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工程十篇

时间:2023-04-06 22:34:36

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生态水利工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国家开始实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和部分地区饮用水严重缺乏的现象。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有的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要寻找生态水利建设的方法,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水利工程对所在地气候的影响

在我国,许多地区的气候都是比较稳定的,稳定的气候对农业等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在一些地区建设,一些地区的气候被改变。例如一些大型水库的修建,改变了所在地的空气湿度,进一步使当地的降水量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可能影响当地农作物的种植,造成一些生态物种的灭绝。

1.2水利工程对水体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中一个最大的影响主体就是水体。大型的水利工程修建后当地的水体分布发生了改变,这对当地的水体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一,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影响了地下水体的流动。在一个地区地下水的流动有着自己稳定的流动方向和流速,当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对当地地下水造成了来自水利工程中水体压力的影响,将会改变地下水体原有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这对当地的饮用水的取用是不利的,可能造成一些地区因此而缺水。第二,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方式。在一个地区地下水和河流水有着稳定的补给方式,这能对洪涝灾害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像水库这样的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将改变原来地下和河水的补给关系,这将导致一些地区产生严重的洪涝灾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河流周边农业的发展。

1.3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水利工程的建设最直接的影响是改变当地的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改变了河流的流向、一些大型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原来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引入了一定的外来物种。这些都将对当地的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将导致一些原有的水生生物因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而灭绝,而一些适应性较强的水生生物物种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这种改变就导致当地稳定的食物链产生破坏,威胁当地生物的生存。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对陆生生物产生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当地水资源的分布,造成一些陆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阻碍了生物的迁徙路线,造成一些陆生生物的直接灭绝。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将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导致生物间稳定的生态关系被破坏。

2、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为了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家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在原有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之上,采用新的建设方法达到对生态环的保护。生态水利工程符合我国生态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之上,采用更多的环保生态型技术和方案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在生态水利建设当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加强对水利工程所在地的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原则。在我国几乎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生态环境特点,在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特点采用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从而更合理的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第二,加强对整个水体系统的保护。一个地区的水体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整体,所以在水体保护当中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达到对水体的整体保护。第三,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周边生物物种的保护。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要根据生物多样性原则,采用更为合理的方法对生物物种达到更好的保护,在各项工程开始建设之前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

3、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和价值

3.1加强生态工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对河床岸坡进行更加有力的保护

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点是生态和谐,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采用更加生态的技术手段,对河床的岸坡进行更加合理的保护。同时生态水利工程采用更加先进的材料对河床进行加固,从而避免由河床岸坡的局部透水造成河流堤岸的溃堤。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对河流坡岸有更好的保护。

3.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当中,水利工程的建设者对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整体全面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具体情况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的技术改进。这样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3.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建设之前对水利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有效的评估,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减少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增加土地的有效利用率。而且减少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

4、结束语

水利工程对我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在建设中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我国河流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改变了部分地区的气候、对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要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达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和谐,达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浩波.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水利工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5):56-57.

生态水利工程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影响;原则;分类

一、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的,而这样使得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直接的破坏,导致河流局部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最终杀跌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得到了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有所改变,特别是对水库的建设。水库由于其本身的一些特性加上外界太阳的辐射使得其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并且由于在太阳辐射下增大了水面热量辐射值,从而使得蓄水后的坝前水温要高于天然河道水温,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繁殖;第二,影响河流的水质。河流水速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减小,因此,使得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受到了降低,致使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同时,也会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第三,影响气候和地质。水库的建设会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最终使得原来的气候被改变。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大量植被的破坏。水利工程建设必然会使得施工占地而破坏大量的植被,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并且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和污水将会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道中,使得河道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变,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进一步被恶化。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导致大量动物的被迫迁移,使得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二、生态水利工程

(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

首先,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的原则。每条河流的形状、流水状态、土壤状态都不一,每条河流都具有多样性,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不要只是盲目的效仿成功案例,要根据每条河流的特征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这样能够使河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被保留下来;其次,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的原则;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由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进行恢复,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不仅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而且还能够减少人们对这种破坏后的人为修复,总而言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次,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原则。河流创造的不仅仅是河流生态系统,它与周边的森林、田地、乡村、城市等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考虑到河流与森林、田地、乡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分类

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分为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综合型三类,以下分别对其进行分析。(1)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我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应该属“大禹治水疏通九河”。疏河使得黄河流域生态受到了保护。还有一部分水利工程的修建主要是为了改善城市水环境。其中一个最著名的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著称的杭州西湖,它主要是引钱塘江的水入城,经历代建设而逐步完善的。还有就是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的济南就是由于大明湖等泉湖而著称的,北京改善城市水环境的生态水利工程杰作有颐和园的昆明湖、中南海、什刹海、北海。(2)替代型。例如:广西的灵渠。二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为统一中国,开发南越(今广东、广西),运送粮饷,命令监御史禄带领十万人,筑坝凿渠,使属于长江水系的湘江和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连接起来,而成为我国古代从中原到岭南的唯一航道。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有南北两渠、分水铧嘴、大小天平、泻水天平、三十六座闸水陡门。全长三十四公里,其中南渠长三十公里,北渠长四公里。(3)综合型。都江堰是最好的代表,它是把保护改善生态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结合的典范。都江堰修建运行了2260年,是讫今为止582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水利工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水和谐,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二是2260年来发挥的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都江堰以神奇的3大件——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非常巧妙而顺应自然地实现了分流、泄洪、排沙和引水的任务。都江堰明显的生态效益体现在:(1)溉灌改善千万亩耕地的生态。灌溉产生的是经济效益,如果说淹没耕地是破坏生态,灌溉减少旱灾的干扰和破坏,当然也是改善生态的;(2)引水入城改善城市水环境,可说是最早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杜甫诗中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就是这种生态效益的生动写照;(3)都江堰利用鱼嘴实现了正、倒四六分水,洪水期四分入内江,六分入外江,枯水期又倒过来,六分入内江,四分入外江,从而既满足了岷江的基本生态需水又实现了引水供水目标,还兼有一定的防洪减灾作用。

三、结语

我国环境保护形势并不乐观,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河流水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来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会加重环境的负担而且还会使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最终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而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保护和尊重了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具杏祥,苏学灵. 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07) .

生态水利工程篇3

一、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一)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河流的自然分布

通俗地讲,水利工程就是建立在对自然水系进行人工干涉的施工过程。可以说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质就是通过人力实践和各种设施动力来改造河流使之符合人类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水系往往会渠道化,主要有这些表现: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也可以说是水利工程将婉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河床和边坡材料的硬质化,即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而这些改变都会影响到河流的自然更新和自然景观。

(二)水利工程的建设使河流生态系统趋于单一和静止

基本上修建于天然河道上的水利工程自然会直接影响到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表现为河流局部形态的非连续化和静态化,最终造成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被瓦解和消除。首先,水利工程建设要影响水质。自然水系的流速会因为水利工程建设而减慢,从而使得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降低,继而弱化了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降低了水质的自我净化能力,使得水质重金属污染现象频发且愈演愈烈。其次,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天然河道的水温和水质,这一点在水库的建设方面尤为明显。基于水库自身的一些特性,加之外界太阳的辐射效应因而具备了某种特殊的水温结构。这样就在太阳辐射下水面热量辐射值被增大了,蓄水后的坝前水温也因此超过天然河道的温度,这一复杂效应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繁殖。最后是对水系所在的地质和气候的影响。水库的建设会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最终使得原来的气候被改变。

另外,水利工程易造成侧向水流的非连续性。侧向水流的非连续性是由河流两岸建设的防洪堤造成的。侧向水流的非连续性的危害是:堤防妨碍了汛期主流与岔流之间的沟通,阻止了水流的横向扩展。鱼类、无脊椎动物等会减少,导致滩区和洪泛区的生态功能退化。其次,堤防把干流与滩地和洪泛区隔离,使岸边地带和洪泛区的栖息地发生改变。原来可能扩散到滩地和洪泛区的水、泥沙和营养物质,被限制在堤防以内的河道内,植被面积明显减少。鱼类无法进入滩地产卵和觅食,也失去了避难所[陈中海,生态水利工程初探[j].青年科学,2009(8)]。当然,水利工程还造成了水系所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是对植被的破坏。水利工程由于自身的占地而必然要破坏大量的植被,进而破坏了陆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从而破坏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水利工程还会排出很多废水和污水流入河道,引起河水水质变化,从而直接威胁到陆地生活的生存。

二、生态水利工程——生态视野下水利工程创新模式

生态水利工程是基于水利工程所造成了一系列生态问题而进行的自觉的反思和改进,从技术上、规划上革除工程建设中由于粗放式建设方式和技术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等重大发展战略思维的指导下,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进行了创造性结合,并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态建设技术和水利工程管理方式改进出发,树立正确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目标和战略系统。

(一)强化生态水利工程对河流多样性的保护

河流的多样性构成了河流周边陆地水系系统的生态系统性,因此保护河流的多样性是生态水利工程立项和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了保护河流的生态多样性,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包括河流与相关湿地、水下地形勘测、湖泊的形状与构成、河流平面弯曲度、水位变化幅度、急流与深潭比例、河流横断面形状及河床材料、河床的稳定性及淤积及侵蚀状况等,从而促进河流地貌数据库建设。河流生物调查,包括植物、鱼类、鸟类、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的物种分布地图以及规模和存量,建立生物资源数据库。并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河流地貌、水文和生物调查的特定技术设备。

(二)减少工程占地,保护河道净宽

要尽量采用直立式护岸改造河道,目的在于保护河道净宽,减少工程用地,增加土地有效使用面积,两岸占地相对较少,从而降低城市建设占地拆迁成本。因为斜坡式护岸要满足过流,相对河面宽度加大,再加上两岸河道占地面积较大,在城市部分繁华地带难以实现。也正因此,这种河道设计能够有效地保护河道宽度,制约违章建筑侵占。而直立式护岸最大的缺点就是河岸河床材料的硬化,影响河道的自然生态与城市景观和绿化生态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复式断面。

(三)着力整体性地修复已被水利工程破坏的河道

一条河流的广义水文系统包括从发源地直到河1:3的上中下游地带的地下水与地表水系统,流域中由河流串联起来的湖泊、湿地、水塘、沼泽和洪泛区。水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对于水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果仅仅考虑河道本身的生态修复问题,显然是把复杂系统简单割裂开了。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因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充分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问的相互作用,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而应考虑整个水域的生态系统修复,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

(四)重视河床岸坡的防护建设

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因为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栖息、觅食、产卵之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

(五)在防洪建设规划中融入生态建设

生态水利工程篇4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优势;前景

生态水利工程在我国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现在应该在深入理解生态水利工程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种生态水利工程,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水利工程的优势

生态水利工程的优势表现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小、地质活动影响小、符合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要求等。

1.1生态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小,这是因为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出发点是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共存,重视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这使得水利工程开发的首要原则由经济利益变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的组织设计过程中,更多考虑了水利工程对周围生物活动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等等。其在保证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前提下,保证区域自然环境的稳定,即使造成短时间内的环境破坏,但通过生态措施使自然环境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

1.2生态水利工程对地质活动的影响

传统的水利工程中拦河建坝是最常见的施工方式,它实际上就是人为的提升水平面造成水面压力增高,对地壳的压力增大,会加速某些地质活动的速度和周期,如地震、岩崩等。而生态水利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水利工程的建设更多的是利用河流自我修复功能的工程理念,在生态水利工程组织设计中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也就是在遵循自然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的基础上,探求最好的生态水利工程方案。这种水利工程组织、设计、建设观念,摒弃了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地质影响的做法,在河流原有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基础上,人为提高水平面等破坏地质活动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从而将水利工程对地质活动影响降到最小。

1.3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推广生态水利工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生态水利工程不是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而是在索取的同时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在不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各种生态建设提高自然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将水资源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实现保持、推动自然环境发展为目标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建设目标。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水利工程模式,能够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双重价值。

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应用前景

2.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也要遵循必要的原则,笔者认为现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①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的原则:河流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不要一味的追求所谓成功的样板,须知每条河流的形状、流水状态、土壤状态都不一样,生态水利工程要在河流这些自然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尽量保持其独特性、多样性的河流特征。②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的原则: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是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破坏的重要手段,保持和维护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有利于河流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③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原则:河流创造的不仅仅是河流生态系统,它与周边的森林、田地、乡村、城市等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考虑到河流与森林、田地、乡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2.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应用前景

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并不乐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对河流水域的破坏越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是必定会加重环境负担,其结果必然是水资源问题变得越发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在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水资源,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满足了人们对水资源的需要。现在生态水利工程仅在部分地区得到实践,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但由于其巨大的优势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必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生态水利工程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水利工程建设会引发地震

人类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会引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是人工湖在蓄水初期出现的、与当地天然地震活动特征明显不同的地震现象,亦简称为水库地震。水库诱发地震具有多种成因,其发震机理和诱震因素十分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为人们所认识。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小于里氏5级,属于弱震或微震,约占总数的80%以上;较强的水库诱发地震不到总数的20%,其中5.0~5.9级的中等强度地震10例, 6.0~6.5级强度地震仅4例。目前世界上已记录到的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为6.5级,1967年12月发生在印度柯依纳水库。

1.2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1.3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利工程阻碍了鱼类的迁移路线,切断了河流,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命周期;水利工程还改变了鱼类的生存环境,使鱼类的多样性发生较大的变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繁殖,影响鱼类的产殖活动,导致鱼卵的死亡。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河流的水生生物系统,还导致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1.4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的拆迁重建,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

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

2.1循环再利用原则

节约能源的最好方式就是循环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能够循环利用的材料,只是大多的施工单位都对此不以为然,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可以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收集起来,不懂得变废为宝的重要意义,甚至有很多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没有将建筑垃圾处理得当,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施工材料的循环利用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处理好建筑垃圾就能够极大的提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2.2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任何建设项目必须遵循的,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也不例外。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在满足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防洪等基本需求外,还必须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性,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不仅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同时也要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及遵循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唯有遵循了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建设好的水利工程应该能够承受干旱、冰冻、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为了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必须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对河势运动的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在进行河流横、纵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河流侵蚀、冲刷等特征。经济性原则也是任何一家建设企业在建设时必须考虑与遵循的原则。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中必须遵循效益最大、风险最小这一经济性原则。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风险是因为生态演替的过程与结果无法预先知道导致的。正是这种风险的存在就促使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应该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评估与监测。而考虑到效益最大,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可以充分的利用河流的自我恢复规律,使投入最少,达到效益最大化目的。

3.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视

对自然河流实施控制是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要求水利工程师树立新的理念,放弃传统的控制自然界理念的动机。由于人类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控制自然界,因此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才是人生存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为了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们应该充分的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设计与自组织这个自然界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3.2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的重视,处理好污水弃渣

污水弃渣的处理对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来说尤为重要。由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特许性,可以采取自然沉淀的方法来处理污水弃渣。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建立化粪池与简易的厕所来接纳工程施工区域的污水,从而达到防止污水对河流下游的居民造成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弃渣的堆放,必须确保施工区域原有景观在施工完成后能够恢复;首先开挖耕地的表土耕作层,并将开挖出来的表土耕作层做妥善的保管,以便在工程完工后用于覆土使用。

3.3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开发目标

在传统的水利资源规划当中是以流域梯级为开发模式,这种以流域梯级的开发模式常常追求百分百的开发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耕地与移民的补偿费用也变得越来越高,所以选择开发目标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保护耕地与社会稳定,因地制宜的选择开发目标。对于那些移民相对较少、淹没耕地相对较少的河流可以按照流域梯级的开发模式进行百分百的开发。

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关注生态是人们思想认识升华的必然结果。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水利工程生态问题的突出不仅降低了工程的效益,同时使得人和自然的和谐遭受到了破坏。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就是保护水资源平衡以及充分利用可持续资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达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和谐,达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浩波.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水利工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56-57.

[2]梁波.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2):156-159.

生态水利工程篇6

由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和“今日中国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办的“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论坛会议,今天正式开幕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围绕“重视生态保护,使水利工程造福于人类”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体现了大家对水利工作和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表现了大家对“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热情和浓厚兴趣。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水利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各位来宾、专家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对水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由于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能以仅占世界6%的可再生水资源和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并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水利功不可没。

水利工程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往往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影响,有的甚至是持续而深远的影响。疏导河流、整治河道、筑坝壅水和大规模引水等,不仅会改变地形地貌,影响河流生态,也会带来征地移民等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意识增强,水利水电开发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对水利工程生态影响问题的争论。特别是围绕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利弊得失,不少人提出了一些疑问和担忧。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工作上的具体体现。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生态影响问题,要求水利工作者比以往、比任何人都更加重视生态与环境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还必须抓紧兴建一大批水利水电工程。但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停止工程建设,停止发展步伐,也不能掩盖矛盾,留下隐患。水利工作者必须承担起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两副重担。

近年来,我们总结了历史上长期治水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要求,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治水中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侵害。在重视生活、生产用水的同时,注重生态用水。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有计划地进行湿地补水,保护湿地。通过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科学调度,实现黄河不断流,太湖水质改善,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生态得到一定修复,白洋淀、向海等湿地恢复生机。在地下水超采区,采取封井、限采等措施,保护地下水。重视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初步成效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在今后的水利工作中,我们将继续高度重视生态问题,把改善和修复生态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保护河流的健康生命,认真对待和科学处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妥善解决好工程建设中的移民问题,保障移民合法权益;完善项目咨询评估程序,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深入研究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都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积极探索水利工程有利于生态的调度和使用模式;等等。

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支持和配合。关注生态,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后人们思想认识的升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社会对水利工程生态影响问题的关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发扬科学精神,从不同角度提出关于水利工程生态影响的不同看法。我们相信:“理愈辩愈明”。“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论坛是“今日中国论坛”的主题论坛,“今日中国论坛”组委会为本次论坛的召开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热忱。论坛的召开为有关决策者、执行者和专家、学者之间构筑了一个对话平台。我真诚地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和学者,就“水利工程生态影响”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共同为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献计献策。

今天也是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五周年的日子。五年前的今天,为了适应水利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负责水利发展战略、水利政策经济法规等全局性、综合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咨询,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对策支撑。五年来,发展研究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出了一批质量比较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成功举办这次论坛,是对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五周年的最好庆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界中,草木山水无言,却总能为我们阐述宽厚不争的“大道”,自古长江东逝,黄河奔流,其势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却总能以其川流不息激发我们的才思睿智。让我们携起手来,以科学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探索解决水利工程自身带来的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水利工程篇7

传统的水利工程模式是以对水流的控制为目标建设水工建筑物,以满足人们对供水、防洪、发电、航运等需求。人们为了控制水流,或者改变了自然的水生态系统,或者把水从生态系统中分割出来,而引发水域生态环境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生物群落动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库蓄水对上游的淹没,导致的土地、自然文化遗产、景观、移民、动植物栖息地、生物物种多样性等的损失和破坏。水库调蓄,对库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地下水位、气候等产生影响;二是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江河水的自然流态发生变化,打破了河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三是水库蓄水对周边生态的影响。河道河床抬高,水库上游洪水水位逐年升高;下游河道冲刷加剧,甚至引起河口的海蚀等。忽视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一旦水利工程的作用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环境问题就必然发生;四是跨流域调水的影响。对调出流域的下游因水量减少产生的生态影响,如供水安全、河道断流、河口萎缩等;对调入流域的可能影响,主要有工程沿线的移民安置、水质污染、水生微生物传播疾病等。总之,传统水利工程模式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而轻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和保护,导致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生态水利的概念

生态水利生态水利的提出源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人们在遭受大自然的报复之后,对传统水利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最终向生态水利转变。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宏观上讲,生态水利就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因此,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与传统水利发展模式相比,生态水利工程模式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水资源利用中保护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目标在于维持水的持续性、可再生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水利要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水利生态水利模式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其目标要满足人类世代用水需求,体现人类共享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原则。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建设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下施行的,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能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又能留住青山绿水。生态水利工程模式以生态学方法为基础,运用生态整合方法,整合各种技术、行政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协调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关系,使得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持续稳定的,对外界不利因素具有免疫力。

3生态水利工程发展应注意的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发展生态水利刻不容缓。这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作用。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生态水利规划和设计。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中,生态理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与工程建设之间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灌溉、水力发电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护等,良好的水利建设可以保证经济健康发展,而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使水利建设中的一些破坏得以解决,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3.2开源、节流双管齐下,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水源管理考核制度。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进程。加快建设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工程,推广节水技术,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污水处理力度,积极推行水的循环利用。实行节水工程、分质供水以及各项节水措施,减少居民、企业生活生产用水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3应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

生态水利工程除具有传统水利工程的资源、经济和社会属性外,更关注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绿色农业与生态水利工程主要通过水资源的配置这一过程联系在一起。因此,生态水利工程在服务于农业水资源配置时,与先进的农业耕作管理措施相结合,减少对水自然循环过程的干扰;减少对耕地的侵占;高度重视生态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置潜力与绿色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协调性。

3.4完善监控体系,切实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水利工程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36-01

引言

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水利工程生工程建设的原则

首先,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的原则。每条河流的形状、流水状态、土壤状态都不一,每条河流都具有多样性,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不要只是盲目的效仿成功案例,要根据每条河流的特征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这样能够使河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被保留下来;其次,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的原则;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由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进行恢复,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不仅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而且还能够减少人们对这种破坏后的人为修复,总而言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次,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原则。河流创造的不仅仅是河流生态系统,它与周边的森林、田地、乡村、城市等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考虑到河流与森林、田地、乡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的,而这样使得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直接的破坏,导致河流局部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最终杀跌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得到了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有所改变,特别是对水库的建设。水库由于其本身的一些特性加上外界太阳的辐射使得其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并且由于在太阳辐射下增大了水面热量辐射值,从而使得蓄水后的坝前水温要高于天然河道水温,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繁殖;第二,影响河流的水质。河流水速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减小,因此,使得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受到了降低,致使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同时,也会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第三,影响气候和地质。水库的建设会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最终使得原来的气候被改变。

三、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四、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的拆迁重建,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可以说,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该区域的人们就要搬迁,而对这些移民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并且利用新城的现有资源来兴办一些工厂、企业,促进移民生活,但是如果这些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五、建立环境评价制度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生态水利工程篇9

关键字: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 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

一、 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里受到的影响

(一)河水流域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的修建地址都是选在天然的河道上的,这就使得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水利工程的直接破坏,致使河流局部的形态非连续化和均一化,改变以往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对河流的破坏主要是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温水质,特别是修建水库带来的水温的变化会影响水域内鱼类的繁殖,而且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河流的水流速度就会减慢,这就会降低水、气界面的交换速率与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对气候与地质带来影响。我们都知道水库会提高蒸发量,也就是说水库的修建能使降水增多,从这一方面来讲,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建前的气候。

(二)陆生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会破坏大量的植被,还会导致大量动物迁移。在修建水利工程时,必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这样就会影响这一代植物的生长。而且在修建过程中,工地排除的污水和工程、生活的垃圾会影响河道附近的动物,使它们不能在好的环境里生存,被迫迁移,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的修建区域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二、 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

(一)建设原理

生态水利工程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它既能满足人的需求,又能满足水域的健康发展的要求。所以在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工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操作就是将过去的施工管理转变成为“安全生产、施工、生态环境”三者相结合的全面的管理。尽量在施工中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寻求最佳的生态效益的建设方案。

(二)建设技术路线

生态水利工程的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把生态水文学和工程水文学当作工程的设计基础,对水文进行分析和计算;识别水利工程可能会影响到的关键的生态目标;将水利工程设计和环境工程的设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以实现水利工程的生态化。通常情况下该工程的服务范围非常广,其服务对象也比较多,所以必须要将设计建立在科学的计算基础上,再对敏感的生态目标进行识别,最后才能设计出与环境向协调的生态水利工程。

(三)建设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保护与恢复河流的多样化原则;第二,保持与维护河流的自我复原的能力的原则;第三,将修复整个水域的生态环境系统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的原则。

河流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水利工程必须按照河流的特征去进行建设,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河流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而河流的自我修复的能力则对减少水利工程的破坏有着重要的作用;河流在整个生态环境里面只是一部分,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周边的环境,包括农田、森林、乡村及城市等,只有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意义。

三、生态水利工程的分类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分为替代型、综合型以及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三种类型进行分析。

(一)替代型

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替代型生态水利工程就是广西灵渠,它与郑国渠、都江堰齐名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运河。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为了运输粮饷,就命人开凿灵渠,将湘江和漓江连接贯通,成为我国古代岭南连通中原的唯一航道。它由南北两渠、大小天平、分水铧嘴、泻水天平等组成,全长三十四千米。

(二)综合型

综合型的生态水利工程的代表是都江堰,它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及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完美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都江堰被使用了两千多年的主要原因是它将人和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而且还发挥着巨大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其生态和经济的效益表现在它的灌溉作用改善了耕地的生态,将水引入城市,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另外,它还利用鱼嘴来实现正倒四六分水,也就是说洪水期四分水流入内江,六分水流入外江,枯水期六分水流入内江,四分水流入外江,这样的分水法既能防洪还能抗旱。这些生态效益其实都得益于都江堰的地理条件,也就是它的三大件:宝瓶口、鱼嘴和飞沙堰,设计师巧妙地运用自然条件完成了泄洪、分流、引水和排沙的任务。

(三)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

纵观古今,我国最早的生态水利工程应当算是大禹时期的疏通九河,从历史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疏河直接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此外,还有一些水利工程修建后主要承担着改善城市的水环境的任务,例如杭州西湖、大明湖等。在杭州西湖的水利工程里,我们可以看到该工程主要是将钱塘江的水引入到城市里,然后又在历代的建设里得到完善。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带来的水资源的污染和水域的破坏日趋严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模式已经不能继续使用,因此,就要改变开发观念和方法,采用生态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洪浩波.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水利工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

生态水利工程篇10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流生态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148-01

水利枢纽工程中核心部分是水库的建设。具有调节性能的水库,通过调节在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不仅可提高下游水体的自净能力、有利于改善中下游水质状况及供水条件等,还可以促进渔业养殖、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事业。但是,水利工程对其周围的河流、土地、湿地生态系统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

所谓河流形态的均一化主要是指自然河流的渠道化或人工河网化。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平面布置上,河流形态的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二是河床材料的硬质化。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边坡护岸的迎水面也采用这些硬质材料。原因是渠道工程中可减少渠水的渗漏,以利节水。河流形态的不连续化是指在河流筑坝形成水库,造成水流的不连续性。

(二)水文特征的改变

水文特征的改变包括流速的改变、水位的改变、水温的改变以及水质的影响。施工期,工程截流引起河道接近坝址段水流流速增加;运行期,上游水面增大,流速变缓,下游受水库调节影响。水库修建后上游水位抬高,水动力条件将发生变化;下游河道容易产生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以致下游的天然湖泊、池塘断绝水源。水温可能产生分层现象。另外,产生的垃圾部分会排入水中,使水质变差。上游来水中携带的泥沙以及固体物质等在库底沉降,水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三)河流中生物多样性的改变

河流的人工化使得天然河道消失,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鱼类原有的产卵场地被迫改变;其次,大坝的建设切断了天然河道或江河与湖泊之间的通道,使鱼类觅食洄游和生殖洄游受阻;最后,库区及库下由于流速、水深、水温、溶解氧和饵料生物分布的改变,使水库生物群落发生变化,鱼类因水温和溶解氧在垂向上发生分层现象而成层分布,从而最终导致生物群落多样性将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统退化。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

现代水利的突出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恢复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把水利工程建设成“生态工程”,使水利工程一方面要满足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要求,另一方面要使水利工程满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一)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

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在堤线布置时,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二)岸坡防护

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三)景观建设

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