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8:13:32

读写创范文篇1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产生,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形成的推动力,也有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形成的爆发力。因此,一开始就得到章熊、于漪、张定远、陈金明等专家的关心和支持,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个课题,抓住了语文教改的牛鼻子,既让学生能动地学习语文,在听说读写中习得语文,又在读写中创造性地获取和运用语文资源,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我获得了一些深切的感受。

一、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是诞生在世纪之交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的。这个历史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与高度融合。冲突的焦点是恪守传统还是建立现代化,融合的熔点是中国的人文主义与西方的科学主义的结合。这种冲突和融合,表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上,就有了年轻学者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阱》,她在书中真诚告诫:“转轨期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精神。没有植根于人文精神这块沃土上的人文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丧失人所应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蕴。”这种冲突和融合,表现在关注中国现实的当代文学上,就有了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有了“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王晓明语),“这种人文精神的丧失,在文艺创作上的最严重的表现,就是想象力的丧失”(崔宜明语)的结论。这种冲突与融合所带来的人文精神之争,也深刻地影响了语文教学,语文界对盛行一时的纯粹工具理性也开始作出反思。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多次指出:“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程红兵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一书的出版,更可看作是这种反思的一个标志。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构建起来的综合了科学、艺术、人文为一体的语文教学理想国。

作为背景的另一方面,是知识经济的加速登陆,“创造力”被世界空前重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知识经济,是靠创造力催生的,更要靠创造力去使其可持续地发展。明天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就是今天在校的学生;明天生产力的水平如何,就要看今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视程度,“创造”的话题在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素质教育中热了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成了学科教学的重大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正是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而问世。

世纪末中国语文教学的大讨论是“读写创”教改实验诞生的又一宏大背景。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是一个世纪难题。一百年来,语文教改的热烈讨论时有发生,但一般都在语文自身争来论去,少有痛痒。世纪末的大争论是因为语文的应试教育已经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人们思索的是语文教学与育人的关系,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层面上讨论语文必须改革的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实质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语文知识、情感丰富,视野广博、思维敏锐,语文能力、自学能力高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够胜任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可以说既是对世纪末语文教学大讨论所作出的回答,也是求索语文教学与育人目标相统一的新路。

二、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观念价值

任何教学改革实验,没有树立起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就不会有现代教育的价值。因此,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从一开始就很重视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把现代教育观念渗透到实验中去。

“以育人为根本”,就是这个课题的核心观念。对于教育界,这不是新鲜的说法,因而并不震聋发聩,但对于并没有解决好语文教学与育人的关系、见“文”不见“人”的语文教学的普遍现实而言,却是最强有力的矫正。人创造了教育,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文明和发展,人是之所以有教育的缘由。人使文字成了教育的媒介,成了传承人类理想、民族精神、科学文化的工具,若教育的结果反而是使文字独立于人类理想、民族精神、科学文化之外,使它成为无所承载的载体,那么此种教育是有悖人类的生存现实和生存理想的。语文教学,与人类的文化、文明的起源更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更具有育人的优势;作为教育的分支,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育人的宗旨。“读写创”这个课题提出“以育人为根本”,既是寻求学科教学的教育学视野,也是寻求语文学习的规律,更是寻求学科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读写创”这个课题的实验都是据此观念来展开的,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无不以“育人”作为思考问题的起点,作为解决问题的旨归。

教学民主的观念,对于“读写创”这个课题来说,极其重要。这个课题的现代性可以说主要就体现在民主性和创新性。而民主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教学的民主,课堂便是专制者的课堂,专制是压抑创新精神的;学生若普遍具有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没有束缚感和压抑感,那么他们的课堂、他们的教师肯定是民主的。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课堂上主动、自觉学习的热情就会越高涨,创造性就会越强。因此,“读写创”课题要实践叶圣陶先生“课文无非是例子”的教学思想,达到使学生“学会自读,学会自写,学会自创”的目的,就一定要使教师们牢牢树立教学民主的观念,坚决摒弃教学中的专制主义。

大语文教育的观念,也是“读写创”教改实验的重要观念之一。要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情感,广博的语文视野、语文思维和高强的语文能力,没有实施大语文教育不行。“读写创”的“读”,不仅读课内,也读课外;不仅读书本,也读光盘。“写”,不仅写叙、议、说三大常用文体,也写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文学文体。“创”,不仅课内读、说、思、写要创,而且课外读、说、思、写也要创。还必须进一步认识“读写创”的真正源头和养分在社会、在生活,因此,这个实验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存在,学习语文的运用,创造语文的新路,进而成为一个立足于社会能创造的人。

读写创一体的观念,是“读写创”教改实验的基本观念。听说读写,是被认同的四方面的语文能力,它们是一个整体,缺一都是不完整的,要获取完整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口脑手耳并用。能读会写,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读写是吸纳和传达信息的主要形式。“读写创”教改实验与一般的读写要求不相同,她强调既要使学生获取基本的语文能力,也要使学生达到创造性地读写的层次,即创造性地吸纳信息和创造性地传达信息;“创造”就体现在读写之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转化,创造是读写的方法,也是读写的目的。

以育人为根本,实行民主教学,在大语文教学背景下,突出读写创一体的新体系,就是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观念价值。

三、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方法价值

一项教改实验,要解决观念变革的问题,也要解决方法变革的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也是如此,对教法学法势必提出新的要求,才可能达到实验目的。

“读写创”课题,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读、自写、自创。学生不用教,自能阅读,学生不用教,自能写作,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但长期以来,我们为达到这高境界所做的事太少,或者是做了一些事,但效益太低,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实际上并不相信学生,并不相信可能存在这种高境界。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常是一种沉睡状态,学习缺少自主性,方法太多依赖性。“读写创”教改实验要改变这一点,要还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要培养学生能够终生学习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概括为自读、自写、自创。自读是在导读的基础上实现的。自读的具体过程:整体把握—局部理解—分析鉴赏—发现创造。其中先整体、后局部的阅读理解过程,有别于先局部后整体,这是由实验的目的——培养视野开阔、把握全局、有语文创新能力及创造力的人——所决定的。自写是在导写的基础上实现的。自写,可以是在课堂上按要求独立写作,也可以是在课外自觉地写下点儿什么。但两者都强调对于生活的理解、积累,也强调展开联想、想象,写出独特感受到的人生。自创是在自读自写中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创造力表现出来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自读、自写、自创,就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是掌握学法的内在动机;整体性,是运用学法的内在视野;系统性,是所建立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内在联系;科学性,是所采用的学法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是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新颖、独特、有价值。这些方面的特性一旦形成于学生的语文自学过程,就必然带来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创新。自读、自写、自创也因人而异的话,“读写创”实验便是开创了语文的个性学习的时代,学生普遍能自主学习并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就不再是一个神话。

四、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效益价值

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出效益。原有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把获取死的语文知识、统一的思维、八股式的文章、应试的方法看成是效益,按标准答案正确率的高低作为断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指标,而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视而不见。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对语文教学效益的衡量指标是语文能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从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两年来的情况看,课堂效益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确立起来。

“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课堂普遍有这样的特点: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活跃的课堂也不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审辨、对社会的介入都是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态度和方式热烈地表现出来,那种极其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往往使上课的教师始料不及。汕头市第二中学朱丹虹老师用一课时完成对初中第四册《发问的精神》一课的“读写创”教学,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觉迁移已学的议论文知识和调动学习的经验,独立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和论证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从“发问的精神”联系到“讨论的精神”,自由选择课文中适合的论证方法,就“讨论的精神”写一个议论的片断。整个教学过程都把学生放在主动学习者的地位,而学生也因为教师开放式的课堂结构和对自己能力的信任,都主动积极地在“读写创”中实现和表现自我实现的价值。翠英中学的陈琳老师执教初中第四册《俭以养德》一课,由提出改革开放20年了,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还要不要提倡勤俭的美德,再过渡到现时代还要不要学孔融让梨,提倡谦让的美德上来。两个问题,前者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后者是对延伸的扩展,在深化—延伸—扩展当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社会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有的学生认为,即便是处在一个商品丰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也还是要提倡勤俭和谦让的美德;而有的学生却语惊四座,直截了当地表示在你争我夺、岗位不足的市场经济社会,不能有谦让的美德。没有压抑思维,即便是思想有时会走偏差,但却培养了极其宝贵的求异思维和实话实说的精神。

2.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

大语文教育观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打开与社会人生衔接的通道,使语文成为活的语文,成为社会的语文、人生的语文,这样才可能改变应试的语文,学生才可能感受到语文能力对于人生的价值。汕头市第九中学的周秀玲老师讲授初中第四册《怀疑与学问》一课,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认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科学思想之后,要学生就一幅挂钟漫画的内容发表评论,给出的问题是:有人说“人生犹如时钟一般,他的完美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准”,你认为贴切吗?如果你觉得不够贴切,那么,你认为最好把人生比做什么?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看法。课堂旋即活跃起来,学生们的思维千差万别,有认为比喻贴切的,更有怀疑这种比喻,认为“人生犹如太阳”“人生应如白杨树”“人生有如百米短跑”“人生犹如一艘大海上行驶的船”“人生应像飞蛾扑火”“人生像一首歌”,学生们认为更贴切的比喻,其实其中蕴含了学生主体的生活体验或生活认识。又如郭瑞芹同学在课堂上的发言:“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都走得准,即便是钟,它也会有误差。就像物理中说过,误差只能减少,不能消除。人生不可能没有行差走错的时候,谁能举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呢?古语亦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连圣贤也会犯错。假如自己力求完美,那就会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这样,就会停滞。只有在跟上时代步伐的同时,经过一次次挫折、失败,到达成功的彼岸,才会是一个完美的人生。因此,我认为,人生应如帆板运动,有平静也有风浪,有失败也有成功,有鲜花也有眼泪,这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诸如这样比较深刻地对人生的感情,是与语文教师课堂上启发质疑的思维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既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又在社会人生的层面上激活了语文的学用价值。

3.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读写创”教改实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如何使语文教学发挥发展思维、培养创造性的学科功能。在教学实验中,全体实验教师彻底改变了以前重分数结果、重结论,而轻过程的思想,对语文教学过程如何激发学生思维、增强思维强度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了比较充分的考虑和设计,突出了语文教学是一个创造思维过程的特征。汕头市第九中学周秀玲老师在执教《怀疑与学问》一课时,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语文例子使我们知道要以什么精神做学问?(2)我们应怎样看待书本和学问呢?(3)若只停留在前人的旧说上,将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思维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动脑筋和彼此讨论,得到了答案,但教师并不因此止步,而是再往迁移、创造的方向引导,让学生由课内而课外,完成了对课外一幅漫画的质疑和评论,得出了属于自己的但还有待人生验证的看法,因为还有待验证,学习也就还在过程中。南澳中学洪俊河老师执教《七根火柴》一课,引导学生把文中描写无名战士交给战友七根火柴的画面印入自己的大脑屏幕,又请两组四位学生将文中转印入大脑的画面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出来,完成了两次思维、两次创造的学习过程。只有把语文教学看作一个不断思维、求知、创造的过程,才可能保证以育人为根本,使“读写创”一体的教改实验取得预期的效果。

4.使语文教学实现“少时高效,轻负高质”的目标。

“少慢差费”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效益低的批评,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边批评着“少慢差费”,一边又制造着“少慢差费”。如何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读写创”教改实验必然要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实验课提出速度、密度、强度、高度的“四度”指标。“速度”对阅读、思维、写作而言,“密度”对课堂结构和信息容量而言,“强度”对思维的张力、创造的能力而言,“高度”对单位时间的效率效益而言。现在这四项指标已经成为实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觉注意到的“硬项”,实验教学也在“少时高效,轻负高质”方面有所见效。汕头市海棠中学吴丹洁老师在执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长文时,只用了一个课时,她只突出地让学生了解课文说明十幅浮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然后就自己最欣赏的一幅画面仔细研读,由学生自己说出这一幅浮雕又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最后出示另一幅浮雕摄影《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说明顺序来写一篇短小说明文。汕头市林百欣中学廖斌鸿老师执教《记一辆纺车》的长文,也只用了一个课时,她重点让学生研读第9自然段“纺线竞赛”的场面,让学生自己评点其内容和写法,按着又抽去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对文中场面描写所起到的作用,然后把课文做为例子,要求学生用上述写法描写“班际接力跑比赛”的场面。这两个课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实验教师对教材的大胆取舍,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处理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不是面面俱到,生怕疏漏。她们大胆取舍教材,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精心安排。这是建立在对教材体系比较熟悉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两个课例,就可见“四度”的指标在实验课中的落实。

读写创范文篇2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产生,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形成的推动力,也有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形成的爆发力。因此,一开始就得到章熊、于漪、张定远、陈金明等专家的关心和支持,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个课题,抓住了语文教改的牛鼻子,既让学生能动地学习语文,在听说读写中习得语文,又在读写中创造性地获取和运用语文资源,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我获得了一些深切的感受。

一、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是诞生在世纪之交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的。这个历史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与高度融合。冲突的焦点是恪守传统还是建立现代化,融合的熔点是中国的人文主义与西方的科学主义的结合。这种冲突和融合,表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上,就有了年轻学者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阱》,她在书中真诚告诫:“转轨期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精神。没有植根于人文精神这块沃土上的人文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丧失人所应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蕴。”这种冲突和融合,表现在关注中国现实的当代文学上,就有了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有了“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王晓明语),“这种人文精神的丧失,在文艺创作上的最严重的表现,就是想象力的丧失”(崔宜明语)的结论。这种冲突与融合所带来的人文精神之争,也深刻地影响了语文教学,语文界对盛行一时的纯粹工具理性也开始作出反思。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多次指出:“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程红兵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一书的出版,更可看作是这种反思的一个标志。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构建起来的综合了科学、艺术、人文为一体的语文教学理想国。

作为背景的另一方面,是知识经济的加速登陆,“创造力”被世界空前重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知识经济,是靠创造力催生的,更要靠创造力去使其可持续地发展。明天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就是今天在校的学生;明天生产力的水平如何,就要看今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视程度,“创造”的话题在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素质教育中热了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成了学科教学的重大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正是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而问世。

世纪末中国语文教学的大讨论是“读写创”教改实验诞生的又一宏大背景。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是一个世纪难题。一百年来,语文教改的热烈讨论时有发生,但一般都在语文自身争来论去,少有痛痒。世纪末的大争论是因为语文的应试教育已经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人们思索的是语文教学与育人的关系,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层面上讨论语文必须改革的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实质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语文知识、情感丰富,视野广博、思维敏锐,语文能力、自学能力高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够胜任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可以说既是对世纪末语文教学大讨论所作出的回答,也是求索语文教学与育人目标相统一的新路。

二、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观念价值

任何教学改革实验,没有树立起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就不会有现代教育的价值。因此,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从一开始就很重视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把现代教育观念渗透到实验中去。

“以育人为根本”,就是这个课题的核心观念。对于教育界,这不是新鲜的说法,因而并不震聋发聩,但对于并没有解决好语文教学与育人的关系、见“文”不见“人”的语文教学的普遍现实而言,却是最强有力的矫正。人创造了教育,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文明和发展,人是之所以有教育的缘由。人使文字成了教育的媒介,成了传承人类理想、民族精神、科学文化的工具,若教育的结果反而是使文字独立于人类理想、民族精神、科学文化之外,使它成为无所承载的载体,那么此种教育是有悖人类的生存现实和生存理想的。语文教学,与人类的文化、文明的起源更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更具有育人的优势;作为教育的分支,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育人的宗旨。“读写创”这个课题提出“以育人为根本”,既是寻求学科教学的教育学视野,也是寻求语文学习的规律,更是寻求学科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读写创”这个课题的实验都是据此观念来展开的,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无不以“育人”作为思考问题的起点,作为解决问题的旨归。

教学民主的观念,对于“读写创”这个课题来说,极其重要。这个课题的现代性可以说主要就体现在民主性和创新性。而民主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教学的民主,课堂便是专制者的课堂,专制是压抑创新精神的;学生若普遍具有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没有束缚感和压抑感,那么他们的课堂、他们的教师肯定是民主的。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课堂上主动、自觉学习的热情就会越高涨,创造性就会越强。因此,“读写创”课题要实践叶圣陶先生“课文无非是例子”的教学思想,达到使学生“学会自读,学会自写,学会自创”的目的,就一定要使教师们牢牢树立教学民主的观念,坚决摒弃教学中的专制主义。

大语文教育的观念,也是“读写创”教改实验的重要观念之一。要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情感,广博的语文视野、语文思维和高强的语文能力,没有实施大语文教育不行。“读写创”的“读”,不仅读课内,也读课外;不仅读书本,也读光盘。“写”,不仅写叙、议、说三大常用文体,也写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文学文体。“创”,不仅课内读、说、思、写要创,而且课外读、说、思、写也要创。还必须进一步认识“读写创”的真正源头和养分在社会、在生活,因此,这个实验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存在,学习语文的运用,创造语文的新路,进而成为一个立足于社会能创造的人。

读写创一体的观念,是“读写创”教改实验的基本观念。听说读写,是被认同的四方面的语文能力,它们是一个整体,缺一都是不完整的,要获取完整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口脑手耳并用。能读会写,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读写是吸纳和传达信息的主要形式。“读写创”教改实验与一般的读写要求不相同,她强调既要使学生获取基本的语文能力,也要使学生达到创造性地读写的层次,即创造性地吸纳信息和创造性地传达信息;“创造”就体现在读写之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转化,创造是读写的方法,也是读写的目的。

以育人为根本,实行民主教学,在大语文教学背景下,突出读写创一体的新体系,就是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观念价值。

三、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方法价值

一项教改实验,要解决观念变革的问题,也要解决方法变革的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也是如此,对教法学法势必提出新的要求,才可能达到实验目的。

“读写创”课题,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读、自写、自创。学生不用教,自能阅读,学生不用教,自能写作,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但长期以来,我们为达到这高境界所做的事太少,或者是做了一些事,但效益太低,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实际上并不相信学生,并不相信可能存在这种高境界。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常是一种沉睡状态,学习缺少自主性,方法太多依赖性。“读写创”教改实验要改变这一点,要还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要培养学生能够终生学习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概括为自读、自写、自创。自读是在导读的基础上实现的。自读的具体过程:整体把握—局部理解—分析鉴赏—发现创造。其中先整体、后局部的阅读理解过程,有别于先局部后整体,这是由实验的目的——培养视野开阔、把握全局、有语文创新能力及创造力的人——所决定的。自写是在导写的基础上实现的。自写,可以是在课堂上按要求独立写作,也可以是在课外自觉地写下点儿什么。但两者都强调对于生活的理解、积累,也强调展开联想、想象,写出独特感受到的人生。自创是在自读自写中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创造力表现出来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自读、自写、自创,就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是掌握学法的内在动机;整体性,是运用学法的内在视野;系统性,是所建立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内在联系;科学性,是所采用的学法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是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新颖、独特、有价值。这些方面的特性一旦形成于学生的语文自学过程,就必然带来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创新。自读、自写、自创也因人而异的话,“读写创”实验便是开创了语文的个性学习的时代,学生普遍能自主学习并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就不再是一个神话。

四、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效益价值

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出效益。原有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把获取死的语文知识、统一的思维、八股式的文章、应试的方法看成是效益,按标准答案正确率的高低作为断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指标,而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视而不见。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对语文教学效益的衡量指标是语文能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从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两年来的情况看,课堂效益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确立起来。

“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课堂普遍有这样的特点: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活跃的课堂也不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审辨、对社会的介入都是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态度和方式热烈地表现出来,那种极其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往往使上课的教师始料不及。汕头市第二中学朱丹虹老师用一课时完成对初中第四册《发问的精神》一课的“读写创”教学,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觉迁移已学的议论文知识和调动学习的经验,独立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和论证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从“发问的精神”联系到“讨论的精神”,自由选择课文中适合的论证方法,就“讨论的精神”写一个议论的片断。整个教学过程都把学生放在主动学习者的地位,而学生也因为教师开放式的课堂结构和对自己能力的信任,都主动积极地在“读写创”中实现和表现自我实现的价值。翠英中学的陈琳老师执教初中第四册《俭以养德》一课,由提出改革开放20年了,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还要不要提倡勤俭的美德,再过渡到现时代还要不要学孔融让梨,提倡谦让的美德上来。两个问题,前者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后者是对延伸的扩展,在深化—延伸—扩展当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社会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有的学生认为,即便是处在一个商品丰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也还是要提倡勤俭和谦让的美德;而有的学生却语惊四座,直截了当地表示在你争我夺、岗位不足的市场经济社会,不能有谦让的美德。没有压抑思维,即便是思想有时会走偏差,但却培养了极其宝贵的求异思维和实话实说的精神。

2.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

大语文教育观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打开与社会人生衔接的通道,使语文成为活的语文,成为社会的语文、人生的语文,这样才可能改变应试的语文,学生才可能感受到语文能力对于人生的价值。汕头市第九中学的周秀玲老师讲授初中第四册《怀疑与学问》一课,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认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科学思想之后,要学生就一幅挂钟漫画的内容发表评论,给出的问题是:有人说“人生犹如时钟一般,他的完美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准”,你认为贴切吗?如果你觉得不够贴切,那么,你认为最好把人生比做什么?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看法。课堂旋即活跃起来,学生们的思维千差万别,有认为比喻贴切的,更有怀疑这种比喻,认为“人生犹如太阳”“人生应如白杨树”“人生有如百米短跑”“人生犹如一艘大海上行驶的船”“人生应像飞蛾扑火”“人生像一首歌”,学生们认为更贴切的比喻,其实其中蕴含了学生主体的生活体验或生活认识。又如郭瑞芹同学在课堂上的发言:“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都走得准,即便是钟,它也会有误差。就像物理中说过,误差只能减少,不能消除。人生不可能没有行差走错的时候,谁能举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呢?古语亦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连圣贤也会犯错。假如自己力求完美,那就会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这样,就会停滞。只有在跟上时代步伐的同时,经过一次次挫折、失败,到达成功的彼岸,才会是一个完美的人生。因此,我认为,人生应如帆板运动,有平静也有风浪,有失败也有成功,有鲜花也有眼泪,这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诸如这样比较深刻地对人生的感情,是与语文教师课堂上启发质疑的思维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既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又在社会人生的层面上激活了语文的学用价值。

3.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读写创”教改实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如何使语文教学发挥发展思维、培养创造性的学科功能。在教学实验中,全体实验教师彻底改变了以前重分数结果、重结论,而轻过程的思想,对语文教学过程如何激发学生思维、增强思维强度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了比较充分的考虑和设计,突出了语文教学是一个创造思维过程的特征。汕头市第九中学周秀玲老师在执教《怀疑与学问》一课时,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语文例子使我们知道要以什么精神做学问?(2)我们应怎样看待书本和学问呢?(3)若只停留在前人的旧说上,将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思维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动脑筋和彼此讨论,得到了答案,但教师并不因此止步,而是再往迁移、创造的方向引导,让学生由课内而课外,完成了对课外一幅漫画的质疑和评论,得出了属于自己的但还有待人生验证的看法,因为还有待验证,学习也就还在过程中。南澳中学洪俊河老师执教《七根火柴》一课,引导学生把文中描写无名战士交给战友七根火柴的画面印入自己的大脑屏幕,又请两组四位学生将文中转印入大脑的画面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出来,完成了两次思维、两次创造的学习过程。只有把语文教学看作一个不断思维、求知、创造的过程,才可能保证以育人为根本,使“读写创”一体的教改实验取得预期的效果。

4.使语文教学实现“少时高效,轻负高质”的目标。

“少慢差费”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效益低的批评,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边批评着“少慢差费”,一边又制造着“少慢差费”。如何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读写创”教改实验必然要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实验课提出速度、密度、强度、高度的“四度”指标。“速度”对阅读、思维、写作而言,“密度”对课堂结构和信息容量而言,“强度”对思维的张力、创造的能力而言,“高度”对单位时间的效率效益而言。现在这四项指标已经成为实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觉注意到的“硬项”,实验教学也在“少时高效,轻负高质”方面有所见效。汕头市海棠中学吴丹洁老师在执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长文时,只用了一个课时,她只突出地让学生了解课文说明十幅浮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然后就自己最欣赏的一幅画面仔细研读,由学生自己说出这一幅浮雕又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最后出示另一幅浮雕摄影《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说明顺序来写一篇短小说明文。汕头市林百欣中学廖斌鸿老师执教《记一辆纺车》的长文,也只用了一个课时,她重点让学生研读第9自然段“纺线竞赛”的场面,让学生自己评点其内容和写法,按着又抽去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对文中场面描写所起到的作用,然后把课文做为例子,要求学生用上述写法描写“班际接力跑比赛”的场面。这两个课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实验教师对教材的大胆取舍,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处理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不是面面俱到,生怕疏漏。她们大胆取舍教材,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精心安排。这是建立在对教材体系比较熟悉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两个课例,就可见“四度”的指标在实验课中的落实。

读写创范文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人格养成乃至全面发展都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居于核心地位,写作教学则是教学难点所在,阅读、写作教学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对其读、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事实上,阅读、写作并非截然二分的,它们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体两面,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训练写作能力,而写作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是完善教学效能,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此,就中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一体化做了相应的研究。

1中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一体化的作用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其中读与写更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根本要素。阅读属于语言输入,写作属于语言输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表面上在教学内容、教学途径上有着不小的差异性,其实它们的本质目标是相通的,即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仅如此,它们在教学环节中也有着很多可资融合之处,比如,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章词句的讲解、结构的分析乃至思想感情的阐述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要点,又如,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文学实践的点评,也有助于从侧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总而言之,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提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各自的教学效果,还能从整体上完善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举两得。

2中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一体化的策略

如前所述,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好针对性的措施:

2.1以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初中生的写作而言,素材是最为基础的要素。学生只有在拥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的前提上,才能创作出言之有据的文章,而阅读就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关键途径。对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素材积累意识,要求学生将文章中优美的词句、巧妙的修辞等摘录下来,用作日后文章写作的模板,此外,文章阅读中所遇到的一些有趣的知识点,能够融入到写作环节中的,比如名人名言、古诗词等,学生也需记录下来。课内阅读的内容是及其有限的,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其素材积累的广度,教师还需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工作,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课内阅读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针对性的课外读物,比如在《世说新语》两则教学结束后,向学生推荐简编版的《世说新语》。

2.2以仿写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写作技能包括开篇立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多项内容,需要学生长期的写作训练方能获得。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选自知名作家,文章具有典范意义,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训练而言有着相当深厚的启发借鉴意义。因此,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的实际内容,从学生的写作水平出发,要求学生对某一句话或某一段落展开仿写,在仿写中训练其写作技能。就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在文章的结尾,史铁生写到“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里作者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秋天菊花的姿态完美地呈现了出来,也蕴含着对母亲无尽的思念。笔者要求学生以此句话为蓝本,仿写一句与类似的话。

2.3以续写拓展写作思维

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而言,发散性思维或者说联想能力、创新意识等是相当关键的内容,而续写则是发展学生写作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续写,指的是学生从文章已有内容出发,根据文章的写作风格、发展方向、情感基调等内容,充分运用自身的联想能力,对文章的内容的创进行进一步创作。教材是学生续写的主要资源,就以《塞翁失马》为例,这篇寓言着重讲述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道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紧接着“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之后,再续写一段内容,体现祸福想转化的道理。当然仿写与续写并不是截然二分的,很多时候,续写就是对上文的仿写,举例而言“在生活的困境中,牵挂是温暖的春风,抚慰受伤的心灵;在人生的旅途中,牵挂是,;在家庭中,牵挂是美丽的玫瑰,创造幸福的人生。”这里的续写,实质上就是仿写。

2.4以写作激发阅读动力

就当前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良好阅读习惯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学习效果的完善。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的作用,不仅体现在阅读对写作的推动之上,也反应在写作对阅读的反哺之中。对此,教师要用写作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首先,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对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缺乏积极性,教师可以用写作来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比如给学生布置《我最喜欢的一位诗人》的命题作文,让学生写作,这就会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地去读一些诗文作品,比如《唐诗三百首》之类;其次,写作的过程是学生语言输出的过程,在此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推敲词句、安排布局,这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使得学生在课文阅读环节中也会从词句、结构、意义等角度出发解读作品。

3结语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最为核心的环节,不仅占据了较多的课时,对学生最终的语文学习效果以及考试成绩等也有着相当突出的影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也有着许多关联指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推进,因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阅读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以读促写,以写哺读”的教学目标,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率。

作者:闫天林 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曾建聪.“以读促写”作文教学模式初探[J].语文学刊,2013(11):95-96.

读写创范文篇4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曾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又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清·章学诚《文理》)。这些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文有法却无定法。也正因为这样,作文教学才愈显得困难重重。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话本身就含有为达“不教”之目的必须有一个“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该并且也无法代替。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学中“授”的角度,略陈管见。

一、初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已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初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诸如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文时就敢于动笔实践,就像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样。初中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其好处就在于对写作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即使开始时可能显得被动和生硬,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滥要好得多。

初中生一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等作文能力,根据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又起促进作用的原理,在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一些比较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众所周知,作文课又最忌上成纯理论色彩的知识课,那么这些写作知识的传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二、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如通过学习《荔枝蜜》、《白杨礼赞》,理解象征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领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领会以议为主、议叙结合的写法及借景生议、借物生议、借事生议等3种具体形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现行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重视读写结合,读写训练的安排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以读导写,读写结合。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传授写作知识,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会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领神会。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学习作文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和心理障碍,改变“授而不受”的无效劳动现象,反之,若离开课文只单纯讲那么几条干巴巴的筋,纸上谈兵,于事无益,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口,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

例如,情景交融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知识,朱自清的《春》就是成功运用的典范。而为写景而写景又是初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所以,《春》的教学就不能对这一知识点视而不顾或泛泛而谈,而应结合具体的句段,切实指导学生领悟情境交融法运用时的四种具体形式:①作者开篇伊始就把自己对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的抒发(“盼望着,盼望着……”),然后再引出对春景的描绘。这是由情引景。②作者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5幅画图的基础上,结尾处水到渠成地用三个比喻句来讴歌春天,抒发情感。这个结尾正是对前面5个画面所包含的感情的总揭示。由此可见,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绘春的目的,是为了烘托爱春的感情。这是以景托情。③第4自然段描绘春花图,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句话是抒情的,然细细品味,却“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洋溢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这是寓情于景。④在“迎春图”中,作者既描绘了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里,有景有情,情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情景相生。通过以上有目的的引导分析,借助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如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强化渗透,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怎能不达到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实践性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师都无法直接传导写作能力,只能传导一些知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这“转化”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的过程。那么,在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如命题、半命题、给材料作文以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当中,有没有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呢?

三、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车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那样,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为什么《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作文周刊》、《作文通讯》等刊物备受师生们的青睐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刊物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可在教学中作为范例的优秀作文。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即立意、中心)。如学了《我的老师》、《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课文,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或怀念之情。

二是仿其格(即思路、结构)。如学了《一件珍贵的衬衫》后,仿其“一物串联”、以小见大的思路,回忆倒叙、首尾呼应的结构,以《一件(张、个、只……)珍贵的××》为题,练习写作。

三是仿其法(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学了《荔枝蜜》、《白杨礼赞》、《爱莲说》等课后,仿其比喻象征、托物抒情的手法,写一写老牛吃苦耐劳的精神、小草适应环境的能力、粉笔舍己为人的品格等等。学了《春》这课,仿其情景交融的写法,完成以《夏》、《秋》、《冬》为题的写景作文等等。

读写创范文篇5

课文是明“例话”之道的感性支柱。讲读课文是感性认识的基础,首先要重视朗读训练。因为学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必须通过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受到的感染就越深,理解得便越透。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是能够储存到长期的记忆中去的,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便能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其次要采劝扶”的方法,传授新知识,教给学生读写方法。教学要围绕重点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量”的增减与“序”的提前和延后,使教学内容的组合与讲授直接地反映重点知识。如《抓住重点,考虑周到》,安排的讲读课文《琥珀》讲的是以一块罕见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语文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和主要内容,使学生知道这课是写“形成松脂球,变为化石,发现化石”。然后抓住琥珀的形成与发现的几个要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弄懂这些要点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形成松脂球为例,它要有四个条件才能形成,即:①要在炎热的夏天,有强烈的阳光;②要在松林里,因为别的树没有松脂;③要非常凑巧,蜘蛛扑向苍蝇时,正好一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④松脂要不断往下滴,才能裹住苍蝇和蜘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作者都考虑到了。因此故事虽是作者推测的,但由于抓住了重点,考虑又很周到,所以读后就觉得很真实。要达到这一目标,实际操作时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加强启发诱导,科学组织“读、问、思、说、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感性材料,从而打好学习“例话”的基矗自读课文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新知识自己去读懂课文,这不仅使学生刚获得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合理安排自学层次,科学地设计自学提纲。如第七册“例话”《练习给课文分段》,自读课文《种子》说的是老师向全班同学布置收集树种,一个女孩交的树种并不多,却使老师激动不已的事。教学这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分段方法,自己练习分段。自学层次可设计为:初读课文,整体自学,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主要内容;精读课文,自学回归,运用归并法把课文分成三段。为减缓自学难度,可设计自学思考题: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①望着交上来的树种不多,“我”有点儿不高兴。②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③“我”深受感动,开始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讲话。如此,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初步了解到再认识提高的过程,已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这时教学“例话”,实现认识的升华便水到渠成了。

“例话”教学既要紧扣重点课文,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一课一得。如《留心周围的事物》,是以《观潮》为例来说明留心周围事物的方法和重要性的,这是针对四年级学生面对身边发生的众多事物,不知道怎样观察,不知道如何去想而设置的。以“潮来之时”一段为例,作者从远、近两个角度,不仅写了看、听,还写了想,如果让学生去写,很容易一句话描写完毕:“潮来了,白浪滚滚,声音很响。”可作者不仅仅抓住了这个看到的和听到的,还用了三个比喻句:“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作者所想,正因为有此想,文章内容才显得丰富而生动。继而以学生实际,片段练习“升旗”为例,指导学生实际作文中想得不多,想得不好,想得不深刻的误区,出示两句话:“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同学们都昂首肃立向国旗行礼。”让学生集体通过“想”丰富片段内容,并适当给以指导,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知道写作文,不仅要多看、多听,还要动脑子去想。

“例话”虽以一组文章为例,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但我们不能一叶蔽目,忽视“例话”的规律性和渗透性,要站在小学全套语文教材上,充分发挥教材整体的优势,为学好语文知识早作铺垫。如《分辨事物和联想》,教材从一年级起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教者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安排合适的训练,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知道“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指的是春风在吹,泉水在流淌发出的声音;到三年级教学《金色的细雨》时,就可以让学生明确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这样一步步跟着教材不失时机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到学习此知识时,就容易得多了。

“例话”教学还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对这一概念就很难把握。教学时可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总结归纳出想象的几种表达方式:即修辞、假想、联想、幻想。如修辞:比喻的例子是“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绿绒大杀;拟人的例子是“果园里麻雀在为他唱歌”;夸张的例子是“那口古井只占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假想是《黄河象》中的一段,联想是《月光曲》中的片段,幻想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片段。这样化难为易,使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实在的内容,学生便容易掌握了。运用是“例话”的教学目的。由于知识不可能自动生成能力,只有经过综合、类推和反复的语言实践,才能形成能力。因此,在形成知识结构并揭示知识规律之后,要指导学生由理性再回到实践中去。练习设计要根据教材的侧重点,偏重读的,则宜选择有代表性的范文让学生练;偏重写的,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拟定写作提纲,口头作文等训练。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是侧重于读的,是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即先把整篇课文读一遍,对课文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再把各段意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设计可选择有特点的短文,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是侧重写的,讲的是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首先想好自己要写什么;然后根据自己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再想想这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才能表达清楚。训练可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写一个片段。训练还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易于学生形成认知能力。由仿到创,行规矩而后巧,从合格到破格,这是形成创造力的基本规律。

读写创范文篇6

显然,在上述四项培养目标中,只有“能力”(听、读、说、写)一项属于常规意义上的纯语文教学范畴,而“人格”、“活力”、“悟性”等三项,皆属于“人的发展”范畴。笔者以为,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

一、以培育人格为躯干

语文教学与人格培育,二者互为表里。如将二者割裂,则势必闹出古代外科庸医为将军治箭伤的笑话:只将露在肉外的箭杆剪掉,便扬长而去;至于留在肉内的箭镞,则交给内科医生去治!

笔者解悟“人”字,有一歌诀:“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须从灵与肉的协调、情与理的均衡、言与行的统一处下功夫。

我在实验班中开创的“《东方时空》课”和“班会感悟课”,对救治学生的“责任感缺乏症”和“情感冷漠症”收效颇显;同时杜绝了作为谋取狭隘功利的敲门砖的“灰色作文”,张扬了作为完善人生的健身器的“绿色作文”。从而使读书与做人、作文与做人,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红花绿叶一而二、璧合珠联二而一的统一。

二、以训练能力为四肢

语文能力有四:听,读,说,写。前两者为信息输入,后两者为信息输出;凡有交际,不可或缺,古今中西,概莫能外。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多年来在能力培养上已酿成重读写、轻听说的畸形趋向。听说能力被贬为语文教学的阶下囚:训练没有课时,考试不算成绩,实处名存实亡状态。而被奉为座上宾的读写能力,由于教不得法学不入道,也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状态。

笔者在教学中力反偏向,为训练听说能力辟得一席之地。“听力训练课”:或由老师一人演讲,或让学生自由讨论,或师讲、生议兼而有之,总之,课堂教学的形式是由“说”到“听”。而教学的最后环节则是听力检测:每个同学当堂把听来的信息写成一篇简明的《听力综述》。以“讲”练“听”,以“写”验“听”。这就是“听力训练课”的基本思路。

“口才训练课”,则双管齐下:先以组建“课堂发言敢死队”治“懒”、治“怕”、治“浮”,扫除心理障碍;再以即兴演讲(命题或选题)来养成学生的口头表达技巧。训“胆大”十练“艺高”=口才。——这就是“口才训练课”的基本思路。

三、以追求活力为灵魂

应试教育的要害在于“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

教活书:充满活力的教材。教材的活力首先体现于开拓了“无字书”领域:以“《东方时空》课”和“班会感悟课”,把大千世界、百态人生引入语文教学范畴。

其次,把现行统编教材的“有字书”加以扩展,以古典和当代诗文精品充实语文教学内容。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此之谓“教活书”。

活教书:充满活力的教法。死教书的典型招法是注入式。注入式的特点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抄照背;其要害是视教师为圣人,视学生为容器,彻底抹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注入式”的对立面是“开导式”:品德,由教师诱导自修;知识,由教师引导自学;疑难,由教师开导自悟。教师变“圣人”为“导师”,学生变“容器”为“主人”。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此言固然不错,但究其底里,仍未摆脱“注入式’教学法的樊篱。

“教师拥有活泉水,学生才能有无穷水。”——此言才是“开导式”教学法的真谛。“活泉水”是什么?就是开导学生“会读书”“乐读书’的金钥匙。以“导”代“灌”,此之谓“活教书”。

教书活:充满活力的人才。“活书”与“活教”,势必收到“教活”的成效:造就知识鲜活、头脑灵活、观念新活充满活力的创造型人才。

四、以启迪悟性为脉络

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说到底,取决于思维能力:听力诉诸耳而发诸心,读力诉诸目而发诸心,说力诉诸口而发诸心,写力诉诸手而发诸心。四种能力同源于“心”,可见思维能力是一以贯之的潜在脉络。

应试教育只求考试的急功近利,为此只要考试能得高分,教师便不惜打快拳、走捷径,于是画重点、抄答案、满堂灌、死背书的教法便盛行不衰。

读写创范文篇7

我们中国小学语文教改,也不能离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这种民族复兴潮流,也是四大潮流的有机统一:第一,是改革开放;第二,是经济起飞;第三,是国家统一;第四,是文化复兴。面对这种时代潮流和民族精神,21世纪中国小学语文教改走什么道路?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现代化与民族化统一的大道”,创造21世纪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教学新体系。

更切近地说,我们要进一步具体探索:怎样通过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的途径,达到强化素质教育,自学能力,创新意识的目标。这里一个带根本性、全局性的理论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富于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模式?积上下五千年研究探索,我认为文章要做在六个结合上,努力开出民族化与现代化统一的“六朵金花”。

第一,文道结合的素质教育。当前特别应当注意突出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三个结合点:一是掌握祖国母语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爱国主义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善于自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第二,情理结合的教学过程。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育,继承发扬了“从孔夫子到叶圣陶”开创的中国语文教育优良民族传统,走出一条情理结合的大道;把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与科学抽象的逻辑思维,把审美情感与智力发展,把右脑开发与左脑开发有机地结合。

第三,读写结合的教学结构。在这方面,丁有宽老师创造的读写结合法,作了有益的探索,其基本经验与精神实质就是:把读与写,语言的内化理解活动与外化表达活动,乃至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训练,全面发展。

当前,要特别注意做到三个加强:加强朗读的训练;加强听说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加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第四,师生结合的联合主体。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强调师生结合,联合主体,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一个突出任务,就是摒弃死板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创造启发式的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做到三个为主:阅读教学,以读为主:精讲多练,以练为主;教学结合,以学为主。

第五,严活结合的训练方法,西方近现代教育的特点是:“活”字突出,“严”字不足,而中国教育传统的特点是:“严”字当关,“活”字不足。我们今天需要扬长避短,综合创新。

基础知识、基础训练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一条在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丢,不能松。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今天更要努力学习西方教育,世界教育的先进经验,大力加强“活”的这一方面。向哪方面“活”呢?应当重点做到四个加强:加强求异性思维训练;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语言思想中的独立个性发展;加强学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六,苦乐结合的教学境界。在这里,出发点是教师要注意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善于以各种乐学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少、慢、差、费,争取优质高效;上升点是让学生在学国母语过程中,树立刻苦精神,下苦工夫;归宿点则是让学生升到独立自学,终身学习的乐学境界。

读写创范文篇8

我们中国小学语文教改,也不能离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这种民族复兴潮流,也是四大潮流的有机统一:第一,是改革开放;第二,是经济起飞;第三,是国家统一;第四,是文化复兴。面对这种时代潮流和民族精神,21世纪中国小学语文教改走什么道路?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现代化与民族化统一的大道”,创造21世纪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教学新体系。

更切近地说,我们要进一步具体探索:怎样通过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的途径,达到强化素质教育,自学能力,创新意识的目标。这里一个带根本性、全局性的理论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富于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模式?积上下五千年研究探索,我认为文章要做在六个结合上,努力开出民族化与现代化统一的“六朵金花”。

第一,文道结合的素质教育。当前特别应当注意突出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三个结合点:一是掌握祖国母语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爱国主义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善于自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第二,情理结合的教学过程。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育,继承发扬了“从孔夫子到叶圣陶”开创的中国语文教育优良民族传统,走出一条情理结合的大道;把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与科学抽象的逻辑思维,把审美情感与智力发展,把右脑开发与左脑开发有机地结合。

第三,读写结合的教学结构。在这方面,丁有宽老师创造的读写结合法,作了有益的探索,其基本经验与精神实质就是:把读与写,语言的内化理解活动与外化表达活动,乃至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训练,全面发展。

当前,要特别注意做到三个加强:加强朗读的训练;加强听说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加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第四,师生结合的联合主体。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强调师生结合,联合主体,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一个突出任务,就是摒弃死板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创造启发式的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做到三个为主:阅读教学,以读为主:精讲多练,以练为主;教学结合,以学为主。

第五,严活结合的训练方法,西方近现代教育的特点是:“活”字突出,“严”字不足,而中国教育传统的特点是:“严”字当关,“活”字不足。我们今天需要扬长避短,综合创新。

基础知识、基础训练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一条在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丢,不能松。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今天更要努力学习西方教育,世界教育的先进经验,大力加强“活”的这一方面。向哪方面“活”呢?应当重点做到四个加强:加强求异性思维训练;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语言思想中的独立个性发展;加强学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六,苦乐结合的教学境界。在这里,出发点是教师要注意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善于以各种乐学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少、慢、差、费,争取优质高效;上升点是让学生在学国母语过程中,树立刻苦精神,下苦工夫;归宿点则是让学生升到独立自学,终身学习的乐学境界。

读写创范文篇9

1、引导学生积淀廉洁美德,作品的教育中。走出廉洁纯正的学习生活之路。

引导他注意观察社会,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人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中理解人性美的纯正一面,能从中吸取有利于人生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为人生观、世界观的奠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增长见闻,通过广泛搜集、品读、观看有关廉政资料。深化思想认识,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明辨是非,提炼观点的能力。

3提高学生朗读、分析思想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阅读、朗诵、创作有关廉政内容。

二、师生准备

1、本次活动若想开展得深入、成功,须事先做好精心、充足的准备。比如搜集有关视频资料,要在一两天之内完成是不容易的;视频播放时间的长短、时机都要事先预见,搜集有关廉洁的正面故事与反面故事的内容,如何展现、时间安排,学生能否创作廉洁警句,如何引导都要事先谋划。所以,作为教师最好提前一月准备,把该学生准备的资料、活动要提前布置、督查,让学生尽心搜集。

2、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器材应尽可能地准备和使用,事先谋划,检测到位。

3、学生分组活动安排,各项内容的布置要及时指点帮助。

4、廉政资料内容的品读要做到心中有数,给学生恰当的理解,又能设定其自由表达的空间。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

课前把学生分成5组进行活动准备(以自愿分组为原则,教师适时调整、搭配)。

第一组:“看看廉洁的短片”,该视频准备,农村学校学生难以完成,最好教师准备,让学生体会、了解在职位、国度不同的情况下人们都是在如何践行廉洁奉公的,以短片形式让学生观看。

第二组:“讲讲谦洁的故事”让学生依托《廉洁教育读本》或到图书馆、网上查找关于古今人们奉行廉洁的故事,也可讲中外一些有名的廉洁人士从政的故事。

第三组:“辨辨贪官的羞愧”,让学生从各种渠道广泛搜集一些贪污腐败的故事,并作简要点评,对其危害性能条理清晰地作分析,如对国家、社会、家庭带来的灾难、损失、伤害等。

第四组:“听听贪官的心声”,让学生搜集一些贪官的忏悔、“狱中感言”,教师也可适时作下补充,让学生从中去分析、品味“贪”之祸患、痛心。

第五组:“品品创廉的举措”,观看、听取古今中外从国家到地方都是在如何开展防腐倡廉工作的,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说明:第一组、第五组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可以分组进行或以班级集体的形式活动)

2、课堂活动的步聚

①导入本次活动

不久前,应城市楚剧团在我校举行的“廉政之光”文艺演出,大家是否还记得呢?里面小品《送礼》中王局长的下场大家可能还记得吧!是的,廉,高尚;贪可耻。我们从小就读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知道了劳动的艰辛,也从一句通俗语“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中懂得了“贪”给人的畏缩、压抑,背负的良心谴责。因此,廉洁对于我们来说确实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综合实践课“品廉洁之美铸廉洁之风”吧,(板书课题)

②按分组活动依次展开:

第一组:“看看廉洁的短片”

(问题预设:a影片中的人都是什么身份?他们的廉洁美德表现在哪些方面?b你最感动的地方是影片中的哪些情节?谈谈你的感想。)

第二组:“讲讲廉洁的故事”

(过程预设:a按事先安排,选小组代表讲故事;b让同学们讨论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最深刻的地方在哪里?给你带来哪些启发?教师适时点拔一下)‘

第三组:辨辨贪官的羞愧

(过程预设:a放短片;b讨论:这些贪官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堕落的?他们在“贪”时又是如何进行思想斗争的?如果不贪你们觉得他们还有可能生活下去吗?他们的人生又将是怎样的?你觉得他们的行为如何评判?教师整合。)

第四组:“听听贪官的心声”

(过程预设:a播放录音;b观看短片;c分析讨论:贪官的心声说明了什么?他们的悔过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d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今后如何引以为界?教师适时整合)

第五组:“品品创廉的举措”

(过程预设:a以史为鉴,古今中外是如何反腐倡廉的;b国外反腐,西方各国的反腐机制,新加坡的廉政建设,菲律宾监察专员制度。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国的反腐措施加以分析、评点)

(说明:课堂活动的五组安排应注意:a一定要唤起听众的积极参与和感情共鸣,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所有学生参与和表现的热情(让每位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如果全班面前不行,小组讨论时一定要照顾到);b当学生讲述时,引导其与台下学生进行交流,不能使其“自说自话”、“简单的表达”,起码做到有感情,听众能明其意,语调语速合理;c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有所限制,考虑不全时教师适时帮助、点拨)

3、迁移练习,成果展示

同学们,品完这可歌可泣的故事,看完这触目惊心的教训,我们是否对“廉洁”有了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呢?现在就请让我们来说说身边的廉洁典范同时为自己的人生写一句自我警励的廉洁座右铭吧!

(a分组进行一部分学生准备故事,一部分学生动笔创作警句,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合作提炼字句写出,对仗工整或比喻形象生动的警句;b分小组择优进行成果展示)

4、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在故事影片中体会到了什么叫作美,也在故事、影片中体会到什么叫作耻,中国自古就有“勤俭为美,劳动为荣”之说,同学也曾告诉我们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相信同学们都记得这样一句流行语“种自己的田,流自己的汗,自己的钱自己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相信我们凭着自己的能力一定能打下一片辉煌的天地!

活动反思:

《廉洁教育读本》是中学生的一本人生修养的必备书籍,对于培养中学生“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品质起到了必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廉洁”二字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看好像联系不是很紧密,如何让他们既有深度的认识,又是一种必须学习的紧迫性认识,要解决好的问题,为此教者作了如下努力:

一、借看赏加深廉洁的必要性认识

这一节课,通过观看短片、读文体会,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廉洁的美德,也认识到了廉洁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发展的积极意义,学生在典型的例子、精僻的文字、名言警句,触目惊心的短片中,由浅入深,正反审视,从入情入理入心的角度,启迪了莘莘学子,让他们从小培养廉洁之德,立廉洁之志,敬廉洁之人,践廉洁之行,为将来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扬听说读写深化廉洁的实践性。

读写创范文篇10

单元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单篇教学,它摒弃了以单篇为基本单位的教学形式,而要以单元整体来教学。这种形式可以精简教学环节,缩短教学过程,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面就所做的几个方面,谈些初浅的看法。

一、完善知识传播过程,树立单元教学整体观。

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使语文知识传授系统的诸要素都发挥作用,按教学程序办事,老老实实完善知识传授过程。

从大范围说,首先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仔细推敲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难点、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课外结合点。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握这些,就无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必须要有知识、能力和方法,才能对学生有所给。其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再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反馈到教师那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训练目标、易误点等)再作指导,返回给学生。这样,才能说基本完成知识传授过程。

从小课堂讲,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是教学之关键,要使对象和内容和谐统一,就必须按程序进行,在教学中按教师→学生→教师→学生过程进行传授。就学生自身而言,要使之能学(给知识、方法)→激发其愿学→引导其会学→指导其自学。就读写讲,也要阅读(观察在内)→写作→阅读(实践)→创写。只有按一定的程序落实每个环节,才能完成教学。

进行单元教学,就必须树立整体观念。首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形式,不能只着眼于孤立的单篇教学,而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学。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对于每篇课文内容,可根据教学要求、学习重点以及单元知识和训练等项目敢于取舍,决不求全。而对施教过程中的具体模式、方法、手段、速度等,则要从实际出发,恰当选择,以利于单元教学的整体效应得到最理想的发挥。

另外,它还表现在每个单元的教学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训练过程。它包括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效果检测,经验总结和补救措施等方面。因此,我们进行单元教学时,一定要认真制定出单元教学的整体方案,规划具体的实施步骤,力求实现单元教学的全程控制。

此外,进行单元教学时,也应注意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阅读、写作、听说能力训练以及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学中就一定要注意训练系统中的纵横联系,要弄清本单元与前后单元的联系,使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语言训练服务于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使阅读和写作读书与听说紧密联系,互相渗透。

二、有目的培养各种技能。

作为一名初中生,他正是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阶段。他们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潜能。进行单元教学,应该做到“三准”,即摸准学生的能力水平,选准训练材料,定准训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避免不系统、不集中、重复等现象。

例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写作能力。应先摸准观察水平,是不懂观察方法,还是不会写作。以全班衡量是属于中等,还是下等。再根据学生的实有水平,选准训练教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等单元进行训练,并使之成为一个系列。因为它能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当然,教学应有目标,在定单元的基础上,确定目标非常重要,这样便于检测,也有利于向更高目标追求。

三、建立一定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

要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过程,就必须建立一定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认真落实各个训练点,教学模式应切实可行,要注意它的科学性、有效性。

建立一定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进行单元教学,可采用“按布点分单元;按步骤分课型;按目标分水平,灵活进行教学。

(一)按布点,分单元。语文教学有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单元教学时,要使学生在脑中建立起一定的思维模式,须按布点、分单元进行强化训练。

进行单元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诸如“六课型”,“单元导读法”,“单元自学法”,“单元比较法”。纵观单元教学的各种形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通过单元类型来体现,应该说单元教学的类型是单元教学形式的具体化。单元教学的布点类型多种多样,总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1、知识点相连型:即根据单元目标,每篇突出一个知识点,点点相连就形成单元知识的链条。

2、知识迁移型:即根据单元目标选择有共同属性的文章进行组合,教学中精读一篇,运用在一篇中所得知识,学习其余几篇,实行单元知识迁移。

3、多篇丰富一篇型:精读单元内的一篇课文,使单元要求落实在一篇课文中,然后通过其它篇进行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加深或拓宽。

4、专题比较型:围绕单元布点,设计几个专题,在各篇文章中进行教学,分别加以比较,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在综合中获得知识。

5、问题穿元型:根据某种需要,从一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抽出某些单元的篇章组成新的单元,或讲授新的单元时,借助其它单元有关篇章,进行纵横联系,作归纳、分析、比较的研究。

(二)按步骤,分课型。根据单元的不同布点对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步骤,分不同的二课型教学。

以单元整体来说,可以“读一,比二,合议,写一”消化迁移,如对第四册散文单元进行全面阅读训练,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此类文章的基本特点,象征物(托物)抒情(寄意)的写法,培养读写能力,我们教学时就可根据布点以及教学需要,教读(讲解分析一篇,然后求同求异成横向纵向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比二),这样既可使学生的知识加深,又能了解此类文章的特点,强化知识,紧接可合议,仿写一篇,完成单元写作训练,以达到巩固掌握的要求,使之消化迁移。

以单篇教学说,可按定向指导、阅读分析布点训练、消化迁移目标检测等几种课型进行教学。当然,对于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方法,不一定就该按步就班,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对于教学的步骤可增可减,应该定而不死、灵活多变。

(三)按目标,分水平进行检测。按目标分水平进行单元检测是单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教学的补救措施,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搞好单元整体教学,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其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有一个明晰的单元教学目标,有目标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检测。

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重点的突破,力求集中完成一两个重点教学任务。当然也应兼顾相关的综合性的教学任务。例如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的重点是:1、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2、说明的方法。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应着力抓住这两个重点来进行知识教学和能力的训练。此外还要兼顾描写和说明,词句的理解,修辞的作用等,故检测中也应兼顾。

其次,进行单元教学时应根据大纲要求,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训练序列,从而找到某一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独特位置,及特有的教学功能。在具体确定单元目标时,必须仔细探求每个单元中所选课文的共性和相关性,以便明确共同的内在联系,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课后思考、练习、知识短文、综合练习及课本附录、注解等,准确的归纳出各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具体明确的检测目标,使它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当然,目标的制定和检测,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和制订目标的差距,考虑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检测方式和过关要求,以致对预定目标作适当调整和补充,从而使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循序渐进,激发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

要使检测与达标能正常有效进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向学生讲明单元教学目标,并说明其具体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具体体现,以及它的上下联系,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使单元教学目标成为学生主动追求的学习目标,使检测能顺利进行。

四、正确布点,合理分配,灵活运用。

语文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等方面来分,可分成若干知识、能力训练点,只有通过对各个知识、能力训练点的消化,才能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形成各种能力,使之逐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系统。

正确布点,合理分布能使教学更加有效,但是布点应该注意到它的合理性、集中性、渐进性和层次性。

(一)合理性:即根据大纲,定好目标,注意适度、适时。

适度,适合大纲要求,适合学生水平,注意转换、调节。抓住课内消化巩固。

适时,布点要符合年龄、年级特点,另一方面要注意合时特点(特别写作训练),灵活运用。

(二)集中性:“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只有“断其一指”才能达到长期记忆,即对于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类知识点或技能进行集中训练,使学生在一时期内建立较为巩固的思维模式,更有效系统的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