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0:56: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律专业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律专业知识

地方高校经济学论文

一、“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具备和达到普通大学生应必备的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要求外,在知识、技能和专业业务方面还应达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定要求:一是三个层面的知识要求,即法学理论知识、部门法学专业知识、经济学学科专业知识;二是两个技能要求,即法律实务操作技能和经济学实践能力,例如法务人员要求的技能、证券操盘手技能、国际贸易应用能力;三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融汇贯通。从这三点我们可以发现,培养“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打下坚实的法学理论功底,要思考、关注和研究法学理论前沿和实践前沿的重大问题,要具备理论的敏锐性、创新性和前沿性。这种理论功底是法学人才学习、应用部门法的知识基础、理性支撑和智力支持,也是其形成创新思维和开拓性工作的方法论基础。其次,要在法学专业教学时,兼贯穿经济学思维去教学,学校设置法学与经济学接轨的课程,也让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好本专业知识之余,始终把法律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去认识,去运用。在全球化的时代,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并且能应用这些知识,是法学以及经济学专业人才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条件和素质要求。

二、“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旨在探索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条件下培养地方应用型、复合型,主要从事经贸、金融、法律等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的新模式。现代经济的特点是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资源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流动空前加快,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呈现出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趋势,这就要求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学科和专业调整,促进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创建多学科,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体制下,经济、和法律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我们进行的经济和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验,就是一种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对现有的经济学专业、和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设计一套覆盖两个专业,具有内在联系的新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借助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教学手段和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实现培养地方特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二)分层培养模式

查看全文

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本的不可分离性,以及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的通用性两个内在原因出发,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合伙制的必然趋势。首先综述了有关知识的制度经济学观点;然后把知识区分为“一般知识”与“专业知识”,又根据专业知识的不同应用范围把专业知识区分为通用专业知识和专用专业知识,基于此,建立了事务所应采用合伙制的分析框架模型。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人力资本的不可分离性;专业知识的通用性

目前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应采取合伙制而不应采取有限公司制的讨论,国内学者集中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关系上,认为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的审计质量必须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较大的法律责任,从而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采取合伙制而不是有限公司制。毫无疑问,这是原因之一,国外审计理论界也不乏这样的看法。这种理论观点实质是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对社会承担着某种形式的公共责任,而这种公共责任的不履行或者不当履行将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而消除或者降低这种社会危害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通过使他们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的时候保持职业谨慎,从而保证审计质量。而驱动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就需要它采取合伙制这一组织形式。这种理论观点看到了外部因素,即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关系,从它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与社会第三方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组织形式。

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从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及其内部关系出发来探讨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合伙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那么,是否可以从其它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呢?如是否可以从所有权结构特征等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内部原因出发来探索这个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过去二三十年兴起的制度经济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工具,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制度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这个松散的经济学体系包含着许多不能为传统微观经济学所接纳的诸如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经济史和比较经济体制等领域的内容,有时因为其核心是研究产权与制度的关系被称作产权经济学,有时因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企业被称为企业理论,有时也被称作契约经济学或者合同经济学。这些名称显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或许我们将来仍然称之为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比,意欲更接近客观现实以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和更具可靠性的预测。由于正确地认识到交易成本的存在与契约的不完备性,制度经济学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并由此认识到产权结构的重要性;制度经济学分析了市场与企业的界限、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与治理结构、分析了企业的监督与激励问题、分析了内部控制和监督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制度经济学采纳了委托理论并将其主要运用在契约分析上,指出了本质上为委托契约关系的不完备性导致了监督与激励的重要性;制度经济学还分析了许多人看起来是“边缘性”(当然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它们却可能是“核心”)的研究领域,例如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知识在经济社会以及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等等。所有这些可以运用在会计师事务所财产所有制形式的分析上,为我们提供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一、非人力资本的可分离性与人力资本的不可分离性:降低机会主义

查看全文

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研究

摘要: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培养侧重于创新能力、实务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完成法学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完成政治理论、专业理论和实务能力三合一的教学任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时应将社会主义法律价值理念融入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考虑法学学科内容和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兼顾法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整体配合。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施时,教师应以“问题导向”模式引导学生专业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法治情怀,做到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同步配合,帮助学生逐步接受、形成、坚信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是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侧重于创新能力、实务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重点上对实践教学有较多倾斜,教学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如何更好地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具备擅长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具备法律应用、开发能力以及可持续的实践能力。在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中,共计回收各专业学生问卷1052份,83.56%的学生认为,法学课程思政对于丰富教学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学生并不排斥法学课程的思政教学活动,而是认为这是法学课程教学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学课程思政,88.59%的学生认为,能够更加正确、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75.19%的学生认为,更有助于清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3.19%的学生认为,能够全面、正确地看待中外法律制度。可见,学生是非常认可通过法学课程思政的学习引导,形成理性、全面、客观的法律判断和社会观念建设的。要在法学课程思政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完成法学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课程规划的战略高度完成政治理论、专业理论和实务能力三合一的德法兼修的教学任务,在法学课程内围绕政治观念、家国意识、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等价值引领因素,组合法学专业课程内容,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设计和实施,可以充分考虑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中总结归纳出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打造吸引学习者的“焦点内容”,促使学习者关注、考虑、认同和接纳,最终成为学习者发自内心的行为准则。

一、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设计

(一)寻找法学学科内容和课程思政的结合点

应用型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应追求在学科内容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渗透式的教学效果,即将社会主义法律价值理念融入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接受、形成、坚信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全方位育人。首先,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一部分,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学学科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客观生活实际来理解法律,脱离实际地比较立法目的、单纯地比较法律文本,都不符合法律的社会价值追求。这需要在教学活动设计时,从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传统差异,文化背景分歧中,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法律形成的不同制度背景,正确认识到法律制度本土化的必要性,从而建立起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解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体会法学专业课程中本身就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逐渐理解并掌握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来认识问题。其次,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法律学科中的价值引领解析。法律规范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文本规范,体现了最基本的是非善恶、法与非法的价值引领。从来就不存在脱离价值引领的法律知识传递,法学学科内容教学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法律规范本身去解读背后传递的制度定位,并引导学生初步思考相关的法律价值观、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等价值引领。此外,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注意学科思维方式练习中的思政教学。法学课程的学习,知识性的学习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专业思维方式的养成。法学专业思维需要经过实践教学的练习习得,学生需逐渐具备理性客观的分析能力、事实认定的推演能力、逻辑缜密的法律解释力,这种专业思维的养成过程占专业教学较大的比例。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在社会关系中学习认定权利义务在利益主体间的分配,探讨个案中蕴含的法律价值取向,理解法律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法律概念及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之间的联系与冲突、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间的守正创新,在思维方式的教学中要同时进行课程思政的阐述和引导。

查看全文

卫生监督员培训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以提高卫生监督员、协管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为内容,以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为目的,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政府、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卫生监督员、协管员队伍,为促进我县卫生监督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培训目标

每名监督员、协管员全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从而进一步优化卫生监督员、协管员的知识结构,使卫生监督员、协管员从传统业务型向法制型、综合型转变,增强卫生监督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卫生监督员整体素质,推进卫生监督综合执法。

三、培训方法

按照“适应实际需要、提高培训质量”的培训原则,以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律法规、执法程序、文书写作、专业知识、现场监督等方面的内容,着力提高卫生监督员适应工作要求、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以自学为主,同时采用学术讲座、专题培训、经验交流、讨论会和以会代训的形式,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培训方法,加强全县卫生监督员、协管员的法律法规和卫生监督专业知识的培训。

查看全文

竞选审判庭长精彩发言稿

各位领导、评委及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法律本科学历,审判员,现任林业审判庭副庭长,并负责全面工作。

我竞争的职位是林业审判庭庭庭长。

我之所以竞争这一岗位,其理由是:

一、我十分热爱林业审判工作。我生于县,长于县,热爱县的山山水水,愿意为县的山青水绿奉献一切。年1月,我从林业部门改行来到法院,并一直战斗在林业审判工作岗位上。18年来,我对林业审判十分热爱,并倾注着深厚的工作感情,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18年来,我从青年步入了中年,从一个书记员成长为一个能负责全庭工作的审判员、副庭长、林业审判的负责人;18年来,我走遍了全县有过矛盾、闹过纠纷的山山水水,为保护森林、维护稳定奉献了青春与汗水。

查看全文

浅谈管理会计的创新

摘要:在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浪潮之下,推动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亟须必行。在会计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推动管理会计的创新,促使其更好的适应改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动力。而在知识与科技主导的新时代背景下,对管理会计的进行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响应供给侧改革的号召。

关键词:管理会计;创新;供给侧改革;发展;对策

一、当下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与瓶颈

管理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会计作为利用财务资料,并对财务资料进行专业的整理,帮助公司的经济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的重要部门。因此,管理会计的发展整个公司整体的发展前景一脉相承,虽然当下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需不断的完善,在此大环境下,管理会计也存有一定的弊端,需要我们及时整合管理会计资源,更好的推动管理会计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迎合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号召下推动管理会计的供给侧改革。当下,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1.重视财务会计忽略管理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之下,企业家追求企业的经济利润,在财务计算上,过度重视财务会计,对于管理会计存有不重视的心理。在笔者看来会计一方面要求财务人员要用专业的知识来整理、计算、整合公司的财务,即所谓的我们常说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另一方面更要求财务人员要学会记账,即要学会管理账目,从这里可以凸显出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现在大部分的公司往往只有财务会计,却很少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导致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这一现状。2.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与专业知识较低。当下一些企业的管理会计大多由本企业的财务会计担任,对于一些专业的管理会计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全然无知,这显然不利于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现行企业制度的革新下,一些企业积极响应潮流的号召主动推进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在这转型的背后,笔者发现一些企业并未对引进专门的管理会计,对转型的财务会计也并未进行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导致他们的素质低下,在管理会计的岗位上依旧从事着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工作,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专业知识的匮乏成为当下一些企业管理会计的标签。3.尚未建立完备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法律制度。管理会计作为舶来品,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当与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国情相匹配。但当下我国并未建立起完备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且相关的法律法律、司法解释也并未对管理会计这一新兴名词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与法律解释。尚未完备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法律制度成为我国管理会计行业发展的又一瓶颈。如果在现实经济生活实践下,管理会计理论仅仅借助国外的理论,这与我国的特殊国情也是不相符的,因此要亟须加快建立适合经济发展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法律法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1.转变现有观念,重视管理会计的创新。一个企业的效益应更多的追求长远的发展效益,而不应该仅仅追求于当下的经济利润。在现有企业制度之下,企业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在追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同时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也要创新,推动管理会计的创新才能够不断的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更好的为企业的经济预测、经济规划等方面提供专业而准确的指导。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或决策者必须转变现有的重视财务会计忽略管理会计的观念,从根上支持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唯有思想上的改变,才能从行动上注重管理会计。2.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当下一些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与专业知识较低,加强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企业的管理会计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才能够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在今后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上应注重如下几方面:(1)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要组织有关管理会计人员到高校进修,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企业也可以邀请高校的管理会计教授来企业为本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2)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升职业素养。一个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不仅仅要有专业的会计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管理会计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法律知识的学习,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3)对管理会计要有认同感。管理会计人员要对管理会计有着深入的了解,而不应该在管理会计的岗位上想着自己依旧是财务会计。在今后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管理会计文化的建设与宣传,让每一位会计人员了解企业的管理会计,让他们对管理会计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责任感。3.改善管理会计的创新环境,推动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全面建立。在管理会计的创新上,不应仅仅是从决策上或者预算上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应从公司的管理上影响企业的决策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要着重改善管理会计的创新环境,积极的为管理会计的创新开辟新的道路,企业可采取引进高学历管理会计人才、开展管理会计培训班、让管理会计参与公司的决策事项等措施改善管理会计的环境。此外,我国有关管理会计的理论尚未全面建立。我国是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有关的管理会计理论,不应仅仅依靠国外的管理会计理论,更应该结合我国的特色国情,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理论。在推动管理会计的创新上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为此要在现有创新环境下,颁布专门的管理会计法或者出台有关管理会计的司法解释,为管理会计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查看全文

护理安全隐患与质量管控

护理工作性质决定其事务琐碎复杂,人员接触多且复杂,存在多种因素的护理安全隐患。护理安全对护理工作非常重要,护患间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以外的损害,这些损害包括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出现的障碍或者死亡[1]。近年来,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护士和患者之间缺乏信任,护患关系不和谐,建立相互信任和支持是减少护患纠纷不容忽视的课题。随着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给护理管理者带来了严峻挑战[2]。通过对护理工作者存在安全隐患分析,积极采取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护士服务态度差:态度问题是患者不满的最常见因素,比如护士说话语气较硬,服务态度冷漠,回答问题含糊不清,护理操作敷衍了事[3]。患者不同于一般的消费者,由于身体疾病因素影响,患者更容易激怒,护士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需求。护士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医院形象,若引起投诉案件,损害的是医院的品牌形象。

1.2护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护士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若不能及时给予满意回答,或者态度有所怠慢,常让患者感觉到被冷落或者被歧视。由于护理工作琐碎复杂,护士工作一般较忙,无暇顾及患者变化的心理情绪,更容易遭到误解。随着近几年有关医疗纠纷的新闻曝光,使患者对护士人员心存戒备,护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是安全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4]。

1.3护理记录欠规范: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原始依据,是循证护理的首要问题,在医疗节分中起着关键证据。一旦护士在护理记录中书写不规范,记录不全面,表达不准确,更新不及时均可以导致护理记录失真。常常发生护士为患者解决的护理问题,但是由于工作繁忙导致疏漏,导致护理记录欠规范。

1.4护士缺乏法律意识:护士最注重的往往是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术,忽视了潜在的法律问题。护士在工作中执行制度不严格,操作不规范,实行遗嘱不严谨,不尽职责,很容易带来法律责任[5]。比如护士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陈述不清楚,随意涂改,记录内容与遗嘱,护理措施不当等行为。

查看全文

法官素质

一、崇尚法律的精神和信念。

今天的社会是法律统治的世界,是法治社会。从亚里士多德的“良好的法律是最好的统治”到马克思的“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从西方的法律契约自由精神到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社会发展的规律已经昭示:一个国家在治理社会时,必须把法律奉为治国之法宝或自由的保障,崇法必须也必将会成为国家或公民的一种精神和信念;没有这样的信仰,依法治国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所谓崇法,就是要有一种捍卫正义和公平的精神,具备一种为国家、为社会、为当事人尽心办事、全力负责的信念,崇尚法律、相信法律、敬重法律。我认为,目前中国的法律状况,主要问题不是法律欠缺,而是法律得不到公正的实施和遵守,法律制度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尊严与威望。法律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法律是否体现了应有的正义和公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特别是法官是否具有崇法的精神和信念;具有这种精神和信念的人,必然对法律也充满着无限爱心和敬意,甚至把法律看成是自己的第二生命或可以献身的事业,因而法律所体现的尊严和权威就非常理想。特殊的职业必须选择特殊的人才胜任,在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法官是否崇尚法律,法律是否至高无上并受到他的尊重,这是衡量中国社会是法治还是人治的尺子,针对中国的法律传统,最为重要的是要真正培养、造就一批合格、正直、有法律精神、崇尚法律的法官。

二、优良的法律职业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

法律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司法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法律实践经验、洞察力、判断力、写作能力、交往能力等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是从事法律工作的起码要求,是职业能力的基础。在法律高度发达和复杂化的现代法治国家,决不能允许“春秋决讼”之类的故事重演。

查看全文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教学对策

【内容摘要】引入课程思政到专业课程是当代教学理念的新发展方向,但是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该如何在不影响原专业传授的基础上,融合思政元素,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强化课程价值的内在表现?本文以《经济法基础》这门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该门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青年教师对思政专业知识的缺乏、教书与育人的职能相分离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等问题均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故此提出强化青年教师的思政教育、重建教书育人的职能以及采取多渠道的教学方法等措施改变现在的教学困境,以期进一步强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课程价值

一、建设《经济法基础》融合课程思政的意义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若干意见》,要求在发挥好思政课教育学主渠道的同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全部教学活动当中,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一)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所面对的问题大部分来源于学业、生活、恋爱等方面,往往因为某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造成出现较大的负面情绪,一旦这种情绪找不到发泄的途径,久而久之将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酿造悲剧的发生。而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看待问题更为全面,从而避免思想上钻了牛角。(二)有助于突破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不相溶的结界。以专业带动思政,以思政强化专业,这无疑是打破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有效途径。以会计专业中的《经济法基础》为例,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绝大部分依据的是相关法律法规,而法律的制定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就是说每一条法律制定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所在。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制定法律的意义与作用一同传授给学生,必将有助于学生对法律产生深刻认识,提高思想政治的觉悟,同时还能提升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理,其他专业课程只要找到突破口,与思政元素结合,将会是提高课程价值的有效渠道[1]。

二、《经济法基础》教学的现状

虽然找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突破口有助于提高课程的价值,事实上,受到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教书育人职能的分离以及教育的方法等多种影响因素,导致《经济法基础》的授课未能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一)青年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育缺乏专业性。熟话说:“术业有专攻”,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基本上达到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对于专业的知识毋庸置疑地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同时具有较好的知识框架,但对于思政课程的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理解的程度就难以评判。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也是刚从学校毕业的3~5年大学生,而越是深刻的思政觉悟,越是需要时间累积与沉淀而来的。尤其像《经济法基础》这类课程,法律条文较多,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如果思政元素能理解性融入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长期记忆,还可以带动条件反射,遇上类似的事情,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可是,青年教师无论是思政素养还是思政的专业能力,都将缺乏一定的经验。如何把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育,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二)教书与育人的职能分离导致课程价值下降。教师的天职就教书育人,而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人为地把教书的责任分配给专业课程,而育人责任单独由思政课程来承担。这明显存在职能分离的现象。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一共分为八大章节,每一章都覆盖大量的专业知识点,对于初学经济法的同学来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吸收和消化这些知识,而且该课程属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科目。那么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优先选择把课程的专业知识点给学生讲授,通过适当增加习题的训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显然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育人”的教学职能,未能在课堂上体现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降低了课程的自身价值。(三)“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基本是“00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尤其喜欢个性化的追求,对于学校正规教导难以一味服从,他们更偏向依据自身的看法对事情展开判断,尤其对新鲜事物存在较大的求知欲望[2]。而《经济法基础》这门课程,一般选择初级会计师的职称教材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教材,但该教材几乎全是文字,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了需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全书授课;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考取证书,“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方法无疑是最佳选择。换言之,课堂上尽可能把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后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课上的知识已经相当不易,更何况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学习思想政治,显然是难上加难。对于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最终带来的后果,不仅未能满足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等学习需求,而且还会造成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弃的心态,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查看全文

创建和谐社会工科院校法治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本身的人文素养往往较差,缺乏权利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应该注重树立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新理念,充分挖掘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各种资源,极培养他们的法律精神,以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和谐社会;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

通过高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而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面对着激烈的竞争,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强烈的法治观念及社会责任感。

1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有和谐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人。和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仅仅具有某一方面知识、某一种技能、某一门专业的所谓专才,而是那种知识渊博、技能全面、素质高超的“通才”。

教育是促使人们进行社会化的重要机制,教育是社会机构的一个重要设置,也是和谐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院校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和有工程技术基础的经营管理人才。通过教育,培养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工科类大学生要想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而工科院校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中,法治素质是一项重要的素质。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和保障,法律是整个社会关系调节器的中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起着关键的作用。工科院校大学生日后都将奔赴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骨干作用。因此积极培养他们的法律精神,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是当代大学教育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工科院校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是推进我国政治法治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