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监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5:29:01

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范文篇1

1.权力资源要素。权力资源,对检察机关来说就是检察权,它构成了法律监督能力区别于其他主体能力的质的规定性,是法律监督能力的根本。检察权内在体现为法律监督权,外在表现为侦查监督、公诉、民事行政检察、反贪污贿赂、渎职检察、监所检察、控告申诉检察、预防职务犯罪等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当前,在检察业务工作上主要问题是:一是以业务工作为中心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一些检察院和一些领导干部中,没有形成重视业务、钻研业务、发展业务的浓厚氛围,专家型人才、专门型人才、办案能手、业务典型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崇尚。二是在业务上,既存在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甚至执法犯法的问题,也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善监督,履行职责不到位的问题。

2.领导资源要素。领导资源要素是法律监督能力的前提性因素,也是关键性要素。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关键在班子,班子的关键在一把手,一把手的关键在其有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明确的工作思路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首先,要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第二,要从检察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明确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思路。第三,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是衡量领导干部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

3.人力资源要素。人力资源与领导资源要素一样,也是法律监督能力的前提性因素,并且是主导性的要素。人力资源包括量(检察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检察工作人员的体质、智力、知识、技能、价值观、团队精神)两个方面。目前,素质偏低、监督乏力、管理落后是检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三个主要问题中,最根本的是素质问题,政治素质不过硬、身体素质不过硬、检务技能不过硬、法律知识不过硬、执法水平不过硬的现象,在检察队伍中时有发生。

4.公信力资源要素。公信力就是检察机关的公共影响力。它是建立在人们对检察机关的敬意、认同的基础上的。在现代社会,公信力对法律监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缺少公信力、形象欠佳的检察院要达到任何法律监督目标,都需要成倍的财力、权力等其他法律监督能力资源。影响检察机关公信力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是法律监督工作的成效,具体地说主要是办案质量。

5.执法环境资源要素。法律监督能力的拥有量与法律监督效能的发挥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与执法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只有营造崇尚法律、尊重法律、支持监督的执法环境,才能赢得法律监督效益的最大化。要努力争取党委的领导与支持,人大的监督与支持,政府的帮助与支持,法院、公安等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形成推动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社会合力。

6.检务保障资源要素。检务保障资源要素是检察机关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法律监督能力的核心要素。古人说过:“盖古之为国者,不患有所费,而患费之无名;不患费之无名,而患事之不立。”加强检务保障要素建设,在大力争取经费的同时,关键要把有限的经费用足用好,用在关键事情上。

法律监督范文篇2

工会在劳动法律法规监督中承担着重要职责,职责的落实要有机制的保障,因此工会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机制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发挥工会维护职能,是工会劳动法律机制监督的理论根基和客观需求,而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机制监督又是工会维权的重要的基础保障。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机制监督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工会要不断完善劳动法律法规监督工作的组织机制。要形成哪里有工会,哪里就有劳动法律监督组织,真正构成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机制“网络”体系。在镇、街道、村、社区工会及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或联合工会设立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小组,镇、街道以上工会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可以委派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进入本辖区内的用人单位履行监督、调查职责。二是工会要不断完善劳动法律法规监督的工作机制。工会应当与同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联合建立劳动法律监督检查制度、劳动违法案件处理反馈制度、劳动者权益保障评价制度和严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单位的记录、公示制度等。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或者基层工会应当通过接待来访、设置信箱、公布电话和电子邮箱等方式受理举报投诉,对举报投诉人的个人信息应当保密。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完善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等。加强法律监督与劳动争议调解、法律援助的有机衔接,促进劳动关系矛盾的及时化解。在现实中为避免监督机制虚化,工会还需不断协调创新完善监督机制。

二、发挥工会建设职能,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监督

工会的建设职能就是要充分调动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统筹处理好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推动企业和职工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会的建设职能为劳动法律法规的科学监督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保障,而劳动法律法规的科学监督又促进企事业单位和职工全方位的发展,使工会建设职能落到实处。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监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开展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过程中,树立和谐共赢理念,坚持共建共享,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的有机统一。既要依法监督,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科学监督,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企业遇到困难时,要在支持职工合理诉求、督促企业规范用工的同时,真诚服务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动员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实现共赢。二是要形成合力推进格局,发挥自身优势和借助社会各方力量来共同推进,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自身优势,对企业贯彻实施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开展经常性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企业依法改正。三是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始终做到提前主动防范和事后积极调处并重,最大限度地把劳动争议和劳动关系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把劳动法律法规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等环节都纳入法治化轨道,引导劳动关系双方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习惯。

三、发挥工会参与职能,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源头监督

工会源头监督的重要途径有企业民主管理、联席会议、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等。工会要充分发挥参与职能,通过一系列制度及设置的相应职权,来保证职工源头参与决策管理和源头监督的有效实现。工会的参与职能为劳动法律法规的源头参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载体,而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源头监督又是工会参与职能的具体体现。在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源头监督时,工会要加强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指导和服务;加强对集体协商过程的指导,督促企业和职工认真履行集体合同,加强劳动安全卫生执法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督促企业依法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实行厂务公开,积极落实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不断健全完善职代会制度,履行好职代会审查监督权,监督企事业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和办理职工代表大会提案的情况。组织开展职工代表专题巡视,对职代会决议落实情况、企业重大决定贯彻执行情况、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进行巡视,对重要问题及时进行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工会作为职代会的组织者,在组织职工参与职代会民主监督时,应该让职工及职工代表明确职代会审议监督权的内容和程序权限。

四、发挥工会教育职能,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舆论监督

工会要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既要有时间的持续性,又要有空间的覆盖性,努力营造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是工会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工会教育职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工会在对劳动法律法规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增强企业依法用工意识,提高职工依法维权能力,使劳动关系双方对劳动法律法规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二是对企事业单位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理性、坦率的评论,形成浓厚的舆论监督氛围,发挥舆论监督警示和教化于前的功能,让恶意逃避社会责任、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无处藏身,真正实现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监督的全覆盖。工会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劳动关系的新变化新趋势,力求舆论监督的方向更准确,把握更适度、更科学,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要求下使舆论监督水平不断提升,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负起工会应尽的责任。

法律监督范文篇3

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经过认真审议,作出了《关于区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情况的审议意见》。我院按照《审议意见》要求,进一步落实了接受区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各项工作,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自觉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意识

近年来,我院在诉讼活动和具体案件审理中,自觉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诉讼活动中的某些环节或者个别案件的承办法官,接受监督的意识仍然不强,在去年我院的工作自查和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座谈调研中,也发现了个别干警对接受检察监督工作认识模糊、意识薄弱、工作抵触等问题。为此,根据区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进一步增强被监督部门自觉接受检察院法律监督意识”的审议意见要求,我院着重强化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宪法和法律意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一切司法、执法人员都应忠于宪法、服从法律。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履行审判职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主动自觉地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二是强化学习和教育。区人大常委会提出审议意见后,我院院党组在去年10月上旬召开专题会议,专门研究了加强审判监督的各项工作,并要求分管院长专门召集分管庭室特别是审监庭、刑庭等职能部门全体法官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克服思想认识偏差,强化接受监督意识,坚决摈弃错误观念,正确处理好法律监督和审判工作的关系。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开展的法律监督,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而言,既是监督,也是支持,更是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的重要保障。也只有加强与检察机关的沟通和联系,主动协调,多交换意见,相互支持与配合,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司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法、公正地审理好各类案件。

二、坚持司法原则,进一步提升检察院抗诉案件的审判质量

去年审议工作开展以来,我院进一步加强了对检察院抗诉案件的审理工作,共受理了检察院抗诉案件7件,其中民事案件6件,刑事案件1件,已办结民事案件4件,2件维持原判,2件依法作了改判,目前该4件案件因一方当事人提出上诉,已进入二审程序,检察院抗诉的1件刑事案件二审也正在审理当中。为确保抗诉案件的审判质量,维护司法权威,我院主要做到:一是坚持有错必纠原则。对于抗诉案件,我院严格把握程序适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关,坚持实事求是和有错必纠的原则,该改判的坚决改判,不该改判的依法予以维持。在已办结4件案件中,申诉人周杰与俞祖浩、徐丽平民间借货纠纷案,原审承办人对夫妻存续期间一方所负债务没有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属适用法律错误,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后,我院依法作了改判;申诉人胡孟伟与励开明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一案,我院也部分采纳了检察机关提出的抗诉意见,作了部分改判。同时,对于申诉人潘贤夫、唐永兴诉小港街道兴岙村经济合作社给付人口股、农龄股股权纠纷的两件案件,经再审,我院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社“资产量化及分配”过程中形成的社员和合作社之间的纠纷,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不属于民事诉讼受案范围,因此依法维持了原审作出的不予受理的裁定。二是进一步强化审理规范。在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审理中,我院与区检察院在案卷移交、抗诉书送达、开庭前期准备等环节作了具体规范,确保抗诉案件的审理进度,提高办案效率。针对当事人的主要诉讼请求以及检察机关提出的抗诉理由,在法院调查与辩论阶段,着重解决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集中力量化解主要矛盾,确保案件质量。庭审中,则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以及庭审的质证、认证,全面审核证据,查清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充实审判监督力量。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两院”工作的文件精神为契机,去年在区委和区人大的有力支持下,我院解决了审监庭庭长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的问题,同时,优化了人员配备,从去年面向全国法院选调的4名法官中,挑选一名优秀法官从事审判监督工作,增强了审监庭的力量配备。

三、尝试制度创新,积极落实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

落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是我院提出的进一步强化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举措,区人大常委会对此在审议中予以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落实相关工作的明确要求。为此,我院与区检察院积极落实审议意见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的暂行规定》,建立了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的机制和制度。这一制度的落实和实施,必将拓展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好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增强审判委员会的工作透明度,确保人民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地审理案件。

四、认真贯彻新民诉法,进一步推动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

法律监督范文篇4

一、市人民检察院开展法律监督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人民检察院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稳定大局,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保证了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法律监督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应有作用。

(一)强化对刑事法律监督,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市人民检察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断强化刑事立案、批捕、侦查监督,有效防止和纠正了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不该立案而立案等问题,并依法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防止了错捕错诉、漏捕漏诉等现象发生,维护了法律的尊严。经调查了解,2008年以来,市人民检察院共依法监督纠正公安机关应该立案而未立案的案件13件,监督撤销不应当立案的案件3件;依法审查提请逮捕案件426件656人,移送起诉案件1241件1773人;对不符合逮捕、起诉条件的,依法不批准逮捕50人、不起诉2人,监督公安机关撤回提请逮捕16人、撤回移送起诉12人;对应该批捕、起诉而未提请批捕和起诉的,依法追捕23人、追诉13人。

(二)加大对渎职侵权犯罪的查办和监督力度,维护社会正义。市人民检察院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渎职侵权犯罪情况,加强侦查一体化建设,完善群众举报的受理、查处和反馈机制,严肃查处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案件,通过查办渎职侵权犯罪,监督国家工作人员正确行使职权。2008年以来,共计查办渎职侵权案件7件10人,捍卫了法律尊严,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加强对审判活动、行政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市人民检察院加强对刑事审判、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监督,通过提出抗诉、发检察建议等形式,纠正判决、裁定不当的问题,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2008年以来,共审查人民法院作出的刑事判决、裁定1138件1580人,对认定事实错误、量刑明显失当的案件,提起刑事抗诉2件9人,提出再审检察建议4件6人,全部被法院再审改判;审查群众申诉的民事行政案件116件,对认为确有错误的民事和行政判决、裁定提请抗诉、建议提请抗诉28件,其中改判11件,调解结案4件;对不服人民法院正确裁判的113件申诉案件,积极做好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使上访人息诉服判,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司法权威。

(四)加强对刑罚执行、监管活动监督,充分保障人权。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判决、裁定执行活动和市看守所监管活动是否合法进行法律监督。2008年以来,共进行各项检察监督123次,发现不当情形提出口头建议23次、书面建议8份,依法纠正脱管漏管罪犯6人,其中重新收监2人;加大对在押人犯重新犯罪的打击力度,依法监督立案2件,维护了正常的监管秩序和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派驻看守所检察室的监督职能作用,保持了看守所连续25年无超期羁押记录;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侦监、监所工作联动信息共享机制试点工作,提高了对适用刑事拘留强制措施的监督力度。

(五)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法律监督效能。市人民检察院加强与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沟通,先后同市公安局会签了《关于加强对刑事拘留案件的监督意见》,与市人民法院会签了《关于加强民事行政审判及其检察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与市司法局会签了《关于建立民行检察法律援助机制的实施意见》,与盐务部门会签了《关于盐业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与全市12个行政执法部门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了加强法律监督的长效工作机制。工作中严把受案关、阅卷审查关、讯问犯罪嫌疑人关、证据复核完善关,在各业务部门建立了符合工作特点的办案流程和制度,灵活运用“三个结合”(纠正违法与检察建议相结合,事中、事后监督与事前预防相结合,个案监督与综合监督相结合)进行监督,增强了法律监督效能。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市人民检察院将法律监督纳入综合业务考评和案件质量考核标准中,定期开展法律监督案件总结分析活动,对法律监督效果、社会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干警把“依法、坚决、准确、有效”的监督原则自觉融入具体的办案实践,促进了干警法律监督意识的逐步强化和提高。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业务研讨、办案交流和多种形式的“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提高了检察人员善于监督、准确监督的能力,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法律监督能力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市人民检察院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在充分肯定成效的同时,对照新形势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检察人员执法观念还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存在重协调配合、轻监督制约的现象;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监督力度还不够大;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监督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年轻干警诉讼监督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单位对检察院的监督意见不够重视,回复不及时。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法律监督工作,不断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建议市人民检察院今后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增强法律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检察院肩负着打击惩处犯罪、保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必须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维护党的领导,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充分认识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充分认识进行法律监督的重要意义,增强法律监督意识,提高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国家法律全面、正确实施。

二是突出监督重点,不断提高法律监督的能力。要坚持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作为推进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全面加强法律监督的同时,重点纠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问题,尤其是要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大监督力度,发挥好法律监督在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增强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的信心。要不断强化对民事审判和民事执行工作的有效监督,既要有诉必理,有案必办,又要加快办案进度,增强办案效果。

法律监督范文篇5

关键词:法律监督;合理定位;监督职权

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合理定位

当前正处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时候应该切实当前实际的需要,对法律监督职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定位。首先,检察机关的职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其通过提起公益诉讼,在司法程序中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的利益。这种法律监督职能就与各级政府具有很大的不同。其次,检察机关虽然是基于维护国家法律实施的目的,在法律范围内统一将案件诉诸于司法程序,但是这种诉讼并不是最终的程序,仍然需要通过法院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裁定。因此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也相应地表现在通过行使诉讼请求权的方式来实现维护国家法律统一的实施。最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与国家监察机构职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性。从作为监督者的角度着眼,国家监察机构的监督范围是涉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全部行为。同时,在权力分配方面,其拥有一定的刑事立案和侦查的权力。而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履行督促违法行为和决定。

二、检察机关如何完善法律监督职能

随着时展,国家宪法赋予公民权利不断丰富和具体,在如何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方面,措施和力度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总体要求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完善发展提供了契机与舞台。站在新形势的角度上,检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能,应该以宪法定位,坚守宪法来履职。监督理念要走向参与性,监督思路走向整体性和综合性,从体系化完善检察监督职能。①检察机关要完善监督职能,这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执法行为的监督,即对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工作人员具体执法履职的监督,二是诉讼的监督,即对侦查机关、法院、执行机关的诉讼活动进行监督。②而实践检察监督的具体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第一,诉讼程序启动权。这在诉讼领域和非诉讼领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扮演参与和主动的角色,在法律监督中积极履行监督职责。第二,检察建议权。这就说明检察监督不排除事后建议的方式,特别是在不适合启动诉讼程序的行为可以适当采用事后监督方式,以此来履行监督职能。目前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是检察监督职能新的重大突破,是法律监督职能的延伸和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使检察机关在对行政机关履职监督的方式得到了充实。

三、检察机关把握新情况,立足主业,聚焦、强化法律监督

首先,扩展检察机关的职权范围,适当补充检察法律监督职能的涵盖面。③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着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在将案件诉诸司法程序的过程中,要从法律程序上给予相关利益人一定的法律补救。这是从人性化的角度着眼的。因此,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受理来信、来访,承办涉及刑事问题的控告、举报、申诉、自首的案件等,做好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工作。其次,整合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职权。检察机关虽然是基于维护国家法律实施的目的,在法律范围内统一将案件诉诸于司法程序,但是这种诉讼并不是最终的程序,仍然需要通过法院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裁定。因此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也相应地表现在通过行使诉讼请求权的方式来实现维护国家法律统一的实施。最后,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权。检察机关行使的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执法违反行为涉嫌犯罪的监督,属于行政执法监督权范畴。发现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等情况,要主动开启行政执法督察程序。当前,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检察机关与监察委员会建立起联动督查机制,在监督职能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配合。

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一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使命任务和中心职责,聚焦、强化法律监督应当始终本着保障宪法、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这一基本任务,紧紧围绕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在检察法律监督权与行政权、审判权等其他国家权力以及公民合法私权利之间不断寻求恰当合理的平衡点,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实现检察法律监督职能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胡勇.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机关的再定位与职能调整[J].法治研究,2017(03):88-94.

[2]秦前红.两种“法律监督”的概念分野与行政检察监督之归位[J].东方法学,2018(01):170-189.

法律监督范文篇6

一、检察权定位于法律监督权的理由

1、一个国家机构所具有的性质、地位、职能作用决定了这个国家机构和权力的性质。每一个国家机构都有它特定的职能、作用、职权,各不相同。检察权应该受制于检察机关的性质,中国的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是通过检察活动来实现法律监督的使命,这种职权性质必然是法律监督权。

2、司法行、行政权、检察权均无法准确定义检察权的性质。检察权定位问题是将何种法律职能作为检察权的基本职能或本质属性并以此为根本构建检察权体系的问题,也就是检察权究竟是什么性质?性质是一个事物所特有的质,那么,什么是检察机关所特有的质呢?司法性、行政性均不能作为检察院的性质,从整个检察活动看,不能否认带有司法性、行政性的活动,但这是实施检察权力的一种方式、方法,不能界定为职权的基本性质,法院在组织体制上同样存在行政化的影响,难道审判权应该定位于行政权?同时,检察权也不享有完整的独立性、终局性,我国也不是实行的三权分立的国家制度,显然不可以简单地将检察权划入司法权与审判权相提并论,它应当是一种独立于司法权和行政权之外的权利。而用检察权简单作为检察权的性质,将检察职权的概念与本质混为一谈,放弃了检察权的准确定位,更是犯了一种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不利于检察权的发展。

3、法律监督权是检察权的核心。概括地说,我国检察机关是有四大权能,即监督权、侦查权、批捕权、公诉权、另外最高人民检察院还有一项司法解释权。这种监督权是核心,贯穿于一切检察活动之中,如侦查权不仅仅是对犯罪的侦查,主要是对国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过程中的合法性或犯罪行为进行监督,而且在行使这种侦查权力的过程中,具有司法弹劾性,即对不称职的国家官员监督、弹劾,实际上是以法律制约权力,是保障法律在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活动中的实施,检察机关的这种侦查就是实现法律监督的手段;批捕权的行使,从它的本质属性来说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侦查权或侦查行为,在侦查过程中保障人权,而公诉权更是检察机关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追诉、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执法活动,这种追诉活动本身就是监督国家法律实施的行为,同时公诉权的行使突出地表现为对侦查权和审判权的监督,具有维护国家法律的严格遵守与正确适用的作用。

二、检察权定位于法律监督权的价值基础

1、宪政基础

任何一个法治国家在设计自己的政治制度时,都不能不考虑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都必须考虑如何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的理论构筑了自己的分权制约监督体系,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监督权与行政、审判权一起作为国家权力结构中彼此独立的组成部分,由专门的国家机关行使,是我国宪政制度的特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统一的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享有广泛的权力,这就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对于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的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只能是宏观的监督,而不可能是一种经常性的具体的监督。同时,我国的其他国家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直接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这些国家机关相互之间互不隶属,又没有相互制约的机制,不可能通过相互制约来实现权力制衡,检察机关行使的法律监督权,是我国宪政制度下权力制衡的必然要求。

2、法理基础

法律本身所具有的普适性、统一性和强制性决定了法律监督权存在的价值合理性。立法者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希望在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把法律的规定适用于所有对象,为人们的行为提供统一的规则和界碑,并且具有强制个人服从的本性。但在事实上,法律作为凝结在规则中的统一国家意志,与个人意志追求自在,不愿服从他人意志特性之间就存在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在客观上就决定了国家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检查督促手段来保证法律的统一遵守,从这个意义讲,法律监督是法律存在的基础和保障,是国家实现法律强制力的手段。

3、现实基础

从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看存在三大问题:首先,从法律本身的情况看,我国法律留下太多的可以任意解释的空间。我国的许多法律规范都是弹性条款,以致就同一问题作出的相去甚远的决定,都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就刑事法律这种制裁性质非常严厉的法律,仍有许多条款把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标准留给了执法者;其二是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难以保障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司法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对法律的适用影响太大,尤其是司法机关在内部管理上长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给我国的司法制度打上了深深的行政烙印;其三,我国的司法腐败和执法不公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司法队伍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善。以上三个现实问题,决定了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充分地行使法律监督权,去发现存在的违法问题,督促司法机关正确地适用法律,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需要。

三、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建议

综上,检察权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法律监督权,具有充分的存在价值与现实基础,但遗憾的是在检察机关的实际工作中,相对于侦查、批捕、公诉权的先使,恰恰是这一最为核心的基本职能成为最为薄弱的环节,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存在的独立性与存在价值都受到了质疑,可以说,法律监督权的加强已经成为关乎检察机关存在与发展的首要问题,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检察机关立法层面上的统一监督权。

从我国宪法对于检察机关的定位直观地理解,我国检察权所实施的法律监督是一种国家监督,其职责在于保障国家宪法与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属于普遍意义上的法律监督,包括立法、执法、司法的全面监督,但在实际中检察权的法律监督仅局限于诉讼监督与职务犯罪监督,尤其是立法层面的监督更是一片空白。国家立法的统一上法律得以统一正确实施的前提,国家专门的实施法律监督的检察机关应当有权进行监督。首先建议通过立法增加规定检察机关法律统一监督职权,特别是对地方立法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决定、地方法规等是否与国家宪法和法律相统一有权监督。同时应当增加检察机关对司法解释监督权。多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进行了诸多的司法解释,各级司法机关都遵照适用,它对协调全国各级司法机关的诉讼活动和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也起重要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司法解释内容不一致给司法机关适用法律造成了混乱,而在检察实践中以高法解释为办案依据来避免案件改判的现状更是与我国宪法专设检察机关为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严重影响了检察权的价值体现。鉴于此,笔者建议通过立法规定检察机关对司法解释实行监督,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司法解释,检察机关有权停止执行,保证司法解释的准确性和正确有效适用。

2、对于法律监督权的规定应更加明确具体。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主要职责是代表国家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法律监督,其权利应当是具有强制性的,因此对于监督权应有具体的规定。但从我国目前涉及检察监督的法律规定看,不仅立法内容少,而且有关立法也过于原则、空泛,没有规定具体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如目前对于公安机关的刑事诉讼监督,在立案监督中,对有案不立享有监督权,但对有案不立者应当如何办,则缺乏规定。同时对于不该立案而立案的监督也缺乏力度,而对于公安机关坚持不采纳检察机关对于侦查过程中的纠违建议更是束手无策,缺乏具体解决措施。对于审判机关的刑事诉讼监督更是难以进行,抗诉是最主要的手段,然而抗诉的成功率令人尴尬。在民事、行政法律监督上的问题就更多。监督手段单一、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工作的开展。

3、增加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行政诉讼的司法权。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法都原则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但只是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可以提出抗诉权。实践证明:检察机关没有权参与民事、行政诉讼活动权,就很难发现民事、行政诉讼中不执行国家法律的行为,即使是通过其他途径发现了,由于检察机关没有必要的司法权力进行权力制约,也不能有效的制止住不执行国家民事、行政法律行为,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的效力不大。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手段过于单一,与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监督关系失衡,不利于我国法律的全面正确实施。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建议是否可以通过立法增加检察机关关于民事、行政诉讼司法职权,如增加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行政诉讼案件的途径与权力;增加对已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执行监督;增加检察机关对重大民事、行政案件起诉权,对于重大危害国家、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和公众可以提起民事、行政诉讼,追究当事人的民事、行政责任。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4、减弱检察机关的行政化色彩,保障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独立有效行使。

我国的检察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即上级检察机关和同级党委共同领导,检察长由党的组织部门管理,上级检察机关“协管”,同级人大任命。副检察长和中层干部由同级党政部门按照行政模式进行管理,检察机关内部长期以来也采取的行政机关那一套指令性管理模式,也导致了检察机关从里到外的行政化色彩,使得检察机关的工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涉及到地方一些重要利益或者主要领导的案件,检察机关的独立性往往无法保证。同样检察机关内部管理的行政化使得检察官缺乏司法人员相对独立的地位,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对案件客观、公正、及时的处理。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探讨如何建立一种科学的合理机制,来保证现有体制下的检察权能够依法独立地运行。

法律监督范文篇7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是指各级工会依法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的有组织的群众监督。

第三条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监督、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的原则。

第四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昆明市总工会负责本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

县级地方总工会负责本区域内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

基层工会负责本单位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

第六条工会应当成立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接受同级工会领导和上级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的业务指导,负责办理同级工会和上级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交办的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监督的具体事务。

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由同级工会业务部门的人员和工会会员代表组成,也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和社会人士参加。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由3—7人组成。

第七条政府及其劳动保障、人事、公安、工商、民政、司法、卫生、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职权范围内支持工会做好劳动法律监督工作。

第八条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权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下列情况进行监督:

(一)劳动者就业权利保障的情况;

(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履行集体合同的情况;

(四)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的情况;

(五)支付工资报酬的情况;

(六)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卫生、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处理的情况;

(七)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情况;

(八)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的情况;

(九)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的情况;

(十)落实职工民主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情况;

(十一)有关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其他情况。

第九条工会履行劳动法律监督的职责:

(一)宣传劳动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监督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

(三)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组织调查并提出改正意见;

(四)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拒不改正的,建议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五)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监督职责。

第十条工会应当建立健全劳动法律监督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均有权向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举报或者控告,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对举报或者控告者应当予以保密。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总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负责组织本地区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活动。基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负责组织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在本单位开展日常的监督活动。

第十二条工会可以选派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协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好劳动监察工作。

第十三条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发现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应当向工会报告,由工会提出意见,用人单位应当及时改正并给予答复。

第十四条工会应当监督用人单位、职工通过集体合同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厂务公开等形式,保障职工民主权利的落实。

第十五条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聘请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开展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熟悉劳动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奉公守法,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忠于职守,热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经过统一培训、考核,取得中华全国总工会统一印制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证》。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开展工作。

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受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指派履行职责,视为出勤。

用人单位对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作出换岗、待岗、停岗决定,应当征得工会同意。

第十七条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受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的指派,可以进入现场调查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查阅有关资料。

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依法履行职责,用人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刁难。

第十八条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开展监督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有两名以上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参加,并出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证》;

(二)告知用人单位监督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

(三)开展调查应当作好记录,由调查人员和被调查人签名或者盖章。被调查人不签名或者盖章的,应当注明原因。

第十九条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一)受理。对举报或者控告进行登记并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自登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受理。

(二)调查。对已受理的,应当派员进行调查,听取用人单位的陈述,收集有关证明材料。

(三)处理。经调查核实,确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的,应当在调查核实后5个工作日内向用人单位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用人单位应当自收到《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10个工作日内向工会就整改情况作出书面答复。对拒不改正或不答复的,应当由县级以上地方总工会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递交《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建议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查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处理后1个月内书面反馈查处结果。如拖延不办或者不按时限反馈的,县级以上地方总工会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督查建议。

(四)督促。向用人单位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或者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递交《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应当及时了解有关案件查处情况,督促用人单位尽快整改。

(五)归档。用人单位确已改正或者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已经作出处理的,由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写出报告,经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批准归档。

第二十条《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由各级工会主席或者副主席签发。

《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由县级以上工会主席或者副主席签发。

第二十一条《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样式由昆明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统一印制。

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及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工会应当告知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处理;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因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拒绝、阻挠、刁难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正常工作的;

(三)提供虚假情况的;

(四)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和其他证明材料的;

(五)对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所提意见,在本条例规定的时限内拒不改正或不答复的;

(六)对举报人员、监督员、证人进行打击报复或者造成人身伤害的。

第二十三条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不履行职责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经上一级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调查核实后,由所在单位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监督员资格,收回证件,予以处分;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法律监督范文篇8

一、法律监督的必要性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分权与制衡是权力制约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权力相互制衡的动态中划定权力的界限,保障各权力的有效行使和不被侵犯。这里的关键是其具体的方式、互动作用的性质以及相互间合理边界的划定,要符合具体国家的具体国情。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互制衡,可以说是权力制衡的一种具体形式。但在实践中权力制衡不应也并不只限于这一种形式。

在我国政治体制中,以检察机关的专门法律监督为主要特色的权力制衡形式,是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领导下的“一府两院”的政治体制,而不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这是我国人民的自主选择,足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平衡。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同时在民族心理上需要强有力的核心领导。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就说明了这一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既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多轮流执政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在我国是行不通的。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框架下,政治制衡机制的建构以及法治的施行,都离不开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存在,以维护政治结构和政治运行的理性并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我国“一府两院”的政治体制中,由于政府、法院的权力运行是并列的,从职能上看不存在直接的制约关系,因此,整个国家权力运作中就需要在人大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来实现对国家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可以说,没有专门法律监督机关,法律就可能被任何强大的社会力量所扭曲,法治与政治制衡也就无法贯彻。

在我国,围绕着对国家公权力的监督产生了各种监督机关,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权力机关的人大监督,派的民主监督,监察审计的行政监督,纪委的党内监督,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检察机关的专门法律监督等。这些监督形式中,检察机关以其在国家政体结构中的地位,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职能,而具有的监督效力的国家强制性,监督手段的司法诉讼性,以及在监督范围、方式和监督力度等方面的特点,成为国家机构中专司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以法律监督的形式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在国家权力制衡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监督体系中不可替代。

西方国家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衡,不需要一个专门国家机关来承担法律监督制约职能,检察机关往往只起着公诉机关的作用。因此,那种要取消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主张,实际上足忽略了我国政治体制与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简单照搬照套西方模式,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国家整个政治体制的权力失衡和运转失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公民的法律意识包括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还不强,执法司法、守法等法制环节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司法领域,司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司法不公的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是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需要。

二、监督范围的有限性

检察机关主要是围绕诉讼的司法性监督,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职务犯罪、侦查、审判等)。目要抓住三块领域发展:

第一块领域足民事行政检察监督。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仅仅表现在刑事案件判决:更多地要通过占案件大部分比例的民事、行政案件的判决来体现。加强这方面的监督,不仅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需要。

当前有一种声音,要取消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抗诉权。其理由是:侵犯诉讼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不利于院独立审判和权威;法院内部纠错程序均能解决。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进一步加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首先我们足针对法院的错误判决,而不是针对一方当事人,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权力机关作出的错误判决和裁定,当然需要另一个国家权力机关来加以监督。这样权力制衡才相宜。要靠公民个人来纠错是十分困难的;其次审判的权威来自于审判的公正,而不是审判的独立。检察监督目的也是实现审判的公正,从而也是在维护审判的权威;法院内部的纠错程序固然能纠正一部分案件,但就纠错的力度来说有一个专门的法律监督部门要比自身的纠错强得多。尤其是在当前司法腐败仍比较突出的情况下,这种监督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在民事行政法律监督上,由于法律不够明确,当前在有些方面检察机关做得也不够理想,如干涉审判权,将自己置于当事人一方的地位,参与庭审调查承担举证,破坏诉讼双方当事人地位的平等,这些都给取消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监督权提供了口实。但这不能足取消的理由,而应通过立法明确、加强和完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来加以解决。如进一步明确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对象与范围

第二块领域是对与刑事司法领域衔接的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国家行政方面的制衡作用当前主要体现:

一是在行政诉讼检察监督过程中,在监督法院行政诉讼审判行为的同时,实现对行政机关的具体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在这方面笔者建议赋予检察机关的提起公益行政诉讼权。这是因为行政诉讼在原告资格上作了较为严格的限定,即只有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组织合

法权益时才有权提起行政诉讼,也就是说,只有私人(包括法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才能提起行政诉讼。显而易见,这就排除了行政行为侵犯国家或社会公利益时提起诉讼的可能性。而现实生活中,行政行为侵害国家和公共利益,未得到有效监督、纠正的情况大量存在。按照法院“不告

不理”原则,无起诉人的案件是不会自动进入行政诉讼程序,获得司法审查的。因此我们建议赋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行政诉讼权,即对于因行政权的违法行使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失的,例如违法发放各种许可证,包括林木采伐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等,使得国家所有的各种自然资源不断遭受损失的情形,检察机关有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力。对这些违法行政行为,无论是给国家造成损失,还是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如果不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诉讼的职责,都难以获得有效的救济。

二是在对与刑事司法领域衔接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中,尤以对国家行政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侦查的监督力度最大。这其中涉及范围广,数量多,影响大,实践中又相对薄弱的是对应当移

送刑事司法追究的而未移送的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这主要体现为检察机关对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的侦查。这类案件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徇私舞弊,明知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送,予以隐瞒、掩饰;或者大事减小,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情节严重的行为。

行政执法机关担负着执行法律、法规,管理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的职责,享有法律授予的行政处罚权、行政裁决权。如公安、工商、税务、海关、劳动、交通、环境保护、卫生、检疫、质量监督、计量等部门。这些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是否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直接关系到行政机关的形象,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7条第2款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罚。第22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若行政执法人员违背职责,徇私舞弊,枉法行政,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必将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破坏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存在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反映最突出的足,对一些严重刑事犯罪打击不力,存在有案不立、以罚代刑、有罪不究、以钱抵刑等问题。因此,必须对严重徇私舞弊的行政执法人员依法予以刑事制裁。检察机关对这一领域的进行侦查,予以监督,体现了对行政执法的有力制衡,同时抓住了进入刑事诉讼的“入口”,成为检察机关刑事检察监督发展的重要领域。

第三块领域是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监督。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最严重的违法行为,是权力的滥用、专横和腐败的极端表现。经过多年的打击,“近年来腐败蔓延的势头有所遏制,但仍属于腐败比较严重的类型。”这说明检察机关打击职务犯罪的任务还很繁重。

检察机关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监督,主要是通过自行侦查与起诉等相结合进行的,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侦查作为整个刑事诉讼的基石,最为明显和直接地体现出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对抗和矛盾,而国家在对待、处理这一矛盾时的态度,则生动地反映出一国法治水平的现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松察机关行使的侦查权的监督问题尤其重要,也是最容易引起疑问的地方。如果我们的办案人员不依法律程序办事,甚至滥用职权,贪赃枉法,就无法守住公平与正义的法律防线。因此,监督对于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来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对这一块的改革,要坚持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改革体制与加强管理相结合,标本兼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完善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消除诱发利益驱动,违法办案和影响依法独立行使侦查权的一些客观因素。

二是健全侦查工作机制,通过检察权在上下级机关及各业务部门的分配,在相互配合的同时起到相互制约的们

用。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上下监督和同一机关内部的平行监督。上下监督如严格大要案线索报省院备案制度,上级院对重特大案件的督办、交办、参办和提办制度等;平行监督包括办案部门之间的横向监督制约,前道工作环节对后道工作环节的纵向监督制约,督导督查与纪检监察检查的内部监督网络。

三、监督方式的诉讼性

检察机关监督方式的诉讼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在国家诉讼法中都有具体规定。我国的三大诉讼法都对检察监督权作了具体规定。

二是检察监督权是通过参加诉讼程序具体行使的。法律监督是一种通过具体的诉讼职能而实现的权力,而不是一种超脱于监督对象之外的以旁观者姿态的权力。职务犯罪监督,刑事、民事、行政审判监督及公民守法情况监督都足在诉讼过程中完成的。监督者必须积极介入诉讼活动在诉讼参与中实现对诉讼监督的职能。

三是检察监督权足通过运用诉讼手段即司法权力来实现的。侦查权、起诉权、批捕权、纠正违法权等检察权都是国家司法权力,普遍具有国家强制性。这就需要检察监督遵循诉讼规律,使检察改革符合客观性、判断性、亲历性、独立性、公正性等诉讼要求,清除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对检察工作的不利影响。这一系列的诉讼权力都是由检察监督权派生,并服从服务于检察监督权,离开了法律监督,这些诉讼权力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所以,我们决不能将检察监督权包含的整体诉讼权力割裂开来,认为检察机关有公诉权就是公诉机关,有侦查权就是侦查机关,这种简单化、片面化的分析方法是机械的,不可取的。

四是在诉讼过程中,通过检、法之间的互相制约,实现对检察机关自身的监督。在我国的诉讼体制中,诉、辩、审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检察机关在诉讼中行使的权力足程序性的权力,对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要由法院决定,检察机关无实体处分权,以防止监督权对审判权的过度膨胀和侵犯,从而实现对检察机关自身监督活动的制约。至于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与法律监督的定位是配合为主、制约为主还是监督为主需要明确。现代司法制度,保障人权,应以监督为主,在监督中配合,而不是配合制约中监督。

四、监督手段的有效性

检察机关的监督手段主要包括侦查权、批捕权、公诉权、抗诉权(刑事、民事)、纠正违法通知书和检察建议。

检察机关的监督手段具有方式的多样性、程序的衔接、性和目的的统一性。侦查权为公诉权做铺垫和准备,抗诉权足公诉权的深化和强化,检察建议与纠正违法通知书则是这几种权力的延伸和辐射。但各手段的适用范围足不同的,如侦查权针对的足职务犯罪,公诉权针对的足所有刑事犯罪(自诉案件除外),抗诉权针对的是判决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这种适用范围的不同设定,原因就在于这些手段的目的统一性,即服务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一是指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法律,履行职务过程中的犯罪活动直接行使侦查权,通过侦查权与起诉权的结合使用,更好地实现对执法活动的法律监督。

二是通过行使诉讼权力来实现对公安机关进行侦查监督的目的。检察机关主要是通过侦查权、批捕权、不起诉杉的行使来实现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与制约。

三是通过行使诉讼权力制约审判活动,可以保证监督的效力。检察机关的诉讼权力具有国家强制性,如起诉、新诉必然引起审判。同时为防止检察机关在抗诉不被采纳情况下,法院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得不到纠正情况的发生?检察机关可以对错误裁判形成过程中有渎职侵权犯罪行为的审判人员行使侦查权,追究其刑事责任。

对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手段,曾有一些不同观点。如有观点主张取消检察机关的批捕权,交由法院来行使。这种观点没有看到审查逮捕权同样足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确保侦查监督力度,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保障人权具有重要用。由于公安机关侦查权力的强大,检察机关要实现监督,必须要有制约其诉讼结果的权力以保证监督的力度。行使批捕权就是保证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行为的监督力度的必要手段。同时,刑诉法规定了一系列对批捕权行使的制约手段,不会导致权力失衡。取消检察机关的批捕权的观点,实际上仍是按照“三权分立”的思路来看待批捕权,足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法律监督范文篇9

【摘要题】法学时论

【英文摘要】TheChinesegovernmentisprobingawayofestablishingmechanismsofpowersupervisionanditaimsatsettingupinstitutionalizedpolitical,socialandeconomicstructuressoastobringpowercorruptionunderpermanentcontrol.Legalsupervisionandpublicpowersare,sotospeak,twinsparasitizinginthestateinstitutions.Therearestateinstitutions,therearepublicpowers.Therearepublicpowers,sotheremustbethesupervisionofpublicpowers.Legalsupervisionisthesacredmissionandprincipalmodeofgoverningpowercorruptioninhumansocieties.

【关键词】权力/腐败/监督/power/corruption/supervision

【正文】

腐败,指思想的腐朽、生活的堕落及私欲的膨胀。其中,权力的腐败乃是核心,正如有人形容,腐败是权力和私欲结合的罪恶之子。腐败的根源,来自于国家机关的垄断权力,权力腐败是权力异化的极端表现形式。因之,在腐败的种种表现中,最令人担心的是权力的腐败,对于权力腐败必须治理也毋庸置疑。

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有种种典型表现:(1)不正当占有公共资源为个人享用,包括贪污行为、挪用公款行为、侵占财物行为等,这是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它以腐败者拥有的公共权力作为基础,利用这种公共职位,其可以不遗余力地从事图谋私利的类似经营的活动,从生活资料的侵占发展到生产资料的侵占,使腐败从生计型向致富型方向发展。(2)利用经济上的好处改变人们对于地位、职位、财产方面的判断和安排,其行为的外部表现形式就是贿赂。贿赂的延伸,发展为变相送礼、大吃回扣、强拿硬要等。在贿赂中,受贿者丧失原则,行贿者以较少的成本获取垂涎已久的地位或利益,诱使更多人的逐臭效尤。(3)偏离公共的角色滥用职权,泛指以权谋私、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行为。在现代,腐败的核心问题是以权谋私,腐败的形式也已经从经济上的小打小闹、小偷小摸,发展到了政经勾结的腐败类型,引起政府形象的极度损坏。(4)以亲疏之别、远近之别、上下之别、情感之别的私人关系决定公共关系的确立和维持,在公共权力机关的组成体系中,形成裙带网络。在中国,腐败拥有着地缘与人情的肥厚土壤,这种不正常的关系网络会导致权力腐败在民间的延伸,它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普通的公民对此安之若素。(5)公共权力的“人治化”行使,体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和特权主义。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官员们制造着一种浓浓的“官气”,集权现象、家长制现象、神秘化现象、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等普遍存在;渎职无能、擅离职守、抛弃责任、人浮于事、文山会海、强迫命令、任意决策、好大喜功、管理混乱、道德失范等等,构成了腐败产生的温床。(6)腐败还带有行业垄断色彩,多发生在权力较大的经济管理部门和执法司法机关,主要手段是依托部门和行业权力进行勒卡索要。于是,人们又在探讨立法腐败、行政腐败、司法腐败、行业腐败的特征及其根源。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腐败现象如剜之不去的痼疾,生而需治,治而复生,这使历代的统治者在对其“辐辏攻之”中疲于应付。但无论是“天子们”的自我约束,还是包拯、海瑞似清官的竭忠辅弼;无论是将整饬吏治任务放在第一位的明君治世,还是在腐败面前缴械投降的昏君,哪朝哪代的“万世江山”都逃脱不出因腐败的政治统治而社稷山崩的命运。现代社会,腐败问题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问题。1992年,意大利政界爆出受贿丑闻:仅1991年,意大利各政党非法收入高达83亿美元,贿赂和回扣使这个国家的公共开支增加了30-40亿美元。一位官员形容:“当人们用刀刺透官方记录的表层时,腐败便显露出来,人们甚至在没有看到时也能闻到它的气息”。“这类事件将战后依旧纷乱的世界惊得目瞪口呆”。[1](P1)

权力腐败的罪恶后果十分明显。政治上,腐败引起人民的普遍反对而威胁着国家社会的稳定;经济上,腐败破坏着分配公平而阻碍着市场的竞争;文化上,腐败引起社会道德的沦丧而制约文明水准的提高;思想上,腐败腐蚀了人事制度的肌体,毁掉了一大批公务人员。特别是,腐败是一种超法律、反法律的行为,它动摇着国家权威的基石——法律权威。因此,各国都把反抗权力腐败作为完成民族复兴、建设富强国家、净化社会空气的大事。权力监督的原理论证,乃是为了解决公共权力的限制问题,最终是为了防止国家权力的超越、滥用、腐败、违法问题。其实质,在于倡导法治的方略,弘扬民主的精神,使我国不再走任人治主义倡行、任特权主义存在、任腐败行为泛滥的重复之路。具体而言,主要的法治化措施如下:

一、对权力腐败的规则控制:以法律制约权力

对权力腐败的规则控制,指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规范权力的运作过程,控制官员的用权行为。目的在于使易于越轨的公共权力在立法、行政、司法、守法的各个运行环节上都受到法律的制约,一旦行为“脱轨”,便有法律依据制裁这种脱轨。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在法律统治的地方,权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规则的阻碍,这些规则使掌权者受到一定行为方式的约束。”[2](P344)

回溯中国反腐败过程,我们曾经走过弯路,即主要靠道德约束和政治运动抑制腐败,这要从专制制度中追根溯源。在我国长期的封建政治统治中,极为强调的是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才能,而其素质和能力的判定,有赖于上级的赏识、道德的约束和自我的克制。在法律监督方面,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均属于皇权的组成部分,也即行政权的附庸,没有形成类似西方国家的议会监督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这一历史留给今天的痕迹是极其发人深省的,它导致我国公共权力的行使不是以法律为度量范围,而是以长官意志为标准边界,行政权力从未受到过法律力量的实质约束。现代社会,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控制腐败甚嚣尘上之势,必须有赖于法律的制定及其实施。法律基于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而赋予国家机关一定的权力和职责,就必然要求国家机关符合权力运用目的而不滥用权力,维护公共利益而不以权谋私,合法执行权力而不越权违法,履行法定职责而不失职渎职,遵守法定程序而不丧失程序公正。强化法律监督的作用,正在于法律规范具有道德规范所不能比拟的普遍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在反腐倡廉中,法治化的明确要求,首先是必须完善廉政立法。在此方面,世界各国颁行了诸如《反腐败法》、《阳光下的政府法》、《公务人员职责法》、《官员道德标准法》、《官员弹劾法》等,对于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的宪法、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已就法律监督问题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也先后颁行了关于禁止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经商受礼的规定、关于禁止挥霍公款的规定、关于禁止借选拔任用干部之机营私舞弊的规定、关于财产收入申报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文件和政策性规则。这类文件的及时出台,不能说在监督问题上无法可依,但我国的监督立法比较简陋和粗糙,对于腐败问题的政策性文件多,立法的规范性和技术性都未能达到应有水平,还需要在立法上出台成熟健全的法律规则,实现制度的预先控制。

不仅如此,权力监控还必须从严。汉密尔顿曾经直白地指出,“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霍布斯也强调,“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法律监督的目标,是将权力置于法律规则的控制之下,一旦被监督者有违法擅权行为,能有被察觉、防范、制止、惩戒的可能,反之,如果监控机制不健全,“得手”的容易会使违法者有恃无恐。因此,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国家公职人员贪污、贿赂、挪用、豪赌等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并使法律责任成为腐败行为所支付的最大成本。这种控制和惩罚,主要来自于外部的外力,它犹如一种动力,能够推动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合法正当,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威慑力,如同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对于不法行为会有力的予以戳穿。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虽然一些重大腐败案件受到了立案查处,但“漏网之鱼”仍然存在,“特权阶层”仍然存在,对一些官员处罚的“轻描淡写”也仍然存在,致使侥幸心理的、抗拒法律的人会继续腐败。因此,只有在治理权力腐败方面敢下狠心,才能真正有利于遏制腐败。如上述意大利事件发生后,该国警方逮捕1350人,受牵连者约2500人,卷入了8个政党,5名内阁部长辞职,多名国会议员、高级官员和企业家受到司法调查、审讯、逮捕或拘留,这在意大利政界虽是一件丑闻,但惩治腐败的力度从中可窥见一斑。

二、对权力腐败的体制控制:以权力制约权力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们总是把建立一个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的政府作为一种理想和希望,这未尝不是好事,但希望必须落实于政治体制的配套之中。以权力制约权力,意味着一种国家权力对另一种国家权力的外在约束,通过各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达到权力的基本均衡,防止其中的一项权力过于强大而滥用。尤其需要在下列方面有所作为:

充分认识权力监督的必要性。国家机关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关系到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大局,决非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大可小的个人事务所能比拟。因此,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权力定位和相互关系的法治化由来已久。以行政权力为例,从古至今,这种权力都最为实在、最为广大、最为权威。行政机关可以运用授权、审批、颁证、收费、禁止、命令、管制、处罚等权力方式,行使委托立法权、法律执行权、国家管理权、行政处罚权、自由裁量权,并强制所有的社会成员服从这种权力。这必然导致政府与被管理者形成矛盾冲突关系,也与其他国家机关形成权力对抗关系。由此而言,重视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制衡,绝不仅仅从“人民主权”的民主意识角度考虑,还表现为一种强化国家管理的“实用性”要求。应该说,政治家是最实用主义的。可以想象,如果构成国家机体的主要国家机关相互扯皮,如果公务人员不受限定任意扩张自己的权力,而监督体制显现出控制不力、有错不纠、放任自流的状况,自然是一种政治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表现,而如此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失却秩序亦失去民心的社会。

合理利用人类文明的创造性。在治理权力腐败的过程中,古今中外有许多成效显著的范例。如中国历史上的监察体制,以健全完备的监察法规、相对独立的监察机构、广泛拥有的监察职权、纠举权贵的监察实效而著称于世,监察御史担负着调查、弹劾、谏诤、审计、监试、考核、侦查、公诉、审判官吏的重要使命,实际是通过“治官之官”,实现“治吏之道”,值得当代人潜心研究。而现代国家中,英国、瑞典、新加坡,都是廉政建设的成功样板。英国的文官制度严密严格,通过考核使文官队伍保持相对纯洁,在规范化的制度约束下,公务员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一步。瑞典自古倡导“消除特权,官民平等”的法律精神,议会督察专员监督与政党监督、新闻监督相互配合,有效作用,由此成为北欧政治清廉的主要国家。新加坡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国家,也是一个注重法制的国家,其廉政立法的健全和明确、廉政机构的独立和高效、廉政措施的严明和有力,都独具特色和魅力,值得我国在当今的制度完善中予以借鉴。

切实保障政体改革的有效性。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针对国家权力设置而进行的内制改革,它与法律监督所要达成的控制权力滥用的监督目标息息相关,有利于控权制度的实质性兑现。基本途径和方法为:(1)权力缩减。政府只保留一部分管理权和审批权,不能事无巨细横加干涉。(2)权力分解。权力由不同机关、不同官员掌握,防止重大权力的独断专行。(3)权力制衡。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应切实享有对行政机关的控制权,改变目前行政权力膨胀而立法、司法权力弱化的局面。(4)权力公开。政府应充分意识“暗箱操作”是助长权力腐败的温床,在反腐败中,我们决不能忽视“政务公开”的呼吁及其潜在力量。(5)权力监督。现有的审查制度、审批制度、审计制度、监察制度、质询制度、考核制度、罢免制度、听证制度、复议制度、诉讼制度等,都可以称之为权力控制的利剑,也都应该不断健全发展。

配套建构专门监督的趋向性。除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关系的建立健全外,目前,各国在法律监督体制上,正趋向建立外部的、独立的监督机关以制约权力。因为,“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多中心’的,不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机关所能个别解决,它需要一个综合性机构。”[3](P518-519)新加坡的反贪污调查局、香港的廉政公署、法国的行政法院、奥地利的宪法法院等,都是相对独立的监督组织,以地位明确、人员精练、权能强化、效率高超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新型监督体制的样板。在我国,各级人大、党的纪律监察机构、行政监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审计组织等都享有一定程度的监督权,在对于腐败的治理方面,往往采取“联合办公”的形式,查处了许多大案要案。但不足之处是,这种体制使各种平行的监督机关都享有监督权,尚有机构重叠、分工不明、权能模糊、效率低下的缺陷,需要对于上述监督主体进行明确的法律定位与权责分工。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应该合并反贪力量,成立专门负责腐败治理的国家廉政总署,实现外部的、专门的、独立的、实效的监督。

三、对权力腐败的社会控制:以权利制约权力

以权利制约权力,是指明确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的联系和界限,发挥公众对于国家权力的制约作用,使他们在保护自身权利实现的过程中,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权力行为进行监督。这一立论,主要基于下述三个理由:

合法的权力源于权利。按照“人民主权”的观点,公权力代表着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性,政府只是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的人,政府与社会成员一样并不拥有特权,相反,它要服从构成共同体规则的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约束。自近代以来,“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国家权力由人民授予自然受人民权益限定的原理也通过宪政实践成为现实。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成员有权通过参政权、选举权、质询权、批评权、建议权、罢免权、听证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的行使,维护自身利益,制约权力行为,使民主监督成为确保国家权力合法运行的重要根基。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人民并不直接享有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而需要委托特定的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如果权力机关破坏了权力与权利的平衡结构,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英国学者哈林顿曾经断言:“主权应该是必不可缺的东西,然而又是十分骇人的东西。这正像火药对于士兵一样,可以使他安全,也可以使他遭受危险。”[4](P103)因此,国家每设定一种权力,都要求它代表人民的意志与利益,当公共权力过于强大,超越权力委托人的意志愿望所期待的范围,导致权力行为与人民的权利抵牾时,就必须运用法制的手段,从权力的生成、分配和实施各个方面来约束其不法运作。

违法的权力畏惧权利。民主监督的实质,在于动员各种社会的监督资源,形成社会内部的多层次的权力监督网络,实现对于权力控制的“综合治理”。在此方面,亚里士多德给了我们许多警世名言,他说:“物多者比较不易于腐败”,“多数群众比少数人不易腐败”,“若干好人的集体一定较不易腐败”,都说明,大众对于权力的约束是一种重要的约束。实际上,腐败的力量在于把有着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的社会“撕成为碎片”,它是一种典型的“各个击破”,而当人民形成联合力量之时,腐败就无藏身之地,也无用武之地了。在当代,人们已认识了社会控制力量的强大和深刻,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利用这种威力。诸如,新闻媒介的公开报道,人民群众的信访举报,政协组织的协商对话,工会妇联对于社会弱者的利益维护,社会自治团体日益发挥民间调解作用等。我们相信,当人民群众普遍动员起来之日,就是腐败分子无立足藏身之时。

他律的权力需要自律。从权力和权利的平衡关系而言,公民大众对于政府权力的限制仅仅是“一相情愿”,政府除了受民众社会的监控之外,还应该受内部自我机制的束缚,达到自律、自省、自励的要求。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接受制度的规制,遵循职业的纪律,迎合道德的评判,既是政府性质的体现,也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使然,否则政府会与民众社会格格不入。例如,政府会“主动”采取某些自我监控的措施,颁行各种行政法规,严格把握重大管理活动,审慎决策,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并且通过内部罢免处分等手段使违纪的成员受到制裁等,以维护政府自身形象,防范内部机构和成员对于政府行为总体目标的反叛。所以,约束有外部和内部之分,有他律和自律之别,有强制与自愿之异,但无论如何,约束的目的均见之于政府权力被“有限化”的后果之上。

四、对权力腐败的审计监督:以专门技术控制权力

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审查原始凭据、帐目、报表、资产、文件,对有关国家机关、财政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活动进行检查、审核、评价、鉴证,以判断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活动。

现代经济生活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不法之徒采取各种手段和伎俩,在财产占有、投资增值、交换分配、消费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加剧着非法敛财聚财的活动。特别是在一些大宗的违纪违法行为中,运用帐目做手脚的现象增多,其作案踪迹隐蔽,作案手段狡猾,需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关于审计监督特性之认识,正建立在审计技术方法的优越性基础之上。审计监督,拥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操作体系,诸如审阅法、核查法、顺查法、逆查法、盘点法、外调法、线索筛选法、配套还原法、立体查帐法、补帐查帐法等。这类特殊的技术方法,使审计机关得以揭露和纠正经济领域的违法腐败行为,为纪检、监察、法院、财政、税务部门的监督及侦破大案要案建立功绩。可以说,审计监督已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控制权力腐败的重要手段,并为其他任何监督形式所不能替代。透视其发展趋向如下:

发挥审计监督的经济功能。在中国,关于法律监督的理性思考偏于强调政治上的必要性,政治领域建立相互制约体制的实践也相对比较成熟。但笔者以为,约束机制并不仅仅适用于政治社会代议制条件下的立法监督和执法监督,而应该更加广泛地适用于所有经济领域的“权利”情形。如在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如何对于普遍存在的“化公为私”、抽逃国家资产现象进行监督,就应该是法律监督讨论的重点。广义而言,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就是经济问题,经济利益已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也成为判别人类行为合理合法与否的试金石。成功与失败、高效与低能、进步与落后都取决于经济活动中的权益法定与权益实现,而权力之腐败也主要表现为非法权力和非法利益相融合之政治经济勾结型的腐败。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领域的监督问题纳入平行于、甚至超出政治领域监督问题的更高高度看待。可以说,审计监督根植于控制经济活动的需要,只要经济活动广泛存在,审计就成为必须,审计的经济意义就应当高于政治意义。运用审计组织来监督经济运作,保持良好的竞争环境,不仅能有效地节约经济成本,而且对于政经勾结型的权力腐败是最好的防治措施。

追逐审计监督的实用价值。审计监督的实用性为其他所有监督形式所不具备,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审计工作都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有关,而且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在我国,违宪审查还罕见应用,人大代表的罢免权也鲜为行使,社会团体对于局部利益的维护尚有失偏颇,人民群众的监督呈现出分散性和无效性,这使上述监督具有着虚幻的成分和监督的缺漏,但审计监督的前提和后果都是实实在在的,它往往通过经济数字的量化指标和科学精确的技术手段予以表现。对于被监督者,一旦被查处贪污腐败,将在经济上有所损失,这种损失是令被监督者痛之又痛的;对于监督者,由于人类文明的积淀,审计人员可以“胸有成竹”地作出审计结论,置违法违纪者以“无可辩驳”的推理之中,使“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发挥这种审计监督的实用性,是审计监督的生命力所在。但目前,审计的运用,仍然没有与它的实用性价值成为正比,在审计监督效果和效益上,我们还大有潜力可挖。特别要加大对重点审计对象的定期审计,加强对财政、金融、税收、工商、外贸活动的审计,以及落实领导干部在任和离任时的经济责任审计,才有利于为权力腐败设置一道铁壁防线。

确保审计机关的独立地位。审计机关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这要求其在组织体制上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预。综观目前各国审计机关的设置,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隶属于议会,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属于此种模式;二是隶属于政府,瑞典、沙特、约旦等国采取这种体制;三是既不隶属议会、也不隶属政府,经费、人事、体制独立,仅向议会或政府报告审计结果,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建立了此种制度。中国的现行体制,基本属于第二种类型,审计机构是设立于政府内部的工作机构之一,这使同级审计确有难度。法律监督本身是“挑毛病”,易于“得罪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站在被审计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对立面”,常常面对巨大的压力和阻力。因此,实现有效的审计监督,有赖于改革双重领导制,使审计机构在国家机关中单列组织体系,直接对上级审计机关负责而不隶属同级政府,做到有权有责,才能在经济监督中实现有利有节。

促进审计监督的专职发展。审计监督权力实现之基础,在于审计主体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因而,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也高于一般国家公职人员。审计人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政治素养、法律知识、管理经验、观察能力外,还必须熟知金融知识、财会知识、贸易知识、税收知识,以及掌握一定程度的会计审计查帐方法,唯其如此,才能使审计监督准确、恰当、公正、客观、合法。而审计职能的职业化,意味着审计机关自行安排审计工作计划,独立地对审计事项作出审查、评价和审计报告;意味着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由政府予以及时、足额保证;意味着审计人员依法以第三者的身份执行职务,在实施审计时居于公正地位;意味着审计人员有相对固定的职位,工资、升降、任免、退休都受法律保障,非违法渎职不受调动和免职等。

概括言之,反腐败必须治标又治本,将权力制约纳入法制化轨道就是治本之策。而在反腐败过程中,尤其需要从严格经济监督的角度控制权力之滥用,将防范政经勾结型的腐败类型作为重任。同时,对权力腐败者绳之以法,也是发挥监督功能的必然要求。我们坚信,腐败为败类所为,为人类共愤,采取法律监督的综合措施予以治理,必将控制腐败于未然之中,打击腐败于已然之时。在此过程中,法律监督事业也必然对于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之大局立有功勋。

【参考文献】

[1]林喆.权力腐败和权力制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龚祥瑞.比较宪法和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法律监督范文篇10

工会劳动法律监督首先是对用人单位是否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以学习促提高。无锡市新区总工会在加强各级工会监督员培训的同时,要求各级劳动法律监督员努力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把握每一次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方法,程序;还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在劳动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问题的企业,把它列入监督检点单位,有效地组织、分解、落实监督目标任务。以程序促规范。工会劳动法律监督需要被检查单位的配合,通过书面告知、电话联络等方式,慎重通知企业,提前做好相应准备,本质上是让企业有一个自查、自纠的过程,也使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意见促整改。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实地了解,一些问题很快浮出水面,例如,监督检查初期,不签劳动合同、不交社保、甚至使用童工等现象,企业也会以各种理由进行辩解,但是,劳动法律监督员坚定法律的底线不容突破,通过下发意见书等形式,严肃要求企业立即整改,目前,这些情况在新区外资企业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强化服务,体现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的诚性

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通过监督检查,在指出和纠正企业有悖劳动法律法规问题的同时,要帮助企业分析发展现状及有可能引发的潜在法律风险,作出善意的提醒和建议,使企业感受到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的诚性。把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与贯彻工会维护服务理念相结合。在实施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过程中,本着“双维护、双服务”的理念,要注重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了解企业有什么困难和需求,尤其在金融危机和欧美经济危机时期,我们在监督检查中更把服务企业放在首位,和企业共同探讨如何稳定员工队伍,调动员工共度危机、共克时艰的积极性等课题,这些为后来成功举办工会主席应对金融危机论坛和工会主席与人事高管峰会打好了基础。把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与完善劳资关系预警机制相结合。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有些单位企业存在加班超时、特殊工时申报以及规章制度(员工手册)修订不够规范等现象,企业认为员工也没什么反映,有的甚至很乐意加班,也没把它看作是什么问题。对此,我们反复给企业讲明这样可能带来潜在的法律风险,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引发群体性劳资纠纷,影响企业的和谐稳定,并且通过一些案例,对企业进行预警和提醒,使企业及时予以纠正和防范。把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与推进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无锡市新区总工会每到一个企业,在劳动法律监督指出问题的同时,围绕和谐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宣传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如:劳资双方定期沟通机制、“改善”活动表彰机制、员工素质提升机制、文体活动俱乐部机制、员工关爱帮扶机制等,使企业深受启发和借鉴,很多企业开展了对流活动。

突出重点,体现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