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十篇

时间:2023-03-26 13:07:34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篇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一

我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学习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感觉任重而道远,要心系教育,具有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社会进步的桥梁和纽带。教师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发展,正是老师的平凡工作,连接着老一代和新一代,承载着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教师从事的职业是高尚的也是神圣的,但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又是平平凡凡、琐琐碎碎的,没有权利、没有荣耀。也没有悠闲自在的安逸和清闲。但是只要是一名教师就要把国家和任命的利益放在首位,必须热爱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具有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和信念。正因为如此,人们一提起教师才会把他与人梯,蜡烛,基石联系在一起。这既是对教师极为崇高的评价和肯定,也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因此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在于奉献,教师的精髓在与奉献。

其次是把爱洒向人间。教师的职责在于育人,教师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应把爱奉献给学生,教师的指责只有通过爱学生,通过教书育人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属于血缘关系,不出于个人需要,而是源于对职业的理解,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接触,教师的爱可以让学生健健康康的成长,这种爱表现在对学生的期望感,亲近感和献身的热情。它可以在师生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以转化学生自身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有时候我感觉自身很疲乏,但当我一走进教室就会精神振奋,,顿时浑身是劲,我认为这就是爱的力量。这种爱让我把什么权利,金钱和享乐都抛到九霄云外,教育是爱的教育,这种爱的教育战胜了一切。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就不可能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就不可能获得学生的支持,就不可能获得教育教学的高效。

再次,要以身作则,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不仅要有无私的爱心,还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自觉的高标准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注意小节上注意自己,细微之处树榜样。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智慧的象征和人格的化身,教师的思想言行和品质时刻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学校无小事处处是大事,与正人先正己,身正为范。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别人的榜样,让自己具有健康、完好、和谐的人格。德才兼备,不拘小节,聪明过人,言行一致,举止文正等。

总之,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我们时刻要培养自己的人格修养,时刻面临着人格的挑战。当今社会,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时刻注意严格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二

王细树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深地理解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忠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教师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阶梯。然而,教师又是很平凡的。我想,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因为,平凡中,我们一样能够奉献。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楚“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我是一名在教育岗位上干了十年的教师。我的信念就是干一行,爱一行。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为我们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无论何时,我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尚光荣的,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

二、无私奉献,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孔子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老师,传的不仅仅是学之理,更应该是人之道,一名老师,职为授业,更为树形。所以教师要有完美人格,让他的一言一行使学生们的成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教师要有崇高师德,不管是教书,还是育人,都能让他的学生全盘接受,永记于心。

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并且不遵守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还影响周围同学,作业经常不完成,我也经常和他谈话,并不见有什么效果。和他的家长联系之后,他的妈妈说,其实这个孩子在家很听话,从不强嘴,并且还很勤快。了解到这些内容后,我就想起来,何不给他个职位,让他有事可干,找到自己的价值,让他有责任感,这样他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慢慢变成一个听话、爱学习的学生。此时,刚好班上需要一个图书管理员,我就想到了他,和他谈话后,把职责给他讲了:每周三第二节课,组织同学借阅图书,自己也要多读书。他欣然接受了任务,每个周三他都很认真地组织学生去图书室借阅,平时,他也爱读书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老师们都为他的改变而感到高兴。

教育是艺术,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

三、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

总之,我们教师时时刻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呼唤,更好地培养“四有”新人,才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教师的光荣使命。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第2页)三

高庙小学高灿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终生献身教育,并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就说最引人注目的“保护学生安全”问题,平时工作中,我们学校都是非常重视的。忽视学生生命的保护,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不可能的事。地震灾区的无数教师在地动山摇的瞬间,尽力用自己的躯体去庇护学生让世人感动。近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因救学生舍去双腿,感动着无数“爱的接力”。我想如果自己身处其间,一定也会这样奋不顾身的,因为那是教师的职业本能,对学生,我们就像父母。

现今社会是知识社会,学习的社会,知识更新加快。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以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尤其是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目标。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一个空洞的思想外壳,它是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娴熟的业务技能与执着的敬业精神的结合点。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面对挑战和机遇,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要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为教育事业不停攀登,终生奋斗。在工作实践中,应十分注重自身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以此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片面追求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篇2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教师队伍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在今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震区广大教师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表现了崇高的师德精神。在新形势下修订并重新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向全国教育系统的模范教师,特别是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学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年修订)》的基本内容

《规范》的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规范》不是对教师的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的许多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条文的具体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学习贯彻时应注意和教育法规的学习结合进行。

三、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年修订)》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系统工会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好《规范》的学习宣传。要通过开展主题学习、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和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和贯彻《规范》,帮助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统一思想认识,规范职业行为,全面提高师德素养,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学校领导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篇3

【关键词】师德 中小学教师 职业道德 修养

中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一个好的素质、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启蒙老师,很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生活与成长。因此,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就显得无比重要。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师德意识和修养。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中小学生心扉,开启中小学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在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民主宽容、公平无私、刚柔相济的教师面前,中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中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老师要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

二、理解是热爱学生的基础

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一点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出现困难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就能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学生也必定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三、尊重学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

学生是公民,他们有一定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蹲下来跟学生说话”,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四、言谈举止的榜样示范作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一、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

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只有我们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但教师在知识结构的近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思想、信息、交流方面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独立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谐和的亲切感。我们的工作,使无知的玩童变成了优秀学生,使迷惘的青少年成为祖国的栋梁,我感到欣慰。人的一生是应该有个明确的目的,为理想而奋斗,虽苦但乐在其中。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校关注事业的发展,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在实际工作中,珍视为人师表这份荣耀,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

二、热爱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因此,我们说,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教师越是满怀深情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它可以有力的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为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可见,乐于把爱奉献给全体学生是我们必备的道德素质。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隐私。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就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他;当学生受窘时,不妨说句解围的话;当学生自卑时,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犯错学生时需要听哪些话。对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与学生交谈常要换位思考,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树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三、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同样的鼓舞和期望,作为教师应该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和需要,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他的闪光点,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寻找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身体素质好,成绩较差的同学,就鼓励他们在体育方面多下功夫,有特长的学生,就帮助他们选好目标,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学好专长,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培养的跨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思想品德,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着眼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打好各方面的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四、身正为范,塑造人格魅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育中,教师往往总是把对学生真诚的爱用美好而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文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其内在素质的反映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篇5

最近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这种深刻的学习过程,我们深深地理解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让我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的去教好学生,孔子说的:“爱之,能勿劳乎?言之,能勿诲乎?”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爱是甘露,可以浇灌生命之树;爱是春风,可以吹绿人类心灵的荒漠;爱是一条无形的纽带,能架起师生感情的桥梁;爱是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奥秘。学生是稚嫩的幼苗,需要老师的呵护。老师要有妈妈一样慈爱的胸怀,她需要有细致的心,慈祥的目光,温暖的双手,像对待儿女一样精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有家的感觉。学生病了,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并送医院。学生学习上有了困难,要细心的辅导;学生有了错误,要耐心教育;学生取得了成绩,要加以鼓励。关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能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使我明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人类文明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不断的去挖掘。同时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每天我们都能听到新的讯息。不断的学习,能让我们与时代同步,能让我们感受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学生们也是如此。有句话说“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而作为教师则停滞不前,当你的“一桶水”已经给完的时候,你还能拿出什么?工作中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让我受益非浅,我会用它时刻的鞭策我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我会时时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篇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人民的经济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给教育事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缺陷也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带来消极影响,部分教师怕吃苦,不安于清平的教师事业,缺乏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的精神。所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势在必行,教师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自我提高道德修养,以端正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教师职业道德含义及发展探讨教师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法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从古至今一代代相传至今,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国家的发展关键在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可见要想不断发展教育,提高综合国力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魅力不衰的话题,它具有永恒性、时代性的话题。目前,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没有固定不变的表述,但是大致的意思还是一样的。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职业生活中、在调节和处理有师生之间、教师同行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中要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或准则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的基本要义:一是说明教师职业道德是具有独特性的,教师职业道德是与教师这一职业有着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只有教师必须遵循的和所应具有的;二是说明了教师职业道德是应然性与实然性并存的道德规则,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应然性的规则或准则,它只是一个方面,而教师要把外化的东西进行内化并在自身行为中呈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则是实然性的,是教师职业道德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2008汶川地震之后,社会关于教师道德问题的研究与争论又开始了,为落实十七大精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再次修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同年教育部了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完整表述是:“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师职业劳动产生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教师与集体等相互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①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即爱国守法、敬业爱岗、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教师职业道德和道德即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两者的联系在于道德更加广泛,它包含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只是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两者的区别在于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教育教学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他所持有的道德品质和观念意识,道德约束的没有那么有针对性而且范围更加广泛,它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循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行为准则与善恶标准。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区别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所进行的自觉的自我陶冶、自我锻炼、自我培养和自我改造。也就是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自己对自己进行的教育,它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它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辅相成。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体的道德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教师内在需要和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它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内容。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中外发展及现状

(一)国外教师道德观观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种观点是提倡对学生实施体罚,使得学生绝对服从老师,其中斯巴达教育最为典型;另一种观点提倡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教育要培养完美的雄辩家,为此,教师要对学生既爱护有加,又严格要求,要像父母爱孩子那样对待学生,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树立道德的楷模,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中世纪时期一部分教育思想家认识到神学对教育的限制,开始驳斥以及摆脱神学思想,对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但实践方面并没什么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家提倡自由精神,人人平等等,极力反对对学生的残酷体罚并否定教师至上和绝对的权威主义,他们期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发展,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也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方面有所反映,确定学生处于教育的主体低位,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和适应自然规律进行教育,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能力,代表人物有斐斯塔洛齐和洛克。斐斯塔洛齐明确指出“我的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及它们的完全平衡。”②另一种观点是教师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的规律与层次进行教学,代表人物是卢梭和福禄贝尔。

在现代教师职业道德中研究主要是在教育伦理学中进行。在苏联,教师职业道德强调教师的集体主义和自身品质的培养。美国开始概括和规定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指导,如1968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正式制定了《教育职业伦理准则》,美国教育界继续对教师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研究。日本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通过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教育学科的教学,通过法律规定,通过教师录用考试体现出来的,主要是对自身、对他人、对自然、对个体与团体的道德规范。③

(二)国内教师道德观

先秦、两汉时期,孔子要求教师以身作的道德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要求教师要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道德教育态度;两汉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开始把教育看作是统治人民的工具。董仲舒主张教师应该“化民成性”,“教化己明、习俗己成,子孙循之,行五、三百岁,尚未败也。”⑤

唐宋时期,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三种观点,第一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教师与“道”的关系。二是教师的任务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三是“圣人无常师”。所提倡的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育要按自然规律而来。在宋代,最著名的是朱熹,他主张是把“致和”与“笃行”融合为一体,教师道德修养的准则为“修身”、“接物”。明清时期,我国的教师道德观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王明阳、王守仁、王夫之、梁启超。

民主革命至改革开放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做出突出贡献的有鲁迅、陶行知等人。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发展,教师队伍的壮大等等,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来越广,学者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先后经历了几次变更, 1984年10月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中的六条规定,即: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奉公守法,遵守纪律,热爱学校;衣着整齐,举止端正,语言文明,礼貌待人;1991年8月修订的《5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条要求,基本上与1984年的保持一致。1997年8月再次修订的八条规定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八条”。2008年教育部将颁布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规定教师要爱国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三、怎样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国家应怎样做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国家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教师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要求,以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要加强教师道德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用于培养和提升教师道德观念。

要注入“以人为本”的新教师道德内涵。长期以来,人们在歌颂教师时习惯把教师比做为“春蚕”、“蜡烛”、“人梯”等等,虽然它是在对教师职业道德中自我牺牲和自我奉献的精神在进行歌颂,表达着对教师职业的神圣尊重,但是它也传递着一部分消极因素,使教师牺牲自身,忽略了对自己的关注,丧失了自豪感、幸福感,也牺牲了自身的发展,这些都可能是教师失去生活乐趣,不关心家庭,使婚姻受到影响甚至是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当代社会各行各业强调人人平等、自由、以人为本等等,那为什么教师不能不能以人为本?所以,在与时俱进的今天,国家应当做更多的努力让教师因自己的职业而具有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二)教师自身应该做什么样的努力

2008年教育部将颁布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规定教师要爱国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六条师德规范。教师应当依此为要求和基础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爱国守法。爱国守法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作为尊重和敬爱的榜样更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同时,作为教师,就要自觉履行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教育法律法规,不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爱岗敬业。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都会有自己的工作,在自己平凡岗位上就应爱岗敬业、勤勤恳恳。教师职业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一个乐于奉献的职业,是一个忠于人民教育的职业,那么教师就不的敷衍了事,教师应认真备课,认真辅导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

关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部分,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准则。一个教师只有对学生持有普遍、深厚、持久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才会更好的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竭尽全力的教育学生。关爱学生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爱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生活。关爱学生要尊重其人格,不得进行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为了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自古中华民族教师职业道德的优良传统就有“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这也是教师树立威信、提高教育能力的必要条件。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和坚守高尚情操。应语言得体、举止文明、衣着得体,作风正派、尊重他人、注重合作、关爱集体,不以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快速更新、信息大爆炸、学习方式与内容、教学方式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精神。

除了以上几点,教师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还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例如,教师要坚定崇高的教育理想,坚定理想和信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层次,促进师的发展;要学会应当网络时代新挑战,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新领域等等。

四、结束语

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才是学生尊重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每个教师都要不断努力自我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孜孜以求,为了学生的发展,也为了自身的发展,即使这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需要意志力的过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教育中全面认识自己,不断学习和思考研究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葛玉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陈民生.关于中学师德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2.

[3]范芳江,王婷.提高教师人格修养的途径与方法[J].继续教育研究,2007( 2).

[4]肖连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读本.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6]朱金香.姜根龙,张志刚.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7]罗平.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及思考[J].大学学报,2000(3)

[8]洪萍.中小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9]孟宪娟.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其提升[J].《教学与管理》,2010.

[10]蔡颖.新时期师德修养.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解:

①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阿・步津迈尔.斐斯塔洛齐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53

③杨民.日本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培养闭.教育科学,1999(3)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篇7

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通过此次寒假期间学校组织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简单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本人系统的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篇8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意识与行为

一、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993年l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这一概念的界定是:“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样的身份决定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的高要求。特别是面对青少年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在品格上还不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他们的文明习惯的养成,都会受到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和言行举止的重要影响。一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师以德为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基于新形势下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和原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08年重新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引起教育界及其他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和外延的争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新《规范》实施后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更好地促进《规范》的落实,以及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事实依据。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结合新颁布的《规范》中涉及的教师应处理好的四种关系(即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过程中,教师的师德观念和基本素养的建设状况作为维度编制问卷,问卷中试题的类型分为三种,有单选题、多选题和排序题。调查对象为来自辽宁省内的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葫芦岛共十三个市的中小学教师,主要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有效回收率92.4%;其中,城市学校占71.19%,农村学校占28.9%;高中教师占25.8%,初中教师占24.9%,小学教师占37.8%,其他(职高教师、副校长、德育主任、教务主任、科研主任)占11.5%;工作年限在15年以上的占48.3%,6~15年的占42.6%,5年以下的占9.1%。同时,辅之以访谈法,就有关新《规范》的要求,对26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目前师德建设中,我们确实能够发现一些教师表现出的职业热情和努力工作的劲头,学生及学生的家长还是认同主要依靠教师的辛勤工作,学生完成了学习的任务,获得了各个方面的成长;学校领导认同主要依靠教师完成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合格人才等遵循《规范》要求带来的良好的认可度。但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在教师在履行《规范》要求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其中主要原因是《规范》中所提出的各层次的要求与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之间存在着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对师德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但在工作中却难以践履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是,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很多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规范》要求的现实。

首先,教师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与作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有95.9%的教师了解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有75.8%的教师认为,做好教育工作,重要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95%教师认为在从教之前经过系统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对其以后胜任很重要;93%的教师认为在任教期间,有关部门或学校专门组织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或培训很重要;有96.2%教师认为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其今后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掌握和遵循非常重要;有86.6%的教师认为教师应当成为社会群体中的道德榜样;95.3%的教师认为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教师工作的职业声望非常重要;有99.6%的教师认为教师良好的职业行为表现,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教师的职业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影响,按影响的大小进行排序:89.4%教师认为选择道德成长、57.5%教师选择审美情趣;26.3%选择学习成绩;您认为教师职业目前在社会上的地位:45.8%的教师认为目前还一般,但提高的趋势明显、只有14.1%的教师认为较低。以上结果反映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职业道德的价值和其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作用的认识是正确的,能够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作为树立教师形象和立身处世的首要因素。

其次,学校或者师资培养与培训部门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有61.6%的教师选择在当教师之前(包括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经过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系统培训;有95.7%的教师选择任教师期间,教育行政部门或所在学校专门组织过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或培训;有67.6%的教师选择学校或有关部门组织过学习和讨论新修订的《规范》。上述结果反映出各相关部门通过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重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有助于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平。

第三,目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不尽人意。调查结果显示,有28.9%的教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状况不满意,满意的只有6.7%,基本满意的64.4%。可见,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对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缺乏自信。

调查结果显示,有41.5%的教师认为我国《规范》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执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表彰和惩罚措施与之配套,30.7%的教师认为职业道德规范本身不健全,缺乏真正的指导作用,14.7%的教师认为向教师宣传的不够,13.2%的教师认为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不高。以上结果反映出广大教师对《规范》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认识不清,缺乏践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调查结果显示,在“您是否曾经存在这种意识,在工作中应按照《规范》要求自己,而在家庭或生活的其他领域中,应当遵循另外一套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问题中,有20.3%的教师选择存在这种意识、31.6%的有一些这样的意识倾向;有60.9%的教师认为现行的《规范》对大多数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到较好的规范和约束作用、25.9%的教师选择对一半左右的教师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有82.7%的教师认为实际遵循的真正约束自己工作行为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来源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34.8%的认为来源于工作中学校或有关部门的要求和培训。以上结果反映出不少教师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而忽视道德的他律,将道德和职业道德割裂开来,忽视了道德规范的制约和导向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76.8%的教师因领导处理问题不公平,偏袒于某些人、69.3%的因领导工作作风不民主,遇事不能与教师沟通和商量等问题而与领导发生矛盾;76.6%的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56.7%的教师接受学生或学生家长的礼品;76.0%的教师认为教师间因晋升职称、工资以及分配奖金和住房等原因发生矛盾;48.4%的教师认为工作中,之所以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被大家认同的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32.8%的教师认为2008年修订的《规范》太理想化,很难完全照着做;92%的教师认为与学生家长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偏袒自己的孩子,带着某些偏见向教师提出批评意见。以上结果反映出很多教师在工作中还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教育事业整体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与学生、学校领导、同事、家长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矛盾。

从上述调查反映的问题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与践履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任重而道远。

2.教师有尊重学生的意识,但缺乏尊重学生的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在组织教学和管理班级时,您是否看重教师的权威:68.9%的教师认为注意树立教师的权威形象,偶尔也能听听学生的意见,19.2%的教师不太看重教师的权威;有人讲“学生学与不学是他们自己的事,教师没有必要为此承担责任”,这种观点78%的教师不赞同。64%的教师认为“对讽刺、挖苦学生的行为”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应坚决避免,34.8%的教师认为生气时难免出现,可以原谅,只有1.3的教师认为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教育手段;78.4%的教师认为当学生在公开场合对您的观点或要求提出质疑时,愿意与学生共同讨论;61.8%的教师完全由学生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班级干部;在按照教师认定的恶劣程度选出4项最恶劣的教师行为问题中,有72.7%的教师选择对工作不负责任、66.7%的教师选择经常讽刺、挖苦、歧视学生、58.7%的教师选择打骂或变相体罚学生、53.9%的教师选择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以上结果反映出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应尊重并公平地对待教育对象。

但是,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按照教师行为发生量或者发生频度的大小选出教师认为发生量或发生频度最高的4项问题中,有76.6%的教师选择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60.8%的教师选择对个人的言行举止要求不严、56.7%的教师选择接受学生或学生家长的礼品;47.6%的教师选择对工作不负责任;在是否有给支持或帮助过您工作的学生,在考试成绩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这样的想法问题中,有73.7%的教师从来没有过,经常有的是2.2%、偶然有的是24.2%;84%的教师选择曾给予他喜欢的某类学生以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关于教师与学生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72.5%的教师认为学生在纪律或学业等方面表现太差,教师忍无可忍,对其进行强烈的批评或其它形式的处罚,从而引发矛盾或冲突、59.7%的教师认为有的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引起学生不满、40%的教师认为学生不尊重教师,引起教师的反感。以上结果反映出很多教师在工作实际中,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心与爱护,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或公平地对待学生,有违《规范》的要求,引起师生间的矛盾,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教育。

3.教师期望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但缺失合作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是否认真备好每一堂课问题中,26.3%教师能做到、66.3%教师基本上能做到;在教育工作中,之所以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主要原因是:48.4%的教师认为找不到被大家认同的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28.9%的教师认为学校或教研室风气不正;教师与教师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76.0%教师认为是教师间在晋升职称、工资以及分配奖金和住房等方面发生了关系各自切身利益的冲突、71.6%教师认为是有的教师本位主义倾向严重,遇事只从自己的工作或所领导的班级利益出发,不考虑全局、56.5%教师认为为了在工作竞争中争得较好名次,不互相支持与合作。以上结果反映出教师们能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期望有一个良好的学校和教研风气,不认同个人本位主义等,均表现出努力做好工作的良好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受到表扬时,经常面临的情况是:59.8%的教师认为多数人采取漠然的态度、32.4%的教师认为大家真诚向您祝贺、学习。当其他教师在学生中散布贬低您的言行的态度是:49.9%的教师不予理睬、43.3%教师虽然痛恨,但一般不采取同样的方式反击,而在教师群体中寻找解决的办法;面对当前升学压力,教师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46.2%的教师认为以互相支持和合作为主,在少数方面竞争、28.7%的教师认为以竞争为主,互相支持和合作的空间和范围极小、只有17.5%的教师认为完全可能进行全面的互相支持与台作;在教学或班级管理上遇到困难时,首先想采取的办法是:45.8%的教师选择自己认真思考,摸索解决的办法、40.4%的教师请与此相关教师或者教研室的同志会诊、帮助解决。以上结果反映出当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多数还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去解决;取得成绩也多半靠孤军奋战,难以提升层次。教师这种缺乏合作意识状况的改善,还要期待社会和学校为教师创设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建立科学、可行的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安全的、健康的环境。

4.教师渴望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却没有很好沟通

调查结果显示,81.6%的教师把主动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看成是教师的一种义务;当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方法或者管理班级的方式提出意见或建议,25.7%的教师非常欢迎家长提出意见、67.6%的教师认为可以与家长讨论、交流、只有1.3%的教师非常反感,立即反击或作出解释;有人建议学校中的每个班都应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65.2%的教师认为想法是好的,现在还实行不了、32.2%的教师认为应当立即推广实施。当您本人或您的家庭遇到困难,而您学生的家长又有能力解决您或您家庭的困难,您采取的办法是:9.3%的教师选择顺理成章地找这些学生的家长帮助解决、38%的教师选择坚决避免找这些学生的家长、18.4%的教师选择如果学生表现好,可以找他们的家长,如果学习表现不好,就不找他们的家长、34.3%的教师选择实在没办法时,只好硬着头皮去找。以上结果反映出大多数教师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期望和家长积极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但是个别教师还存在一些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有的教师经常把犯错误的学生的家长找到学校,进行批评、训斥,36.5%的教师认为方法不对,但出发点是好的,可以理解、36.3%的教师认为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和方法、27.2%的教师认为对有些类型的家长必须采取这种方法;教师与学生家长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92%的教师认为家长偏袒自己的孩子,带着某些偏见向教师提出批评意见、87.9%的教师认为家长与教师间沟通太少,互相不理解、68.2%的教师认为有些家长对子女不负责任,不能配合学校工作;与家长沟通最常用的方式:87.9%的教师打电话、26.6%的请家长到学校来;在您认为发生量或发生频度最高的教师行为的问题中,56.7%的教师选择接受学生或学生家长的礼品、22.9%的教师选择以不友好的态度对待差生的家长。以上结果反映出有很多教师对自身角色的价值定位和工作定位不够准确,不能够正确的对待家长、缺乏与学生家长进行良好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导致沟通障碍。

5.教师有学习提升的意识,但缺乏实际的努力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篇9

一、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表现

我国虽然重视师德建设,但目前的师德状况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出现了很多师德“失范”的问题。归纳起来,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道德上的问题

教学道德上的问题,可概括为“三无”,即无敬业意识、无责任意识、无育人意识。具体来说,在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存在着消极应付的现象,对周而复始的教学工作感到乏味和厌倦。有的教师缺乏责任心,把教学仅当作简单的谋生手段。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育性的教学,但有的教师只注重教学而忽视育人,片面地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不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二)师生关系上的问题

师生关系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冷漠、冲突、错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高效开展。但当前我国师生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无奈的现象,比如“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等”,甚至出现“体罚”、“虐童”、“性骚扰”、“”等不道德的现象。

二、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成因

师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市场经济下,教师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对自身经济地位的不满以及制度建设上的不足等。

(一)市场经济方面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呈现多元化趋势。追求利益的经济动机合法化,“义利对等”的师德观出现,并被人们广泛接受,师德建设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加剧,教师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然而教师的经济地位并没有根本提升,这本来就挫伤其工作积极性。另外,由于师德规范本身的问题,部分教师对其认同度不高。1.教师经济地位低下。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付出了劳动贡献,就应当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回报,这是对教师劳动的基本尊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工资福利也获得相应提高,但现实情况仍然不容乐观。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可以说,道德的基础是经济,如果教师的劳动报酬偏低,直接后果就是严重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教师对工作敷衍塞责。2.教师的内在认同度不高。由于对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我国制定了很多相关规章制度。这些行政命令本意是好的,但由于把教师片面放在严加管束对象的位置,很难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认同。对教师而言,这种外在的规约要想真正持久发挥作用,最终还要取决于其能否通过自己的接受、认同、内化、升华,提升为自己职业道德的内在自律。

(三)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师德规范方面,主要表现为表述简略、内容遗漏、层次单一。目前我国的师德规范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其一是师德表述过于简略,使教师在行动中常常不知所措。其二是内容上不够全面。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师德规范是滞后的,其制定、出台有一个过程,所以在师德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进去。其三是师德规范的单一性。用一种规范去要求所有教师,而对于教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研究不够,缺乏对于师德建设主体的关注,没有注意到师德中存在的差异性。其次,在师德教育方面,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是师德养成的一条现实而主要的路径。但当前我国的师德教育存在着低效、走形式化等问题,缺少人文关怀。另外,师德教育内容多关注法律制度要求、职业道德规约方面,缺乏感染力,缺乏推动教师主动改变的内在动力。再次,评价模式单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一方面由于对升学率的追求,另一方面由于师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方式难以度量,具有不明确性。学校为了方便,把教学成绩作为主要因素。所以,目前很多学校仍然把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对教师师德评价的主要依据。另外,师德监督体制不健全。除了学生和教师本人外,教师的工作很难得到外界有效监督。然而,教师的自我监督缺乏实效性,学生监督又迫于教师的权威,从而导致师德监督体制的不到位,容易滋生一系列的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师德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师德建设的实效性。具体来说,可以完善师德制度、建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建构自主道德意识。

(一)师德制度的完善:底线伦理的外在规约

在师德规范建设方面,要注意表述上的明确性、内容上的全面性、目标上的层次性。在规范的表述上要明确、详细,尽量少使用模糊的词语,便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和操作。在师德规范的内容上要全面具体,重视编制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无论在教育境界层次、教育理解层次,还是在从业态度层次与爱生层次,不可能是完全划一的,所以,我们需要界定相应的师德建设目标层次。在师德教育方面,师德教育要注重从灌输走向养成。虽然师德灌输在一定历史时期确实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其负面影响已越发明显。我们应该顺应潮流,注重师德的内化与养成。具体来说,一方面,师德教育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应成为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角。另一方面,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贴近教师的职业生活,要能反映教师的需要。在师德评价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考核制度。面对师德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找科学的路径加以完善,应注意把握全面性和综合性的原则。首先,评价主体应体现出多元性。学校领导、学生、同事、家长和教师本人都应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其次,评价方法应体现出综合性,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由此,需要综合教师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等因素,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整体的定性评价。

(二)社会环境建设:尊师重教的风尚浸染

2015年9月8日,国务院总理在讲话时强调:“强国必先重教,重教必须尊师……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一环,尊师重教的风尚有着不可置否的社会地位。这种风尚的营造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不单单是某一群体或组织的任务。为此,国家首先应大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为教师提供优越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其次,学校也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不断满足教师需要,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要实行民主管理,让教师对学校的重大事件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主体积极性。再次,媒体宣传要以弘扬正能量为主。应该看到,师德“失范”问题虽然客观存在,但当前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对于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事实,“要加强媒体在师德宣传中的作用,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重的职业”[1]。

(三)美德伦理的养成:自主道德的意识建构

在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师德主要是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发挥作用,督促教师履行职责,约束教师的言行。这种外在的规约只能约束教师的外在行为,始终无法引发教师自身内在的自律精神。从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规律来看,“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最终要超越外在的规约,以崇高的人格修养来引领自我达到‘从心所欲’的阶段。此时,教师职业道德超越了一般的职业义务和责任,开始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根据良心的指引作出一般决策”[2],即最终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使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而言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内化为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又外化为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内化于心。师德的内化过程应是师德自律精神的养成过程,即对师德规范的自觉认同,并激发起师德情感,形成师德意志,最终使师德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并在教育行动中体现出来。教师的师德自律精神一旦养成,外在规约的作用将会减弱,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在我国,师德历来注重自律精神的养成,董仲舒的“善为师者,既美道,有慎其行”、《中庸》中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都强调教师应该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坚守道德律令,在有无规则的情况下都能做到表里如一。外化于行。积极进行道德实践。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认知和观念层面,而是要把它转变为教育者的道德行为。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3],说明了教师职业道德不仅要内化为教师的精神追求,更要外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周易正义》中的“为德之时,必先践履其礼,故履为德之基也”也说明了师德的养成不仅仅是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践履问题。师德的养成“必须紧密结合教育实践,为准教师营造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让他们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体验教师行为的自我关切性以及对学生乃至社会影响的深远性”[4]。

参考文献:

[1]杨万义.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9):75-78.

[2][4]车丽娜.论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中的自主责任意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5):12-16.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篇10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这种“爱”必须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爱,恩师般高尚纯洁的爱。它表现在:当学生受到挫折、处境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以同情、关怀、体贴和帮助;当学生生病的时候,主动嘘寒问暖,送药送饭;对待学生的提问,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地给予解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统一起来。

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为人师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政治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尺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勿以恶不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因此,政治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政治教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与政治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政治教师完善自我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我们政治教师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呼唤,更好地培育“四”有新人,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