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03:59:32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档案;管理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事关社会安全稳定。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特别是河北石家庄市三鹿奶粉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国产乳品失去信心,使我国乳品行业一蹶不振。为此,食品生产经营行业作为良心产业,必须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同时食品安全也是监管出来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必须用强大的监管促进强大产业的发展,淘汰小、散、乱、低等食品行业落后产能,进一步提升食品产业集约度。特别是黑龙江省作为绿色食品产业大省,如何使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叫响绿色品牌优势,用监管促进发展更尤显重要。而加强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管理,是绿色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工作中重要的手段和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监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能为绿色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常、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1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重要作用

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是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辖区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行政许可、现场监督检查、监督抽检、风险监测等文字记录材料。主要包括,生产许可证、监督检查法律文书、监督抽检报告单、风险监测报告等。

1.1实现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实时管理。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可以动态记录从企业诞生到企业发展壮大过程,监管者可以通过查看档案,回溯企业成长历程,通过对监管记录的查阅,可以分析出企业的风险点,可以实现精准监管、靶向监管,更加便于提高监管效能。

1.2实现对食品安全监管者的实时监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调阅监管档案,对其工作人员工作总量、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监督,特别是监管档案是痕迹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如果一旦企业发生系统性风险,可以运用监管档案证明监管者是否存在行政不作为行为,是否存在监管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行为,是否存在与企业发生合租行为。同时通过监管档案可以实现对监管者工作量化考核,便于政府职能部门行政管理。

1.3实现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诚信记录管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是否能做到基业长青,诚信生产经营是关键。通过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建立档案,可以线性地对绿色食品企业进行诚信记录,一旦企业出现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等行为,监管者可以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采取行政公开的办法对企业进行诚信惩戒。

2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存在的短板

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的短板,一定程度影响了监管效能的最大发挥。

2.1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实行痕迹化管理意识不强。行政执法部门习惯于惯性管理思维,制度建设不规范,随意性执法行为较大,存在由于工作人员变动较大,工作连续性不强,不能够很好坚持标准化的监管模式,一个监管人员一种工作方法和态度,同时直接与监管人员的敬业精神正相关。同时由于档案是多种材料的汇集,有时是多个执法部门参与,文字材料归并较难。

2.2行政执法部门缺乏相应专业人才。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学科,一般行政执法人员都是法律、工科专业人员出身,对档案管理知识不了解、不掌握,甚至不愿意掌握,认为无关重要,一定程度影响了档案的建立。

2.3行政执法部门对应硬件建设配备缺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特别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在县级的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一般公场所所非常紧张,甚至部分存在没有办公场所的监管所,根本没有场地放置档案柜,同时也没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这些客观原因也制约了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建立和完善。

3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规范管理实现的路径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是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主体,必须从主要负责人入手,提高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重要性的认识,相关部门明确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层层落实责任,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档案建立,真正形成一把手亲自抓、负责部门具体抓、责任人实际抓的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3.1建立食品生产企业一企一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对辖区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要进行调查摸底,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求凡是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绿色食品都要建立档案,实行一企一档制度,建立严格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档案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应建档企业全部建档。

3.2明确企业档案建立规范化内容。

3.2.1实行规范化行政监管法律文书。省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印发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统一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制定下发行政许可模板、行政执法告知书、行政执法处罚决定书、监督抽检抽样单、监督抽检结果通知书、监督抽检检验检测报告书等法律文书模板,实行全省统一格式,真正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行政执法模式,为建立绿色食品档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3.2.2统一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归档目录。要明确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归档主要的内容,在统一归档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各地创新性工作方式方法,便于统一档案管理接口。充分利用政务档案管理经验,使用相对应的档案管理方法,便于档案管理的标准。严格按照新《食品安全法》第第七十九条归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档案目录应至少包括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食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企业执行标准复印件、监管部门检查企业记录、季度监督抽检结果记录、风险监测结果记录、投诉举报记录、违法违纪等文字记录材料等。通过归定必备存档资料,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3.2.3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管理程序化模式。档案建立和归档材料要严格实行审批制度,确保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建立起具体负责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向一线执法人员汇总档案的机制,每一份档案都要经过具体负责人员签字、部门负责人员签字、分管领导签字后再存档。形成合理的工作流程,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能。

3.3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档案管理的刚性要求必须以配备专业的档案卷柜、档案纸盒等硬件设施为基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情况,合理配备必要的档案硬件设施,如果辖区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较多,必要时可以划拨专门办公室用于档案的存放。要配备温湿度计等设施,保证档案存放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篇2

关键词:抵消效应;食品安全监管;不同主体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现,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5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出席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时强调:“要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深入持久推进重点整治,坚决把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的食品安全工作抓实抓好。”尽管我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政策措施,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定保障。但从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反复发生,如2009年底、2010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卷土重来,2011年“瘦肉精”事件的再次发生,让我们不禁反思是否存在某些因素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一定的抵消效应。

国外学者Nganje和Miljkovic等曾对食品安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公众行为抵消效应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所谓公众行为的抵消效应是指食品安全相关政策的实施及其实施的有效性信息会使公众(或消费者)减少他们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进而减弱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完全抵消政策实施的有效性[1-3]。他们将公众行为抵消效应的基本模型应用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并探讨了蔬菜和肉类质量安全问题中公众行为抵消效应的存在,这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监管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但其中主要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定性讨论[4]和以典型食品安全事件作为案例进行的实证研究[5],与公众行为抵消效应相关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更多是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角度进行研究。全世文等从消费者的知识了解、风险态度以及对信息主体和信息途径信任程度,研究了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恢复的因素[6]。王彩霞研究了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爆发导致消费者不断修正对政府治理的预期[7]。蒋丽从公众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研究了公众在面对食品安全风险时的心理反应,认为决定公众行为的是其对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观认知而不是风险本身。从群体层面来看,公众行为是一系列社会影响过程的结果,在信息性和规范性两种社会影响下,公众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8]。范春梅等以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事件为例,构建了问题奶粉事件中公众的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关系模型,剖析了风险感知、控制感等对人们的抵制和积极应对行为的作用机理[9]。

根据上述研究现状,我们发现国内学者较少关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中的公众行为抵消效应,而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论在中国缺乏适用性。因此,本文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实背景,针对Nganje和Miljkovic等[3]给出的公众行为抵消效应基本模型中没有对不同监管主体做出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缺陷,对该基本模型进行了扩展变形,并结合模型和实际分析,将抵消效应定义为公众或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随着监管水平发生变化后,导致监管水平对公众健康损害等预期总损失减少作用的减弱效应。同时,分别对以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和以社会全体(包括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公众)作为监管主体建立了两个抵消效应模型,并利用两个模型对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行为抵消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具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结论,最后结合具体算例对模型结论进行了验证,对结论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实际意义进行了说明。

2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的模型分析

食品安全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缓解市场失灵的职能。因此,以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公众较少参与甚至不参与监管的情形是本节讨论的基本背景。在这种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只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决定。

2.1 问题的假设条件及建立的模型

根据文献[3]给出的公众行为抵消效应基本模型,当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时,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决定,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公众健康损害等预期总损失用 表示,具体如下:

(1)

其中 表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实行政策措施等所对应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表示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所付出的等价性货币支出(包括消费者识别食品的安全性以及为保护自身权益进行投诉、打假等行为的相应支出)。 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公众健康损害等总损失(仍以等价性货币值衡量),并且满足 , , ,其中 和 分别表示 的一阶和二阶导数。因为在任何情况下食品都不可能是绝对安全的,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公众健康损害等总损失始终存在,即总损失始终为正, ;并且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一定解决,因此总损失将减少,即总损失的一阶导数为负, ;同时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它对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总损失的减少作用逐渐减弱,即总损失的二阶导数 。除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所付出的支出也尤为重要,因此 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总损失发生的概率,它主要由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所付出的等价性货币支出 所决定,并且满足 , , 。其中 和 分别表示 的一阶和二阶导数。这是因为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总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并且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所支出的越多,总损失发生的概率越小,而随着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总损失发生概率的减小作用会逐渐减弱,这与总损失 的性质相似。

当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决定的监管水平 给定的条件下,公众通过决定其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实现食品安全危害总损失与支出之和的最小化。对此,公众的目标决策如下:

(2)

由式(2)的一阶最优条件可得

(3)

由式(3)和假设条件,显然相应的二阶最优条件满足。因此,满足式(3)的 是公众决定的最优支出。

因为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会直接受到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外部环境影响,所以可以假设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 是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的函数,由此对式(3)两边 求导可得

(4)

由式(4)整理可得

(5)

根据假设条件显然有 。说明当其它条件不变时,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会逐渐减少。这反映了随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有效性的增强,会导致公众减少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支出的机会主义行为。

2.2 公众行为的抵消效应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有效性导致的公众行为抵消效应,通过对式(1)中 求导,并将式(5)代入求导结果,经整理可得

(6)

根据式(6)和假设条件可以分析得出:若不考虑公众行为对政策的影响,监管水平对预期总损失的边际减少值 。而由于 的存在,导致这一减少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了,可将 视为抵消效应项。因此,在满足不同条件下,公众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有效性产生了部分抵消效应和完全抵消效应两种不同结果。

2.2.1 公众行为的部分抵消效应(或抵消效应)分析

若 ,则 。说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总损失发生的概率 满足上述条件时,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公众预期总损失逐渐减小或不变。在上述条件下可知:由于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 所决定的 的存在,同时它不大于1,并且由已知条件显然其还大于0,使得公众预期总损失的减小值被抵消了一部分。依据文献[3]和本文对抵消效应的定义,可将其视为公众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的部分抵消效应(或抵消效应)。其中抵消效应是指 , 的极端情况。之所以产生这种部分抵消效应(或抵消效应)是由于随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和恢复了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削弱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谨慎态度,从而减少了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由此直接导致总损失发生概率的提高,进而对食品安全政策实施有效性产生了部分抵消效应(或抵消效应)。

2.2.2 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分析

若 ,则 。说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总损失发生的概率 满足上述条件时,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而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公众预期总损失却在增加。在上述条件下可知:由于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 所决定的 的存在,同时它大于1,使得公众预期总损失的减小值被完全抵消了,造成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实施无效甚至起到负面作用。可将其视为公众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的完全抵消效应。之所以产生完全抵消效应是由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的利好外部环境,极大程度地提振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致使他们大幅地减少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甚至不支出,由此导致损失发生概率的较大提高,进而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产生了完全抵消效应。

综上,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的模型分析中,无论是部分抵消效应(或抵消效应)还是完全抵消效应,它们都是由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 所决定的 直接造成的,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无关。

3 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的模型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具有一定复杂性,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交叉,职能划分不清,仅靠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难以实现有效监管,存在一定的政府失灵。因此,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公众包括行业协会、各级公众组织等也纷纷加入到食品安全监管中,较多地区日益形成多元监管主体的局面。因此,以社会全体(包括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公众,简称为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是本节讨论的基本背景。在这种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由社会全体共同决定。

3.1 问题的假设条件及建立的模型

若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由社会全体共同决定,即社会全体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仍用式(1)中 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预期总损失,此时它不仅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公众健康损害,而且还包括食品安全危机引发的社会道德、政府声誉等全部预期损失。其中 表示社会全体所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表示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所付出的等价性货币支出(即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和采取的相关行动等支出,以及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等总和)。 表示以等价性货币值衡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社会全体的损失总和,并且仍然满足 , , ; 表示社会全体损失总和发生的概率,它由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 决定,并且仍然满足 , , 。

当社会全体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主体时,他们共同决定监管水平 ,同时监管水平直接决定他们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因此,为实现食品安全危害导致的总损失与支出总和的最小化,社会全体的唯一决策变量就是监管水平 ,因此社会全体的目标决策如下:

(7)

其中 ,即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是监管水平的函数。

由一阶最优条件

(8)

为简化分析,假设式(7)存在最优的内部解,即二阶最优条件仍满足,则符合式(8)的监管水平 即为社会全体的最优监管水平。经整理可得

(9)

式(9)中 。因为若 ,将其代入式(8)可得 ,这显然与已知条件和假设不符。因此式(9)右端分式的分母不为零,分式是有意义的。根据假设条件,只能判断出式(9)右端分式的分子为负,分母的正负无法直接判断,需要依据 的正负进一步讨论说明。

为进一步明确社会全体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对其总支出的影响,下面对式(9)进行分析讨论。

若 ,即 ,则 。说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社会全体的损失总和相对较小时,随着社会全体所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提高,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 将增加。这意味着在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严重时,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地改善食品安全现状,这将激励社会全体更有动力地实施相关政策法规和采取相应行动,因此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将增加。

若 ,即 ,则 。说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社会全体的损失总和相对较大时,随着社会全体所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提高,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 将减少。这意味着在食品安全问题较为严重时,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难以显著地改善食品安全现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社会全体实施相关政策法规和采取相应行动的动力,因此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将减少。

3.2 社会全体行为的抵消效应分析

在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时,进一步考察是否存在社会全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的抵消效应存在。因此,对 中监管水平 求导,并将式(9)代入整理可得

(10)

根据式(10)和假设条件可以分析得出:若不考虑社会全体行为对政策的影响,监管水平对预期总损失的边际减少值 。但由于 的存在,也可能导致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的抵消效应,可将 视为可能的抵消效应项。而这种抵消效应是由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共同决定的。因此,在满足不同条件下,对社会全体行为可能产生的抵消效应进行具体分析。

3.2.1 社会全体行为的加强效应(即负的抵消效应)分析

若 ,整理后即 ,则 。说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社会全体损失总和相对较小时,随着社会全体所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预期损失总和会减少。并且当 时,显然有 。这可视为社会全体行为不仅没有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产生抵消效应,反而产生了加强效应,即负的抵消效应。此时由社会全体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在损失总和相对较小时监管效果非常显著,不仅极大地激励了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积极性,由此带来损失的发生概率减小,同时也将进一步增强社会全体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因此,社会全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产生了加强效应。

3.2.2 社会全体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分析

若 ,整理后即 ,则 。说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社会全体损失总和相对较大时,随着社会全体所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预期损失总和会增加。在上述条件下可知:由于社会全体决定的监管水平 和他们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 所决定的 的存在,造成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无效并且起到负面作用。此时可视为社会全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的完全抵消效应。由社会全体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在损失总和相对较大时监管效果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积极性,由此导致损失的发生概率增大,同时将进一步打击社会全体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监管水平进一步降低。因此社会全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产生了完全抵消效应。

4 模型结果的比较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大小不同,即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程度不同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与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哪种情况监管实施更有效?下面主要从监管水平对支出的影响以及抵消效应的强弱差别进行比较分析。为便于比较分析,假设第2节和第3节分析的不同监管主体中监管水平和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相同。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和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的模型中支出对监管水平的导数 分别记为 和 ,它们表示监管水平对支出的影响,则由式(5)和(9)可知 , ;相应地将两个模型中导致政策实施有效性的抵消效应项分别记为 和 ,则由式(6)和(10)可知 , 。第2节已经分析得出 , ,而第3节中 和 的正负需要依据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大小进行判断。下面就按照损失大小不同进行讨论比较。

4.1 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损失相对较小时的结果比较

由第2节分析可知 , ,第3节分析可知当 时 , 。结合第2节和第3节分析的结果,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小时,即 ,当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同时公众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具有部分或完全抵消效应;当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总和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同时社会全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具有加强效应(负的抵消效应)。因此,无需具体比较效应的强弱,即可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1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小时,即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决定的监管水平对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具有负面影响,同时公众行为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具有部分或完全抵消效应,而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决定的监管水平对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具有正面影响,同时社会全体行为对政策实施有效性具有加强效应。

结论1表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小时,较之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由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决定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是比较理想的。因为随着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不仅社会全体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相应增加,而且社会全体行为将对监管政策等实施有效性产生加强效应而不是抵消效应。

4.2 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损失相对较大时的结果比较

由第3节分析已知当 时 , ,因此有

(11)

其中 和 分别表示对 和 取绝对值。

4.2.1 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更为有效的情形

若式(11)右端项大于1,即 ,则有 , 。将上述条件整理可得

(12)

由式(12)可分为下列三种情况讨论:

(1)若 ,即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时存在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且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满足 时,则有 , 。

(2)若 ,即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时存在公众行为的部分抵消效应,且同时满足 时,则有 , 。但由已知 ,显然上述结论与该假设条件矛盾,所以这种情况并不成立。

(3)若 ,则式(12)左端为零,右端大于零,显然这种情况也是不成立的。

综合上述三种情况,只有第一种情况成立。并且因为 ,所以 , 。可得当且仅当 ,并且 时,有 , 。

因此,可得如下结论:

结论2若不同监管主体的模型中监管水平与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相同,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大并且严重到一定程度,即 ,并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存在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时,即 ,则有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决定的监管水平对公众支出的绝对影响效应大于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决定的监管水平对社会全体支出的绝对影响效应,即 ;并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中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大于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中社会全体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即 。

结论2表明当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并且公众行为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产生较强的完全抵消效应时,较之于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仅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会导致监管效果不显著,以及公众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较大程度地减少。因此,这种情况下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是更为有效的。

4.2.2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更为有效的情形

若式(11)右端项小于1,即 ,则有 , 。将上述条件整理可得

(1)若 ,即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存在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满足 时,则有 , 。

(2)若 ,即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中存在公众行为的部分抵消效应,同时满足 时,因为 ,所以仍然满足 ,则有 , 。

(3)若 ,则由式(13)左端为零,右端大于零,显然这种情况是恒成立的。

综合上述三种情况,可得当 ,且 时;或者当 ,且 时,都有 , 。

因此,可得如下结论:

结论3若不同监管主体的模型中监管水平与为避免食品安全危害的支出相同,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大但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即 ,并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存在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即 时;或者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大,即 ,并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存在公众行为的部分抵消(或抵消效应),即 时,都有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决定的监管水平对公众支出的绝对影响效应小于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决定的监管水平对社会全体支出的绝对影响效应,即 ,并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中公众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小于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中社会全体行为的完全抵消效应,即 。

结论3表明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大但并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并且公众行为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产生较强的完全抵消效应时;或者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较大并且公众行为仅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产生部分抵消效应(或抵消效应)时,在这两种情况下,较之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的监管有效性及他们行为对监管有效性的完全抵消效应更强。因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是更为有效的。

5 具体算例

根据上述模型的分析与比较,本节将列举具体的损失函数和损失发生概率函数及其参数取值,通过算例计算,对模型的结论进行验证并说明模型的实际意义。

令 ,其中 ; ,其中 ; ,其中 ; ,其中 。其中 、 和 分别表示三个不同的损失发生概率函数。根据上述算例设定进一步对模型及其结果进行验证,按照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损失相对较小和较

计算结果显示: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小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不仅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对公众支出具有负面影响,而且公众行为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具有部分或完全抵消效应;而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对社会全体支出具有正面影响,而且公众行为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具有加强效应。因此这种情况下应以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实施监管更有效。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大时,无论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还是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对支出都有负面影响,公众或社会全体行为对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都有部分或完全抵消效应。相比之下,公众行为存在部分抵消或抵消效应,社会全体行为存在完全抵消效应时,应选择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公众行为或社会全体行为都存在完全抵消效应时,若损失较大但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则还应选择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若损失较大且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则应选择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该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6 结论

本文对文献[3]给出的公众行为抵消效应基本模型进行了扩展变形,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情况,分别对以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和以社会全体作为监管主体的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应根据不同条件下,公众行为或社会全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性产生的抵消效应不同而选择监管主体。只要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总和相对较小或者相对较大且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由社会全体作为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是更有效的;当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总和相对较大或者相对较大但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是更有效的。根据本文结论,我们认为从公众或社会全体行为对监管政策措施等实施有效性的抵消效应方面来看,当食品安全问题处于显露端倪的初期或较为严重的后期时,需要社会全体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这样即使存在抵消效应,对于监管实施效果的抵消效应也不是很大;而当食品安全问题趋于严重的过程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会使抵消效应较小。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是社会范畴的影响,涉及政府、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和多领域,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和解决不仅极其复杂并且过程长而持久。因此,需要通过整合政府的监管强势,公众的理性消费和自觉监督,生产企业的规范和社会责任,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媒体的信息和监督优势,形成多元主体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对此,除了公众行为对政策措施等实行效果的抵消效应以外,政府行为实施的持久性,地方政府、生产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行业协会、媒体行为对政策措施等实施有效性的影响以及共同作用的分析将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Miljkovic D, Nganje W, Ndembe E. Offsetting Behavior: Consumers’ Response to Food Safety Policies [J]. Choices, 2008, 23(3): 49-53.

[2] Miljkovic D, Nganje W, Onyango B. Offsetting Behavior and the Benefits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2009, 29(1):49–58.

[3] Nganje W, Miljkovic D, Ndembe E. Offsetting Behavior and the Benefits of Food Safety Policies in Vegetable Preparation and Consumption[J]. Agribusiness, 2010, 26(4):557–572.

[4] 王耀忠.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和纵向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64-70.

[5] 杨伟民,胡定寰.中国乳业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及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22):40-44.

[6] 全世文,曾寅初,刘媛媛,等.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恢复——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1(7):4-15.

[7] 王彩霞.政府监管失灵、公众预期调整与低信任陷阱[J].宏观经济研究,2011(2):31-36.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篇3

关键词:食品,质量监督,职能,管理

 

0.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在提高食物供给总量,增加食物多样性以及改进国民营养状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食品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增加食品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现行的食品监督监管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食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和监管方式改革,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做到快速反应、处置有力,确保广大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 食品质量综合监督,是我们食品监督部门的一项神圣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论文参考网。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们在食品监管工作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认为,当前基层食品质量综合监督工作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监督和管理并重

1.1加强对食品质量工作的监督。因为食品涉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

质量,尽管食品质量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大食品质量按监管力度,然而“问题食品”仍然大行其道,食品安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食品安全频频地曝光,并不是现在的食品比以前更不安全了,而是食品安全工作更加引起消费者、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机构的重视了,商家可以钻的空子更小了。论文参考网。曝光后问题就有解决的可能了,就为消费者消除了不安全的因素,是件好事,并不是坏事,应充分发挥监督的积极作用。

1.2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不能过估计食品安全工作所取得

的成绩,要正视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扎扎实实地把食品安全工作抓好。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急要分兵把口,又要相互协作,加大执法力度,抓准典型案例,进行曝光。要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同事,要发挥官大消费者重视食品安全的积极性,鼓励就抱视频方面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将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在食品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真正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2.加强统一领导,整合执法资源

面对食品安全这一天的大事,从中央到地方,应当痛下决心,动大手术,通

过体制改革,对现有的监管体制进行调查,整合执法资源,管住管好食品市场,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当前,应着重解决食品监管职责过于分散的状况,将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相对集中,权责进一步明晰,并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的权威的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2.1是对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有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2.2是对无人监管的“盲区”,明确一个部门负责。在制定分工方案时,要充费考虑各个部门已经建立的监测网络的实力,实力弱的退出或者充实到新的负责机构。这个方案最接近现有的管理体制,但是并需解决好分工后各个环节直接的协调和衔接问题。论文参考网。问题衔接问题的关键在于都应服从于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3.食品检验工作尽快完善

3.1统一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

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并且水平偏低,部分标准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且现在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比如:2004年3月15日,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查处的24.5吨“毒黄花菜”事件,就是因为卫生部与农业部各自指定的标准中对SO2残留量的限量不同而引起的。总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的诸多方面已经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的阶段,必须尽快统一。

3.2加快检测技术研究和运用。检验检测工作应随着食品工业为基数的革

新和食品安全控制标准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提高。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督检查的途径和手段,直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不断升级和食品工业的革新,急需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过程的安全性控制技术,建立起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安全检测机构,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发展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

目前,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无法掩盖食品畅销的全过程,以《食品卫生法》

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前不久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经营者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强调和重申了监督管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具有一定的可操控性,但仍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建是仍待加强。

4.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

层次法律体系,探索和反张继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强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按前监管法制体系,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消费食品安全监管中“无人管、无力管、无法管、不会管”等问题。

4.2健全长效监管机制。4.2.1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食

品声场企业入市门槛,制定食品质量市场准入标准,从源头上减少食品不安全隐患。4.2.2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相互追溯的原则,建立食品生产、经营登记制度,实现视频质量安全的可追溯。4.2.3建立食品安全承诺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制度。在食品安全监管的任一环节,一经发现食品未能达到质量承诺和安全标准,生产、经营商家应立即将该食品下架退市并召回所销售的食品,实行行业自律。4.2.4建立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并通过建立警示制度,及时将食品安全问题的细细向社会公布。4.2.5强化执法监管措施,提高执法监管水平,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在食品质量监管领域得到体现。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篇4

关键词:食品,监督机制,监管

 

0.引言

病从口入。食品安全与否,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但近几年来,从食用油到炸鸡翅,从速溶茶到儿童奶粉,被查出的、被披露的有毒、有害及假冒伪劣食品,几乎涉及所有食品种类,真是令人“举箸四顾,无不惊心”。面对新形势下的食品安全问题,郓城县技术质量监督局作为政府的食品安全综合管理部门,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真正建立起统一、协调、高效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用机制为全县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

1.食品市场的基本状况

我县人口为110多万人。全县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00多户;食品经营企业1800多户;餐饮企业约2000余户;有较大的注册养殖企业7户;有生猪屠宰企业18户,其中有一户大型肉鸭屠宰加工企业,日屠宰能力6000头; 日屠宰牛羊10余头;有家禽屠宰企业1户,日屠宰10000多只。这些食品生产、加工及经营企业为满足全县人民饮食需要发挥了突出作用,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几年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践上看,我县食品市场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急需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2.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2.1在某些基层食品监管工作者的头脑中,尚存在着“只要没有食品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监管工作就是做到了位”的思想认识。这种认识导致个别食品监管部门出现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拖拉滞后,检查留于形式的现象。

2.2由于体制的原因,食品安全的执法主体归属于多个部门,监督力量分散,一方面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复检查,企业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监管“盲区”。整合监管资源,夯筑监管合力,迫在眉睫。

2.3一些在城区被打的无处藏身、经营“三无”食品的商贩,把目标转移到了农村,跑到了执法相对薄弱的偏远地区“打游击战”,农民群众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2.4由于投入太少,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和技术缺乏,农药残留检测工作难以开展。

2.5全县餐饮业中低档饭店居多,基础设施简陋,卫生环境较差,社会群众饮食安全存在很大隐患。而在一些群众的心理,还存在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陈旧观念,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很差。

2.6食品加工企业约200余家,多数都在10人以下,设备简陋,加工能力低、产品质量差。

3.调研得到的启示

3.1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统一认识是前提

在日常监管工作中,食品安全没有发生重大事故并不等于没有问题,只是没有造成后果而已,不注重监督的过程,只注重结果是不行的,必须要达到过程与结果的一致性。所以,各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牵头部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克服懒惰思想和厌战情绪,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要求相一致,紧紧依靠政府,充分发挥出政府“抓手”作用。要放下架子,贴心感化,科学引领,通过组织召开食品监管理论研讨会、市场形势分析会、对照找差距座谈会、征求意见反馈沟通会等形式,不断澄清模糊认识,达到理念共识,真正把食品具体监管部门领导和执法人员的认识统一到“食品安全无小事”的政治高度上来,为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思想保障。

3.2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协调配合是基础

食品安全问题链条长、牵涉面广,涉及多个具体的行业和监管部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牵头部门,必须在组织协调、密切配合上找出路、想办法,想方设法整合分散的食品监管资源,把责权统一起来。可以通过践行“三投三动”方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力量。

3.2.1以热情友情投入感动。主动走过去,热情请进来,经常保持与工商、公安、技术监督、卫生、农业、商务等部门的联系,努力增进人文感情,建立彼此深厚的工作友情,成为真诚互信的友好单位。。

3.2.2是以人力物力投入打动。在节假日期间开展大规模食品市场检查时,主动出人出车、带头组织,并适当承担部分活动经费,激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同志的工作热情,为加大假劣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力度起到促动作用。

3.2.3是以声势气势投入带动。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食品具体执法部门的工作形象,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口碑。。力求使食品安全各相关部门集中行动迅速快捷,分散行动主动自觉,形成“互联、互补、互促、互动”的新型工作机制。

3.3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以法定的形式明确工作责任是关键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以分段负责为主,以行业监管为辅。这种监管方式,必须明确责任,明确目标,以法定的形式明确失职的惩戒条款。

3.3.1各层次虽然都自行制定了失职责任追究制,但力度太弱。在食品安全法中应明确规定监督管理失误,应受到严厉惩处。

3.3.2各级监管部门都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但对其实现的目标规定的模糊,应以法定的形式加以明确。3.3.3根据不同时期情况,要及时调整监管工作重点。比如夏季来临,餐饮业即可列为监管重点;“禽流感”流行时,禽蛋产品即为重点。

3.3.4综合监督的权威性,应以法定的形式加以确定。食品安全法应明确综合监督的管理权限。。

4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增强综合监督权威性是重点

4.1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积极取得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让政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撑腰壮胆。

4.2要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和领导者的责任意识,牵头制定并以政府名义下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相关监管部门各自的职责及承担的责任。

4.3要加强检测工作,像重视药检一样重视食品检验机构的建设,可以组建食品检验覆盖网,定期抽查,或者逐渐把药检所扩大为食品药品检验所,投入必要的人财、物力,使之尽快开展工作。

5.结语

面对突如其来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忠诚卫士,必须做到居安思危。一是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机制;二是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三是要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通过以上机制,达到未雨绸缪,全民皆兵,预防为主,长备不懈。“食品安全是一件天大的事”,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必须忠于职守、边学边干、及时总结,努力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把食品安全的“防火墙”逐步构筑成“防火带”,不断开拓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新局面。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博弈;政策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22-02

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食品问题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症结在哪里?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来保证食品安全呢?对此,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食品加工行为,这样才能保证食品安全。从表面上看,这个建议是正确地。但是,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上,这个建议仿佛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对上述建议,不同人对其理解的落脚点可能有所不同,是重在加大监管,要求监管人员恪尽职守?还是重在严厉打击,对违规生产者加大惩罚?还是双管齐下?而不同的理解可以形成不同的政策,从而形成不同的政策效果。因此,本文拟对食品生产者与食品监管者之间的博弈进行研究,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从而形成最有效政策措施,以保证我们的食品安全及生命安全。

一、文献综述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早期的时候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自2004年后,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社科研究才得到重视,包括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经济学方面的思考,而博弈论分析也是经济学解释的一种。

在对食品安全的博弈论分析中,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于食品市场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市场失灵导致的,所以必须进行政府监管。李功奎(2004)和应瑞瑶(2004)认为在解决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更主要应由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R.Loader和J.E.Hobbs(1999)也认为消费者非常在意食品的安全性,非常看重食品安全管制,并认为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基本职责。除此之外,刘宁(2006)等还运用数学模型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说明了政府监管应加强的方面。

但是,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有很多,政府监管的对象除了有生产者还有各监管部门内具体执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简称为监管人员)。本文将建立博弈模型分析食品企业中政府应具体怎样建立惩罚制度监管食品企业,究竟是加大对违规生产者的惩罚还是加强对失职监管人员的惩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食品生产者与食品监管人员之间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的基本情况

我们假设这个博弈中的博弈方是食品生产者与食品监管者,食品生产者与监管人员之间的博弈问题是这样的:首先,监管人员在博弈中有“尽责”和“不尽责”两种可选策略,食品生产者有“违规”和“不违规”两种可选策略。如果监管人员不尽责,食品生产者若违规生产劣质产品可获得X的超额收益,监管人员因为不尽责被发现会遭受部门惩罚-D;而在监管人员不尽责的情况下,食品生产者若不违规生产则得到应得的生产利润,额外收益为0,此时监管人员因为偷懒不尽责将会有S的正效用;如果监管人员尽责,对生产的食品进行严格的监管,生产者违规生产劣质产品被抓住的话,会有负效用-Y,而监管人员尽责只是意味着完成工作职责,没有得失,效用为0;而在监管人员尽责食品生产者不违规生产的情况下,生产者和监管人员都没有额外收益,即无得也无失,效用都为0。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博弈是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的。因为假设生产者选择“违规”的策略,那么对监管人员来说最好的策略是选择“尽责”,这样可以保住自己的工作;但当监管人员选择“尽责”时,生产者的正确策略是“不违规”而不是“违规”;既然生产者不违规,当然监管人员选择“不尽责”比较合算;而生产者选择“不尽责”,生产者此时当然会选择“违规”……这种一环套一环的因果循环永远不可能停止,无论从哪里开始都一样。因此这个博弈与猜硬币一样,在一次性博弈中也没有会自动实现的均衡性策略组合,也无法预测博弈的结果。

现在我们假设生产者违规生产的概率为P1,则不违规生产的概率为(1- P1),那么监管者工作不尽责的期望得益是P1(-D)+(1- P1)S。当P1(-D)+(1- P1)S=0时,P1*= S/(S+ D),也就是说生产者以违规生产的概率P1*生产时,监管者工作尽责或者不尽责的期望得益都为0。因此要使监管者工作尽责,必须有生产者大于P1*,只要不大于P1*监管者都会选择不尽责。既然监管者不尽责,生产者就不怕被抓住,在保证不被抓住的前提下,违规生产的概率越大收获就越大,因此他会使违规生产的概率趋向于P1*,均衡点是生产者以概率P1*和(1- P1*)分别选择违规和不违规。此时监管者尽责与不尽责的期望得益都等于0,选择纯策略尽责和不尽责,或混合策略的期望得益都是相同的。事实上,为了小偷没有可乘之机,监管者必须选择特定概率分布的混合策略。

生产者采取违规或者不违规的混合策略分布,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确定。现在我们再假设监管人员工作尽责的概率为P2,工作不尽责的概率为(1- P2),则生产者违规生产的期望得益是:P2(-Y)+(1- P2)X。当P2(-Y)+(1- P2)X =0时,P2*= X/(X+ Y),也就是说监管人员以P2*的概率监管时,生产者违规或者不违规的期望得益都为0。结论依然是P2*和(1- P2*)是监管人员尽责与不尽责的最佳选择概率。

在生产者和监管人员的博弈中,生产者以概率P1*和(1- P1*)随机选择违规和不违规,监管人员分别以P2*和(1- P2*)随机选择尽责和不尽责。

(二)政策的选择

生产者与监管人员之间的混合策略博弈,还可以揭示一种“激励的悖论”。这个悖论对于制定经济政策,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很有启发性。

首先考察当局为了抑制生产者违规生产而加重对生产者的惩罚时会出现的结果。对生产者的惩罚加重会使得Y增大,如果监管人员混合策略中的概率分布不变,此时生产者违规生产的期望得益变为负值,因此生产者会停止违规生产。但是在长期中,生产者减少违规会使得监管人员更多的选择不尽责,最终监管人员会将不尽责的概率提高到P2**,达到新的均衡,而此时生产者违规生产的期望得益又恢复到0,他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又因为生产者违规生产的概率P1不受Y的影响,因此政府加重对生产者的惩罚在长期中并不能抑制生产者违规生产劣质产品,最多只能抑制短期的违规生产发生率,他的作用是使得监管人员更多的不尽责。

同样的,我们可以讨论加重对不尽责监管人员的处罚会又怎样的结果。加重对不尽责监管人员的处罚意味着增大D,此时,如果生产者违规生产的概率不变,那么监管人员不尽责的期望得益变为负值,监管人员肯定会选择尽责。监管人员尽责的结果是生产者会减少违规生产的概率,最终减少到P1**,达到新的均衡,此时监管人员不尽责的期望得益又恢复到0,他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也就是说,加重对监管人员的处罚在短期效果是使监管人员真正尽职,但在长期中不能使监管人员更尽责,监管人员的尽职程度不是由D决定的。加重处罚失职监管人员在长期中的真正作用,恰恰是会降低生产者违规生产的概率。

以上的博弈分析所揭示的,政策目标和政策结果之间的这种意外关系,就是“激励的悖论”。它论证的是在监管人员可以选择尽责还是不尽责的情况下,加大对违规生产者的惩罚力度对抑制生产劣质产品只是在短期中有作用。

结论和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澄清了认识上误区或者说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加大对违规生产者的处罚力度只能使他们的行为在短期内有所收敛,而长期内并没有什么效果,同时这种政策还助长了监管者偷懒的可能,因此这仿佛并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最好政策。相反,加大对食品监管者的处罚力度虽然只能使其在短期内尽职尽责,在长期中并不会使其恪尽职守,但其真正作用是长期中降低食品生产者违规生产的概率,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因此,要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对制售假劣食品者予以严厉打击之外,必须重视食品监管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1.加大对负有食品安全责任的监管者的处罚力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对食品监管者的不作为导致发生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必须予以严惩,提高其渎职或失职行为的成本,让其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失职或渎职的食品监管者的处罚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能袒护、避重就轻,让法律法规形成一纸空文。同时,应该采取责任追溯和惩罚机制等,清晰的界定各部门各人员的职责,避免人员之间互相推卸责任。

2.加强对食品监管者行为的监督。食品监管者是否恪守职责对生产者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作为委托人的公民对作为人的食品监管者的行为监督存在困难,为了督促食品监管者更加努力工作,除了加大对其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以外,还应该设计一种机制,使食品监管者行为自觉符合全体公民的利益,使其自觉减少食品监管中的不作为。

参考文献:

[1] Nelson P.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78)

[2] Caswell J A,Padberg D I.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food labels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2,(74).

[3]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管档案 规范化 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80-01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频繁产生,不仅仅给食用者的身体和精神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也严重扰乱社会安全秩序,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当前,对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规范化的管理是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事项。当然,为避免对规范化管理认识上的不足而造成不利影响,有必要先了解这项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1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1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规范化管理内涵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规范化管理,实际上并不是相等的,在各自的含义上是有区别的。前者以实际记录下来的文字、声音、录像等资料为监管工作中的重要依据,而这些资料是我国食品监督部门在日常监管时备份下来,并经过整理归纳作为档案保存。食品监管过程中发生任何食品安全情况,将由记录下来的资料完全阐述,同时,这些资料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总结上一阶段和预计下一阶段的情况。规范化管理则指的是所有记录的资料信息必须真实准确,记录的档案要全面完整,日常监督工作情况要详细真实,不得出现片面的、概念不清楚的记录。

1.2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规范化管理的作用

实施档案规范化的管理,可以保证记录在档案中的所有信息是属实的,在萌芽状态的食品安全隐患能及时地消除,能够在不扩大食品安全事态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处理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单位,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实施档案规范化的管理,可以将相关食品企业的相关资料予以公布,便于群众对食品企业进行社会监督,促进食品监管工作稳定的展开。

2 对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2.1 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深度和广度

目前,由于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的认识程度较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档案的管理往往不予以重视,从而出现许多不良现象,比如,在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管理工作时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过于散漫,档案归档内容、形式差别很大;对资料的保管不怎么放在心上,档案丢失及被破坏的较多。基于此,做好规范化管理的宣传有必要加大力度。当地的新闻、电视媒体是非常不错的宣传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增加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舆论范围,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以典型档案管理的例子为主要宣传对象,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和职工对实施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这将有效地引导相关人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自觉遵守档案管理相关规定。

2.2 建立一户一档的规范化管理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将所有的食品生厂商、经营商纳入管辖范围之中,以直接监督、一户一档的方式,来响应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并完成对所有食品生产商和经营商实施监管的重任。所谓的一户指一个拥有行政许可的单位。针对每户的监督次数、结果、投诉等的资料进行总结收编,制成独立的案卷目录。这样食品生产和经营商的实际经营情况便可随时悉知,监督时的针对性材料也便于提供。食品安全监管档案一旦得到统一和完整,规范化管理将有质的飞越。

2.3 统一印制规范化的监管档案文书

维持档案管理的秩序,以明确档案内容并统一印制的档案文书为辅助工具也十分有效。当然,要确保档案文书在个监管部门的落实率,就需要按照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和许可管理办法以及各种检查规定等的法律法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档案管理办法,可以制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分类普查档案表和巡检记录表、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承诺书等。更重要的是表格和档案文书必须要求相关食品企业真实认真的填写,然后交由监管部门妥善保存,这就不会出现食品安全监管中无据可依、无机可查的现象。

2.4 明确规定和列明档案内容

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档案的内容应该做出明确的规定,列出规定清单:每个企业的食品生产或经营许可证的复印件、各每个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等各种基本证件,还要有安全监管部门日常检查时的记录情况、相关文书、处理资料等。并将这些资料详细记录归档。

2.5 规范档案归档程序

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并不是所有人按照归档程序来做统一归档,这直接妨碍档案规范化管理。所以,为避免此类不良现象的存在,需要对相关管理人员做进一步的培训,明确档案归档程序,让其掌握归档程序的正确方法,在后续实际工作中进行监督并要求他们坚持以下档案归档的一般程序:初步了解企业信息―― 填写企业食品安全状况普查表―― 填写日常巡检登记表(如果发现有食品质量问题,要下达相关的责令改正通知)―― 填写复查登记确认表(如没有质量问题,则无需填写复查表)。但在监管过程中偶尔会出现重大的安全性问题,就需要撰写相应的质量监督重要情况报告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并督促企业自查,然后还要认真填写各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核查情况表。一定要规范的进行档案归档,确保档案归档时的质量。

2.6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

不管什么管理,要想得到实现,都离不开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下就很有必要去提升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升政治素养的原因是由于档案工作的特殊性,有许多政治性资料需要保密,档案信息也不能随意的泄露给其他行业。在这方面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在上岗之前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确立他们的政治方向、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自觉遵守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保密性和政治性。同时,以档案法为教育资料,引导他们区分出档案管理工作和一般工作之间的不同,明确自身的行为准则,自觉的坚持依法管档,尽可能保证档案安全。

3 结语

通过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论述,结合当前我国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有效的落实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能从食品监管档案规范化管理总结出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警示,预防或者杜绝食品安全惨剧的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向峰.全面推行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标准化建设[J].工商行政管理,2009(23):78.

[2] 刘翰荪.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规范化建设[N].中国医药报,2011-02-26003.

[3] 庞春梅.浅析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规范化管理[J].大众科技,2013(5):281-28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 食品安全 监管 人事制度

《食品安全法》出台已过三年,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它确定了“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的各自职能,并着力通过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以协调各监管部门监管缺位与越位的问题,从理论上构建了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无缝监管体系。然而该法实施后,“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乃至“沈阳毒豆芽”事件相继发生,一而再/再而三得扰乱市场秩序、危害人民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使群众不禁对此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众多学者也纷纷呼吁改革现有制度,建立垂直统一的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效率,填补监管空白,实现真正严密的无缝监管。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选择

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我国采用“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其中,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最高议事机构,协调食品卫生工作;同时,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综合协调机构,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六项职责,农业行政、工商、质检、食药监等部门分别则对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活动进行监管的职能。正如政治学家所说的那样,一项制度的出现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其自有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以及人事变迁的基础。我国目前采取此项制度同样有其原因。

(一)历史惯性

长期以来,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便一直采取类似分段监管的模式,利用一个部门监管食品生产流通的一项环节。譬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农业行政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各部门在其业务范围内已有多年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处理相关问题专业能力驾轻就熟。并且,相关部门长期存在,形成了相应的利益集团,地位相对巩固,撼之不易。

(二)现实需求

在现实方面,首先,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食品安全监管同时也赋予了促进食品产业发展的目标。而这一目标需要农业、卫生、商业、环境、产业管理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如此,则保障食品安全的任务也自然应分配给各个部门。

其次,我国食品产业体系庞大,产业链过长,几乎囊括了相关所有食品加工的全过程,统一的一个部门无论是精力抑或是能力,都难以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相比一下,采用分段监管方才是明智之选。

(三)制度本身合理性

很多人认为多部门对同一领域进行监管,其职能相互重叠或者缺位,从而造成的“多头监管”是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弊病的症结所在,实则不然。根据马沙(mertha)所界定的政策执行市场理论,当两个或者更多独立的官僚机构缺乏传统的内生性制度激励来执行政策,发现它们的执行权力交叠,而在他们的管辖权限内存在一定数量的服务需求时,这些机构会相互竞争,以确保这一市场的较大份额,从而获得财务上的收益。

除此之外,机构冗余也具有减小制度风险的重要作用。在一个缺乏冗余的系统中,一旦某一环节失灵,则此系统完全崩溃。而存在冗余机构的系统则不然。正如在整个食品生产链中,若只有一个监管机构,它将十分容易被食品生产企业俘获,但多个机构存在则使其俘获的成本将急剧攀升,最终将因高于其获得的利润而被放弃。所以,行政冗余是检验一个有效政府的重要部分,其存在是完全具有合理性的。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基本现了我国国家机构与市场监管长期发展的过程,满足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也存在其内生合理性、必要性,较于其他监管模式,总体来说更为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国情。故而我国选择了该项制度并非偶然。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得失评价

根据以上分析,在我国产生“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监管模式存在其必然性与合理性。然而,在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实却远没有理论上那么完美,反而是纰漏丛生。最终造成了当下食品安全日益严峻的形势,几乎令食用安全食品成为“天方夜谭”,广为大众所诟病。究其原因,突出于以下两点。

(一)制度精神缺失

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强调的那样,每一项制度的建立,尤必随附一种精神,当执行过程中其精神丧失,则该项制度已然偏废。无论何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其本质都在于确保食品安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然而,我国目前食品制度落实中恰恰就少了安全二字,而突出经济目标。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或者成为扶持大企业、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手段,为了政绩考核与gdp指标,而一味放任,罔顾安全;又或者沦为相关执法部门的“福利”来源,通过从罚款中抽取奖金,造成了一些部门“执法为利”,甚至“养鱼执法”。

(二)监管秩序混乱

监管秩序混乱作为此项制度的另一大弊病,则更不必说,可谓目前该监管模式的通病。监管环节的多头监管造成了各部门的“角色不清”和“权限不清”。此外,监管部门之间衔接仍然不甚协调,造成有时重复监管、有时都弃之不管的现象。最终,对于监管责任,各部门互相推诿、效率低下;对于利益获取,则互不相让、争先恐后,资源浪费严重浪费,行政效率严重低下。

那又是什么造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失效呢?

从另一方面分析,食品安全监管着力于保护公众的健康权利,其需要花费相当的行政成本。而在政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何种权利优先保护则往往体现了政府的政治选择,故而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亦是一个政治问题。

谈及政治,便脱离不了制度与人事两方面。制者,典也,重于典章具文;人事,行也,在于政治主体之变动、政治方针之落实。从历史来看,无人事斗争则无制度之萌发;无人事变迁,则无制度之改定;无人事推动,更是妄谈制度之执行。制度由人创立,为人利用,可称之为稳定的人事。孙中山先生曾言:政治即人事,大抵是不错的。政治的核心不在制度而在人事。正如法学大师庞德所述: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没有执行力的法律如同一张废纸。没有良好的落实与贯彻,再完美的制度亦是空谈!

无论是制度精神的缺失抑或是监管秩序的混乱,其背后都充分显示了基层中的部门执法、制度落实之弊病。这才是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真正的症结。

三、浅析如何破局

如上文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就短期的政府监管而言,其症结在人不在制。虽然长远而言,垂直统一监管模式是大势所趋,但就破解食品安全问题目前的重中之重并非创新制度,而在改革人事。

(一)重点治官,突出公平

法治的第一要义是治官,是遏制官员为谋私而滥权、弄权与弃权的行为。《食品安全法》授予行政机关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对被监管者而言是公权力,对广大消费者与社会公众而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针对部分官员唯利是图,,唯有通过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归责制度,有效问责失职领导,坚决惩处不法官吏,不加包庇,不走过场,才可能对广大官员产生威慑。

人事任免从来是解决政治问题的不二法宝,当人民将其真正掌握手中之时,无论多么困难的政治问题都将迎刃而解,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例外。

(二)充分激励,转变导向

针对地方政府为了自身政绩考核,保护扶持本地大企业,罔顾食品安全的情况,笔者认为,政府的政绩考核应当与时俱进,改革过去“唯gdp论”作风,采取综合评价模式,将食品安全作为指标之一纳入其量化考核体系之中。

近两个月来,对于这方面的改革,我国总算有所起色。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该决定中重点突出了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之中,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实行“一票否决”。笔者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若此制度可落到实处,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之改善指日可待了。

(三)完善机制,开展绩效

针对多部门监管过程中监管重复、监管空白、相互推诿、互相争利的现状,一方面,通过赋予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更大的协调权,使其在监管缺位时,发挥综合协调优势,临时决定监管部门,灵活填补监管空白。同样的,在监管冲突时,食品安全委员会也可及时调节,实现无缝监管。

正如沈阳“毒豆芽事件”发生后,各监管部门均认为毒豆芽不属于自己监管的范围,出现“无人监管”的尴尬局面,最后沈阳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指定农业部门负责,成功破解尴尬局面。其法可以成例,此制可以推广。

另一方面,也可适时推出绩效资金政策,在每年最低定额的基本财政拨款的基础上,根据上一年度各部门的工作情况与工作效果有差别的发放绩效资金,作为部门行政费用与雇员奖金。如此,在审计严密的前提下,职能重叠的部门为了获得更高回报,便会通过完善自身服务态度,增强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以求增加工作总量,从而推动化解食品安全问题。

(四)借鉴经验,规范各方

维护食品安全并不仅仅是政府一方的义务,更是生产企业、消费者与社会共同的责任。

在企业主体方面,通过进出口、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制定并执行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企业标准,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在消费者主体方面,通过完善双倍赔偿等惩罚性赔偿制度与食品安全问题有奖举报制度,鼓励消费者积极履行其投诉不安全食品的道德义务,在人与人之间织出一张严密的大网,使任何食品安全问题无所遁形。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篇8

我局班子始终以为,作为一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执法队伍,必须是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队伍。因此,我局始终坚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为载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坚持把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理论学习在同一思想、掌控大局、科学决策、推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健全学习制度,确保学习实效。坚持理论学习制度,每周例会制度,完善学习方式方法,确保学习内容、时间、效果三落实。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视把理论学习与进步思想政治素养、创新观念、推动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习《党章》,认真学习xx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领悟,牢记党员的义务和使命,进一步增强党性,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局班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进步。三是深进展开调查研究,增强宗旨意识。自觉地深进群众和基层,了解群众最关心的食品药品热门难点题目,下大力气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自觉地抓岗位学法,贴近工作实际,组织全局执法职员对典型疑问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强化行政执法职员对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规章的理解,有效地强化了执法职员的法律意识,进步了全体行政执法职员的实战水平。自觉地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勇于监管,勇于监管,切实做好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确保公众吃上安全食品、用上放心药品。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班子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领导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团结、心齐、风正,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役力。一是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完善决策程序和机制。坚稳重大题目集体决定,实行民主决策。如触及重大题目,如人事安排、大额经费支出一概提交局长办公会集体讨论研究决定。我局还成立了执法案审委员会,凡触及重大案件的查处,一概提交到案审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果断杜尽办人情案和有案不查、违法不究的现象。

构成了既有集体领导、又有个人分工负责,既有明确职责、又有积极主动配合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团结,增强了领导班子协力,确保决策科学透明。二是坚持民主生活会,积极营建良好的民主氛围。增强班子成员之间的全局观念和合作意识,真正构成了讲感情不失原则,讲团结不忘批评,讲合作相互补台的良好风气,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舒心的环境,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战役力。

三、切实转变作风,增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顺利展开

领导班子从抓好作风建设着手,以创新的发展思路、扎实的工作举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务实推动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一是牢固建立宗旨意识,继续发扬奉献精神,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维护群众利益。二是勤奋工作忠于职守,继续发扬爱岗敬业精神,努力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岗位上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坚持以制度管事管人。建立健全了首问首办责任制度,机关出勤、财务、车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人事、财务等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坚持“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局务会、民主生活会、案审委员会等议事规则,以制度束缚和规范工作行为。

四、清正廉洁,深进展开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强化责任分工。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必须坚持把明确责任作为基础环节来抓,分清各自的“责任田”,我局完善落实食品药品监管责任制定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责任分工》,落实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明确食品药品监管责任、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的分管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和工作目标、完成时限,同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而且把我市食品药品监管责任进行分片包干,落实监管责任,共分三组监管队伍,分别为药品监管组,餐饮服务监管南北片区各一组。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我们结合单位实际,展开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狠抓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升廉政素养。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学习《中国我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我党纪律处罚条例》、《中国我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关于“厉行节约勤俭、反对浪费浪费”重要批示精神等。

三是推动反腐倡廉。我局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有关要求,节约办事,精简会议,减少发文,接待按有关规定执行,20xx年,没有公车私用、出国考察、旅游、高消费、到企业兼职等行为,会议费用、公务接待费用均同比大幅度降落。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厉行勤俭有关规定,强化依法行政意识,积极推动依法行政,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四是深进展开党风廉政各项专项治理。展开“红包”专项治理行动、企业发展环境和行业不正之风突出题目集中整治工作、***旅游题目自查自纠活动、“吃空饷”题目自查自纠工作、涉嫌非法集资广告资讯信息排查清算活动等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治理行动。

五、积极履职,完成年度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目标任务

(一)周到部署,措施到位,重大接待食品安全保障卓有成效

2xxx年,我局顺利完成了78批次重大接待(活动)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任务,确保了来宾的食品安全。一是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职责落实到位。成立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和驻点小组,针对每次重大活动的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制定保障工作方案,明确保障工作的具体任务、重点内容和驻点工作职员的职责,制定保障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机制。二是强化驻点,主动参与,提早预备到位。接到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通知后,派出两名或两名以上监督职员全程驻点监管,提早3-4天主动深进接待单位进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情况事前评估检查,与主办单位共同审查菜谱,排查食品安全隐患。三是全程监管,落实责任,全程监管到位。驻点监管职员对活动期间每餐每种食品从原材料购进查验、索票索证、感官性状、制作过程、食品留样、餐(用)具消毒保洁到就餐情况等进行全过程巡回监控。

(二)全民参与,积极探索,饮食用药安全进社区活动卓有成效

20xx年以来,我局积极推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创建,通过创新做法,不断丰富安全社区内涵,从社区层面夯实食品药品安全基础。坚持典型带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通过建立“一点、一卡、一栏、一刊、一账、一终端”的模式,全面推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创建,共展开食品药品安全社区宣传52次,发放饮食用药科普常识宣传资料5万余份,印发饮食用药安全进社区专刊8期,20xx多人次通过终端查询机查询食品药品信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点共接受群众投诉举报53起。有效进步了广大群众的依法维权意识和安全消费意识,遭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20xx年我局着力打造了镇、社区等八个“饮食用药安全示范社区”,全面完成了14个饮食用药安全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20xx年7月1日,《让社区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的健康“细胞”》的专题报导在《中国医药报》刊登,创建饮食用药安全社区做法得到推介。

(三)务实创新,攻坚克难,食品药品安全科学监管卓有成效

我市以展开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为载体,始终保持打假治劣高压态势,规范食品药品市场,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执法水平,20xx年,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一是抓整规工作,餐饮服务安全状态延续好转。通过推动小餐饮整规工作,20xx年我局引导了380家小餐饮单位办理了《餐饮服务许可证》。使我市餐饮市场持证率从不到40%进步到90%以上。二是抓备案工作,保健食品经营者主体责任全面落实。20xx年,我市102家保健食品经营者凭《保健食品经营者备案表》办理了工商登记,落实了经营主体。结合备案,我局建立健全监管档案,加强了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增进了保健食品经营者落实质量管理制度,进步了经营者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规范了保健食品经营者经营行为。三是抓规范执法,食品药品监管执法水平明显提升。

我局编印了《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化执法手册》,规范了执法行为、执法文本、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把好同一立案关和处罚标正确定关。通过抓规范执法,我局的案件查究水平得到大幅度进步,整体案卷质量遭到市法制办的通报表扬,送市局审查的50份案卷均匀分达97.5分。四是抓市场监管,食品药品企业行为规范有序。结合平常监管,对26家药品经营企业,4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0家餐饮单位进行了飞行检查。还加强了全市144家药品零售企业(连锁门店)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零售连锁企业“七同一管理”和商品分区管理。

五是抓专项行动,进一步净化食品药品市场。20xx年,我局前后展开了春、秋季“护校”行动,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整治,药品“两打两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保健食品“四非”专项行动等一系列18次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检查和整治。共出动执法职员2628人次,检查企业2153家次,依法依规对我市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和打击,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361份。查处食品药品违法违规案件21起,罚没17.1万元。六是抓抽检快检,不断进步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在推动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的基础上,20xx年完成抽检食品、食品原料及餐具,计22个品种1050批次,完成药品监督抽检80批次。

还展开了230多批次的食品快检和药品快检。同时,对群众投诉的食品药品进行了针对性抽检送检。七是抓体系建设,提升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效能。推动监管信息化体系建设,完善了我市1108家食品药品企业(单位)基本电子监管数据。推动食品药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完成14个示范社区、1条示范街和35家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与市文明办联合对全市中型以上餐饮单位推动了“文明餐桌行动”。推动应急体系建设,在确定了35个基层网报用户和35名报告员的基础上,共搜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02例(其中新的、严重的75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72例。还展开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实战演练,向社会公布了“12331”投诉举报电话。

(四)广泛宣传,营建氛围,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卓有成效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篇9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虽然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必然失败”,但仍可从以下几点措施深化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积极推进权责更明晰的责任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条文、重点解决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力加强食品安全公众维权体系建设。

关键词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管理,是对食品从源头阶段到消费者购买到手中这一阶段的全程管控。就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问题历来是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特征出发,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就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改革提出对策和建议。

1 对我国政府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评判

政府是整个国民食品安全体系的最重要监管者。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但即便如此,食品安全事件仍频频发生。

就现阶段政府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管控而言,一方面可以看出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管理欠缺经验,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多头管制导致权责不明、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维权难等问题,总体表现出食品安全政府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效果不理想。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问题上暴露出来的管理缺失、监控失灵已经大大影响了公众对于食品消费的信心。

2 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野必然失败冶论

食品不同于桌椅板凳,更不同于电子产品等,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食品的安全、品质会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不断地下降、变质。同时,食品的生产、流通环节,存在着较短的周期性,从而使得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难上加难。所有的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政府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时做不到尽善尽美,甚至满足不了公众的要求。

2.1 政府的监管做不到时时监控

我国人口众多,是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面对国民每天所需消耗的巨大份额的食品,从行政成本上来说,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不可能做到时时监控,在很多时候,必然出现监控的漏洞。

2.2 公众对亚安全食品难以维权

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摄取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人们在摄取很多亚安全的食品时,其本人是很难发现食品存在问题的,而实际上这些摄入的亚安全食品,是会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政府的相关检测机构也很难断定这样的食品是否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这类事件的不了了之。

2.3 多源头导致的政府监管真空

从食品的监管源头上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从事食品生产、销售的人也多,必然导致监管难度加大。另外,从更大范围来看,食品生产从简单的手工作坊到现代高科技方式同时存在。正是由于这种非集中、多点式经营的模式,造成了对食品安全的管理难度加大。

3 公共管理视角下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反映了当前公共管理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不足。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加强食品安全监控管理是一种必然选择。虽然作者认为存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然失败”论,即政府的任何监管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但对于如何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深化我国食品安全的管理措施,作者主要持有以下几个观点。

3.1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对个体户、企业等的检查做法,主要是采取上门巡查的做法,这种面对面的检查方面,容易产生“通融”思想,更有甚者还有可能出现寻租现象。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创新做法,探索更为客观的检查评价机制,使对食品安全的检查再也留不出“法外留情”的空间。

3.2 政府要积极推进权责更明晰的责任体系建设

确立权责清晰的责任体系,是当前我们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建设的重要环节。需要对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各个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权利和责任都要落实到个人。明确的责任主体能够使我们在问题出现以后及时地做出应对和反应,并且严厉的惩罚制度能够加强单位和个人对于安全问题的事前监管,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3.3 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条文急需进行健全和完善

在我国,早在1995 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现行的和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2009 年2 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但这些法律条文都过于原则,没有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造成其中的处罚措施难以有效执行。因此除了国家立法机关应当重视和加强法制建设以外,各级政府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对自己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管理进行规范和调节,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4 政府要重点解决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客观来说,正是由于公众对食品信息的不了解,才导致了对政府监管和企业生产、农户销售的不信任。首先,企业或个体经营户由于与政府监管的博弈,他们的生产信息,往往是不对外公开的。而政府通过检验、抽查等方式获取来的信息,又缺乏在公众范围内广泛传播的有效渠道。上述2 个方面的效应叠加,最终导致了公众对相关信息的缺失。建议政府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广泛的宣传和,进一步提升公众的信任度。

3.5 政府要大力加强食品安全公众维权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管理,单单依靠政府机构的8 小时运作,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还需要引入第三方的监督。第三方主要是市场、公民、群众。要确保第三方监督职能得以正常发挥,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一定的部门机构,第三方的投诉和质疑可以通过多样的收集渠道向政府部门反映,并且这种投诉和质疑应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使之科学、有效地运作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2]王燕霞.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07(7).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网购食品

1 我国食品安全概述

(一)食品安全的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6年给出了“食品安全”的定义:“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损害的一种担保。”目前学界对食品安全的含义有以下共识:

1.食品安全属于综合概念。食品安全涉及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多方面内容。2.食品安全属于社会概念。食品安全是社会治理方面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度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治理的要求有所不同。3.食品安全是一个政治性概念。食品安全是一国政府职责的体现,并且关乎公民的切身利益。4.食品安全更是一个法律性概念。从上世纪80年代起,部分国家开始以食品安全综合立法逐步替代卫生、营养和质量的立法。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发展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是指涉及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我国政府颁布施行了一系列有关保证食品安全或者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奠定了基础。《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并于2009年6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原来的《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2015年4月24日,新《食品安全法》通过审议,并于2015年10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2 新《食品安全法》的不足

新《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显示了国家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与旧法相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食品安全法》与其他法律不对接

由于新《食品安全法》刚刚颁布实施不久,在许多方面其他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来得及与之相衔接,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与其他法律法规对接。新《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与旧法比较,该条调整了罚款额度,但在确定罚款具体数额上留有过大的裁量空间,这样会很容易导致罚款不明确不公平、不公正现象。

(二)监管机构和人员存在问题

首先,食品安全监管权不稳定。在制定《食品安全法》之前的时期,食品安全管理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指导,从《食品安全法》起草以来,食品安全的管理职权又移转给了国家质检总局,新《食品安全法》由国家食药监总局主导,职权又转移给了食药监总局。多次主导权的移转导致了监管权的不稳定性,给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其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能分配不明。在2003年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主要负责保障食品药品的安全,对食品药品的安全进行监督和协调,其职能是全局性的。但在实际的工作中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能有一部分被其他部门分割出去,在进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就不能起到总领和指导的作用,导致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矛盾和重复。

第三,从事监管工作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监督管理工作往往涉及法律法规的运用,很多时候涉及执法处罚的问题。这就要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较高的执法素质。但在实际当中,部分工作人员通常执法素质执法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在实际的执法监督过程中难以做到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

(三)政府职权干涉市场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职能,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传统的监管模式下政府职权存在以下问题:

1.监管不适当。以往的模式下对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采用不同手段履行监管职责时难以把握监管的度,导致实际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超过必要的限度。2.监管的方式缺乏必要性。市场化的今天,在一部分食品行业或部分情况下,市场有自律的能力和积极性,这时就没有必要介入政府的职能来督促监管。3.监管不平衡。当前监管机构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时,部分情况下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严格监管只集中在特定的一段时期,其他时间监管的力度就会小很多。同时存在监管不公平情况,使得行政相对人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3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一)确保新《食品安全法》与其他法律的对接

在新《食品安全法》颁布施行一段时间之后,应当及时调整其他法律法规与新《食品安全法》的对接问题,明确罚款的确定标准,以及其他行政处罚的标准。其他法规、条例有关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标准的都应与新《食品安全法》相衔接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理顺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形成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二)改革监管机构与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在新《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稳定食品安全监管权的主体,形成高效便捷的食品安全监管职权,这样才能够统一指导,制定有效的政策方针。

其次,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权分配。通过制定部门规章与新《食品安全法》相衔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职权,细分各自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各自负责相互协调。根据实际的必要性,回收拆分给其他部门的职权,形成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的专业性和集中性。

第三,提高安全监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根据工作强化培训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合理落实食品安全监管避免过度干涉

必须明确市场与行政的界限,改变以往陈旧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首先,应当适当监管。对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制定具体的标准来执行,使得执法和监管人员能使度把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其次,要有必要才监管。对于部分行业和情况,可以交给市场来自律。第三,要做到平衡监管。在任何使其都应按照标准认真履行监管职责,而不是一味的为完成上级的任务。同时,保障相对人能得到公平公正的监管力度,杜绝权力寻租。

参考文献

[1]涂永前.食品安全的国际规制与法律保障[J].中国法学,2013(4):135-148.

[2]戚建刚.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规制模式之转型[J].法学研究,2011(1):33-49.

[3]隋洪明.论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法律制度的构建[J].法学研究,2013(3):56-64.

[4]张志勋.系统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研究[J].法学论坛,2015(1):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