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路径

时间:2022-05-16 11:51:27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路径

摘要:文章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如职能定位模糊、权威性不足、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面临文化与认知困境;探析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的特定条件,包括从查错防弊推进到揭示机制性缺陷,从发现分散式风险推进到识别系统性风险,从合规性审查推进到改善空间的服务审计,以及从事后揭示推进到事前预防、事中纠正的风险预警防控。基于此,从政府部门、企业集团、基层企业和行业协会层面提出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旨在推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

在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历程中,内部审计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管理的逐步推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多,这需要国有企业顺应时展的步伐,对审计职能进行转型升级,以保证内部审计真正发挥功效,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改革的浪潮推动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不断强化。从国有企业的现状看,仍存在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缺乏权威性、面临文化与认知困境等问题。因此,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知度、扩大内部审计范围、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成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基于自身审计特点进行职能转型升级,以解决自身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功效。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早期构建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为管理层服务,因此较为关注管理层的利益分配,缺乏对其他人的利益维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有企业的管理。为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能力,内部审计应摒弃传统的审计思路,面向更多服务对象进行转型升级。(1)合理高效的内部审计能为国有企业的管理改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确保其在管理过程中制衡各方面的利益,避免国有企业形成“一言堂”的管理局面。(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管理目标高度一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3)内部审计已成为国有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良好的管理体系是保证审计独立性和高效性的有力途径。(4)国有企业的资产由国家出资购买,为全民共有。为此,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对提升全民利益有重要推动作用。(5)国有企业需与市场接轨。面向市场经济,规范内部审计,实现职能转型升级,有助于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实现资产保值升值,提升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6)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监督和评估职能,能核实资产,明确其产权归属,落实法人财产权,确保政企分开。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大多具有较为浓厚的行政色彩,缺乏对内部审计的关注。促使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有助于持续优化国有企业制度。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2.1职能定位模糊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管理逐渐趋于规范化,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职能定位模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监督、评价和建议等审计职能无法充分发挥,操作难度较大。(2)管理人员的个人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计的职能定位,致使审计职能定位模糊[1]。(3)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对监督、建议、细节和政策的关注,直接导致内部审计的职能界限不清,审计功能有限,工作缺乏主动性和权威性,审计结果不佳,无法为国有企业创造价值。

2.2权威性不足

内部审计功效的实现需基于权威性,这种权威性表现在审计过程中主要是国有企业相关部门要对审计结果和建议持认同态度,并为相关部门采用。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国有企业的高层领导认为内部审计的目的不在于管理,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不高,不予重视,也未将其纳入内部控制体系,直接导致审计结果缺乏威慑力,很难得到员工认同。(2)现阶段,科技高速发展,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审计人员无法为内部审计提供高质量的审计建议,也无法通过高科技手段为国有企业提供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增值效应,审计在企业中的存在感及成就感因此削弱,威慑力也将不复存在。

2.3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面临文化与认知困境

从国有企业立场上看,内部审计扮演着“警察”的角色,肩负国有企业内部查错、监督职能。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面临文化与认知困境,审计的建议和咨询功能未被完全开发,部分审计人员将自身角色定位在“顾问”身份上,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其主要原因有如下两个。(1)缺乏对内部审计职能的正确认识。(2)未将内部审计形成一种企业文化,贯穿国有企业的日常管理。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的特定条件

3.1从查错防弊推进到揭示机制性缺陷

内部审计必须注意深入分析错误和缺陷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分析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性和合理性,就制度缺陷的风险和后果与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增强内部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2从发现分散式风险推进到识别系统性风险

内部审计要想在国有企业发挥真正的功效,必须从分散式风险的识别推进到系统性风险的识别,以科学方式系统诊断国有企业的各项经营,并基于风险评估和判断结果制订内部审计计划、方案、程序等,揭示和防范系统性、整体性和关键性风险。

3.3从合规性审查推进到改善空间的服务审计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条例》中添加了“建议”职能后,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将从合规性审查延伸到服务审查,通过数据分析和管理评价,识别正式合规但在效率和效果上有改进空间的内容,为国有企业的管理提供建设性建议。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秉承“监督旨在服务,预防旨在纠正”的工作理念,从单一的监督转变为监督、评价和咨询并重,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及时探索和开展战略管理审计,确保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2]。

3.4从事后揭示推进到事前预防、事中纠正的风险预警防控

传统模式下的审计方式大多关注事件结果,以结果断定问题,内部审计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内部审计要想发挥真正的功效,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汇总案例,采取具有实用性的防范措施,借助系统的思维方式识别审计内容中隐藏的风险,推动内部审计发挥事前预防、事中纠正作用。另外,还应提升事前认知的敏感性,总结第一迹象的缺陷特征,强化风险意识,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的实现,需要充分明确政府部门、基层企业和行业协会在审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正确解读和定位其职能,明确其岗位的具体责任,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全面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

4.1政府部门方面

中央审计委员会和政府相关主管机构应大力推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升级,制定高标准政策法规,可通过委托外部审计对国有资产实施二次审计,以确保国有企业审计职能合规。(1)从职业规划层面规范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培养体系,构建明确的审计人员培养体系,从职业资格、职称认证、继续教育等角度展开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把控内部审计人员从业的全过程,以确保其知识和技能符合国家法规和政策的具体要求[3]。(2)细化政府审计部门职能分工,明确“集中领导、分层管理”的内涵。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审计结果,直接审计或委托外审是监督企业和基层企业的主要手段,包括审查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查重点层面的管理情况、审查所关注领域的工作情况。对成效不显著的国有企业,需进一步评估重要岗位的充分性和合规性。政府审计的次重点是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进行“合规审计”,即核查国有企业自身审计项目是否具有全面性,审核程序是否具有规范性,审计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抽样方法是否具有代表性,抽样比例是否具有标准性[4]。

4.2基层企业方面

国有企业的审计重点应致力于基层企业的合规审查,确保基层企业实现审计全覆盖。可通过直接审计的方式重点关注其合规性。(1)全面审查基层企业内部审计计划的全面性、资产与收入的标准性、审计对象的覆盖率、审计程序的合规性。(2)构建专项审计,对企业集团要求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事项开展专项审查。(3)评估基层企业的内部审计执行情况,可通过直接审计方式对所关注的领域进行审查,规避基层企业的审计人员作为企业员工因某种原因无法履行监督职责,对基层企业的审计实施二次管理[5]。(4)提升审计人员能力。国有企业的审计人员应积极利用各种科技手段,通过自主、交际和实践等学习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审计技能和水平,牢牢把握“以物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5)优化审计结果。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基于审计结果,及时落实相关负责人的问题整改,明确问题整改的具体时间和标准,建立问题整改记录,并全程跟进,以保证整改质量。同时,应将问题整改的时效性、彻底性纳入干部考核体系。(6)对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进行升级。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构建非现场的内部审计模式,将此应用于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提高其效率和质量。在投入使用前,应模拟演练内部审计的工作流程,及时解决审计系统存在的新型问题,以提升非现场审计模式的可用性[6]。(7)优化隶属关系。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由企业最高负责人监管,保证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权威地位和话语权。(8)转变工作观念。首先,强化风险意识,利用新型技术提升对各种风险的识别和预测能力,实现早期预防和化解。其次,促使监督与服务并行。基于企业管理和发展需要,与审计对象平等沟通,深入探讨问题的原因,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案,优化协调资源,促进部门间的合作。最后,基于合规底线,强化增值意识,注重提升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和质量。(9)对审计标准进行转型升级。首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应具有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使其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并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生产、项目投资、资金分配等具体环节。其次,构建国有企业审计项目质量审计标准,使其高度规范、统一[7]。

4.3行业协会层面

行业协会作为平衡各企业及相关行业关系的桥梁,能从多方面提升自身影响力。在理论上,行业协会可通过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审计理论,为内部审计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践上,定期开展审计职能教育培训,为各国有企业的审计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培养高质量的审计人才[8]。

5结束语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肩负着监督、评价、咨询和建议之责,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努力适应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期间的各项特定条件,建立新型内部审计系统,重视内外部风险评估,完善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参考文献

[1]王晓.关于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的提升策略[J].上海商业,2022(3):86-87.

[2]温利锋.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助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J].审计与理财,2022(2):22-23.

[3]高文婷.新形势下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的思考[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2(2):14-15,18.

[4]靳征.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价值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22(2):13-14.

[5]孔磊.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完善对策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21.

[6]翟艳艳.A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监督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7]段书麟.基于5M1E分析法的RQ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21.

[8]王一鑫.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协同运行路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20.

作者:马茜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