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十篇

时间:2023-04-10 08:09:52

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篇1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目的。

所有的兼并和收购,最直接的动因和目的,无非是谋求竞争优势,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往细里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为了扩大资产,抢占市场份额;二是取得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进行低成本竞争;三是通过收购转产,跨入新的行业。然而,并购有时也与以上目的无关。如某些企业管理者力主兼并,可能仅仅为当龙头老大,圆他的企业帝国梦;有些是企业管理者报酬、权利都与企业规模有关系,所以会盲目追求企业扩张;或通过并够活动充分展现其运作天才和技能,以满足他们自负的动机;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防止被其他企业收购而先发制人,率先收购其他企业。

在当今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常见的并购事例是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所谓“壳”就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的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在证券市场大规模筹资的权利。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是一种“稀缺资源”。买壳上市说白了就是买蛋孵鸡。如一家非上市公司,收购某家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后,剥离原来的劣质资产,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最后使优质资产上市。而借壳上市,则是借船出海。如母公司没有上市,而子公司已经上市,于是木公司可以借助子公司的壳,注入资产达到上市的目的。无论借壳还是买壳,在手法上大同小异,都是先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然后牵着衣袖过河,通过上市公司,把自己领进市场。

三、企业并购的基本分类

1.按照并购双方产业、产品链的关系分类。企业并购按照并购双方产业、产品链的关系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1)横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或者生产、经营同一产品情况下,企业为了垄断市场,扩大实力的并购行为。比如,南方航空兼并中原航空,三九集团收购长征制药就属于横向并购。

(2)纵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的生产或者经营的产品或者所处的行业属于前后关联或者上下游关系情况下的并购行为。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用白亿元人民币收购各地的加油站、一汽集团收购橡胶公司、钢铁公司、玻璃厂等,就属于纵向并购。

(3)混合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分属不同生产领域、相互无直接生产和经营联系,仅为实现多元化经营而发生的,具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特征的并购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以应对激烈的竞争。比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也开起了酒店,卖起了保险等就属于混合并购。

2.按照并购双方的意愿分类。企业并购按照并购双方的意愿可以分为善意并购和敌意并购。

(1)善意并购。是指并购方事先与目标公司协商,探讨诸如资产评估、并购条件等事宜。征得其同意并通过谈判达成收购条件的一致意见,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善意收购”,西方形象地称“白衣骑士”。

(2)敌意并购。是指并购方在收购目标公司遭到目标公司抗拒但仍然进行强行收购,或者并购方事先没有与目标公司进行协商,而直接向目标公司股东开出价格或者收购要约的一种并购行为。这种不顾被并购方的意愿,强行并购的方式又称为“敌意收购”也叫“黑衣骑士”。

3.按照并购支付方式分类。

(1)现金购买式并购。是指并购方筹集足够资金直接购买被并购企业净资产,或者通过购买被并购企业股票方式达到获取控制权目的的一种并购方式。

(2)承债式并购。是指在被并购企业资不抵债或者资产债务相等情况下,并购方以承担被并购方全部债务或者部分债务为条件,获得被并购方控制权的一种并购方式。

(3)股份交换式并购。是指并购方以自己发行的股份换取被并购方股份,或者通过换取被并购企业净资产达到获取被并购方控制权目的的一种并购方式。

四、如何决策企业并购

1、企业并购决策的基本原则。

企业并购的最直接的目的来看,企业追求的是购并后的效益和回报,希望“1+1>2”甚至“2+2>5”。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当根据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决策。其基本原则是并购净收益一般应当大于零,这样并购才有利可图,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并购净收益的计算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首先,计算并购收益,并购收益应当为并购后新公司整体的价值减去并购前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目标公司)整体价值后的余额。即:并购收益=并购后新公司价值-(并购前并购方价值+并购前被并购方价值)

其次,在并购收益的基础上,减去为并购被并购公司而付出的并购溢价(即并购价格减去并购前被并购方价值后的差额)和为并购活动所发生的律师、顾问、谈判等井购费用后的余额,即为并购净收益。其计算公式如下:并购净收益=并购收益-并购溢价-并购费用

或者将上述两个步骤归总,一步计算并购净收益如下:

并购净收益=并购后新公司价值-并购价格-并购费用-并购前并购方价值

例如:甲公司欲以600万元的价格收购乙公司,收购前甲公司价值为1000万元,乙公司价值为500万元,且并购费用为20万元根据相关指标测算,并购后甲公司价值为1700万元,请计算并购静收益。

解:并购净收益=并购后新公司价值-并购价格-并购费用-并购前并购方价值

=1700万元-600万元-20万元-1000万元

=80万元

经过成本效益分析并购净收益大于0该并购方案可行。

2、目标公司价值衡量的方法。

在并购净收益的衡量中,关键的是并购价格的确定,面并购价格的确定则依赖于对目标公司(即被并购方)的价值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是并购价格确定的依据,从而也决定了并购溢价的大小。对于目标公司价值的衡量,一般有市盈率法、净资产账面价值调整法、未来股利现值法等方法。

(1)市盈率法。就是根据目标公司的估计净收益和市盈率确定其价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目标公司的价值=估计净收益×标准市盈率

其中:估计净收益可根据目标公司最近1年的税后净利润、目标公司最近3年税后净利润的平均值计算,或者按照以与并购方相同的资本收益率计算的税后净利润作为估计净收益。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需要将被并购公司的非正常、非持续、非经常性损益从中扣除。对于标准市盈率,通常可选择目标公司在并购时点的市盈率、与目标公司具有可比性的企业的市盈率、目标公司所处行业的平均市盈率等。

(2)净资产账面价值调整法。是以目标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作必要调整后,确定公司价值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目标公司价值=目标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1±调整系数)×拟收购股份占目标公司总股份比例

(3)未来股利现值法。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之外,未来股利现值法也有可能被用于公司价值的评估。按照股票估价原理,公司股票价值是未来公司股利的折现值之和,这样目标公司的价值就可以通过未来股利现值法来加以估价。通过预测未来公司每股股利和公司资金成本.可以估算出公司每股价值,然后以公司每股价值乘以公司发行股数,即可以得到目标公司整体价值。

五、企业并购的利弊分析

1、成功的企业并购一般具有以下优点:

当两家或更多的公司合并时会产生协同效应,既合并后整体价值大于合并前两家公司价值之和从而产生1+1>2的效果。企业并购成功的案例很多例如海尔集团并购案例、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等。企业的并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2)有助于企业以很快的速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确立或者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3)有助于企业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4)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财务结构,提升企业价值。

(5)有助于实现并购双方在人才、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增强研发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6)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谋求并购战略价值等。

2、企业并购可能带来的潜在危机和风险

尽管兼并和收购是推动公司增长的最快途径,兼并的优势也很多,但是根据统计显示70%的并购案是以失败告终,如洛阳春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将“小舢板”硬捆绑成“航空母舰”结果规模扩大了,资产创利能力却下降,使企业陷入了经营的陷阱。企业并购潜在危机和风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营运风险。即企业并购完成后,可能并不会产生协同效应,并购双方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互补,甚至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比如整个企业反而可能会被并入企业拖累。

(2)融资风险。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企业筹资不当,就会对企业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企业财务风险。

(3)反收购风险。如果企业并购演化成敌意收购,被并购方就会不惜代价设置障碍,从而增加企业收购成本,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收购失败。

(4)安置被收购企业员工风险。在实施企业并购时,并购方往往会被要求安置被收购企业员工或者支付相关成本,如果并购方处理不当,往往会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增加其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

企业并购篇2

[关键词] 企业并购 产权 重组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加快,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和抢占市场行为加大,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要做大做强,增强竞争力,也必须走兼并重组道路。企业并购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这一机制正在我国逐步形成,它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并购的相关介绍

1.企业并购的概念与定义

我们通常所讲的并购是指狭义的并购,即传统意义上的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和称。兼并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企业的产权, 使其他企业丧失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 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收购是指企业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 以获得该企业的控制权的经济行为。广义的并购除了包括上述活动之外还包括分立、分拆、资产分离等形式。本文所指并购仅指狭义上的并购。

2.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及其利弊

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有很多种,本文主要选取了目前比较常用的三种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两方面对其利弊进行了分析。

(1)现金并购

现金并购的优点是:可迅速实现并购目的;可隐藏收购动机;估算简单,减少决策时间,避免错过最佳时机;现存的股东权益不会被淡化,不会导致股权稀释和控制权转移;现金不存在流动性变化或变现问题,支付价值稳定。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现金并购要求并购方在确定日期支付大量货币,因而并购方压力大;并购公司的获现能力差异导致交易规模受限制;跨国并购中,并购方面临着汇率风险。

(2)股票并购

股票并购的优点是:规模较大,不受获现能力限制;并购完成后,目标公司股东不会失去所有者权益,而是双方股东共同控制,大多数原股东仍握有主控权;目标公司股东享受延期纳税和低税率优惠,无须过多考虑当地税务准则及其对出价安排上的制约;股票并购可使原目标公司股东与并购方共同承担估价下降风险。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增发新股可能会使每股权益下降,会使老股东原有收益稀释;收购成本不确定,加大了并购风险,会招来风险套利者,导致并购方收购成本增加;受上市规模制约,处理程序复杂会延误并购时机。

(3)混合并购

混合并购又分为以下四种方式:

①公司债券。相对于股票节省了融资成本,不改变并购公司控制权结构,对目标公司来说,可减少信息不对称。

②无表决权的优先股。对并购企业来说,此方式不挤占营运资金,避免即时付现约束。避免发行股票时产生控制权转移,避免并购后有无盈利都应付利息的不足。对目标公司来说,无表决权的优先股支付方式具有普通股的大部分特征,有公司债券能获得固定收益的性质,易于被采纳。

③认股权证。并购企业可达到筹集和用于置换目标公司资产的目的,延期支付股利,为公司提供额外股本基础,机动性强,获利可能性大。而目标公司股东和其他认股权证持有人不能视为公司股东。

④可转换债券。并购企业可以较低的利率、宽裕的契约条件发售债券,以比现行价格更高的价格出售股票。对于目标企业,可转换债券方式具有债券的安全性和股票可使本金增值的双重性质,股票价格较低时可将它的转换期延迟到预期股票价格上升的时期。

二、我国企业并购的意义与现状

1.并购对我国企业的意义

首先,就企业层次来说,并购活动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带来“管理协同效益”。并购可通过对资产的合并、重组使其市值达到最大化,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创造公司价值。

其次,就国家层次来说,并购可以组合搭配重建资本,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生产要素。

最后,就全球层次来说,在世界产业寡头瓜分和占领全球市场的“新寡头时代”,并购是一股“全球风”,是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参与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

2.我国企业并购现存问题

(1)产权关系不明晰往往限制了并购主体的自主性

产权关系的不明晰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并购主体不明;二是政府部门成为实际上的兼并主体,限制一些并购;三是被兼并企业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职工和上级部门才愿意放行;四是兼并企业新增资产所有权不落实界定,挫伤了企业自筹资金兼并的积极性。

(2)政府的过多干预阻碍了兼并机制作用的发挥

目前我国企业兼并活动中,政府的盲目干预行为过多,一些企业主管部门借助于行政力量强制企业兼并和被兼并,强令兼并企业对被兼并企业的富余人员全部包下来,对被兼并企业的资产采取无偿的行政划拨而不做科学评估。

(3)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策措施尚不配套

企业并购会产生垄断,这不利于维持一定的市场竞争,因而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特殊行业和对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兼并、对侵害公司股东和雇员利益的兼并加以限制。

(4)市场发育不充分,中介机构不发达

企业并购需要有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水平高的中介机构为兼并双方提供信息和咨询,筹划交易方案,做出价格定位,并为实现兼并融通资金。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类中介机构正纷纷建立,但在企业兼并中却参与有限,很难推进企业兼并的迅速推广。

(5)企业兼并中的资产评估不规范

目前,资产评估问题较多:一是资产评估的核定无标准。主要国有资产很少进行仔细核算和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忽略。二是资产评估中的土地作价问题。多作价、少作价、乱作价或者不作价,兼并行为不规范。

3.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对策

(1)明确政府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角色定位,规范政府行为,推进宏观指导下的企业并购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导向来引导企业的并购行为,为企业并购提供必要的完善的游戏规则、良好的外部环 境。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缺乏真正负责主体,市场发育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面对企业并购有效介入,使企业并购真正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是十分必要的。

(2)国家应当建立和完善并购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法律法规对并购的方式、程序、并购协议、并购行为中资产评估和交割、被兼并企业职工的安置、企业并购的法律责任等加以明确规范和界定,确保企业并购在法制轨道上健康运行。

(3)不断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并购行为市场化

建立兼并市场,不仅为企业之间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开创了新路子,而且为企业并购的规范化、市场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中介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是并购活动健康发展和取得成功的前提。

(4)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机构,确保并购活动顺利进行

在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特别是非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基本上是通过投资银行和会计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来实现的。中介机构是企业并购成功的重要保证。

(5)加强并购后企业的改造和管理整合

企业完成兼并后,还要做好兼并企业的重组与重整,加强对兼并后企业的改造和管理。包括:人员重整,业务活动重整,组织结构重整,战略重整,文化重整和财务重整。整合要坚持效益、扬长避短、平稳过度和革新四项原则。并购后的企业要实现管理的五大延伸,即观念要更新、技术要输入、组织要并轨、机制要衔接、文化要渗透,同时还要做到信息监控,使并购后的企业经济效益确有提高。通过重整使兼并后的企业尽快在市场上树立起新的良好形象,真正实现企业并购的目的。

三、结论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性的产业重组势在必行,尽管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和复苏过程中,我们认为新一轮的全球企业并购必将发生,这将为各国提供机遇与挑战。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在扩大和深入,市场经济是我们改革的方向,政府的职能也在逐渐转变,尽管在国内目前的环境中,并购还带有明显的政府意旨,但手段已日益市场化。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作为市场的行为,将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景观。

参考文献:

[1]孙淑艳 孙士柱:我国企业兼并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商业研究.2004,(4):20~23

企业并购篇3

一、并购的概念

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合称,两者惯于合用为一个专业术语:Merger and Acquisition,缩写为M&A。

兼并(Merger)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在《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解释为:“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或公司合并组成一家公司,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一项兼并行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完成:用现金或证券购买其他公司的资产;购买其他公司的股份或股票;对其他公司的股东发行新股票,以换取所持有的股权,从而取得其他公司的资产和负债。”

收购(Acquisition)通常指企业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获得该企业的控制权。

由于在运作中兼并和收购的联系远远超过其区别,所以兼并与收购常统称为“并购”或“购并”,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其实质是为了获取控制权。

二、并购成本

并购成本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成本概念不是一个普通的财务成本概念,而是由于并购而发生的一系列代价的总和。这些成本既包括并购工作完成的成本,也包括并购以后的整合成本,既包括并购发生的有形成本,也包括并购发生的无形成本。企业并购成本应包括的项目有:并购准备成本、并购完成成本、整合与营运成本、并购机会成本。狭义的并购成本仅仅指并购完成成本。

(一)并购准备成本,包括对目标企业的信息获取成本和中介服务成本。信息的获取是并购的开端,主要包括目标公司的资产规模、债务结构、产品状况、市场前景、盈利能力、技术水平、组织结构及员工素质等,要获得这些资料,就要做到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它贯穿于整个收购过程,主要目的是防范并购风险、调查与证实重大信息。它是现代企业并购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并购的成功与否。但是,尽职调查在我国的并购实践中却往往被忽略,将其简单等同于资料收集。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并购多为政府行为,信息获取容易,成本低;市场经济时代,非官方并购越来越多,从传统媒体到网络,信息滞后,内容不全面,使得信息获取成本大为增加。许多并购不成功,是由于收购者在尽职调查上偷工减料,削减了主要尽职调查工作规模或将其委托他人执行。收购者错误地认为通过缩减这一环节可以赢得时间,节约金钱,或免伤和气,从而使他们丧失了一个在签约并购另一个企业之前毫不迟疑地披露该企业固有风险的大好机会。

并购作为一项专业性强的经济活动,需要有能提供技术性、法律性、经济性问题支持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士的协助,如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咨询,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财务咨询等等。中介机构服务在并购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企业并购走向市场化、规范化的今天。中介服务成本在并购成本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增大。

(二)并购完成成本,指的是并购行为本身所发生的并购价款和并购费用。并购价款是支付给被并购企业股东的,具体形式有现金、股票或其他资产等,即收购价格。并购费用是指并购过程中所发生的有关费用,如并购过程中所发生的搜寻、策划、谈判、文本制定、资产评估、法律鉴定、顾问等费用。

收购价格是收购者购买目标企业经双方协商确定的最后支付价格。确定收购价格的主要依据是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股价变动情况表和财务报表等方面的资料。它以协议方式确定下来,意味着企业并购基本完成。收购价格的确定以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为基础,经过并购双方博弈过程实现价格均衡。收购价格的确定,决定了换股比例和双方的持股比例,同时也确定了并购双方股东的利益。收购价格的支付宣告了并购过程的完成。因此,收购价格是收购者为收购目标企业所支付的直接的、主要的成本。收购价格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评估的方法和程序、行政影响等。这些因素会改变收购价格。收购价格的高低体现了并购企业的价值,也直接影响了并购方的未来投资回报率。收购价格的确定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整合与营运成本,并购后为使被并购企业健康发展而需支付的劳动成本。这些成本包括:①整合改制成本。如支付派遣人员进驻、建立新的董事会和经理班子、安置多余人员、剥离非经营性资产、淘汰无效设备、进行人员培训等有关费用;②注入资金的成本。并购公司要向目标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拨入启动资金或开办费、为新企业打开市场而需增加的市场调研费、广告费、网点设置费等。③隐性成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并购方对被并购方了解不彻底,或者被并购方故意隐蔽实情,导致额外成本的产生。这其中主要是债务不明问题。④债务关联成本。许多被并购企业债务种类繁多,抵押贷款、欠水电费、变相集资等等,千丝万缕,涉及方方面面。

整合决定着企业并购是否成功,相当一部分并购案例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整合的失败。在国内企业的并购整合中,有一些整合成本的发生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需要,因为我国目前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收购方要为解决被并购企业的人员就业、福利、社会保障等支付大笔的费用。

2003年中国汽车业最大的外资并购案――东风公司与日产公司合资重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投资达167亿元人民币。并购时为了解决离退休和内退职工重组问题,东风、日产并购协议规定,合资公司每年要从工资总额提取10%用作补充职工养老保险,内退职工重组由合资公司承担。

隐性成本、债务关联成本这些无法预计的或有支出有时会对并购后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如:未声明的对外担保可能会在并购后要求存续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形成并购后企业的额外负担;有些行业受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影响,使得企业的环保支出大幅度增加等。

在并购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当期成本而忽视了后续成本。并购与新建企业相比,当期成本一般较少,但后续成本较大。因此,要对低成本扩张的后续成本特别关注。针对后续成本具有间接性、难预测、多次发生的特点,低成本扩张的成本并不低,进行低成本扩张时,必须全面考虑各方面的成本,把不可控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不少公司在并购以后发生失败,其原因往往不在于并购事件本身,而在于忽略了对购并以后的公司进行合理的整合,没有成功的整合就难以实现成功的并购。假如整合做得不理想,将影响到被并购企业的运作,就需要推倒重做。但如果再做第二遍,往往对业务已经构成较大影响。企业并购不仅仅是一项财务活动,只有在资源整合上取得成功,才是成功的并购;否则,仅是在财务上的合并,将导致业务和财务的双重失败。

(四)并购的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完成并购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尤其是资本性支出相对于其他投资和收益而言的利益放弃。因为在一定时期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将大量的经济资源投入到并购活动中,就不能再将其投入到其他可能带来较好投资回报的项目中,或者使企业减少在其它方面的投资以满足并购的资本需要,这必然引发机会成本。这也是进行并购决策中必须考虑的一个衡量标准。并购需要花费相当的资金成本,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企业在决策并购方案时必须权衡其他投资项目的收益水平。

企业并购篇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21世纪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改变自身的竞争实力,许多企业试图通过产业重组和企业兼并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收购兼并的金额持续上升,2005年世界范围内并购重组的金额达到了2.7万亿美元,是1997年的13倍。但是,许多并购案例并不成功。论文百事通70%的案例没有发生预计的商业利润。失败的案例大都发生在并购后的整合阶段。从1996年到1998年底,只有17%的跨国并购使得股东收益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品牌的整合问题。虽然品牌建设得到大多企业的重视,但是在并购行为发生时,高层领导关注的重点多是与产品相关的内容,比如成本、研发等,往往容易忽视被收购品牌带来的挑战。企业间的并购是一个长期合作行为,因此,早在产生并购意向时就应该全面权衡不同品牌间的差异,立求制定出平衡、有效的整合管理策略,方可实现不同品牌间形象、文化、个性等的更好融合。但是,大约三分之二的并购中,公司品牌策略在并购协商中是没有考虑或者是没有认真考虑的。没有完整牢固的品牌平台,公司的整合就会经常出现管理不当的情况,关键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必定会受阻。因此,品牌整合问题必须提高到战略管理高度。

品牌与品牌整合的内涵

(一)品牌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这个定义只是对品牌的外在功能加以综合描述。

与品牌紧密联系的有如下一些概念:品牌名,即品牌中可以读出的部分,包括词语、字母或数字等的组合。如KONKA,TCL,Nokia等;品牌标志,即品牌中不可以发声的部分,包括符号、图案或明显的色彩或字体。品牌的名字和品牌标志是有机的整体,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企业价值观与经营理念,企业的品牌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品牌具有丰富的内涵,给员工和外界传递着多种不同的信息。首先是品牌的属性,传达的是品牌的基本功能;其次是品牌个性,即独特的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再次是品牌利益,跟消费者及投资者有关的产品属性等。

(二)品牌整合的内涵

《品牌整合战略》作者F?约瑟夫?莱普勒与林恩?M?帕克认为,品牌整合战略是一个组织战略,指明公司及其产品的方向,并推进公司及其产品向该方向前进。因此,品牌整合并非有些公司所误认为的仅仅是宣传,它触及到公司的组织结构——公司的决策方式、公司的战略方向、企业文化以及顾客关系等多个层面。企业不是不同生产要素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运转着的组织,存在着一种资源与资源、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如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企业的销售网络或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商誉等等。

品牌整合时,对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员工和团队等企业发展内在动力因素的作用;同时,对企业外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客户和渠道整合,以打通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每一层面上的通道,最终形成品牌与消费者关系良性互动的系统。而且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管理者的行为若不为投资者或者外界所理解,导致的后果是股价大幅下跌,大大增加了品牌整合的难度甚至品牌整合战略将会夭折,因此也要重视品牌对外界或者投资者等传递的信息。

并购企业品牌整合策略

企业并购,就其本质来说,是通过不同企业的联合,实现企业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其中包括对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技术等有形资源的重新配置,也包括企业文化、品牌资产等无形资源的整合。品牌整合对于那些通过企业重组而拥有多种品牌的企业集团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在并购前后,员工、顾客和投资者(股东、分析员、机构投资者等)容易产生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公司品牌重组应该在维持和强化三种关键成员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三者的关系对交易成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必须在并购前后进行正确管理。品牌的整合给管理者提供一个让其去平衡两个公司品牌的机会,给合并后的实体阐明一个崭新的令人向往的前景,可能更重要的是给员工和外界传达了一个确定、及时的信号。

(一)使用优势品牌

使用优势品牌意味着并购双方中某一方的品牌全部或者部分消亡。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使用收购者的品牌名字和标志。优点:当收购公司有明显的良好声望时,这个收购会被员工和顾客认为是对劣势品牌的升级。被收购公司的员工也可能会认为并购使他们升迁机会增多,顾客也乐意跟大公司进行交易。缺点:它传达了一个很强的信号,即收购方是成功者,被收购方是失败者,容易使两个公司的员工处于分裂状态,同时被收购公司的顾客会强烈不满,会感觉他们被遗失,他们也害怕他们与原公司的关系不被承认或者被忽视。投资者也要考虑这是否是明智的选择?尤其是摈弃品牌价值也比较高的时候。

这种方式大概占了市场的40%,比较普遍。这种情况下,收购企业必须是处于绝对强势企业。

比较而言,较好的策略是首先应用复合名字,经过一段过渡期后采用收购公司的品牌名字,这个策略会使弱的品牌价值慢慢转化到强的品牌价值中,而且给公司成员时间去逐渐适应,缓冲因失败所带来的冲击。过渡期也会使原品牌的顾客群体能慢慢适应,培养他们对新品牌的忠诚度。但是,它会花费巨大的品牌整合成本。而且过程相当复杂,需要一系列的变革。

2.使用被收购公司的品牌标志。优点:缓解成功者、失败者之间的对立情绪,被收购公司的员工也会因此受到鼓舞。而且还创造性地把收购者的运营能力和被收购者的客户资源融合在一起的机会。缺点:让人疑惑到底谁是这场交易中的胜者,收购公司的员工考虑到被收购公司得到如此高的地位,会感觉到他们的权力被剥夺。

这种方式应用很少,还不到并购案例的十分之一。案例是AlliedSignal收购了Honeywell,它不再采用AlliedSignal品牌而使用Honeywell的品牌。

3.应用收购公司品牌名字但是使用新的标志。优点:新标志预示着并购公司会有崭新的开始。被收购公司的员工感觉到收购公司做出了最大的让步,受到了鼓舞。缺点:新标志的出现减少了对公司产品的品牌认知度。

随之而来的,一定伴随着收购公司文化行为等方面的大量变革。否则,被收购公司的员工有可能会认为新的图案是表面的文章,而不是真诚的缓和。

(二)利用两者优势

这个策略传达的主要信息是充分整合两个公司品牌、资源,以得到“协同效应”。使用的品牌里含有两个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品牌信息,有以下三种情况:

1.合并了两个公司的品牌名字和标志,但是仍然保留原有品牌。优点:两个公司的员工都能感觉到他们是有价值的而且其地位是平等的。投资者接收到了强烈的联合公司实力和提高公司能力的信息,还可以保持多种品牌来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很强烈的影响到顾客,因为新公司名字只有在公司层面上才会使用。缺点:投资者会担心操作上的问题,比如说公司今后的整合问题。在确定公司品牌价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整合、协同效应和策略相关的疑问也会浮现出来。也会有人置疑仅仅合并名字能否带来崭新的美好前景。

案例是TCL和法国阿尔卡特合资设立的TCL阿尔卡特移动电话有限公司(英文简称TAMP),仍然保持TCL、阿尔卡特两种品牌。

2.合并了两个公司品牌的名字和标志。优点:熟悉的名字保持着品牌认知度;新标志传达新文化新前景出现的信息。这个策略把熟悉的事物和崭新前景结合在了一起。投资者也能感觉到更强大组织的出现。缺点:顾客会担心竞争对象的减少会不会导致价格的提高。员工会因此感到焦虑,不知道以后会发生怎么样的情况。投资者会担心协同作用能不能出现。

案例是台湾明基电通集团和德国西门子的新运营实体BenQMobile,并推出了BenQ-Siemens联合品牌手机。

3.收购公司做为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和品牌担保者。优点:如果收购公司品牌给被收购公司品牌增添了优势和可信度,被收购公司的品牌地位将会提高。被收购公司保持高度自治的情况下预示着将有崭新的未来,有强大的合作者在背后支持,顾客觉得更加放心。对投资者来说,投资组合更加多样化。缺点:员工会害怕这是强加给他们收购公司文化的前奏。它也可能会导致品牌弱化或更甚者引起品牌混乱。

案例有欧莱雅收购小护士、羽西。收购完后,欧莱雅不搞品牌冷冻,而是以最快的速度赋予品牌新的生命力,并引导其以全新的形象进入市场。担保者的品牌是著名的,不仅仅是让其作为一种所有权的标志,它更增加了被收购品牌的价值。

(三)定位新的品牌

定位新的品牌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公司形象。合并后的公司启用了全新的名字和标志,这种情况下公司转型的比较多。案例是工程机械领域的宜春生化被转型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三九生化。优点: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会有崭新的开始。新的投资者会比较感兴趣,新的品牌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机会。缺点:新公司没有吸取原来公司的任何价值。它是所有策略中花费精力最大的一个策略。同样地,它也是风险最大的一个策略,需要意志坚定的信念来创立一个完全不同的品牌。

(四)保持两种品牌

企业并购篇5

中国移动(香港)用800多亿元兼并8省市移动网络、日本日产汽车以近百亿元与东风合资、美国百威啤酒参股青岛啤酒、美国新桥投资参股新发展……一股空前的兼并大潮正席卷中国企业界。据普华永道的调查,在受访的232家跨国公司和产业投资基金中,有七成认为中国的并购活动会加速增长。

这场并购浪潮不仅是企业因为竞争压力和市场需求而自发的内部变革,而且是政府从机制上引导、从方向上控制、从力度上促进的划时代的经济变革;这场并购浪潮,一方面是全球性的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组成和延续,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在新的经济建设时期必然产生的历史过程。

近来,中央有关管理机构不断出台上市公司并购的有关管理办法,如《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成为市场的焦点。

在世纪之初,随着我国企业将出现的并购热潮,谁能把握这次浪潮,谁就将赢得在21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制高点和主动权。不通过并购而是“滚雪球”式的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在今天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恐怕是痴人说梦,根本无法长成“巨人型企业”。因此,面对汹涌而来的企业并购浪潮,中国企业、尤其是那些一心想早日进入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该如何应对?

从以强吃弱到强强并购

按照参与并购的企业的大小强弱来划分,企业并购包括强强并购、以强吃弱、以弱吃强、弱弱并购四种模式。从我国企业并购的短暂历史来看,以强吃弱的形式最为常见,弱弱并购、以弱吃强的数量也有不少,但两个势均力敌的企业之间以战略合作的姿态进行强强并购的形式还为数不多,仅有极少量的案例能够称得上强强并购,如发生在2000年的联想并购赢时通案。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并购主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并购模式,目前国内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到底应该采取强弱并购为主,还是应该采取强强并购为主。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我国企业应该以强弱并购为主,强强并购为辅。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西方企业的历次并购都需要经过强弱并购这个主流过程,我国对于这个过程难以跨越;二、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强弱并购更适合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三、强强并购容易使企业朝垄断化的方向发展,而强弱并购则一般没有这种担心。而另外则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应该完全以强强并购为主,首先有选择地做大做强一部分企业,尽快形成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产业的龙头,其他的并购模式则由市场自然发展。

实际上,过分拘泥于我国企业应该以哪种模式作为并购的主要模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并购模式是由其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市场环境和具体经济结构不同,所采取的并购模式自然也会不同。西方各国在已经经历的前四次兼并浪潮中,之所以以强弱并购为主、强强并购为辅,表面上看是各国政府为维护市场公平而进行管制的结果,而实质上却是因为当时各国间市场相对封闭,国际贸易壁垒森严造成的。从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体化加速的趋势,西方各国政府在本国企业已经十分强大的基础上,均致力于打破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世界市场逐步向统一体迈进,企业面对的不再只是国内同行的竞争,更要面对来自国际上的强大竞争,因此需要快速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以强强并购为重要特征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才汹涌澎湃。

在现阶段的我国企业,强弱并购已经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这种并购模式实际上只是企业针对国内相对封闭的市场作出的选择;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浪潮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需要直面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巨大优势。由于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吸引,跨国企业对我国早已虎视眈眈,如今贸易大门越开越大,而同时政府以计划手段对企业的保护作用也越来越弱,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进入我国,并且呈现出全方位进攻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应该有紧迫感,应该在战略、策略和制度上加以重视,企业采取以强吃弱、以弱吃强、弱弱并购的模式都无法在短期内尽快做大做强,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强强并购,尽快整合。

因此,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要大力推动企业间的强强并购,而股市作为企业并购的主战场,更是要创造条件、建立制度促进上市公司积极进行强强并购。

强强并购出现的背景因素

以前的一般性的企业并购,往往发生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甚至濒临破产,企业的所有者想把企业低价出售,或者国有企业因为长期亏损而负债累累,政府因为财政压力而采取行政性的“拉郎配”方式促使企业兼并重组。对于上市公司,除了这两方面的原因外,更大的动机则来源于二级市场诱人的融资诱惑、巨大的炒作获利空间以及对上市公司的不断诈取掏空,于是乎报表重组、财务重组甚至概念重组大行其道,而企业重组的方式也主要局限于简单的资产置换。当然,企业为了适应长远的竞争需要,主动采取前瞻性的战略并购也是有的,如1998年清华同方吸收合并鲁颖电子,2000年联想携手赢时通,都堪称国内经典的战略并购案例,但这样的并购毕竟很少。

现在,我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势头,全球市场逐渐向统一的大市场迈进,区域经济分工越来越明显。从90年代后期至今,世界性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扑面而来。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开始全面接受跨国企业的强有力的挑战。在巨大的市场诱惑之下,跨国企业蜂拥入我国。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企业的总体规模较小,竞争实力普遍较弱,资源配置重复,组织结构落后,专业化协作水平低,过度竞争与垄断并存,相当多的企业尚未在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企业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与国内同行的竞争上,企业重组更不应该专注于股票二级市场的融资和炒作,而应该放眼国际,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上,通过战略性的并购重组调整自身的经营结构甚至整个产业结构,同时更加提倡强势企业之间主动展开战略性的强强并购,以达到快速壮大企业实力、迎接跨国企业不断蚕食国内市场的竞争甚至与之争夺国际市场的目的。我们认为,战略并购才是企业并购的正确选择,而强强并购则是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最有效途径。

强强并购呈现七个特点

我国的这场并购浪潮,从世界范围来看,是全球性的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组成和延续,从国内范围来看,是影响整个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的并购浪潮。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我国企业需要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做大做强,以迎接全球性的竞争格局,我国企业的强强并购必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战略选择为目的,旨在改变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

长期以来,上市公司并购的动机在于上市公司的诱人的融资权和二级市场巨大的获利空间。但随着管理层监管思路的调整及市场投资理念的逐步转变,市场炒作的获利空间逐步减小,而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明显加大。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企业的重组将更加规范,利用并购游戏获利的可能将更小,获得财务性收益将不再是收购的最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在全球竞争一体化的格局下,产业整合和发展成为全球并购的主题,调整自身产业规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并购的内在驱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强强并购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融资圈钱和市场炒作,而是在明确的战略指导下的战略并购,旨在改变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并购的目的主要为集中并购双方的优势,快速壮大企业实力,迎接国际大企业的不断蚕食,国内市场的竞争甚至与之争夺国际市场,或者最大限度的占领地区市场。前段时间轰动国内的上海汽车参股韩国大宇汽车一案就是上汽公司面对国际汽车业格局的重新洗牌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2、并购将以市场行为为主,政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和控制作用。

西方国家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并购一般都是自主的市场行为,而较少政府干预,这样有利于并购后的管理整合。而我国则有所不同,过去国内企业的并购更多的以政府推动为主,企业按照市场要求自主进行的并购行为相对较少,这给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过程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政府和企业都越来越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会越来越少,而企业的自主程度会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强强并购,更是强势企业间充分按照市场规律作出的战略选择,这对于企业的并购过程以及并购后的整合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影响到某些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或者企业领导层利益的强强并购,仍然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积极的推动与协调作用,而对于某些可能导致垄断市场的强强并购行为政府部门则相应的要进行控制。

3、以横向并购为主,其它并购形式也多有发生。

从西方企业的历次并购浪潮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最终结局分析,第一次并购浪潮使西方企业迅速形成一些巨型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杜邦化学公司等,这些公司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甚至直到今天都具有超强的国际竞争能力。而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因为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历史任务没有最终完成,后来的第三次并购浪潮仍然以横向并购为主。实际上西方企业的第五次并购浪潮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但合并的并购形式仍然以横向并购为主。

我国企业生产规模普遍相对较小,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低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面对国际大企业不断蚕食国内市场,我国企业最需要的是快速做大做强主业,以抵御国际大公司的竞争,甚至与其争夺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并购显然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其他并购形式的数量会相对较少,尤其是旨在多元化经营的混合并购有时候还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情况,专家认为国内将首先在汽车、医药、钢铁、饮料、证券、网络等行业中分别产生几家在国内具有很高市场占有率并且具备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

4、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必然会相互渗透。

西方企业从第二次并购浪潮开始,出现了多种产业的相互结合,尤其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相互渗透,如当时洛克菲勒公司控制了美国花旗银行、摩根银行则投资美国钢铁公司,到第三次并购浪潮,这种多角化并购则大行其道。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二者必然会发展到相互渗透。海尔、红塔、宝钢等大企业纷纷介入金融产业,发动金融购并风暴,这种多角化并购无论对于金融企业扩充经营资本,还是对于产业企业更好的利用金融资本都有很大的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企业第三次并购浪潮中涌现的多角化并购后来被证明大部分是失败的,于是以后便不断的拆分与主业不相干的业务,形成另一种拆分并购趋势。在西方企业的多角化并购过程中,不少企业因此最终走向衰退,如韩国的三大集团盲目多元化经营导致企业遭受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导致国民经济的衰退。

我国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虽没有形成趋势,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已经初露端倪,这种结合目前并没有最终成功的证明,对于这种趋向,需要慎重对待。

5、并购的支付形式多样化。

西方企业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杠杆收购的特点最为明显,这跟“垃圾债券”的发行有很大关系;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支付形式更多采用股票支付。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今后企业的并购所采用的支付形式中,现金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小,而股票和债券等支付形式会占主流地位,尤其是强强并购,大量采用现金支付几乎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在我国,1998年末的清华同方吸收合并鲁颖电子开创了换股并购的先河。在近阶段,强强并购的过程中采用股票支付的形式会相对较多,随着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完成并购的行为将必然出现。

6、跨国并购行为将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世界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中,跨国并购频繁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来促进公司发展,以期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据统计,去年全球跨国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以并购形式实现的超过80%。而我国去年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中,以并购形式实现的比例不到10%,其发展的空间很大。从垄断优势的角度考虑,收购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显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一段时间轰动整个证券市场的新桥入主深发展就是较为典型的案例。去年入世以来,外商在华投资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跨国并购、股权转让等新的投资方式逐步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方式,强强联合这一国际重组新理念逐渐在我国证券市场得到体现。阿尔卡特与上海贝尔、日产汽车与东风汽车的横向拓展无不是国内企业与跨国企业强强联手的典范。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原因,还较多把眼光放在国内市场,无暇顾及国际市场,但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参与跨国并购,并且规模会越来越大,上海汽车巨资参股大宇汽车就是国内企业跨国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

7、并购金额大部分将发生在证券市场上。

西方国家证券市场相对完善,强势企业一般都是上市公司,强强并购的案例一般都发生在证券市场上,尤其是后来的并购其支付形式多采用债券或者股票支付,这样减轻了企业的现金负担,有利于企业并购的展开,同时上市公司的并购和证券市场的完善又互相促进。

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功能越来越完善,企业并购行为也越来越多的发生在证券市场上,而对于强强并购,如果没有证券市场的平台作用是无法想象的。值得注意的是,上证所建设新一代交易与信息系统,其目的之一就在于鼓励上市公司并购。该系统建成后,国外上市公司可以在上证所交叉挂牌,国内企业可以在上证所并购国外上市公司。若干年以后,国内证券市场不仅作为国内企业并购的平台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便于跨国并购在国内证券市场开展。

强强并购的环境建设需要加强

1、法律制度环境

从去年开始,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颁布了多项配套的法规政策,旨在促进和规范企业并购重组行为。2001年12月份出台的《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以及《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在重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抑制作用。

2002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我国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重组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国务院及相关部委也先后出台了《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关问题的公告》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去年11月份,又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相继出台。

可以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所需的基本法律环境已经具备。但这些法律制度并没有经过较多的实践检验,并且制度本身也存在不完善甚至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逐步完善。现存制度对于垄断行业的并购缺乏完善的限制措施,对于过度竞争行业的并购也缺乏足够的鼓励措施。需要管理层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解决并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管理层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宽容态度,毕竟我国大规模的并购才刚刚开始,不能因噎废食。

2、社会经济环境

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11年里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亚洲第三大证券市场。但企业面临的国内环境并不完全有利于企业的并购重组,尤其是企业间的强强并购。

在企业自身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资源配置重复等问题,这些结构问题必然造成企业间强强并购困难,大部分的企业不具备强强并购的基础,少量的企业存在强强并购的基础,但企业间文化难以融合,并购操作困难,并且存在后期难以整合的问题。

企业并购篇6

一、企业发展的经济行为:跨国企业并购

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策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分担责任。

1、跨国企业并购的形式

并购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企业快速扩张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企业扩大规模、或者进入新的行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企业进军国外市场形成跨国公司的最直接、最快捷的一种方式。

并购又分为兼并和收购两种形式。兼并一般是指吸收合并,即合并之后被合并方失去法人资格,用公式表示为A+B=A,通常出现在被合并方经营状况不佳、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并购后需要重新调整其经营,重组其资产。而收购通常是指控股合并,即合并后被合并方仍然维持独立的法人资格,只是它的股权被合并方控制而已,用公式表示为A+B=A+B,这种合并多出现在被并购方经营正常、产权流动比较平和的情况下。但是兼并和收购有相似之处,第一,它们的基本动因相似,都是为了扩大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或者是优化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亦或是实现多元化经营来分散公司的风险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外部途径。第二,它们都以公司产权为交易对象。

由于在运作中它们的联系远大于它们的区别,所以兼并和收购常作为同义词来使用,统称为并购,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某一公司为获取其他公司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

2、跨国企业并购的类型

企业并购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有不同的类型,主要类型如表1所示:

表1.企业并购的类型

表中最主要的是第一种分类方式。横向并购是指同一行业、同一产业企业之间的并购,其主要目的是扩大公司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增加市场份额、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例如国美并购永乐。纵向并购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企业的并购,其主要目的是控制相关资源,实现供产销一体化,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中粮集团纵向收购海外原材料企业。混合并购是指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多元化经营,分散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强抵抗力,如万达并购美国AMC影院公司。本文中描述的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属于横向并购,其主要目的是扩充资源的占有量。

还应该注意的是第二种分类,虽然分为三种类别,但实际并购中企业采用的不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而往往会支付一部分现金,出让一部分股权,还承担一部分债务。本案例中采用支付现金,并且承担债务的方式来完成并购。

至于杠杆并购与非杠杆并购主要区别在于并购方的大部分并购资金是自有的还是靠投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取得的,并且在取得并购所需资金时是否是以被并购方的生产经营收入为担保的,或是以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收入来支付的。一般并购方进行并购时都会举债,如果自己只出少量的资金而绝大部分资金由金融机构提供,并且这项借款是以目标公司,即被并购方的经营收入为担保并且以其经营收入来支付的,那就是杠杆并购;如果是以并购方自己的经营收入作为担保就是非杠杆并购。

二、企业并购前的财务分析

1、并购前尼克森的财务状况

尼克森的资产包括勘探、开发和在产项目,分布于欧洲各地,其三大核心业务分别是常规油气、油砂和页岩气。可以看出,尼克森实际上是典型的非常规油气公司,只是因为非常规开发技术要求高,开发困难而没有去进行。非常规油气开发是目前世界上最潮流、最先进的油气开采项目,尼克森的资源处于世界重要的能源行列。截止2011年末尼克森实证储量为9亿桶油当量,概算储量为20.22亿桶油当量,潜在资源储量为56亿桶油当量,油气储量相当丰富。而且,尼克森已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升级开采设备和技术当中。如果并购成功,则中海油将不再需要投入这部分研发资金,而且中海油会拥有尼克森的重要技术,这是一项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

但是,虽然拥有着优质的资产和先进的技术,尼克森的经营状况却非常不稳定,资金短缺,急需强大的资金支持。表2、图1是尼克森2008年度至2011年度的净利润及经营性现金流量的情况。

表2.净收入及经营性现金流量情况 单位:亿加元

通过上面的图表数据可以看出,尼克森石油公司近四年来的净利润和产生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很不稳定,2008年度处于较高位置,但是2009年骤然下降,2010年有较大幅度上升,可是2011年净收入又大额下跌,说明其经营波动厉害,风险较大。事实上,尼克森的财务状况也的确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它卖掉了部分收益较稳定的轻油资产,而把资金投在了成本巨大的重油开发上。加上其主要出口国美国对其原油需求的锐减,使得该公司的经营出现了问题。

2、并购前后中海油的财务状况对比

中海油有充裕的现金流,收购尼克森给中海油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油气净产量的增加,2013年度的净产量为411.7百万桶,比上一年增加20.2%,主要得益于尼克森的巨大产量,如果扣除尼克森的产量,中海油的净产量几乎与上年持平。油气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油气收入也大幅提高,2013年油气收入比上年度增加16.3%,但是受尼克森资产整合及新项目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油气平均成本较上年增加26%,直接导致2013年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11.4%。以下图2是中海油近五年的各项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图2.中海油近五年主要财务指标

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并购尼克森以后,中海油的油气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整合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也将中海油的整体成本拉高,最终导致净利润明显下降。

综上分析,尼克森拥有稀缺的资源,包括能源和技术,而且这种资源对于我国非常重要,对于中海油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战略的失误,为了长远的发展而没有顾及到短期盈利的稳定性使其表现出巨大的经营风险。而中海油可以解决尼克森的资金短缺问题,从而取得尼克森的优质资源,弥补国内的能源缺口,并购之后在产量和收入上有了大幅的增长。

三、跨国企业并购实施方法及过程

1、并购的原因及目的

第一,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跨国并购的根本动因是交易效率。因为不同的公司具有不同的优势,每个公司只能生产有限的几种产品,若想增加产品的种类,势必会增加交易成本;不同的国家也具有不同的优势,如果将所有的生产业务都集中在一个国家,那么必然有一部分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这两种情况都使得公司无法提高交易效率。所以,为了扩大规模,扩充市场,又最大程度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跨国并购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多数是出于这种原因。

第二,诸多的跨国并购是源于国外企业的优质资源,比如良好的营销渠道、先进的技术、优秀的管理团队、完整的上市手续、稀缺的自然资源等。这种并购都是出于企业甚至是国家层面的长远的整体战略高度的考虑,并购之后不一定会维持原被并购企业的经营范围、产品种类不发生改变,而看重的只是国外企业的核心资源。

第三,根据投资组合理论,不同类别的投资组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公司的风险,而且种类越多,公司的整体投资风险越小。照此类推,相比于集中于某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国家经营业务也可以降低公司的整体风险。这就是大多数实行多元化投资战略的公司进行跨国并购的原因。

2、并购的前期准备工作

并购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部要根据自己的并购目的组建相应的管理团队,积极开展各项业务以达到并购的条件,开拓筹资渠道为并购做好资金支持保障。外部包括并购目标公司及其政府,并购方可以提前与目标公司进行业务合作,在其薄弱的地方给予有力的支持,这样不仅能够给对方留下不错的印象,而且还可能对目标公司产生一定的约束或控制,有利于将来的并购。另一个外部因素,也是对跨国并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外国政府。中国越来越强大,国外“中国威胁论”这样的评论给中国在进行国际业务时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以至于中国企业正常的跨国并购活动也会被外国政府所阻碍。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以失败而告终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所以,中国企业想要顺利的实现海外并购,必须提前与国外政府进行必要的会谈,让他们明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活动,从而为并购解除政治障碍。

当时机成熟时,并购就可以进入正式的程序,首先并购方公开宣布对目标公司的收购,接下来并购双方会进行谈判,包括收购价格、收购方式、收购的范围等。跨国并购还要经过一个甚至于几个国家政府部门的审核过程,最后,审核全部通过以后,双方进行初步的权属交接,这标志了并购的完成。

3、谈判及宣告阶段

经过激烈的谈判,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布将以每股27.50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尼克森所有流通中的普通股,交易总对价约151亿美元。并且承担其43亿美元的债务。此外还包括:无条件留用尼克森所有3000名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定期向加拿大政府报告生产数据,加大资源就地转化率,在卡尔加里创建中海油地区总部,负责管理尼克森及中海油在加拿大、美国和中美洲的资产等一系列苛刻条件。消息公告之后,有两组数字极为吸引眼球。其一:中海油溢价61%、尼克森负债43亿;其二:收购消息放出之后,尼克森股价大涨52%,中海油纽约交易所开盘价则下跌4.34%。

4、并购审批阶段

由于尼克森是一家全球性的能源公司,在多个国家设有营业机构,所以此项并购需要经过多个国家审批,因此也经历了漫长的审批阶段。

2012年8月29日,中海油向加拿大政府提出审批申请,加拿大政府需在45天内做出决定。 2012年9月举行的股东大会上,尼克森股东已压倒性地投票赞成收购,但是加拿大机构调查显示,多数民众并不支持收购。2012年10月11日,加拿大政府将中海油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尔森公司的审批期延长30天。2012年12月7日,加拿大政府决定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2013年2月12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公告称,中海油建议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已经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这也是这笔交易完成所需的最后一组监管许可,意味着这一亚洲国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海外并购交易面对的最后障碍已经被消除。

5、公告及交接阶段

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公布收购尼克森100%流通的普通股和优先股,其中普通股每股收购价为27.5美元,比12月7日在多伦多市场的收盘价溢价17%。中海油完成了对尼克森的收购,美中不足的是,无论尼克森方面还是中海油方面,都对本次收购案中未来要由后者承担的高达43亿美元的巨额负债三缄其口,完全没有对社会特别是国内民众给予告知。据称这是很高级别的商业机密。

6、并购后的市场扩充

企业并购篇7

兼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按某种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而收购是指一个企业以某种条件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大部分产权,从而居于控制地位的交易行为。在这里,所谓“以某种条件”通常表现为现金、证券或二者的结合。人们习惯将兼并与收购一起使用,简称并购。有效的并购活动对于克服企业资产存量效率低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所属行业及所生产产品的上下游关系,可以将企业并购活动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类。伴随着新并购类型的出现和新并购浪潮的发生,经济学对于并购动因的解释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古典经济学从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角度解释企业并购的动机,这种解释主要适用于横向并购,其对纵向并购的解释,则不能让人满意。现代企业理论从降低交易费用和成本的角度解释并购的动机,但对混合并购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 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发展史上经久不衰,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更是愈演愈烈,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前所未有。事实上,企业并购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企业越来越重视利用并购这一手段拓展经营,实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企业外部增长的目的。因此,深人研究企业并购问题,在当前对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以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对企业并购的动因及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浅析。 并购是企业的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其根本动因在于利润最大化,这一根本动因是隐藏在作为根本动因表现形式的形形色色的直接动因之下的。引发企业并购行为的动因是多元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每个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的情况下,资源的稀缺决定了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并购动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并购(主要是横向并购)可以直接将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这一角度看,并购可谓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形式。因此,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动因相联系,提高竞争力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并购动因。而且不同的并购活动背后的动因常常无法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并购活动是在企业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实际进行并购的决策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论证,这样才能对并购的绩效作出正确的评价。企业并购的一般动机为: (1) 获取战略机会。并购者的动因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原因在于:第一,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获得时间优势,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第二,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并购的另一战略动因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因为: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财会信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如会计收益数据可能用于评价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被用于评价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等,这对企业并购十分有意义。 (2)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可以增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并通过规模经济、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控制力的增强而降低经营风险。而通过混合购并可以实现多元化经营,这样,当某一行业不景气时,可以由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来支撑,从而使企业可以增强抵御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环境变化的能力,使企业能较稳定地发展。 (3) 获得经验共享和互补效应。并购可以取得经验曲线效应。在很多行业,尤其是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当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经验积累增多时,单位成本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经验的积累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人劳动熟练程度,使经验—成本曲线效果显著,从而具有成本竞争优势。企业通过购并,不但获得了原有企业的资产还可以分享原有企业的经验,形成有利的竞争优势。另外,企业通过并购还可以在技术、市场、产品、管理,甚至在企业文化方面取长补短,实现互补效应。 (4) 获得规模效益。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生产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子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管理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同样,这种规模经济也可大大降低企业的营销费用,使企业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5) 实现借壳上市。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审批较严格,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比较短缺。某些并购并不是为获得目标企业本身,而是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上市资格。通过买壳上市,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直接筹集其所需要的更多的资金,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等等。这些恰恰是目前许多企业把目光瞄准上市公司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6) 降低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障碍。当企业寻求不断发展和面临所处行业市场萎缩时,都可能将投资转向其他行业或市场。其动机一是可以通过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二是可以通过并购的形式来实现。采用投资新建的方式时,往往会受到原有企业的激烈反应,还可能面临原有企业拥有的专门技术、积累的经验、取得原料的有利途径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等不利因素。而通过并购方式进入新行业和新市场,其进入障碍就可以大大降低。因为企业的并购并没有给行业和市场增添新的市场能力,短期内行业和市场内部的竞争结构不变,所以引起价格战或报复的可能性减少。同时,购并方企业可以获得现成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产品销售渠道,可沿用目标企业的厂房、设备、人员和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生产经营走上正轨,获得盈利。企业并购的财务动机为: (1) 避税因素。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现金流量的盈余使用方式有:增发股利、证券投资、回购股票、收购其他企业。如果发放红利,股东将为此支付较企业证券市场并购所支付的证券交易税更高的所得税,回购股票易提高股票行市,加大成本,而用多余资金收购企业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这些债券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这样发行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后的盈余计算所得税。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直至其转换为股票为止,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 (2) 筹资因素。并购一家掌握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筹资是迅速成长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设法与一个资金充足的企业联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但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可以提高职能部门改组可以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当前许多国有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急需大量发展资金投入,因此应采取产权流动形式使企业资产在不同方式下重新组合,盘活存量以减少投入,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 (3) 投机因素。企业并购的证券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助长了投机行为。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中,投机现象日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举债方式通过股市收购目标企业股权,再将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整顿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 (4)企业增值因素。通常被并购企业股票的市盈率偏低,低于并购方,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就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通过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从而提高股东财富价值,因此,在实施企业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控制成本价格、生产技术和资金来源及顾客购买行为的能力得以增强,能够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安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总额。同时企业资信等级上升,筹资成本下降,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则使并购双方股价上扬, 企业价值增加,并产生财务预期效应。 (5)财务预期效应因素。由于并购时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发生。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现企业并购,市场对公司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在美国的并购热潮中,预期效应的作用使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投机和剧烈的股价波动。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

 1、一般意义上的财务分析从财务决策的角度出发,无论是财务并购还是战略并购,只有当企业能增加企业的价值,即并购效益要大于并购成本时才可行。企业并购的经济收益(R)指并购后新企业的价值大于并购前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价值之和的差额。假定A公司并购B公司,并购后A公司的价值为VAB,则企业并购的经济效益为:R=VAB-(VA+VB)只有当R>0时,经济上才是可行的。企业并购成本(C)指并购企业因并购发生的全部支出。并购企业的全部支出包括:并购过程中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如咨询费、谈判费和履行各种法律程序的费用等,记为C1;并购目标企业的应付价款,记为C2;并购后的整合成本,记为C3。设因企业并购,并购企业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为C,则并购成本可表示为C=C1+C2+C3。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只有并购收益大于并购成本才可行。对于目标公司来说,如果C2<VB,于己不利,不会同意被并购。企业并购的净收益(NR)指企业并购的经济收益减去并购成本后的净额。企业并购的经济收益是并购活动中产生的全部经济收益,这个收益要在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之间进行分配。对于并购公司来说,来自并购活动的净收益为:NRA=R-C对于目标公司来说,净收益为:NRB=C2-VB只有在分配后双方的净收益为正时,并购才可能成交。 2、会计角度上的并购财务分析 (一)现金收购的财务分析 假定企业甲拟收购企业乙。设V甲为甲企业的市场价,V乙为乙企业的市场价值,V甲乙为并购后联合企业的市场价值。成功的并购前提条件是: 这也就是说,并购后联合企业的现金流量现值应大于并购前两个企业现金流量现值之和,并购才应进行。就甲企业而言,并购后带来的收益应该高于并购所支付的成本,否则,并购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现金收购是一种由收购者以支付现金取得目标企业所有权的收购行为。收购是否经济合理的判定条件为: 式中: 为企业甲为收购企业乙所支付的成本,由于收购行为常会引起企业乙股票价格上升,所以 主要包括企业乙的原市场价值 和溢价部分 。 如果企业乙被收购后,不组成新的联合企业,而是在企业甲的控制下独立经营,那么收购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是: 式中: 为企业乙在企业甲控制下的市场价值; 为企业乙在被收购前的市场价值; 为企业乙因被收购而引起的溢价; 为因收购而引起的企业乙的溢价率。 显然,对企业甲而言,也存在收购后的市场价值大于其收购前的市场价值 。企业甲收购企业乙的最低和最高的价格标准应是: (1)最低收购价——— 指在既定的投资报酬率 的条件下,目标企业(企业乙)可包含溢价的市场价值,即: 式中: 为目标企业第t年的现金净流量; 为目标企业的预测期限;i为既定的投资报酬率;g为目标企业预测期限后每年现金净流量的固定增长率;L为目标企业目前的负债。 在预测期后,假定目标企业每年现金净流量的增长率固定为 g,上式才成立。 (2)最高收购价——— 指目标企业 (企业乙), 在收购企业(企业甲)的控制下,产生协同效应后所能形成的新的市场价值,即: 式中: 表示目标企业在收购企业控制下第 t年的现金净流量。 成功的收购应有。 (二)股票收购的财务分析 企业并购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增加股东的长期财富。因此采用股票收购方式进行企业并购时,必须兼顾并购双方股东的利益。其衡量的标准是:企业股票的市价是否超过其并购前的水平。因此,在确定调换比率时,并购双方通常关注的是并购对每股收益(EPS)的影响。股东都希望并购使其每股收益得到增加,而不希望被稀释。并购价格AP对EPS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显然,并购后的每股收益 随并购价格AP的提高而不断下降。 当 时, (并购前每股收益);当 时 ;当 时, 。那末,临界并购价 由什么来决定的呢? 设: 为并购后的收益总额; 为并购企业并购前所发股票数; 为并购企业的股票市价; 为协商的并购价格; 为被并购企业(目标企业) 并购前所发股票数; 为并购企业为实行并购而必须增发的股票数。 则并购后每股收益为: 其中:并购价格 .,X为股票交换率,X* 为并购企业为并购目标企业所需增发的股票数。 假定: (并购企业并购前的收益) (目标企业并购前的收益) 所以,当股票交换率 时,则有 ,此时并购价格即为临界并购价格 ,即 此时的股票交换率也就是临界股票交换率 。三、结束语与国外上百年的企业并购历程相比,我国当前企业并购活动仍然十分幼稚,在规模上、方式上、动因及成效方面均有很大的差距。特别的是,有相当数量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均带有明显的投机因素。这些并购事件对广大投资者、投资机构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有损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并购的一般理论认识和并购财务分析的阐述,基本上为我们在评论并购的财务分析上提供了一个框架。

1:艾青 向正军,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第2期双月刊总第143期 

2:浅析企业并购的动机,《发展论坛》2003年第6期 

3:刘磊,关于我国企业并购动因的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总第74期

企业并购篇8

一、研究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企业间并购行为越发激烈,并购成为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完善企业经营的重要方式。市场资源整合程度虽然逐渐加强,并购行为日益增多,但企业间并购也有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成功率不高,根据麦肯锡机构的数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仅为40%,但通过并购方式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资源优化,仍然是加快中国经济优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分析企业进行并购的不同并购动因,有利于企业针对不同并购动因的特征实行不通的并购方式,促进并购绩效的优化,从而使企业资源通过并购方式得到优化,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优化。

二、并购动因综述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从事并购的动因各不相同。Brouther(1998)?⒉⒐憾?因分为三类,分为是经济动因、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 Weston等(1998)则将并购动机分为四类,分别是战略驱动的并购、管理层无效驱动的并购、管理层利益驱动的并购、股市无效驱动的并购。关于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新古典综合派理论、协同效应假说、委托-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主要认为并购的动因主要有规模效益、市场力假说以及税赋效应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将并购的动因归为规模经济增加企业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减轻税负。协同效应则是指通过并购的方式产生规模经济、低成本取得内外部融资、企业效率的提高。委托理论则是指通过并购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管理者和股东在经营方面的冲突。

魏涛(2012)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并购进行不同的分类描述,并探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即通过海外并购可以促进无形资产的优化升级,并进行该项资产的资产整合。其次,结合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并购现状,构建出针对无形资产资源优化的海外并购流程,进一步探讨人力资源、企业间关系资源和企业文化在整个并购过程中的影响,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跨文化进行文化整合、创新企业间关系维护的模式等建议。

谷峰(2014)在针对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中认为,中国石油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特征主要有:并购规模较大、以国有企业为主、多为横向并购并且支付方式单一。石油企业进行并购的并购动因则多种多样,例如:为增强自身实力、获取石油资源、进行全球化战略部署、国家政策支持、调整战略结构等。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则主要有:并购后期资源整合计划不完善、并购时机选择不恰当、宏观因素(政治因素、地缘因素)的影响、竞争对手的实力强大。最后,针对目前中海油海外并购的情况,从政府层面和石油企业自身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在理论层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并购动因的理论发展不断完善,各种理论通过税收、、规模经济等不同维度对并购的原因进行分类;在案例分析层面,根据不同类型行业的特征、市场选择的不同,并购的动因也各不相同。根据行业特征,并购的动因多与企业目前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和状况,以及未来企业的战略选择相关;而根据市场选择不同,并购的动因则主要基于未来企业发展的市场规划和长远图景。不同的并购动因可能会导致企业采用的并购方法不同,在完成并购后进行企业资源整合的方式不同,并购动因的多样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间并购绩效。

三、针对并购动因的影响提出建议

企业并购篇9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风险;风险防范

在企业并购活动中,企业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诸多风险,积极地面对风险、准确地把握风险、严格地控制风险是企业并购战略实施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企业并购概述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在企业的实际活动中,由于兼并和收购这两种活动的关系非常紧密,便统称为企业并购。企业实施并购活动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可以促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快速进入并占领新的市场领域,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增强企业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缩减交易费用,给企业带来行业竞争甚至垄断优势。我国企业并购活动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大多为境外公司并购国有企业;第二,证券市场成为企业实施并购活动的主要阵地;第三,跨所有制并购活动占比逐渐上升;第四,我国企业的并购范围逐渐拓展至境外。

二、企业并购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虽存在诸多优势,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必须要洞察并购活动中潜在的诸多风险。企业并购风险是指,企业实施并购活动所产生的、对企业经营发展不利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总称。根据并购的流程分类,可以分为并购前的风险、并购中的风险和并购后的风险。

(一)企业并购前的风险

企业在并购活动之前往往要经历前期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和信息风险。企业并购的战略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实施并购活动是否符合我国政策以及所在行业的发展规律,是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对自身角色进行精准定位,以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现状进行相关战略的制定。企业并购的信息风险是指企业实施并购活动之前,未对目标公司进行深入调查和评测,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信息掌握得并不真实完备,从而产生与目标公司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信息风险容易造成并购企业的高额并购损失,且在并购之后,两企业之间的管理及机制运行有出现断裂的可能,以致于酝酿更大的危机。

(二)企业并购中的风险

在企业实施并购活动时,会产生两种风险,即资金财务风险、并购方式风险。资金财务风险即资金的筹措与支付风险,也成为融资风险,在企业进行并购活动时,毫无疑问需要支付大额度的资金以完成对目标企业的兼并和收购,但介于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断更新,以及一些筹资、融资方式的选择限制,企业筹集这笔巨大的资金以完成并购活动的困难程度也随之加大。并购方式风险表现为企业是否对目标企业的产权关系进行了清晰地界定,在收购资产还是收益的问题上是否进行深入探讨,以及是否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并购方式的选择,都将影响企业并购之后的运营及损益。

(三)企业并购后的风险

在企业并购活动完成后,企业仍面临一系列潜在的风险问题,有营运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和文化风险等,统称为企业并购的整合风险。营运风险主要表现在并购结束后,企业的运营机制发生紊乱,并购后的新企业绩效于预期相反,企业盈利能力不断下降,新企业未能实现协同发展的并购预期。并购后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未能如期偿还并购借贷资金,导致新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实施并购活动前未能掌握完整的被并购企业管理层信息这一遗留问题,导致双方管理者在管理、收益等方面的矛盾频发,进而影响企业运行。并购后的文化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不同、员工素质的差异及企业文化的冲突等方面。

三、企业并购风险的防范对策

企业并购活动的时期不同,所面临的风险也各不相同。企业应仔细的甄别所处时期的风险,采取正确的决策并及时实施,有效地防范风险。针对企业并购风险发生的三个时期,对企业并购风险的防范也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企业并购前的风险防范

在企业并购之前,应积极了解我国的与并购相关的政策,把握时代的趋势和脉搏,追随市场的走向,并在进行严密的市场调查之后,Y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市场定位,从而制定相关的并购战略,确定战略大方向的正确性和领导性,应对战略风险。在应对信息风险时,并购企业应通过多方面的渠道,积极全面地了解被并购企业的信息,通过对被并购企业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和评测,以及聘请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和监测,全方位、深入了解被并购企业的资产状况、运营现状、硬件设备、股权分配等的状况,同时,还应对被并购企业的管理层、员工层、企业经营策略、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把控,为并购后新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提供良好的资源和环境,尽量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企业损失。

(二)企业并购中的风险防范

在企业进行并购活动过程中,应积极防范资金财务风险及并购方式风险。对资金财务风险的防范其实就是企业的融资方式判断选择问题,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资金财务状况及被并购企业的资金财务状况,对双方的资本结构进行全面地分析及合理评价,对各种资金筹措渠道进行整合,同时,对企业并购的融资环境进行评测,选择最适合企业资本结构、能够为企业并购提供充足资金、最能节约企业成本、风险最小的融资方式,积极防范资金财务风险的发生。与此同时,企业还应明确产权关系,及时办理相关产权手续,在防范资金财务风险的评测基础上,选择最适合企业的并购方式,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合理规避并购方式风险。在财产交接时,重视法律保护,维护企业自身的正当权益。

(三)企业并购后的风险防范

整合风险是企业并购活动实施后的主要风险,其包括营运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和文化风险等。

首先,针对营运风险和管理风险,企业应在企业并购前的风险防范基础上,合理协调与被并购企业营运层和管理层的矛盾和冲突,制定适合两企业发展需要的、均可接受的营运模式和管理机制,提升营运能力和管理水平,并健全新企业的风险监管机制,建立与营运和管理相关的评价机制和纠偏机制,总结企业并购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完善管理者的考评体系,对表现优秀者进行奖励,对工作懈怠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从而提升管理者的责任心和工作效率,改进企业的营运及管理。

其次,针对企业并购活动后的财务风险,企业应制定详细合理的资金流量计划表,先对企业并购中筹措的资金进行分还,确保企业资产负债常规化,同时,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对企业资金分年、季度等进行合理配置,既确保企业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又能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企业还应建立一整套的资金流动性指标体系,建立资金的监管预警机制,对企业财务进行实时监管和把控,同时加强财务人员的技能素质培训,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

最后,文化整合风险是企业并购后极易忽视的重要问题。并购后的新企业如果没有被企业全体员工认可的企业价值观及企业文化,那么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会产生本可以规避的矛盾和摩擦,员工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结合被并购企业的特点及员工特征,制定符合两企业发展战略的、均认可和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企业文化,并综合多种宣传方式和渠道,利用网络新媒体超强的传播能力、便捷性、影响力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加强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制定统一的员工行为规范及考评机制,拨出资金对员工进行统一的文化素质培训,加强彼此沟通,营造团队和谐氛围,培养协作精神和公司凝聚力,培育公司人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企业并购不仅仅是一种企业扩张的方式,它所带来的优势也不是绝对的优势,正确认识企业并购是企业管理者的必备技能,也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中应重点把控的部分。企I并购的风险隐藏在并购活动的各个角落,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要仔细勘探发现风险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因此,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对并购风险的防范对企业并购的成功及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长峰.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6(7):84-85.

[2]朱雅文.企业并购风险及防范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5(9):98-99.

企业并购篇10

【关键词】企业并购整合体制环境政策资源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越发达,并购的频率就越高。企业并购总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约束下进行的,这些约束事实上构成了企业并购的体制环境。实践已经向人们提出了两个要求:其一,企业要适应体制环境;其二,政府要优化体制环境。

一、我国企业并购整合体制环境的特殊性

我国企业并购是伴随着改革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任何改革都需要经历一定的历史进程,我国现阶段企业并购整合也必然面对一些特殊的、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不具有或较少存在的体制或体制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自尚不完备,政府对企业并购整合的作用明显

从我国现存的企业所有制形式来划分,可以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很显然,按市场经济一般性分析,企业并购是一种企业经营行为,并购的主体是企业,并购的第一推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但在我国现阶段政府对企业并购作用还非常明显,有时政府的推动还发挥着第一作用,主要原因在于:

1.我国还有相当一批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是各级政府,自然国有企业的并购决定权要由政府来行使。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些国有企业如果采取并购的形式做大做强,需要由政府来决定;一些国有企业采取被并购的形式从国有资本中退出,也需要由政府同意或批准。对国有企业来说,任何产权的变化都要由政府来决定。当然,在并购的实践中,政府的对企业并购的快速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问题是如果政府的作用力过大,往往会偏离市场竞争的价值取向。对于政府或各级地方政府来说,对企业并购进行行政干预往往是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地方税收或者为政府解决其他困难企业的问题积累经验等目的。[1]

2.存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政策差别。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迅速成长壮大了一批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虽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运而生,但这些企业毕竟生存在我国的经济体制环境中,其并购行为必然受我国经济体制和体制环境的影响。例如,现阶段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还高于国有企业,其中最典型的是上市公司的数量大大少于国有企业,使民营企业资本并购通道障碍重重;再比如,我国实行的分级财政体制,各区域政府有权对企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而这些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时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种企业并购在决定进入或退出某个地区时一定会考虑区域经济政策的差别。现实中也有一些地方政府为吸引其它地区的流动资本进入本地区收购企业,会采取非常优惠的政策。由于这些政策常常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促成并购的成功。

(3)民营企业对政府仍存有依赖性。我国的民营企业虽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体制环境的特殊性,相当一批民营企业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政府对这些民营企业也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现实中经常会发生政府可以直接指挥民营企业实施并购。例如,对某处于困境的国有企业,政府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会引导、指使民营企业去并购处于困境的国有企业。这种情况下的并购,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企业的自主、自愿行为,而是民营企业出于对政府的惧怕或出于对政府支持的回报实施的并购。

(二)并购市场化程度不高,中介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企业并购是以市场为依托而进行的产权交易,企业的产权交易一般有两种市场体制:一是证券市场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另一种是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市场,也是狭义的产权交易市场,这两种市场构成企业并购市场,只是前者是上市公司的并购市场,后者是非上市公司的并购市场。没有开放、发达和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企业并购就难以有较大的发展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使企业并购活动有效开展,且规模不断扩大,与他们发达的市场体系有着重要的关系。而我国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发育尚不很健全。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非证券化的企业并购,由于既无股票那样的市价,又无期货那样的合约,且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影响价格的因素也很复杂,所以并购过程中交易双方要进行一对一的谈判,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并未形成一个有形的交易场所,而是无形市场。不过,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发达的为企业并购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特别是投资银行能为并购交易双方提供高度专业化的系列服务,成为促进企业并购的重要因素。我国近年来,各地相继都建立了产权交易市场,它们分别以“产权交易所”、“产权交易中心”或“产权交易市场”命名,是有形的产权交易市场。一般发挥着沟通信息、牵线搭桥、咨询服务、资产评估和法律顾问的作用。有的还兼有对交易进行审查和监督等行政职能。在交易方式上,有协议转让、招标和拍卖等,个别地方有企业托管方式,还有模拟证券市场从事撮合成交、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证挂牌交易和非股份制企业的产权拆细上市交易。[2]这些产权交易市场的组建和发展对促进市场化和推动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带有明显的政府背景和行政色彩,交易主体职能、中介职能和监管职能容易混淆。还有许多并购行为采用非市场化的方式,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又相对滞后。很多并购活动私下协议,致使产权交易不公平、交易手续不健全,资产流失严重。我国证券市场的并购近年来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许多人对收购、控股、兼并与反收购、反兼并的内涵和运作方式缺乏深入的理解。况且企业并购需要资金,而目前我国股市中投机成分过大、投资成分过少,加上人为抄作,信息披露不准确等问题,这些也为通过证券市场实现企业并购带来了困难。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类中介机构的大量建立并不断得以发展,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企业并购与整合的战略性指导却参与有限。主要表现在:(1)中介机构的主要业务局限在企业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和法律咨询上,而作为主要业务内容的企业发展战略咨询、融资服务业务、并购后整合策略的制定则参与程度不够,中介结构还没有真正成为连接企业与市场的中介;(2)信息量少,咨询服务能力不强,决定了牵线搭桥的作用有限。企业并购需要资金支持,但很多需要扩张企业找到被并购企业,却不知如何操作。即使找到并购对象,也由于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专门的技术指导而难以有效的实现并购;(3)人员素质需要加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中介机构,应是高智商人才的集合,具有很强的市场洞察力和敏锐的预见能力,对不同行业企业的成长周期与成长规律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合理地撮合各种交易,并指导交易完成后整合计划的制定,而我国中介机构的执行者具备这种条件和能力的还比较少。

(三)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配套

规范、有序、高效的企业并购活动,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有效的政策措施配套,这是企业关注的最核心体制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并购有了很大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巨大的转变,从事企业并购的各种机构也相继建立,但目前还没有完整规范并购活动的法律体系,且现有的法规也显得零星和滞后。虽然我国已颁布了《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证券法》和《公司法》等法规。但并购过程中的资产处理、债务处理、税收安排、人员安置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规范化和社会化的社保体系需尽快健全

在体制环境中,对企业并购整合有着直接影响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因为社会保障体系涉及到企业每个员工的利益。一套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医疗保险体制等内容。从一般意义上说,企业并购整合的目的是获得并购所带来的协同效应。这表明并购交易完成后,要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和降低运营成本的需要,进行人员的整合,一些重复岗位的人员、素质不符合生产活动要求的人员可能要离开工作岗位。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普遍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不仅是企业并购整合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我国企业改革获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但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十分健全,如保障体系的服务对象还没有覆盖各类企业员工;再比如,一些企业存在大量没有纳入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农民工和临时工。即使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服务对象的员工也尚未获得保障体系的全方位服务,如医疗保障、女工生育保障等。这种状况使得人力资源整合还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来选择人员的去留,特别是对一些冗员的处置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阻力。现实中,既有因人员问题难以处理或安置成本太大而放弃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的并购的现象,也有因并购后人员问题处理不好而导致并购失败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西方国家并购中是不存在的,其原因:一是西方国家企业基本能够自觉地按有关法律规定处置职工的去留;二是西方国家的员工也能平静的对待自身的去留;三是职工离开企业后,社会保障体系所提供的服务和给予的待遇能够满足职工的基本需求。而这种状况对我国来说,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点在国有企业并购整合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二、企业并购整合中适应体制环境的策略选择

(一)充分利用体制环境的优惠

我国企业并购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完全的资本市场。在不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行为会受到体制环境的影响。但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体制环境的机遇,不仅能充分利用市场资源,还有可能将其获得的资源有意识地导入其经营的市场轨道。

按一般常理,不同地区的体制环境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各地区为了促进自身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在体现区域经济特色的情况下,出台实施一些与其它地区不同的政策。这种状况使得企业在并购对象选择、并购方式的确定、要素整合的策略选择等,不能完全按通用规则进行考虑,从而使得利用行政资源和政策差别成为必要与可行。如海信集团的并购活动就是一个典型。海信集团在并购活动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并购为主体,但同时充分利用政府的行政资源和政策优惠,争取获得目标企业所在地的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3]

当然,企业利用体制环境机遇需要关注的焦点有两个:(1)政策的时效性。要关注政策何时出台,也要关注旧政策何时废止。这样在新旧政策的交替过程中就可把握住机遇,而这种机遇具有很高的价值含量;(2)关注政策的区域差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实行了沿海开放、经济特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不同的区域特殊政策。这些政策的适用范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政策上的区域差别要求并购企业在目标企业的选择、债务整合、人员整合和并购环境条件等方面一定要进行综合分析。由于区域政策是根据本地区的地域特点,强调的某一侧面,所以并购企业在决策时应根据并购战略目标的要求,在综合分析各项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利润最大者与战略目标最匹配者而为之。

(二)完善政府在并购整合中体制环境的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并购整合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有一个过程,使得政府在企业并购整合中的作用发挥走了一段弯路。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在进行企业并购整合中,应尽最大努力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并以此为准则,完善体制环境。

一是以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并购整合。法律法规是社会各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一旦确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社会各方各界都应该遵守。用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并购行为,要比用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的方式指导企业并购整合要科学得多、公平的多。对我国企业来说,用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并购整合,现阶段首先要规范的是政府行为,其次是企业行为,只有政府遵守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才会有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二是正确区分企业并购整合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企业并购整合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市场经济国家,每一次大的企业并购高潮结果都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即使是市场经济很成熟的条件下,由于各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不相同,政府对其的关注程度也不同。在我国,产权转让和并购整合应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并购整合,政府必须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即使损失企业利益,也应该在所不惜;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并购整合则应放手让企业自主决策和运做。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全局的需要应能准确地区分和判断,哪些是政府应该关注的企业并购整合?哪些是政府可以放手的企业并购整合?这是政府职能市场化程度成熟的重要标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