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15:04:04

中专语文论文

中专语文论文篇1

联想,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跨越时空界限的一种思维方法,作为一种写作方法,指在写某事物时又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按一定方式写进文章。

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为古今中外名家所公认。陆机认为,写作时只有展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联想,才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进一步肯定了联想的作用,他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帮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段精彩论述,说明作家写作时,经过跨越时空的联想,写出了珠圆玉润的文章。巴尔扎克说得更形象,他说,作家进行联想时,他的“心灵始终飞翔在高空”,“他的双脚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他本人在创作小说时,常常借助联想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一面写,一面自己跟自己吵架,其实他是代联想中的人物争吵,说明他在联想时已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同样,没有联想也不会有好的文章。

联想,有纵、横联想,虚、实联想等多种,这里以中专语文教材为主,对几种常用的联想方式略加浅析。

一、相似联想。这种联想是借助事物之间相似之处展开的联想,又分三种。(一)、取其“形似”。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谢安冬天与家人聚会论文,突然下起大雪,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侄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堪称这种联想的生动事例。《珍珠赋》中,由珍珠联想到稻谷象“金黄的珍珠”,棉花象“雪白的珍珠”,莲蓬象“碧绿的珍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复盆子联想到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鲁迅《秋夜》,由小青虫联想到向日葵子的形状。9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之一《0的联想》,取材于诗歌《0的断想》,诗中由“0”联想到镜子、救生圈、战鼓等。是一个很好的联想作文题。这种联想常通过比喻修辞手段,把所要描写的事物表现得形象、鲜明、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取其“神似”。《松树的风格》,从松树的风格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进而联想到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香山红叶》,由香山红叶联想到老向导也象秋天的红叶,越老越红。《猎户》中写到“百中”老人,联想到贾岛诗中的隐者,增添了“百中”老人的神密感。杨朔散文《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都使用了这种联想方式,收到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这种联想常用象征手法,赋予事物深刻的含义。(三)、取其“境似”。朱自清《威尼斯》,由威尼斯的地理特点联想到中国江南水乡的情景,由威尼斯运河的夜曲联想到中国秦淮河的夜曲。《荷塘月色》中,由月下荷塘的情境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境。这种联想常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加深读者对所写事物的印象,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

二、相关联想。这种联想是以某一事物作引子,引起与此事物有关的事物的联想。鲁迅《风筝》,由看到冬季北京的风筝,展开联想,引起如何扼抑音年弟弟制放风筝的往事回忆。马金的《秋夜》,由写字台上的《野草》联想到鲁迅的战斗精神。汤显祖《牡丹亭》中有一场戏,是写丫环春香陪老夫人到后园祭奠已死三年的杜丽娘,春香低头看见自己身上的罗裙正是杜丽娘生前穿过的,不由睹物思人,倍加伤感。这种联想在文章中常用于倒叙,造成悬念,使行文自然合理,使情节曲折有致,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三、对比联想。这种联想是就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突出所表现事物的性质、特点等。鲁迅《故乡》,写中年闰土时联想到少年闰土的形象,以此与中年闰土的形象相对比,突出闰土的悲剧性。朱自清的《绿》中,为了表明梅丽潭绿得可爱,联想到什刹海的绿杨,虎跑寺近旁的“绿壁”,西湖的波光,秦淮河的水色。通过对比,说明梅雨潭之“绿”恰到好处、无与伦比。

四、类比联想。这种联想是将相同或类似的两种事物、两种现象放在一起,加以类比,揭示事物之间的共同属性,对所描写的事物推出一个确切的结论,它的基础是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包身工》中,由包身工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赚钱,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反动性。《惊人相似的一幕》,由苏联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力、时间、战术,联想到希特勒对捷的入侵,从而推出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联想有助于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五、因果联想。这是一种揭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联想,它的基础是逻辑学中的“因果五法”。运用这种联想,可以使文章前后连贯,说理严密。鲁迅《狂人日记》,狂人由看到赵贵翁与路人可怕的眼光,联想到二十年前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赵贵翁代为不平,因而约定路人同他作对。叶圣陶小说《夜》,老妇人因为女儿女婿被捕,提心吊胆,眼前老是出现“一滩血”的幻觉;听到货车铁轮的响声,就仿佛看见被绑着的两个,手足上戴着击触有声的镣铐。《水调歌头·游泳》,因“一桥飞架南北”,联想到“天堑变通途”。《念奴娇·昆仑》,因要“把汝裁为三截”,联想到“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

六、假设联想。这是一种以逻辑学中的假言判断为基础的联想。运用这种联想,可使论述或说明的道理更加深入。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结尾,为了揭示李岩的悲剧意义,假设了四种情况,如果四种情况都能实现,将会出现完全相反的历史局面,由此引出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眼睛与仿生学》中,由老鹰的眼睛视野宽阔、视敏度高等特点,联想到如果“电子鹰眼”的研制成功,就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就可以象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七、接近联想。这是一种由事物之间的形象、性质、特点等相接近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能把事物表现得更加深刻、全面、突出,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思索。巴金的《灯》,由“灯”的作用联想到“灯塔”、“火炬”的作用。《狂人日记》中,由“海乙那”联想到狼与狗:“‘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绿》中,由潭水之“绿”想到“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是就“蓝”与“绿”色彩接近的联想。唐王建《新嫁娘》:“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嫁娘不了解婆婆食性,联想到与婆婆食性接近的小姑子,表现了她的机敏与聪明。91年高考作文第一题,要求以圆月与衬物为例想象作文,也属于这类联想的作文题。

中专语文论文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招聘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有单一专业人才向合素质人才转变。因此,语文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中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存在理论多于实践、容易脱离现实等问题。因此,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不受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

二.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地位亟待改变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加之语文教学脱离实际,造成了学校不重视、教师观念旧和学生没兴趣学习的现象,语文在中职学校俨然成了“副科”。中职语文教学要改变这种尴尬地位,就必须与专业学科有机结合,使语文学科具有专业特色,增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这不仅能改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使教育部门重视语文学科。从而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尴尬地位。确立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必然要求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原则,但传统的语文课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切合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因此,语文课程也应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这不仅可以突出中职专业特色,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突出职教特色,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需要

中职教育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突出职教特色。职教的语文教学应具有操作性强和职业化的特色。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他们的基础薄弱,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但是他们易于接受新知识,动手能力也很强,因此,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时间紧,语文也仅有一年的课程,时间紧迫、任务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编排尤为重要。通过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清晰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语文教学中融入专业学科知识的措施

(一)教学贴近专业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贴近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把教材变为学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添生动实用的情景训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专业性。只有把教学的课程内容贴近专业需求,符合本专业学生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作用。

(二)调整语文课程内容,分专业细化教材内容

首先,确定语文教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应当学习的这部分内容。这是构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其次,可按照文理科将语文知识分为两大模块,根据每个学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凸显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化的特点。比如文科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可在这部分多加入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将语文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而理科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在学习好核心模块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其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第三,根据具体专业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结合专业特点丰富课堂活动

传统语文教学是灌输式教学,新课改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必须对每一节课认真编排,加入一些课堂活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并且,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活动,这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语文和专业知识。

四、结语

中专语文论文篇3

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在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人之可贵,在于有志,人无志,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轻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发挥: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老师可以做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作者简介这一环,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以免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作者教育,教师如何利用,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首先是要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对这部电视剧进行讨论,看剧中主人公刘慧芳美在哪里?王沪生的形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评、自己辩,通过这项活动,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电影也一样。如学生观看了故事片《焦裕禄》,语文教师便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认识到,当官要当清官,做人要做真人!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正如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教育人们摒弃一切虚伪的坏东西,了解一切善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美。”这种资源融形象性与审美性于一体,融情感性与教育性于一炉,可以避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味以及抽象化的弊端,增强了德育的可感性。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其次要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谭嗣同舍身变法等等。这次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和道德情操教育。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中专语文教材中,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学生不能总是坐在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让他们把眼光不时地移向社会。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变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共产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青少年学生爱赶时髦、赶潮流,很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教师还得要求作文必须符合调查报告的要求,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要先“调查”后“报告”,反对大话、空话、套话。这些恰当的指导,可以给学生写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二,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

中专语文论文篇4

关键词:文化 语言 英语教学 无障碍交流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界逐渐认识到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通过教学者的实践努力,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一些观念已深入人心,不再被当作新奇的事物,比如对待女性的年龄、他人的婚姻状况、工资等私人问题,理解中西方的不同寒暄问候方式、道歉礼让、致谢祝愿、对恭维话语的反应等。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再加上不同历史和思维方式的长期影响,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对深层文化意义的理解,仍不免在交际中遭遇许多沟通和理解障碍。

一、文化的因素

文化本身具有复杂性。“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含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1]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后天习得,世代相传,基于符号,变化的,具有不可分性。”[2]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等都是重要的文化因素,都需要英语专业学生积累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使自己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不同文化的差异,跨越理解障碍,拓宽文化视野,了解世界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文化与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3]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深植于语言。语言被赋予更多的主体,即用来学习语言本身,其中越来越重要的是口语和听力的能力。培养文化意识和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实现目的的基础。时代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文化不断得到丰富,新的语言也应接不暇,对专业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语言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语言反映文化,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教具能力。”[4]机械的关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记忆,只会产生学习疲倦,不可能完全正确理解并自如地运用语言。语言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掌握语言本身,而是了解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其价值观、社会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学会如何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三、文化与课堂教学

语言不是孤立的现象,语言中渗透着文化,语言学习中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要学好外语是无法想象的。只有将文化引入课堂,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含义,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欣赏水平。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被动到自发产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是不会影响正常的语言教学的,相反,还会对语言教学起到巩固和促进作用。美国学者Winston Brembeck曾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5]实践证明,文化可以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还能在语法、语用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听、说、读、写、译等,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进步。汉语词汇的意义蕴含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讲求主体性,有时一些句子甚至看来是不合乎语义逻辑的,比如“吃食堂”、“晒太阳”等。而英语相对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要求语言具有扎实的形式逻辑基础。教师应在课堂上增加歌曲、短篇故事、人物介绍、诗歌、格言、幽默故事等,利用种种可能的素材,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还可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方式,形象生动地向英语专业学生传达不同的文化信息,使其体会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增强理解和包容度。

四、忽视文化因素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传统英语教学只是偏重于语音、词汇、语法,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果没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学,只限于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作零星的介绍,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还可能造成交往实践中的障碍。字典可以提供一个词的多条解释,但也可能会给学生的实际使用带来困难,原因就在于学生对其文化因素的忽略。比如不能理解对方语言的幽默,不理解对方暗含的讽刺。文化和语言的脱节会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即便能灵活地运用语言,也无法有效、得体地表达思想,实现交际目的。这样的学生虽然可能通过各种考试,能讲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由于不具备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以想当然的方式,或以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交际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套用,不免出现语用错误,闹出笑话,以致不能实现沟通目的。同样也要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本国文化的表达不足,尤其是涉及中国特有的文化时。“文化交流决不能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面,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的影响则更为重要”。[6]

五、培养和训练文化意识

首先,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的开放的接受态度,能够客观把握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寻找出相通之处。

其次,在接触不同文化时,“必须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纳入教学中去,设法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族的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7],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习惯和技能,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明白应该如何解释外国人的一些行为,鼓励学生在面对一些令人费解的行为时,能够多想出其它的可能的解释,而不是从本国文化出发,匆忙下结论。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中西思维的差异,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比两种文化,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交流,必须建立在对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深入地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也显得意义重大。

六、减少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提醒英语专业学生留意和积累文化背景,多层次地了解社会习俗、思维文化、风土人情、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历史文化、社会关系、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既尊重民族间文化差异和特点,又不盲目推崇模仿别国文化。由于对他国的文化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不彻底状态,很容易形成定势或称刻板印象这样过于一般化、简单化的认知方式,并成为我们预测的障碍。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使学生熟悉一些基本的跨文化交流的观念,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进而发展成一种自然的文化能力。比如了解西方节日,并和中国的节日比较;了解圣经知识,明白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流行文化也不应该成为教学的,相反由于其现实意义,流行文化完全可以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并发挥其正面的影响。多年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聘请外教开设了西方思想文化史的必修课程,授课对象为英语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该课程从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欧洲文明、帝国演变、历史事件等方面,系统地介绍英美文化背景,并以文学和文化欣赏的模式,成功地让学生通过建立广泛的联系,进行对比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使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知识由茫然或一知半解到加深理解和融会贯通。在阅读理解中教师应精心准备材料,使其具备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反映文化的层面,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而不拘泥于字面

的含义,真正达到充分理解原文的意义。

结语

文化导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味依赖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是远不够的。同时还应鼓励并指导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外国原版小说,并收集材料。还可以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使语言和文化达到完美的统一,达到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即提高语言能力并实现交际无障碍。随着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材料可以更直观、形象、生动地运用于英语教学中。全球范围内的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日趋频繁,高科技信息传播革命更是加速了该进程。深入地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既能用外语介绍本国的文化精华,又能很好地适应外国文化,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这样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两种语言,更能汲取两种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3.

[2]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8-47.

[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36.

[4]蒋红,樊葳葳.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教学模式初探[J].外语界,2002,(1):42-46.

[5]杨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上文化能力培养初探[J].山东外语教学,2003,(5):86.

中专语文论文篇5

【关键词】辩论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语文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但在中职学校,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问,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同学,慢吞吞地站起来,抓耳挠腮,好不容易才挤出几个字来,别说语气上下不连贯,就是内容也常常词不达意,三言两语便讲不下去了,那声音也是“理不直,气不壮”低得如嗡嗡蝇声。尽管他们中有些同学成绩很好,有的还能写一手行云流水的好文章,但在朝夕相外的师生面前,却一开口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师再三鼓励:别害怕,慢慢说,可此时他却反而口吃起来,脸涨得更红了。由此可见,在中职语文课中开展辩论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辩论教学法的涵义和主要作用

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1]

辩论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两大作用:(一)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发展学生个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从古代的科举以文取士到现代学校以考卷评定学生学习成绩,乃至国家机关招收公务员大都以考核读写能力为依据,极少考核听说能力。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形成了学校高度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普遍轻视听说能力培养的教风与学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很多优秀学生也很木讷,遇到歪理强词,也常常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类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保守懦弱,独立性差,服从型的居多。看似温良谦恭,实际是人格不够健全的表现,以致走上社会又需要一个弥补人格缺陷的过程。

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开始辩论教学,能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准确的语音、明确的语调、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概念的准确性、推理逻辑性等等,都是学生辩论发言的基本功,辩论活动将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语言、逻辑、修辞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口语表达能力,其功效是不言而喻的。此外,辩论活动还将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大胆表述自己思想的能力,培养互助合作的团体协作精神,培养正确行使自身权利的素质,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思想作风,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二)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人类语言信息交流的形式也是听说与读写两大系统。听说具有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得最多最广,是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读写虽然严密、准确、简炼,但因间接、迟缓,相对来说,使用较少,是第二位语言信息交流手段。社会交际活动中人们主要依靠听说进行语言信息交流。辩论能训练出学生很强的听说能力,并且又有读写能力支撑,因而辩论能力强的人在运用语言信息交流进行社会交际活动中有明显的优势。

辩论在社会交际活动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典型的,如政治家用辩论以争取选民,宣传和贯彻自己的治国主张;法庭上的公诉人和辩护人就犯罪事实与适用法律展开争辩,争取法庭采纳自己的意见;学术会议上的论文答辩,用以剔除谬误,探究和发现真理,当今辩论能力是沟成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职学校语文课中训练学生的辩论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早与社会接轨。

二、?创设辩论情景,进行辩论教学的主要方法

辩论教学有以上的优点和功能,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课中如何加强辩论教学?读者认为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课堂上采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即有问有答,双边结合,让学生有听说表达的机会。如教者先把课文中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举手发言。这样学生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都会处于“亢奋”状态。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就能积极地举手发言。教者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及时评定,即使说错了,也要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每个学生都愿意发言,就有了说话锻炼的机会。通过问答,道理越辩越明,创设了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田忌赛马》这篇古文时,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齐威王也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孙膑的方法还能获胜吗?”全班同学立刻在小组展开辩论。有的小组说“能”,有的小组说“不一定”,各自坚持各自的观点,全班立刻展开一场辩论大赛,最后以“能”一方取得了辩论的胜利。他们从课文中描写齐威王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词语中,断定出齐威王是一个轻敌、骄傲自满的人。他不会提防敌人,他也不会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孙膑把自己看到的比赛情况和对齐威王的了解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做出明确判断。因此孙膑对自己的主意“胸有成竹”。通过辩论,学生学会了从文章中找依据、说理由,也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这样的辩论教学学生乐于参与,学生的主动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中专语文论文篇6

2.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Selinker还提出了制约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所表征的五个心理因素:

(1)语言迁移,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会试图借助于母语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母语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之为正迁移,它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消极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它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

(2)训练迁移,指学习者由于教师的教学不当或采用错误的学习材料,或训练方法不得当而产生的中介语。

(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语言学习者掌握、理解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时所采用的方法。

中专语文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词汇教学 跨文化意识 文化背景

一、跨文化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使得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培养英语综合素养不仅依靠听、说、读、写,还要从潜意识里进行英语国家文化的教育。文化意识被作为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块,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任何一种语言的功能都是用于交际的,中专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文化意识才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等,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比较能力,以便提高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比较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文化生活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

1.利用两种语言中词汇的共通性来学习。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各民族在语言中表现出的文化也是相通的。例如,凡与喜庆、吉祥、热闹等有关的事物,汉语中都用“红”来表示。比如,节日里挂的“红灯笼”、结婚时贴的“红喜字”、新娘穿的“红嫁衣”;表示顺利和成功时的“开门红”、“红榜”等。英语里的red也表示庆祝。如redletter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rolltheredcarpetforsb(隆重欢迎某人)等。

2.对于字面意义相同的词语进行文化比较,理解其文化差异。

例如farmer和peasant在汉语中都是指农民,但在英语中两者的经济状况和所受文化教育却是不同的。英国人把农民叫farmer,主要是本人,也可雇几个人,是中农或富农。peasant则认为是较穷,觋在欧洲几乎没有famr er认为自己是peasant了。再比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

3.利用习语进行文化渗透。

英语语言源远流长,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习语。其含义往往与字面意思相去甚远。在教学中,如果能对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加以解释,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会提高学习效率。比如Raincatsanddogs.这一习语的意思是大雨滂沱。它起源于中世纪。那时的欧洲人相信猫狗有神奇的魔力。与暴风雨有极大的关系。猫象征倾盆而下的大雨,狗则象征与之伴随的强风。

4.通过俚语学习,了解英语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最多的也最流行的语言就是俚语了。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所以,适当的俚语学习对学生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是大有帮助的。例如pullingone’Sleg看起来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中文里的“拖后腿”,不过它却是开玩笑的意思。美国人完全无法把pullone’sleg和“拖后腿”联系起来,他们用oneup(把某人绊倒)来形容“拖后腿”这样的做法。

5.加强文化背景的学习。

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进程和思维习惯,赋予了不同文化的风格和传统。克服词汇困难可以查字典,但逾越文化障碍只能依赖对文化环境的了解。如英美国家,therich是相对thepoor来说的,therich连接着剥削、堕落、狠心和庸俗等概念。这至少可以追溯到狄更斯的时代。therich可能引起人们的妒忌,但不会引起人们的喜欢和羡慕。比较起来,prosperous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含有共同分享的意思。因此表示人们生活“富起来”,翻译成getrich,会给外国友人带来误解和不良反应。

三、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文化输入

中专英语教材的内容涉及到问候、称呼、介绍、问路、学校、购物、就餐、交通、环境、人物介绍、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要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点。例如在讲“问候“一课时,既要向学生说明英语和汉语的相同之处,也要点明不同的地方。初次见面,英语一般要说I’m glad/pleasedtomeetyou。汉语中也有“幸会,幸会!”的说法。英美国家的人中常用的招呼语有Goodmorning.Howareyou?Hello!在中国有些人则还保留着“吃过了吗?你上哪儿去?”等没有任何用意和目的的客套话,但却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认为干涉了他们的私生活。我国学者胡文仲指出“文化错误,即对英美人士来说不妥或不能接受的语言或行为比语法错误更加使他们不安。”.

四、因材施教,组织丰富的课外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中专语文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层级式教学。

 

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sapir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是罗常培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语教师也较早地意识到了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集中论述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导入也日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等能力,从而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该课程在加强英语语音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3s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该教学模式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而服务的。3s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 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因素成为了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隐藏着文化意识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 

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都在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实践工作当中,作为掌握了英语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许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涉外交际活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尤为重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语言知识的施展提供了平台。 

二、文化导入的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各种实证及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突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上严重的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带的一年级班级为例,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好有坏、差距明显,各个层次分布不均。而且有些学生是从直接从中专或技校升入高职院校,之前所学的英语知识基础不牢固不够系统,例如在语音和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更大程度的因人施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大部分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式学习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学习感到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笔者也接触过很多这类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补充完善相关的语言知识成为了主要学习任务。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过程的深入化,进而对培养和强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挑战。 

其次,由于学生基础不牢固、底子薄,教师多采取或不得不沿用中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更多的偏重于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课文的讲解也是主要围绕语言点知识的讲解展开,而忽略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和其他客观条件地方限制,在碰到某些文化现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对文化现象仅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了解即可,没有更深层次的讲解和要求。这样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下意识的传递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与文化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不重要,仅简单了

解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就仅仅限于几个国外的节日或是简单的风俗习惯。这些浅薄的文化知识对于日后在工作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阶段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其实用性,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很强的涉外业务和日常工作当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色色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课堂上文化导入的忽略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中断或失败。

再次,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停留在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上,缺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意识,不能很好地做到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语言基础,更为重要的而是使用语言的技能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获取各种相关的资历证书又是他们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语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使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退两难。 

三、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结合以上所论述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笔者以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认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顺利高效的进行涉外业务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文化现象、找出文化差异、探究文化内涵等等,并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应用与实践。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文化导入模式、纠正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仅仅简单了解即可的错误观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文化知识导入。课堂教学应适当的向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侧重,改掉过去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的错误认识。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限于语言知识本身,还应拓宽到对语言知识的正确合理应用上来。 

第三,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作出调整,使之更适应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层次不齐这一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许多学者提出了分层式教学的理念(林汝昌,1996)。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文化导入应当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在初级阶段,教学中注重传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浅层次易于掌握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隐藏在文化差异现象背后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第三个层次是实践阶段,也是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利用相关教材内容创造条件模拟现实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模拟。在课堂外,也可借助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文化活动、锻炼实际交际技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对各类涉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导入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会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知识导入,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提高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萨丕尔,(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交际导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8.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中专语文论文篇9

关键词: 中专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中专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语文教学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新中专语文课程观念,这是中专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不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学的评价方式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课程资源的界定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和实施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基本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教学工具书等)。课外教学资源包括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还有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学生的家庭生活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为教学所用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媒体条件等。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可以主动利用资源满足自己的学习要求。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完善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语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合学习语文的各种场景,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将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由教材内延伸到教材外,由教师延伸到学生,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搞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中专语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形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

1.充分挖掘语文课内教学资源。

挖掘语文课内教学资源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出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是对教师自身修养及语文素养方面给予的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巧用多媒体、网络、图书等设施,挖掘与语文教材中相关联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教师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共同研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及教学风格,灵活利用与教学相关联的教学资源。

要有效开发与利用教材的教学资源。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生活气息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有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设计课后探究性习题,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如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活动等,开发学习资源。

2.有效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中专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相对一部分来自家庭,家庭对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家庭课程资源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课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一定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好家庭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家庭课程资源属于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家长、家居环境、书籍和杂志、音像资料、电脑、各类器材、家庭文娱活动等。通过这些课程资源,学生感受了亲情,理解了亲情,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付出,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家庭课程资源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资源,学生可以得到爱的熏陶,精神得到升华。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要想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绝不能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课外活动,如开展主体研讨会、辩论会、报告会、朗诵会等,办校报班报、自编习作集锦等,

要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等,把学生的作品在校板报或班级学习专栏展示;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练就扎实的语文功底,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中专语文论文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信息技术 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作用

信息化、多元化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高效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调动初中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优化课堂教学。下面,我就现代信息技术对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谈谈见解和体会,以供广大同仁借鉴与指正。

一、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学习、教学、交流的平台。

语文教师从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到课堂设计、多媒体应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它大大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技术教学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师整合各种教学资料,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效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变“单一教学”为“多种媒介有机结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审美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影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共同体。

例如,寒暑假是初中生最广泛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指导学生完成一项语文实践性学习,这期间他们会遇到一些新的未知领域和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互联网为我们供了学习、教学、交流与协作的重要平台。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利用,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推动了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新课改的大潮推动下,多媒体技术逐步走入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它让初中生眼观其行,耳听其声,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二、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师语文素养的提高,引导教师进入积极探究创新的状态。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师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社会的进步说到底还是靠知识的更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知识,必然会改变原来知识认知的过程和方式。

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包括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教学探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师语文素养的提高。只有对信息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才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才会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信息技术能够促进知识结构不断优化。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如何,并不是只看语文课教得怎样,而是要看知识面如何和知识结构是否优化,还要看他能否把所有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其中就包括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互联网技术在探究问题上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提问环节,能够激发发现问题的能动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为了更好地适应探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语文知识的迁移,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并进行有效探究,进而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三、信息技术加快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师职前培养,能够大大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师各种培训能够使加快我们专业发展的进程,缩短每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快速走出“高原期”,突破瓶颈。只有在信息技术的有效辅助下,才能更好地适应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四、信息技术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能够大大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也就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极大完善了培训体制和培训方式,使教学能力大大提高。信息技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教育发生了巨大变革。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传统的初中语文是一个不小冲击,适者生存,否则就会被淘汰。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信息技术促进初中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发生巨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