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5:01:54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篇1

根据我个人学习《决议》的初步体会,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学习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对青少年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的思想教育,这是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好《决议》基本任务的关键。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主要内容是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动力,以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为标志,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目的;明确农业是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智力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能够长时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基本分配形式,其他分配方式作补充;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逐步实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温饱,第二步达到小康,第三步争取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程度,基本上实现四个现代化。

大家知道,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以蒸汽机为标志的首次产业革命,以电动机、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逐步形成全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一体化。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而派生出来的经济危机和抢夺世界市场而由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尽管现在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较小,但这种制度长期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领土纠纷、各民族之间不同的而产生的矛盾,从而形成的地区间的局部战争至今不断,为了从根本上发动战争和制造灾难的资本主义制度,列宁领导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中国人民“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可知,即将过去的20世纪,也就是战争和革命的世纪。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整个建设过程中,要吸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训,这个教训概括起来就是六轻六重:“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环保;重个人,轻集体;重本国,轻世界”。由此产生少数人富、多数人穷,一国之内和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世界上少数富国强国,借“人权”、“民主”、“自由”等幌子,对大多数穷国、弱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行经济上的掠夺、将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污染转嫁到第三世界的双料殖民主义。

为了不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老路,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和现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三强调:我国实行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四个现代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要协调发展,城乡一起现代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一起抓。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倡导富国与穷国、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一律平等,引导全人类向和平、发展、进步、繁荣方向前进。

各级各类学校在学习和落实《决议》过程中,同时要学习和贯彻邓小平教育思想,其别要重视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我认为,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实行“三个尊重”,这既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又是落实《决议》必须掌握的指导思想的要点。因此,要将学习落实《决议》和坚持贯彻邓小平教育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中主要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即要求教育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大家知道,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现代化就等于工业化,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它既未区分古代小农经济和现代大农业经济,又未考虑当今世界57.7亿人口中,发达国家只占11.7亿人口,46亿人口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80%的人口都在农村,如果农村、农业、农民不现代化,这些国家就根本谈不上现代化。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是“用农村的愚昧、落后创造城市的文明、进步”。现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再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老路,而要走城乡一起现代化的新路。中国一直强调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四个现代化,并且再三强调要把加强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从而实现城乡一起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农村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广大农民创办起上千万个乡镇企业,据1995年的统计,全国共有乡镇企业2463万家,总产值52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28%,出货值4400亿元,利税3095亿元,从业人员1.26亿人,占全国剩余劳动力的一半,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一。实行亦工亦农,就地利用物力和人力资源来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农业脆弱、农民贫困的状况,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尽快地奔赴小康。现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有了良好的起步。例如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总结该村经济腾飞有三靠:一靠教育,二靠政策,三靠干部。华西村早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现正在普及高级中等教育。华西村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也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时,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

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思想教育中,要以“育人”为中心、“做人”为主线,来规划和实施《决议》。正如《决议》所指出的,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特别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在“三个面向”战略方针指导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家庭教育,优化整个社会的育人环境,从各个方面各条战线形成培养“四有”新人的合力,从小至大,逐步养成“家庭中的好孩子”,“学校里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四有’好公民”。为此,要注意研究和改进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善于利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育人”和“做人”的有利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有利因素大致上有三点。一是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是世界上生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平均每年10%左右的增长率。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发展得比资本主义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所增强,广大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二是城乡落后面貌正在得到迅速改变。我国不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是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状况最好的国家。据统计,中国1978年有贫困人口2.5亿人,经过党和政府实行推广科技的“星火”计划,改良耕作技术和推广优良品种的“丰收”计划,实行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的“燎原”计划,经过18年的努力,我国的贫困人口已减少到目前的6500万人,也就是说,78%的人已经脱贫致富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最近已下决心,要在2000年前,努力解决剩下的6500万人的贫困问题,从而使12亿人都一齐奔向小康。三是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获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正在大力抓紧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涌现出张家港市、天津市和平区等先进典型,而且还涌现出徐虎和李素丽等模范人物,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今后将随着《决议》的落实,逐步达到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在全国范围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就可以避免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滑下来的老路。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中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而产生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困惑和动摇。这些消极因素,又会对学校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应善于充分利用社会有利因素来克服负面影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能够认真形势,明白道理,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能成功的信心。

第二,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合一的原则。要把课堂讲道理和走向社会了解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要善于利用、国家教委有关领导部门的倡导,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要让学生看一百部好电影,唱一百首革命歌曲,看一百本好书,参观一百个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项活动。同时,学校自身也因地因校制宜开展校庆活动、运动会、艺术节,升国旗、唱国歌,请劳动模范、老干部、老红军和老校友作报告、讲传统,收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实效。切忌“假、大、空”,搞形式主义。

第三,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文明城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主要指校舍、教室、实验室、图书仪器设备和校园的整个布局力求绿化、美化;软件建设主要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各种规章制度等精神面貌方面的具体要求。在当前国家财力物力有限和教育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精神,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来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硬件建设力求简朴、实用、大方、优美,软件建设力求高尚、育人、实效。要力求使校园文化建设既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能符合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起示范作用。

第四,在“三德”教育过程中,要力求做到以社会公德为标准,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家庭美德教育为基础,使三者有机地形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目前,我国12亿人口生活在3.2亿个城乡居民家庭之中,每个家庭都是整个社会的基层细胞,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就要依靠3.2亿家庭。在家庭美德建设过程中,既要发扬中华民族子女孝顺父母长辈的美德,夫妻双方忠诚相爱、白头偕老、关心爱护子女的传统美德,又要具有男女平等、爱好学习、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家庭成员中只有切实做到子女对老人尽“孝”、夫妻双方忠诚相待、父母对子女既爱又教,才能达到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有少数男女青年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性解放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克服这种消极影响。

至于说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很有道理的。虽然天下父母皆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好愿望,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日愈增多,许多年青父母正在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教,但也有不少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期望过高和受到不上大学不成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家教不甚得法,往往采取加重子女学习负担的方式(如有些学校布置更多的作业,让子女上英语班、计算机班或其他学科补习班等),为使子女能考上重点大、中、小学,忙得不亦乐乎。正如一个人食之过多的东西反而消化不良一样,不仅收效不大,反而有损于孩子的健康。更有甚者,为了使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习,就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使孩子变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小姐,这就难于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许多学校现在都在举办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从孩子的心理、生理、兴趣、爱好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这种做法应该提倡。

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校中尊老师,家中孝父母”的教育。现在我国夫妇加一个孩子的小型家庭日愈增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大家庭日愈减少,儿孙利用节假日去看望父母、祖父母,享受一次“天伦之乐”,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年青人,平时对父母少奉献而多索取,父母故去时兄弟姊妹之间去争夺父母有限的遗产,甚至有人把失去生活能力的父母推之门外而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这种不良现象也要在家庭美德建设过程中加以克服,并坚决杜绝。

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指导下,依靠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各界知识分子开拓创新,奋发努力,艰苦奋斗,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当前的问题就在于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不高、效益较差、浪费很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要进行技术开发,二要加强科学管理,三要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这三者都要依靠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现在活跃在各行各业的职业岗位上亿万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只要有李素丽、徐虎式的高尚职业道德,就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篇2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新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我国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化代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根据我个人学习《决议》的初步心得,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学习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对青少年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的思想教育,这是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好《决议》基本任务的关键。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主要内容是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动力,以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为标志,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目的;明确农业是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智力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能够长时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基本分配形式,其他分配方式作补充;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逐步实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温饱,第二步达到小康,第三步争取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程度,基本上实现四个现代化。

大家知道,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以蒸汽机为标志的首次产业革命,以电动机、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逐步形成全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一体化。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而派生出来的经济危机和抢夺世界市场而由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尽管现在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较小,但这种制度长期形成的国和国之间的领土纠纷、各民族之间不同的而产生的矛盾,从而形成的地区间的局部战争至今不断,为了从根本上发动战争和制造灾难的资本主义制度,列宁领导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中国人民“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可知,即将过去的20世纪,也就是战争和革命的世纪。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整个建设过程中,要吸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训,这个教训概括起来就是六轻六重:“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环保;重个人,轻集体;重本国,轻世界”。由此产生少数人富、多数人穷,一国之内和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世界上少数富国强国,借“人权”、“民主”、“自由”等幌子,对大多数穷国、弱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行经济上的掠夺、将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污染转嫁到第三世界的双料殖民主义。

为了不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老路,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和现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再三强调:我国实行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四个现代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要协调发展,城乡一起现代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一起抓。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倡导富国和穷国、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一律平等,引导全人类向和平、发展、进步、繁荣方向前进。

各级各类学校在学习和落实《决议》过程中,同时要学习和贯彻邓小平教育思想,其中非凡要重视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我认为,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实行“三个尊重”,这既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又是落实《决议》必须把握的指导思想的要点。因此,要将学习落实《决议》和坚持贯彻邓小平教育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中主要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即要求教育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大家知道,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现代化就等于工业化,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它既未区分古代小农经济和现代大农业经济,又未考虑当今世界57.7亿人口中,发达国家只占11.7亿人口,46亿人口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80的人口都在农村,假如农村、农业、农民不现代化,这些国家就根本谈不上现代化。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是“用农村的愚昧、落后创造城市的文明、进步”。现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再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老路,而要走城乡一起现代化的新路。中国一直强调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四个现代化,并且再三强调要把加强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从而实现城乡一起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农村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广大农民创办起上千万个乡镇企业,据1995年的统计,全国共有乡镇企业2463万家,总产值52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28,出货值4400亿元,利税3095亿元,从业人员1.26亿人,占全国剩余劳动力的一半,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一。实行亦工亦农,就地利用物力和人力资源来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农业脆弱、农民贫困的状况,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尽快地奔赴小康。现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有了良好的起步。例如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总结该村经济腾飞有三靠:一靠教育,二靠政策,三靠干部。华西村早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现正在普及高级中等教育。华西村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也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时,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

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思想教育中,要以“育人”为中心、“做人”为主线,来规划和实施《决议》。正如《决议》所指出的,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非凡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在“三个面向”战略方针指导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家庭教育,优化整个社会的育人环境,从各个方面各条战线形成培养“四有”新人的合力,从小至大,逐步养成“家庭中的好孩子”,“学校里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四有’好公民”。为此,要注重探究和改进以下五个方面的新问题。

第一,要善于利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育人”和“做人”的有利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有利因素大致上有三点。一是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是世界上生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平均每年10左右的增长率。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发展得比资本主义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所增强,广大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二是城乡落后面貌正在得到迅速改变。我国不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是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状况最好的国家。据统计,中国1978年有贫困人口2.5亿人,经过党和政府实行推广科技的“星火”计划,改良耕作技术和推广优良品种的“丰收”计划,实行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的“燎原”计划,经过18年的努力,我国的贫困人口已减少到目前的6500万人,也就是说,78的人已经脱贫致富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心,最近已下决心,要在2000年前,努力解决剩下的6500万人的贫困新问题,从而使12亿人都一齐奔向小康。三是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获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正在大力抓紧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涌现出张家港市、天津市和平区等先进典型,而且还涌现出徐虎和李素丽等模范人物,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今后将随着《决议》的落实,逐步达到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在全国范围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就可以避免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滑下来的老路。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中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而产生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困惑和动摇。这些消极因素,又会对学校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应善于充分利用社会有利因素来克服负面影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能够认真形势,明白道理,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能成功的信心。

第二,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合一的原则。要把课堂讲道理和走向社会了解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要善于利用、国家教委有关领导部门的倡导,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要让学生看一百部好电影,唱一百首革命歌曲,看一百本好书,参观一百个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项活动。同时,学校自身也因地因校制宜开展校庆活动、运动会、艺术节,升国旗、唱国歌,请劳动模范、老干部、老红军和老校友作报告、讲传统,收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实效。切忌“假、大、空”,搞形式主义。

第三,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文明城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主要指校舍、教室、实验室、图书仪器设备和校园的整个布局力求绿化、美化;软件建设主要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各种规章制度等精神面貌方面的具体要求。在当前国家财力物力有限和教育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精神,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来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硬件建设力求简单、实用、大方、美丽,软件建设力求高尚、育人、实效。要力求使校园文化建设既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能符合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起示范功能。

第四,在“三德”教育过程中,要力求做到以社会公德为标准,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家庭美德教育为基础,使三者有机地形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目前,我国12亿人口生活在3.2亿个城乡居民家庭之中,每个家庭都是整个社会的基层细胞,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就要依靠3.2亿家庭。在家庭美德建设过程中,既要发扬中华民族子女孝顺父母长辈的美德,夫妻双方忠诚相爱、白头偕老、关心保护子女的传统美德,又要具有男女平等、喜好学习、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家庭成员中只有切实做到子女对老人尽“孝”、夫妻双方忠诚相待、父母对子女既爱又教,才能达到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有少数男女青年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性解放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克服这种消极影响。

至于说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新问题,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很有道理的。虽然天下父母皆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好愿望,非凡是随着独生子女日愈增多,许多年青父母正在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教,但也有不少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期望过高和受到不上大学不成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家教不甚得法,往往采取加重子女学习负担的方式(如有些学校布置更多的作业,让子女上英语班、计算机班或其他学科补习班等),为使子女能考上重点大、中、小学,忙得不亦乐乎。正如一个人食之过多的东西反而消化不良一样,不仅收效不大,反而有损于孩子的健康。更有甚者,为了使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习,就不让孩子参和家务劳动,使孩子变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小姐,这就难于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许多学校现在都在举办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从孩子的心理、生理、喜好、喜好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这种做法应该提倡。

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校中尊老师,家中孝父母”的教育。现在我国夫妇加一个孩子的小型家庭日愈增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大家庭日愈减少,儿孙利用节假日去看望父母、祖父母,享受一次“天伦之乐”,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年青人,平时对父母少奉献而多索取,父母故去时兄弟姊妹之间去争夺父母有限的遗产,甚至有人把失去生活能力的父母推之门外而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这种不良现象也要在家庭美德建设过程中加以克服,并果断杜绝。

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指导下,依靠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各界知识分子开拓创新,奋发努力,艰苦奋斗,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当前的新问题就在于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不高、效益较差、浪费很大的新问题。解决这个新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要进行技术开发,二要加强科学管理,三要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这三者都要依靠倡导“爱岗敬业、老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现在活跃在各行各业的职业岗位上亿万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只要有李素丽、徐虎式的高尚职业道德,就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篇3

1、大学生政治观念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政治观念依旧存在着各种问题,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对于政治思想以及其政治观念有着较为淡化的倾向,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仅仅以自我发展为主要的方向,更加的注重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有着相对不成熟的思想政治思想,在对共产党的信念进行坚持的过程中,缺乏坚定和肯定的态度,同时对当前社会主义道路的和谐发展缺乏一定的信心,以至于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感逐渐缺失。

2、大学生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上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大学生对于个人利益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却忽略了集体的义务和责任,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忍耐力有着一定的缺乏,在实际的合作学习中,不善于交流沟通,情绪的波动相对较大。同时大学生功利倾向较为明显,对于金钱有着较大的崇拜,在实际工作的选择过程中,往往重视眼前利益,而将长远的利益直接的忽略掉,并将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加以忽略,对于奢侈的享受有着极高的追求,致使很多大学生群体逐渐出现了所谓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3、大学生道德观念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道德观念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道德防线逐渐下降,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还以及求职简历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恋爱的动机不当,不文明恋爱行为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大学生对道德的追求上其标准不断的降低,大学生在对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进行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道德对人心灵净化的作用。大学生在实际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自私心理,缺乏助人为乐的崇高道德品质,有着相对较低的道德水平。

4、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难免伴有迷茫、压抑以及烦闷枯燥的心理情绪,追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难以适应当前新的环境和学习条件,不能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一旦遇到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重重的困难,常常采取逃避的方式,甚至是一些极端的方式,进而对自身健康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的对策

1、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生活

生动有趣,要有启发作用。论坛、网站、微博的内容决定了其是否能吸引受教育者。简单直白的说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我们可以利用具有启发性的文字、图片、动画、漫画、视屏来丰富我们的教育内容,里面可以穿插一些新闻、名人轶事、生活小贴士,继而打造出立体的、多维的教育平台,在视觉上、听觉上吸引教育对象,让学生主动了解、学习。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灵活、快速、方便的优势和特点,使教育内容要多样化,做到及时更新,避免一层不变。转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为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图文并茂、视频动画并用,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避免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对政治思想工作的消极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需时间长,效果却难以持久,而网络环境下的政治思想教育要做到时间跨度小、教育内容丰富,能对学生进行长久的教育。

2、构建微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

当前微博用户众多,且新用户不断地增加,大学生人群中广受欢迎,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适应大学生的喜好,可以进行微博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更好的实施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校园网站上,构建一个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或者是系统,形成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某大学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教育不与时代脱节,构建了学校的微博认证平台,并让学生针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自由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对待学校各项活动、政策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也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娱乐、自由言论,还可以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这项措施可以说是一举多得。通过微博积极的与学生对话,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结合在一起,利用微博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前高校学习、生活。

3、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的方式通常是简单信息灌输,没有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参与互动性。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这种居高临下的灌输过程中是不可能培养出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必须要在教师学生双方共同参与下,对当前发生事件进行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对其正确与否自主判断,在此自主选择过程中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2)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道德判断力培养的重视度。认知作为其行为的先导,教师首先需要对传统教育观念更新,将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才能够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提高提供重要前提。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道德判断力本身也是在各种各样事物、思想中逐渐形成的,只有学会对复杂事物的合理判断和评价,才能够真正的培养学生具有战斗力的道德判断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对社会中存在的负面新闻信息逃避,而应该学会针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负面新闻信息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其对于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坚定信念,起到带头作用,提高政治觉悟性,及时处理网络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做到能主动发现问题、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定期进行培训,加强相关政策的学习和思想建设,以先进的政治思想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到“肚里有货,心里不慌”。二是改进工作的方式,加强沟通技巧的培训,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使其容易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不断积累总结优秀的工作经验,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的工作经验。

三、结语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篇4

(一)社会整体客观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引入思想平等、讲究效率等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和现象。许多成年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都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更何况作为未成年人的中职学生?中职学生如果没有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没有较清晰的人生是非观念,则难以抵挡形形的物质利益或金钱的诱惑。尤其是现在发达的电子网络技术,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在互联网上涌现,良莠不齐的内容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思想道德的形成。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

父母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潜移默化,持久深远。比较常见的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家长只一味地要求孩子的学习过得去,不要在外惹是生非,而思想品德、人格成长则较少或不予关注。有些学生是留守少年,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和监护。还有一些残缺家庭,缺少正常家庭的温暖,导致孩子性格的孤僻和缺失。也有些家长本身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直接传导给孩子,给孩子树立了不良的形象[2]。凡此种种,均会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部分,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学校道德课程的开设。德育课程的教学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2.班主任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班主任辅导员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加强思想道德的提升。3.各学科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及平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也是重要的部分。4.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创建文明的育人环境,开展学生喜爱的群体活动等。如上所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家庭、学校等三方面的因素。学校教育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并必须把握的领域。为此,国家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把这项工作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任课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为

在教学课堂上,除了德育教师开展专业宣讲之外,各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队伍,是中职学校不容忽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除了放假休息,学生每天都要上课,教师都要授课,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任课教师,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颇有影响力。所以,作为职教工作者,专业任课教师,如何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传递思想道德的正能量,帮助尚未成年的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这是我们所有教师从教至今一直面对并不断开发的课题。我是非德育专业的教师,以自身教书育人的实践而言,有如下两点体会。

(一)对学生的教育要源于爱,以爱为基础

这种爱,是理性的爱,它既不是“支配式”“占有式”的爱,也不是姑息、放纵的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孩子。”[3]因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真切的关心和爱护,尤为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喜好,取得他们的信赖,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他们能够欣然接受。记得有一年的元旦放假,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一部分住校学生没有回家,他们自发地在教室开歌唱会,并向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发了邀请。当时,天气寒冷,我赶到学校时,并未有其他教师前来。我的出现,令孩子们非常兴奋。我与他们一起唱歌,欣赏音乐,随后班主任也赶来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我们与学生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元旦。在这之后,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改变,原来上课说话,不愿听讲的学生安静下来了;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也会来问问题了。当然,我也会不时地与他们交谈哪首歌曲好听,哪位歌手更招人喜欢。事实上,在与学生朋友似的交流沟通中,教师就将自己的思想品味逐渐渗透进他们的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和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二)对中职学生的品德教育宜由细微之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立体模式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当前,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构建适合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是摆在每一个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怎样看待当代大学生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怎样正确看待当代大学生

生长在改革开放大好时期的“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的命运不同于他们的兄长,相当一部分人是穿着时尚名牌、吃着洋快餐,泡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无忧无虑成长的一代。他们是集几代人希望于一身的“活得轻松”的人,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常被贴上个性张扬和强调自我价值的标签,人们担忧一旦面临巨大考验的时候,他们能否担当。但是,2008年年初雪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80后”、“90后”在思考;奥运火炬在境内外传递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莘莘学子的一片赤诚;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们更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挺身而出。在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灾害面前,年轻一代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他们是“敢于承担的一代”。

为什么人们担忧的“跨掉的一代”在民族面临巨大的困难和灾害面前,成为“敢于承担的一代”,我们不能不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历程以及他们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环境中去寻找答案。在一般的社会条件下,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是渐进性的,没有集束性的特点。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渐进型的,对社会的变迁有相当的适应性,往往是经过一段历史变迁后反观其前,才能感受到社会的变化。“80后”、“90后”的成长时期正值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互联网的大量信息、多种媒体的交互影响、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造成各种新现象、新观点不断涌现。因此,对后发展的、开放的社会形成十分明显的“时间压缩”效应,一些价值观念来不及沉淀下来即被新的观念所取代。当新的社会现象比较密集的发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度、适应性是不同的,导致对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接受程度发生了巨大的差异,以至于出现了“三年一坎”、“五年一代”的说法。可以说,作为新生一代的“80后”、“90后”,始终处于一个文化、价值、规范的流变之中,而难以形成比较固定可以仿效的东西,特殊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的优越条件,使“80后”、“90后”大学生成为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各种兴趣爱好的生命群体;成为思维活跃、行动敏捷、最少传统观念的知识阶层,成为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的人。一方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也对其价值的选择,即从中选择合理的东西带来困难。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盲目追求个性自由,崇尚社会流行的、前卫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这些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他们本质影响的实质,导致对青年的内在本质的评价出现了偏差。2008年青年一代在灾难面前的表现,无疑缩小了在不同年龄层次之间的“代沟”,架起了相互理解的桥梁。

2.怎样看待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青年是承前启后的桥梁,是继往开来的中流砥柱。青年的社会本质特征在于他们既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又是社会发展的传递者,代表着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邓小平、、都有许多关于青年的精辟论述。1957年在莫斯科接见我国留学生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邓小平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强调:“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在1990年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我们事业的希望。二十一世纪是你们的世纪”;在2007年《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这些论述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青年的高度重视、热情关怀和殷切希望。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德育在理论上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进一步明确德育的地位和任务,探索德育发展规律;在实践上进行了课程改革,不断探索新的实践途径和方法。即从1982年《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规定,到这次中央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教材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工程的重点教材加强建设,反映了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传统,无论社会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方针是始终如一的。

因此,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尽管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价值观念的影响,存在着腐败、犯罪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优越的物质生活所造成的缺乏上一代人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生活习惯等问题,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主旋律教育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历程中,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始终陪伴着他们的成长;新时代不断凝练的新的民族精神,在他们的身心中不断在积淀、在流淌。这一切在灾难降临的时刻进发了出来,凝聚成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大学生的为人民服务意识、不畏艰险、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使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骄傲。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党一贯坚持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方法是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他们走向成熟中的作用得到了彰显。

3.怎样看待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肯定思想道德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方法是有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主渠道、主阵地的教育既有积极接受、积淀并转化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面,又有反叛、抗拒的一面;既有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一面,又存在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类课程反映冷淡,对主题教育活动缺乏热情的一面。反映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与学生的认可接受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现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可能会产生与教育者主观愿望相悖,最终导致思想道德教育在新时期形式主义的重新显现问题。客观现实不仅对传统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同时提出了教育方法如何适应青年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

人的一生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样,人的思想道德发展,也是有规律的,表现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有层次性的,如同树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向外发展,最终形成不同的思想道德层次。大学是人生抉择高峰与人生追求的定位阶段,是准备、选择与实践个人人生形态与生活方式的阶段。处于转型时期的大学生,面临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往往更多的从现实出发去思考社会和人生,是在认识客观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抉择,逐步上升到对自己人生的定位。这种人生追求的定位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在一系列的抉择、定位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因此,这一时期教育者对他们的人生定位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达到教育者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一直在探讨和思考的。但是这种探讨和思考,往往局限于教学方法本身,缺乏把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思考的理念。要看到这一代人一出生就踏上比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高得多的起点,在他们的身上,已经刻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这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如何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特点,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更适应他们成长的规律;如何引导他们,面对多样的社会价值观而不脱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去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抓住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爱国、自信、自立、自强的巨大能量,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深入思考,让经受住考验的“80后”、“90后”一代更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探讨和改革已有教育模式的基础和出发点。

二、怎样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立体模式

从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构成分析,社会的影响教育、学校的引导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已经构成呈动态式立体型群体信息交流的网络模式,这三者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中,承担和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针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多层次性,应以一种立体的、发展的目光理性审视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使三者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更具有科学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1.社会环境的主旋律教育

社会环境,是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其思想道德形成、发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一切社会因素的总和。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导、激励、规范和约束作用,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前提。首先,加大媒体正面引导教育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有关社会事件与社会变革的信息传播的工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成长、成熟发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媒体在宣传中要突出主旋律,加大对现实社会的阳光一面的客观报道,使大学生看到更多的社会的正义、榜样的力量,尤其是普通人身上展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大学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汶川地震中,媒体对灾难中我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军民鱼水情、民族一家亲的报道,尤其是灾难中无数普通人的英雄行为的宣传报道,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价值取向,诠释了民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它使利益诉求日趋多样的今天,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找到了生长壮大的空间,也使世界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精神。媒体的宣传和社会的存在,无疑已成为大学生最现实的教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其次,扩大社会资源参与教育的力量。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参与和资源利用尚未得到较为充分的挖掘,因此,扩大非学校因素的参与和影响,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资源。一是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大历史事件旧址,历史文化遗址等,二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优秀文化遗产,三是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各类先进典型。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资源是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源泉,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各类社会资源,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的课堂,通过参观、访问、讲座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向历史、向英雄学习。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导向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创新精神;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判断与见解,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再次,强化互联网络教育的积极效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同时,网络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海量信息等方面所凸现的优势,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都离不开网络。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化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效应,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国家要进一步完善有关互联网安全的立法,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站、开办网站、传播有害信息的违法行为;各类网站,要加强自律精神,要最大限度地防止非法的、有害的信息妨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网络在大学生生长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教育作用。

2.学校正面的引导教育

坚持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反思我们以往的道德教育,很长一段时间,片面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一代新人,忽略了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性而导致教育目标设计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生个体所能达到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分层次的,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有着较高的道德理想追求的学生,我们立足于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重点是进行基础道德文明和修养的教育,引导他们在多种价值观的道德冲突中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的“四有”新人;对于少数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学生,也要教育他们达到最低道德容许层次,明确道德底线不可逾越。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采取分层次的教育,是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来指导学生。要坚持思想道德教育有层次无淘汰的观念,业务学习可以淘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放弃任何学生,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共性教育和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的结合,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导师制。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在整个社会机体中,任何一个人都能发挥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在这个机体中,最重要的教育成员,无疑是教师。”强调了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有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即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导师制。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指导教师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高校专职学生辅导员队伍、二是选派思想道德素质好的业务教师,这两部分教师承担学生成长的指导教师,共同负责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三是组织校内外专家队伍,对学生成长历程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梳理,作出科学的、权威的解答,并建立专门网络栏目,供学生带着自己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网络教师”的帮助,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指导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文化素养,他们的治学态度、价值观念等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影响力,尤其是关键时刻教师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对学生都有很大的精神辐射作用。因此,三个方面的教师组成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将成为上述的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主要力量。改进学生思想道德评估体系。多年来,学生的思想道德类课程的成绩、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定三者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学生思想道德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考核和评价体系。思想道德类课程取得好的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理论和实践脱离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学校应建立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查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多维大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学生的道德实践,如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均应成为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把知转化为行,并做到知行统一。

3.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是学习主体根据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评价、强化、否定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学生的自我教育主要是通过同辈群体的影响、互联网络的虚拟空间和参与社会实践,自我反思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首先,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社会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必须建立在个体的自我体验基础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伽利略也曾经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社会、学校的教育是外在的因素,要转化、积淀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以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心理结构、道德水准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和处理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要教育学生独立地进行选择和判断,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根据自身的主观需要与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要帮助学生认识和发掘自身,提高学生自我奋进、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最终将社会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才。

其次,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教育。同辈群体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能满足大学生在生存安全、社会交往、精神愉悦等多方面的需求。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在校园里结成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群体。这些正式和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活动,渗透到校园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往往以交往对象为参照,以他人为镜,从与他人的比较中客观地了解自我,深化自我认识,确定自我形象;同时,也能在人与人之间的评价和相处中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这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是具有高校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大交往对象和交往群体,组织跨系、跨班级的和自愿结合的各种有意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健康的交往中,相互教育、共同提高。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篇6

一、运用期望效应、诱发学生的兴趣

期望值效应证实,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达到,把目标制定在学生心理“最近发展区”内,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桃子”。这样,在上课提问时,依据难易度来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他们有信胜感。此外,还通过课外活动交流,测试成绩进步等途径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让每个学生心灵上洒满阳光,从而极大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行为。

二、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思想品德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喜忧同伴,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三、把握知识结合点抓住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紧紧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讲授国家本质时,先给学生讲明奴隶制国家是怎样建立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否代表整个宿舍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回答是:“奴隶制国家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再向学生说明奴隶制国家的主要职能。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的工具?”回答是:“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最后发问:“那么,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接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知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国家的本质。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

四、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引言部分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时,举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动物实验故事,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发现,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于是,他们在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只剩下3只。原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群狼。面对这样的生存条件,他们必须使自己强健起来。由这个故事导入新课,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

五、巧妙设疑,培养思维,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间可以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

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信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

诚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兴趣和爱好又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努力去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知识,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专题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胡卓群1999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篇7

(一)荀子道德教育的人性观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性本来是恶的,善良的一面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这一理论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同时也是荀子道德教育的思想出发点。从自然属性上看,人本恶,但是后天之性是善的,也就是其社会属性是善的。荀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想,在他的理论中也有说明。他认为,人出生之后就喜好财力,如果不对这行本性进行作用,任由其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争夺的行为,那么推辞谦让的品德也不会形成。同样的,人生下来就拥有妒忌之心,如果任由这种本性发展下去,那么就会最终造成对他人的伤害,也就没有什么忠实诚信可言。每个人从出生时就具备了喜好本色的本性,如果任由其发展,则会出现荒诞的局面,礼仪就会消失。所以,荀子认为人本恶,但是同样也强调了必须对人的恶进行教育,用礼仪道德来进行教育,才能使“恶”最终转化为“善”。

(二)荀子道德教育的荣辱观对于荣辱理念的问题,荀子非常重视,他在著作中第一次引入了“荣辱”,并且对荣辱理念进行了非常系统的诠释。荀子认为,事物的兴起必然有其原因,产生荣耀和耻辱,必定与品德是一致的。荀子在《荀子•正论》当中对“荣”、“辱”进行了分类。“荣”包括了道义上和权势上的光荣,“辱”同样包括了道义上和权势上的耻辱。同时,荀子对于“荣”和“辱”的标准和区别做出了一定的阐述,将道义放在首位,将利益放在最后,就是光荣;反之,以利益为先,将道义放在后位,则为耻辱。荀子对于荣辱的判断是以利和义之间的关系为参考。荀子认为,不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是喜好利益的,最不过是他们获取利益的方式不同。所以,荀子并不反对人追逐利益,但是要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荀子的这种思想比孔孟关于利和义的观念更加先进。

(三)荀子道德教育的礼仪观对于礼仪,荀子非常重视。。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主动追求。如果对这种追求不加限制,则会造成混乱,让人陷入到困境当中。所以古代的帝王为了避免混乱,则通过制定礼仪来对人们进行约束,控制人们的欲望,通过正当的方法来满足人们的追求。

二、荀子道德教育的目标

(一)荀子道德教育基础目标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告诫人们,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经过不断的磨炼,约束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举止,对待风俗习惯要小心谨慎。“君子”是荀子认为的道德教育的基础目标,首先,君子应当具备了良好的道德风貌,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将良好的道德风貌发扬下去。其次,君子还要具备诚实和谦逊的品格,以“礼”作为行动准则,谦逊对人。而且在一定的时候,君子还要展现出自己诚实的品格,不畏首畏尾,在自己具有优势的方面,要宽容他人,引导他人。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向他人学习。再者,君子具有独立的人格魅力。君子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感染他人,成为别人学习的标杆。

(二)荀子道德教育的理想目标荀子道德教育的理想目标以基础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荀子认为,当一个人成为君子之后,还要不断注重道德品行,通过努力,达到“圣人”的标准。在荀子眼中,圣人是一个理想的境界,遥不可及的。但是,还是要不断努力,向着“圣人”的方向努力。对于圣人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具备个人的处事原则,话出有理,行为体现礼仪,能够控制危险局势,面对突发事情时临危不惧,能够非常灵活地处理各种事情,但是却坚持着个人原则。其次,要具有独特的才华,要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获取更多的知识,深入研究知识,广泛博览知识,通古晓今。最后,还要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荀子看来,圣人是所有人都要学习的榜样,既具有品德,同时具有地位。

三、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具备层次性荀子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君子”和“圣人”,这样的道德标准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是,我们可以吸收他在道德教育中实行分层的先进思想,对于我国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前,我们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也要考虑到时代的背景,同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差异进行分层管理,不能对所有人实行同样的标准。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把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理想目标。这样教育工作就有章可循,受教育者可以循序渐进,从完成基础目标开始,不断通过教育来向理想目标靠近。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设置的基础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做一个平凡的、健康的人。而对于理想目标的设置则是做一个要具备崇高的理想、要成为社会主义的道德模范的人。

(二)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重要性首先,要看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恶”,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同自身的“恶”进行斗争的过程。所以,人都必须要加强学习礼仪,通过礼仪来约束自己。如果不通过主观努力,就很难达到克己的效果。在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追求利益,追求权力的现象,许多人为了无限度的私欲铤而走险,道德沦丧已经成为社会常态。这就要求人们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作为人,必须主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其次,要看到在人才培养中,道德所发挥的作用。在教育工作当中,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和人格对于受教育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想让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人格,前提就是要塑造出教育者的健全人格,让教育者具备人格魅力,这样在培养受教育者时就能够起到榜样作用。同时,教育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受教育者身上有“恶”的地方是正常的,教育者不能因此对其全盘否定,甚至将它贴上“恶”的标签。也就是说,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会遇到少数品德不端正的学生,但是不能以此对学生进行全盘否定,认为该学生就无法挽救。教师要思考自身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满足了学生对于教育的需求

(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首先,必须看到“荣”与“辱”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严格区分开。荣誉和耻辱时不存在交集的,虽然他们都是对社会道德行为的评价,但是他们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然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荣辱不分、美丑难辨的现象。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荣辱观教育,让学生分得清美丑、辩得开荣辱和善恶。其次,准确把握当今社会中的利和义的关系。当今社会中,很多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权势上的荣誉,但是却忽略了对精神财富的追求,疏忽了对道义荣誉的追求。在现实当中,追求正当利益并没有错,但是要把握好“度”,如果超过了“度”的限制,就会出现偏差,直接导致道德水平的降低,所以也就会产生错误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所以,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必须加强道德规范。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篇8

研究生队伍当中,会有很多价值取向,更是多元化存在,我们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应该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尤其是在我们祖国人民生活条件不断的提高,伟大祖国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作为新一代天之骄子的研究生更应该真正了解自己所背负的神圣使命。在研究生这个庞大的群体中首当其冲的应当从教育入手,开设教育课程从根本上提高整体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其次引领研究生从最简单做起,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研究生群体也是一样从最简单的知、书、达、理开始做起必定会得到更大的提升。最后实行全民从监督,现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全民都在提高道德精神文明建设,在这时如果全民参与进来互相的进行监督,那么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指日可待。

二、研究生思想道德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研究生思想道德里存在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当代研究生更应该具备道德责任感,研究生这个层次,应该定性为高层次人员,对于历史责任,这个群体更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不仅单指对国家,对家庭对爱情这都能体现出来它的重要性,更不能忽视对社会以及他人的社会道德,也不能只单独看中个人利益,以功利主义为自己的价值观,应该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责任,做到知行统一,道德认知的水平提高了道德责任感也会增强,研究生应该道德主流积极向上。应该具有比较成熟的道德观念。应该加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深知自己使命感。

三、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的重大意义

一个美好和谐会是我们一直向往,梦寐以求的。从古代刀戈铁马到现代信息文明这几千年来我们人类为了这个各谐社会不断的努力,从未停息。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也是研究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许会有人问建设一个社会岂能是一个研究生就能建设得了的,但是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你我共伸一把手,和谐社会天天有。在这个飞速的信息化时代里,人们身边每天都有着日异月新的变化。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知识、还有所谓的境界的增长的同时是否还记得当初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思想道德教育。现在出现了这么一种状态在我们社会的大家庭下往往不遵守规则、不注重道德的往往是成年人。例如最简单的公交车让座、车窗抛物、公共场所吸烟等等……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大,教育的深入,境界的提高反而我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成反比例下降。和谐社会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解决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以及精神动力的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引领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可以说是精神文明建设之源。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提高了国之根本,更是提高了国之素质使社会更加井然有序的运行,使科研学术更加创新的开发。所以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四、结束语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杜威 道德教育思想 思想渊源

杜威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大师,其思想十分深邃,其中道德教育思想是其非常重要的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其产生必然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而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来源于美国本土文化,并受到欧洲传统思想的重要影响。具体来说,它主要受益于詹姆斯的机能心理学和孔德的实证主义,同时也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启发和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一、达尔文进化论是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

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这一思想认为,生命是自然界发展演化的结果,这种演化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则。这一思想的提出,使人们的宇宙观发生了根本变化,认识到整个宇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事物本身性质的突变。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证明,人是自然长期进化发展的产物。这一学说的问世,使上帝造人的神话不攻自破,人与自然两分的说法无以立足。这一学说证明了人类本身是从低等的生物有机体进化而来的,冲破了人们思想的樊篱,使人们对以往的政治、经济乃至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怀疑。达尔文的进化论说明了道德价值是创造出来的,在生活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要遵循的法则是逐渐形成的,而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法规。

杜威对达尔文的进化论高声褒扬,他认为,这一学说不仅引起了一场重大的科技革命,更重要的是掀起了一场深刻的理智革命。美国教育学者罗伯特・梅逊在《西方当代教育理论》一书中曾指出:“在形成进步教育运动的思想中,达尔文思想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为实用主义的心理学和社会哲学就是受达尔文思想的启发而产生的。”杜威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阐述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

第一,生物体进化的思想。他认为,如果把达尔文的有机演化思想置入哲学和道德空间,就不难得出“变化是世界的根本特征,客观世界处于永恒发展变化之中”的结论。事物的生长过程是重要的,事物在于不断的完善和进步;生活在于永不间断的改善、成长和精炼,而不是追求尽善尽美;道德的目的在于生长自身。在他看来,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了具有指导人们行动的道德价值,道德价值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仅如此,所有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定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一成不变的、绝对的道德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因此,道德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不存在亘古不变的价值体系,也不存在绝对的道德真理,对不断发展的人进行道德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第二,有机体适应的思想。杜威又吸收了达尔文的“有机体适应论”中的合理成分,铸就了他的有机体适应思想。他提出了以有机体的积极适应为核心的“动态心理学”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观点是对立统一的过程,是发现并不断解决困难的实验逻辑过程,该思想奠定了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心理学和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他认为,道德发展从本质上来讲是在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的积极创造,是人们在合作中不断解决道德问题的探究过程。因此,他特别强调道德发展中人的自由选择以及合作的理智的探究,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协调,这些思想都与有机适应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三,生物发生学方法论。进化论对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还表现在方法论上。“进化论思想的重要性,就像……先前各种自然主义一样,主要表现在方法论方面。”杜威在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发明了生物发生学方法。他认为,道德本身的发展变化决定了对其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研究人类和个体道德发展的最佳方法就是以“动态性”为核心的发生学方法和以“进步性”为核心的历史方法,在当时这是一种方法上的革新。

二、杜威辩证发展观的核心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杜威是黑格尔的忠实信徒,其思想其实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思想的继承。黑格尔关于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神与人的关系,关于人类文化、社会制度和艺术等的论述,都对杜威有着特殊的吸引力。黑格尔哲学的精髓是辩证的历史观,杜威继承了其辩证统一的思想。在哲学上,他反对所有形式的二元论,在教育中,他反对把教养和秉性、教师和学生、知识和行为等对立起来。这些显然都与黑格尔的“连续性”思想和“统一性”思想联系紧密。但是,后者在使用辩证法思想来研究道德教育等问题时并不是全盘照搬前者的辩证思想,而是经过加工和改造过的。例如,黑格尔辩证法中纯思辨的研究方法在杜威的辩证法中已经踪迹全无。他反对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反对发展有预设的目的,而道德教育便是通过外部力量达到此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杜威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发展的思想和生命能动理论的表现。因此,杜威思想是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扬弃,是积极的、主动的接受,而非被动的接受。

三、詹姆斯心理学是杜威道德教育方法论思想的源泉

在杜威的思想体系中,科学方法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非常注重科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把它们看成是控制人类各种行为的新方法。杜威也将其运用在道德价值领域来处理和解决道德价值问题。他认为科学方法在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杜威研究人类教育和道德的心理学基础是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它为杜威道德教育方法论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源泉。威廉・詹姆斯所著的《心理学原理》一书,在促成杜威哲学思想的转变和杜威道德教育方法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杜威把对心理学问题的探讨放在了其撰写的第二本伦理学小册子的提纲中,而且是在比较明显、突出的位置。这些都充分体现其与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一书思想方面的紧密联系。杜威自己也总结了詹姆斯对其思想的影响,他指出詹姆斯心理学学派的客观生物学的方法,特别是交往和参与的重要性的观念直接导致了具有特色的社会范畴。并且他确信从这些观点出发,人类大部分的哲学研究都需要重新进行,最终会导致产生一种与现代科学相一致的哲学,而且这种新哲学是与教育、道德和宗教方面的实际需要相联系的。杜威的这种把机能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伦理学的科学研究以及其在寻求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对客观生物学方法的运用很明显都是受到了詹姆斯心理学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梅逊著.陆有松译.西方当代教育理论[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69-76.

[2] 孙传远,尹鸿涛.杜威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评[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3]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1981.

[4] 单中惠编译.杜威传[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63-65.

作者简介: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篇10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德育历史尤其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就有了“修德振兵”(《史记·五帝本纪》)之举,表明从那时起,就已出现德育现象。后来到了尧舜时期,已有了孝父母、友兄弟的道德观念,并且舜曾“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旨在改变“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的结局。这说明在舜时,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管理者的自觉行为。此后,薪火相传,代代相继,不断将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推向前进,使中华民族成为富有道德内涵的伟大民族,早在古代就被外民族誉为“礼义之邦”,留下了无比丰厚的德育产。发掘、总结、提炼、继承这批遗产,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是当代德育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激励下,近年来许多学人,特别是一些生气勃勃的青年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德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果。崔华前同志这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书稿,就是其中之一。我有幸最早读到这部书稿,感受良多。

书稿把“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先秦诸子是在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熔炉中锻炼出来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各家学者,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在学术上展开论辩,彼此交锋,是此而非彼,竞相提出不同的学术见解,表现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对立倾向。在德育理论和方法方面,各家各派也都有自己的理论创造。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各种不同的德育学说交相辉映,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德育学术盛况的壮丽图景。

面对这种纷繁复杂的学术背景,要对先秦诸子德育方法作开创性的、系统性的总结,其难度确实非同寻常。令人高兴的是,作者没有向困难低头。他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法和历史文献考察法等现代科研方法,在深入揭示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理论基础之后,对先秦诸子的德育方法学说,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探索。书稿所展示的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体系,其概念之清晰,内容之宏富,脉络之分明,观点之新颖,都显示出自己的特有优势,给人以许多智慧的启迪,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一、概念清晰

例如,关于“德育方法”的概念,作者先把“德育”释为“思想道德教育”,然后进一步指出:“德育方法,就是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是沟通德育主客体的中介或桥梁。”这个概括,内容完整而清晰,它不仅厘清了现代意义上的“德育”概念,而且把“德育方法”概括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并对其具体内涵作了完整归纳,给人以概念清晰之感。

长期以来,一些人从广义的角度,把“德育”解释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合成体。这是值得推敲的。“德育”一语,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德育即指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从广义上说,“德育”指的是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若从广义角度把“德育”概括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合成体,则必然导致概念上的重叠或出现“屋上架屋”的弊病。我们知道,“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都各有特定内涵,简单地将之相加,必然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我们所说的“思想教育”,指的是关于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思想观念”所涉内涵很宽,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等一系列关于思想方面的观念。因此,所谓“思想教育”,指的是以上述一系列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我们所常说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含纳于思想教育之中,或者说都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以政治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则指的是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等等。思想教育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相比,属于高一层次的概念,绝不可与后二者平列看待。

若把“思想教育”看作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平列的东西,并简单将它们相加起来构成“德育”概念,其结果必然使人产生这样的误解:似乎“思想教育”中,没有“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似乎又不属于思想教育。这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其失误的根源,在于概念不清。本书将“德育”定位于“思想道德教育”,无疑是正确的作法,值得大加肯定。

二、内容宏富

本书旨在揭示我国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大学派中的著名思想家的德育方法思想,具体说来就是对儒家学派中的孔丘、孟轲、荀况,墨家学派中的墨翟及其后学,道家学派中的老聃、庄周及稷下道家学者,法家学派中的商鞅、韩非及齐法家学者等人的德育方法思想,进行系统论述。其所涉学者之众、内容层面之宽,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思想提炼方面,书稿既有宏观的概括,更有微观的剖析。

例如,它在分析先秦诸子关于“身教示范方法”的思想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分别论析了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思想、孟子的“教者必以正”的思想、荀子的“师以身为正仪”的思想、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身体力行思想、老庄的“行不言之教思想”、商鞅的“官无邪则民不敖”的思想、韩非的“不以言谈教”思想,以及齐法家的“明正以治国”思想,等等。这些论析,既说明先秦诸子对“身教示范”德育方法的普遍关注,又说明他们从不同视角对“身教示范”德育方法,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创造。一部专著,把问题的研究置于如此广博的层面,并将之引向微观作深入的探讨,这不仅反映了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反映了作者不懈追求的理论勇气。

它使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生动而具体,细腻而周密,给读者以内容宏富的深切感受。

三、脉络分明

书稿所要集中阐释的,是先秦诸子关于德育方法的系统思想。这是一个涉及面宽、包容量大、需要回答很多问题的研究课题。如何才能抓住要领、突出重点呢?作者别出心裁,将先秦诸子的德育方法思想,分为三大类:一为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二为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方法的思想,三为关于实施德育评估的方法思想,等等。全书关于先秦诸子德育方法的思想体系,正是由这三个方面扩展开去,并最终建构起来的。

例如,围绕“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书稿揭示了“因材施教法”、“身教示范法”、“教学相长法”、“平等育人法”、“情感交流法”、“循序渐进法”、“启示引导法”、“环境陶冶法”等八种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围绕“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方法的思想”,书稿又揭示了“知荣明耻法”、“自我反省法”、“克己慎独法”、“忠恕一贯法”、“改过迁善法”、“防微杜渐法”、“躬行践履法”、“益志养气法”等八种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思想。此外,围绕“关于实施德育评估方法的思想”,书稿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的基本方法、原则。这样,全书沿着以上三条粗线深入下去,层层剖析,步步发掘,揭示了先秦诸子关于德育方法的思想共达150余种之多。这么多方法,用三条线索将之串连起来,可谓脉络分明,条理谨严,既突出了重点,又照应了全面,确有裁剪得体之功效。

四、思想新颖

一部专著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它有明晰的概念、丰富的内容、严谨的逻辑,更取决于它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创新是一切理论研究的灵魂,是一部专著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书稿的可贵之处,就是作者在探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过程中,勇于阐发自己的独得之见。例如,书稿在探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的理论基础》这一节中,抓往三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天人观、人性论、发展观),进行自己的理论思考,认为先秦诸子关于德育方法的思想,都是与他们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看法相关联。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认识。“天人观、人性论、发展观”(以下简称“三观”),均属于世界观范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正是基于这一见解,书稿具体回答了先秦诸子所持的“三观”如何决定了他们相应的方法论。以“人性论”为例,书稿把先秦诸子的人性理论,分为“性习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自然论”、“性利己论”等七种形态,在此基础上,再进而说明这些人性之论如何决定了相应的方法论,如:孔子的“性习论”,决定了他重视后天学习、提倡“择友择处”、突出养成教育的德育方法;孟子的“性善论”,决定了他在德育方法方面,重视“反省内求”、“存心养性”、“平等育人”等方法;荀子的“性恶论”,决定了他重视“积善成德”、“环境育人”以及“待师法而正”的德育方法等等。这就从本质上阐明了先秦诸子德育方法各具特色的思想的缘由。其所论,均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既达到了相当的理论深度,又阐发了自己的独到认识,给人以勇于探索和观念新颖的深切感受。

本书的创新特色,不仅在于作者在书中阐发了自己的独得之见,更在于它从总体上对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作了系统性总结,这是一项披荆斩棘、开拓荒野的具有探索意义的学术研究活动。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维方式的束缚,人们害怕被载上“钻故纸堆”、“拾封建余唾”的帽子,以致不敢接触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德育遗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文化的价值特别是传统道德的价值,已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伟大战略任务。正是在改革开放的适宜条件下,对于传统德育遗产的发掘与研究,日益引起学界重视。近年来,先后有一系列研究传统道德或传统德育的新著问世,如,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含多传本与单行本两种本子)、陈谷嘉主编的《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研究》、江万秀等著《中国德育思想史》、罗炽主编的《中国德育思想史纲》以及拙著《儒家德育学说论纲》等等,都是研究传统德育理论的新著。然而,这些著作多偏于德育理论方面的探讨,而对于传统德育方法则涉及较为有限。

摆在书案上的这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第一部研究传统德育方法的新著,尽管它所涉及的历史仅限于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阶段,但它的问世,却打破了过去关于传统德育方法的专门研究长期处于“0”的状况。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填空补白意义的难能可贵的探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一”的起点,我相信随着传统德育研究的深入,我国学界以后将会有更新、更多、更高水平的传统德育方法研究新成果涌现出来!这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一社会发展规律所使然,余将乐观其成!

毋庸讳言,作为一部拓荒性的著作,本书稿不可能十全十美,它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例如,本书以《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为题,但在《导论》中,却对先秦诸子所处的百家争鸣历史环境、诸子所依各家各派的基本学术宗旨,以及诸子中各位学者的生平传记,均未能作出较为详尽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