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十篇

时间:2023-04-02 17:37:06

语文阅读

语文阅读篇1

语文教学小学生阅读能力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之处。

一、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总是相机教育学生: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与学都是互相的,课堂上各抒己见。而且,我总是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及进步,力图让各种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学生爱学、乐学、趣学。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还经常开展“讲故事”“读书会”“展评读书笔记”“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等语文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提倡的以读代讲,就是要指导学生多读,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读中答疑解惑,读中品味积累。由此,我提炼出了“五读法”:(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中认字。(2)细读课文,品词析句,咬文嚼字。(3)深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结构。(4)精读课文,体会感情,理解内涵。(5)熟读课文,背诵积累,内化吸收。

此外,还要从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教给读书方法,如批注阅式、注释式、归纳式、探究式或联想式阅读法,力求做到不拿笔不读书。

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使人成才。”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就能够成为一个精神的富翁。阅读可以开阔眼界,增加智慧,使人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冰心老人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老师们,不妨带着学生在书海里畅游吧!让读书的光彩照亮每一个学生吧!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篇2

关键词:文学作品 阅读方式 意义和价值

阅读可分为文学性阅读与语文学阅读两种,本文将探讨一下两者的特征与差异。

一.几种语文学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

文学的语文学解读,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读文学作品方法,我们从读小学、中学以及到现在大学中文系,都经常使用的方法。它看似力图从各个方面来解释、理解文学作品。如从作家创作到时代的生活背景,从文本的语言结构到内容主题,从表层意义到深层的文化历史意蕴和人生哲理等各个层面,对作品进行研究、解释,以为做这些研究,就是在解释文学、读懂文学。而事实上未必。为什么?这里列举常见的四种非文学的阅读方法:

(1)意图论,从阅读角度看,读作品的目的就是寻找作家在作品中的意图和思想;从研究角度看,就是通过各种记载和考索,作家在作品中向读者表明了什么倾向和意图。问题是,作家没有阐明他的作品的意图怎么办?作品可以有多重理解怎么办?

(2)社会历史批评论,与第一类工具论差不多,将文学作为表达人生、历史和社会理想的工具。所不同的是:第一类工具论是将文学作为素材去证明、认识历史、现实生活的工具;而社会历史批评是通过社会学历史学对生活历史的研究,对照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和人生,来判断文学的真实性和价值,如果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那么这个作品就有价值,就值得阅读。问题是,如果一个作品虚构带有点瞎掰,我们怎样判断?如吴承恩的《西游记》。

(3)读者感受论,阅读没有标准,只要读者感到愉悦怎样理解都有价值。问题是,一千个读者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这个比喻说法成立,那么就可以认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有无限的可能。德国接受美学家尧斯就认为文学作品能够不断被人解读,就证明这个作品具有无限的潜力,就能在文学史上长久存在,成为经典。而常识是,除非是误读、瞎读也行的无标准论,否则再好的文学作品不可能有那么多理解。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是还是哈姆雷特啊!这一说法表明,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内涵必然是意蕴丰富的,我们阅读不能将其简单化,否则你就没有读出其中三味。

(4)文本论,认为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在文学本身,新批评将文学看做是一个自足的客体,价值和意义在于文本本身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中。问题是,文本的意义结构和表达方式是否像论说文那样确切?如何处理读者在文本意义结构和表达方式中的含混、悖论、多义中的选择?读者的意向性选择也是需要考虑进去的,不然为什么一个作品怎么会产生那么多不同的理解呢?

以上列举的两类六种阅读方式,第一类阅读文学完全不靠谱,第二类四种阅读看似有点靠谱,实际上也不是真正的对文学的阅读,为什么?从第一种意图阅读法看,我们从作品读出来的意义和意图重要,还是作家说了的意图重要?它教我们不要相信自己阅读的眼睛和感受;第二种把文学阅读与读历史读社会混为一谈;第三种把文学艺术的欣赏变成了随意的感受,很可能变成第一类的恶搞和断章取义的实用主义理解;第四种变成了读者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觉里。

那么,怎样的阅读才是正确的文学阅读呢?

二.什么是文学性的阅读。

文学性的阅读就是按照文学的角度欣赏文学作品。什么是文学的角度?就是说文学作品是一门语言艺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就是欣赏作品里的艺术性语言。即:(1)从表现方式看,文学作品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文本相比,虽然都是由一部字典的字词写成的,但表达的句式即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文学作品重在语言本身的如何表达和达到怎样的效果、感染力;而后者重在用语言去陈述、说明、说服和论证,目的是说理。(2)从表现的内容看,文学作品的内容是虚构的、是经过特定选择的,即便所写人物和事件是真实的,也不能像历史学著作那样当真。因而其内容往往根据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事件发展逻辑需要而编织;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都试图表明自己的论述是客观、可靠和有效的,即便举的例子是虚构的,但所陈述的意义是力求客观、准确、可靠。

基于这两点对文学的基本认识,我们如何来对待文学作品呢?你可以像我们前面列举的几种方式对待文学,但这些都不是对待文学作品的方式,真正对待文学的方式就是将文学当做文学来读。简单地说,就是将文学当做艺术来欣赏。那么,怎样判断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文学性的阅读?可以根据以下三个特征来判断你的阅读是否属于文学性的阅读。

1.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首先是要感受到一部作品的艺术性的语言。

一部作品艺术性的语言体现在哪些方面?过去我们比较重视文学作品的修辞技巧,如比喻、夸张、反讽、隐喻等技巧运用,这是对的,但还不够,或者说这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一方面,文学作品运用这些技巧的真正目的是让读者感受到作品语言的重量、温度、色彩,词语与词语之间的疏密、节奏和速度,以及语言叙述的语气、声调、视角、姿态,语言背后的声音和隐喻(画外音、言外之意)等,只有这样,你才会感受到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才能真切体会到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的语言魅力。如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等下草虫鸣”,我们可以听到雨打山果掉落的声音,草间的虫子鸣叫起来了,一静一动,一起一落,语言的氛围非常好。凡是不具备语言魅力的作品都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是不值得阅读的。许多快餐小说如网络小说,都有这个毛病。这里举曾经红极一时的一部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初看这个作品叙述很有特色,带有调侃的口气来叙述严肃的历史,但很快就发现写一两部还行,但后面三部四部一直到第七部,都是一个调调,还有很多细节重复叙述,显然是为了凑字数玩故事赚钱。这种作品很快就过眼烟云。

2.诗要读到意境或境界、气象、激情、胸怀和意蕴

读诗关注语言的音律、色彩、词语的轻重、疏密、节奏等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意。诗意最终呈现的风貌和风格,中国与西方是有差异的,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更多表现的为“意境、境界、气象”;西方也有的诗讲究意境,但更突出的是激情、胸怀(另一种气象)和思想意蕴。

诗要有意境和境界,大家熟知,我在这里不说。但要讲一下有“气象”的诗。我们常讲汉唐气象,这在文学上表现相当明显,如汉赋词语华美,铺排扬厉,一副浩浩荡荡的样子;唐诗如李白的诗中,则是瑰丽、豪放、潇洒、恣肆,一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样子。这就是诗中词语编织的“气象”。《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对汉唐的诗赋,我们加一句,“大国之音旷达而豪放”(就连一个专注意境营造,很唯美的诗人王维也写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壮丽的诗句)。

西方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起,正值西方海外殖民扩张成功,财富急速积聚,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科学大发展的启蒙运动时期,即18世纪前后,诗人的诗表现出来的也是一副激情满怀的气象。如英国诗人雪莱、拜伦、勃朗宁,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如席勒、歌德、海涅等身上都可看到,还有俄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美国的费特曼(中国的郭沫若深受惠特曼影响)等,他们的诗体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股激情和胸怀。

3.小说要读出想象力、惊奇、逼真和深刻意蕴

《西游记》的想象力我们不说了,写实作品《红楼梦》开篇“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构思奇特,想象力丰富。同时这些作品的逼真感同样很高。如《西游记》尽管里面描述的是种种神话故事,但有生活和动物心理学做基础读起来同样非常逼真。至于伟大的小说,都必须具有深刻意蕴,否则就因为缺乏深刻意味而流于肤浅。

总之,我们倡导一种文学性的作品阅读方法,其实是一种带有非常专业性的文学阅读,目的是搁置各种工具性、实用性的非文学阅读,让大家对文学作品有一点儿文学的感觉,让我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靠谱一些。就像大家唱卡拉OK,懂一点音乐专业性的常识,唱歌虽然不会唱出专业水平,但总得靠谱一些。懂一些专业性的进入文学的阅读方式,才不至于把小说仅仅看成故事,把诗歌看成浪漫情感的抒发,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真正读文学。

语文阅读篇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感能力和写作能力意义重大。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媒介单一的阅读范式面临着数字化等新媒介阅读范式的挑战。同样,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范式也面临着“数字化阅读”范式的挑战。本文试图谈谈“数字化阅读”教学范式及其应对机制。

一、“数字化阅读”视阈下的阅读教学范式

(一)网络阅读式的阅读教学范式

网络阅读式的阅读教学范式,即通过网络进行阅读教学。较之于传统阅读方式,网络阅读自有其不可比拟的狂欢化、心灵化和自由化的表现优势。网络阅读作品类型众多,诸如架空穿越、玄幻科幻、都市青春、官场职场、游戏竞技、灵异惊悚、武侠等等。其中网络玄幻、仙侠灵怪类作品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和眩目的色彩最受学生读者欢迎;都市青春、游戏竞技类作品因其贴近现实生活,极易引起学生读者共鸣。实行网络化的阅读教学,是最新颖也最受学生欢迎的阅读教学范式。

(二)微博阅读式的阅读教学范式

微博阅读式的阅读教学范式,即通过微博进行阅读教学。2010年1月29日,我国首部微博小说《围脖时代的爱情》开始在新浪微博连载,标志微博文学诞生。微博文学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体创作,因其篇幅短小、移植性与传播性强,备受网友与手机用户的青睐。曾几何时,微博文学在腾讯微博中占据重要地位。据悉,郭敬明、余华在腾讯微博的“粉丝”(读者)已超过千万,麦家、毕淑敏、阿来、池莉、余秋雨、六六、王海玲等数十位作家的“粉丝”(读者)也高达百万。通过微博进行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可行而深受学生喜爱的阅读教学范式之一。

(三)手机阅读式的阅读教学范式

通过手机阅读进行阅读教学,被称为手机阅读教学范式。手机阅读现在已经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要模式之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手机运营商均设立了手机阅读业务。其中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基地的用户数、阅读内容的提高方面独占鳌头,其单月访问用户数已突破2500万,所提供的玄幻、都市、言情、仙游、历史等类别的阅读内容最受读者欢迎。通过手机阅读进行阅读教学,具有移动性、随意性、独立性等众多阅读特点。

(四)电子阅读器阅读式的阅读教学范式

电子阅读器阅读教学范式,即通过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教学。在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中,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较之2009年的增长幅度高达200%,增幅最大。该资料还显示,2010年全国国民阅读6.13亿本电子书。与手机阅读教学范式相比,除了具有移动性、随意性、独立性等特色外,还具有储存量宏大、读屏宽大的特点。尤其是携带方便的优势,颇受学生的喜爱。

二、“数字化阅读”视阈下的教学对策

(一)追求阅读教学的开放性

随着阅读方式与形式的转换,语文阅读教学范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如果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充满偏见,抱残守缺,视野狭隘,对当下“数字化阅读”模式发展生态视而不见,甚至囿于僵化的思维,对当下学生态横加指责,势必导致语文教育教学视野僵化。“数字化阅读”范式多元化语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顺应时展的特性,引导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树立适应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语境发展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让他们具有接受“数字化阅读”范式和应对多元化的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开放心态与开放意识。

(二)强化阅读教学的丰富性

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一个如何整合众多阅读资源的问题。也就说,“数字化阅读”时代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具有“全媒体”阅读意识,通盘考虑包括传统书本在内的各种阅读媒体资源联通互动 ,充分正视阅读教学跨媒体传播运营的客观现实,全面整合包括纸质媒介在内的各种现代媒介阅读资源,积极改进阅读教学观念、范畴、视野与言说方式,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储备,促进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向现代阅读教学模式的转换与衔接。

(三)讲究阅读教学的艺术性

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的受众,他们有其自己的内在情感、意志与个性,需要教师予以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尊重学生自身的阅读力、理解力、鉴赏力、创造力。与此同时,要注意培养作为阅读教学主体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泛读”,即广泛阅读;二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即反复阅读经典作品;三是积极指导学生“趣读”,即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此外,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教师还要积极诱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媒介与阅读范式。一般而言,不宜对学生选择的阅读媒介与阅读范式横加干涉或指责。

语文阅读篇4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通过教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2.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①朗读。

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②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③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④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

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③阅读卫生习惯。

语文阅读篇5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时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40-02

语言是文化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分阶段扩展文化导入的范围,将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积极价值取向等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意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熟悉中外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使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现在的报纸刊物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往往会在报导新闻事件的同时增加相关的背景知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学生在看报纸的同时也就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填补了原本所缺乏的文化知识,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阅读能力的考查是高中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体现之一,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必须强化阅读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策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本文就自身的一些教学心得以及教学经验入手,简要谈一下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高中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精品,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也极易唤起学生的兴趣。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它不能局限于仅有的课堂教学和一本教材里面。因此,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每周为学生选取几篇难度适中的文章,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然后打印出来,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开设英语作品选修班,教师要精心选择阅读材料,从新出报刊杂志选取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没有整个英语水平的真正提高。

阅读材料如何选择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到它的语言难度及趣味性。阅读材料的选择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网络,为课堂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阅读材料―英语新闻

1.时政人物篇。了解时事热点人物,把握时展脉络,领略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提升人生品位,接受主流价值观。

2.时事热点篇。了解时事热点,关注时政发展走向。

3.文化焦点篇。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走向,聚焦文化动态。

4.生活趣味篇。了解英语世界主流生活价值取向,探究人生乐趣。

5.教育新闻篇。了解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国外名校和留学咨询。

6.时尚广告篇。了解广告的写作与读法,关注时尚潮流。

7.风情旅游篇。了解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欧美珍闻。

8.世界气候篇。了解世界主要地区的一般气候特点及趣闻。

9.医疗保健篇。了解高科技与医疗事业的发展,关注人体保健。

10.欧美风俗篇。了解欧美风俗及趣闻。

最权威的英语网站是中国日报网,教师可以从该网站的时事新闻中挑选出长度适中(60-100字),内容有趣的新闻作为学生课外阅读补充材料。对于其中的一些生词,教师要做一些修改,用已学的词汇进行替换。这样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的热情。教师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美文,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材料。

二、充分利用报纸、分级读物等作为课外阅读补充

笔者所在的学校从高一开始就订阅《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阅读完通过报纸上的题目检查他们阅读的效果。对于一些有趣的文章,笔者做成课件,上一节完整的报刊阅读课。在学生尝到阅读的乐趣后,再引导他们在周末阅读分级读物,做成海报或读书笔记的形式和同学们分享。

语文阅读篇6

(一)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应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三)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语文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新课标倡导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形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一)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语阅读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应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如《五彩地》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五彩池的介绍和图片资料;《春天》一课,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第一场雪》可以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雪景;《放风筝》可以带学生去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荷花》可以让学生去荷花池边观赏荷花等等,活化了阅读内容,丰富了阅读形式。

(二)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如课程标准所述的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应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从而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语文阅读篇7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文字的魅力是如此的无穷无尽,就像阿拉伯的神灯一样,永远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仅会消解人莫名的烦忧,让你独处时也会快乐得笑出声来,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我们慧眼,让我们看到生活梦幻、罗曼蒂克的一面,不再疲惫和厌倦。有人说,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文字,就是我这个阅读者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既然阅读有如此的魅力,那么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呢?

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很难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学生把阅读当做一种爱好,一种乐趣,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水平、文化素养和语文阅读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对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潜在的阅读欲望和能力。

阅读让我事倍功半。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在科技教研阅读教学上多下工夫,努力探索激发与培养阅读书文兴趣的途径,使阅读书文真正成为我爱好阅读的良好习惯。对自己擅长、感兴趣的事,人们总会做得又好又快。每个人的兴趣是不同的,是千差万别的。兴趣让人们对阅读对阅读书语言产生极大的热情和专注。正是这种热情和专注,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的知识理解迅速,记忆超强犹新。

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初步的印象,激发阅读兴趣。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如在教《失街亭》时推出许多三国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本是一种个人行为,通过组织、交流,使它变成一种集体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竞争,不仅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而且使阅读目标得以实现,阅读兴趣得到强化,阅读视野得到开阔。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觉得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应有另一种理解:真诚地沉醉于每一个过程中,都是一种诗意的栖居,都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你看:凛冽西风,万物尽凋,当此举世阒寂之时,却毅然特立独行,举目天涯,树卓尔之志,定邈远之向,这是何等高迈之境界。你看:不论遇到何等挫折险阻,纵使“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只要有“美人如花隔云端”,就要追求不已,深情执著,万难不辞,这是何等雄毅之境界。你看:孜孜矻矻,寻寻觅觅,最终,却不是于锣鼓喧天之处,花团锦簇之中得到,而是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而是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孤舟蓑笠,独钓寒江,这是何等高洁之境界。乍看,从立志开始,“会当凌绝顶”,我们就是在向更高的境界攀登,一步一步,一段一段,最后攀上峰巅,“一览众山小”。这绝不是说,我们是在走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路,后一步总比前一步好,后一种境界总比前一种境界妙。

参考文献:

[1]赖莉.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分析与培养[J].科教文汇,2008.

[2]闫国利.阅读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语文阅读篇8

一、以关键词为阅读切入点

一些名家作品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在写作时会反复使用某个关键词语,这个词语的意象在文中会起到线索的作用,或者统领全文,或贯穿情节的始终。这些词语在文中会多次出现,有时候这些关键性词语会加上引号,表示着重强调,引发读者注意。如果将文中这些关键词语的语境搞清楚,将意思串联在一起,就会深入到文本内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意旨。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以“背景”为关键词,让学生找出作者在文中一共几次提到“背影”,并弄清楚每个“背影”在文中出现的情境。学生就会找出作者在开篇提到的父亲的“背影”、父亲买橘子时送别的“背影”、作者跟父亲分别时的“背影”,最后是分别后追忆父亲的“背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四处“背影”进行分析。作者开篇提到的“背影”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送别时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离别时的“背影”起到了深化中心的作用,表达儿子对父爱的理解;离别后的“背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也体现出父爱的力量,是对主题的深化,也照应了开篇的“背影”。通过分析与讨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二、以作者和写作背景为阅读切入点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各具特色,这是因为每一个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不同的,有的豪放洒脱,有的含蓄隽永,有的充满哲思,有的忧思沉郁……我们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关注作者的写作风格,关注作者的生活和社会背景。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理解,学生就会对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如执教《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就可以从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切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旨。陶渊明,是东晋至南朝的田园派诗人,是一位隐逸诗人。作为一名田园派诗人,他对东晋王朝的统治极度不满,因为当时正值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像大山一样压在劳动人民的头上,百姓不堪残酷的剥削与压榨。在这样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塑造了一个如此美好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政治的神往与追求。让学生从作者与写作背景入手,就很容易挖掘出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桃花源虽然只是空想,但是寄予了作者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三、以问题为阅读切入点

在很大程度上,初中学生的阅读是为了读故事情节,他们往往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很少有兴趣对阅读中的问题展开思考。其实一些优秀作品,都是经过精雕细琢而倍受人们喜爱。在阅读中遇到任何看似有矛盾的地方,都可以作为问题提出来,通过深入探究、解读,学生才会豁然开朗。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引领学生思考:作为老师,藤野先生认真执教,精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关心学生的学业,这本是一个普通教师都应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却能得到鲁迅先生如此的尊重?学生通过讨论与探究,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本的意旨有了更深刻与全面的理解:藤野先生虽然做了每位普通教师都能做的事情,但是他是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国际大背景下,公平地对待中国的留学生,抛弃了民族偏见,这是国际大视野、怀,是值得每个人崇敬的品质。

四、以文章线索为阅读切入点

文章的线索通常是打通全文各个关节的关键,抓住了线索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纲”,以文章的线索为阅读的切入点,可以理清文脉,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线索的把握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小说以盼于勒、见于勒、躲于勒为线索,在阅读时以此为线索,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菲利普夫妇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听说于勒发了财,并承诺要对他们进行补偿,所以于勒成了全家的希望,所以他们盼于勒、赞于勒;当遇到于勒时,见到于勒落魄不堪的样子,他们期盼得到补偿的希望破灭了,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落差;因为怕于勒连累自己、怕女婿知道实情,所以他们惟恐避之不及。通过阅读,学生很容易理解菲利普情感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金钱,是金钱左右了他们的感情变化,学生在阅读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摸清了人物的心理波动。

语文阅读篇9

阅读《落花生》,让我感受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做人要像花生一样,不仅要有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内在美,还要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美。读《落花生》让我学会了要默默奉献。

阅读《珍珠鸟》,让我感受到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信赖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因为信赖,世界变得和谐;因为信赖,友谊更加坚强;因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阅读《梅花魂》,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你迎风斗雪的精神令我难忘。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表露了一位老人坚贞的中国心。

语文阅读篇10

1.音乐渲染。音乐是跳跃的符号,比起单一、枯燥而静止的文字,更加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更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让学生畅游其中,进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画面烘托。小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他们对直观的图片与形象的画面更加感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并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将文本转换成图片与图像,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

3.语言吸引。语言是一门艺术,如果只是用不变的语气与语调,即使是再优美精彩的内容也无法表达出来,只会让学生感受到干瘪而空洞。相反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使得文字更感人、更煽情。为此我们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对文章的讲读式分析、填鸭式教学,而是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我们要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不容质疑的师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有着平等权利的共同参与者,是阅读的主人,是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不是教师要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而是我们需要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展开阅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教师、文本进行积极的互动。

三、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轲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指出了思考在阅读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大脑对知识的存储过程,思考是大脑对知识的筛选过程。如果只“存储”而不“筛选”,就只能成为“书袋”也就是装知识的容器,对文本根本谈不上深刻理解,只是局限于文字表面的肤浅记忆,这又如何实现个性化阅读呢?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要让学生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不仅获取文本的基本信息,而且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能够将书本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的真正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更多阅读的时间,而且还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不要让学生的阅读只是浮于文字表层,而是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充分的余地,让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思维。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通过巧设疑问,以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来拓宽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在设计时要突出问题的开放性、探索性。开放性就是说问题的答案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而是要打破文本的限制,能够将文本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思考,能够将学生的思考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这样才能依托文本、超越文本,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可以真正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文字来表达,用所学来指导行为。

四、体现学生阅读的独特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而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上,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思路以固定的模式来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标准化,是教师所预想的教参的标准答案。这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无法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为此我们要从预设走向生成,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这就需要广大教师首先要打破视教材为经典与权威的教学观,具有批判精神,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挑战,为学生创设情境,还原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能够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独特见解与感受,才能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