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2:06:38

产权市场

产权市场范文篇1

产权市场的这种功用也扩大到了金融行业。20**年8月18日,由北京产权交易所的前身——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设立的“中国金融资产超市”开市,标志着中国产权市场踏出了金融资产交易业务的第一步。此后,产权市场在处置不良金融资产方面的优越性逐步得到体现,各大资产管理公司渐次加盟“金融超市”,全国各地产权交易机构也纷纷加入到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的队伍中来。中国产权市场逐渐成为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一个重要平台。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完善,产权市场逐渐成长、成熟。与此同时,金融类企业国有产权的最大股东,财政部也在关注着这个市场的发展,希望能找到一个能促进金融国有产权有效流转的平台。20**年7月9日,财政部颁布新修订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针对不良资产的商业化处置做出严格规范,强调公开竞价的方式,并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出售股权资产必须“进场(即产权交易所)交易”。10月28日,《企业国有资产法》通过,为金融国资的进场提供了法律依据。

进入20**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与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股市下跌与流动性过剩等棘手问题,这无疑会影响到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格局:政府的货币紧缩政策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多;股市下跌则可能使非上市的金融企业股权也出现价格走低的局面等。中国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金融行业在变化的环境中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国内的不良金融资产市场供需状况如何?投资人如何去看待市场中挂牌的各类金融产权?产权市场中各类金融资产的交易状况怎样?未来趋势又如何?

正是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国产权市场创新联盟专门成立了“中国产权市场金融资产交易年度报告”课题小组,进行广泛深入的专项课题研究。课题小组设计了专门针对产权交易机构、市场投资人、中介机构等的调查问卷,将市场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构成了报告的信息基础,并务求在数据与逻辑分析方面的客观准确。

一、不良资产篇

由于拥有功能强大的交易系统平台,能够聚拢各类市场投资人资源,同时具有规避道德风险、节省时间成本、减少处置成本等特点,产权市场逐渐发展成为包括AMC在内的各类金融资产持有人青睐的资产转让平台。

统计显示,20**年,产权市场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总计挂牌金额达6,188,292.62万元,实现成交金额814,157.**万元。经产权市场处置的不良金融资产19%的项目实现了竞价,平均溢价率超过100%。

但经过近几年的大批量打包处置,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存量大幅减少,部分资产管理公司的地方办事处已经没有资产可以出售,因此,20**年资产管理公司投放到市场上的不良资产无论从数量到质量上都较往年有所下降。此外,经济增速降低,信贷紧缩,股市低迷等等因素亦对未来不良金融资产交易构成大量不确定性因素。

买方分析

从近年的交易情况看,在产权市场这个平台上,不良金融资产的投资人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机构以及其他投资基金等四大类。

近几年,受益于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的实力大大提高,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更是在众多市场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实力的提升,国有企业逐渐取代其他类型企业,成为不良金融资产二级市场和金融股权交易的主要投资人。

国内的不良金融资产二级市场中,国有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目前的比例大约占市场总量40%以上。从收购偏好上看,国有企业倾向于从市场中回购本企业或关联企业在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此外国企也会投资一些与自身业务相关或前途看好的其他领域资产。

从市场发展上看,国有企业短期内在市场中的地位不容撼动,它们仍将是不良金融资产的主力收购者。

民营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金融资产市场上活跃的投资者,二级市场中民企购买不良金融资产所占比例约为20%-30%。

民营企业在金融资产投资中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他们比国有企业更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性,比外资更了解中国的市场游戏规则,因而在市场中具备很强的生存能力。民营企业对金融资产的出售价格最为关注,倾向于以购买质量较好、规模较小的资产包或股权。预计未来几年内,民企仍将是金融资产市场的先锋。

外资企业是本世纪初的几年中不良资产的主要购买人,后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外企在市场中的活跃度逐渐下降,其市场地位被国企所取代。目前外资在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投资规模中大约占比10%-20%左右。在金融资产交易中,由于受到一定的政策和法律限制,外资虽然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实际交易情况不是很活跃。

鉴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投资中国金融资产市场的热情依旧存在,预计今后几年内,外资对不良资产的收购热情会继续保持。

投资基金多为一些专业的金融资产处置公司,公司设立多以不良资产经营为目的,目前在二级市场中的投资规模约占市场总额的20%。从中外投资基金对比上看,外资成立的基金公司由于具备专业人才力量,市场运作相对较好;本土基金公司实力则相对较差。随着本土公司的逐步成长和市场的逐渐规范,预计本土基金未来在市场中的潜力会进一步得到释放。

来自产权交易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不良金融资产的买方41.19%是国有企业,37.22%是民营企业,6.23%是外资机构,15.36%是其他中介机构。

显然,排除国有企业的独有优势外,民营企业在产权市场中表现了更高的对不良金融资产的投资愿望和实力。这表明了一种趋势,在不良金融资产的处置中,由国外大投行、基金等寡头垄断的市场正向更为多元化的竞争转变。

投资倾向

在对不良金融资产投资人的调查中,41.13%的投资人表示更倾向于购买打包资产,而58.87%的投资人表示更倾向于购买分拆资产。这可以说明,随着不良金融资产投资人中的民营企业逐渐增多,他们更倾向于投资一些标的更明晰、金额偏小的不良资产拆分包。

不同的投资者对不良金融资产的投资有着不同的倾向,出售、重组或追偿都是可能的投资倾向。在对不良金融资产投资人的调查中,只有18.75%的投资人表示在收购不良金融资产后会选择“择机出售”,而56.25%的投资人表示会对资产进行“重组”,22.13%的投资人表示会进行追偿。可以看出,产权市场中的不良金融资产投资人更希望借助不良金融资产的收购实现市场、业务的重组整合,并带来新的产业链拓展机遇。

在“对哪个行业的不良金融资产最有兴趣”的问题中,46.15%的投资人选择了“房地产”,15.38%的投资人选择了“银行”,7.69%的投资人选择了“信托”,7.69%的投资人选择了“冶金”,7.69%的投资人选择了“能源”,7.69%的投资人选择了“快速消费品”,7.69%的投资人选择了“建筑业”。可以看出,20**-20**年投资人对房地产业的投资兴趣更大,表现出了更强的信心。

投资预期

调查显示,投资机构对今年及明年的不良资产投资市场保持了谨慎乐观的情绪,23.**%的投资机构表示今、明两年将增加不良资产的投资预算、53.85%表示持平,15.38%表示将会减少。

69.23%投资机构认为**年不良资产的估值因次贷危机的影响而下降,投资机会将会大于**年。受访投资机构的年平均收益率预期为27.**%,建筑业、房地产业依然是投资机构最青睐的行业。受访机构大部分希望收购不良资产后对其进行重组。

此外,在今年的不良资产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投资主体——信托。中信信托6月发行了中信融金1号不良资产收购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所募集资金用于不良资产收购,闲置资金可用于低风险投资,发行规模6亿元人民币。这说明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不良金融资产由一开始的外资机构凭借庞大的资金实力垄断经营,逐渐过渡为一种常规的投资品种,这也意味着不良资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调查中,几乎所有投资机构都认为,今年收购不良资产的主要风险在于宏观调控带来的政策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受访者也都表示,将根据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相关政策审慎操作,选择非周期性行业,或者长短投资结合以规避投资风险。

卖方分析

在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收购不良资产的步伐正在放缓,今年数额最大的一笔是4月份光大银行剥离了142亿不良资产,共25个资产包,其中长城公司成交了10个,信达公司成交了8个,东方公司成交了7个。20**年6月,农行首次披露其不良贷款余额为8179.73亿元。这将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最后一块大蛋糕。但是,农行的不良资产中有3000亿元是历史形成的政策性不良资产,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信用贷款,不能回收的可能性极高,此外,农行的不良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分布在县以下区域,回收的实际难度较高。

目前国内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不良资产的剥离并实现了上市,农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之后,将不再有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剥离,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带来的不良资产供应量有限,亦不构成对市场的冲击,不良资产市场的供应量将持续减少,最终将保持稳定,并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变化。

综合来看,资产管理公司在一级市场中参与不良贷款收购会日趋谨慎:四大公司均正值转型阶段,收购不良贷款已非它们的首要政治任务,“效益最大化”才是公司需要面对的首要目标,且各家企业涉足其他金融业务又占用了大量资金,故而AMC在选购银行不良贷款时,眼光会更加挑剔。

在不良资产的一级市场中,商业银行的交易对象只有AMC,资源被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垄断。因此,要真正体现出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处置”效果,就需要在不良资产的二级市场中选择一种公开、非定向的交易方式,使它的交易对象能够覆盖所有的市场投资人。产权市场无疑具备这样的特点和优势。

对产权交易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产权交易机构所处置的不良资产主要来自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还有一部分来自于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

二、金融股权篇

20**年之前,全国产权市场中开展金融股权交易的产权交易机构有10家左右,仅北京产权交易所一家就占了交易总量的60%以上,挂牌项目数超过其他各家交易机构的总和。扣除北京产权交易所的项目,从2005年开始,其他交易机构平均每年仅挂牌一宗金融股权项目。从20**年开始,实现金融股权交易的产权交易机构大幅增加,目前有超过20家机构出现过成功的金融股权交易情况。挂牌项目数和金额也大幅提高。调查显示,20**年产权市场实现金融股权交易64宗,合计成交金额49.68亿元,相较挂牌价的增值率为19.29%。

总体来看,在已经开展金融股权交易业务的产权交易机构中,近3年金融股权交易挂牌数目虽然呈上升趋势,但还不是很多,这侧面反映了金融股权交易在产权市场起步较晚。但从成交情况看,金融股权交易也呈现出从协议转让转向利用市场机制竞价增值的趋势,调查数据中,资产溢价率最高的达到119.62%。

随着股票市场估值水平的下降,20**年以来,以券商股为代表的金融类企业股权在产权市场上出现大面积的流拍现象,这也体现出证券市场与产权市场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证券市场估值水平的下降比较明显地在产权市场反映出来。

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观望情绪,而不少金融股权存在的上市预期不明确、限售周期过长的问题也让投资者望而却步。随着估值水平的下降,金融股权持有者变现的欲望正在逐渐减退,预计下半年金融企业股权供应量将少于上半年。

尽管由于市场估值的下降,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善,有61.54%的受访投资机构认为今年的投资机会大于往年,但仅有15.38%的投资者表示未来一年将增加金融股权投资预算,这体现出对市场前景的谨慎态度。

银行、券商两类金融企业股权依然最受投资者青睐。投资机构对于金融企业股权的年平均投资收益预期为22.27%,低于往年水平。

市场供应

股票市场对金融资产交易的影响

调查显示,尽管市场形势比较严峻,但是长期来看,中小型商业银行、券商、基金的潜在的上市预期将保证产权市场金融股权交易的持续活跃。继去年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上市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上海银行、大连银行等40家以上的城商行提出了上市的战略发展规划。这些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往往股东背景复杂,既有当地政府、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又有大量员工持股,在上市之前,将出现一定规模的股权调整,这为新进入的投资者提供了绝佳的整合机会。91.67%的投资者认为未来进入产权市场的金融类股权将持续增多。

但调查过程中亦有投资者表示,由于优质企业的稀缺性,金融企业股权投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

国资委3号令对国有金融资产的进场要求

国务院国资委20**年3月出台的“3号令”明确要求企业转让国有资产必须进入产权市场交易,这其中的“国有资产”中就包括企业持有的国有金融产权。

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国有资产超过10万亿元,其中拥有的金融国资粗略估算在1万亿元左右。近年来,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国企在此轮经济上涨周期中,普遍取得了快速发展,企业效益大幅度增加。在此基础上,中央企业频频对外发起并购以扩充自身实力,其中对金融产权的投资是国企并购的主要方向之一。许多央企涉足金融产业,摇身变成“金融控股集团”。

国有企业投资金融产业,许多都是基于财务投资而非战略投资的角度介入,一旦所投金融产权价值增值较高,就会出让套现,获取巨额盈利。随着目前国企尤其是央企投资金融业的增多,国有金融资产的市场规模愈发庞大,这同时也意味着今后在产权市场中挂牌的国有金融产权潜在规模越来越大。

此外,从20**年开始,金融领域的央企整合步伐在悄悄提速。20**年至20**年上半年各家产权交易机构的挂牌情况反映,央企在金融领域的资产重组行动规模大、过程复杂,且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一方面,由于金融业不属于大部分央企的主业范围,在国资委“有进有退、做大做强”的要求下,这些央企正在加快对旗下资产的整合与重组,专攻主业,剥离辅业资产。另一方面,央企多数是待售企业的小股东,不具备对标的企业的控制权,因此,抛售所持金融资产,对转让方和标的企业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企业国有资产法》对产权市场法律地位的明确

20**年10月28日,《企业国有资产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将于明年5月1日正式施行。《企业国资法》明确规定国有资产转让应当在产权交易所公开进行,这也是我国首次从法律的高度肯定产权交易机构的地位,为金融国资的进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可以预见,产权市场中的金融资产交易业务会依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的相关规定实现相当的增长,这也对产权市场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政部将要出台的法规对产权市场的影响

财政部是中国国有金融类企业的最大股东,管理着包括三大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三大保险公司以及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大型金融集团在内的规模超十万亿的金融国资。

目前,财政部已先后《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0**年7月9日,财政部颁布新修订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针对不良资产的商业化处置做出严格规范,强调公开竞价的方式,并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出售股权资产必须“进场(即产权交易所)交易”。即“除特定情形,国务院批准的债转股项目股权资产及评估价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其他非上市公司股权资产进行转让时,均应在依法设立的省级以上产权交易市场公开进行。”而《金融类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也已在去年下发,正式法规很可能将在明年正式出台。

法规将要求财政部所属的金融国资转让都必须进入指定交易场所,目前财政部相关主管司局已对产权市场进行了长期跟踪,产权市场将成为金融国资交易的阳光平台。

宏观经济环境对市场供给的影响

随着经济调整与市场投资降温,央企利润增速普遍出现下降,市场出现了央企抛售金融产权以回收投资的情况。自20**年下半年以来,已有为数众多的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公开转让各类金融产权,其中尤以转让证券公司股权项目为最。

鉴于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具备融资功能,在信贷紧缩的宏观环境下,央企所持的银行与信托类金融产权都属稀缺资源,预计将会得到保留,但信托公司代持的金融股权有可能得到释放;地方商业银行由于改制上市的需求,引进战略股东的意愿在未来几年将有所增大,预计多将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

证券行业由于受股市影响较大,在央企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证券类产权将成为央企减持的主要对象,但由于证券市场尚未回暖,市场对证券类产权的投资热情并不高,因而市场成交价格不会太高。

当然,金融行业牵涉到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因此,涉及到金融企业的资产转让很可能面临更多的约束条件,监管也更为严厉。比如说,意向受让方可能被要求财务状况良好甚至连续3年盈利,并符合央行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规定。这无疑将加大金融领域资产转让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市场需求及预期

金融股权交易主要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信托等金融企业。在调查中发现,投资人表现出了对各类金融股权的非偏好性,所有的被调查者在“偏向哪一类金融企业股权”的问题中,均选择了所有的选项。

根据调查,38.46%的受访投资机构表示,投资金融企业股权是希望长期持有,而最终目的是寻求控股权。对于产业投资者而言,参股规模较小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收购重点城市的城商行,不仅可以获得全国性资格牌照和全国网络资源,而且还可以在重点城市取得区域优势。

根据调查,76.92%的受访者倾向于采用协议转让的方法购买资产,仅有23.**%的受访者倾向于公开竞价方式。这说明采用协议转让方式更有助于投资者以较低价格收购资产。而100%的出售方,希望竞价产生买主,以获取较高的转让收益。

产权交易机构均认为,影响金融资产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是通货膨胀和次贷危机。另外,今年A股市场由牛转熊,也有机构认为股市下跌是影响金融资产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机构对于今年金融资产市场的运行态势存在较大分歧,其中判断偏冷和偏热的各占40%,20%认为不好判断。20**年上半年金融产权的市场供给有所放大,且转让价格逐渐走低,但由于未来经济形势尚不明朗,许多市场投资人对投资金融产权持观望态度;此外,由于股市具有的“风向标”效应,投资者同时也降低了对非上市金融产权的投资热情。

尽管外部环境并不容乐观,产权交易机构对于进入产权市场的金融资产却多持乐观态度。仅有一家认为持平,其余均认为将增加。与此对应,各家机构的金融资产交易量均呈平稳上升态势。这也意味着,尽管受到国际金融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影响,但随着产权市场对于资本流动增值的作用,其对于金融资产进场交易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产权市场范文篇2

全国政协委员、神州数码董事长郭为建议:成立产业银行,以解决IT行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郭为在提案中写道,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事实,作为IT公司的主要资产是人、知识产权,固定资产很少,所以更难获得银行的贷款。郭为建议解决IT行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提案的原因是,神州数码的经销商网络有数万家,他们均属于中小企业;且经过几年的实践,神州数码已经找到了一条监控经销商经营风险,进而降低银行坏账风险的方法。以产业与金融结合为出发点,建立基于行业的、由政府支持的商业化运营法人主体,创建产业银行,打通社会资金流通渠道;实现核心企业与金融体系的战略性合作,是解决IT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另一个思路。无论搭建产业银行平台,还是采用银企战略合作方式,都必须在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三方达成共识。只有确立一个明确的责任主体,搭建一个新型的商业运行模式,找到一个有效的风险共担机制,在金融监管体制取得突破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三方优势,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才能真正破解IT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谢卫说:融资问题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面对的突出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建议:一是鼓励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二是鼓励中小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获得融资;三是探索以“订单担保”“供应链担保”等方式为主的全新授信模式,使处于大中型企业供应链条之上的中小企业有可能分享大中型企业的信用支持;四是引导各类信贷资金和风投资金以及理财产品投入中小企业;五是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六是对一些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成长性较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植,可以尝试提供政府补贴,或以政府信用提供担保。

民建中央提交《关于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走出金融危机困境的提案》的建议指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来自生产成本升高、融资困难加剧、外贸出口受阻等三个方面。其中,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只有10%左右,中小企业发达的广东有95%以上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对此,我国在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与措施中,应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走出困境。而“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相关政策,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产权交易渠道以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民间或海外资金”成为该项提案的解决措施之一。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指出: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一是将发展创意产业列入国家创新计划;二是尽快成立全国性创意产业协会,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协助政府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三是制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促进建立投融资与风险分担的机制,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作,加强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中星微电子董事局主席邓中翰将在**提交议案:分别为建议制定《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法》及《中国人民共和国技术创新法》。他认为,目前我国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方面的条例和法规缺乏系统性,在法律效力和立法层次上均处于较低水平,无法为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基于这一现状,建议尽快制订《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法》,为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法律保障。这一法律的制定,将极大鼓舞集成电路行业以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另外,我国正致力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但是我们还没有一整套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企业和政府在应对自主创新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时,也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基于这一现状,建议尽快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创新法》,为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创造出必要而规范的环境条件,依法保障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这一法律的制定,对我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陈清华提出:为如圆明园“兽首”这样的国宝不再流失海外,应修改《文物法》,建立国家文物产权交易所,利用市场手段找到散落民间的文物。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文物,还将启动除股市、房市以外的第三大投资市场:文物艺术品。这对拉动内需将产生深远影响。

他建议,修改现行《文物法》限制文物交易的条款,同时颁布特赦令。只要按特赦令的要求,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进行产权登记的将作为主动献宝处理,并进入国家指定的产权交易所进行市场定价后交易。成交后,献宝者可以获得成交价的50%奖励。而对于拒不执行者,国家将加大处罚力度并保留追溯权。这样一来,文物的产权还是归属国家,但却通过市场的手段将文物的去向、归属弄得一清二楚。

点评

产权市场范文篇3

文化产权是产权理论研究的新内容,国外早期研究集中在文化产权的定义上,认为文化产权就是原住民群体拥有的以传统知识或以民俗形式存在的文化资产(SebastianLechner,2008)。后期的相关文献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交易定价的模式,如YairTauman,Ming-HungWeng(2012)的研究发现,通过将专利产权转让给现任公司,现任公司有更高的创新激励,说明文化产权交易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国内对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早期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对交易概念的界定。如有学者将文化产权交易界定为实现资本与文化双向结合、互惠互利的交易活动,产权所有者通过出让特定文化产品或要素而获得转让收入(皇甫晓涛、赖章德,2011)。随着份额化交易在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盛行,以及“邮币卡”市场的流行,对该市场的研究集中于交易市场的运营模式、份额化交易的意义及其影响上。李彬,潘爱玲(2015)结合当前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中所出现的效率低下等问题,强调交易市场体系的重设的重要性。廖继胜、刘志虹(2016)从交易制度层面剖析了文化产权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制度创新在完善文化产权交易中的重要性。与此不同的是,韩顺法(2017)从文化产权市场的形成内在经济逻辑角度肯定了交易市场在提升流动性方面的重要性,强调一个遵从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和金融规律的综合性交易市场的重要性。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包括文化产权及其交易的内涵与意义、交易的品种、交易模式及其效率、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但没有探究该市场自身的特征及其可能对交易的影响。事实上,文化产权交易具有特殊性,相比于一般交易市场,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较为明显,这一特性会对交易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有必要深入研究。

二、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全性的具体表现

1、交易信息的不完全。信息的完全性与对称性决定了市场交易的公平性。然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交易信息在交易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交易主体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其次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成本,当成本超过人们所能接受的范围时,通常会选择放弃掌握信息,同时人们的机会主义倾向也是导致信息不完全的重要因素。在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上,每个交易对象都是一个独特的标的,从而使得在文化产权的交易过程中在交易者之间出现信息不完全的问题。在文化艺术品产权、文物产权交易过程中,转让方、鉴定评估方以及潜在受让方共同决定了交易价格。不同于一般交易标的,文化艺术品和文物拥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历史性,产权交易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这些特性,而这些特性对于一般投资者是难以完全认知的,如文物的年代越久远,文物的价值也就会越高,但文物的具体年代、包含的艺术性等难以具体确定。因此,交易者无法全面了解产权信息,更难准确地评估文化产权的价值,使得文化产权在转让过程中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信息不完全问题。2、交易信息的不对称。与交易信息不完全相对应,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是指经济交易双方对有关交易活动信息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存在差异。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易双方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交易者通常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考虑,可能会隐瞒不利于自己的相关信息。在文化产权交易过程中,转让方与受让方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转让方希望获取更多的资金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而受让方则希望提供较少的资金,这就使得在文化产权交易中,交易双方会故意隐瞒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从而出现交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交易实践来看,无论是文化项目产权、知识产权的转让,还是文化艺术品产权、文化物权的转让,一般都包含价值评估、进场交易等程序,在评估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竞争性的交易价格。然而,在评估机构对交易标的进行价值评估时,转让方相对于潜在受让方具有更为优势的价值信息,转让方不会主动报告,甚至可能故意隐瞒那些无法观察而又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使得评估者对文化产权做出不合理的估价。而在竞价阶段则表现为相反,潜在受让方对交易对象都具有自身的合理预期价格,这一信息难以完全被出让方掌握。因此,在文化产权交易的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3、交易主体的不完全性。交易主体是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关键,它的多寡代表了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繁荣程度。在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上,交易主体由产权转让方和产权受让方共同构成,产权转让方在获取货币资金的同时转让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产权。交易主体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卖方或买方的不完全,二是买卖双方之间的串谋。在完全市场的经济研究中,一般假定市场上存在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交易价格不受买者或卖者的控制,而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交易价格。然而在我国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实际交易中,交易主体具有一般商品交易不同的特征。例如,对于特定的文化艺术品(如古董或字画等)产权,该产权转让标的具有自身的特性,不同艺术品具有自身所包含的意义,交易市场难以同时获得完全一样的交易对象,因此无法通过试错来实现合理价格的探寻。

三、交易市场不完全性对文化产权转让定价的影响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交易市场的不完全会带来诸如委托问题、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互惠的交易可能不会发生。对于文化产权交易而言,交易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为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以及交易主体的不完全等,这些特征会对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行过程和结果带来重要影响。1、交易市场不完全性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交易过程中投机与价格操纵行为。自2009年6月15日上海成立我国首家文化产权交易所以来,各地区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于此同时,由于相关管理制度的缺失,产生形形色色的运行不规范、权利寻租行为、拆细交易等,致使投机行为趁机而入(廖继胜、刘志虹,2016)。由此,交易市场的违规炒作、价格操纵等违规事件频现,甚至出现交易标的出让人直接参与买卖,交易所管理人员侵吞客户资金,与产权拍卖行合谋哄抬交易价格,造成价格的激烈波动,投资者面临巨大的风险。无论是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早期艺术品份额化的狂热,还是近年来邮币卡等业务疯狂,都是与市场的不完全密切关联的。市场不完全性导致交易环节出现价格操纵与投机行为,不利于文化产权交易标的真实价值的发现,危及行业健康发展以及金融稳定,直接导致了各类型清理整顿政策性文件的出台,以及随后市场的低迷。2、信息不对称的后果是造成交易的非均衡价格,互惠的交易难以达成。当在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中出现信息不完全时,交易者将可能无法全面了解交易对象出价的所有相关信息,从而出现不确定性的问题。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交易者将无法评估交易的风险以及文化产权的价值。当交易者有相对熟悉的产品可以进行交易时,交易者通常会放弃那些具有不确定性的文化产权,从而退出该市场。同样,在诸如文化企业的股权或者债权转让中,文化产权的定价还依赖于潜在受让方的出价行为。因此,信息不对称还表现为文化产权的出让方无法真实观察到潜在受让方对交易对象的真实估价。在交易实践中,由于文化产权的特殊性(如古董、艺术品等),交易对象往往可能面临的是少数潜在受让方,参与竞价者非常有限,这些有限的潜在受让方还可能相互串谋进行围标,从而产生一个可能的交易低价。卖方为了防止此情况的再次发生,也会选择退出交易市场。如此一来,信息不完全的直接后果是阻碍互惠的交易发生。3、交易主体的不完全会滋生交易主体的串谋合谋行为,从而带来交易效率的不足与交易定价的扭曲。由于各交易所交易对象的价格形成方式不同,加上市场交易的竞争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中出现交易主体不完全时,转让方(如文化艺术品产权)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交易对象是独特的标的,可能出现转让方垄断市场,导致交易效率的损失。此外,交易主体不完全还可能带来转让方与交易对象所有者利益不同的委托问题,从而带来交易主体的逆向选择问题。特别地,当交易对象存在专用性,潜在受让方极其有限,产权的受让者就可能未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而获得产权,如此最终会产生了一个扭曲的交易价格,降低了产权转让的效率。

四、新常态下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全性的完善策略

产权市场范文篇4

论文摘要:产权市场为国有资产存量提供了进退通道,有利于国有资产存量的结构优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为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资产重组架起了桥梁。加强产权市场管理,需要制定中国产权市场的发展规划,改进对产权交易中介机构的监管,科学确定产权交易价格,规范企业产权出让收入的处置工作,完善产权交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产权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必须明晰企业产权界定,规范产权交易经纪主体及其法律关系,依法规范资产评估程序,加强对产权交易的法律监督,构造完整的企业产权交易法律体系。

伴随着国内外资本并购重组热潮的兴起,我国产权市场开始加速发展。然而,其发展状况与现实需要却有很大差距,既不能适应国有经济加快实施战略性重组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非公有经济广泛参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发展的需要。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法制化管理。

由于政府改革仍未完成,政府权力及利益的“条块分割”直接决定了产权市场的相对割据和封闭性(银纯泉,2003)。即使在同一地区,有些政府部门也只承认本系统中介机构的评估结果,以致企业整体评估时,设备、流动资产以及房地产要有多个中介机构分别评估,造成价值难以准确判断;同一企业的产权,由不同中介机构评估,结果相差悬殊,随意高估或低估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产权市场的发展和产权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尤其是国有企业产权的交易,往往涉及到企业资产、债权债务、职工安置、企业后续发展、价格确定、土地处理、金融债权安全、税务等多方面问题,而政府多个部门(如国资监管、土地管理、劳动保障、税务、银行等)之间的相对割据,也严重影响到操作的规范和交易的成功(苏颖宏,2000)。

在西方产权理论中,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权力(阿尔钦,1991)。产权不是物品,而是人与人之间由于稀缺物品的存在而引起的与其使用相关的关系(平乔维克,1995)。产权有诸多属性,而任何人或组织都不可能完全拥有产权的所有属性,因为拥有某些属性会得不偿失(巴泽尔,1997)。产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外部效应的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提供行动的动力(德姆塞茨,1991)。产权交易的前提是产权的明晰界定,而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使产权交易有可能进入“锁定状态”,从而影响经济资源配置和资源效率的提高。而产权交易中心则可担负起节省交易费用的重任,从而为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做出贡献曾小春,2001)。

学术界对产权市场的重要地位(程红,1996;林凌,2001)、运行机制(郭国庆,2004)、价格发现、规范监管(刘笑萍2001;岳士侠,2002;任凤珍,2003)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指出,在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的现阶段,各级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在产权交易过程中的特殊角色不可替代。要确保产权交易的正常进行和产权市场的竞争有序,就必须科学界定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实施法制化管理(陈永忠,2003;浦再明,2003)。

本文拟在论述产权市场功能的基础上,对加强产权市场管理尤其是产权市场的法制化管理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规范产权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权市场的功能

所谓产权市场,从广义上说,它是指全部产权交易关系的总和,是指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产权这一特殊商品的交易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的经济关系,这是人们通常所称的产权市场。从狭义上说,它是指人们从事产权交易活动的具体场所,包括证券交易所、产权交易所、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等以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买卖或有偿转让为内容的交易场所,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产权交易所。产权市场是多种生产要素整体集合运动的载体,是要素配置市场化的最重要形态,在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

1产权市场为国有资产存量提供了进退通道

国有资产存量就是国有企业占有并支配进行生产经营的财产。目前我国国有资产存量占有格局的最大问题就是资产的“凝滞性”。一方面,许多部门的资产大量闲置或低效率运行,而另一些企业则特别需要这些整体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存量资产的凝滞性,造成了低效资产无法“退”,高效资产无法“进”,严重损害了整个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所以,国有资产存量迫切需要能够自由流动,以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

产权市场的产生,为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提供了运行载体,成为国有资产存量进退的通道。发展产权市场,使存量资产自由流动,可实现国有资产“进”和“退”的双向功效:一方面,那些经营管理好、创新能力强、有发展前途的企业,通过购买经营差的企业,实现生产规模的发展;另一方面,那些经营差、长期亏损的企业则通过转让产权收回资金,使闲置的生产资料得以有效利用,而且收回的货币资金还可用于搞活其他更有效的企业。因此,存量资产的一“进”一“退”带动了两类企业,从而在总体上提高了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率。

2产权市场有利于国有资产存量的结构优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有资产存量在部门、行业、地区以及企业组织等结构状态上严重失衡,致使我国的资源配置很不合理,市场作用难以发挥。存量资产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①资产存量条块分割严重;②资产存量在部门和行业之间的配置失衡;③不同地区产业结构雷同;④企业组织结构“大而全、小而全”。这种失调的存量结构给整个国有资产造成了两方面的不利影响:其一,大量闲置的设备和连年亏损的企业不但占用了大量的生产资料,而且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其二,那些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企业则无法通过产权交易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因此,需要一个产权交易的平台来打破存量资产的失衡状态,推动存量资产的结构优化。

产权市场能够实现资产的流动,引导资源重组,让那些闲置的、效益低下的和竞争力弱的资产流向急需的部门;让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企业兼并效益低、竞争力弱的企业,促进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流动,以实现国有资产存量的结构优化。而且,产权市场还是各种产权信息的集散地,它的这种信息优势也有利于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进行产权交易。

3产权市场为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资产重组架起了桥梁

据统计,2001年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大企业亏损面高达89.9%。因此,如果仅仅依靠国有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来进行资产重组很难达到目的。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迫切需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需要用非公有制形式来改造公有制。产权市场为非公经济参与国有资产的改制、重组架起了桥梁,使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通过产权市场,民营资本可以涉猎更多的发展领域,参与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

深圳产权交易中心的统计显示,自2002年开始,民营资本购买国有企业股份的案例同比增长50%,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增强。民营资本的活跃为产权市场的整体发展制造了“鲶鱼效应”,让整个市场显得生机勃勃。产权市场还是一个吸引外资的平台,是一个资本联合的“婚姻介绍所”。产权交易所可以进行经常性的招商活动,进行“产权引资”。总之,产权市场为非公经济参与国有资产的改制、重组提供了运作平台,是民资的入口,外资的桥梁。

4产权市场能够提高产权交易的透明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过去进行国有产权转让,大多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由转让方寻找、选择受让方,通过一对一的谈判确定转让价格。实践证明,场外交易存在不透明、不公开的弊端,缺乏有效监管,容易产生不规范、不公正的现象,难免出现暗箱操作、私相授受、低估贱卖等问题,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产权市场实行集中交易,引进竞价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由市场供求关系自主决定成交价格。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而且由于成交价格是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价格,所以一般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减少了行政手段干预所造成的价格扭曲,有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广州产权交易所1999-2002年间,通过市场机制直接为国家和企业挽回损失达3亿多元,所有项目市场成交价比评估价平均升值41%左右。由此可见,国有资产进场交易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措施。

二、加强产权市场管理的若干问题

如上所述,产权市场是市场经济国家促进企业竞争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保证社会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机制。然而,在我国,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产权交易问题上,始终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企业产权主体缺位和虚化,产权转让的动力和压力不足;体改不配套所造成的外部约束等使产权市场交易步履维艰,产权市场迟迟不能迅速发展,没有对社会经济起到应有的高效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因此,探寻加强产权市场管理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十分必要。

1制定中国产权市场的发展规划

产权交易需要理论指导,产权市场的建立同样需要清晰的发展战略规划。在产权交易成功的国家中,都已经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关于产权发展规划的框架。这个包括:普通法则、经济观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发展规划的框架,可以帮助一个新市场构成基础的建立。但目前,我国产权交易理论还不成熟,市场的发展仍处于无序状态,需要产权市场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做进一步探讨。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根据目前产权交易发展状况尽快制定全国产权市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2创办全国性产权交易中心和区域性产权市场

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产权市场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全局统一、纵横结合的格局。首先,要建立全国产权交易中心,形成一体化格局。贯彻落实国家对产权交易所实现规范运作,并负责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大型产权交易活动。其次,在纵向层次上,可以在市场便利、工业发达的地区建立几个大型的区域性产权市场,负责组织一定区域范围内产权交易的运作。再次,在实现纵向层次化的同时,还要根据产权交易对象的性质建立各种不同类别的专业性交易市场,以实现交易市场的横向专业化。如企业兼并市场、资产拍卖市场、闲置资产调剂市场、租赁市场等。

3充分发挥政府在产权交易中的引导、规范和协调作用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并购的政策引导,使产权重组与企业并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兼并向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方向发展。政府要严格规范产权交易主体的行为,国有资产产权的出售,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禁将国有企业产权低价折股、低价出售,甚至无偿分给个人。针对并购中的职工安置、银行债务处理以及跨地区兼并中的财税处理等问题,政府应该在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一些优惠鼓励政策。此外,政府要注意在发挥组织作用的同时,一是不能直接干预具体的交易活动;二要杜绝政府官员利用职权营私舞弊,防止官员幕后交易。

4加强对产权交易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我国目前的产权交易机构明确地隶属于国家资产管理局一类的政府单位,官办色彩浓厚。全国有200多家交易所,这样分散不仅成本高,而且引起市场的混乱和无序竞争。因此,需要对已经成立的交易所进行清理、重组、整合。可以探索交易所兼并形式,被合并的交易所作为新组建的交易所的会员单位,经纪公司或股东;也可以探索分所形式;还可以探索跨省区的区域联盟体形式。产权交易中介机构应该受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严禁通过自营和炒买炒卖企业,从中牟取暴利;对其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玩忽职守,损害交易双方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5科学确定产权交易价格

加强资产评估工作,产权交易时的价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产权交易双方的地位,产权市场的供求状况等。但其底价应是特定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后的结果。必须严格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的行为,对于违法乱纪者要严厉制裁。产权评估工作,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由特定的机构进行;对资产的价值,特别是无形资产的价值要得出合乎实际的结果,从而使资产产权的价格切实反映其真实价值。同时我们要切实保证资产评估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国家行政机关不应对其工作进行过多的干预,以保证其评估结果的真实性。

6规范企业产权出让收入的处置工作

产权出让收入应按产权主体的不同性质区别对待,分别处理。一种是母公司卖子公司,国有企业的产权出让方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直接拥有该企业出资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产权出让净收入应该由该机构或该企事业单位收取,按国家有关财务规定处理,另一种是政府卖企业!其产权转让净收入应纳入国有资产经营的预算管理。方法有两种:①由同级政府统一安排!将净收入转向用于支持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或增补国有企业的资本金。②国家授权的部门出让国有企业产权,由该部门提出再投资方案,经同级政府同意后,用于再投资项目,在预算上列收列支。

7完善产权交易的社会保障体系

产权转让中职工的妥善安排有赖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因此国家应着手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办社会”,职工精简或离退休后各得其所,避免造成社会震荡。在我国社会失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兼并企业应该尽量安置被兼并企业的人员。目前一些地方从实际出发,探索了一些有效安置职工的措施,例如:①实行一次性买断工龄,作为自谋职业的费用;②实行待业培训制度;③鼓励出让产权的企业多方安排职工;④对离退休职工实行综合保险,社会管理。

8积极开辟通向产权市场的渠道

首先,应该容许集体企业转为职工持股企业,发展股份合作制经营;变政府直接管理企业为控股式管理;对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所有权可以实行债券化,对这类企业国家逐步由所有权主体转变为债权主体,对应的债务主体可以是金融性投资公司,也可以是个体或私营业主。其次,应积极推进交易市场的国际化。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扩大产权交易规模,增加交易品种。但向外商出售国有企业产权需要规范。最后,通过建立产权信息网络为基础扩宽产权市场的服务功能。建立规范的交易信息网络,可以提高产权转让的成交率,降低产权交易成本,促进产权转让竞争机制的形成。同时,也可以为政府监管提供信息服务,从而有效地防止产权转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三、加速产权交易的法制化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产权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必须以法律手段为保障。产权交易必须规范进行,既要解决因产权转让不规范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又要解决因产权市场发育不良造成的存量资产流不动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广义的产权交易法律、法规体系已初具雏形,但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现行产权交易的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有关产权交易规定的法律效力层次较低,至今未出台一部产权交易的行政法规。在产权交易的具体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违法行为,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权交易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加强产权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1明晰企业产权界定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产权界定是指国家依法划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力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产权界定有助于培育企业经营者的意识并为实施产权交易创造了前提条件。

产权界定是一种法律行为,即企业财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归属是否明确。明晰的产权,划定了人们活动的界限,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减少资源浪费和市场摩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很多国有或集体企业产权模糊,给改革深化和产权交易留下了很多隐患。因此,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必须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产权的归属,明确产权主体的权力和义务。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避免出现“产权残缺”,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规范产权交易经纪主体及其法律关系

产权交易经纪主体为从事产权交易经纪活动的经纪机构。目前,产权交易机构的法律定位大多不够准确,主业不突出,资格条件较低,设立过滥。为了确保企业产权交易的健康进行,依法规范产权交易经纪机构的主体地位及其权责法律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产权经纪机构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照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设定的、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并取得营业执照的产权经纪公司;另一种是由国资授权控股公司设立的非独立核算、以从事系统内部资产交易为主的产权经纪部。两者设立的条件和程序是不同的。从事产权交易经纪活动必须具备主体资格条件,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指经纪机构从业人员必须拥有经纪资格;第二是指产权经纪机构活动必须取得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颁发的产权经纪资质证。

产权交易经纪法律关系是指产权经纪公司为产权交易主体就产权交易提供居间、服务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产权交易经纪公司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深化对产权交易法律关系客体的认识

产权交易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产权交易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即企业产权。产权交易主体参与交易的目的就是为了转让或受让其有权支配的产权,都是为了企业财产的占有、使用、经营管理、处置等目的。传统上我们对产权交易客体的定义过于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用于自由交易的资源的自由进出市场,从而影响市场分配资源的效率。随着观念的更新和市场改革的深化,我们应当认识到包括企业不动产、合约、退休金权等各种各样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权利都可以作为产权交易关系的客体用来交易。这就要求法律的规定要顺应和符合这种发展趋势,对产权交易的客体范围的限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这样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和资源的最优化组合。

4依法规范资产评估程序

资产评估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跨学科、跨部门的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工作。资产评估工作要达到优质、高效、客观、公正,必须制定和遵循严格的评估程序,这是做好资产评估的关键。要为标准规范的资产评估程序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评估程序受到严格的监控和规范,保证评估过程的有效和公正。评估人员在进行资产评估时,也要本着客观、公正、独立、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受行政机关、经济当事人、政府的干预,如实反映资产评估的全过程,包括评估依据的条件、资料的来源、评估即价标准、评估途径方法以及评估结论。评估机构必须树立独立意识和法律意识,严格按章办事,不受外部条件的干扰和影响,做到言之有理,言必有据。

5加强对产权交易的法律监督

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于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和提高交易效率也同样重要。我国目前对于产权交易的外部监督主要集中于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和政府授权的某些公司。这些监督机制在实质上都属于行政监督机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其中的违规操作。一方面,在共有财产私有化,即公共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业在向已经登记注册或运营的私有企业投资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公共产权和资金流失到私人企业或其关联成员中;另一方面,在私有产权社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欺诈违规的操作,损害了社会和民众的利益,阻碍了产权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应该转换监督方式。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一样具有保护国家财产的职责,必须依靠法律对产权交易过程进行监管,借鉴其他国家的市场法治经验,加强对交易双方的审核,严格规范和监控产权交易的各类市场和平台,促进产权交易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产权市场范文篇5

一、联交所的基本情况

市联合产权交易所是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集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产权交易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平台,是我国目前运作最为规范,价值发现最为充分,交易最为活跃,融资功能最强的产权交易市场。其交易项目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港澳台地区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交所在产权交易中主要发挥以下功能:一是信息集散功能。联交所通过会员、产权交易分所、交易所网站、新闻媒体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集散中心。二是价格发现功能。交易产权在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披露转让信息,通过场内规范和充分的竞争,有利于发现产权的价值。三是资源配置功能。所有者和投资者通过联交所公平的交易,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果。四是资本进退功能。各种资本通过联交所能够实现企业破产、股权多元化、吸收技术、市场扩张、优化人力资源等资本进退目标。五是规范交易行为功能。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措施,使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六是社会稳定功能。产权转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时通过联交所操作,能有效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职工、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自1994年4月20日成立以来,联交所累计完成交易42863宗,成交金额1305309亿元。其中2008年完成产权交易1852宗,交易金额120093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扩大交易范围。交易主体包括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等企事业单位;交易标的含各类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文化产权、农村林权、土地承包权、排污权、耗能权等。

(二)科学制定交易管理制度。实行监管层(国资委、产管办)、交易层(联交所)和经纪层(执业会员)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市国资委、市产管办负责市场的管理和协调工作,联交所提供信息准、手续便、成本低的交易平台,执业会员负责交易双方的业务。

(三)创设先进的交易服务网络。在全国产权界率先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产权交易全程网络化,提供信息采集、审核、、反馈、询价、报价、统计、分析、预警等各环节一体化运行的网络服务。

(四)实施形式多样的交易方式。针对产权交易非标准非连续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产权交易规章制度,在协议转让、拍卖、招投标的基础上,又开发了电子竞价法、一次报价法和综合竞价法,形成了一套满足各类产权转让的交易方法。

(五)严格规范交易程序。交易程序细化、分解为转让前准备工作、场内交易工作、转让后相关工作三个阶段。转让前的工作包括确定转让主体、制定转让方案、职代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债权债务处置、履行审批或决策程序、清产核资审计评估六个方面。场内交易工作包括挂牌公告、信息披露、受让举牌、协议或竞价、成交签约五个方面。其中信息披露要在交易机构专业网站,报纸媒体上公告不少于20个法定工作日的时间。转让后工作包括价款结算、资产交接、权证变更三个方面。

三、几点体会建议

产权市场经过1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市场化运营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借鉴联交所经验,对我市产权市场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充分认识建设产权交易市场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的思想。产权交易市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其完善的交易制度,透明的交易方式,使国有(集体)产权和其他公共资源进场交易时,能有效防止暗箱操作、腐败及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产权交易市场还是一个高效便捷的投融资的平台,在产权市场上转让股权融资简便易行,成本较低。

(二)要借鉴先进经验,打造高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我市产权交易市场应借鉴联交所经验,努力打造成“信息集散、价格发现、资源配置、规范交易、多功能、高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一是建立健全产权交易管理制度。从规范市场发展、简化交易程序和完善监管体系入手,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产权市场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提高员工素质,完善信息网络。加强对交易机构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培训,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造就一批拥有资本运作与管理技术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三是搞好对县市区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充分发挥在鲁南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和重要工业城市的有利条件,做到高起点定位,为县市区和周边地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服务。

产权市场范文篇6

1国家鼓励民间资本通过产权市场参与国企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近期表示,要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目前国资委已经研究起草了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进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新36条”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时明确提出,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要合理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同时提出,民营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资产处置、债务处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要求,依法妥善安置职工,保证企业职工的正当权益。关于产权市场业务创新,“新36条”具体提出了指导方向,例如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具备条件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等。可以说,从国家政策层面,对于民间资本进入诸多以往难以涉足的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都开了绿灯,那么,如何为民营资本铺设绿色通道,破解民营资本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则是产权市场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2产权市场的独特优势在于项目与资本对接的零距离

产权市场的传统业务见证了我国国企改革的几个纵深阶段,从并购到改制、转让到重组,各类资本的有序流转,逐渐使产权市场的资本特性显现出来,也使得在以往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暗箱操作等弊端得以消除。近年来,随着国企改制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产权市场在业务创新与拓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股权、债权、行政资产、排污权、金融资产、文化产权等已经全面开始在产权市场公开挂牌转让,公共资源、垄断领域,增资扩股等等,都在产权市场找到共事、共赢、共发展的市场平台,真正实现了项目与资本对接的零距离。首先,就垄断领域的市政公用事业以及石油、电信、金融、能源等产业而言,大都在国有范围之列。根据国家规定,相关企业的整合重组以及改制,必须进入产权市场挂牌进行公开交易。因此,产权市场作为优质项目聚集地和行业信息发散源,必然会引起民营资本的重点关注。其次,民营资本近年来的大规模投资与扩容,特别是涉及国企改革的转让与交易,大都在产权市场实现了可观收益,大量的国企改制项目,吸引了大批民营企业进场淘金,寻找可能的市场机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可以说目前已经有众多民营企业、私募股权投资以及外资等在产权市场中都成功开辟出一定的发展空间。

3创新业务品种,优化融资手段,搭建民营资本投资绿色通道

产权市场发展到今天,也面临严峻的业务转型与市场拓展。如何顺势而为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场交易,需要产权市场在继续规范做好以往的信息披露、市场组织、交易鉴证的同时,进一步创新业务品种,优化融资手段,切实为民营资本搭建起破除“玻璃门”的绿色通道。

3.1完善产权市场服务链条,进行项目与资本进场的无缝对接当前民营资本的投资门槛高,投资成本更高。产权市场要充分利用自身信息聚集、资本集中、服务公正、成本优化的优势,设立或吸收更多的为产权交易上、下游服务的边缘机构,形成集约式服务体系,整合评估机构、法律服务、审计风控、产权经纪、研发机构、投资咨询、投融资机构、银行等各类现代市场资源,形成产权交易一条龙服务体系,大大降低民营资本的投资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3.2探索建立包括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在内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整合民营资本资源,降低进入门槛股权投资基金作为资本结合产业的重要形式,是资本市场中重要的机构投资人。它的发展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疏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特别是有利于整合各类民营资本,一方面解决行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能够将各类零散、分散、松散的民间资本整合成为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事实上,江浙大量民间资本已经充分参与到股权投资基金行业中。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到股权投资基金,可带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而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解决民间资本规模较小,相对分散,流动性大,运作较为谨慎,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等弊端。

产权市场范文篇7

一市场化产权裂变方式是改变国有产权性质异化的基本方法

目前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仍未完全解决好国有产权的虚置化问题和企业的市场行为机制,国有改制企业仍然无法摆脱低效、亏损和“内部人”控制的局面。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有产权的非市场化裂变方式的存在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产权改革采用这种非市场化的裂变方式,会严重损害股份制企业中国有产权的性质,使其难以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种种烙印,从而给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带来困惑。

1.国有产权的非市场化裂变方式异化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本质,使国有企业仍然带有典型的行政性特征,从而缺乏真正的市场治理结构机制。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过程中,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决策权主体、经营权主体和监督权主体,它们的选择都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安排。一般而言,真正的公司治理结构都要求人事安排必须市场化,这是公司制企业产生和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其有效发挥经济功能的基本条件。然而,在我国通过国企改革而建立起来的公司制企业,则是在现有的国有企业既成事实的基础上,按照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原则人为地制造的。这就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行政性色彩,从而会异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性本色,使“三会制”黯然失色。这具体表现为下述两个方面。首先,从表面上看,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国有控股公司委派人员到被其控股的实业公司去担任董事、董事长,这似乎体现了股权主体的权利,是在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行事。然而,由于国有控股公司在其投资入股的股权公司中股权比例通常占一半以上,并且股东大会是按股投票选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而言,控股公司要想选谁,谁准能当选。因此,事实上这仅仅是行政任命方式披上了股东会外衣而已,产权裂变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其次,在近几年建立起来的国有控股公司中,国有资产管理仍然没有摆脱行政性,只是从表面上由“行政性”转向了“经济性”。虽然国有产权归属国有资产局,产权中裂变出来的占有权和支配权归控股公司而不再属于行政性部门和地方政府,然而控股公司凭什么取得全民所有资产的占有权和支配权?事实上还是与原来的主管局一样是无偿得到的,并且控股公司大多是由原来的主管局翻牌过来的,其形式变了,内容并没变。这也许就是目前许多改制企业中股东会、监事会浮于形式或根本不起作用的原因。因为在行政性产权裂变方式中,无偿得到的国有资产的占有权、支配权、经营权,无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经营者,还是对实业公司中任董事、经理和监事的人,都没有真正的产权约束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政性产权裂变方式是异化公司制治理结构、异化“三会制”的根本原因。

2.国有产权的非市场化裂变方式使产权的全民性异化为团体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国有企业属全民所有,其资产具有全民性,其国有产权是全民性的国有产权。由此决定了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改革只能是有利于全民性的实现,而不能削弱甚至异化全民性的实现。在计划经济时代所采用的行政性产权裂变方式是有利于国有产权全民性实现的。因为非市场化产权裂变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能够保证产权展开的各环节都能绝对服从和体现国家计划,而国家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全体人民利益的最好代表,这就意味着产权的行政性裂变有利于提高计划经济的制度效率,从而也有利于国有产权全民性的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制度环境已经失去了一级级绝对服从的需要,由此国有企业体现全民性和全民利益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只要能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服务和为国家创造剩余价值就是全民利益的最好体现,同样也是全民产权的最终实现。那么,怎样才能使国有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创造更多剩余价值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市场竞争。虽然国有产权全民都有取得占有权、支配权、经营权、使用权的权利,但最终由哪些人取得,只有通过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让那些能付出相应代价的国民取得国有资产的占有权和支配权,再由他们到经理市场上去释放国有资产的经营权。国有资产的这种市场化裂变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能在裂变方式上体现全民性,人人都有机会参加竞争;又能在产权收益的实现上体现全民性。那些取得了国有资产占有权、支配权的人必须根据产权交易原则付出相应的代价,以此来表明他们所取得的是属于全民资产的占有权和支配权,既不是无偿的占有,也不是他人的恩赐,而是有偿得来的。反之,如果用行政方式裂变国有产权,首先在方式上就无法体现全民性,因为上级主管部门究竟把“权”授予给谁,只能在自己的“系统”内(或者说“圈子”内)物色。这样,在挑选范围上不仅受到“团体性”的局限,而且在操作上也容易引致“宗派性”因素作怪。其次,在利益上不能体现全民性。因为行政任命机制由于任命者的权力显得特别耀眼,往往会促使某些被任命者只对任命者个人“效忠”而不是对国有资产或全民产权“效忠”。这也许就是我们目前司空见惯的“国家产权收益为零”,“内部人”侵吞国有企业剩余,“穷庙富方丈”的“体制”原因。这实质上是行政性产权裂变方式异化了国有产权的全民性所造成的。

3.国有产权的行政裂变方式异化了全民产权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裂变效应。全民产权制度的优点本来就是迎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其功能就是创造全民收益,增加全民福利,促进充分就业。但是,由于行政裂变方式一方面不可能广泛选拔优秀人才来经营国有资产,另一方面不可能建立对国有资产的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的机制,从而导致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效率普遍低下的局面。于是,国家的所有权收益下降,调控宏观经济、增加社会福利的能力减弱,同时,人民群众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权也会削弱。目前,国有企业工人大量下岗,历史的积累是一个原因,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能力和责任心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经营者能力强,责任心高,把国家利益维护得好,则国有企业资产更大可能不断地增值,对工人的需要量是增加而不是减少。但国有产权的行政

裂变方式在机制上无法做到这一点。从而,这种产权裂变方式严重阻碍了国有产权效率功能的发挥。只有实现市场化裂变,形成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经营约束机制,才能使国有产权的效率功能得到发挥。

二产权裂变市场化是建立“激励相容”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有效途径

产权裂变方式市场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虚置问题和企业行为机制问题,其市场目标是要营造一个国家利益与经营者利益相统一的、经营激励与产权约束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经营主体。在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以后,投入到公司的国有资产归公司法人所有,国家成为公司股东,从而公司行为是否理性,取决于代表国家去行使股东权利的人。所以,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公司制改造的第一目标就是要营造一支真正的代表国家利益的、具有高度经营责任心的、强有力的国家股东队伍。为实现此目标,建立起真正的“激励相容”的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坚持市场化产权裂变方式是最有效的途径。

1.实行市场化产权裂变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变国有产权主体虚置化,为建立“激励相容”的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创造条件。计划经济时代,在法律意义上我国国有企业归全民所有,在其产权安排中,剩余索取权为全体国民所有,每个个体享有相同份额的剩余索取权,且剩余索取权不能交易,没有人有权将剩余索权有偿转让给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从表面上看,国有产权的资本主体似乎是相当明确的,而实际上其主体——全体人民只是“虚拟的所有者”,对国有企业的资产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均不匹配,从而导致国企的产权营运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权力与责任不对称,有权力的没有责任,有责任的没有权力,造成国有企业所有者事实上的缺位。由此使得国有企业资产形似公共资源,从而产生公共资源常有的过度性利用和管理不善的后果。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对国有产权实行市场化裂变,让国有资本到市场竞争中去选择谁当股东,谁当债权人,谁掌握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就能很好地把以前国有企业中的产权虚置化自然而然地人格化,使国有产权有条件能象自然人一样去市场中挑选自己中意的经营者、代表者,并对其加以有效监督,从而为建立起“激励相容”的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创造良好条件。

2.产权市场化裂变方式能有效确保国有资产的营运主体代表国家的利益,并把国家的利益与经营者的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建立起有效的产权约束机制。目前,在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中,建立起了许多国有控股公司。这些国有控股公司应当是国家股东代表,但它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股东代表呢?从形式上看,国有控股公司确实是国家股东代表,建立国有控股公司的目的也确实是要让其能成为国家利益的真正主体,以确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实践的结果证明我们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国有控股公司中绝大多数都是从原来的主管局翻牌过来的,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仍然沿袭旧体制的做法来进行企业操作和运行,重大问题仍然由原来的主管部门说了算。并且这些控股公司取得了国有资本的占有权和支配权后,在其制度安排中并不能真正建立起能有效制约其拿国有资产冒险的机制。事实上,在产权行政性裂变的制度安排中根本无法健全这种约束机制。制约机制不健全,则国家利益与经营者利益就无法统一,控股公司中经营者就不会把国有资产当作自己的资产去经营。在国企改制以后,如果仍然这样,那么它与传统体制中的主管部局占有、支配国有资产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以,在不改变产权的行政裂变方式的情况下,国有控股公司的行为无法比原来主管部局的行为更为优化,无法使国有控股公司的行为机制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市场化产权裂变方式来重建国有资产的控股人队伍,即通过市场来选择国家股东代表人,建立起“激励相容”的国有资产营运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国有公司的营运主体。

三国有产权裂变市场化是解决委托——链长而低效的根本手段

从行政性产权裂变方式的实际操作形式上看,委托链是很长的。在这一委托链中,全国人民把资产委托给政府,政府又把资产委托给其他职能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局,国有资产管理局再将国有资产分割后委托给相关的国有控股公司营运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又将其营运的资产委托有关人士到其投资入股的各股份公司中去担任董事进行管理,公司董事会又委托经理来经营公司资产等等。在这一长串委托链中,委托效率要提高,则监管成本也必然很高。况且在国有资产经营的委托关系中,真正的委托人主体全民是虚化的,而链中的人则一个个都是实实在在的主体。国有资产的真正委托人是全体人民,而由于全民太广泛,其委托职能权在操作上很难实施,于是政府就成了当然的全民资产人,由其开始实施实在的资产委托工作。但政府实际上也是一级人,可是这样的委托关系是不纯正的。因为真正的委托方“全民”在操作过程中是一个虚体,而方“团体”或“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一个实体,委托两方之间的不对称,表明这种制度的不均衡,从而这种制度也难以有效。国有产权的委托关系实际上是一组不等式关系。委托人的力量无足轻重而人的力量则无法估量,从而这种委托制度是不均衡的。正是因为这种不均衡的产权裂变制度,才容易造成人专制,经营风险由“委托人”——全民(或国家)来承担而剩余由人来索取的结果。于是,国有产权就事实上变成了虚设的东西。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按市场方式展开国有产权。

在国有产权市场化裂变中,政府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交易的一方,而成为纯粹的市场组织者。通过市场,使交易双方(全民与不确定的经营者)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都始终给予对等,最终把国有产权的占有权和支配权交给市场竞争中最有能力的具体个人和团体,通常是指在营运权市场竞争中出价最高的个人和团体。这种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国有产权裂变方式,在实际操作层面就是国家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市场契约,真正实现了国有企业是国家与企业家的契约关系这一本质,所以国有产权的市场化裂变解决了国家利益的保证问题。人们通常认为在行政体制中国有资产管理局无法作为合同的一方与对方讨价还价。原因之一是合同的对方本身就是国有资产管理局委派的下属,隶属关系和地位高低决定了双方无法成为平等的合同当事人;原因之二是双方对某一项目的经营信息是不对称的,经营者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而国有资产管理局信息不足,而我们在机制上又无法使经营者在鉴约时不出现隐瞒信息的败德行为。国有产权的市场化裂变一下子就解决了上述两大弊端,企业家之间的市场竞争既解决了合同的价格决定问题,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不需要国有资产管理局讨价还价,一个公道的营运价格就会从市场中竞争出来,保证国有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从体制上真正解决了“政企分开”问题。政府除了产权市场组织者身份外没有任何可干预企业经营管理的身份。企业根据国家与企业家的契约运作,真正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从国有产权的市场裂变突破。通过市场契约来展开国有产权,能解决现行的行政性委托——方式所产生的国有产权虚置、主体缺位的现象,能解决国有资产经营中的低效率问题,也能解决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所以,国有产权的市场化裂变方式,比较切实地反映了国有产权的性质,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运行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建立有效的社会主义调控经济机制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谢世荣.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程思富.西方产权理论评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产权市场范文篇8

产权市场和政府招投标中心是不同性质的,用招投标中心取代产权市场的做法不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政方针,也不符合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必将制约产权市场在资本市场中规范发展。

一、将产权市场并入招投标中心不符合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

*年,中纪委七次全会公报提出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四项制度(国有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积极推动了地方政府出台了国有产权进场交易的制度。这是将反腐倡廉的要求寓于市场制度的创新之举,但这并不意味着四项制度可以混为一谈。运行实践证明,把产权市场并入招投标中心,是混淆了产权市场和招投标中心两个不同性质事物的本质,使产权市场失去了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交易标的物性质和交易主体的地位不同。首先,两者在市场中交易标的物的性质不同。产权市场交易标的物是资本品(严格说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债权等要素都属于产权交易的范畴)。招投标中心的交易品是各类行政特权(政府采购、政府工程的招标等)。正因为资本品与行政特权不同,产权市场的标的物具有追逐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根本目标,而招投标中心让渡的行政特权则是政府为了取信于民、公开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的行为,根本目标是体现社会公平。

其次,交易主体之间地位不同。在产权市场中资本品的交易双方始终处于平等的民事地位,无论是国有产权还是其他性质的产权,只要在市场中转让,出让方和受让方完全是买卖关系,彼此之间没有其他特权。但在招投标中心,行政特权让渡的双方却不是处于平等地位。因为行政特权的拥有者是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者,所以,在对众多竞标人的选择和确定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收回权利并中止招投标活动等),而竞标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正因为如此,招投标中心内行政特权的拥有者与竞标人在招投标过程中始终处于不平等地位(只是在最终中标人与行政特权出让人签订合同以后才确立民事合同关系)。

第二,交易品的性质差异决定了招投标中心和产权交易市场具有不同性质。招投标中心让渡的是各类行政特权,中标人实际得到了一种排他性经济活动的资格(或准入、许可等),行政特权至此灭失。产权市场交易的是资本品。按照马克思《资本论》原理,买受人必须将其重新投入生产或经营领域之中,通过资本循环实现资本增值,才能实现其价值。否则资本损失或者重新配置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资本始终存在于市场之中并通过市场重组配置的力量转化循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招投标中心不具有资本市场的属性,是政府公开办事的场所,而产权市场属于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

第三,招投标中心和产权市场承担不同的职能。既然是具有不同性质的场所,就应当分别承担各自不同的职能。在招投标中心,政府公开行政特权项目、选择中标人的过程,根本目的是接受社会监督、维护社会稳定。如果把上述事项与资本市场的证券、基金,产权市场的产权并购、股权转让等资本品的转让行为放在一个场所里,职能混淆使产权市场中产权流转不顺畅、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导致交易效率低下,最后结果是产权市场萎缩。这个结果,在实行招投标中心取代产权市场的地方已经得到证明。

二、用招投标中心取代产权市场是对防治腐败工作方针的曲解

党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规范和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修订城市规划法、建筑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完善城市规划许可制度和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严格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修订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土地出让制度建设,严格控制划拨用地和协议出让土地范围,逐步把工业用地纳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范围。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和各项监管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信息监测体系,促进市场竞价机制的形成。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完善管理职责与执行职责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对房地产、市政公用等市场的监管制度。”

*同志2007年1月8日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的工作报告指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强化对政府投资工程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规范建筑市场交易行为。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实行划拨和协议出让土地公示制度。落实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加强对交易活动的全过程的监管。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严格实行‘管采分离’,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难看出,党中央对于从源头和制度上防治腐败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领域。”(*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的工作报告)。笔者认为,党中央领导同志是从“健全”和“完善”两个方面推进产权市场制度体系建设,达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目标。

第一,通过健全现有市场体系抓好重点领域防治腐败工作。党中央的《实施纲要》和*同志的讲话都是按照这些领域的层次分开表述的。而且,除了原来提出的四项制度以外,又增加了对教育、医药购销、房地产和市政公用等领域。但是健全这些领域的市场制度,《实施纲要》是作为不同类别工作体系分别提出要求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健全招投标制度专指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而不是指产权交易市场的一种交易方式(招标投标是产权转让中多种交易方式中的一种)。如果仅仅根据一种交易方式就提出把产权市场简单并入招投标中心,显然是对《实施纲要》的理解出现偏差。

第二,通过完善现有市场制度抓好重点领域防治腐败的工作。《实施纲要》提出对现有市场制度进行完善,实际上就是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之中。只有完善现有市场制度,才能规范市场交易主体行为,达到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总体要求。对于产权市场来说,就是进一步完善现有产权市场制度体系。完善就不是重新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更不是用招投标制度取代现有产权市场制度。

三、完善产权市场制度必须通过行政机关的有效作为来实现

《实施纲要》提出健全和完善产权市场制度要求,对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而言,应当通过国务院国资委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实现。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对涉及产权市场制度的相关行政机关依法进行监督。

产权市场范文篇9

《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发之日正好是3号令颁布3周年之时,经过三年规范发展的全国产权交易市场对《通知》盼来已久。因为,产权交易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较为突出的场外交易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上根本解决。笔者重温3号令并认真学习《通知》后,深刻感受到《通知》对规范市场秩序、遏制场外交易将是一个有力的制度保证。

一、3号令颁布实施以来,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的总量不断增加

*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组建成立。四年以来,在国务院国资委领导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年12月31日,3号令颁布实施,标志着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上的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行政规章出台。*年,有关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配套文件陆续出台。*年—*年,国务院国资委和省级国资委选定了64个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机构。同时,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先后有六个部委组成的检查组,深入到各省市进行现场检查和督导。四年以来,在3号令和各省(直辖市)政府的行政规章的指导下,全国产权市场的进场交易量迅速增长,通过产权市场公开转让的企业国有产权的成交额估计达到5000亿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项目进场交易的比重逐步上升,特别是在行政区域较小的四个直辖市,进场交易的比率大大高于其他省(区)。在国务院国资委和省级国资监管机构的精心指导下,在各级产权交易机构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下,行政区域较大的省(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项目的交易额也在同步增长。

二、各级国资监管部门逐步建立的同时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总量有降低趋势

3号令颁布实施以来进场交易的企业国有产权总体是上升的趋势。但是,场外交易也有禁不止,特别是在行政区域较大的一些省(区),场外交易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笔者坦言,在一些省(区)这个比率还相当高。

但是,随着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建立,在不少省市,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的交易额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笔者认为,以下原因值得考虑。

(一)对通过产权市场配置资源不理解。正像有关人士指出的那样,国资监管机构作为特设机构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事件。我国现有大量国有企业和现存庞大国有资产存量,决定了国资监管机构承担企业国有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建立国资管理体制的探索性,决定了国资监管机构在产权转让制度建设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更应当看到,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也不是“天外来物”,他们身上多少都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对所监管的企业比较习惯于按照老路子走,对市场经济、特别是对产权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不甚了解:认为进场交易会增加企业转让的成本和费用,项目进场后程序复杂等等。所以,不少国资监管机构对场外交易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正因为如此,场外交易项目屡禁不止。

(二)对产权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认识模糊。市场经济的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和资产,国有企业的产权当然也在其中。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显然,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企业国有产权放到市场中去,现代产权制度才能够真正建立,国有资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公有制为主体的新型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市场机制是对参与者进行自然竞争状态下的优胜劣汰,市场目标是给与参与者获取最大利益,市场功能是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高效率的配置资源和资产。对于一般性竞争性的产权转让来说,市场交易效率大大高于计划交易效率。在全国产权市场转让的福建省雪津啤酒、江西萍钢和云南下关茶厂整体产权等一批案例中,国有资产成倍增长。遗憾的是,不少国资监管机构对这样的案例了解不够,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

(三)对所监管国有企业的“父爱主义”严重。为什么不少国资监管部门对所监管国有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父爱主义”?对所监管国有企业场外交易查处不严?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父爱主义的存在,把自身放在“企业家长”的位置,对监管企业的不合理要求不愿意严格抵制,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管理边界不清;二是对自身寿命周期有所考虑。因为,国资监管机构是政府的特设机构,专司管理国有资产并没有任何社会管理职能。一些国资监管机构难免产生对自身寿命周期的疑虑:如果所监管国有企业通过转让逐步减少,国资监管机构将名存实亡。所以,对企业产权转让持不积极态度,这种现象在少数省级以上国资监管机构较为突出。

三、《通知》对场外交易有了更加严格的限定

(一)明确了场外交易(协议转让)的范围。《通知》规定场外交易项目一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在技术进步方面有明显优势。

(二)明确了场外交易项目的审批权限和审批机构。《通知》的一个亮点在于把场外交易的审批权限放在省级国资监管机构,并要求不得下放或分解。在不少省市,国资监管机构的执业能力和执法水平随着国资监管机构的层级降低而降低。《通知》将场外交易项目的审批权限和审批机构限定在省级国资监管机构,必将有效地减少场外交易。

产权市场范文篇10

长期以来,林业资源一直是一种静态的、没有活力的、监管严格的资源,林农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林木采伐收入和少量的林副产品收入;林业投入大,投入的周期长,就是速生丰产林,最快也要15年以上,资源变现慢,且收益低;林业产出时的收益受到即时的政策、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制约大。因此企业、社会投入林业的积极性不高,投入林业的资金基本上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性投入和育林基金的投入,林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的发展。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林业的产权不明,投入以后的处置权受政策因素和人为因素控制大。这次林改重点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要真正落实处置权,使林农对自己所有的林业资产能象其它产品一样进行交易,将林业资源变成资产,再将资产变成资本,最后实现货币,就需要建立一个变现平台。产权评估中心、产权交易中心(要素市场)也就随着林改的推进而应运而生。洪江市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评估森林资源111宗,评估值4402万元,受理主持流转交易37宗,完成交易1967.9万元,办理权证抵押5宗,抵押贷款1550万元,受理林地3万余亩,实现资源变现2200万元。通过产权交易,成过熟林的立木平均流转价格就从200元/立方米提升到320元/立方米,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价格从每亩地租5—8元,上升到15—20元/亩,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的规范运作,相应地提升了立木的价值和林地资源的效益,使广大林农和社会各界看到林业的效益,提高了投入林业的积极性。两年来洪江市共完成工业原料林造林8.5万亩,其中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的造林达3.7万亩。通过两年来的运作和实践,我们认为要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要素市场)健康、规范持续发展,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因地制宜确定好交易市场的平台

江西、福建等地都为落实处置权建立了交易平台,都统称为林业要素市场,他们除产权交易外,还将林业的其他要素如产品要素都纳入这一平台。针对我们洪江的情况,我们反复研究论证,将落实处置权的重点放在林业产权方面,通过搭建林业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和规范林地、林木等资源产权的流转。其他林业要素如林业劳动力要素、林产品要素、技术要素等都已经有了固定的市场和平台,难以归并到一起,而且场地、人员管理都有困难,没有纳入要素市场建设范围。产权是林业要素中最活跃的因子,产权的流转是“牛鼻子“工程,抓住了产权的流转,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必将激活其他林业要素,其他问题都迎难而解。因此,洪江市只成立了涉及林业产权流转的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同步设立了以林调队为基础的森林资源评估中心,承担起全市林业资源的评估验证和采伐设计和营林设计工作,为林农服好务,为产权流转交易提供前提保证。

二、明确产权流转的主体和对象

交易的主体: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可以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林业,参入市场交易。根据目前林业产权的状态,设置了几种交易对象:①商品林的林地使用权、林木使用权和所有权、林木采伐权、股份制林场的股权。②公益林的管护权。③经济林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三、完善交易规程和规则

根据湖南省森林资源流转的规定和要求。为保护国家、集体和农户的利益不受侵害,切实维护交易双方的权益,分别制定了国有和集体林木资源的交易程序和流程,以及农户及其它经营主体林权交易的程序。规定了国有林、集体林流转必须提供的8种文件资料,农户及其它经营主体的林木流转必须提供的5种文件资料。根据不同的交易对象制定出了4种交易规则:拍卖规则、挂牌规则、协议规则、招标规则。

国家和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流转,必须采取拍卖或招标方式,评估后由出让方提出对外公告的起拍价格,起拍价可高于评估价,也可低于评估价,但不能低于评估值的15%,由交易中心通过媒体和公告对外,同时在交易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进行显示。为了防止串标,设置最低成交价,最低价经出让方确定后,密封保存,于开拍前10分钟交给拍卖主持人。竞价完毕后,当众公布最低成交价,竞价高于或等于最低价,流转成功;低于最低价,流转不成功,属于流拍。但如果报名的竞买人只有一人或者对林地(资源)转让有特殊规定的,可以在评估的基础上,经交易双方协议后,通过交易中心进行挂牌(挂价),挂牌时间不能少于10天,如有新的购买人且出价高于挂牌价,先征求原协议人意见,如原协议人放弃,可以将该价格再挂牌10天,再没有人竞价,协议流转有效。国有、集体性质的资源流转一律不使用协议规则,农户和其他经营主体可选择协议转让流转或拍卖、招标、挂牌的形式。通过流转程序和规则的制定,一方面规范了林业资源的有序竞争,杜绝了暗箱操作,保护了林农的利益。另一方面加快了资源的变现,缩短了林业投入周期,增强了全社会投资林业的信心。

二、提供完善的服务

产权交易中心,既是产权交易的平台,又是林业系统对外服务的窗口,所有服务项目在交易中心可一次性完成。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设立了信息咨询部办公室、交易部、权证变更登记服务部、贷款抵押服务部、评估服务部、财务室和行政服务部。特别将行政服务部放在交易大厅办公,从职能股室抽调人员到交易中心上班,由交易中心统一管理,减少了办事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林农。

三、存在的不足和需完善的方面

我市的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虽然目前运作良好,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也需要相关行业尽快出台相匹配的政策。

1.评估中心(机构和人员)和交易中心(机构和人员)的资质由哪一级、哪些部门核定,怎么核定,都没有具体的政策和规定,开展业务面临的合法性问题和责任风险问题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