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14:36:07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419X

国内刊号:42-1021/G4

邮发代号:38-4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学语文篇2

关键词:中学英语英语教学培养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英语则是进行国际交往的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小,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越来越多,与许多周边国家的国际贸易交往越来越广泛。对于即将在中国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来讲,培养大批的,有娴熟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高超的外交水平的优秀人才是势在必行的。一个人的语言文字能力、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英语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把这一思想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中学英语教育的重点。

一、听、说结合,提高语言能力

学习语言总是音感先行的,以听、说入手是外语教学的特点。课堂上我用英语组织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让学生听得明白,听得有趣,津津乐道。在听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以说的方式表达出来。我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复述课文,值日生报告,背诵小诗文,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等方面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连贯表达的有效训练,一开始对有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我就反复播放课文,让学生反复听,直到听懂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为止,或用问答方式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复述全文,直到不加提示,学生也能独立复述的程度。我还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喜好出发,选择各种各样的英语听力材料进行练习,也可以将好的材料与同学们分享。互相帮助,一同提高。这样长期地坚持听、说训练,学生会说得越来越流畅,读得越来越准确,语言能力也提高了。

二、语言习得与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习得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克拉申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学习英语指的是学习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及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如果采用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方法,对掌握及应用英语是无益的。不但教学效果不佳,而且会给学生造成学习英语有负担。习得是在自然的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的潜意识过程。习得者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掌握语言的同时,语言能力已有所提高。我在课堂上用英语教学的同时,通过大量使用手势或动作及实物展示,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英语句子、对话、课文,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渐掌握语言,从而无意识地习得语言。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加入了一个对“杨利伟”——这一学生崇拜的中国英雄的采访练习,一下子让学生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之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与“英雄”交流,当他们用并不熟练的英语进行采访或是向英雄表达敬仰之情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群热情、自信的孩子。小小的一次练习使学生们消除焦虑情绪,帮助他们建立了自信心,并能主动、大胆的发言,使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学生主动接触英语,从而达到语言习得。当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熟练地用英语与他人沟通时,语言能力也在无意识中提高。

三、创设语言情境,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语言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实践机会的多少,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又取决于教师在课堂和课后为学生创造的语言情境。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设置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入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中,在演示过程中,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运用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1.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值日生报告、讲英文小故事、对话表演及课文中的片段表演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胆量。随着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越来越熟练,请每一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在树立了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同时,通过相互的交流,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也大大提高语言的熟练程度。

2.学生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在教室里用,更重要的是能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地运用。然而如何将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变幻成各种各样的场所,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就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在一节关于Shopping的课中,我就将教室里的讲桌假设为柜台,学生们的文具为商品,由学生来做售货员和顾客,来操练CanIhelpyou?Whanwhuldyoulike?Howmuchisit?Isthatall?等购物用语,不仅让学生过了表演瘾,在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也让英语真正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我经常用教室里的桌椅、黑板及准备的小道具来设计看病、借东西、问路等情境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趣味性强,难度低,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积极性。

3.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使创设情境更真实化。我用Powerpoint设计的动物园,栩栩如生的动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断飞入的句子,为学生提供了语言提示,帮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多媒体技术为语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提高了学习效果。

4.使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听说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多媒体能促进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提高学生对感知对象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看录像、听录音进行对话问答,通过听觉、视觉直接接受所学内容,进入英语的思维过程,加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加大课堂容量和练习密度,达到最佳效果。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新目标)第七单元Howmucharethesepants?教学时,我利用幻灯片把服装、鞋帽、水果等一些商品投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直接地看到这些东西,并利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句型进行购物对话,轮换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如:

A: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

B:Yes,please,Iwantasweater/skirt/……

A:Whatcolordoyouwant?

B:Blue/Black/White/……

A:Hereyouare.

B:Howmuchisit?

A:Tendollars.

B:I''''lltakeit.Thankyou.

A:You''''rewelcome.

直观教学,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外语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交际场所

中学语文篇3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成语产生兴趣呢?教师应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了解:他们究竟对哪些成语感兴趣,哪些是他们喜欢用又经常会用错的,用错的原因是因为粗心大意还是对成语本身的不了解,如此一来,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如以下这些容易弄错的成语:(括号内为错字)

唉(哀)声叹气 黯(暗)然销魂 甘拜(败)下风

班(搬)门弄斧 自暴(曝)自弃 英雄辈(倍)出

金碧(璧)辉煌 锋芒毕(必)露 明辨(辩)是非

按部(步)就班 相辅相成(承) 明察(查)秋毫

人所不齿(耻) 一筹(愁)莫展 川(穿)流不息

以上的例子较为常见,这里也只是众多错误中的一斑,不过较有代表性。经过整理和归纳,不难发现,出现错误的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对成语本义不了解;二是对成语的引申义不了解;三是对某些成语的转义不了解,即褒义用成贬义,贬义却用作了褒义。针对这三点原因,我们就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在教学中逐步让学生在这三方面加强训练。

提到成语的本义,即追本溯源的意义,对初中生来说显得较为困难,因为这会涉及到成语的出处和来源,不过也有捷径可走,初中课本中涉及到很多的文言文,不少的成语就来源于文言文,比如《出师表》中就有不少成语: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临危授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还有出自《隆中对》中的成语:

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犬马之劳:古地臣子对君主常自比犬马,表示愿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现在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根据文章的意思了解其本义,而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势必会加深这些成语的讲解力度,这样一来,学生在应用时就不容易出错误。

所谓成语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由于成语的演变和长时间的应用,人们会在其本义的基础上加入许多的附加义,这些附加义后来就发展为成语的引申义了并掩盖了成语本来的面目,学生在应用时自然无从下手,错误百出。例如:

七月流火:真实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然而,“七月流火”多年来却常被误用来形容暑热。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进风,原指有根有据的事儿,常被理解为捕风捉影的意思。

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明日黄花兼寓迟暮不遇之意。后因以比喻过时的事物。但现在多指明日的新星,即美好,有希望的意思。

走头(投)无路:走投,投奔。“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

自出机抒(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富有新意。机杼:织布机,又用来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不径(胫)而走:胫,小腿。“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传播流行。

如愿以尝(偿):偿,归还、抵补,引申为“满足”。“如愿以偿”表示自己的愿望实现了。

这类成语在理解上难度较大,而其引申义往往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得以发挥出来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细致地给学生讲解其引申的过程和适用的语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来解决,锻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

除了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较难之外,成语的褒贬义转化也是个难点。词义有褒贬,成语也是如此,由于语言的使用年代很长,在流动的历史长河中,词义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褒贬可以相互转化,如:“爪牙”,古代指勇士和武将,今天却表示“走狗”。“爱”,上古指吝惜,有贬义,今已不传。“诽谤”,古代指议论批评,今却表示诬陷。词义的褒贬往往最直接地反应在成语之中,所以,造成很多成语的意思褒贬出入较大。试举几例:

“吞云吐雾”:原指道士炼丹,修身养气,不食五谷;后来,它的意义转化为专指吸食鸦片,含讥讽之意。

“如狼似虎”:在先秦时代指强悍勇猛,喻指军队的所向披靡,完全是褒义词语,但到了现代则专指凶恶残忍,是地道的贬义词语。

“因陋就简”:西汉时期用作贬义,但今天却指凭借原有的简陋条件节约办事,含有褒义。

“粉墨登场”:本来毫无褒贬含义,就是指演戏时的化妆和装扮。可是现在它比喻政客们登上政治舞台,含有讽刺意味。

“眉来眼去”:古代指看来看去,是中性的。到了现代,这个成语却专指男女之间的眉目传情,虽说是中性含义,却总有点贬损的意味。

中学语文篇4

汉语言文学不仅能反映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语言传统,而且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气质风貌,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民族文化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文学是人类的财富,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更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汉语言作为一门学科,我们应该传承与发扬。汉语言作为一门特有的专业,对于这门专业而言,以培养人文素质为目标,主要的专业生从事人事相关工作。而当下,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用性已成为教育的合格标准,但是,汉语教育的实用性并不能得到直接的体现,它对社会的效应是完善人文观念以及指明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并不能以实际的经济效益来反映。在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潮流下,我们应该坚持传统和社会需求协调的方针,促进我国汉语教育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汉语教育能够做到与时代同步。

2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与发展

2.1找到能结合教学与实践的新的教学模式

社会型的人才才是我们办教育的目标,而语文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语言的学习,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虽然有着区别,但两者均是汉语教育,在总体上是统一的,当然在以下方面也是一致的,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以及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等,这些方面能够完善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另外对汉语言和语文教学的实践有很好的契合点,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共同的地方,寻找理论与实践能够很好结合的综合性的教学的模式,此外,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的共同目标上是具有一致性的,这主要可以从学生的对作品的分析与运用上面看出,这两个方面体现在对培养学生的写作以及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赏析和学习上。介于此点,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注重实践课程,多开设此类课程,形式可以做到多样化,多样化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兴趣,锻炼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充分结合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文化教学,使他们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探索两者共同发展的新模式,使学生拥有实践能力,另外,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特有的专业,应该推动其专业的发展,推动专业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教师、文秘以及各种和编辑相关的工作。而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有所拓展,也涉及到一些现在的新兴领域,例如:律师和房地产,金融方面,就这层面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相对来说还是很广泛的,社会对于此专业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要求学生应当具有相当的专业的应用性,需要学生在各个方面能够拥有很好的阅读应用能力,以及信息的刷选能力,调研能力,高校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开设科学的培养课程,将课程与实践结合,培养具有专业强项的人才方能满足社会就业人数的需要。

2.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已然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现今,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远程教育能萌生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得到实现,而这种做法将对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的协调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计算机上实现资源的丰富化,在互联网上收集更多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更加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到较多的专业知识,所以,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在高校中存在,而在相对较低的教学中,关于汉语言教学的内容较少,在计算机融入教学的浪潮下,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以已经实现多媒体覆盖,对于汉语言教学,由高中到大学会有突然的一个接触,会有突然的拔高。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汉语言文学能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展现,技术为这种想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多媒体技术将成为汉语言学习和语文学习融合的纽带,汉语言知识将会在语文教学中拥有更多的体现,能够使得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接触汉语言文学,了解汉语言文学,不至于到大学后零基础接触汉语言文学。另外,也要运用好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服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还要有相当不错的文学底蕴和对汉语的情感,对于这方面,对于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拥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与时俱进的方式,和学生充分交流,同时在网络上搜集能够作为教材辅导的材料,摆脱以前为教材为绝对中心的做法。

2.3注重汉语言教学与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中学语文篇5

中职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强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中职学生人文修养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密切联系专业实际,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增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一是要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篇目,可以对现有的篇目体系进行增减或重组,尽量选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如导游专业,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旅游题材的古诗、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现代诗歌;餐饮管理专业,可选择有关国内外大型饭店的成功管理经验案例;计算机专业,可增加一些信息技术发展史方面的文章、科幻小说,等等。二是要科学安排语文作业。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主要是要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与社会需要的直接联系,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因此,要赋予语文作业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开展一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或参观学习活动等,都可以成为语文作业的内容。如汽修专业,可以安排学生在业余时间写与汽车相关的作文、散文等,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烹饪班的学生可以写动手做菜的过程和体会;寒假期间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把学到的调查报告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同时要让学生多进行阅读,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和新闻报刊来培养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及其具体环节作出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谋划,不能只扣住教材本身来学习,要进行内容拓展,如“求职信”的教学,可在课堂上模拟一场人才招聘会,既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可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信息,感受就业的压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强化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可以讨论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讨论式教学是在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学生参与面广,提高学习主动性;二是通过讨论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和习惯。例如,我在讲授散文《世界最美的坟墓》时,组织学生讨论作者通过托尔斯泰墓阐述怎样的哲理?进而让学生讨论文中“最美”的含义,要求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审美观,什么才是美。有的学生谈到幽雅宁静是美;有的学生谈到朴素平凡是美;有的学生谈到奉献自己,淡泊名利是美等等。学生发言全面、深刻而精彩,教学效果异常的好。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教师要把握好,讨论问题不能太多,而且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问题的设计也要明确、多层,有—定的深度和难度,吸引学生更多的兴趣和参与。启发式教学是指在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启发、暗示、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的整个系统,同时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如,在讲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作者说“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理由是什么?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理由是什么?双方的分歧是什么?等等,在这样的诱导、启发下,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探索的能力,才能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完善评价机制,确保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

完善的评价机制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评价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以试卷和分数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积极倡导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坚持“多维度”标准,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评价、作业分析、语文日记和书面考试等,设置评价指标,如:阅读能力评价、写作能力评价、社交能力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评价等等,确保能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科研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真正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强评价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断完善评价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断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使更多学生喜欢语文课。

【参考文献】

[1]周筠,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J],基础教学研究,2007.11.

[2]黎桃,中职语文教学应考虑的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基础教学研究,2006.8.

[3]于宗炫,中职语文教学的定位与实践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4]刘丽,中职语文教学职能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5]彭莉,关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中学语文篇6

中学语文课本教学内容都是各省市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而编制的,在这些教学内容基础上,我们需要不断完善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最终保障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依赖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好的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需要继承,但是也不能一成不变地应用,根据时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才能适应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求。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不同教学方法,教师也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但是也有一些共同的好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大多数中学生。

(一)饥饿教学法

众所周知,当人饥饿的时候都会饥不择食,一旦吃得太饱,再好吃的食物也会厌倦吃不下的。那么对于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也不妨采取这种方法。中学阶段的孩子们都因为教师的“溺爱”——总是害怕孩子“吃不饱”而使劲地满堂灌,甚至放学回家学生们还要加班加点做许多课外作业,搞得学生非常疲劳,他们因“吃得太饱”而“消化不良”从而导致厌倦学习,害得学生盼望双休日能睡个好觉,如此教学只能导致孩子厌学情绪加重。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国外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那就是采取“饥饿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先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教师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学会运用新颖的知识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急切的求知欲,然后故意不教给学生太多的知识,让学生处于“半饥饿”状态,让他们自己主动“觅食”——就是积极要求教师多传授知识,自己也会主动阅读大量课外文学作品。这个时候,语文教师不妨多灌输一些“国学”知识和一些新鲜的课外知识,让孩子如饥似渴地多阅读课外书籍,扩大知识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改观了学习态度,主动去探求更广、更深的知识。目前我国这种教学状况想一下改变旧有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教学氛围。

(二)趣味娱乐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育的对象还是个十多岁的孩子,课堂注意力保持时间一般30分钟左右,要想让他们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只能采取趣味性、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妨采用一些游戏的方法,在愉快轻松的娱乐中学习到知识。例如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地采取过去讲读方法,而应该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可以运用网络上的具有诗情画意的动画片或图片展示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在给学生讲解古诗意境之美时,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加以想象,然后找学生自己描绘古诗表现的情境,最后老师放映制作的幻灯片或动画,与学生自己想象的情境作对比,这样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趣味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想象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把古诗中的情境用画笔描绘出来,这样就手脑并用,把美术课堂上学得的简笔画用到了,可谓一举两得,学生们是非常喜欢这种动手动脑的语文教学的。中学生的天性中同样具有活泼好动的习性。如果能在学习中增添他们的娱乐性,就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快乐的趣味性和动力,在快乐中学习就不会枯燥,在学习中快乐就不会沉闷,这样一来收到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三)激励教学法

中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就是鼓励与表扬。他们喜欢从老师和家长那儿得到认可和赞扬,喜欢老师给以表扬,教师采取激励教学方法一定会比批评教学方法效果好得多。我们大人要面子,同样孩子们也一样好面子,能在众多学生面前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能力,从老师的激励中得到无穷的力量,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上进心。每个中学生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作为语文老师要懂得尊重中学生的自尊心,不能用粗暴的批评方法伤害了他们的自尊,那样就会造成他们心灵上巨大的创伤,甚至恨老师一辈子。对于自卑心比较强的孩子更是如此,一旦受到老师恶语打击,有可能一蹶不振,毁掉了孩子的一生。相反我们采用激励教学法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学生在语文方面取得一点小进步,老师要及时发现和表扬,给其信心和奋进的力量,对于那些家境较为穷困的学生,老师还要用爱心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暖化他们一颗自卑的心,增强自信心,积极进取,树立学习目标,给他们规划一个美好的人生蓝图,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挖掘内在的潜力,比赛获胜者可以采取精神和小小物质奖励的方法,对于比赛失利的一方,教师采用鼓励方法,培养他们不服输的精神,这次跌倒下次再来,看谁笑到最后,运用激励法可以培养每个孩子坚强的学习品格。

(四)情境教学法这种新型的教学法

强调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采用这种教学法可以将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艺术的灵魂,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交融,教师以自己的情感为导体,唤起学生内在的思想情感,学生就会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充分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我们不妨在语文课堂上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实施情境教学。一是激发学生的激情。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影视演示、图片展现、音乐欣赏、语言描绘等途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易于激感的场景,学生在生动感人的场景中感受与学习。例如在教学《,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利用感人至深的影视片画面,激发学生的爱总理、思念总理、悼念总理的思想情感。二是入情,就是把学生的情感“请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让学生移情与文中所描绘的境界当中,达到身临其境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者变成主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主动进行探究、操作、训练。三是动情。让学生入情之后感受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得到强化。四是抒情。学生情感一旦被激发出来之后,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发挥他们在主动学习与活动中的热情与激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描绘表演、操作演示、抒发感情、争辩讨论等,这样师生角色的转化和情感的升华,使语文教学内容进一步得到延伸,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一个质的发展。

(五)加强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网络信息与多媒体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中学教学,但是很多语文教师还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甚至感觉制作课件麻烦而弃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既节约了板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中形象直观的大量图片、音乐、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还能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局面,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尤其作为文学性比较强的语文这门课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学习融入于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当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外时间制作精美而又符合语文教学大纲的课件,紧密结合课本,还要拓展课外知识,让课堂这种有限的教学时间变成无限的愉悦学习空间。教师要组织好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读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扩展知识视野,提高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二、结语

中学语文篇7

高初中作文教学自下而上搞好过渡与衔接,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乱,慌乱就会把棒 掉到地上,影响前进的速度和成绩。我觉得初高中学段作文教学在交接“棒”的时候,一要稳妥进行,二要顺利连贯,三要用力做好统筹兼顾。为此,我们在初中与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上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教学研究。

1初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不衔接的现状

我们发现,初中生升入高中,许多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也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尤其是作文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初中写作水品还是挺不错的,到了高中写作水平总是提不起来,自己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高中老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困惑:如部分写作知识高中需要用,但是初中老师又没有讲和练。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分析和研究。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初高中作文教学不衔接的现状还表现在:

11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目标落实不够分明

语文教师是教材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之间的桥梁,教师对教材培养目标的理解程度决定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案的具体确定,教学的衔接与否将决定学生学习的断层与否,然而初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断层问题较严重。

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只有极少数的高中教师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只有少数初中教师了解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并非所有初高中语文教师都对初、高中各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

12 初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能力目标落实不够明确

首先是初、高中作文教学缺乏训练系统性,导致学生基本的写作思维训练出现随意性状态。初中阶段主要写体裁分明的几种常用文体,且以写景和叙事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高中阶段则要求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抒感,发表议论;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辩证思维)。初高中作文相对来说在能力层次上是很有梯度的。但现在的教学实际是初、高中都在针对中、高考进行大量的话题作文训练,尤其是初中似乎以为这样拔高理所应当。

其次是在培养学生修改文章习惯和能力上不到位。初中写作水平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养成学会修改文章的习惯”。我们知道“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然而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修改文章从何入手。

2我们认为以上问题的存在,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21 研究和执行语文《课程标准》不到位,使用教材上出现偏差

比较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初、高中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如: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则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很明显,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高中比初中要求都增强许多。⑤作文方面,初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是说初中要求学生写作的水平是以记录为主。高中则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这就是说初高中的写作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只要初高中教师把握学段要求,落实到位,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凭经验教学,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或者是掌握了落实不好。

22 学生对高中作文不适应的关键原因是学生尚未养成科学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写作方法

初中写作大多都是教师明确命题,指定写作范围和详细确定要求,而到了高中则是以开放型写作为主,这样学生也就无从下手了。实际上初中的课程要求和教师教学就养成了学生平时不注重平时积累、不注重理解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到了高中的各项考察则大部分是能力型的,尤其是写作,是对语言的一种综合考查,即使基础知识部分也不是原题照搬,也要依靠平日的留心积累,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思考做基础,这就给高中作文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

中学语文篇8

我们这个时代提倡全民创业、全民创新。全民创新要求人才具备可持续学习的习惯、意志和能力。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国家的发展程度,因此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深远。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从培养其可持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中来。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习惯和能力,功在当下,利在未来。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要让学生去逐步感知广阔的文学世界;在平时则必须注意渗透,让学生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在接触中产生自己的感悟。当学生接触过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后,他们会初步意识到教材文本仅是文学世界的沧海一粟,教材文本以外的文学世界更为精彩。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教材文本上,而要同步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要求。譬如让学生按照词牌名阅读各类词作,他们会发现相同词牌的词,因出自不同的作家,写作背景不同,词的意境就完全不一样,学生也因此产生了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又如词人因生活环境、年龄、经历发生变化,不同时期所写的词也会有所差别。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就变化明显,她早期生活优裕、幸福,词作多写其悠闲生活,格调明快;后半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学生阅读的视界越大,就越能感知文学世界的丰富,越能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从而养成可持续学习的习惯。

二、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必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和未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语对语文教学极具启迪意义。兼具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程理应是“热爱和未来”的典范,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生活的责任,让他们成为拥有健康人格的大写的“人”。该如何实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又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去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充沛而博爱的感情,永远为学生着想。笔者曾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曾把高中三年的课文花一年多时间教完,然后自编阅读教材让学生去阅读。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该班的高考语文成绩反而名列前茅。正是因为教师用心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健康的文学欣赏观念,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使学生不但在课外阅读中扩展了阅读视野,而且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迸发激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考虑,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为完善学生的人格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非常注意在这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譬如教学《木兰诗》,笔者将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花木兰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上,而这种责任感又源于人们对和平的期望。战争是残酷而惨烈的,《木兰诗》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却从侧面表现了木兰征战沙场的壮美。诗中壮美与柔美的高度统一,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汶川地震中国家和民众共同救援的故事,让学生阅读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作品,用实例和真情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是完整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三、总结

中学语文篇9

[关键词]当代文学;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

一、分析当代文学与中学生之间的联系

当代文学在中学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和学习生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满足了中学生的精神和发展需求。随着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的颁布和实施,我们可以看出其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往语文教学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凸显出一定的时代化,充分体现出现阶段社会和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标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并明确提出语文这门学科要注重“人”的培养,加强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利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中学生健康、个性化地发展。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健全人格”和“健全个性”的形成,必须要将大脑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利用。到目前为止,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从作用方面区分,可以分为左脑和右脑。对于左脑来说,其主要作用为掌管理性思维。而对于左脑理性思维的训练,必须要给予重视。对于右脑来说,其主要作用体现在情感、审美掌管。不仅“左脑教育”重要,“右脑教育”也同样重要。如果忽视了“右脑教育”,那么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将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提高对“右脑教育”的重视,则会为文学负担带来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当代文学比较活跃,并且有着频发的争议,所以其责任和义务更加不可推卸。对于以“人”为本,加强“人”的意识,促进文学本体回归,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当代文学已经开始步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其他时期的文学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而是代表着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导致多种文学观念的形成,只是一味地注重“总和”,而往往忽视了“人”的主体。或者也可以说,“总和”所注重的是社会阶级的“人”、社会学意义的“人”、集团的“人”以及戴着面具、抽象意义的“人”等。在新时期背景下,对于当代文学所凸显出的“人”,更注重的是实在的“人”和个性化的“人”。他们不仅仅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同时也是卸掉各种面具和伪装的“人”。中学语文教学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一成果后,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融入当代文学当中,促进中学生有一个健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中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初、高中语文教育新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创新精神来说,既是当代中学生所应具备的,又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标准。与其他自然基础的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语文学科创新精神培养也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创新教育的实施,可以使文学通过其他时期进入到新时期。但是由于当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并且具有较强的争议性,所以一直处在不断创新和完善阶段。忽视以往时期,就新时期文学来说,有关文学界早已对当代文学进行了公认,距现在已经有十多年时间,在欧美有着近百年的历程。由于其不断地创新和创作,使社会争议频多,并且各种流派、各种思想、各种潮流出现了“层出不穷”的现象,正所谓“各领风骚”。虽然这种说法凸显得比较夸张,但是事实上确实如此,逐渐成为文坛界和圈内的“焦点”。如果将当代文学融入中学语文教育当中,那么将会使中学语文教学凸显得更加活泼、张扬,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活力。所以,必须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提升,提高中学生创新意识,为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初、高中语文教育新大纲中还明确提出,要提高对母语教育的重视。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一种重要工具,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思维方式。在开展母语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民主化,又要提高现代化。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如果说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使母语的民族化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那么当代文学则更能体现出母语的现代化。当代文学坚持以母语的规律和特点为原则,以普通话和白话文为根本,在社会历史不断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创新和演变。就目前来看,当代文学语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中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说《柳眉儿落了》体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的书面语,那么《零下一度》则体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学生的书面语。除此之外,在进行母语教育时,教师要让中学生对作者的文字和情感表达以及生活感悟有一个深入研究,帮助和引导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加强学生语言表现力的培养和提升,促进母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使语文教育逐渐趋于现代化方向发展。

中学语文篇10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课程目标”之“发现·创新”)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课程目标”之“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第8条)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课程目标”之“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第2条)

·“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教学建议”之“关于必修课的教学”中“第一模块·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阅读的评价……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评价建议”之必修课“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以上五处,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到课程评价,除了第四条用不同词语表达相似意思外,其余四处都用了“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可见语文课标对此的重视程度。那在语文课程中,什么是“历史眼光”?什么是“现代观念”?“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关系又是什么?

结合“古代作品”看“历史眼光”,可作如下理解:一是从历史进程角度看作品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从作品产生的历史语境把握作品的内容与思想内涵,知人论世,不拔高不苛求。前者更具专业研究性质,后者较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

“现代观念”则可被界定为:一是指涉及政治、经济、道德、认知甚至娱乐、休闲诸方面的一般的具有现代特征的思想、意识;二是进入阅读领域并参与意义建构的体验。前者具有综合性,有较明显的功利、实用倾向,后者则应追求审美倾向,中学语文阅读欣赏中的“审视”与“评价”更应侧重于此。

至于“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关系,似乎谁也不会否认其统一性,但从当今语文教学实际看,却往往存在严重的二元对立的状况。这也是本文讨论的意义所在,即反思当前语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评价”古代作品方面的较大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为阐述方便,我们先予以分说。在“历史眼光”方面,语文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表面上截然相反本质上相似的两个偏向。

一是“历史”缺席。作者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道德,乃至籍贯家世、日常交往,还有创作才能、个性气质、审美情趣等,都深刻地影响其创作;而作品产生的特定社会,诸如政治上的治乱、经济上的兴衰、文化学术的嬗变、制度风俗的变迁,也制约着作品的内容与风格。

学习古代作品时,不少教师强调翻译,认为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就可以照现代文的分析方法来教了,这自然缺乏“历史视角”,这就不能如鲁迅先生要求的“顾及全篇”之外,“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出现困难,或者“近乎说梦”。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很长一段时间中被读成是消极的,练习中教师往往让学生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显出的局限性。如果顾及全篇及全人,情况就不一样:苏轼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屡遭贬斥,在乌台诗案中,险遭杀身之祸,被贬黄州。虽然苦闷自悲之至,却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这首词从人生之短暂、江月之永恒中,积极追问生命的价值,探索人生乃至宇宙的问题。仅从“人生如梦”词面独立地看,不免消极,然而从“历史眼光”并结合全词,同时联系其《赤壁赋》看,所谓“人生如梦”实际上是他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之词,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酹江月”是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是寄托对古人事业的倾慕。我们从中读出的是诗人的坦诚、直率和旷达。

二是“历史”泛滥。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习惯介绍“时代背景”。这一点固然不错,问题在于脱离文本作理性的“历史背景”介绍,“历史”似乎是有了,却没有“眼光”,换言之,教学中不能切实地引导学生在“历史语境”中感悟文本以培育“眼光”,不能引导学生在文本感悟中发现“历史”以拓展视野,作出自己的评判。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历史”与文本两张皮,表面上是“历史”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但往往因为教师的介绍自觉不自觉地带有一定的导向性而使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失去自我,缺乏独立评判。他们的看法与“定论”何其相似,是标准的“专家眼光”,却没有自己的“眼光”;有“知人论世”之名,却没有了“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之实。

“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它指明了理解、把握作品的两个视角,即使在今天西方接受美学等思想被广泛引介的形势下,“知人论世”仍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我们必须明白,“知人论世”往往侧重的是对作品外部的研究。“知人”是研究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是考察作品与产生它的时代的关系。这样的外部研究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提供一定的“人”“世”信息,但它绝对不能代替内部的研究,即对作品本身的细读,而细读体验对于学习中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如,学白的《蜀道难》,有的教师这样介绍“历史”:元代有一个人叫萧士赟的曾写文章,认为李白是听说安禄山作乱、皇帝要到蜀地,李白写此诗的深意是“太白深知幸蜀之非计,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诗以达意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这样,学生听得如坠云雾之中,还不如多让学生从文本中感悟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风格,对于诗人的创作意图,因所涉历史背景复杂,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教师根本不必强求学生“知人论世”。

在“现代观念”方面,学生往往以自己有限的一己体验来解读古代文本,教师如果引导不当,“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然也会出现问题。

诚然,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必然具有当代的主体特征,这就决定了古代作品阅读是一种当代性的阅读,当代读者不可能脱离现实背景,必然会把阅读纳入到当代视野中进行,而且学习古代作品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对古代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感悟,来认识当代的社会生活,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但是,古代作品特别是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不是抽象的说教,不是纯思辨的哲学,即使如《论语》《孟子》《庄子》等言论性质的作品,也往往以优美的文辞、独特的形象来传达作者丰厚的人生体验。换言之,我们理解、评论古代作品,不是单纯地筛选有用的信息为我所用,不是以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眼光来观照鲜活的形象,更不能把古代作品仅仅当作附载某种观念的东西作纯理性的现代解剖。一言以蔽之,我们的“现代观念”何其丰富,却不能脱离“历史眼光”,更不能以“现代的实用观念”遮蔽了“审美视野”。

即使在现代小说阅读中,学生的审美也常常受实用影响。如,教学《祝福》,有些教师让学生把课文与电影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进行比较并讨论,就有学生发表这样的意见:祥林嫂本不应该去捐门槛,鲁四老爷家不让她端福礼,她更省心,更轻松,她也不至于身体不行,不至于被鲁家解雇!

古代作品在体裁、创作方法上的特殊性,在题材风格上的多样性,更会使读者在理解与体验文本时产生困难。如,《桃花扇》,作者“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今天的学生读来往往只见“儿女”难感“兴亡”了。再如,对《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描写,有的学生觉得节奏太慢,有的学生崇拜王熙凤,认为她是个能人。

还有一些学生用现实的、功利的眼光来看古代文本,有时还评得头头是道。在一些展示课中,我们经常看到貌似“很有水平”的高论,但细而思之,这些观点只有“实用”而没有“审美”。“现代观念”不等于实用观念,不能被庸俗化。

作为一个社会人,适当地从实用、功利的观念看作品,也无可厚非,如,《三国演义》主要是描写战争韬略的,军事家往往当兵书来读,而现在一些企业家也从中获得竞争的谋略。但作为学习中的主体来说,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同时,更要把作品适当地摆在现实生活的一定距离之外,这样才能产生审美境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师不能强硬地让学生接受既有的观念,而是要放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展示出自己真实的理解与体验,加以引导。可怕的不是因知识、能力不足的一时误解,可怕的是欠缺情感参与与身心投入的体验,可怕的是对古代作品缺乏修正、突破、创造的应有态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只是一种意识,只有在更多的对古代作品的学习中,才能形成态度与素质,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课程角度看,仅靠现成的教材所选篇目被动地“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去解读这些作品还不够,因为这也只是学教材,教师还须重组与补充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与体验,才能培养眼光,真正做到“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