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医生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3 16:46:38

糖尿病医生论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1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的最后一步,参考文献也是有标准格式的,我们引用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就应该在文中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出来,列在论文的末尾出。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邹丽,姚平,陈剑锋,等.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特点和诊疗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4(5):291-292,295.

[2]何柳,谢雯雯,唐咸玉,等.从痰瘀论治2型糖尿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9):95-96.

[3]施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7):97-98.

[4]蔡晟宇,马建,冯兴中.祛胰抵方治疗2型糖尿病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15(6):161-165.

[5]乔林波,王抗战.参芪降糖经验方联合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性胃肠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9):107-109.

[6]崔明明,刘紫凝.不同镇痛抗炎方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21(12):30-32,35.

[7]余瓊.糖尿病2号方联合西药治疗阴虚内热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10):93-94.

[8]彭彩金.循证护理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4(11):141-142.

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熊学勤,罗碧霞,郑晓玲,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3,25(7):1095-1097.

[2]徐勤容,陈育群,吴丽琴,等.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27-29.

[3]黄庆娟,韦翠英,王菊廷,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实施方法和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8):1096-1097.

[4]张亚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231-232.

[5]李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2):143-143,145.

[6]李霞.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5-96.

[7]白羊,章永垒,黄奋飞,等.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6):105-108.

[8]薛艳艳.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0):6798-6799.

[9]朱丽.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5):48.

[10]程俊玲,陈俊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17):3482-3483.

[11]李德霞,赵淑坤,吕英华,等.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74-976.

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1(11):1054.

[2]胡辉,李岩,吴波.连续随访强化教育对糖尿病足溃疡复发的预防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20):69-70.

[3]陈玉华,曰红丽,杨风云.糖尿病足的早期发现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50-151.

[4]《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52.

[5]陈玉华,曰红丽,杨风云.糖尿病足的早期发现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50-151.

[6]陈琼芳.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92-294.

[7]马小艳,童奥,张妲,等.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5(10):CD001488.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2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49-01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仍处于不断上升趋势,西医治疗下的糖尿病患者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达到血糖控制效果,但西医治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并发症及药物依赖现象不容忽视[1]。此症属中医“消渴”范畴,病情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饮食不节、过度劳累、肝郁气滞等多种复杂因素直接或间接相关[2],中医临床主张辨证施治,且在近年来的连续研究与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当完善的诊疗体系。

1中医药辨证施治

1.1痰湿论治痰湿证类糖尿病患者临床需通过健脾和胃、化痰燥湿控制和消除病情,近年来中医临床多用平胃散合二陈汤治疗;若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痰热现象,则考虑痰热内扰而发病、加重病情,以十味温胆汤加减以清热、化痰、解毒、养阴,宣痹通阳[3];若患者为阴虚夹湿,则以甘露饮适当增减以解毒、养阴、祛湿、清热;若患者痰湿同时有气虚现象,则要利尿、消肿、理气、温阳以缓解症状。

可见,近年来,国内中医临床对痰湿型糖尿病有了更为具体的分型,同时也有了更多的针对性诊治方式。国内中医临床工作者朱丽华在治疗研究中发现[4],痰湿可作为糖尿病发病与进展的一项独立病因而存在,可适当选用佩兰、苍术等药增强化湿效果,以免损耗阴液、痰郁化火,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1.2瘀血论治瘀血型的糖尿病临床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临床诊治中应明确患者是否阴虚、是否火旺、是否气虚、是否阳虚、是否痰湿[5],根据上述病情实际予以相应的药物灵活治疗。

1.3湿热论治湿热患者临床主张清热祛湿,可根据病情实际自拟降糖方剂,以气阴两虚为治疗之本,首先要清热利湿,湿邪尽除后,养阴润燥。中医临床使用降糖饮治疗湿热型糖尿病,可有效改善原本气阴两虚的状况,若能根据具体的湿热证候祛湿养阴,便可健脾、生津,稳定病情[11]。

1.4火热论治中医临床有不同火热之症,可根据病情实际灵活选择消脂、清胃、解郁等方式泻火、散火、消火,结合临床疗效活血、润肺、滋肾以增强疗效。

1.5温阳论治阳虚引起的糖尿病以补益脾肾阳气为主,可用四君子汤、肾气丸补益脾阳、加用黄芪、党参等益气滋阴,最终消除烦渴之症[9]。国内中医临床工作者多用温阳法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证实只要根据患者脾、肾健康状况灵活辨证用药施治,便可有效恢复体内阳气、滋养阴津,最终达到阴阳平衡、稳定血糖的目的[10]。

1.6肝脏论治肝失疏泄是糖尿病的一大病因,此症易引发气机失调,伤及阴津,从而导致血瘀,并引发肺、脾、肾、胃等多脏器功能异常,若患者肝脾不和,以疏肝清热类药物调理肝脾功能,常用方剂为逍遥散、参苓白术散等[6];桃红化瘀饮常被用作疏肝、化瘀临床治疗;六味地黄丸调理肝肾阴虚。

1.7脾脏论治脾虚可直接引发糖尿病,中医临床主张健脾祛病,常以甘淡之药拟方治疗。药方以白术、参苓等药健脾、养阴,根据病情实际加用黄精、麦冬等药[7],薏苡仁等可辅助祛湿、健脾;水蛭、桑枝、丹参等药联合使用散瘀[8]。

2中医辅助治疗

2.1饮食辅助疗法中医临床研究结果及理论知识均认为,阴虚为糖尿病之本,燥热为病症之标,益阴润燥是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途径,而单纯用药临床治疗还需要调整饮食以巩固疗效,主要选用枸杞、魔芋、苦瓜、大蒜等食物控制血糖,根据患者年龄及血糖、血脂控制情况适当增加日常饮食中绿豆、莲子、黑芝麻、海带、香菇、黑木耳等食物摄入量。中医临床还提倡猪胰、赤小豆等研粉、火炒以强化病情控制效果。

2.2运动辅助疗法辨证用药、辨证调整饮食方案都是通过摄入药物、食物的方式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气机升降、新陈代谢及系列生理功能以达到控制病情进展、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与其他疾病的治疗一样,糖尿病的控制与康复离不开适当的运动锻炼。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治疗状况制定运动锻炼方案,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加大运动强度、延长运动时间,一般鼓励患者联系柔和、运动强度较小、舒展的太极拳以改善整体身体素质、调节情绪[12]。

3小结

总之,中医对于糖尿病均有丰富而历史悠久的临床实践经验与理论积累,已经在长期的糖尿病临床实践与治疗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而独立的一套临床诊疗体系,传统中医临床理论认为糖尿病病情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饮食不节、过度劳累、肝郁气滞等多种复杂因素直接或间接相关,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糖尿病病因研究、诊断研究与治疗时间工作越来越多,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加之近年来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不断进步,纯中药治疗糖尿病综合效果不断提升,毒副作用越来越少,对调整患者阴阳平衡、提升综合免疫力、控制血糖有良好效果,尽管相比传统西医疗法,中医药治疗途径尚不能达到同等强度和同等速度的血糖控制效果,但在合理的血糖控制效果的基础上,中医药疗法可有效避免治疗期间的毒副作用、避免产生药物依赖性,疗效稳定、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应着重利用中医诊治理论辨证施治、辅助食疗与运动疗法,提升糖尿病诊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陶怡,沈涛,马晖,等.熟地黄及其不同配伍药对治疗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药效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8:249-251.

[2]魏军平,刘恒亮,吴瑞,等.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下的糖尿病辨证论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697-1699.

[3]倪青,张效科,崔娜,等.芪药消渴胶囊干预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76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628-1631.

[4]王洪武,郑纺,梁永利,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糖尿病足外治方剂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2:5-8.

[5]夏城东.病证结合治疗糖尿病思路浅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0:1309-1310.

[6]陈筑红,夏城东,魏子孝,等.降糖消脂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7:910-913.

[7]何方敏,孟繁洁,靳英辉,等.中医食疗治疗糖尿病的系统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21:1-3.

[8]伊春花,王艳霞,张霞,等.补阳还五汤治疗2型糖尿病8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759-4761.

[9]张立国,李晓哲,周潮,等.中医分时辨治糖尿病合并抑郁症5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2,40(6:117-119.

[10]葛海燕,沈明勤,李娟,等.中医益气健脾与养阴和胃法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动力和胃血流的作用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2:238-242.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3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也在增加,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的疾病,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防治DN非常重要。中医药防治DN渊源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年,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得到了颇佳的疗效,综述如下

1 病机分析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相应的病名及专论,但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于“消渴”、“水肿”、“尿浊”、“肾劳”等范畴。水肿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称为水气病。临床表现为四肢水肿,甚则胸水、腹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畏寒怕冷、小便不利、舌质淡或暗、苔,脉沉等症。

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特点主要是:病变初期,阴虚为本,进而发展影响到肝、肾,出现肝肾的气阴两虚,并导致络脉瘀阻;病变中期,阴虚进一步发展,损耗阳气,伤及脾、肾,出现脾肾阳虚、阴阳两虚的征象;病变晚期,阴损及阳,进而导致气血的亏虚,出现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严重受损,发为本病。

2 辨证治疗

糖尿病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宜标本兼顾,健脾补肾以治本,活血利水以治标。临床以六味地黄丸合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常用药:黄芪、生地、山萸、山药、云苓、丹皮、泽泻、女贞子、金樱子、益母草、泽兰、丹参、三七、川芎、大黄等,根据病情随证加减。方中生地滋肾阴,益精髓;山萸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泽泻泻肾降浊;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黄芪、女贞子、金樱子益气养阴以固摄;益母草、泽兰、丹参、三七、川芎、大黄活血化瘀通络。

3 单味药研究

诸多临床实践研究发现,黄芪可促使尿蛋白排泄减少,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高滤过状态进行有效调节,缓解低蛋白水肿,保证蛋白质合成,增强血浆蛋白水平[1]。有学者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同位素方法监测用药前后24h尿蛋白定量、Alb/Cr、GFR、RPF等变化,结果提示,大黄组治疗后患者GFR、24h尿蛋白定量、Alb/Cr明显低于对照组(P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积极应用中医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其发展。但由于目前糖尿病肾病辨证分型、病因病机、疗效判定标准具有差异性,促使诸多文献报道资料无可比性,且临床多为小样本研究,现代医学监测依据缺乏,故今后必须要加大研究力度,采用现代医学手段明确中医药防治机制,从而彰显中医药优势。

参考文献:

[1]张乐,严美花,肖雅等.糖尿病肾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临床治疗的研究趋向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1,24(03):278-281.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4

【关键词】 糖尿病/中医药疗法;黄芪;山药;生地黄;用药规律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从整体调节入手,立足辨证论治,具有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点。笔者通过分析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用药种类和单味药的使用频率,探讨目前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

1 复方的收集方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2000年至2007年在国家正式学术期刊发表的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所收集的中药复方按照以下标准筛选:药味完整、药量准确、主治明确、疗效确切、临床病例至少在40例,且总有效率达70%以上,共收集到52首。

2 用药频率的统计方法

所收集的52首复方共用药95种,共用药532次。各种药物的相对使用频率(%)为该药物的使用次数除以所有复方用药的总次数(即532次)。

3 用药规律

表1 治疗糖尿病中药前32味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频率(略)

表1列出治疗糖尿病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前32味中药。

表2 95种中药分类所占比率和使用频率(略)

表2列出95种中药按照中药学分类所占比率和使用频率。

4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 范畴,传统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1]。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临床经验的丰富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家指出:糖尿病的主要病机绝非单纯用阴虚燥热所能阐明,“三消”辨证未能反映糖尿病的病变全貌,因此纷纷从多角度探讨其病机及治疗方法[2-5]。

通过对经临床验证、治疗糖尿病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52首的用药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以益气、养阴、清热和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所使用的药物以补气药、补阴药、清热药和活血祛瘀药为主,代表药物为黄芪、山药、生地黄、丹参、葛根、天花粉和玄参等[6]。由此反映出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的共识:气阴两虚为糖尿病的病机关键[7],糖尿病初期多多表现阴虚燥热,而血瘀则存在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程。

参考文献

[1]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1-305.

[2]许月梅.浅谈从脾论治糖尿病[J].吉林中医药,2006,26(12):3-4.

[3]董丽芳.中药治疗糖尿病经验体会[J].吉林中医药,2006,26(3):11-12.

[4]陈济世,陈秀春,魏国宝,等.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初探[J].中医研究,2002,15(4):45-46.

[5]翁 苓,周国英,孙 敏.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3,23(6):16-17.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2型糖尿病;综述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026 - 03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慢性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影响。研究表明,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病程较长,并发症多,不易根治,单纯采用西药治疗虽降糖效果好,起效快,但副作用较大,对某些并发症改善不明显,而合理使用中药则可减轻降糖西药的不良反应,且降糖持久。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的手段不但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而且还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和药物毒副作用,从根本上扭转糖尿病人体内糖脂代谢的紊乱,获得标本兼治的效果,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本文主要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理论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方式及临床效果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三方面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的综述。

1、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理论研究

临床研究表明中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理,是通过综合调节作用,补五脏、益精气、祛瘀血,标本同治,使体内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同时中药确有一定降糖作用,它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和数目,改善胰岛素受体后效应;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利用,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此外还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清除体内自由基的能力及纠正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西药降糖效果好、起效快。两者合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并最大限度地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王振友等在平时治疗中发现使用西药单纯降糖,加大降糖药量,只会带来毒副作用,不利于缓解病情和防止并发症发生,加用中药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药,则可取得良好疗效。同时,运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明确疾病诊断,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综合分析,确定辨证施治原则,采用中西药协同治疗,可提高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2、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方式及临床效果研究

2.1玉泉丸合二甲双胍方式根据糖尿病的病机特点和临床观察,滋阴清燥、降低血糖是本病的治疗大法,其中中药养阴为根本,西药降糖为主导,两者合用,以达标本同治之目的。赵郴等将9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内服玉泉丸合二甲双胍肠溶片,对照组仅服二甲双胍肠溶片,设定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为观察指标。最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对多尿、烦渴等症状的消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玉泉丸主要由葛根、天花粉、地黄、麦冬、五味子、甘草等药物组成。方中麦冬、天花粉清养肺胃而除燥热;生地补肾水之真阴;五味子滋肾敛肺益气;葛根甘凉,于清热之中,能鼓舞胃气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甘草引诸药达病所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相辅相成,以滋养肺、胃、肾三脏(腑)之阴而清燥热,并能使津液气化于三焦之中。二甲双胍降血糖以治标,中药滋阴,生津止渴以治本,并减少二甲双胍片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和稳定血糖,标本兼治,故临床上可收到较好疗效。

2.2六味地黄丸合并西药方式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虽证有肺、脾、肾三脏分别亏虚,但以肾虚为其关键,古文有“三消”之论,但究其病机治则均不离滋肾养阴之根本。六味地黄丸方中熟地滋肾阴,益精髓,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三阴并补,共培其本;而泽泻泻肾降浊,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形成三补三泻,以治其标,是滋阴补肾的要方。六味地黄丸配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疗效。

2.2.1六味地黄丸合并格列奇特江扬聪等人对21例2型糖尿病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用本方法进行治疗,经过两个疗程的观察发现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的比率为95.2%,同时患者的高血压并发症也得到控制有效率为90.5%。

2.2.2六味地黄丸合并格列本脲格列本脲(优降糖)属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口服后几乎全部吸收,适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使用较安全,副作用少,能较好地控制血糖。邹世昌对60名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对比治疗,治疗组服用六味地黄丸合并格列本脲,对照组仅服用格列本脲,并以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为观察指标,经两个月治疗发现,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对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改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2.2.3六味地黄丸合并诺和龙柳宪翠等人对108例糖尿病患者随即分组对比治疗,治疗组采用六味地黄丸合并诺和龙治疗,组中肥胖患者加服二甲双胍;对照组服用消渴丸,肥胖患者同样加服二甲双胍。经过三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结论为:两组间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诺和龙是第一个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能够有效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可达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目的,还可以延缓B细胞功能的衰竭,再配合饮食与运动疗法,可改善血脂代谢。应用诺和龙合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亏虚型2型糖尿病具有显著疗效。

2.2.4六味地黄丸合并二甲双胍马翠荣等对120例糖尿病患者随即分组对比治疗,其中治疗组采用六味地黄丸合并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只服用二甲双胍。四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结论为:治疗组有效率高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二者合用标本兼治,副作用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3金芪降糖片合并西药方式

金芪降糖片主要成分为黄连、黄芪、金银花。黄连性寒苦,主清胃火,其主要成分小檗碱具有抗菌消炎、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细胞、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黄芪是中医补气要药,具有利尿降压、消炎镇痛、强心的作用。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渴、通经活络之功效,能降低血糖。

2.3.1金芪降糖片合并二甲双胍近年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二甲双胍降糖机理之一就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在对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中,李世辉引将52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金芪降糖片合并二甲双胍,对照组只服用二甲双胍,

经过8周的治疗,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都有所提升,但治疗组的提升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3.2金芪降糖片合并诺和灵胰岛素甘成以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为指标对62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即分组治疗。治疗组服用金芪降糖片和注射诺和灵胰岛素,对照组仅服用维生素B1并且注射诺和灵胰岛素。经过2周的治疗后,对各项指标对比分析得出结果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发现金芪降糖片可以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量。

2.3.3金芪降糖片合并格列齐特顾文元将158例接受格列齐特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服用格列齐特的基础上,加服金芪降糖片,对照组仅服用格列齐特。结果表明金芪降糖片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与胰岛素促泌剂格列齐特联合应用,对于改善糖尿病的预后,减少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相当的意义。

2.3.4金芪降糖片合并格列吡嗪郭健等将13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原格列吡嗪治疗基础上联用金芪降糖片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格列吡嗪治疗,治疗后临床症候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两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对心电图、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金芪降糖片联用格列吡嗪能有效地控制轻、中度2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及血糖,且有一定的降脂作用,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2.4消渴丸合并西药方式

消渴丸是在古方“玉泉散”、“消渴方”基础上化裁而成的典型中西医结合药物。其主要中药成分包括:葛根、天花粉、黄芪、生地、玉米须、南五味子和山药,西药成分为第2代磺脲类降糖药的代表药物:格列本脲。消渴丸中西药结合,标本兼治,因而可以起到良好的降低血糖和稳定血糖作用。其具有整体调整,改善症状显著和作用持久的特点。当单独使用消渴丸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临床上还可以联合使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罗格列酮、吡咯列酮等药物以及胰岛素,这样可以优势互补,即可以更好的降低血糖,又可以有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组合,起到最佳效果。

2.5糖脉康颗粒合并西药方式

糖脉康颗粒由黄芪、生地、丹参、赤芍、牛膝、黄连、黄精等11味中药组成,具有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固肾等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医认为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本,气虚血瘀或阴虚血滞致血液瘀滞,而糖脉康颗粒中医功能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及血管病变,调节糖脂代谢,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用量。

2.5.1糖脉康颗粒合并二甲双胍杜伟等将14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和研究组(服用二甲双胍加糖脉康颗粒),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血糖和餐后胰岛素水平等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和餐后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水平均明显下降,糖脉康颗粒联合二甲双胍用药治疗糖尿病有明显的效果且安全性较好。高允珊同样得出糖脉康颗粒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有较好的疗效的结论。

2.5.2糖脉康颗粒合并胰岛素潘洪选取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组另外口服糖脉康颗粒,3个月后结果表明治疗组胰岛素用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性。胰岛素联合糖脉康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在同等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可显著降低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西药联合治疗方案。

2.6中药方剂合并西药方式除以上几种常用的中成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众多方式中,还有很多是医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患者病情采用各种方剂配合西药治疗的,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处方”中经常使用黄芪、党参、熟地、丹参、生地、麦冬、五味子等联合西药使用,这些中药具有滋阴补肾、清热泻火、活血化瘀、健脾调脂等的功效,以此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疗后观察、数据理后得到的结论既能提高疗效,又能防治并发症,还能减轻西药不良反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药物经济学在优化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节约卫生资源、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刘焱等人在对2型糖尿病的回顾性研究中,应用成本一效果方法对400例患者近一年的治疗过程进行了分析。该研究中,治疗方式共有三种,分别是西药组:患者仅应用胰岛素或双胍类、磺脲类等降糖药治疗,可以2-3种药物联合;西药加注射剂组:患者在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注射剂:西药加中药汤剂组:患者应用西药合并中成药或中药汤剂。通过数据处理结果为:西药组治疗有效率44.6%,成本与效果比为1.3;西药加注射剂组治疗有效率47.2%,成本与效果比为3.6;西药加汤剂组治疗有效率46.5%,成本与效果比0.87,由此可见西药加汤药治疗成本与效果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西药加注射剂治疗。因此得出结论:三组在治愈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是西药加汤剂组可以明显降低成本,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米健等研究了六味地黄丸和达美康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经济学,虽然六味地黄丸成本略高,但临床效果显著,而且还具有达美康所没有的改善症状的作用和降脂作用。与达美康比较,六味地黄丸治疗型糖尿病仍不失为一个较佳的治疗方案。

4、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方式与结果以及经济学研究的论述,不难看出在治疗2型糖尿病领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传统中医理论的辨证施治理论与西医理论的配合,再加上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不但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治疗的有效率,而且在经济学方面还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起效快、副作用较小,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大大提高,降低了其患病痛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学科的进一步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式将逐渐发挥它特有的优势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从而为人类更好的造福。我相信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加发展的世纪,而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将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焱,王学美,杨金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回顾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8):698-702

[2]孙耀民,中西医结合论糖尿病病机[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4):116

[3]徐梅,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3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7):46-47

[4]陆付耳,浅析中西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互补性[J]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6

1古代医家对消渴肾病的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便对消渴发病机理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而逐渐丰富。《黄帝内经》论述本病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形体肥胖以及情志不遂有关外,特别提出与五脏柔弱,"脾脆""肾脆" 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变》中所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藏》篇曰:"肾脆善病消瘅易伤"。《灵枢・本藏》篇曰"脾脆则善病消瘅",强调了五脏虚赢、脾肾不足在发病中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人体正气虚弱,肾虚胃热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机。如《金T要略・消渴篇》中所述"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说明了虚劳、荣卫气血俱虚是产生本病的内在因素;《金T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说明肾虚阳气衰微,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摄水是消渴之根源,肾气丸温肾以化气,故而能愈消止渴,成为温阳治消之代表方。"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说明了胃中燥火亢盛亦是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隋唐时期强调"燥热"和"肾虚"在消渴病理机制中的重要地位。隋・《诸病源候论》消渴诸论中指出:"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使人下焦虚热"而致消渴,认为燥热伤肾,虚热上炎是消渴的病理机制。又云:"若脏腑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强调热又可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多由饮食不节,多食肥甘厚腻之品,久而酝酿化热;或由服石不当,及至年老时下焦亏虚而石热独盛所致;"虚热"又多由房劳过度,或服石伤肾,肾阴亏损,终成虚热耗津之热。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立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大法,创玉泉丸、黄连丸,建立了清热滋阴治疗消渴的基本法则。唐・《外台秘要》云:"消渴者,原其发病,此责肾虚所致……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也。"指出消渴病病机在于腰肾虚冷。

时至宋代,"三消"理论逐渐形成。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子和等发展了三消理论,刘河间《三消论》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察受于脾胃,行其津液,以濡润养之。然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故也。……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盖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以养乎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多饮水入肠胃之内,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而不止而小便多。"刘氏认为糖尿病之病机在于燥热伤中,消烁津液,伤及肾脏所致。张子和不仅完整保存了刘河间的《三消论》,而且提出"三消当从火断"的学术思想,明确提出了并发症,关注消渴发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消渴的康复须经药物治疗、食疗护理、养生保健等多方面结合。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消渴》说:"人惟淫欲态情,酒面无节,酷嗜炙乖闫桑咸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属,……于是炎火上薰,腑脏生热,燥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其热气

上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舌赤唇红,此渴引饮常多,小便数少,病属上焦,谓之消渴。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烦,但欲饮冷小便数而甜,病属中焦,谓之消中。热伏于下,肾虚受之,骨节i疼,精走髓空,饮水自救,此渴水饮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病属下焦,谓之消肾。"朱氏以滋阴立论,对糖尿病病机认识重在饮食不节,积热伤中,热伏于下,导致肾阴不足,消渴乃成。

明清时期医家对消渴的认识和治疗,既吸取前人的精华亦有所创获。明・张景岳对阳虚火亏致消有独到认识,创用温补肾阳治消之法,为后世开创益气温阳法治疗消渴之先法;唐容川《血证论・发渴》论述:"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水与血交会转运,皆在胞中,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但去下焦之瘀,则水津上布而渴自止。"开近代活血化瘀治消渴病(糖尿病)之先河。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黄坤载认为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费伯雄对消渴的治疗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之法,《医醇腾义・三消》曰"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宜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祛烦养胃汤主之。"

2现代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随着对DN研究的深入,现代中医专家对DN病机又有多种学说提出。彬,吕仁和[2]认为,DN的病机特点为:病变初期,阴虚为本,涉及肝肾,以肝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中期,阴气损耗及阳,伤及脾肾,以脾肾阴阳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晚期,气血阴阳俱虚,五脏功能受损,浊毒内停,水湿储留,变证峰起。曹和欣等[3]认为DN的病机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病变早期阴虚为本,日久耗气,致气阴两虚,病变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气虚运血无力,阳虚血行涩滞,久病入络皆可形成血瘀,瘀血既是DN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贯穿于DN始终。冯建春,时振声[4]认为,DN的基础是阴虚,病机的演变为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标实有风寒、风热、湿热、水湿、气滞、瘀血、浊毒等。邵启慧[5]则提出DM各种并发症皆为阴虚血瘀。邹丽华等[6]通过大量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观察,总结DN病机特点以脾肾(或肝)气阴两虚夹血瘀为主,早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中、晚期则以

脾肾气阴两虚多见,瘀血是在脾肾(或肝肾)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阴虚、气虚是血瘀形成的重要基础。张永华[7]认为消渴为病,肺脾肾三脏俱损,关键在肾,气虚血行无力必致瘀血内生,故肾虚血瘀为DN的主要病理基础。刘洪陆[8]认为DN始终贯穿"虚"、"瘀"、"水"三大病理基础。周则卫[9]认为本病的

病机为气虚血瘀、肾阳亏损。

张家庆[10]等则认为经脉枯涩、瘀血阻滞是其主要病机,同时浊毒内停,阻遏气机升降,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周玉兰[11]提出"湿热"、"燥热"、"瘀热"内滞,津液难以输布,同时,阴虚津不化气,进而气阴两虚。张宗礼等[12]认为病机为虚、瘀、湿、逆,肾虚血瘀贯穿了DN始终。宋述菊等[13]则认为脾虚是关键,肾虚是易感因素。郑弼芳等[14]提出脾肾气阴俱虚,瘀血阻滞为病机,因此在补肾活血方药中重用活血化瘀药。张泽生等[15]认为病因病机主要是脾不升清,肾不藏精,瘀血阻络,浊毒内停,并指出脾肾两虚为DN病理基础,瘀浊内停为病理产物,主要的病理关键在于本虚标实。张福生[16]认为,瘀血是本病的发病根源,同时由于湿浊溺毒内停,阻遏气机升降,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而成恶性循环。

关于DN的分型论治,现许多学者参照Mogensen分期方法的进行辩证分型论治,张瑞彬[17]将其分为三型:①气阴两虚,损及肝肾,为糖尿病肾病早期。②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为糖尿病肾病临床期。③阴阳俱虚,浊阴上逆症,本型为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张琪教授[18]将糖尿病肾病分了三主型、三兼证。三个主型是:①气阴两虚型,多见糖尿病肾病早期②脾肾两虚型,多见糖尿病肾病临床期及平素体质极度虚弱者,③脾肾虚衰型,多见糖尿病肾病晚期,肾功能损伤明显,血清肌酐、尿素氮持续不降;并针对三个兼证瘀血、湿浊、湿浊(毒)瘀血壅结加减用药论还认为糖尿病肾病发病与肝郁(证)相关。

李大钧[19]等认为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较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有四型,而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早期多见的证候类型,以脾气虚兼肝肾阴虚为多见,治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方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总之许多学者[20-23]认为气阴两虚应是早期糖尿病肾病最常见的症候。乔玉秋[24]等认为痰浊是主要致病机制,主张从痰分型论治。痰浊中阻,治宜燥湿祛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痰热内蕴,治宜清热化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气虚痰阻经络,治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方选参芪温胆汤加减。

综上所述,现代学者多认为本病是以虚为主,又兼夹有水湿、痰浊、瘀血等的本虚标实之证,虚、湿、痰、瘀是消渴病病机的四大关键。而其治疗也应首先确立补虚的治则,在此基础上再衡量湿、痰、瘀的轻重缓急而用药。始于阴虚燥热,肺阴虚,虚热灼津,津不得布则多饮;胃阴虚,虚火消食,则多食易饥;肾阴虚,热迫膀胱,则尿多频数。然大多消渴病患者的"三多一少"症状持续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继之则以神疲乏力、倦怠懒言为主要见症,是因为热耗阴伤,使化气不足,加之虚火灼气,则气耗更多,导致病机逐渐向气虚转化,进入气阴两虚阶段,而随着气虚由微至甚,渐损及阳,最后将进入阴阳俱虚阶段。

参考文献

[1]吕仁和,时振声.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诊治[J].北京中医,1989,8(2):8-10.

[2]高彦彬,吕仁和,王秀琴,等.糖肾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7,38(2):96.

[3]曹和欣,何立群.糖肾宁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高过滤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5):19-21.

[4]冯建春.时振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学术思想和经验.第二届糖尿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03.

[5]邵启慧.滋肾活血法在治疗消渴兼证中的运用.辽宁中医杂志,1986,10(5): 19-21.

[6]邹丽华,易晓颖,郡红,等.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38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1,16(9):59-62.

[7]张永华,裴林.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桃红四物汤的治疗作用.浙江中医杂志. 1995,30(2):88-89.

[8]刘洪陆,郭惠芳.从痰瘀论治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国医论坛,1999,14(3):22-23.

[9]周则卫.2型糖尿病发生胰岛素抵抗机理的中医探讨.天津中医,2002,19(4):39.

[10]张家庆,郭赛珊,何国芬,等.关于糖尿病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3.

[11]周玉兰.消渴病(糖尿病)湿热中阻型治疗研究.北京中医,2002,21(2):4-6.

[12]张宗礼,司福全.中药配合西医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42例[J]月.四川中医,2001,19(12):33-34.

[13]宋述菊,牟宗透.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及辨治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1999,18(4):147-148.

[14]郑弼芳,张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21例[J].山西中医,2001,17(1) : 33.

[15]张泽生,袁遵守,杨新军,等.益肾扶脾化癖降浊法治疗糖尿病肾病64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1,33(11):36-37.

[16]张福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伴肾功能不全29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2):21.

[17]张瑞彬,糖尿病肾病中医辨治体会.河南中医,2003年,23(9):66-67.

[18]王晓光,王亚丽,张琪.张琪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介绍.陕西中医,2004,25(12):116-1118.

[19]李大钧,范克.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河北中医,2001,23(9):682.

[20]刘喜明,智文.糖尿病肾病的诊治与分型方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7):41-44.

[21]王立新.杨霓芝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拾萃.中医药研究,2000,16(6):36.

[22]杨霓芝,李芳,徐大基,等.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的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6-17.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7

【关键词】 血镁;2型糖尿病;正常糖耐量

随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危害广为人知,卫生工作者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作为一部分糖尿病患者低血镁倾向在诸多文献中均可见,也有补镁纠正糖尿病患者细胞内外镁缺乏的临床治疗报道。本研究试图了解来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与正常糖耐量人群的血镁水平差异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来自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期间我科门诊人群及正常体检人群, 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及其他类型高血糖的诊断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糖耐量人群共188例,平均年龄57.5岁,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107例,平均年龄57.4岁,正常糖耐量人群81例,平均年龄57.6岁。入选2型糖尿病病例近1个月内无急、慢性并发症或感染;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正常。

1.2 方法 入选人群过夜空腹至少8 h后取左臂肘静脉血5 ml,由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与血镁。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医学软件8.0版进行分析处理,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糖耐量人群各项数据比较见附表,经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t=0.167,P>0.05);血糖有统计学差异(t>3.5,P0.05),见表1。

3 讨论

国际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近年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糖尿病也日益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难题,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由80年代初的0.67%增长至2002年的2.6%,糖尿病及其并发病的治疗费用大幅增长,使相关领域的的研究备受关注[1]。血镁和糖尿病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也屡见报道。镁是人体内重要的数量最多的二价阳离子,是人体在包括所有磷酸化反应在内的多种酶反应的辅因子,通过游离镁浓度变化可能影响体内能量储存和酶活性。近年发现镁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骨矿物质代谢有密切联系,镁缺乏对内分泌代谢紊乱的影响正受到医学界普遍关注。正常人体内镁全量约25 g,细胞外镁约占1%。血镁水平在糖尿病的人群中降低首先是由Londonc及Rosenblorm提出,大多数文献认为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对比血浆浓度约下降0.06 mmol/L~0.21mmol/L,发病率约9%~25%,并认为低镁血症与糖尿病控制不良及胰岛素抵抗有关。以前有多篇文献结果提示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清镁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的现象,糖尿病患者具有镁缺乏的倾向,可能与糖尿相关的高尿镁症、营养因素以及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高尿镁症有关;血浆镁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呈负相关;补充镁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的分泌,但未证明糖尿病患者中口服镁对其血糖控制具有有益作用;动物试验中糖尿病易感大鼠口服补镁可减少发病[2-5]。而本人观察初步结果显示:不同糖耐量人群中的血镁水平无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大多数文献报道结果不相符合,其中原因还未可知。笔者推测:镁在人体内代谢过程极复杂,尿镁排泄范围非常大,说明人体对体内镁波动有较强调节能力,对于肾排泄功能正常人群而言,即便有糖尿病,发生低镁可能也较小。相对而言,食谱中镁摄入不足因受到更多重视,富含镁的食物如坚果类因为脂肪、能量含量高而一贯被避免推荐给糖尿病患者,而这可能导致镁缺乏。随着糖尿病医师营养知识的日益丰富、糖尿病患者教育工作的日益深入,糖尿病患者以前极端的饮食控制策略的改变使糖尿病患者食谱中镁含量更为丰富,糖尿病患者缺镁的营养因素即低镁摄入得到改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本论文结果与其他文献不符。本文与以往文献的不同结论提示笔者将在以后更多更深入的观察不同糖耐量人群的血镁情况,以便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4(24)2:2a-2.

[2] 魏益群.镁与糖尿病.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3,3(24)1: 5-8.

[3] Byrd,-R-P Jr.Magnesium:its proven and potential clinical,South-Med-J. 2003 jan;96(1):104.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8

遏制糖尿病,全世界应联合起来

本次论坛上,演讲者一致呼吁:全世界联合起来,制定长期规划,优先采取能改变糖尿病发展趋势的行动,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更应该积极吸取国外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全球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与艾滋病的致死人数不相上下,但纵观全球,糖尿病的威胁却面临忽视与资金投入不足。如果期望逆转这一疾病的流行,必须将关注糖尿病控制放在优先地位。我在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意识到糖尿病问题的严重性,在2006年12月推动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将每年的11月14日设立为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决议。

・世界糖尿病基金会主席安尼・卡布:中国需要尽快掌握如何应对糖尿病流行的方法,建立能够有效应对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性疾病的医疗卫生系统。在基于社区的慢性疾病门诊管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基于医院的急诊和三级护理之间建立一个健康的平衡关系。

・国际糖尿病联盟主席吉恩・克劳德・穆班亚教授:最新的国际糖尿病联盟《糖尿病地图》(Diabetes Atlas)中的数据显示,我们还不能很好地控制糖尿病。在糖尿病的威胁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孤军奋战战胜糖尿病。要打赢这场与糖尿病的战斗,整个国际社会必须齐心协力。

记者感悟:所有的事实无不告诉人们,战胜糖尿病,全世界要联合起来,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好,而糖尿病正吞噬着人类的健康和经济成果,时间很紧迫!

应对糖尿病,中国在行动

中国糖尿病患者位居全球第二,防治形势严峻,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近年来有比较成功的行动参与到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控中。①对个人。2007年9月1日,卫生部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第一阶段是吃动两平衡活动,宣传“小改变,大效果”。我们制作了一些工具帮助老百姓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比如,上海的“日行万步走”健康路标等,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创造支持性环境。②对医院。我们开展了糖尿病社区和医院一体化管理项目,有效提高了血糖控制率。在中国,一些大医院自发成立了糖尿病的多学科会诊中心,以解决糖尿病发病是血糖、血压,血脂等多因素作用的现状。③对媒体。媒体在传播健康知识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鼓励更多的媒体、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知识的传播,2005年我们启动了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杨文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最近对我国大中城市糖尿病患者开展了大规模调查希望通过最新调查数据为糖尿病防控提供准确依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人口中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在进行年龄标准化校正后已达9.7%,由此推测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9 240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预测数据,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005~2015年,中风、糖尿病和心脏病将导致中国的国民收入损失5580亿美元(相当于39060亿元人民币),这将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威胁。

・诺和诺德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索文森:作为一家以“改变糖尿病”为己任的全球领先的制药企业,诺和诺德在中国一直致力于与政府、社会机构及学术组织紧密合作,为改变中国糖尿病现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不断引入新型治疗药品的同时公司还将继续积极配合政府和医学界的行动,加大公众健康教育的投入,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记者感悟:尽管中国为防治糖尿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媒体要加大宣传,正如论坛中安南先生所讲,人们面对癌症时知道恐惧,是因为人们已通过各种渠道知晓了癌症的危害,而面对后果也非常严重的糖尿病时,人们却常常忽视,原因在于人们还没有接受到足够的关于其危害的宣传。而各级政府在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糖尿病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充分。所有的环节都提示:全社会要赶快行动起来,这才是此次论坛聚集如此多的糖尿病相关领域重要人士的主要目的。

逆转糖尿病,政府支持最关键

糖尿病不仅是个人和家庭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逆转慢性病流行趋势,政府的支持最关键。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增加经济发展后劲、延续“中国经济奇迹”,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需要。“健康中国2020”在战略研究阶段包含5个方面的专题,其中之一的公共政策研究中,慢性病的防控和健康促进研究占有核心地位,因为慢性病现在已经是疾病防治的主要负担了。慢性病的“主战场”应该在基层,要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的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尤其是未来的3年里,我们特别强调基本,基础和基层这3个方面,希望全社会提升对“健康守门人”社会地位的认可,这是最为关键的。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糖尿病的防控应该列为卫生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项目,保证足够的经费,应该有专门的医护人员队伍。由于目前用于研究和治疗的费用投入不足,糖尿病可能会成为一个很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个现状需要改变。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9

关键词:糖尿病;移动医疗;综合管理;问题挑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47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自身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疾病,是目前威胁全球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直至2013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增长到了1.096亿人,位居全球首位,根据目前这样的趋势发展,预计在204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将到达1.507亿之多。

移动医疗,即:Mobile Health,常常缩写为Mhealth.直译过来是医疗健康,在很多文章或者报道中更多是称为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是指通过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s,个人数码助理)、移动电话、卫星及其他无线设备等通信方式来为医疗行业提供信息或服务。

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翻阅相关图书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再结合如今移动医疗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移动医疗运用到糖尿病领域的重大意义以及当中遇到的问题和糖尿病慢性病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组合分析,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

1糖尿病医疗的现状和糖尿病移动医疗概念的提出

1.1糖尿病医疗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发表在JAMA杂志上的数据:至2013年九月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增至11.6%,总人数达了1.139亿。中国正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这种年轻化的趋势不仅包括了青少年,不女患者的数量也在直线增多。加之糖尿病本身又具有病程长,恢复慢,预后差,并发症率高的特点,患者常常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在家坚持测血糖、血压等生命体征。

1.2糖尿病移动医疗的优势

传统的糖尿病诊治方法相比,糖尿病移动医疗最突出最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解决糖尿病患者长期定时入院检查难题:有了移动医疗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患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糖尿病进行管理。例如:利用移动医疗互联网的便利,糖尿病患者可以网上预约挂号,缴费,在家监测血糖等,而无需再成天往医院跑。

构建患者个人自动化数据库:糖尿病患者由于要长期反复监测血糖,血压等数值,这样就会有大量的数值单据或者医疗数据。移动医疗在这方面的运用,让患者可以不用再手动保存这些实质的单据,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例如:基于移动医疗开发的云计算技术,就为糖尿病患者开发出了一个个人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储存海量的数据,并自动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

搭建平台,改善医患关系:在传统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中,医生与患者之间多数是单方向传达,患者于患者之间很多都是没有很多交流的,这就造成了医疗信息的障碍与狭隘。而移动医疗则可以为医生与患者之间,患者于患者之间搭建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让医院内部的医生、营养师、护士三者以一个团队的形式来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患者与患者之间也可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互相交流和分享。

促进糖尿病新药研发,趋势分析,为科研提供依据:有了移动医疗糖尿病患者的一切资料与数据都可以储存在系统中,而且医生的处方及治疗方案也记录在其中。这个系统里的数据,还可为临床医护专业人员提供完整的病例记录资料。不仅如此,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还可以了解到糖尿病患病人群的主要生理特征,预测相关患病风险趋势,以便提前对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做出充足的准备。

实现糖尿病病人掌控自身健康:糖尿病患者通过移动医疗应用,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生命体征数据,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运用手中的移动智能终端以语音、图文、列表等方式全权管理自己的医疗健康信息,患者可从移动医疗应用中获取大量的关于糖尿病的相关资源。从而,糖尿病移动医疗有力的促进了糖尿病医疗服务模式从以往的“五驾马车、有病看病”的被动式诊疗服务,向“以自主掌握健康为中心”的主动式糖尿病管理模式转变。

完善医院糖尿病诊治模式:如今的糖尿病诊治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住院治疗,发展为了“院内治疗+院外自主管理”的诊治方式,护士也是通过移动医疗无线查房,系统查询储存和查询病人信息等,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总体工作效率。移动医疗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就医选择,在双向意愿情况下,使得患者更容易信任医生,医生也能更安心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整合医疗资源:移动医疗依赖于无线通讯和信息技术,由于其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点,整合了中国当前社会的糖尿病医疗资源,最大化了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的糖尿病患者。中国大部分偏远山区的糖尿病病人享受到了优质、及时、有效的糖尿病医疗服务,也让医疗资源得到了一个质的的提升和充分合理地利用,发挥了其最大的功效。

2糖尿病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和运用模式

糖尿病医生论文篇10

中医几千年来为炎黄子孙的繁衍,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自身发展是缓慢的,其原因之一是中医和其他行业间的交融机会少,而学科间的相互促进是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医因其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治疗模式,难以被行业外人士理解,因此推广中医科普知识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手段。

糖尿病的治疗有经典的“五驾马车”,医患的配合更是糖尿病治疗中重要的方面。推广科普知识,将中医治疗理念普及化,有利于提高国民卫生保健意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一、消渴与糖尿病不对等

古人是在临床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对消渴进行认识和诊断的;而糖尿病是以血糖值为依据诊断的,消渴与糖尿病概念并不对等。糖尿病早期不加药物干预或药物干预失效后,会逐渐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此时可按消渴辨证治疗;而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无明显症状,中医对其认识就存在巨大的盲区。基于三消论基础上提出的阴虚燥热病机理论,尚未囊括糖尿病前期、早期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时的病机。“三消”最初是对消渴临床症状的概括,后世医家以“三消”分证,是对消渴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消渴患者的分型辨证。

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于前期、早期发病时仅存在肥胖,无其他明显症状,中医辨证似是“无症”可辨。笔者认为,中医辨证应抓其主症――肥胖,辨其病机为“六郁”和“络滞”。

“六郁”是指以食郁为先导而形成的气郁、血郁、热郁、痰郁、湿郁的病理状态;“络滞”是由“六郁”交互作用而形成络脉郁滞的病理状态。肥胖2型糖尿病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而致食郁,食郁中焦,有碍脾胃升降,中焦郁闭进而发展为“六郁”和“络滞”。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胃气滞,肝疏泄不及形成肝脾气郁,郁久化热,此肝脾气郁,中焦气滞,气机升降受阻,水液代谢失常,运化不健,则水湿不化,津液不布,为湿为痰。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艰涩受阻,也可为痰为湿,上述病理变化最终导致了食、气、血、热、痰、湿“六郁”。而“六郁”交互作用形成络脉郁滞。

我们课题组十余年临床和动物实验验证:肥胖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的核心病机是“六郁”和“络滞”并存。治疗上,开畅气机是其重要治则,气机通畅则郁开络通,脏腑气化功能正常,清升浊降,皮肉脂膏各布其常,体重渐至正常。具体治法可为辛开苦降、苦酸制甜、活血通络。围绕“六郁”,应用辛开苦降、苦酸制甜以治糖,以苦为主基调,辛开郁,酸敛阴;抓住“络滞”,早期、适量应用活血通络以治络,积极有效预防并推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二、防治并重,着眼肥胖

2006年5月,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了全球报告《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与《中国慢性病报告》,其中认为: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7%;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数甚至可能增长50%。近十余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迅速,1980年至1994年,这14年期间增长了3倍多。目前,我国患糖尿病人数约为4000万,其中95%以上为2型糖尿病,肥胖型患者占8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2型糖尿病可以看作是肥胖的一种并发症。这种认识的价值在于:要把医生和病人的眼球从仅仅盯住血糖,拉回到关注肥胖上来。

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糖尿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如何寻找一种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世界防治研究热点一般聚焦IGT,如著名的STOP-NIDDM(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国大庆研究等。但从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程分析,其先后经历了肥胖-IGT-糖尿病的过程,可见防治的根本应在于肥胖。“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理论包含了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未病先防就要着眼肥胖以防治IGT的发生;已病防变应着眼糖尿病病机――“六郁”与“络滞”,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三、糖尿病中医辨识的标准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2006年7月颁发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医药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需要,是规范中医药管理的需要,是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的需要。尤其重要的是,通过系统总结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诊疗经验和方法,更好地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

中医个体化辨证思维的培养、运用存在一定难度,中医教、学、研的促进融合更是急需有效方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的《中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针对糖尿病中医辨识中的共性部分,组织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形成了以辨证简、效、验为特色的中国第一个中医专病指南。《指南》以服务于基层医务人员为基本目标,为教学、科研提供参考。同时,《指南》的编制过程也是中医标准化的探索性研究。

四、“天人合一” 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复杂性疾病,遗传、环境、心理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其发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心理应激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心理调整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调整身心方面有着千年的历史,“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导着中医的养生术,而养生调神之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五禽戏是记载中最早的模仿动物调养身心的运动。其他如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都有着放松身心的作用。采用上述运动缓解心理压力、放松身心是中医综合防治糖尿病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