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1:11:30

职能范文篇1

一、变革财政职能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财政因此国家为主体对社会产物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干系,财政的职能和国家的职能亲昵讨论,并受其制约。财政职能是财政固有的客观成果,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财政分配历程中,财政议决与百姓经济各组成部门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本身的成果,并得到肯定的效果。改造开放2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和各项改造的垂垂深化,国家财政职能已经孕育产生了庞大而深刻的变革:高度会集统一的筹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的财政办理体制成为已往,切合及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顺应的财政职能正在变革(孕育产生)和作育,即“两职能说(分配和监视职能)”→“三职能说[分配(筹集资金和提供资金)、调治与监视职能]”→“四职能说(分配、配置、调控和监视职能)”。分配职能:是财政固有的成果,导源于分配干系,是财政本质最直接、最具体的会集反响。这是国家为了实现本身的职能,把财政作为一种分配本事,从社会再生产历程中筹集肯定数目的物质资料,然后提供部署出去的客观成果。配置职能: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特有的职能。字串8

国家议决财政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举行直接干预干与,影响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到达符得意向的资源散布状态来补充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调控职能:当局财政议决税收、付出、转移、付出等政策,补充市场缺陷,引导微观经济举动切合宏观生长目的,实现总供采取总需求在布局上的平衡。监视职能:财政在分配、配置资源和调控经济历程中,对百姓经济各个方面的运动状态举行综合反响和制约的客观成果。不论什么性子的国家、什么范例的财政都有其职能上的共性:维护国家呆板的正常运转和提供大众产物。而我国财政则有本身的特点:国家以社会和经济办理者双重因素,议决政策的订定和实验,向社会取得收入并用于当局大众运动付出,它因此当局职能的大众办理、大众服务以及百姓经济的市场化办理为逻辑条件的一种财政。大概具体地说在以国家为主体的统一的财政条件下分为大众财政和国有资产办理两部门。前者是国家以政权使用者的因素重要以税收情势筹集资金办理市场资源配置所不克不及办理的标题,餍足大众须要。后者是财政代表国家以生产资料所

有者的因素从价钱形态上对国有资产和资源举行宏观办理和筹谋,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壮大国有经济。其资金源头重要是国有资产收益(资产占用费、利润、租金、股息、盈余等)和发行的公债。大众财政的运动范畴在市场失效的范畴内,是一种提供型财政:国有资产办理财政运动于市场有用运行的范畴内,是一种筹谋性的运动。这是现在我国财政理论界底子得到承认的“双重布局办理”财政模式。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造的深入举行,也为我国财政的理论和实践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东西,要按政企脱离、政资脱离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垂垂退出生产筹谋范畴,把精神重要放在大众付出上。也说是说,顺应形势的须要,国家财政必须增强其宏观调控成果,为经济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情况。应该说,这些年来财政体制改造希望顺遂,取得的效果显着。

字串8

但面临21世纪新的寻衅和经济举世化生长的大趋向,我国的财政职能还显着存在着一些不相顺应的地方:财政职能的界定还不够明确和范例,财政付出的结谈判序次还应进一步骤整,有些重点方面还要突出和增强。一些应由企业、小我私家或社会其他方面包袱的职责,财政还未完全放开,还在过多过细到场微观经济运动和某些变乱性办理。而本应由财政代表国家、当局到场分配、办理的范畴却又未能有用地负起责任。各地和某些行业差异程度的“乱收费”,不光造成财力疏散,而且照旧贪污浪费、导致糜烂的一个重要缘故原由。这些抵牾会集起来,突出表现为国家财政会集的财力,分外是中心财政会集的财力与国家赋予的职责不相顺应:与天下其他国家相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心财政占天下财政收入的比重都低得多。这种财力状态,不顺应宏观经济稳固以及经济布局调解和优化升级的要求,与一个幅员辽阔、经济生长不屈衡的生长中大国的客观须要有着显着的差距。加之,财政付出布局不尽公正,有些该办的事没钱办,不应管的事管多了,致使久已存在的抵牾越发难以办理。因此,创建和完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要领的底子变革,振兴国家财政,迫切须要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造,加快财政职能的变革。

论财政职能的变革和重塑来自:

字串6

二、财政职能的定位——“开端创建大众财政的框架”

在推进财政体制改造的历程中,要重新界定、范例财政的职能,就必须总结已往的履历,学习和警惕西方国家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对我有用的东西。应当明确,国家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宰,必须保持稳固的财政底子,即保证须要的财力,尤其是中心的财力。由于这是举行须要大众付出、促进社会公正分配、增强社会保障本事、调治地域经济生长、优化配置资源的须要。也便是说,财政已往的一些职能应变革,一些职能须要进一步增强,重点办理其“越位”与“缺位”标题。

职能范文篇2

一、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必要性

大部门体制,又称大部门制、大部制,一般是指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或者使相同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管理为主,以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多头管理,增强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大部门作为政府机构设置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小部门而言的,通常管理职能较宽,业务管理范围较广,对一项政府事务或几项相近事务实行统一管理。所以,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关键,在于实现职能有机统一。在我国现阶段,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有利于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5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使政府职能有了重大转变,机构编制得以精简,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大体上与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相适应。但是,政府体制改革并没有到位,而且随着改革和发展,政府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问题突出,例如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交通运输、食品药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成为影响政府效能的体制因素,不仅造成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推诿扯皮、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加大了行政成本,影响了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因此,对一些相近职能或融合性强的职能进行整合,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有助于从体制上理顺部门间关系,使政府运行更加顺畅,提高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能力。

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的职能和规模都是有限的,政府的作用主要限定在“市场失灵”的公共事务领域,如宏观经济调控、建立法律框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等,较少干预微观经济运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精简了大量按计划经济而设立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同时健全了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宏观调控,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但目前政府体制上存在的职能配置不合理、部门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说,有的综合部门既管宏观又管微观,既管规划又管项目审批,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也不利于产业管理部门进行统筹协调;有的部门政企不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干预微观经济社会事务;因此,在新的改革发展起点上,按照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思路,有机整合政府职能和部门,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规划制定、维护法制政令统一实施等宏观管理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体制。

有利于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结构。政府机构是承载政府职能的实体,为了履行职能,政府通常需要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在传统社会,政府职能比较简单,机构设置也较少,如古代中国仅设有吏部、户部、刑部、兵部、礼部、工部等几个部门,美国在19世纪初只设有国务院、财政部和陆军部三个部门。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各国都先后增设了许多新的管理机构,如能源、运输、环保、社保、卫生、信息等部门,但是政府也不能增加一项职能就设立一个机构,使机构数量无限扩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际上采取的流行做法,就是将职能相近的部门重组为一个大部门,实行大部门体制,如发达国家无论大小,内阁部门一般保持在15-**个之间,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多一些,在**-**个之间;同时,为了行使某项相对独立的职能,或管理某方面的事务,大多数国家设有其他行政机构,如独立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等,名称、数量和职能取决于各国政府管理需要,形成了以内阁部门为骨干框架,其他行政机构相辅相成的政府组织结构。在我国,政府同样面临着管理职能增加但又不能设立过多机构的矛盾。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统筹考虑职能配置和各种类型机构设置,有助于政府在保持合理机构数量的基础上全面履行职能,逐步形成更加精干高效的现代政府组织结构。

二、实行大部门体制是一个积极探索、循序渐进的过程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无论是部门职责的重新界定,还是机构的调整重组,都要有利于政府全面正确有效履行职能,有利于解决现行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形势是好的,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是明确的,推进改革的有利因素很多,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应当看到,在我国实行大部门体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经验,实行大部门体制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一方面,要抓住时机,积极探索,首先选择一些意见集中、影响全局的重点领域,实行大部门体制,迈出坚实步伐,争取有所突破。比如说,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事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应将环保职能整合和机构设置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事关民生,建设职能的调整,应统筹协调城乡建设,把住房建设、住房制度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另一方面,大部门的设置,主要取决于我国改革面临的环境、条件和内容,要充分考虑到现实可行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为了加快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必要整合各种交通运输管理职能和机构;同时考虑到有的管理部门的特点以及运行情况,改革需要一个过程,相关职能和机构整合就要从现实可行性出发,逐步推进。

从我国改革历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各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要求,逐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为逐步实行大部门体制提供了成功经验。例如,1982年的改革,主要是精简机构人员,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个(含部、委、局、办,下同)精简到61个,人员编制缩减约25%。1988年的改革,按照职能转变的要求,国务院工作部门由72个减少到68个,人员编制精简**%。****年的改革,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务院工作部门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编制减少**%。1998年的改革,精简了9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国务院工作部门减少到52个,人员编制减少47.5%。**03年的改革,主要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机构设置,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以上五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标志着政府改革的重要阶段,呈现为一种分阶段、逐步推进的过程,适应了不同时期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实行大部门体制,应充分运用以往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地逐步推进改革进程。

从国际经验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大部门体制,也大多是逐步推进、不断调整的。例如,英国的大部制就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其外交和联邦事务部,是1968年由外交部和联邦事务部合并而成的;商业、企业和规划改革部,儿童、家庭和学校部,创新、大学和技能部等部门,是1997年通过机构整合成立的;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是**01年由原来的农业、渔业和食品部与环境、运输和地区部整合而成的。美国1955年通过机构整合成立了卫生、教育和福利部,1979年又将该部分解为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和教育部两个部;农业部经过了多次重组,1994年又将商务部和内政部负责的相关职能划归农业部;国土安全部是**03年由22个联邦机构重组而成的超级大部。德国1986年成立了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接管了原来由内政部、农业部和卫生部共同负责的环境保护职能,形成大部制;**01年成立的消费者保护、食品和农业部,是由原食品、农业和林业部改组而成。日本内阁部门原来有1府22省厅,****年重组合并为现在的1府10省厅,尽管这次机构重组是通过一次大规模改革完成,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着手进行,专门设立了改革推进机构,制定了中央省厅改革法律等,到****年才正式完成,历时多年。

三、大部门体制改革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应按照十七大的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深入研究和解决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1.职能和机构整合问题。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实质,在于实现职能有机统一,确保运转顺畅,而不在形式上调整多少部门。按照这一要求,改革方式有两种选择:一个途径是将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重组为一个职能更宽、管理范围更广的大部门,使相关职能由一个大部门负责,统一协调管理相关领域的事务。具体整合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比如说,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与公共卫生服务有着内在有机联系,应当在统筹协调食品药品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政府部门,统一负责相关领域的政策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职能。再比如说,能源涉及到经济、社会、外交、资源等多个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国家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既要考虑强化行业管理职能,也要考虑从更高层次上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职能,实现职能有机统一。另一个途径是只对相同相近职能进行整合,不动机构。在许多情况下,一个部门可能只有某些管理职能与其他部门存在交叉,或者一项事务的工作流程客观上需要几个部门共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重组机构,而是采取职能整合的办法,将相近职能归入一个部门管理为主,使之成为该项职能的主要负责部门,牵头协调相关业务,其他部门配合,做到职责明确、各负其责,防止都负责、又都不负责,出了问题无人负责。

2.决策与执行分开问题。目前,有些政府部门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容易导致权力过于集中、部门利益化等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的运行机制”。实行大部门体制,有的部门职能更宽,权力更大,可能出现新的部门利益,监督控制更加困难。因此,实行大部门体制,更有必要在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对分离的权力结构上有所创新。在这方面,国外已有多年实践,有些成熟经验可供我国参考借鉴。例如,**世纪90年代起,英国开始推行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的政府模式,内阁部门主要负责政策制定,设有各种决策咨询委员会,同时将部门内设机构成建制地转为执行机构,负责政策执行,并授予执行机构负责人充分的人事权、管理权和财政资源支配权,目前执行机构已达1**多个,大部分公务员在执行机构工作。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也有类似做法。从我国情况看,可考虑以大部门制改革为契机,进行决策与执行相对分开的改革试点,如将执行性、服务性、监管性的职责及相关机构,分离出来作为大部门的执行机构,将所属事业单位改为独立法人单位,使部门本身主要负责政策制定,执行机构和法人单位专门负责政策执行,形成决策与执行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职能范文篇3

2.研究制定医药石化行业发展规划和提出全省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合理布局,推进行业结构调整。

3.抓好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和产业信息的具体工作,加强行业的宏观协调。

4.研究医药石化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建议;指导医药石化行业体制改革;指导全省医药、石化行业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工作;具体负责联系巨化集团公司、省石化建材集团公司。

5.负责医药流通管理工作;负责药品、药械储备及紧急调度。

6.负责全省农药(含卫生杀虫剂)生产定点核准和生产批准书审核。

7.提出行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的初审意见,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参与协调相关工业(园)区的管理工作。

8.负责全省医药石化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预审,参与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负责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工作。

9.指导和联系医药石化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10.承担省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11.承担委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处室职能-轻纺行业管理办公室(省茧丝绸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1.组织实施轻工纺织工业(含食品、包装、丝绸)产业政策,研究提出促进我省轻工纺织行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监督、检查产业政策实施情况。

2.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提出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合理布局,推进行业结构调整。

3.抓好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和产业信息的具体工作,加强行业的宏观协调。

4.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建议;参与协调相关工业(园)区的管理工作。

5.指导轻工纺织行业体制改革;指导全省轻工纺织行业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工作;具体负责联系省轻纺集团公司、省丝绸集团公司。

6.拟订茧丝绸行业规划和有关政策,协调行业发展,配合实施国家茧丝储备,负责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过程的管理。

7.牵头做好烟花爆竹行业规范管理工作。

8.提出行业内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初审意见,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9.提出行业内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的初审意见,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10.指导和联系轻工纺织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职能范文篇4

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6年多了。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从改革时间和力度来看,无疑,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是先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然后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原有的政治体制发生尖锐矛盾时,政治体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来。从我国改革过程来看,也是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战略是符合国情的,更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道路。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机构改革比较大的有过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这几次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难度是很大的,可以说成效甚微,出现了改革———精简———膨胀的局面,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力度不大。政府职能不转换必然在改革———精简———膨胀的怪圈中恶性循环。这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改革之初从根本上说是在计划经济的总框架内进行渐进式调整,政府机构或政府职能对经济发展的阻力还不大,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矛盾还不尖锐。虽然企业与政府存在着一些矛盾,但企业还离不开政府,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势不强劲。其二,理论上还没成熟,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规律性认识还不足。我们中央党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所,并办了一个刊物,后来有所变动,但研究没有停止。现在时机成熟了,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加大研究和改革的力度。其三,政府需要有权威,但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政府难以放权,按新体制要求,该管的未能管好,不该管的管起来不放,这实质上是政府职能错位。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要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推动,但这次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转换政府职能。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权责关系暂不规范,以致在一些领域政府权力无限大,责任可以无限小,加之受利益驱动导致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协调性问题成了最紧迫的课题,特别是一些领域的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九届人大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以及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机构和人事体制的改革。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也就是说,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二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可以说是各国改革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改革来很好地解决个问题,使两种体制改革协调起来。

二、转换政府职能的原则

转换政府职能,必须有几条原则,讨论起来才能形成共识。第一条原则,转换政府职能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要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亡党亡国的一个根本教训就是改革受“新思维”的误导,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政治体制改革也好,转换政府职能也好,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讲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搞西方的三权分立,不能搞多党制。第二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这是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的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调整的目的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发展经济。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或转换政府职能就是失败的。第三条原则,我们改革必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拥护,要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人民群众理解和拥护了,才能参与和支持改革,我们的改革才有群众基础,才能顺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扩民主,转换政府职能的实质就是要消除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这也是小平同志讲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稳定是改革的前提,政治稳定了,社会安定了,没有其它干扰,上下齐心协力,才能搞好改革。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本不可能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很复杂,很敏感的问题,搞不好会出乱子,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第五条原则,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整个改革以及改革的全过程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一个根本原则。因此转换政府职能的过程和政府新职能的确立,要充分体现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体现党的监督和领导。决不能以转换政府职能为名削弱或损害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仅要体现在路线上、思想上,而且要体现在组织上,要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转换政府职能的条件和要求

条件主要有两个:一要解决政企分开。二要解决党政分开。也就是说对下要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对上要解决党政分开的问题。政企分开已经讲了好多年,理论界也作了很多探讨,我想这个问题主要解决政府从作为直接投资者和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这个地位撤出来。企业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全权全责地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搞好;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具体说,政府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三种环境:一个是市场环境,政府要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另一个是市场体系,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推进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使企业的生产要素与经营活动,都能在市场条件下有效运行;再一个是市场规则,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市场规则。当然政府还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技术环境。党政分开。小平同志多次讲过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党政分开。我认为党政分开主要是党委要主动理顺党政职能,不要以党代政,党委不要直接干预政府的日常工作。执政党主要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并采取措施监督和保证方针政策的贯彻实行。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政府则要遵循党的路线、方针,认真履行职责。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政府职能的转换方能到位。转换政府职能的要求,主要是中央提出的精简高效。精简首先是简政,其次是减机构,然后减人,这样以最必要的人办最必需的事,才能达到高效。前几次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简政。政府职能没改变,而且有扩大趋势。这次是简政减机构减人,抓住了要害。机构多,人多必然是没事找事,结果为下边造成危害。精简是高效的基础,也是结果。高效,我想主要是减少环节,办事质量高速度快,服务周到。精简高效有个中间环节,中间环节就是克服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危害很大,机构精减了如果仍然是官僚主义,精减了也不能高效。克服官僚主义党委要作两方面的事情。首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根据中央的精神也可以制定符合本地的政策,这样可以规范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从政策和制度上防止官僚主义。第二是组织建设。着重作好培养、选拔、监督干部的工作,严格组织纪律,健全决策和办事程序,从根本上铲除官僚主义的产生。

四、转换政府职能的措施和途径

职能范文篇5

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6年多了。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从改革时间和力度来看,无疑,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是先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然后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原有的政治体制发生尖锐矛盾时,政治体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来。从我国改革过程来看,也是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战略是符合国情的,更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道路。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机构改革比较大的有过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这几次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难度是很大的,可以说成效甚微,出现了改革———精简———膨胀的局面,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力度不大。政府职能不转换必然在改革———精简———膨胀的怪圈中恶性循环。这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改革之初从根本上说是在计划经济的总框架内进行渐进式调整,政府机构或政府职能对经济发展的阻力还不大,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矛盾还不尖锐。虽然企业与政府存在着一些矛盾,但企业还离不开政府,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势不强劲。其二,理论上还没成熟,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规律性认识还不足。我们中央党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所,并办了一个刊物,后来有所变动,但研究没有停止。现在时机成熟了,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加大研究和改革的力度。其三,政府需要有权威,但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政府难以放权,按新体制要求,该管的未能管好,不该管的管起来不放,这实质上是政府职能错位。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要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推动,但这次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转换政府职能。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权责关系暂不规范,以致在一些领域政府权力无限大,责任可以无限小,加之受利益驱动导致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协调性问题成了最紧迫的课题,特别是一些领域的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九届人大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以及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机构和人事体制的改革。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也就是说,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二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可以说是各国改革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改革来很好地解决个问题,使两种体制改革协调起来。

二、转换政府职能的原则

转换政府职能,必须有几条原则,讨论起来才能形成共识。第一条原则,转换政府职能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要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亡党亡国的一个根本教训就是改革受“新思维”的误导,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政治体制改革也好,转换政府职能也好,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讲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搞西方的三权分立,不能搞多党制。第二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这是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的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调整的目的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发展经济。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或转换政府职能就是失败的。第三条原则,我们改革必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拥护,要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人民群众理解和拥护了,才能参与和支持改革,我们的改革才有群众基础,才能顺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扩民主,转换政府职能的实质就是要消除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这也是小平同志讲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稳定是改革的前提,政治稳定了,社会安定了,没有其它干扰,上下齐心协力,才能搞好改革。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本不可能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很复杂,很敏感的问题,搞不好会出乱子,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第五条原则,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整个改革以及改革的全过程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一个根本原则。因此转换政府职能的过程和政府新职能的确立,要充分体现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体现党的监督和领导。决不能以转换政府职能为名削弱或损害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仅要体现在路线上、思想上,而且要体现在组织上,要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三、转换政府职能的条件和要求

条件主要有两个:一要解决政企分开。二要解决党政分开。也就是说对下要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对上要解决党政分开的问题。政企分开已经讲了好多年,理论界也作了很多探讨,我想这个问题主要解决政府从作为直接投资者和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这个地位撤出来。企业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全权全责地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搞好;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具体说,政府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三种环境:一个是市场环境,政府要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另一个是市场体系,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推进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使企业的生产要素与经营活动,都能在市场条件下有效运行;再一个是市场规则,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市场规则。当然政府还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技术环境。党政分开。小平同志多次讲过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党政分开。我认为党政分开主要是党委要主动理顺党政职能,不要以党代政,党委不要直接干预政府的日常工作。执政党主要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并采取措施监督和保证方针政策的贯彻实行。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政府则要遵循党的路线、方针,认真履行职责。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政府职能的转换方能到位。转换政府职能的要求,主要是中央提出的精简高效。精简首先是简政,其次是减机构,然后减人,这样以最必要的人办最必需的事,才能达到高效。前几次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简政。政府职能没改变,而且有扩大趋势。这次是简政减机构减人,抓住了要害。机构多,人多必然是没事找事,结果为下边造成危害。精简是高效的基础,也是结果。高效,我想主要是减少环节,办事质量高速度快,服务周到。精简高效有个中间环节,中间环节就是克服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危害很大,机构精减了如果仍然是官僚主义,精减了也不能高效。克服官僚主义党委要作两方面的事情。首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根据中央的精神也可以制定符合本地的政策,这样可以规范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从政策和制度上防止官僚主义。第二是组织建设。着重作好培养、选拔、监督干部的工作,严格组织纪律,健全决策和办事程序,从根本上铲除官僚主义的产生。

四、转换政府职能的措施和途径

职能范文篇6

1、根据县卫生局“三定”方案总体职能,进一步明确职能分解后领导岗位和各科室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目标要求。

2、制定县卫生局岗位责任制的原则:(1)因事设岗,职责相称;(2)权责一致,责任分明;(3)任务清楚,要求明确;(4)责任到人,便于考核。

3、县卫生局的主要职能是:

(1)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拟定全县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2)实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研究提出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规划与协调全县卫生资源配置,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业务管理办法,负责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和县城区个体医疗机构审批、验发证,负责医疗机构监督管理。

(3)负责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协调计划生育部门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及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4)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制订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疾病的防治规划;组织对重大疾病和地方病的综合防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5)研究拟定全县医学科技、教育发展规划,开展医药卫生科研工作,组织医学科技成果鉴定和新技术开发、推广、使用;负责继续医学教育和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

(6)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治和食品、职业、公共场所、放射、学校卫生。组织卫生监测,实施卫生监督和职业卫生监察。

(7)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积极发展中医药专业,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负责指导全县中医医疗、科研工作。

(8)制订全县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卫生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资格认定;负责卫生外事和涉外活动。

(9)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各科室应根据市卫生局的职能,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进一步细化每个岗位的职责,将任务和要求落实到每个岗位上。

4、按一岗双责的要求,局班子成员在抓好自己分管业务工作的同时,也要抓好自己分管科室及联系挂点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和廉政建设。

5、县卫生局将定期对局机关工作人员履职情况进行考评核查,机关工作人员年终必须将本人的履职情况纳入个人的工作总结,并在一定范围内述职接受评议。

6、县卫生局机关工作人员因出差、开会、培训、请假等原因离岗,其职责必须由其指定人员代替履行,不能因人离岗而影响到工作。

二、首问负责制

1、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凡第一个接触来人、来信或电话询问办事的为首问人,都必须负责进行接洽、解释或认真做记录。根据接办事项的具体情况,结合科室工作人员分工,进行转接。接办事项可以现场办理的应及时办理,需请示报告的应及时请示报告。

2、首问人的责任

办事人到本部门或本单位办理事宜,在首问人职责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首问人应当及时办理,一次性告知有关事项,必要时提供有关资料、表格等,热情耐心地解答对方的询问。

办事人提出办理的事项,不属于首问人职责范围的,首问人应当热情相待;属于本局职责范围的,应主动告知与何部门或单位(科、室)联系,必要时应对对方联系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属于本部门或本单位(科、室)职责范围,但有关责任人不在或联系不上的,首问人应当负责将办事人的单位、姓名、联系电话及拟办事项的大致内容等一一登记,并置于有关责任人的办公桌上或以其他方式转交给有关责任人。有关责任人阅知登记内容后应尽快与办事人联系,了解并解决对方需要办理的事项。如责任人出差或暂时无责任人、责任不明确的事项,首问人应当耐心解释,并尽自己所知给予指导和帮助。

属于电话咨询的,首问责任人应按上述原则给予答复,属于举报或投诉的,首问责任人应将反映的事项、举报或投诉人姓名、联系电话等要素记录在册,并及时报告科室领导或局分管领导。

办事人办理的事项不属于本局职责范围的,首问人应当耐心解释,并尽自己所知给予指导和帮助。

3、首问负责制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本机关或本单位工作流程,明确本机关或本单位(科、室)及本人的岗位职责;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办事人服务的思想;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4、对遵守首问负责制,主动热情为办事人服务的工作人员,应予以表扬、鼓励。

三、服务承诺制

1、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人员在接待办事人时,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与高效的原则。从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角度,处处、事事、时时为管理和服务对象考虑,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2、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办事、咨询,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和“否定报备制”。行政审批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并答复是否予以受理,7日内完成现场审查,并回复审批结果。接到卫生案件举报,24小时内进行调查。对医德医风投诉,一个月内完成查处并对署实名者反馈。

3、热情服务,政务公开。主动、热情接待来访、就诊者。工作人员一律挂牌服务,举止文明,礼貌待人。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办事程序、投诉举报电话一律公开。对收费等有疑问,允许查帐。

4、按规收费,标准从低。执行国家收费标准,不搭车收费;有收费幅度的,一律按低限收取;首违不罚款,罚款按下限处罚。

5、遵纪守法,廉洁从政从医。严禁各种“回扣”、“红包”和“开单提成”,杜绝“索、拿、卡、要”和“吃请”。

6、一次投诉,实行待岗。投诉举报一经查实,均先作待岗处理。违纪、政纪、法律、法规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该处分的处分,该调离的调离,该清退的清退,该开除的开除,同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四、一次性告知制

1、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对前来本部门或本单位咨询或办理业务的办事人,承办人应按政策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向办事人一次性告知明白。

2、一次性告知应热情仔细、尽力为办事人提供便利。

3、对于管理或服务对象申办的事项,承办人要当场对提交的申办材料目录和格式进行审查。

4、办事人咨询的事项属于本人职责范围的,必须按政策法规及有关文件规定,一次性清楚地向办事人告知咨询事项的办理程序、有关手续、需要提供的材料等;办事人咨询的事项不属于本人的职责范围的,应清楚地告知应找的部门、科室、承办人。

5、办事人前来办理属于本人职责范围的有关工作时,如不具备办理条件必须一次性告知办事程序、必要的资料等,使办事人明白;对不属于本人职责范围的事项,应准确的告知应找的部门、科室、承办人。

6、一次性告知可以采取口头形式,若办事人要求以书面形式告知的,经办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要求的事项一次性书面告知。

五、限时办结制

1、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人员办理各项工作事项,都应在限定的时间内办结。

2、工作人员办理的各项工作事项,能即时办的应即时办;不能即时办的,应向申办人耐心说明原因,并积极主动帮助办;法律、法规、规章有明确规定办事时限的必须严格按时办结,已经作出承诺的应按承诺时限办结,可以提前的要争取提前办结。

3、经受理的所有申办事项,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服务承诺时限内办结。

4、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受理的信访事项,应在一个月内办结,并视情况将办理结果反馈信访人。情况复杂的,按有关规定处理;纪检监察信访件,按规定的办理时限办结;上级转办或领导交办的信访件,按要求时限办结。不能按期办结的,应向交办机关或领导报告并说明情况。

5、对上级交办的督查督办事项,必须在限定的时限办结,并及时上报。

6、对群众的咨询,能解答的应当场解答;解答不了或属职责范围之外的事项,应按首问负责制的有关规定办理。

六、否定报备制

1、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单位)在卫生行政管理过程中,对管理相对人和服务对象申请事项,不予行政许可的,要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范围内予以否定,并对否定事面按规定程序和方式报备;

2、对不予行政许可的按以下程序否定:(1)受理窗口对管理相对人和服务对象提出的申请进行形式审查后,认为行政许可申请事项依法属于本机关职责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出具书面受理凭证,将申请材料转交责任审核科室;(2)责任科室对申请人的行政许可申请书、申请材料以及申请人的实际情况审查后,认为不具备法定条件或者不属于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条件优先者,提出不予许可的意见,提交分管领导批准,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3)卫生行政机关(授权行政许可的组织)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以书面决定的形式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3、对于不予行政许可的事项,在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同时,要填写不予行政许可登记表。将申请人姓名(单位)、电话号码、申请事项、申请时间、否定理由及依据,送达不予许可决定书时间、审核责任人、领导意见等填写清楚,由审核责任科室留存。同时在规定时间内以规范性文书向分管领导报送或向上级机关报备。

七、政务公开制度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凡办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含办事的依据、条件、途径、结果等),在不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条件下,都应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或有关部门公开,以提高办事的透明度。

2、政务公开以“便民、务实、高效”为原则,做到方便群众、规范行为、加强监督、提高效率。

3、政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应根据工作的性质、特点及群众关心的程度确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应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凡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卫生决策、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等都要公开。凡能承诺的事项都要向社会承诺,并纳入政务公开的内容。

4、政务公开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主要职能,机关的工作制度、行政审批和办事制度,行政处罚依据、程序、结果以及其他卫生行政部门职责范围内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事项。其中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应包括条件和标准、应当提交的材料、申报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审批事项的依据、承办科室、办理结果以及监督部门的监督投诉电话等。

5、卫生行政部门上的秘书科(股)负责政务公开的组织协调,秘书科(股)、监察室负责对公开事项的落实情况和机关行政效能进行监督监察,并接受群众投诉。

6、卫生行政部门的政务公开事项由各科(股)室提供,秘书科(股)汇总整理,经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公布。

7、公开事项应通过会议、文件、咨询活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卫生行政部门有关科(股)室在实施政务公开的过程中应积极为公众提供服务。

8、对实行政务公开的审批事项,卫生行政部门有关科(股)室应严格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履行承诺,积极提供服务,保证审批事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八、失职追究制

(一)违反本规章制度,有下列失职行为者,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1、不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贻误工作,造成恶劣影响或损失的;

2、对分管范围内工作人员出现效率低下、作风恶劣、违纪、违规问题长期失察,管理措施不力或放任不管的;

3、工作中作风拖拉,办事不力、推诿扯皮,造成国家、集体、个人经济损失的;

4、工作中不负责任,造成严重事故或国家、集体财物被盗窃、诈骗、浪费,造成较大损失的;

5、工作推诿扯皮,对符合条件报批事项超过审批办证时限,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6、工作时间擅离岗位,造成工作失误并产生不良后果的;

7、其他失职类错误。

(二)失职追究及处理

1、工作人员因失职但未造成损失,未构成违法违纪的,按照《赣州市优化发展环境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作出相应处理;

2、工作人员因失职造成损失的,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国家公务员奖惩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3、工作人员因严重失职,造成国家重大损失的,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4、在追究工作人员失职行为的同时,依据有关规定追究分管领导或主管领导的责任。

九、政务公开评议制度

1、卫生局成立由局办公室、纪检监察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政务公开民主监督评议小组,负责收集、征求群众意见,参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督。

2、设立政务公开举报箱和网上投诉信箱,公布举报电话。办公室8722441,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3、落实局领导接待日制度,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

职能范文篇7

1.起草有关市场体系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拟订地方标准,并组织实施。

2.研究市场发展战略,组织制订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参与商贸流通行业体制改革;指导全省商贸流通行业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工作。参与联系省物产集团、省商业集团等商贸流通企业。

4.指导大宗产品批发市场和重要商品的流通服务市场建设;规范无固定地点销售。

5.协助有关部门指导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

6.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拟定相关政策发展与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及农村商贸设施。

7.规范商业领域投资的准入程序,指导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规范城市商业设施建设,组织实施我省国家财政预算性资金安排的有关流通领域重大投资项目,核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项目的可研、立项。

8.负责管理规范拍卖、典当、租赁、旧货流通等特殊流通行业的市场秩序和市场准入。

9.贯彻落实汽车贸易政策,负责二手车、报废汽车、老旧汽车更新管理工作。

10.指导和联系相关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11.承担委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处室职能-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省民用爆破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

1.组织实施国家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方针和产业政策,研究提出促进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监督、检查产业政策实施情况。

2.研究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

3.协助国防科工委对本地区民用飞机、民用航天等军工主导民品实施行业管理。

4.协调国防科技工业各单位关系;对军工产品质量、配套任务进行监督、协调,开展保密资格审查认证。

5.指导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指导全省国防科技行业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工作。

6.负责对军工、民爆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7.负责军工和民爆器材生产、流通定点的资格审查和凭照管理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核管理;组织军品、民爆产品的鉴定工作。

8.对军工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9.负责对民爆产品的计划订货和购销合同的鉴章。

10.负责民爆产品生产能力、布局和结构调整,整顿和规范民爆产品生产流通市场秩序等工作。

职能范文篇8

政府职能虽然经历了多次调整,但由于中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在现实中依然顽固地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群众、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尽快转变职能,是各级政府做好本职工作,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1.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政府作为国家机器属于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其职能也要适应这个变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具有客观必然性。

2.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职能是机构设置的前提,决定机构;机构是职能的载体,体现职能;政府的职能是通过政府机构来实现的,只转变职能而不改革机构,职能也不可能真正转变。因为旧的机构存在一天,就要继续行使其职能,所以转变职能必须相应地改革机构。而机构的改革又必须根据职能来确定,如果职能尚未确定,管理方法也未改变,精简以后的机构还会再度恢复和膨胀。因此,只有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才能为机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机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3.转变政府职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的管理形式和职能发生了极大的转化,越来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我们的政府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而该管的又没管好,这样就不仅要靠增设机构来完成日益繁杂的工作,使机构越设越多,而且压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要发生明显的变化,有的将要消失、有的将要转移、有的将要加强,管理范围、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都要发生变化,由过去把主要精力放在订指标、批项目、分物资逐渐转到通过计划的和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管理、检查、指导和调节方面来。使企业真正成为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独立企业法人。

4.转变职能是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必然。政府机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除了要适应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外,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行政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自身的客观规律也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掌握,政府机构转变职能,实际上是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一个步骤。因为,只有转变职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机构臃肿、运转不灵、工作效率低的弊端。

二、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提出要改变政府职能,并做出了不小的探索和努力,但就结果来看,离和谐社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政府职能认识不清。我国的政府管理模式来源于前苏联,政府包揽所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现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只需要管理那些社会需要而其自身管不了或无人管的社会公共事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事务则由他们根据国家法律和行业规定自主处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分不清哪些事务该政府管,哪些事务不该管。他们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除上级明文规定不管的事务外,所有社会事务都要管,认为这样做十分妥当,不会出现管理真空。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留恋权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权力的留恋使市场机制难起推动作用。因为这种权力可以给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带来利益,失去这些权力,就意味着失去某些既得利益。市场同权力竞争,结果是力不从心,权力通常占据上风,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这样,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同时产生腐败。

3.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不健全。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社会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是否健全密切相关。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先天不足,因而所有的事务必须由政府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也日益完善,且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社会功能越齐全;相反在一些落后地区,因社会自身功能不全,严重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速度。在发达地区可以交由社会管理的事务,在落后地区还必须由政府统管起来,这反过来又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发育。

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国民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行,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讲,政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的要求。一是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行政工作效率不易衡量,担心职能转变会引起负面影响。二是对政府职能只有大致了解,对本层级、本区域、本部门应履行的职责缺乏科学的认识、清晰的界定。不知道哪些职权应归还社会,哪些职能应得到加强。三是等待观望,不敢创新。虽然他们也赞成转变政府职能,但行动上却等待观望,希望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照抄,缺乏创新意识,也不愿主动探索。四是胸无大局,思考问题往往从小集团、或个人私利出发,对既得利益不愿放弃。五是为人民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不负责任,方法简单,方式粗暴。凡此种种都说明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不相适应。

三、转变政府职能的思路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环境,现阶段,我国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应着重实现以下三种转型:

1.实现“效率型”向“效能型”政府转变。转变行政效率一般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行政管理活动的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效能指的是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指管理结果,而效率则是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既定的目标。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用重管理过程的效率理念来衡量政府的行政管理效果,关注更多的是政府管理的过程和投入,片面地追求“效率”。一些政府官员急功近利,“形象工程”思想严重,极少关心政府管理的成本和效能,造成了政府管理成本太高,资源浪费以及效能低下等问题,形成了高成本高速度低效能和高成本低速度低效能并存的行政管理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入,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要求在评估政府管理效果方面,应摒弃传统的效率观念,树立成本——效能的意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和效能型现代政府理念对接,并使对接成本最小化,实现对接效能最大化。

2.“全能型”向“有限型”政府转变。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无所不包,政府成为无所不能的“全能政府”。究其根源,是颠倒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甚至把二者等同起来,没有形成科学的现代政府理念。政府并不等于社会。政府的一部分职责是维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秩序,而秩序是社会的目地。政府只是社会组织的一种,政府从属于社会,政府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存在而产生和存在的,政府必须为社会的利益服务。政府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政府不应凌驾于社会之上,相反,政府应由社会所决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因此,在社会空间中,必然存在着政府无能为力或不应涉足的领域。这就决定了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政府的作用,摒弃政府“万能”理念,树立“有限政府”、“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

3.“指令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的理念对政府官员和社会民众的影响极深。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理念虽然正在由管制向服务转变,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学者提出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这是在市场本位、社会本位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加入的WTO组织,其本身就是一个以国际市场运行规则为国际贸易有序化运行服务的国际经济调控组织。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根本上摒弃管制观念,变管制和指令为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必须尽快实现政府的服务角色从“统治”的管理走向“服务”的管理。政府要从统治者的身份逐步转变为社会的服务者,从“以统治为中心”的管理走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使政府职能围绕公民、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展开。要使政府职能转向服务,就必须严格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解过去的“全能”框架,同时,培养社会的自治能力,逐步让社会承担起自己管理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加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只有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行为转型,政府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政府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在于要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营造一个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各级政府需要高度重视新形式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云川.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河北日报,2008.03.14

职能范文篇9

一、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1.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经济监督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便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检查被审对象是否履行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追究或解除其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管理层次的多级化及生产经营地点的分散,使各管理当局面对纵横交错的生产经营系统,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直接控制各生产经营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并揭露违法违纪、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损失浪费以及经营管理中的弊端,达到加强控制、严肃制度、加强管理的目的。内部审计的这种监督职能是内部管理科学的需要,来自企业内部的压力。

2.经济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现代内部审计,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要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是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在西方企业中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跨国公司,都自觉自愿地设置了内部审计,并对其工作条件、人员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西方人认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业务的独立评价活动,它是一种管理控制,其作用是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协会(ILA)在其的《内部审计责任书》中也认为:“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检查各种业务活动以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独立评价活动,是一种通过计量和评价其它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控制。”

3.内部审计应具有间接管理职能,而不是直接从事某项管理工作。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强化科学管理,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内容。据此,有人夸直接管理的职能归子内部审计。通过近几年来一些内部审计部门的实践,认为赋予内审直接管理的职能是有失偏颇的,理由如下: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机构就不能是企业管理职能的具体履行者。否则,内部审计机构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部门的制约,独立性将被严重削弱,也就无法以应有的独立身份去履行监督职能。那么,内部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将受到怀疑,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内部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企业的管理活动,贯穿于各项管理职能之中。日常的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内部审计人员不是某一业务岗位的管理人员,即未被授权从事某项业务管理活动。因此,不应参与业务控制程序的日常工作,应回避参与日常业务控制程序的实施。同时,内部审计也无权替代管理部门的权力和职责,无权控制和指导具体的业务管理工作,对日常业务控制不负有责任。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就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向领导提供信息。而履行管理职能,则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而内部审计部门所执行的是一种综合的监督控制,它对管理控制予以再控制,对管理监督予以再监督。

(3)内部审计能否促使企业加强管理,还取决于审计的质量和领导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力口强管理作用的。内部审计能不能达到加强管理这一目标,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的质量,即内部审计人员能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值得企业领导给予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的最高管理部门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

二、恰当发挥内审职能

内部审计应定位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主要为管理层服务,突出服务的内向性特点,目的是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达到有效控制,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推动企业业绩的增长,提升企业的价值。

职能范文篇10

2.负责全省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考核工作;

3.负责全省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和统计分析工作;

4.负责确定省级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并负责对省级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执行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的监督检查及考核工作;

5.负责省级医疗保险参保单位基金缴费基数和参保情况的稽查工作;

6.负责省级离休干部公费医疗基金和省级子女统筹医疗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七)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1.根据国家和省劳动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劳动保障基础理论、决策支持和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2.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开展科学研究,承担省、部级劳动保障综合性科学研究项目,组织联合攻关;

3.组织推广劳动保障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开展劳动保障理论和政策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