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17:35:28

读写教学论文

读写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 训练

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开始了运用。阅读是基础,而写作是运用。通过阅读,学习到更多的技能和方法,用写作的方式来体现出来。同时,写作中的方法和技能的运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反馈,促进阅读能力的训练。但是,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显示,在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实践中有一些误区,使得学生的部分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在本文中对于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讨论。

一、传统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方法的研究

我国的读写结合教学方法,从很早以前便有记载。古代便有许多关于读写结合的文献,以往的观点是,学识都是在通过大量的阅读中获得的,读万卷书,并且要通过写作才能真正有效的对知识道理进行思考和理解。读与写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共同进步。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看出来,古人对于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的重视。读得多,自然就能写;读得多,自然就会运用。以往传统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阅读的面以及阅读的亮,陶渊明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同时涉猎极广。所以,古代传统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只是停留在对以往知识道理的总结和理解上。近代对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学方法的方面来进行的,基本阐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明确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反馈的理念。基本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为现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讨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往的研究都只是停留在强调理论上的,对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引导,显得十分盲目,缺乏目的性。阅读会在受到教育的同时,间接的获取经验,在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剖析理解过后,对于作文的技巧等都会有一定的领会和理解。阅读是写作的一种基础,在阅读的基础上,才会有写作技能的提升,读写结合的目的便是实际的运用,在实际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现在的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研究

现在,对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是阅读、理解、思考、运用的模式,但是有部分人对于读写结合有着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写作其实就只是将阅读的内容进行复制和效仿,所以造成了近年来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质疑。将阅读当成了写作的附属品,错误的定位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其实,读写结合并不是阅读与写作的简单相加,重点不只是在读而且还在悟,对于阅读的内容进行感悟,将感悟到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来,这才是读写结合的真正诠释。只有真正做到了阅读中的感悟,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到阅读与写作的真正结合,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能力做到真正的提升,对学生学习的效率真正做到提高。

三、怎样做好读写结合的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材中,也有许多需要读写结合的小练习,老师也在看到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后对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开始越来越重视。但是,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对于读写结合的运用并不十分灵活,比较死板,出现了形式性的教学。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充分的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什么时候应该注重阅读,什么时候应该注重写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以教材作为阅读的基础资料,在课堂上将阅读与写作进行结合,以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在通过阅读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行塑造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通过写作,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阅读学习到的各项技巧清晰地表达出来。要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多读,多思考,读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优秀的文章,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分析理解事物的方式方法以及表达思想的技能技巧。在读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勤做笔记,以便日后需要时能够及时进行翻阅。钱钟书先生就在这方面就做的十分出色,并提出了许多有教育意义的意见和看法。

四、总结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反馈,它们彼此互为因果关系。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阅读与写作的简单相加,重点不只是在读而且还在于悟,对于阅读的内容进行感悟,将感悟到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来,这才是对读写结合的真正诠释。要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多读,多思考,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自己阅读学习的技能技巧,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志军.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析[J].文科爱好者,2012,(6):143.

读写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效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大家之作,在文章内容、选材、布局谋篇、用词等等方面都是写作所要效仿的内容。但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问题――“读写分离”,即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完全与写作脱节,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提升基本语言素养,提高文学知识储备

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时,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授是”这一结构练习仿写教学方式,刚开始学生有些不适应。但在我的要求和引导下,他们联系实际创造出了许多句子。如有一句仿写是这样的:“生命的力量是不可估算的,不必说它可以给生活带来无限启迪,也不必说它可以让我们感叹造物伟大,单是它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就足以让我们对它感激不已。”

从此件事例就可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取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思考它的结构、框架,选择适合学生的加以引导,是学生从练习中不断练习词语搭配与句子结构。虽然对教师的要求增大,但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效仿基本写作,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写作的语言魅力,找出作者在段落安排方面的技巧,体会作者的想法,然后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以这种方式进行仿写训练。

我在教学时还是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案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雪地捕鸟的描写,用词简洁、连贯又十分生动。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动词的描写,以动词的连贯性突出了百草园的“趣”。因此,在教授这一段时扣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让学生从课余的游戏中寻找实例,如“踢足球”“钓鱼”等等,再用准确的动词表达出当时的场景,对课本内容进行效仿。

有一位学生对“钓鱼”的描写是这样的:“钓鱼是一种看似容易,但操作十分困难的活动,它需要一定的耐力和毅力,着急是肯定得不到鲜美的小鱼的。来到江边,先把鱼饵挂在鱼钩上,然后把鱼钩扔进江里,调整好鱼竿的长度。再把准备好的鱼饵撒向垂钓之处,这是定位,把鱼引过来。最后就可以开始钓鱼了。不过钓鱼得有耐性。你要席地而坐,或是准备好凳子,静静地等待着鱼的上钩……”

三、效仿基本写作思路,增强学生布局谋篇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有方法的引导学生效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构思技巧,以培养自己的写作思路。因为文章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思路,因此教师要严格按照写作要求进行效仿,加大学生对词汇等基础理论的积累。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不在出现讨厌写作的现象。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文章的行文思路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作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谋篇布局。另一种是作者已结局开头,以倒叙的形式完成全文。也可以说成是采取“总――分――总”,或“总――分”的思路。学生在此问题上要学会选择合适的行文思路。不同的文体适合不同的行文思路。

就文体而言,有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和说明文等。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长处。比如记叙文的特点是记叙某种具体、现实的物体,通常采取时空结合手法,通常采取顺叙、倒叙和插叙的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所以它要求语言要有形象性,通常采取“总――分――总”的写作方式,达到渲染感情的目的。但采取“总――分”的方式也可以表达出良好的效果,开篇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表达出作者的想法。

再例如议论文,议论文的材料主要是用作论据的,即论证观点的依据,所以材料必须具有某种论证性。议论文的语言运用必须是明确的,同时它所思考的、把握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对整体事物的某种高度的抽象概括。在谋篇布局上,也经常使用“总――分――总”的方式,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四、结语

在教授初中语文写作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效仿的形式,应用这种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应选准读写结合点,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促使学生吸收先前经验,增长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升阅读能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使学生的写作不再是一块短板,在阅读与写作的方面得到发展,形成阅读和写作习惯,促进学生今后在文学路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读写教学论文篇3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如教学六年制七册《基础训练 4 》作文题“写一种植物”。习作前,引导学生复习《高大的皂荚树》,学习作者的两点观察方法:⒈从整体到部分,层层认真观察的方法。⒉学习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观察方法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一种你喜爱的花,观察后写下来。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红玫瑰:墨绿色的茎上长满了小刺,尖尖的、硬硬的,谁也不敢去惹它。枝条上长满了齿形边的叶子,叶子是绿色的,刚长出的却绿中带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叶丛中,枝头上花儿昂首怒放,颜色是那么红、那么浓,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燃烧的火焰。许多的花瓣组成了一朵精美的花。这些花瓣有规则地簇拥在纤纤花芯的身边、层层包裹着。就连花瓣之间的空隙也自然地被下一层花瓣所遮盖。每片花瓣都鲜活活、细嫩嫩、水灵灵的,好像只要轻轻一掐,红色的浆液就会涌流出来似的。凑到花前闻闻,清香阵阵,那是散发着诗意的芬芳,沁人心脾,使人陶醉。啊,多么娇媚、可爱的玫瑰花啊!

小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部分的观察也是有序的:茎 叶 花。表达时也做到了有主有次,不面面俱到,着重抓住花的特点写具体。由于小作者观察得仔细,观察方法得当,所以把玫瑰花写得逼真传神。

二、学习构段形式,训练“言之有序”

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例如《》中的三、四自然段的承接式,《海底世界》三、四自然段的总分式,《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因果式,《南京长江大桥》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的并列式等。在作文课上再强化这些段式的单项训练,例如,一次菊展后,全班 60 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出了 20 多种,五彩缤纷。

三、学习描述方法,训练“言之有物”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 面 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我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我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

四、开展课外阅读,训练“综合积累”

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读写教学论文篇4

下面以几处诗文语段为例,找点训练,自主赏析,从检验的层面来看写景文段的指导意义。

1.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

首先从语言运用美(用词的角度)来赏析景物的特点美:“折”体现了边塞北风的狂暴猛烈,“八月”体现了边塞雪下得早,天气异常寒冷。“千树万树”则体现了天异常寒冷,雪下得大而猛烈。同样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o手法,把雪压枝头的景象比作梨花盛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边塞风光的绮丽壮观,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符合诗人一贯的边塞诗风,情景交融,令人感动。诗的前两句从正面描写边塞风光,中间的“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则通过写雪花浸湿了帐幕,白天穿着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将军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户的铠甲冷得难穿上,从侧面衬托了边塞天气的寒冷。诗人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戍边生活的艰苦。

2.以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例,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段落。

虎妞怀孕,一家人全靠祥子拉车挣钱。课文中节选的这一章正是祥子在天气变幻无常的情况下,拉车挣命的情形。课文中第一段的第一句就从正面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天热得发了狂”与“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两个短句分别体现了描写的语言运用美:前一个短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天气人的情绪,生动地体现了天气炎热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后一个短句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天气炎热的具体程度,侧面衬托了祥子憋闷的心情。第二段中除了“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是正面描写外,还选取了柳树、枝条、便道上的尘土这些自然景物从侧面衬托天气的干燥、炎热、憋闷的特点。

描写从暴雨将至到暴雨如注的过程时,除了体现景物特点之外,作者还非常鲜明地展现了写景的层次:先写雨星,接着写雨点、雨道,然后写雨瀑,最后写一个水的世界,生动地呈现出暴雨将至到已至的全过程,写出了天气的变幻无常与异常恶劣。这样的烈日与暴雨隐喻了祥子的生活状态――水深火热,从而起到了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3.以晏殊的《浣溪沙》为例,分析词中的景物描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的下片抓住了暮春“花落去”的特点,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比惋惜之情;又抓住了暮春“燕归来”的特点,暗示了尽管花的落去让人无限伤感,但又有似曾相识的燕子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香径”抓住了暮春时节花香氤氲的特点,给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渲染了一种美好而诗意的氛围。

读写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读写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使命和根本任务,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各门课程都应发挥育人功能[1]。课程思政绝对不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简单的叠加或者复合[2],而是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元素,从能力上进行培养和从价值观上进行引领。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受众广,跨度大。大学英语课程本身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人文性特点融入了价值元素,积极使得语言知识目标服务于价值目标,积极发挥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作为重要输入和输出组成部分的读写教学,理应挖掘课程内涵,更好地服务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帮助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家国情怀和融通中西的能力。

一、英语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

(一)建立在对话理论上的情境观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指出了对话是人类生存的本质,阅读与写作存在着多重对话的属性[3]。阅读教学,从对话理论的视角来看,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文本作者、编者和教学者之间的多重对话。语言学习不仅是掌握程序性结构知识,更重要的是话语的价值导向。教材中出现的不是语言,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的话语,其中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取向和价值导向。读写良性结合如同马太效应(MathewEffect),读者与文本互动越多,文本中的情境会愈加凸显,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就会越强,更好地领悟作者的话语内涵,从而带动和提高表达写作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二)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上的建构观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学习者积极地主动建构意义,学习才会发生。通过阅读,学习者沉浸在可理解性的意义输入过程;充分的语言输入为学习者建构知识、语言输出提供了条件保障。基于深入阅读的写作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写作热情,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结构,从情感和知识储备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建立在多元智能理论上的目标观

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的核心,阅读能力尤为关键。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把握程序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提高语言智能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写作教学。读写结合的目标观与传统的教学目标相比,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不忽视其他教学目标的完成。读写结合以其理论基础为依托,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感彩。根据二语习得的重要理论———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1981),以及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说(1985),基于阅读和写作的读写整合教学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特点与属性。与传统教学相比,读写结合教学更加注重对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这与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同向同行,实现学生德行的养成。从当代中国对“读写结合”教学的研究看,课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更加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读写结合已从单纯的教学法发展成为教学法体系甚至教学指导思想。基于巴赫金对话理论上的情境观、建构主义理论的建构观以及多元智能理论上的目标观为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深入阐述了读写结合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中国的读写教学现状

中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强调读写结合,认为学习者的写作能力是在阅读中习得的,大量的阅读必然导致写作能力的提高。国内及国外的教育学者一致认为,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大量主题式阅读(Theme-relatedread-ing)不仅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学习能力及素养。传统的英语教学将读写分开进行教学,分别给予一定的教学时间。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阅读和写作是独立的两部分,对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反拨作用。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及相互渗透,人们逐渐认识到阅读是一种意义建构行为,阅读过程即意义建构过程。研究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逐渐发现阅读与写作两个过程非常相似,两者存在共同的认知基础。读与写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相关的和相互的。阅读与写作互促共进,始终相伴同行。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时代,英语学习者的读写危机(readingandwritingcrisis)[4]日益突出。碎片化阅读不同于深入阅读,最大的特点是信息分散。当今大学生群体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语言铺路,对能够精通听说读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巨大。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类课程,受众广、跨度大,理应承担培养英语精英人才的重任。在大学英语有限的课时中,基于每单元精读课文TextA的写作不仅能够强化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激发学习者激活已学知识并积极运用在指导性的写作中。高校英语课程建设应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以读促写[5]。阅读是可理解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的核心方面,写作是可理解语言输出(comprehensibleoutput)的重要环节[6]。通过阅读,学习者可以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储备大量的语言信息,为写作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精读课文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应把每单元的精读课文作为练习写作的参照,鼓励学生依托阅读文本,模仿文本中的词汇和句型,可以减少学生的为难情绪和写作焦虑。阅读与写作,从其本身的发展过程来看,既丰富个人的价值,又体现个人的价值,兼具工具性和价值性。这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不谋而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7]。因此,读写结合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的需要。

三、融思政元素于英语读写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在语言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融入价值目标,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者和组织者,应仔细研究教材,设立课程目标,并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提炼、整合及加工思政元素,融入价值目标。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课程知识内隐的文化属性和价值属性,把价值元素融入写作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德行的养成。首先,课程目标分为语言目标和技能目标,然后,对课程内涵的思政元素进行整合和加工,设定价值目标。价值目标体现了课程内涵的思政元素,课程资源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非常丰富。笔者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2版)为例[8]介绍四种读写结合的方式,即阅读缩写法、阅读改写法、阅读续写法以及阅读仿写法。

(一)阅读缩写法

阅读缩写法类似于摘要写作法,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课文重点及作者表达意图,紧扣阅读文本中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方式、事件和缘由)再现故事情节,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或课文中的中心词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整理。通过阅读缩写法,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除了紧扣文本中的六大要素之外,还要求学生就课堂上讲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入,深刻明白学习文本的目的和价值。通过这个阅读缩写练习,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这一单元渗透的思政元素即坚毅和独立,引导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挑重担的意识。奥运会是全人类的比赛盛会,并无国别之分,作者大卫•纳史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二)阅读改写法

在完成阅读教学、学生掌握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改写。改写内容主要涉及语言表达(人称、时态、语句衔接等)以及内容的准确性等方面。第一单元比较和对比了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学习风格,以课文Learning,Chinese-Style为例,要求学生改写第一部分的作者经历,假设作者携妻儿住在美国的一家酒店,酒店鼓励客人外出时留下钥匙,把钥匙交给服务员,也可以把钥匙塞入钥匙箱。作者的儿子本杰明很享受自己往钥匙箱里放入钥匙的过程,但是很少能成功放入钥匙箱。请根据这一情况进行改写,描写酒店工作人员的态度和行为。通过阅读改写,学生大胆地有根据地想象美国人对待孩子不断尝试且经常失败的态度。身份的转移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意识,积极对比美国人和中国人对待孩子失败的方式。通过文章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客观的结论:两种教育方式都有其可取之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追求两种教学方式的融合。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单元渗透的思政元素:多元文化与包容。

(三)阅读续写法

续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点和路径,有益于语言再创作和深入学习,能够激活促学要素[9]。续写教学既有助于深化课堂教学,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浙江省英语新高考自2016年以来采用了读后续写题型以考察学习者的写作能力,读后续写的写作练习方式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兼顾形式和意义的读后续写任务强调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仿照阅读文本中的语言形式。而学习者注意到阅读文本中的语言形式是仿照协同的前提[10],因此,能够引起学习者高度注意的语言形式和语言任务需要教学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鉴于此,以第四单元虚拟世界TheVirtualWorld为例,作者在文本中讲述了其在数字化世界的真实生活与感受,逼迫自己周末回到面对面的真实生活中来。在文章的第11段和第12段简单讲述了自己的感受,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续写,记录作者的周末生活,重点描写发生的凸显事情以及作者的感受。通过读后续写,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视角感受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异同,这两种世界在实际生活中同时存在,但重要的是人需要在交流中寻找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单元的思政元素:独立思考与交流。

(四)阅读仿写法

以第二单元价值观Values为例,卡尔•格林反思了自己富足的一生,这个富足并不是指金钱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富足。请学生在文章开头模仿作者的经历,想象自己如何回答这个问题“Areyoupoor?”并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物质与精神的富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与幸福观。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缩写、改写、续写和仿写,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写作为难情绪和写作焦虑,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和写作热情,同时又能促进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读写相互促进,形成互通互融的读写知识体系。读写结合教学更加注重对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这与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同向同行,实现学生德行的养成。基于课程的思政教学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基于课程核心知识及理念上的价值引领,为基于深入阅读的读写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实践机会。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资源丰富立体,有层次,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体现其工具性特点,价值目标的深度挖掘体现其人文性特点。鲁子问教授提出:“在核心素养时代,阅读教学应该发展为阅读教育。”[11]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多维度挖掘阅读文本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激发学生的深层阅读动机。通过给学生提供脚手架支撑,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以输出写作实现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需求,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国际舞台展现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5—16.

[4]张绍杰.读写危机:当今英语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5]王初明.读后续写何以有效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5(5).

[6]徐浩,高彩凤.英语专业低年级读写结合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2007(2).

[7]刘智慧.英语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33.

[8]吴晓真,等.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第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9]王初明.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J].外语界,2012(5).

[10]辛声.读后续写任务条件对二语语法结构习得的影响[J].现代外语,2017(4).

[11]鲁子问.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读写教学论文篇6

这部书由“作文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作文能力与作文训练”、“作文教学的途径”三部分构成,另含一个附论:“第二语言的作文问题。”这里介绍前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对近年来美国的各种作文教学研究结论进行概述,围绕“阅读能否帮助发展作文能力”、“作文训练能否帮助发展作文能力”、“作文能力能否进行专门训练”、“学生中的优秀写作者与低能写作者之间的作文行为有何不同”和“学生中的优秀写作者与其作文本身有何特别不同的关系”等问题,采用“对比班”与“实验班”相比较的研究方法,得出了如下观点:

1.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只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有益,但对发展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熟练程度帮助不大;

2.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

3.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多作一些说理性的、评价性的、鉴赏性的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迅速提高与发展;

4.学生作文技能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等因素是可以并且能够教会的,但其他因素教不会;

5.作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即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确有效果,但教师在家里或办公室批改作文后再发给学生,则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什么作用;

6.语法教学指导对于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毫无帮助;

7.学生中优秀写作者作文时大多花较多时间构思、复读和修改;

8.学生作文总是“受题目的束缚”,很少花时间考虑自己文章的读者,应像专业作家一样,花较多时间考虑所写东西对读者的影响,即怎样把自己观点传送给读者、读者需要怎样的背景知识才能读懂、什么东西能引起读者兴趣等问题。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与之相应的、能够提供给作文教学并能帮助学生获得作文能力的理论——清楚表达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之所以自发兴趣阅读能帮助发展写作能力,是因为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了一种“为读者而写作”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受潜意识支配而获得的,读者阅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他正在获得写作能力,也没有意识到获得写作能力后的结果”。因此,本书提出:“学习怎样为报纸撰稿,你必须读报,仅仅只阅读课本是不够的;为杂志撰稿,则宁愿浏览杂志,而不应学习相应的写作教程;要写诗,就读诗;要写富有创见的读书报告,最好查阅读书笔记。”同时,这种理论认为,作文时,最关键的是明确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当目标明确后,再明确读者对象,即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这样,写作者只需面对理想中的读者把想说的意思说清楚就够了,文章自然能写好。正因为这样,这种理论还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好是让学生读一些说理性的、评价性的、鉴赏性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目标最明确,读者对象也容易确定。

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写作教学的建议。这些建议,也可以说是写作教学的一些途径。具体内容为:

1.高水平的写作能力不能在短时期内形成;

2.发展写作能力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读大量课外读物;

3.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而写作逐渐转化为读者而写作;

4.教师不应让学生迷信作文技巧之类的教条;

5.教师在作文课上布置作文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是错误的;

6.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排斥一定数量的纯粹写作练习;

7.应让学生在作文前至少有一个粗略的文章线索或者计划,并作好随着写作和思想的发展改变线索的准备;

8.学生作文时,不要让他过早地整理草稿,应把运用技巧、措辞和标点的推敲推迟到对自己的文章内容满意的时候去做;

9.要让学生写作时在头脑中有文章的整体轮廓;

10.教师的写作指导不应该专注于直接的形式教学,而应该代之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形式的经验知识,给学生提供能够促进思想的清楚表达程序。

从以上述说可看出,这本作文教学论著尽管篇幅不大,但其含量颇大,几乎涉及了作文教学的各种问题,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鲜观点与训练途径(当然有些观点笔者不尽同意),与我国同类论著比较起来,它也表现出了显著的特点:

第一,它的研究角度与我们的不同。它研究写作教学,不仅研究写作的心理、写作的过程、写作的训练,还研究写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特别地还研究学生中的优秀写作者与低能写作者的区别。这样一来,研究作文教学的层次便有了深度,并能切中作文教学中的要害问题。

读写教学论文篇7

初中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了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全寄宿制的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将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的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3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00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00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读写教学论文篇8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美国作文教学论著《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WRITING:Research,Theory,and Applications》),作者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Stephen D Krasken)。它属于“语文教学法丛书”中间的一本。在边读边译的过程中,我把它与我国的作文教学研究相比较,收获颇多。评介这本书,将有助于语文教学界获得一些新鲜观点。

    这部书由“作文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作文能力与作文训练”、“作文教学的途径”三部分构成,另含一个附论:“第二语言的作文问题。”这里介绍前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对近年来美国的各种作文教学研究结论进行概述,围绕“阅读能否帮助发展作文能力”、“作文训练能否帮助发展作文能力”、“作文能力能否进行专门训练”、“学生中的优秀写作者与低能写作者之间的作文行为有何不同”和“学生中的优秀写作者与其作文本身有何特别不同的关系”等问题,采用“对比班”与“实验班”相比较的研究方法,得出了如下观点:

    1.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只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有益,但对发展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熟练程度帮助不大;

    2.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

    3.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多作一些说理性的、评价性的、鉴赏性的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迅速提高与发展;

    4.学生作文技能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等因素是可以并且能够教会的,但其他因素教不会;

    5.作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即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确有效果,但教师在家里或办公室批改作文后再发给学生,则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什么作用;

    6.语法教学指导对于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毫无帮助;

    7.学生中优秀写作者作文时大多花较多时间构思、复读和修改;

    8.学生作文总是“受题目的束缚”,很少花时间考虑自己文章的读者,应像专业作家一样,花较多时间考虑所写东西对读者的影响,即怎样把自己观点传送给读者、读者需要怎样的背景知识才能读懂、什么东西能引起读者兴趣等问题。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与之相应的、能够提供给作文教学并能帮助学生获得作文能力的理论——清楚表达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之所以自发兴趣阅读能帮助发展写作能力,是因为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了一种“为读者而写作”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受潜意识支配而获得的,读者阅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他正在获得写作能力,也没有意识到获得写作能力后的结果”。因此,本书提出:“学习怎样为报纸撰稿,你必须读报,仅仅只阅读课本是不够的;为杂志撰稿,则宁愿浏览杂志,而不应学习相应的写作教程;要写诗,就读诗;要写富有创见的读书报告,最好查阅读书笔记。”同时,这种理论认为,作文时,最关键的是明确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当目标明确后,再明确读者对象,即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这样,写作者只需面对理想中的读者把想说的意思说清楚就够了,文章自然能写好。正因为这样,这种理论还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好是让学生读一些说理性的、评价性的、鉴赏性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目标最明确,读者对象也容易确定。

    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写作教学的建议。这些建议,也可以说是写作教学的一些途径。具体内容为:

    1.高水平的写作能力不能在短时期内形成;

    2.发展写作能力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读大量课外读物;

    3.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而写作逐渐转化为读者而写作;

读写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文学类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它包括诗、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类的文本。文学类文本往往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扎实细致地阅读文学类文本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成绩的重要手段。有鉴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阅读实用类文本只需要解其意就可以,而阅读文学类文本则不仅要解其意,还要悟其情。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浅显论述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读练紧密结合,在阅读中搜寻练习答案,在练习中提升阅读效果

阅读与练习是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考试考查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读练紧密结合。教师通过把阅读与练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在阅读过程中搜寻练习答案,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提升阅读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读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目:这首词作中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这首词作,并寻找出这首词作中其他运用对比写作手法的地方。教师将阅读与练习紧密结合,不仅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细致地阅读准确地找出习题的答案,还使得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更加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阅读的效果自然也得到了提升。由此可见,读练结合是高中语文文本类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读写纵横交织,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在写作中摸索阅读技巧

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写貌似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实则不然,读写是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力做到读写纵横交织。教师通过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纵横交织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写作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摸索阅读技巧。仍然以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采用了读写交织的策略。教师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这首词作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这首词作中所运用的对比写作手法。在布置课后拓展作业的时候,教师又让学生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一首描写春天的小诗。教师将阅读与写作纵横交织进行教学,学生在全神贯注的阅读过程中学习到了一些写作方法,学生在酣畅淋漓的写作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阅读技巧。由此可见,读写结合是高中语文文本类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读悟融会贯通,在阅读中感悟思想情感,在感悟中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与感悟是学习文学类文本的重要手段。大多数文学类文本都不是在简单的写景状物、写人叙事,而是通过或写景状物、或写人叙事等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情感。因此,在高中Z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力做到读悟融会贯通。教师通过把阅读与感悟融会贯通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略美景、听闻轶事,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陶冶情操、熏陶思想。还以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为例,教师就让学生读悟贯通学习了这首词作。这首词作的上篇描绘的是一幅湘江秋景图,分别描写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通过描写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教师将阅读与感悟自然地融会贯通,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情感教育,在感悟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由此可见,读悟结合是高中语文文本类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综上所述,在教学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努力做到读练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寻练习的答案,在练习中提升阅读的水平;教师要全力做到读写交织,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在写作中摸索阅读技巧;教师要倾力做到读悟贯通,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思想洗礼,在感悟中透彻理解文本。概言之,教学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必须要做到读练结合、读写交织和读悟贯通。

参考文献:

[1]晁春宇.高中语文小说文本教学策略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5(2).

读写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高中生 英语 写作教学 读写结合

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技能。就学生而言,四种基本技能之中,写作能力往往是最难掌握的一种。在我们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课堂上,总会看到老师孜孜不倦地给学生讲解大量的写作技巧,但学生写出来的英语作文不是语言平坦就是语句不清,词不达意,严重缺乏逻辑性等等。作为语言能力综合反映的英语书面表达逐渐也受到人们重视,开始意识到写作与阅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但受到传统阅读和写作教学方法的影响,读写结合教学的路子一直没法在教学中实践,阅读课堂依然是侧重词、句,写作课堂还是按词、句、段落、篇章等固定模式练习,这种读、写教学各自为政难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结构,不得实现对文章深层次的利用,更无法达到在交际中运用英语的目标。

一、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英语写作的过程和结果是受到外部因素和学生自身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外部因素方面主要有阅读材料特殊和读写任务两部分,而阅读材料和可读性、体裁、难度等等因此又会使得写作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化。现在很多相关文献研究表明,阅读材料的难度和对题材熟悉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的行为,集中体现在内容观点所占的比例、对选择和转化规则的使用准确度比率、对写作话题熟悉程度以及对源文信息的依赖程度等等方面。另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发现,英语阅读材料的组织结构也是影响学生写作行为的重要因素,在一次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写与文本结构相似的英语作文明显好于要求学生写与文本结构不相似英语作文,更甚至出现要求学生对读写文本主题相关的作文也普遍比与文本主题不相关的作文要明显要好,读写材料的主题也是影响学生写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从写作任务方面来说,要求学生复述事实的写作任务难度明显是低于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概括、对照以及推理方法才能完成的写作任务。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叙述性、描述性以及议论性的写作任务中,最难把握就是接近后一种议论性的写作任务。因为要完成后一种任务,就必须要分析信息之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找出关联信息,处理矛盾观点。从认知角度来看,不同的写作任务可能会激活不同元认知,这就要求学生按不同的模式去运用阅读材料,通知范文认识写作任务,从而完成写作。

二、高中英语运用读写结合法实效性论证

(一)在写作教学中融入阅读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指出:写作能力是来源于大量的阅读。这与语言输入理论相似,都强调了大量的输入才会有部分的产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写好英语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英语阅读,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英语语感,熟练遣词造句、连词成篇,提高语言驾驭能力,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在关研究发现,无论是对关键性认知机制的拥有还是在处理语篇时,阅读和写作两个过程几乎是相同的,都是在同一个“认知基础”库取资料。笔者调查发现,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比写作能力差的学生阅读成绩要好,写作能力差的学生阅读量明显少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对英语写作与阅读关系的认识上,笔者认为写作应当是一种模拟阅读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会揣摩着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尝试进行角色转换,也可以说阅读是一种模拟写作的行为。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差关系,把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学会借助已有知识,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对来对主题展开论述,提高写作水平。

(二)读写结合教学实效性分析

1.研究目标

本文研究目标在于找也高中生英语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两者结合的可行性,进一步论述在写作中融入阅读对于提高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旨在解决高中生在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2.研究方法

为了论证高中生英语阅读对其写作的影响,本文从湛江市某所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中抽取英语水平相当、学习经历相似、受过写作训练大致相当的两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8名,女生61名,进行为期18周的实验教学。为了研究方便,现把A班设定为实验班,共53人,B班设定为控制班,共56人,教材均选用《高中英语写作课本(人教版)》。通过充分运用相互作用阅读模式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本上,增加大量的写作实践训练。一段时间后,对照测试结果进行效果分析。

3.研究程序

(1)实验前测量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整体英语写作水平。

(2)选定实验教学内容。从不同难度、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等几方面,从《高中英语写作课本(人教版)》中选出9篇文章,其中记叙文3篇、说明文3篇、记叙文3篇。

(3)进行教学实验。根据所选的材料以及各阶段学生需要完成的写作任务,对两个班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完成教学阶段性任务

(4)统计教学实验测试结果。要求两个班学生在指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测试任务(主要从期末考试学生试卷英文写作部分收集数据),从用词总数、有效用词数、简单句句数、语法错误、中式英文、恰当关联词、段落层次等方面进行测试。统计表如下:

由两种统计结果比较可得,实验前的测试,实验班学生的写作水平与控制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大致相当。实验后测试,参加读写结合训练的实验班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要比参加传统写作教学的控制班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得要快,而且控制班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也幅度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课堂中融入阅读教学对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教学体会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既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又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要解决高中生在语言运用上的困难,首先要重新审视当前的英语教学模式,特别是阅读与写作教学机制,要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阅读指导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其次,重视师资的进修,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强化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文学素养,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阅读与写作巧妙地引导课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融入阅读,运用更多创造性思想,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性。

三、结语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赖与促进,才能很好地把握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的两个过程。通过阅读训练拓展视野,活跃思维,获取写作素材。而英语写作又会反过来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让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得到整体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新玲.读写结合写作任务研究综述[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1期

[2]杨洁.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教学策略[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20卷4期

[3]朱诗敏. 高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朱红梅. 英语教学中的读写结合[J]科技信息.2010年10期

(作者单位系吴川市第二中学)

控制班教学实验测试结果:

注:数字均以平均指标数作为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