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10 16:23:27

思想教育管理

思想教育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实践研究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好思想上的导航者和奠基者。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体制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以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树立正确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发扬学校优秀校风的重要表现。思想教育管理与学校的校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为加强校风建起到奠基作用和良好的管理作用,反过来良好的校风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发展进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保证。最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我国进入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国家需要的素质型人才,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是与我国科学化教育体制相适应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困境

1.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负责并以其为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部分学校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强化,导致传统的思想驾驭管理体制僵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无法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思想教育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缺乏有效规划,缺乏专业性的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导,管理体制停滞不前。

2.师资团队缺乏有效建设

思想教育老师在对学生思想教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在思想教育管理团队体系中,老师缺乏有效的共同交流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情况掌握不全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达,对教育信息、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力度不足,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思想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技能和知识点有待提高,学习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的创新能力的不足。

3.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化

思想教育管理方式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任务、目标、效率息息相关。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大多采取上课的方式,老师通过课堂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学生的教学课堂,但是学校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忽视了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模式存在僵硬化现象。

三、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研究

1.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革新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学生具体的思想教育情况,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加强对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涉猎学校的多个管理部门,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学校的各个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能,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合理有效的安排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强化职能发挥到最大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时,要时刻关注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关系和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广度和深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思想教育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性的技能能力,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明确的政治立场。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形成良性的互动沟通机制,在教师的资源配置方面,要合理优化,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一支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师资团队,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保障。

四、总结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持久的工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现实提供综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综上所述,本文论述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师资团队建设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加强管理体制强化、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旨在不断推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加快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作者:徐丹红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思想教育管理范文篇2

《笋芽儿》一课,我就是以此为出发点设计教案并授课的。当讲解到“雷公公用粗重的嗓音也呼唤笋芽儿,笋芽儿再也沉不住气了,他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不住嘴地说:‘我不怕,我要出去。’……”时,我依据教材设计了问题:

师:写笋芽儿时为什么用“钻”出地面,用“露”或“长”好不好?

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概括:“钻”突出了笋芽儿生长的艰难,要冲破泥土的阻力,反映了笋芽儿不怕困难,努力向上的精神。

师:笋芽儿钻出地面后的心情如何?

生:成功后的喜悦、激动。

师:同学们在学习上有没有困难?应该向谁学?

生:有。应向笋芽儿学习,不怕困难,努力向上。

思想教育管理范文篇3

“教书育人”被视为教育的一般原理,对阅读教学来说可以表述为“教文育人”(于漪),即通过对语文材料(主要指文章)的读解,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包括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信念以及伦理道德观等内容。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属于文化的规范特征部分。①思想教育正是社会通过对“思想”和“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双重控制,将特定的“思想感情”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感情”,将个体言行和思想纳入社会规范之中并借以整合社会、控制个体社会化的行为。

目前,作为文化规范特征的思想教育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语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已成为语文课堂最常见的景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明确和归纳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和接受既定思想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过程。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阅读教学并非单纯的以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为目的,阅读教学在思想教育的要求下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形变或者异化。下面我从三方面来分析这一点。

(一)“育人”阅读教学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文教学理论界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其中以言语教学为标志的语文教学理论思潮对于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性质的研究,使得人们不再仅仅出于功利的要求、善良的愿望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人们对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问题进行了更为理性的研究。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附带功能”这一观点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界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育人”并且把思想教育作为阅读教学目的或者最重要的任务,这种看法也许正受到语文教学理论界对它最后的清算。②但是,多少年来,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或多或少地就是这样一直搞下来的,而且也将随着文化发展的惯性继续地进行下去,当然或许会减淡若干单调、僵化的色彩,或许又将有新的调整和形变。

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阅读教学历来具有极其突出的“育人”特征。在中国中古形态的圣化社会,阅读教学就是经义教学,培养“传圣人之道”“代圣人立言”的官吏及维护教化人士。中国古代非常强调“文教”“诗教”,强调通过阅读教学进行人格培育和道德修炼。③中国进入现代社会阶段后,虽然语文教学在分科教育影响下从经学的附庸中独立设科,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教学从来就没有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当作阅读教学的目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非常强调在阅读中“育人”。在阅读中“育人”,一直是中国文化对于民族、国家、社会生存和发展总体设计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是对人才“质量”尤其是人才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性设计。

进一步地说,中国文化对于“育人”要求非常单一,即要求人们的“思想”是同质的、全体一律的。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在中国中古形态的圣化社会,这种经义教学培养出来的“传道立言”、维护教化的士人相貌、脾性虽各各分殊,思想却惊人的雷同。应当说,这是圣化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所决定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不过是已有之“道”的传导之“器”,“我”既要按圣人之想来想,也要完全按圣人立论过程来立论,“我”的思想不过是“圣人”的复制品。进人现代社会,从现代语文教学中所体现的思想教育情况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设计规格也很单一。从目前情况看来,这种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国家、民族、集体,而较少考虑到个体。④有概括性、代表性的说法就是“又红又专”,其中“红”即所谓思想教育内容。历史虽不断变化,“红”的内涵也或损或益,但总体上变化不大。在阅读教学中,社会控制仍以将文化分子培养为同一规格的人而努力。在实际教学中,个性从来就没有成为考虑的中心要素。

或者说,在阅读教学培养单一规格、单一“思想”的人才仍是目前中国文化“思想教育”的主流。这种单一规格的“思想”设计,乃是围绕“如何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这一压倒性主题而展开的。中国文化自19世纪受西方工业文明的进逼后,就特别强调“救国救民”“富国强兵”的道理,中国文化中政治动员也得以空前强调,一切都要与此目的有关。在此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学自然不例外,因为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凝集在民族语言之中。大家热心这些道理,政治宣传,“开启民智”,把语文教学中心目的挤至边缘,语文教学与政治动员紧密相关,以至于变成某种程度或全面的“政治课”。这是阅读教学在思想教育影响下新的形变和异化。

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以民族、国家利益为至上,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的存在价值和需要,其极端的情况就是个人无条件地服从国家需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以成就国家民族利益,就像一直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所宣扬的“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的人。这种“思想”内涵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往往也因其理想色彩的高远而不易落到实处,在文化世俗化变迁的环境中那就更不易落到实处,而要强行将这种“思想”灌输到文化分子的头脑和心灵中去,往往适得其反。

如果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果真能完美地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经过这种思想教育塑造的人可能是什么样子呢──他有些法定或者公认的“思想”,当然并不复杂,例如他认为生活中真善美始终占主流,假恶丑终会被战胜;他的“思想”主要是用作道德判断或者政治立场的识别而存在的,譬如他经常会说,“你的思想是不是有点灰暗不健康”,或者“你站在跟人民对立的立场上看问题了”。他也可能作一些思考,但其思维模式无疑是固定的,推理程式化,有教条化倾向,任何人事,他也许会用阅读教学中千万次用过的句式:“通过……表达了……反映了……赞扬了……批判了……”来进行概括总结。他如果能写文章,开口提笔往往就是“我们”如何如何,看不见个人独立思考的影子,他成了一个硕大无朋的“大我”在代社会立言。他惯于接受既定的“真理”,崇拜权威。他是最听话的,不幸也是最盲目的。他对自己缺乏自觉自主意识。他好做是与非的评判,但他却从不怀疑自己判断的依据,也从不怀疑自己。这样的人似乎并不能承担民族生存和发展重任,就连社会文化变迁所引进的生活激变他也不能适应──这种激变所需要的智慧、勇气和负责精神,在这样的“思想教育”中似乎很难培养出来。

以国家名义对中国文化分子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总体设计,把每一个人都纳入同一的生活模式和思想模式中,这是一种政治浪漫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极端简单化的处理。通过阅读教学来“育人”,其实质就是将社会文化规范特征涵化为个体身心和言行中的过程;在这种同一规格“思想”的总体设计中,语文教学与之相适应,也在为把每一个人都纳入同一的思想观念模式中去而努力。这就常常使阅读中出现漠视阅读主体的现象,所谓“读中无我”,使阅读教学更多地成为社会规范特征传授的过程,而非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从阅读教学内容、读解方式上可以得到更为深切的认知。

(二)“好”的阅读内容

一般说来,对阅读材料(主要指课文)有两个前提要求:首先是思想内容好,其次是语言文字好,即所谓“文质兼美”。翻开任何一本语文教材研究的著作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论述。其中“思想内容好”就是为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的要求而规定的,有时候将这“好”又具体表述为“积极健康的”“正确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或时展潮流的”等等,它的对立面就是“消极不健康的”“落后的腐朽的”“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或者时代潮流的”。前者以肯定的形态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后者以否定的形态进人语文教学领域,构成“思想内容好”的一体两面。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这“好的思想”内容给找出来,所谓归纳、总结出文章中心思想。进一步地说,明确和归纳中心思想也非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将这所谓的中心思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成为自己看问题的方法和观点,成为自己为人处事的信念和道德准则。所谓学文即学道,披文入道,因文悟道,这“道”成为学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被称为“好”的思想内容是根据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标准而做出的判断。因此,好的“思想”是经过选择的思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每一文化、每一社会要将其崇尚的“思想”(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等)传递给年轻的文化分子,都要对教材的“思想”进行严格的选择。所谓让年轻文化分子面对人类精神资源中优秀的部分(包括文章),就是选择后的“优秀”。目前,语文教学所用的教材亦如此,它通过选文、编排、注释、删改等对“思想”加以筛选、甄别、改造、控制,相对来说,“思想”呈现高度的同质性。例如:假如“大公无私”是一重要的思想的话,课文就要通过各色各样的文体和其他方式反反复复地申述着这一思想。

好的“思想”也是经过加工的思想。自19世纪中叶以来,汉语言中己渗透着从西方文化所吸收的“思想”(如“民主”“自由”“平等”“个性”等价值观念),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如“权威”“不自由”“等级”“全体性”)相冲突,往往构成“思想”的两极或者多极。这些“思想”在进入教材的过程中,往往要经过加工处理,使其呈现高度一致的一元的面貌。这种加工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删削,或者在阅读中对“思想”添加价值预设来实现的。例如,曹禺的戏剧《雷雨》进入教材就突出了阶级斗争的主题,⑤鲁迅的《孔乙己》被解读为反映科举制度的罪恶。

好的“思想”也是不容置疑的思想。一般来说,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因其特殊的地位,其思想内容本身是不容置疑的。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就是将这文章的思想完整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教育”。它所传达的政治信念、道德信念是被先定为“积极健康的”“正确的”等等,它所要求于学生的,也是受到所谓的“正面教育”。

如果说,这些“好的思想”在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尚能被大家所接受,那么,在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中,这些一元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不容置疑的“思想”及其信条似乎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而显得格格不入。语文教学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但并非这种功能一定会起作用,换句话说,语文教学这种思想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社会文化环境。在价值一元的文化中,当思想教育内容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相协调时,当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社会文化分子只能反复接受同质的思想刺激时,这种思想教育的功能会实现;当思想内容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相违离时,这种思想的功能就不会实现,于是思想教育就徒有其表现形式,大家慑于道德、政治威权而不表示自己的反感,或出现口是心非的局面(伪圣化和虚假表达)。⑥这个时候,道德成了“舌上辞令”,写作文表白自己要“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义正辞严,很有激情,是道德家的派头,但在生活中却是另一副嘴脸:“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虽然好但是“爱莫能助”,只能悄悄走开。⑦

以“好的思想”来要求阅读内容,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内涵。也就是说解决了思想教育“学什么”的问题。事实上,“阅读教学”与“思想教育”是两个领域的活动,以思想教育内容来决定或者取代阅读材料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是思想教育与阅读教学的错位。也许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既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更不能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三)分解的阅读方式

如果说古人以笼统的整体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活动,那么自现代语文教学诞生以来,分解方式即成为了阅读的主要方式。目前社会对这种分析讲解的阅读方式展开了批评,认为这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但是如果不能从理论上说清楚为什么分解方式会成为几十年来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那么也就不能对这种阅读方式有明晰的认识。现在,我试着从文化角度来分析。

前面说过,社会既然赋予阅读教学以思想教育任务,又为阅读教学选择了“好的思想”,那么要想把这“好的思想”涵化到年轻的文化分子身上,似乎就只有采用分析讲解的方式。何以如此?

根据现代接受美学理论,人对于文本可以有多种读解。尤其文学作品具有读解的多义性,甚至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和模糊性。那么,这样的阅读就不能必然得到被规定要达到的“好的思想”,例如读《项链》,要想得出“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结论就不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如果读解出“慨叹人生命运无常”的结论,虽有作品本身做证明,也因其“消极”色彩而不被允许。而且如此读解下去,对既定的“好的思想”吸纳岂不是一种漠视、一种威胁?更容易引起历来被视为“单纯的”年轻文化分子思想的“混乱”,因此是要禁止的。要想把一元的既定的“好的思想”传输给学生并成为其个人思想一部分,只有通过分析讲解建立一整套的阐述系统,使读者思维的每一步都跟着这一套阐述走,不能容许个体的丁点儿的批判性思考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只能这么想”。分析讲解过程就是具体解决“怎么想”问题的过程,也是符合思想教育需要的过程。

为了略微明白这一套阐述技术和分解式阅读教学的情形,我引一段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刑场上的婚礼》课堂教学实录,教者为了说明周文雍、陈铁军二烈士的崇高革命精神,把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之中,提出下列一系列的问题:

刑场上怎样举行婚礼?婚礼又怎能在刑场上进行?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年月?什么地点?具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说是亘古未有的壮举?又为什么说这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不共戴天的死敌?⑧

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惟一的,而且是全国统一的,就在每位教师都拥有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走向答案的线索,所谓提问的方式已经蕴涵了结论。现在语文教学采用这种“分解式”教学方式,在我看来,是在思想教育要求下阅读教学所能采取的方式了。它所要解决的思想教育问题是“怎么想”,在这一套分析讲解技术体系中,年轻的文化分子被引导着按固定的程式、既定的轨道思考并且一步一步地走向早就确定无疑的结论。若干人热衷的“图形板书”就是这一套分解技术的极致,是分析技术的趋向美学化的表现形态,所以也是适应思想教育的要求而采用的阅读教学辅助手段。传统以整体背诵方式接受儒家义理的做法,应当说不是达到这一目的的较好的办法,一方面因为现代白话文不适宜长篇背诵,另外一方面也与现代教育科学的旨趣不合,所以被判别为“死记硬背”而被忽视。

以分解分析为特征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基本上是训练模式化思维的过程,所以大家对表达这一套模式化思维的话语非常熟悉、熟练,几达自动化反应的程度。例如让受过这一种教育的人谈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必定是“通过对庐山瀑布壮丽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之类,没有一丁点文学的感受、体验在其中。我本人也是如此学过来的,而且也是如此教过来的,所以想获得一点对于文学审美的真感觉,每每首先要摆脱这一套话语的钳制。

这种阅读教学培养出来的年轻的文化分子,也不很懂得文学审美,而往往思维简单、机械,思路狭隘,没有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理解事物的习惯,对于世界、人生的态度缺乏情趣、主动精神。这是民族文化衰微的征兆和标志。

在思想教育影响下的阅读教学形态,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不能完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任务,也与中国文化变迁不相适应。一方面,要把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附带功能;另外一方面,在文化变迁背景下,要实现这种附带的功能,语文教学中应容纳与现实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将异质的、多元的思想材料引入课堂。

【注释】

①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63页

②参见李海林先生的《言语教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③参见周宪《文学教育:“道”抑或“技”》,见周宪著《崎岖的思路──文化批判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70页。

③参见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纵横谈》,见中国高教学会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组编

④《九年义务教育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辅导讲座》,语文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91页,第97页,第104页。

⑤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谈选编中学语文课文中的几个问题》,见王丽编《中学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57页。

⑥参见韩军《反对伪圣化》,《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1999年6月7日。

思想教育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传统茶道思想;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教学环境;文化氛围

就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开展诉求看,其需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导向,注重学生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的深度融合,尤其是结合当前社会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这一背景,只有探究合适的思想融入其中,才能够实现学生培养的最佳效果。尤其是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形势不断变化,加上学生培养需求不断完善,从而使得学生自身培养机制需要进行必要完善和创新。

1从欠缺问题视角认知当前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实施现状

随着当前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无论是具体的教学氛围,还是教学理念,都呈现了全新色彩。而围绕这一新情况,其所带来的变化与发展则是超越大众想象的,而想要满足这一本质诉求,其需要注重的是对整个高校经营机制进行优化与创新,通过融入时代特征,才能更好实现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目标。客观来说,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学理念是基础,是支撑,也是前提,真正满足学生培养的教学理念,是立足学生自身培养诉求,是融入社会对人才培养需要的理念内容。在以往高校教学管理时,其最大问题和不足在于教学理念长期得不到更新与优化,从而忽略和限制了学生主动整个学习的积极性。从时展特征看,创新和优化整个教学管理机制,实际上也是在当前整个变化激烈的时代特点下,所作出的具体变革。所以,融入时代新特点,构建全新管理模式,转变老师与管理者的教学思维内容,从而实现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最佳效果。在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实施时,融入合适的理念内涵和价值思维至关重要。我们可以说,良好而成熟的思维内容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活动最佳效果的关键所在,尤其是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自身管理机制,并且融入满足时代特点的思维内涵,从而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客观来看,融入合适的思想内容,对于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传统教学活动中,其关注点更多在于知识内容的灌输与传导上,这明显与时代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别。

2文化素养、学生为本: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诉求

结合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看,该活动中最大的欠缺和不足,在于大多情况下,未能有效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诉求,以及时代变化对学生心理素养的具体要求。加上,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具体使用的资源内容缺乏必要的时代更新,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教学管理活动的实施效果。当然,就当前整个教学环境的实际状况及氛围看,其中也有着相应特殊性,尤其是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得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要素内容出现了全新变化。与普通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不同的是,当前在进行学生教育与培养时,其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与融入,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状况的深度把控和具体提升。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学生接触学习资源的途径更完善,内容更丰富。因此,对于老师来说,其需要为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丰富而完善的学习内容,更有全面而体系化的学习资源,尤其是结合当前的多数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如何借助智能终端传播教学知识和内容,就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全新特点。不仅如此,结合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看,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和思想成长状况,也是直接关系学生就业与成长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心理辅导,也成为目前高等教育机制发挥作用时,所需要融入的全新内容。但是客观来说,很多高校缺乏对该问题实施价值的认知度,加上使用的教学内容和信息与时代特点之间存在较大出入,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意识和思维理念的有效培养。因此,如何从整个教学体系中,选择合适的素材内容应用到目前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并且使得学生能够在满足时展诉求的大背景下实现健康成长,就成为当前我们推进该教学活动的重要诉求。

3文化传承、时代传播:传统茶道思想的内涵及形成特征认知

茶道是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的核心与关键,也是整个高校教育机制成熟发展的重要诠释与表达,通过对传统茶道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中所包含和展现的思维理念,恰恰是人们思维丰富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在当前整个茶道思想理念不断成熟背景下,无论是人们的消费观,还是具体的文化认知观,都实现了成熟而全面变化。从根本上看,这是人们思维的丰富发展,思维结构优化的具体产物。事实上,茶道思想的丰富发展与诠释,其中涵盖了具体的社会思想,同时也有人们对茶文化的具体而成熟的理解。传统茶道思想在今天,仍然也有着深厚而全面的应用价值与意义。其之所以能够被我们所具体应用,关键就在于在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实施过程中,其是以思想理念的全面融入和丰富诠释为基础支撑的。而学生培养的重点,就是思想理念的引导和价值思维的阐述。客观来看,茶道精神之所以能够在长期而系统化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最佳发展效果,其根本在于茶道精神中融入了我国优秀的文化思维,并且通过具体吸收,从而实现体系化发展。就茶道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看,茶道思想是我国茶文化的核心所在,无论是其中对我国文化理念的诠释与表达,还是其中所彰显的精神思维,都是文化包容性与应用性的最佳展现。从而实现整个茶道思想应用的最佳效果。客观看,茶道思想是一种融入了多样精神思维的思想机制,其底蕴根基是对我国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最优秀内容的深度把控,而合理的精神内涵所发挥的作用,不只是简单的精神引领,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在时展机制不断成熟背景下,只有融入系统而全面,乃至时代化的元素内容,才能更好满足茶道思想的应用与融入。

4融入传统茶道思想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构建思路

结合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背景,以及高校教育管理活动改革发展的具体诉求看,完善的教育管理活动中,不仅要容纳时展诉求,也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关注点放在重要位置之上。学生自身的兴趣是整个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涵所在。当然对于高校教育活动开展来说,使用“管理”一词并不合适。对于高校的经营者与决策者来说,只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尤其是要站在学生视角来具体认知和理解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价值及具体作用,才有可能为学生培养机制的有效开展奠定相应基础。在学生视角看待整个高校管理活动的实施与推进,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与完善,更是我们培养学生活动的成熟表现。而想要做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就必须注重构建合理、完善的模式。在该模式的具体内容中,其需要注重围绕学生成长状况、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背景、思想体系的重要性等多样化内容,通过价值创新和时展,从而实现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构建和精准应用。就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开展状况看,完善的教学活动,丰富而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是该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结合传统茶道思想的价值内涵看,其中所具有的思想理念,极具应用价值和传播推动力。教育管理模式究竟是什么?教育是其核心,其主要针对的是整个学生培养活动及过程,其中包含了教学与引导、培养与教育等多种内容,而管理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施管理活动,更多是一种对教学活动的把控和教学资源的梳理、整合、应用。而模式则指的是范式,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而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可以认为教育管理模式,其事实上指的是以学生成长为基础,构建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思路。所以,具体的教学思维,则是整个学生培养机制的核心所在。因此,在这一具体背景下,选择合适的思维理念融入其中,就至关重要。就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状况,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始终是整个时代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具体的文化素材,还是系统化的文化机制,实际上都是当前我们传承文化,应用文化时的关键和基础,我国历来重视文化体系建设,无论是选择文化内容,还是应用文化机制,都将社会发展的实况与文化体系相融合,并且通过对我国优秀道德礼仪文化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我国代表性的文化体系。茶文化就是我国整个文化机制中最值得我们认知和理解的重要内容,而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其中所具有的茶道思想和价值意识,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理念思维,同时也是弥补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认知传统茶道思想内涵,了解该思想体系的应用属性,对于现阶段我们所开展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将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5结语

客观来看,融入茶道思想,不仅能够大大丰富高校教育管理意识和思维内容,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接受学习过程中,实现全面成长。客观来说,目前多数学生在培养时,其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很多学生自身存在种种的心理问题,但是由于未能给与合理有效的关注,从而使得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较大出入,而这也对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如果在当前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将必要的茶道思想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理想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247-249.

[2]何春晓.阳光体育运动对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影响之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103-106.

[3]董学文.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1):111-113.

[4]唐文玉.大学体育课程“网络导学+课堂教学”双主体教学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5(18):182-183.

思想教育管理范文篇5

第一,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班级活动。在新生入学之前,应当及时通过录取信息熟悉每个学生的姓名、特长和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通过班会、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发现学生的特长,科学合理的发挥学生特点。作为辅导员,在带领新生军训歌咏比赛训练时,从中挖掘到几名有声乐、指挥、琴艺特长的学生,并在比赛中让他们承担领唱、指挥等工作任务,现在几名学生已经成为了校院和班级的主要干部力量;同样在竞选班级干部时,我给了班级每位成员自我上台推荐的机会,在锻炼大家胆量,了解学生实力的同时,挑选到了得力的班级干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避免了学生产生孤独感,又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面对部分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难以生活自理等问题,可以通过座谈的方式,让学生彼此介绍生活窍门及经验,作为辅导员,也要鼓励学生在寝室和班级互帮互助,给自己设定跨越生活障碍的阶段性目标。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环境,更使学生逐渐养成互助友爱,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

第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面对学生提出对未来定位矛盾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耐心结合自身经验,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帮助分析;另一方面,还应尽早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教育和引导。从参与我院的品牌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就业技能大赛”过程中,体会到了学生应尽早通过职业规划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适宜的工作类型,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避免未来定位矛盾,出现盲目乐观和悲观失望的情况。

第四,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管理亦要依靠学生。作为辅导员,一方面,在生活中要多深入到学生寝室,关心学生的衣食冷暖,使学生信任自己,出现问题才能够第一时间和老师交流。另一方面,要培养班级和寝室的心理宣传员,定期开展座谈,了解班级和寝室同学的生活学习情况,做到学生心理问题有效预防、及早解决,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更多关心,经常谈话合理开导,如果自身不能解决,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带至心理咨询中心。我在做辅导员工作的两年间,经历了六名心理问题的学生,但通过心理咨询员和班级干部的及时反馈,做到了及时交流发现问题,并立即反馈给校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学生家长,通过及时有效的处理,其中三名病情较为严重的学生由家长陪同办理了休学手续,而另三名通过谈话、时时关心等方式,现在已经基本摆脱心理困扰,正常在校生活学习。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低年级时严格管理,高年级时多做感情交流,从而更好的做好学生工作。

第五,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有感恩之心,家中亲人含辛茹苦供自己上大学,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学校对学习好的学生实行奖学金奖励制度,是对学生在校生活的一种补贴和鼓励,要了解学校的苦心,对得起自己的辛苦所得,不要铺张浪费;学生贫困认证过程中,助学金的获得,是班级同学的推选,老师的推荐,学院学校的帮助,才使得大多数贫困学生度过难关;一些学生入学时,否定自己的专业,否定自己的学校,没有认识到是学校学院的接纳才使得这些学生得以跨入大学校门。以上的这些,要讲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他走过的路是通过多少人的帮助和扶持才得以成就,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每一年都有着不同的心态转变,每一年都会有更新的择偶标准,如果恋爱关系处理不当,极易引发不良事故。所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在恋爱前明确目标,并且要自重自爱,共同进步,才能为未来组成家庭奠定良好基础,避免为了搭伙而产生不当的恋爱关系,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七,注重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学生干部良好的服务心态。学生干部也是从学生中来,更多的要服务于同学,不能官位主义,要妥善处理同学关系。学生干部遇到工作阻力时,要耐心帮助分析问题原因,在每一次解决班级矛盾的同时培养学生干部工作的信心,从而成为老师的得力帮手,建立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思想教育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教育管理工作;思想教育法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之于人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思想,他和一根木头、一块石头、一只动物则难有本质的区别,思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要素,从思想的高度做人的教育工作更适合于人的内在需要。把思想教育法运用于渗透着伦理价值内涵的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价值的趋同性。因此,探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法具有积极意义。

一、思想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良好的思想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鲁洁教授所言:“思想教育可以使人超越‘自我’的局限,得以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它又能使人超越今天的现实,对社会作出‘超前’反映。它还能使人从直接的物质利益中得到升华,充分感受精神世界的迷人色彩。”积极利用思想教育对人的成长发摘要思想教育法是教育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具有长期性、内生性、广泛性等特点。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思想教育法应遵循实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创新和借鉴相统一以及批评教育与有效表扬相统一等原则。实践中,思想教育法还需要处理好思想工作与业务工作、说服教育与行政措施、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坚持原则与讲究策略以及知行统一与以身作则等关系。

二、思想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教育管理过程中实施思想教育法,需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管理对象、不同的教育管理目标要求及不同的教育发展环境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运用。思想教育法的运用应遵循实效性与针对性相统一、创新与借鉴相统一及批评教育与有效表扬相统一等原则。

(一)实效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每一种方法的应用都需要关注实际效果,注重实效也是思想教育法的基本追求。当然,思想教育法的实效性是以教育的针对性为基础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才能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因此,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法应从实际出发,对于不同的教育管理任务、不同的教育管理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充分关注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及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是要根据思想教育的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实现内容与方法的一致。每一种教育内容的背后都会有相适应的方法,只有根据思想教育的不同内容选择使用不同的方法,才能使思想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二是要根据教育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实施方法。教育管理者所面对的管理对象是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鲜活生命个体,他们的年龄大小、性格特征、气质类型、认知水平及家庭背景等都是有差异的,在施教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性,因材施教。三是要根据教育管理对象不同的思想问题选择实施方法。思想问题是多元的,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中所呈现出的思想问题是不同的,这成为思想教育方法实施的困难所在,可能会很难把握管理对象所存在思想问题的真相与本质。这就需要真正地走进管理对象的内心世界,正确把握其思想问题的本质内涵,分析其思想问题产生的缘由,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二)创新与借鉴相统一的原则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管理育人的工作,面对人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完成管理育人使命。由于教育管理者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其自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会极大地鼓舞下属的创新与创造热情。所以,思想教育法不是僵化地捧着经典讲马列,也不是形式化地拿着报纸说道理,而是要创造性地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等时代特征,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实践特点,结合现代化发展中的新媒体、新手段等技术特质,不断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提升管理育人效果。我们知道,思想教育法的发展过程,也是随着思想教育理论的不断拓展与创新,思想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与创造,以及人们对思想教育法的批判与继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教育管理者要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借鉴思想教育法中的有效研究成果及可行的实践智慧,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开创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新突破。所以,教育管理者对思想教育法的运用则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对自我的完善与超越,进一步丰富思想教育法的内涵,深化其实践智慧,拓展其应用范围。

(三)批评教育与有效表扬相统一的原则

表扬是一种进行正面引导的较为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有效的表扬有助于实现管理对象自信心的提升,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管理者要能够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积极借助有效表扬指导原则,真正认识和了解对象,善于发现其优点与长处,在批评教育中鞭策其发展,在表扬鼓励中激励其进步,实现批评教育与有效表扬的有机结合。比如,美国学者琼斯把有效表扬与无效表扬进行了对比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显然,有效的表扬更加凸显管理对象的主体价值,更加注重表扬的及时性与具体化,更加关注管理对象自身的付出及成功的价值意义,是一种强调主体内在发展与内源归因的表扬,具有创造性、内生性及激励性,有利于实现管理对象的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见,有效的表扬是一种教育管理的艺术,需要教育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积极运用与坚持。

三、运用思想教育法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教育管理实践中对于思想教育法的运用应切实关注思想教育法的价值内涵以及与其他相关要素的关系,从思想教育法的内在逻辑及价值追求出发,需处理好思想工作与业务工作、说服教育与行政措施、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坚持原则与讲究策略以及知行统一与以身作则等关系。

(一)处理好思想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

思想工作与业务工作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是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务虚与务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教育管理者所应面对的。若只重视思想工作而不谈业务工作,会使人产生工作脱离实际、虚无缥缈的感觉,既不利于营造同事之间相互团结与信任的和谐氛围,也不利于团队业务工作的价值引领与有效开展。反之,若只抓业务工作而忽视思想教育,可能导致教育组织缺乏共同的文化价值观,缺乏积极的精神引领与鼓励,致使组织内部没有生机活力,难以调动个体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第一,思想工作与业务工作要有机结合,不能为了做思想工作而做思想工作,也不能忙于业务工作而忽视或放弃思想工作;第二,业务工作需要渗透思想内容,使工作过程与内容渗透着思想性、价值性与教育性,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与魅力,真正发挥思想的力量;第三,思想工作要能够推动业务工作质量的提升,思想教育要与教育组织自身的特性相结合,要与教育组织的任务相联系,要与组织中个体自身的主客观因素相适应,这样才可能更好地促进组织业务工作质量的提升和个人思想的升华。

(二)处理好说服教育和行政措施的关系

说服教育意味着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诱导管理对象在正确的方向上和客观的事实中理性地审视、分析和思考问题。第一,教育管理者在讲道理时需要摸清管理对象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甚至情感上存在哪些问题,把工作做实、做细,有的放矢,触及思想,打动灵魂;第二,讲道理时也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现实教育管理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合理化的理论依据,讲清理论对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实现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相互依托、相互浸入;第三,讲道理时还要注意把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在情感交流中增进了解、理解与互信,入情入理,情理交融,实现内心的认同与接纳,达到转变思想、改变行为的教育效果。正如卢梭所言:“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这样才能为他所了解。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

(三)处理好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的关系

人的积极性的提高既需要精神鼓励,也需要物质鼓励,不能只讲精神、奉献与付出,而缺乏必要的物质鼓励与奖励。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实行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方针。颁发奖牌、奖状是精神鼓励,是一种政治上的荣誉,这是必要的。但物质鼓励也不能缺少。在这方面,我们过去行之有效的各种措施都要恢复。”他又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显然,邓小平已对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的辩证关系作了非常准确、务实、精辟的概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管理对象讲精神、讲奉献、讲付出是必要的,但要想实现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对工作保持持续的“革命”动力,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体现。可以说,精神鼓励是随时的、自然的,也是必须和必然的;而物质鼓励则是具体的、关键的,也是必须和必要的。因此,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既要重视精神引领的价值,提升管理对象的文化精神品位,也要关注物质基础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实现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共同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处理好坚持原则与讲究策略的关系

思想教育工作有很强的原则性、方向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思想教育提倡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排斥什么,应该是非分明、边界清晰、毫不含糊。必须要体现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引领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旗帜鲜明地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旗帜。对于现实工作中的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现象,必须坚决地予以批评纠正。所以,坚持原则是必须的。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讲原则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策略性,有些原则是不是本身就具有思想性、教育性、适应性,是不是会被别人认可与接纳,这需要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需要体谅别人,不能完全苛求别人。可以在不违反原则及没有曲解或误解原则的情况下,灵活处理,变通做法,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因情而异,在基本原则中发展与坚持,在灵活策略中变通与升华,从而能够更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处理好知行统一与以身作则的关系

知行统一强调的是思想教育过程中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并重,提高人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的行为。知,就是指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行,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情感、信念、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知和行是一个辨证的统一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知是基础,行是结果。对事物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才会产生坚定的信念、正义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行为。反过来,行为又可以强化并加深人们的思想的认识、情感的升华、信念的确立、意志的锻炼。这无疑是教育管理者在思想教育中所需要的。同时,教育管理者也应注重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关注的是思想教育过程中的身体力行,注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以自己的行动做标准和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教育人、影响人,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便于管理对象从先进典型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激发其工作斗志,增强其工作的内在动力,营造一种人人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所以,教育管理工作中抓典型、树标兵能够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教育功效。切忌工作过程中的眼高手低、华而不实、只说不做。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是这个道理。无疑,思想教育法是教育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工作方法。教育管理者应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扬民主、广开言路,抱着理解人、尊重人、成就人的态度,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沟通与对话,耐心地倾听管理对象谈情况、说问题、讲理由、提意见,虚心接受合理化的意见建议,从而为疏通思想、化解矛盾、营造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创造条件。同时,教育管理者也应创造机会,不断增强管理对象的自觉性,由于管理对象的很多思想问题是其视野狭窄、了解情况不全面或思维方法不科学导致的。这就需要不断拓宽其视野思路,突破其思维定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不断增强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使其自觉利用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和抑制消极因素,进行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走向自觉、自由与自为。

参考文献:

[1]吴建国.思想教育不能弱化[J].中国农村教育,2016(11):16-18.

[2]VernonFJones,LouiseSJones.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M].方彤,罗曼丁,刘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93.

[3]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76.

思想教育管理范文篇7

1我国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我的的思想教育长期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所束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量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性化的培养。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思想教育的目的则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使学生从主观上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人生价值。而现在各大院校的思想教育,重点没有放在思想方面,而是放在了教育方面。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不愿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习惯于凭借着自身的经验来进行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依旧采取严肃整治的态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或者“禁止做……”“否则就……”这样的话来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管理,企图让学生变成温室里的花朵、圈养的牛羊。这种教育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根本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某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高的学生几乎不会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在学校经历过思想教育的学生,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也许,有的教育工作者会说,学生一旦离开了学校就不在教师的管辖范围之内了,教师不可能管学生一辈子。关于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的确只局限于学校之内,学生离开了学校教师对学生就失去了约束力。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在学校对学生的教导,给予学生许多受用终身的东西。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融入人性化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主观上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明确的定位与合理的规划。除此之外,单一的教育模式与校园文化环境的扭曲也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

2人性化教育管理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何为人性化?人性化就是在实际的行动中表现出的符合人类要求的性质或状态,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中心,而人性化教育管理也是坚持着“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来实行的。思想教育的重心在于引导学生朝着高道德、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其核心思想正是对人性的培养。所以,人性化教育管理对学生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使用人性化教育管理,可以将人性更好的渗透到思想教育当中去,使思想教育和人性化教育融为一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逐渐的完善了青少年在人格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青少年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其次,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使用人性化教育管理。可以改变思想教育本身给人的带来的严肃感和心理压力。许多青少年学生只要提高思想教育,最先给出的反应就是自己犯了错误,只有犯了错误才会接受思想教育,对思想教育存在着畏惧之心。然而,在思想教育中融入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存在着的弊端,使得学生可以清楚的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明确的定位,摆脱对思想教育的畏惧之心。此外,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打破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同时,主张创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也使得思想教育的目的可以落到实处。

3人性化教育管理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3.1建设德育体制

思想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所以在学生思想教育中融入人性化教育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意识的培养。在学习上,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在感情上,对学生包容和理解;在生活中,对学生信任与关心。无论是从事什么教育工作,只有在工作中付出了感情,才能使得教育工作变的有血有肉。没有感情的教育是缺乏沟通的,也是失败的。所以,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应该树立平等的意识,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服务。

3.2改变教育模式

思想教育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人性化教育管理是为了增强学生人性化的意识。所以,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多元化,教学目标不要只局限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而是要注意对学生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产生充分的信任,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将传统的强制化教育模式转变为主动性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生价值。

3.3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方面,要积极开展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对于学校的一些公共设施,例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进行人性化的开放,把这些活动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了和竞争意识,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了健康的成长环境。

4总结

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性的培养,虽然在目前看来,各大院校的教育还是以提高成绩为主,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才能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融入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思想教育的人文精神气息更加浓厚,以便于培养出更多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优秀人才。

作者:杨倩 单位:石家庄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思想教育管理范文篇8

由此,使我想起“数学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实在难”的说法,当然,较之于语文课,数学课多是数字和符号,没有什么感人的场景和情节,但并非难以渗透思想教育,这里仅以应用题教学为例谈谈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情节加数量关系的一种思维训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教学中的关键在于:

(一)数心设计、强化德育。

教师对应用题的设计,是融思想教育于其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以上题为例,如果教师这样设计:“公园里有5只熊猫,送给日本友人1只,还剩几只?”不仅不会产生上述尴尬局面,而且也使学生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又如,教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以下例题:“我国地大物博。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相距的1011。东西相距约多少千米?”这样一设计,就对学生进行了国情教育。总之,教师只要有了德育意识,就能将应用题包容进多种思想教育因素。

(二)结合实际,启发引导。

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运用层的最高阶段是,即,会依题画图列式;会依式画图编题;会以图编题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图例编应用题,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教师可启发诱导,使学生结合实际编出的题目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如算式1000×(3/5+3/5-1)教师可揭示:结合我校搞过的植树和“手拉手”活动编题,学生会编出以下应用题:

思想教育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及规律

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环境下,人的成长经历也会有所不同,因而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性格特点。在家庭、学校、社会当中,90后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相比于过去,90后一代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不同。因此,在很多90后大学生身上,都能够看出较为独特的特点。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而是应当充分认识到90后的思想性格特点,遵循90后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才能够保证90后大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在90后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当中,所处的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社会背景等,与以往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转变。基于此,90后一代从小开始,就逐渐体现出与过去不同的特点。对于大多数90后大学生来说,在文化素质、思想性格等方面,相比于过去,其发展水平和发展倾向等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基于此,应当充分的分析和认识90后大学生的思想性格特点,从而为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基础。

(一)知识丰富,迷恋网络

在20世纪末期,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推广。因此90后一代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网络,并且对于网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大多十分熟练。通过网络,90后能够汲取更多的信息,因而知识较为丰富、文化水平较高。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90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便捷性的网络,能够提升90后大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程度,并在网络中寻找和探究答案[1]。但是,由于互联网中融合了十分复杂的价值、知识、文化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也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因此,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迷恋,着实是一把双刃剑。

(二)善于活动,勇于实践

很多90后大学生善于活动,勇于实践,并且具备较为良好的实践能力。很多90后大学生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往往难以很好的满足90后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在课余时间,90后大学生大都愿意积极参加各项课外实践活动,亲自动手参与到实践当中。通过这种方式,90后大学生不但逐渐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其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提高[2]。因此,对于很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90后大学生通常具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因而其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较为突出。

(三)个性鲜明,善于表现

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此基础上,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很多外来的文化和思想传入我国,对90后一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代人从小就开始接触大量新鲜的、开放的知识和文化,对其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使得很多90后大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愿意将自己的个人特色进行展示和表现,对于很多奇特新颖、与众不同的事物都拥有更大的兴趣。在为人处事、衣着打扮等诸多方面,90都更加倾向于标新立异的方式[3]。90后一代相比于我国其它年代的青年人,往往更加喜欢表现自我。同时,基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广泛的执行,因此很多90后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往往受到了家长的过度关注和过分溺爱。这就使得很多90后大学生对于集体生活容易产生责任感弱、不适应等问题,同时团队协作、相互配合的意识也有所不足。

(四)思想独立,心理脆弱

在当前的社会当中,很多人都将90后大学生当作焦点来看待。不过,有很多90后大学生虽然思想独立,但内心世界较为脆弱。很多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内心空心、追求自由独立、渴望有成人感。在家中,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当中,都被看作是核心与希望。长辈对90后往往过分溺爱,因而导致一些90后性格冲动、目中无人,但是缺乏生活阅历、社会经验,不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依赖心理[4]。在当前的多元化社会当中,面对一些冲击和变革,90后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遭遇挫折或困难的时候,心理较为脆弱,难以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同时缺乏安全感,不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甚至容易走极端。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特点及规律

通过前文对90后大学生思想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够看出,90后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因此,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遵循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特点及规律,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才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网络化的渠道

在当前社会中,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的信息意识、网络意识越来越强。90后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大量的信息,能够对社会变化、时事发展等进行更加充分的了解。不过,在网络中同时存在着很多负面信息,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如果90后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相信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将会导致其对缺乏对事物的正面评价[5]。基于这种情况,在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当中,应当对网络进行充分的利用,结合网络和价值观教育,将教育活动依附于网络当中进行开展。利用网络化的渠道,教育者能够与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对其思想、生活等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样,就能够更加有效的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从而帮助和鼓励学生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应用。

(二)规范性的制度

在思想、性格等方面,90后大学生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色彩,也体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不同。因此,在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当中,应当采用规范性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约束。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思想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开展[6]。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相关经验进行不断的总结,同时对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建立,更好的规范管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学生健康的学习和成长。另外,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还应当与各类道德规范进行融合,利用道德规范准则,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加良好的管理,认识到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和思想。

(三)针对性的内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人们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当前的社会当中,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对此,很多90后大学生对于一技之长的追求越来越密切。在当前社会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90后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90后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加重视,而对于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却有所忽视[7]。因此,在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当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对于90后大学生的品行教育、文化教育等,要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例如,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当中。

(四)隐喻性的方式

基于特殊的成长环境,9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都较为独立,不愿意受到他人的约束和控制,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在任何方面,都希望能够体现出与他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因此,90后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都难以有效的接受和认可。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如果在思想教育当中采用传统的说教形式,不但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还会激发出学生心中的逆反心理,从而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8]。基于此,在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当中,应当综合应用多种形式,采取更加容易被90后大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例如,可以充分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通过隐喻性的方式,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逐渐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隐喻性教育指的是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周边的环境,自然而然的对学生的思想、性格、行为等产生影响,从而在学生不知不觉当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让学生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中,90后是较为特殊的一代。这一代人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生和成长,因而在思想、性格、行为等诸多方面,都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大学校园中,90后大学生也时常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特点。基于90后独特的思想性格特点,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能采取传统的方式。而是应当根据90后大学生的思想性格特点,遵循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够更好的促进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岳敏 孙悦悦单位:滁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姗姗,谢立平.对“90后”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2):30-31.

[2]余海波,伍秀君.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151-153.

[3]冀里栋,冀里萃.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9):51.

[4]杨小劲,魏星,邓维.“90后”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特点与教育管理初探[J].科技信息,2011,(18):802.

[5]杨帆.浅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130-131.

[6]张耿,芮智刚.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模式的探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1):298.

思想教育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公寓管理思想教育

大学生公寓是近几年高校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公寓内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任务。

一、建立以公寓为中心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

随着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相对固定的生活空间,学生由原来纯粹学校管理的“学校人”向“公寓人”转变。针对学生公寓这一独特的空间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服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高教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1、以人为本,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良好外部氛围。

加强学生公寓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良好外部氛围,是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并取得实效的基础。要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公寓内外部环境的改善,从细微处入手,在公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新建的学生公寓按安全、方便、合理、耐用的原则配备设施,对原有的学生公寓及其设备及时进行改建、维修、更新,优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形成良好的外部氛围。其次要重视公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如设立学生活动室、学生接待室、宣传栏、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多功能娱乐厅等设施,满足学生的业余文体活动的需要,为校园文化活动向公寓延伸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

2、齐抓共管,建立以公寓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运作机制。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学生的素质水平也参差不齐。当学生入住公寓园区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也应由学校向学生公寓适当转移,以抓好大学生思想教育为主线,及时安排好学生公寓的规范化管理,合理利用好辅导员资源,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优势,将班级建设和管理的中心向公寓倾斜,将寝室的各方面建设纳入到班级集体观念的教育中来,将分散的寝室个体单元融合起来,从而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辅导员高效通畅的完成工作任务。具体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构建一个管理重心,突出思想教育在公寓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公寓是高校思想教育的薄弱环节,将思想工作扎根于公寓势在必行,辅导员的“三同”使思想教育的范围直接扩大到公寓社区。在公寓范围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的基层管理终端,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解决在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公寓,使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得以充分地体现。(2)实行三级思想教育模式,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实行三级思想教育模式重在强化学生骨干的主导作用,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通过建立辅导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干和团小组长的思想教育模式,形成思想教育和学生工作开展的桥头堡。定期召开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交流会,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将思想教育和工作分析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召开团支部和团小组长的工作例会,既教育团员增强政治觉悟,发挥模范作用,提高理论水平,又反映出现的问题,突出学生在公寓管理中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力地配合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并且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和公寓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里将其处理完毕。(3)构建两条管理辅助线,深化寝室单元管理。作为班级管理的中心,寝室建设对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发挥好寝室学生骨干的作用是能否管理好寝室,进而带动班级建设的关键。在寝室内部设立寝室长和团小组长,选派思想成熟、工作踏实的入党积极分子或团员来担任,将思想引导和行政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带动作用,以辅导员为管理终端,建立班干——寝室长——寝室成员和团干——团小组长——寝室成员两条辅助管理线,深化对寝室单元的直接管理,形成快速有效的反馈机制,使管理终端的要求和工作思路得以准确及时的传达,并且使寝室管理工作明确化,形成责权分明,分工有序,配合到位的寝室管理局面,有助于学生的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各种活动的深入开展。

3、知行合一,不断完善学生在公寓中的行为表现测评机制。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双面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成绩优秀,可在寝室里则不讲卫生、污言秽语等等。古人倡导“知行合一”,知与行的分裂无疑是教育的遗憾。当前,高校实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涉及学生在公寓里的表现的内容较少,为那些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无意中打开了方便之门。实际上,我们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考核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测评指挥棒的作用,加大对学生在公寓的日常行为表现的测评份量。也可以逐步推行操行量化考核,实行大学生思想品德实践学分制,把测评结果或实践课学分作为入党考核、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助学贷款的重要依据,既有助于规范学生在公寓的行为,又能充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

二、实行以公寓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模式取得的效果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