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策划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12:48:32

职能策划论文

职能策划论文篇1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策划

一、加强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策划

职能的策划与设计在组织设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这里的“上”指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战略任务和目标,“下”指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结构的框架,即承当各项管理职能的各个管理层次、部门、职务和岗位。

1.加强计划职能策划,增强管理的预见性

计划工作是教育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为有效地使用资源条件、把握发展方向所进行的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的连续程序,是制定计划的管理过程。具体而言,计划职能策划的步骤可以分为七个步骤:①估量机会;②建立目标;③确定计划的前提;④确定抉择的方案;⑤评价各种方案并择优;⑥制定派生计划及相应的预算;⑦计划的执行。

2.加强组织职能策划,注重管理的实效性

工业经济中,教育行政组织结构从机械官僚制占统治地位到特别专案制日益普及的进程,其实就是组织的正式化程度不断降低,等级的垂直分布不断减少的过程,也即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逐步失去市场的过程。

金字塔型的教育行政组织结构有许多弊端:①过度集权化;②组织的中间管理层较多,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③无法根据工作所需灵活机动地调整组织的营运方向。要克服这些弊端,组织结构就应趋向扁平化。

随着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行政效率成为了影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育行政组织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扁平化的组织设计有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①结构精简,组织能轻松上阵。②决策权分散到员工手中,一方面增强了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能自主地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重新配置组织提供的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组织因而既有效率又有效益。③普通工作人员得以摆脱“金字塔”的重负,从工作中体会工作的意义,感受工作的乐趣,并由此激发无穷的创新精神,使工作常做常新,进而营造出整个组织的创新氛围,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3.加强控制职能策划,降低管理的风险性

正如法约尔曾指出的:“在一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控制就是核实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计划、所的指示以及所确立的原则,其目的就是要指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和防止重犯。控制在每件事、每个人、每个行动上都起作用。”控制作为对计划实施的监督和保证,贯穿在计划执行的每个阶段,每个部门,因此,实施控制职能是每一位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虽然管理对象千差万别,但控制的基本程序是相同的,一般包括三个步骤。①确定控制标准;②衡量实际成效;③分析偏差并予以纠正。

二、关于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几个建议

1.坚持教育督导“督政”制度,转变教育行政管理模式

教育督导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和法规,对其所属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我国教育督导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督政”,二是“督学”。“督政”是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显著特征。教育督导作为一种教育行政监督手段,对下级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是教育督导本质和我国国情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习惯于命令和布置任务,淡化了监督和调控。在整个教育管理的运作中,“计划”占据主导地位,“指挥”、“执行”环节得到了较充分的强化,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决策上的偏差和执行效果的不理想,也助长了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之风。开展“督政”,就是为了加强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教育行政行为的监督,以防止和纠正教育行政工作在决策、指挥、管理上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同时,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许多权力下放到学校,学校办学自扩大,对教育的管理必须从以指令性为主的领导模式转变为以指导性为主的领导模式。实现这个转变,必须在宏观上加强管理,以强化反馈、监督功能为前提。建立教育督导“督政”制度是教育实行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督政”是弥补教育行政管理某些缺陷的有效措施。由于在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中,教育部门与同级政府的其他部门之间、与下级政府之间,不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也不是一种隶属关系,因而教育管理中的有些工作,出现“管不到,抓不了”的局面。通过教育督导,代表本级政府行使对教育工作的监督职权,就可以与同级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与下级政府形成一种正常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教育行政管理秩序,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法定的教育工作的监督,督促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落实到位。2.促进教育行政职能的重心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虽从静态的角度看,几乎所有现代国家都行使着较为相同的职能,但是从动态的角度看,由于各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时空差异,造成不同时期的国家和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之间教育行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这也正是教育行政职能历史性发展的重要表现。由于在那些现代化比较早的国家,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数量到质量、由精英模式到大众模式的过程,从数量上看,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数十年前,普遍达到9年以上。如果从普及的角度来看,发展水平则更高。例如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高中就学率已达到90%以上。因而,教育效能(主要表现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成为这些国家共同关心的首要问题,各国为此在政策上调整了自己的工作重心。美国自从1983年发表《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质量调查报告书之后,首次全美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标准的全国统一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教育质量委员会、全国共同教育目标委员会的成立等改革无一不在强调:在21世纪,美国的教育政策要进行从机会平等到提高效能的重新定位。

3.注重教育行政职能的法制化

在不同国家中,各级政府之间、国家与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职能、权力(利)划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行政化,二是法制化。前者是指这种形式的职能划分缺乏法律基础,任何涉及中央与地方及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分工和变动都是以上级政府的单向命令或两级政府之间的讨价还价,因而行政化命令和指示的使用较为频繁,这样也就容易引起摩擦和权责混乱的后果。后者是说这种职能划分有明确和系统的法律依据(包括法定的内容和程序),职能的变动也要以法律的变更为准绳,以使管理有法可依,这不仅可以避免各部门之间的权责混乱和管理的随意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教育行政职能作为国家职能的组成部分,它也带有这种形式上的特征和区别。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教育法制化的普及和深入,教育行政职能的法制化也受到重视,如美国、日本等不论是在相关的《宪法》、《教育法》中,还是在专门的《文部省设置法》中,都明确而严格地规定了国家的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学校在教育事务中各自承担的职能和拥有的权力。这对于教育的长期和稳定发展是必要的。例如,日本的《文部省设置法》首先指出,本法的目的是:明确规定文部省主管事务的范围和权限,确定能高效地完成主管事务的组织,文部省以振兴与普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术及文化为己任,是一体化地处理上述事项及有关在宗教方面的国家行政事务的行政机构,为完成前条规定的所辖事务,文部省拥有下列权限。但是,其权限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律(包括基于法律的命令)。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全面实施依法治教的三项重要目标:转变政府职能。今后政府主要运用立法、拨款、规划、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创造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和办学行为,保证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的科学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管理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加强教育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加强教育普法宣传,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检查。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全面实施依法治教的三项重要目标:转变政府职能。今后政府主要运用立法、拨款、规划、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创造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和办学行为,保证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的科学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管理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加强教育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加强教育普法宣传,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检查。

三、结束语

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任务是艰巨的。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学习、研究力度,力争取得更大成果,不断把教育行政管理改革引向深入,从而使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职能策划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整合,模式

 

1909年,美国青年律师佛兰克.帕森斯著作《选择职业》的出版,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职业指导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职业指导由指导向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观念的转变,即将教导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变成更加人性化的、强调发挥被指导者作用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使生涯规划理论逐步由是由静态的、一次完成的职业辅导向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转变[1-3]。随着生涯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生涯教育活动逐渐兴起职业生涯发展,生涯规划理论在指导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和视野对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阶段怎么写论文。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技术日益革新的大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和实施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也面临多种选择,需要考虑自我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它们的综合。大学生如何有效的整合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和信息,找准自己的坐标和方向,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还缺乏合理模式,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拦路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遭遇“整合”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整合模式

简单地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和途径,根据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现状调整发展策略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一种策略和安排,是个体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是当前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生涯发展,发展自我,更好的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理想的重要理念、技术和途径。这要求大学生对自己全面了解,对社会的发展趋势,环境的变化,自我目标的调整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确定自己生涯和职业发展方向,掌握生涯规划的技术和方法,系统、科学合理的、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是建立在以往的生涯发展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自我发展现状,社会发展情况,教育资源现状,综合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途径并积极实施的系统的整合模式。(如图1)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

历史经验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的基础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对职业、职位、社会、社会角色、家庭、自我认知、决策方式等都受到历史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已有的生涯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基础性和经验性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是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核心资源:一是现在自我的性格、兴趣、技能、特质、发展动机等大学生自我资源现状;二是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受到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高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资源现状;三是当前的政府政策、企业发展、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现状,这三方面的资源的互动结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怎么写论文。

合理地整合历史经验和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策略,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途径。大学生通过客观科学分析面临的社会形势与资源,合理使用自己的教育资源,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把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大学的学业目标结合起来,结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科学规划大学学业,有助于降低失落感和挫折感,产生积极的上进心,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和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断重复这样的一个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的主要内容包含历史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策略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途径的整合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生涯规划历史资源的整合

舒伯(E.super)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的研究结果,认为生涯发展是一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并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成成长、试探、决定、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大学生已有的生涯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成绩,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社会、职业的认知和了解,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技能和训练,大学生已经取得职业成绩,大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开发,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职业性格的发展等内容,包含了社会文化的背景、遗传、个人的教育经验、家庭关系与社会资源的综合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资源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经历、特质、技能、性格、兴趣、发展动机等组成的个人品性技能等特征职业生涯发展,二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政府政策及行为、企业或者行业发展现状、家庭环境及发展、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社会资源,三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和教育资源,包括家庭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怎么写论文。这三个方面内容以大学生个性特征为主体进行有机整合和整理,以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整合能力为主线进行有机整合,为更好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机互动,共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准备。三方面资源的互动和整合过程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实践最优策略。

(三)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的整合

职业生涯发展策略是大学生为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而要选择和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总和,具有引导性、方向性、独特性、可操性等特点,大学生们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自身方面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策略及方案,分析达成职业目标所需的条件,尔后确定具体的行动策略和措施,从而选择出最佳的行动路线[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的选择和整合是一个不断对社会观察、体验、思考,对自己内省、体验和追求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策略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己为本的整合策略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在整合资源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以个人历史资源、特征、兴趣、技能、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为主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二类是以家为主,以家庭发展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三类是以社会发展为主的整合策略,以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四)职业生涯发展途径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包含目标、途径、内容、行为等诸多内容的有效整合怎么写论文。发展方向和目标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系列主动性的规划和努力,具有方向性。人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的发展,从需要层次理论来说,有多个方面的需要,那么那些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必须要实现的职业生涯发展,那些是次要的,可以不一定实现,不同的理想、目标在那些职位上能够实现,需要系统地整合理想和目标,分析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围绕生涯规划目标有多种实施途径,选择哪种实施途径对于自我是最有利和最容易实现的途径是需要在充分进行多种途径比较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机整合。内容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内容有效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途径、时间、环境等进行有机整合和协调安排,做出最优的内容安排。行为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需要进行多种职业生涯行为来实现,哪些行为时必要的,在生涯发展的时间段上实施何种行为时最有效需要整合分析。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的管理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从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的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涉及到个人发展途径的选择和实施,包括自我资源的发展和整合,教育与发展资源的发展和整合,历史经验和资源的整合等内容。包括历史的我,找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历史背景、历史文化、家庭环境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个性的我,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质,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兴趣、性格、理想信念、发展动机等等;社会的我,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社会中我的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如何;理想的我,我自己希望自己发展为什么方向;家庭的我,我的家庭环境如何,我所在家庭如何发展对于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教育的我职业生涯发展,我拥有哪些教育资源,现在取得成绩如何等等怎么写论文。只有全面和客观地分析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的现状和历史才能更好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实践理想的我。

(二)过程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调整的发展过程,受外部环境变化和自我实践成果的综合影响,整合管理应该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和实施途径和轴心,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细化,并设定分阶段实施方案,并及时进行评价和调整,有效进行过程管理。

(三)目标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过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内容,这些目标和内容是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对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目标进行分解,规划和设定分阶段目标职业生涯发展,并实施目标管理,有效的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施[5]。

(四)时间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生涯发展过程的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发展过程,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生涯发展任务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要进行分阶段生涯发展管理,有效细分分阶段生涯发展目标和内容,实施时间管理,有效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整合历史经验、发展现状、策略选择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本身也是动态的,加强对它们的研究,争取从中找到一个科学的模式,这将对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J]. 教育前沿,2007(1):

[3]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典文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4]王声平,傅小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及策略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 社会科学家,2009(5):

职能策划论文篇3

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即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或几个方案作为最终决策候选方案的过程。为了使决策具有科学性,决策过程必须遵循一般的科学方法与合理的决策程序。决策科学化即对决策问题的特定看法、决策的特定方法以及进行决策的特定机制。[1]五年规划是一个学校的长期规划,对学校发展、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对学校各项工作具有阶段性规界效力,五年规划的可行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决策群体的决策力。[2]通过对安徽省内公办高职院校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可以更为准确了解高职院校现有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准确性,发现高职院校决策的不合理之处,发现影响高职院校决策的部分因素。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从2015年10月开始,历时2个月,为了提高调查问卷的效率和便捷性,本次问卷采用电子版发卷、电子版交卷、电子版统分的形式对省内30余所高职院校进行抽查,共发送问卷60份,回收52份,去除两份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调查范围为安徽省内公办高职院校,调查对象为安徽省高校办公室工作QQ群内成员,调查对象类别为省内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如图1所示,问卷调查包括高职院校基本情况、被抽查院校五年规

划制定情况、被抽查院校五年规划修订情况、被抽查院校五年规划内容涉及情况、被抽查院校五年规划执行情况、填报人基本情况等六个方面。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调查问卷分为六个方面,依次为院校基本情况、五年规划制定、五年规划修订、规划涉及的内容、规划的执行情况、填报人情况等。院校基本情况包括院校成立的年限、院校的属性、院校内设单位数与党政领导之间的比例等,其中学校内设机构数目与党政领导之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领导管理的广度。学校五年规划的制定情况包括五年规划在制定的之前有没有成立专业调研团队、制定五年规划的人数、制定五年规划的参考依据等。学校五年规划的修订情况包括五年规划制定后,有没有通过党代会、教代会等涉及面广泛的会议讨论;有没

有征求校外相关职能单位;有没有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等。学校五年规划的内容涉及情况包括规划涉及到的学校发展定位、招生就业、基础建设、教学科研、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党建、政策法规等领域的数目;五年计划设定的目标数目。五年规划的执行情况包括该校五年规划完成的比例和五年规划完成的成本。填报人情况包括填报人在该校办公室工作的年限、填报人对该校五年规划的完成情况认可度、对五年规划执行效果的关键点认可等,其中填报人工作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问题回答的可信度。

(一)院校基本情况:省属高职、建校时间长的院校领导指数更健全

50份问卷中,高职办学年限在5年以内的4个,即两所学校,占总问卷的8%;高职办学年限在5―10年的为10个,占总问卷的20%;高职办学年限在10―15年的为36个,占总问卷的72%;高职办学年限在15年以上的为0个。在高职院校的办学属性方面,厅属高职院校10所,市属高职院校40所,其中,因部分高职院校提交两个问卷,问卷学校有重复之处。在学校内设机构与党政领导之间的比例方面,比例在2以下的为2所;比例在2―4之间的有14所;比例在4―6的为20所;比例在6以上的为4所,如图2所示。

(二)五年规划制定过程的不妥之处:内部制定、团队单一、调研不足

在被调查的50份有效问卷中,在制定五年规划前成立专业调研团队对校内外进行调研的为14所,没有成立调研团队的为36所,占据所有被调查问卷的72%。在五年规划的制定人数上,制定人数为1人的为10校次、制定人数为2―3人的为29校次、制定人数为4―6人的为6校次、制定人数为6人以上的为5校次;若按照制定人数为1人权值为0、制定人数为2―3人权值为1、制定人数为4―6人权值为2、制定人数为6人以上权值为3,则最终加权得分为0.56。在五年计划的参考依据方面,参考广泛、细致的调研材料的为8校次;参考校内各部门提交材料的为25校次;参照领导意志的为11校次;由撰写人自己酝酿拟定的为6校次,如图3所示。

(三)五年规划制定参与人情况:参与范围小,干系人参与不足

在高职院校制定五年规划后,从是否经过党代会、教代会讨论通过情况看,被调查的50份问卷中,五年规划制定后经党代会、教代会两会讨论通过的有10校次;五年规划只经本校党代会讨论通过的有8校次;五年规划只经本校教代会讨论通过的有17校次;五年规划均没有经过党代会和教代会讨论通过的有15校次,如图4所示。在高职制定五年规划后与校外职能单位的沟通方面,被调研的高职院校制定五年规划后,全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有7个;部分征求相关职能单位意见的有15个;均没有征求相关职能单位意见的有28个。在高职院校与校内职能部门沟通方面,有10个五年规划制定完成后广泛征求职能部门意见,约谈相关干系人,广泛开展大讨论;有15个五年规划在制定后再校内讨论,提上会议议程;有15个五年规划在制定后再一定范围内开展讨论,如部门负责人会议、党委会讨论。有10个五年规划制定后,本校领导同意即可通过。

(四)五年规划涉及内容:范围广、内容多[3]

从50份有效问卷看,高职院校五年规划涉及到学校发展定位、招生就业、基础建设、教学科研、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党建、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在以上罗列范围中,有2个五年规划涉及3个以下内容;有10个五年规划涉及3―6个上列内容;有20个规划涉及上列的6―10个内容;18个规划涉及多余10项内容。在五年规划设定目标方面,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五年规划目标在5个以下的有7校次;五年规划目标在6―10个的有15校次;五年规划目标在11―15个的有20校次;五年规划目标在15个以上的有8校次,如图5所示。

(五)五年规划执行:多数完成,成本偏高

在对高职院校五年规划的完成比例是目标完成数与总目标数的比值,在对50个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五年?划目标完成比例在75%以下的有10个五年规划;完成比例在74%―99%之间的有18个五年规划;完成比例在100%的有14个五年规划;高标准100%完成五年规划的为8校次。在高职院校完成五年规划的成本方面,受访者认为完成计划为浪费层次的为6校次;完成成本偏高的为17校次;完成五年规划为正常成本的为22校次;完成五年规划为节省的为5校次,如图6所示。若把浪费、偏高、正常、节省这四个层次分别标示权重为0、1、2、3,受访高职院校完成五年规划的加权值为:0.76。

三、建议及措施

(一)标准化建设、制度化建设、规范化建设

高职院校基础不同、支持力度差异、发展程度不均、领导者风格各异,各个高职院校在计划的酝酿、制定、修订、实施、评价方面均存在着差异,高职院校决策的运行形式和运行效果也有差别。[4]高职院校只有采用规划制定、修订、实施、评价的标准化、开放化、互动性,才能提高五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标准化建设的基础是制度,制度是标准化建设的保障和标杆,只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按照制度执行,坚持不懈,才能实现制度的约束力和长效性。制度的长效果化是各种决策、计划、方案按照既定目标执行,各种制度建设沿着健康、亲民、智慧、便捷的方向发展,使得各项事务标准化。就安徽省高职院校而言,厅属高职院校比市属高职院校更为规范、标准;高职办学年限越长,办学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越高。市属高职院校、新建高职院校首要任务应为管理活动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决策调研、决策制定、决策基础三基一体

五年规划是学校阶段性规划,是学校中长期规划的中期规划部分,是长期规划的阶段性环节,五年规划的制定、实施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学校决策水平。决策的前提是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价值性,只有基于管理迫切需要的决策、管理公认关键性决策、大众化决策、影响深远的决策才能被公众所接受,才能吸引收益者为此积极执行。决策调研是决策活动的先驱,高职院校在决策前应成立专业调研团队,深入校内师生、教学科研一线开展详尽、细致、面对面的调研活动,让决策调研一切来源于实践,让事实影响决策。决策的制定理应建立在夯实的决策调研基础之上,决策者应是对决策内容了如指掌之人、清晰明了之人。决策基础是由决策调研而获得的大量、真实、详尽调研资料,是对资料的分析和整理部分,是决策的核心基石。高职院校在决策时一定牢固砌稳决策调研、决策制定、决策基础三大基石,融合三位一体,互为作用。

(三)广泛参与、对口对接、对口协商

高职院校在问题决策时,要广泛调研,广泛征求校内外所涉及方的意见,必要时召开研讨会,邀请问题干系方专业人员参与。[5]高职院校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时应通过教代会、党代会讨论通过;在制定涉及教职工、学生利益的决策时,应多邀请教师、学生参与;在制定涉及重大影响、大量资金时,应反复论证、广泛论证、谨慎行事。高职院校进行相关决策,涉及到兄弟单位、主管部门时,要广泛、耐心的征求对方意见,评估决策所带来的环境、财政、人脉等风险;认真评估对方单位自然变迁、政策制度、地方经济结构发展等给决策执行带来的影响。高职院校所进行决策时,应先有校内相关业务部门拿出初步意见,根据决策涉及的人、财、物影响,确定论证等级。

(四)分块决策、分块实现、确保实现

高职院校管理涉及的发展定位、教学科研、基础建设、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在进行决策时,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停止不前,应采取分块决策、分块实现、确保实现的决策思路。[6]所谓分块决策,是针对管理涉及的某一领域,集中校内外的人、财、物力量,进行调研、分析、决策制定、决策修订、决策实施、决策反馈的过程。管理是一项工程,工程不能转瞬实现,要分期、分布完成,不能海市蜃楼,应梳理分块实现的理念。决策实现是决策者将决策方案通过一定策略施加给决策对象的过程,强调的是决策内容所达到的预期目标,其中决策执行是决策实现的主要环节,决策执行由决策者、干系人等进行。决策伊始,便要确保决策的可实现性,不能实现的决策,是决策不科学性、不合理性的体现。

职能策划论文篇4

关键词:职业能力 营销策划 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179-02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众多高校教学的新目标。

传统的教学只注重课本知识,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考核方式不合理,学生对此感到厌倦,无法调动其积极性。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教师就必须着眼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注重特色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 《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营销策划方面的教材多而杂,且内容安排较多,通常不注重应用性,只讲求学科体系,内容选取创新性差;而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基本原理与知识点的讲授,不能很好的结合市场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严重脱节,无法学以致用。

1.2 教学方法有待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采用以教为主的方式,这对学生短时间内了解营销策划的原理、方法还算有效,但课程结束后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另外,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为加强师生互动,“原理+例子”的模式较为普遍。但终究一个案例只起到了一个例子的作用,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实训基地建设难度大

营销策划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对于众多高校来说存在较大的难度。目前解决学生实习的途径通过有以下两种:一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该途径虽然解决了实习但同时也存在问题:学校对学生的实习监督较为困难,部分学生为了拿到实习的成绩和学分,随便找企业开具证明来应付,没有达到实习应有的效果;另一个途径就是学校安排集中实习,因为学生人数较多,也无法安排太多的教师进行跟踪指导检查,所以大多实习都停留在表面层次,处于走形式的状态。

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营销策划》课程特色构建思路

2.1 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采用“导入分析实训点评考核”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做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即灵活运用案例、设定工作情景、举办策划比赛或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职业能力,实现教学目的。

2.2 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设计的思路

首先,根据营销策划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其次,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兼顾实用性、趣味性、可行性,分组建立模拟公司,设计贯通整个学习过程的实践活动。如针对行业性强的章节(房地产、医药保健品、快速消费品等)进行教学活动时,可根据行业的特点,设置场景,让学生以模拟公司为单位,撰写文案并进行实际演练,指导学生在个案的基础上整合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最后,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对考核方案进行重新设计。

3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营销策划》课程特色构建方法

3.1 教学目标的设定

(1)按营销策划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设定教学目标。

为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按营销策划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设定教学目标。据此笔者对我国部分企业营销岗位进行了调研,总结出企业对营销策划类岗位相关的技能要求:首先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是出色的文案能力、严谨的逻辑能力、完美的表达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独有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等。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应结合每个岗位类别的特殊性,提升职业岗位技能。

(2)按课程内容及市场需求设计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流程。

本文以孟韬、毕克贵编著的《营销策划:方法、技巧与文案》(第2版)为例,将教学分为基础篇、专题篇和行业篇。该课程设计从导论欢迎来到精彩的营销策划世界,到了解营销策划的内涵与流程、营销策划的组织与管理、营销策划的评估、营销策划的创意与方法等,来对市场进行调研策划、营销战略策划、品牌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广告策划、网络营销策划、房地产营销策划、医药保健品营销策划、快速消费品策划等市场模块进行实践教学,以其从专题与行业篇中提升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

3.2 教学活动的设置

(1)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营销策划大赛。

组织学生参加营销策划大赛,可打破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坚持以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的理念,在实践中验证和充实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市场,提高市场策划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大赛选拔人才,为企业发掘人才,为社会培养人才。通过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竞赛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营销策划实战演练式。

(2)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增强实验实训效果。

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组建模拟公司,融入于真实工作任务中,以营销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将学生按公司机构分组分工,模拟角色,结合真实工作和企业的社会实践进行教学,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实习基地。

通过内外合作的方式实现实践教学资源互换与共享。一方面与学院内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配合,探讨专业间的合作渠道,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营销专业教师实战培训基地,组织专业课程的教师积极深入企业,感受营销岗位的真实工作环境;向行业兼职教师学习,锻炼、提升教师作为营销人的职业能力,以其更好的创建实习基地。

(4)成立大学生创业园。

大学生创业园是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训与成果孵化的基地,是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习、创业服务,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和创业项目孵化的平台,在高校内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对学有余力、各方面表现突出并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同学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在创业园接受创业能力的特殊训练,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为高校学生创业提供硬件支持与运营指导。

3.3 考核方法的修订

营销策划课程传统考核方式普遍采用“期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的模式,其方式比较笼统,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目标的要求。为适应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认为可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上进行修订,细化传统考核办法,为项目设计评价标准,并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学习评价。如将《营销策划》成绩分为基础性成绩、专业性成绩及综合性成绩。总成绩的分数评定为百分制,将各项考核成绩按比例折合计入总成绩,其中基础性成绩占20%,专业性成绩占50%,综合性成绩占30%。其考核方式详见(表1)。

4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营销策划》课程特色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出发点,设定教学计划和课程目标。其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载体去承载学习目标和要求规定的知识、内容。对企业而言,招聘来的员工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给公司带来效益是最佳的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时刻关注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情境的构建应将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尽量让学生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学到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实用性为准则传授知识、培养技能,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接轨,为社会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条件,从而为企业培养合格的营销策划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若沙,陈民利.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10):225.

职能策划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92-03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正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工作对象从应届毕业生扩大到在校学生。但是,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未真正理解其确切涵义,导致职业规划缺少自我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相对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课程从理论体系向教育体系、从知识课程向行为养成的转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职业生涯对人生的重要意义。通过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创业观,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为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做好充分的准备。

态度层面 要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自觉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行动。

能力层面 要使学生具备自我探索、信息搜索与管理、生涯决策、求职、创业等基本能力,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能力,诸如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知识层面 要使学生了解职业的特性及社会环境,掌握自我认知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自主创业的基本知识。

基于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知识传授与行为引导相结合的模式,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将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就业指导模块、创业教育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制定及管理、职业素质准备及职业发展、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求职应聘、自主创业准备等七个单元。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的相关技能。具体如下页图1所示。

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整个过程。每一学期都安排独立的内容,不同学期的授课内容之间相互联系,从而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内容上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实施时间上做到阶段性与连续性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社会认知 本模块通过学习职业基础知识、职业与专业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理论、结构理论及其他理论,使学生理解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明确大学生涯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影响,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维持有效行为。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做出生涯决策的时候可以理智地选择行业与职业,利用职业生涯理论解释自己的行为,进而更加理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的行为约束能力。

自我认知 本模块主要包括学习兴趣、价值观、能力等自我认知的维度,个体、社会、测验三种认知方法以及气质、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与职业选择的关系。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测验、职业能力测验、MBTI职业性格测试、16PF测验等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自我认知的维度和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从更加全面的视角了解自己,加深自我认知能力;能够理解职业选择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在做出生涯决策时能够更加全面地综合分析各种内部因素,避免陷入职业选择时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的误区;能够了解职业测评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测评工具,理性地看待职业测评结果。

大学生职业生涯制定及管理 本模块主要学习职业生涯决策影响因素、决策风格及方法,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撰写方法、步骤,大学生涯的主要任务、目标以及大学生涯管理方法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因素,掌握自己的决策风格,学习科学的决策方法,完善自己的决策风格;能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撰写方法及步骤,理性分析自己及外部环境,制定适合自己个性特点及综合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深刻理解大学生涯的主要任务及内容,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并付诸行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职业素质准备及职业发展 本模块主要学习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培养方法、综合知识的提高途径、职业能力的内涵及培养方法、社会角色的转换与适应以及早期职业生涯管理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职业道德的内容及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掌握职业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了解提高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途径及方法;能够了解学生与职业人的区别,并自觉地在大学生涯后期及社会实践期间以职业人的标准约束自己,顺利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变,并对自己的早期职业生涯做出有效的规划及管理,以便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 本模块主要学习求职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及义务、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以及劳动合同及社会保险的有关知识等,同时宣讲国家及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在求职过程中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正确的途径合理合法地处理就业过程中产生的纠纷。

求职应聘 本模块主要学习设计个人职业形象的原则、个人简历及求职信制作、了解面试的流程、训练学生面试礼仪及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历和求职信的撰写技巧,具备基本礼仪,掌握面试技巧。

自主创业准备 本模块主要学习成功创业的基本要素、创业准备及一般创业过程、创业过程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创业成功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了解创业过程,为自主创业做好准备,并能掌握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机会。

以学生为核心,改革教学实施过程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应将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改为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诚实守信、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成才观、就业观。

普遍指导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要根据学生的共性安排相同的课程内容,采取集中授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信息收集、择业准备、求职技巧等就业知识的指导,更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兴趣、特长等,从个性塑造、潜能开发、个人理想和需求引导、个体职业能力倾向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小型的、一对一的辅导,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更多地应当是一种实践体验式教学,在整个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空洞的说教,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专题研讨、情境演练、招聘现场模拟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熟悉就业程序、掌握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并在实践中检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

顶岗实习策略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非常关键的环节,不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企业、适应企业的最佳机会,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序幕。与相关部门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这个阶段,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措施如下。

完善制度,设计方案,健全机构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设计方案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管理上,实行由实习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实习小组——实习学生的层层管理。在实习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安全意识,规范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行为,消除安全隐患。

加强宣传,达成共识,促进效果 要做好实施顶岗实习的宣传、动员工作,让用人单位、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能理解实施“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环节,各方面人员应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配合,让学生明白需要做什么,应当如何去做,准确给自己定位,为有序地落实方案和各项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使实习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充分认识顶岗实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明确顶岗实习期间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自己日后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认真完成实习过程,达到良好的效果。

加强管理,掌握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顶岗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从实习到就业的顺利过渡。

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不过分关注企业性质;克服依赖他人的思想主动就业;不局限于专业对口;不把高薪作为就业的首选条件;先就业再择业;自主创业;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引导学生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包括社会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承担工作责任的心理准备,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的心理准备,接受上司严厉批评的心理准备,经得起挫折的心理准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展开个人的职业生涯。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高效学习的能力,是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陆旸,杨希全,蒋宝陵.基于差异化视角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12-13.

[2]陆旸,王振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4-15.

[3]张伟东,沈莉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41-44.

[4]李文静.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77-78.

[5]谢一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职教论坛,2007(8):25-27.

[6]邢娣凤.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93-95.

[7]魏洪秀.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90-91.

职能策划论文篇6

Abstract: Model of "Working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which aimed at cultivating to the union of high quality skilled talents is explored by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 Commerce based on practice. The paper raised principles about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ajor, then put forward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contains three core skills of marketing,planning and services and four major fields of exhibition, convention, enevt and incentive travel.

关键词:工商融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核心技能

Key words: Model of "Working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the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ajor;curriculum system; core skill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77-02

0 引言

随着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急速上升,我国从2004年4月15日教育部批准上海师范大学成立全国第一个会展管理系以来会展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行业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会展人才紧缺的局面并没有得到缓解。高职院校是培养基层会展人才的重要基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经贸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建立了能“工”会“商”的工商融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科专业群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融入管理、财会、营销、经济等通识能力,在商科专业群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融入工艺、流程、工具、平台等技术素质。该校于2010年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中虽然也融入了《计算机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等工科课程,但与会展实际的工作任务无法衔接,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实用性不强。因此,有必要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探讨,结合学校工商融和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科学的课程体系。

1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随着各高校会展专业的开设,对会展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也发展迅速。饶雪梅(2003)提出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分成公共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四大模块。周国忠(2008)将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分为模块课程、项目课程和实践过程系统化课程三大体系。肖婷婷等(2010)对上海、武汉等地的在校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得出会展营销课程的学生支持率高达95%。魏仁兴(2010)提出要在分析会展活动典型工作内容和能力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发展职业能力。陈平(2011)指出要构建凸显会展服务、会展营销“双核”技能的高职会展专业课程体系。黎玲(2013)认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分为职业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操作课和职业选修课五个模块,其中,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操作课的课程设置应考虑会展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赵宁(2015)指出应结合会展行业实际,构建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

经贸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类课程、职业知识类课程、职业能力类课程、职业拓展类(工商融和类)课程构成,总计42门课程,对经贸学院2010-2015级,共242名学生进行的课程设置情况调研显示,学生支持率和满意度较高的专业课程有会展概论、会展策划与实务、会展营销、节事活动策划与组织、会议运营管理、会展文案设计;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的课程有苏州话、导游基础、导游法规、旅游地理等,此外,学生还希望开设会展接待服务、场馆管理、展台设计、奖励旅游等课程。

2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2.1 体现工商融和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工商融和的特色,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一个需要文理兼修的专业,会展行业要学生既懂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会展服务等商科的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会展设计技能,故应开设广告策划、平面设计、CAD制图等工科课程。工商融和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既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广度,又体现了专业知识的深度,能更好地满足会展行业的岗位需求。

2.2 涵盖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大领域

会展活动主要有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种形式,会展专业的学生要有宽泛的理论知识,要对会展活动十分熟悉。所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涵盖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大领域,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结合这四大领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开设会展策划、会议运营管理、节事活动策划与组织、奖励旅游等专业课程。

2.3 凸显会展服务、策划、营销三项核心技能

会展行业对人才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会展专业人才除了具备宽泛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独特的策划创意能力和娴熟的营销技巧。因此,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凸显会展服务、会展策划与会展营销三项核心技能,以满足会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

3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根据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职业素质类课程、职业知识类课程、职业能力类课程、工商融和类四个模块(见图1)。

3.1 职业素质类课程

职业素质类课程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课程,主要是学校要求的通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心理健康教育、英语、应用文写作、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育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共11门课,3分。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3.2 职业知识类课程

职业知识类的课程主要是与会展行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会展概论、会展英语、会展文案设计、会展策划与实务、会展营销、会议运营与管理、节事活动策划与组织、奖励旅游、会展行业研讨、场馆运营与管理、会展接待与服务等14门课,48学分。这些课程涵盖了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大领域,也包含了沟通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方面的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要求学生掌握会展活动的基本运作过程,能进行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3.3 职业能力类课程

职业能力类课程是职业知识类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包含专业认知实习、会展礼仪实训、会展营销实训、办公自动化实训、会展策划与实务实训、校园展会实训、会展现场运营实训、会展文案设计实训、会展行业工学交替等10门实训课程,58学分。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会展岗位的职业能力,通过职业能力课程的学习,锻炼学生策划、营销和服务三项核心技能,基本能够策划展览、会议、小型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做好这些活动的营销和服务工作,实现与行业的无缝对接。

3.4 工商融和类课程

工商融和类课程以工科课程为主,旨在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意策划能力和动手能力,包括广告策划、计算机平面设计、PHOTOSHOP、网页制作、展台搭建与装饰、会展设计模型创作,6门课程,24学分。通过这些工科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一些技术,掌握一定的展台设计技巧,能工会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四个模块是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奖励旅游四大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基本掌握会展策划、营销和服务的技能,能够从事会展行业的相关工作,为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勇,肖轶楠.我国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J].旅游科学,2005(2):75-78.

[2]杨燕.英美会展专业课程体系探讨及其对中国会展专业建设的启示[J].人文地理,2012(5):153-156.

[3]魏仁兴.会展策划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49-54.

职能策划论文篇7

关键词: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策划教学;教学模式

一、开展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当前会展行业的高速发展,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但是,我国会展策划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会展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该课程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其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得会展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快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市场的需求。

二、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程序性强。会展策划与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强、程序性强的课程,从展会的市场调查、项目可行性分析,到展会策划,活动实施,最后展会总结,这是按照一个展会的整个策划实施流程而设计的课程,前后程序性强,又如在申请展会、消防安全检查、出入境物流管理,是需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部门规定逐步进行的,课程的每一章节相互独立,但又有前后顺序。

(二)可实施性强。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可实际应用的方面很多,学生在校学期期间,可以利用相关知识自己参与策划组织一些校内活动,如社团活动、学生会主题活动、班级集体活动,规模虽小,但却可以处处运用会展策划的知识从专业的角度运作,边学习边实习。初次以外,学校内外的一些大型活动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如校内运动会的策划与举办、校外一些庆典、展览、会议,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活动策划实施的优缺点,讨论会展策划与管理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如何得以应用。处处都有学生学以致用的地方。

(三)变化性强。会展策划与管理这门课程是从一个新展会从开始到最后的各个环节进行讲解的课程,这是一个完整的流程,但是现实展会中,很多小型展会和很成熟的展会中间有许多环节是省略的,一些新展会的策划其顺序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这是一门在实际应用中变化性强的课程。

三、会展策划与管理教育现状分析

但从目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会展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会展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遭遇寒流。据上海几家主要会展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招聘刚刚毕业的会展专业学生,却乐于招用IT、机械、印刷、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会展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践教学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质量,如何使会展毕业生能“学以致用”,适应职业需求,已成为会展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会展业被称为国家经济的晴雨表,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通过会展业就可以得到很全面的诠释。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时间只有十几年,而会展教育的兴起也仅仅始于2002年,这个相当年轻的教育业在培养学生方面也显示出了其不足,对于会展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相应地被提上日程。高职院校能否主动、灵活适应市场变化,是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育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切入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高理论性,在实际操作时候的高度灵活性,使得这门课程在讲解显得较为空泛,实施的时候显得英雄少有用武之地。本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急需进行改革,努力打造新的适合现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目的。

四、会展策划与管理教学模式探讨

(一)尝试不同的授课方式。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部分章节采用项目驱动型授课方式,如市场调查、会议策划、新闻会策划等内容,以作业展示的方式、由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老师此刻转化为导师,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的相关理论策划相关的活动项目,进行教学理论的加深体验和升华。又如立项策划的部分,则可以采用夹心面包的教学方式,老师先给同学们进行理论教学,再由同学们在课下分组做不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课堂上以竞标的方式展示,选出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老师则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理论知识丰富完善自己的方案,最后再次总结立项策划相关的理论知识,这种夹心面包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参与度增加,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设置符合本专业的课程结构。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有会展专业,但是培养方向和目标不尽相同,同样,虽然很多高职会展专业都设有会展策划与管理的课程,但是其课程结构也是有不同侧重点的。

高职院校应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其中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内容设置、课时长短应该有所区别,会展设计专业中的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可能是辅修课程,而会展外语专业的会展策划与管理可能就是专业课程,而会展经济专业则应该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地位不一样,其教学的安排也相应有所变化。

有些会展经济专业的课程中除了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之外,还有会议运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某些章节方面是有部分冲突的。会展策划与管理就应该与其他课程进行比较,删减重叠的内容,如:会展概况介绍,会议策划等章节,只注重讲会展策划的内容,对会展活动中的会议策划则略去或简讲。那么本课程的核心章节就逐渐凸显出来,对这些核心内容进行项目驱动式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会展策划与管理的课程结构才会更符合本专业的实际需要。

(三)开展会展策划活动。 项目驱动是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好的学习某个内容,但是它仅仅是整个课程的一部分,会展策划与管理这门课程如果想达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通过一个活动把整个知识串接起来,这就是策划一些小型的校园会展活动,从活动策划的前期到实施,让同学们更多的利用理论知识来细化执行学期末为展会开展时间,这样,这个课程就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四)参与各类会展策划比赛。如果说开展会展策划活动是本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的话,那么这种模式也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应用,这个方式是否得到同行的认可,能否经得起社会的检验,那就应该通过参加各种会展策划比赛来进行考核了,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这种比赛,在比赛中学习、提高、升华自己也是该门课程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此后,这种参赛方案还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继续修改。

(五)课程与实训课程相结合。会展策划与设计模拟实训:通过对会展策划与设计模拟系统软件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会展策划活动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技巧。

(六)指导毕业设计。 鼓励学生在写毕业设计的时候选择会展策划相关的方向,通过论文写作继续加深对该门课程的探讨。在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学生的毕业设计大多时间是在校期间完成的,但是这种纯理论的写作方式已逐渐跟不上时展的脚步,高职教育相对于本科而言要兼顾职业技能的掌握。那么建议学生在写毕业设计的时候多参与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观察、参与学习会展策划的相关内容,使该课程的学习得以延续领会。因此,建议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双方出资来提供机会和创造环境让学生得到锻炼,将毕业设计、岗前培训和就业安置相结合。毕业设计的环节大部分都要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还要进行上岗前的培训,那么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具体环节,对毕业生进行全面而又直接的了解与观察,并以此作为企业是否接受他们的有利依据。

五、结语

会展行业的实践性很强,要使会展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踏人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会展企业要求,我们的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要强调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课上课下提高学生的参与实习体验,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才是企业所期待和欢迎的。

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是会展业发展急需的核心人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正是围绕培养学生会展策划与管理的能力而开始的核心课程。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必须正确面对现实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市场需求,抓住市场机遇,在教育理念、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设置和实训实践等方面入手进行适合社会需要的针对性的改革,遵循高职院校会展教育发展的规律,理顺发展思路,积极进取,发现需求,创造需求,以适应市场对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曾亚强.从会展产业到会展专业――由会展业引起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5.

[2] 狄野. 当代中国会展设计发展的新特征[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6).

职能策划论文篇8

关键词: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工作过程知识;广告策划;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713.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148-02

按照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巴德教授和谢费尔的诠释,学习领域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职业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1]。工作过程知识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的主要内容,意指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人所特有的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知识。它不仅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而是在工作过程中自我获得的,特别需要通过经验性学习后,在工作经验与理论反思间的特定关系中产生[2]。

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观点,核心职业能力的生成应该从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入手,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从而提高岗位职业能力。

一、高职生广告策划职业能力体系生成思路

图1 广告策划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二、高职生广告策划职业能力分析

(一)岗位职业描述

广告策划职业是伴随着广告活动而产生的,广告策划人员要根据广告主的营销计划和目标,在一定的预算范围内,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广告机会,从而制定出与市场状况、产品竞争优势和消费者需求相适应的、经济有效的广告策略,进而选择合适的广告传播媒介,将广告内容富有创意地表现出来,并加以实施和检验。一般来讲,其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分析广告机会、确定广告目标、形成广告内容、选择广告媒介、确定广告预算和监测广告效果。

(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从广告公司对广告策划的技能要求来看,从事广告策划工作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职业能力。

1.策划思维能力

策划思维能力即对于整个广告策划活动的整体逻辑思维能力。简单来讲,从事广告策划工作,必须明白整个策划活动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以及这些工作过程在本质上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也就是说,要了解和掌握广告调研、广告目标确定、广告内容的形成、广告媒介的选择、广告预算的确定以及广告效果的监测这些主要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运行脉络。

因此,训练策划思维能力,学生必须了解只有通过广告调研才能发现广告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竞争优势,才能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购买心理,也只有基于上述内容才能确定广告目标和主要广告策略,进而形成符合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心理的广告内容。同样,广告媒介的选择和消费者购买行为、产品特性和广告内容又有着必然联系,广告预算的确定和广告效果的监测跟整个广告策划环节都是息息相关的。广告策划人必须有策划的大视野和整体的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

2.市场发现及分析能力

市场发现及分析能力主要表现为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两个方面。广告策划人必须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发现对广告策划活动有用的信息,并能够去粗取细、去伪存真进行甄别和分析,从而发现对策划活动起支撑作用的关键信息。

从广告策划活动的操作技能来看,分析广告机会、确定广告目标和监测广告效果均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市场发现和分析能力。尤其是分析广告机会,学生需要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效资料,包括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一手资料主要通过市场调研获得,针对性较强,数据可靠,但成本较高,数据分析较为麻烦。二手资料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获得,省时省力,费用较低,但数据有效性及针对性较弱。因此,训练市场发现和分析能力,学生必须掌握获得信息的渠道,数据有效性甄别的方法以及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力。

3.消费心理分析能力

消费心理分析贯穿了广告策划的整个过程,着重表现在“分析广告机会”、“形成广告内容”和“选择广告媒体”这三个环节。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看,广告的对象是消费者,广告策划的过程就是通过探寻消费心理、击中消费心理,从而刺激消费需求最终引起消费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策划者结合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优势,通过界定目标市场、分析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分析广告机会,通过分析目标市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从而形成广告内容,通过分析目标市场的媒介接触习惯并结合广告内容和媒介产品特性来选择广告媒体。

因此,消费心理分析能力模块在广告策划能力中至关重要,高职生此方面的技能训练可以围绕“界定目标市场”、“分析目标市场的需求”、“分析目标市场的购买行为和消费心理”及“分析目标市场的媒介接触习惯”等典型工作任务设置来完成。

4.创意思维和创意表现能力

创意思维和创意表现能力表现在广告策划的各个环节。广告策划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意活动,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具有创意思维。尤其是分析广告机会、确定广告目标、形成广告内容和选择广告媒介四个环节,要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广告机会,确定适合且利于整个营销目标的广告目标,要形成诉求准确且具有感染力的广告内容,要制定经济且针对性强的媒介组合方案,这些都要具备创意思维。其中形成广告内容这个环节还需要具有创意表现能力,要能够将广告诉求通过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广告内容准确且富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因此,在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加入创意思维的训练,而非单纯强调“形成广告内容”这个环节的创意表现能力。例如,可以着重介绍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思维定势突破法、转换思维角度法、潜思维法、扩散思维法、形象思维法、联想创新法、逻辑思维法,并对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3]。同时,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考核时,加入创新创意能力的指标。

5.媒介策划能力

媒介策划能力着重表现在选择广告媒体和制定广告预算这两个环节,并和目标市场分析相关。学生要了解每一种媒介的属性特质,基于目标市场的媒介接触习惯和购买行为,并结合广告目标和广告预算,制定出经济且针对性强的媒介组合方案和媒介排期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新媒体层出不穷,这些新媒体运用恰当,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值得我们尤其关注。

6.沟通及表达能力

沟通表达能力在广告策划的整个过程都有体现,集中反应在分析广告机会、形成广告内容、监测广告效果这三个环节。策划人员要跟消费者沟通,跟客户沟通,跟团队成员沟通,还要跟作品沟通,这就要求策划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领悟他人的想法并具有基本的沟通技巧。高职生这方面的技能可以在任何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中训练,通过课堂讨论、比稿演示等形成来实施,并应将这种技能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三、结 语

广告策划的工作过程知识均衍生于广告策划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在广告策划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真实的工作项目,学生从广告调研开始,通过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及竞争对手分析,提炼出项目竞争性优势,从而找准广告机会,确定广告诉求方式及创意表现方式,并选择合适的广告传播媒介,将广告信息有效而精确的传递给目标受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悉了广告策划工作的完整流程,并提升了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的工作过程知识,从而提高了广告策划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职能策划论文篇9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分析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化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对学生的德育品行进行良好的教育引导,由于课程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缺乏成型的教学方法作指导,教育内容上略显空泛。老师没有丰富的教学形式,课上枯燥地讲述知识点,学生变为被动的吸收知识的状态,致使课堂枯燥性问题进而产生。①校方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没能积极地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培训机构进行互动,导致了任课教师教学态度的懒散。老师对教学的内容流程教案指定的形式化,教学方法枯燥,缺乏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削弱了学生对其的兴趣。还有一些老师在没有对教程深刻领会的前提下教学,导致教学内容空洞,没有突出的核心重点,使得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吸收知识效果不显著。

1.2 师资队伍内部建设不完善

德育课教学的老师对这门课程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在备课上马马虎虎,只有照着书本讲解理论知识,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内容的针对性。导致教师的指导水平较低,课堂效率不明显。讲课的教师缺乏实践知识经验,课堂内容的策划上比较空洞。一些老师会把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内容,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知识进行讲解。校方对其课程的相对不重视,就会导致教学设备、方式方法、教师观念等方面停滞不前。师资队伍建设不强大,是导致学习效率和教学成果滞后的根本原因。

2 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通病就是就业率情况不理想,根本性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能力素养。眼高手低的就业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状况。②再者,加上中职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特征,对价值取向缺乏客观的认识。因此,这就迫切需要校方给予正确的理论引导。

3 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对策

3.1 注重职业生涯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学校必须要以就业发展为目标导向,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转变学生就业方向的重要环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有效的传授,课堂教学效果才可以得到优化和巩固。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安排。首要进行职业思想意识教育,使学生对自身的目标认识更加明确。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对学生的职业决策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挖掘自身的职业发光点。让学生们树立就业信心最为重要,现在社会就业条件下,面对人才济济的局面,就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实践能力。在交际展现和专业的针对性上略胜一筹,是抓住良好就业机会的筹码之一。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依照在校生的职业特点,对学生展开适当的规划实践课程安排,组织学生参加就业演讲比赛,在比赛的前期准备中认知规划整合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制定职业规划方案,完善既定目标上对学生加以指导。在比赛的互动交流中,吸收更多的实践知识。学生想要求得良好的比赛成绩,需要在很多实践技能上做出努力。如:要和评委老师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老师对自己有良好的第一印象。③对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业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简要来说,就是要把课堂带到实践当中去,校方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开设第二课堂进行理论学习,让教学形式和方法变得灵活多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优化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成果。创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可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其他内在潜能。校方要求学生注重实践素质的培养,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涵养上有很大的帮助。

3.3 激发学生对待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热情

对待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最为关键。这就要求老师要在课上积极开展课堂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对课堂的枯燥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要尽可能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交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无压力的条件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好的对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促进作用。学生知识水平和文学功底相对较弱,文化基础的学习能力相对差些,对于学习目标的设定含糊不清,学习的自信心不高,是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老师要采取多种心理激励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从而愿意主动学习。

3.4 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专业针对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对于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发挥性作用。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上与能力培养上更进一步地深化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方向和学习信心,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做人、做事上的能力。校方要积极面向教师开展职业生涯的培训课程、教师专业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对师资队伍进行有力的建设服务。邀请合作学校的教师一起进行经验交流,在互动中求得良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校方教研效果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3.5 注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必修课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染上不良的陋习。这就需要老师要积极引导纠正。教会学生为人做事的正确目标方向。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在专业的技术功底相对扎实的情况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4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优化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具有完备的理论教学系统,也是中职学校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有用性人才的重要指导课程。优化中职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实现自我追求的价值取向。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重要培养过程,是提高在校学生就业率的推动步骤,从而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的成功实现。

参考文献

[1] 姚桂平.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职能策划论文篇10

[关键词]市场营销策划;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004(2016)01-0093-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明确了“高职教育应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教育理念。为了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对基于学科体系设计的课程进行改革。笔者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性的《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为例来探索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该课程现阶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策划》是根据市场营销专业职业岗位要求设置的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但现阶段该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浓

该课程从理论架构上和《市场营销学》的内容是相同的,只不过《市场营销策划》的授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营销策划的能力;但是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的听老师讲解,课后作业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加上《市场营销策划》课堂里的相关理论在《市场营销学》里都已经学过了,就有重复学习《市场营销学》的感觉;所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也不大,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授课教师对讲授该门课程感到非常的棘手

授课教师对讲授该门课程感到非常的棘手,主要体现在这门课程对授课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该课程实践性很强,但大部分授课教师自身缺乏营销策划的实践经验,能教授给学生的还是营销策划的相关理论,而这些理论又刚好在《市场营销学》里有讲授过的;而且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下,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该课程的实训非常难以实施。

(三)偏重理论教学,实训模式单一,缺乏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和统筹

目前该课程实训部分设计比较好的是教师将理论模块的内容串联起来,通过一个实际的或虚拟的策划项目使学生受到较系统的训练,这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中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但是却始终没有与其它专业课程如《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心理学》、《促销管理》等进行有效的统筹和衔接,只是孤立的拿出某一个营销活动中的小部分让学生策划锻炼,这对于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所要面临的整个工作过程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无法使我们的毕业生达到“上岗就顶用”的效果,这就大大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基于这样的现状,通过对现状的研究并结合当下学生就业环境,本文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通过改革和实践该课程设计,依托学院的工商模拟市场这一实训平台;使该课程与《市场调研与预测》、《消费者心理学》、《商务谈判与沟通》、《现代推销学》、《渠道管理》、《促销管理》、《客户服务》等相关专业课有效的衔接起来,使营销类专业课的实训不再单一,形成系统的实训链;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课程改革与设计

(一)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的改革

本课程设计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是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出发,依据营销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要求,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相对应地设计工作项目及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情况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首先,教师通过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出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与内容———老师进行教;其次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进行学,最后通过模拟的市场运作项目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这种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确保“教———学———做”教学理念的贯彻与实施。

(二)基于工作任务流程化的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教育中要体现“工学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本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以广东女院及其周边特定的市场背景和特定的消费群体下,由学生进行SWOT分析,将学习过的《市场营销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现代企业管理》、《消费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自行成立虚拟公司,并以此公司为依托,以企业营销策划流程和内容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分为认识营销策划、企业战略策划、企业形象策划等项目;紧扣真实企业的工作流程,确保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根据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将该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及安排如下:

(三)构建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实训链的实训内容改革

该课程是一门带有综合实训性质的课程,教师将多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知识与学生的实训、实践任务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取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实训设计中,将构建与理论教学完全同步的实训链,在课程所要完成的八个项目中,均由教师指导一部分内容,学生就马上实践一部分内容的方式,切实体现了“理论和实训同步”,同时在实训项目中,将实训项目之间实现环环相扣,成为系统的实训链。第一,可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和巩固,做到了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第二,可以将不同课程的内容按照实践进行整合;第三,通过实训链的实训,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全面的提升。本课程改革设计的实训内容如下:

三、本课程改革的特色解读

(一)结合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将课程内容巧妙地与大学生创业相结合

本课程改革提出了“就业我行,创业我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此,结合现在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结合学院工商模拟市场,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环境并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进行分析并创办企业,并实现可行性经营,为毕业的创业实行演练,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实际动手能力。

(二)以理论与实践、虚拟与实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尽管强调工学结合,强调“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学理念,但对管理类和营销类的课程,实践往往都是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而本课程却把案例分析放在理论教学中,主要在学院及其周边这一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学生以虚拟的企业和真实的项目为依托,以学院的工商模拟市场为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真实的企业项目进行策划,实现理论与实践,虚拟与实战相结合,真正将实践落实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通过丰富多彩的项目制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把课内的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与企业的模拟项目、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精神,自主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给学生创造实训实践、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工作的良好资源环境,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走出学校就可以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并能在各方面迅速适应社会。

(四)以学生实训成果转化为商业经营的实践教学模式

本课程改革的实训特色不仅体现在实训比例的加大,真正贯彻了“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高职教育理念;本课程的实训最大的特点在于:实训内容充分采用因材施教,发挥广东女子职院学生“心灵手巧”的优势,把学生自己研发的手工产品作为实训主线,实训内容环环相扣,用后面的实训过程来检验前面的实训成果;再将实训成果转化为商品进行商业化运作,创造经济价值,实现实训成果的效益转化:比如学生自己研发的手工产品座垫在工商模拟市场上售卖的第一天,30多个规格不同,花色不同的座垫全部售完,并出现接订单的现象;学生将学院普通的丝网花进行不同的包装设计,转变成盆栽、艺术品、大学生之间互赠的礼品等,并且开发了新的渠道,将丝网花从学院这一较为狭窄的市场拓展到了广州大学城等相对更为广阔的市场;此外,还有的教师在工商模拟实训中,对一些学生的实训成果表示认可,在活动结束后找学生定做家里的沙发套等等。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确保了实训的效果。

(五)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

本课程改革中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总体上突出工作任务与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和效果。考核的项目主要由团队项目业绩及团队项目的个人考核和个人平时表现三部分构成。整个考核弱化了理论考核的比例,加强了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真正避免了“高分低能”的教育弊端,也真正考核出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袁华.浅谈行动导向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以《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18):176-177.

[2]左石华“.项目导向”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6):118+163.

[3]李艳娥《.营销策划实务》项目导向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创新[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0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