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例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4:15:00

读写例话范文篇1

[内容]

《读写例话》是小语高段课本中安排的一项教学内容,主要以某一篇课文为例来进行分析说明第一类课文(讲读课文),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第一类课文的内容。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掌握一些有规律的读写知识。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把《读写例话》放在一类课文之后教学,这样安排既可趁热打铁,又可因势利导。因为学生对刚学习过的第一类课文的内容还相当熟悉,此时趁“热”来教学《读写例话》,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的一类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读写例话》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通过理论归纳总结所学的第一类课文,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完成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这是知识迁移的最好时机,学生也能较快地掌握这两类课文相互之间的承接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把《读写例话》放在第三类课文之后教学,是极为不利的。从儿童的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的遗忘性记忆较快,此时来教学《读写例话》,学生对教师分析的第一类课文的内容、结构早已模糊,即“热”已过,“铁”就难打了,则需花更多的时间来识记或回忆第一类课文的内容,而且收效甚微。因此,只有把握好《读写例话》教学的时机,才能更好地利用例话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服务。以小语第十册第五单元的训练重点为例:本单元《跳水》是第一类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要求认识联系和变化的原因,认识事物间是怎样联系的,又是怎样变化的。“孩子为什么跳水?”是由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致使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最后船长开枪逼儿子跳水。通过这一系列过程间的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变化,学生即可知道这是人与人、人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到了非跳水不可的地步,最后孩子跳水得救。在学生还在熟识这一过程时,及时地进行《读写例话》教学,从而使学生得知: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事物在发展变化,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深入浅出地给学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即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在发展变化,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样,学生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规律。教学完《读写例话》后,教师再有机地组织好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读写例话》的作用,这就可指导学生分析二、三类课文,检验学生掌握理性认识的程度,把这种理性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巩固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利用学生从《跳水》和《读写例话》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来指导学生分析本组训练中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二类课文)一文,学生就知道发生联系的事物是:渔夫、老太婆、金鱼。以及他们又是如何联系变化的。最后来进行《我和狮子》(三类课文)一文的教学,学生就能够找到发生联系的事物:我和狮子爱尔沙。由于我和爱尔沙相处感情日益加深,发展变化到送爱尔沙回归大自然时,几次与我难舍难分的地步。学习本单元使学生懂得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事物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和间接的联系,有简单的联系和复杂的联系,这些事物联系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只有认识这些联系,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样以《读写例话》为轴心,遵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可以发挥《读写例话》在单元训练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读写例话范文篇2

[内容]

《读写例话》是小语高段课本中安排的一项教学内容,主要以某一篇课文为例来进行分析说明第一类课文(讲读课文),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第一类课文的内容。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掌握一些有规律的读写知识。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把《读写例话》放在一类课文之后教学,这样安排既可趁热打铁,又可因势利导。因为学生对刚学习过的第一类课文的内容还相当熟悉,此时趁“热”来教学《读写例话》,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的一类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读写例话》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通过理论归纳总结所学的第一类课文,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完成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这是知识迁移的最好时机,学生也能较快地掌握这两类课文相互之间的承接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把《读写例话》放在第三类课文之后教学,是极为不利的。从儿童的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的遗忘性记忆较快,此时来教学《读写例话》,学生对教师分析的第一类课文的内容、结构早已模糊,即“热”已过,“铁”就难打了,则需花更多的时间来识记或回忆第一类课文的内容,而且收效甚微。因此,只有把握好《读写例话》教学的时机,才能更好地利用例话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服务。以小语第十册第五单元的训练重点为例:本单元《跳水》是第一类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要求认识联系和变化的原因,认识事物间是怎样联系的,又是怎样变化的。“孩子为什么跳水?”是由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致使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最后船长开枪逼儿子跳水。通过这一系列过程间的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变化,学生即可知道这是人与人、人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到了非跳水不可的地步,最后孩子跳水得救。在学生还在熟识这一过程时,及时地进行《读写例话》教学,从而使学生得知: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事物在发展变化,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深入浅出地给学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即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在发展变化,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样,学生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规律。教学完《读写例话》后,教师再有机地组织好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读写例话》的作用,这就可指导学生分析二、三类课文,检验学生掌握理性认识的程度,把这种理性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巩固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利用学生从《跳水》和《读写例话》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来指导学生分析本组训练中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二类课文)一文,学生就知道发生联系的事物是:渔夫、老太婆、金鱼。以及他们又是如何联系变化的。最后来进行《我和狮子》(三类课文)一文的教学,学生就能够找到发生联系的事物:我和狮子爱尔沙。由于我和爱尔沙相处感情日益加深,发展变化到送爱尔沙回归大自然时,几次与我难舍难分的地步。学习本单元使学生懂得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事物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和间接的联系,有简单的联系和复杂的联系,这些事物联系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只有认识这些联系,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样以《读写例话》为轴心,遵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可以发挥《读写例话》在单元训练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读写例话范文篇3

课文是明“例话”之道的感性支柱。讲读课文是感性认识的基础,首先要重视朗读训练。因为学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必须通过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受到的感染就越深,理解得便越透。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是能够储存到长期的记忆中去的,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便能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其次要采劝扶”的方法,传授新知识,教给学生读写方法。教学要围绕重点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量”的增减与“序”的提前和延后,使教学内容的组合与讲授直接地反映重点知识。如《抓住重点,考虑周到》,安排的讲读课文《琥珀》讲的是以一块罕见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语文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和主要内容,使学生知道这课是写“形成松脂球,变为化石,发现化石”。然后抓住琥珀的形成与发现的几个要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弄懂这些要点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形成松脂球为例,它要有四个条件才能形成,即:①要在炎热的夏天,有强烈的阳光;②要在松林里,因为别的树没有松脂;③要非常凑巧,蜘蛛扑向苍蝇时,正好一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④松脂要不断往下滴,才能裹住苍蝇和蜘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作者都考虑到了。因此故事虽是作者推测的,但由于抓住了重点,考虑又很周到,所以读后就觉得很真实。要达到这一目标,实际操作时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加强启发诱导,科学组织“读、问、思、说、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感性材料,从而打好学习“例话”的基矗自读课文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新知识自己去读懂课文,这不仅使学生刚获得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合理安排自学层次,科学地设计自学提纲。如第七册“例话”《练习给课文分段》,自读课文《种子》说的是老师向全班同学布置收集树种,一个女孩交的树种并不多,却使老师激动不已的事。教学这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分段方法,自己练习分段。自学层次可设计为:初读课文,整体自学,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主要内容;精读课文,自学回归,运用归并法把课文分成三段。为减缓自学难度,可设计自学思考题: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①望着交上来的树种不多,“我”有点儿不高兴。②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③“我”深受感动,开始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讲话。如此,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初步了解到再认识提高的过程,已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这时教学“例话”,实现认识的升华便水到渠成了。

“例话”教学既要紧扣重点课文,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一课一得。如《留心周围的事物》,是以《观潮》为例来说明留心周围事物的方法和重要性的,这是针对四年级学生面对身边发生的众多事物,不知道怎样观察,不知道如何去想而设置的。以“潮来之时”一段为例,作者从远、近两个角度,不仅写了看、听,还写了想,如果让学生去写,很容易一句话描写完毕:“潮来了,白浪滚滚,声音很响。”可作者不仅仅抓住了这个看到的和听到的,还用了三个比喻句:“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作者所想,正因为有此想,文章内容才显得丰富而生动。继而以学生实际,片段练习“升旗”为例,指导学生实际作文中想得不多,想得不好,想得不深刻的误区,出示两句话:“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同学们都昂首肃立向国旗行礼。”让学生集体通过“想”丰富片段内容,并适当给以指导,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知道写作文,不仅要多看、多听,还要动脑子去想。

“例话”虽以一组文章为例,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但我们不能一叶蔽目,忽视“例话”的规律性和渗透性,要站在小学全套语文教材上,充分发挥教材整体的优势,为学好语文知识早作铺垫。如《分辨事物和联想》,教材从一年级起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教者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安排合适的训练,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知道“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指的是春风在吹,泉水在流淌发出的声音;到三年级教学《金色的细雨》时,就可以让学生明确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这样一步步跟着教材不失时机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到学习此知识时,就容易得多了。

“例话”教学还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对这一概念就很难把握。教学时可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总结归纳出想象的几种表达方式:即修辞、假想、联想、幻想。如修辞:比喻的例子是“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绿绒大杀;拟人的例子是“果园里麻雀在为他唱歌”;夸张的例子是“那口古井只占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假想是《黄河象》中的一段,联想是《月光曲》中的片段,幻想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片段。这样化难为易,使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实在的内容,学生便容易掌握了。运用是“例话”的教学目的。由于知识不可能自动生成能力,只有经过综合、类推和反复的语言实践,才能形成能力。因此,在形成知识结构并揭示知识规律之后,要指导学生由理性再回到实践中去。练习设计要根据教材的侧重点,偏重读的,则宜选择有代表性的范文让学生练;偏重写的,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拟定写作提纲,口头作文等训练。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是侧重于读的,是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即先把整篇课文读一遍,对课文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再把各段意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设计可选择有特点的短文,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是侧重写的,讲的是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首先想好自己要写什么;然后根据自己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再想想这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才能表达清楚。训练可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写一个片段。训练还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易于学生形成认知能力。由仿到创,行规矩而后巧,从合格到破格,这是形成创造力的基本规律。

读写例话范文篇4

现行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材是按读写训练组的形式编排的,每一个训练组又是一个什么特点呢?从编写来看,读写成对,相互对应;从训练来看,有一个训练体系,前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发展的结果;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它有导读、预习、讲读课文、阅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六部分,包含着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它是重点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既然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当然应该按这样的教材特点来教。我觉得,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过去,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确定是多元化的,由于主攻方向不明了,多是只完成半个阅读过程,只能是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得到一些有关字、词、句的训练,而读写能力却得不到提高。怎样才能较好地确定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该由一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来定向,这是因为一组教材中的导读、预习、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都是受读写训练重点所制约的。导读,介绍该组重点训练项目;预习,提示学生怎样学好重点训练项目;课例,是举例、感知重点训练项目;读写例话,理解重点训练项目;基础训练,运用重点训练项目发挥其功能。这个功能实际上都指向重点训练项目,是一种整体功能。从这一点来考虑一组读写的重点训练项目,理所当然的是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共有的教学目标,共有的训练重点。

第二,要重视教学结构的设计。训练组的结构不同于单篇教学的教学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它发挥整体功能,旨在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二)结构形式。以重点读写训练项目作为核心和依据,贯穿于一组教材的全部内容。(三)整体训练。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在一组教材的阅读过程中不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四)整体效应。整个教学是一个学生由悟到懂到实践的自学训练过程,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悟”的阶段。这是第一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对所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有所领悟。其主要活动为:(1)由导读引出教学目标;(2)由预习导出操作步骤;(3)由课例中的思考、练习找到默读思考的“纲”;(4)以思考题为导向,自学阅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技能。那么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就是先要知道本组学习的目标是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步骤,然后按照提纲边读边想。经过反复揣摩,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个初步认识,最后按照课后提示,用学到的方法去学习阅读课文。(二)“懂”的阶段。这是第二大教学环节,也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例”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这一环节先是重温课例有关内容,分析其特点,然后再归纳其共同特点,最后达到理解的境界。(三)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是放手让学生练习,这个练不是盲目地练,而是按读写训练项目的要求定向练;这个练也不是少量地练,而是大量地练。通过练,将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化为技能技巧。由上述各环节的教学安排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结构是一个以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以练为主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适应训练组教学的一种训练结构,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第三,要重视时间的再分配。要把教学课时变为可用课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随着教学组训练的需要,教学课时要进行一个较大的调整。总的趋势是,压缩阅读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增加第二阶段的课时,即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增加学生练的时间,做到真正的由扶到放。在实验班里,教师根据其经验强调讲读课从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的教时不超过一课时,强调要打通课时,统筹安排,并且对课时进行一个原则规定。如一课时教完的课文,上半堂为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下半堂为第二阶段;两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为第一阶段,第二课时为第二阶段;三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教第一阶段,第二、三课时教第二阶段。这样的安排,为读写训练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如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时数由11节压缩为7节,这7节中,用之于第一阶段的只有2节,用之于加强读写训练的就有5节。时间宽裕了应该怎样利用?我认为,只有按照训练组的过程来练,才有可能使这些时间成为有效时间,达到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目的。

读写例话范文篇5

现行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材是按读写训练组的形式编排的,每一个训练组又是一个什么特点呢?从编写来看,读写成对,相互对应;从训练来看,有一个训练体系,前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发展的结果;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它有导读、预习、讲读课文、阅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六部分,包含着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它是重点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既然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当然应该按这样的教材特点来教。我觉得,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过去,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确定是多元化的,由于主攻方向不明了,多是只完成半个阅读过程,只能是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得到一些有关字、词、句的训练,而读写能力却得不到提高。怎样才能较好地确定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该由一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来定向,这是因为一组教材中的导读、预习、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都是受读写训练重点所制约的。导读,介绍该组重点训练项目;预习,提示学生怎样学好重点训练项目;课例,是举例、感知重点训练项目;读写例话,理解重点训练项目;基础训练,运用重点训练项目发挥其功能。这个功能实际上都指向重点训练项目,是一种整体功能。从这一点来考虑一组读写的重点训练项目,理所当然的是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共有的教学目标,共有的训练重点。

第二,要重视教学结构的设计。训练组的结构不同于单篇教学的教学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它发挥整体功能,旨在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二)结构形式。以重点读写训练项目作为核心和依据,贯穿于一组教材的全部内容。(三)整体训练。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在一组教材的阅读过程中不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四)整体效应。整个教学是一个学生由悟到懂到实践的自学训练过程,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悟”的阶段。这是第一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对所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有所领悟。其主要活动为:(1)由导读引出教学目标;(2)由预习导出操作步骤;(3)由课例中的思考、练习找到默读思考的“纲”;(4)以思考题为导向,自学阅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技能。那么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就是先要知道本组学习的目标是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步骤,然后按照提纲边读边想。经过反复揣摩,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个初步认识,最后按照课后提示,用学到的方法去学习阅读课文。(二)“懂”的阶段。这是第二大教学环节,也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例”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这一环节先是重温课例有关内容,分析其特点,然后再归纳其共同特点,最后达到理解的境界。(三)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是放手让学生练习,这个练不是盲目地练,而是按读写训练项目的要求定向练;这个练也不是少量地练,而是大量地练。通过练,将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化为技能技巧。由上述各环节的教学安排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结构是一个以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以练为主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适应训练组教学的一种训练结构,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第三,要重视时间的再分配。要把教学课时变为可用课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随着教学组训练的需要,教学课时要进行一个较大的调整。总的趋势是,压缩阅读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增加第二阶段的课时,即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增加学生练的时间,做到真正的由扶到放。在实验班里,教师根据其经验强调讲读课从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的教时不超过一课时,强调要打通课时,统筹安排,并且对课时进行一个原则规定。如一课时教完的课文,上半堂为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下半堂为第二阶段;两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为第一阶段,第二课时为第二阶段;三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教第一阶段,第二、三课时教第二阶段。这样的安排,为读写训练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如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时数由11节压缩为7节,这7节中,用之于第一阶段的只有2节,用之于加强读写训练的就有5节。时间宽裕了应该怎样利用?我认为,只有按照训练组的过程来练,才有可能使这些时间成为有效时间,达到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目的。

读写例话范文篇6

一、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

(一)强调素质教育

本册教材的编写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为依据。通过本册教材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

本册教材思想内容丰富、充实、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有序。

教材通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赞颂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介绍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刻苦学习、钻研科学、热爱自然、破除迷信等内容,教育学生立志改造自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作贡献。通过表现诚实善良、热爱劳动以及遇事动脑,全面地看问题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注意体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通过识字、词句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其独立识字能力和理解、积累、运用词句的能力。通过六个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继续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全册安排四次听说训练内容,注意把读、写与听、说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本册教材还重视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体现在课文类型设计和课文内容上,而且体现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之中,把认识事物的能力同语文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观察、思维的能力。

本册教材的编写,注意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为老师教书育人提供凭借。

(三)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为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本册教材采取了多种措施,主要有:围绕读写训练重点,设计语文基本功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阅读和作文的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习读书方法,加强预习指导等。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与教科书配套,编写了自读课文《槐乡的孩子》,供学生独立阅读。

二、教材编排的主要特点

本册共有24篇课文。看图学文2篇,讲读课文16篇,阅读课文6篇。其中新选课文6篇:《卢沟桥的狮子》、《在希望的田野上》、《鱼游到了纸上》、《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高梁情》、《圆明园的毁灭》。教材按组编排,共7组。教材编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以篇的训练为重点,继续编排读写训练项目

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开始进行篇的训练。围绕篇的训练,本册教材安排了6个读写训练项目:“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注意积累材料”、“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写文章要有中心”。这些读写训练项目体现了篇的训练重点。大体上可分为三步进行。读的训练方面,从读懂一篇课文的内容,到能体会内容所表达的思想,再到能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写的训练方面,从注意材料的积累,到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再到写出的文章要有中心。这些训练项目联系密切,读写对应,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些训练重点,落实这些训练重点,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教材第2~7组安排了重点训练项目,每一组教学都要紧紧围绕本组重点训练项目进行。并注意使前面的读写重点项目的训练在后面的教学中得到运用和巩固。

(二)每组教材注意体现训练过程

本册每组教材仍然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读”。安排“导读”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有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读一读即可,不必做过多的讲解。第二部分是“课例”。“课例”又包括“预习”、“课文”、“思考·练习”。预习的要求在四年级的基础上略有提高,主要要求学生预习时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圈画出重点难点。“课文”围绕读写训练重点,兼顾内容上的联系编排,每组有课文3至4篇,分讲读课文(含看图学文)和阅读课文。“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课文之后,由理解课文内容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题目组成,讲读课文一般出4~6个题目,题目从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并注意和本组的训练项目相呼应,阅读课文一般出2~3个题目,只出思考题,侧重在理解内容,实践训练项目,理解词句。第三部分是“读写例话”。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是重点训练项目的概括说明和归纳小结。第四部分是“基础训练”。是“字·词·句”、“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综合训练。这部分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各年级教学要求和全套教材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内容系统安排的,着眼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由导读到基础训练,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三)本册教材识字量为125个,分别安排在讲读课文和看图学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以课后生字条和书后生字表为准。课文中的生字(包括要掌握的和只要求认读的二类字)和多音字都随课文注音,生字用圆括号,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导读”、“预习”、“思考·练习”、“读写例话”、“基础训练”的内容采取难字注意的方法,这里出现的生字与课文中的二类字不要求掌握,因而不在生字表和生字条中列出。

(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材中编绘了多幅插图,这些图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理解课文思想内容、陶冶爱美的情趣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教学要求

(一)本册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景物、建设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献身革命、一心为国家、一心为人民的可贵精神,受到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了解人民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艰苦创业、热爱生活的品格,受到热爱劳动、立志建设祖国、献身四化建设的教育;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具体生活的故事中,受到奋发向上、无私奉献以及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二)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熟练掌握大写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三)学会12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能用音序、部首的方法查字典,初步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并能比较准确地选择字义,有一定的查字典的能力。

(四)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能按要求把词语归类。注意积累词语。认识介词和副词。

(五)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继续练习扩句、缩句,认识表示递进、假设关系的复句和排比句,练习修改病句以及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色彩。

(六)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照要求预习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着重训练从内容到思想理解课文,培养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能力。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七)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讲清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地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

(八)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并适当展开想象,初步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练习按要求或自拟题目作文,能写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学写表扬稿。学习使用书名号和省略号。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教学提示

(一)看图学文的教学

看图学文由图画和短文组成,是将事物的形象和文字描述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课文类型。图画是短文内容的形象反映,短文是图画内容的生动描述。看图学文的教学,要注意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培养观察、理解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本册的两篇看图学文《小站》、《泸沟桥的狮子》,是写景和写物的。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看图学文图文互补的优势,借助画面和文字描述,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美的陶冶。

(二)讲读课文的教学

讲读课文是课文的主体,在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是加强重点项目训练的主要凭借。进行讲读课文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体现了该组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侧重点。本册教材安排的6个重点训练项目,读写结合,循序渐进。这些读写重点训练项目,要通过讲读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得到领悟。在有重点训练项目的各组,应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组织教学。第一组没有安排重点训练项目,教学中应着重中年级获得的读写基本功的综合运用。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词、句、段的训练是低中年级教学的重点。在低中年级词、句、段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训练要求,是高年级词、句、段训练的客观需要,也是篇的训练的基本。进行本册讲读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机会,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了解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把词、句、段的训练同重点项目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的训练,它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在讲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加强朗读的示范与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扎实的训练和提高。目前,讲读教学中教师的“讲”和“问”仍然偏多,学生“读”和“思”的时间偏少。要下大力气扭转这种状况,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讲读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动自学的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导读和预习提示,认真预习课文,并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和引导学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方法和重点训练项目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自求自得中提高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指导乃至讲解。

此外,还要大力提高讲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尽可能用最少的课时,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即每学一课都有所得,语文基本功都得到训练,语文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阅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在第2~7组讲读课文之后安排了阅读课文,共有6篇。阅读课文属于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它为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提供了重要环节。教学阅读课文,要更加强调学生的自学。一般可参照课后的思考题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放手让学生阅读,不要把阅读课文当成讲读课文来教。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实践中,使学生对重点训练项目的认识得到深化。阅读课文在要求上同讲读课文区别比较明显:出现的生字,只要求认识,不要求“四会”,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求较低。因此,教学应突出重点,不应面面俱到。

(四)读写例话的教学

读写例话属于独立阅读课文的性质,它重在提示本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重点,并兼有指导阅读和作文的任务。教学读写例话,应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并从中受到启发。一般来说,由学生先读读例话,明确例话在读或写的哪一方面做了提示;再联系本组课文,特别是例话中的例文,将学生在课文教学中悟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带有规律性的读写方法;然后联系自己的读写实践,谈谈从例话中获得的启发;最后引导学生把这一认识运用于读写实践中。

读写例话范文篇7

一、明确重点训练项目“理清文章的条理”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训练学生在读课文时,不仅能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搞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也就是了解作者的思路;同时要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读、写实践中去,使读与写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二、树立单元整体教学观为了把重点项目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须树立单元整体教学观。单元整体教学观的教学思路分为“感性→理性→实践”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一、二、三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理清文章条理的方法,获取感性认识,并逐步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第二阶段,通过“读写例话”的教学,使学生把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三阶段,通过《基础训练》的教学,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觉指导自己的读写实践。

三、精心设计训练过程本单元有两首古诗。按照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古诗教学必须下两层功夫:“第一,在于透彻地了解字句;第二,在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推见诗人的经验”的要求以及“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力”的主张,《古诗二首》的教学可作如下设计:

1.解题。诗的标题揭示了诗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时先简介作者,然后引导学生弄清标题含义。“游园不值”,就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里去。不值,就是没有遇到主人。“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送好朋友孟浩然到广陵去。之,往;广陵,就是江苏省扬州市。

2.疏通词句。古诗大都“一字一词,字词一体。”教学时先朗读正音,再结合诗句审义,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词。

如:应,表示猜测、大概的意思;怜,爱惜;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印,本义指痕迹,这里引申作动词用,表踏坏;小扣,轻敲;柴扉,柴门。故人,指旧友,即老朋友;烟花,柳絮如烟,鲜花似锦,这里指明媚的春光;尽,消失;唯,只;天际,天边。学生理解词义后再连词成句,把句子的意思说完整。

3.引入意境。意境是充满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里“活”起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尽力“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语)如《游园不值》一诗,要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来“观赏”满园鲜花竞相开放,一枝红杏笑容可掬地把脸儿伸过墙来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欣喜之情。

4.熟读成诵。古诗教学一定要在朗读上下功夫,直至熟读会背,并培养学生平时吟诗玩味的良好习惯。这样久而久之,“熟读了的诗歌,在休闲时间复诵一回,像他们常常唱一回歌一样,对于他们心灵上的补益是无限量的”。(同上)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初读,自学字词,整体感知内容。学生初读课文,先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几个多音字。如:“盘曲而上”的“曲”读qū;“系着绳子”的“系”读jì;“洞口像桥洞似的”的“似”读shì;等。课后的10个词语可结合课文来理解。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后再让他们用简洁的话说说主要内容。

2.精读,理清条理,深入理解内容。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游览的顺序;一条是泉水、溪流的来路。游览的顺序是“顺”的线索,泉水、溪流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点的变化非常清楚,好像作者带领我们游了双龙洞一样。

因此,教学时可让学生逐段精读,要求:①按顺序画出作者游览的地点;②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③按游览顺序画出泉水、溪流的来路。最后形成板书:金华→罗甸→入山(迎着溪流←—)→洞口(溪流←—从洞里流出)→外洞(泉水←—靠左流)→孔隙(泉水←—的来路)→内洞(泉水←—靠右流)泉水的上源→出洞。然后,教师按照板书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回答课后的第2个问题,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熟读,练习背诵,领悟写作方法。课文要求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一段文字。教学时可抓装泉水的来路→孔隙的特点→穿过孔隙进内洞的方法→进入内洞的情形”这样一个顺序和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背诵。

最后再让学生思考:(1)为什么说读了这篇文章,好像作者带领我们游了双龙洞一样?(2)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明白:①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条理非常清楚;②作者对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并抓住了特点,把景物叙述得很具体。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阅读课文,文中介绍了蟋蟀的巢穴和挖掘巢穴等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要能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教学过程如下:先通读全文,标出层次,画出生字词。课后有5个生字,要读准平翘舌音。如:“慎、址、骤”是翘舌音,“燥”是平舌音。接着细读课文,想一想每节写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分段,弄清课文是从蟋蟀的住宅特点和怎样建造住宅两方面写的。然后再读课文思考: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排水优良、阳光温和、舒服、清洁、干燥、卫生)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选址→挖掘→住宅外→住宅内)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动工时间:十月;建造:前足扒土,后足推土;整修:抛出泥土,长期修整。)最后教师总结:课文把蟋蟀的住宅和怎样建造住宅讲得很具体,这是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有条理地进行叙述的结果。

《缝纫鸟》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读,思考、回答课后的3个问题。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课文的叙述顺序:见到缝纫鸟→缝纫鸟做窝以及远看窝的样子→风雨打落鸟窝以及近看窝的样子→作者由缝纫鸟的辛勤劳动想到它们一定会重做新窝。这样,学生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条理。

《理清文章的条理》是一篇读写例话。这篇例话先讲作者写文章总有个思路,我们读文章总跟着思路走。接着以《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讲了如果理清文章的条理,就能了解作者的思路。教学时先放手让学生读几遍,然后结合例文深入思考:①什么是文章的条理?②怎样才能理清文章的条理?③理清文章的条理有什么作用?至此,学生对重点训练项目就有了理性的认识。

读写例话范文篇8

“训练组”的教学,主要是以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贯穿“训练组”内各部分的内容,彼此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大”的教学过程,各部分内容又相对独立地形成一个“斜的教学过程,“大”的教学过程制约“斜的教学过程,“斜的教学过程要服从于“大”的教学过程,以实现整组教学训练的整体性。

1、坚持整体性,注意突出训练重点每个“训练组”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形成了相对独立又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并以“读写例话”的形式具体讲述知识要点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教学时,要联系本组课文反复体会,务求甚解,切莫只限于对“读写例话”中几个要点的简单记忆。切实抓住重点训练项目,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训练组”教学的全部内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发展和听说读写训练方面“成龙配套”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敢于取舍,突出重点,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使重点训练项目渗透到各类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在点上导读、导练,学生在面上自读、自练,并将导读过程中学到的技能,迁移运用于自读中。这样将“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知识块”,实现教学上档次,增效益的目标。

2、坚持综合性,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就一个“训练组”的教学来说,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各自显示其教学独立性的基础上,则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既要坚持综合性,又要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训练组”的教学,无论以哪方面的训练为重点,都不可能是孤立地进行的。要努力体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综合性,始终以“训练组”为基础,以课例为突破口,抓住训练点,揭示其内在联系。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出训练重点的同时,全面的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注意每课突出一项或读或写的能力训练,同时兼顾一两项或听或说的能力训练,力求“一课一练”,“一课一得”。例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着重进行指导写人的训练,在精读描写少年闰土外貌一段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怎样抓住人物特点写,然后写一位老师或同学的外貌、形态、穿着的片断,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这样先读后写,先说后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3、坚持系统性,要加强纵横联系一个“训练组”的各部分教学内容互为整体,又相互联系。“训练组”教材的组合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具有内在的联系,教学时要注意给每个“训练组”定位。即每个“训练组”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来的,又是向着什么方向发展的,使本“训练组”成为整个训练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从而使一册书、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段互为整体,从而实现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连贯性的统一。“训练组”中的每篇课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要抓住训练重点,找出每部分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弄清知识的联系点,加强纵向横向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训练组”这个“教学块”中零星、分散的知识,连成一体,成为系统而全面的知识。

4、坚持完整性,注重体现训练过程从一组教材的“导读”开始到“基础训练”的作文结束,要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体现完整的训练过程,具体地讲为:

①“导读”——感知发现,明确任务。根据“训练组”的“导读”及课文课型特点的共性,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读“导读”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本组学习的重点、本组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训练项目。目的是使教学双方对整组教材有个大体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②“课例”——领悟、实践,培养技能。“讲读课例”教学要根据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主要采劝扶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有关读、写的方法。阅读课文主要采劝引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迁移自学,疑难处,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对于《自读课本》主要采劝放读”方法,让学生自读,教师适当指导。重点课文可采用“读”、“思”、“导”、“练”的步骤进行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采劝中间切入法”,重点突破;有的可采取由果到因的“逆推式”教学法训练学生的立体思维;有的采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跳跃法”,从学生的疑点、难点入手,以点带面;有的采劝纵横交错法”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篇章结构等。通过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读写例话范文篇9

第十册第二单元由讲读课文《古诗二首》、《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课文《蟋蟀的住宅》,独立阅读课文《缝纫鸟》,读写例话《理清文章的条理》和《基础训练2》组成。下面就本单元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

一、明确重点训练项目“理清文章的条理”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训练学生在读课文时,不仅能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搞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也就是了解作者的思路;同时要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读、写实践中去,使读与写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二、树立单元整体教学观为了把重点项目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须树立单元整体教学观。单元整体教学观的教学思路分为“感性→理性→实践”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一、二、三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理清文章条理的方法,获取感性认识,并逐步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第二阶段,通过“读写例话”的教学,使学生把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三阶段,通过《基础训练》的教学,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觉指导自己的读写实践。

三、精心设计训练过程本单元有两首古诗。按照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古诗教学必须下两层功夫:“第一,在于透彻地了解字句;第二,在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推见诗人的经验”的要求以及“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力”的主张,《古诗二首》的教学可作如下设计:

1.解题。诗的标题揭示了诗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时先简介作者,然后引导学生弄清标题含义。“游园不值”,就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里去。不值,就是没有遇到主人。“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送好朋友孟浩然到广陵去。之,往;广陵,就是江苏省扬州市。

2.疏通词句。古诗大都“一字一词,字词一体。”教学时先朗读正音,再结合诗句审义,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词。

如:应,表示猜测、大概的意思;怜,爱惜;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印,本义指痕迹,这里引申作动词用,表踏坏;小扣,轻敲;柴扉,柴门。故人,指旧友,即老朋友;烟花,柳絮如烟,鲜花似锦,这里指明媚的春光;尽,消失;唯,只;天际,天边。学生理解词义后再连词成句,把句子的意思说完整。

3.引入意境。意境是充满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里“活”起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尽力“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语)如《游园不值》一诗,要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来“观赏”满园鲜花竞相开放,一枝红杏笑容可掬地把脸儿伸过墙来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欣喜之情。

4.熟读成诵。古诗教学一定要在朗读上下功夫,直至熟读会背,并培养学生平时吟诗玩味的良好习惯。这样久而久之,“熟读了的诗歌,在休闲时间复诵一回,像他们常常唱一回歌一样,对于他们心灵上的补益是无限量的”。(同上)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初读,自学字词,整体感知内容。学生初读课文,先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几个多音字。如:“盘曲而上”的“曲”读qū;“系着绳子”的“系”读jì;“洞口像桥洞似的”的“似”读shì;等。课后的10个词语可结合课文来理解。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后再让他们用简洁的话说说主要内容。

2.精读,理清条理,深入理解内容。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游览的顺序;一条是泉水、溪流的来路。游览的顺序是“顺”的线索,泉水、溪流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点的变化非常清楚,好像作者带领我们游了双龙洞一样。

因此,教学时可让学生逐段精读,要求:①按顺序画出作者游览的地点;②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③按游览顺序画出泉水、溪流的来路。最后形成板书:金华→罗甸→入山(迎着溪流←—)→洞口(溪流←—从洞里流出)→外洞(泉水←—靠左流)→孔隙(泉水←—的来路)→内洞(泉水←—靠右流)泉水的上源→出洞。然后,教师按照板书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回答课后的第2个问题,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熟读,练习背诵,领悟写作方法。课文要求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一段文字。教学时可抓装泉水的来路→孔隙的特点→穿过孔隙进内洞的方法→进入内洞的情形”这样一个顺序和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背诵。

最后再让学生思考:(1)为什么说读了这篇文章,好像作者带领我们游了双龙洞一样?(2)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明白:①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条理非常清楚;②作者对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并抓住了特点,把景物叙述得很具体。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阅读课文,文中介绍了蟋蟀的巢穴和挖掘巢穴等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要能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教学过程如下:先通读全文,标出层次,画出生字词。课后有5个生字,要读准平翘舌音。如:“慎、址、骤”是翘舌音,“燥”是平舌音。接着细读课文,想一想每节写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分段,弄清课文是从蟋蟀的住宅特点和怎样建造住宅两方面写的。然后再读课文思考: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排水优良、阳光温和、舒服、清洁、干燥、卫生)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选址→挖掘→住宅外→住宅内)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动工时间:十月;建造:前足扒土,后足推土;整修:抛出泥土,长期修整。)最后教师总结:课文把蟋蟀的住宅和怎样建造住宅讲得很具体,这是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有条理地进行叙述的结果。

《缝纫鸟》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读,思考、回答课后的3个问题。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课文的叙述顺序:见到缝纫鸟→缝纫鸟做窝以及远看窝的样子→风雨打落鸟窝以及近看窝的样子→作者由缝纫鸟的辛勤劳动想到它们一定会重做新窝。这样,学生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条理。

《理清文章的条理》是一篇读写例话。这篇例话先讲作者写文章总有个思路,我们读文章总跟着思路走。接着以《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讲了如果理清文章的条理,就能了解作者的思路。教学时先放手让学生读几遍,然后结合例文深入思考:①什么是文章的条理?②怎样才能理清文章的条理?③理清文章的条理有什么作用?至此,学生对重点训练项目就有了理性的认识。

读写例话范文篇10

“训练组”的教学,主要是以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贯穿“训练组”内各部分的内容,彼此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大”的教学过程,各部分内容又相对独立地形成一个“斜的教学过程,“大”的教学过程制约“斜的教学过程,“斜的教学过程要服从于“大”的教学过程,以实现整组教学训练的整体性。

1、坚持整体性,注意突出训练重点每个“训练组”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形成了相对独立又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并以“读写例话”的形式具体讲述知识要点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教学时,要联系本组课文反复体会,务求甚解,切莫只限于对“读写例话”中几个要点的简单记忆。切实抓住重点训练项目,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训练组”教学的全部内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发展和听说读写训练方面“成龙配套”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敢于取舍,突出重点,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使重点训练项目渗透到各类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在点上导读、导练,学生在面上自读、自练,并将导读过程中学到的技能,迁移运用于自读中。这样将“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知识块”,实现教学上档次,增效益的目标。

2、坚持综合性,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就一个“训练组”的教学来说,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各自显示其教学独立性的基础上,则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既要坚持综合性,又要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训练组”的教学,无论以哪方面的训练为重点,都不可能是孤立地进行的。要努力体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综合性,始终以“训练组”为基础,以课例为突破口,抓住训练点,揭示其内在联系。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出训练重点的同时,全面的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注意每课突出一项或读或写的能力训练,同时兼顾一两项或听或说的能力训练,力求“一课一练”,“一课一得”。例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着重进行指导写人的训练,在精读描写少年闰土外貌一段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怎样抓住人物特点写,然后写一位老师或同学的外貌、形态、穿着的片断,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这样先读后写,先说后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3、坚持系统性,要加强纵横联系一个“训练组”的各部分教学内容互为整体,又相互联系。“训练组”教材的组合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具有内在的联系,教学时要注意给每个“训练组”定位。即每个“训练组”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来的,又是向着什么方向发展的,使本“训练组”成为整个训练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从而使一册书、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段互为整体,从而实现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连贯性的统一。“训练组”中的每篇课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要抓住训练重点,找出每部分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弄清知识的联系点,加强纵向横向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训练组”这个“教学块”中零星、分散的知识,连成一体,成为系统而全面的知识。

4、坚持完整性,注重体现训练过程从一组教材的“导读”开始到“基础训练”的作文结束,要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体现完整的训练过程,具体地讲为:

①“导读”——感知发现,明确任务。根据“训练组”的“导读”及课文课型特点的共性,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读“导读”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本组学习的重点、本组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训练项目。目的是使教学双方对整组教材有个大体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②“课例”——领悟、实践,培养技能。“讲读课例”教学要根据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主要采劝扶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有关读、写的方法。阅读课文主要采劝引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迁移自学,疑难处,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对于《自读课本》主要采劝放读”方法,让学生自读,教师适当指导。重点课文可采用“读”、“思”、“导”、“练”的步骤进行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采劝中间切入法”,重点突破;有的可采取由果到因的“逆推式”教学法训练学生的立体思维;有的采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跳跃法”,从学生的疑点、难点入手,以点带面;有的采劝纵横交错法”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篇章结构等。通过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