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监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1:24:21

职能监督

职能监督范文篇1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监督意识。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是宪法确立的国家体制所决定的,人大监督的性质,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事务权力的体现。行使好这种监督权,才能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违人民的意志滥用国家权力,保证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宪法教育,特别是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牢固树立宪法观念,树立法律的权威。

其次,要突出监督重点。从目前监督的实践来看,有些地方人大过多地着眼于对“一府两院”日常工作、具体事务的监督。笔者认为,人大监督应当立足于国家权力机关的高度,要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办案上;要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要加强对依法任命的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监督形式。从总体上讲,目前监督形式出现了多样化,但还不够完善,相互衔接不够顺畅,有的形式运用得也不充分。要认真总结监督工作的实践经验,不断改进监督形式。

职能监督范文篇2

关键词:会计监督 ;强化 ;管理

一、会计监督的法制化和现状简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深化和各类经济活动活跃,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应运而生。特别是自2000年7月1日起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界定了会计监督的范围和种类,详细规定了会计监督的核心内容。监督是会计的重要基本职能之一。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会计信息失真、造假等现象已是不可否认的现象。这种会计监督的不到位以及功能弱化,严重限制了经济活动的有序、健康进行,破坏了经济活动的公平、公正性。会计监督是在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能够鞭策、引领经济活动合法开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会计材料真实、完整、提高企业决策准确性、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生产质量、提升服务信用、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手段。因此,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不足是一个亟待思考和反思的问题,而探讨克服这些不足和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是一项重要而关键的工程。

二、我国会计监督体系在履行监督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监督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建设有待加强。我国的会计监督相关法律、规范性文件等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配套的管理细则和说明都没能跟上,“新制度,老方法”现象屡见不鲜;另外,法律法规等有着一定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弊端以及企业“内部控制人”等原因,使得他们的监督权弱化。比如现行的《会计法》,就忽视了所有者和债权人的监督;再者,会计工作的不够完善使得相关法律约束力弱化。有法不依、有法不从的现象突出,比如会计造假、会计失真,各经营、会计工作者明知道法律禁止,但还是发生越权违法行为。在2008年审计署对1290家国有控股公司开展了审计,结果发现,接近70%的企业会计报表存在非常严重的失真、造假行为,违法行为牵涉的金额超过1000多亿元。2.部分企业高管着眼于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会计工作。首先,会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企业,一切以企业的利益为首,所以单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总是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并始终围绕这个核心来决定会计人员的任用、选拔、上位等,会计人员要执行会计监督职能就不会那么顺利和有保障。唯命是从,听命于某些高管而偏离正轨;再者,单位、企业高层管理员对会计的认识不够,对会计监督的性质和作用不深刻,对企业的定位不准确,只看重眼前而不注重企业的长足发展,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者,不但缺乏监督意识,而且越权下发指令,以对“企业发展”的理由,却不乏存在为己、小团体牟私、粉饰、夸大业绩等;同时,企业的内部稽核制度缺乏执行力,对于上述的会计造假、失真情况,没有人检举、约束,有些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一人多岗、职责不明确现象不乏企业存在。种种原因导致企业对外的会计公开信息存在很多的水分,国有、财政收入流失惨重。3.会计工作者专业素养缺失,对会计监督职能认识不深。企业的会计信息基本上都是依赖于会计工作者进行整理加工而成,因此会计工作者的专业操守是否坚定在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时远远要大于会计专业技能。当前,我国会计市场已经非常成熟、稳定和饱满,不乏会计工作者。但是据调查发现,我国的会计整体水平并不高,会计结构也不均匀,无证上岗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在我国的一些县级以上的大企业、单位中,会计人员有过半是中专以下学历,本科和研究生所占比例甚少。会计工作的常态化、程序化,让很多的会计工作者误以为会计就是简单、反复地记账、算账、报账,而对于自身的要求不高,不能自主学习风险管理、预算等会计工作,使得整体的会计水平普遍停滞不前。部分会计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做到恪守尽职,不能工作地执行会计监督职能,当然,这里面的原因主观、客观都存在,比如会计工作者为自己的私利,贪赃枉法,也有是来自于上级的压制和指令,但笔者觉得主观原因应该负主要责任。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必须懂法、用法,必须用足够的专业技能在强权下不妥协,以正当渠道维护自己的权利、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等。

三、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措施

1.完善会计监督的制度和法律,提高执法力度。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发展和成熟,会计监督体系也不断地完善。各类法律、规范性文件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政府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企业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等,对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和完善,但是为了提高这些法律的效力,笔者认为必须应该至少完善两点:其一,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特别是对与一些灰色地带,地方、企业能够自主把握的度是怎样,都要有明确的指示,避免有不法之徒“钻空子”,玩“擦边球”;其二,必须正式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让法律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最高准则。任何单位、我企业、个人不得以任何不合法理由凌驾于法律之上,对于这类不法分子,必须严格追究责任,给以法律惩罚。2.完善会计内部监督机制,保证会计工作对应的独立性。首先,作为企业的财会领导人,企业必须要严格“扫盲”,对于不懂会计的人绝不能担当主管一个企业的命脉,其一是为企业的长足发展考虑,其二是避免这样的“财盲”作为“一把手”干扰会计工作,根据自己的意愿乱指挥瞎指令,扰乱公正、公平交易等,而发生问题之后,避免以“不懂会计”为由推诿自己的重责;其次,为了保证会计工作对应的独立性,在实践中,务必要坚守不相容职务不得兼职,禁止重要岗位一人多岗,对于《会计法》规定的岗位也必须严格设置和安排职工,对于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企业要形成一种岗职相互牵制、约束的态势,包括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等,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同时,对于所有的经济活动,无论大小,都要按章办事,切记财务无小事,防患于未然,尽量降低人为原因扰乱会计质量。3.创建有胜任会计工作能力的会计队伍,提高会计监督质量。会计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努力:其一,提高整体会计队伍质量,必须提高会计从业的门槛,持证入职是基础,同时,企业在聘用会计人员时,必须首先调查和评估任用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以及法律知识,懂会计、懂法、有道德的队伍才是合格的会计队伍。其二,对企业的会计队伍要有系统的培训体系,注重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培养他们对新问题的敏感性和判断力,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其三,企业本身应该组织或者聘请第三方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会计人员业绩考核方案,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鼓励员工之间的相互监督、检举,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效能。4.加快成本、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步伐,拓展会计监督职能。会计的作用往往是通过记录、核算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才反映出来,所以传统会计都非常注重会计核算人员来专业地进行记账、算账,成本会计就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苛刻,头脑风暴一度展开,拥有管理型的思维和思想跻身为崭露头角的资本。对于会计人员也是,特别是财会的主管和主要负责人,拥有一技之长并不能完全地适应经济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必须要有敏锐的市场感知、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拥有领导、管理人才的伯乐精神和资本等。因此,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成本、核算会计,必须创建管理会计体系,加快管理会计转型的步伐,拓展会计监督职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要真正地发挥监督作用,必须依靠单位制度、会计人员、政府监督、审计监督等多管齐下,前面提出的措施难免有些狭隘,但是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可能能够加强会计监督,能够保证法律法规的尊严,能够使市场环境和经济活动有所改观,能够维护其和谐、稳定、有序、高效地持续发展,那么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为之奋斗。

作者:曹靖华 单位: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昕昕.关于加强会计监督职能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4(07)

职能监督范文篇3

关键词:审计;监察制度改革;经济监督职能;中产阶级陷阱

目前正处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国家经济转型与升级关系着我国国家经济发展命脉,且高速发展状态下的经济状态极易带来腐败泛化,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风险,因此必须系统考量当前国家监察制度中的经济监督职能。国家审计在我国经济监督系统中占据统领性地位,能够让当下复杂的经济监督态势形成树状体系,更有利于监督职能与立法司法职能相协调,让经济监督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完成自我更新,顺应当代潮流发展。通过国家审计、审计监督与经济监督三者间关系来看,从审计角度对国家监察制度中的经济监督只能进行系统检视,意味着对国家监察制度在经济监督方面的作用进行自上而下的检视,能够借此分析出在国家监察制度整体中经济监督职能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在我国目前国家管理体系中的经济监督现状,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宏观角度对经济监督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有的放矢的探索,为国家经济转型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国家审计与经济监督的关系

(一)经济监督的内涵与意义。经济监督是指在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框架下,监察和督促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组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从事其经营活动和业务活动。其依据包括国家和有关机构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与指令,对象包括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组织的财务收支、税金征收与缴纳、各项基金的形成和使用与结算、信贷业务的处理等,工作内容包括确认以上对象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是否正确真实、所反映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是否合理合法和有效。经济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计划监督、会计监督、银行监督、政策监督等多个方面。经济监督的必要性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国家有权保证相关企事业单位收支的人民属性,防止相关收支出现重大失误。通过经济监督能够有效控制经济基础的正确发展导向,从而保证上层建筑的性质稳定。具体来说,经济监督能够有效防止特权主义的泛化,保障社会总体公平。(二)国家审计与审计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是指由独立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材料及其财政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鉴证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国家审计监督作为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内容包括: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做出公正评价并提出审计报告。审计监督是指在国家行政组织内部设立专门机构依法审核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遵纪守法情况。审计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监督制度,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是审查监督各级政府机关的经济计划、预决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及财务收支状况,检查财经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因而是行政监督的一个重要任务。概括说来,国家审计是审计监督在国家功能行驶过程中的最高形式,从国家经济监督以及国家监察体系总体角度看来,审计监督即为国家审计。(三)国家审计与经济监督的关系。总的来说,我国国家审计监督与其他专业形式的审计监督相辅相成,共同成为目前我国如今的经济监督体系。其中,国家审计在宏观层面上主导经济监督。国家审计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政府和人民的利益,这与我国经济监督的最终目的不谋而合。在相关立法支持下,通过审计手段,能够让完成对我国企事业单位财政方面的监察与有效防控,这使得财政、人大等同级或其他监督模式能够获得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也能够通过国家审计及时对相关损失止损,完成监督体制的源头优化。此外,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而言,国家审计是国家机器运行过程中的能量配置表,能够作为经济监督的一部分最直观的体现企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的能量配置与发展方向。无论是当下的经济转型与升级,还是脱贫攻坚战的进一步推进,抑或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都需要实现经济监督。在国家监察委员会这一作为我国新时代监察体系的机构成立以来,监察制度的也得到长足发展,审计工作更应步步落实、与时俱进。

二、国家监察制度中的经济监督职能

(一)协调金融审计,为金融健康发展护航。监察制度中的经济监督职能不仅能够有效规范经济发展,还能够在金融、反腐以及法制等诸多领域发挥促进作用。从金融方面来说,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顶层建筑,只有保持国家金融整体平稳,才能进一步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总体而言,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成立其主要作用在于保障政治清明、社会公平,但是这都与经济公平发展密不可分,因此经济监督职能尤为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市场活力,吸引热钱注入国民经济实现短时间内快速增长,但是在市场逐利本质以及其滞后性后,过量资本运营的结果将会为市场经济带来大量泡沫,手握热钱的资本拥有者通过资本运作大量收割股民手中资本,造成了对中小产业者的事实损害,这一方面会产生马太效应加剧贫富差距,另一反面对于基层群众的购买力是一次极大损害,尤其如今我国还面临对外贸易困境与他国贸易封锁,基层购买力下降无疑对拉动内需实现了反作用力。而通过经济监督能够及时协调金融审计,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督与调控,让市场在适当范围内以发展为目的波动,减少市场泡沫,为金融健康发展护航。(二)推进监察体制改革,配合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狭义来说,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以系统完备高压的监察态势保障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平稳运行。经济监督职能作为国家监察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高速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国家经济体制正发生重要变化,中产阶级陷阱就在眼前,而经济高速发展直线的腐败泛化陷阱正是目前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腐败所带来的社会资源浪费与社会风气破坏会严重伤害国家的发展动力与社会公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先后颁布法律法规推进反腐败斗争,2016年在北京、山西、浙江三地进行国家监察委员会试点实行,今年各地监察委员会先后挂牌成立,在此过程中离不开经济监督职能发挥作用。而反腐败斗争中,通过经济监督更能够对目前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经济状况进行监控管理,配合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道防线。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例,低自主性的财务支配会带来机构运作的迟滞,而高自主性的支配权利则易滋生腐败,经济监督职能以及国家审计职能的发挥能够有效对其财政支配进行监控监督。(三)促进法治发展,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下的国家监察体制的确立需要立法与司法的保护,而公平高效的国家监察体制的确立首先需要依法治国、打破特权主义。因此经济监督职能作为国家监察制度的一部分,通过其自身运作体系的完善能够同时做到对相关法律法规立法与司法查漏补缺。互联网下的经济发展逐渐趋向多元化,企事业单位的收支来源也逐渐多元,这就需要在进行经济监督的过程中创新传统的监督过程与方法,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更新,此过程即为法制体系自我完善的过程。以电商行业的发展为例,21世纪之初,互联网尚未完全走进大众生活,此时国家审计与经济监督面向互联网尚且不存在目前的平台监管等诸多问题,时至今日,互联网购物与电商几乎成为多数人生活中购物的主要形式,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政务工作与公开都要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兴形式来实现,这就需要在原有的立法基础上进行及时更新,适应互联网社会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进行经济监督的过程中有话说,有事做。不仅如此,从网上政务等方式的出现来看,相关单位的收支渠道也会出现进一步扩充,这也促进了相关工作性法规与法律的进一步完善。

三、审计角度下国家监察制度的经济监督职能改进

(一)配套政策与法规颁布。法律法规体系总是伴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国家审计作为政府职能之一,宪法赋予其合法性,也应当在社会发展出现适当契机时给予及时更新与矫正。目前,我国政府职能逐渐从管理型向着服务型转变,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手段更应当注重工作过程中“度”的存在,既要监督有效,也不能挤占合理合法政务的生存空间。这更加需要在经济监督过程中及时依据各单位只能现状与社会要求进行相关法规配套完善。以事业单位管理为例,劳动法中所规定的有关加班事宜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并不适用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但出于事业单位工作的公益性质往往无法保障相关工作人员合法节假日的休息,目前,部分事业单位正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以求在《事业单位管理条例》许可的范围之内为相关职工谋取一定经济利益,这对于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以及工作人员加班规范化十分重要。但由于相关条例对此并没有明文规定,那么在经济监督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监督职能的实现仍旧有一定主观性,会对部分职工应得利益造成一定损害。这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进行政策和法规方面的更新完善,减少“无例可循”现象的出现,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二)明确职能部门合理分工。国家监察体系的监督职能实现并不仅仅在于国家监察委员会这一机构。这需要国家立法、司法、财政、人大等诸多机构的共同实现,国家审计更是事关多个机构的资料采集与审计监督以及执法司法。因此在进行经济监督职能改进的过程中,应当明确职能部门的合理分工。众所周知,在国家监察委员会成立以前,国家监督权的行使往往由多个部门联合进行,这就造成有时会出现多头领导情况,甚至于审计材料一式多份、一一过审,对行政资源造成极大浪费,且九龙治水往往会延缓办事效率。因此应当在国务院的总体规划下对相关部门进行职能上的细化,通过合理分工与汇总提高工作效率。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成立便是监督职能进一步细化的体现。而经济监督牵涉的范围较广且发展日新月异,通过部门之间的合理分工能够让经济监督只能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利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及时调整。(三)及时更新审计技能。审计工作手段的落后是造成经济监督职能落后的重要原因。审计手段落后而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各单位收支形势也不断转变,这就造成了工作与职能脱节的现象,长此以往,既拉低工作效率,也容易出现纰漏。因此在经济监督职能完善的过程中不但要完善相关法律等顶层设计,更应当对具体工作用所需手段进行更新。在技能更显过程中,首先,国家应当选拔专门人才负责,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定期培训完成自我更新。第二,审计技能的更显来源是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相关部门也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经济形势,对有关单位职能现状进行具体了解,从而为自我技能更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第一手材料。第三,及时更新审计技能还要明晰权责要求,使经济监督职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行,同时接受人民监督,不断完善自我。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监督职能的落实体现在审计、财政、人大等方方面面,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关注。目前我国出口贸易面临某些贸易大国制裁,出口经济面临重要考验,在此重要时期更需要我们从内部稳定自我,开发其他“两驾马车”的发展潜力,通过宏观调控等方式均衡本国经济开发,在不断自我更新与完善的过程中将此次考验作为发展本国健康实体经济的契机,在开发内需的过程中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不断完成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志娟,刘世林.国家审计的本质属性研究——基于国家行政监督系统功能整合视角[J].会计研究,2012(11).

[2]徐汉明.国家监察权的属性探究[J].法学评论,2018(9).

职能监督范文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

根据相关规定,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监督职能需要对单位里的一切财政支出和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包括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会计监督的主要目的是要保证每一笔的支出费用都能合理地应用,保证按照正常的预算进行,确保所有的财务活动都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执行,杜绝问题漏洞的出现,并尽可能地督促经费支出的降低。事业单位的所有财务的支出,都需要有会计监督的存在,会计监督职能应当遍布在经费开支的各个方面,对每一项的开支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与核计。

1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所出现的问题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包含了审查、分析、计算和记录多重工程项目,是对事业单位中的预算执行与经费使用等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监督任务。要强化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监督职权,促使人们可以遵纪守法地进行工作,努力地建立党风的廉政建设,利用会计的监督职权,来对有关经济犯罪有效地预防,并能通过有效的经费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在监督职能的过程中发挥不足、监督力等不良的现象频发。1.1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行使会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如果会计基础工作不顺利、不规范,将会使得会计监督工作失去物质基础。会计基础工作是经济管理的必要基础,相关的地方财政部门需要对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基础工作有着更大的重视,要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如今很多的事业单位中对会计的基础工作不够重视,很多的会计人员会存在违纪违规、专业素质不足等现象,使得如今的事业单位需要对会计工作进行更完善的规范。很多的单位会存在对账、结账不及时,或者会计报表的数据不充分,会计资料档案管理混乱等现象。1.2财经纪律不严格。很多的事业单位存在着把收取经费的分支部门进行转移或者另设新部门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超支或者浪费滥用的现象,甚至出现故意规避会计监督从而实现以权谋私的违法行为。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工作还普遍存在违规私自发放奖金的行为,甚至将公款以个人的名义进行挪用。一部分的事业单位会把本单位的赞助费、政府补贴收入进行违规的乱用、私自占有。这些问题导致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监督职能普遍缺失,让政府相关部门的信誉度降低,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对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1.3会计监督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了奖惩、监督实施、职业道德评估等方面,如今的事业单位会存在监督机制缺失或者不完善的现象,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系统的方法制度。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努力地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但却很难进行落实贯彻,个别的单位领导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一些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品质不足,也使得政府财务工作效率降低。

2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策略

2.1改革会计管理机制。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需要为会计监督创设出一个良好的氛围,根据相应的会计管理制度,授予会计人员应有的建议权,并对会计财务人员进行奖励、考核、晋升、降职、调动等多项行为,并由事业单位直接进行负责管理。要严格地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制度管理,维护财经的纪律;要有一定的大局观念,对所有的财务人员进行统筹规划,尽可能地做到人尽其才;落实会计管理机制,还会有助于财务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2.2会计基础工作需要提升。事业单位的财政问题需要认真地对待,对预算的投入要有明确的预估,促使单位的会计监督能够对预算的投入有及时的跟进处理,还要充分地考虑到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会计基础工作要努力地抓好,要对账目的记载、结算的审核、财务科目的设置、档案的管理都进行有效的安排与落实,确保事业单位可以及时地对本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准确的反馈,保证会计监督的有证可靠。2.3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努力地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素质水平,加强会计人员内部的监督管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财务的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得到提升,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在扩充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会计人员加入了其中,但带来的问题就是个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并将整体的会计团队的水平拉低;另外,会计人员会涉及多方面的学科与技术知识,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水平,努力地跟上社会的所需。2.4建立完备的会计监督机制。对于在事业单位中和财政有关的一切问题,都必须严肃地处理,对一些已经发生了恶性案件,要依法进行严格的办理,不能有丝毫的姑息。要从原来的“轻监督、重核算”的思想进行改变,实现会计结算与监督的双重结合;还要努力地构建单位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有机合作,让内外双方一同构建出完善的会计监督职能机制。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更需要提升自我的意识,努力地将会计监督工作履行到位,积极的推动会计监督职权的落实,保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3结论

会计监督在事业单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有关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今的我国事业单位中,会计监督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得到密切的关注与改善。会计监督对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还会对后期的财政投入的使用与落实起到重要的作用,严格的会计监督将会减少成本的投入、避免资金的浪费、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让重点项目得到最大效益的回报。只有严格地执行会计监督工作,不断强化会计监督的职能,才能让事业单位在有限的资源下,得到最大的效益回报。

作者:张颖 刘毅 单位: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谢海江.如何发挥会计监督在行政事业单位反“四风”与反腐败中的作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5).

[2]邰伯红.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6).

[3]王文华.刍议提高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

[4]杨海慧.对财政部门履行会计监督职能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1).

[5]张晓艳,卫贵武.企业会计监督弱化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6]周圆,宗新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1).

职能监督范文篇5

【关键词】反腐倡廉;派;监督;职能

民主监督是派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加强派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是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中国共产党与派同向发力,保证派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对于进一步提升反腐倡廉工作整体效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整合派监督职能这一宝贵的政治资源,是廉政建设研究者必须考虑的题中之义,整合现有资源,创新工作模式,以期探索出新的工作路径。

一、追本溯源,厘清概念

(一)反腐倡廉思想分析。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首次提出“制度治党”概念,强调要坚持制度治党和思想建党紧密结合。从的“制度建党”,到邓小平的“制度管党”,再到的“制度治党”,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加强自身建设上的政治觉醒和政治要求。2015年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要加强制度创新,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和党委的监督,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落到实处。2016年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要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2017年在党的报告提出,要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2018年中共中央委员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了宪法修改的建议,引人瞩目的是第三章“国家机构”中增加一节,作为第七节“监察委员会”;增加五条,分别作为第一百二十三条至第一百二十七条,突显了中国共产党反腐的决心和监察委员会的重要政治地位。(二)政策文件关于派发挥监督职能的指导意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第十一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同各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派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规定:发挥派监督作用的总原则,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鼓励和支持派与无党派人士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项工作提出意见、批评、建议,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且勇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三)学术研究关于派发挥监督职能的角色定位分析。当前,学术理论普遍认为,派的监督职能,既不是法律层面的监督,也不是行政层面监督,亦非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监督,而是以民主的渠道和方式提出批评意见,借此对党和政府的权力运行实行监督和制约。这是一种有组织、高层次、广泛性的非权力性监督。学界有三种观点:1.政治监督制约说。派的制约属于政治监督,实则是对政治权力运行的控制机制,具有法宝功能,不具备权力性质和法律约束力;2.社会监督制约说。派的约束机制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对国家权力的控制,作为社会监督的范畴;3.派异体监督制约说。来自权力部门以外的监督,即别人监督约束自己。

二、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派发挥监督职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条件密切相关。中国现阶段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势依然复杂,文化建设有待发展,国民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民主监督的整体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国之一,社会整体的政治需求、文化发展、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已充分显现出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客观上使社会群体更加关心民主政治建设情况,加强派的民主监督职能,也是顺应这一发展要求的题中之义。同时不能忽视的是,社会的整体状况也增加了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复杂性,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面临新的挑战。(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要求。党际监督是各种监督形式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在中国的政党制度下是指中国共产党与派在非竞争状态下的互相监督,且更侧重于派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和派的政治基础、奋斗目标和根本利益几个方面都保持高度一致,两者在合作中监督,在监督中合作。民主监督是派基本职能之一,是宪法规定的一种“权利监督”而非“权力监督”,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与人大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形式有本质区别,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监督体系。它充分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政治优势,也是一种不能替代的重要监督形式。(三)是更好地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要求。从社会主义政治健康发展的愿景来说,立足于本质监督的政党性监督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所必需的。以派为主体履行监督职能,使监督活动具有鲜明的政党属性,成为严肃的政治行为,这也是民主监督的根本特征。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是由一定的集体、较为集中地、有组织有纪律地去完成,因此更能得到执政党的关注和重视,也具备了发挥更大实效的先决条件。民主监督在遏制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能够有效地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四)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查处腐败案件的力度可谓铁腕,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但单纯依赖规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主体用权,不足以最大程度上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必须同时运用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式的客体制约和监督。从本质上来说,派的监督职能就是一种权力制约指向机制,它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其他监督形式所不可替代的独特效应,在引导公民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反腐、构建廉洁政治生态等方面能够发挥价值和作用。另外,在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派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本身对遏制权力腐败蔓延势头就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五)派的独立地位有利于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公正性。执政党内的自我监督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同体监督,监督工作的主客连体、利益相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际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派则具有地位独立、位置超脱的特性,民主监督本质上是一种异体监督,同被监督者之间从根本上说有党派之别,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履行监督职能具有“旁观者清”的独特优势,能够发现其他监督方式所不易察觉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同时客观公正地加以反映,理性中肯地提出意见。因此,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可以弥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有可能存在的浮于表面、覆盖不全等局限性。(六)派的群众基础有利于扩大反腐倡廉工作的广泛性。派是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界别的政治力量,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发表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是执政党同其所代表的群众之间联系沟通、协商民主的桥梁和平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框架内,派将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与参政议政职能有机结合,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更大程度上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整合反映民意,制度化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途径方法,规范化引导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的反腐行动。(七)派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时期,派积累了很多履行监督职能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各派人士均由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界别的知识分子和杰出人士组成,具有精英集聚、阅历深厚、联系广泛的优势,且进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政治责任感较强。他们加入到反腐倡廉工作中来,具有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敢于发声的立场,能够立足自身的文化背景,有机融入相关知识,也更能够选择合理的监督方式履行监督职能,使民主监督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派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履行监督职能的现实困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监督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但在实践过程中履行监督职能及其价值的有效实现仍面临诸多问题。(一)监督体制机制不完善。派民主监督职能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面相对滞后,即尚未形成监督者主动大胆而被监督者时刻警醒的制度机制。当前,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文件对派监督反腐倡廉的表述侧重原则性,缺少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程序和运行机制,对提出的意见、建议的反馈机制也不健全。甚至有的地方派的民主监督权利得不到保障,在履行监督职责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直接导致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甚至依赖于执政党和参政党领导人的主观意志,从某种程度上这与民主监督蕴含的法治精神是相违背的。(二)监督执行不到位。民主监督不具有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的强制性,也不像党内监督职权兼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被弱化,造成“协商有余、监督不足”。时间上的“候鸟式”监督。每年两会时期,派的民主监督职能得到集中体现,会前和会期内“热闹”一阵,会后很快“冷清”下来,就像候鸟一样会前飞来会后飞走。这已成为多年来民主监督的常态。人员上的“挂名式”监督。有的地方从派成员中聘请党风廉政监督员、行风评议员时,存在“走过场”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发挥民主监督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活动上的“个人化”监督。派基本没有专门负责民主监督的组织机构,基层组织建设尤其弱化。派监督更多依靠个人提意见或检举腐败问题,民主监督的政党性体现越来越弱,个人化趋向使之与一般的群众监督愈加趋同,致使监督的力度大打折扣。(三)内容过于局限、形式缺乏创新。多年来,派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履行民主监督职能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仍以提意见、座谈会、调查研究、开展咨询等固化形式进行,提出的意见和批评也大多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监督的色彩越来越淡薄,更倾向于“对话式”的协商。监督内容上过于局限,火药味不能太浓,出现建议易批评难,提出易反馈难,事后易事前难,一般易重要难,基层易上级难,普通易领导难的现象。这与民主监督的预期作用不相匹配,也与新时代反腐倡廉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存在差距。(四)派的知情权未能充分保证。知情权是派通过民主监督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首要条件。然而目前派获得执政党及其政府信息的渠道过于单一,信息通报的时间、内容、途径等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对免于公开的信息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此外,中国共产党与派的互动呈现“上热、中温、下凉”的态势,许多基层党政领导并未重视派的监督职能,增加了派及时了解情况、获取可靠信息的难度。知情权的有限性自然限制了他们对腐败问题的时间知觉,使得民主监督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常常“缺位”。(五)执政党接受监督缺乏自觉性。派监督执政党及其政府的反腐工作,作为一种“柔性”的非权力性异体监督,其作用发挥的广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与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的认知和态度密切相关。当前,一些党政干部对派监督反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认知偏差,接受监督的自觉意识十分淡薄,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些党政干部对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认同度较低。一是一些党政干部对民主监督的强调仅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思想深处认为民主监督仅限于方针、口号,是“多此一举”,不愿意接受民主监督,存在忽视、轻视甚至“敌视”的现象。二是一些党政干部对派提出的意见和批评,采取“会上虚心听取,会下忘个干净”的态度,对如何具体落实心不在焉,有的口头重视、行动轻视,有的推诿敷衍、半途而废,许多意见和批评未被真正接受,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三是一些党政干部对强化派监督职能心存忌惮。民主监督的政治性使一些党政干部始终抱有高度的戒备和排斥心理,甚至有些还想方设法干预和阻碍派履行监督职能。(六)派实行监督缺乏主动性。一是一些派成员心存疑虑,认为履行监督职能就是对执政党的不信任,监督意识逐渐淡化、虚化、弱化、退化。二是一些派成员认为民主监督不是权力监督,虚有监督之名,而无监督之实,履行职能缺乏热情,抱有“提了也白提,干脆不要提”的思想。三是一些派成员对自身的政治位置、政治权利和政治功能认识模糊不清,认为应该“不越位、不添乱”,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四是一些派成员不敢监督,认为主动批评检举执政党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对党派和个人发展均不利,缺乏将监督进行到底的决心和胆魄。五是一些基层派成员认为民主监督是党派内“领导的事”,直接放弃了自己的监督权利。(七)派的监督能力有待提高对反腐倡廉实施民主监督是一项政治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要求派成员不仅要有主动监督的意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监督能力,这也是决定民主监督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派是来自各界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杰出人才,但并不代表其同样具有较强的民主监督能力。不少派成员受制于各自的专业领域,政治素质和监督能力参差不齐,理论水平、实践经验都比较匮乏,对民主监督的性质、定位和尺度把握不准,对有效的监督方式不了解,难以胜任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重任。

四、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加强派监督职能的路径探索

(一)派反腐监督职能实体化。瑞典是典型的一党执政体制,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被誉为“对世界统治艺术的贡献”。根据法律规定,监察专员全部通过议会选举产生,规定候选人是无党派人士,谙习法律、正直可靠、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工作职责主要是监督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司法活动,享有调查、视察权、建议和起诉等权利,每年受理民众的投诉近逾5000起,对其中20%的案件进行处理,并对其中10%-15%的案件提出批评等处理意见。南非的清廉程度近年来有所提升,比较重要的反腐败机构包括公共保护者和国家反腐败论坛。其中“公共保护者”虽然是非政府机构,却是依照宪法设立的,不隶属于任何政党,由议会选举,按照宪法规定行事,只对宪法负责,对政府官员在履行职责和管理公共事务中的行为进行调查,在每个省级行政单位都有下属的部门,专门负责各地区人民的检举和投诉。通过借鉴瑞典和南非的模式,中国可以在现有的组织基础上,即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和监察委员会,进行本土化改革。一是改革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比例,适当降低党政官员代表的比例,增加派中各行业专业人士的数量,发挥他们智库的作用;二是提高监察委员会中派的比例,发挥他们地位超脱的优势,把民主监督的“触角”直接伸进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中去;三是调整对司法机构的领导与管理模式,促进派在司法机关任职,由全部间接领导逐渐转型为部分直接领导,即选配司法机构领导时设置一定比例的岗位给派人士。(二)不断拓宽派监督渠道。激发派的智慧力量。当前关于反腐倡廉视阈下的派监督职能研究,呈现零碎化研究多、专题性研究少的局面,现有的研究也多由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统战部门牵头,派的研究投入比例小,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投入,提高理论水平,例如投入专项基金组织反腐倡廉视阈下的派监督职能研究、编写相关书籍教材等。提升制度化水平加强保障。通过规章制度条例的制定向派监督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例如制定《派民主监督工作条例》,量化派监督反腐工作的执行过程,进一步指导工作实施,合理构建科学的反馈体系,形成派监督工作效果的评价机制。适当的绩效鼓励机制增强积极性。国内当前尚缺乏派监督职能尤其是反腐监督的绩效考核工作经验,可以借鉴相关组织机构对其他事务发挥监督作用的绩效考核方式。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建立了监督财政资金运行的长效机制,每年选择部分专项资金项目,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既有利于强化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又善于发掘被监督事务的短板,从而促进监督者的公信力与被监督者的执行力。(三)坚持基本原则,会协商、善议政。当前,有人片面地通过对比中国与部分多党制执政国家的清廉指数,主观臆断多党制可以治疗腐败痼疾。反腐倡廉、民主监督的核心追求不是考虑中国的政党制度的问题,是要立足准确的性质定位,明确共同的价值追求。以人民政协为例,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要求,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不是权力机关、立法机关,亦非决策机构;政协的协商结果,不具备法律、行政或反馈等形式上的强制意义,因此无法形成倒逼机制;政协肩负着重大的团结统战使命,要在沟通思想上下功夫,在增进共识上积极探索,在协调关系上多思考,在凝心聚力上多发力。派实行监督职能时,不但要能表达、敢表达、会表达,更需说得精彩、说得准确、说得对。不宜刻意追求犀利的语言风格,论点鲜明足矣;不可提倡偏激极端的理论,贵在分析深刻;不应好高骛远、不应急于求成,但求言之有理、可以为鉴。在“会协商、善议政”的征途上阔步前进,彰显特色和生机活力。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诤友”而非对手。台湾自2000年实行了“政党轮替”以后,常常选前“黑金”盛行,选后贪污盛行。瑞典是典型的一党执政体制,其清廉指数全球最高,被称为“冰雪反腐”。这说明政党体制与政府腐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应避免监督职权的滥用和党派竞争引发的腐败效应,切忌因噎废食。

党的提出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其中派的民主监督职能的独特性质,使其与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其他监督方式完全不同,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意义非凡。虽然民主监督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充分发挥功效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问题不容忽视,但可以相信,依赖执政党、参政党双方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推进,民主监督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成效必会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黄冈市委党校课题组.充分发挥派对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民主监督作用论析[J].长江论坛,2017(2).

[2]张瑞琨:发挥派监督作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1).

[3]肖建平:派民主监督的历史演进及内在逻辑[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6).

[4]徐卫华:新形势下的参政党民主监督:内涵、特征、功能与定位[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6).

职能监督范文篇6

会计的本质是什么?人们对它的看法五花八门。其中一种较流行的观点是"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我们认为,定义是揭示一门学科的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对会计的定义要求它能揭示现代会计要领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现代会计至少包括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其中财务会计以向主体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相关信息为基本任务,管理会计则主要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作为决策依据的会计信息,它们成为主体内、外部会计信息的源原。但如果仅从这一点出发,把会计定义为一个"信息系统",并不能体现现代会计的全部特征。从理论上说,一个独立的信息系统应具备特征包括:(1)以对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为基础;(2)在必需的数据基础上产生有用的信息;(3)把数据转换成信息并传输给使用者。但这仅仅是财务会计应发挥的功能,旨在保证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现代会计的特性,不仅在于上述三个方面,它还包括了对信息的利用和对信息合意性的控制。其中利用信息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者要共同履行的职责,即会计的分析、评价等。而对信息合意性的控制昌是管理会计所特有,它要根据企业已定规划的要求,调整其财务数据,使之符合企业规划目标意图。从这一点看,把现代会计定义为一个财务信息控制系统更为准确。如果把会计定义为"信息系统",那么它要解决的是主体(如投资人)对客体(如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确定性的认识以及使信息"保真"的问题,只要使得信息使用者正确了解到客观的信息,那么作为舆论系统的使命便完成了①。显然,"信息系统"的观点是针对财务会计下的定义,而把管理会计摒除在外。事实上,现代会计不仅要解决"信息系统"应解决的问题,而且要更进一步地解决主体对客体的确定性的保证和实现问题。同时还必须按照目标要求,能动地对输出的会计信息进行"干扰",使之符合计划与决策的要求②。这就是作为一个控制系统所有的作用。

<

所以,现代会计是一个旨在提供和控制财务信息,使之符合目标的信息控制系统。这个控制系统把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兼容于一体,既体现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又表达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合意性,从而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信息范畴统一起来,更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不言而喻,会计信息控制系统的职能就是为企业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相关、合意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

既然我们把现代会计定义为一个信息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就有它既定的目标。所谓目标,按照《现代汉误词典》的解释是:"想要达到境地和标准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人们有一种较为广泛的共识,即会计的目标是向主体外部的利害集团和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真实、相关的会计信息。这种认识似乎顺理成章,因为作为财务信息的生产地,会计不就是为提供信息而存在的吗?然而这种认识太表象化。我认为,要认识会计的目标,应当从现代企业制度中会计所扮演的角色去研究。

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投资人的所有权与企业法人的财产权的分离,有限公司是其典型形式。由于投资人的所有权与经理人员的经营权的分离,因而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即投资人授权给经理人员为其利益从事经营活动。实际上这种"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每一个管理层级上"③也就是说,企业是由与企业契约有关联的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这些团体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企业提供某种投入(资本、管理、技术、人工等),以期从中获得报酬。但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为了降低风险与成本,提高效益,自然要通过有形或无形的契约来限制不利企业价值增长的行为和合理分配企业创造的现金流量。

关系的产生有赖于经济职能的分解,现代企业经济职能分解有两种最基本形式: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种分离导致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出现,公司所有者只是通过委托关系对公司法人财产权保持最终控制。二是,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离。这种分离导致了公司高层领导(董事会、总经理)与中下层领导及职工之间的复杂的关系④。在多层次的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不均衡性。如何保证受委托人如是履约即完成委托责任,保证委托人的利益在受委托人倾心尽力的工作下得到最大限的增加?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沟通、激励、协调关第的管理机制,而在这个管理机制中,会计接受委托的责任是,将各关系中产生的活动及其结果,遵循一定的规则,客观地记录下来,并经一定程序的加工整理,如实地报告给关系的双方,供其决策作依据。而且,在现代企业两个基本关系中,这种受托人的经营责任的报告,应由财务会计承担;决策者与具体管理者及员工的关系,属于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这种内部的经营责任的报告,应由管理会计承担。所以,现代会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⑤,它在关系的管理机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以货币度量形式将经营者的所有经济活动的价值方面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整理、最终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将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向委托人报告,并请求审计,以解除经营者的受托责任,这就是现代会计目标所在。"会计人员应站在受委托者立场,帮助受托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会计的终极的原本的目的始终在于完成和认定受责任"⑥。

既然目标是欲达到的境地与标准,也就是说目标是最终的结果。引申到会计,认定和解除受托的受托责任就是现代会计最后的目标。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那么提供财务信息是不是会计目标?自然不是。提供会计信息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而经营者的决策是为了完成其受托责任而必须进行的工作,投资人的决策也是为保证其委托利益受到保障进行的工作,会计只不过是为帮助他们完成委托和受托责任进行决策。由此可见,提供与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就是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

三、会计环境与会计职能

勿庸置疑,会计所处的环境对会计目标的确定和会计模式的选择是有重大影响的,会计环境对会计职能的影响也自然存在。

会计受环境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因素对会计影响是最大的,诚如一位名人所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一点已为我国经济改革以来的实践所证明。并且我们也看到,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带来会计制度的变革。企业管理体制及组织形式的变革也会带来会计计职能的返朴归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通过政府的代表直接行使企业财产的经营权,同时也直接插手企业会计工作,实行统一的、而且多是为宏观经济管理需要设计的会计制度。会计工作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为宏观管理提供设定的各项财务指标和数据,而且会计作为国家财政、计划在企业延伸,理所当然就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会计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势基础已经更丧失。企业生存于日臻成熟与完备的市场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形式发生根本转变,国家要通过财政、税收、货币、产业政策等来实现与企业的协调。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成为企业内、外部利益集团及政府关注焦点,因为,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直接关系到各方利益的协调。但是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会计部门只能是一个主要以财务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为决策人和执行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情报部",它的地位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决策或权力机构。会计所能做的,就是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各方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能力提供财务信息。而且置身于企业利益之中,企业不具备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精神上和物质利益上的独立性,所以,会计的所所谓监督自然就随着经济环境的变革和外界强制力的弱化而解除了。这种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只能通过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和以立法形式明确企业管理当局的财务与会计责任来落实,而会计只是要充分地发挥其唯一的固有职能--反映或曰提供财务信息。

四、关于会计监督问题

综上所述,现代会计是一个以提供客观、相关、合意的财务信息为职能的财务信息控制系统。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以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作为最终目标。在市场经济下,服务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的会计是为企业内、外部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源。

然而理论对会计职能的讨论由来已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择其基本观点,普遍认为会计有两大基本职能,即反映与监督。所谓反映,就是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供财务信息。无论对会计职能持何种鄣阏撸既衔峒朴蟹从持澳埽蠢矗峒频奶峁┎莆裥畔⒌闹澳苁堑玫焦惴喝贤摹?br>会计有没有监督职能?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1.许多同志认为马克思关于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这句名言,是对会计职能的最好概括,其中提到的"控制"就是监督的意思。我认为这段说,应根据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及当时会计的发展水平来理解。19世纪中叶的会计是集会计、财务、审计、计划于一身的,会计扮演着多种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认为会计有监督职能是合情合理的。而在会计、财务、审计等学科已经独立的今天,会计的监督职能随之解除了⑦。

2.职能者,事物之固有功能也。会计职能应当是会计所固有的功能。会计的"监督职能"要求会计人员担负国家行使行政监督权,这不是会计所固有的职能,而外部强加的责任。

3.如果说有会计监督,那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行为监督,即自我监督;二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监督。前者应当理解为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应当以职业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自我约束(自律),正如从事任何职业都应有其职业道德一样,如果把这个意义理解为会计监督,虽然牵强,也无可厚非。对于后者,应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在企业所处的地位来分析。其一,会计人员属企业的普通员工,他的各种利益均受制于企业,若要会计人员监督厂长经理,实际是一个"虚拟"监督,原因在于厂长经理与会计人员的利益关系要比国家与会计人员的利益关系具有更大的"趋同性"。况且要一个命运攥在他人手中的会计人员去监督他人,岂非儿戏?其二,要会计人员按法规要求对企业经营施行监督是一种外部强制力,问题在于,会计部门是否是执行部门,会计人员是执法人员?谁来保障他们的执法力度和弥补他们因执法而遭受的利益损失?实际上把这超负荷的监督职能强加于无职无权的会计人员身上,其结果只能导致法规效力的弱化,而会计人员的唯一选择就是为自身利益所驱使,站在企业一方。

4.会计监督意指会计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监督,它与会计人员按准则、制度要求进行规范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需要相应职权地位为基础的,后者则是由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如果把会计人员按会计工作规范提供信息,根据会计资料进行预测、分析、参与决策也视同监督,未免把监督的含义扩大化。如此一来,恐怕就不存在没有职能的工作了。

5.有意地拓宽会计职能,造成后果是会计对其他工作的职能(如财务、审计、计划等工作)越俎代庖,这种"侵权"行为违反了职能界线必须明确的管理原则,反而会造成各项工作的混乱。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不具有监督职能,而恰恰是"提供一种信息的工具,通过该工具把创利企业业绩的有关信息传递给有兴趣的人士。会计提供的基本资料是投资过程中各方经济决策的基础……。会计从而有着三种基本职能:计量经济活动以指导企业家和投资者;计量利润以作为计算风险资本回报率的基础;确保给投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提供公公的经济状况和业绩报告。这些职能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得以履行: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给企业家用于控制和计划他们自身的活动;财务会计提供必要的信息供投资者参与企业家的活动过程"⑧。而这三种职能归根到底就是和一种职能:提供财务信息。

注释:

①、②庄丹:"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之再比较研究",《会计研究》,1996年第6期。

③吴敬琏等:《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④李心合:"论现代企业关系与会计立场",《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第5期。

①杨时展:"现代会计的特质",《财会通讯》,1991年第3期。

②杨时展:"会计信息系统说三评",《财会通讯》,1992年第6期。

职能监督范文篇7

关键词:乡财县管;乡镇政府;会计监督;控制

乡财县管后强化会计监督职能主要是为了减少我国乡镇政府部门会计工作工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起到推动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作用。会计作为乡财县管中的一个重要的主体,需要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起到监督乡镇政府会计工作的作用。

一、关于乡财县管中的会计监督职能

1.会计监督职能的定义。在乡财县管之后,会计监督职能的定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基本上还是遵循我国法律法规。从事会计监督工作的人员必须是通过了相应的考试并且获得了国家认可的人员,在工作中需要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为乡镇政府制定决策提供正确的数据信息,进而提升乡镇政府的处理决策能力。从这一内容可以看出,从事会计监督的主体必须要参与到乡财县管的经济活动当中。会计监督的工作具有复杂性,而且需要掌握的信息非常复杂,就乡镇的具体情况都需要充分了解,综合乡镇政府的基本状况之后。从一件事情的各个方面出发完成政府的全部经济活动。2.会计监督职能的必要性。会计监督属于乡镇政府的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现在已经将乡镇政府的财政改革了,成为了乡财县管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会计监督职能显得更加有必要。会计监督职能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会计监督职能存在于乡镇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对于乡镇政府的经济活动具有约束和管理作用。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可以规范乡镇政府不合法律规定的行为,也可以针对这些行为采取积极措施处理。会计人员本身也要强化自身工作的质量,减少工作失误的存在。(2)会计监督能够确保乡镇政府制定正确的经济决策和采取正确的行动,使业务活动可以始终符合政府的发展情况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会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要严格认真履行工作任务,并且要拒绝不法诱惑。(3)会计监督工作另外一个目标是帮助会计工作人员从政府的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加以控制。会计工作人员要参与到乡镇政府的经济活动中,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案。有效监督措施可以防止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保证问题发生之后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二、乡财县管之后会计监督职能的强化办法

1.落实法律法规。我国针对会计工作的规定已经非常明确了,在乡财县管改革之后的工作当中,会计工作人员要认真贯彻我国的法律法规。另外这一方面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工作,积极学习与此有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当是懂法的,并且在懂法的基础之上,认真完成工作。乡镇政府的会计人员工作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因此承担着很大的责任。从事乡镇政府会计工作的人员学习会计法的原因,是需要从根源上和思想上杜绝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乡镇政府也要就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做到位,要学好会计法律事务,规范自身会计行为的同时,勇于监督他人的行为。2.明确会计责任主体。乡财县管之后,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和工作内容都有所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会计工作人员更要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学习更多专业方面的知识,武装自己。当然乡镇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要加快落实会计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人头上。乡镇政府是会计工作事务的管理者,因此要具有全局观念,所选择的会计工作人员要具备管理技术、业务知识、财务知识,并且随着现代社会对会计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还要确保会计工作人员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乡镇政府的负责人要通过调查分析当地的会计工作情况,制定合适的制度,促进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提升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性。除此之外,乡镇政府还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工作者严格认真完成任务,严格执法,并且不能够干预会计工作者的工作,不得针对会计工作事务加以不当调整和指令,影响会计工作严肃性和合法性的行为不得出现。乡镇政府本身在乡财县管的制度背景之中更加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发挥主体性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3.建立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会计监督属于乡镇政府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一部分来确保乡镇政府安排经济活动。加强内部的监督机制构建是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健全的会计监督机制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确保乡镇政府的经济活动各个负责主体与相关部门之间没有不必要联系,工作人员要采取分离制度,彼此之间要具有相互监督的作用。二是针对乡镇政府的重要经济活动,要积极采取正确的决策并加快政策的落实。同时要明确规定具体的监督措施,制定相互制约的程序,减少会计工作人员与政府之间的不合法行为以及会计工作人员不合法行为的发生。三是要就从事乡镇政府会计工作的人员采取不定期自查的制度,针对会计事务中的会计资料以及财产的检查工作要做到位。并且要强调检查的内容,要包括具体的凭证、具体的账簿、具体的报表。同时针对会计事务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真实性都要加以检查。同时要采取不定期的抽查制度,令各项法律法规均落到实处,发挥作用。4.完善会计监督职能的外部环境。在乡财县管的背景之下,乡镇政府的会计监督主体仍然属于政府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监督的性质是权力机制,因此在实践中要将乡镇政府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力落实到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属于会计监督内容中的重要的内容。实践中强调接受乡镇政府内部的监督,同时还要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乡镇政府会计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事务都需要采取监督措施,这是为了给会计活动的进行建构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针对会计工作事务的循环检查,能够加强乡镇政府会计人员自主完善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会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警惕性,确保自身的工作始终符合法律法规,同时也有利于乡镇经济的发展。5.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较高才可以正确开展监督事务,发挥监督职能。我国就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一直以来都有所强调,而且正是因为这一特殊性而增加了对会计工作者的要求,要求会计工作要具备专业的会计业务知识,同时还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这是当前乡镇政府乃至国家选择会计人才的标准。为了发挥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乡镇政府要采取积极的培训措施,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培训中要强调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要强调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并搞好检查工作。从会计人员目前的工作情况出发,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的措施,逐渐提高会计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另外就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也要加以重视,防止工作中失误的发生,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会计监督工作的水平,防止监督工作中会计工作监督者因为自身的专业知识缺乏,而忽视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我国乡镇经济的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采取乡财县管的方式可以提高乡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缩短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强化乡财县管中的会计职能,需要从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入手,使得会计监督职能在实践中发挥应用的价值。

作者:赵景芳 单位:山西忻州保德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费冬梅.浅谈“乡财县管”后乡镇政府如何强化会计监督职能[J].现代商业,2012,08:187-188.

职能监督范文篇8

一、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企业财务会计现状概述

财务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都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企业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在财务会计监督职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就我国企业接受监督的系统而言,它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是政府部门监督,其二是会计行业中介机构监督,其三便是企业内部监督,即内部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最为基础的职能便是监督,主要包括财务会计人员、审计人员针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以及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跟踪与管理,从宏观角度上对企业资金流向进行跟踪检查,并进行有效的评价,从总体上控制企业的财务活动,保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企业财务会计监督则指的是企业内部的会计机构、人员及国家管理部门等有关机构针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监督与管理,它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广义上而言还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以及事后监督三种。

二、当前财务会计监督职能中存在的缺陷

第一,当前我国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从而无法保证企业会计监督的顺利进行。从整体上而言,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监督职能中出现问题的一大原因在于会计行业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而管理体制作为整个会计行业的奠基石,在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不仅使得企业财务会计监督如同空中楼阁一般,并不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还可能因为财务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而对企业整体造成损害,长久而言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此外,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使得会计部门并没有自身的独立性,从而致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功能弱化,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从属性也使得他们在企业的财务监督过程中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并无法使自己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阻碍了企业整体的发展。第二,不合理的财务会计监督机制阻碍了财务会计监督过程的独立性。据了解,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于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使得我国大多数的财务会计管理机构在企业中均处于从属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会计人员自主性的发挥,并不利于企业财务会计监督过程中独立性的保持,使财务会计监督人员无法正常行使其监督职能。由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机构在企业整体中的从属性,许多会计人员在行使自身的监督职能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久而久之便忽略了自身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许多企业的财务会计监督人员在长期的压力之下只会听从上级的指挥,完全忽略了自身的监督职能,缺乏自身的独立性,从而沦为企业发展的附庸。而企业发展过程中监督机制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流动状况,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第三,企业中财务会计监督人员的素质问题阻碍了财务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根据调查,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存在严重的素质问题,其一是职业素质较低,对于自身的职能并没有完整的认识,业务水平低下,在企业的财务会计监督过程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水平,由于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收效甚微。企业在会计人员的岗前培训方面的不加重视更加助长了这一形势,使得财务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较大问题。其二是一些具备高水平业务水准的会计人员,由于自身政治素养较低,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国家、企业的利益,缺少基本的政治素养和必要的法律知识,这些都限制了企业的财务会计监督工作。由此可见,人才的稀缺和不合理的利用也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之下,企业必须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缓解这一形势,同时提高企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三、针对财务会计监督职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促进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如上文所言,当前企业中存在的财务会计监督失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会计行业管理体制的失范,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提升会计人员及会计部门在这个企业中的地位,提升其自身的独立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会计行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其一,国家和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会计管理机构,加大对会计行业的管理力度,将其统一至一起进行管理,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等方法来提升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使其不再受到其他部门的约束,从而提升会计行业的独立性。其二,企业要设立独立的财务会计监督部门,将各个部门分割开来,使其相互制约,以便更好地对企业的财务流通状况进行监督,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二)加大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提升财务会计监督的效率。当前,我国财务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是企业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力过大,不利于会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而加大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监督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就整体而言,当前我国财务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在于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监督不足,这样并不利于企业财务会计监督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透明化,也使得财务会计工作中一些常规化的工作可以交由计算机进行,这样既减轻了财务会计监督的压力,也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使会计人员不必纠结于繁琐的日常工作之中,可以专心致力于宏观上的企业财务流动和发展,从而解放了人力资源,使得社会资源得以有效利用。除此之外,加大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也可以使用程序将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顺利进行,减轻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人际交流中的压力,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三)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正如上文所述,人才始终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企业的财务会计监督工作要想顺利进行,就必须针对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于自身实力不足的会计人员,企业必须要组织集中化、高强度的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企业的发展步伐,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对于政治素养缺乏的会计人员,企业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他们尽快具备必要的法律常识。同时,对于人才的选取要宁缺毋滥,对于一些品质上存在重大问题的会计人员必须要及时认清,将他们排除在企业的财务会计监督之外。此外,企业还应该注意定期引入人才,保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丰冠华.浅析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新校园(上旬),2016(04).

[2]吴玲.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职能[J].财经界(学术版),2013(20).

[3]赵清.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

职能监督范文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

引言

我国事业单位具有其特殊性,分析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管理标准水平,根据相关执行政策标准和方式,加强对事业单位岗位财务经济活动监督管理的办法。会计监督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财务活动的有效监督和执行化管理,对可能出现的经费开支内容进行全面的审核,明确有效的监督系统管控标准。事业单位需要进行必要的预算执行化分析,按照政策纪律标准,加强有效的支出执行与计划,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有效化管理。

一、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有效化管理分析

会计监督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金融行业的概念化管理。根据事业金融的动向方式,以有效的技术科学监督管控标准,明确会计金融信息管理的可靠性和质量相关性。在整体事业单位分析过程中,需要根据会计监督的相关流程,制定合理的监督职能化管理标准,明确实际的主控客观标准,分析会计金融活动的各方面客体。按照相关的主要会计报表、账务、凭证方式,合理的分析会计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事业单位需要加强资金的管理,对会计的具体工作来源、质量功能标准,资金走向,安全完整性等进行分析,加强法务监督管理的合理性,实现强制化的监督管理。

二、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会计事业单位监督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检查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审查和计算的方式和记录标准,重点判断会计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以有效的事业单位进行强化监督智能化管理,分析会计工作经费的使用量,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各个工作部门之间的管理关系,明确会计监督管理的重点和问题,对可能存在的不良监督软化问题进行分析。

1.会计工作管理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工作管理存在要求不够完善的情况。例如,报表数据填写不完善,数据计算不明确等。会计人员需要合理的分析工作管理的流程和制度标准,分析会计数据的运算统计形式。如果数据不统一、不准确就会严重的影响会计工作管理水平。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日常监督工作的落实分析,完善规章制度管理,对会计人员违纪的现象进行管制。例如,会计预算不按照数据节点进行统计和汇报,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报账、结算,没有科学化的数据统计标准,缺乏有效的档案资料管理。档案资料、会计报表数据的管理混乱,严重的影响账务的统计,长期会出现坏账、错账的问题。

2.会计监督机制管理不到位

会计行业需要良好的监督管控,对会计人员存在的各类失误问题进行管理。在会计监督制度管理过程中,明确国家规定会计监督管理的基础运行标准和形式,对会计监督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会计制度监督、程序处罚、人员素质等问题。需要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智能化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系统管理保准,对规范标准、制度流程、方法等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需要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程序化管理。

三、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智能化管理的对策实施办法

1.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规范管理标准

依照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水平,以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标准,加强金融数据化分析,明确事业单位实际会计规范管理的重点,加强制度建设管理。事业单位需要根据现有的经济状况水平,合理的分配财务部门的相关职责标准。加强会计人员财务知识的学习,构建完善的会计监督制度管理体系。事业单位需要对财务规范制度进行奖惩制度的评判,明确财务人员监督考核管理标准,分析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管理的具体建议需求。根据财务管理需求进行严格的管控,全面的维护财务制度标准,以有效的统筹方式,帮助财务人员不断提高综合业务水平,建立有效的监督职能管理办法。

2.会计基础工作的管控提升

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基础会计工作管理的水平,依照金融预算管理的相关需求,对事业单位的整体制度进行分析,推进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形式。按照年度实际预算发展编制,采用合理IDE统筹方式,明确预算管理的基本构造,促进会计监督管理的投入量。以有效的考评规范管理执行办法,对会计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程化的监督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抓好具体工作的相关内容,根据实际会计监督办理要求,执行会计监督职能管理效果。

3.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管控

事业单位需要根据会计实际管理的情况,合理的分析人员工作的具体细则,对重点工作进行梳理分析,加强会计人员工作质量、效率水平进行研究,定期开展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培训,加强技术职能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开展会计岗位培训考核,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人才的技术指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管理职能分析过程中,依照经济建设的实际发展需求,明确金融产业建设标准,财务投资预算管控水平,加深科学化的管理性,以最大的效益管理方式,提升金融产业的综合监督管理。事业单位需要加强综合经济效益管控分析,明确监督标准和质量管控水平,以有效的方式不断促进我国金融事业产业的发展,落实监督管理效能和范围,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管控。

参考文献:

[1]冯俊.对目前会计监督的探讨[J].广东科技,2011(20).

职能监督范文篇10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职能

在我国主要确立了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其中权力机关则是最主要的监督主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实现法治的具体要求,也是树立宪法权威、维护法制统一的关键。

一、人大监督概述

(一)人大监督的定义

我国人口众多、民族成分多样,要依靠一支数量庞大的兼职的人大代表来履行繁重的复杂的各项职能,显然不现实。况且通常情况下,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为弥补上述缺陷,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作为人大的常设机关,处理日常工作,它的组成人员是人大的常务代表。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都是国家权力机关,都有行使监督职能的权力。人大监督包括对其自身的监督和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新出台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明确了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本文所研究的人大监督主要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一府两院”的工作依法进行指导、审查、督促,并在此基础上行使相应的审议批准、决定、罢免等职权的过程。监督内容包括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两方面。

(二)人大监督的价值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公民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的国家机关,人大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主权。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在性质上是具有国家性、人民性和绝对权威性的最高层次监督主体。

监督,就是对国家权力的运行加以控制以期预防和消除权力滥用行为的发生和蔓延。监督是实现国家权力系统内在稳定的必要机制,是防范和纠正国家行为偏差的强制措施,是保障和提高国家决策效能的理想途径,是克服国家权力自毁基础的补救手段,是现代国家职能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一种职能。

监督权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的国家权力之一。从理论上讲,国家监督权力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广大人民是实施国家监督的根本主体,人大代表人民行使监督权就成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政府等国家机关接受人大监督,就是接受人民的监督。不承认或不尊重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就是不承认或不尊重人民的政治权力;动摇了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就是动摇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在近代各国宪政史上,国家机关的分权和相互制约是普遍性的规律。分权学说的精髓是分权和制衡。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在我国的宪政实践中,在批判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学说的同时,往往忽略国家权力分工和制约的必要,讳言监督,没有很好地解决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问题。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监督理论与“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实质,是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对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制约和规范。是把资本主义国家少数统治者或者国家机关之间的分权制衡,变成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监督。这种监督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实现的最高层次的监督,是国家监督制度的基础。

二、人大监督弱化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大监督制度功能不断得到强化,人大监督在国家监督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依法行政,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监督法》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规范了人大监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人大作为“全权机关”职权的虚化,夯实了维护法治、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制度基础。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各级人大监督职能仍需强化,人大监督表现出抽象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弹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一般性监督多,跟踪监督少;事后监督多,事前事中监督少等特点。监督工作仍是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其监督职能有待进一步发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影响人大监督职能发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宪法监督制度不完备

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宪法监督是法治国家的法制保障。同志曾指出“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首先就应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

我国宪法赋予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对于宪法监督应该既包括特定机关对国家立法的合宪性审查,也应该包括对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的遵守宪法的具体活动的监督。但是,“实践中我国宪法监督主体所进行的宪法监督,无论是事前的,还是事后的,至多只是就法律法规是否与其上位规范相抵触的问题进行审查,这种只停留在抽象监督范围的宪法监督距完善的宪法监督距离甚远”。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宪法监督程序不明确。宪法没有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的具体程序,在实际中就套用了立法程序。这样,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起合宪审查的主体一般通过“要求”或“建议”形式提出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是否受理、怎样具体审理及结论如何都没有具体规定,更谈不上透明度;县以上人民代表大会怎样保证宪法在本行政区域的执行更是不明确。

2.宪法监督内容不够全面。根据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这里必须明确的是违宪不同于违法,违宪是国家行为,不是个人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违宪和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职务行为违宪。事实上,我国的宪法监督只限于立法的合宪性审查,对特定主体的具体行为的宪法监督还从未实施过,这样一来,“一府两院”滥用权力和越权等违反宪法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违宪制裁。

3.宪法监督权的实施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宪法监督、宪法保障和特定国家机关的违宪行为进行追究的制度,外国主要是通过建立相应的违宪审查制度来制裁违宪立法和违宪行为的。我国没有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监督法》规定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显然缺乏刚性效力。

(二)人大常委会运行监督机制弱化

我国宪政体制下,人大的监督职能主要由人大常委会来履行。《监督法》的出台规范了人大常委会监督制度的法制化,基本明确了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方式和监督程序。但是人大常委会自身运行的监督机制弱化是不可逃避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人员问题。由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专职化程度低,而多数委员年龄又偏高,人大常委会被看成是“安排老干部的场所”,这“一低一高”现象从客观上影响了人大常委会监督力度的发挥。

2.自身监督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对人大常委会的履职监督不够,使得人大常委会委员缺乏责任意识,履职热情不高,工作消极,没有及时而充分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其的监督职能。

(三)人大监督面临政治体制障碍

在我国,最核心的政治体制问题还是党政领导体制问题。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分析,不能忽视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政治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具有完整、系统的管理体制,使我国客观上存在两个公共管理系统,一是国家公共管理体系,主要由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组成;二是执政党公共管理系统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最高领导机构。这种体制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在职能侧重上有所区别。我国人大处于这种独特的政治体制之中,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人大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这三种权力中,决策权是核心,执政党掌握这一权力,事实上也就控制了政治领导权。

从职权侧重的角度来划分,我国的政治体制现状是党委行使决策权、政府行使执行权、人大行使监督权。由于我国宏观政治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督职能,党委的决策权和政府的执行权在行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因而监督权成了我国政治体制中的薄弱环节。

由于长期存在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体制惯性,在国家权力运行实践中,党委往往直接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务,甚至包括重大的行政事务和司法事务,党委的某些重大决定有时不经过人大依照法律程序讨论和决定,就直接交由行政、司法机关去执行,有时党委还与政府共同决定某些事务,对于党委的决定及其由行政、司法机关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人大如何进行监督和纠正还缺少具体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在人大对某些行政和法律行为监督时,在实践中往往会最终“监督到党委头上”,转变成为人大对党的直接监督,而人大又是受党委领导的。因此,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的关系问题便成了一个影响人大监督职能发挥的政治体制难题。

(四)人大监督的政治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

大多数人认为,人大监督不力的问题重心在于制度设计。但笔者认为,从深层次上追根溯源,是一个政治文化问题。政治文化是政治体制之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中,由于缺乏社会监督和人民监督的政治文化环境,从而使现代宪政意义上的人大监督,难以发挥巨大的政治思想导向、政治评价等功能,从而影响着我国人大监督权威的形成和树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社会各方面对人大监督的理性认识虽然比过去有所提高,但这种认识的程度还不够深入。从被监督者来说,一些被监督者还缺乏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在行为上有时还规避人大监督。有人认为,共产党是执政党,有了党的领导和监督,人大的监督不过是“走走形式”;人大是“大牌子,空架子,闲着没事找岔子”,对人大开展的监督活动不屑一顾;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大让其汇报工作不到场,人大评议其工作不参加的现象。另一方面,作为监督主体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动监督意识不强。一些地方人大在开展监督工作中畏难情绪较重,有的代表还存在“党委不点头,不能监督;政府不高兴,不敢监督;遇到疑难问题,不会监督”的现象;有的代表抱着做“好好人”的态度,怕认真监督搞僵了关系,怕得罪人;有的代表怕越权、怕麻烦,往往从支持配合方面考虑多,从认真履行监督职能方面考虑少。

三、加强人大监督职能之对策研究

(一)进一步完善宪法监督制度

1.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我国宪法监督机关。从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政体上看是适宜的,但是实践上难以实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其人员成分多样、素质层次不一,难以胜任宪法监督对专业化和技术性的要求。

从当前趋势看,可行的做法应当是从建立宪法监督的专门机关着手,使违宪审查专门化和制度化。根据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以在全国人大下设宪法监督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受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

宪法监督委员会不仅可以审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法审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一府两院”的工作及其组成人员行为的违宪性,并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报告和处理意见。通过对其行为合宪性进行监督,协调其工作,保证“一府两院”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还可以受理人民群众对“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相应地还可以在地方人大下设与宪法监督会相应的地方上的违宪监督机关,配合地方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

2.对违宪行为的处理应该明确规定。虽然宪法第67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但是,这种撤销的方式并不具有强制性和制裁性,不能对这些主体的违宪行为起到刚性制裁作用。应明确规定,追究违宪主体的法律责任,使“违宪的主体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适用宪法的机关给予的制裁”。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违宪行为更应该明确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运行监督机制

要改变目前人大对“一府两院”监督不力的局面,除了完善宪法实施监督制度,还离不开对人大常委会的运行监督机制的加强。

1.人大常委专职化

实现常务委员会委员的专职化,是加强常委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人大常委的专职化实质上是指在担任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期间不再在非权力机关的其他任何部门或单位担任任何职务或从事具体工作。

目前看来,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专职化程度还不高。推行人大常委专职化,有利于委员地位的中立性,专业化监督职能的发挥。

2.设立人大常委责任制及追究机制

由于人大常委责任制的缺乏,使得部分责任意识不强的委员包括专职委员,履职热情不高,未尽职责,影响了人大常委会作为常设机构对“一府两院”监督弱化。

人大常委责任制,是指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履行职务活动的职权与职责的管理制度。它应当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大常委所拥有的职权及其行使的具体规定;二是人大常委未履行好职责而应负的具体责任及其追究机制。这将有利于各级人大常委会委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理顺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的关系

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党的权力是无限的,党的领导权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限制。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执政,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对执政党的权力加以制约和监督,以增强全社会对执政党的合法性认同。这种监督和制约得以落实,在根本上有赖于宪法权威的树立和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发展。

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对执政党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只能依靠执政党自身的监督机制发挥作用,而难以纳入宪政体制框架,因此,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也应强调依法治党,使党本身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活动。这应是我国人大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的第一要务,也是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必经途径。

党的领导必须跳出旧体制的局限,彻底理顺各级党委和政府、司法机关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突破传统的党政不分的工作习惯,改变党政共同决策、联合行文的传统做法,彻底从具体繁杂的行政和司法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党的领导从直接领导执行机关,上升到加强对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把各级党委主要领导的精力转向通过权力机关进行宏观决策和开展监督,建立党对人大的绝对领导、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绝对监督的体制。为此,必须加强人大的组织建设,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由党委推荐并职业化,人大常委会的委员在党内要有相当位置,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人在党内的职务要高于“一府两院”领导人在党内的职务,这有利于加强党对人大的领导和增强人大的监督力度。

(四)加强人大监督文化创新

人大监督职能的缺位和监督权威的缺失,从形式上看是一个政治监督体制与机制的问题,但从本质上却是一个政治文化的问题。在我国人大监督体制创新的过程中,传统的官僚体制政治思想、政治价值、政治心理习惯依然存在,并成为阻碍人大制度创新的深层因素。因此,加强人大监督,既要注重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也要重视民主政治文化的建设,否则人大监督权威缺失的问题将难以从根本上获得解决。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增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人大代表履行监督的权力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有利于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文化环境。比如加强普法教育、人大常委会委员专职培训。

参考文献:

[1]林伯海.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政,程湘清.人大监督探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

[3]王广辉.宪政之路——宪法监督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