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篇1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s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through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y, stud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di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 several spot specific request, and proposes myself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 three suggestions.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s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已经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所带来的显著变化,早已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面对这场深刻的、全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变革,我们必须好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以稳定和保持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新的形势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下面我们将了解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新形势下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从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提出本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这里,是从个人的思想上入手,培养以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教育的内化作用使其外化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上的思想指导。另外一个部分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相对于第一部分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就是从宏观的方面入手,培养人们思想上的整体意识,将人放到社会中来教育,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总体来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围绕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而展开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

当今,最能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倾向的群体是大学生。而当今的大学生的性格一般具有兼容性、不稳定性、主体性和矛盾性。造成这些特性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造成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容易地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外来文化的入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的冲击,也是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大挑战。我们的大学生正是受到国外的文化的影响,才使个人主义的思想更加强烈。同样的,因为当今的大学生也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人群,于是在他们身上充分地体现出对文化的兼容性,可以同时接受两种或更多的思想意识形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这种种的挑战,必须积极地做好接受挑战的准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改革的关键。(1)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的了解世界文化和其他意识形态。(2)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所更新,更换那些过时的事例,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功经验和更贴近现代人现实生活的事例作为新的内容,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也就是说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的结合点,更好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3)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入更多有关心理学的知识,通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之我见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除了以上提到的要求以外,本人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必须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相一致。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只是内容的改革,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变革,需要从观念上、内容上、方法上和评价体系上一起改,一致地改。只作出单方面的改革只是徒劳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应该慎重地改。不能守旧、保守地保留一切过时的、不符实际的经验和方法,也不能全盘地否定西方的有用的、值得学习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论。客观地分析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法,可以避免产生任何极端的思想或行为。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心理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美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有助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教育者本身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安秦二中,《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之我见》,搜狐新闻网, news.省略/20041124/n223154588.shtml

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127-2

0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在于向学生灌输理论,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精神关怀,进而实现人生的价值,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其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人的生命和生命的价值来体现。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走出生命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内容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欣赏生命,促进生命和谐,切实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落到实处,应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内容:

1.1 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人的完满生命内在包含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次。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生命尺度,是人作为生物体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人是具有思想感情,能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并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做出自己的选择,是一个精神性存在者。除此以外,人还具有社会生命,必然要扮演各种角色,承担各种权利和责任,人与周围环境之间这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的关系,构成生命活动的实际内容,人通过利用身边一切可能的条件发展自己的生命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最后,还要让学生明白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是一个过程,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一旦逝去,无法重新再来,人一旦死去,就再没有复生的可能和希望,使生活和对人而存在的全部价值化为乌有,因此我们要好好爱惜自己唯有一次的生命。

1.2 指引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精神、能力的载体,其价值并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美丽,而在于良好的思想道德、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和才干等。生命价值是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表现为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他人的积极意义。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能帮助人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健全的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领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走过有意义的人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懂得生命不仅仅是生存,生命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要在肉体生命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我,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能,发展多方面素质,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命之路,展示生命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1.3 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在其生命的历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深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无法排斥和抗拒。一方面,挫折给人带来痛苦和煎熬,另一方面,挫折又可以为人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动力。要告诉学生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必须先经受挫折的磨练,培养自己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品格,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让生命意志得到磨练,逐渐走向成熟。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之所以选择光荣、和理智等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将会通过它们感到幸福”。①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幸福是人生最根本和终极的目的。人的生命是在创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的,幸福是创造中的享受,创造的欢乐是幸福的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幸福观,自觉提高身心素质,健全人格,树立高尚情操,勇于实践和创造,在喜悦、成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中感受生命的幸福。

1.4 教会学生促进生命和谐

和谐是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应与客观对象世界保持相互平衡和适度的关系,作为具体的个体,他的内部和外部一切关系无外乎就是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界的关系,要教会学生充分协调好这四大基本关系,以实现自身生命的和谐。首先是个体自身的和谐。一个和谐的个体生命,总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应注意营养、睡眠、体育锻炼等,使身体各个组织系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重视培养自己广博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力等。其次是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的多样性为大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张扬提供了多种选择,但社会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价值选择可以背离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尊与他人融洽相处,在多元的文化面前,学会选择和整合,让自己在自主的文化选择和构建中和谐发展。再次是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尊重自然,与自然共处,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方法

最近几年来,学术界呼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但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方法不明朗,使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实际开展工作中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无从下手,更不用说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因此,以“现实的人”为基点,将“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寻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方法不仅必要而且显得迫切。

第一,理论教育与研讨法。理论教育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工作对象阐述、灌输有关生命的系统理论知识,使教育对象在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向情感、意志、信念、行为转化的教育方法。研讨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出生命教育的提纲和问题,由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育、学生主题活动、学术讲座等形式,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同时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向学生传播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生命知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生命行动。

第二,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是指在生命教育中选取做法先进、成绩突出的个人或集体,加以肯定和表扬,要求大家学习,从而激发个体积极性的方法。典型的事迹、经验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包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力量,能起到教育、鼓舞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要通过组织名人报告会、观看视频等方式,充分利用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模范作用进行感召和鼓舞学生,以促进其思想认识和情感的转变。

篇3

一、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科学性

人的心理意识、思想是相通的。人的心理是思想意识的基础,思想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中,心理、思想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

所以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就一定要涉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讲授教学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教学逻辑。

二、从方法论角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立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能够转变我们研究的角度,即从教育者向对象转变,从静态到动态转变,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设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也必然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其建立的合理性。

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分析,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社会日益多元化,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得到增强的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需要加强对教育对象本身的研究,尤其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对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和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手段。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扩宽了研究视角,通过对对象知行意的研究及规律的分析入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政治服务,更向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进入十三五规划时期,社会各项改革全面深化,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冲击,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提升党的宣传舆论力度,占领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就必须关注人本身的需求,关注人的心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真正解决教育对象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教育对象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道德甄别能力,增强他们在各种价值观纷呈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教学可以从人的心理、意识和思想三者的相互联系的视角着手,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方法论角度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时代的发展,很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发展了新的理论。在心理学方面也有新的成果,如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借鉴这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率。

只有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在将来,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学科建设的需要、实践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陈大柔,丛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3]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曹杰,钟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吸纳心理学知识[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5]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

[6]文泰安.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研究的可能性[J].传承,2008(24).

[7]高超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8]郭毅然.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会心理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7(5).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实践研究》(编号:16Q281)

对于采取何种有效途径,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获取融入的最佳效果。首先应该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界定其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现状和意义,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工作中的价值判断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的目的。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党的十结合当前实际,高瞻远瞩。以基本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具体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短短二十四个字可以说是导向鲜明、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博大精深,指导性和针对性很强,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是广大人民教师和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的基本判断,更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的重要路径。

2 相关内涵阐述

大学时期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方式。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能够重视这项工作,并将其摆在重要位置,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机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办法去约束激励教师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如何让他们真正相信、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转化成为日后学习、工作、生活的价值导向,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的内在要求之一。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如何让大学生们真正理解并践行,便是最大的课题和挑战。

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义,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指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授给学生们,让大学生们真信、真懂、“听的进去”、“消化的了”。不仅让大学生们在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更重要好的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里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仅是指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而是包括全体教师、各个学科领域的教师。

3 当前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形成和思想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成果显著。但从某种角度来讲,还需要再深入、再提高、再完善。

3.1 从大学生层面来看

大学生们对于新鲜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较强,乐于学习研究,并且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不容忽视,个别大学生分辨能力还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价值观还是存在偏差的。同时由于西方思想的传入、网络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利益、物质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主要表现是个别学生不信马列信利益,认为精神价值太遥远,不如物质利益来的现实直接。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个人认识程度和水平存在差异,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理念,认为这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没有实际内容,你讲我听,但是入耳不入心。

3.2 从高校教师层面来看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讲,平时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现有数据显示,通过教师采取教学讲授的方式,学生们对核心价值观有较好的认识,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仍需进一步提高,主要是改进教育方式方法问题,不应仅仅拘泥于课堂灌输,而应不断创新求变。还有就是,笔者认为,除了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外,其他科目的授课教师也应义务、积极去做。在课堂上,有时其他任课教师的一句负面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教育效果,所以需要全体教师的配合。

3.3 从学校层面来看

大多数的学校都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机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办法去约束激励教师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个别学校的重视的程度还是不够,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师资配备,意识形态淡薄,缺少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也尚未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仍需进一步改进。

4 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

一是大势所趋,正当其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的提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因为,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更要体现在精神文化书写话语权。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前提下应运而生,可以说大势所趋,正当其时。

二是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为其奠定牢固根基。大学时期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进一步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工作中的价值判断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三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要实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新形势下教学手段的转变,需要勇气、需要研究、更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和办法。可以说,创新是有效的方法。通过创新引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果提供力量源泉,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牛鼻子”和“新引擎”。

对于如何更好地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不断探索研究。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联系起来,要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更要同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终将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凝聚共识,为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提供助力,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赵红(1987-),女,黑龙江省鸡西人,法学硕士,黑龙江工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武赢(1984-),鸡西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工业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论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有形客观存在,其表现为看得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原则以及技术层次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为人感知的层次。这个层次即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个层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精神或价值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得以表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过程。()思想政治意识或者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第二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的萌芽及其观念化。它承担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将社会总体文化精神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又表现客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观文化发挥社会功能,即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中输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3)运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脚、牙齿及其活动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运转方式。这个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调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本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异中有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连续性的变动着的,而是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创造功能和践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认识、了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表象的过程,而是能动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为前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创制、完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等的功能。创造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需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设计、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方式,而后在社会实践中创制新的规范或者改变旧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调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内化到现有的理论中去,从而达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再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动其实现的功能。当人们选择某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行为的具体行为方式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其评价便会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人们选择某项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便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视角之一,是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统一。学界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微观把握,它需要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07,(8).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69.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397.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00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007,().

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论导刊,007,(5).

[7]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J].求实,007,(5).

[8]李焕明.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05,(5).

篇6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起点和环节。关于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曾有精辟论述:“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1](P309)这就是说,应当根据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来确定学科的研究对象。那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便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领域所特有的矛盾的研究而构成的,因而要确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就要考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什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区别于其他研究领域的本质所在,而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系统自身而言又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逻辑在先的,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逻辑在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起点和环节,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发展和结果。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之一。确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是解决了建立这门学科的前提和基础问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有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不言而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坚持以完整准确的的科学体系为根本指导思想,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能够得以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没有作理论指导,就没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就不能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坚持用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作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同时,我们应当在完整准确地学习、把握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最密切、应用得最多、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的那些基本原理、原则和理论。这些基本原理、原则和理论主要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灌输”的原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等。其中,灌输原则尤为重要。因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人类活动体系中的特殊性,它集中表现为阶级社会中的意识形态灌输;另一方面,以思想灌输为手段,是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之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最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主要途径是对人们进行理论灌输。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其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都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使人们实现从“现有”向“应有”的转变。而要使人们顺利实现这一转变,主要途径是对人们进行理论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价值认识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众所周知,在的所有原则和方法中,基本的是两条,即它的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第一次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最博大的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有机统一起来,说明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实践既是善的,也是真的;既是符合理想的,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以为指导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必然要体现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之一,就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特点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以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为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价值性,是指在它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满足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论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之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在价值认识维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三个一般范畴之间,也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问题。人们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之后,就会自觉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功,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它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标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依据。而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依据,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诸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决定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在规定的丰富性以及教育对象素质发展的多方面教育的需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全面的、广泛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三、教育过程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后,就要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观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这样,就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演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从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体系中的价值认识维就自然地演化为或具体化为教育过程维。就这些一般范畴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言,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第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要实现上述目的,就必须首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情况,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活动规律,这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保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将它摆在教育过程维的突出位置。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我们不仅要从微观上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还要从宏观上研究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好坏,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仅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客观条件,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决定性的影响。要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就必须研究各类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逻辑在先的,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逻辑在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起点和环节,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和结果。第四,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有特殊的规律性,首先是因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是有规律性的;人们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须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去做。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中,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逻辑在先的,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逻辑在后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环节,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则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发展和结果。第五,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侧面、各层次的整体及其运行规律,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桥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其按照科学决策和正确的规划所设定的目标和任务有序、协调地发展,在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就需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调控机制,以适时对系统运行过程加以调控。例如,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是思想政治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前提,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关键之一。为此就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调控机制的研究,通过推进目标管理,赋予各部门和有关人员以明确的、实事求是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作目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目标管理,可以使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而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软、虚状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六,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例如,按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动力机制、工作机制、作用机制、接受机制、外化机制和评价机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类型和重要内容之一。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可以从一个重要方面推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而实现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又能够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信息反馈和评价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标志着一个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构成了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

四、对偶范畴维:理论与实践、表扬与批评、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创新

一方面,“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2](P374)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内在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表现。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这些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这样,就从教育过程维中,引伸出了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重要地位的四对一般范畴,即理论与实践、表扬与批评、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创新。就这些对偶范畴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言,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导与从属、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一,这些对偶范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既是的学风和本质特征,又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第一项,是思想的根本观点。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之所以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因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做了错事,使工作受了损失。也就是说,违背了的学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正是恢复和发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的体现。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同表扬与批评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原则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抓住表扬和批评这两个环节,坚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以表扬为主,然而,批评和自我批评仍然很重要。理论与实践、表扬与批评两者互为补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有机统一于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中。面对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的重要特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又要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如果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坚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是对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那么,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就是对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既是适应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和发展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偶范畴维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第二,这些对偶范畴自身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之一,是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理论与实践高于各种原则,又寓于各种原则之中,只有通过各种原则才能体现出来。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重要地位的这三对一般范畴,无论是表扬与批评,还是主导性与多样性,抑或是继承与创新,都要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只有融汇到各种原则中,才能发挥其作用,显示其正确和威力。可见,理论与实践在对偶范畴维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其他三对一般范畴同理论与实践相比,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第三,各对一般范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各对一般范畴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各自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完全孤立地以某一对一般范畴为指导,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在既定条件下,各对一般范畴之间的相关关系,综合运用诸对范畴,充分发挥对偶范畴系统的整体效能,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展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五、方法载体维:心理咨询、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真理性;导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受教育者显示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有自身需要实现的目标取向,一方面,只有真的东西,才能经得起质疑和推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具有真理性,直接决定了被教育者是否相信它、遵从它的思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应该坚持思想的导向性和内容的真理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与导向性的含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指的是内容的真理性即科学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具有真理性,要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否遵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是否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是价值性问题,即价值取向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关于以何种指导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它的价值取向受到社会、国家政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社会思想政治要求和规范的传播及引导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规定着其开展教育的内容必须是政府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期望和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与导向性的关系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真理性和导向性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和导向性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他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是导向性得以实现的前提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真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所在,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殊的价值观教育必须得到被教育者价值上的认同才能内化为信仰、信念。社会群体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只有他们自己经过思考与体悟,才能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而自觉认同又是建立在内容真理性的基础上。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是最终目标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中包含着价值因素,任何探寻真理的实践活动总是包含着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即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表达社会对被教育者价值期待的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与导向性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理性上存在的问题

1.内容存在偏差。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合理性,表现为概念的自明性、理论的彻底性、体系的逻辑性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不能很好贴合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们提出的挑战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概念还需进一步的厘清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性质使得自身学科界限模糊不清,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与个性特点。结果造成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的相分离。

2.社会现实的冲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真理性缺乏说服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国家政府对受教育者所提的要求,自身都不能做到或者很少做到,那么就无法使人信服。自然人们就会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何在,凭什么要求我们做你们都无法做到的事情。而作为向受教育者进行价值体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问题的失语、回避、无法解释,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问题

国家政府的期待与个体价值取向存在不一致的方面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设定上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仅仅将政治宣传、意识形态灌输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将政治态度、学校任务作为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者本身,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有着独立的思想观念,有着自身的目的和需要,有着自己心中的道义。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合理时,既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又要不违背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之间就存在着问题。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真理性与导向性的几点思考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坚持真理性与导向性的辩证统一。

(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者要进行反思

1.教育者必须树立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向一致的信仰。教育者对其的信仰对被教育者来说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当教育者的角色、使命与所教授内容冲突时,教育者应该谨记他的职责和立场,应该履行他应当的义务。当其认识到所要教授的某些内容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时,即使痛苦也应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尊严与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当调解者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应该强迫学生认可,这样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他们会产生疑问,现实都是这样了,你们还在当做没有看到,把那些内容当成一成不变的真理,虚不虚伪。因此,教育者在面对不一致时,并不是要交给学生一成不变的信条,而是要交给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学会进行道德价值的判断和选择,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理性的政治观念。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

1.遵循需要层次理论,加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人的需要是思想和行为的动力来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必须注意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 激发兴趣, 同时, 教育者还需要注意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使之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弘扬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建立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关心人。这是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结合。传统的目标过多的强调社会价值, 而忽视了个体价值, 把人的社会性、标准化要求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在当今社会,人的个体价值也是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但是强调个体价值不去考虑社会价值,可能会导致人们各行其是,陷入自私自利的状态。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上, 要注重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传授培育人的思想品德、政治观念、行为规范的重要学科,所表达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应该正确反映社会与个人的价值期待。而这一过程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尊重和重视人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精神和情感。因此,只有坚持真理性与导向性的统一,才能真正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人的价值追求,给人以价值引领,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实现。

[注释]

①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伍丹.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3]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趋势: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10年7期第207~210页

[4]刘云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理性探究[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322期

篇8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

    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才能深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教育基本要素的地位。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事物是各种要素的集合体,且要素之间的地位是不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要素构成的,是各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集合体。如前所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对象、队伍等要素组成。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是一般的要素,它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要有教育者、对象、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然后围绕这三个基本要素才能衍生出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等要素,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等都是教育者在一定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下,并结合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面临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成长发展的需求等编制或选择出来的,因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骨骼。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法规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要素。确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要素地位,才能给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以重视和关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教育的指向中心地位。对象不仅是教育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是教育的指向中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向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教育活动中采取的方式方法,对教育者的道德品行、业务素质和技能技巧的要求,以及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设定与调整等,都是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为中心展开的,都是为了让对象认同、接受和实践由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教育内容要求,都是为了使被教育者养成自身成长发展所需要的并与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品德。可以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教育的中心指向,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或能够促进对象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实践以及道德品质的转变、提高或养成。实际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对象为指向中心,还在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对象养成国家和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这就要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引导,因而对象应成为教育指向的中心。目前,人们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指向中心的意识相对较弱,并没有集中应有精力去服从服务对象的教育引导。

    人们往往热衷于教育的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对象的中心指向,为了追求教育活动的形式,而失落了教育活动本应该指向对象心灵深处的职责和使命,因而厘定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向中心的地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教育内在动力的地位。从动力系统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变化和调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的外在动力,那么,对象的发展变化则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对象可以且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可以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教育过程中,对象认识到教育内容对自身成长发展的意义,就会主动地接受并把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觉追求,从而推动教育活动的深入发展。第二,对象身心的成长发展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和调整。例如,处于中学阶段的对象身心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不同于小学阶段,这就决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对象身心的特点、发展需求以及面临的问题等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变化。第三,不同时期的对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务。社会在发展,个体也在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对象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行为特点和发展任务,因而不同时期的对象可以推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的革新和变化。例如,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对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就会不同以往,甚至同处于新时期的对象因年代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对象变化推动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做出调整和革新。目前人们虽然意识到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对象特征进行调整和变化,但却很少能根据对象的不同身心特点、发展需求与面临问题不断地去调整以及整体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而必须客观全面地确认对象的动力地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处于影响教育整体面貌的地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同于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指向中心和内在动力,这就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必然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面貌产生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发展需求、行为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及其学段呈现,也必然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方法方式的特色。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规律和特点也必然决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段性、发展性、系统性和奠基性等特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对象的身心阶段进行施教,必须满足对象的发展需要,必须整体构建教育体系,必须为对象未来的成长发展负责。这些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有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标志。其他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因对象不同而不具备这些特征。可以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面貌就在于它的对象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对象,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独特本质和发展规律。在现实中,人们很少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维度来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也就不易找到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结”,因而必须开显与确证对象处于影响教育整体面貌的地位。以上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观地位。还可从主体性上涉及对象的地位。第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就会有人的主体性。只要是人,就会有计划性、目的性和主动性等主观能动性,对象在教育中就会因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具有主体性地位。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就应有人的尊严和待遇。人要有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安全等权利,教育过程应遵循基本的伦理价值规范,因而对象因应享受到尊重、平等和爱护的权利而具有主体性地位。第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还体现在自我教育的特殊现象上,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或以后,能够根据国家和社会的相关要求与期待,自主地进行思想品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因此,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地位要把主体性原则贯穿和体现于其地位的理解和实践中。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是指对象本身之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要素存在与发展的满足关系或效用关系。(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活动的咨询和参与价值教育活动的咨询价值是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所需的有关信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的相关信息能满足教育活动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当然这里的所谓咨询只是一种比拟,咨询价值是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读懂对象实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期待着人们开展教育活动时能通过各种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其身心特点和发展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是自身还是外在的要求都需要去搜集和获取对象的信息,把握对象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理解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以及学段任务。教育活动去读懂对象的过程就是对象获得咨询的过程,而对象被读懂就是自身咨询价值的现实化。这种咨询的过程及结果反过来也可增强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环节就是让对象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去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认同和实践相应教育内容要求。没有对象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就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就没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对象对教育活动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参与,也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的参与。正是对象之于教育活动参与价值的充分实现,才使教育活动深入对象的心灵深处,构筑起对象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取向。因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有教育活动的咨询价值,也有参与价值。(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者的情感寄托和回应价值常言道:“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因为孩子寄托着家庭的情感期待,孩子具有希望的价值。同理,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会产生情感期待,且就总体性质而言,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情感反应是积极而充满关爱和满怀希望的。能否做到这一点也体现着教育者的职业道德精神。实际上,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一般会仔细观察和了解对象,把握住对象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职业本能地对对象的品德发展和行为表现给予感情关照和内心期待。这里教育者情感关照和内心期待的指向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承载和寄托着教育者的情感与愿望。教育者充满希望地施教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象就表现出教育者情感寄托的价值。当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作为有意识有情感正在成长发展的人,也会通过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对教育者的情感寄托予以回应。一般说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在教育者情感投入的影响下,积极地理解教育者传授的内容要求、实现观念认同和行为外化,而教育者看到对象积极的表现,内心也会产生满足和欣慰之感。对象在教育者情感期待下,往往会对教育者产生人格的尊重、爱戴和敬畏之情,并以教育者的行为风范作为自己的榜样。对象的情感回应之于教育者的情感期待还会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仅具有教育者的情感寄托的价值,还具有对教育者的情感寄托予以回应的价值。教育者越是充满希望地施教,对象承载教育者的情感寄托的价值就越大;对象越是充满感激地受教,对象对教育者的情感回应价值就越大。(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内容的建构和认同价值首先对象具有教育内容的建构价值,即教育内容的设定和编制必须考虑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还要把对象的问题和需要纳入到教育内容体系中。虽然从根本上看教育内容是国家和社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出的要求,但是在这个前提下,对象对教育内容也具有反作用。这个反作用主要是指教育内容的建构不能单纯地去宣传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还必须对教育内容进行科学的编制,而在编制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和学段任务。为了把对象培养成国家和社会要求的人,还必须在内容编制过程中把对象的需要和问题纳入教育内容体系,予以有针对性地规训引导。因而,对象具有教育内容的建构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规定是引导对象去接受认同教育者传导的教育内容,因而对象能否接受并认同教育内容就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对象还具有接受认同教育内容的价值。这是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教育过程创设的教育情景决定的。对象无法认同教育内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教育实效的体现和追求价值实效是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取得的实际效果。这种实际效果就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被人们接受认同和实

篇9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Abstract: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ne item has the goal,has the plan,organized social practice,the examination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whether achieved “should however” a condition very important standard be “the validity”.Presently,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validity is insufficient,achieved with difficulty the society to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solid however” “should however” the expectation,an extremely important reason is in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humanities concern flaw.Therefore,goes out difficult position of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valid insufficiency,effectiveness of the promotion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the realization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however” the condition,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humanities concern idea the implementation,in the value localization,the goal formulation,the content design and the method implementation more integrates the humanities concern.

Keywords:Humanities concern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Validity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人文关怀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的需求、尊严与价值的尊重与关切,以及对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理应集中体现着的人文关怀思想,内含着的人文关怀价值。然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意蕴却难以体现,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建构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与时代精神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呼唤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就其本质来说,它就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应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反映着“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有效性不足之困境,完成其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必须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这既是人的本性的内在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1.1注重人文关怀是人的本性的内在需求。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这三类属性的辩证统一。人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它不是被动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人的存在是自由自觉的,它要自由地发展,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维护自身的存在,追求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文关怀的理念符合人的本性,它就是把人看作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生命创造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因此,融入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尊重人的本性,确立人的本性具有存在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即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外在保障。

1.2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其价值诉求必须以人为核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思想政治教盲的存在始终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发展等终极价值相联系,它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理解、自我认同的过程,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服务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尊严和符合人的生活条件的关注和肯定,是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对人高度重视的理念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追求,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正是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所在,它极大地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最集中的表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真正需要出发,彰显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实然”到“应然”的转变。

1.3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和思维原点。人既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由“实然”到“应然”的转变,就必须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人文关怀的思想本质,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和集中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尊重人、塑造人、解放人,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然,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主体,看作是现实的人,并以充分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内在价值尺度,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鲜明体现。无视人的发展的功利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反面证明: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人,遵循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的需要和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有效性不足之困境的必然选择。

2.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反思

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是广泛而复杂的,既根源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挑战,也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种种局限,更根源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认识中的种种局限,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2.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社会本位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它通过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个层面表现出来。从理论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又不能相互取代。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和特殊的政治背景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定位于社会的需要和政治的需要,更多的是对其社会价值的强调,而关乎人自身的个体价值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被推到了一个超越现实历史条件的至高无上的位置,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社会本位化”,从而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这种价值定位的重要表现就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者成长中的价值意义,忽视受教育者个人价值存在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的只见“社会”不见“人”,个体价值被肢解的价值定位。这种价值定位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种严重的误解:思想政治教育再重要,也是党和国家的事情,它只不过是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而与个人自身的需要、成长、发展无关,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被强加的政治义务,并由此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心理,更有甚者产生了排斥心理。在“以人为本”理念引导下的社会发展中,这种“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定位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现状就不言而喻了。

2.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整体化”。从目标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社会政治目标毋庸置疑,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多地强调统一,用一元标准来要求具有不同思想层次的受教育者,要求每个人无条件地服从整体价值,“使教育目标成为了一个远离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实际与现实生活视域的‘空中楼阁’”,[1]这就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层次性、创新性以及个性的差异性,忽视了价值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需求的多元性,由此导致了在制定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理性分析和目标的层次意识,经常是千人一面地制定一种要求,一种规格目标,只重视人的共性的塑造,无视受教育者内在需要的差异性和个性现状的差异性以及价值利益主体的多样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成为一种整齐划一的、刻板的、“圣贤”式的标准。正是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上忽视和抹杀了不同受教育者之间的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及不同价值利益主体需求的多样性,缺乏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包容,“要求人去做的,高不可攀,做不到;应当去做的,却失之规范,无所适从。”[2]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无从体现,从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现状。

2.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泛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诸内容的关系中,重点突出的是政治教育,而其他的教育内容则是根据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需要制定的,其他教育内容始终服从于政治教育内容,由此形成了政治教育内容占主导地位的内容体系结构,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性。当然,这无可厚非,因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价值诉求,但是,在以人为本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只应该强调它的政治性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现状来看,显然是否定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强调政治性,却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它主要塑造的是社会政治所需要的服从、奉献、谦恭的形象,而体现人的创造个性和关切人的生存状况的教育内容却少有体现,没有更好地彰显“一切为了受教育者,为了一切受教育者,为了受教育者一切”的教育理念。正如有学者所言:“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些关乎个人存在、意义生存、幸福生活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却被淡化、忽视或遗落了,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的‘解题低效’。”[3]

转贴于

2.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灌输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缺失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是一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性原则的僵化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顾受教育者是否理解和认同,把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强硬地灌输给受教育者,不是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把受教育者当作“物”来对待,当作“美德之袋”、“道德之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注入。很明显,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强调的是“教育者中心论”原则,它只允许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无条件接受,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丧失得一览无余。实质上,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它反映着教育的社会本位和教师中心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相违背的,不利于受教育者自主性、能动性的培养,它只会使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产生不信任感,甚 至是阻抗心理,这势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3.融入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提升的有效途径

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根据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等各方面,乃是提升其效用的有效途径。

3.1突出人文关怀价值,整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的社会发展理念中,重新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更加科学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价值,将社会发展的诉求与个人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其目标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其社会价值,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多地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生意义,克服“只见社会不见人”价值错位,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像挖掘财富一样把埋藏在每个心灵深处所有的才能发挥出来,从而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并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2制定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现教育目标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每个受教育者需要的多层次性以及思想道德层次的差异性,实现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向包容多样性转化。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有不同个性的人,每个人的思想道德层次和需要层次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应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在强调共性的同时,也应该给予人的个性更多的关注,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和思想实际出发,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重个性的丰富性,关注不同价值主体需要的多样性,为每个人的创新力的生成以及终极价值的实现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努力开发其潜在的个性优势。同时必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不可攀”的弱点,变单纯的“高空作业”为充满人情味的“贴心关怀”,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以求提升思 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3关照人的生存状况,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在教育内容上的体现就是要实现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回归,关照人的生存状况,考虑人的生存境遇,突出人格完善。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人的现状出发选择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需求外,还有文化需求、生存安全需求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建构富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应以尊重、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基本特点,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5]比如尊重人的价值、唤醒主体意识、培养德性伦理、培育和谐心理等都应成为当今时代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

3.4超越灌输式教育方法,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对话,沟通心灵,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境界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受教育者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有着很高的主体能动性,其对任何思想信息的真正接受都是以其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一系列内在思维运动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是非灌输性的,“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6]。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教育者就必须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超越压抑人性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实现由居高临下的、片面性的单向度灌输教育内容向平等交流对话转变。唯有这样才能改变那种无视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无视接受规律,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方法,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滨、宋劲松.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2]玉东莉.人文关怀:当代学校德育的逻辑起点[J].思想政治教育,2005,(2)

[3]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辨析

对基本概念的明晰和规范,是任何严肃的科学思考的前提。对于理论性、抽象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来说更是如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正名定义”的工作,不仅需要框定和阐明它的含义,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廓清和明晰它们之间的外延边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研究获得科学性的一个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学科意义上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是人类思维关于事物本质关系的基本概念,具有“一般范畴”的意义,并逐渐成为各门具体学科范畴理论发展和建设的学理依据。在学习、借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阶段性特征的理论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工具。对于这一含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理性规定。作为思维逻辑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有主观的形式,也具有客观的内容,它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现实,是人们对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分析和逻辑加工,并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运动转化和普遍联系中历经实践检验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规律等的精确表达和理性规定。第二,它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工具。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以其独特的逻辑思维形式,发挥着认知、表达、解释本学科理论规律与对应实践发展相切合的重要作用,成为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另一方面,它又以“纽结”和“网”的方式联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并通过其自身具有的衍生性、拓殖性和建构性,不断推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成为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呈现出较强的工具理性。第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产生、验证和应用。因为植根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和阐释,而人们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正确地对其及其所构成的系统进行检验。此外,它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以范畴为基点和切入点来深化和创新学科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学理应用和实际转化的着力点和应力点,也是其价值所在。第四,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与逻辑发展的统一。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思维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它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是这样的一种历史顺序: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初发展阶段上的关系即最简单的范畴开始,逐渐向较高发展阶段的较复杂的、成熟的范畴过渡,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所构成的学科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进程的一致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专门用语,即用来指称和描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约定性语言或符号。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行话”,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联系。

第一,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共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最一般的“谓词”,用来铭记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般本性、共同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主要以特定的“词语”或“符号”来标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概念、范畴及理论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文字指称”。第二,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网上纽结”,承载学科理论信息,蕴含学科理论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话语载体”和“叙述方式”,具有认知、分类和表达学科理论的工具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是指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语言用料”或“语言符号”,发挥着描述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单元和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同样具有工具性。第三,二者的形成和存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规范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概念、理论等需用它来指称或表达,据此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就不得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来说明或指称了。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说明和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物之为物”的理性规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形成与存在的逻辑前提和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形成与存在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性规定的支撑和确证。二者具有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区别。

第一,二者有本质规定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诸要素及其关系的简化或规定,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性语言或符号,更多的是一种主观层面的指称和表达。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称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用语,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则是对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说明。第二,二者表达对象的范围不同。一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就其描述、说明的某一方面而言,可称为“某类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重要范畴等;就其描述、说明的整个研究对象而言,它又可统称为“某学科范畴”或“某理论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的专门用语,只限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表达,因而一般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术语”“重要术语”“具体术语”之说。第三,二者各自具有的功能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认识工具,至少有指谓、分类、建构等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指谓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概括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关系、规律等内容的客观存在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分类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对研究对象本质属性、关系特征等本质规定的区分归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建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过自身的逻辑推理、演绎来拓展完善自身范畴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门用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理论等物质载体或语言用料,其功能倾向性的表现为指称和表达。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某种属性与关系的思维形式。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联系。

第一,二者都是学科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性质与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要素与工具。二者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现象的某种归类划分和概括总结,反过来又在实践中为人们服务,通过有机的组合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构之中。对它们的认识和把握越深刻、越正确,我们就越能接近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第二,二者都是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任何学科都有自己专属的概念和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石”和“支柱”,是学科理论思维和学科建构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概念和范畴相互贯穿、渗透,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建构起来的。而任何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范畴只有作为系统整体的一个有机环节,才能在与其他环节的相互区别和联系中获得自身应有的意义及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以学术为业”的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的研究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进而建立起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系统,这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学科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区别。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但二者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的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与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学科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方面、某层次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反映,因而简单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而那些能够说明存在的统一性,即从整体上表示普遍联系和准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统摄着属于这个范畴的一系列层次不同的概念,并通过这些层次不同的概念来反映和表现学科范畴体系的内在关系,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深刻、更具普遍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问题不纯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二者反映抽象的角度和致力解决的问题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概念的定义及其规则,即通过定义来揭示它所反映的某一问题的本质及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不仅涉及学科理论中各种概念的定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要从各种概念中抽取出内涵丰富、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用他们来网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体系,并以此拓建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认识、发现和运用学科理论规律。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从总体上看,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联系密切、紧密结合,但从具体的存在和认识过程来看,二者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联系。

第一,二者反映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的客观内容。列宁指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1](P151)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从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吸取经验和内容并将其加工、上升为理论的形态或观念,再经过不断地转化、检验和改造,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范畴、规律等理性认识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所以客观和必然,之所以能够成为认识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逻辑工具,是因为它们再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现实及其关系,这一点对二者来说是共同的、无条件的。第二,二者都以探求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为己任。思想政治教育学每一范畴的形成和确立都标志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的一定阶段和环节,不同的阶段和环节始终处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和反映,我们在认识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过程中,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正有秩序、有规则地排列组合形成认识之网,处于揭示规律的不同过程和阶段,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区别。

第一,二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范围和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侧重于从整体的一定范围、阶段、层次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整体的个别特性、关系的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过程中的一些小的阶段或范围,较为具体、生动。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则侧重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来反映本质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本身的决定性关系、动力和方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较为宏观、深刻。第二,二者在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常表现为一种概念的形式,以一个或多个概念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阶段或过程中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揭示概念之间的本质关系,就要把一个概念同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一般表现为一种判断的形式,通过若干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来反映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第三,二者发挥的作用不同。从前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总的、整体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具体的、阶段性的认识,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作用的程度较强,适用的范围较大;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用的程度较弱,适用的范围较小”[2](P48)。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比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发挥的作用更为稳定和持久。综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内涵的研究,阐释和规范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质和富有阐释效力的范畴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研究体现学科性和获得科学性无法绕开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论创新和突破的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