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2 02:22:55

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篇1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语法

一、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偏重意义和内容的讲解,淡化语法知识的学习

纵观高中语法教学,我们看到教学中普遍纯在一种倾向,偏重内容与意义的理解。之所以偏重内容与意义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因为此,往往在教学中忽视了形式也就是语法的学习。这就造成学生连最起码的实词和虚词都分不清楚,更无从谈及句子成分、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教学偏颇与中国文化文学的一个重视内容而轻视形式的传统是有紧密关系的。

此外,学生语法基础薄弱,教学参差不齐也是造成语法教学困难的原因。初中对语法的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主要文言句式,初步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却远远没有达到以上要求。由于语法知识的缺乏,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教学尺度很难把控。语法讲授过难会戳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简单又不受重视。因此,教学不在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为目标,而是以立竿见影的快速提高成绩为宗旨。这就将授课的中心放在内容和意义讲解上,淡化了语法的学习。

(二)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难以做到真正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感觉难教, 学生感觉难学,除了基础薄弱原因外,主要问题语法知识薄弱。举例来说,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 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类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 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 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在《 劝学》 一文中,涉及“ 词类活用“ 非能水也” 一句中有特殊用法的词, 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出“ 水” 属于特殊用法, 但再问是什么特殊用法时, 却很少有人能答出是词类活用, 更不要说是名词作动词了。 这说明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何等欠缺, 他们不知道能愿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 必须和实义动词一起构成谓语, 所以学生不能判断出“ 水” 在这里已活用为动词。因此,在讲授的时候当时感觉明白了,可是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还是不知知道怎么去解释。其原因就是取法语法知识。

二、语法教学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作用

(一)分析字形结构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直接联系。虽然随着的变化汉字的形体和语素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还比较明显。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可以与现代汉字建立关联,提高文言文的分析能力。比如说,“贸籴粮食”一句的含义,首先弄清楚“籴”的含义。“籴”为会意字,根据它由“入”和“米”两部分组成,推断为“买进米一类的粮食”,联系上下文可以确定 “贸籴粮食”即为“购买粮食。同时,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一部分表音(被称为“音符”),一部分表意(被称为“义符”)。比如,“王”和“玉”旁的字,大多与玉有关;“绞丝旁”与丝帛和布料有关等。如果我们熟练掌握字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分析词或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关系

在文言文中相似的语言结构、句式构成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理解。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字是很难理解的,但根据句式整齐的特点,借助“用”字,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与“用”意义相同,再补出主语“屈平”,结合他的生平遭遇,就会弄清这两个词是被动用法,作“被任用”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典型语言构成和句式构成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对一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三)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功能

在文言文中经常有一个词语可能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词性,充当不同的成分,进而导致不同的词义。但一定词性的词或短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是较为固定的,句子成分间的顺序也较为稳定。因此可以通过结构规律推断实词乃至虚词的含义。同时有助于判定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实词活用、省略成分、特殊句式等文言特殊现象。如果能熟练掌握语法结构和功能在应对文言文时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四)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和实词的组合关系

在分析句型结构的时候,虚词、副词、介词、连词最易造成混乱。因此,要想获得争确的文言文解释,必须要明确这些此在句子中的位置、修饰关系、作用。通常来说,一个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组成。副词是常位于动词、形容词前,修饰说明动词、形容词的虚词;介词,与其宾语组合成介词结构(又称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连词,用在两个语言单位(词、短语或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在明确以上内容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效的判定词语间的关系,获得争取的句式解释。

三、关于做好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毕竟离我们时代久远,词语构成灵活性多样,导致不易掌握使学生很难对其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法要有变化,不死板,不照本宣科,尽量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比如说,讲一些历史、幽默小故事、名人轶事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可以通过讲解、问答、练习、讨论、竞赛等提高同学的参与、探求的学习环境。培养同学自动自发的学习热情。

(二)抓住语文教学重点。古今汉语是有继承关系的,在语法上也有许多基本规则是一致的。因此,在讲授语法时,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强调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区别、重点、实用。这样有助于建立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进行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实际联系能力,降低难度。同时,要重点落实字词句,注重整体系统性。选择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字,词、句式结构进行重点讲解。例如:通假字、此类活用、基本句式构成等。

高中语文教学篇2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语言文化,是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思考的学科。这个学科使语言学研究不止于语言形式,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和将来。因为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又得益于语言,两者的关系是相得益彰的。所以我们说语言文化是人们对语言这一精神财富的创造和发展成果的总和。

二、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侧重语言系统本身的学习,比如词汇、语法、语音以及发音规则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也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了英语文化背景的教学,并没有对语言文化教学有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形成了只要会运用语言使用规则说英语不论是否违背其文化背景的语言习惯。虽然他们说的英语毫无语病,也很通顺,但是他们在真正和外国人沟通时却总会引起误会和矛盾。比如,很多中学生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总是会问到外国人的年龄、国籍、婚姻状况等等,因为彼此不够熟悉,外国人会觉得这样的问题是在窥探自己的隐私,尽管你只是想对他表示你的友好。当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仔细分析过后,就不难看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的误会。可见,学习语言,不学习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是事倍功半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英语的语法和结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学习。

三、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解决措施

1.提高教师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的认识,是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基础。教师应该首先提高学习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的认识,我们知道,一门语言经过岁月的长河的洗礼过后仍旧能得到广泛的运用,是一定承载着这个民族优秀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如果一个教师都没有对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有足够的认识,那就更别提对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教学和培养了,所以提高教师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的认识是增加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前提。

2.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意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主观能动性。高中英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对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的培养。由于学生和家长的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对学习成绩的功利性心态,可能也是导致学生只在乎英语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英语成绩的提高,对口语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更不要说对英语文化的重视程度了。所以英语教师在日程的英语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避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不应只是一味地追求英语成绩的提高,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并正确掌握英语这门语言。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所学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来进行英语文化的教授。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收集关于英语文化的风土人情或能突出其文化的特色的旅游景点。这样做能让学生对英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风土和人文都能理解到的同时,教师也要对这些文化和我们国家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讲述,使学生对外国的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才真正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交际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提高学校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英语文化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只有学校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学校要注重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方式,这样对加强学生对外国的文化的了解方面会有很大的作用,不仅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英语文化的魅力,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篇3

和孤立的句子相比,一个较为完整的语篇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上下文语境,而对于一些语法点而言,这些学生所能够获得的语境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语法点的涵义,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将一些容易混淆的语法知识进行辨别和区分。因此,在语法教学设计过程中,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较为完整的语篇来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从而能够有效地实施语境语法教学。比如,在对英语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点,即时态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语境语法教学的方法,先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针对性的语篇。这样,通过这一个语篇,学生可以体会到某种时态运用的较为真实的语境,并且也能在语篇中接触到大量的有关该种时态的例子。因此,学生就可以将某个时态的语法规则,以及其具体的含义和用法进行结合,从而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某个时态的用法,并且提高自己在实际的语境中真正运用该时态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这两种时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的一个语篇:LittleRobertaskedhismotherfortwocents.“WhatdidyoudowiththemoneyIgaveyouyester⁃day?”askedthemother.“Igaveittoapooroldwoman,”Robertanswered.“You’reagoodboy,”saidthemotherproudly.“Herearetwocents.Butwhyareyousointerestedintheoldwoman?”themotherasked.“Sheistheonewhosellscandies.”通过阅读这一个语篇,学生可以体会到运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真实语境,并且能分辨出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之间的差别。整体而言,通过语篇进行语法教学远比通过一个个孤立的句子进行语法教学更为有效。

第二、利用现实中的真实情境来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

为了尽量避免传统的语法教学的弊端,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自如地进行语法学习,教师还可以在高中语法教学过程中利用现实中的真实情景来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从而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相关的语法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掌握语法。比如,在讲解高中英语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点虚拟语气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虚拟语气的含义和用法,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设计语境:“Boysandgirls,now,let’simaginethatifyouwere80yearsold,whatwouldyouthinkanddo?”通过设置这一情景之后,学生便可以想象当自己80岁时的情景。由于这是一个虚拟的情景,因此,学生便可以利用虚拟语气来进行会话。在会话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理解虚拟语气的使用场景,还可以重点把握虚拟语气的有关法则,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三、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媒体设备的广泛运用,教师在平时的高中语法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这是因为,现代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文字、声音、图像的一体化,从而能够打破语法规则的枯燥性,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动态的环境中,不仅能够关注这些语法知识,还能掌握有关语法的用法。比如,在讲解情态动词can、could、may、might和must时,由于这几个情态动词都有表示可能性的意思,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设置几组简单的动画,并且每一个动画要展现不同的场景。在讲解must表示可能性的用法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动画场景:学生A准备去找学生B,正好发现学生B的家里的灯是亮着的,这时,学生A用情态动词must进行了表达:“Hemustbeathome.”通过这个场景的设置,学生便可以掌握在什么的情景下可以使用情态动词must,并且能明白must和其他几个情态动词在表示对某事的猜测时的区别。

第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篇4

关键词:英语 语言 文化 “语文教学”

作为学习了多年英语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更多只是熟悉英语的语法和单词造句,而对于英语国家的习俗了解甚少,甚至都没有了解的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学更多注重实用性,忽略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对于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文化的支撑,没有具有特色的文化就没有相应的语言,两者就像一对孪生儿,密不可分。独具特色的语言来源于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习俗。所以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非常必要。如果只是单独学习语言,并没有关注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那就等于建造空中楼阁,无法掌握好这门语言。笔者想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文教学”。这里所说的“语文教学”就是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注定无法脱离文化教育。现在的教材对文化教育进行了一些普及,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英文国家的习惯和文化历史,这样才能使学生克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可能换位思考,从而使英语学习更加顺利。笔者认为作为英语教师,以下几个方面的“语言”教育必不可少。

一、中西方习俗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人文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习俗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对于还未走入社会的学生而言,往往不太在意这些东西,但是掌握好这些东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的形成,进而推动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了解最为广泛的便是“13”这个数字并不受西方人喜欢。中国人更加喜欢数字“8”。为什么西方人不喜欢“13”呢,如果教师能够展开来讲,那么学生就能了解到西方人的宗教观念,也会意识到宗教对于英语的深远影响。有的教师表示如果学生能理解宗教和英语的关系,那么学习英语就会事半功倍。

二、词汇内涵的差异

和中国的成语一样,英语词汇背后也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往往直接看单词表面意思并不能理解它的真实含义。这对中国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学习难点,经常有学生抱怨为什么英国人说话不能直接说呢,这个学生就没有理解英语背后的“语文”,也体现了教师英语教学中“语文教学”的缺乏。如果教师能在英语教学中稍微讲讲单词背后的故事、字句背后的历史,学生掌握起来就更加容易,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的内涵所在。

三、称呼语的差异

中国为礼仪之邦。对于称呼细分至极,作为中国人习以为常,但是对于外国人很难理解。相反而言,外国人的称呼区别较为模糊,学生也常常表示不理解,甚至著名的笑话就来自于英国人姐姐妹妹都使用一个单词。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指出中西方在长幼观念的不同,那么学生就不会存在这个疑问,也不会因为称呼闹出笑话。如果教师能再深入解读中西方称呼不同的背后内涵,如礼教观念、平等观念、历史发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称呼的用法,理解某些英语词汇的内涵。

四、社交礼仪的不同

与称呼细分不同,中国人礼仪观念随着时展渐渐淡化,尽管这些年在倡导,但是和西方比较,依然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西方人见面拥抱、中国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再如家庭里,一般来说中国人很少和父母说谢谢,和孩子说谢谢,认为说了这些反而生分了,关系越是密切,社交礼仪观念越是单薄。西方人不同,无论是谁都遵守一定的社交礼仪。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讲授这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西方的社交礼仪,进而使学生在英语口语交际方面减少差错。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播放金正昆社交礼仪的讲课录像,对学生还是很有帮助的。

五、寒暄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热闹,喜欢和人交往,所以即使初次见面,也可能会直接问到对方一些隐私的话题,比如工资啊家庭啊年龄啊。我们并没有觉得特别尴尬,甚至会觉得对方很热情。但是对于西方人而言,隐私是不能涉及的,即使多年认识,也很少谈到工资啊年龄啊之类的,如果碰到刨根问底的人,西方人可能起身离去。有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受西方影响较深,这方面就不需要多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现在的学生意识到西方对于隐私的尊重,但是依然深受自身传统影响,常常聊几句就直奔对方隐私还毫不知情,最后双方不欢而散。就这个方面而言,教师依然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点到这些东西,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意识。

六、语法差异

尽管是高中生了,但是很多学生依然没有形成英语语感,尤其是英语语法和中国语法的不同。笔者认为背后体现的恰恰是英语教学中的“语文教学”缺失。学生学习了多年英语,依然习惯用汉语思维来解读英语,英语水平怎能得到长足进步呢?以汉语表达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的词语为例,汉语中习惯“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由于――所以”……两个关联词必须同时存在方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英语中只要使用一个关联词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进行知识迁移来说明二者不同,那么学生往往用习惯的汉语思维来使用英语,领悟不了英语的内涵。

七、书信书写方式的不同

这个方面不需要多说,因为是考试的重点,每位教师都讲了无数遍,学生掌握的也较好,笔者只是有一个建议,如果教师在讲中西方书信书写方式不同时,能稍微介绍一些不同的原因,尤其是背后不同的文化内涵,那么学生掌握得会更好,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英语国家习俗。

高中语文教学篇5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语文基础,对作文没有足够的重视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针对作文教学都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他们认为作文要经过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效,短时间内是难以提升的,因此,这就导致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而忽略了作文教学,这样一来,学生也忽略了对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考的过程中,作文仍旧成为制约语文分数提高的瓶颈。

(二)缺乏思维创新,制约了学生的创作

虽然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是,模仿多了,势必会形成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这种思维定势的教学现状,教师喜欢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去构建新时代的作文教学,动辄就“雨中送伞”“论学习之重要”“颂扬祖国、教师”,暗淡无光的语言,三段或四段式的结构,让人觉得毫无创意,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的创作,另外,加上高中学生学习量大,作业多,所以对于作文的训练差强人意,许多学生根本就想不到去刻意地培养自己的作文能力,甚至每次的写作文都抱着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要么到处搜寻资料乱抄一气,要么人云亦云,毫无新意。

(三)脱离现实,只注重理论

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语文作文趋于“假、大、空”的境地,例如教师过多地追求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身边真实事物的体验,以及对真实感情的表达,这种教学方式,将丰富多彩的生活打压成干巴巴的理论,甚至是刻意扭曲,让作文充满空洞的说教,不仅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让学生身上的艺术细胞趋于窒息,这不仅抛弃了来自生活的真实情感,也加重了语文作文教学的悲哀。

(四)注重作文技巧,忽视对知识的积累和沉淀

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不仅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受重理轻文的社会思维的影响,因此,许多老师和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对语文学科有所忽略,为了考试,他们只在乎作文的技巧,没有多少学生愿意花时间品读文学作品,更没有人愿意去诵读几段优美的散文或者诗词,因此,学生普遍缺乏对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所以,哪怕拥有太多的技巧,也难以摆脱作文的干瘪和苍凉。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语文作文教学应该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作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又是和学生思想、感情等紧密相连的一项心理活动,所以,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虽然指引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用真情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却还是无法让内心的真实感情流淌出来,所以,这些也不是教师在口头上说说就能解决的问题。由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脱离了生活实际,因此,要想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有思想、有感情,必须从语文教学最基础的活动,阅读教学入手。随着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大量阅读和汲取,自然而然有了更为丰富的知识积累,文辞也会更为华美,对于作文思想情感的掌握也更为精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尽可能地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其认知水平,让学生的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作文训练

作文教学承载着提高学生基本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包括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并且在作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选材、遣词造句,还要求思路清晰连贯,结构安排合理等。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作文训练,而高中新教材也铺设了相应的框架,教师只需要进行材料补充,尽量做到让学生容易接受,就会达到教学的目的。

另外,应该采用一些激励手段,让学生定期地进行作文竞赛,并且针对优胜者设立一些奖项,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对作文写作和创作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而且,学生通过在作文过程中的思索和探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作文能力和水平。

(三)重视对学生平时作文的有效训练

高中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国学教学高中语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奠定基础,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国学学习过程中必备的技能。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高中生即使接受了更多的高中语文国学也很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国学教学发展至今,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加强高中生的语文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传承国学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的理解国学的学习对于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师的课堂效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社会核心价值观深刻贯彻落实到实践当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从价值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进行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主导作用。对其他层次的价值观具有领导作用。教师在进行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站在国家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想象以及具体的描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总结概括。教师在国学教育中让学生树立美好的想象,让学生在国学学习过程中为自己的未来确定方向。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简单的概括。国学教育中有很多关于“德、孝、忠、义”的篇章,利用国学教育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中语文国学教学

1.科学的语文课程设置,让学生各取所需

为了有效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在进行语文国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国学教育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将语文国学教育设为理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是因为理科的学生本身语文素养就比较差,教师在对理科的学生进行国学教学的时候,应当详细的进行讲解,有效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语文国学教学中,提升理科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可以设置为选修课,文科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本身就很扎实,因此教师在进行国学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国学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将国学课的成绩列为最后期末考试的成绩,针对不同学生,科学的设置语文课程教学策略。以此来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需求,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的语文国学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教学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学教育;渗透

高中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阶段和关键时期,在我国的教育教学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高中的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高中的语文教学尤为关键。文学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应用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作用,更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工具。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据目前我国高中教育教学的情况来看,高中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文学教育的渗透更是有限,使得文学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对高中语文学科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作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接纽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成长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说,高中对于学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人的教育是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高中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能力和语文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很多高中的发展现状来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渗透效果并不理想,首先高中教学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文化的多样化使得文学教育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并不是主要的教学模块,使得高中语文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文学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能够借助文学教育的力量,引导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健康发展。高中语文中的文学作品都是古今中外、家喻户晓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都是符合高中生发展水平的,通过文学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与文学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也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补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不仅能够促进文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推动语文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开展社会实践,革新教学观念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的基础,在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促进人与人有效沟通,和谐交流的重要条件,所以说,语文在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学教育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目前我国高中语文中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因此,想要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的融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革新教学理念,向学生渗透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渗透时,要充分的结合教材的知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积极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因材施教,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深化,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不断的提升,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理解高中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内涵,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能够自我的进行文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文学类型,选择不同的文体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从而使得教师的语文教学更加的轻松自如。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要不断的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对学生因材施教,发挥文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活跃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的气氛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学教育进行渗透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将学生迅速的带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解《故都的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于秋天的图片,然后以略微萧瑟的轻音乐的背景,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充满秋意的情景中,让学生体会到秋天是一个幸福而又忧伤的季节,体会作者赋予作品中的纠结与斗争的情感。然后在进行文章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是借助故都的秋天,显示作者对生命满怀感伤和怜悯的情感态度。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在文章创作之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变化的情感表达,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很好的将文学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学教育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教育;渗透

一、我国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领域都到了进步,尤其是在电影行业、舞蹈以及音乐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发展,这吸引了许多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并且产生了相应的兴趣。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互联网技术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一些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有些学生痴迷于网络小说,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语文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相应的文本内容,还需要熟悉作者的实际创作背景,并且咬文嚼字,了解其中包括的深刻内涵,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这些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不懂得什么才是文学魅力,会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且无法得到收获以及成果。

2.学校忽略语文课程

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都会组织各种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热情。然而,在各种类型的比赛中,语文学科的竞赛非常少,大多数竞争仅限于物理和化学。而忽略语文教育,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程不重要,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来学习语文。同时在校外辅导的课程,也主要是关于物理和英语学科的,一般不开设语文教程。长期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慢慢消退,最终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增强文学教育渗透措施

1.改变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他们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了解文学教育的意义。同时,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把文学作品中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且具有学习价值的内容作为重点讲解对象,引导学生从点到面,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所以,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确保整个教学课程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学习,将文学教育贯穿于教学,使学生对文学感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力。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入

了解文学作品高中语文老师要通过给学生渗透经典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成为一个高素养的人才。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层挖掘,反映了文学作品的人文性。教导学生运用重难点切入法、情境切入法等分析问题,比如,在对沈从文的《边城》这篇文章解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情境法,让学生着重抓住文章的情节,从而理解作者纯真的爱,没必要探究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此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

3.科学教学、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内容。教师需要加强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并且通过应用自己的文化素养,有效地挖掘和把握符合学生健康发展要求的文学内容,并且应用科学的教学思路以及方式。学生在了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特别的美感,并且看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从散文等文学作品中获得养分。在讲解散文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看到散文的美妙以及优雅,体会其中包括的诗意。比如,在读朱自清的《春》的过程中,需要体会其中的趣味、清新,体会柔柔的细雨、鲜艳的花朵以及嫩绿的小草,体会其中包含的艺术美感。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产生对文学的阅读欲望。文学中富含情感,教师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其中包括的情感,并且提升学生的文学品味,避免应用传统思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针对性的课堂情境中,体会到诗歌的美感,并且置身于艺术殿堂,在富有激情的朗读和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4.结合自己特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深化,教师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高中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学,选择不同的教学风格,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文化成就,而且可以结合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使教师的语文教学更轻松和舒适。高中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善于指导和组织汉语学习和有机渗透文学教育,真正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娟.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9(3):119-122.

高中语文教学篇9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一种标志,同时也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秩序。优美的环境能使中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乐于学习,有助于愉快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人人都为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出一份力,把学校布置成一个整洁、清新、美丽的乐园,使每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感到赏心悦目,精神抖擞;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的、激励奋发向上的小环境,使置身其中学习的同学们都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

2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愉快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甚至见到学生就烦,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甚至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还谈什么愉快教学?

师生关系和谐,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热爱所有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像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那样:“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不管在什么场合,教师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只有意识到被尊重,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对优差生应一视同仁,处理问题公允不倚,不带偏见。平时应多鼓励引导,忌无处不到的批评训斥,任何鄙夷讥讽,怒斥甚至体罚学生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都是求进步的,都是要学习,有旺盛求知欲的,能够改正错误的。

3制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愉快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皇宫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斗。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产生一种对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

首先,提倡教师笑进课堂。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学生这样比喻:“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日,老师的微笑似春风,总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再次,要善于发挥正强化的作用。“正强化”这一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发掘一个人的优点使之得到及时巩固、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使用正强化,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还可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故意设置障碍,造成疑虑,教师佯装不知,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争论,以及用故事、表演、挑刺、幽默等趣味性措施,可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更全面。

4善于调控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术语,杰出的乐师总是十分讲究节奏和旋律的美,以此抓住听众的心,使之驻足凝神,屏气入境。教师也应象乐队的指挥一样,善于调节,使课堂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教学节奏是愉快教学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过快,否则感觉不到乐趣,也不能过慢,否则断断续续,学生感觉不到完美,又要抑扬顿挫,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此紧扣学生心弦。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心理学研究表明,“机关枪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大脑细胞产生超荷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还要按不同作品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彩灰暗时,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抑扬扬,有波有澜,有时慷慨陈词,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娓娓道来,像涓涓而去的溪流,给人以无穷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教学内容的节奏来调节整堂课的节奏。教学内容的节奏指上课内容的详略、多寡、取舍、安排等。该讲多少信息,含量和速度都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必须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在教学的重点处应讲得多一点,详一点,速度稍慢一点,方法更灵活些,形成教学的高潮。

5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篇10

一、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

强调学科的人文性,就是强调一种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又要尊重学生知识掌握的方式:既要让学生有知识的增长,又要让学生有心灵的成长。人文性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是尤为明显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增强自身的人文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就能在不自觉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将一种精神风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示出的个人魅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进入到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开始具备了独特的思维模式与审美观念,并且自觉的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而教师是学生接触到的榜样所在,只有教师的个人素养提高,符合了学生对美的感悟,自然会使学生心向往之。除此之外,教师能够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以一种优雅的姿态讲解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美,也能够吸引学生关注课程,关注语文。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

在语文教材的设定中,实际上是处处体现着丰富的人文特・性的。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表现出的人的语言智慧与魅力.在《纪念刘和珍君》中体现出来的深刻的民族情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在《孔雀东南飞》中体现出来的真切美妙的爱情等,这些都是教材中人文特性的体现,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作为教师,要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出整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使学生能够深刻体味其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除了要挖掘出来,教师更要组织教学中讲解出来,以优美的语言表达、精美的教学课件等,展示给学生,与学生共同体味来自文字、语言的美与力量。更进一步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书籍,鼓励学生阅读,立足于课本,又跳出于课本,将教材中的人文性进行充分的展示与延伸。

文学作品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美术、影视等作品有着深刻的联系,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有时也是要体现其中的艺术性,让学生在欣赏语文美的过程中体味其中的人文性。无论是画作还是影视作品,都相对于文字有更深刻的表现力。笔者曾尝试在学习曹禺的《雷雨》一课时带领学生欣赏影片《雷雨》.在讲解《窦娥冤》时插入相应影片的片段,而这些影片也是选取的同类影视作品中较为经典的版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一种更为真切的形式接受文学作品,调动学生情感以达到共鸣。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于作品本身的印象加深了。

三、与学生进行互动

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互动,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交流。出去教师站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解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还会存在一些简短的互动,如提问环节、开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当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过后的点评环节,这些都将构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备课环节还是课后的总结,都会忽视这些简短的对话,事实上,在人文性的传递中,这些微小的对话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更深刻的。有时候教师在课堂中的一句鼓励、一句肯定都影响到学生。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到自己的语言,尽可能以丰富的语言表达与学生产生交流,减少不必要的口头语等。在对学生产生点评的过程中,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避免使用否定语言,因为作文语文学科,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给予学生尊重的同时,关注到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被关注,逐渐增加自信,满足自尊。

四、走进生活展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