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交易十篇

时间:2023-04-03 23:38:10

产权交易

产权交易篇1

第一条为规范国有产权进场交易行为,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国有产权进场交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

第三条国有产权进场交易需履行必要的程序,包括:委托受理、信息披露、确定转让方式、组织交易、成交签约、交易鉴证等。

第四条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可以采取招投标、电子竞价、一次报价、拍卖、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第五条在合肥市产权交易中心(以下称产权交易机构)进行的国有产权交易行为,适用本细则。

第二章信息披露

第六条转让方应当向产权交易机构提供下列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

(一)标的企业的公司章程、法人证书、法定代表人和项目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原件,标的权属证明文件;

(二)产权转让的批准文件;

(三)财务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核准或备案材料;

(四)其他应当提交的资料。

第七条产权交易机构应对转让方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核,并与转让方签订《产权转让委托协议书》。

第八条产权转让信息应当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金融类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上披露,广泛征集受让方。产权转让信息公告期不少于20个工作日。转让公告期自报刊信息之日起计算。

产权转让信息公开后,转让方不得随意变动或无故取消。因特殊原因确需变动或取消所信息的,应当经有批准权的机构书面同意,并由产权交易机构在原信息披露渠道进行公告,公告日为起算日。

第九条信息披露的内容:

(一)转让标的的范围及基本情况;

(二)转让底价及特许经营权、行业资质、无形资产的作价情况;

(三)转让标的企业的产权构成情况;

(四)产权转让行为的内部决策及批准情况;

(五)转让标的企业近期经审计的主要财务指标;

(六)转让标的资产评估核准或备案情况;

(七)其他需披露的事项。

转让方可以根据转让标的的实际情况,对受让方的资质、商业信誉、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管理能力、资产规模等提出必要的受让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支付能力和商业信用;

(二)受让方为自然人的,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保证金的标准、支付方式和期限;

(四)转让价款的支付方式和期限;

(五)转让后企业产业重组、发展规划;

(六)职工安置;

(七)债权债务的处置;

(八)其他必须予以明确的要求。

转让方不得设置具有明确指向性或违反公平竞争的条件。

第三章交易方式

第一节国有产权招投标

第十条国有产权招投标指转让标的较复杂,且转让价格不是唯一决定因素,需通过综合评审确定受让方的国有产权交易方式。一般适用以下情形:

(一)涉及资产、负债规模大,标的情况复杂的;

(二)涉及职工人数多、债权债务处置复杂的;

(三)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寻找战略投资者,发展产业的;

(四)适用国有产权招投标方式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在确定采用国有产权招投标方式后,转让方应及时向产权交易机构提交经批准的转让公告或招标文件。

第十二条评审标准应当根据转让产权所涉及的受让方综合实力、受让价格、职工安置、标的企业经营发展、产业重组、债权债务处置等因素制定,其中受让价格的分数权重一般不低于60%,每一报价得分按照转让底价与受让价格分数权重的比例合理确定,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意向受让方得分=标的底价得分+[(意向受让方报价-标的底价)/(最高报价-标的底价)]×(转让价格总分-标的底价得分),其中标的底价得分占价格分数的60%-80%;

(二)意向受让方得分=(意向受让方报价/标的底价)×转让价格总分。

公式的采用由项目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在开标前确定。

第十三条投标前,转让方应当接受意向受让方的尽职调查并妥善安排。

第十四条意向受让方应当根据转让公告或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必须对转让公告或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

第十五条意向受让方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密封盖章的投标文件提交产权交易机构。产权交易机构负责签收和保存投标文件,拒收逾期提交的投标文件。

第十六条两个及以上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组成一个联合体,联合体应以一个意向受让方的身份参加投标。

联合体各方应当签订联合收购协议,明确约定各自拟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确定其中一方作为联合体代表,并将联合收购协议连同投标文件一并提交。联合体被确定为受让方的,联合体各方应当共同与转让方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并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七条项目评审委员会由转让方、相关部门和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为5人以上单数。

项目评审委员会专家成员按照公平公正和专业对口原则,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项目评审应当邀请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全程监督。

项目评审委员会对评审的过程和结果负责。

第十八条投标文件的有效性由项目评审委员会审议,并以半数以上通过的表决方式决定。发生下列情形,投标文件无效:

(一)未响应转让公告或招标文件约定的实质性条款;

(二)收购价格低于转让公告或招标文件设定的底价;

(三)未按要求提交投标保证金;

(四)未按要求提交银行资信证明;

(五)投标文件在提交时未密封;

(六)项目评审委员会认为投标文件无效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项目评审委员会应当根据转让公告或招标文件确定的评审内容及标准,对有效的投标文件进行独立评审,出具评审报告。

项目评审委员会在评审过程中行使独立评判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影响评审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十条受让方确定后,产权交易机构应当向受让方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评审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第二十一条转让方与受让方应当自收到中标通知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按照转让公告或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签订产权转让合同。

第二节电子竞价

第二十二条电子竞价指产权转让方锁定除转让价格外的其他条件,通过电子竞价交易系统限时连续竞争报价,报价最高者为受让方的交易方式。

第二十三条经公开征集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且具有下列情形,可采用电子竞价方式:

(一)处于参股地位的股权转让;

(二)不改变控股地位的部分股权转让;

(三)只能由市场发现价格的产权交易项目;

(四)实物产权、知识产权和债权转让;

(五)适用电子竞价方式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意向受让方应向产权交易机构书面承诺接受产权转让文件规定的条件,办理竞价资格确认和登记手续,在产权交易机构指定的竞价场所和规定的时间,参与电子竞价。

意向受让方首次报价不得低于转让底价,下一轮报价应当高于上一轮报价,成为最新报价。

意向受让方报价以电子竞价交易系统记录的数据为准。应价时间截止,最高报价者为受让方。

所有意向受让方均未应价的,电子竞价交易终止。

第二十五条产权交易机构根据电子竞价结果,出具成交确认书,由受让方确认签收,同时将竞价结果通知转让方。

转让方与受让方应当自收到竞价结果通知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按照产权转让文件、受让方的竞买文件和成交确认书,签订产权转让合同。

第三节一次报价

第二十六条一次报价指产权转让方锁定除转让价格外的其他条件,意向受让方在规定时间内向产权交易机构提交一次性书面报价单,报价最高者为受让方的交易方式。

第二十七条一次报价适用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

第二十八条意向受让方应向产权交易机构书面承诺接受产权转让文件规定的条件,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登记手续并提交密封的报价单。

产权交易机构在规定的时间组织开启报价单。在有效的报价单中,报价最高者为受让方;最高报价相同的,以此报价为底价,由最高报价者进行新一轮竞价。

第二十九条产权交易机构根据报价结果,出具成交确认书,由受让方确认签收,同时将竞价结果通知转让方。

转让方与受让方应当自收到竞价结果通知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按照产权转让文件、受让方的竞买文件和成交确认书,签订产权转让合同。

第四节其他交易方式

第三十条采取拍卖方式转让国有产权的,必须进入产权交易机构,由产权交易机构委托拍卖公司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及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经产权交易机构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或按照有关规定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以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协议转让也必须完善审批手续,由产权交易机构组织交易、办理鉴证和价款结算。

第三十二条拟通过增资扩股实施改制的企业,应当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公开改制企业情况和投资者应具备的条件等信息,择优选择投资者。

第四章交易价款结算

第三十三条产权交易价款应当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办理结算。

第三十四条受让方应当按照产权转让合同的约定,将交易价款支付到产权交易机构指定的帐户。

第三十五条转让标的在完成产权交割和相关法律手续后,产权交易机构应当将交易价款支付到财政专户。

第三十六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国有产权进场交易进行监管。

第三十七条合肥市及县、区所属集体产权及其他所有制企业产权转让比照本细则执行。

产权交易篇2

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和上海产权交易所共同组成了上海产权交易的有形市常虽然这个有形产权交易市场形成较晚,但无论从交易规模还是活跃程度上,都居全国首位。2002年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和上海产权交易所成交额都在千亿元以上,即使在统计方法调整后(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和上海产权交易所对成交金额实行双向统计,即实际成交额乘以2),也仍数十倍于其它地区的产权交易额。各地纷纷效仿上海产权市场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机制,但结果多是门庭冷落,交易清淡。从产权交易机构的微观运作模式看,各地交易所在性质和交易机制上基本大同小异,作为解释这种现象的决定因素实在牵强。地区经济、科技和产业基础,以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固然能够解释部分原因,但是否是解释像北京和深圳这样经济发达、金融市场也相对发达的城市没有取得同样效果的主要原因?除了先天禀赋外,上海发展产权市场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政府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本文主要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对以上问题给出答案。一、发展历程: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权市场的发展相互促进

纵观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到它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进展。从1994年上海城乡产权交易所成立算起,产权交易市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4~1996年。上海城乡产权交易所一诞生便处在矛盾中:一方面,上海正处于国企改革的关键阶段,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交易机构为盘活国有资产、规范国有企业购并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服务;而另一方面由于四川乐山出现了所谓的“箩筐交易市潮(即当地产权交易所绕开证券监管机构,将未上市的国有企业产权拆细,公开交易这些企业的股票),国务院明令禁止新设产权交易机构。因此,尽管上海有推进和规范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的需要,但仍只能进行农村集体资产的交易。

直至1995年7月,原国有资产管理局草拟了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办法,上海市委才能放手把产权市场作为促进国企改革的一个环节。1996年3月,在城乡产权交易所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产权交易所,标志着上海产权市场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996~1999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建立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管体系,以盘活存量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主要目标,以国有企业间的产权交易为主要特征,以政府行政撮合为主要交易手段。从1996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出台了近10部有关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政府规章,其中有9部是在1999年前制定的(产权交易法律事务,张海龙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这些规定是:《上海市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上海市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产权交易市场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过程中产权变动和工商变更工作的通知》、《上海市产权交易规则》、《上海市产权经济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破产企业产权交易实行规则》、《上海市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暂行办法》、《上海市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办法》)。内容涉及产权交易规则、产权经纪机构资格认定等,不仅为上海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创造了较为完备的法制环境,更为以后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矗在此期间,产权交易规模迅速扩大,上海产权交易所的交易额从1996年的近40亿元猛增到1999年的270多亿元。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这是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转型阶段,随着政策重点转向鼓励并购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权交易机构的功能、成交机制和交易主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功能上,从最初的主要服务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变为促进各种所有制的产权交易和资本流动;在成交机制上,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竞价方式取代了政府的行政撮合;在交易主体的所有制形式上,从以公有制企业为主转变为面向各类所有制企业。标志着上海产权交易市场进入转型阶段的主要事件有三:一是1998年专门针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政府法规,即《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简称十八条)的出台;二是1999年底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促进资本在高新技术领域进入和退出的有形产权市场的形成;三是2002年4月上海市政府《关于外资并购本市国有企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使国际资本进入上海资本市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当前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跨地区的产权交易渐成规模,上海产权市场在全国产权交易中地位不断提高。

二、政府的作用:营造产权市场发展的环境

(一)摆正市场定位,完善支撑体系,避免舍本逐末的政府行为

产权市场作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素市场之一,只是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产权市场能否有效运转以及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取决于市场制度的完善程度。上海产权市场之所以能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市政府在产权市场的制度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改善产权交易的制度环境,建立产权市场的支撑体系。这些配套的制度措施和支撑体系包括较为完善的法规、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严格的监管体系等。

上海产权市场的制度建设是从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起步的。1999年以前,重点围绕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建立规范国有产权交易的法规框架。在此期间出台了包括界定国有资产产权范围、建立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管体系、确立产权交易规则等法规政策。

1999年以后,随着经济工作重点转向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体系以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海产权市场支撑体系建设真正进入实质阶段。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培育和促进产权市场供给和需求的政策,如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特别是成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出台创业投资鼓励政策、允许并鼓励民间和外资介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等。

设立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是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发展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的完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上海高度重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以“十八条”为核心,出台了包括人力资源政策、资本政策和技术政策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形成了特有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1999年年底成立了为科技项目、科技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等提权交易和股权融资等服务的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作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政策体系的一部分,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获得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强大的资源保障。(二)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1.授予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和上海产权交易所从事产权交易的垄断地位

此举有三个重要意义:一是加强对国有资产交易的监督,防止可能存在的恶意或串谋压价、低估资产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发生。二是产权交易机构在促进地区创新活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因此在市场环境远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政府运用行政力量维护产权交易机构的权威地位。三是产权交易机构在发展初期聚合市场资源的能力相对薄弱,实施这种“赶羊入圈”的策略有利于产权交易机构在保证生存的条件下,逐步发挥资本交易平台的作用。具体措施:

(1)确定产权交易机构的权威地位,为交易所提供有力的信用保证

产权交易所和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地位和职能分别在《上海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和《上海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中以政府令的形式明文规定。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定位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专业化权益性资本市场,为科技项目、科技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等提权交易和股份融资等服务。同时,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组建了由市各委办局领导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并且挂靠在市科委下,这些措施有利于解决发展初期产权市场的市场信用和地位问题。

(2)提供垄断性资源,保证交易的活跃

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是经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产权交易的唯一平台,凡经认定的项目,如果需要融资或产权交易的,都会由转化服务中心推介给技术产权交易所,从而享受从认定到产权交易的一条龙服务。在交易所完成的交易中,经转化中心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占了40%。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和上海产权交易所还享有国有产权交易的特许权和国有产权的托管权。此外,交易所还拥有鉴证权,即产权交易只有经交易所认定后才能进行工商注册和办理变更手续。

2.以政策扩大产权市场规模

建立一个规范的产权市场绝不仅仅是为了“赶羊入圈”。政策和体制障碍是阻碍当前产权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上海市政府通过政策扩大产权市场规模,促进经济发展。2002年4月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外资并购本市国有企业的若干意见》,在上海产权交易所设立“外资并购快速通道”。这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和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也同时提高了产权市场效率,为产权交易开辟了新的渠道。

3.整合政府资源

首先体现在较为有效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保证了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和落实效果。上海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的政策法规都是建立在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或由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关部门包括垂直行政部门的有力支持,政策落实效果比较好。例如1999年由上海国资局和工商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过程中产权变动和工商变更工作的通知》,得到了较好的执行,有效防止了国有和集体产权的场外交易。

其次表现在为产权市场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市政府集中组织财政、税收、海关、工商、人事、技术监督、外事等19个委办局和与产权交易相关的评估等服务机构,在高新技术转化服务中心提供从项目申报到融资支持的“一门式服务”;上海产权交易所也设立“外资并购快速通道”,为产权交易提供快速便捷的规范化服务。这些举措既有利于树立交易所的权威地位,也有利于吸引企业入场交易,同时大大降低了产权交易成本。

三、交易机构运行机制的完善

(一)上海市技术产权交易所

1999年12月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的成立,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产权交易,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迈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市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以及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在运行机制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使其成为全国同业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一家。至2001年底,累计完成技术产权交易合同3000多宗,累计交易额1000多亿人民币;其中2001年成交宗数和交易额分别是上一年的4倍多和3倍多,员工也从成立之初的7人发展到50多人。

1.运行机制

(1)以会员制为基本交易模式

交易所实行会员制,要求交易双方不能直接交易,必须书面委托交易所会员进行,会员则根据交易所规定向委托方收取佣金和委托交易保证金。会员一般为投资机构、风险基金和企业集团等,申请成为会员的机构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目前交易所在全国已有200多个会员单位,其中约60%是上海机构。会员的会费、年费和交易佣金提成是交易所的主要收入来源。

(2)组织保障和平台建设

交易所是公司法人,实行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总裁负责制,指导委员会委员由市各委办局领导担任。建立三网两库一系统,为技术产权交易提供信息支持平台。三网是指中国技术产权交易网、技术产权交易所局域网和办公自动化推介网。两库是指项目信息库和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库。一系统是电子服务系统。交易所监管部依据交易审查制度,负责对交易项目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形式审查。

(3)运作机制的完善

一是广泛收集信息,构建跨地区信息网络。交易所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31个交易信息收集机构,进行项目信息的收集和。交易所还与美国和日本的机构合作,建立了境外信息联络处。

二是尝试新的交易方式,成立了技术产权交易拍卖有限公司,进行技术产权的公开拍卖。

三是寻求地方银行对成交项目融资的支持。交易所与上海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为其推荐的会员单位和客户(必须为本地企业)提供5亿元人民币贷款额度,用于满足完成产权交易后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

2.效果

技术产权交易所交易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同类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形成以下特点。第一,上市公司进入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并成为主力军。2001年上市公司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55%。部分原因在于证券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对上市公司投资领域的调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上市企业通过产权交易扩大企业规模和调整发展方向。第二,以本地交易为主,外地企业来沪投资增加。2001年上海当地企业间的技术产权交易占总交易额的86%,在150亿元的跨地区交易中,外地企业来沪购买产权占89%。第三,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交易是活跃交易的重要力量,上海国有和集体企业存量很大,这部分企业的改制和兼并收购占产权交易的相当比例。2001年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交易1226宗,占总成交笔数的49%;成交额170亿元,约占总成交额的17%。

(二)上海产权交易所

不同于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公司制,上海产权交易所是非营利性事业法人。受早期经营国有产权交易职能的影响,其代行政府职能的色彩较浓。但在上海技术产权所成立并获准经营国有产权交易后,上海产权交易所职能重点已经转移。上海产权交易所也实行会员制管理,但交易双方有权选择是委托会员进行交易,还是直接向上海产权交易所申请自行交易。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交易是强制入场的,但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产权交易自主决定。其运行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职能转移。在功能上,从最初的仅服务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展成为促进不限所有制的产权交易和资本流动。国有、集体产权交易量比重从1996年的97%降至2000年的53%,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也已占交易总量近一成。在成交机制上,以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竞价方式取代了政府的行政撮合。

二是由区域内企业交易平台向跨地区产权交易平台转变,并以促进外资并购为特色。1996年,在上海产权交易所成交的异地并购仅2宗,交易额仅有2600万元;而2002年的异地并购达513宗,交易额为130.32亿元。涉外产权交易在2000年约40宗;成交额约20亿元,占总交易额的4%,比1996年增长了29.25倍。2001年4月,上海产权交易所与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合作,建立并开通外资收购兼并国有企业及其他产权的“快速通道”。2002年,包括三资企业和境外企业在内的外资通过产权交易所并购重组的产权交易59宗,并购交易金额45.74亿元。同时,上海产权交易所将与海外投资银行及其在沪机构合作,建立海外中介机构点,为吸引外资“进入”和促进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并购市场提供规范有效的服务。

(三)两个交易所的几点异同

产权交易篇3

第一条为了培育和发展本省产权交易市场,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所属国有、集体产权的交易,必须在江西省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产交所)进行。

鼓励非国有、非集体所有的产权进入产交所交易。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经营权、使用权、处置权等权利。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产权交易是指财产所有权及相关财产权利通过市场进行有偿转让的行为。

第五条产权交易应当遵循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六条省体改办是本省产权交易的主管部门,并对产交所进行监督。

第二章产权交易机构

第七条产交所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为产权交易提供场所、设施和信息等配套服务,并履行相关职责的事业法人。

第八条产交所实行会员制,其章程由会员大会制定。

产交所会员分经纪会员和非经纪会员。经纪会员须取得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产权交易主管部门核发的经纪资格证书。

第九条产交所可以在设区市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委托符合条件的经纪会员为产权交易提供有关服务。

第三章产权交易方式和程序

第十条产权交易可以采取协议转让、拍卖、招标等方式,也可以采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第十一条非产交所的会员进入产交所交易实行制,应当委托产交所的经纪会员进行产权交易。

属下列情况之一的,非产交所的会员可以直接向产交所申请进行产权交易:

(一)需要履行交易手续的划转产权;

(二)涉及国家机密不宜委托的特殊产权;

(三)无经纪会员接受委托的产权。

第十二条在同一产权交易中,经纪会员不得同时接受出让方和受让方的委托,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之间的产权交易除外。

第十三条出让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产权,在作出出让决定之前,应当充分听取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并按规定报经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者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批准。

出让集体所有制企业产权,应当经出让单位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按法定程序经资产所有者同意。

第十四条出让方申请产权交易应当向其委托的经纪会员或者产交所提交下列材料:

(一)出让方出让产权的申请书;

(二)表明出让方身份的有效证件(照);

(三)产权权属的证明文件;

(四)出资人准予产权出让的有关文件;

(五)出让标的的情况说明;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受让方委托经纪会员申请受让产权,应当向经纪会员或者产交所提交下列材料:

(一)购买产权的申请书;

(二)表明受让方身份的有效证件(照);

(三)受让方的资信证明;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六条出让的产权,须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国有资产评估结果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或者备案。

凡在同一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集团公司)所属全资企业之间,或者在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集团公司)所属全资企业之间发生的国有产权转让,可免于资产评估。

第十七条国有产权出让价格,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或者备案的评估值为底价,出让价格在评估值90%以下的,应当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意。集体产权的出让价格,以评估机构的评估值作为底价,低于底价或者低于产权所有者授权范围的,应当经集体产权所有者同意。

同一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集团公司)所属全资企业之间,或者在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集团公司)所属全资企业之间发生的国有产权转让,可以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所认定的帐面净资产为底价作价转让。

第十八条出让方和受让方达成产权转让意向后,应当签订产权交易合同。产权交易合同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转让标的;

(二)出让方、受让方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

(三)转让价格、支付方式和期限;

(四)债权、债务的继承及清偿办法;

(五)产权交割事项;

(六)职工安置协议;

(七)违约责任;

(八)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九)签约日期;

(十)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产权交易合同经出让方、受让方签字盖章后,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由产交所出具产权交易凭证。

第二十条产权交易的出让方和受让方,凭产交所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及产权交易合同到国有资产管理、工商等有关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法定的期限内予以办理。

第四章产权交易的行为规范

第二十一条上市交易的项目必须公开。

第二十二条产权交易的收费标准,由省价格主管部门和省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并在交易场所公布。

第二十三条产权交易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出让方、受让方或者第三方向产交所提出申请,可以中止交易:

(一)第三方与出让方对出让的产权有争议且尚未解决的;

(二)依法应当中止产权交易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产权交易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交易:

(一)出让方或受让方向产交所提出终止交易申请并经产交所确认的;

(二)人民法院依法发出终止交易书面通知的;

(三)依法终止产权交易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五条产权交易过程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违反本办法在产交所外进行国有、集体产权交易的;

(二)操纵交易市场或者扰易秩序,有损于出让方、受让方进行公平交易的;

(三)产交所对产权交易项目不按规定公开的;

(四)产交所及工作人员作为出让方、受让方或者第三方参与产权交易活动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产权交易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六条产权交易过程中,发生交易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依据合同的约定申请仲裁;没有约定仲裁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二十七条对在产权交易过程中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国有资产管理、工商等部门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外商受让产权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并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产权交易篇4

一、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公司制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产权的可流动性和可交易性,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既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国有资产存量重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更是企业优胜劣汰的重要平台。现阶段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资源配置。当前,我国的国有资产面广量大,结构分布比较复杂,解决诸如国有资产存量盘活、部分国有资产从一些竞争性行业中退出、相对降低国有资产的“量”、提高国有资产的“质”、从根本上解决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等问题,必须从盘活存量资产的角度,建立起由市场提供的稳定可靠高效的“进”与“退”的通道,吸收大量资本进入产业,促进资产在更大范围的流动重组,使产业的财产关系和资源配置更加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这既是企业根据现实经济状况进行产业选择、有效地抓住投资机会与商业机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必备前提,也是使最有活力的企业家掌握企业的发展、防止产权固化于某些人手中的有效手段。

(二)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采取的是传统的产权出让方式,主要是由原企业经营者带领职工,集体置换经核销不良资产、提留富余职工安置基金、剥离非生产性资产后的评估资产,这种方式虽然操作简便,也能使企业平稳过渡,但是,由于资产属于“定向转制”,其内部协商、行政拍板的操作方式,极易导致“暗箱”操作。而健全的资本市场能够给出国有资产的准确价格,能够提高成交机会,还能节约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回收国有资金,避免传统资产评估有可能造成的价格偏差,更可以避免一对一谈判或幕后交易产生的低价出售,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拓展个体私营企业经营领域和投资空间。实现产权多元化,如何吸引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是一个难题。据有关部门的保守估算,到去年底,仅浙江省民间资本总量已超过5000亿元,1979—1998年浙江非国有投资额累计达5615亿元,20年里增长了36倍多,因此,非国有投资不容忽视。加快实施产权交易市场化,开通公平、便捷的进入通道,使社会闲散资金大量注入企业,增加社会资本投入总量,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助推器,对于促进浙江省,仍至全国的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十分明显。

(四)减少权力寻租,促进反腐倡廉。在资本市场上,企业产权交易作为一种非标准、特殊商品的交易,其价值较建筑工程、土地批租更为隐蔽、更难监控。国有资产若没有进入流通市场,不能给出市场价格,其出售就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为低价出售留下很大的余地,这就给人操纵价格,侵害委托人权利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条件与空间,为决策者直接或间接寻租、利用行政权力、利用公共资源“寻租”、利用市场化规则的漏洞侵蚀国有资产等提供了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一个社会财富大流动、利益格局大调整的过程。如果操作上不加强监督,这个过程就可能成为某些人非法聚敛财富的机会,成为产生一批新的千万富翁、亿万富翁的机会。

二、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化改革的难点

发达地区国企改革的实践表明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化改革的难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资产价值实现最大化与企业生存发展空间的矛盾。通过改制形成企业的长效发展机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首要职责,但若将此作为唯一目标绝对化,忽视了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无疑将是竭泽而渔,反而会影响税源的稳定和劳动就业空间,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有些地方一味追求国资增值,卸包袱式地将企业推向市场,导致改革后企业经营状况不尽人意,有些国有企业出售后生产经营根本无法启动,影响了国有企业改革后综合效益的发挥。可见,市场化操作中这两者是有矛盾的:资产价值最大化实现了,企业转制后生存发展空间相应地就将减小,反之亦然。因此,我们需要在矛盾关系中寻找统一,政府应在宏观上把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既要明确国有资产流失标准和控制方法,保全国有资产终极所有者权益,尽可能实现国资的保值增值,又要为企业重组创造条件,留足企业生存发展空间,给国有资产转移中的投资者构筑有吸引力的比较利益,这才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原企业经营者历史贡献与市场化公平选择机制的矛盾。企业改制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资产出让,在国有企业发展历程中曾经物化了大量的经营者、技术骨干和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实践中我们发现,产权市场化交易中的价格确认机制、经营者选择机制与原国企经营者素质好坏有矛盾之处,一些素质好的经营者,苦心经营、无私奉献几十年,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企业,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净资产,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却不多,因而很难在市场化竞争的转制中取胜;相反,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由于净资产较少,加上某些素质不高的经营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或者他们已通过减少资产的吸引力(降低资金流动性、减少销售或利润),在防止接管方面已做好准备,反而容易取得转制企业产权。这种现象存在,即“公平”与“公正”之间矛盾的存在,对稳定现有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负面影响较大。而且职工往往对后一类经营者意见较多,容易引发上访等影响稳定的举动,反而会影响改革效果。

(三)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性要求与市场化改革推进的矛盾。我国国有资产由1952年的200亿变为现在近7万亿,不到50年的时间里提高了200倍。国有资产的巨大积累,包含着广大劳动者的劳动贡献,所以,国家、企业实际上对那部分职工负有“隐性负债”。因此,国企改革应实施“两个置换”,一个是“产权”的置换,一个是“身份”的置换,这两个置换实际上是解除两个“无限责任”,一个是解除国家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就是企业改制;另一个是解除国家、企业对职工的无限责任,就是进行职工身份转换。只有解决了这样两个问题,特别是突破了国企职工的“国有”身份向“自然人”转变,企业才能真正进入市场,进行资产处置。有的地方国企改革工作准备不足,在未经职代会讨论、未向职工通报情况、未落实好职工身份置换和安置工作就草率出售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断引发职工上访事件,从而影响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就出在工人与国企的“捆绑式出售”。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实施国企产权改革,政府都要从中拿出一定量的资金,用于置换职工身份,对于历史上的这种“隐性负债”先有一个了结,使职工全部进入市场就业。这种做法虽然加重了国家的运作成本,但能缓解当前发展中的压力,还能为企业资产重组、产权交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市场优化配置的运作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产权交易价值。也只有这样,改革才会义无返顾地走下去,不会出现反复。

三、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化应坚持的原则

近几年来,各地都在探索建立公开的产权交易市场,试行拍卖、招标等的改制方式,把国有资产处置工作置于社会监督和市场监督之下。浙江省绍兴市自去年开始国有企业改制实施了产权竞价出让,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共竞价出让企业整体或部分产权、经营权67宗,成交金额1.54亿元,资本增值一倍以上。其中对一宗评估净资产为500多万元的交通建设企业产权出让,经过周密策划并采取公开的交易方式,使被转让的资产的价值增至1800万元,国有资产增值两倍以上。又如深圳市对一宗评估净资产为8987万元的股权转让,经过周密策划并采取公开竞拍的市场化方式,使被转让的资产的价格增至2.905亿元。实践表明,采取资产公开竞价出让的方式实施企业转制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消除“定向转制”的弊端,社会对此反映很好,称赞为“阳光下的交易”,从而实现了“三个满意”,即群众对公开、公平、公正的操作方式满意、政府和委托方对资产得到有效保值增值满意、受买人对竞买成功带来的清晰效果也感到满意。

国有企业产权市场化运作,不仅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操作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根据我们的调研、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必须重点把握好资产评估、公开方式、程序操作、国资监管等关键环节,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科学的资产评估与确认。国有企业在实施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中外合资经营等活动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结果要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这是1991年11月国务院第91号令中明确规定的。即使在资产公开竞价出让的情况下,竞价底价的确定,仍需要以科学的资产评估为依据。目前,资产评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投资成本法,即从投资方面来确定资产价格;另一种则是从资产的收益上来确定资产价格,称之为资产收益法。上述两种方式,前一种属于计划经济的方式,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是这种方式,这种资产评估方法弊端甚多,特别是难以在评估中体现企业盈利能力、产业前景、无形资产等;后一种则比较接近市场经济的方式,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方式,但仍未能完全有效地反映市场需求。为了使资产具有可交易性和流动性,就必须更多地采用后一种方式评估资产,并尽可能在市场中实施产权交易,只有这样,才能使产权交易更科学、可靠。此外,为消除原企业经营着利用职权、采取各种手段人为地制造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在静态的资产评估的同时进行动态的经营业绩审计,使能更全面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有些地方规定在资产评估确认前必须要进行公示,也是一种排除干扰,防止资产隐匿、低估的有效手段。

(二)坚持公开的市场方式进行产权交易。公开化、市场化是保证企业产权交易公平、公正的前提。首先,国有企业的产权转让,应通过产权交易机构以公开的市场方式进行,杜绝幕后不正当交易,目的是通过公开的竞争,实现资产的价格实现最大化。绍兴市政府明文规定企业改制凡是能经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解决的,一律不得采取其他方式,不宜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必须经市政府批准。其次,要鼓励放开搞活后的企业及其投资主体,加强与产权交易机构的联系,以便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参与竞争。第三是各资产管理部门应对所属企业产权转让的审批、企业评估、交易底价确定等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营私舞弊搞幕后交易、非法侵占或故意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等造成信息不对称而使国有资产在转让中流失的行为。

产权交易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产权交易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1会计信息的产权交易

会计信息产权的交易主体一般只包括企业以及与企业有关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产生社会收益。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效用函数存在差异,使会计信息在向外界披露的同时产生外部性,带来社会成本;社会成本直接表现为部分利益相关者可能因使用会计信息而蒙受损失。在理论上,自由竞争和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市场使得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选择信息披露的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因为在这一点会计信息产权主体的私人收益最大;净社会收益最大化的产出是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只有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同,竞争性市场和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才会产生完全有效率的配置。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产权的交易往往无法满足资源配置完全有效率的条件,因为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更关注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的状态,而不关心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由于在实践中,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私人成本在数量上难以准确把握,会计信息的法人产权主体――企业更关心会计信息披露的收益和成本,而不是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根据“理性人”假设,当会计信息披露的收益大于或等于其成本时,企业才有动力和意愿对外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披露的收益作为未来的预期收益是无法可靠计量的并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相对而言,企业更关注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存在使企业并非完全心甘情愿地承担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成本,也使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受到限制。究竟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量和使用者所需求的会计信息含量各是多少以及能否达到,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当这种博弈达到相对均衡时,会计规范以契约的形式对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做出强制性规定。但均衡是相对的、短暂的,不均衡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在博弈过程中,企业总是倾向于将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转嫁给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具体表现为不披露或少披露对企业不利的会计信息,或将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人为地包装,或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利润操纵。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中,会计信息的法人产权主体――企业之所以没有强烈的动机披露会计信息甚至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低效率或无效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会计信息的产权制度不清晰。清晰的会计信息产权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配置效率的前提条件,产权之所以能够成为决定会计信息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产权能够降低会计信息交易活动中的交易费用。而产权制度之所以能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其关键在于产权制度具有以下功能:其一,产权制度可以明确交易界区和确立排它性产权;其二,产权制度可以规范不同交易主体间的交易行为以建立正常的会计信息交易秩序;其三,产权制度可以使会计信息的产权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其四,产权制度可以对会计信息产权主体提供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而后两点应当是产权制度最主要的制度功能,因为任何经济效率的提高归根结底是人的积极性的提高,要提高人的积极性就必须提供有效的激励和稳定的预期,同时为了防止对其他产权主体的产权损害又必须提供有效的约束。会计信息披露的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直接原因在于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管制,强制性地要求企业无偿地披露具有成本消耗的会计信息。从产权角度分析,政府的强制行为是一种不符合产权逻辑的“侵权”行为,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并且政府的强制程度与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成反比。

2 纠正会计信息产权交易失范的制度安排

我国会计领域现有的制度安排是阻碍会计信息产权交易、降低会计信息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会计领域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制度的有效变迁。制度创新和变迁的基本路径是以制度的形式对会计信息私人产品的属性予以认可,对会计信息的产权实现强有力的保护。其实现方式是引进现代信息经济学的观点,通过实现会计信息商品化来进行,要求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企业的会计信息时必须付费。实现会计信息的付费消费应当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

第一阶段,成立具有企业性质的会计信息中心。该类企业的产生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既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每个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市场直接签订会计信息交易协议致使交易成本太高而不可能实现,那么通过成立会计信息中心这一企业组织的方式此问题可得到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中心负责对所有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有效载体集中保管和交易,在会计信息供求双方之间起媒介和桥梁的作用。该中心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和完整性,在向特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之前需征得会计信息所有者的同意,并信息所有者与信息使用者签订协议或合同,对信息供求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予以明确。在未取得会计信息所有者的同意之前,会计信息中心不得擅自传递会计信息,否则将作为违法行为处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取得会计信息时应当支付会计信息使用费,这些费用包括两部分:一是会计信息中心会计信息所有者收缴的会计信息收集和加工费用;二是会计信息中心对会计信息的保管费用。由于国家对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取得和使用不是一种交易行为,因此国家在使用有关单位的会计信息时不需缴纳信息使用费。但国家要采用集中付费的方式向会计信息中心缴纳信息保管费。信息保管费的支付既能将国家和会计信息中心的权利和义务置于支付契约的约束体系中,又能体现国家对会计信息产权交易制度的政策支持和扶植。第二阶段,成立网络信息中心。以实体形式存在的会计信息中心是会计信息产权交易制度变迁的过渡产物。网络的出现使企业的会计信息逐步实现电子交易方式,实现数字化管理。网络信息中心的建立依赖于电子商业技术。在电子商务技术中,电子支付、电子查询、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技术给网络信息中心以有力的支持,为网络信息中心工作领域和职能的拓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而网络信息中心的技术水平和完善程度也必然随电子商务水平的发展而提高。网络信息中心不是“公共领域”和“绿色通道”,每个会计信息使用者若要登陆网络信息中心,必须“持卡消费”,其付费方式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支付的方式实现。网络信息中心的产生将使会计信息产权的交易费用更低,使交易更便捷、更高效。

在保护会计信息产权主体合法权利的同时,有必要对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利益进行综合权衡,即通过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利益对会计信息所有者的权利进行必要的制约,防止其权利的过度膨胀而破坏会计信息产权的交易秩序。

「参考文献

[1]田昆儒。论产权制度与会计信息揭示[J].会计研究,1999,(11)

产权交易篇6

(一)村(居)集体产权交易范围及标准

村(社区)集体自然资源的出让或租赁,公益设施、生产设施使用权的出让,建设用地及集体投资兴办或兼并企业的资产出让或租赁;出让或参股标的额在5000元以上(含5000元)、3万元以下的,对外出租标的额在10000元以上(含10000元)、5万元以下的,进入乡镇招投标管理中心交易。

(二)村(社区)集体建设工程招投标范围及限额标准

由村(社区)组织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事一议”等财政奖补项目、办公设备购置及安装项目及其他项目;工程项目预算价在30000元以上(含30000元)、30万元以下的,进入乡镇招投标管理中心交易;

(三)村(居)集体商品劳务采购范围及限额标准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需工程材料、机电设备、办公家具及办公消耗用品、定点文印、车辆维修、各类生产、生活服务项目及其它;凡采购标的额在3000元以上(含3000元)、3万元以下的,进入乡镇招投标管理中心交易;

(四)低于本《办法》规定限额的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产权交易、建设工程和商品劳务采购项目,由村(社区)按照依法依规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村(社区)监督委监督下,自行组织交易。高于本《办法》规定限额的项目,须通过镇招投标管理中心报县招投标中心组织实施。

二、交易程序

(一)集体产权交易

1、村(社区)填写申请表,应附材料:交易项目权属证明、交易初步方案(、村民代表民主决议记录及公示图片;

2、中心项目登记,与村(社区)签订委托协议;

3、中心组织专家评估,确定评估价;

4、招标公告;

5、意向受让方登记;

6、组织招投标;

7、中标通知、公告,签订合同。

(二)工程招投标

1、村(社区)填写申请表,应附材料:交易初步方案(经乡中心评审并附意见,)、村民代表民主决议记录及公示图片;

2、中心项目登记,与村(社区)签订委托协议;

3、中心组织专家评估,确定评估价及招投标方式;

4、招标公告;

5、投标人报名登记;

6、投标人资格审查;

7、组织招投标;

8、中标通知、公告并公示(附图片),签订合同。

(三)采购项目

1、村(社区)填写申请表,应附材料:交易初步方案(经乡中心评审并附意见、村民代表民主决议记录及公示图片;

2、中心项目登记,与村(社区)签订委托协议;

3、中心组织专家评估,确定采购价及招标方式;

4、招标公告;

6、投标人资格审查;

7、组织招投标;

8、中标通知、公告并公示,签订合同。

三、有关要求

产权交易篇7

企业名称 (盖章)

企业类型

法定代表

电 话

注册资本

注 册 地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传 真

邮 编

联系地址

转让要求

转让标的概况

------------------------------------------------------------------

如转让方为自然人,请填写此表:

转让方概况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证件类型

证件号码

联系电话

邮 编

联系地址

e-mail

转让要求

年 月 日

------------------------------------------------------------------(产权交易转让合同样本)

申请书所需附件(交易所特别规定的除外):

产权交易篇8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单位制度形式可定义为由行政部门领导,从事具体物质生产的,为国家直接创造利润和积累资金的独立机构。国有企业单位有两大特征:行政隶属关系和多功能特点。行政隶属关系反映的是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而多功能特点则表明国有企业并非以创造利润和积累资金为唯一的或主要的功能,还有其他的功能如政治功能、单位福利、社会保障功能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由政府代表国家执行财产所有权,因此国有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权利依附于国家政权或行政权力,所拥有资产是不能交易的。政府采用“关、停、并、转”的行政性手段来调整国有企业的资产边界。企业无法通过市场(实际上也没有)调整国有企业的资产边界来改善企业效率。不仅国有企业的资产不能交易,劳动力也是不能自由流动。在计划体制下个人自由无法同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必然要由政府的劳动部门按计划分配来实现国有企业就业。从历史上看,计划经济国家面临着优先发展重工业赶超发达国家经济的任务。国家把最重要的资源(资金、人力、技术、装备等)投向国有大中型企业,人为地压低资本、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以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作为压低工资水平的补偿,国家还会给予工人较高的福利待遇,形成 “国有企业办社会”。从国家角度看,运用补贴企业的方式来替代直接办社会,有助于短期内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从企业角度看,内部生产福利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要低于从外部交换获取。这样看来企业资产并非全部是“生产性资产”,有一部分是“非生产性资产”,主要是对应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金积累性质的那部分资产。因此国有企业不是交易成本的节约而是社会成本的节约。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使过去的单位保障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改革的目标是要把国有企业的多功能改造为只负担经济职能的企业组织,这就迫使企业尽快地剥离其原先承担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单位保障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竞争和劳动力流动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化的保障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职工所需的资源来自市场化程度有一定提高,单位福利资源因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有所不同,但是社会保障资源的重要性急剧上升,主要集中在住房、养老退休、医疗保险这三项上。面对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风险,人们开始意识到,尽管国有企业提供的社会保障资源不是最好的,但却是维持生活的最基本保障。直到今日,职工仍然对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国有企业存在三种理主体:政府理性、经营者(国企单位领导)理性和职工理性。这三种理选择,既可能一致,也会可能冲突,彼此之间协调后果决定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国企改革20多年,仍然没有成为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经营主体,企业经营也仅局限于产品经营这一层次,难以通过资本运营使国有资本向管理和效益好的企业流动。关闭破产政策的实施,虽然推动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但主要是一种行政性的手段。通过中介机构的资产评估虽然可以为国有资本流动大体上确定一个基本参考价值,但为了寻找合适的买方和适当价格转让国有资本,需要建立国有资本流动的平台,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科斯指出:清楚界定的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产权是否清晰,在交易中看得最清楚。传统政治经济学从所有制的角度来诠释“国有”,强调的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关系――没有剥削,所以是全民所有。但是全民拥有生产资料使得这种产权不可能成为个别社会成员发生经济交往的一般依据。为了解决经济过程中的授权基础,国家的政治权力以所有者身份合法地系统地全面延伸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必然要通过行政权力隶属界定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对地位,解决财产支配权的来源问题。我国行政权力隶属关系有两个特点:多层次性和扩展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每一个省都大致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因此不可避免地设计多级管理层次。同时由于国家具有社会的正式代表和生产资料的主要所有者的双重职能,行政权力向经济领域的扩展就成为必然结果。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化交易的困难实质是行政隶属关系与市场契约关系之间的矛盾。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两种情况

国有资产流失应区分为两种情况:交易性流失和体制性流失。交易性流失一般是通过不合法的途径流向了不该得到权益的个人,而体制性流失不一定是流向个人,仅仅是因为这个国有产权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就会造成流失。如经营管理不善,企业连年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些地方由于“区域利益”和“部门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等。在目前官方公布的2.4万亿坏账中,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欠下的,这是最大一项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体制性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放权让利过程中企业经营者获得剩余控制权,但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企业高层领导的经营决策权、财产支配权、行政管理权监督不力,特别是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后,对“一把手”的权力缺乏严格监督,从而导致其利用所掌握的国有资产为个人谋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在于财产权利的逐步私人化和财产责任的公开化,企业经营者享有支配财产的权力却不用承担资产损失的责任。以国有资产流失为理由来终止国企产权改革是错误的,回避产权改革,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结果可能形成国有资产随时间的推移贬值的体制性流失。国有企业产权进入市场交易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权关系清晰化、产权主体多元化、单一产权企业股份化的过程。

三、如何防止交易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防止产权交易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不能靠抑制交易行为本身。一方面要积极地完善相应的产权交易制度,关键在于将协议转让方式转化为“市场规范定价”。另一方面改革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选择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退出、从中小型企业退出和从所保留的大型企业退出部分资本,进而形成企业的多元利益机制,实际上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其管理的对象是以各种形态存在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国有资本,其对企业而言已不是指令的管理者,而是企业资本的所有者(股东),是一种行政权力淡化的经济利益关系,形成一种政府管理者――国有资本――企业的间接控制模式。

现阶段产权交易中,国有企业产权的市场结构具有非常突出的买方市场特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相当多国有企业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求重组,尤其是一些历史负债或经营效益不好的企业,对其无效资产进行重组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交易的国有企业产权大都仍处于实物形态,其流动性和变现能力都很低。在这个市场上买方是价格的决定者,卖方则成为价格的接受者。改变买方市场特征应靠推广先进的产权交易竞价方法,思路是充分发现买主和有效挑起竞争。竞价方式是相对于协议转让的方式而言的,主要是拍卖和招投标。通过更充分的信息和引导有效的竞争,能够降低竞价的成本。

首先,应当改革交易次序和扩大交易范围,借助机构网站、合作机构、投资机构、专题推介、投资展会等信息披露形式,大量征集买家,才能有效改变买方市场特征,充分发挥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改革交易次序是指改变以往先确定交易方式,再进行公开交易的模式,而改为先征集潜在受让人,再根据征集的结果确定交易方式的模式。因为,如果在征集潜在受让方之前就确定交易方式,由于无法确定参加交易的竞买人有多少,很有可能出现社会无人报名竞买或者报名人数达不到法定标准的局面,这样容易直接导致交易的失败。经公开征集产生两个以上受让方时,根据转让标的的具体情况采取拍卖或者招投标方式组织实施产权交易。目的是消除产权转让信息尚未披露或者公开披露尚未充分的情况下就盲目确定交易方式所带来的交易风险。

其次,相对于协议转让方式而言,市场交易方式在国有资产定价方面具有成本优势。扩大交易范围是指企业产权向全社会所有买方开放。南方地区由于民营经济发达,国有经济成分退出已基本完成,产权交易的主体多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并购和扩张方面有较大的需求。在产权市场上,可以把“北方”看作是一个供给者,“南方”是一个需求者,需要一个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大市场。据估计,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采用公开拍卖形式出售的国有资产价格一般比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价格高出10%左右,而采用私下交易方式出售国有资产的价格一般比评估价格低30%左右。

第三,消除产权评估的错估倾向和政府直接干预成交价格的影响。国有企业产权评估存在高估和低估两种倾向。企业资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产权交易中对最能说明企业整体价值的收益法,采用不多,只片面强调成本法,即有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或市值进行简单叠加,然后减去企业负债,认为评估价格理所当然应该是成交价格,很容易高估产权交易的价格。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议,其实还涉及到对国有资产质量的判断以及对改制成本的支付问题。许多国有企业在账面上有几亿的国有资产,可能几千万就卖掉了,如果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可能就会认为这是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其实,那几个亿的国有资产有可能许多是几年都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或者是在仓库里放了几年的存货,是大量的不良、不实资产,而国企目前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不能及时处理这些烂账,所以在改制时国资大量“缩水”是完全正常的。另一方面,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没有进行有效评估,无法与国有产权一起整体出售,又容易低估产权交易的价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相当多国有企业中,土地资产是最大的资产,应根据企业改革的不同形式和具体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类型,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保留划拨等多种形式处理土地资产,鼓励企业以货币、资本、股本等多种形态综合实现土地资产价值。

第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不仅涉及到“国有资本产权”,而且涉及到“劳动力产权”。国企改革要有两个置换,一个是“产权”的置换,要通过企业改制解除“国家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另一个是“身份”的置换,进行职工身份转换解除“企业对职工的无限责任”。职工作为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承担者,他们的安置已经成为国有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焦点,甚至成为替代价格。国有企业职工转换身份时,国家应当从企业国有资产的积累划分出“非生产性资产”,将国有企业职工在为国有企业服务时理应得到的资本收益,作为转换身份的补偿,以定量的方式转化为货币计入职工个人名下,成为职工安置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所谓的理顺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社保并轨的费用、偿还对职工的各种债务如拖欠的工资和福利费用及集资款等,这些属于正常的改革成本,不能等同于国有资产流失。

产权交易篇9

第一条(目的)

为了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促进产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国有、集体产权和其他产权的有序流转,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在本市产权交易市场从事产权交易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含义)

本办法所称的产权,是指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利。

本办法所称的产权交易,是指产权主体将合法拥有的产权,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实行有偿转让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的产权交易市场,是指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产权交易场所。

第四条(原则)

在产权交易市场从事产权交易,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进场交易)

本市所辖国有、集体产权的交易,应当在产权交易市场进行。

中央企业国有产权和其他产权,可以进入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

在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产权交易,不受地区、行业、出资或者隶属关系的限制。

第六条(管理部门)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负责本市产权交易市场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市产权交易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产管办)是本市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管机构,负责拟订产权交易市场的政策、规划和管理制度,监督产权交易市场的业务活动和中介机构活动,查处违规行为,指导产权交易中介行业协会工作。

本市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市国资委和市产管办做好产权交易市场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产权交易市场

第七条(性质)

产权交易市场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法人。

第八条(章程)

产权交易市场应当制定章程,规定其组织架构、会员管理和机构运作等事宜。

章程的制定和修改,应当听取市产管办意见,并报市国资委批准。

第九条(交易规则)

产权交易市场应当根据经市国资委批准的管理制度和章程,依法制定相关交易规则,并报市产管办审核。

第十条(服务功能)

产权交易市场应当为产权交易提供场所、设施和信息等服务。

产权交易市场应当建立产权交易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可供上网查询的信息网站和数据库系统,及时提权交易的信息、管理制度、交易规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规定。

产权交易市场建立的产权交易信息网络平台,应当与国资、工商等有关权证变更登记管理部门实现网络互联或者信息交换。

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为产权交易提供价款结算服务。

第十一条(会员)

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从事产权交易活动的中介机构,承诺遵守产权交易市场章程,书面申请并经产权交易市场认可,可以成为产权交易市场会员。

产权交易市场应当将会员情况向市产管办备案。

第三章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活动

第十二条(委托)

进入产权交易市场从事产权交易活动的出让方、受让方可以委托产权交易市场的会员进行产权交易活动,并签订委托合同。

第十三条(出让方提交的材料)

出让产权的,应当向产权交易市场提供下列材料:

(一)出让方的有效资格证明;

(二)出让方产权权属的有效证明;

(三)准予产权出让的证明;

(四)出让标的的基本情况;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国有、集体企业出让整体产权,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经出让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出让方提交委托交易方案时,应当出具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的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受让方提交的材料)

受让产权的,应当向产权交易市场提交下列材料:

(一)受让方的有效资格证明;

(二)受让方的资信证明;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核实和审查)

接受委托的会员应当对委托方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核实;产权交易市场应当对产权交易主体资格和交易条件进行审查。

出让方、受让方对其提供的产权交易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

第十六条(信息)

产权交易市场实行产权交易信息挂牌制度。

产权交易市场对提供的产权交易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在约定的期限内,通过产权交易市场信息网络平台,还可以同时通过媒体或者采用推介会等形式,对外公布。

第十七条(信息的反馈)

产权交易信息挂牌后,产权交易市场应当及时整理反馈的转让和受让意向信息,并做好转让和受让申请登记。

第十八条(国有产权的出让价格)

国有产权出让价格,应当以评估结果作为主要依据,同时充分利用产权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兼顾产权交易市场的供求状况、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职工安置、引进先进技术等综合性因素予以确定。

国有产权出让价格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国资委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交易方式)

产权交易可以采取协议转让、拍卖、招标、竞价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产权交易信息挂牌后,只有一个受让意向人的,可以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有两个以上受让意向人的,出让方可以与产权交易市场协商,根据产权交易标的的具体情况采取拍卖、招标或者竞价方式确定受让人和受让价格。

第二十条(合同签订及内容)

出让方和受让方达成成交意向后,应当签订产权交易合同,并签字、盖章。产权交易合同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出让方和受让方的名称、住所;

(二)转让标的;

(三)成交方式;

(四)转让价格及价款支付时间和方式;

(五)转让标的涉及的债权、债务的处理方案;

(六)产权交割事项;

(七)违约责任;

(八)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九)出让方和受让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除前款合同内容外,国有、集体企业产权交易合同还应当包括职工(含离退休职工)安置方案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产权交易凭证)

产权交易市场应当对在产权交易市场交易的产权交易合同进行核实,符合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出具产权交易凭证。

第二十二条(权证变更)

在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产权交易的出让方或者受让方,凭产权交易市场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和产权交易合同到国资、工商、房地产、外资、税务、公安等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权证变更手续。

各有关部门应当依据产权交易市场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和产权交易合同文本,在收到变更申请的15个工作日内,作出权证变更的决定。

第二十三条(明示收费价格)

产权交易市场办理产权交易的收费标准,应当在产权交易市场予以公示。

第二十四条(产权交易的中止和终止)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出让方、受让方或者第三方向产权交易市场提出申请,可以中止交易:

(一)对出让的产权有争议且尚未解决的;

(二)因不可抗力致使产权交易活动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和程序进行的。

出现前款第(一)项或者第(二)项情况,致使产权交易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应当终止交易。

第二十五条(报告)

产权交易市场应当定期向市国资委和市产管办报告产权交易情况。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发现国有产权有异常事项的,应当及时报告市国资委;有重大的产权交易事项,应当及时报告市产管办。

第二十六条(禁止行为)

凡权属关系不清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产权,不得进入产权交易市场交易。

产权交易市场不得直接或者变相进行产权中介活动。

会员不得在同一宗产权交易中,同时接受出让方和受让方的委托,或者采取胁迫、欺诈、贿赂、恶意串通等手段进行产权交易。

第四章争议处理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争议处理)

产权交易双方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发生纠纷,可以向产权交易市场或者市产管办申请调解;也可以依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二十八条(对违规出具产权交易凭证的处理)

市产管办对产权交易市场违反规定的产权交易,经立案调查并确认的,可以责令产权交易市场撤销违反规定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

撤销产权交易凭证致使产权交易无效且造成损失的,由违反规定的产权交易市场、出让方、受让方或者会员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规从事国有、集体产权交易的处理)

国有、集体产权在产权交易市场外交易的,由市国资委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条(责任追究和处理)

产权交易市场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由市产管办责令改正;情节严重,造成国有、集体资产流失或者给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承担民事责任外,由市国资委等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外资购并)

外资在产权交易市场购并产权的,还应当符合国家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要求,并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办理手续。

第三十二条(股权托管和受让)

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进行转让的,经国有资产出资人同意,应当由产权交易市场托管。

产权交易篇10

一、准确界定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期间损益的必要性

(一)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程序复杂,交易期间较长,产权交易期间损益数额较大。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需经过可行性研究、企业内部决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清产核资和审计、评估、委托产权交易机构进行产权转让公告并进行交易等必经程序,本身即需要较长的期间。而在实践中,出让方还需要征集意向受让方并考查受让方是否具备受让条件;在无法征集到意向受让方时,还要重新调整交易条件,其中,实际交易价格低于市场交易价格的90%时,还要获得相关产权转让机关的同意;在有多个意向受让方时,还要根据转让标的的具体情况采取拍卖或者招标方式进行交易;交易双方成交后,还要办理产权交割的手续等。复杂的程序,使得产权交易期间动辄超过半年甚至一年,已经成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常态。而在较长的交易期间,企业的资产在不断地变化,日积月累,必然发生较大数额的损益。

(二)准确界定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期间损益是交易双方基于公平原则的合理要求。《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在清产核资和审计的基础上,转让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报告经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确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因此,交易双方在产权交易合同中确定的交易价格,是根据企业资产评估基准日企业净资产评估值确定的。交易期间,如果企业实现了较大数额的收益,转让方必然要求受让方增加支付转让价款或者在产权交割前分配其应得利益,否则,将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果企业发生了较大数额的亏损,受让方则必然要求减少转让价款或者由转让方予以弥补,否则,对受让方不公。总之,交易期间,交易双方要求对交易期间的损益做出明确界定,不仅合理合法,也十分必要。

二、实践中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期间损益的界定方式及缺陷

(一)由产权交易机构提供制式合同,但对产权交易期间损益的归属及界定方式未作任何约定。以天津市产权交易中心提供的产权交易合同文本为例,该合同文本中并未对企业产权交易期间损益的归属及界定方式作任何约定。此种交易方式较为普遍,但对交易双方没有任何指导或约束意义,也不利于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明确。

(二)由产权交易机构提供制式合同,由交易双方自行约定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期间损益的归属方式,但未约定产权交易期间损益的界定方式。以上海市产权交易中心提供的产权交易合同文本为例,该合同第8.3条规定:“在交易基准日至产权持有主体完成权利交接期间,与产权交易标的相关的盈利或亏损由 双方享有和承担”。该合同文本提示交易双方应对交易期间损益的归属做出约定,但仍未对如何界定交易期间的损益做出约定或提示。

(三)由产权交易机构提供制式合同,明确约定企业产权交易期间的损益由出让人享有或承担,但未约定产权交易期间损益的界定方式。以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提供的产权交易合同文本为例,该合同文本从公平原则出发,明确约定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期间的损益由出让人承担或享有,但对损益的界定方式仍没有任何规定,难以有效避免交易双方争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