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教学法十篇

时间:2023-04-07 23:22:07

课堂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教学法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概论”课;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法

高职院校主要通过由“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三门课程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概论”课是核心,它的内容丰富、学时最长,学分也最多[1]。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且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务之急是要从提升“概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入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时常想念的课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关键。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讨论式教学法具有操作简便易行、适用范围广泛、教学效果良好等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非常适合教师在理论性强、周课时数少的“概论”课课堂上使用。为了全面掌握和客观分析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概论”课课堂中的应用情况,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笔者在网课之余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分别对广东、河南两个省份的两所高职院校(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许昌陶瓷职业学院)2018、2019级的一部分学生进行了社会调查。调查问卷围绕“概论”课课堂上教师采用的讨论式教学法进行设计,旨在掌握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讨论式教学法及对教师在“概论”课课堂中使用讨论式教学法的重要看法,以期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概论”课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提供客观依据。本调查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方法,随机抽取两所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英语、商务日语等22个专业32个班级共1326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972份,问卷回收率为73.00%。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随后又对已回收的972份问卷进行计量审核,删除存在缺漏的问卷(如基本信息、态度题等未答的),再对剩余问卷进行逻辑审核,剔除逻辑关系有误的问卷[2](如选择的答案自相矛盾、所在班级没有使用过“讨论式”教学法的),最终得到有效问卷925份,问卷有效率达95.00%。下面根据已回收的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展开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的态度

学习态度是影响受教育者个体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讨论式教学法两者的态度,对教师深入研究“概论”课课堂教学方法,再进行有效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对这一问题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持中立态度的学生人数超过一半,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倾向。在回收的925份有效问卷中,不同学生对“概论”课表现出四种不同的态度。其中,对“概论”课非常感兴趣的学生约占11.00%,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占36%,剩下还有53.00%的学生表示对“概论”课既不感兴趣也不反感,仅有6名学生明确表示反感。通过上述调查数据可知,有47.00%的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超过一半的学生则持中立态度,总体态度呈现良好状态。为了进一步掌握学生对“概论”课的看法,问卷又从相反的角度对“学生不喜欢‘概论’课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最后发现,接近50.00%的学生认为“概论”课的理论性太强,他们无法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知识;有大约29.00%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对它产生学习兴趣;也有约13.00%的学生表示“概论”课教师授课方式单一,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为主,课堂缺乏活力,更加没有吸引力;还有约10.00%的学生认为“概论”课传授的知识对实际生活没有用处,因而缺乏学习动力。上述结果表明,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潜意识里,“概论”课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分量,对它是认同的。这与日常中部分教师认为大多数学生对“概论”课缺乏认同感甚至极其厌恶的固有观念相冲突。即使他们对该门课程表现出些许的负面情绪,那也是根源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当前的情况下,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正确认识到自我价值,认真对待学生、对待“概论”课及其他课程,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育人观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争取为学生带去一堂又一堂精彩纷呈的思政课。

2高职院校学生对“概论”课教师在课堂

中使用讨论式教学法的态度创新源于质疑但也容易被人质疑,“概论”课教师也许会有疑问:“我一贯使用的是讲授式教学法,如果一改常态,变课堂教学以讨论为主,学生会接受吗?”本次调查可以帮助教师大大消除这个疑虑。调查所得客观数据表明乐于接受的学生人数过半,新鲜事物深受大家喜爱。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中,137人表示对讨论式教学法“非常喜欢”,约占有效问卷人数的15.00%;与前者相比,持“比较喜欢”态度的学生增加至331人,占比为36.00%。总体来看,无论是“非常喜欢”,还是“比较喜欢”,都表明了学生对“概论”课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讨论式教学法的态度是积极的,这个比例达到了51.00%。而在其余的学生中,约48.00%的学生对此表示不喜欢也不反感,仅有1.00%的学生吐露出自己的反感态度。由此可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属于新鲜事物的讨论式教学法深受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可与喜爱。因此,研究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就在于,使“概论”课教师在掌握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学会和掌握更多的受学生喜爱且效果良好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使理论性强、内容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缺乏学习动力、具有反感情绪的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起来,提升已持有积极态度的学生的学习创造力,使其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转化成具体分析问题、实际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激发持有中立态度的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使其发自内心地喜欢上“概论”课;使“概论”课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食粮与沟通桥梁,让双方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均能获得巨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目的的实现。对于不熟悉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在尝试之前要对它进行全面学习,深刻把握其丰富的内涵,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认识讨论式教学法,为今后顺利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3高职院校学生最喜欢的讨论方式

讨论方式对讨论式教学法实效性的发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符合教学规律与学生学习兴趣的讨论方式可以直接促进“概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为此,问卷对“高职院校学生最喜欢哪种讨论方式”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在调查问卷给出的案例讨论、主题讨论、辩论赛、读书会等四个既定选项中,学生的选择结果如下:案例讨论,是指教师将社会热门事件或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例搬进课堂,让学生即时阅读和独立思考,利用所学知识对课外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换意见广泛讨论的一种方式。在925人中,421人选择了案例讨论,占比达46.00%。主题讨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相关的主题,再将这个主题以若干个小问题的形式进行划分,相应地,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随机抽取一个小问题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课堂讨论。小组内部讨论结束之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待所有小组代表全部汇报完成以后,再在组别之间进行第二次总结式讨论[3]。选择此方式的学生有297人,占比为32.00%。辩论赛,这种方式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辩论,正反双方分别用相关知识力证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最终形成统一认识,得出正确答案。在本次调查中,有134个学生表示最喜欢以辩论赛的方式开展讨论式教学,占总人数的14.00%。读书会,就是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数根据班级总人数确定,小班授课可4~6人一组,大班授课可8~10人一组,每组选择一本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籍进行阅读,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读书任务。这是一种以拓宽视野、发散思维、交流思想、提升能力为目的的讨论方式,但它存在耗时长、费心力、难度大等缺点,因此仅有8.00%的学生将它视为最喜欢的讨论方式。由于社会调查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次问卷仅选择了案例讨论、主题讨论、辩论赛、读书会这四种常见的讨论方式。但讨论方式绝非只有以上四种,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挖掘更多更实用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学习兴趣和特点的讨论方式,做到有的放矢。

4最让高职院校学生感兴趣的讨论内容

讨论内容是实施讨论式教学法的逻辑起点[4],合适的讨论内容能让讨论式教学法的使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最感兴趣的讨论内容”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发现,59.00%的学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社会热点问题最感兴趣,尤其是能引起社会各界剧烈反响和广泛讨论的影响深远或意义深刻的社会事件;也有26.00%的学生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情感、心理、伦理等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另外,有10.00%的学生对历史及国际社会热门事件感兴趣,而对“概论”课书本上的纯理论知识感兴趣的学生仅占5.00%。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讲授书本上的概念或原理等理论知识,难以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他们对“概论”课的认同感,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课程基本原理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为中心开发课程内容,对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精加工,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舆论焦点、理论难点等问题注入课堂[5],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得更加透彻、更加深刻。另外,面对现代人日益复杂多变的思想观念和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根深蒂固的弊端,教师需要创新思维,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借助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兴趣、提升能力。

5高职院校学生最看重的讨论式教学法效果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认同讨论式教学法。为了进一步给教师使用讨论式教学法提供参考,问卷又对“高职院校学生最看重讨论式教学法产生的什么效果”进行了调查。从中发现,讨论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其团结协作的能力及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32.00%的学生倾向于讨论式教学法能够营造和谐、生动、有趣的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学习的能力;有30.00%的学生认为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最重要的,讨论式教学法恰好能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学习快速转变成课前认真准备、课中踊跃参与、课后不断反思的主动发现学习;也有20.00%的学生侧重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他们认为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能使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学习动力;还有18.00%的学生更加注重实际效果,认为讨论式教学法能够全面提升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高职院校学生对讨论式教学法产生的具体效果的喜好不尽相同,但是选择不同效果的学生人数的差别较小,差距范围在0.02~0.1个百分点。因此,“概论”课教师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需明确目标,兼顾不同的学习需求,争取实现“提高兴趣、增强动力、锻炼能力”的多维效果。

6影响“概论”课讨论式教学法效果的关键因素

为了保证“概论”课上讨论式教学法的使用效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影响其效果的关键因素并进行深入分析。问卷设置了“讨论的问题、讨论的方式、讨论的时间、参与的人员”等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多达45.00%的学生选择了“讨论的方式”,有32.00%的学生则认为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讨论才是最重要的,也有18.00%的学生认为参与讨论的人员对讨论式教学法效果的影响最大,仅有5.00%的学生选择了“讨论的时间”。由此可见,赋予课堂趣味性、鲜活力,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由对话、合作学习中创造知识体验价值的讨论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最重要[6]。其次,讨论式教学法以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为载体,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的问题。同时,还要合理分配参与讨论的人员,适当把握讨论的时间,促使讨论式教学法的积极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2]杨丽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彭付芝.“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5):44-47.

[4]赵国珍,赵帆.高校思想政治课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5):46-49.

[5]阳海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讨论式教学法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6,29(16):87-90.

课堂讨论教学法篇2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 小学语文 讨论范围 讨论时机 讨论形式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尊重小学生的意愿,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

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是不同的,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也是不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较为自由的讨论氛围,让小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表自身的意见和想法,并阐述观点。营造教学氛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氛围做支持的教学活动是无法成功的。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课堂讨论思想,让学生在讨论中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并收获知识。

首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意愿结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还需要提倡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的形式得出最终的意见,反馈给教师,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需要利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教材中归纳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王二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王二小,并提问学生“如果你是王二小你会怎么做?”教师设计问题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兴趣,既能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加深小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需要表扬发言的学生,及时给予学生赞扬和肯定,增强小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寻找恰当的讨论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活动可以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并在共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师生感情,通过讨论达到思想上的统一。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无法把握讨论时机,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师需要寻找恰当的讨论时机,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指导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总结归纳具体的提问方式和讨论方式,通过设立疑点注意提问的科学性和启发性的方式诱发学生讨论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并积极发表自身意见。当学生思维处在活跃期,表达意愿比较浓厚时,教师就应该抓住该时机组织小组讨论,调动小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时,关于地球的未解之谜,学生既会感到困惑又会充满好奇心,这是引发讨论的好时机。此时,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测。虽然地球未解之谜无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解决,但是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挖掘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自主投身到讨论中。

提问是双向的,学生可以主动发问,让教师解答。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再一次加深对课文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多样的讨论形式

小学生会因为教学方式和讨论形式的单一而降低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创设多样的讨论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讨论形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创设同位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较为直接的方式得到答案或问题的结论。当然,从提升学生讨论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提供小组讨论的讨论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小组,组织讨论,并由小组长主持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提供小组讨论的形式容易锻炼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让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收获知识。为了增强与学生的感情,教师可以主动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讨论和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提供自由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讨论对象,这样更容易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有利于言语的表达。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角度出发,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的基础上渗透课堂讨论教学法,以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丽.讨论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师),2011(09).

[2]高建宏.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飞(素质教育版),2013(12):23-24.

[3]张少峰.小组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2013(04).

[4]邹艳丽.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时代文学,2014(24).

[5]何青华.多媒体辅助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4).

课堂讨论教学法篇3

    (一)在课堂讨论前三周,在掌握信用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我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同时相应地布置了信用卡的申请条件、信用卡使用窍门、信用卡使用安全问题、国外信用卡发展现状、我国信用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界定、完善我国信用卡发展的设想等论题。要求小组中每个人围绕论题进行分工,通过图书馆、书店、上网、期刊等渠道去搜集和整理资料,并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小组长将组内成员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

    (二)在课堂讨论时,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陈述对相关论题的理解和认识,随后,同组同学可加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就论题进行提问。讨论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问和回答,在一问一答中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该论题的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课堂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演讲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间的团结合作,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讨论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总结时我对讨论中易忽视、遗漏和挖掘不深的问题逐一指出,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再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为了巩固学习和课堂讨论的效果,我通常把学生们讨论的论题归纳为一道思考题——思考信用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信用卡发展的措施,并将其作为期末考试的复习题。

    二、对应用课堂讨论法的体会

    课堂讨论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教师教学工作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课堂讨论是交给学生一把自主思考问题的钥匙,增强了学生探究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在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写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成人高校的学员大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在讨论中更能言之有物,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生们对这门课的内容会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在学校组织的期中教学检查座谈会上,学生提出《金融学》的课时少,没学够,希望今后多安排一些课时。课堂讨论丰富了讲课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组织深入的讨论,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丰富了教师讲课的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比如,我在讲授《金融学》时,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银行卡可分为借记卡和信用卡两大类,信用卡又分为准贷记卡和贷记卡两类。在掌握这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再对信用卡的其他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要善于寻找课堂讨论的切入点,捕捉课堂讨论的契机。在课堂讨论中,选好课堂讨论的论题是非常重要的,如《金融学》的课堂讨论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题目的选择应是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也应是学生关注和感同身受的问题,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产生一种获取知识的内驱力。比如信用卡这种支付工具的产生顺应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需要,是金融业走向现代化、电子化和国际化的必然,每个学生要想在课堂讨论中回答出信用卡的有关问题,就要积极、主动、自觉地去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课堂讨论对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课堂讨论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较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三、完善课堂讨论法的建议

    (一)教师要注意倾听,重视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对于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和看法,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要从重视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其勤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要及时、恰当地把握课堂气氛的“度”课堂讨论中教师要适时插话进行点评,或纠正离题的现象,或提出反问促其思考,或风趣幽默调节课堂气氛。这时教师的话不在多,而在于巧妙、适时、到位。若教师对个别知识或实践内容一时拿不准,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寻找答案。如此坦诚的态度会使师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在理解、尊重、自由、宽松的气氛中进行。

    (三)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案例,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对金融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比如,信用卡的内容既是《金融学》的重点、难点,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误区,我就结合以下案例进行讲解,请学生进行讨论。各家银行在发行信用卡时都反复宣传信用卡透支能享受最长50天或56天的免息期,这也是吸引持卡人办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如果持卡人稍一疏忽,就有可能与“免息待遇”擦肩而过,付出高昂的代价。

课堂讨论教学法篇4

关键词:课堂分组讨论;预设;主导者;主体地位

课堂分组讨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这种“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的教学理论自然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课堂讨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新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实现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承载体;是课堂上促使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下面我就想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课前预设工作不充分

1.为讨论而讨论的泛讨论时有发生。小组讨论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某项任务需要多人的合作才可以完成,或者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内容或活动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并且这样做了效果也很好,这时候就没有必要讨论。

2.讨论的问题偏难或偏易。难度适当是非常关键的,有些问题发散性太强,或是牵扯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无法向学生阐述的内容,讨论就会没有结果。我在讲《荆轲刺秦王》的内容分析时,就曾经设过一个讨论题,“荆轲这一形象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学生讨论几分钟后,还是一团雾水,最后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给我们讲讲什么是审美感受吧。”这时我才明白,刚上高一的学生理解这个名词确实有些难度,我只好换用其它名词来代替,那么之前的讨论就以失败告终。但问题也不能太容易,尤其是有些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而言就是简单的知道和不知道,没有讨论价值。

3.讨论前没给学生预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学生面面相觑。此时的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要求他们立刻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是不科学的。

4.讨论的时间过多或不足。其中后者的现象比较突出,一节《鸿门宴》,教师出了一道讨论题:“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讨论,教师只是在学生中象征性地走了半圈,就让学生回答,结果可想而知。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学生本身的情感倾向等诸多因素,不到一分钟的讨论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合作学习,多数学生来不及反应,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通过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二.教师课中主导者的角色作用没有发挥好

1.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只做旁观者和巡视者。本学期听了几十节课,在学生小组讨论时,很少发现教师参与其中,大多是做旁观者和巡视者,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2.调控力度不够,讨论随意性很强。一节语文课,教师提出的讨论题是“如何看待巴金对包弟始爱终弃的行为”,学生七嘴八舌,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仔细倾听,发现有一组学生并没有讨论老师的问题,而是在讨论怎样养宠物狗。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是对的,但是没有规矩没有调控的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使课堂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

3.对学生生成性的讨论结果,指导和点评不到位。一节讲病句的习题课,各组意见不一,我当时心想,课堂的亮点即将出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展开新一轮的思考,模糊的认识及混淆的知识会得到进一步明确,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没想到的是,教师只是问全班同学应选哪个,大多数同学说出了正确答案,于是教师也就跟着说“对了,这就是正确答案”,讨论就此结束。发言学生的疑问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1.学生的参与面有限,甚至成了“精英”的对话。

学生学习基础和心态是有差异的,因此分组讨论时,往往少数反应快的学生讨论投入,发言频繁,思维懒惰或性格内向的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小组展示时仍是那一两个学生。这样真正参与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2.学生间缺乏主动合作,讨论只是各讲各的的观点。目前的课堂讨论这种现象很严重,讨论开始,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把自己的观点汇报完毕,讨论也就随之结束。这种讨论充其量就是学生观点的简单相加,学生之间没有进行真正的对话,没有观点的相互碰撞和启发,没有相互质疑和论辩,学生的认识并没有的到真正意义上的修正、发展、深化、完善。

怎么才能把这种先进的模式用好,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与改进。

一.适合用才用。小组讨论是一种较为宽泛放松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全面而系统的知识,很难对一个历史章节,甚至一门学科形成相对完整的结构感,所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型,尤其不太适合高三毕业班进行系统化复习时的课型。因此,这种形式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是万能的,不能滥用。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选好讨论题。分组讨论的问题要精选,做到难易适度。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作为讨论的载体。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让他们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一节《曹操献刀》的语文课上,学生分析完曹操的形象后,老师提出了一道讨论题,“根据本文故事,后人总结了一条歇后语,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你怎么看待曹操这种将错就错的做法”,这个问题既基于本课的重点“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性”这一主题,答案又具有不确定性和现实性,所以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发言都很精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三.把握好讨论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要准确把握好时机,真正需要讨论的时候,才讨论。什么时候最好,我想有如下几个方面: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引导学生讨论。这样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掌握好讨论的时间。就问题进行讨论最少要经过三大步骤,首先思考并得出结论,其次组织语言表述,最后聆听他人观点同时结合自己观点进行判断(这条根据发言人数要反复进行多次)。所以有意义的讨论是需要时间保证的。

五.做一个真正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讨论中,不仅仅只是巡视者的角色,更多的是组织者、引导者、思考者:组织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核心进行讨论,避免讨论的随意性;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加强巡回指导,适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使群体教学和个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收集学生讨论中的信息,对教学过程适当进行调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关注“弱势”群体,适当“偏心”。组织小组讨论的目的之一便是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事实上,性格内向的学生,表达欠佳的学生和反应较慢的学生在讨论中总容易扮演听众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在讨论后的交流中,有意的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陷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

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做好评估和总结。在小组汇报完毕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评,让小组与小组间形成交流和碰撞。很多课堂进行小组讨论时都忽略了小组之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完就急匆匆地结束。这是极不科学的。当小组的讨论水到渠成时,教师就要做好评估和总结,对讨论中学生所发表的各种见解,观点进行总结,抓重点,把有关知识内容,如原理、观点的提法统一到材料上,通过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堂讨论教学法篇5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大多数学生认为政治课比较枯燥、乏味、空洞。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了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调、机械的教学模式。

怎样才能扭转这一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克服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不利的教学局面呢?面对这些情况,怎样才能上好政治课呢?方法很多,积极运用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何为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围绕一个师生所提出的中心问题彼此问答、讨论,从而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观点或看法,以此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为了运用好课堂讨论教学法,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第一,课前阅读课文,做好预习,树立学生信心 自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提倡学生课前要充分阅读课文,并在课前布置预习篇目,要让同学们积极独立思考并能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看书、阅读的好处及重要性。预习工作要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一步一步地进行。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去了解情况,收集整理同学们关注的问题,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并启发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使学生在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其信心。

第二,巧妙设问,激励学生质疑

现代教学研究指出,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如:在教经济常识中“商品的含义”时,我就采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设问方式:①提到商品,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商店的食品、衣服、家电等。那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来的呢?它们又到哪里去呢?②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③医院给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④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⑤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关键看什么?这种迂回式设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到宽,由形象到抽象,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但是,所设的问题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易于理解、思考与回答。否则,原先安排的讨论课,学生可能都沉默不语,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内容,学生在下面没有一个议论,都低着头看书,这时教师会很尴尬的。其实,这种情况并不难处理,教师在启发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苗头不对,应及时调整提问方法或改变问题的侧重面等;还可以安排学生看书思考,教师举例,再归纳等等,进而上好要讨论的内容。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出现了教师没有料到的情况,应冷静对待,增强驾驭课堂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就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第三,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优化问题情境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深化讲解“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时,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能理解?问题一提出,学生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散兵对我们打冷枪了吗?”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的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在国际上威胁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还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四,自主讨论,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有时我以本节课的内容为讨论中心,让学生先阅读本节课文内容,自己找出问题,后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教师可以把问题再还给学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时可以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静听”的记忆变为激烈的讨论。讨论时学生可以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说电视节目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教师在对看书认真、提问大胆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要善于做好归纳和总结工作,以便学生对照检查,明晰概念,学有所得。如在讲到“民主是逐步发展的”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某乡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②该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③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高不高?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后,用书上的事例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深入讨论:“④为什么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不高?⑤要改善这种状况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等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村民私下嘀咕:选代表是上面说了算”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由于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农民头脑中的反映,说明肃清这种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民主是逐步发展的”道理,克服了死记硬背,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青年学生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从而教活了知识。

同学们讨论时的发言,我都很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表现总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把握有如此的深度和广度――讲对外开放,他们会历数我国几千年的开放史;讲科教兴国,他们会探讨人才流失问题及其对策;讲可持续发展,他们会结合实际分析循环经济、环保等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同学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学生们说,这样的政治讨论课是我们的最爱。

教师要学会善于总结、提升。有人把这种总结喻为飞机着陆,需要很多技巧来保持平稳。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适当的评价,既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劳动,给他们以信心,又要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提醒其他同学注意,但又不能变成泼冷水。其次,要注意教师的总结要有针对性,尤其是要解决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困惑和问题,避免师生各说各的,让学生产生相互矛盾的错觉。如在讲“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时,有学生会问“为什么有许多留学生出国后不愿回国呢?”或者会问“中国周边的新加坡、韩国及港、澳、台地区都是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可经济发展比中国更快,这是为什么呢”?对此,教师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归纳,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讨论教学法篇6

【关键词】初中 美术教学 讨论法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18-01

将讨论法运用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符合当前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思想,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切实发挥讨论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一、科学、合理地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充分预设,准确定位

讨论的问题要在课前作好充分预设,准确定位。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要明确,以便学生定向思考;

2.问题要具有讨论价值,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3.问题要富有吸引力,以引起学生兴趣;

4.问题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便引起学生探究积极和热情的回答。

比如,执教《生活中的色彩搭配》一课,在分组讨论之前可以设置一些这样的问题给学生: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或者请一些同学模拟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作简要介绍,阐述自己作为某一种颜色最愿意和什么颜色组合搭配,等等。为讲授色彩搭配知识作好铺垫。

(二)巧点妙拨,拓展思路

在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构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点妙拨,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要学会接纳。比如在《生活中的色彩搭配》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周围人物的服饰、房间里的装饰图画、公共场所的广告牌或等物品中,发现色彩搭配的规律并跟同学交流讨论,以增强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与观点交融。当然,教师要善于抓住某一中心问题,引导学开展层层深入的讨论,使其探寻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作出关联性的思考。

(三)把握方向,激发热情

要帮助学生把握好讨论的方向,引领学生关注正确的、有规律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教师也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思想,允许学生对艺术审美判断与评价持有自己的观点,可以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无需用标准性的结论来禁锢学生的思维。教师权对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予以充分的肯定。如教师可请学生为同桌同学或自己的家人设计服装,进行程度的色彩的搭配与富有创意的点缀等。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培养了他们对色彩的浓厚兴趣和敏锐的感受力,也能够锻炼他们了动脑动手的能力,进而把所学所识运用到实践中,使之服务于现实生活。

(四)控制时间,恰到好处

讨论活动的开展要适时适度、恰到好处,为此教师要控制好讨论时间,不能因为讨论而影响教学进度。暂时未能得出结论、形成共识的问题,可允许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深入探讨。比如,对“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问题表述见解,共同提高。将讨论法运用于该领域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不断拓展学习活动的宽度,挖掘学习内容的深度。

二、激发讨论热情,培养争辩勇气,让学生在讨论中受益

(一)激发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发表见解的勇气

讨论的问题可以是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有的则是教科书上规定的课题问题,必须先用讨论法才能得以解决。对讨论问题思考与否,思考的深浅程度,都影响到理解的深度及记忆的深刻性。没有思考的认识与记忆是被动的,经过深入思考的认识才是主动的认识,理解也会走向深刻。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见解人胆识,锻炼学生的勇气。比如,在欣赏评述学生展示各自的制作成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就各自的特点、优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展开讨论,学会赞扬他人,接纳别人的批评与建议。

(二)培养学生敢于争辩、热爱真理的精神

讨论中可能发生不同观点间的冲突,此时学生如果坚信自己的观点正确,就要讲出道理进行辩论,以理服人;如果发现真理在对方一边,也要勇于承认真理。比如,教学《小区规划畅想》一课可以围绕着“怎样规划一个绿色生态的小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此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思考的角度可以非常多,理解的方式也是多元的。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跳出美术学科的框框,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这个主题。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见解。学生不同的看法,都会或多或少地让他们对美术设计和美术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美术文化的内涵。

三、将讨论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整合运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讨论教学法篇7

讨论式教学法和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传统的教学法有本质上的区别,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角是学生,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分析、筛选与整合,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将其观点与其他人探讨、交流,得出一定的结论。在近一年的实践中,笔者认为讨论式教学法有3个优点。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生物学课堂教学较多地运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进行教学,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物教师费尽心机,运用挂图、使用模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等,这样确实使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有了一定提高。但是最根本的是教师日常的教学过程还是偏重于“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比较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得明明白白,而学生反馈结果不是很好。

讨论式教学法则给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自主地抒发已见,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讨论给予参与者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决其他学生的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小组讨论、倾听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作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高二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作用原理是以具有大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例来讲述的,那么动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到底有无渗透作用?教师可以用一句话告诉学生答案;教师也可以在作了大量的解释后给出答案;但若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得出结论,那么在得出结论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对渗透作用的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讨论式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体现在实验课上,若实验开始前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过程等进行几分钟的讨论,那么实验操作会更顺利,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记忆会更深刻。

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生物学科往往被学生理解成为平时不用花功夫,只要考前背背就行了的副课,所以在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中较少有学生自主发言或向教师提出问题,更缺乏学生间的相互提高、相互切磋合力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所以即使有个别学生被教师“点将”回答提问,也是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尽力营造成并尊重民主的、有批判性的讨论,学生就会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他们在讨论中学会认真倾听小组中每个人的发言,逐渐认识到讨论中不应该只会指责别人或在讨论中一直讲话,学会沉默和反思。在逐渐形成的讨论式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教师及其他学生一起探究,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探讨中进行感悟、作出判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形成多元互动的活泼局面。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生物科学研究是需要共同合作、承前启后的;同时结论也不一定是完全准确的,还需要继续研究、发现和不断完善。这样不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学发展方向的意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中,生物因属于理科,所以教师很少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再说在教师“练口才”的教室中,学生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时辞不达意,不能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生物课中经常出现的实验设计问题对学生来讲就是一个大难点。

课堂讨论教学法篇8

关键词: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综合能力;国家预算管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257-02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学术小组(人数可根据教学班的大小确定,一般为6~10人),就所学知识涉及的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介绍与讨论,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其深入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潜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分析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

1.课程特点

归纳起来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国家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导向的课程,强调制度安排和程控机制,具有突出实务的特点。比如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涉及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三大主要环节,而每一环节又包括繁多小环节。这些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实践活动,都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说明,并使其理解,且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学科性。国家预算是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人们要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它。国家预算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视角而定,如法官认为预算是一系列的法律程序,经济学家、政治家、公共管理者对预算又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是根据自己所受教育及职业的视角来定义和理解国家预算的。由于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是要教会学生全方位、正确理解国家预算的内涵及管理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政治学、经济学、会计学、行为学、管理学、财务学和其他学科中建立的概念,即国家预算管理教学应该建立在一个广阔的多学科背景下,以便更有效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

三是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国家预算具体反映了各级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它的一收一支都直接影响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可以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2.培养目标

中国目前只要跟政府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有的学校课程名称为政府预算管理),尽管每个学校的具体目标会有所不同,但该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相关理和制度,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尽可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目前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充满了各种“概念”、“意义”、“作用”、“程序”、“方法”、“规则”等较为抽象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学习、理解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预算管理实践必要的理论基础。目前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传授,学生记忆。如此庞杂的内容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也使得学生感到乏味。

2.缺乏实践基础,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原理

国家预算管理的实务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原理性知识与实践联系紧密,这就使得对这些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应以一定的实践操作为基础。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光靠抽象的书本传授方法来教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

3.难以实现从理论学习向实践操作的跨越

实践教学在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实践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应是立足理论、强化操作,突出应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只注重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解理论来主观想象处理实际问题。

二、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方案设计

(一)分组

主要包括人数和成员组成。一是人数。根据教学班总人数及本课程教学安排确定,一般为6~10人。二是成员组成。成员的安排首先以便于学生分工、沟通、合作为标准;其次还应优化组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第三充分考虑学生意见。

(二)讨论内容设计

1.国家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包括预算编制方面的案例,比如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方面的案例,比如国库集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等;决算方面的案例,比如对决算数据的分析、审计案例等。

2.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包括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部门讨论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

3.国家新出台或新修订的各相关制度与政策。重点关注其背后的理论依据。

(三)讨论方式设计

指根据不同的讨论内容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具体为:

1.小组内讨论。这种方式主要是小组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进行分工合作,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反复协商调整,最后达成小组共识,形成书面结果。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当前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出现的重大热点问题,需要在全班确定同一主题进行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进行。

2.先小组内讨论,再课堂展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发言,以展示本小组结果,由全班共享各小组成果。这种方式适用于教师根据整个课程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际,拟订若干讨论主题或案例分析,分派到各小组分散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课堂内进行。

3.先小组内讨论,再小组间辩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再以辩论会的形式,各小组间进行辩论。这种方式适用于争论比较大或适合辩论的主题的讨论。该讨论在课堂外、课堂内进行。

(四)方案实施安排

可将上述讨论内容和讨论方式设计为基本模块,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可单独适用,也可组合适用,可在课堂前进行,也可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实施,还可利用专门的课堂时间开展。

三、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时间的安排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活动,它是整个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组成环节。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环节与其他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合理安排其教学时间。具体步骤为:第一,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安排,确定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比重;第二,根据课程教学时间总数,确定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课堂时间总数;第三,根据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具体方案,确定每次教学的时间长度;第四,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度及内容安排,确定每次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时间点。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这个工程做好,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和全盘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分析、研究、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应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即充当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讨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以及深入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控制引导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特别注意避免直接提出教师自己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诱导学生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让针锋相对的观点都能够表达出来,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一些性格内向、对讨论望而却步的学生,教师应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其克服自己的弱点,鼓励其大胆参与讨论。

(三)讨论内容及方式的确定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不是短期、偶然性教学,而是一个长期、系统性教学。因此,应对讨论内容及相应讨论方式制定一个长期规划方案。最好的方式将讨论内容是建立一个资料库进行管理,该资料库可根据讨论内容的类型设几个子库。具体对国家预算管理课程而言,可设三个主要子库:一是典型案例子库;二是热点、难点问题子库;三是新出台的制度、政策子库。资料库的资料应根据适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四)讨论结果的评价

每次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和评价,且评价不能过于简单。教师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进行打分,记入平时成绩。二是对于讨论中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观点和带有启发性的意见,给予肯定和认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发挥想象,从而提高思考能力。三是对每次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难点、重点进行概括,总结完善和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四是提出本次讨论的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建议学生取长补短,以提高其综合能力。

另外,还应注意优秀成果的展示。首先对每次讨论的书面成果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并评选出优秀成果;然后对于优秀成果在课堂上给予公开表扬,并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出优秀成果,又可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四、结语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功效,但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其功能的发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运用,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 David A. Garvin (2003).Making the Case[J].Harvard Magazine, September-October:56-65.

[2] 梅金平.“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改革 创新 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论文荟萃:第

三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陈雪.“开放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4] 冯觉华.动态课堂教学: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J].教育探索,2008,(5).

课堂讨论教学法篇9

【关键词】 讨论式 初中地理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充分地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紧扣讨论的主题——不离不弃

离题或在某些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是讨论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因此,在讨论过程中,要使讨论始终围绕问题的中心展开,要帮助学生从地理角度去思考问题,教会学生用地理思维方法去想问题。例如,讨论楼兰故城衰落和消失的原因:大多数学生会从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环境方向找原因。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主要从人文地理环境角度去分析。让他们紧扣“水资源共享绿洲最珍贵的财富和生态平衡的关键”这一主线,分析上游灌溉地区过量用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乃至断流,下游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不能承受人类过度需求,最终沙漠侵吞了楼兰城。从而得出“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结论。

2 区分个体差异——有的放矢

同班学生有差别,不同班别的学生更有差别。要使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深入备“学生”,这是为精心拟定讨论话题打下基础。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心理个性等,拟定的话题才能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其次是备教材。教师一定要走在学生的前面。例如在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时,由于学生对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教师要先设计讨论提纲,分组分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写好课堂讨论发言的要点,讨论才会有深度。当然不要让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垄断”讨论“市场”,否则多数学生对讨论就会丧失积极性。

3 拿捏讨论问题的难易度——难易适中

深度、难度、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接近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思考题不能过深过难,否则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理不清预习内容的思路。这样的预习就毫无价值。一个好的议题一般有以下三大特点:①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能反映某一地理现象;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密切联系教学素材,有利于突破重难点;③学生普遍关注,迫切希望掌握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北半球回归线附近地区为什么大陆东侧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而大陆西侧却是热带沙漠气候,该问题既是教材的重难点,又是历年高考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4 调控讨论时间——有始有终

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有自己见解,容易造成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主动合作学习的目的。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担心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太远,于是情急之下帮助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讨论未展开就草草收场。其实当学生在发言中有错误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质疑和争论,同时还要根据讨论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讨论的进程和内容,从而使讨论走向有序,最终达到预期的讨论目标。

5 认真倾听——保持回应

仔细倾听也有助于我们掌握何时应当鼓励学生发言,仔细倾听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就在于增强讨论的延续性,包括发言与主题的一致性。教师不再是回应的唯一承担者,教师在回应学生的观点或者问题时,尽可能把发言的机会和空间让给学生,让倾听的学生回应刚刚讲述的观点,进行彼此之间的互动。这里也有三种方法:①沉默等待其他学生回应,其间教师可以用非言语方式鼓励。如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面呈微笑、身体前倾以视期待等等。或是言语方式的鼓励,用“哦,对,是的”,或重复发言者的话等方式鼓励发言者;②让一位你知道其观点与发言者的观点不同的学生起来发言,以便激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③提出一个与发言者的发言直接相关的问题或者话题。

6 善于整理与总结——提炼升华

课堂讨论教学法篇10

一、要善于创设课堂讨论的氛围

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讨论氛围,课堂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只有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才能让“讨论”纵深发展,才能让“讨论”秩序井然地进行,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的心情,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对一些所谓的“后进生”更为有利,这样可以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促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将学习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从而大胆发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二、善于抓住时机,适当介入

课堂讨论大大加重了学生活动的比重、学生的参与度,而课堂的控制、目标的实现等方面与其它类型课相比显然是难度加大。因此,教师介入是必要的,但教师抓住什么样的时机很关键,我认为应在学生中出现了观点错误、概念模糊时,及时引导和点拨。

三、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肯定

学生讨论中得出的结论,有时离所谓的正确答案会有偏离,有时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不全面的,但许多发言中也包含着正确的成分,我们应当从学生发言的不完整性中找出好的因素,鼓励学生做出更准确、更深入的回答。倘若一开始就对学生采取否定的、不宽容的态度,就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应容许他们思想自由发展,通过全班的激烈争辩逐渐接近正确的答案,只有这样,真正热烈的课堂讨论才能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通过真实而深入的课堂讨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师生间能够互相促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四、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科学分组

要组织好课堂讨论,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这是组织好课堂讨论的基础。一般分组以就近原则,4-6人一组为宜。在每一个小组内应该考虑到学生性格互补、知识结构、特长的发挥等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如将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外向的学生分在一组可以帮助内向的学生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这样就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总之,目的都在于创造机会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学生在小组内能自主、合作地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讨论探究中提高。

五、认真备课,确定好讨论的问题

教师应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讨论内容设计得是否合理,是课堂讨论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对课堂讨论的问题早做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如学习的《七律 长征》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①如何理解“远征难”所包含的内容?②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远征难”的?(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①“逶迤”“腾”“磅礴”“走”几个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②在这两句中将“逶迤”与“腾细浪”“磅礴”与“走泥丸”并举你认为合理吗?(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①“金沙水拍云崖暖”描写了什么景象?“暖”字有什么作用?②“大渡桥横铁索寒”中“寒”字有什么表达作用?(4)“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这句民谚集中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诗中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例和场景来展示红军征服困难的气概和决心?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领悟到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课堂讨论要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帮助者。要在组织和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帮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记忆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课堂讨论中组织讨论是关键,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教育教学重要的不是给予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诱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归纳和提出问题,但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激发他们潜在的主体意识,解放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争辩得出的知识点、结论,不仅能牢记,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以后遇到相类似的情景、题型就能触类旁通。

七、课堂讨论要学生全体参与

学生全体参与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得到的锻炼机会就多了,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参与讨论,他们都可以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且教师在旁可以督促鼓励他们必须动脑思考问题并敢于讲出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班上拥有发言权并必须发言,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如学习《出师表》可以设计下列讨论题:1.在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2.本文上表建议,以议论为主,为什么还要自叙身世?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4.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讨论第1、2两题,中等生和优等生可以全讨论,进行分层讨论教学。

八、课堂讨论要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