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设十篇

时间:2023-03-20 23:08:24

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篇1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要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和文化发展,但政治、文化发展又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既要靠经济、军事的“硬实力”,也要靠政治、文化的“软实力”。只有“硬实力”的发展,缺少政治力、文化力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科学发展,也很容易导致畸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注重“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发展的结果。实践表明,“硬实力”和“软实力”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不可或缺。特别要看到,我国人均GDP正处于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阶段,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社会的“软实力”建设至关重要。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为了增强当代中国的“软实力”,就是为了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客观要求。荣辱观作为一种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精神支撑。当今世界,我们依然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的严峻挑战,依然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的严峻挑战。他们通过音像制品、国际交流、贸易往来、情报活动、网络文化等途径和手段,向我们灌输西方的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我们颠倒荣辱、是非、美丑观念,使我们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最终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就业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必然会导致人们的精神追求、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和主导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既是我们战胜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挑战的锐利思想武器,也是引领社会新的道德风尚的一面光辉旗帜。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因素,西方道德观念的侵蚀和渗透,以及封建道德观念的沉渣泛起,都会对政治生活和精神领域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也会使一些人的道德伦理、荣辱是非观念发生嬗变。事实上,我国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也确实存在一些消极现象。腐败堕落、以身试法者有之,封建迷信、愚昧无知者有之,放弃自律、追随者有之,骄奢淫逸、挥金如土者亦有之……事实表明,提高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性课题。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适应了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有利于提高辨别荣辱、是非、美丑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影响的能力,对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知荣明耻、向善弃恶的良好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准确掌握其精神实质,不断把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引向深入。

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构建的科学体系上来理解和把握。“八荣八耻”的八个方面,相互联系、前后贯通,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厚的思想内容、严谨的内部结构、清晰的思想主线,构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以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为根本要求,涵盖国家观、人民观、科学观、劳动观、人际观、义利观、法纪观、生活观等一系列思想观念,涉及政治态度、价值取向、人生理念、公共行为、社会风尚、行为方式等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践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建设和评价体系。

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揭示的思想特质上来理解和把握。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中国封建社会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倡导爱国、重法、尊重科学等进步观念,但更推崇自我满足、人性自私,这是为资本扩张服务的。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则是社会主义的,既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又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适应了道德建设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要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又适应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划清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荣辱观的界限,从政治和社会的属性上界定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特征。

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展示的精神境界上来理解和把握。荣辱观既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展示的精神境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第一,“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展示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共同信念,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质,诚实守信的道德自觉,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是当今时代精神在道德领域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品格。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侵略而未亡,历尽劫难而不衰,具有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重要原因。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等观念,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传统美德的合理内核,并结合时展要求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得到了升华。

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上来理解和把握。荣辱观作为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是建立在一定哲学基础之上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理论的创新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精髓就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了道德建设的理念,概括了道德建设的内容,拓展了道德建设的途径,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阶段。二是实践的规范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八荣八耻”不但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而且对荣辱观念进行了具体规范,使荣辱观的实践活动有了科学的价值导向、规范的行为准则和具体的评判标准。三是旗帜的鲜明性。“八荣八耻”的提出,使是非、善恶、美丑泾渭分明,使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旗帜鲜明,使扶正祛邪、扬善惩恶有机地统一起来。四是指向的层次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着眼于全体公民,又注重广大青少年,既着眼于人民群众,又注重广大党员干部,这就把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

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要贯彻知行统一、学用一致的原则,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终身课题。

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是每个党员立身做人的政治灵魂。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过程中,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必须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也就是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诱惑与挑战面前风吹不动,砂打不迷,最根本的在于坚定理想信念。这就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理想不泯灭、信仰不动摇、思想不变色、行为不失范,始终做一名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的执著追求者。

思想道德建设篇2

一、当前党员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若干挑战

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现象,思想道德受到特定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总体状况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必须将其置于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作深层透视。在新形势下,党员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

(一)社会转型引起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在客观上给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带来了重要影响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它突出表现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和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从落后、封闭的社会向更加先进、开放的社会转型和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人的存在方式的重大变迁,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人的存在意义的危机,带来了党员思想道德信仰危机的可能性。同时,社会转型必然引发一个国家和社会道德体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新旧道德观念相互交替、冲突,道德文化体系出现结构性失调,社会道德秩序发生较大变动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引起党员道德建设状况趋向复杂化,主要体现为:第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促使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使得广大党员面临着利益选择和利益指向的新考验,同时也使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偏差。第二,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促使社会各个层面、不同利益的代表在政治上寻求不同的地位和权利,从而在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观念中也有了深刻体现。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的社会身份发生重大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阶层结构简单,社会结构由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两阶级一阶层”构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多元,这就决定了社会分层复杂化。这种复杂性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横向看,社会职业多样,遍布各个行业、各种岗位;二是纵向看,社会收入、地位差距较大,社会分化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党员社会身份的分化程度。在这种状况下,极易引起部分党员心态的失衡。

(二)全球化带来了政治、思想、道德、信仰等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

经济全球化影响着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大趋势,正深刻地冲击和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对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层面也有着全方位的冲击。第一,由于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感官主义、自由主义道德大行其道,这给我国传统道德带来了冲击。第二,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的市场化,带来了义利观的变迁。在市场经济下,个人的经济动机获得合法化,部分人对待财富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面临挑战,对财富和富裕生活的追求已经为社会所肯定。第三,市场经济强调竞争,人们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压力变成了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压力。崇尚“零和博弈”成为个别人的基本取向,甚至走向道德虚无主义。最后,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为载体,各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交汇在加速,人们面临的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价值相对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党员可能会思想动摇,失去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对当前所从事的事业信心不足,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疑虑。

(三)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党员的道德观念产生了侵蚀作用

社会发展,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倾向必然影响到党员的价值取向,使部分共产党员在价值取向上产生矛盾、困惑。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些文化垃圾、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随之传播,对部分党员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一定的腐蚀作用。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封建主义因素依然根深蒂固,造成了少数人的价值观扭曲。在这种背景下,党要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坚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更新与时展不相符的观念,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

(四)部分共产党员放弃了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自觉改造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发生部分共产党员放弃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追求安逸享乐生活的现象。有极少数党员干部把道德修养看作“细节问题”,从而放松了思想改造,出现思想道德滑坡。部分共产党员放弃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放弃马列主义,转而崇尚迷信。

(五)道德教育不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长期以来,对党员的道德教育出现一些失误:一是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这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已显得滞后和不适应。二是道德教育远离现实生活,远离党员的思想实际,没有发挥道德教育应有的作用和效力。在对党员进行道德教育时,重理论灌输、道德说教,轻能力培养、行为养成,其结果是造成党员知行脱节、道德理论与道德行为分离。三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着“拔高”社会道德水准的极端化现象。如一味强调共产主义道德的宣传教育,忽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乃至道德水平、道德境界的差异。

二、加强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认识党员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并认真加以解决,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当前,加强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在于:

(一)强化党员的道德自律意识,不断提高党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道德修养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加强道德修养,不仅关系到党员干部的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到党的整体形象,关乎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危。第一,通过学习教育来加强道德修养。引导党员干部努力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加强党性锻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增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同时,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人格力量为群众当好表率。第二,通过自省自律来加强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塑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克己”,通过自我约束,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自我约束是实现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在对待一些细节小事上,都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决抵御各种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培养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在“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中,提高自控能力。第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一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道德行为往往会出现问题。

(二)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员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党员思想道德建设,防止党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滑坡,要靠制度规范和党纪国法的监督和制约。第一,建立健全共产党员的道德规范体系。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反腐倡廉纪律、共产党员行为纪律以及公民道德纪律等,使道德规范具体化、实在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对那些不道德、反道德以及腐败的人和事,加大惩戒力度,警示党员领导干部,从外力上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意识。第二,完善监督机制。道德对人是一种“软”约束。道德规范的实施,离不开外在的道德监督。一是党内监督,就是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监督。二是群众直接监督。完善现有的各种群众监督渠道和方式,使之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努力探索和拓宽更多的新渠道、新方式。三是新闻媒体监督。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宣扬社会主义道德典型,打击假恶丑。四是组织监督。通过纪检、监察等专门机构的监督,加大监督力度。第三,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等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执行各种制度的监督检查。最后,健全评价与奖罚机制。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素质建设要与相应的科学评价机制相结合。建立科学的道德行为评价体系,使党员的道德行为获得相应的社会回报,不道德行为受到应有的惩治,真正做到奖优罚劣。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党员道德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文化价值观对加强党员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实现道德价值观的正确定位,必须在坚持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同时,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的价值理念,包括: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民主的观念、法治观念、崇尚服务的理念、尊重科学的理念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党员道德素质的基本源泉和有效途径。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坚守共产党人的基本价值尺度,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性工作。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才能确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及民主观、法纪观、道德观,党员干部才能深刻理解制度、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纪律的精神实质,才会自觉采取符合制度、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纪律的行为。同时,也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党员干部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制度、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纪律。

思想道德建设篇3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团员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镶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处景点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二、加强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实行中小学政治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课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懂得一些基本政治知识和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寓素质教育于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劳动技能素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形成稳定的个性特征为目的的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把握这一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向。在政治课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尝试:

1、转变教育观念,使教育与育人相统一。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使政治课成为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灌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无表达个人想法的机会,加之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使思想政治课面临严峻挑战。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把传授知识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进行“五爱”、“三观”教育。选择典型事例和材料,凭借感人的榜样,凭借教师的激情讲授,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去推动学生相信和追求一定的思想政治倾向和道德倾向,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还要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注重心理调适。

改善师生关系以塑造学生完美个性。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学有专长,还应是一个精神饱满、情绪乐观、人际关系协调、言行举止受人欢迎的人。为此,我们的课堂应营造一个安全而温暖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诚恳的态度与学生交朋友,设身处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使师生彼此心理相融、产生思想上的共振,杜绝“我教你听”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每一位学生领悟到自我价值并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3、注重课外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做到自强自理。

政治课教学不仅仅是学理论,更重要是实践,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改变过去重理论灌输而轻实践教育的不良倾向。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达到自强自立。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体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多途径特征。

中小学各学科所担负的德育任务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我们要求教师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以科学性为前提,渗透思想道德建设。同时,要求教师以严谨的治学风格、平等的师生关系、高度的敬业精神体现教育的示范性、有效性和教育性。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学校的德青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用插图激趣法、语句激情法、情景再现法、生情法、人物赏析法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用先进历史人物的言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革命事业心等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激发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外,在生物教学、数学教学、物理、化学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教育。总之,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应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教育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科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起着主导作用。

四、以班团队活动为手段,激发学生德育情感,促进德育目标全面落实。

思想道德建设篇4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全方位的渗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而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最快,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当代大学生,网络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一、网络生活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道德判断力的养成的重要阶段。网络信息良莠并存,多元的信息对免疫力不强的大学生极易产生冲击,并让他们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造成他们责任观念淡漠、判断力缺乏。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容易消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可能迟钝,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2.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网络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根据我们对897名本科学生(其中女生413人,男生484人)上网情况的随机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上网聊天的占50%,上网玩游戏的占45%,他们通过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形式,借助于在虚拟空间中虚幻的良好感觉,寻找逃避现实困难的"麻醉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处于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这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3.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传统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不断增大,使人际情感造成缺损。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会,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或网恋,过度地在网络上寻求刺激,封闭自己,脱离现实社会。这种间接的交往,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真诚的交流难以实现,造成家庭成员间、同学间、朋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导致大学生情商降低,交往技能缺乏,淡化个人的责任意识。

4.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在网上的很多行为,一方面缺乏有效地社会监督;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其自身又缺乏必要的个体道德自觉与自律。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网上行为的道德失范,给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些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网上下载”的习惯,通过这种“巧走捷径”的方式放弃了刻苦钻研;有的学生为了应考,居然公开在网上寻找“”期望一劳永逸地轻松毕业;有的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利用网络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有的学生沉溺于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而不能自拔,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等等。这些问题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5.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自我的同一,身心的和谐是构成一个人稳定的个体人格的基础。在“网络社会”个体可不受约束地以不同身份出现,这样就出现了个体“我”的分裂,导致了网络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的不同一。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可以毫不顾及地展示个性和本我的一面;可以毫不顾及地浏览暴力、恐怖和色情的信息,追求着感官的刺激;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考虑他人的看法和社会的规范。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又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网络中人格的无限制性和现实生活中人格的约束性,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个体身上,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人具有两种人格的情况(。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导致人格缺陷,甚至形成人格发展错位。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的建设策略

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越的技术平台,抢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如何改革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以应对网络环境下的新挑战,是每一个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做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应积极地把握住时展的脉博,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一)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更多的要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利用网络的吸引效应,围绕年轻的大学生群体,针对他们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让他们合理地安排社会活动、学校生活,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代替玩网络游戏,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使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挖掘;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科技创新中去,在科技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提高网络思想教育者个人素质,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新形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是“网盲”,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素养,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利用网络中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要主动研究现有的社会道德观念中哪些是适应网络社会的观念,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价值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工作。

(三)拓展教育时空,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在于放弃“强堵”,改为“疏导”。大学生如何有效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如何处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寻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的内容,而做好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调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鼓励学生进行意志锻炼,坚持现实人格与网上虚拟人格的协调一致,尽量克服对网络过度迷恋和依赖的不良心理倾向,勇敢面对现实生活,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因此高校可利用网上心理咨询的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咨询,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教育。

(四)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激发和培养内部动机。

随着网络的逐步延伸,信息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的生力军要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把握好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机遇必然要借助生涯规划,尽早地认识自我,完善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设计一生的事业发展路径。而大学生对网络游戏上瘾,完全是出于一种对游戏本身的痴迷和热爱,是出于一种内部动机的驱使。要真正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就必须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予以强化。如果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他们的学习动机就能被很好地激发,则对于其以后的学习生活能提供非常好的习惯支持。那些痴迷于电子游戏的学生,实际上对电子游戏也产生了一种类似“责任心”的情感,一切以游戏为最重要,有一种迫切“赢”得“战”胜利的需要。如果对待学习上的难题也能象对待游戏中的难题一样,一切就会变得不同。

(五)教育管理相结合,实现校园网络道德规范制度化

思想教育必须与适当的管理措施相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高校应当在法律规定和一般性道德倡导之外,制订更明确具体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把对学生的伦理劝戒和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国内外高校都有了许多有益的尝试。③通过制定、完善并执行如《校园计算机网络用户行为规范》、《大学生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制度化道德规范,将网络伦理道德指标纳入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既有利于明确用户职责和权利,也有利于查证和追究用户责任,对减少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是非常有益的。

网络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如何正确地利用这一先进有效的教育手段,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转换教育观念,利用网络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让大学生能够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在网络环境下遵守规范的伦理准则,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发展自我,勇于创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梅、梅英.教育与网络道德问题谈[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

[2]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1),第796-798页

思想道德建设篇5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民族地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载体

当前,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媒体,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等,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好成效,为基层党组织创新农民思想道德建设载体提供了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各种载体优势,最大限度运用好各种载体,是新农村建设时期基层党组织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一、积极创造活动载体

1.积极推进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活动载体创新

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中,创新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载体,培养农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优良品质;开展学习和表彰农村致富先进活动,增强农民致富决心。

2.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载体创新

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评选活动和农村道德评议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文明新风尚。

3.有效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庆祝娱乐活动

民族地区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挖掘这些民族资源,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活动。赋予其时代精神与内涵,把新时代健康向上的内容融入其中,既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又体现时代精神,推动各族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向现代性转变。

4.积极推进与时代相衔接的宗教活动创新

民族地区宗教具有多样化特征,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适当运用宗教积极的一面,把主流意识渗入到宗教活动中,坚持主流意识与宗教意识辩证统一;积极做好宗教活动现代性转化工程,使宗教活动成为新时期宣传公民基本道德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阵地和渠道,促进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稳定。

5.积极开展革命纪念活动

我国各族人民都有爱好和平、反对压迫、维护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大力开展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活动,传承革命优良传统,把革命纪念活动作为农民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引导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使“三个离不开”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农民心中,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力量,积极投身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充分运用文化载体

通过文化载体,为农民群众营造一个开放的思想文化环境,培养跨文化的态度、能力和行为,为各族农民群众相互尊重、团结奋进、共同发展繁荣打下坚实基础;全球化背景下,运用文化载体可通过主流文化引导农民群众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主导性;文化载体能大大扩展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使农民群众在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从中受到教育。文化载体具有多样性、渗透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形式多样,有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等。

1.大力开发物质文化载体

物质文化载体以物质形态存在,包括社会环境、景观建筑、文化教育设施、传媒等。物质文化能从整体上反映进步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使农民群众在优美环境中,获得教育渗透。一要着眼于农村发展实际,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到文化总体建设规划之中,大力发展能反映特定思想道德内容,充分展示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物质文化。二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根据各县、乡(镇)、村实际,开设农民业余学校、广播站、图书阅览室、修文化长廊等;利用乡镇党校、农民夜校、村活动室等阵地,通过办培训班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图书馆等各项文化事业,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要立足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把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积极培育民族文化市场。

2.充分运用精神文化载体

精神文化主要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等,是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文化载体的核心和灵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强化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功能,把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入先进文化构建和文化交流活动中,以新闻文化、广告文化、影视文化、音乐文化、网络文化等形式传播思想政治和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意识,弘扬科学精神,教育和引导农民。

3.充分运用制度文化载体

制度文化载体包括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农民思想道德建设要充分利用好制度文化平台,将制度内化为农民群众内心的思想信念,发挥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自由政策。二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修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三要全面贯彻落实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依法治农、依法治林、依法治路。四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地方县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依法治县、依法治乡、依法治村,根据各县、乡(镇)、村实际,制定和颁布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掌握和运用好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

三、大力发展大众传媒载体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向农民群众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递快、效率高、影响力强等特点。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大众传媒载体,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发挥各种传媒不同优势,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承载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引导功能。首先,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县、乡(镇)、村财政预算,对乡、村图书阅览室和广播站进行必要投入,配置一些现代化设备,有选择地征订各类健康有益书刊、报纸,力争村村都有图书阅览室、广播站,确保农民群众有书读,有报看,不断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其次,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将有线广播电视引入农村千家万户,推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第三,充分发挥各种传媒载体作用,积极探索和改进宣传方式,既要坚持党性原则,又要突出民族特色。既要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也要大力宣传报道各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促进各民族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有效运用网络载体

信息化时代,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凭借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及时性等特点,已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产生巨大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越来越多地接触和使用网络。民族地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应与时俱进,把网络当作重要载体加以运用。

1.加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

各级政府网站是党和政府进行政策宣传的喉舌,是党和政府信息、服务民众、与群众交流互动的窗口。一是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引导公众理解、支持和配合政府工作;二是积极推进网民诉求办理和在线互动交流,及时受理和答复网上投诉、咨询、意见及建议;三是定期开展领导访谈工作,并统一安排各单位领导参加市政府门户网访谈,与网民互动,解释新出台的政策,释疑解惑,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四是做好留言板、网上调查、网上听证、网上评议等栏目建设,及时分析汇总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的同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为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2.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和对商业网站、社会网站的引导

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宣传正面典型,弘扬社会正气,推广好经验等,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中的宣传教育信息移植到网络上,形成全方面、多层次的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在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充分发挥主流网站的示范导向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商业网站、社会网站的引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唱响主旋律,使网络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新时期的农民有较强的独立主体意识,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大力开发、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内容多层次、全方位向农民传播和诠释,把原本单调枯燥的说教变得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使农民群众更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目的。同时,要求基层党组织将各具特色、功能各异的载体有效整合,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具体实际有选择地综合运用不同载体,扬长避短,最大化地发挥好各种载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升臻,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几个理论问题[J].理论与改革,2004(5).

[2]王南甫.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功能及创新[J].学理论,2009(30).

[3]张艳莉.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论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思想道德建设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舆论氛围;社会保障;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92-02

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报告在第六部分谈文化建设时提到“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针对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导致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提出来的。加强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就如何加强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基础

思想道德建设无论是自律还是他律,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作为无形的力量加以约束和规范。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升华,它不仅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去,能正确引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同时,也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我们精神和灵魂,外化为我们一言一行的一个过程。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拓展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可以取得其持续效果和上档次、上水平的内在要求。

(二)树立社会道德模范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扎实宣传道德模范以及他们的先进事迹,使每个社会成员发自内心地真正地尊重和认可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先进的事迹。由、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每次评选出的道德模范感动着每一位公民。这类活动的举办不仅仅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模范,通过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社会上的耳濡目染,对人的道德素质持续产生影响。

(三)发挥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和选择性虽不可避免,但只要对社会道德争议的事件多视角、多观点和多层次地呈现,展现社会道德争议全貌,用事实说话,就能避免社会信息结构失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说有关社会道德争议话题的来源渠道,媒体要注意寻找重要新闻事实和权威意见加以突出,遵循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发展的规律,而不是没有根据地、绝对地平均报道。在报道社会道德争议事件时,媒体应该在后续报道中及时给予事件各方平等表达的机会。对道德失范者的后续报道,媒体不应仅停留在“已被警方抓获”的简单告知层面,要进一步关注其严厉惩罚,给社会以警示;对见义勇为者的赞赏,媒体也不能仅仅关注物质上的奖励,应该激发公众参与讨论,挖掘精神感召力与助人为乐本身的愉悦感,促使人们效仿。对一些敏感性强、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的案件,首先不要做定性或定论的评价,应重视舆论引导,积极与媒体沟通,对事实经过做出客观准确的报道,防止出现背离事实真相的不当炒作,误导公众。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将一部分基础性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经法定程序转化为制度、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等,依靠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加以推广。

(一)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补漏。也就是说法律不能裁判道德,但法律裁判的绝对是不道德的行为。而思想道德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积累而形成的,但是这种理念不是亘古不变的,因为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我们常说“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我们该出手时不出手,见死不救或者是见死不敢救,这就应该有一个法律或条例来规范这种应该出手而没有出手的行为,给予见义勇为者以法律上的鼓励和奖励。这类法律或条例的出台,可以说是锁紧道德与法律的搭扣。我们希望在经历先进文明及文化的发展后,最终形成以法律为基础、以道德为辅助的有效的社会行政管理体系。

(二)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量化,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见义勇为的行为。但是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如果见义勇为的英雄负伤后得不到及时救治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牺牲英雄的家庭生活得不到妥善的安排,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这样的结果往往使旁观者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回避态度。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见义勇为的英雄无后顾之忧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例如公务员的考核制度是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着手的,这其中“德”和“廉”直接体现了对公务员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勤”是间接涉及思想道德。可见我们在公务员考核制度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占到了60%。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是以工作实绩为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考虑对于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的考核,给予区别于工作实绩的物质奖励、奖金奖励、工资晋级奖励等等。此外,我们是否还可以考虑将公职人员的见义勇为行为纳入工伤医疗保险的范畴,并且把它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加分项目。对于非公职人员的见义勇为行为除了给予精神上的嘉奖和肯定以外,建立对非公职人员的见义勇为行为的社会救助基金和救助制度,从制度上鼓励和保障全社会见义勇为的行为。

(三)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建设的监督机制

从根本上说,思想道德建设主要依赖于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但是这种自觉性和自律性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如果没有他律行为,没有外在的道德约束和监督,指望道德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组织监督机制,从而形成一张广泛的监督网络,并加强各种监督的协同合作,对于一些社会行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赏罚。通过赏罚给遵纪守德者以制度和道义上的褒奖;给败德违法者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惩处,使其在经济上大受损失,甚至是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精神上付出沉重代价,以致身败名裂。只有提高败德违法成本,才能有效地消除和防止道德滑坡的行为。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动力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内容丰富,涵盖了社会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并未过时,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急需传统德育思想做补充和支持。我们要充分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一)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教育

第一,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人立于天地之间,应效法天地,自强不息地创造,才能成就人生、推动社会进步。自强不息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勇往直前。第二,勤劳俭朴。“克勤与邦,克俭于家”。勤劳、节俭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道德修养,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如唐代儒士李商隐所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第三,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实际上是说要以“义”为标准去衡量取舍“利”。市场经济是以获得利润为目的,这就需要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一道德取向启示我们要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我们要谋利,但又不能违背社会道德规范。

(二)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一直很注重对个人理想人格的教育,通过理想的人格来影响或引导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孔子把具有这种理想人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君子”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应达到的目标,而“圣贤”是极少数道德品质极为高尚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这种理想人格,反映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就是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从他律、自律到理想人格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把人的道德行为上升到理想人格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把它变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甚至是与生俱来的行为。虽然这种最高境界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最大限度地达到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的统一,即使成不了“圣贤”,最起码也要成为“君子”。

(三)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对自我修身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面对物质与金钱的诱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很容易发生偏离。我国古代社会以“礼、义、廉、耻”为核心价值观,古人对自身的修养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要求。这些思想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传统德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都是从实实在在的小事情抓起。让我们从点滴开始做起,在全社会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生态环境,从形成文明素质、提升生活品质的高度进一步开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思想道德建设篇7

一、党员队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党员队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党的性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个人素质提升的必然选择;既是历史的客观要求,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党员队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其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能力,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而在诸多的个人修养和能力中,思想道德素质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基础,其他修养和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人们常说的“先做人后做事”、“先修心后修行”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有的人才思敏捷、学识丰富,却很难有所作为,甚至走向历史的反面,成为人们唾弃的对象,关键就在于其思想道德修养没有过关。

(二)党员队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永葆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党的先进性既体现在理论上又体现在每个党员的具体实践上。如果广大党员思想混乱、信仰不坚,世界观、人生观扭曲,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甚至蜕化变质,最终就会使党丧失先进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一些国家的执政党抛弃马克思主义,从而导致党的变质与解体就是证明。所以,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三)党员队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应该讲,我们党员队伍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少数党员思想滑坡现象令人担忧,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淡化、生活作风腐化堕落,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是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是各种腐朽文化、落后观念回流冲击的表现;既与党员管理体制不顺、教育手段落后有关,也与党员自我教育不够有一定联系。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振奋精神,紧跟形势,切实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党员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个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受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影响,目前在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理想淡化”。有的党员干部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认为理想太遥远,对党的事业失去信心。个别党员干部把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中的腐败现象看作是党的问题,时常发出“世风日下,今不如昔”的感叹,思想上困惑迷茫。有的企业党员认为现在的党员与非党员一个样,在企业为老板打工,只是老板的雇工,体现不出党员的荣誉感,只是每月多交几元党费而已。尤其是企业下岗职工党员,怨气大,牢骚多,情绪较激动。有的党员对组织心存不满,讲怪话、消极话,在群众中不仅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反而起到负面影响。

(二)个别党员宗旨意识弱化。少数党员不能正确处理“德”与“得”的关系,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利益经济”,存在“无利的事不做、无名的事不干”的想法,甚至个别党员与群众争荣誉、争待遇,影响了团结和工作。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背离了入党初衷,不顾集体和国家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福利,捞好处。有的党员干部精神不振,工作标准不高,服务态度不好,“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个别党员组织纪律观念淡化。表现为不愿接受组织约束,游离于组织之外,我行我素。有的党员只要权利,不要义务,不做党组织分配交给的任务,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卸任干部不能正确对待组织的安排,以各种借口不参加组织活动,不支持新班子工作。少数党员在领导岗位上忘记自己入党时的承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

(四)个别党员政治理论学习不重视。有的认为,学习既学不来粮食,又学不来经济,更学不饱肚子。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以年龄大为由,不想学。有的对学科技知识还有点兴趣,而对政治理论根本打不起精神,长期“失学”。

三、党员队伍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一)在教育培训上不适应。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既需要政治理论的指导,也需要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知识的武装;既追求丰厚的物质生活,也追求多彩的精神文化娱乐。但是目前在教育内容上仍然重政治,轻业务;重理论,轻技能。在教育手段上,缺乏开拓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性与党员需求的多元化不相适应,从而使党员教育低效应。个别基层党组织放松了党员的教育和学习管理。特别是有的农村党支部没有经常组织广大党员系统地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上级党组织也不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加之农村党员文化素质偏低,致使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之甚少,思想道德素质提不上去,也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实。

(二)在党员队伍管理上不适应。特别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结构失衡,年龄老化趋势加剧,改善党员队伍结构非常迫切。有些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思想觉悟低、党性差,要么不发展党员,要么就排斥能人,造成了党员队伍老龄化,素质偏低,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缺乏活力。再就是个别党员的违纪违法行为扭曲了党的形象,严重影响了青年入党的政治热情。此外,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标准和程序缺乏操作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导致“出口不畅”,影响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些党的基层组织班子涣散,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没有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不交任务、不压担子、不提供平台。有的甚至怕得罪人,对党员的不良行为不愿管、不敢管,对违纪党员不举报、不反映,没有很好地履行监督管理职能,使部分党员荣誉感消失,客观上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三)党群关系不密切。有的党员干部与群众联系不紧密,遇到重大问题或困难,不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缺乏向群众做深入细致思想工作的韧性;有的干部只重政绩不重实际,急功近利,办了一些超出群众承受能力的事情,引起群众不满;个别干部,贪赃枉法,成为社会不稳定的矛头所指;一些党员干部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方法简单,疏远了党群、干部关系。

四、加强党员队伍思想道德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员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关键要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检查、监督、考核为手段,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一)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要把党员干部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任务,各级党委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阵地,发挥教育对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党的宗旨教育、传统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突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焕发拼搏创新的进取精神,切实解决党员干部在政治觉悟、思想作风、廉洁自律、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思想教育创造一种氛围,营造一种环境,达到使正气上扬,邪气收敛的目的。一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培训要纳入干部正规化培训的规划中来,以各级党校为依托,通过政治理论、文化科学知识、经济理论知识培训学习,真正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二要改革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活动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创新培训手段。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等现代传媒的作用,实现教育培训手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使教育手段信息化、技术化、网络化和现代化。

(二)加大党员队伍普法力度。当前,党员队伍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既有其道德偏差和不轨的行为因素,也有违法的法律因素,这就要求加强党员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从法律范畴上对党员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加以定位,运用法律的力量强化其约束力度,克服主观上的随意性倾向,规范和修正党员队伍思想道德行为出现的偏差和不轨行为。一方面要坚持教育、引导和规范,实现“软”约束,即自律;另一方面要强化法治,完善法治,实现“硬”约束,即他律;真正做到“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整体推进。

(三)对党员实行分类管理。首先,按年龄层次提出不同要求。老党员要凭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向群众做好宣传,为组织分忧,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要把群众的意见、建议与要求及时反馈给党组织,努力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中青年党员特别是有一定经营能力、有发展经济潜力的年轻党员,要带头学科技,用科技,努力开拓市场,积极探索新兴产业,示范、带动、帮助周围群众发展经济;并在执行政策、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兴办公益事业、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带好头。其次,按行业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务农党员应突出一个“引”字。将重点放在带头从事高优农业或发展家庭工业上。通过先行示范、传授技术、帮助促销等,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推动高效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带动农民群众致富。从事私营企业或大户营销的党员要突出一个“带”字。应正确把握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多雇用些非亲属群众,特别要带头顾及那些在致富过程中落了伍、仍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户。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要突出一个“聚”字。要敢于亮明身份,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配合党组织,做好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等工作;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协调解决劳资矛盾,把广大职工团结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同时要立足本职,争当业务上的行家里手,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

思想道德建设篇8

一个人从孕育生命到走向终结,是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消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学前教育开始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梦,体现着自我价值。也有一些人误入歧途,成为社会的罪人,青春年华毁于一旦,这是因为生长、教育环境的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正所谓家风、学风莫疏忽,一生成败定乾坤。因此,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只有不断汲取知识、增长才干,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矫正自己的人生坐标,逐渐成为一个有文化知识和造福社会的劳动者。

二、充分认识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特别是党的十明确了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让全国各族人民为之振奋,激情迸发。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首先,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文化需求矛盾越发凸显,广大民众吸取精神“食粮”的愿望极为迫切,这就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以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己任,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时代内涵,彰显兵团特色的新型文化队伍,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职能,为青少年创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然后,全面依法治国已植根于广大民众的内心,崇尚法制、依靠法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用法律、法规和制度来解决、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正愈来愈凸显出来,全民学法、懂法、用法的良好风尚已经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为构建法治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人人都必须依靠自身能力参与市场竞争。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广大劳动者紧紧围绕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各行各业扎实工作、奋力拼搏。全民上下凝心聚力、砥力奋进的磅礴气势,深深感染影响着年青一代,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全新的力量源泉。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较多不利影响。如一些社会导向将个人价值取向无底线放大,导致自由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的泛滥;一些党的干部把党性党纪抛于脑后,腐化堕落成为人民的罪人;有些人受西方反华和敌对势力的唆使,出卖国格、人格从事和分裂祖国活动,成为的“马前卒”,最终落得身败名裂;一些腐朽有害信息如黄赌毒等通过互联网媒介传播,严重腐蚀着年轻人的心灵,因此,抓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全社会共同行动,构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有自身的免疫,也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呵护培养。首先,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生活的避风港湾,孩子从小接受学前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都会经历小学、中学到大学这样的学习教育阶段,学校自然成为其生活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针对青少年的好学、好奇和单纯无瑕的内心,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的体制体系,真正让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然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筑牢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教育的基础。虽然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手段和形式上不同,但是,家庭和学校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对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后,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基础,同时现代社会分工和文明进步也促进了教育的多样性。而社会公共文化教育设施以及各种大众媒体、公益活动等为社会教育提供了实践的必要条件。因此,对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基本体系。

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思想道德建设篇9

关键词:民办院校;大学生;道德建设

一、民办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常见问题

1、价值观出现多向选择,功利心思严重

人的价值观是精神层面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了人的思想意识定位,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属于成长阶段,思想意思形态难免收到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影响,社会在转型时期,是矛盾凸显的时期,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着双向性,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总体上是积极乐观的,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有思想,有创新,自我实现意识浓厚的。但是转型期,也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在多元化的社会,各方面的事物和道德评价不是单面的,往往偏于复杂和多重性,因此,一部分心理成长过程中需要成熟和理性的学生,在价值观念的形成期会出现迷茫状态。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越来越强,大学生们对知识的猎取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都有所增加,但是学习的目的性会出现一些偏差思想,如带一部分功利性的色彩,比如学习的更好使为了追求更好的名次而不顾其他。很多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成绩的提高,忽视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也只是处于应付的状态,在成绩方面也不过多追求高分或者深入的研究。因此,市场化经济带给学生们的利益研究和等价交换原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面冲击,再加上很多媒体电视节目也有一些功力性的导向,是的大学生对于知识能力与道德品质之间的权衡出现了求与舍的状态,比如,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积极表现,甚至与大家刻意保持好的关系等,并要求进步,早日入党,但是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在就业的时候,多一些优势和选择,那么入党的动机便显得不那么纯粹和高尚,这些学生在行动上入党,思想上落后,难免在日后进入社会后出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和人生问题。

2、错取的人生观

在大学期间,是一个学生由小社会过渡到大社会的转折时期,正确的人生观,和对人生理想的塑造,是绝对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是否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理想,是否具备一个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生理念,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成长至关重要。在社会转型期间,很多学生受到各类的社会观念,网络思潮等导向,在思想上远离正确的人生信念,政治上出现模糊的思维,缺乏民族的责任感和社会的主人翁精神,很多学生以个人发展为前途,关注个人,忽略集体,注意个人的思想事项,模糊政治倾向,甚至出现了一批学生注重追求物质享受,淡漠人生价值理念,对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类化思维,对于社会注意和共产注意意识淡化,处于社会迷茫期,对于是否能够坚持社会注意道路,实现共产主义保持疑虑,甚至很多学生出现崇洋,认为国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理想社会,认为国外有更好的机会。淡漠人生正确信念和信仰。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议

1、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塑造和感染力、影响力很重要,大环境健康,小树苗才能更好的茁壮。因此,民办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当积极研究塑造。学校应当着力研究一些塑造文化的宣传用语,促进措施及互动参与活动,比如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很多学校在搞一些文化氛围评比系列活动。如文明寝室,文明学生,文明集体等,这些活动往往起着带头作用,能够鼓舞学生们的思想情绪,提高内心正能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内在道德修养。同时学生的诚信是进入社会的主标签,因此,加强学生诚信思维,建立诚信档案,将诚信道德思想等评分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参与到学生的奖学金等评定中,从而约束学生的思想偏颇。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类的比赛、竞赛活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情操,提高水准。另外提倡学生们参加社团,比如红烛协会等,通过社团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总之,各类集体和特色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可以通过互动内容,使得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得到一个正向的塑造,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建设

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知道,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在党的九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信仰,为的就是理想。尽管他们都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一定会在自己手里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因此,“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因大学生在校期间,遭遇成绩普通,学业障碍,竞争失败,失恋等负面情绪的时候,需要一个正常的调节和适应,并优化内心,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因此,积极推进理想信念建设,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人文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理想信念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学校把人文培养和学科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提升个人信念水平,是塑造一个好的理想信念的必经之路。因此,在考虑大学生的感情阶段和社会接受力,学校应当做一些宣传品质的视频播放,如孔繁森,焦裕禄等这些先进人物。将雷锋精神、长征精神、抗洪精神等融汇到学生的培养结构中,激发学生的人生理念和信仰,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努力奋斗的精神。

思想道德建设篇10

一、加强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荣辱观的“八荣八耻”不仅是新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南和行为准则,也为企业党建工作、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荣辱观承载着历史与传统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道德规范和精神支柱。因此,加强企业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职工高尚精神境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改造全体职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职工荣辱意识的过程。是推动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基础工作,是企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引领思想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

企业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广大企业职工来讲就是一种导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工作有业绩,生活有政治,交际有形象,过好“政治关”和“生活关”,这是抵御各种诱惑和腐败的法宝。我们说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一个是非不明,荣辱不清,甚至思想道德堕落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够认真履行共产党员的义务和领导干部的责任的。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要检点自己,时刻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必须做到正人先正己,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自觉抵制各种各样的腐朽思想和享乐、拜金主义作风。

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搭建企业思想道德建设平台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传统文化相协调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群体意识的驱动下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它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由此可见,企业文化都是职工价值观的取向,是职工思想道德凝炼的具体体现,因此强化和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无疑为思想道德建设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四、强化党员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模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人就应当自觉遵守党的基本路线,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做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头羊。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走在思想道德建设的最前列,在践行企业优良的思想道德上做表率。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要靠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的提高,要靠广大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党的形象,要靠广大党员用行动去树立和维护。因此,要把优良的思想道德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党员的表率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在企业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产党员应当结合本职岗位,自觉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贯穿于工作、生活的全过程,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和道德实践标准,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在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率先垂范,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追求真理,坚持原则,模范遵守党纪国法与企业规章制度,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赢取企业职工的信任和拥护。

五、全面加强企业职工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抓好企业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工作的正面灌输,及时组织职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及企业文化的培训学习,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及时了解职工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准确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那些思想消极、品德有偏差的职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要因势利导,有效遏制职工思想道德滑坡的势头,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及时表彰思想先进,品德优良、爱岗敬业的职工,并安排优秀的职工到思想消极的职工身边工作,对思想落后的职工进行帮助、熏陶和感染,促进企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对于企业思想道德建设的。我们要全面营造有利于良好思想道德建设的条件,对企业职工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做到行动有规范,行为有标准。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思想道德优秀的职工进行奖励,用他们的行为潜移默化其他的职工;对思想道德败坏的职工要进行严厉的惩处,以警示企业其他职工。还要大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职工工作和生活环境。

总之,积极探索企业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既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又有利于时代要求的体现,既有利于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又有利于企业职工价值取向的定位,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新时期企业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长水.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2.

[2]戴钢书.企业文化新论[M].人民出版社,2005年.12

[3]詹培民.新世纪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