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定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0:19:50

职能定位范文篇1

内部审计的历史悠久,但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并不算成熟,这主要与内部审计的性质有关。内部审计存在于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与特定的组织制度相匹配,一个组织的内部审计制度在另一个组织中可能很难实行,从而也导致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呈现多样性。当然,多样的内部审计也有一个基本的发展历程。1.内部审计发展的基本历程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以下简称“IIA”)成立,标志着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现代内部审计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用来弥补外部审计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缺陷以及对会计控制确认的不足。这时的内部审计是为低层管理人员服务的,以财产保护作为其主要目的,并帮助管理层解除其会计责任,这时的内部审计采用财务审计模式。当公司治理机制开始完善,会计责任得到强化,外部监管变得严格,内部审计便不再只为低层管理人员服务,而成为高级管理层提高管理效率、经营效益的重要帮手。这时的内部审计开始向管理审计转型。IIA从成立开始,一直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职能等各方面进行着深刻而具重大意义的探索,并推动内部审计向前发展。2001年,IIA将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纳入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这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始。现实中,全球公司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治理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这使得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受到关注,内部审计师自身也通过努力逐步实现转型。2.SOX法案对内部审计职能的影响2002年发生的“安然”、“世通”事件催生了SOX法案,这一法案真正将内部审计从幕后推向了台前。SOX法案已明确赋予内部审计在改善公司治理中的关键角色。Boury&Craig(2005)指出,“SOX法案第404条款可能是使审计师的看门人角色得到扩大的最重要因素,404条款使审计师成为公司治理关键方面的监督者。”SOX法案颁布的同时成立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ublicCompanyAccountingOversightBoard,简称“PCAOB”),这一委员会不仅给审计师增加了法律监督,更提升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地位(Coates,2007)。内部审计在组织内部工作,它变成处理内部控制问题的第一反应者。如果公司不遵守法规,公司的关键职员将面临惩罚。因此,管理人员开始依赖内部审计师的协助,以帮助证明其倡导风险管理和评价内部控制的事实。这些变化代表内部审计师从传统角色到改善公司治理的重大转变。IIA(2003)指出,“内部审计师,被视为风险管理专家,能够期望在未来成为公司的重要、备受瞩目的角色。”因此,成功的内部审计成为公司治理框架中的重要部分(Vallario,2003)。SOX法案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内部审计价值的认识。如果内部审计成功协助公司处理风险和内控事务,SOX法案将是改变人们对内部审计价值期望的有说服力的因素。20~21世纪发生了诸多变化,内部审计也随之改变其审计方法。内部审计目前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归为三个方面:财务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以及经营审计。审计公司的财务、经营、风险管理,可能揭露差距并产生进一步流程改进的机会,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McNamee(1995)说,“新的审计师被当做公司美好蓝图建设的推动者,通过评估企业如何运行良好为公司的前景做贡献。”

二、新内部审计准则对我国内部审计观念转变的影响

2013年8月20日,我国内部审计协会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确立,同时合并、调整了与内部审计职能相关的具体准则,既在思想上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所倡导的理念接轨,同时也与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相衔接。1.内部审计定义的重新确立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新准则将原准则中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改为“确认和咨询”职能,将“审计和评价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扩展为“审查和评价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些变化主要是借鉴了IIA颁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简称“IPPF”)中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通过准则规定,真正从理论上将我国内部审计的地位提升到了完善治理、增加价值的层面,这对于内部审计观念的转变,内部审计在公司地位的提升,将产生一定的影响。2.内部审计职能的整合新准则将内部审计的职能通过具体准则的合并和调整进行了整合。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具体准则进行合并,变为绩效审计准则;将遵行性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以及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三个准则做了调整和补充,成为修订后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这也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相衔接。这增强了内部审计准则在公司中的实用性。虽然我国并不强制在公司执行内部审计准则,但是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修订,使公司在建立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时,可以更大程度上借鉴甚至直接采纳内部审计准则。而在此之前,我国在2008~2010年先后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基本构建了内部控制规范的完整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给企业带来了环境的变化和监管的压力。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应该思考的问题。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提议公司授权内部审计部门协助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那么,在满足监管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时候,公司管理者利用好内部审计师的工作,可能为上市公司带来潜在价值增值,同时,也将带来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而最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及其具体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正是为配合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为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以及对内部审计价值的重新认识搭建了一座桥梁。

三、我国公司内部审计职能发展的现状

新内部审计准则的颁布,体现了我国对于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期望,将从理论上对内部审计的价值做出新的认识和定位,也将影响到具体的内部审计实践。但是,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现状以及内部审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还存在各种问题和障碍,导致内部审计无法迅速满足新准则的要求,从传统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到价值增值型的职能。1.内部审计基础建设状况与其作用发挥不相符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本身的基础建设状况并不理想,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增值作用。大多数组织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很多公司将内审业务外包给专业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兼职人员,而外包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增值型内审人员的平台;在公司内部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存在因隶属关系导致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不强,人员、资源有限等诸多问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很多都是从财务、管理甚至工程等岗位转入内部审计部门的,对内部审计工作谙熟的不是很多,主要从微观层面提供审计服务,很难站在组织整体层面去整合思维和审计方法,难以开展价值增值型的审计业务。2.管理层观念陈旧成为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障碍我国现代公司制度发展较缓慢,企业各项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如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趋于完善,管理手段依然按照原有方式进行,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虽然我国内部审计有很大一部分由董事会领导,却无法在公司发挥除财务审计以外的更多作用。而内部审计在财务领域开展业务的模式,已成为企业的管理层根深蒂固的观念。内部审计部门想要开展更多增值型业务,很难得到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另外,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比较滞后,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的实施更多只是满足形式上和法律上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使内部审计在内控方面的增值作用得不到体现。3.外部法律环境不健全使内部审计增值作用无法体现公司内部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整个大的环境、背景的变化所催生的。我国企业管理层之所以还没有转变观念,除了与自身因素有关,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外部监管和法律环境还不够严格和健全。随着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以及SOX法案的颁布,我国也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深、沪主板上市的公司强制执行,而其他类型的公司并不强制。同时,即使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及其评价信息不符合规定,存在质量问题,所受到的惩罚并不是很严重,这导致公司管理层并不重视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披露,从而,外部因素也无法使内部审计的增值角色得到转变。

四、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重新思考

现代内部审计的趋势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也是新内部审计准则全面修订和重新颁布实施的重要宗旨。但是,目前国际上的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并不明确,在追求价值增值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困惑,使得内部审计的角色更加不清晰。同时,我国因上述因素的影响,还无法全面转型为增值型内部审计。目前,在新内部审计准则的基础上,我国内部审计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坚守传统的财务审计地位,将其范围延伸至内部控制。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条件还不成熟,内外部环境也还不适应其转型。当内部审计的生存还得不到保障时,很难让内部审计实现其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张庆龙,2011)。如果盲目转变,揠苗助长,有可能适得其反,反而使内部审计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还应以财务审计为主,在其基础上,内部审计的范围需要进行延伸。SOX法案颁布之前,安然、世通公司出现重大财务丑闻,内审职能缺失问题严重;然而,在SOX法案颁布后,仍然出现众多财务舞弊的公司,这时的内审人员已将财务审计抛弃,导致公司财务仍然缺乏持续监督。内部审计虽然已涉足众多与财务无关的领域,为管理层提供更高端的服务,但是,内部审计并不再仅为管理层服务,而是为公司整体利益服务。当管理层出现财务问题,损害的是公司甚至公众的利益。这时,则要求内部审计师站在更广泛的角度,实施必要的财务监督,承担其本职工作,为董事会、股东提供增值服务。因此,内部审计财务职能的坚守,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一条明智而必要的道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师可以完全遵循原有的审计思路、方法,而无需进行任何转变。现有的内部财务审计以事后的财务报告审计为主,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财务审计的转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审计业务从财务报告审计向财务决策、财务管理全过程、财务绩效评估等方面转移;第二,除了事后审计,安排更多资源和人力开展事前和事中审计,这样可以将财务监督的时间提前,更有效的防止内部管理人员的财务舞弊行为,使财务信息质量更高;第三,审计范围除了基本的财务领域,还应该延伸到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方面,提高内部会计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的有效性,为公司管理服务。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和评估,奠定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增值作用的角色。2.协助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推动全面的控制理念。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理解的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内部控制(王光远,2007)。IIA指出,内部审计可以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而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监督行为,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提升内部审计的层次,是值得关注的。因此,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简单地把视角放在具体的财务领域,而忽视了更宽广的内控领域,这样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内部审计人员评价组织中各职能领域的内部控制的能力,是其渗透到组织中的重要因素”(Gramling,2006)。SOX法案的颁布和实施,为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我国近年来推出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也要求部分公司在披露年报的同时,披露内部控制及其评价信息。借助于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内部审计被赋予帮助企业营造控制环境的新职责,尤其是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张庆龙,2011)。新准则的修订和颁布,也是期望内部审计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从单纯的业务审计中抽身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实施审计。内部审计师观念和审计理念的转变,需要组织管理层的重视和观念的根本转变。因此,内部审计师首先取得管理层的支持,协助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进行改善和评价,从而为外界提供质量高的内部控制信息。同时,这也反过来增强了公众对公司的信任程度,产生良性的效果。当内部审计师成为管理层的得力助手,成为其经营管理上的合作伙伴,能够促进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作用的关注和重视,内部审计有了更好的组织环境,就能够将全面的控制理念向组织整体进行推广,同时提升内部审计在组织内的地位。

五、结论

职能定位范文篇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乡镇经济实力,才能为广大贫困群众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进而不断满足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对于扶贫工作重点乡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尽快使贫困村庄、贫困农民摆脱贫困,应是全部职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在履行职能的思路和工作方式上,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农村脱贫抓什么,二是农民增收靠什么,三是政府支持帮什么。最基本的是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在交通、住房、饮水、就医、就学以及水利建设、土地开发、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使农村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观。要全面了解农民的生产所需,增收所盼,脱贫所求,定出切合实际的帮扶项目、帮扶规划,并严格按项目要求和规划进度组织实施。乡镇和上级对口帮扶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合作,重点帮助农村搞好帮扶项目的筛选、规划,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指导,督促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进村入户,进行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指导与科技示范,搞好农业产业链条的产中、产后跟踪服务,并要及时提供和劳务信息,搞好经常性阳光就业培训,提高劳务技能,增加外出务工收入。总之,通过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支持帮扶,让农民少走弯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最终达到增收的目的,同时,真正实现乡镇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应对乡镇与县级部门帮扶进行科学分工扶贫乡镇的特点一般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农民贫困化程度高,乡级财政属上级支持型财政,自有收入有限或基本没有,经济实力较弱,对于农村脱贫、农民致富,乡镇的工作主要是协调、指导,特别要扶持典型进行示范。首先,要全面掌握村情、民情,熟知各村的优势劣势、发展状态和群众意愿。其次,应根据各村土地、交通、水利、农业等实际情况,协调、编制好村级扶贫年度规划,对规划重点审查,严格把关,做到规划宜行,操作易行。再次,要充分发挥典型户的引领示范作用,搞好扶贫项目的进村入户落实工作,保证扶贫资金和项目落实到位,并能充分发挥扶贫作用。

县级部门由于拥有相应的资金、物资配置权,在扶贫工作中,应承担起重点角色,县财政、扶贫、农牧、林业、水利、国土、交通等部门,在农民粮食生产、粮种推广、家畜家禽养殖、土地开发、道路建设等方面,要在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农村、农民更多的帮助。县委、县政府要将扶贫任务列入部门考核目标,督促落实到位。

三、应着眼服务型政府建设设置机构

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是提升乡镇履职能力的有效载体。乡镇要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四个方面全面履行职能,就必须以有效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科学设置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

1、精干设置党政工作机构

(1)设置党政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宣传、纪检、武装、工青妇等党群方面和文秘、档案、后勤等机关内部管理方面的行政工作。

(2)设置农业发展办公室,扶贫任务较重的乡镇加挂扶贫工作办公室牌子。主要职责是搞好“三农”服务,协调指导各村扶贫工作。指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

(3)设置财经和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乡镇财政收支预决算的编制和实施、统计和相关经济调查、管理村级财务、推进村务公开、促进乡村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负责村镇建设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镇环境治理。联系基层国土机构。

(4)设置信访和综合治理办公室,与司法所合署办公,形成信访接待受理、基层司法调解化解矛盾、综合治理依法处置的“一条龙”控访维稳体制,整合职能,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基层政权组织“减震器”、“防火墙”的作用,把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落到实处。

(5)设置社会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文化、教育、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就业管理、社会保障、救灾优抚等方面的行政工作。指导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协调联系基层教育、卫生机构。

2、综合设置事业单位

乡镇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创新运行机制,实行政事分开。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享有比较独立的人、财、物管理权,特别是要保证事业单位人员专职从事技术、服务工作,不得随意抽调担负其他行政事务。

(1)设置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按乡镇建制综合设立,负责农业、林业、水利水保、农机、畜牧水产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设置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计划生育的技术服务,落实节育措施,促进优生优育。

(3)设置公共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乡村文化活动,农保、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性工作。

关于垂管机构。为解决乡镇政府“有责无权”、功能缺失的问题,公安派出所要建成一乡一所;国土机构最好按乡镇建制设置,便于依托乡镇处理土地纠纷;法庭、工商所、税务所仍可按区域设立。这些机构在业务上受县级派出机构领导,党务、群团按属地管理,为便于综合治理和控访维稳,派出所、国土所、法庭主要负责人要兼任乡镇综治办副主任,其考核任命应征求乡镇意见,乡镇党委有否决权。

四、应按履职需要改革财政经费供养方式

职能定位范文篇3

一、党员电教职能定位要与时俱进

什么是电化教育?《辞海》定义:“电化教育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或幻灯的放映,向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党员电化教育,顾名思义是对党员开展电化教育。如果囿于这样的定义,党员电教就只是党员教育的一种形式,这一工作理念曾长期指导党员电教,因为党员电教事业就是在党员教育中凸显作用而生的,所以在事业诞生和发展初期这一概念并没有明显悖时。随着事业的发展,人们发现党员电教使党建工作、组织工作有了向社会形象地展示自己的窗口,并且极大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于是,认为党员电教具有党员教育和党建宣传两大职能的观点随之而生,成为当前的主流观点。而事实上,党员电教的作用已渗透于党建工作、组织工作的各个领域,把它的职能定位局限于党员教育和党建宣传也已不合时宜,势必会影响党员电教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所以,对待党员电教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画地为牢”,而一定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党员电教的实际作为来定位职能,

二、党员电教职能定位的依据

1、党员电教的核心任务。这是职能定位的前提。在党的机关专门设立党员电教机构其目的何在?党员电教机构是党组织的电教机构,肯定是为党的工作服务的。但党的工作包括方方面面,党员电教机构要承担所有电教任务吗?回答是否定的,党员电教机构区别于广电部门在于它是为党的建设服务的。党员电化教育机构是设立在党的组织部门内部的机构,接受组织部门的直接领导,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和促进组织工作。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立党员电教机构发展党员电教事业,目的就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和促进组织工作的开展。

2、党员电教的客观功能。这是职能定位的基础。党员电教拥有先进的现代电视制作设备和立体性、高密度的传播网络,物质基础的不断建设为党员电教搭建起日愈广阔的舞台。党员电教作为电教工作与党建工作结合的边缘性工作,其功能是运用现代媒体传播信息,促进党建工作、组织工作。实践证明,党员电教可以在党建工作、组织工作的各个范畴有所作为,将电教手段运用于党建工作、组织工作,是党员电教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之所在。

3、党员电教的工作对象。这是职能定位的基本要素。党员电教发挥作用的途径是信息流通,信息工作要以人为本,我们应该将党员、干部、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纳入党员电教的“信息场”,面向宽泛对象的职能定位才会比较全面。

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认为党员电教工作的职能要以服务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为己任,以信息传播为手段,以具体的人和群体为工作对象,沿着这样的思路来合理定位。

三、党员电教的主要职能

1、开展党员教育。开展党员教育是党组织建立党员电教机构的起因,党员电教是对党员开展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形式,它象一根红线将党员教育管理活动串连和带动起来,故而中组部一再强调要把党员电教作为党员教育的主渠道建设好。对党员开展教育一直是党员电教体现价值的主要方面,也是其最主要的职能。党员电教着重要肩负好三个方面的党员教育任务:一是传播好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二是宣传好先进典型,三是传播好科技文化知识。

2、做好党建宣传。党建工作需要宣传。我们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情况对外宣传,既能在人民群众中树好党的形象,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党建工作社会环境。党员电教应该利用电视台党建栏目、电教播放网络、党建网站等阵地营造舆论氛围,为中心工作“造势”。随着党建工作、组织工作的创新发展,不少工作需要群众直接参与,更加需要对群众进行宣传,如,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干部、村党支部“两推一选”、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都需要发动群众,吸引群众参与。党员电教机构和网络具有开展党建工作宣传的独特优势,对扩大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提高组织工作的透明度责无旁贷。

3、沟通党内信息。推进党内工作的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的必然要求,党员电教任重道远。一是构建党建信息通道。在党建工作、组织工作不断创新的今天,迅速传播好新做法、新经验、新思想尤为必要,党建网站、党员电教播放点等党员电教网络为这种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二是建设干部音像档案。建设和提供人才音像档案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组织部门应该利用电教资源丰富干部人才信息,为用人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职能定位范文篇4

政府绩效评估既是政府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现代民主政治取向下,也是人民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的方法是,评估主体根据各级不同政府以及政府不同部门的职能定位,设定特定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对政府的作为及其业绩进行评估,以测定一定政府或者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作为一个正面对着社会转型以及政府变革的我国政府,开始将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政府管理领域,对于推进我国政府的改革,提高政府治理社会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鉴于我国政府的传统基础以及实现自身变革的使命,在设定我国政府的绩效评估体系中,有两个基础性的问题特别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两个基础性的问题就是:绩效评估的职能定位与民主原则。

强调这样两个基础性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第一,从目前我国政府的实际运作状况来看,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尚未完成,尤其是,如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其任务十分艰巨。第二,根据我们党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贯主张,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向是而且在以后更加是我们推进全面改革的重要任务。而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价值、政府导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都将发生一些变革并趋于完善,而这种变革趋于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对政府绩效的管理。第三,如果不从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出发来思考并设定对于政府的评估体系,那么不仅不能有效地规范政府的行为,而且对于政府的发展从而对于社会的发展还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政府绩效必须以其准确的职能定位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有目共睹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在政府主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政府做成了很多宏大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及其官员似乎又开始滋生政府“无所不能”的心态。于是,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政府职能也由此而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但是,那种“全能政府”的传统和惯性普遍存在于政府文化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所设定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就难以摆脱这种“全能政府”的影响。

从严格意义上说,政府的业绩与成效,是政府存在及活动过程之中通过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而取得的成果。在这里,需要遵循的一个必然的逻辑是:业绩和成效是建立在其准确的职能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解决了政府是什么、应该干什么以及不能干什么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其绩效问题。

在人类的政治发展进程中,有关政府角色和职能的问题一直是思想家讨论的热点。根据传统的政治理论,在关于政府角色和职能的问题上,一般有如下三点共识:一是,政府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主体,以履行公共事务的管理为其基本职能。而所谓公共事务,主要是指维系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范围内的事务,本质上是指社会个人不能管、不愿管、也管不好的那些事务;与此相适应,过多地增加政府的职能,将会使政府的权力过度扩张从而使人民的权利受到侵犯,并直接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执掌的是一种受托的权力,其职能的范围及其行使受到委托人即人民的制约。三是,一个好的政府应该以维系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的善业和人民的道德发展为其基本职责。这种政府职能的一般范围和使命,正是由政府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国家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它“凌驾于社会之上”,其基本的职能正是凭借其这种公共性的权力,协调社会矛盾,缓和社会冲突,将社会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

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尽管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注意到了政府的绩效问题,并且也制定了一些关于政府绩效的指标体系,但是很显然对于上述的原则关注不够。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从政府职能定位的角度来研究政府的绩效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向有一种“政府万能”的理论和实践传统,尽管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至今没有能够解决政府的性质及其职能的根本问题。乃至于到目前为止,政府依然有一种“无所不管”、“无所不能”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

这种传统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不仅影响到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影响到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而且同样也反过来影响到社会成员对于政府的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在将社会发展的正效应归于政府绩效的同时,社会往往也把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归于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这种情况在实际上又导致了政府的负荷日益加重,以及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张。

另一方面,恰恰是有一些传统上公认为是政府职能和责任的领域,我们的政府尚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没有能够引入政府绩效的范围。譬如说,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问题等等。由此我们不可回避这样的严峻现实:在GDP逐年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秩序、两极分化、人伦关系、道德风尚等等的状况却越来越成为当下的关注热点,甚至也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绩效的评估权最终在于人民

政府绩效的评估权最终在于人民,即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赞成不赞成”为准则。

在现有的政府绩效评估工作中,基本上是一种政府的内部管理手段,即评估主体是政府自身,除了一定的政府有一些自我评估以外,一般是上一级政府评估下一级政府。同时,在政府绩效评估中,也偶有一些通过社会评估的某种机制来对政府的专项工作进行评估的方法。

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一个具体的政府或政府部门是否有绩效、到底有多大的绩效,其最有发言权或评价权的只能是人民。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对于不同政体的评价时就曾说过,对一桌菜肴好坏的评价权应该在于食客而不是厨师,对一座房屋好坏的评价权在于住户而不是建筑师。这个道理也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对于政府绩效评估的一个基本原则。人民具有对于政府绩效的最终评估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诚然,不同层次、不同地方甚至不同部门的政府应该具有关于其绩效的不同要求,但是对于任何政府的绩效都应该遵循这样的评价原则,那就是:政府及其部门的作为和效果是否得到了最大多数人民的认可和赞同。通过人民群众对于政府及其部门之绩效的认可和赞同的评价机制,既可以非常直接地将政府及其部门的行为规范在正确的宗旨范围之内,也可以非常客观地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绩效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政府绩效评估的“政治账”与“经济账”

从政府绩效评估的民主原则看问题,政府及其部门的绩效还应该始终与成本相联系,离开了成本谈绩效,这是毫无意义的。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的政府非常注重政府管理的成本意识,用我们的话语来说,政府管理既要算“政治账”,也要算“经济账”。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说,纵然一个政府或者政府部门干出了许许多多的光辉业绩,但是如果其花费了很大很大的成本和代价的话,也不能视为其有良好的绩效。而且,这个所谓成本和代价既包括了有形的钱财等等成本,也包括了无形的精神成本和社会成本。

传统的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差别,尤其明显的区别是,企业管理以盈利作为其行为的宗旨,而政府管理不能以是否盈利作为其行为的或者是制定政策的依据。尽管现代的政府管理并没有改变其公共管理的性质,因而依然以其非盈利性政策目标为其行为的依据,但是,现代政府管理也已经越来越注重其管理的成本问题。

当然,政府绩效与成本的问题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譬如说,仅就绩效而言,究竟哪些方面的绩效才体现为一个政府或一届政府的执政之业绩,或者是哪些成果和效率能够反映这个时期或那个时期政府的绩效,这本身是需要主观设定的。通常来说,人均GDP的增长、公民政治权利与社会权利的实现程度、治安状况与犯罪率、社会福利指数等等,都可以被视为政府及其官员的政绩范畴。而执政的有形成本主要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执政所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之总和。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时候一定的执政主体在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以后,其“产出”的效率不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能够被认定。如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根据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就很难对此作出关于效益的评估。诸如此类的问题说明,政府及其部门的绩效评估体现出非常复杂的状况。

职能定位范文篇5

一、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

现代教育中心主要是由早期高校的计算机中心或网络中心更名而来,随着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教育中心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尤其是通过掌握现代化教学操作技能进行更便捷的专业教学。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主要分为以下方面:①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职能;②管理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实验室等;③对教学专业课程的录制,宣传片的拍摄等;④对校园网络、服务器、教学设备等的维护和管理。

二、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发展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教学资源管理的要求,现代教育中心如何科学合理的整合庞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如何使其职能更大发挥,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如何变革和创新,更好应用于教学,更好提升教学质量以服务大众关与现代教育中心职能定位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教育中心职能定位缺乏规范性,在高校教学资源平台的共享与建设方面存在欠缺。而且,高校教学资源平台之间同样缺乏一定程度的关联,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信息共享。另外,对于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与其他的职能机构的职能存在重叠的现象,由于现代教育中心对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较为迅猛,教学模式不断变革,教学管理方式不断发展,教学基本器材不断改革和创新,更多新兴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的智能领域。还有,现代教育中心定位为辅助教学机构,教育技术人员作用不断弱化,难以发挥现代教育中心的根本职能[1]。因此,高校现代教育中心应面对新的挑战,深刻分析和思考现代教育中心的职能定位。

三、高校现代教育中心职能定位的创新

(一)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职能。高校现代教育中心在传统职能中增加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职能,高校现代教育中心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强全校的教育技术培训的推广、宣传,更好地提升高校全部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水平。高校现代教育中心能够多层次、分阶段进行针对性教育技术教学,提供大量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建设网上培训平台,对于教学资源平台的应用也不断深化,更有效地进行学校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更好体现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职能。(二)丰富现代公共教学资源职能。现代教育中心对教学资源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应充分考虑高校各个院系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学校各个院系的实际教学需求,统一整合教学资源,不仅要符合学校整体的教学设计,还要对不同的需求和建议进行及时更新,对公共资源平台的共享和建设进行宏观性的把握。其次,对于现代教育中心的创新建设,应该结合高校的资金,整体的发展现状,制定可操作、科学合理的公共教学设备的预算,更好地进行公共教学设备的规划。最后,现代信息技术中心应充分发挥高校校园内的资源共享作用,通过对不同的教学设备,根据科学的技术设计规范,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规范编撰技术设计。(三)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平台职能。首先,在高校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发展“互联网+”教育,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和微课教学视频,不断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不同专业的课堂实践。其次,通过多媒体平台的建设,高校教学逐渐引入视频公开课、公益性讲座、精品课程、公共网络课程教学等,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健全网络课程教学体系,例如,MOOC(慕课)教学,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服务能够全天候,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此时的现代教育中心职能从辅助教学手段逐步成为课程主导的必备手段,并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中心的基础性作用[2]。

四、结语

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已经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首先,应该摒弃现代教育中心的教学辅助单位理念,转变现代教育中心的职能定位,把握新的职能定位,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规划教学资源,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资源共享化,职能多样化,手段多元化,为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李庆华,施芝元.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新型职能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6):47-51.

职能定位范文篇6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

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宏观经济调控,二是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三是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培育市场体系,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因此,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准确定位,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前提,以下对此进行探讨。

一、发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意义

(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区域不均衡性,体现在城镇经济水平高于农村,省会重点城市经济水平高于边远城市,沿海地区经济水平高于内陆地区。在此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难以兼顾效率和公平。政府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拓展经济发展带,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给予扶持和帮助,最终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二)加快经济产业转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化趋势越加明显,体现在市场分工细化、产销环节密切关联,产品的加工生产需要多个企业共同完成。基于此,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保证产业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可以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继而推进产业化生产。(三)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政府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才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实现科学合理的发展,适应经济发展趋势,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组成和定位

(一)管理职能的组成。第一,宏观管理职能。简单来说,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作用,是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市场经济进行引导和控制。国外经济学家研究认为,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上,应该推动市场经济稳健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公平性,确保各种经济政策的实现。第二,微观管理职能。政府在微观经济的管理上,主要是针对商业、工业等经济活动的企业或个人进行管理。管理手段是干预需求、供给、产品市场等,保证市场资源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垄断现象。有学者研究认为,微观经济管理就是公共供给、公共引导、公共管理,分别对应税收、政策干预、市场活动监管等。(二)管理职能的定位方法。第一,分析经济条件。随着经济体制变革,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范围不断扩展,但终极目标依然是适应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当前经济管理现状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针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应该采用基本经济手段;针对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应该满足社会事业的发展需求。而且,职能定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避免经济发展失衡。第二,主体视角出发。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确定,应该站在主体视角进行划分,如果职能范围有所限制,那么就会造成管理不均衡的现象。举例来说,如果市场运作良好,或者企业经营发展良好,本不需要政府参与管理工作。然而,如果政府不进行微观经济管理,就可能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因此,职能定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市场运行机制并不断完善,保证稳定的运行秩序;二是加大市场监管,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对市场进行整顿和维护;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发展的稳定性。第三,职能视角出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既是市场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政府对于市场的管理,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要想充分发挥管理职能,除了广泛管理之外,还应该对市场进行准确定位,明确管理范围。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调控,应该从经济、法律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三)管理职能的定位问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不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错位。没有发挥出政府的管理价值,引导工作无效,工作目标不明确、职能划分混乱等,严重影响市场经济发展。二是越位。政府不仅行使自身职能,同时管理着自身职能以外的工作,例如面对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的工作划分不清晰,就会影响市场经济的规范化。三是缺位。本该政府管理的工作却没有管理,导致管理职能成为一种摆设。举例来说,政府应该开展公共服务工作,通过检查保证产品质量,然而实际工作中质量检查不到位,难以保证产品安全。如此,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继而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三、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定位策略

(一)遵循科学原则。第一,适度性原则。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分析时展特点,了解市场发展的需求,充分考虑各种相关要素。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定位,应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所谓适度性原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政府应该加强公共服务,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阻碍。第二,发展性原则。所谓发展性原则,就是经济管理活动不能局限在一时,应该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终极目标。政府对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定位时,应该考虑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分析人们的生活需求、经济发展的需求,创建文明民主的生活环境,促使各种经济活动有序开展,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二)完善法律规范。市场经济也被称之为法治经济,经济体制内部的竞争具有自主性、公平性的特点,受到政府的管理和约束较少。因此,政府要想对市场经济加强管理,前提条件是构建法治社会,通过完善法律规范,加大法制工作的执行力。一方面,法治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任何法律制度的制定和颁布,均要具有权威性、严谨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要想发挥出法律规范的最大作用,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合理利用法律条款管理市场活动。(三)构建服务型政府。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管理活动的开展,应该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在此大背景下,政府应该从以下方面改变工作方式:第一,改变对所有经济事务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适当放开社会资源的控制,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在竞争的同时实现改革和创新。第二,管理工作要以市场为中心,确保政府和市场处于平等地位,向市场活动提供监督、服务、管理。第三,加强政府和市场主体的沟通,采用动态监督的模式,了解市场发展的趋势,预测市场发展的需求,通过全程管控,确保市场发展处于正确的方向,避免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四)创新管理制度。其一,借鉴成功管理经验。在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政府应该提高决策能力,更新执政理念,其中创新经济管理制度是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然后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两者结合实现改革创新目标。举例来说,合理分权能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纠正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其二,强化宏观调控力度。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也凸显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性。对此,首先要制定长期发展指导策略,保证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正确性,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另外要实现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的均衡性,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差的地区,加强政策支持,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其三,弱化微观调节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政府在微观经济上的调节功能应该适当减弱,虽然目前该项功能在不断弱化,但是并没有从中完全走出来。对此,针对市场经济发展有利的资源,应该放手还给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落实政企分开原则,避免部分人员在管理中谋取私利,危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结束语

发挥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有利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经济产业转型,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当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定位,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等情况,基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职能定位应该遵循适度性、发展性原则,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构建服务型政府,并创新管理制度,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斌.基于衍生职能界定的政府会计角色定位研究[J].会计研究,2014,(1):28-34.

职能定位范文篇7

一、党员电教职能定位要与时俱进

什么是电化教育?《辞海》定义:“电化教育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或幻灯的放映,向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党员电化教育,顾名思义是对党员开展电化教育。如果囿于这样的定义,党员电教就只是党员教育的一种形式,这一工作理念曾长期指导党员电教,因为党员电教事业就是在党员教育中凸显作用而生的,所以在事业诞生和发展初期这一概念并没有明显悖时。随着事业的发展,人们发现党员电教使党建工作、组织工作有了向社会形象地展示自己的窗口,并且极大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于是,认为党员电教具有党员教育和党建宣传两大职能的观点随之而生,成为当前的主流观点。而事实上,党员电教的作用已渗透于党建工作、组织工作的各个领域,把它的职能定位局限于党员教育和党建宣传也已不合时宜,势必会影响党员电教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所以,对待党员电教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画地为牢”,而一定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党员电教的实际作为来定位职能,

二、党员电教职能定位的依据

1、党员电教的核心任务。这是职能定位的前提。在党的机关专门设立党员电教机构其目的何在?党员电教机构是党组织的电教机构,肯定是为党的工作服务的。但党的工作包括方方面面,党员电教机构要承担所有电教任务吗?回答是否定的,党员电教机构区别于广电部门在于它是为党的建设服务的。党员电化教育机构是设立在党的组织部门内部的机构,接受组织部门的直接领导,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和促进组织工作。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立党员电教机构发展党员电教事业,目的就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和促进组织工作的开展。

2、党员电教的客观功能。这是职能定位的基础。党员电教拥有先进的现代电视制作设备和立体性、高密度的传播网络,物质基础的不断建设为党员电教搭建起日愈广阔的舞台。党员电教作为电教工作与党建工作结合的边缘性工作,其功能是运用现代媒体传播信息,促进党建工作、组织工作。实践证明,党员电教可以在党建工作、组织工作的各个范畴有所作为,将电教手段运用于党建工作、组织工作,是党员电教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之所在。

3、党员电教的工作对象。这是职能定位的基本要素。党员电教发挥作用的途径是信息流通,信息工作要以人为本,我们应该将党员、干部、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纳入党员电教的“信息场”,面向宽泛对象的职能定位才会比较全面。

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认为党员电教工作的职能要以服务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为己任,以信息传播为手段,以具体的人和群体为工作对象,沿着这样的思路来合理定位。

三、党员电教的主要职能

1、开展党员教育。开展党员教育是党组织建立党员电教机构的起因,党员电教是对党员开展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形式,它象一根红线将党员教育管理活动串连和带动起来,故而中组部一再强调要把党员电教作为党员教育的主渠道建设好。对党员开展教育一直是党员电教体现价值的主要方面,也是其最主要的职能。党员电教着重要肩负好三个方面的党员教育任务:一是传播好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二是宣传好先进典型,三是传播好科技文化知识。

2、做好党建宣传。党建工作需要宣传。我们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情况对外宣传,既能在人民群众中树好党的形象,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党建工作社会环境。党员电教应该利用电视台党建栏目、电教播放网络、党建网站等阵地营造舆论氛围,为中心工作“造势”。随着党建工作、组织工作的创新发展,不少工作需要群众直接参与,更加需要对群众进行宣传,如,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干部、村党支部“两推一选”、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都需要发动群众,吸引群众参与。党员电教机构和网络具有开展党建工作宣传的独特优势,对扩大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提高组织工作的透明度责无旁贷。

3、沟通党内信息。推进党内工作的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的必然要求,党员电教任重道远。一是构建党建信息通道。在党建工作、组织工作不断创新的今天,迅速传播好新做法、新经验、新思想尤为必要,党建网站、党员电教播放点等党员电教网络为这种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二是建设干部音像档案。建设和提供人才音像档案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组织部门应该利用电教资源丰富干部人才信息,为用人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职能定位范文篇8

论文摘要:文章从政府在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中的霸主地位、职能转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三个方面出发,对政府的公共信息服务重新定位进行全面论述。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服务政府信息服务

出于公共利益代表的身份,政府长期以来自然地成为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并致使政府信息资源等同于公共信息资源,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府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自治程度的提高,国家与社会在信息资源服务范围、手段、理念等方面日益分化,继续沿用政府单方面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来代替整个公共信息服务,显然有失偏颇。因此,我们需要对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的范围重新定位。

一、假设

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鉴于政府掌握了社会信息资源的80%,其信息来源之多、范围之广和内容之丰富是其他组织难以比拟的,各种政务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和决策咨询信息等,也主要由政府调控;因此,在传统认识上,有把政府信息服务等同于公共信息服务的趋势。

笔者先假设:公共信息服务=政府信息服务,且政府是公共信息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则目前公共信息服务(或政府信息服务)应达到以下状态:(1)公共信息服务类型多样。大略而言,有信息开发服务、信息传递与交流服务、信息加工与服务、信息提供与利用服务、用户信息活动组织与信息保障服务、信息检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遵守开放原则、便民原则、效率效益原则、公平原则、免费原则和平衡原则。(2)公共信息服务客体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内容的多样化和载体的多样化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不仅有与政务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源,还有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信息;从载体上看,不仅有传统纸质载体的信息资源,还有现代数字信息资源。(3)公共信息服务方式的多元化。被动服务与主动服务并存,普遍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

二、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

在我国,现有的政府信息服务基本属于自产自销型,往往定位于自我服务,内部使用;且部门纵向容易横向难,管理容易服务难,缺乏面向社会进行信息收集、管理和信息的意识和规范。对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创新政府信息服务观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资源、服务过程和服务技术。兹针对前面提及的应该达到的状态,试逐一分析:

首先,公共信息服务类型应多样,而政府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十分有限,面向公众的服务往往局限于政府法规、文件等静态信息的公告,浅层次信息服务居多,深层次信息开发明显不足。

其次,服务客体应呈现多样性,而政府信息服务对象却呈现单调性。以前基本上属于自产自销性质,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行政系统内容的决策型用户。因此,工作落脚点必然集中在政府行政系统内,而且仅仅固定在特定的工作人员与部门间。面向社会的综合类信息服务则停留于形式化、表面化甚至是突击化阶段,尤其是对企业在生产战略、市场开发及前景预测等方面缺少有针对性的信息指导。

最后,公共信息服务方式应多元化,而实际情况是,政府已习惯于以领导者身份自居,缺乏信息深加工的主动服务和纵深服务,也少有面向众的自觉信息提供;除宣传功能外,政府信息服务的指导功能、监督功能、咨询功能等十分薄弱。

三、重新定位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前面提到的假设(公共信息服务等于政府信息服务,且政府是公共信息服务的唯一提供者)不能成立。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的地位。

1、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霸主地位的重新定位。

尽管传统理论认为,政府是公共权利的代表和公共服务的主体,公共信息服务只能由政府来提供;但公共信息内容的广泛性和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服务主体应从政府拓展到其他社会公共组织。同时,“公共性”的本质内涵也从另外的角度决定了:公共信息服务的客体和任务,是根据公众信息需求提供信息服务。这样,公众对信息提供的满意度就成为衡量信息服务效果的关键尺度。所以,无论哪一类组织,只要能够准确、快捷地提供公众需要的信息,就易于形成组织与公众的双向信息沟通与回应机制,这也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前提条件。

换言之,应形成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和第三部门为补充的公共信息服务多元化模式。即:(1)政府提供与政府公务活动有关的信息资源。如:政治选举信息、国家安全信息、人事行政信息、财务行政信息以及政府机关管理信息。(2)出于企业声誉、竞争以及产品策划需要,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利益化过程中,企业可以向社会提供的符合公共利益的信息。如:企业资信信息、产品质量信息等。(3)第三部门可以提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公共事务信息。如: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的信息、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2、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职能的重新定位

我国学者岳经纶曾经撰文总结了政府在公共行政、公共政策价值取向调整过程中的管理观念变化。他认为,引人注目的转变表现在:(1)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即政府不是全能的社会资源配置者。(2)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即政府行政的本质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管制只是服务的基础。(3)维持行政向创新行政转变,即政府官员要积极创新,克服不作为的被动心态。(4)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即政府要根据法定规则而不是长官意志进行决策、行政。(5)“效率淡漠”向“效率至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而第二点和第五点势必以公共信息服务的推进为基础和前提。因此,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应由“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从宏观上对各类信息服务进行规划协调和整体调控。

3、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服务广度和深度的重新定位

政府信息服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面向机关内部的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提供服务(以下称作外向型政府信息服务),二是面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服务(以下称作内向型政府信息服务)。

笔者认为,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特征在于其权威性和控制性,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则带有私人性和营利性动机,而第三部门信息服务的特征是其民间性和自治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遵循信息流动规律,理想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第三部门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社会系统,而不是传统政府独家垄断的行政管理活动。虽然政府信息服务范围广泛,但政府可以让渡一部分服务内容或者服务权利给企业和第三部门。(1)从服务广度来说,政府只需提供与政府公务活动有关的信息资源,如政治选举信息、国家安全信息等政策性信息;关于社会公共事务性信息则可交由第三部门或NGO机构办理;而与企业利益挂钩或者出于企业声誉、竞争以及产品策划需要向社会提供的符合公共利益的信息,可由企业独立承办。(2)从服务深度来说,政府可把凭借自身优势把重点集中在信息的收集、整理、传播工作上,而对于信息的整理、加工、开发等需要深度挖掘的工作可让渡给企业办理。只是对于需要保密的信息,政府应与企业以契约的形式加以约束。

职能定位范文篇9

[关键词]旅游业市场化政府职能定位四川省

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采取了政府主导、超前、推进型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此种发展战略功不可没。但在旅游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和加入WTO后的今天,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究竟应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该行使何种职能,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起何种作用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值得做深层次的探析。

一、旅游产业及其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业是旅游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目前,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旅游业是否算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部门以及由哪些部门组成还没有明确定论。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旅游业确实是一项实际存在着的产业,它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加入WTO,由政府包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逐渐被打破,景区(点)的开发和经营将通过经营权的转让(四川雅安的碧峰峡开发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或拍卖进入外商和民营经济经营领域,景区(点)将成为一个产业,即“景点业”。它与旅行社业和住宿业一起构成旅游业的“新的三大支柱”。

旅游是牵连性极大、关联度颇高、全民参与的文化性的经济产业。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对餐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部门和行业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加之旅游乘数效应,可以极大地刺激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彰显其重要性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旅游业在政府主导下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政府在旅游业市场化过程中的某些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行为,表明政府的职能定位还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就四川省而言,在旅游业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而导致的主要问题是: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精品打造不够,旅游产业要素整合不力;旅游投入不足,宣传促销手段单一,力度小;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旅游消费者权益遭受严重损害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我省在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中的巨大障碍。

二、旅游业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诸如扩大就业、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引起物价上涨等不利影响。所以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遏制旅游业发展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利用其正面效应,以服务于社会,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产业发展所处阶段不同,政府职能的侧重点各异。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一届大会曾就国家旅游组织的作用达成一致——国家旅游组织的职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期,肩负开拓者的职能;在旅游产业逐步兴起和蓬勃发展时期,承担规范者的职能;在旅游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时期,肩负协调者的职能。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现阶段,政府所承担的主要是市场规范者的职能。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市场在旅游经济中的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在配置旅游产业要素中的基础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利用市场经济规律领引旅游产业的发展。

1.在行使职能的范围上,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

旅游业是一种涉及面极广、关联度极高的综合性产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政府主导”不是“政府主干”、“政府主财”,也不是“政府主宰”,更不是事无巨细,任何事情全由政府来进行管理。因此,必须准确界定“主导”的内涵。所谓“主导”,应体现在制定政策、完善旅游法制、搞好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宏观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领导和协调,但政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的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要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在行使职能的性质上,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实现由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的变革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管理企业的“长官意志”色彩浓厚,不是政府服务企业,而是企业服从于政府,以致旅游企业在市场面前,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但没有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反而失去了许多市场机会。面对中国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加入WTO对旅游业的冲击,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创造一个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服务于旅游业。在职能行使的手段上,应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用法律法规而不是“长官意志”管理规范旅游产业,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随意性和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例如,中央政府先后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行政规章。为了加强执法工作,使旅游法规得以贯彻实施,国家旅游局于1995年7月成立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为行业执法提供了保障。为防止不当执法和保护游客的权益,依据《行政复议法》,成立了国家旅游局行政复议委员会。依法治旅不仅需要中央出台法律法规,而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出台与中央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并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在行使职能的方式上,由传统“管企业”向“管行业”的体制转变

有些人认为“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主宰”。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完全操纵旅游市场的运行,政府不但管理市场,还直接投资旅游业,景点开发、经营和管理更是由政府来“包办”。而政府直接投资办旅游企业、开发景区(点),往往产生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的通病。政府部门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企业微观管理上,导致该由政府部门管的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方面却管理缺位或不到位。加上经营机制的落后,旅游企业应有的效率和活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展示。为了有效地发挥政府管理旅游业的职能和构建更有利于市场竞争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要求政府基本上退出微观领域对生产经营性企业的参与和干涉。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不应再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从管企业转变到管行业上来。作为旅游产业的主管部门,应在各级人民政府指导下制定本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完善行业法律法规,使行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行业的宣传和促销,搞好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抓好旅游资源的调研和保护工作,协调好内部及与其他行业的关系。采取规范、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和审批等管理手段,确保旅游行业的健康、规范化发展。

三、四川省政府部门旅游管理职能的定位分析

根据上面的论述,结合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四川省政府旅游管理职能应定位在如下六个方面:

1.法规政策制定和完善

政府在一个自由企业系统里最大的作用就是鼓励商业自由和为整个社会提供基本的规则和条例。目前四川省旅游行业法规主要有《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四川省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条例》、《四川省旅游景区景点讲解人员管理办法》、《四川省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旅游发展的政策主要有《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的通知》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虽说四川在旅游产业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制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和2010年建成全国旅游经济强省的要求,支撑和保障四川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有些旅游活动领域还存在无法可依、无政策可循的现象。例如较突出的“黑社”、“黑导”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与法规不完善无不关系。因此,应出台相关管理条例,严格规范旅行社的经营活动和导游人员的行为。在法规建立和健全方面,应形成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旅游法律法规体系。由政府牵头,组织旅游、工商、物价、交通、林业、计划、环保等部门,研究和制定四川省旅游发展的有关政策,实行政策上适度的倾斜与支持。同时加大执法力度,联合工商、公安、交通、物价等政府职能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进行综合执法,铲除“黑社”、“黑导”,杜绝欺客宰客、质量欺诈等现象,彻底扭转四川旅游市场混乱局面,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为游客营造清洁、舒适、健康、安全、优美的旅游环境,促进四川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四川旅游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建设取得骄人成绩,已形成公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境内建成了15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三州通县油路也已全部完成,旅游景区公路不断完善。航空方面,九黄机场已通航,双流国际机场吞吐能力大为增强,建成了泸州、宜宾、西昌、广元、绵阳等二级机场。旅游目的地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通信系统较为完善。为了跟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脚步,四川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应集中在如下方面着力:(1)交通。建设通往主要景区的以高速公路、航空为主体的快速旅游通道,积极发展铁路和水运交通,形成安全、高效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与周边景区(点)和相邻省区市的出入通道,形成旅游干支线交通网络,并适时开通成都至美洲、欧洲等西方主要客源国的国际航线。(2)通讯。现阶段主要指导通讯部门建设和完善各旅游景区的通讯设施和设备,逐步实现主要景区和黄金旅游沿线无障碍通讯和通讯无盲区,确保旅游景区信息畅通、快速。笔者今年暑假去九寨沟考察,发现无线通信服务及设施就不甚完善。(3)指导、帮助水、电部门完善旅游景区的供电、供水系统,满足旅游发展对水、电的更高需求。

3.投资决策导向

政府在投资方面的主导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引导投资方向;二是投资基础设施;三是指导开发新的景点。虽然新景点的开发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去解决,但政府需要在开辟渠道、总体规划、建设原则这些方面加强投资引导和管理。因此,政府应由投资主体变为投资顾问,指导与帮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在这方面,四川省政府部门可以发挥自己强大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搞好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的可行性报告和旅游市场的调查,为旅游企业尤其民营旅游企业提供投资咨询,帮助其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由管制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扮演好为旅游企业服务的角色。

4.旅游资源保护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四川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禀性高,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数量仅次于北京。由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确保四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企业作为“经济人”,必然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在对短期利益的追逐中造成对资源的恶意毁损,保护旅游资源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低。在这方面,政府特别是四川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严格监督、检查和指导旅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经营活动,切实保护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

5.形象策划和市场推广

现在已进入形象至胜的时代。旅游目的地形象开始成为其旅游发展的显因素。从旅游需求方式来看,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除了考虑时间、距离等旅行成本外,越来越重视旅游目的地形象。因此,旅游目的地要特别能够增强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竞争实力和自身吸引力的形象因素,即重视旅游形象的策划(imageproject-ion)、塑造(image-building)与推广(image-promoting)。除了加强国内形象策划和市场推广工作外,更要向海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促销。四川在这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例如,在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方面,四川名列西部各省区第一,却在接待入境旅游方面落后其他省区。

从上面两个表中可以看出,四川无论在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还是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方面都比云南、陕西、广西差,这和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深厚的旅游资源大省极不匹配,重要原因之一是宣传投资少、推广力度小、手段单一、宣传效果差。而云南省本着“好酒还要勤吆喝”的意识,借助1999世博会、昆明国际旅游节、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和各种民族节庆及会展活动,树立起自己良好的旅游形象,采取有效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吸引了众多的海外内游客。《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着重强调了四川的国际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由国内游为主向国内游与入境游并重转变。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四川要在继续稳定与扩大传统旅游客源的同时,增加投入,开展对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俄罗斯等新兴客源市场的宣传,争取更多的客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四川涉外旅游上新台阶。例如,可以在传统主要客源国和新兴市场设立旅游办事机构和旅行社分社,举行大型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邀请旅游中间商考察,宣传与展示四川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6.旅游环境培育

职能定位范文篇10

关键词:地方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定位;体制构建;导向转移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建立健全高效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科技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1]。我国当前更是把科技创新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建设加以安排部署。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中[2],就对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重构和明确。科技计划逐步由条块分割转为统筹规划,这标志着我国科技计划体系和科技管理模式进入了新的历史变革时期。在这一新模式下,地方政府如何准确定位自身职能,如何调整部门结构以适应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保证自身在科技管理工作中既不“失位”更不“越位”,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科技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管理主体单一化。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科学技术资源,拥有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发展法规政策以及科技活动投入的绝对权力”[3],这就使得政府成为科技管理的主要执行者和安排者。这一职能定位,使得政府在科技管理上享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和权限,使得管理主体单一化。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最为直接的工具就是法律的执行、政策的制定以及行政命令等“权威”管理工具,管理往往是单向型的。单一化的管理主体和“权威”化的管理工具,使得科技事业的发展更多的掺杂着政府意志,使得政府与科技发展主体之间先天的不对等,形成了命令与服从的上下级关系,背离淹没了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消费者是市场主体,企业是生产经营主体,消费者是消费需求主体,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按照现行的治理理论,“国家是一切社会团体的联合体,只是分享权力的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个,不是最高的联合体[4]。”因此,政府也仅仅是公共事务多元治理主体中的一个,并不代表全部,与其它治理主体间是平等的关系。科学技术管理作为国家一项公共管理事务,治理主体也呈现多元化,既包括政府、科研单位,也包括企业、个人。当今科技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和日益复杂化,更多的需要多元主体的密切协作和有效配合,决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单一权威管理。单一权威管理会导致管理的任性和膨胀,将导致管理效率和科技发展主体创新活力的下降。(二)管理职能不合理。1.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体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涉及科技发展的各个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每申报一项科技研究项目或课题,往往需要在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委等几家部门间来回请示汇报,同质管理、交叉管理现象严重。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部门设置存在条块分割和职能交叉等弊端,导致政府在科技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存在协调不足,不仅是部门间缺乏联动,甚至有的部门内部也存在协调联动不和谐等问题,这就使得有限的科技资源无法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由于各个部门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不同,会各自从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出发[5],各自制定发展计划和规划,直接从财政机构获得独立预算,致使科技资源出现重复配置、闲置浪费、多头运转等现象,导致有限的科技经费被多头立项、多头管理、多头截留。2.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缺失当今社会普遍强调精简政府职能,特别是党的以来,政府职能改革力度更是前所未有。但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地方各级政府对科技事业管理习惯于事无具细,具体到每一个科技项目或课题的立项[6],都由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进行设置或提出。长期受这种计划思维和"权威性"思想的影响,久而久之地方政府对科技事业管理习惯运用行政命令式管理。各级政府在进行科学技术管理中,习惯性地对科技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行政干预管理,将科技活动的具体领域和微观环节全部纳入到自身的“保姆式”管理范围之中。这种管理模式下,不仅效率低、收效甚微,还造成巨大浪费。科技活动应该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中,让各主体发挥自身优势作用,相互协调配合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的过多干预、过多管理,不但没有有效地推动科技发展,还给科技活动主体不同程度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因此,要加快推动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削减政府对科技管理事业的微观管理和行政干预,树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将主要精力放在诸如政策制定等宏观管理上,最大限度地弥补市场失灵弊端,为科学技术发展主体创造更多的创新发展空间,为各个科技发展主题提供更为平等自由广泛的平台。3.职能同构严重多数地方政府在科技管理方面,一味按照中央部门机构设置,未形成合理的职责任务分工,导致职能同构现象较为突出。这也使得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很大程度上都是延续国家科技部管理职能,地方优势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地方的特点。科技部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发展战略的制定谋划、科技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科技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科技经费的预算和使用管理等方面,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模式设定了职责任务。这就使得国家的战略谋划和地方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国家层面的职责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科技发展的需求,受这一需求限制,地方的科技发展特色不能够充分展现,影响地方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导致科技资源的浪费。(三)管理机制不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在概念上把政府科技管理等同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习惯性地通过科技计划项目来推动科技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长期的决策和运作过程中,很少兼顾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科技管理部门习惯把大量的诸如课题、经费等科技资源分配给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没有对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把握,偶尔的应用研究开发也将目标定位于先进的技术指标上,导致研究成果往往与需求脱节,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产品和规模化的科技产业[7]。

二、当前形势下我国地方政府在科技管理方面的职能定位

(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科技管理方面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当今时代,各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创新竞争中的地位决定着各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科学技术创新已成为当前各级科技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1.国际形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创新是最大推动力[8]。近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80%以上是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获得的,科学技术竞争已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受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演变为以科技创新为带动的区域间的竞争,区域性科技创新成为地区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9]。美国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整体环境处于低谷状态,各州政府强烈意识到要增强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就必须长期投资科技。19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各州长就自发组建了“技术创新工作组”;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又相继组建了州长常设工作委员会,即州际科技委员会。自20世纪90年代幵始,州政府又达成了“联邦—州—工业的紧密联系对于长期经济发展作用是根本性的”一致观念,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涉入面越来越宽广。如今,美国各州对于科学活动的参与性都大大加强,普遍设立了州的科技主管机构。同时,为了深入加强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合作,美国政府还了“美国第三个世纪的科学、技术和州”的重要报告,并在报告中指出要以州的技术合作项目为标准。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美国政府不仅注重与联邦政府的科学技术合作,更是提升州际之间的项目合作关系,进一步增强科技活动的竞争优势[10]。2.国内形势在2006年我国全国科技大会上就提出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创新型国家。为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这一目标,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自上而下进行了深刻变革,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为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2014年9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要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和管理制度。这一创新体系和管理制度,不仅注重强调整体布局,更加强调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了聚焦资源配置、集成攻关的创新管理体制。受这一体制要求影响,必然要强化对地方的科技管理职能定位。上海浦东新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近年来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来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已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科技自主创新道路。浦东不仅建立了完善的科技政策体系,涉及科技投融资、科技基金、科技认定、财税补贴、科技园区、科技奖励、成果转化、人才队伍、专利资助、综合政策等10多个体系,从1992年设立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到2004年设立“慧眼工程”专项资金,到2006年扶持留学生人才创业,到2009年推出企业家创新领导力发展计划专项资金,再到2012年出台知识产权资助政策和科技认定相关政策体系,可谓政策细、内容广;而且,注重科技资助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科技奖励、科普补贴、自主创新示范区、股份制改造资助、知识产权资助、服务平台补贴、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科技专项配套、孵化器资助、市场推广、高技术服务业资助等近20个领域的资金;还通过吸引、鼓励外地研发机构向浦东聚集、开展前瞻性专利分析、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升企业家创新素质、完善服务环境等政策的落实,积极推动科技发展自主创新[11]。(二)当前地方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能定位。地方政府的科技管理职能着重应定位在科技政策的制定、运行秩序的维护、创新环境的培养、社会资源的整合等方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政府发挥好其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加强要素间的的协作配合,努力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间的作用平衡,弥补市场在“失灵状态”下的资源浪费。1.把握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科技活动的主体特别是投入主体是政府和企业,这就首先要求我们理清政府和企业在科技管理活动中参与的程度。现实生活中提供的科技产品,根据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单纯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和单纯私人领域科技产品[12]。纯公共领域的科技产品主要是公共投资也就是政府投资生产的,这就要求在决策上,政府要进行公共决策,接受公共监督;管理上,政府要秉持公开、公平、透明。准公共领域的科技产品,如应用研究、战略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是为了地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一般情况下是由政府投资,由于个人或企业也可以从中受益,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为了局部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参与进来共同投资,一方面享受其相应的权益,一方面也为政府分担风险,这种情况下,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调配作用,也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不该管的事情,要坚决交给市场去完成。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建立制度框架和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稳定市场发展,并通过提供一些必要的公共产品来弥补市场在“失灵状态”下的供应不足。比如,一些重大的科技项目推进,就需要政府科技部门广泛发动社会要素广泛参与,并0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加强控制。2.妥善处理管理职能的让渡地方政府科技部门应该从管理微观事务中解放出来,将部分职能和社会事务让渡给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来从事。从政治学范畴上讲,政府职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则是统治职能,是根本;一则是管理职能,是基础[13]。让地方政府科技部门让渡的这一部分职能,只能是管理职能,且是管理职能的一部分,能够体现公共性、权威性以及整体性的职能坚决不能让渡。例如,地方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的制定,这些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必须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这部分职能就不能让渡。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今我国政府管理模式转型方向。公共需求的多少是政府服务有效性的衡量指标,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就要从纯粹的管理者,向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面对社会的科技需求,组织协调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科技合作,更加积极主动地为研究机构、大中专院校、科技企业以及社会民众等各类科技主体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3.准确定位科技管理在地方政府管理职能中的地位在地方政府所有管理职能中,特别是公共管理职能中,科学技术的创新管理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住建、卫生、人社等单一的行业管理,而应等同于诸如城市发展规划、社会发展改革等综合性管理。地方政府的各个职能管理部门,都必须将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作为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的重要职责,从行业的长期发展、服务的提档升级、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需求出发,从各个层面、各个关口、各个角度引入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理念,推动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理应从具体的项目、具体的论文、具体的活动中解放出来,认真调查研究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科技发展规律和发展远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4],围绕地方的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着眼于本地方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综合运用行政、政策、奖惩、资金、设备投入等手段,引导社会各类资源特别是地区外的资源向本地区云集,向本地区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云集,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进而服务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体制再构

(一)转变地方政府科技管理的理念。科技管理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管理职能,不但要具备公共管理职能的普遍适用性,也要具备基于科技管理的独特性。当前,要转变政府的科技管理理念,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转变“家长式”、“命令式”行政管理观念,取而代之的是树立“服务性”管理理念。在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往往存在“唯我独尊”的处优思想,视自身为科技管理的主导者,时常对科技工作进行总纲式、条目式、无缝隙、全方位的管控。实践证明,政府的科技管理只能是宏观上的理论指导,过多的介入不但没有弥补市场的自身缺陷,反而束缚了科学技术自身的创新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由此而言,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当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性理念服务科学发展,一方面要依据市场经济原则,设置地方政府相关科技管理职能,强化对科技管理的宏观调控,积极维护市场机制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革除一些职能部门的既得利益,努力为科技工作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二)重新界定地方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之间是平行关系,彼此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职能却是相互交叉。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机构改革的重大决定,避免了地方职能部门因为职能调整“争权夺利”的紧张关系。党的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就明确规定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为26个,新组建的科学技术部就将原来的科学技术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职责整合,“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原来政府行政部门间的交叉重叠职能得到了根本的优化[15]。”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推行,就是对各方面机构职能的优化和规范,自上而下的改革也避免了某一职能部门对职责任务的博弈或争夺,也使得改革后的政府部门职能更加有章可循、更加有法可依,这一举措也避免了某一政府部门的职能扩张,使得政府部门管理职能的重新界定以制度形式保存下来,地方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界定也不无例外。(三)实施科技管理的导向转移。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构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转变导向,从传统的学术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学术导向”是指在当前科学技术基础上,先提出科学和技术进步的目标,然后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加以实现。待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后,再将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即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导向”是指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现实需求,相关部门按照这一需求,配置科学技术资源,安排科技计划和项目,以市场和社会实际需求引导推动科技研发活动。“需求导向”是科技管理思路的重大转变。以“需求为导向”的地方政府科技管理,不仅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自身规律,又要符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找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把“需求导向”的理念贯穿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做好需求调研、需求分析和技术选择,统筹各方面的科技力量,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16]。(四)突出地方特色。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具有普遍性,但不完全适应地方科技发展。地方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时,无论在目标制定、项目规划、重点课题还是资源配置上,都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依据当地的优势科技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措施。例如,新乡市通过建设企业研发中心、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式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科技发展的新路子。一者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新乡的科技投入占GDP的1.19%,在河南18个地区中位于第2位;2012年科研经费投入30.77亿元,仅次于郑州、洛阳,位居全省第3位。二者不断加强多层次科技研发中心建设。新乡以构建企业研发中心、创新服务体系为重点,先后创建各类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12家,其中部级23家,省级106家,市级183家。再者注重产业集群发展。新乡积极推动制冷、医疗器械、起重、电池、汽车及零部件等10余个产业集群发展,建立了产业集聚区,特别是制冷、起重、电池产业达到国内领先行列。2013年,该市27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6.4亿元,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8.5%,增速比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17]。地方的科技发展规划,不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地方化,而应是满足地方需求的特色战略规划,是能够激励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全面发挥科技资源效能的法规和政策规定[18]。(五)建立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地方政府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建立健全服务当地科技发展的专门机构和窗口,还要在软实力上完善人的因素。例如,深圳在科技管理方面除了重视知识产权、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之外,还高度重视实施人才战略。该市通过采取高薪引进、福利性住房、优先解决户口、家属子女随迁等多项优惠措施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队伍人才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关于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的意见》《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大批优秀人才。同时还通过校园招聘、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劳务派遣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为未来深圳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19]。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对基层的科技管理不够重视,科技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科技能力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不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导致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因此,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在内部科室、部门的设置上,不能够只讲究与中央和省级部门的对等,而应当与当地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相适应,突出地方特色,以方便和推动当地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为根本方向。科技管理部门领导班子以及重点科室、部门负责人的配置,也不能够按照以往的经验,安排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或研究人员担当,而应当是熟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魄力、有经验、有能力的政治家来担当,既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当地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又能够从微观角度推动具体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在当地落地生根。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