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02:14:40

糖尿病管理论文

糖尿病管理论文篇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男33例,女12例,年龄48~67岁,病程10+5年。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

病因分析

(1)血管病变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糖脂代谢紊乱,机体处于高糖、高凝、高粘状态而发生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下肢供血逐渐减少。

(2)神经病变高血糖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内膜缺血缺氧而发生神经病变,导致周围感觉神经缺失,肢体末梢的保护性感觉减弱或丧失,周围运动神经病变,骨间肌萎缩,足部脂肪垫变薄,跖骨头突起。

(3)合并感染因神经病变患者痛觉减低或消失。当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造成伤口感染,引起糖尿病足,严重者导致坏疽。其次,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功能障碍,多核细胞的移动趋化功能降低,噬菌能力下降,是导致感染的另一重要原因。{3}

(4)其它诱因

①患者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对末梢神经病变如肢体麻木,蚁走感、灼痛感等不及时就医,足部溃烂不及时诊治而造成糖尿病足。

②生活习惯不良,如嗜酒,不讲卫生,不注意防范。

③忽视足部护理,只注意心脑肾的防护。

治疗方法

(1)控制血糖:

使FPG控制在4.4~6.1mmol/L

PPG控制在4.4~7.8mmol/L

(2)控制感染

根据药敏结果或经验用药选用两种或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

(3)伤口处理

清创去脓,每天换药1~2次,局部用红外线照射,及湿敷,湿敷液配制:生理盐水100ml,胰岛素8u,庆大霉素8万u,654-210mg,局部坏死严重者,可予以祛腐生肌药外敷。

(4)扩管改善微循环

(5)营养神经

(6)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促纤溶

(7)营养支持

(8)截肢:病变严重损坏骨质感染扩大明显,及时截肢。

护理方法:

(1)糖尿病知识教育

(2)戒烟

(3)每天检查足,看足底有无大疱,割伤或跛足,尤其是要注意足趾之间。

(4)每天洗足,仔细擦足,特别是足趾之间。

(5)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洗澡前手试水温。

(6)不要赤足。

(7)不要使用化学制剂。

(8)不使用足操作的一些工具。

(9)经常检查鞋内有无异物。

(10)对干燥的足,可以在洗澡后稍擦护肤油。

(11)直着修前剪趾甲。

(12)确保每次就诊时均检查足。

(13)足皮肤有大疱或溃疡时均看医生。

参考文献

[1]邓尧利,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体会[J],使用医技杂志2005;12(2)七月:385

糖尿病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糖尿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非酶糖基化;微血管;并发症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glyclationend-products,AGEs)显著增加,这与持续高血糖症紧密相关,AGEs促进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形成,在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结合有关文献,对AGEs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予以综述。

1AGEs的形成

体内蛋白质发生的糖基化反应分为两类:一类是酶催化的缩合反应,以细胞质内质网为反应场所,如蛋白质翻译后的糖基化修饰;另一类是非酶(催化的)糖基化反应。

非酶糖基化反应是在生理条件下,体内富含醛基的葡萄糖、果糖及葡萄糖6-磷酸酮糖与富含氨基的多种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分子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不稳定的薛夫碱(Shiffbases),薛夫碱则可发生分子内的重排而生成较为稳定的阿马多里(Amadori)重排产物。上述两步反应均为可逆性反应,生成的产物称为早期糖基化产物。此后该产物缓慢地经过一系列脱水、氧化及化学重排,产生高度活性的羰基化合物,如3-脱氧葡萄糖酮醛(3-deoxyglucosone,3-DG),进而与蛋白质的自由氨基起反应,凝聚形成不可逆的终末产物,称之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

依据AGEs的生成途径和特性,可将AGEs分成2种:一种类似于咪唑衍生物,可能是由2个Amadori产物缩合形成的,为棕褐色,具有蛋白特征性荧光光谱,如羧乙基赖氨酸(CEL)、glyoxalderivedlysinedimer(GOLD)、methylglyoxalderivedlysinedimer(MOLD)、deoxyglucosonederivedlysinedimer(DOLD)、戊糖苷素(pentosidine)和咪唑酮(imidazolones)等;另一种可能是由一种Amadori产物与多种糖酵解产物缩合形成的,缺乏荧光性,如羧甲基赖氨酸(CML)、吡咯素(pyrraline)等。AGEs大多具有荧光特性,可通过荧光技术和酶联免疫分析技术进行检测。

除蛋白质外,核酸及含胺的脂质因能提供氨基也能形成AGEs。

2AGEs的代谢

在生理条件下,AGEs的形成需要经过几周乃至数月的时间。对机体大部分细胞和血浆蛋白质来说,因其寿命较短,因而通常并不能有效完成糖基化产物的后期转换过程,机体组织AGEs含量很低;但当蛋白质半衰期较长或者蛋白质更新延迟,如发生淀粉样变和机体衰老,以及持续高血糖状态,如糖尿病及其血活性的羰基化合物水平增高时,则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增加,可自发地不断形成AGEs。

AGEs一经形成便具不可逆性,其清除途径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降解为可逆性的低分子糖基化终产物(lowmolecularweight-AGEs,LMW-AGEs),再经肾脏排出。LMW-AGEs水平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1],正常人LMW-AGEs的清除率为0.72ml/min。此外,AGEs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AGE受体(RAGE)相互作用而被清除和降解。

3糖尿病与AGEs

Cerami等[2]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蛋白质受持续高血糖症因素影响,极易被非酶促糖基化修饰。Lorenzi等[3]和Pamplona等[4]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持久的高血糖会导致人体内许多结构蛋白、功能蛋白和核酸蛋白的非酶糖基化,最终形成不可逆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Monnier等[5]对于糖尿病的相关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大及血糖升高,各种组织中AGEs增多,可引起组织细胞蛋白质结构异常和功能障碍,其中组织内AGEs的含量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AGEs可能通过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等,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4AGEs与糖尿病血管病变

AGEs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与可能机制包括:AGEs对细胞外基质、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的作用,以及AGEs-RAGE途径。

4.1对细胞外基质的作用AGEs可在血管腔内形成网状结构以捕获游离的蛋白质,它在血管壁沉积后作用于内皮细胞外基质,刺激胶原蛋白发生交联,引起血管壁增厚;与此同时,可抑制正常的细胞外基质中内皮细胞粘联蛋白(如透明连接蛋白)的粘联和伸展,使内皮细胞之间的结合力下降,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壁增厚和血管通透性增加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特点,也是导致血管舒张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4.2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AGEs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产生,引起新生血管增生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甚至引起血管壁水肿[6]。另一方面,AGEs通过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一氧化氮(NO),并增加蛋白激酶C(PKC)和血栓素A2的水平,使血管舒张功能障碍[7]。

4.3对血管壁的作用AGEs可作用于内皮细胞外基质,刺激胶原蛋白发生交联,引起血管壁增厚;另一方面,在AGEs形成过程中,氧自由基使低密度脂蛋白脂质氧化生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LDL是一种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它在泡沫细胞形成以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AGEs还对血小板膜蛋白产生作用,使血小板膜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增强,并通过氧化应激反应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这种高凝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也影响着微血管的舒缩功能。

4.4AGEs-RAGE的致病机制AGEs通过与其受体RAGE结合,在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如AGEs对血管基质和内皮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依靠受体完成。而富含RAGE的组织器官,如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管内皮、平滑肌、肾小球系膜和成纤维细胞等,也成为AGEs和受体相互作用产生生理作用和病理损害的效应场所。如AGEs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泡沫细胞中独特的RAGE结合,可显著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的水平(可达对照组的7倍),由此产生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引发动脉粥样硬化[8]。

Renard认为[9],RAGE信号转导是通过氧自由基的产生来介导的。内皮细胞上的受体与AGEs结合后,可激活并诱发一系列促炎、促凝血反应,并产生大量活性氧(ROS),ROS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促使靶细胞中损伤反应基因的表达;同时,ROS又能使糖酵解过程中间产物增加,进而促进AGEs的生成。Wautier等[10]也证明,AGE-RAGE作用产生反应氧中介物,可促使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激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氧化应激作用增强,产生自由基介导的组织损伤、血管收缩和促凝血状态,进而促进了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展。

4.5其他张卫茄等[11]研究表明:循环AGEs潴留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沉积,促进病变局部巨噬细胞、T细胞浸润及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局部的细胞炎症反应;并认为,AGEs修饰的蛋白质很可能通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而发挥其促炎效应。

5AGEs、糖尿病血管病变及其并发症

5.1糖尿病肾病从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来看,首先肾脏的血管、肾小球基膜、系膜等结构含有大量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的寿命较长易形成AGEs[12];其次,肾脏是富含RAGE的组织器官,其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肾小球、肾小管上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均表达RAGE;再者,肾脏是AGEs的清除器官。以上特点,使得肾脏易受到AGEs的损害。

一方面,AGEs的形成与沉积,可引起细胞外基质的分子结构、功能发生改变而致基质功能改变。

肾脏的细胞外基质主要由Ⅳ型胶原分子、层粘连蛋白、硫酸软骨素(HS-PG)3种分子组成,Ⅳ型胶原分子之间相互联结形成空间支架,层粘连蛋白和硫酸软骨分子连接在支架结构的两个表层,并使表面带负电荷。这种结构可使小分子自由通过,对于带负电荷的白蛋白则形成一道电荷和空间屏障。AGEs形成后,可直接影响Ⅳ型胶原分子间结合能力,使其结合能力下降,空间支架结构受到破坏。AGEs形成后,层粘连蛋白其自身多聚性及与Ⅳ型胶原分子和HS-PG的连接能力均下降,因此使肾小球基底膜支架结构孔径增大,通透性升高,引起蛋白尿和糖尿病肾病[13]。

Makion等[14]采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技术,证实AGEs引起糖尿病肾脏系膜基质微观变化:孔洞的直径显著增加(24nm),基质屏障作用受到破坏,支架结构孔径增大,通透性升高;Makion等认为AGEs可能通过损害细胞外基质蛋白质的组织结构而对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AGEs通过与特异受体结合造成肾脏损害。主要引起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产生和分泌,以及引起系膜增生。

AGEs可刺激系膜细胞产生2种重要的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其中PDGF在Ⅳ型胶原的积累中起重要介导作用,而TGF-β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通过控制蛋白酶的合成、降解而影响肾小球产生各种细胞外基质成分造成肾组织增生,这也是引起肾小球硬化的重要原因[15]。

由此可见,AGEs导致糖尿病肾血管损害,引起肾小球硬化和蛋白尿,它在糖尿病肾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5.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AGEs直接改变细胞内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视网膜血管基质中形成的AGEs可影响血管结构和功能,干扰活性氧物质作用,使血管的舒张功能受损[16]。Segawa等[17]有关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视网膜AGEs实验性研究表明,AGEs不仅影响视网膜限制性内膜层和网织内层以及视网膜血管的内皮、平滑肌的结构和功能,还可对外膜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使之数量减少,并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参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ojasA,CavedaL,RomayC,etal.Effectofadvancedglycosylationendproductsontheinductionofnitricoxidesynthaseinmurinemacrophages[J].BiochemBiophysResCommun,1996,225(2):358-362.

[2]CeramiA,VlassaraH,BrownleeM.Proteinglycosylationandthepathogenesisofatherosclerosis[J].Metabolism,1985,34(12Suppl1):37-42.

[3]LorenziM.Glucosetoxicityinthevascularcomplicationsofdiabetes:thecellularperspective[J].DiabetesMetabRev,1992,8(2):85-103.

[4]PamplonaR,BellmuntMJ,PorteroM,etal.Mechanismsofglycationinatherogenesis[J].MedHypotheses,1993,40(3):174-181.

[5]MonnierVM,VishwanathV,FrankKE,etal.RelationbetweencomplicationsoftypeIdiabetesmellitusandcollagen-linkedfluorescence[J].NEnglJMed,1986,314(7):403-408.

[6]DuhE,AlielloLP.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ddiabetes:theagonistversusantagonistparadox[J].Diabetes,1999,48(10):1899-1906.

[7]ChakravarthyU,HayesRG,StittAW,etal.Constitutivenitricoxidesynthaseexpressioninretinalvascularendothelialcellsissuppressedbyhighglucoseand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J].Diabetes,1998,47(6):945-952.

[8]ShojiT,KoyamaH,MoriokaT,etal.Receptorfor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isinvolvedinimpairedangiogenicresponseindiabetes[J].Diabetes,2006,55(8):2245-2255.

[9]RenardC,ChappeyO,WautierMP,etal.Recombinant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receptorpharmacokineticsinnormalanddiabeticrats[J].MolPharmacol,1997,52(1):54-62.

[10]WautierMP,ChappeyO,CordaS,etal.ActivationofNADPHoxidasebyAGElinksoxidantstresstoalteredgeneexpressionviaRAGE[J].AmJPhysiolEndocrinolMetab,2001,280(5):E685-E694.

[11]张卫茄,侯凡凡,刘尚喜,等.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炎症反应[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21(6):360-363.

[12]BucalaR,VlassaraH.Advancedglycosylationendproductsindiabeticrenalandvasculardisease[J].AmJKidneyDis,1995,26(6):875-888.

[13]张凯丽,李恩.糖基化作用与糖尿病肾脏并发症[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9,19(3):122-124.

[14]MakinoH,ShikataK,HironakaK,etal.Ultrastructureofnonenzymaticallyglycatedmesangialmatrixindiabeticnephropathy[J].KidneyInt,1995,48(2):517-526.

[15]PankewyczOG,GuanJX,BoltonWK,etal.RenalTGF-βregulationinspontaneouslydiabeticNODmicewithcorrelationsinmesangialcells[J].KidneyInt,1994,46(3):748-758.

糖尿病管理论文篇3

摘要目的:探讨三级质控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建立糖尿病护理三级质控体系,制定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标准,对护理人员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对全院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进行质控与管理。结果:糖尿病护理三级质控体系建立后全院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护理三级质控是加强全院糖尿病患者管理,提高全院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糖尿病;三级质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61

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列第3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或并存其他疾病而入住如心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及外科等[2]。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专科操作技能掌握不够,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不规范,存在护理安全风险。鉴于此,我院于2013年1月建立了糖尿病护理三级质控体系,加强全院糖尿病患者管理和护理质量控制,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3年1~12月我院护士256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50岁。学历:中专30人,大专160人,本科66人。

1.2方法

1.2.1一级质控的组成与工作职责一级质控为护士层面:由每个科室选派1名专业知识扎实、敬业、有奉献精神,工作5年以上,护师以上职称的骨干护士组成,共18人。工作职责:(1)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糖尿病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健康教育、护理查房、危重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并考核合格。(2)在本科室组织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辅导每位护士掌握,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督导纠错和质量控制。(3)在科内组织开展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4)对临床工作中不能解决的糖尿病患者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和护理不良事件及时上报给护士长。

1.2.2二级质控的组成与工作职责二级质控由各科护士长组成,共18人。工作职责:(1)同一级质控人员一起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2)督导科内护士糖尿病相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考核。(3)根据护理部制定的《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每月检查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对问题现场给予指导,帮助责任护士改进提高。(4)对科内一级质控护士反馈的问题调查落实,收集整理相关问题在每月科内护理质量反馈分析会上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糖尿病护理质量持续改进。(5)对糖尿病护理不良事件及时上报护理部,对科内不能解决的糖尿病相关护理问题及时请护理部糖尿病质控小组会诊。

1.2.3三级质控的组成与工作职责三级质控由内分泌科护士长、糖尿病专科护士组成,共4人。其中一名专科护士与内分泌科护士长兼任本科室一、二级质控人员。工作职责:(1)制定护理部糖尿病质控小组年度工作计划,包括糖尿病知识培训、护理工作质量控制、健康教育活动等,并组织实施。(2)承担全院糖尿病护理会诊,提出指导意见,解决临床护理问题。(3)每季度进行1次糖尿病护理专项质控,每个病区检查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专科护理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反馈指导,并有书面资料反馈到科室。(4)收集各科室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在护理部每季度护士长工作会议上反馈分析讨论,据此制定各项质量标准、制度流程规范全院糖尿病护理管理,使全院糖尿病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

1.3评价标准将2012年1~12月未组建糖尿病三级质控组织前256名护士作为实施前,2013年1~12月实施糖尿病三级质控组织256名护士作为实施后,评价:(1)护士对糖尿病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掌握合格率。调取医院年终考试试卷糖尿病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试卷考试≥90分为合格,操作技能考核手指血糖监测、胰岛素笔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操作3项每项≥90分为合格。(2)比较实施前后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合格情况。以《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对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实施前232例患者,实施后232例患者,每例患者检查评分≥90分为合格。(3)患者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掌握合格率。于实施前后发放问卷调查糖尿病患者,各100份,回收有效率100%。问卷内容包括胰岛素注射、口服药相关知识、饮食、运动、自我监测5个方面,每张问卷≥90分为合格。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士糖尿病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合格情况比较(表1)

2.2实施前后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合格情况比较(表2)

2.3两组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情况比较(表3)

3讨论

3.1全院临床护理人员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到普及就我国糖尿病患者增长的趋势和健康教育现状而言,为数不多的糖尿病专科护士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加上我国人事体制、服务理念及运行成本核算等问题,尚且不能配备更多的专科护士[3]。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缺乏,糖尿病患者得不到安全有效的护理。因此,做好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培训是每一个护理管理者更应该重视的问题[4]。通过成立糖尿病护理三级质控组织,制定切实完善的培训计划,层层落实培训与考核,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督导纠偏,使全院护士对糖尿病相关理论知识和专科操作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表1显示,实施前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合格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糖尿病护理工作质量提高通过糖尿病护理三级质控组织层层质控,对发现的问题现场纠偏指导,护士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可以积累专业知识和护理经验,必然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表2显示糖尿病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P<0.05)。

3.3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对提高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和意义[5],糖尿病在病情控制不佳时可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其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病情控制不佳的关键原因是患者不知晓疾病相关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糖尿病三级质控组织对全院护士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培训并在全院各科开展形式多样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使更多的非糖尿病病区的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掌握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定期检查各项指标,知晓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患者做好疾病自我管理,有效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戴丽敏,方英,俞力,等.护理会诊在胰岛素泵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209-210.

[2]陆晔,谢雯俊,刘彦.糖尿病联络护士在非糖尿病病区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19):3-4.

[3]袁红娣,徐玉斓,袁爱琴,等.糖尿病教育小组的设立及效果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67-68.

[4]彭小春,周兴建.看图对话工具在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健康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11):42-43.

[5]杜世正,袁长蓉.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实践进展及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48-1051.

糖尿病管理论文篇4

阜新市中医医院内科,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干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避免血糖、心血管病风险,而调节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压、血脂水平,首先应当减轻患者5%~10%的体质量,并实现长期有效维持,原因在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在血压、血脂目标值方面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似。美国于20世纪初构建了健康管理思路,其在相关研究中指出,评价体检者个人健康状况,其后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以及干预措施,可为群体健康状态的保持以及改变提供帮助,进而减少人群的医疗支出。中医的“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健康管理理论相似,因此,该研究针对“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管理的应用进行分析。

[

关键词 ]治未病;糖尿病前期;健康管理;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143-02

Application of The“disease”in the Pre-diabetic 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

LI Yanwei

Fuxin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Fuxin,Liaoning Province,123000 China

[Abstract]Pre-diabetes lifestyle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blood suga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nd regu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pre-diabetes population, lipid levels, patients should first reduce the 5% to 10% of the body weight, and maintain long-term effective because of diabetes in the early crowd blood pressure, lipid target areas similar in type 2 diabetes.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o build a health management ideas, it pointed out in the relevant study, subjects were evaluated individual health status, then give guidance and targeted health interventions can help to keep the population and changes in health status, and then reduce medical expenses population. TCM’s “disease” theory and modern health management theory is similar, so this article for the “disease” for analysis in pre-diabetes 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Key words]Treating disease; Prediabetes; Health management; Application; Analysis

[作者简介]李艳伟(1971,11-),女,辽宁人,本科,主管护师,中医临床护理管理。

糖尿病前期可称为糖调节受损,血糖处在正常血糖调节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其包括糖耐量受损以及空腹血糖受损,且两者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可以同时出现。据相关调查统计,目前,全球糖尿病前期人数高达3.14亿,且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约为8%~11%。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高危群体以糖尿病前期人群为主,因而在糖尿病前期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即不但调节患者血糖、改善生活质量,还可预防或者延缓糖尿病进展,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因此,重视糖尿病前期人群运用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糖尿病人群健康管理的常规干预

1.1 公认手段生活方式干预

年龄、遗传等因素均与血糖调节受损存在联系,但相关调查研究中表明,人们饮食、生活、工作习惯关系极为密切,不良的饮食、工作以及生活习惯,如高脂类饮食、较少运动量、高强度工作压力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代谢异常情况[1]。糖尿病前期人群普遍存在代谢异常情况,其中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为常见病,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心血管事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存在较高的发生率[2]。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患者以低脂且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为主,避免出现暴饮暴食。其次,为保障患者能够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应当为患者建立自我监测计划,并制定循序渐进目标;此外,患者家属及亲友共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激励、宽慰及不断强化等手段,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落实。

1.2 健康管理理念指导综合干预

综合性健康管理项目在预防、延迟疾病发生、发展方面发挥作用,而在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性治疗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率,而此类干预工作的核心是改变人群不良生活习惯,帮助构建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管理步骤主要分为收集健康信息、评估健康风险、制定计划与实施干预。就收集健康信息而言,主要是通过心理测试、生活方式调查、亚健康测试以及体检等方法进行个人或者群体信息收集。就评估健康风险而言,其作为一种工具或者方法人群将分成一般、高危、疾病3类,后以收集信息为基础进行评估,其后构建个性化健康分析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体质、心理、营养3方面的评估,以及危险因素的分析、以往疾病的治疗与随访、定期的检查计划。就制定计划与实施干预而言,首先应明确患者患病的危险性因素以及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分布,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性化健康指导;而个性化指导方案应以人群特点为制定依据,例如一般人群仅需予以健康教育,高危人群联合生活习惯和心理干预,疾病人群应以综合性干预为主。

2 “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2.1 “治未病”理论的引入

防是现代健康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其能够充分体现预防为主思想,祖国医学中,将这一思想归为“治未病”理论,表现为预先采取干预措施,以实现防止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变的目标。中医的“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健康管理理论相似,均需要在早期选择采取针对性干预手段予以相关疾病防治,而中医理论将辩证论治充分运用于在整个诊治过程,即不同体质人群应当予以不同干预措施。《黄帝内经》中指出:“未病”指的是疾病隐而未发,无疾或者发而未传三种状态[3]。在传统医学中“治未病”的思想可分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大内容,且将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以及防止疾病发生三境界概括为未病先防、调摄养生。提出应当在疾病还未出现明显症状前采取预防措施,或者在疾病刚开始时予以治疗,概括为欲病救萌、防微杜渐。辩证论治在中医理论具有重要地位,即已经存在的疾病应当予以及早的治疗并采取针对性辨证论治,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由浅层入深层,还可以防止疾病在肺腑之间传变;而在此同时重视调摄则可以发挥防止疾病复发的效果。

未病先防指的是于疾病未发生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其基于疾病发生与正气、邪气两方面的理论,即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是提高人体正气,避免邪气侵害。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当从患者饮食起居、情志运动以及用药等多方面出发,以适应自然为目标,努力做到阴阳调和;以怡情养性为目标,调摄患者精神;以增强体质为目标,进行适量的运动。此外,还需要形成作息规律、节制饮食、择时用药,进而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而既病防变指的是已存在的疾病,为预防疾病发展和传变应当予以早期诊断和治疗。且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可通过各种途径全面地了解、掌握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以实现准确推断疾病邪气倾向,预先固护可能受到影响的脏腑以及部位。此外,为预防疾病复发,改善预后,“治未病”理论重视在病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调摄。

2.2 “治未病”理论的建立

中医学家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大量研究,目前,多数学者将其归为“食郁”、“脾瘴”范畴。就体质研究而言,有学者指出糖尿病前期患者体质主要为偏颇,多以脾气虚和气阴两虚为主要病证,少数无典型病证;且在糖尿病前期患者存在兼夹体质联合糖耐量异常者,此两类患者的主要中医病证为气阴两虚,更容易转化为糖尿病前期[4]。赵志芳等人经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疲质为糖调节受损常见体质类型,其中以阴虚质和痰湿质居多[5]。陈瑜瑜、陈晓雯二人认为本病病因、病理机制可能与患者肝脾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或生化失常有关,即患者无节制饮食导致的积热伤津,情志失调导致的劳欲过度,脏腑柔弱导致的精气亏虚为糖尿病前期病因;而本病病理机制为标实本虚证,以标实为主而虚实夹杂,其中本为脾肾亏虚,标为痰、癖、湿,诱发因素为肝郁[6]。张利民在相关文献中指出:糖尿病前期病理机制的核心是六郁、络滞并存;其中由食抑导致的血郁、火郁、气郁、湿郁、痰郁、热郁的病理状态,称之为六郁;络滞而经由六郁的相互交错作用形成的病理状态称之为络脉郁滞[7]。不同中医学家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病理机制的阐述存在差异,但可以看出,多数学者均认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病理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因而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概括。中医“治未病”理论多认为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其发生糖调节受损的概率更高,因而临床医师应当考虑与肾虚有关[8]。因此,辨识不同体质患者的病变特点可有效阐述糖尿病前期患者出现糖尿病发展、逆转正常糖尿病调节状态以及维持不变的原因。

3 结语

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此阶段患者已出现心血管、视网膜等病变,而在早期进行健康管理综合干预可达到避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目的。而在健康管理措施中引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预中具有显著效果,而且有助于分析糖尿病易感染人群的体质特点,进而达到预防糖调节异常的效果。因此,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基础,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规范的健康管理,可作为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有效手段。

[

参考文献]

[1]凌燕,刘树林.“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3,33(6):550-551.

[2]赵娟.论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中医防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438-440.

[3]魏东,田锦鹰,郑粤文.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临床调查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343-344.

[4]张英娟.“治未病”理论干预糖尿病前期6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9):183-184.

[5]赵志芳,郭清.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相融性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学杂志,2013,48(5):386-387.

[6]陈瑜瑜,陈晓雯.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前期社区干预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2,32(2):157-158.

[7]张利民.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临床中的运用[J].新中医,2012,44(7):179-180.

糖尿病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血瘀证;从瘀论治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iabetic microangiopathy)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中医学的血瘀病机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诸多类似之处。通过讨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和中医血瘀病机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从瘀论治理论,以期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防治有所帮助。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认识

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μm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网。现代医学认为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长期高血糖导致的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生长激素过多,血液流变学改变,凝血机制失调,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导致组织缺氧等可能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微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为常见。

发生糖尿病肾病时,肾小球滤过率(GFR)增高,肾血浆流量、滤过分数及毛细血管内压增加,导致肾小球肥大;而高血糖、高氨基酸、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增多,进一步加重GFR,导致肾小球内高压力,引起肾小球的损害,引起细胞因子、生长激素释放,致使系膜增生、细胞外基质蛋白合成增加,基膜增厚,破坏肾小球的生理结构、屏障功能及膜电荷,足突融合与足突间隙消失,产生大量蛋白尿,最后形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由于肾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加重了肾小球的高滤过、高灌注、高压力与高代谢的病理损害,使DN进一步发展恶化[1]。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早期首先引起微血管功能改变,并导致视网膜血管扩张;长期血管扩张导致微动脉瘤和血管结构上的改变:周细胞变性、基底膜增厚和内皮细胞增生。由于周细胞破坏消失,破坏了毛细血管完整性,血-视网膜屏障受到损害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继而导致管腔缩窄和血流改变,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期发生视网膜缺血。特别是微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微血管损伤,毛细血管闭塞形成无灌注区是背景期视网膜病变最严重的微血管病变[2]。

2 中医学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血瘀病机论述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由于阴阳互根互用,糖尿病在阴虚的基础上可出现气虚,形成气阴两虚或阴损及阳。糖尿病患者阴虚为本,阴虚则生内热,煎灼津液阴血,血液粘稠,运行不利,壅塞血脉而成瘀血,故《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血证论》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气虚则推动无力,血液运行缓慢不畅,在微小脉络易形成瘀血,阻塞血脉而致瘀血;气虚甚至阳虚无力推动津液运行,津停为痰,痰阻脉道,血行受阻,形成瘀血;另外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多有形体肥胖,肥人多痰湿,痰湿壅盛,加之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易聚湿生痰,流注脉管,血液重浊粘腻,血行不利而为瘀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病程较长,“久病入络”,络脉具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胶痼难愈的病理特点。

现代医学中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微循环障碍表现为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升高、微血栓和微血管瘤的形成及微血管基底膜的增厚,内皮细胞增殖均可表现血流缓慢、甚至停滞,相当于中医学的“瘀血”范畴。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出现渗出、水肿和后期的出血,属离经之血,亦属“瘀血”范畴。说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归属于中医学的血瘀病机是有相当理论依据的。

3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从瘀论治分析

3.1 糖尿病微血管的宏观与微观辨证

在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上,修订了血瘀证诊断主要标准[3],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大多有如下表现:①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舌下脉络曲张;②固定性疼痛,表现为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且反复发作,常见于糖尿病心肌病;③面色黝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露青筋,常有糖尿病足;④脉多细涩或结、代、无脉等,这些符合中医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属于血瘀证宏观辨证的范畴。

另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大多有静水压升高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高灌注,临床可通过测定特异的一些指标来反应内皮细胞的损伤,如血浆内皮素升高。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凝固性增高而致纤溶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微循环障碍及微血栓形成等,这些改变属于血瘀证微观辨证的范畴。

3.2 糖尿病微血管从瘀论治的临床实例

3.2.1 糖尿病肾病的从瘀论治

陈氏[4]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设治疗组30例,在采用常规治疗(严格限制饮食,药物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基础上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疗程为3个月。对照组30例,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艾氏[5]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64例病例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一天一剂,4周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60例经治疗后,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1%。

3.2.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从瘀论治

周氏[6]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设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日3次,每次10粒,多贝斯500mg,每日3次。对照组每日仅口服多贝斯500mg,每日3次。疗程中两组患者均给予辅助用药:维脑路通、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6、芦丁等。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停用其他改善微循环及血液黏度的药物。经六个月治疗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有效率5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汤氏[7]用丹红化瘀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控制血糖及饮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组在用同样西药的基础上,用丹红化瘀汤加味内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1%;对照组总有效率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从瘀论治

王氏[8]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0例,设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严格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使血糖控制在7.5mmol/L以下,两组均给维生素B12及弥可保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天一剂的补阳还五汤,连续治疗8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58%;对照组总有效率65.6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憨氏[9]采用桃红四物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设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每天一剂,十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对照组总有效率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3.2.4 糖尿病心肌病的从瘀论治

蔺氏[10]用通心络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心功能不全,设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口服3粒/次,3次/d,连用21d,同时给予一般抗心衰治疗(强心、利尿、减轻心脏的负荷)。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抗心衰治疗。通过血液流变学指标、C-反应蛋白、D-二聚体测定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降低(P

从以上分析,各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从瘀论治均取得较好疗效,反证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从瘀论治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极贵.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2):67~69.

[2] 陈雨,朱晓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6,6(2):434~435.

[3] 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血瘀证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3):129.

[4] 陈奎.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6):112~113.

[5] 艾淑珍,郭金荣.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肾病6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2,34(6):32.

[6] 周丽杰.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77.

[7] 汤继明,孟俭.丹红化瘀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5):305.

[8] 王一安,杨亚河.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2):101~102.

糖尿病管理论文篇6

摘要 目的 寻求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对糖尿病患者颅内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150例糖尿病患者和150例正常人为观察对象。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测定脑血流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多数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升高。结论 彩色经颅多普勒对糖尿病患者颅内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键词 彩色多普勒,糖尿病;脑血管病

作者单位:101400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

糖尿病是诱发和加重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经颅(TCD)对于糖尿病引起的脑血管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本文对150例糖尿病患者及150例健康人的脑血流动力学进行了观察,确认多数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升高,这对治疗糖尿病患者积极预防脑血管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入选150例糖尿病为我院内分泌科(内科4病区)住院患者,糖尿病诊断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1997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93例,女57例,平均年龄50岁,病程1~26年。止常组为随机抽取150名年龄、性别与糖尿病织相近的我院职工体检健康者作对照。

1.1检测方法采用美国MET电子公司生产的MT00型TCD仪。受检者3d末用血管活性药物,静卧10~15rain,用2.0MHz脉冲波探头于平卧位经颗窗检查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终末段(ICAI)。坐位头略前倾经枕前探查基底动脉(BA)因本支血管一血流量降低,本文未与论述;记录各动脉收缩期峰速度(Vp)、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PI=Vs―Vd/Vm)。所有结果均以SONY VP701记录仪自动处理以供分析使用。

1.2统计学方法 各参数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t检验,所有数据用SPSS 10.0软件处理。结果见表1、2。

2 结果

糖尿病患者中,多数人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可见涡流、湍流,并可闻及尖锐血流声频。以人脑中动脉发生率最高,颈内动脉颅外段次之。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多呈低流速型,显示血流速度减低,供血不足。

两组间各检测动脉MCA,ACA、PCA,ICAI糖尿病织的数值均数均较健康组数值均数高。

两组间各检测动脉的PI值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提示糖尿患者血管顺应性及弹性明显较对照组差,且病变范围广泛,包括颈内动脉系统私颈外动脉系统。

糖尿病组ICA,MCA动脉的Vm值(P<0.05)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ACA,PCA(P>0.05)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明显,提示糖尿病患者ICA,MCA血管内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小,表明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3 讨论

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重要并发症,许多糖尿病患者可并发一种或数种大血管病变。Kannel fl和1 Stamler、糖尿病造成弥漫型血管病变,大、中血管弹性降低、舒缩功能减退,这是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血糖等代谢紊乱,影响大血管管壁营养。高血压、血流淤滞、缺氧等多因素可致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脑血流速度升高。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增生病变致管腔狭窄,血流灌注减少。脑代谢率降低也可导致脑血流异常。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较同龄健康人相比,脑血流动学改变显著,提示脑供血不足。

TCD是通过检测血流动力学变化间接反应脑血管功能和形态的改变,作为无创性检测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己广泛应用于临床。以Pl和Vm两参数有较确切的临床意义,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诊断有特殊价值。糖尿病脑卒中是以缺血性梗死为主的病变,好发于是ICA,基底动脉。其病理基础包括了脑部大血管和微血管的广泛性改变,糖尿病脑部微血管出现广泛病变,包括内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微血管的通透性等。而广泛的微血管病变直接影响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应用TCD检测方法间接反映微血管病变是可行的。

糖尿病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 糖尿病知识教育; 2型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 自我血糖管理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46-01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高,糖尿病健康教育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及其患者的重视,做好糖尿病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同时使用胰岛素药物治疗(接受治疗≥3个月)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80例为受试对象,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37-8l岁。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运用专科医生正规体统糖尿病知识教育加胰岛素药物治疗组为实验组,护士常规入院普通宣教加胰岛素药物治疗为对照组。糖尿病诊断标准均符合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大于18岁,性别、文化程度、患病年限不限;②符合诊断标准;③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糖尿病知识教育由病区成立糖尿病教育小组负责实施 教育小组成员组成: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2名。时间为在院:12-15d。

1.2.2 专科医师糖尿病知识教育的模式 集体授课,由科主任或高年资主管医师在病区示教室配合多媒体授课,每次授课45分钟,提问解答并患者交流讨论10min;由主管医师到床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糖尿病食谱,综合患者身高、体重、血糖、血脂等情况,开出个体化的饮食处方;出院前由科主任带领查房,了解患者经过糖尿病教育后的效果。同时作问卷式测试调查。针对不清楚部分再次进行教育,具体指导患者进行出院后的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饮食、运动等自我管理方法,预约出院后的门诊继续教育时间、复诊时间。

1.2.3 教育内容 糖尿病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及其常见并发症;饮食控制的原则和方法;运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常用口服药物的种类及其适应症和服用注意事项;胰岛素的常见种类、适应症和使用方法;低血糖的自我诊断和防范措施;糖尿病患者口腔及足部的护理;自我血糖监测与管理;讲解食物的能量交换方法;示范胰岛素的储存、注射方法;演示胰岛素笔的及其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和步骤;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方法和优势。

1.2.4 研究工具 糖尿病知识测评量表,采用密西根糖尿病中心发展成熟的糖尿病知识测试问卷量表中文版进行测定[1]。该量表共23道单选题,内容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测试、足部护理、低血糖和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每题均为单选题,选对得1分,选错不得分。总分23分,知识掌握的分级为:>20分为好,15-20分为一般,<15分为差。糖尿病自我管理测评量表:采用Deborah的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中文版[2],该量表结构严谨、内容客观。量表共分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测试、足部护理5个部分。首先算出每部分的平均分,再将每一部分得分相加即得出自我管理总得分。

1.2.5 观察指标 从入院当天糖尿病知识教育开始之前,调查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资料、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糖尿病知识测试问卷量表;出院后2个月回访上述资料。

1.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两组数据(运用专科医生正规体统糖尿病知识教育加胰岛素药物治疗组为实验组,护士常规入院普通宣教加胰岛素药物治疗为对照组)进行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运用专科医生正规体统糖尿病知识教育加胰岛素药物治疗干预后2个月糖尿病知识得分、自我管理水平得分与护士常规入院普通宣教加胰岛素药物治疗为对照组糖尿病知识得分、自我管理水平得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2型糖尿病是否行正规系统糖尿病

教育干预的糖尿病知识与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分,x±s)

3 讨论 目前糖尿病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发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背负着极大的糖尿病负担,糖尿病人群数量占据全球的1/3,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糖状态者,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3]。

基于上述严峻的防治形势,笔者认为目前对糖尿病患者及其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进行正规全面的知识教育,要依靠全体卫生部门行动起来,将糖尿病知识教育不但在综合性医院大力普及更应该在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各大媒体大力推广。早在1995年世界糖尿病日宣传的主题为“糖尿病的教育”其口号为“无知的代价,就已经指出糖尿病教育是防治糖尿病的核心环节,目前通过全面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治疗是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糖尿病金标准[4]。其中通过医务人员的科学全面体统的教育活动,使得患者能够自觉主动地配合,以达到良好的代谢控制,从而能够尽量避免和延缓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医疗成本,也能够通过教育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防止许多老年患者轻信非正规渠道自购要品而“误入歧途”延误病情。但目前在许多医院,其中也包括许多综合性大医院糖尿病的治疗仍是以重视药物治疗或者是被动的等待患者来院就诊,以药物治疗为主,往往在综合治疗的五项措施(五驾马车)中忽略了四项,导致患者重药物治疗,轻饮食治疗、运动治疗,更加无视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和自我监测,最终导致患者并发症及血糖没能得到良好的控制,综合性医院如此,在基层医院、社区医院更何以堪,故而糖尿病知识教育工作利国利民、刻不容缓,让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行动起来。

通过我院本项观察启示:采用对患者在正规药物干预的同时给予强化糖尿病教育,对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减少患者的精神疑虑、良好控制血糖、延缓预防并发症、减轻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方面意义重大;对糖尿病前期病变患者尤其生活不规律、胰岛素抵抗明显患者经过严格糖尿病强化教育后可大大逆转糖代谢紊乱状况,明显延缓向早期进入糖尿病患者群、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糖尿病教育不单单在住院患者中进行,我们可以将其在门诊一对一、通过义诊在社区、通过专科医师在广播电视媒体做讲座、系统培训基层社区义务工作者等多种方式普及该教育,提高全民的糖尿病防治知识水平。

最后笔者认为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推进,先进医疗技术向基层的全面铺开,迎着本次改革春风,我们无论是大型综合性医院还是基层医院甚至社区诊所都应成立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统一认识,育内容,为更多患者服务,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Fitzgerald Jr,FunnellMM,Hesa GE,et al.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brief diabetes knowledge test[J].Diabetes Care,1998,21(5):706-710.

[2] 贾芸,滕香宇.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29-30.

糖尿病管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15-02

近10年来,糖尿病发病逐年上升,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的第3大危害人民健康的终身性疾病[1]。血糖水平是反映该病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而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措施。糖尿病一经确诊,便需终身进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因此,患者的负性情感非常严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治疗和健康指导,可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或过早死亡[2]。为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现将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及糖尿病教育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 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1.1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为0.9%~15.6%,因糖尿病足截肢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影响了生活质量,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如何有效地减少和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降低截肢率,是护理上亟需解决的问题。龚秀芬等[3]研究报道,血糖控制不良和反复小损伤是糖尿病足溃疡形成并截肢的最主要原因,血糖控制不良者比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率可高出2倍。因此,严格控制血糖,阻止、延缓周围神经和周围血管病变的发展,对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有重要意义。预防糖尿病足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足部卫生,鞋袜要合脚、清洁、通气好,穿软底布鞋,禁止赤脚行走;②注意保温,洗脚水温不宜超过体温,禁用热水袋、电热毯,以防烫伤;③防足部干裂;④对足部癣、鸡眼要及时治疗,防止感染;⑤不宜剧烈运动,避免双足过度负重;⑥采用多种方法促进足部末梢血液循环。对糖尿病足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是有效降低糖尿病足发生的关键。

1.2 糖尿病肾病动静脉内瘘的围手术期护理

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中,糖尿病肾病所占比例逐年升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DN已跃居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发病因素的第2位。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最好的血管透析,它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由于DN患者具有易感染、血液黏度高、血管条件差等特点,给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成功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为保证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成功,除手术质量、合理用药外,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促进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谭昌静[4]报道,26例DN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和健康教育使26例手术全部成功。①术前护理: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针对患者的特殊心理和个体差异,讲解手术的目的、意义及过程。②保护血管:首先,对患者的血管进行评估,获悉血管使用情况,了解血管状况,确立术侧肢体。同时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保护血管和进行锻炼的重要性。③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动静内瘘的血管杂音,及时发现内瘘血栓形成;密切观察伤口敷料,保持敷料干燥完整;嘱患者注意,促进内瘘的发育,预防感染。④出院指导:除DN常规的指导外,应重点强调动静脉内瘘的自护。

1.3 糖尿病合并压疮的护理

糖尿病合并压疮的护理是工作难点,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血糖,在保持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利用微波照射和生物流体膜两者结合治疗,使压疮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胡晓红等[5]报道,16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通过微波照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改善局部营养,加速新生肉芽增生,提高组织再生能力,杀菌消炎。生物流体膜主要成分是壳聚糖,为含氮多糖天然活性物质,对皮肤创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流体膜在创面形成透明膜后,具有防感染的天然屏障作用,同时还具有控制和吸收渗出物的独特功能。施耀方等[6]研究湿性敷料的选择在糖尿病慢性伤口中的应用,收治67例糖尿病合并慢性伤口患者,予以湿性敷料护理,经3周治疗后局部组织基本修复,其中44例创面完全愈合且无增生性瘢痕。

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与护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高达90%。张京慧等[7]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表明,患者在常规饮食、运动、降糖处理及注射甲钴胺的同时,外加中药足浴疗法治疗DPN,可以有效缓解DPN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刘燕平等[8]报道,当归活血熏洗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0例,疗效较好。其作用机制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因机体内气血失和所致,病位在血脉,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下肢局部血液循环,既要重视内治又要结合外治。王冉等[9]报道,神经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护理,32例接受治疗,术后随访2~6个月,术侧下肢症状明显缓解87.5%,部分缓解9.4%,无变化3.1%。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支持、鼓励,消除患者的思想疑虑,帮助他们解决治病心切的急躁心理,相信只要配合治疗和护理,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可渐愈出院。

2 糖尿病教育的进展

国际糖尿病联盟早在1996年就已经提出了糖尿病的5种基本治疗措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缺乏糖尿病教育就像缺乏胰岛素一样危险[10]。糖尿病教育不仅是治疗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2.1 开展糖尿病教育的新模式

范丽凤等[11]建立了糖尿病患者的“门诊-住院-出院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其建立了糖尿病教育小组,由内分泌专科医生、主管护师以上职称人员、眼科、神经内科医师和营养师组成。并按照所拟定糖尿病教育课程计划,执行计划和参加电话值班等。其方法以门诊教育和集体授课与讨论的形式相结合;住院教育以集体上课为主,与床旁单人指导和患者看书学习相结合;出院后教育以热线自学方式,为出院糖尿病患者提供教育咨询活动。康文萍等[12]提出社区开展糖尿病教育应采取以下几种模式:①群体教育:举办糖尿病患者学习班,进行普及教育;②小组教育: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病程、有无并发症及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而接受不同的教育;③个别指导,电话随访,家庭随访;④组织患者交流;⑤义诊等。马金秀等[13]研究实践体验性教育方法,与常规教育方法相比较,认为该教育方法优于常规教育方法,增强了对患者的吸引力,激发了他们操作的兴趣,把枯燥无味的医学知识,经过护士精心设计,寓理于景,从而彻底改变了常规教育过程中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重医护人员讲解、轻患者参与的状况。

2.2 糖尿病教育对各代谢指标的影响

孟[14]提出,糖尿病教育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开支,同时能够改善代谢的控制。李万菊等[15]调查显示,实验组患者FBG、PBG、GHbA1C、TG、TC水平较实验前有明显改善(P

2.3 糖尿病教育对各种并发症的影响

王椿等[16]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认为糖尿病教育对于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较为重要。朱海萍等[17]研究达标理论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达标理论强调的护理重点是促进护士与患者在护理活动过程中共同参与、相互作用,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实现获得最佳健康状态的目标活动。教育的目标是使患者全面达标,控制好血糖、血压、体重、纠正血脂紊乱。教育方法为责任护士与患者2次/周反馈教育效果,查找影响教育目标的原因,对未掌握的知识、未改进的行为再次强化教育,直至掌握改进。同时重视家属的教育,家属在保健知识、情感、经济上给予患者大力支持,使患者始终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糖尿病足健康教育指导方式是多样的,包括讲课、调查、录像、讨论和示范等。有学者报道,在健康教育前,有30.8%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有29.2%懂得糖尿病足的护理,但仅有40.0%对足部进行了护理。健康教育后,87.8%的患者了解糖尿病足临床表现,并懂得糖尿病足的护理,81.0%的患者能坚持对足部进行主动护理。由此证明,加大糖尿病足知识宣传是预防糖尿病足发生的有效途径。

3 小结

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还会上升。糖尿病是可控制的疾病,糖尿病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这种可防可治的前提是及早发现和科学治疗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的基础是患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了解,及早就医及检查。糖尿病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开支,还可以达到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目的。因此,我国糖尿病教育的发展方向应是尽快培养糖尿病专科护士,在医院、社区开展广泛而科学的糖尿病知识宣传,进行规范的糖尿病教育活动,让更多的患者及家属掌握防治糖尿病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丁慧萍,周晓云,薛美华.对新发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A): 60-61.

[2]胡俊红,姜凤琴.糖尿病患者患病初期负性情感分析与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 15-16.

[3]龚秀芬,张仁国. 糖尿病足预防与健康教育[J].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7,15(4): 147-148.

[4]谭昌静. 糖尿病肾病动静脉内瘘的围手术期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22(3): 12-13.

[5]胡晓红,陈里茜,庞.使用微波加生物流体膜治疗糖尿病合并压疮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14.

[6]施耀方,杨慧花,吴嘉维.湿性敷料的选择在糖尿病慢性伤口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 18-19.

[7]张京慧,黄凤毛,刘新华.足诺联合甲钴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 14-15.

[8]刘燕平,徐玉梅,黄少娟.当归活血熏洗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 23(6):18-19.

[9]王冉,吕海瑛,张毅.神经减压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 16-17.

[10]王纯. 糖尿病教育在基层的现状调查[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 16(11): 6-7.

[11]范丽凤,潘长玉,田惠.全程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 249-252.

[12]康文萍,张一奇.小组社会工作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 342-344.

[13]马金秀,江仁美,顾颖萍.实践体验性教育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 29.

[14]孟昕.糖尿病教育的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 27-28.

[15]李万菊,胡海霞,凌国瑞.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者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 43-44.

[16]王椿,喻红玲,梁茂忠.糖尿病教育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7): 508-511.

糖尿病管理论文篇9

【摘要】了解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对63例糖尿病性脑梗死与46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瘫痪、失语、眩晕等临床表现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得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发生与糖尿病自身的病理基础直接相关,治疗上对糖尿病患者采取多种方法控制血糖,可减少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发生,并改善其预后与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糖尿病性; 临床表现; 讨论

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由于它们各自致病危险因素不同,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各有差异。为了解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表现特点,将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63例(观察组),与同期收治的46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63例患者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56~81岁,平均69.4岁。明确糖尿病史6个月~18年,糖尿病病程<5年者28例,5~10年者21例,>10年者14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45~78岁,平均67.6岁,病前均无糖尿病史。对两组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要点[1]。全部病例均于发病后48 h内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糖尿病诊断按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2]。

2 结果

2.1 意识障碍 观察组发生意识障碍24例(38.1%),对照组6例(13.0%),观察组意识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8.36,P

2.2 感觉障碍 观察组发生感觉障碍27例(42.9%),对照组11例(23.9%),观察组感觉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4.20,P

2.3 瘫痪 观察组发生瘫痪47例(74.6%),对照组12例(26.1%),观察组瘫痪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25.20,P

2.4 失语 观察组发生失语21例(33.3%),对照组5例(10.9%),观察组失语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7.39,P

2.5 眩晕 观察组发生眩晕17例(27.0%),对照组3例(6.5%),观察组眩晕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7.43,P

3 讨论

糖尿病是已知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脑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率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群的2倍[3]。老年糖尿病更为常见。有文献报道老年糖尿病脑梗死危险性增加2~5 倍[4],其发病后的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5]。

有资料显示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合并感染、肾衰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单瘫、双瘫、痴呆、运动性失语的患者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及大面积脑梗死均以糖尿病性脑梗死为多见,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肢体瘫痪与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表明糖尿病自身的病理基础直接影响脑梗死的发生与病情发展[6]。本组统计结果表明,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瘫痪、失语、眩晕等临床表现的概率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与文献报道一致。其原因在于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低胰岛素血症通过减低脂质清除及降低血管壁溶酶体脂肪酶活性而引起的小动脉内膜变化,血管内膜的增厚粗糙,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其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生长激素过多、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血中凝血因子增加、纤维蛋白原增高等综合因素必然造成多部位脑梗死的发生。近年研究证实,糖尿病代谢紊乱引起血管壁退行性变,动脉硬化斑块溃破使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减少,血小板内血浆血栓素B2生成增加、血小板易活化、易聚、易栓,促进血栓形成[7]。脑梗死时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皮质醇浓度明显升高,胰高血糖素升高,生长激素升高,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水平下降,导致血糖浓度升高[8]。在脑缺血损害很短时间内葡萄糖过多,发生无氧酵解使细胞内乳酸过多堆积而发生酸中毒,加重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损害而出现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因此,对糖尿病患者采取多种方法控制血糖,特别是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可减少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发生,并改善其预后与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陈灏珠,陈晓红,张建宏,等.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261029.

[3] 杨泽.中国中老年性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5):410412.

[4] 陈丹,陈伟坤,孙庆凯,等.老年糖尿病并脑梗塞血管内皮标志物临床观察.现代医院,2005,5(10):4041.

[5] 梁广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中医临床治疗探讨.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2008,5(7):159.

糖尿病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 糖尿病学组;非内分泌科;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a)-0098-04

Application of diabetes group on diabetes care in department of non-endocrinology

XIANG Guizhen1 LE Yi1 ZHAO Yonghong1 HU Bin2 WEI Daqiong3

1.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entral Hospital, Chongqing 404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the Old Cadre,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entral Hospital, Chongqing 404000, China; 3. Department of Nursing,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entral Hospital, Chongqing 40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abetes study group used in diabetes care in department of non-endocrinology. Methods Diabetes group was established in the hospital. The system of knowledge about diabetes and diabetes specialist skills training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nursing staff in department of non-endocrinology, and organized diabetic special nursing quality check, made diabetes related nursing process, carried out diabetes nursing consultation, opened diabetes education clinic, a diabetes care micro message and QQ group. Finally,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operating skills were evaluated, and were compared to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with a score of 100 for total score, the score of department of non-endocrinology ward diabetic special nursing quality inspection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ative analyzed. Results Before training, the theory knowledge, insulin pen injection, blood glucose and insulin pump operation success rate were 23.68%, 21.05%, 39.47% and 6.58% respectively, and after the training, the standard rate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was 94.74%, the others were 100.00%,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before the training, department of non-endocrinology ward diabetic special nursing quality detection score was (65.00±10.23), (95.00±6.18) points after training,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P < 0.01); completed 28 times hospital difficult diabetes care consultation, education outpatient of diabetes had accepted 788 patients, specification 5 diabetes care process, there were 321 members in micro message and QQ group. Study group members improved the diabetes consultation process. Conclusion Diabetes knowledge and nursing skills training that diabetes group carried out to nursing staff in non-endocrine specialis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iabetes study group; Department of non-endocrinology; Nursing quality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1]。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分布在医院其他科室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也在不断增加,占糖尿病住院患者的10%左右[1-2]。然而,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在非内分泌科住院期间,在接受其他疾病治疗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糖尿病,使得血糖控制效果差。非内分泌科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本科室相关疾病护理的时候也忽略了糖尿病的相关护理,因此,这类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始终处于异常水平。为了提高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合理有效利用护理资源,使患者真正享受同质护理,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13年5月成立糖尿病学组,至2014年5月,运行效果良好,现将具体实施方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成立糖尿病学组,组长由内分泌科护士长担任,组内学员在医院内44个护理单元各选业务骨干1~2名,采取自愿报名与科室推荐的方法。纳入标准:①职称要求护师以上、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授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热心于公共事业者;②入组成员对整个研究过程及时限知晓,确保能坚持到最后,中途不会离开糖尿病学组。最后糖尿病学组正式成立时学组成员共76名,加上组长共有4名成员接受过系统的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并取得糖尿病专科护士资格证,将其命名为核心成员,除了内分科护士长担任组长外,另外3名均担任副组长一职。组内成员年龄22~46岁,平均(31.0±1.7)岁;其中 本科学历45名,专科学历31名;职称方面:副主任护师13名,主管护师33名,护师30名。所有成员均为女性,无男性。

1.2 糖尿病学组成员具体工作内容

1.2.1 核心成员拟定学组成员职责并制订年度培训计划 核心成员共同设计出一份问卷,对组内其他成员进行摸底测试,以了解组内成员对糖尿病知识、技能的知晓情况,以及对培训方式和内容有何意见和建议[3]。根据调查情况、考核结果,同时结合糖尿病教育指南制订培训计划。第1~6个月,每月举行1次培训,第7~12个月,每2个月举行1次培训。

1.2.2 实施计划,履行职责 学组按计划实施,培训1周前由学组组长向护理部汇报学习内容,护理部通过内网信息通知各护理单元护士长,护士长通知科室的学员参与,学员的出勤率与护士长的管理质量相关[4];学组副组长负责联络与收集、整理资料;学员接受培训后1周内将培训内容传达到科内每名护士。

1.2.3 培训内容 内容包括:糖尿病相关的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包括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血糖控制标准、饮食管理的重要性、口服药物的种类及正确服用时间、自我管理的内容、胰岛素的种类及保存应用、胰岛素泵的优势、低血糖的处理、常见重症并发症护理等;糖尿病专科护理技能,包括规范化的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泵的操作流程等;健康教育指导,包括沟通技巧、评估患者(询问患者平时饮食、运动、血糖控制情况、用药情况、低血糖发生情况、皮肤情况、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教育方式的选择使学员能运用理论及技能知识独立完成糖尿病专科护理工作及健康教育[5-7]。

1.2.4 培训方式 培训方法有课堂讲授、个体化教育培训、技能操作培训、实践演练、情景课堂、现场指导、QQ群及微信群交流平台等。

1.2.5 全院糖尿病专项护理质量检查及相关流程规定 学组核心成员定期召开学组工作会议,制订院内糖尿病专项护理质量标准和相关工作流程,不断分析讨论小组工作进展情况。根据相关质量标准定期同护理部到临床科室检查:胰岛素的保存、胰岛素注射规范性、血糖监测规范性、胰岛素泵管理规定的执行;成员培训本科室护士的情况,包括培训学习的签到册、抽查非组内成员护士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及糖尿病专科技能的掌握,检查结果纳入病区护理质量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以引起各科护士长对糖尿病护理质量及学员再培训护士的重视[8-10]。制订的流程包括低血糖的处置流程、规范注射胰岛素笔的操作步骤、血糖监测流程、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使用管理规定、糖尿病护理会诊流程。核心学员根据检查情况制订改进措施指导学组工作,同时确定下一阶段工作方向和目标,年终撰写学组工作总结交护理部,依据评选标准选出优秀学员给予表彰。

1.2.6 全院糖尿病护理会诊 各护理单元有糖尿病护理方面的疑难问题时,可根据糖尿病护理会诊流程申请会诊,学组成员负责汇报患者病史、已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学组安排糖尿病专科护士到床边了解患者情况后,提出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并指导较复杂的专科操作。

1.2.7 糖尿病教育门诊的开设 由糖尿病专科护士坐诊,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健康指导,服务对象主要为出院后和门诊的、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服务内容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健康指导、化验结果解读、糖尿病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服药指导、糖尿病足防护、心理疏导、胰岛素笔和便携式血糖仪的示范操作及指导、帮助糖尿病者集体订阅糖尿病杂志等,并为部分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11]。

1.2.8 糖尿病护理微信群及QQ群的组建 为了给糖尿病学组成员提供交流平台,核心成员不定期编制糖尿病护理内容、典型案例护理经验及新信息、新技术到微信群及QQ群,使学员共享;学员无法解决的糖尿病护理问题也可到群里共同探讨解决。同时广泛吸引其他护理人员及患者进入群内,让大家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惠及更多的护士及患者,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院糖尿病护理专业化水平。

1.3 效果评价

糖尿病学组成立1周年时,对学组成员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行评测,并与成立前作比较分析;以100分为总分,评价非内分泌科病区糖尿病专项护理质量检测的得分情况,并作比较分析;糖尿病护理会诊流程的完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尿病学组成立1年后组内成员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情况

以培训前、培训后表示学组成立前和成立1年后。培训前后学组成员理论知识达标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培训前后胰岛素笔注射操作、血糖仪操作及胰岛素泵操作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学组成员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

考核达标比较[n(%)]

注:与培训前比较,#P < 0.01

2.2 糖尿病学组成立前和成立1年后非内分泌科病区糖尿病专项护理质量检测的得分情况

培训前对院内43个非内分泌科病区糖尿病专项护理质量进行了检测,得分为(65.00±10.23)分,培训后为(95.00±6.18)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3 护理流程的完善

经过1年的时间,完成院内疑难糖尿病护理会诊28次、糖尿病教育门诊接诊788人次,规范了5项糖尿病护理流程,微信及QQ群共有成员321人。学组成员共同完善了糖尿病的会诊流程具体见表3。

表3 糖尿病护理会诊流程

3 结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专科医师及专科护士逐渐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对于专科护士来说,强调发展专科护理,培养专业人才。当然,糖尿病专科护士作为糖尿病防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及其重要。虽然住院患者中有一成的患者同患糖尿病,但因有部分患者并非就在内分泌科住院,而分布于其他非内分泌科,非内分泌科专科护士的糖尿病相关护理知识又比较欠缺,使住在非专科护理单元的糖尿病患者得不到专业的指导而影响护理质量[1]。为使不同护理单元的糖尿病患者得到相同质量、安全的护理,提升全院糖尿 病专科护理水平,我院才成立了糖尿病学组。

从本研究的效果评价可以看出,院内糖尿病学组成立后,学组成员的糖尿病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培训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较培训前明显提高,为提高全院糖尿病专项护理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2]。同时也得到了患者、家属和同行的认同与肯定,提高了全院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总体满意度和糖尿病专项护理质量,规范了低血糖的处置、胰岛素注射、血糖监测、胰岛素泵的使用。由糖尿病专科护士主持负责的糖尿病护理会诊、糖尿病教育门诊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和后续护理。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糖尿病学组整支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糖尿病学组对非内分泌专科护理人员实施的糖尿病知识与护理技能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质量[13]。

[参考文献]

[1] 步红兵,罗平,尹卫.糖尿病专科护士在提升医院专项护理水平中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2):72-73.

[2] 熊学勤,罗碧霞,郑晓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3,25(7):1095-1097.

[3] 朱小敏,周小龙,刘亚红,等.糖尿病联络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5):4235-4238.

[4] 王立伟,程小侠,栾晓丽.妊娠期糖尿病孕期综合管理对血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4):83-86.

[5] 蒋国萍,赵锡丽.非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糖尿病相关知识与胰岛素注射技能掌握现状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6(2):78-79.

[6] Varma S,Boyle LL,Varma MR. Controlling the ABCs of diabetes in clinical practice:a community-based endocrinology practice experience [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8,80(1):89-95.

[7] 徐勤容,陈育群,吴丽琴.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27-29.

. Med Hypotheses,2010,74(1):132-138.

[9] 张红利,汪必会,李淑梅,等.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内分泌科护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4, 5(10):124-125.

[10] Ryan EA. Diagnos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J]. Diabetologia,2011,54(3):480-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