图件编制

在县级标准分幅图件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土地调查图件成果进行逐级整理,编制不同比例尺、不同要素内容的系列图件成果,主要包括省、市、县、乡四级不同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各种专题图件等。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是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二是对土地利用结构、集约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土地变化趋势;三是分析城镇、村庄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为城镇、村庄土地开发利用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

(4)报告编制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编制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综合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自检报告、成果分析报告)以及专题报告(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7.建立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在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完成后,制定成果管理使用办法,加强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立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其他业务管理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各成果应用部门对地籍成果使用和更新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科学的土地调查成果更新制度,继续采用3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成果变更工作,保证成果准确、客观、现势;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快速更新中的作用;加大地籍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地籍管理人才的培养,健全地籍管理队伍,为快速更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基本保障。

三、技术依据、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一)技术依据

1.《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资源部2007年)。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国土资源部2007年)。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国土资源部2007年)。

5.《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

6.《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3年)。

7.《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

8.《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

9.《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源部2001年)。

10.《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1999)。

12.《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06年6月)。

13.《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规范(试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05年7月)。

14.国家测绘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

15.其他有关土地调查、更新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的文件、规定等。

(二)技术路线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目标要求,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综合应用“3S”技术,通过全野外调查,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获取准确翔实的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并通过关系型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实现土地利用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

(三)技术方法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采用遥感技术获取影像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DOM),作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底图。

(2)采用全野外调查方法,应用全站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仪器设备进行新增地物补测。

(3)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借助GIS软件,依据外业调查信息,在数字正射影像图中直接完成对外业调查信息的转绘和录入工作。

2.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1)应用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在开展1∶500、1∶1000、1∶2000大比例尺的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时,应尽可能采用解析法、内外业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充分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及权属调查,准确确定宗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

(2)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勘测定界、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大比例尺图件成果,通过调查和数字化手段,完成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

3.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以省国土资源厅验收通过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件为底图,将基本农田上图。

4.土地权属变更调查

将已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套合到正射影像图中,制作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底图;按照有关要求,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土地权属变更情况信息;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方法,完成调查信息的转绘;整理、编制土地权属变更调查成果。

5.土地利用数据库与管理系统

(1)采用空间数据库和大型关系数据库技术,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多源影像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2)利用全省国土资源广域网,在“金土工程”总体框架下,扩展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形成各级互联的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与服务体系,为日常管理、信息和社会化服务提供统一的土地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更新、传输、交换、共享及社会化服务。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通过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省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形成一系列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省、市、县、乡、村五级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省、市、县、乡、村五级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省、市、县、乡、村五级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省、市、县、乡、村五级飞入地面积汇总数据;

5.省、市、县、乡、村五级海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数据;

6.省、市、县、乡四级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汇总数据;

7.省、市、县三级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各县(市、区)外业调绘原图及外业成果图;

2.各县(市、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3.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省、市、县、乡四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5.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图件;

6.土地权属界线调查底图及成果图件;

7.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相关记录簿册

(1)外业调查记录手簿;

(2)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争议原由书及相关文字记录;

(3)相关修改情况记录。

2.综合报告

(1)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自检报告;

(4)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3.专题报告

(1)省、市、县三级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省、市、县三级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成果

1.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2.省、市、县三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3.省、市、县三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4.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5.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五、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通知》和国土资源部的工作部署,我省应于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调查工作任务(不含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至2009年底基本完成全省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2007年1月~6月

1.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准备工作,省政府下发《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省国土资源厅完成《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补充技术规定》制定工作;

2.开展业务培训与舆论宣传;

3.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进度;

4.启动省、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5.开展全省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

6.市、县(区)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包括本辖区已有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7.开展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试点工作。

(二)2007年7月~12月

1.基本完成全省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工作;

2.基本完成全省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

3.完成基本农田现状分析工作;

4.基本完成省、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建设工作;

5.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业务培训;

6.设区市政府部署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

(三)2008年1月~4月

1.全面完成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2.完成省、市级土地调查数据接边汇总及分析工作;

3.完成省、市、县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4.完成省、市、县级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

5.完成基本农田上图、建库任务;

6.完成省、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

7.各市、县(区)继续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四)2008年5月~6月

1.整理相关成果资料;

2.向国家申请验收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不含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3.各市、县(区)继续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4.推广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试点工作经验,建立全省快速更新机制。

(五)2008年7月~2009年12月

各市、县(区)继续全面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2009年底前全省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地籍调查。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1.领导机构

为保证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的要求,省政府拟成立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局、统计局、海洋与渔业局、测绘局等单位一名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主任由省国土资源厅分管副厅长担任。省民政厅、农业厅、林业厅、省国土资源厅各一名业务处室负责人为联络员。各市、县(区)人民政府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审定实施方案、经费安排和重大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各负其责,确保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2.职责分工

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包括:

(1)负责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培训;

(2)制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

(3)审查各设区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及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设计书;

(4)负责调查工作的检查监督与技术指导;

(5)负责市、县(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验收;

(6)开发省、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7)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具体组织实施,相关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工作,及时提供相关适用资料。省民政厅负责提供各级民政勘界相关资料;省建设厅负责督促、指导各地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提供建设、规划相关资料;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提供海域勘界相关资料;省测绘局负责提供基础测绘相关资料。

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制定本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

(2)检查督促所辖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3)对所辖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进行预检,督促有关单位按照省级检查、验收意见和设区市级预检意见整改到位;

(4)对辖区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制定本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和技术设计书;

(2)组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对作业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

(3)对本县(市、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自检,上报设区市预检、省验收,按照省、市级检查意见完成整改工作;

(4)全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二)确定作业单位

本次调查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作业单位,以合同方式规范调查行为。各地应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作业单位资质审查和调查人员的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专门培训和考核后的专业队伍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三)宣传培训

各级政府要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报道调查内容及工作进度,宣传典型经验及做法,提高全社会对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省国土资源厅要加强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和专业队伍的技术骨干开展土地调查规程规范、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明确要求、统一方法,确保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技术保障

1.明确技术要求

在国家统一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土地调查相关规范、标准基础上,制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标准,明确我省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技术要求。

2.建立质量监督检查和技术咨询制度

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调查组,由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技术骨干组成,负责监督检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针对问题向市、县(区)提出整改意见。为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聘请省直有关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专家及调查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具体负责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技术问题的研究、咨询。

各市、县(区)应成立相应的调查组,组成相应的专家组,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监督检查和技术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3.建立检查验收制度

各地应严格按照《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做好检查验收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基础资料的质量检查监督。委托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航空摄影的成果、正射影像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基础测绘产品和相关资料进行检查验收。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加强对作业过程的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能够按时提供合格的航摄成果、正射影像图和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基础测绘产品。

(2)实行调查成果分阶段检查制度。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分三个阶段进行,即试点验收、外业验收、内业验收暨总验收。各县(市、区)外业调查工作必须采用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试点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后,方可全面开展外业工作;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并对验收存在的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后,方可转入内业工作;内业工作完成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调查成果总验收。

(3)实行严格的分级验收制度。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省级汇总成果进行验收的要求,我省采取省、设区市、县分级负责检查验收的办法,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县级自检,市级预检,省级组织验收。在检查验收时,发现人为篡改土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不通过,调查的所有成果必须按步骤重新进行核实、修改;若连续三次发现同类性质问题的,该成果不予验收,同时要追究主要当事人的责任。

(五)经费保障

根据《通知》规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各市、县政府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将调查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土地调查任务按时保质完成。省政府将安排部分经费用于省级土地调查工作,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适当补助。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篇3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组织的一项国土系统工程,也是重大的国情省情和市情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全省全市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推进城乡地籍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特区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作的重要保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是贯彻落实《物权法》,保障用益物权人合法权利的基础;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目标

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全面查清全市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准确的各类现势性土地数据;全面查清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成果;建立和完善我市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建设市、区二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对全市土地利用状况和变化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服务;满足编制规划、实施土地宏观调控、科学决策以及落实各项土地严管措施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根据国土部和省国土厅要求,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和面积,掌握全市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逐地块调查全市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全市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市、区二级辖域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我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具有良好的基础,一是完成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形成了覆盖全市范围的1:5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成果,该成果于20*年10月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验收,并已衔接纳入我市20*年、20*年变更调查成果中;二是具备了与民政勘界成果一致的区级及区级以上行政界线数据成果,市民政部门提供的乡镇界线数据成果,以及刚刚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界线数据成果,另外还具备了国有河流、国有水库、国有道路的权属调查成果。

根据全国二调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要求,我市将以2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利用新的1:5000卫星遥感影像图,对城镇及村庄以外的可调整耕地、"批而未用"土地、原独立工矿用地、滩涂、苇地、海岸线、耕地坡度和新增建设用地等开展补充调查。按照二调新的土地分类体系做好地类衔接工作,同时采用西安80坐标系重新计算和统计图斑面积。

按照图件、数据和实地三者相一致的原则,通过对20*年变更调查成果进行补充调查和数据衔接,获取全市各类土地利用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汇总形成全市各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依据我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在本次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逐片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权属等状况。

3、农村土地权属调查

国家和省对我市的任务要求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对我市来说,近年来早已先行全面开展并基本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调查工作,并制作完成了无争议的土地所有权证书。因此,我市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对此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工作中遗留的425宗争议地进行调处;

(2)对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进行调查;

(3)根据这几年土地征用情况,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登记情况,以及对宗地权属、面积、界址等发生的变化情况,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变更。

(4)充分利用上述成果,加快推进登记发证工作。

4、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国家和省对我市的任务要求是:按照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对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建设用地逐宗进行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宗地的位置、范围、面积、用途等状况;统计汇总各级行政区的城镇、村庄各类土地面积数据,包括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住宅用地、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以及村庄内部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数据。

我市在这些方面已有相当的基础,一是自20*年以来,我市相继完成了本岛大部、同安、集美、海沧等部分城区约180平方公里的1:500比例尺地籍精度数字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二是在本岛老城区、集美区、海沧区和同安区的地籍调查均有较广泛的数据基础;三是近三年来开展的农村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成果显著,具有相当的数据积累。

经过调查摸底后,扣除原已做的可利用的成果,我市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还需要做的工作有:

(1)农村土地权属调查部分。需要对6.1万宗土地房屋进行测绘和调查,对已完成测绘未调查的约5万宗土地房屋进行调查;

(2)1:500大比例尺基础图测制部分。一是对**~20*年期间测绘的海沧、杏林城区约30多平方公里现势性约可以达到70%的大比例尺图进行局部更新测绘;二是对本岛东北部地区、岛外部分城区、绝大部分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等无1:500比例尺基础图近12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成片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

(3)对原有或新完成大比例图测绘的建成区和建制镇的区域进行成片地籍调查或补充调查和变更调查。一是对本岛老城区、东部地区,集美区、海沧区和同安区翔安区开展成片地籍调查,预计城区需调查的面积为135.7平方公里,38695宗;二对本岛西北部进行变更核实,面积为52平方公里;三是对全市建制镇进行地籍调查,约有357个街坊,34979幢房屋,39.23平方公里。

5、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

在利用现有网络系统,进一步升级和完善基础软硬件设施,加固安全系统等基础上,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规范,遵循集中统一管理、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市管理模式,由市国土房产局统一建立土地调查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专题信息数据库,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信息系统,满足市、区两级对数据库的管理、更新、利用和社会化服务等工作需要。

(1)建立土地调查相关基础数据库

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应用的卫星影像图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建立全市“1:5000卫星正摄影像图数据库”;对城镇村土地房屋权属调查中测绘的地形图进行加工整理,建立“1:500数字地形图数据库”。并按照一数一源、一数多用、杜绝重复的原则,数据库建成后直接并入我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丰富其基础数据内容,并通过**城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其他数据库的互连互通和共享,满足各方面需要。

(2)建立土地调查各专题数据库

按照国家、省土地调查有关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规范,在市级统一建立“市、区两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城、镇、村一体化土地房屋权籍数据库”三大土地调查专题数据库;结合本次土地调查、日常动态更新和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成果图、成果表、以及调查簿、册、卡等数据和资料信息,建立“成果数据库”。

(3)升级完善现有土地利用信息系统

对我市已经部署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和在平台上建立的土地利用计划规划管理子系统、耕地保护管理子系统、用地预审子系统、农用地报批管理子系统、建设用地供地管理子系统等5个应用子系统进行进一步升级完善,实现对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和土地调查各专题数据库的查询检索、实时调用、综合统计、分析输出等功能,满足市、区两级的管理需要。

(4)建立城镇村一体化土地房屋权籍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结合我市市区垂直、城乡一体、房地合一的管理模式,建立城镇村一体化土地房屋权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空间地理基础数据的查询检索和实施调用功能,实现对城镇村土地房屋权籍数据库的查询检索、统计输出、实时调用和综合分析等功能,满足权籍管理需要,实现编辑录入、制图输出、登记发证、信息变更以及办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满足日常业务需求。

(5)建立土地调查数据资源数据汇总与辅助分析系统

土地调查数据既包括大量空间图形数据,又包括关联复杂种类繁多的属性数据,汇总统计时点要求严格,因此数据的汇总必须采用基于标准数据库的专门应用系统来完成,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标准化。此外,土地调查数据是国家重要基础资源数据,对该数据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专题分析以及综合分析,并形成相应的分析成果,是充分利用和发掘数据价值,准确掌握市情,为制定市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管理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的必然要求。辅助分析系统就是要构建科学的数据分析模型,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实现数据的全面深入分析,获取丰富的分析成果,满足计划、规划和管理政策制定的需要。

(6)建立数据库运行维护管理系统

实现对建立的各信息系统和集中存储的各数据库的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目录体系管理、数据库结构管理、图形符号管理、备份管理、数据转换与导入导出等功能,满足系统和数据库安全正常运行维护管理需要。

(7)建立数据交换系统和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系统

利用已经建成的网络系统,建立我市与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的数据交换系统,实现数据资源的上传、接收、日常业务的网上申报审批等功能;建立我市国土房产局内外网的安全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内外网间的数据交换。建立基于市政务网的共享和社会化服务系统,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土地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公众服务系统,为市民和社会公众提供必要的土地信息服务。

6、成果汇总

土地调查获取的各类成果要按规范要求进行整理汇总。首先进行区级调查成果的整理、汇总,再通过对本辖区各区级调查成果进行接边、整合,形成市级调查成果。

(1)数据汇总

借助数据库技术,按照要求对区级土地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在区级数据汇总基础上,通过接边、整合,形成市级和省级相关数据成果。

(2)图件编制

在区级标准分幅图件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土地调查图件成果进行逐级整理,编制不同比例尺、不同要素内容的系列图件成果,主要包括市、区、镇三级不同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各种专题图件等。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是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二是对土地利用结构、集约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土地变化趋势;三是分析城镇、村庄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为城镇、村庄土地的开发利用与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

(4)报告编制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编制市、区二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综合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自检报告、成果分析报告)以及专题报告(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7、建立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在我市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在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完成后,制定成果管理使用办法,加强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立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其他业务管理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各成果应用部门对地籍成果使用和更新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科学的土地调查成果更新制度,继续采用3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成果变更工作,保证成果准确、客观、现势;充分发挥市、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快速更新中的作用;加大地籍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地籍管理人才的培养,健全地籍管理队伍,为快速更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基本保障。

三、技术依据与方法

(一)技术依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资源部20*年)。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7号)。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国土资源部20*年)。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国土资源部20*年)。

5、《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闽国土调查办〔20*〕004号)。

6、《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补充技术规定》。

7、《福建省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方案》。

8、《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年)。

9、《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年)。

10、《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年)。

11、《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

12、《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源部2001年)。

13、《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年)。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

15、《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年6月)。

16、《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规范(试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年7月)。

17、《土地登记规则》。

18、国土资发〔2001〕359号文。

19、《**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技术方案(试行)》。

20、《**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厦府〔20*〕67号)。

21、有关测绘技术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和图式。

22、**市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要求。

23、其他有关土地调查、更新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的文件、规定等。

(二)技术方法

1、坐标系统

(1)高程系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平面坐标系

A、城市一级导线及其以上各等级测量控制网测量中观测值改化和平差计算应分别在92**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中完成,分别获得各控制点在两个坐标系中的坐标成果。这就要求在各等级测量控制网加密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同时具有92**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坐标的控制点作为起算,且符合此条件的控制点数量和分布应符合控制测量的规范要求。

B、大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宗地图均采用92**坐标系。

C、1:5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均采用54北京坐标系,通过坐标系转换获取一套“西安80坐标系”1:5000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图和1:5000卫星正射影像图,所有的数据计算和汇总统计成果均要求为“西安80坐标系”。

2、城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采用具有良好现势性分辨率0.6米的"快鸟"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1:5000正射影像图(DOM),作为本次土地调查的基本工作底图;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将内业判读与外业调绘相结合,内业数字化与外业全站仪和GPS坐标测量相结合,将全面调查与局部更新相结合;在城区、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内外区域调查数据的结合上,界线位置和坐标要遵循小比例尺服从大比例尺,判读服从实测,低精度服从高精度的基本技术原则;内业数据处理上,采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图形及其属性数据的编辑、处理和统计计算,并且要尽可能多采用软件批处理的方式,将手工处理的事务减少到最低,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可靠性;在新旧地类体系的衔接上,地类分割、地类范围线变更必须在外业实地调绘的基础上进行,或者在有经批准的用地红线、权属宗地界线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做好现状数据的时点控制,记录和保持清晰的数据流向。

城区、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内部的土地现状调查,充分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信息丰富、直观、精度高的特性,结合地籍调查成果,对宗地地块直接利用,对宗地以外的区域,遵循外业调查为主,内业判读为辅的原则,按照土地调查地类对图上的地类要素信息进行提取,形成图斑线,并建立地类拓扑关系和属性信息。

3、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必须全部在具有良好现势性的1:500数字图的基础上展开,缺少现势性1:500数字地形图的地区必须首先测绘1:500地籍精度的数字地形图,且在利用1:500图进行地籍调查过程中,必须对已经发生变化的房屋、道路、围墙或其他具有界线或标志特征的地物进行修补测,且地籍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必须采用解析法准确确定坐标。

数字地形图测绘中,各级控制网的布网、观测和平差计算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一二级地物要素测量必须采用全站仪解析测图法,位于道路或开阔地带的次要地物可以采用GPS的RTK实时测量技术进行测量;地物要素的精度必须符合《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内业地形成图必须采用“城市数字测绘与管理系统(UDSMS)”软件,地籍宗地图的成图和属性数据录入编辑必须采用“**市地籍宗地管理系统”;地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图、表、册、卡等与登记发证有关的重要资料应进行整理并扫描,形成可以建库的数字化资料成果。

4、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在市国土房产局数据中心现有设施资源基础上,按照"统筹利用、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配备和优化升级相应配套的软硬件;系统采用双数据库服务器群集,海量光纤存储,多应用服务器硬件负载均衡的基本架构;以ArcGIS9.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图形平台,以Oracle10g大型数据库管理软件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集中管理;采用J2EE的系统架构和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技术路线,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电子政务系统1期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开发土地调查应用信息系统;各业务信息系统采用以B/S结构为主,C/S结构为辅的基本技术模式;应用系统必须实现对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关联综合查询、浏览、调用、更新、统计分析、成果图表打印输出、多时序历史数据回溯等功能,实现组织机构管理、统一身份管理、流程管理等功能,满足数据管理与更新维护,业务申请审批办理等需要。

5、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土资源信息网”、“数字福建金宏网”、“**市政务网”,结合市信息产业局牵头开展的“**市城市地理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和市国土房产局开展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国土资源与房产电子政务系统”等项目建设,建立先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管理网络体系,按照纵向“国家—省—市—区”四级、横向各部门多节点的结构模式,实现各级各部门互联互通和数据资源的及时交换和传输,为四级国土资源日常管理,为我市各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管理提供信息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基础信息和房屋基础信息的应用服务。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通过开展**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形成一系列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市、区、镇、村四级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市、区、镇、村四级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市、区、镇、村四级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市、区、镇、村四级飞入地面积汇总数据;

5、市、区、镇、村四级海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数据;

6、市、区、镇、三级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汇总数据;

7、市、区二级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市、区外业调绘原图及外业成果图;

2、市、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3、市、区、镇三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市、区、镇三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5、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图件;

6、土地权属界线调查底图及成果图件;

7、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相关记录簿册

(1)外业调查记录手簿;

(2)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争议原由书及相关文字记录;

(3)相关修改情况记录。

2、综合报告

(1)市、区两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市、区两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市、区两级第二次土地调查自检报告;

(4)市、区两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3、专题报告

(1)市、区两级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市、区两级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成果

1、市、区两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2、市、区两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3、市、区两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4、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5、市、区两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五、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通知》和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对时间进度的要求,**市应于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调查工作任务(不含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至2009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20*年7月~10月

1、工作准备阶段:20*年7月~8月

(1)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准备工作,学习领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等方案和规范材料。建立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组织体系;搜集资料、编制工作方案和经费预算。

(2)开展业务培训与舆论宣传;

(3)分析准备已有的成果资料,数据资料,配套基础设施等。

2、技术准备阶段:20*年9~10月

(1)完成技术调研工作;

(2)完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大比例尺数字图测绘,城镇地籍调查的技术要求、规程或细则。

(3)确定各阶段大比例尺数字图测绘和城镇地籍调查开展的具体区域,招标方案,编写招标文件。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实施进度

1、20*年11月~2008年4月

(1)20*年12月,完成全市0.6米快鸟卫星遥感影像图的采购和1:5000卫星正摄影像图的处理制作。

(2)20*年12月,完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招标采购工作。

(3)20*年12月~2008年1月,完成工作底图制作、打印和西安坐标系的转换工作。

(4)2008年1月~2008年3月,完成地类调查的地块内业判读、外业调绘、新增地物实地补测、海岛调查。

(5)2008年3月~2008年4月,完成调绘底图标绘、地类归并转换和手簿填写,权属界线套合。

(6)2008年4月,区级自检、市级预检、省级图件核准。

(7)2008年4月,完成建库数据的预处理形成入库的标准数据。

2、20*年11月~2008年4月

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处理成入库的标准数据;检查验收,面积计算、成果汇总。

3、2008年5月~6月

成果上报确认、资料成果存档、经验总结。

4、2008年10月31日

2008年变更调查。

5、2009年10月31日

以2009年10月符合标准的DOM,套合2008年10月以来到2009年10月批准的用地红线,以2008年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进行2009年年度变更调查。

(三)城镇和村庄地籍调查的实施进度

1、20*年9月~11月

开展城镇地籍测量和地籍权属调查招标工作等。

2、20*年9月~2008年9月

开展全市剩余村庄土地房屋成片测绘工作,并根据测绘工作进度开展村庄地籍权属调查工作。

3、20*年11月

开展已有测绘成果的城区、建制镇(大同街道、马巷镇、灌口镇)试点工作。

4、20*年11月~2009年6月

变更和查清农村部分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大宗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确权达到可发证的90%以上。

5、2008年3月-2009年6月

全面开展城镇土地调查,完成建成区、建制镇的城镇土地调查。

6、2009年6月-2009年底

汇总统计调查,查清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7、2009年6月-2010年6月

整理建档。

(四)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

1、20*年10-12月

完成数据库及系统建设的配套软硬件的采购和安装部署工作。

完成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的需求调研和招标文件的编写工作。

完成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主要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2、2008年1月

完成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的整体招标采购工作。

3、2008年2月

完成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工作。

4、2008年3月-7月

完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建库。

完成基本农田数据库建库。

5、2008年3月~2009年7月

完成全部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结合其它土地利用调查,城镇和农村地籍调查进度将各种数据入库。

结合系统运行应用,实现各种数据的动态更新。

完成数据交换系统和社会化服务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完成数据汇总统计和分析工作

6、2009年7~12月

系统试运行,并整体检查验收。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1、领导机构

为保证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政府已成立**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国土房产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局、建设与管理局、规划局、农业局、民政局、环保局、统计局、海洋与渔业局和市国土房产局各一名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房产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房产局副局长担任。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统计局各一名处长为联络员。各区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审定实施方案、经费安排和重大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各负其责,确保**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由市国土房产局具体组织实施,相关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市国土房产局开展工作,及时提供有关保障和相关适用资料。

2、职责分工

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包括:

(1)负责**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培训;

(2)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市的工作方案、按专题和项目分别制定**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技术设计或技术要求、**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检查验收细则等文件规范;

(3)审查各区各阶段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计划及各部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设计文件;

(4)负责调查工作的检查监督与技术指导;

(5)负责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

(6)开发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7)检查督促所辖各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8)对所辖各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进行预检,督促有关单位按照省级检查、验收意见和市级预检意见整改到位;

(9)对辖区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各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按照市统一制定的计划和技术设计组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对在本区区域实施土地测绘、调查等作业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和协调配合;

(2)制定区各阶段工作实施计划;

(3)协调并处理本辖区土地调查涉及的指界和权属纠纷调处等问题;

(4)对本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自检,上报市预检、省验收,按照省、市级检查意见完成整改工作;

(5)全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6)组织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宣传动员工作。

(二)确定作业单位

本次调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作业单位,以合同方式规范调查行为。以《任务书》方式下达调查任务并督促执行与检验。市调查办和负责各部分实施的专题工作组应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作业单位资质审查和调查人员的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并通过省、市国土部门专门培训和考核后的专业队伍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三)宣传培训

要通过报刊、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报道调查内容及工作进度,宣传典型经验及做法,提高全社会对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要组织作业单位参加省、市国土部门组织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市、区有关单位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和专业队伍的技术骨干开展土地调查任务、规程规范、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明确要求、统一方法,确保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技术保障

1、明确技术要求

在国家和省统一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土地调查相关规范、标准基础上,按专题和项目分别制定《**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细则》等标准,明确我市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技术要求。

2、建立质量监督检查和技术咨询制度

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各工作组,由市、区国土资源部门业务与技术骨干组成,负责监督检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针对问题向市、区提出整改意见。为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由调查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和聘请的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具体负责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技术问题的研究、咨询。

3、建立检查验收制度

严格按照《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等,做好检查验收工作。

(1)加强基础资料的质量检查监督。委托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对航空摄影的成果、正射影像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基础测绘产品和相关资料进行检查验收。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加强对作业过程的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能够按时提供合格的航摄成果、正射影像图和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基础测绘产品。

(2)实行调查成果分阶段检查制度。我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分三个阶段进行,即试点验收、外业验收、内业验收暨总验收。各区外业调查工作必须采用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试点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后,方可全面开展外业工作;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并对验收存在的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后,方可转入内业工作;内业工作完成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调查成果总验收。

(3)实行严格的分级验收制度。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土地调查办对市级汇总成果进行验收的要求,我市采取省、市、区分级负责检查验收的办法,区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区级自检,市级预检,省级组织验收。

(4)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检查验收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在检查验收时,发现人为篡改土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不通过,调查的所有成果必须按步骤重新进行核实、修改;若连续三次发现同类性质问题的,该成果不予验收,同时要追究主要当事人的责任。

(五)经费保障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经费由财政部门予以保障。要积极配套工作资金,确保土地调查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篇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28号)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

二、调查内容和时间进度

(一)调查内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以正摄影像图为基础,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和面积,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逐地块调查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二)时间进度。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由国家统一部署,分步实施,重点和急需地区优先进行。20****年1月至6月开展本次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调查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订以及试点、培训和宣传等工作,全面部署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年7月至2009年6月,各地组织开展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其中,至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东部地区调查;至2008年年底基本完成中部地区及西部重点城市调查;至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2009年下半年,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09年10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统一进行变更调查数据更新,向国土资源部汇交成果,由国土资源部汇总形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调查进程中形成的调查成果,可随时用于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管理。

2010年以后,全国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

三、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国务院成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负责调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对调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其中,涉及调查业务指导和检查由国土资源部牵头负责;涉及调查经费和物资保障方面的工作,由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负责协调;涉及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的工作,由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统计局负责处理。其他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本地区调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要积极吸收有资质的调查机构参与本次调查工作,及时根据调查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做好调查人员的培训和组织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在调查经费上要给予保证。

(二)明确分工。调查工作按照“国家整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各级优势互补、分级负责实施”的形式组织实施。国家统一购置航空、航天遥感资料,统一制作调查基础图件;地方政府负责组织专业队伍在国家提供的基础图件基础上,深入实地,细化调查。国家组织开展逐地块全面的内业检查和重点地区、重点地类的外业核查。

(三)制定方案。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技术规程。各地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的土地调查方案须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各地应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队伍资质审查和调查人员的培训。通过资质审查的队伍和经培训且考试合格的人员,方可承担调查任务。本次调查要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承担单位,以合同方式规范调查行为。

(四)落实经费。土地调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各地应多方筹措,统筹安排,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土地调查的顺利进行。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篇5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土地调查,保障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四条土地调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土地调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从严控制支出。

第五条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开展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报道。

第二章土地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条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第七条土地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

(二)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三)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第八条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

第九条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作的调查基础图件。

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土地调查工作。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土地调查工作,依法提供土地调查需要的相关资料。

社会团体以及与土地调查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配合土地调查工作。

第十二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核准后施行。

第十三条在土地调查中,需要面向社会选择专业调查队伍承担的土地调查任务,应当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组织实施。

承担土地调查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有与土地调查相关的资质和工作业绩;

(三)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

(四)有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承担土地调查任务单位的管理,并公布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条件的单位名录。

第十四条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执行调查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土地调查人员应当接受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领取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第十五条土地调查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程,不得伪造、篡改调查资料,不得强令、授意调查对象提供虚假的调查资料。

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对其登记、审核、录入的调查资料与现场调查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第十六条土地调查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调查、报告、监督和检查职权,有权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并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现场作业。

土地调查人员有权就与调查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单位和个人,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如实提供相关资料。

土地调查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现场作业以及询问有关单位和个人时,应当出示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第十七条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履行现场指界义务,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和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负责人不得擅自修改土地调查资料、数据,不得强令或者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不得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

第四章调查成果处理和质量控制

第十九条土地调查形成下列调查成果:

(一)数据成果;

(二)图件成果;

(三)文字成果;

(四)数据库成果。

第二十条土地调查成果实行逐级汇交、汇总统计制度。

土地调查数据的处理和上报应当按照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有关标准进行。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调查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切实保证调查的数据、图件和被调查土地实际状况三者一致,并对其加工、整理、汇总的调查成果的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价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分阶段、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前一阶段土地调查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下一阶段的调查工作。

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章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

第二十四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制度。

土地调查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接受公开查询,但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地方土地调查成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做好土地调查成果的保存、管理、开发、应用和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等工作。

国家通过土地调查,建立互联共享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并做好维护、更新工作。

第二十七条土地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八条土地调查成果应当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不作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不作为划分部门职责分工和管理范围的依据。

第六章表彰和处罚

第二十九条对在土地调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三十条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修改调查资料、数据的;

(二)强令、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

(三)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三十一条土地调查人员不执行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程,或者伪造、篡改调查资料,或者强令、授意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调查资料的,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十二条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或者阻挠土地调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的;

(二)提供虚假调查资料的;

(三)拒绝提供调查资料的;

(四)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的。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期完成土地调查工作,被责令限期完成,逾期仍未完成的;

(二)提供的土地调查数据失真,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军用土地调查,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军队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制定具体办法。

中央单位使用土地的调查数据汇总内容的确定和成果的应用管理,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篇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28号)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

二、调查内容和时间进度

(一)调查内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以正摄影像图为基础,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和面积,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逐地块调查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二)时间进度。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由国家统一部署,分步实施,重点和急需地区优先进行。20**年1月至6月开展本次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调查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订以及试点、培训和宣传等工作,全面部署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年7月至20**年6月,各地组织开展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其中,至20**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东部地区调查;至20**年年底基本完成中部地区及西部重点城市调查;至20**年上半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20**年下半年,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年10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统一进行变更调查数据更新,向国土资源部汇交成果,由国土资源部汇总形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调查进程中形成的调查成果,可随时用于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管理。

**年以后,全国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

三、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国务院成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负责调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对调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其中,涉及调查业务指导和检查由国土资源部牵头负责;涉及调查经费和物资保障方面的工作,由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负责协调;涉及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的工作,由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统计局负责处理。其他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本地区调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要积极吸收有资质的调查机构参与本次调查工作,及时根据调查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做好调查人员的培训和组织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在调查经费上要给予保证。

(二)明确分工。调查工作按照“国家整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各级优势互补、分级负责实施”的形式组织实施。国家统一购置航空、航天遥感资料,统一制作调查基础图件;地方政府负责组织专业队伍在国家提供的基础图件基础上,深入实地,细化调查。国家组织开展逐地块全面的内业检查和重点地区、重点地类的外业核查。

(三)制定方案。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技术规程。各地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的土地调查方案须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各地应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队伍资质审查和调查人员的培训。通过资质审查的队伍和经培训且考试合格的人员,方可承担调查任务。本次调查要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承担单位,以合同方式规范调查行为。

(四)落实经费。土地调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各地应多方筹措,统筹安排,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土地调查的顺利进行。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篇7

一、农用地产能核算的意义

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是国务院部署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之一。开展此项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科学评价不同区域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分析评价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切实掌握我国农用地资源状况的重要举措。开展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有利于实现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并重管理转变,对今后各地基本农田划定与征地制度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目标和内容

根据国土资源部《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的要求,本项工作的开展,应当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一是农用地分等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农用地产能核算,摸清我区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

二是通过区域间农用地产能对比分析,全面掌握全区区域性产能的分异状况,为区域性土地资源宏观调控与调整提供依据。

三是通过同一区域不同类型产能比较分析,正确评价各行政区内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为合理制定农业科技、开发利用、增产增效目标及针对性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工作内容包括:

1.对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整理。

2.组织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实际产能及相关农用地利用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收集和调查。

3.建立产能核算分等单元数据库。

4.构建二级指标区产能核算数学模型。

5.开展产能核算和技术报告编制工作。

6.编制区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成果图,形成完整的项目成果并上报省厅。

三、工作组织和分工

此次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由国土部门牵头组织和协调,区农业等相关部门配合进行。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市国土资源局*分局:1.负责工作的组织与协调;2.20*年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电子数据的提供以及我区指定作物审定品种区试产量专家咨询调查表等表格的填写;3.专家咨询会的组织;4.成果的上报。

*区农业局:1.负责全区制定作物审定品种区试产量调查表等表格的填写;2.负责全省和我区2003-20*年农业发展等相关资料的提供;3.理论产能的调查。

*区统计局:1.负责20*年全区指定作物统计单产调查表的填写;2.2003年以来区乡镇区划调整情况说明及江苏省村级以上行政区划表的提供。

*区财政局:1.负责全区产能核算工作专项业务经费的落实;2.专项业务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四、工作阶段和时间安排

1.组织准备

1.1成立领导小组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我区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用地产能核算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全区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

1.2成立技术指导组

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为保证成果质量,成立*区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指导组(技术指导组人员名单附后),主要负责外业调查指导、质量验收、资料验收、数据平衡协调、成果校验等工作。

1.3确定技术协作单位

在省国土资源厅项目实施组指导下选择技术协作单位。

2.资料调查与专家征询

2.1国土部门资料调查与收集

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阅等形式完成农用地分等二级指标区等分等单元基础数据库以及相关表格的填写。

2.2理论产量与可实现产量专家征询

由技术指导组以及外聘专家填写*区指定作物品种区试产量调查表以及专家征询打分与表格填写。

2.3相关部门资料收集及补充调查

统计、农业等相关部门配合国土部门、项目单位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以及相关资料的提供。

3、资料整理与省市初验上报

3.1资料整理分析与协调调整

对前期收集的资料及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校验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并形成总结报告。

3.2由省级项目组初验并完善

省项目实施组邀请专家对该项目形成的调查资料等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进行补充完善。

3.3提交上报省项目组

将补充完善之后的数据上报省项目组进行分析建模。

4.室内测算分析与成果形成

4.1根据模型测算产能

根据省级项目实施组测算的数学模型测算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理论产能和可实现产能,绘制成农用地产能分布图、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报告、数据表格成果、数据库成果及基础资料汇编。

4.2省级对我区成果预验收

由省项目实施组对我区初级成果进行预验收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

4.3成果的修改、完善

在省项目实施组统一组织专家对我区成果预验收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

4.4报经区政府同意后上报

形成最终成果报经区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上报省、市国土资源厅部门。

5.工作时间安排

工作阶段时间工作内容任务分工备注

一、组织准备

(约3-4天)3月30日-4月1日

1、区政府发文,成立*区农地产能核算领导小组

2、区政府办发文,成立*区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指导组*市国土资源局*分局负责

二、资料调查与专家征询

(约1周)4月2日?5日

1.国土部门资料调查与收集

(1)耕保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调查表(表5)

(2)利用科:批次用地和单独选址项目调查表(表7)

(3)地籍科: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耕地面积统计表(表9)*市国土资源局*分局负责填写南大配合

4月5日-10日

2.理论产量与可实现产量专家征询

(1)会议准备

①参加会议人员落实与通知

②会议材料准备包括:领导发言稿、样点分布图、调查表格

(2)专家征询

①*区指定作物品种区试产量调查表(表1)

②专家征询打分与表格填写(表2-1至表2-4、表3)南大负责、*市国土资源局*分局负责

4月10-11日

3.相关部门资料收集及补充调查

(1)农业资源开发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表(表6)

(2)农业局:农业经济统计调查表(表8)

(3)统计局:指定作物统计产量调查表(表4)

农业经济统计调查表(表8)

(4)补充调查及各镇年鉴、农经报表收集有关

部门负责填写

南大配合

*市国土资源局*分局负责协调

南大负责调查

三、资料整理与省市初验上报(约15天)4月12日-30日

1.资料整理分析与协调调整

2.由省级项目组初验并完善

3.由区政府同意提交上报国土厅南大负责

*市国土资源局*分局负责配合完成

四、室内测算分析与成果形成(约2个月)5月1日-6月30日

1.根据模型测算产能

2.省级对我区成果预验收

3.预验收的基础上完善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篇8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城镇土地调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摸清我国土地家底的一次重要调查,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国务院下达到各级政府的指令性任务,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承担其相关具体工作。各乡镇要把二次调查工作作为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大事抓紧抓好。搞好城镇土地调查工作,是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土地利用状况特别是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管理工作对土地数据提出新的需求,现有的土地详查及城镇土地调查成果已难以满足当前严格土地管理及经济宏观调控的需求。为实现土地资产信息化管理,开展新的城镇土地调查工作已迫在眉睫。

各建制镇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真正提高对调查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不搞形式主义,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明确任务,统筹安排这次城镇土地调查工作,按时完成这次调查工作,为保证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铺垫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宣传,形成共识。

各镇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土地国情国策,宣传土地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宣传二次调查工作的目标任务,提高全社会对土地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顺利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打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县国土资源部门和镇政府要共同发公告、发明白卡,让群众了解、支持调查工作。

三、为加强领导,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县政府成立了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县长担任,领导组成员由国土资源局、各镇政府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处理调查的日常事务和考核监督城镇土地调查工作的各项任务。县国土资源局、国家测绘局第三大测量队及各镇政府和居委会、社区、村委会要明确专人负责,按关府办〔2010〕174号文件安排,每个调查组必需有国土部门、乡镇、技术单位、村居人员参与。

四、明确职责,全力推进城镇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完成。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县国土局、各镇要根据《自治县城镇土地调查权属调查工作方案》要求,各司其责,各负其职,通力合作、协调配合,扎实推进调查工作。

(一)各镇政府要扎实抓好本辖区的土地调查工作。城镇土地调查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城区调查范围内的每宗土地换发最新版本的土地证件。二是对每宗土地进行地籍调查和测绘。这两项工作同步开展,工作量较大,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是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具体措施,各级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各镇要抽调业务精、技术好、责任心强的干部,积极投身到二调工作当中去,确保城区土地调查工作保质按时完成。

(二)各镇要抓好工作实施,开好动员会,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要认真落实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开好党政联席会,一把手要亲自抓,要把这项工作列入当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村居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三)县国土资源局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主导作用,全程参与。

五、严明纪律,保质按期完成任务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篇9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我县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权益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县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国土资源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发改局、环保局、财政局、民政局、统计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建设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国土资源局,由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员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三、调查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

(一)工作任务

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采用航空、航天、全球卫星定位、信息系统、数据库等新技术、新方法全面彻底开展土地调查,逐地块实地调查我县土地利用现状、权属、面积、分布及基本农田等,准确掌握我县土地资源的底数,为全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资料。

(二)调查内容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篇10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土地调查,保障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四条土地调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土地调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从严控制支出。

第五条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开展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报道。

第二章土地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条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第七条土地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

(二)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三)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第八条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

第九条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作的调查基础图件。

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土地调查工作。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土地调查工作,依法提供土地调查需要的相关资料。

社会团体以及与土地调查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配合土地调查工作。

第十二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核准后施行。

第十三条在土地调查中,需要面向社会选择专业调查队伍承担的土地调查任务,应当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组织实施。

承担土地调查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有与土地调查相关的资质和工作业绩;

(三)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

(四)有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承担土地调查任务单位的管理,并公布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条件的单位名录。

第十四条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执行调查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土地调查人员应当接受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领取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第十五条土地调查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程,不得伪造、篡改调查资料,不得强令、授意调查对象提供虚假的调查资料。

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对其登记、审核、录入的调查资料与现场调查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第十六条土地调查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调查、报告、监督和检查职权,有权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并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现场作业。

土地调查人员有权就与调查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单位和个人,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如实提供相关资料。

土地调查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现场作业以及询问有关单位和个人时,应当出示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第十七条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履行现场指界义务,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和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负责人不得擅自修改土地调查资料、数据,不得强令或者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不得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

第四章调查成果处理和质量控制

第十九条土地调查形成下列调查成果:

(一)数据成果;

(二)图件成果;

(三)文字成果;

(四)数据库成果。

第二十条土地调查成果实行逐级汇交、汇总统计制度。

土地调查数据的处理和上报应当按照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有关标准进行。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调查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切实保证调查的数据、图件和被调查土地实际状况三者一致,并对其加工、整理、汇总的调查成果的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价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分阶段、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前一阶段土地调查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下一阶段的调查工作。

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章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

第二十四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制度。

土地调查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接受公开查询,但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地方土地调查成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做好土地调查成果的保存、管理、开发、应用和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等工作。

国家通过土地调查,建立互联共享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并做好维护、更新工作。

第二十七条土地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八条土地调查成果应当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不作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不作为划分部门职责分工和管理范围的依据。

第六章表彰和处罚

第二十九条对在土地调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三十条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修改调查资料、数据的;

(二)强令、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

(三)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三十一条土地调查人员不执行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程,或者伪造、篡改调查资料,或者强令、授意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调查资料的,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十二条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或者阻挠土地调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的;

(二)提供虚假调查资料的;

(三)拒绝提供调查资料的;

(四)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的。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期完成土地调查工作,被责令限期完成,逾期仍未完成的;

(二)提供的土地调查数据失真,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军用土地调查,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军队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制定具体办法。

中央单位使用土地的调查数据汇总内容的确定和成果的应用管理,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