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十篇

时间:2023-04-02 16:13:06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篇1

一、以读学写。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两部重头戏,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作文练习不应该单单是每周两节作文课的任务,它应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时,不要忘记教给学生从读中学写。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经过精挑细选,篇篇文质兼美,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其写作的特点,传授写作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再读来理解、体会、消化、吸收,进而形成自己的写作技能。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细细品味其点题的绝妙,在心中融会贯通,那么在实际的写作中才能运用得得心应手。

读书重在“品”,品文章的情韵,品文章的趣味,品文章的意境,品文章的气势,品出文章的“滋味”,才能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运用语言语言表情达意。张开嘴,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是“品文”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读对文章有一种感悟,形成语感。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句话都读不下来,他如何能把自己的作文写得通顺流畅?如果读课文时他不能倾注感情,与文中人物同喜同悲,他如何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没有语感,学生在写作文时会感到有话说不出来,有理道不明。所以,良好的语感是学生写好作文又一重要因素,而这种语感任何教师也不能硬塞给学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大量朗读课文才能逐渐形成。《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全文篇幅较长,情节感人,教学重点应放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一凄婉的故事。《林海》一课,语言生动朴实,学生在读中仿佛亲自置身于“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的兴安岭。作为语言大师的老舍先生用他那亲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兴安岭的“亲切与舒服”。对于一些语句优美,独具特色的段落不妨让学生熟读成诵。背诵是培养语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行文时方能如行云流水,使文章一气呵成。另外,仿写是读书之后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付诸实践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提高作文水平。所以仿写如同习字时描红模子,降低了写作难度,学生会感到写作亦有矩可循,既减轻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又能加强写作的单项训练。学生在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会掌握得很牢固,逐渐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使其终生受益。

二、以读蓄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愈加重视,出版的适合少年儿童的书籍也越来越多。这些书籍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有自然科学知识,有社会生活介绍,有文化艺术欣赏……学生在这些书海中遨游,既可以了解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小学生作文选,对学生写作文的帮助更直接、更有效。由于小作者与我们的学生年龄相当,思维、语言相近,所以他们写出的文章更易为学生理解、接受,更具借鉴价值。然而面对这些无言的老师,许多学生却不知如何请教。有的学生家中的存书很多,却将其束之高阁,等到写作文时感到脑中空空而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有的学生书读得不少,但读过之后抛于脑后,对自己的写作并未起到什么作用。而有的学生一写作文就掏出作文选照抄不误,说什么“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抄”这个字大有学问,学生不能只作书籍的复印机,要学会用脑读书,去粗取精,使其能为我所用。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读书的同时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或记下自己读书的感想和收获,或摘录精彩词句和段落,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为今后的习作蓄积材料。

课上的阅读量毕竟有限,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报刊,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小文库”,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才能够文思敏捷,文如泉涌。

三、以读评写。

由于学生的作文水平不同,写出的作文也参差不齐,不少作文存在着字迹不工整,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等问题,如果老师只停留在把所有作文进行逐字逐句地批改,势必花费很多时间,而有的学生拿到作文本连看也不看,白白浪费了老师的心血,所以作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讲评,讲评课一定要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通过读对其作文进行评价。

可采取自读自评、互读互评或指名读、集体评等多种形式,这样可以开动学生的脑筋,调动他们写、读、评作文的积极性。在讲评课前老师一定要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读写结合篇2

一、平时注重语文教学中的“长线结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进行字词句的教学,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也就是教参中所说的“长线结合”。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优美,可充分利用。例如《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这些文章写得生动优美,好的词句可让学生积累,文章的结构安排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很有好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讲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加强读写接轨训练。讲读课上教师注意把各种文体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为学生自读课本提供依据和方法。另外讲读课,注意从作者角度去揣摩语言,分析写法,并指导学生领悟写作的真谛,指导学生积累文章的写法、构思、并学习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样,就会使读写同行,两者共同进步。

二、注重语文教学中的“短线结合”

当然除了平时学习课文中写作方法外,还要抓好读与写的“短线结合”。即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课堂小练笔”,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的仿写练习。

仿写也是作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当然模仿的前提是学生心里要有很多值得模仿的好文章。例如教材中的课文有好多值得学生诵记的佳句好词,可让学生收集、摘抄,并养成运用的习惯。因此,词语教学中,须在引导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引入记忆仓库,变成语言库存。如《庐山的云雾》第二、第三段都是总分结构,学完后,我让学生仿写其中的一段,如“蓝天上的白云真是变幻莫测、瞬息万变。眼前的白云,刚刚还是一只温顺的小绵羊,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条凶猛无比的巨龙在天空中翻腾。明明是一匹在奔驰的北方烈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只凶恶的老鹰在空中盘旋……”

这样一方面不断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另一方面不适时机进行局部的仿写练习,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利于其写作水平,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三、以读促写,提高阅读能力

老师可在学完课文之后,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猜一猜后面会发生什么情节?让学生自己展开合理想象去续写这个小故事,看谁读得好,读得精彩。

例如,在学完《花瓣飘香》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会说些什么?小女孩又会说些什么?“我”把一盆带有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怎样问?“我”会怎样回答?让学生根据题意充分展开想象,先是进行对话练习,在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续写。这种续写的方式让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和创造空间。

读写结合篇3

1.1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

在如今这个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整个社会阅读、写作热情持续降低,有关阅读与写作的氛围也大不如从前。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热爱阅读、乐于写作的环境与氛围,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调查显示,孩子阅读兴趣的养成最早形成于家庭环境中,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培养孩子的读写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应树立一个爱读书的好榜样,若条件允许,还应为孩子布置一间氛围良好的书房,与孩子结伴读书,共同交流,还可以一起逛书店,使孩子经常感受到浓厚的阅读氛围。此外,应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使孩子能够耳濡目染地养成相同的习惯,使孩子将阅读视为终身的爱好;

(2)在校园中为学生读写相结合创建良好的氛围。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书籍,在展板上定期发表图文并茂、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与写作的寄语,逐步丰富图书馆藏,每周轮流在阅览室上课,也可在各个班级设立图书角,班主任将阅读、写作视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抓好。除了“硬件”以外,还应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丰富的读写活动,如“读书节”、“写作比赛”等,设立推荐阅读书目,以供学生选择。应全校上下全体动员,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写作,校长、班主任及各科教师都应参与其中。鼓励学生阅读过程中摘抄优美的语句,以积累更多词汇,写出精彩的读后感。

1.2为学生读写结合提供有效的指导

一方面,应注重培养孩子“读写相结合”的习惯,将阅读融于写作中。小学生刚踏入学校,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在阅读之余展开创造性的写作,为此,必须制定有步骤的措施。首先,应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鼓励学生读书时多动笔,以帮助记忆,积淀知识及材料,加深自己的理解,从而深入把握阅读之精髓。小学生多数缺乏读书技巧,很难掌握书之精髓。但可以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将阅读内容及内涵通过自身语言予以表达。其次,鼓励孩子发表读后感言,提高孩子的归纳与总结能力,锻炼自身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自身想法得以宣泄。再次,为学生仿写提供指导,模仿是学习的最初过程,也是最为关键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加强语言、词汇、语句的积累,由于孩子的阅读、写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仿写”是其实现创作的必然之路,除了仿写课文例文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仿写阅读中的某些素材。“仿写”可分为结构、风格、遣词造句等方面的仿写,教师可在阅读过程中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学生将阅读所得成功内化为自身思想,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各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活泼、贪玩的年龄阶段,因此,应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读写活动,如阅读竞赛、读后感竞赛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鼓励孩子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表达,以文章作为基本载体,根据其内容,设计写作训练,使读、作、思维训练相互融合,实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提升。

1.3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读写结合学习的荣誉感

应建立激励机制,教师应对阅读中主动记笔记或写读后感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设立一、二、三等及优秀奖,并给学生颁发小奖品,就特别优秀的读后感,教师可当众宣读,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也可推荐优秀读后感刊发,鼓励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长期下来,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学习习惯,刺激学生广泛参与各种阅读、写作活动。此外,应加强读写相结合的实践训练,教师应引导孩子对优秀作品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思路进行借鉴,引导大家领悟写作技巧。充分挖掘文本,引导孩子根据范文将自己所思、所感抒发出来,使文章情感更细腻、更真挚。

2结语

读写结合篇4

但是,长期以来,对读写结合坚持实践和探索者仍然寥寥,成效卓著者更是寥若晨星。看来个中究竟并未被我们所透析。就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来看,大多求表面上、显层上的结合,甚至似是而非,徒有表层的热闹和花哨,其实际结果要么无效低效,要么适得其反。这里可能涉及一个关键性的深层问题:结合的内在机理。

结合的内在机理是隐含在每个人心灵(思维)深处的触点、媒介、脉动,是心灵(思维)对读或写的处理和对二者的接应与转换,换言之,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来说,读如何就通达到写?而写如何就提升了读?通过这样的一个“如何”的提问,我们便能初步探查阅读主体或写作主体是通过什么来搭建双向对流的桥梁的。对此,我们可简称之为“悟”。是的,就是这个“悟”起到关键性作用。所谓“悟”,从心灵智慧的角度说,就是“开窍”“会悟”“省悟”,从心理品质的角度说,就是见此明彼、由表及里、一叶知秋、举一反三、举三反一。实质上,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只是手段,其核心要义是培养学生的悟性;反过来说,培养了学生的悟性,读写结合才是有效、高效结合,才是进入读写结合的大境界。

悟性是学生精神成长发展的根,实在是太重要了。但是,现代语文教学研究对此却鲜有探讨。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悟性与天赋有关,也就是说,悟性的天赋是有差别的,由于其天赋性和差异性,似乎让教育感到无能为力,任其自生自灭;二是与当前的教育弊端有关。应试教育的功利化追求,使得人们只关注教育的结果(知识量),而漠视儿童成长中的根本性、奠基性的质素,甚至对其进行摧残和斫杀。比如,儿童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新颖性就常常因其与考试要求不合而受到排斥和打击。

实际上,悟性人人皆有,其差异性也主要表现在“悟”的内容和“悟”的对象上,而教育教学对此可大有作为。教育教学如何培养并促发人的悟性呢?大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一定要创设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地探讨、自由地思考,任何强制和逼压都会折断悟性的翅膀;二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提供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联系的工作,多下冥想、想象、异想的功夫,特别是对那些看上去似乎没有联系的事物也鼓励学生找到它们的联系机理;三是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同的事物中找到相异性,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到同一性,学会溯源、求因、追问与比较。下足这三项功夫,学生的悟性必会得到养育与优化。仅从这三点来看,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多有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之弊。

悟性是容易扼杀的,它是人性中的灵苗,鲜活、水灵、脆弱,它特别喜欢蕴含于儿童的心灵中,因而也特别稚嫩。本来语文教学最适合培养儿童的悟性,但当下的语文教学却常成为扼杀悟性的元凶。语文本来可以抵达儿童的心灵,因为每个儿童都有源自自己生活的语文经验和感悟。学习课文就是激活、唤醒、诗化儿童的生活,但由于教学追求成人、主流设定的标准,儿童独特的感悟被替换成僵死的教条。拿读写结合来说,读就是引发读者(学生)自由地思考、率性地表达,就是激发读者与自己生活相联接,就是引导读者对不同文本进行比较、参照,从而找到或变通、改造出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而写则是对读的提炼、反思与映照。二者结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地丰富、提升文化视野和表达智慧。

读写结合篇5

时下,“小练笔”已跻身于阅读教学课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课堂小练笔的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如何挖掘文本资源,找准读写训练结合点,让课堂练笔更加有效呢?现就以笔者执教的高年段教材为例,谈几点做法。

一、关注语言表达,挖掘读写结合训练点

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是学生积累、感悟语言和模仿参照的样本。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从教材中选择借鉴点,读中悟写,读中学写。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读写结合的自觉意识,深入研究文本:备课时有意识地根据文本和年级训练重点,寻找读写结合训练点;讲课时有意识地关注文本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积累运用;作业和练习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语言表达训练,引导学生比较和创新。

1.关注重点句式。如《孔子游春》的第2自然段,课文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诗一般清新的语言,把泗水河边春天美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不禁神往。在教学中,我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把原文以诗的形式一句一句纵向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它的句式特点,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进行仿写。可能一开始学生只是一味句式的模仿,不完全符合课文的语境,或者用词也不够贴切,但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会慢慢比较、发现、推敲、修正。在这样的读写练习中不仅会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用词的准确性,而且也会从中发现自己语文素养的不够,语言积累的不足,促使他们更好地在课外阅读中积极汲取营养。

2.关注典型段落。教师要精心选择文本征明显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段落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指导仿写。如学习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5自然段,学会用总分总段式仿说平原柳树。仿照课文描写高原柳树段落的写作方法,仿说平原柳树,对文章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了有效的迁移运用。并在学习对比之中进一步感悟体会高原柳高大伟岸的形象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3.关注精彩篇章。另外,着眼于整篇文章的模仿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如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顺序的安排等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把读落实到“写”上,进行练笔训练。有了范文的引路,就连平时最怕写作的学生,也写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既有仿效,又有创新,真正体会到写作之快乐。

二、关注学生水平,精心设计训练形式

读写结合训练的形式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取恰当的训练方式,要通盘考虑。首先要关注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做到说写结合,低年级多说,高年级多写;其次要关注训练内容的多样化,做到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提高练笔的兴趣;此外,要及时跟进点评反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练笔可以有以下的样式,但务求做到常中有变,丰富多样。

1.经典处仿写: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2.结尾处续写: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如《爱之链》一课,续写:乔伊醒来之后……如《船长》一课,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茫茫的大海。十年后,克莱芒捧着一束鲜花,来到哈尔威船长的墓前,试想一下,克莱芒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续写要求尊重原文,遵循原文的思路,在熟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

3.留白处补写:在现行的小语教材中,有些课文的结尾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这些似乎是“无”的空白之处,有着极其丰富的“有”。如《黄山奇松》的第3自然段:“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一段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黄山上还长着许多奇松,老师从网上搜集一些黄山松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展开合理想象,然后仿照前文三大名松的写法,再写一种你所见到的奇松。”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这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优美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语言形式。

读写结合篇6

一、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读与写是不能分开的,写作教学应贯穿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读是写的前提,会读才能学会写,写巩固了读,使读的结果更有价值。如《西地平线上》三次日落的描写,让学生先通过阅读,掌握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多用修辞、联想、烘托等写作手法,然后适时地引导并配合写作训练,既巩固了阅读,又训练了写作,这就是以读促写,以写固读,两者兼顾,相辅相成。

二、师生配合各显神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给出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角,应让学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而教师则是导演,是船上的舵手,要起着主导的作用,把握方向,及时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到达目的地。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我们来说,这里的“鱼”是宝藏,教师只能给学生指出发现宝藏的方法或路线,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在找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利用工具,与他人合作,判断、辨别等方法,最终找到了宝藏,享受到收获的乐趣。这一过程是亲身经历的,真实的,因而刻骨铭心,自然对发现的宝藏特别珍爱;发现的过程则是一种成长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找到自信,变得丰富成熟。所以,这样的过程更重要,学会了发现宝藏,以后才能去发现更多的宝藏。

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去发现问题总结方法,这一过程不仅积累了素材,提高了能力,而且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更促进了写作。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

三、点燃兴趣激发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指引,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能。如何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引入竞争机制,进行朗读与写作竞赛。

文章是需要读的,如《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或壮美,或苍凉,或绚烂,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读好了,就证明他掌握了要点,鉴赏语言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高一的学生大部分还都有这种热情,要注意保护,好好引导和鼓励,让他们争相展现自己最精彩的朗读天赋,这是最好的课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所以,鉴赏完写法就进行片断练习,然后展示学生作品。写得好的,受到好评,自然得意于自己的练笔,知道怎么写了,有了自信,就更有兴趣写了;写得不好的,羡慕之余一定不甘示弱,也会希望自己的练笔得到大家的认可,一定暗自发愤好好写。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愿望。这样,你争我赶,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大大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第二,营造课堂气氛,师生平等融洽交流。

心理学家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所以,转变教师角色,态度平和亲切,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才能抓住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角色,爱读的表演读,会写的展示写,然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总之让他们好好表现自己,在课堂上有事做,更能集中精神,提高效率。

第三,追求教学智慧,抓住时机合理引导。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是需要智慧的,要能灵活应变,有恰当的表扬与激励,能抓住时机合理引导,时刻抓住学生的思维。就像放风筝,可以让风筝自由地飞,但线必须抓在手中。

总之,把微笑带进课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用成功激励学生,适时地引导和启发,抓住学生的思维,做到这些,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有点燃了学生心里兴趣的火花,才能形成认真读写的燎原之势。

四、利用课件丰富直观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容量大,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把握要点,感受形象。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能够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使课堂锦上添花,提高读写教学的效率。

读写结合篇7

【关 键 词】 语文;教材研究;读写结合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强调“运用”,有助于扭转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读写分离”的倾向,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名师高林生老师说:“课文表达了什么和怎样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只飞翔的小鸟不可或缺的‘双翼’。”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较好地关注了“读什么”和“写什么”,凸显了读写结合的生长点。学习这样的教材,有利于让学生经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相统一的学习过程,从读学写,读写一体,水融。

一、凸显文体意识生长点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上有区分,并有各自的不同要求。选文文体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理解的难易程度,分学段呈现。低段教材先后呈现童话、寓言、神话、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中段教材叙事性选文居多,高段教材增加了说明性文章等。每个学段的教材都体现了学习各种文体的具体的课程要求。不同文体的选文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教学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强化文本意识,对文本体裁加以区别,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核心目标,针对不同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让学生熟悉、了解不同文体和不同的言语形式,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基本方法。

如要把“说明文”教成“说明文”,教学《漂浮的山》等文章,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以及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才呈现出文本的表达效果的。再如,把“神话”教成“神话”,教学《女娲造人》等故事情节性强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梗概,复述作品大意等,另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故事天马行空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你好!新年》等诗歌,主要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形象、优美。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凸显了文体意识的生长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发掘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文体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独特语言进行触摸与感知。

二、凸显语言涵养生长点

钱理群教授指出:“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起始阶段,就接受语言大师、名家的典范作品的熏陶,这对培养其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终生的。”小学生处于最初的阅读阶段,应通过熟读、背诵等形式进行大量积累。既积累字、词、句、篇等语言的表达形式,又积累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等等。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有很多文质兼美,凸显了语言涵养的生长点,适于学生进行积累性阅读,体会文章谋篇布局,语言风格,遣词造句等表达特点。

教材中蕴藏着许多精彩的谋篇布局方法,如从《生死攸关的烛光》《桃花心木》中感受“制造悬念”这一叙述形式对读者产生的吸引力与冲击力;从《自然之道》中感受“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军神》中感受“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从《胡杨》中感受“借物喻人”;从《我的祖国》《长江之歌》中学习一咏三叹的表达方法;从《松坊溪雪景》《五月的青岛》中学习借景抒情;从《激动人心的时刻》中体会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巧妙;从《神奇的玻璃家族》中体会说明文中拟人手法的魅力;从《少年闰土》《夹竹桃》《韦德的心愿》中体会方法各异的开头;从《卖火柴的小女孩》《匆匆》《珍珠鸟》中体会别具匠心的结尾……

教材的选文语言风格各异,如《冬阳 童年 骆驼队》用柔美的语言,平静的叙述,表达内心无比强烈的感情;《我家的园子》语言炽热,感情浓郁,充满活力;《牧场之国》语言悠然宁静,娓娓道来;老舍的《母鸡》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凡此种种,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都是较好的熏陶与感染。

教材选文中遣词造句的精妙更是俯拾皆是。如《火烧云》中“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烧”字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动态冲击;再如,《鸟的天堂》中“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中的“卧”字凝练传神,赋予榕树以人格,让人感到榕树的安详,自在,似乎飘然世外,陶然忘机。《夹竹桃》中写花色,先实写,再写联想:“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这样的句子可谓精妙。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告诫我们母语的习得要“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抓住教材语言涵养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关注、积累课文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三、凸显语言运用生长点

美学家宗白华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崔峦老师曾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学生“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力”的生长点,既利于理解语言内容的训练,又利于理解语言表达形式的训练,两者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很多选文,很多精彩句段成为教师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学习目标的最佳载体。教学时不论怎样入手,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写什么”,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更要指导学生读懂“怎么写”,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同时迁移“怎么写”,实践“怎么写”,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重新组合或拓展延伸,使文本语言活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关注文章内容,又关注表达形式,就能让学生在阅读书面语中学习书面语表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得意”又“得言”。

《母鸡》一文,分别呈现出“我讨厌母鸡”与“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理由,学生在品读中能感受到母鸡生动的形象及作者的无比喜爱之情。文中,“先抑后扬”的情感表达方式,拟人的手法,抓具体事例等,都是语言运用的生长点,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好好把握,把读懂“写什么”与读懂“怎么写”,把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有效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火烧云》一文,要抓住文中语言运用的生长点,引领学生在想象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中感受自然的神奇,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如学习写“红彤彤”“半紫半黄”“葡萄灰”等形式的色彩词;想象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学习作者的写法,尤其是4―6自然段的写法,选择火烧云可能的三种变化写下来,用上“一会儿……忽然……接着……”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课后小练笔就不是难事儿了。而课后小练笔这样的呈现也是一个语言运用的生长点:“课文紧紧围绕火烧云的‘变’来写,把火烧云描写得形象逼真。把你观察到的云用一段话写下来。”这样的练笔,引导学生琢磨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关注语言形式,顺势迁移运用,让学生运用文本的语言再造语言,能帮助学生内化和吸收文本语言,从而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泰戈尔说:“阅读是恒河的水,我沐浴其中,得到神秘的体验,从水中走出,我已不是原来的我,我得到了新的生命。”捧读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一次次的文本思考与细究让我不断发现,一次次的教学尝试与探索让我不断成长。行走在西师版小语教学的路上,也许我永远不能到达理想的境界,但我愿做一个忠实的朝拜者,永远虔诚,永远追求。

【参考文献】

[1] 叶多嘉.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M].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7.

读写结合篇8

一、迁移写法,模仿妙招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大部分是一些经典文章,是可供中学生摹仿作文的绝好例文。但是中学生对语文课文中的写作套路与技巧只限于中学语文教师讲解时的记忆。之所以中学生在独立写作时不会灵活运用,那是因为对语文写作技巧的理解不够深刻。不经过大量的实践,中学生是无法将书面理论性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丰富的写作经验。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该将课文中的比较好的写作素材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指点迷津,让中学生学会将这些写作技巧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例如,笔者在教学高建群的大散文《西地平线上》这篇课文时,就注重引导中学生逐渐学会领悟文章里的意境开阔、善于想象联想等各种写作技巧。首先,让班上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抛出笔者精心设计的问题:文章三次都表现出落日的“雄伟壮观”,读起来却没有反复累赘的感觉,为什么呢?让班上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寻找此文作者写作的技巧。学生们通过认真研究文本后发现:一是三次落日的地点和背景各不相同,每次落日的着重突出的特点也不一样。第一次强调的是落日柔美、安静,第二次突出的是落日从没有朝气到雄伟壮观,第三次则是抓住了热烈灿烂的特征。二是作家在文本中流淌出来的感情也不同。第一次落日作者流露的是对落日的不舍和流连。第二次作家的情感有了变化,赞颂生命在临死之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第三次作者被落日震惊了,作家觉得自己很卑微平庸,赞扬了华夏儿女的执着、坚定的气概。描写落日时,作家选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细节;正面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技法,使难以描述的景色就像一幅幅画展现在眼前,使读者身临其境。此时,笔者就顺势让班上学生归纳出描写景物的常用技巧:描写景物要运用各种技法来表现景物的细节;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态;描写景物时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想法,这样描写出的景物才能使读者有同感。

在领悟到文章作者写景状物的技巧之后,笔者就进一步引导中学生学会写作方法的迁移。让中学生把从文本中学到的技巧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穿过薄薄的雾气,大地上的一切被光芒温柔地抚摸着,像个刚睡醒的婴儿,一开始是弧形,后来慢慢变成半圆,浅黄色逐渐加深,森林的黑影渐渐褪去,大地亮了起来。”“忽然,东方闪现出一线微光,这些光充满希望,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它冲破重重阻力,从地平线的下面跳出来了。光线顿时洋洋洒洒地多了出来,太阳探出了一点头,好像顽皮的小孩露出的额头。大海上波光粼粼,折射出金色的光泽,混沌的雾慢慢散去,浪花的声音有了金色光芒的照耀也显得格外温柔。”

二、读写结合,系统训练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相同体裁的写作教学指导分散在各册教本中,写作技巧、写作基础知识好像缺少了必要的连贯性以及全面指导性,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就很难把握到一个准确的度,再课堂上教学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比如,指导议论文写作时,必修一中的写作要求是“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二里写作要求是鉴赏文的写作;“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是必修三的写作要求;可必修四又有“让说理更令人信服”。中学语文教师怎样在同一本课本中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时对中学生进行一个有层次和系统的训练呢?笔者在平时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进行了一些尝试。

例如在《劝学》中就有巧妙的比喻论证的技法,笔者在此文的教学过程中,就让中学生以“善听有益”为观点,灵活运用这种比喻论证的写作技巧写一个段落。可是中学生在写段落时出现了比喻恰当却没有进行对应的分析的症状。笔者就让中学生紧密联系刚学过的《师说》这篇课文,引导并指点他们学会分析、学会领悟、学会应用,努力尝试着运用例子进行比较,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些都是笔者在讲述例子之后,然后比较讲述的例子,寻找例子之间的异同,才能让读者理解举的例子的深刻涵义,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强调自己所要表明的观点。经过笔者的这么深入浅出、由浅入深的举例分析,这些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在比喻论证时还可以运用比较分析的这一写作技巧。

之后,笔者还在课堂上告诉班上学生,这种段落还可以运用举例子后进行假设的技巧。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再让中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最后训练整篇议论文的写作,论点一定要显明,结构一定要完整,论证方法一定要多样。这样的较为系统的训练会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例子”。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阅读文本不但是要积累丰富的语言,了解写作的技巧,还要让学生把掌握到写作的技巧和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时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我们教师应该将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用教材中的经典文、时文的写作技巧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指导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学生再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出发去欣赏教材中的文本。

读写结合篇9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写作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怎样有效地将“吸收”与“表达”相结合?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所以在课堂中,能够做到以课文为范本,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我认为在设计与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精心设计随文练笔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于是我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展开了练笔:

1.模仿精彩语言进行练笔。

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学习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2.模仿典型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后,设计了练写排比段:公园里的花真多啊,______;公园里的花真美啊,______;公园里的花真香啊,______。

3.模仿关键词句进行练笔。

如学习叶圣陶《爬山虎》爬的情景时,我重点抓住动词“触,巴,拉,贴”,让学生体会它生动形象的动作,然后模仿这些词写小动物爬的片段。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小狗趴在地上,嘴巴触着地,耳朵耷拉着,身子紧紧贴着我的脚面,安然地晒着太阳。”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自在悠闲的小狗。老舍的《猫》一课,语言大师在开头一段中抓住了关键性的几个连词:“说它……吧,它的确……;说它……吧,……可是……”把猫的古怪性格描写得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学写一种小动物的特点或一个人的性格。

4.模仿课文写作结构,迁移运用。

课文《桂林山水》全文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展开写水的“清,静,绿”、山的“奇,秀,险”,最后以一句诗结束的总分总结构,我让学生借鉴这种写法来写一写校园,如花园的花朵、教学楼、课间活动,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样的写作结构了。

二、把握时机,顺势而练

课堂练笔是一种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而进行的写作训练,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每课必练,盲目地相信练必有用,势必会陷入“为练而练”的形式主义泥潭。如何让课堂练笔练出实效,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时机,顺势而练。

1.有感而发写一写。

只有学生与文章的情感产生碰撞,文思打开了,倾诉的欲望才会油然而生。如学习《大自然的启示》,学生写感受时,不想只停留在口号式的话语中:不要破坏森林,保护自然。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之后,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大自然的今昔对比录像,并为学生演示一组人类破坏生存家园的图片,之后还列举了近年来由于大气气候的平衡被破坏,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极端天气,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我再用饱含激情的语调为这次的练笔揭幕:大森林里,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青山绿水壮观的景象,再也聆听不到布谷鸟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但是一批热爱环境的人在大声呼吁!你想说什么?学生情动而辞发,真正做到了“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

2.空白悬笔补一补。

有的课文,作者总会有意无意留下许多空白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这也是组织学生小练笔的极好机会!如《那天》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合理想象库伯派人开走汽车后,全家人的表现。孩子们真是能想象,有的写从此大家更明白了父亲诚实的可贵,孩子们交到了真心朋友;有的写库伯因为感动帮助我们一家,父亲有了自己的公司;也有的写父亲的举动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关注,并赠送我们一辆汽车……我发现孩子的想象五花八门,只要你引导恰当。

三、小组合作交流,相互点评,促进练笔习惯的形成

小练笔是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形成的基础,一个好的课堂练笔还得注意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获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每次按要求修改练笔后,小组可选出需要帮助的作文,集思广益,出谋划策补充修改。

精心设计的课堂练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是对文本的进一步开拓,还是对文本情感体验的升华与积淀。课堂练笔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必定能使随堂练笔焕发光彩,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读写结合篇10

本专题四篇课文文质兼美,可挖掘的东西实在太多,而课时有限,必然要做出取舍。

首先我将第二篇与第三篇对调,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与《我与地坛》进行组合教学。在上这两课之前,我要求所有学生将课本读本贯通,通读《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读本选文《光明和声音》,并请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搜索新任残联主席张海迪自强不息的事迹。

教《我与地坛》时,我以学生精读点评为主,目标放大到读本部分。学生能读懂“活”是不容易的,但不求“死”,因为你不求它也会来。学生能明白孩子身上的痛在父母那里会加倍,要及时向父母表达爱与感恩。也有学生会思考人要想好好活着,就得保持适度的欲望。

我教给学生我自己的思考成果:我自己也是个老病号,我用“平常心对无常相”作为自己的开机问候语,也作为对生命的郑重承诺。

生命长短各异,机会从来有偏有向,不要羡慕乃至妒忌,世界对于生命而言,公平从来没有。把活着的每一天活好,当死神召唤时才从容离去,绝不自裁!

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没把重点放在三天日程安排的原因探讨上,而是放在头尾内容的解读上,开头部分海伦・凯勒提醒我们应该“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因为这样才会珍惜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拥有。在第四节,作者用她细腻的笔触告诉我们她在春天的树林单凭手就发现了如此多的美丽,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末尾部分作者再次忠告我们要善待我们的感官,及时利用我们的感官。

我的思考成果:没有视觉的世界尚且可以如此美丽,我们是不是浪费太多?对知识的追求、对品格的完善永无止境,仔细“触摸”世界,关心底层,不回避!

前两课小结,学生汇报上网查询新任残联主席张海迪事迹的结果,我请学生再举几个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例,学生举杨光、《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牵手》搭档马丽和翟孝伟、残奥会开幕式上北川女孩李月等等。我引导学生认识到残缺的生命仍可迸发激情,我们健全人应该如何面对并不完全令人满意的人间万象?万一我们遭遇不幸或致病致残了怎么办?学生回答:残缺的生命也可以演绎精彩人生,我们不服输,不抱怨。残破的家庭也照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问:万一我们努力了仍然不优秀呢?生答:无怨无悔!

修改作文《校园的深秋》,本是为配合第一册第四专题而作,在写完之后恰逢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来我校讲学,学生刚学完这两课,于是让学生彼此借鉴,再调动多种感官,采用“凝视”(曹教授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的方法,关注细节,重新观察之后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我突出“写”,请学生把老贝尔曼在风雨之夜艰难爬上梯子画叶子的细节描绘出来,培养其合理想象的能力。当然,如果有条件,这一课有“演”的方式呈现也是很好的。

我的思考成果:琼珊给我的启示是,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但能作为精神支柱的东西多着呢,她不该自寻烦恼,不该跟一片叶子较劲。如果不是有个勇于自我牺牲的老贝尔曼,那她岂不死定了?老贝尔曼给我的启示是,牺牲是万不得已时的选择,要有价值!

我教《鸟啼》时,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引导学生读出死亡的压抑,读出新生的冲动。我的思考成果:死亡是生命的归宿,向所有非主动的死亡默哀,然后忘却。或远或近,身边总有悲剧发生,一些年轻的生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选择强行凋谢,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动,但我们不能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要学会“向死而生”!

小结这两课,引导学生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联系整个专题,也为了加强学生对本专题的理解、防止有人因学习压力长期过大而走极端,我要求学生写作文《庆幸有我》,意为“我庆幸,因为这个世界有个我”。我把曹教授的话引申为“未经思考的世界也是毫无意义的”,其实同学们值得庆幸的实在太多,庆幸生命来之不易,庆幸拥有太多,庆幸生逢和平之世,庆幸四肢具全五官齐备,庆幸之余还生出对生命的珍爱之心,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社会的回报之心。当然学生当中也有家庭不幸的,也有自身有点缺陷的,他们也应该从史铁生、海伦・凯勒、弥尔顿、陈寅恪、邰丽华等无数身残志坚者身上汲取力量,笑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