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绩效十篇

时间:2023-03-24 03:5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薪酬绩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薪酬绩效

薪酬绩效篇1

关键词:绩效薪酬 主要形式

一、绩效薪酬的内涵

国外对于绩效薪酬(pay for performance, PFP)的研究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提出的一种激励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先后出现了“绩效工资”(performance related pay, PRP)、“奖励工资”(Merit Pay)等概念。绩效工资是指根据员工绩效考核结果来发放的那部分薪水,属于浮动经济性报酬,目的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奖励工资是用于奖励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员工,所占比例小但发挥着杠杆作用。Mensah和Dogbe(2011年)的研究认为,绩效薪酬是一种使薪酬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分配方案,员工薪酬的增加主要依据其获得的绩效评价结果。

国内对于绩效薪酬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绩效薪酬的内涵学者们也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述。周佩芳(2004年)认为绩效工资是独立于固定工资之外的变动工资,是随员工不同绩效表现而给予的合理的金钱奖励。曾湘泉(2006年)认为绩效薪酬是基于绩效的薪酬制度,具体指员工在达到某个具体目标、某种绩效水平或创造某种盈利之后所增加的薪酬部分。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绩效薪酬的研究成果,本文中认为绩效薪酬是基于绩效考核的薪酬,具体指员工在达到某个具体绩效目标或创造某种收益后薪酬收入增加的部分,目的在于激励员工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实现组织绩效。

二、绩效薪酬分类研究概要

绩效薪酬的支付依据是绩效,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赵海霞(2009年)依据绩效薪酬的支付对象将其分为个体绩效薪酬、群体绩效薪酬(团队、部门绩效薪酬)、组织绩效薪酬;刘昕(2010年)依据激励时间将绩效薪酬分为短期绩效薪酬(1年以内)、中期绩效薪酬(1―3年)和长期绩效薪酬(3―5年);侯娇峰(2013年)依据受益人的不同身份和绩效评估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管理层绩效薪酬和非管理层绩效薪酬,基于绩效结果和绩效过程的薪酬;伍如昕(2014年)依据薪酬回报形式,将绩效薪酬分为计件制、佣金制、利益分享制、提案奖金制等。虽然绩效薪酬的分类标准有很多,但是按照支付对象的分类方法应用最广泛。

三、绩效薪酬的主要形式

绩效薪酬的形式很多,具体如何选择要依据企业的经济状况、组织战略、员工情况、组织目标等。在现代企业及其他各类组织中,绩效薪酬可以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基于基准工资的加薪百分比型、特殊绩效认可型、基于绩效总额的个人分享比例型和股权激励型。

1.基于基准工资的加薪百分比型

该类型绩效薪酬首先要确定员工的基本薪酬,然后根据基本薪酬确定绩效薪酬总额,具体包括计件工资、绩效加薪、月/季浮动薪酬、一次性奖金。

(1)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最早来源于泰罗的差额计件工资制,是对产量设置一个预定的标准,低于或者高于这个预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计件工资率。这种方式容易理解,易被员工所接受,而且有助于员工更好地完成个人绩效,但最主要的问题是标准难以确定,过松或者过严都不好,所以一般需要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商量制定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绩效指标和标准。

(2)绩效加薪。绩效加薪是将基本薪酬的增加与员工工作绩效评价结果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绩效奖励计划。一般情况下,根据员工年度工作绩效评价结果以及企业事先确定的绩效加薪标准来决定员工第二年可以获得的基本薪酬。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薪酬成本,可以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来确定加薪的百分比,保证优秀员工薪酬增长的更快,同时,提高员工的保留率。

(3)月/季浮动薪酬。月/季浮动薪酬,是根据月度或者季度的绩效评价结果来决定员工的月度或者季度绩效薪酬。一般情况下,企业会用基本薪酬乘以一个系数来决定月/季浮动薪酬。这种方式比较灵活,不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担,可以根据企业整体的营运状况来灵活地进行调整。

(4)一次性奖金。一次性奖金是一种一次性支付的绩效薪酬,形式多种多样。可能因为员工绩效最佳,提前完成或者超额完成某项工作,也可能是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并被采纳等。对于组织而言,这种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薪酬范围很高的员工的薪酬激励问题,而且企业可以在不改变员工基本薪酬的情况下,针对期望看到的绩效结果而制定一次性绩效奖励。同时,企业也可以随时取消这种计划。对于员工而言,可以一次性获得很多奖金,但实际上得到的奖金数量少于绩效加薪的奖金数额,如果长期采用一次性奖金制度,可能会引起员工的消极心理,影响到组织绩效。

2.特殊绩效认可型

该类型绩效薪酬主要是特殊绩效认可计划,其特点是不定期地对绩效远远超出预期水平的、对企业有特殊贡献团队或者个人的现金或者非现金的小额一次性奖励。这种方式灵活性很强,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特殊绩效认可计划又分为正式认可计划、非正式认可计划和日常认可计划,这三种计划在使用频率、奖励成本、获得者的人数等方面都各有不同。

3.基于绩效总额的个人分享比例型

该类型绩效薪酬是以组织的绩效总额为基础,然后按照企业规定的个人分享比例来确定员工的绩效薪酬,包括利润分享计划、收益分享计划和目标分享计划三种类型。

(1)利润分享计划。利润分享计划是根据组织绩效目标的衡量结果来向员工支付报酬的一种奖励方式。利润分享计划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将员工的直接薪酬与财务绩效联系在一起,促使员工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经营状况好的时候,方便企业和员工更好地分享企业财富,经营状况不佳的时候,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控制劳动力成本。

(2)收益分享计划。收益分享计划是企业为员工在成本减少、生产率和质量提高的情况下而带来的收益进行分享的模式。这种方式支付周期较短,员工能更好地控制成本、质量这些指标,而且这部分收益是通过员工个人的努力创造出来的,给员工带来了很大成就感的同时,不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

(3)目标分享计划。目标分享计划又被称为成功分享计划,主要是运用平衡记分卡法来设定绩效标准,关键是企业要设定完整的目标,使企业通过不懈努力可以超越上一绩效周期(通常是一年)的某些绩效目标。这种绩效薪酬方式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

4.股权激励型

该类型绩效薪酬属于长期激励,主要包括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

(1)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大多数是针对企业的高管来实施的,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留住人才,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员工作为股东可以参与企业的决策,有利于员工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从而不断努力提高工作绩效。

(2)股票期权计划。股票期权计划是为组织中的某些人(主要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时期内以一个固定价格购买固定数量的公司股票的机会或权利。目的是鼓励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工作绩效,从而提升股票价格,这对企业和中高层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双赢”的方式。

不同的绩效薪酬方案所适用的个人或者企业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恰当的绩效薪酬方案。以上每种具体形式都有其基本的计算公式,一般是结合公司、部门和员工个人的绩效而确定的,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对基本计算公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者调整。

参考文献

[1]李业昆.绩效管理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2]劳埃德・拜厄斯,莱斯利・鲁.李业昆等译.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薪酬绩效篇2

【关键词】公司绩效;普通职工薪酬;高管薪酬

一、导论

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有关城乡居民收入10年翻番这一概念。为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两个同步”。这一概念的提出,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对我国职工工资问题更近一步的重视。本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职工薪酬与公司绩效关系。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以1998-2011年沪深两市金融公司除外全部A股公司数据作为样本。纳入决算范围的数据共有16808户年:1428家上市公司。为保证数据质量,本文按以下原则剔除数据:(1)剔除已经关闭停产近两年无主营业务收入的企业;(2)剔除roa大于0.5,小于-0.5特殊情况的企业;(3)剔除资不抵债的企业;(4)剔除职工工资缺失及数据录入错误;(5)剔除没有记录员工人数的数据;(6)剔除没有记录员工人数的数据;(7)剔除无员工平均薪酬,普通员工平均薪酬和董事、监事、高管平均薪酬的数据;最后,选取样本包含上市公司1352户,共13781户年,时间上跨度13年,涉及职工人数930多万人。最终样本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原样本总数的94.68%。

1.变量说明

本文于度量业绩的指标是总资产回报率roa。职工薪酬数据来源于“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为了控制政府“抓大放小”、国企向政府“找奶吃”等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本文控制上市公司的规模size、交易状态dum_stpt、是否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dum_gy。同时,还有公司的财务杠杆LV、投资支出率invt、股本结构虚拟变量dum_gbjg。此外,还包含是否经历2007年金融海啸的虚拟变量dum_cris、GDP、失业率。

同时,为防止职工薪酬可能出现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又包含了行业虚拟变量。由于本文不包含金融行业,因而,本文依据行业门类代码将所有上市公司划分为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综合业等12个行业门类,综合业为该虚拟变量的基本组。

2.研究假设与模型

H1:职工平均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存在显著地正相关。

H2:普通职工平均薪酬和董事、监事、高管平均薪酬均与上市公司业绩存在显著地正相关。

H3:如果普通职工平均薪酬和董事、监事、高管平均薪酬均与上市公司业绩存在显著地正相关,H2正确。那么,提高董事、监事和高管平均薪酬,比提高普通员工平均薪酬,更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H1的检验

表1是本文选用的三种回归结果:混合最小二乘回归、固定效应回归和采用工具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回归1和回归2表明,无论使用哪种回归方法,模型结果均显著。两个回归中,员工薪酬水平的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可理解为,当职工薪酬每增长1个点,上市公司的业绩会增长0.6%-0.7%。

为减弱员工薪酬水平与上市公司业绩之间内生性问题,本文将上市公司所处行业作为上市公司职工薪酬的工具变量,即回归3。再次回归后,系数变小,但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再次证明H1的正确性。

表1 以员工薪酬为主要自变量(M1)的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回归和实用工具变量后的回归

2.H2和H3的检验

H2的验证方法同H1,表3是实证检验结论。无论是混合回归还是固定效应回归,均表明上市公司普通员工平均薪酬与董事、监事和高管平均薪酬均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正影响。

表2 以细分员工薪酬为主要自变量(M2)的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回归

同时,给予上市公司普通员工平均薪酬与董事、监事和高管的平均薪酬增加相同的百分比,董事、监事和高管平均薪酬的增加,比对普通员工平均薪酬的增加,更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其他变量回归系数和符号意义与模型1均相同,且统计显著性上也基本相似。因此,模型2的结论也验证了H2和H3。

四、启示

本文的启示有,上市公司应当正确认识职工努力程度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形成有效的激励措施。同时,上市公司还应关注对普通员工与董事、监事和高管进行激励时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虽然对上市公司普通员工与董事、监事和高管进行同一比例的薪酬激励,董事、监事和高管更能带来高的业绩提高,但,有时同比例薪酬提高的绝对数额是不一样,很可能其绝对数额要远大于普通员工。因此上市公司在进行职工激励时也要关注绝对数额的成本投入。以上,便是本文提出的对上市公司业绩提升的帕累托改进。

参考文献:

[1]Akerlof G A.Labor Contracts as Partial Gift Exchang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97.543-69.

[2]Barkume A pensation Supplements and Use of Incentive Pay in US Job Markets.2001,

Working Paper.

[3]Booth,Frank.Earnings,Productivity,and Performance-Related Pay[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1999.

[4]Fernie S,Metcalf D.It’s Not What You Pay it’s the Way that You Pay it and that’s What Gets Result’s: Jockeys Pay and Performance[J].Labour.1999,385-411.

[5]Lazear E P.Salaries and Piece Rates[J].Journal of Business.1986,Vol.59,No.3,405-431.

[6]陈冬华,范从来,沈永建,周亚虹.职工激励、工资刚性与企业绩效——基于国有非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7.

[7]黄博.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市场形成机制演变[J].人力资源,2011,3.

薪酬绩效篇3

1.1将薪酬与基本工资混为一谈

“薪酬”这一名词是近几年出现在我国企业中的一个新的名词,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工资只是薪酬中比较显著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不显著的主要包括对优秀员工的表彰、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晋升平台以及为员工定期发放一些福利等。但是,许多企业管理者对薪酬这一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标准,这就导致了管理者将员工的基本工资与薪酬混为一谈。管理者认为为员工定期发放的工资就是薪酬。此外,管理者除了为员工发放正常的工资以外并没有关注员工真正的需求,这就使得在企业中,无论年龄、性别、岗位、技术等是否相同,都用简单的工资来进行衡量,这样不仅不能利用薪酬来激励员工,甚至还有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1.2没有充分体现出薪酬奖励机制的公平性

企业在建立薪酬体系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公平性,所谓公平就是薪金分配不仅要体现在同一部门的同一岗位中,还要体现在不同部门的同一岗位以及同一部门的不同岗位之间。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在薪金激励体系的建立上并没有体现出公平来,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员工心理失衡,从而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度、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这样长期循环下去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比较松散,在企业内部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使得企业管理中薪酬奖励机制的公平性并没有体现出来。

1.3奖励机制与绩效之间缺乏联系

要想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利润,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所以说在企业管理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就是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当今社会,要想使得薪金激励机制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将薪金奖励机制与员工的个人收入和绩效结合在一起。但是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并没有将薪金奖励机制与员工的个人绩效结合在一起,如公司对超额完成任务或者表现突出的员工没有给予及时的奖励,对企业中一些踏实肯干、有上进心的员工也没有提出适当的表扬等。员工们不管做得好还是做得坏都不会受到任何的夸奖与惩罚,这就导致员工在工作的时候不关心自己的工作绩效,只是做自己应该做的,按时上下班,不违反公司规定等,纯粹的为了工作而工作。

1.4薪酬分配不合理

目前来说,我国的薪酬主要包括固定工资和活动工资两部分,在这里固定工资主要包括的是员工的基本工资和工龄工资等,而活动工资则主要是根据员工的业绩来确定的,这里面包括了奖金、红包、福利等。但是在我国的薪金分配上,主要以固定工资为主,活动工资很少被计算到薪金中去,这样就出现了薪金分配的不合理。此外,薪金分配的不合理也没有充分的体现出生产要素、技术要素、知识要素等对企业的影响,这样很大程度的限制了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发展,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2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绩效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

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是现阶段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不同部门之间由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要求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指标,所以在进行薪酬分配的时候也不能按照各部门的需求进行分配。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每个企业的考核指标都在发生变化,但是还有一些企业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企业的考核指标,这就使得企业难以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不能客观的对员工的情况进行公平的考核,而是加入了许多自己的主观臆想,影响了考核的准确性。

2.2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缺乏沟通

在绩效管理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合作是提升企业绩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们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找出解决的办法。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的跟管理者进行协商,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情况缺乏了解,这样一来,企业的绩效是很难提升的。

2.3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管理不一致

企业管理者虽然懂得如何提高绩效管理,但是企业绩效并没有提升上去,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管理者既没有弄清楚本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也没有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绩效管理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战略目标和企业绩效管理相一致。第二,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绩效管理计划的时候,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各个部门并没有根据各部门之间职能的不同进行“对症下药”,而是使用相同的绩效管理计划,这些都阻碍了企业绩效管理的提升。

3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与绩效管理体系的措施

3.1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促进薪酬激励机制的公平性

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企业的战略目标规划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还需要为员工营造一个合理公平的薪酬激励机制,只有员工在工作中体会到公平才会尽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为此,管理者首先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以公平为主的企业薪酬文化,客观的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消除因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薪酬不公现象。其次,管理者还应该根据不同员工的工龄、工作岗位、工作绩效等来决定员工的薪酬是增是减,若员工在企业中职位比较高、承担的责任比较大,那么这些员工的薪酬就要比其他普通员工高一些。对那些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员工,企业也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最后,企业还应该将薪酬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机密的结合在一起,企业应该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来确定员工的薪酬所得。此外,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价值,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度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3.2优化绩效管理流程,加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制定一套完整的绩效流程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还能够为企业绩效的提升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如何让流程更加完善,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制定绩效计划,确定相应的绩效指标;第二,完善绩效的沟通与辅导,从而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第三,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定期的考核,及时反馈;第四,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促进下一环节的健康发展。除了优化绩效管理流程以外,企业管理者还要与员工之间加强沟通和联系。如管理者可以将员工绩效考核的成绩和排名发给员工,员工通过相互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管理者还应该与员工进行沟通,员工将自己的需求反映给管理者,管理者在满足员工需求的同时再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加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还能够对工作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4总结

薪酬绩效篇4

关键词: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

绩效薪酬考核制度是指企业或事业单位在实现自身发展计划的基础上,依据单位的发展状况,综合评估员工工作的管理制度。我国的基层医院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在基层医院内执行绩效薪酬考核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其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现状

1.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渗透力不足

当前,绩效薪酬管理执行直接影响基层医院员工的利益。因此,绩效薪酬管理具有敏感性。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情况大部分浮于表面,没有真正深入、全面的实施绩效薪酬管理制度。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人员因为担心管理会带来医院员工的不满,所以放弃了绩效薪酬管理的重要性,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制度。

2.基层医院非量化的模糊绩效薪酬考核手段

目前,我国基层医院对绩效薪酬管理制度的确立,大部分以平均分配为核心。不区分医院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贡献,均采用平均分配的原则,使用非量化的考核手段。例如医院的机关和后勤部门,绩效薪酬通常以部门多少为分配单位,部门内按照人数平均分配,这样的绩效薪酬制度无法体现不同职能部门和人员的水平。基层医院员工高级职称和普通职称之间的绩效薪酬没有太大差异,无法调动基层医院的工作积极性,缺少工作的主动性。

3.基层医院绩效薪酬单纯来源收支结余

基层医院属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其建立目的在于为全社会基层人员提供普通的医疗服务。对于基层医院而言,收入与支出结余能科学控制基层医院的成本与效益,这是以效益作为驱动力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实施,会带来负面效应。此外,以效益作为驱动力的制度能使基层医院的管理人员更多的看到利益,忽视了医院作为公益单位应具有的功能,也无法实现医院管理水准的提高。

二、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的重要性

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能使基层医院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绩效薪酬管理水准,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能更加科学地界定绩效薪酬考核指标,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使绩效薪酬的挂历人员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科学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基层医院内部实行数据的共享,改变了原有的绩效管理模式,简化了绩效薪酬考核流程,缩短了绩效薪酬核算时间,使绩效薪酬考核实现动态化、精准化。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对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可以帮助基层医院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使基层医院的内部考核更加健全,能够针对不同种类的人员进行不同类别的考核,能够实现能力强、贡献大、绩效薪酬多的目的。对于为基层医院作出巨大贡献和业绩突出的员工,绩效薪酬考核评分高,能实现薪酬的提升。因此,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可以激发基层医院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基层群众的不同需求,从而使基层医院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指标体系设计

1.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方法

关键绩效薪酬指标是指将基层医院的计划细化为多个具有可行性的小计划,同时设定、计算、探究基层医院内部的进入口、出口参数,量化管理医院的绩效薪酬,实现基层医院制定的总体目标。关键绩效薪酬指标是基层医院进行绩效薪酬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平衡计分卡是新兴的管理体系,它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将基层医院的规划目标变成具有可行性的能够执行的指标。层次分析法的核心理念是使用体系分析思想,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2.基层医院绩效薪酬考核指标的确立

关键绩效薪酬指标法的核心是SMART准则,也就是细化原则、测量原则、实现原则、联系原则和时限原则。此种绩效薪酬考核指标方法可以广泛在基层医院中适用,与基层医院的绩效薪酬管理目标相一致。

3.基层医院绩效薪酬考核指标权重的确定

基层医院是综合性医院,包括有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其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具有不同的工作属性,所从事的工作也完全不同。因此,考核指标也不应该相同。可以将基层医院的考核指标分成三个类别,即管理类、后勤类和技术类。利用SMART指标准则对岗位权重给予指导:(1)充分了解和掌握工作程序和内容,将核心内容和具有较大作用的内容获取出来;(2)按照组织内部的长远计划和短期计划;(3)对部门的管理制度和执行状况进行研究。

四、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1.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系统需求

建立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系统,应使用统一建模语言,探究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系统,统一建模语言能够对面向对象提供支持,还能够对系统软件研发中的所有流程都具有支持功能。统一建模语言可以将软件系统不同模块之间进行有效无缝衔接,统一和协调系统研发中存在的多种类的语言、系统、理念等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系统的后期维护是指对绩效薪酬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和设置,可以添加、剔除、更改使用人员的权限等操作,包括可以修改和设置科室和人员的数据信息。信息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添加、剔除和改变基层医院的部门信息和工作人员信息,可以查找信息数据。数据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基层医院的各种收益情况、支出情况进行计算机数据分析,同时可以对以往的数据信息情况进行比较精准的查找。绩效薪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依据基层医院的绩效薪酬考核标准,对基层医院内部的所有人员和科室进行绩效薪酬考核评分,并自动进行评分核实,通过基层医院系统内联网,将绩效薪酬评分的考核结果发送给每一个科室和工作人员,同时提供评分的查询功能。

2.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数据库建设

在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使用概念数据模式呈现数据全部逻辑结构,可以实现其数据库建设的独立性,实现与其他软件的分离。构建数据库可以采用PowerDesigner建模,设计数据库。同时,在此基础上,将概念数据模型转化为物理数据模型,可以使用DatabaseMangementSystem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

薪酬绩效篇5

一、薪酬绩效管理概述

薪酬绩效主要是强调员工自身的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关系,工作绩效是员工报酬衡量的基础内容。薪酬绩效是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战略部署中的重要内容,具有突出的员工激励作用,受到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薪酬绩效是否能够科学合理的运用,将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经营效益,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推动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将绩效成果和个人收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员工的工作成果予以认可,但同时这种薪酬绩效是伴随着员工的工作业绩变化而有所变化,以此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对于员工的薪酬绩效管理重视程度较高,能够有效吸收前沿理念建立完善的薪酬绩效制度,充分发挥薪酬绩效管理作用,与员工薪酬之间挂钩,以此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就当前我国企业薪酬绩效管理现状来看,其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薪酬比重设置不合理,认知存在局限

在企业薪酬绩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由于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对薪酬绩效比重设置的重要性认知,缺乏对员工行为和绩效的准确评估,实际考核工作流于表面,难以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同?r,部分领导关不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性较大,执行力不足,致使薪酬绩效工作未能充分发挥原有的作用,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未来发展。在企业薪酬管理体制中,薪酬绩效占据的比例较小,难以从薪酬收入上更为充分、全面的反映出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益,原有的激励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员工个人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人才逐渐流失,影响到企业整体市场竞争优势。

2.薪酬绩效激励作用不充分

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经营效益,这就需要在内部管理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薪酬绩效的激励作用,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职位奖励等多种方式来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切实提升工作成效。但是,我国当前部分企业未能有效发挥薪酬绩效作用,并未将员工的工作贡献和经济收入联系在一起,激励手段十分单一,难以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员工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3.绩效评价标准不合理

现代企业薪酬绩效管理中,对于员工的绩效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可以更为充分、全面的反映出员工的工作成果,应该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但是很多企业的绩效评价标准存在着模糊不清的问题,指标分类不明确,甚至存在着管理职责混乱、权限倒置的问题,致使企业内部绩效评价失去了原本的公正、公平,员工的个人权益被侵害,加剧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矛盾,长此以往,将丧失对企业的信心,企业人才大量流失,缺乏充足的人才支持和保障,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三、企业薪酬绩效管理制度应用改善对策

薪酬绩效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个性化的薪酬谈判,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薪酬绩效占比,切实将员工的薪酬绩效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健全更加完善的薪酬绩效制度,充分发挥薪酬绩效激励制度,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调整思路

其一,在企业薪酬绩效管理中,应该注重从基本薪酬逐渐朝着同岗多薪方向转变,主要是强调一个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等级,这样根据岗位具体调整来确定工资等级,可以有效满足岗位上不同员工的能力差异需要,以此来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促使员工可以深入挖掘自身潜力,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在反映出不同岗位薪酬差异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同一个岗位不同员工之间的绩效差异,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挖掘员工潜力和价值,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其二,建立完善的薪酬绩效体系,充分发挥薪酬绩效激励作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多个薪酬等级,合理搭配实现最佳效果。这种薪酬等级压缩方式,可以有效起到对不同等级的岗位员工起到激励作用,避免员工消极怠工情绪出现,真正的通过自身的实际付出来获得奖励。

其三,推行大绩效管理制,在企业中高层领导干部群体中,促使领导管部的薪酬同所属部门和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相联系,充分调动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管理的不重视,不关心企业成本和利润,和企业发展目标相背离。同时,还要注重管理队伍的优化,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薪酬绩效篇6

关键词: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

绩效薪酬考核制度是指企业或事业单位在实现自身发展计划的基础上,依据单位的发展状况,综合评估员工工作的管理制度。我国的基层医院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在基层医院内执行绩效薪酬考核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其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现状

1.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渗透力不足

当前,绩效薪酬管理执行直接影响基层医院员工的利益。因此,绩效薪酬管理具有敏感性。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情况大部分浮于表面,没有真正深入、全面的实施绩效薪酬管理制度。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人员因为担心管理会带来医院员工的不满,所以放弃了绩效薪酬管理的重要性,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制度。

2.基层医院非量化的模糊绩效薪酬考核手段

目前,我国基层医院对绩效薪酬管理制度的确立,大部分以平均分配为核心。不区分医院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贡献,均采用平均分配的原则,使用非量化的考核手段。例如医院的机关和后勤部门,绩效薪酬通常以部门多少为分配单位,部门内按照人数平均分配,这样的绩效薪酬制度无法体现不同职能部门和人员的水平。基层医院员工高级职称和普通职称之间的绩效薪酬没有太大差异,无法调动基层医院的工作积极性,缺少工作的主动性。

3.基层医院绩效薪酬单纯来源收支结余

基层医院属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其建立目的在于为全社会基层人员提供普通的医疗服务。对于基层医院而言,收入与支出结余能科学控制基层医院的成本与效益,这是以效益作为驱动力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实施,会带来负面效应。此外,以效益作为驱动力的制度能使基层医院的管理人员更多的看到利益,忽视了医院作为公益单位应具有的功能,也无法实现医院管理水准的提高。

二、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的重要性

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能使基层医院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绩效薪酬管理水准,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能更加科学地界定绩效薪酬考核指标,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使绩效薪酬的挂历人员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科学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基层医院内部实行数据的共享,改变了原有的绩效管理模式,简化了绩效薪酬考核流程,缩短了绩效薪酬核算时间,使绩效薪酬考核实现动态化、精准化。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对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可以帮助基层医院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使基层医院的内部考核更加健全,能够针对不同种类的人员进行不同类别的考核,能够实现能力强、贡献大、绩效薪酬多的目的。对于为基层医院作出巨大贡献和业绩突出的员工,绩效薪酬考核评分高,能实现薪酬的提升。因此,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可以激发基层医院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基层群众的不同需求,从而使基层医院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指标体系设计

1.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方法

关键绩效薪酬指标是指将基层医院的计划细化为多个具有可行性的小计划,同时设定、计算、探究基层医院内部的进入口、出口参数,量化管理医院的绩效薪酬,实现基层医院制定的总体目标。关键绩效薪酬指标是基层医院进行绩效薪酬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平衡计分卡是新兴的管理体系,它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将基层医院的规划目标变成具有可行性的能够执行的指标。层次分析法的核心理念是使用体系分析思想,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2.基层医院绩效薪酬考核指标的确立

关键绩效薪酬指标法的核心是SMART准则,也就是细化原则、测量原则、实现原则、联系原则和时限原则。此种绩效薪酬考核指标方法可以广泛在基层医院中适用,与基层医院的绩效薪酬管理目标相一致。

3.基层医院绩效薪酬考核指标权重的确定

基层医院是综合性医院,包括有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其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具有不同的工作属性,所从事的工作也完全不同。因此,考核指标也不应该相同。可以将基层医院的考核指标分成三个类别,即管理类、后勤类和技术类。利用SMART指标准则对岗位权重给予指导:(1)充分了解和掌握工作程序和内容,将核心内容和具有较大作用的内容获取出来;(2)按照组织内部的长远计划和短期计划;(3)对部门的管理制度和执行状况进行研究。

四、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1.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系统需求

建立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系统,应使用统一建模语言,探究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系统,统一建模语言能够对面向对象提供支持,还能够对系统软件研发中的所有流程都具有支持功能。统一建模语言可以将软件系统不同模块之间进行有效无缝衔接,统一和协调系统研发中存在的多种类的语言、系统、理念等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系统的后期维护是指对绩效薪酬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和设置,可以添加、剔除、更改使用人员的权限等操作,包括可以修改和设置科室和人员的数据信息。信息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添加、剔除和改变基层医院的部门信息和工作人员信息,可以查找信息数据。数据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基层医院的各种收益情况、支出情况进行计算机数据分析,同时可以对以往的数据信息情况进行比较精准的查找。绩效薪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依据基层医院的绩效薪酬考核标准,对基层医院内部的所有人员和科室进行绩效薪酬考核评分,并自动进行评分核实,通过基层医院系统内联网,将绩效薪酬评分的考核结果发送给每一个科室和工作人员,同时提供评分的查询功能。

2.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数据库建设

在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使用概念数据模式呈现数据全部逻辑结构,可以实现其数据库建设的独立性,实现与其他软件的分离。构建数据库可以采用PowerDesigner建模,设计数据库。同时,在此基础上,将概念数据模型转化为物理数据模型,可以使用DatabaseMangementSystem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

五、结语

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对基层医院过去绩效挂号程序不规范、考核制度无法展现基层医院特点、绩效薪酬考核指标不合理、没有现代化管理方法等情况的改变具有重大作用和影响,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和科学。提高基层医院的绩效薪酬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对于调动基层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正面作用,可以保证基层医院作为公益单位的基本属性,更好的服务基层人民。

参考文献:

[1]王燕.构建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探索[J].财会学习,2015(1):90.

[2]梁大伟,谭剑,黄煌镜,等.基层医院绩效薪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及实施[J].信息化建设,2016(2):369-370.

[3]田云谷.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基于二级医院财务管理需求的构想[J].中国外资,2013(10):50.

[4]李素云,许健,李先锋,等.基于医院信息化平台的膳食管理新模式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13(5):84-85.

薪酬绩效篇7

【关键词】 高管―员工薪酬差距; 企业绩效; 高管的生产行为; 员工的生产行为; 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6-0062-0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巨大薪酬差距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质疑高管“天价”薪酬与其工作和努力的匹配程度,认为巨大的薪酬差距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为了消除薪酬差距过大产生的不良影响,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央企高管年薪不得超过普通职工平均工资的20倍。薪酬差距本是企业薪酬分配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通过给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绩效的员工设计有差距的薪酬,实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薪酬激励效果的目的。但是日益增大的薪酬差距也可能使员工产生被剥削和不公平感,导致员工懈怠、凝聚力下降等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薪酬差距的激励效果就存在两种竞争性的观点:一是锦标赛理论,该理论认为薪酬差距可以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创造更高的绩效;二是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加大薪酬差距会破坏员工之间的合作,对企业绩效造成负面影响。相关的实证研究结论也不一致,如Lallemand等(2004)、刘春等(2010)、胥佚萱(2010)发现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Cowherd等(1992)、卢锐(2007)、刘正堂(2008)的研究表明高管―员工薪酬差距没有带来企业绩效的显著提升;陈丁等(2010)、赵睿(2012)验证了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众多相互冲突的研究结论说明有必要对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薪酬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种契约通过员工对薪酬状况的感知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薪酬差距是薪酬契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员工不同职位或技能等级之间薪酬数额的差别,员工对这种差别的感知必然会影响其态度和行为,即薪酬差距也会通过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员工的绩效甚至是企业的绩效。高管―员工薪酬差距是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薪酬数额的差别,高管和普通员工也是通过对这一薪酬差距的感知来决定或是改变其自身态度和行为而最终影响整个企业绩效的,这就是个人行为在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但现有文献在研究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关系时往往直接研究二者的关系,而将高管和员工的行为视作一个“黑箱”,这种做法忽视了高管和员工的行为在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可能会使研究结果失真或缺乏说服力。本文的目的是在研究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关系时,引入高管和员工的行为变量,探讨薪酬差距如何通过高管和员工的行为影响企业绩效。根据锦标赛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薪酬差距可能使员工产生促使企业绩效提高的积极的生产行为;也有可能使员工产生破坏企业绩效的消极的反生产行为。本文着重考察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激励效果,因此以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作为中介变量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从行为视角出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将进一步丰富和推进现有的研究,同时探索并揭示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高管和员工产生的不同激励效应,对企业设计合理的薪酬契约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现有研究大多从锦标赛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两个竞争性理论去解释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锦标赛理论强调最大限度地奖励最有生产效率的员工,将薪酬差距看作员工努力工作获得晋升后得到的额外奖励,额外奖励有助于刺激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额外奖励越高,对其他员工的激励效果越好,从而达到提高整个企业经营绩效的目标。因此,锦标赛理论预期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都支持锦标赛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源于公平理论,它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进行自我评价和判断,并获得是否被公平对待的认知。若感觉自己被公平对待,就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若感觉自己没有被公平对待,就会满腔怒气,消极怠工。可见,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公平和合作的重要性,认为过大的薪酬差距和竞争性奖金会破坏员工之间的合作,使薪酬较低的员工产生不公平感和不满情绪,导致消极怠工等反生产行为,从而降低企业绩效。因此社会比较理论预期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国内外同样有不少实证研究支持社会比较理论。根据这两个竞争性理论本文提出两个竞争性假设:

假设1a: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b: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自己的实际收入),而且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较)。不管是高管还是普通员工都会通过比较来感知薪酬状况并最终决定自己的努力程度。对高管来说,薪酬差距不仅能体现个人的独特价值和职位等级,甚至还代表了高管拥有的权力和社会地位。因此,扩大薪酬差距有助于增强对高管的激励,使高管产生有助于企业绩效提高的生产行为。对普通员工来说则有两种可能:一方面是提高薪酬差距产生激励作用。员工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或额外的奖励,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才能实现,所以扩大薪酬差距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产生积极的生产行为。但另一方面,提高薪酬差距也有可能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国自古就有“均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平均主义”、“集体主义”有较深的文化溯源。社会主义体制和国有企业的性质也容易使员工产生较高的平均分配的要求。此外,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大多具有政治身份,既是政府官员又是企业管理者,国企的普通员工想要通过努力工作晋升到领导岗位的可能性很小,由此导致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很难对普通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再联系我国的实际,改革开放前,企业主要采用平均分配的政策,“大锅饭”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后,企业逐渐拉开了员工的收入差距,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但是近年来,上市公司高管的“天价薪酬”又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因此,扩大薪酬差距可能对员工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既可能提高员工的生产行为,也可能降低员工的生产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高管的生产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3a: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员工的生产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3b: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员工的生产行为呈负相关关系。

不管是锦标赛理论还是社会比较理论都认为,提高高管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因此可以预期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高管的生产行为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5:员工的生产行为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为了控制行业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以2011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其中企业绩效数据为2012年度)。制造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且该行业常常将压低劳动力成本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容易导致劳资关系紧张、企业绩效偏低。样本主要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补漏数据来自巨潮网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并经过以下处理:(1)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2)剔除了ST、*ST类上市公司;(3)剔除了高管平均薪酬小于或等于员工平均薪酬的上市公司;(4)剔除了相关数据缺失及异常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780个有效样本。数据处理使用SPSS 18.0和Amos 17.0。

(二)变量设计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薪酬差距、企业绩效、高管的生产行为和员工的生产行为4个潜变量以及相关8个可测变量。

1.薪酬差距的计算

借鉴刘春等(2010)的研究,用两种方法计算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一是前三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等于货币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的年度货币薪酬平均值除以员工年度货币薪酬平均值;二是全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等于全部董事、监事及高管的年度货币薪酬平均值除以员工年度货币薪酬平均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P=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所支付的现金-董事、监事以及高管年度货币薪酬总额

前三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前三名高管年度货币薪酬总额/3)/[P/(员工人数-董事、监事以及高管人数)]

全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董事、监事以及高管年度货币薪酬总额/领取报酬的董事、监事以及高管人数]/[P/(员工人数-董事、监事以及高管人数)]

其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所支付的现金”来源于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表。

2.企业绩效的计算

借鉴刘绍娓等(2013)的研究,选取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衡量企业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增长率三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

3.高管生产行为的计算

刘振(2012)认为高管在受到有效激励后会产生投资行为来增加企业价值。不少研究也发现,增加投资可以使企业获得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益,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本文采用企业投资效率来衡量高管的生产行为,具体指标是新增投资比例和新增净投资比例。

4.员工生产行为的计算

黎文靖等(2012)认为目前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分离了高管的员工业绩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是相对准确的员工业绩指标,因此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员工的生产行为,并通过建立以下回归模型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其中,OUTPUT是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动额之和的自然对数,PPE是固定资产的自然对数,EMPL是员工人数的自然对数。全要素生产率是由上述模型回归后的残差?着。所有变量的名称、符号和定义如表1所示。

再使用SPSS 18.0对薪酬差距(GAP)、企业绩效(PERF)、高管的生产行为(MPB)进行信度检验,得到的Cronbach ?琢系数分别是0.798、0.888、0.996。可见,本研究潜变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7以上,表明数据的信度较高。

(三)模型设计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图1是其路径图。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虚线表示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间接效应。模型的目的是探索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表2报告了所有可测变量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由GAP1的均值可知,样本企业前三高管的平均薪酬是员工平均薪酬的8.34倍,由GAP2的均值可知,样本企业全部高管的平均薪酬是员工平均薪酬的3.74倍,由GAP1和GAP2的标准差可知,各企业之间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差异很大。比较ROA、ROE和RSD的均值和标准差,说明样本企业普遍绩效不高且差异很大。比较INV1、INV2的均值和标准差,说明样本企业新增投资不多且差异很大。由于TFP是由普通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的残差,回归过程满足零均值假定,因此其均值为0。TFP的标准差很大,说明样本企业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很大。从相关系数来看,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二)结构方程模型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对假设进行验证,模型的拟合指数及相应的分析结果如表3和图2所示。由表3可知,Х2/df值介于0至3之间,NFI、CFI、GFI在0.90以上,RMR、RMSEA小于0.05,说明模型都拟合得较好。

图2反映了高管―员工薪酬差距通过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由图可知,薪酬差距对高管的生产行为和员工的生产行为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21和-0.12,说明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高管和员工产生了不同的激励效应,扩大薪酬差距对高管的生产行为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对员工的生产行为却产生了负向影响,假设2成立,假设3b成立。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对企业绩效都有积极的预测作用,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27、0.31,假设4、假设5成立。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前三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全部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薪酬差距的载荷系数分别是0.94、0.78,在1%的水平上显著;企业新增投资比例、企业新增净投资比例与高管生产行为的载荷系数分别是0.73、0.78,在1%的水平上显著,全要素生产率与员工生产行为的载荷系数是0.75,在5%的水平上显著;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可持续增长率与企业绩效的载荷系数分别是0.81、0.90、0.82,在1%的水平上显著。

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对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间接效应为0.02,总效应为0.02,说明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假设1a成立。

五、结论与启示

目前,关于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公司治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内实证研究普遍将高管和员工的行为作为一个“黑箱”,而直接研究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这种做法忽视了高管和员工的行为在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可能会使研究结果失真或缺乏说服力。因此本文以我国2011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以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作为中介变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薪酬差距对高管和员工产生了不同的激励效应,扩大薪酬差距对高管的生产行为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对员工的生产行为却产生了负向影响;高管和员工的生产行为对企业绩效都具有正向作用,但员工的生产行为与企业绩效的敏感性更强。总体来看,扩大薪酬差距对提高企业绩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表面上看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支持锦标赛理论,但实际上薪酬差距对高管和员工产生了不同的激励作用。扩大薪酬差距仅仅是提高了高管的工作积极性却损害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上市公司频发的“天价薪酬”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六部委针对央企出台“限薪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相对于高管的生产行为,员工的生产行为对提高企业绩效具有更显著的作用,因此企业在设计薪酬契约时,不能仅把目光集中在高管身上,还应该深入思考调动普通员工积极性的方法,加强对普通员工的激励,只有平衡好对高管和普通员工的激励,才能获得最大化的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 Lazear E. , S. Rosen. Rank-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um Labor Contract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 89(5): 841-864.

[2] O'Reilly C. A. , Main B. G. , Crystal G. S. CEO Compensation as Tournament and Social Comparison: A Tale of Two Theorie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8,33(2):257-274.

[3] Lallemand T., Plasman R, Rycx F. Intrafirm Wage Dispers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Linked Employer-Employee Data[J]. Kyklos,2004(57):533-558.

[4] 刘春,孙亮.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来自国企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2):30-39,51.

[5] 胥佚萱.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经营业绩与公司治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7):86-92.

[6] Cowherd D. M., Levin D. I. Product Quality and Pay Equity Between Lower-level Employees and Top Management: AnInvestigation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o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2(37):302-320.

[7] 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差距与绩效[J].南方经济,2007(7):60-70.

[8] 张正堂. 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组织未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9):81-87.

[9] 陈丁,张顺.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倒U型关系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证探索[J].南开经济研究,2010(5):35-45.

[10] 赵睿. 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J].经济管理,2012(5):96-104.

[11] Rosen, S. Prizes and Incentives in Elimination Tournamen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701-715.

[12] Festinger, L.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 Human Relations,1954(7):117-140.

[13] 刘绍娓,万大艳.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2):90-101.

薪酬绩效篇8

论文关键词: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激励机制

o引言

目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着岗位职责不分,缺乏绩效反馈与沟通,绩效考核标准体系不科学等问题。要将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相挂钩,就要求深化高校人事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完善高校的岗位聘任、绩效考核、津贴分配制度。我国高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科学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高校教育发展的成败。二十世纪末至今,中国高等院校人事制度改革虽已掀起浪潮,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相距甚远。这就要求建立起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完善高校岗位聘任、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制度。

1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人力资源部按照等级管理、竞争上岗、正向激励、兼顺公平、系数为基、绩效为果的原则,实行以岗定级、以绩夺薪、薪|点递进、动态考核的薪酬分配改革,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建立了“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做出什么绩效,享受什么待遇”的薪酬制度。主要做法是:

1.1设置机构。定岗定责

成栋学院行政基本架构为学院办公室、宣传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学工部、教务部、培训部、资产设备部、图书馆等29个部门。从促进工作开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要求优化现有的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在人员配置上,要按照精简高效、合理配的原则,突出加强部门人员配置、控制和精简岗位规模,并进一步界定各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

1.2以级定酬,确定薪点

成栋学院教职工的薪酬总额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等几部分组成。基本工资体现了教职丁的原职级、职称、工龄等因素的差异,是员工的固定收入。岗位工资和绩效]_资等分别按系数分配。岗位工资系数和绩效工资系数构成岗位总收入系数。相同的岗位等级,完成岗位目标绩效任务,其岗位总收入系数相同。岗位等级和岗位类别不同,岗位工资系数和绩效工资系数的结构就有所不同。岗位等级越高,绩效工资系数越高。绩效工资是在分类业绩考核基础上,根据各岗位级别绩效系数和个人业绩考核情况分配的。

1.3薪酬调整,动态激励

要通过工作综合考核确定本岗位等级的执行薪点,而后根据实际工作表现适时予以调整,采用动态激励的方法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利用每年的年度考核进行动态调整。考核不合格的教职工,要根据情况降低其执行薪点;个人年度考核优秀的教职工,要相应地提高其执行薪点。

2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管理是一个单位选人、用人、留人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设计和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的整个分配、运作过程,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单位狭得最大限度的回报,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从传统的概念来看,薪酬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支出。但在今天看来,薪酬已经成为人才资本的投资,一种能带来更多价值回报的投资。对教职员工而言,通过工作获得薪酬是一个获得满足的过程。他渴望得到的不仅仅是有数量的薪酬,还应包括物质利益的满足、人格尊严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因此,建立一个合理、公正、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体系,是从根本上保证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薪酬不仅仅作为具有传统生产成本支出功能的载体,还是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紧密相关的重要管理要素。显然,薪酬并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要素,但却是一个有效和常用的方法。薪酬总额相同,结构、管理机制和支付方式不同,往往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所以,如何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实现薪酬激励效能的最大化,使薪酬既具有最佳的激励效果,又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2.1定岗定薪是关键

岗位设置和分类分级是在明晰和确立各部门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对新架构下的部门职责、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分析,综合考虑业务经营需要、工作内容和业务量、管理层级和幅度等要求设置工作岗位,进而按照各岗位与本单位经营目标的关联程度和工作性质,从横向划分为若干序列,然后按照岗位评估结果,从纵向上划分各岗位级别,明确岗位等级关系的全过程。设置岗位和开展分类分级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树立岗位差别意识,夯实岗位管理基础,逐步建立新型的岗位职务晋升、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体系。岗位级别是岗位价值的还原和回归,级别高低除由岗位工作需要具备的影响力和技术、能力需求度等因素决定外,还与所在单位、部门的发展重心、经营目标和关键绩效相关联。关联度越强,重要性越高,岗位价值量就越大,岗位级别也就越高。这是薪酬体制改革“按劳取酬,价值体现”的关键。

2.2以绩夺薪。薪点递进是核心

运用岗位评估成果,对岗位进行分类分级。教职员工薪酬水平取决于聘任岗位、团队及个人业绩完成的清况,实行以岗定薪、以效取酬。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正向激励为主的绩效牵引机制和岗位等级晋升制度,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岗位等级晋升和工资紧密衔接,促使员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根据业务经营清况和其他相关因素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工资水平;同时为调动各岗位员工的积极性,适时调整不同岗位员工的薪酬组合权重,以增强激励的针对性和效果。这是薪酬体制改革“动态调整,正向激励”的核心。

2.3收入明示,竞聘上岗是保证

人力资源部对薪酬分配管理的组织架构、岗位分级分类及相关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各部门公布,具体包括组织架构、岗位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等改革方案以及员工岗位选择、退出人员安置、操作日程表等相关方案。各部门应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方案精神和具体操作办法,有条不紊地推进竞聘上岗。教职员工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业绩选择相应的岗位和薪酬。薪酬体制分配管理需要广大员工的充分认可、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3绩效考核与实行薪酬分配管理的优势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国内高校数量不断增加,这都给高校带来了竞争和挑战。各高校必须转换思维,由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发展,以获取竞争优势。而高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高校教师人才的引入、培养和使用,不断地提高高校教师的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层次。针对高校教师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管理机制。通过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进行考核,有效掌握情况,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扬长避短,培养竞争能力,创造竞争优势。

3.1留住学科精英,确保教学质量

以适当的待遇吸引人、留住人,是成栋学院薪酬分配管理的一大目标。通过这个管理制度,建立动态的岗位分析、评价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权限,上岗条件,目标任务,薪酬标准和考核办法,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以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的分配依据,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职能。此项举措对激励、稳定和发挥成栋学院高级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教学人才和部门业务骨干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3.2打破平均主义薪酬

实事求是地反映出员工的不同业绩,并将考核成绩与员工绩效工资收入挂钩,才能有力地冲击“不患寡而患不均”传统而陈旧的思想观念。有效地解决“干多于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平均主义弊端,使绩优者得到肯定和激励,绩差者受到鞭策,甚至淘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3.3激活人力资源

成栋学院根据工作需要,设定岗位等级,进行定编、定岗,并建立了素质和能力与薪酬待遇相结合的分配方法,把人力资本纳入薪酬分配体系之中,有效地激励了广大教职工自觉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以获取更高的岗位等级,增加薪酬待遇。教职员工学业务、练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方能感到工作有目标、有动力、有奔头。由于将个人绩效工资与本部门绩效考核等级分值挂钩,教职员工集体意识和学院部门凝聚力有所加强。

4实行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管理的几点启示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的竞争已成为综合竞争的核心。而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正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关系到每个组织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4.1走科学化管理道路

绩效与薪酬分配管理过程中,要首先明确岗位职责。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后,要对其岗位职责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聘任制对教师起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其次,要确定岗位薪酬。根据岗位聘任合同,不同岗位设定不同薪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高校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

4.2走精细化管理道路

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采用分级制定考核的分配方案,并最终落实到岗位的粗放式薪酬分配体制。这种分配体制使得人力资源成本分散最大化,弱化了人力资源成本的推动性,无法形成资源的有效科学配置。应大胆尝试,精细管理,直接将薪酬分配方案制定到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岗位,使其职责、等级、考核和薪酬一目了然,有利于基层量化经营管理,教职工明确岗位绩效。

4。3走标准化管理道路

近年来高校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将来力求实现的目标,都要求岗位层级和薪点薪酬管理要实现标准化与制式化。这不仅可以使内部管理职责分明、效率提升,而且将大大提高教职员工的竞争力和积极性。事实证明,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管理体制的标准化是基础是关键。

薪酬绩效篇9

论文关键词: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激励机制

o引言

目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着岗位职责不分,缺乏绩效反馈与沟通,绩效考核标准体系不科学等问题。要将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相挂钩,就要求深化高校人事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完善高校的岗位聘任、绩效考核、津贴分配制度。我国高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科学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高校教育发展的成败。二十世纪末至今,中国高等院校人事制度改革虽已掀起浪潮,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相距甚远。这就要求建立起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完善高校岗位聘任、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制度。

1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人力资源部按照等级管理、竞争上岗、正向激励、兼顺公平、系数为基、绩效为果的原则,实行以岗定级、以绩夺薪、薪|点递进、动态考核的薪酬分配改革,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建立了“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做出什么绩效,享受什么待遇”的薪酬制度。主要做法是:

1.1设置机构。定岗定责

成栋学院行政基本架构为学院办公室、宣传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学工部、教务部、培训部、资产设备部、图书馆等29个部门。从促进工作开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要求优化现有的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在人员配置上,要按照精简高效、合理配的原则,突出加强部门人员配置、控制和精简岗位规模,并进一步界定各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

1.2以级定酬,确定薪点

成栋学院教职工的薪酬总额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等几部分组成。基本工资体现了教职丁的原职级、职称、工龄等因素的差异,是员工的固定收入。岗位工资和绩效]_资等分别按系数分配。岗位工资系数和绩效工资系数构成岗位总收入系数。相同的岗位等级,完成岗位目标绩效任务,其岗位总收入系数相同。岗位等级和岗位类别不同,岗位工资系数和绩效工资系数的结构就有所不同。岗位等级越高,绩效工资系数越高。绩效工资是在分类业绩考核基础上,根据各岗位级别绩效系数和个人业绩考核情况分配的。

1.3薪酬调整,动态激励

要通过工作综合考核确定本岗位等级的执行薪点,而后根据实际工作表现适时予以调整,采用动态激励的方法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利用每年的年度考核进行动态调整。考核不合格的教职工,要根据情况降低其执行薪点;个人年度考核优秀的教职工,要相应地提高其执行薪点。

2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管理是一个单位选人、用人、留人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设计和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的整个分配、运作过程,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单位狭得最大限度的回报,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从传统的概念来看,薪酬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支出。但在今天看来,薪酬已经成为人才资本的投资,一种能带来更多价值回报的投资。对教职员工而言,通过工作获得薪酬是一个获得满足的过程。他渴望得到的不仅仅是有数量的薪酬,还应包括物质利益的满足、人格尊严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因此,建立一个合理、公正、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体系,是从根本上保证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薪酬不仅仅作为具有传统生产成本支出功能的载体,还是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紧密相关的重要管理要素。显然,薪酬并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要素,但却是一个有效和常用的方法。薪酬总额相同,结构、管理机制和支付方式不同,往往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所以,如何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实现薪酬激励效能的最大化,使薪酬既具有最佳的激励效果,又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2.1定岗定薪是关键

岗位设置和分类分级是在明晰和确立各部门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对新架构下的部门职责、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分析,综合考虑业务经营需要、工作内容和业务量、管理层级和幅度等要求设置工作岗位,进而按照各岗位与本单位经营目标的关联程度和工作性质,从横向划分为若干序列,然后按照岗位评估结果,从纵向上划分各岗位级别,明确岗位等级关系的全过程。设置岗位和开展分类分级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树立岗位差别意识,夯实岗位管理基础,逐步建立新型的岗位职务晋升、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体系。岗位级别是岗位价值的还原和回归,级别高低除由岗位工作需要具备的影响力和技术、能力需求度等因素决定外,还与所在单位、部门的发展重心、经营目标和关键绩效相关联。关联度越强,重要性越高,岗位价值量就越大,岗位级别也就越高。这是薪酬体制改革“按劳取酬,价值体现”的关键。

2.2以绩夺薪。薪点递进是核心

运用岗位评估成果,对岗位进行分类分级。教职员工薪酬水平取决于聘任岗位、团队及个人业绩完成的清况,实行以岗定薪、以效取酬。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正向激励为主的绩效牵引机制和岗位等级晋升制度,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岗位等级晋升和工资紧密衔接,促使员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根据业务经营清况和其他相关因素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工资水平;同时为调动各岗位员工的积极性,适时调整不同岗位员工的薪酬组合权重,以增强激励的针对性和效果。这是薪酬体制改革“动态调整,正向激励”的核心。

2.3收入明示,竞聘上岗是保证

人力资源部对薪酬分配管理的组织架构、岗位分级分类及相关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各部门公布,具体包括组织架构、岗位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等改革方案以及员工岗位选择、退出人员安置、操作日程表等相关方案。各部门应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方案精神和具体操作办法,有条不紊地推进竞聘上岗。教职员工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业绩选择相应的岗位和薪酬。薪酬体制分配管理需要广大员工的充分认可、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3绩效考核与实行薪酬分配管理的优势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国内高校数量不断增加,这都给高校带来了竞争和挑战。各高校必须转换思维,由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发展,以获取竞争优势。而高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高校教师人才的引入、培养和使用,不断地提高高校教师的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层次。针对高校教师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管理机制。通过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进行考核,有效掌握情况,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扬长避短,培养竞争能力,创造竞争优势。

3.1留住学科精英,确保教学质量

以适当的待遇吸引人、留住人,是成栋学院薪酬分配管理的一大目标。通过这个管理制度,建立动态的岗位分析、评价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权限,上岗条件,目标任务,薪酬标准和考核办法,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以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的分配依据,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职能。此项举措对激励、稳定和发挥成栋学院高级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教学人才和部门业务骨干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3.2打破平均主义薪酬

实事求是地反映出员工的不同业绩,并将考核成绩与员工绩效工资收入挂钩,才能有力地冲击“不患寡而患不均”传统而陈旧的思想观念。有效地解决“干多于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平均主义弊端,使绩优者得到肯定和激励,绩差者受到鞭策,甚至淘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3.3激活人力资源

成栋学院根据工作需要,设定岗位等级,进行定编、定岗,并建立了素质和能力与薪酬待遇相结合的分配方法,把人力资本纳入薪酬分配体系之中,有效地激励了广大教职工自觉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以获取更高的岗位等级,增加薪酬待遇。教职员工学业务、练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方能感到工作有目标、有动力、有奔头。由于将个人绩效工资与本部门绩效考核等级分值挂钩,教职员工集体意识和学院部门凝聚力有所加强。

4实行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管理的几点启示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的竞争已成为综合竞争的核心。而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正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关系到每个组织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4.1走科学化管理道路

绩效与薪酬分配管理过程中,要首先明确岗位职责。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后,要对其岗位职责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聘任制对教师起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其次,要确定岗位薪酬。根据岗位聘任合同,不同岗位设定不同薪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高校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

4.2走精细化管理道路

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采用分级制定考核的分配方案,并最终落实到岗位的粗放式薪酬分配体制。这种分配体制使得人力资源成本分散最大化,弱化了人力资源成本的推动性,无法形成资源的有效科学配置。应大胆尝试,精细管理,直接将薪酬分配方案制定到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岗位,使其职责、等级、考核和薪酬一目了然,有利于基层量化经营管理,教职工明确岗位绩效。

4。3走标准化管理道路

近年来高校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将来力求实现的目标,都要求岗位层级和薪点薪酬管理要实现标准化与制式化。这不仅可以使内部管理职责分明、效率提升,而且将大大提高教职员工的竞争力和积极性。事实证明,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管理体制的标准化是基础是关键。

薪酬绩效篇10

关键词:高管薪酬;企业绩效;薪酬差距;高管持股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5-0049-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5.12

一、引言

现代公司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随之出现的委托关系。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公司制度中典型的委托问题。委托问题源于信息不对称,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委托人难以对经理人进行监督,所以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双方有必要签订激励性契约,这样可以促使经理人和股东利益一致化,减少公司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减少成本,增加股东财富。

本文以山东省在沪市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对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力图为改革山东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完善高管薪酬结构、进一步推动山东省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Lewellen和Huntsman(1970)采用了1942

―1963年财富100强中50家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管理者的薪酬与企业规模相关[1]。Murphy K.(1985)运用1964―1981期间的样本,分析了美国73个最大制造企业的500个经理的数据,研究了公司绩效和管理报酬,发现由股东回报测量的公司绩效与经理报酬呈正相关,销售量增长与经理补偿也呈正相关[2]。Ellen L.Pavlik Tho-mas W.Scott和Peter Tiessen(1993)采用理论分析了报酬和绩效之间的联系,认为经理人应通过会计和股票绩效而获得回报,而不应通过销售额的增长来获得相应的报酬[3]。会计绩效在现金报酬方面要比股票绩效更为重要,而股票收益在包含股权和期权的报酬中更为重要。因此,企业规模与报酬级别相关,与报酬的变化无太大关系。

国内对于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研究开始于近几年。魏刚(2000)、樊炳清(2002)、周佰成和王北星(2007)、徐向艺(2007)等认为公司高管年薪与公司业绩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或者根本不存在线性关系[4-7]。林俊清等(2003)、胡婉丽(2004)、邹(2007)等则认为公司高管年薪与公司业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8-10]。众多学者关于高管人员报酬激励与公司业绩研究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原因有:一是在于他们选取的样本有差异;二是在于对高管人员概念的界定不一致;三是在于指标的选取与概念的确定不一致。同时,各项指标与其概念的界定相关,学术界对于企业绩效的概念也说法不一。有的将其界定为公司业绩,有的界定为企业经营绩效。诸多原因导致了研究结果的差异性。

三、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中提及的高级管理层是指公司董事会成员、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监事会成员、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即上市公司年报里面公布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11]。

(一)相关变量说明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研究所用到的变量及含义见表1。

(二)四个基本假设

1.高级管理层的薪酬与企业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

委托理论说明,有效行动和有效保险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风险中性的委托人最好付给风险厌恶的人固定工资。如果人也是风险中性的,则让其获得一定的剩余收入并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是有效的。一个有效的收入组合应该是代表风险因素的固定工资和代表激励作用的变动收入的结合。在报酬―契约下,管理者的报酬将由企业的绩效来决定,因此公司管理者势必会通过提高企业绩效来提高自己的报酬。另外,拥有较高薪酬水平的企业很可能吸引较多能力强的管理者,从而可能会带来较高的企业绩效。本文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表示企业的业绩,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经营者在经营期间利用单位净资产为公司新创造的利润越多,也说明企业的业绩越好。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

Pay1=a+bROE+ε(ε表示残值,a、b均为系数) (1)

2.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和平均薪酬与企业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

高级管理层年度薪酬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还取决于公司规模。公司的规模限制了高层管理者薪酬预算边界。规模越大的公司能够支付的薪酬总额越多,高级管理人员期望薪酬也越多。同时,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员工越多,组织需要设计的管理层次也越多,所需处理的问题也越复杂,高管承担的压力和责任也越大,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高,高管的薪酬也会攀升。此外,大规模的企业国际化或者多元化也会影响高管的薪酬。本文用期末总资产额代表企业的规模,建立的回归模型为:

Pay1=a+bASS+ε (2)

Avpay=a+bASS+ε(ε表示残值,a、b均为系数)(3)

3.企业绩效与高管薪酬差距存在正相关关系

锦标赛理论运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了委托关系,对薪酬差距进行了研究,并对现实生活中的薪酬差距现象做了深入的诠释。如果将人看作是晋升竞争中的比赛者,在这个顺序竞争的锦标赛中,赢家将获得全部奖金。锦标赛理论认为与既定晋升相联系的工资增长幅度会影响到位于该工作等级以下的员工的积极性。只要晋升的结果尚未明晰,员工才有动力为获得晋升而努力工作。在合作生产和任务相互依存的团队活动中,随着监控难度的提高,较大的薪酬差距可以降低监控成本,激发各个人之间的相互竞争,利用经理人市场的暗中激励作用,减少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委托人和人的利益一致提供强激励,因此较大的薪酬差距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回归模型为:

Roe=a+bPay2+ε(ε表示残值,a、b均为系数)(4)

4.企业绩效与高管持股比例成正相关关系

由于薪酬激励构成不仅包括基本薪水、日常奖励,还包括年终绩效奖励、虚拟股票、限制性股票、期权等,因此薪酬对高管的激励也分别为基本薪水带来的激励、日常奖励带来的激励和股票期权带来的激励。股票期权激励即让管理人员持股,成为公司的股东,让其关心公司的长远利益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利益。本文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Roe=a+bMs+ε(ε表示残值,a、b均为系数)(5)

(三)统计检验与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2006―2008年的沪市A股山东省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虑到某些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剔除了ST公司和数据缺失的公司,以剩余的33家公司为样本。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2009年5月1日前山东省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①;处理数据软件是社会科学用统计软件SPSS17.0及办公软件Excel 2003。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为了考察基本假设,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4所示。

如表3所示,高级管理层报酬与总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0.16,双侧检验的P值为0.391;平均薪酬与总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0.266,双侧检验的P值为0.149。两者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显著的,因此高级管理层的薪酬与企业规模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如表4所示,高级管理层报酬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43,双侧检验的P值为0.442;持股比率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74,双侧检验的P值为0.30;薪酬差距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值间相关系数为0.192,双侧检验的P值为0.35。三者在0.01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显著的。由此可见,高级管理层的薪酬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持股比率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可推断,目前山东省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机制还不完善,存在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规模不相关、高层管理人员薪酬与企业业绩脱节、薪酬差距达不到激励效果、管理层持股比率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甚至阻碍山东省上市公司的发展。

为了改善山东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促进山东省上市公司的更快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完善薪酬结构。优化高管人员薪酬结构,引入多重定价机制。改变目前高管人员单一的薪酬结构,实行固定与可变、短期与长期、市场与绩效相结合的多元化薪酬结构。二是强化公司业绩和高管人员薪酬之间的联动性。目前上市公司业绩和高管人员薪酬之间弱相关或不确定往往与关联绩效指标的设置不合理有关,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这个财务指标与高管人员薪酬的相关性不强,可以考虑引入全面反映公司业绩的综合指标,或者引入反映公司发展的动态指标,如每股收益增长率、净资产收益增长率等,而不能简单地根据一些反映企业规模的指标如总资产对高管实施激励。三是利用锦标赛理论激励高层管理者。对于国家(国有法人)控股的大公司,本文主张适当提高薪酬差距来维持锦标赛理论的激励效果,提高薪酬差距的主要出路在于改革治理结构。具体来说,要进一步降低国家(国有法人)持股比例,同时需要改革股权过于集中的状况。但对于某些民营上市公司,笔者建议把握好薪酬差距的度,过大的薪酬差距会导致高层团队成员间的嫉妒心理和团队功能的失调,反而会影响企业的业绩。四是逐步贯彻股票期权制度。我国的股票市场已日渐成熟,证券市场的监管框架也已经初步建立,迅速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发展资本市场的关键已成共识。以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的公司治理革命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根本,建议以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民营上市公司为主体实施股票期权制度。

参考文献:

[1]Lewellen Huntsman. Managerial pay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American Economical Review,1970:710-720.

[2]Murphy K.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managerial ren-

umer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1985(7):11-42.

[3]Ellen L.Pavlik, Thomas W. Scott and Peter Tiessen.Ex-

ecutive Compensation: Issues and Research [J].Journal of Acco

-unting Literature,1993(12):131-154.

[4]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5]樊炳清.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激励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理论月刊,2002(11):124-126.

[6]周佰成,王北星.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与高管薪酬相关性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7(4):669-675.

[7]徐向艺,王俊,巩震.高管人员报酬激励与公司治理绩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2(2):94-100.

[8]林俊清,黄祖辉,孙永祥.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J].经济研究,2003(4):31-40.

[9]胡婉丽,汤书昆,肖向兵.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关系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6(6):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