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十篇

时间:2023-03-25 20:14:14

中学美术

中学美术篇1

一、乡土特色美术在中学美术中的教学意义

将乡土特色美术引入到中学美术的教学中来,不仅对于乡土特色美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学美术教学中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才让乡土特色美术没有走向绝迹,反而能够不断地发扬与传承。中学美术教学中因为有乡土特色美术这一教学内容,为其注入了很多新鲜的文化血液,使得课堂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入乡土特色美术,能够让中学生了解人与美术之间的关系、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美术教学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一,乡土特色美术大大丰富了中学美术的课内外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灵活运用乡土特色美术资源,能够帮助学校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例如,中学美术教师可以经常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将写生课、创作课、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美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剪纸、泥塑等手工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乡土特色美术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非常生动且贴近生活的教材。美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情感。乡土特色美术教学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感受美。乡土特色美术实际上就是普通百姓朴素生活的一种体现。现如今人们在博物馆看到的艺术品,大部分便是很久以前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日常用品,这样便可以看出,艺术其实就在人们的生活中。乡土特色美术为初中美术增添了更多的审美素材,促进了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将中学美术教学嫁接在乡土美术的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

打破美术教材作为唯一美术课程资源的局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地方美术资源。因为乡土美术从生活中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动人;还原到生活中去, 虽然经过加工,但却又让人感觉真实。这样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完全可以将生活引入美术教学。由于我们学校周边很多村寨都有少数民族,受其影响,这一带的居民以家纺生产为主。鉴于这些特点将原先比较枯燥的图案知识融入到家纺用品中来,例如《美丽的图案》,首先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家纺生产过程让学生观看,让其体会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家纺设计。然后浏览一些家纺作品,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作品并说说其中图形排列的规律,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图案的基本知识。将这些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但又不太了解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这样用地方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得学习的知识更加生动和实用。

2.筛选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内容也是相当繁杂。这就要求作为施教的我们要因地制宜地筛选、开发、利用各种乡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选择和他们生活更为贴近的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乡土文化之一的布依文化,位于贵定县西部约20公里处,在此发现了大量的布依族的民风民俗,其珍贵程度无以价计。乡土文化之二的苗族刺绣艺术历史悠久。这两种乡土文化都非常有代表性,但是综合中学美术教学的特征和中学生“玩”性未减的特点,选择带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或者带学生参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重大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吸引力,能让学生在玩耍中既了解到南通当地的乡土文化,又能从中学习美术知识。贵定的乡土文化资源比较充足,我们只有学会选择取舍,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人类学家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 一旦去除了文化间的差异, 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 可能会剥夺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泉源, 以及充满分歧和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我们迫切需要了解人类的多样性, 研究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 他们最后获得的智慧就是多样的智慧。”乡土特色美术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为中学美术教学注入了很多活力,也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很多素材,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取舍地将乡土教材进行发掘和发扬,是每个美术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对乡土美术的一种保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广大的美术教师要把开发乡土教材作为己任,希望把更多的乡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樊春芳.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乡土教材发掘的思考[J]. 新课程(中学版), 2009,(10) .

[2]田斌奇. 让乡土资源走进美术课堂[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7,(01) .

中学美术篇2

一、严格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

美术是选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现代又提出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等。他们当然都可以适用于中学美术教育,但美术教学毕尽因其自身的特点和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而教学上又有其自己的一些原则。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方针、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美术认识活动的规律提出来的,是美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认真贯彻这些美术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为矛盾的转化创造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

中学美术教学究竟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笔者有如下认为:

(一)审美性原则。1989年中央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并再次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贯彻审美性原则,应该做到:

(1)把审美教育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到美术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即要求教师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辅导课外美术活动及教学总结,都应该注意给学生传授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认识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

(2)把审美教育同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陶冶美的思想情感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特殊作用。恩格斯说:“美育就是美学方面的教育”;蔡元培说:美育,“可以用它来陶冶人的感情,培养高尚的人格,发为伟大的行为”;康德也讲:“美是道德的象征”。

审美教育,既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必须遵循的原则,它也是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审美文化素质重要途径,全社会都应引为重视。

(二)直观性原则。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如把握构成美术的基本因素—一形体、比例、结构、空间、明暗、色彩、笔、墨、线条等,才能获得较明确的概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贯彻直观性原则时,应尽力作到:

(1)语言的表述应形象、生动,口齿清楚,能深入浅出,简明扼要。

(2)要尽量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示范直观等,并能做到把握好关键,适时展现。

(3)要教给学生掌握好感知物象的正确方法和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

(三)启发性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填鸭式的满堂灌是起不到美术教学效果的。

贯彻启发式原则,要求教师应做到:

(1)教师必须胸中有学生。班上有多少学生,他们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爱好如何,掌握的知识、水平情况怎样,心中有数,教学时方能作到有的放矢。

(2)启发学生的思路要定向,前后所提之问题要有连贯性,而且只能围绕主题进行,否则,会漫无边际,无法收拾。

(3)不墨守陈规。即所提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多一些,形式变化要大一些,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四)精讲善练原则。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少讲,把所用之道理讲清楚,把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步骤和要求讲准确,以达到指导“善练”的目的。“善练”,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严格的训练计划、方法步骤,按质按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贯彻精讲善练原则,要求做到:

(1)明确所讲理论与其指导实践的关系,绝不能为讲而讲,更不能有与练无关的讲。

(2)精讲善练,讲是关键。讲的内容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认真地多练、苦练,使练的方法步骤正确,达到“善练”的目的。因此,对“讲”,一要求精炼、概括、扼要;二要有真知灼见和规律性的知识。

(3)要保证学生练习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认真做好辅导工作,即在学生练习时,要求教师认真巡视,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并能否运用于指导实践;是否理解了训练的目的、要求和作画的方法步骤;学生观察、理解事物的方法是否合理;对工具材料的掌握和运用是否恰当等,并能及时地予以辅导、肯定或改正。

(五)以点带面,面向全体的原则。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之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即划一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在不同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应该做好:

(1)善于选择典型。上一节课,学生多,课时短,每人都能享受到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选择典型来启发大家。选优者,以用作模范,激发大家学习。有不足之处,可以通过辅导使其更完整,也可以给其加大学习份量,提出更高要求;选差者,指明缺陷,通过辅导纠正,一是在做差生的转化工作,使其跟上趟,二是启发大家改正自己不足,作借鉴之。

(2)注意加强辅导的针对性。教师经过巡视检查,已基本上把掌了全局,对反映练习的目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方面的情况业已掌握,这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导对象,或是对训练目的的不明确者,或是对方法、步骤掌握不正确者,或是不按要求去做者,进行重点辅导,可以达到启迪多数,面向全体之目的。

(六)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才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切不可忽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贯彻创造性原则,应要求教师做到:

(1)正确认识美术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有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教育。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审美文化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美术教育;社会的生产技术也离不开美术。

(2)培养创造性才能需要从创造性的学习开始。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学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也需要形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的智力和才能,都得从小开始培养,这就需要教育,其中包括审美文化教育,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中,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上之中学美术教学原则,既有他们间的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他们配合起来,灵活地、创造性地遵循和运用。

二、认真研究和选择美术教学的方法

美术教学原则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于指导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原理,也是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依据。认真贯彻教学原则,有利于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美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美术教学原则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式和手段。当然,教学方法本身又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教的方法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方面,这进一步说明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完成预定之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和正确选择美术教学方法。

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但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精神的要求和笔者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经验体会,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讲授法。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应该注意下述情况:

(1)对所表述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给学生一个合符逻辑的完整的概念。如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为主的作品称之为“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学生肯定会问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讲:一是从中国人的情感习惯去讲,在通常情况下,“山水”、“山河”、“江山”、“河山”是“祖国”的同意词或同义语,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二是山水画的画家经过拟人化加工处理了的作品,它是画家艺术修养的表现。而风景画属西画的称谓,它是写实性作品,是自然的客观表现。经过分析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山水画”不能叫作“风景画”。

(2)语言的形式要符合语法,要清晰、准确、精炼,要通俗易懂,要形象生动,要富有感染力。

(3)要善于组织学生听讲,所述问题能引进学生的思维共鸣,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讲授的内容,变换讲授的方式。

(4)可以借助板书、板画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

(二)演示法。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运用这种方法,应该做到:

(1)演示的内容必须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做到“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深化,是所学知识的表现、运用和实践。

(2)课堂演示要做的简明扼要,要图象清晰、准确、生动熟练,并能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

(3)为节省时间,有些示范可以在课前先制成毛坯、半成品,在课堂上选择关键的过程适时演示。

(三)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特别讲究: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引起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还要注意组织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作法。

(2)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

(3)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四)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因此,运用谈话法应做到:

(1)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

(2)对此法的运用要带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逐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还应讲究谈话技巧,要面向全体学生。

(3)提问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应搞突然袭击,而且谈话的形式要活泼多样。

(4)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均应有明确的表示,要鼓励他们敞开思路,大胆发言,错了也不宜过多批评。

(五)参观法。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1)教师对参观的内容要有足够的了解,对其参观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并有明确的目的。

(2)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规定,切不可放任自流。

(3)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认真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认真总结。

中学美术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创新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为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原有教学中的问题,必须重视对初中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美术素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且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存在差别。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的个性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再加上自身教育环境的差距,对美术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但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在这方面的差异,仍然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个性,导致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老师的教学,美术水平得不到提高。

2.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美术老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只是对美术教材机械地复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不了学生的美术水平。

二、初中美术教学改革

1.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制订教学方法,因为美术作品也是在传达作者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将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充分传达出来,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2.为学生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打造轻松、活泼的美术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同时还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将抽象的美术知识形象化,借助视频、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老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中学美术篇4

关键词: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1999年,我国国务院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道德、智力、体能、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综合性发展,美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是促进学生人格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基础教育教学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教学的美育功能。而高中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教学科目,自然成为开展审美教学的主要阵地。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认为高中美术的审美教学可以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在审美方面的发展。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美

以往应试教育体制下,过于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教学和成绩,忽视美术的育美功能,美术教学课时少,形式单一,上课仅仅围绕教材进行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感受美的需要和强烈动机,导致美术教学不仅僵硬封闭而且丧失趣味和美感,学生课上态度消极,学习效果差。因此,教师要开展审美教学就必须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创新美术课堂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感受能力,使学生善于发现美和体验美。

(一)感受美的图片和事物,开展直观教学

美术是一种视觉化很强的教学科目,而教师要结合高中时期学生形象性思维能力高度发达的特征,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学,通过为学生呈现多样化的丰富图片,使学生对美的事物形成完整的表象知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园艺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做好教学设计,为学生搜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和西方园艺设计的图片,通过展示真实的形象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切实感受美的园林气息,对知识形成直观的表征,产生美的体验。教师还可以进行实物教学,这是一种更加真实的直观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自身的教育潜能。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学校的雕塑和一些学生的美术作品,通过实际艺术创作结晶丰富学生感受美的途径,使学习活动更加真实。

(二)在感受美的事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品质和人格,形成美的观点和意识

美术的审美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和图片,而且要在感受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感受这些事物和现象蕴含的价值和品质意义,使学生对人格和情感进行美的体验,树立审美的自觉意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终旨归是建设美的个体,具备美的品格。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含义,丰富美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感受美的层次上不断深化,自觉陶冶美的情感,健全审美情操。比如,在学习西方人文主义雕塑的时候,关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高中时期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大卫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理念,教师要逐步启发学生在对大卫人体美的感受基础上,结合中世纪时期一些保守压抑人性的宗教雕塑比较分析,感受大卫所代表的张扬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理念,从而深化学生感受美的素养,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性观点,对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审美教学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美术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高中美术教学,不仅要创造教学条件,使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和理念,而且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科学、完整的美的判断能力,在评价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感,实现其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鉴赏美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主体参与的自我内化过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教会学生鉴赏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使用语言来表达自我的鉴赏感受,培养有序的鉴赏能力。

(一)组织美术的审美鉴赏课,培养学生规范的鉴赏美之意识与能力

鉴赏美必须有专门的鉴赏活动课作为有效的支撑,鉴赏活动要组织的有效和规范,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得到能力的发展和鉴赏技能的学习,实现鉴赏能力的发展。一方面,审美鉴赏课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重点,设计多样化的鉴赏内容,以供学生挑选,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课下进行素材的收集和鉴赏任务的落实,课上,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小组代表到课堂上为大家进行专题鉴赏,教师作为旁观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鉴赏进行评价和反馈,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鉴赏行为,使鉴赏活动有序进行,学生真正获得鉴赏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鉴赏的过程和语言进行记录与汇总,对每一次鉴赏报告和活动进行总结与讨论,最后在反思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也不断得到新的启发和想法,提出新的鉴赏课题等,促进鉴赏活动深入发展。

(二)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美术鉴赏的课外兴趣小组,创新鉴赏活动形式

美术鉴赏活动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可以和学生的课余活动结合起来,以新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鉴赏平台与空间,使学生得到更加自主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为学生开展美术鉴赏的讲座和报告会等,使学生小组的兴趣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引导,还可以开展鉴赏的汇报展览等,充分发挥鉴赏活动的自由灵活性,使学生鉴赏能力有发挥的空间。

三、审美教学需要启发学生开展创造美的活动,在实践中发挥美的创造能力

审美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论和感受鉴赏的层面,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创造性应用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审美需求,把审美情感和能力得以外化,提高美育素养。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意义,激发学生的创造需求

美术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直接对学生的创造活动产生影响,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做好示范者角色,多进行创造性活动,绘制作品或者进行艺术创造等,对学生进行熏陶与陶冶,使审美创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常态,激发学生的创造需要。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檠生提供创造行为实施的条件

中学美术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以美育人;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32-01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重和强调人性向善。在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精神追求莫过于善,而不是西方绘画的“真”。而借用世界的二级分法,无论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还是温和与暴躁、真诚与虚伪、友好与敌对……这些语汇语义都属于同一范畴,这关乎着美育诸多因素的综合考量。结合这一主题,联系学科的实际,我想谈一下有关美术学科的“以美育人”。

一、以美术学科为基点思考美育之相关

关于美育,蔡培元从实现美育目的的必要条件和过程反复阐释,包括美育实施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尽可能多地创造美的对象和提高审美能力而进行的美学知识,理论的教育和普及。并进而将美育的实施范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其中学校美育教育是他的美育实践中收效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具体结合美术学科来说,美术上的比例、节奏之与数的关系,以及美术形体创造与描绘对象的现实真实性之与数学的几何形体的相似性;色彩的调和之与化学的植物性和矿物性因素;画面色彩的呈现方式及其理论根据之与物理的光学,尤其表现为印象派绘画。美术作品的“描述”之与文字语言,诗画印的结合也更显两学科之间的联姻;美术史之与历史背景、经济因素、思想嬗变……这些学科大大丰富了美术领域的内容,为我们开拓了广阔的视野,当然也从另一方面影证了美术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因此,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教育平台,把美育课和各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能更好地创造美的形态以及受到美感教育,在美育中又可以巩固和学到各科知识。所以,美育是需要多学科的渗透、融合和整合。

很长时间,我们往往把美育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艺术上,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这弱化了美育概念的宽泛性,也缩小了美育的内涵的展延性。陶行知有关美育功能和美育实践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佐证。首先艺术教育 ,不能构成美育的全部内涵,但它无疑是美育的一个重要主成部分,另外“创造真善美的人格”是陶先生美育思想的核心,而“真善美的活人”的造就,必须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实践,任何东西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美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艺术个体的社会属性归属社会群体,并产生社会认同感。

我们也大可承认“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虽然这样会给我们自身带来比较多的麻烦甚至负担,但是它可以给我们营造出一个更为深广的教学研究。

二、浅析如何在美学科目中渗透“以美育人”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的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应,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的直接体认。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不同,它不是以人们感觉到或想象到的事物为起点,而是以概念为起点去进行思维,进而再由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精湛的艺术作品常折射出艺术家深邃的思想。艺术家只有对人生真谛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精深的体察与领悟产生独特的认识和发现及精辟见解,才能发幽深微洞若观火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这里所讲的抽象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指得抽象绘画形式,而是指一种抽象思维方式。这种抽象思维在我们的美术教学形态训练中,则表现在客观物象在人脑中形成的具有空间、色彩、比例等因素,加强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从最基础的抽象思维训练开始,逐步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周围事物的特性,并加以概括,总结,以致更深层的体认万事万物。

《周易・系辞下》有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鸡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大抵是言玄妙卦象的取得,包含了了解事物的观照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为我们我们注入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变数和过程。

然于美术而言,概括和理解是学生对描绘物象体积、空间、比例、等概念抽象因素的学习的基本方式方法。概念性的解释与理解必须要与现实教学的具体现象相结合,让学生从概念中来,到现象中去;再于纷繁的现象中来,归纳概括于概念中去。另一方面,美术与各学科之间抽象的理解与概括,也颇为重要。如果说,语文之写作,是文字与思维的结合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因素,那么也可以说,美术的创作,式点、线、面、色等形式语言与思维的联合来构成画者心灵的情感的图像。如果我们将语义扩大和概念展延,我们会发现,美术与各科的教学最终都有同样的指向,即语言和思维。

中学美术篇6

【关键词】美术欣赏美术心理学作用

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就中职学生而言,加强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方面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提高自身的美术欣赏能力,提升自身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美术学习的效率,对美术欣赏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中职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心理。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以欣赏为切入点的,要理解作者所要倾诉的想法,才能跟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最终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品本身。通常,作者都是在瞬间灵感的启发下,创作完成的作品,作品也是一种对作者主观情绪上的表达,但在学习鉴赏作品时,学生通常会更加注重作品外观色彩上的罗列和美术技巧上的运用,从而忽视了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心理。而将美术心理学运用到欣赏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创作环境,也能使学生和作者更加容易达成思想创作上的共识。2、帮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社会因素。美术作品通常并不单是作者抽象思维、凭空创作的产物,也通常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结合自身的精力、感受而创作出来的。因此,教师应该更广泛的应用美术心理学,掌握了解作者的心理因素和审美方式,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提升自身的美术欣赏能力。3、帮助学生在美术欣赏时与心理感受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是美术欣赏课程的主要目的。美术欣赏是一场审美活动,是欣赏者利用自身学识和审美能力,对作品进行理解、领悟、鉴赏并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欣赏者与作品要物我两忘[1],将自己融入作品中,更要求欣赏者从自身心理角度出发,学会欣赏美,理解美。当然作者和欣赏者在创作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灵感也是随机并不确定的,两者也必定会存在差异,所以在要求欣赏者鉴赏作品时,既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又要学生自己不断努力,也要注重学生的自身感受,才可以真正理解作者在作品上关于情感的表达。

二、美术心理学在中职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1、体会作者心理,了解作品中心情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要懂得并合理运用自己所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努力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识。例如:在学习毕加索《格尔尼卡》的过程中,通过画面中狂躁的公牛,受伤挣扎的马,忽明忽灭的路灯,痛哭流泪的妇人,手持短剑的士兵等不难看出作者对于战争的憎恶,和对法西斯惨无人道暴行的痛斥。纷杂、琐碎的画面和灰暗、晦涩的颜色基调会给学生在理解作品上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在此时适时讲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状况,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当时作者的悲伤、痛苦、绝望等一系列情感[2],更好的欣赏作品。2、了解社会生活,寻找作品中传递的信息。作者通常喜欢通过美术作品来描绘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学生可以从一幅美术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想要获得的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越是反映时事的作品,人们越能从中得到有用信息。例如:在鉴赏阎立本的《步辇图》时,通过画面上的环境构成、人物形态等,可以大致感受到当时盛唐的文化融合和社会生活,感受盛唐时的国家威仪和大国风范。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提升自身技艺的同时,也要着重留心观察作品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通过了解不同作品的社会背景,感受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动态,真正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3、物我两忘,体会作品的艺术内涵。在进行美术欣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添加美术心理学的内容,要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进而理解作者所要倾诉的想法,提高其自身的美术修养,真正达到物我两忘,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让自己融入到作品中去。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忘记自己的身份,细心品味,留心观察作品,这样就会发现画面中的向日不会再那么抽象。整体画面的暖黄色充满了激情,向日葵是生命永恒的象征。教师在指导学生达到这种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时,也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不断努力,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成功。

中学美术篇7

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绘画则与智力有着密切关系,绘画创作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事实也证明,喜欢美术的孩子,其他学科成绩往往也很好。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孩子们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以及鉴赏艺术的能力,初步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点。如教《温暖的阳光》一课,首先通过幻灯片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毕沙罗的作品——《日出印象》、《干草垛》,通过教师形象的描述及色彩冷暖的启发,让学生感受阳光下绚丽多彩的自然美,以及阳光的生命力,激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欲望。然后,让他们怀着这种迫切的心情走入自然,观察太阳及阳光下的景色,把观察到的物体加上个性色彩,反映到画面上去。他们会惊奇地发现:阳光下的物体都变成了金黄色,太阳的色彩由玫瑰红—深红—桔红—黄—白而逐渐变化,不知不觉间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诸项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由地使用画具,自由地去观察、认识、表现周围的生活和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学手段也应是多方面的,如《秋天的景色》这一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界,体会秋的色彩以及丰收的喜悦,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秋》来激发学生,让其沉醉于秋的美景中,随着自然美的韵律,体会出不同的感受——有的表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色,有的表现出生命、韵律的线条……

总之,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成功的美术教育中得到的,将是审美艺术的熏陶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学美术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在中职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美术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怎样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能力,提高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呢?

一、要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充满美的愉悦感

美术教育应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在中职美术课堂教学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存在,这因素正散发着闪亮的光彩,在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

以往的中职美术教学多以传授学生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美术教师凡遇到给学生上美术欣赏课时就简单草率而过,或是轻描淡写地介绍一下,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美术名作,特别是对一些画家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也不去评析。美术老师更多的是在上欣赏课时,把学生当听众,给学生列举一些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学生听后反应淡漠。一堂课结束,学生根本没有什么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我们应该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他们自身的创造潜能。作为美术欣赏课,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查阅大量有关资料,精心准备教案,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同时,可运用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并对美术课的学习充满美的愉悦感,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的能力。

二、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审美从来不是被动的,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在美术审美教学中,因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受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呢?

首先,要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感悟美的存在,要对自然生活和生命充满热爱。如上写生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去观察天空的云朵、高耸的楼房、婀娜多姿的垂柳、水平如镜的水库、小巧玲珑的民间建筑、万紫千红的花卉等。学校四周的这一切景色本来已为学生所熟悉,然而当学生带着任务,身临其境描绘它时,不得不凝神注目,从而为之动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激发对表现对象的兴趣、爱好,再引导学生用图画“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对象的描绘,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也有力地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与美术馆,分别是人类历史积淀和艺术展现的最重要的地方,因而,有必要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前往参观。通过历史人文对人心灵的震撼及艺术作品对人类灵魂的熏陶,逐渐加深学生对其中蕴藏的艺术语言符号的记忆和理解,从内心深处接受美的教育。积时累日、长此以往,审美意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心中美的素材多了,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加以体现,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更加准确地了解具体审美对象的美学特点,随着生活经历的日益丰富,必然就会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力。

三、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发掘美的因素

新时期的中职学校美术教育应当努力迎合新时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发掘美的因素。

(一)要注重情感熏陶与渲染,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主动积极探索的动力,可是有多数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不浓,主要是他们不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感情没有受到强烈的震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美术的审美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领悟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熏陶。让学生通过欣赏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对作品内容、创作背景、创作缘由有一些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能激发他们情感共鸣,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要注意品味作品内容,感受形式美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质感、色彩、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接触,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切实感受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三)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思想美

艺术作品的美育与德育功能往往不是孤立的,艺术家的爱国情怀、家乡亲情、高风亮节等是学生心摹手追的。众所周知,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是创作者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们利用智慧对周围一切事物进行再现的结果。创造的过程也是美术作品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感悟作品的内容及作品情感,使学生能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全方位的思考,深刻地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了解,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收获更多的惊喜与感动。

四、结语

美术教学是一项系统的教育科学,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教师应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尽量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与策略,优化课堂效果,真正起到审美教育作用,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感受美、发展美、创造美,掌握正确的审美知识,使他们成为素质全面的人。

参考文献:

中学美术篇9

关键词:美术 美育 素质教育

在当前的初中教育阶段,可以通过美术教育实现学生的美育教育,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一、通过美术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是个体对于某一事物具有的强烈认知倾向。那么在现实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呢?

美术不一定要从画画开始,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以发现美作为教育教学的切入点,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善恶。通过名画的鉴赏让同学清楚美术不是简单的绘画,而是在绘画的艺术中体现出作者的心理活动、时代的特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首先我们教师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共性问题进行教学。比如我在学校开展兴趣课活动时,首先要了解学生们最想学的和最喜欢学到的,根据学生具体兴趣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的心灵一种期待。经过调查我发现学生们喜欢上手绘线条、青花瓷、刮花、DIY等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我做了课程安排,灵活采用成功教学法和发展性评价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出了很多作品,我们开办画展,展出学生所有的作品,产生了很大反响,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会更足。

二、合理选择教材

美术教材的编写目的: 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通过美术欣赏与美术创造实践活动, 提高审美文化素质, 发展创造性智慧, 陶冶高尚的情操, 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遵循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有时书本上的内容学生不一定感兴趣,那么就需要教师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新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比如在讲民俗文化时,我们设置了本地传统的文化,结合本地的特点设置了很多课程,创建校本课程,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于接受学习。再次,选择有趣的内容对教育教学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术是离不开生活的,要在生活中发现美,描绘美,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不单单是绘画的教育、美感的教育,更是对学生生活常识的教育。戴嵩画牛的故事就是在向我们讲述绘画艺术一旦脱离了现实,艺术作品很有可能就是错误的,就会引出笑话。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引入典故、笑话等等,让同学们在学习中了解到一些生活常识、绘画常识。

三、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立足美术色彩渲染力、冲击力和愉悦身心的独特魅力,探求新的课程的组织教学。新的教学形式不能采用过去“填鸭式”教学,眼光不能总盯着书本,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要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事物,让学生独立去感受和体验,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启发学生自己去认识,去修改,独立完成作品。美术教学中只讲技术,不讲修养、艺术创作、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不符合美术教育中美育要求的。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发展,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美术教育的理念就是让同学们具有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何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就是我们在美术教育中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理念。

四、将美术教育与美育教育完美结合

美术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不是孤立的学科,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人艾青曾说:“诗人和画家, 有共同的眼睛, 通过心灵的窗户, 向世界寻找意境。”诗歌与绘画有密切联系,如王冕《墨梅图》,在王冕的笔下,似乎每一朵梅花都是颇有节气的,“疏花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这也画出画家当时的心境。其实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者心灵的一种碰撞,在欣赏的同时,发现美术作品的闪光点,就是对作者绘制作品的最好理解,同时通过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我们也能读到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美的教育。因此,积极主动地加强各学科教学联系,拓展美术教育视野,是有效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致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彭婷.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科教文汇,2008:106

中学美术篇10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 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 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 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 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 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 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