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绩效十篇

时间:2023-03-17 04:29:05

事业单位绩效

事业单位绩效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定性定量

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事业单位改革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为指导思想。当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将绩效考核纳入职工考核,并决定绩效工资的发放。因此,含绩效考核、绩效工资发放在内的科学、合理、可行的绩效管理对事业单位和职工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做好了可以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达到增强事业单位活力的目的。为了帮助事业单位建立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考核制度,本人根据绩效、绩效的影响因素、绩效考核标准等理论研究认识,以所在单位的工作性质、相关职责为基础,分析适合于事业的绩效考核模式,包括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和绩效工资发放方式。

1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通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在法律授权下履行一定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因此,服务性和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首要特点,同时也应是其价值追求、是政府、社会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要求、绩效控制原则。2014年7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公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指出,在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方面,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条例实施后最大的转变是将事业单位与职工确定为“合同关系”,事业单位的用工采用聘用制,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时可能发生仲裁。从这个意义上讲,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可能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作考核、年度考核,还可能涉及法律方面的纠纷。因此,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及其制度一定需要科学性,科学性是合法性的基础。我国现有事业单位行业面广,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每一行业均有其明显的自身行业特点,甚至同一行业中,由于单位所处区域、单位的规模等不同也会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制定国家层面统一、科学的绩效制度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分行业、分级、分区研究。我国的事业单位是一个重要的力量,同时又是个复杂的群体。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考核是影响事业单位管理、业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因素,需要实事求是地、认真地进行分析。

2事业单位部门、职工考核评分方法分析

根据各部门年度工作任务、岗位职责、工作情况的评分细则为依据。主要考核各部门管理、业务、工作态度3个方面情况。部门和个人考核成绩均由定量部分、定性部分、加分项3部分共同构成。1)定量部分:根据各单位部门的工作性质制定出相应的岗位职责,再将各岗位的相关工作具体量化到个人进行评分考核。2)定性部分:根据年终考核时的领导评鉴意见及民主测评投票打分情况进行考核。3)加分项部分:所产出的学术论文数量、通过的课题及项目、获奖情况、工作创新及在关键或重大时刻的突出表现。

3事业单位部门及个人绩效工资发放形式研究

首先根据职务、职称的不同确定合理的档次系数(如一档次对应A、B、C等的档次系数为1.2∶1.1∶1.0,二档次对应A、B、C等的档次系数为1.1∶1.0∶0.9),用加权平均法,测算出每个档次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1)个人绩效。根据个人年度考核结果,对应“A、B、C”档次系数,计算、发放个人年度绩效工资。年度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档次系数×年度人均基数;年度人均基数=(年度绩效工资总额×30%+其他绩效)/个人档次系数总和。2)部门绩效。根据年度部门考核结果,对应“A、B、C”档次,计算、发放部门年度考核绩效部分,可与年度人事考核统筹进行。年度绩效=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档次系数×部门人数×年度人均基数;年度人均基数=(年度绩效工资总额×30%+其他绩效)/个人档次系数总和。

4结语

事业单位绩效篇2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事业单位必须不断改进自身的绩效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基于此目的,文章对我国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绩效管理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事业单位的长期存在是我国特有的模式,改革开放前,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和其它非公益性职能部门在管理方式上的差距并不明显。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和其它非公益性职能部门在管理运行上的距离逐步拉大,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使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管理机构的撤并,公益经费的压缩,科学技术的竞争,企业民营化浪潮,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迫使事业单位必须提高效率,引入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绩效管理模式,增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一、事业单位引入绩效管理的意义

绩效管理是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管理职能。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的整体运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价值创造和科技创新的效益,都要通过一定的绩效分析和管理来获得。同时绩效考核的结果对单位人员的合理开发配置、培训使用、薪酬管理、招聘选拔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事业单位通过引入绩效管理方法,可以随时发现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使员工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技术水准,提高创造绩效的信心。同时这种管理活动将单位的总体绩效目标具体分解落实到个人,员工则通过与上级的不断沟通和改进绩效的过程,提高自身价值,事业单位的管理绩效,信誉和形象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够得到提高。

二、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度的推行,绩效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机制。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单位在执行绩效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限制,确实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绩效考核标准难制定,任务难量化

标准的制定,任务的量化,必须建立在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的基础之上。长期以来,一些事业单位考核标准难制定,任务难量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各类岗位的职能分工、目标任务模糊不清,未对部门内部的任务进行标准的职位分析,甚至因人设岗,而不是因事设岗。员工目标任务分工不明确,这样造成岗位职责模糊,为考核标准设计带来了难度,同时,考核内容的模糊不清,考核标准的简单笼统,又会致使其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导致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二)考核结果过于笼统,工作业绩难以区分

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通常是将每一类人员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大类,由于考核等级较少,区分度不高,导致大部分的人都集中在“合格”的这个档次内,而能被评为“优秀”的人员却极少, 基本上没有人“不合格”,这样的考核结果不能有效地、清析地体现工作人员的绩效差别,严重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薪酬管理缺乏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

当前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虽然事业单位有了较大的分配自主权,但仍然缺乏严格的考核实施办法和科学严谨的分配方法,造成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执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目前事业单位工资构成主要有两大部分: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和津补贴。按要求津补贴部分要与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导致大部分单位都很难把津补贴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相关联,只能按照固定模式发放,难以起到合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

(四)绩效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

当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人员大多缺乏必要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是显而易见的,这对搞好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非常不利。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具体参与绩效考评的管理人员如果缺乏必要的绩效管理知识培训,绩效考核工作就会出现偏差。绩效考评不仅需要评价系统本身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还需要评价者具备一定的考评能力,评价者的任何主观失误或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任何偏差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团队效益的整体发挥。

(五)绩效考核的信息渠道不畅通

从事业单位多年来的做法看,基本上都忽略了绩效考核的反馈面谈,不能让员工们明确认识到他们的工作绩效与预期绩效的要求还存在着什么样的差距,使员工无法了解不能达到预期绩效的原因,找到改进绩效的方法更是无从谈起。

三、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面谈和绩效结果应用这五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将绩效考核放在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中,重视考核前期与后期的相关工作,改变过去单一的绩效考核,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组织、各业务单元和员工中的每个人,使员工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保持一致,建立起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方法,使绩效考核不再是浪费时间和流于形式的代名词,扎实有效地开展绩效管理活动,促进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长足发展。

(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岗选人用人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传统做法的限制,在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中长期缺乏正常的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在员工中普遍存在人浮于事、得过且过的现象。由于在工作中定性、定量考核指标不明确,没有严格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而无法评定职工工作的难易程度和质量优劣。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缺乏主观能动性,只是一味地应付绩效考核指标。因此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绩效管理,并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运用,用系统的眼光和整体思维进行目标任务设计与组织实施,真正把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同时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适时推动组织人事工作的改革,因事设岗,因岗选人,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把事业单位逐步建成具有现代意识观念、行为模式以及能力结构的成长型组织。进一步理顺绩效管理体系,加强人力资源部门与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使职工从被动应付绩效考核变为主动挑战目标任务考核,形成单位开展绩效管理,职工积极参与绩效管理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在绩效管理中重视信息沟通与反馈的作用

在绩效管理中要把交流与沟通始终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保证沟通的有效执行与落实,必须建立健全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管理制度,使其规范化和常规化。日常绩效管理中的及时交流与沟通,帮助职工改进业绩,是业绩管理者的一种职业责任和道德修养。绩效管理的过程就是上级和下级持续不断沟通和反馈的过程。通过上下级的有效沟通和反馈,使员工认识到自己的成就和优点,明确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的方法。同时有效的沟通还可以带给组织成员纵向、横向比较的有效信息,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工作环境,使绩效考核真正成为实现组织目标、改进员工绩效和个人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助力器。

综上所述,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对提高组织绩效、开发团队和个体潜能,使组织不断获得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推行又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逐步分类实施的。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方法,推行一个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方法,实施一个完善可靠的绩效管理方法,是当前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要通过毫不间断的努力去发现和研究绩效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绩效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04.

[2]宋卫平.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 2008.10.

[3]杨慿. 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考核[J]. 科学之友. 2009.01.

作者简介:

事业单位绩效篇3

绩效管理可以帮助组织发现员工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还给予了员工持续改进工作、提高绩效的信心。通过这种管理活动将组织的战略和绩效期望落实到个人,员工则通过与主管的不断沟通和改进绩效的过程,提高了自身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管理绩效、信誉和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不断得到完善,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尚未理顺,各种配套措施不到位,使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够深刻

在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对对绩效考核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一提到考核,首先想到的大多是奖惩问题,考核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进人和工作的分配以及提高工作绩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考核的功能远远超过奖惩的意义,这也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劳动人事管理在考核上的本质差别。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欠科学

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目标和内容的具体化,是对被考核者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科学评估的重要依据。然而现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欠科学。主要表现在:

(1)考核指标过于粗放,区分度不高

通常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将每一类人员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及格3大类,由于考核等级较少,多年的考核结果表明,能被评为“优秀”的人员凤毛麟角,大家都集中在“合格”档次,基本没有人“不合格”,不能有效地体现工作人员的绩效差别。

(2)指标体系的设置与员工岗位职责脱节

由于对考评指标的选择缺乏科学合理的程序与手段作保证,其中部分指标与职位工作相关性不强,在考核标准的实施中,对不同层级和类别的工作人员,采用相同的考核指标,且每项指标的权重也相同,不能体现不同工作岗位之间的岗位职责以及对任职者的素质、能力的要求,降低了考核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3)考评指标操作性不强

指标内涵不明晰或缺乏具体化的考评标准、方法作支持,使得执行过程难度较大、一致性较差,影响了绩效管理信度。

3.绩效考核的反馈渠道不畅通

从事业单位多年来的做法看,基本上都疏忽了绩效考核的反馈面谈,不能让员工们意识到他们的工作绩效与预期绩效的要求的差距,无法了解不能达到预期绩效的原因,更不用说找到改进绩效的方法。

4.绩效考核的激励效果不明显

绩效考核的结果本应是与员工的收入与惩罚挂钩,并藉此奖优罚劣,达到促进员工提高绩效的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领导常不以此决定员工的晋升和奖励,考核结果与员工的收入和惩罚脱节,使得一些从事创造性工作或者在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员工,往往得不到应有的绩效结果。

三、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改进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绩效管理

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绩效管理,并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运用,用系统的眼光和思维进行体系设计与组织实施,真正把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同时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适时推动组织的变革前进,把事业单位推进为具有现代意识观念、行为模式以及能力结构的成长型组织,从而更好地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应转变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改进现有的绩效管理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如:我们可以建立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的绩效考核指标,并将原有考核指标据部门和岗位进行细化,业务部门以完成业务为主,同时兼顾部门建设和管理;销售类岗位首要完成业务指标,同时兼顾个人发展,其他岗位围绕中心战略结合职位指责和要求,同时兼顾个人发展,可建立以下指标体系:

部门负责人:业务完成60%、能力建设(团队、软硬件环境、服务能力)30%、日常管理指标10%;销售类岗位:业务完成75%、综合素质30%;其他岗位员工(含各业务部门非销售类员工、综合管理部员工):计划执行85%、综合素质15%。使指标体系及权重清晰明确,以便于考核的操作和执行。

3.充分发挥完善考核结果的作用

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薪酬的调整、员工的选拔与职位的变动、员工培训与发展的依据,对于整年绩效不满意的结果,可以采用解雇、换岗、降级甚至终止合同的措施,使其在人员培训、职位变动、改进绩效计划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深入持久地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功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绩效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

4.做好沟通和反馈

绩效管理的过程就是上级和下级持续不断沟通和反馈的过程,通过上下级的有效沟通和反馈,使员工认识到自己的成就和优点、明确工作中问题的所在、产生的原因、仍需改进的地方。此外有效的双向沟通还可以带给组织成员横向比较和沟通的信息,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工作环境,使绩效考核真正成为实现组织目标、改进员工绩效和个人持续发展的助推器,真正实现中心有效的绩效管理,提升中心整体的绩效水平。

事业单位绩效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问题;策略

我国事业单位有100多万个,事业编制人数超过3000万,这些人员在科教文卫等领域承担着各类公共服务的重任。在当前事业单位改革持续深入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事绩效考核管理是重要的突破口,通过制定完善的人事绩效考核制度可以有效地提升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带来职工工作积极性的不断上升。这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要顺应改革要求,正视人事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进绩效考核效果的持续提升。

1人事绩效考核概述

1.1人事绩效考核内涵

人事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单位运用各种评价工具,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用于对人员绩效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正向引导措施来提升员工绩效制度的过程。人事绩效考核从目的层面来看,就是通过考核发现绩效管理问题,进而制定改进措施,从而实现绩效水平的提升。从内涵来看,人事绩效考核主要包括绩效考核计划制订、绩效考核具体实施以及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等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善的人事绩效考核流程。

事业单位人事绩效考核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单位和职工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个人层面,通过绩效考核并配合相应的奖惩机制,可以推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以及个人业绩状况的改善。绩效考核本身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员工绩效水平,考核本身仅仅是一个手段,从这一点来说,人事绩效考核的重要目的就是发现拖累员工绩效水平的因素,并制定改进措施。单位层面,人事绩效考核可以带来单位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同时有助于满足社会公众对于事业单位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保驾护航。

1.3人事绩效考核原则

事业单位人事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开公平原则,人事绩效考核标准、流程、结果等都要公开公平,严格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方法来对同一类别的员工进行考核,减少领导意志在绩效考核中影响,让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结果认可。二是不断反馈原则,人事绩效考核结果需要反馈给被考核者,让职工认识到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问题所在,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三是差别对待原则,事业单位人事绩效考核需要做到差别对待,不同岗位类别,不同层级员工需要制定差别性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绩效考核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2事业单位人事绩效考核管理问题

事业单位人事绩效考核管理长期以来都没有太大的改善,尽管这些年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外部施压下,事业单位人事绩效考核相比以往虽然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1人事绩效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全面

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全面是很多事业单位人事绩效考核工作开展中最典型的问题,考核指标本身是一个指挥棒,指标不科学必然会将绩效考核工作带入歧途,并影响到绩效考核效果。很多事业单位对于人事绩效考核重视不足,没有结合单位岗位情况构建出来科学全面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基本上就是沿用的“德能勤绩廉”这种绩效指标体系,指标不全面,同时也与职工绩效相关性不强。依据这种指标进行人事绩效考核,并不能够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员工的绩效,绩效考核本身也就失去了基本意义。

2.2人事绩效考核方法信度效度不高

事业单位人事绩效考核中存在考核方法信度效度不高的问题,结果使得绩效考核不能准确地把握导致员工绩效下降的具体因素,不能够评价员工的真实绩效,绩效考核效果因此大打折扣。从事业单位目前最常用到的人事绩效考核方法来看,强制分布法、排序法等比较普遍,这些方法仅仅是能够区分出来绩效卓越者以及绩效平庸者,但是却不能够发现职工绩效问题所在,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无助于职工绩效改善以及提升,单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绩效考核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2.3人事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不够充分

事业单位人事绩效考核结果利用目的是从结果中分析问题,并配合奖惩措施,来实现员工绩效水平的不断提升,然而调查却发现很多事业单位在绩效结果运用方面处于一个缺失状态,绩效考核结果出台之后就束之高阁,这使得人事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员工都将绩效考核看成是一项例行工作,内心对于此项工作重视不足,因此绩效考核都是应付了事,毕竟无论是绩效考核结果好坏都与自己切身利益不大,这使得绩效考核的作用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3事业单位人事绩效考核管理策略

针对事业单位人事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在指标完善、方法创新以及结果运用等方面不断努力,实现绩效考核结果的上升。

3.1科学设置人事绩效考核指标

事业单位做好人事绩效考核工作,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是首要工作,在考核指标设置方面,应注意指标的全面性、相关性、具体性等要点。全面性是指绩效考核指标要充分考虑职工绩效的多维性,要囊括量的指标、质的指标,确保绩效指标能够照顾到员工绩效各个方向。相关性是指绩效考核指标要与员工绩效高度相关,重点考核这些指标,对于那些与绩效关不大的指标可以忽略。具体性是指绩效考核指标要具体,容易获得,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这样才能提升绩效考核的可行性。借助于这些绩效考核指标来进行考核,把握好重点绩效考核指标,从而引导绩效考核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2积极创新人事绩效考核方法

事业单位在人事绩效考核方法需要积极创新,事业单位应对于沿袭多年、效度与信度不断下降的绩效考核方法尽快抛弃,引入目标管理、标杆管理、平衡计分卡、360度考核等方法来代替强制分布法、排序法等。充分利用好这些效度以及信度更高的绩效考核方法,来全面地把握员工绩效问题,进而能够针对这些绩效问题,提出更加有效的改进方案,帮助员工不断提升绩效。

3.3充分运用人事绩效考核结果

事业单位绩效篇5

1、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按本人现聘用的专业技术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是:聘用在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执行一至四级岗位工资标准,其中执行一级岗位工资人员,需要经人事部批准;聘用在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执行五至七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执行八至十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助理级专业的技术岗位的人员,执行十一至十二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执行十三级工资标准。

在事业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并完成岗位聘用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暂按以下办法执行:聘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执行四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副高级专业技术的职务的人员,执行七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中级专业专业技术的职务的人员,执行十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助理级专业技术的职务的人员,执行十二级岗位工资标准;聘为员级专业技术的职务的人员,执行十三级岗位工资标准。待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并按规定核准后,专业技术人员再按明确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2、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任命的职务)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是:聘用在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一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的部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二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局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三级职员工资标准;聘用在局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四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处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五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处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六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七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八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员岗位的人员,执行九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办事员岗位的人员,执行十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

3、工人。

工人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技术等级或职务)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是:聘用在高级技师岗位的人员,执行一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技师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二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高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三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中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四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初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五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普通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普通工岗位工资标准。

国家制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规定,对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设置进行管理。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实施意见,报人事部备案。各事业单位根据国家规定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施意见,按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具体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规定由人事部另行制定。

(二)薪级工资的实施。

工作人员按照本人套改年限、任职年限和所聘岗位,结合工作表现,套改相应的薪级工资(附表一至三)。

套改年限,是指工作所限与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合并计算的所限,其中须扣除1993年以来除见习期外年度考核不计考核等次或不合格的年限。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是指在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只适用于这次分配制度改革,不涉及工龄计算问题)。在校学习的时间以国家规定的学制为依据,如短于国家学制规定,按实习学习年限计算;如长于国家学制规定,按国家规定学制计算。

任职年限,是指从聘用到现岗位当年起计算的年限。

套改年限和任职年限的计算截至20**年6月30日。

工作人员按现聘岗位套改的薪级工资,如低于按本人低一级岗位套改的薪级工资,可按低一级岗位进行套改,并将现聘岗位的任职年限与低一级岗位的任职年限合并计算。

工作人员高等级的岗位聘用到较低等级的岗位,这次套改可将原聘岗位与现聘岗位的任职年限合并计算。

工作人员按套改办法确定的薪级工资,低于相同学历新参加工作人员转正定级薪级工资的,执行相同学历新参加工作人员转正定级薪级工资标准。

(三)绩效工作的实施。

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

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绩效工资分配的实施办法。

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的分配。绩效工资分配应以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为依据,合理拉开差距。

(四)津贴补贴的实施。

事业单位绩效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管理 综述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研究一直是事业单位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并随着2009年前后事业单位开始推行绩效工资而逐步增多。本文基于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相关研究文献,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及绩效管理内涵、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方法、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所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方面,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一、有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及绩效管理内涵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参照企业绩效考核及绩效管理内涵的阐述来进行的,如方媛(2009)、王乐华(2009)、简军(2011)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定义为“定期或非定期地对其员工在政治素质、工作业务表现、行为能力、工作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人员奖惩、晋升的客观依据”。谭仕荣(2011)提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是考核者依据与被考核者商定的考核标准和内容,对被考核者的素质和实绩进行考查和评价,以此作为其晋职晋级奖惩的依据。谢丽国(2011)将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定义为“依据相关方法和标准,对职工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成绩、工作态度以及性格特点等进行评价,并用评价结果来判断其与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称,从而确认职工的工作成就,改进职工的工作方式”。范丽(2011)则认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是运用一定指标、标准和方法,对中央部门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该目标所安排的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的评价;谷晓蓬(2011)认为,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是通过考核员工工作绩效并反馈,从而推动员工和企业的共同进步。李海岩(2011)提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指以群众满意为导向,以本单位战略、目标为基础,运用一定方法对干部职工绩效进行了解与掌握,以实现本单位公益服务预期目标,促进干部职工发展的目的的过程。

二、有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方法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事业单位员工层面的绩效考核方法研究,另一个是事业单位组织层面的绩效考核方法研究。员工层面绩效考核方法研究虽然对许多考核方法都有研究,但更加侧重对360度考核方法的研究。如熊通成(2010)在分析360度考核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认为360度考核法比较适合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并且对事业单位实施360度绩效考核提出了一些建议。唐果(2010)认为,360度绩效考核比较适用于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并就目前事业单位考核中存在的权重设计不科学、指标难以量化、不同考核者考核结果经常不一致等问题,提出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员工进行考核。

组织层面绩效考核方法的研究更主要侧重对平衡计分卡的研究,如姜宏青、白瑜欣(2006)指出运用平衡计分卡考核事业单位绩效需要修正,同时结合事业单位资金运营的特点,从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生态影响三个方面,设计了基于修正的平衡计分卡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李梁(2009)基于对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问题、平衡计分卡原理的分析,探讨了采用平衡计分卡实施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可行性,并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了验证。于书光(2010)在分析平衡计分卡理论、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区别的基础上,提出用修正的平衡计分卡衡量事业单位绩效,并就应用中的问题进行阐述。许欣、刘阳阳(2011)依据平衡计分卡相关原理、结合事业单位具体情况,论述了平衡计分卡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三、有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和事业单位组织绩效考核体系两个方面。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主要是对员工绩效考核的体系、框架及模型的设计进行研究,如苏忠伟(2008)对卫生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型以及设计进行了阐述。王乃岳(2010)在分析水利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对构建和完善水利事业单位岗位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了探讨。李磊等(2011)以高校教师为例,提出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思路和构建原则,建立了一个柔性绩效评价体系。

事业单位组织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主要是对组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如王辉、黄磊(2006)从事业单位组织绩效考核的价值和现状出发,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了事业单位组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王伟安、夏海英(2008)借鉴平衡计分卡,从财务指标、科研业绩、开发创收、社会效益及综合评议五个方面考虑,构建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焦明清、胡玲(2010)基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现状、考核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构建了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有关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所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研究

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整个事业单位绩效管理领域所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研究,如刘杏、潘红霞(2009)总结了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李习军(2010)针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实施难度大的问题,就完善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实施流程进行了探讨。管来华(2011)针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事业单位要更新观念、完善绩效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等建议。谷晓蓬(2011)在分析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事业单位要强化绩效管理培训,重视绩效结果应用等建议。

另一类是对各种具体类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所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研究,如蒋凌、胡国良(2008)以某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例,分析探讨了该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粟小聪(2009)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绩效水平较低等问题,论述了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实施绩效管理的步骤。刘江南(2010)针对卫生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现存的问题,提出卫生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应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工作流程,加强沟通,重视绩效管理的整体性,规范绩效奖惩制度。

五、总结及展望

目前,国内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理论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该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主要不足表现在,主要参考企业绩效管理理论来进行研究,没有形成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绩效管理理论;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绩效考核上,多数研究是按员工和组织分别进行的,缺乏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理论的系统、全面的研究。

事业单位属于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组织形态,是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展望未来,要针对事业单位绩效特点,来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建立具有事业单位特点的绩效管理理论体系,形成绩效管理系统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Swee C.Goh.Making.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more effective in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J].internal use,2011

[2]Nagarajah Lee.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 sector organisations:acase study on public schools in Malaysia[J]. Measuring Bussiness Excellence,2006

[3]李业昆.绩效管理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4]姜宏青,白瑜欣.基于修正的平衡计分卡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J].会计之友,2006

[5]王辉,黄磊.我国事业单位组织绩效评估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6]唐果.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研究——以 360 度绩效考核为例[J].科技与管理,2010

事业单位绩效篇7

关键词: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管理;事业单位

绩效评价给我国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由于许多事业单位在绩效评价方面的管理不健全,导致运行效果不佳,这给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降低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事业单位应当重视绩效评价在财政支出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及时解决绩效评价中的不足。

一、绩效评价在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事业单位的主要目标不是取得盈利,而是通过职能履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财政支出管理中应用绩效评价,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绩效评价能给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管理提供便利的渠道,推动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促进单位的工作效率的提高。绩效评价在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促进财政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进行财政改革是时代的趋势,也是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要求。事业单位的发展,受到财政改革的影响。绩效评价能促进财政支出体系的完善,让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推进管理改革。其次,有利于事业单位社会公信力的提升。如果没有绩效评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和财政支出工作中,容易因为缺乏有效的制约而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利用科学的绩效评价,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财政支出提供贴切的执行标准,在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公众更为信任事业单位。最后,财政支出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活动。通过构建绩效评价加强财政支出的管理,可以有效防止财政资金浪费的情况出现,更加科学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对财政支出效果的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让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益性得到良好展现。

二、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

1.对绩效评价的重视不够

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绩效评价,应该确保科学的资金分配和合理的财政支出,才能使得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应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但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形成对资金全过程使用的监督机制,也没有建立对使用效果的评价系统,使得绩效评价趋向于形式化,在财政支出管理中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由于事业单位缺乏对绩效的评价,使得评估工作也难以有序执行,评价的质量可想而知。开展绩效评估的结果也无法应用到后期的工作中,其积极作用无法发挥。

2.管理体制带来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管理工作还不太成熟,完善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资金支出管理管控权,但在具体的工作中,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行使资金使用权时一般遵循过往单位的资金使用习惯,对资金支出的绩效评价也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单位对绩效评价进行改革。以往的绩效评价方式较随意,也不全面,难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给财政支出管理带来了困扰,容易导致资金管理不严格、效率不高的现象。

3.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不规范

在事业单位中开展绩效管理,要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作为支撑。在具体开展绩效评价时,绩效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要从全局对其进行把控,同时也要对细节进行把控。但由于不同的事业单位其性质略有不同,涉及的资金具体管理和应用也不同。编制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时,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和依据,使得不同的事业单位没有应用规范化的绩效指标,甚至一些事业单位完全偏离了专项资金的应用初衷,导致目标与实际操作不符合,降低了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的运行效率。

三、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优化措施

1.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的具体指标要根据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制度来建立。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能够积极主动、客观公正地评价单位的财政支出。在构建具体指标的时候,要将制定的指标与实际工作中达到的目标绩效相结合,分时间段进行调整和设置,确保绩效指标能够符合实际的运作,也能确保绩效指标与时俱进。

2.评价标准要科学

开展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其实际标准是为了确保项目的正常执行。这一点应当成为为各个环节的评价体系提供标准的一项原则。有效的绩效标准应当是科学的、客观公正的,它能约束和管理好财政支出中各个项目的支出,并维持事业单位的良好运作,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的财政效益。在执行绩效评价时,要始终严守标准,及时发现事业单位在财政支出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

3.绩效评价的程序要规范

就当前的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来看,绩效评价正处于初始探索阶段,标准化的制度和评价标准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事业单位应当把规范化绩效评价的程序当作管理中的重要事项来执行。例如,政府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指导事业单位开展绩效评价,让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评价时有据可依。在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要按照绩效评价的管理和实施流程,让绩效评价机制能够在财政支出管理中发挥实质的作用,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四、绩效评价在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在财政支出管理中绩效评价日趋完善

事业单位要将财政部门的预算体系进行完善,根据预算、决算的实际情况,提交总结,实施管理严格的预算制度。在确定财政支出的预算方案前期,有关人员要深入事业单位内部了解财政支出的情况,对项目需要支出的部分和费用有大概了解,并能根据项目的进度,了解项目的花费可能去向和数额。根据项目的现实需求制定出合适的预算方案。当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时,要加大对执行者的监督,管理好项目的实际支出。

2.建立相应机构管理财政支出

要对财政支出进行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财政绩效评价机构,管理好财政支出,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对资产进行全面管理。绩效评定机构要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定期的盘点,在资产的账单中反映财政支出的实况。其次,管理资金时绩效评价机构要对一些项目资金的支出做好充分安排,对每一笔支出的资金都进行合理性、合规性的审批,不能让事业单位的资金出现浪费现象。再次,在管理招投标时,绩效评价机构要对投标的合法性和程序性进行审核,利用科学的高效的投标管理制度来完成这个项目,避免利用制度漏洞出现钻空子的事情。最后,在管理合同时,绩效评价机构要对在合同中存在的风险,加强规范化的管理,以制度管理行为,对每个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合理的分配,配合合同分步骤、分条理做好有效的管控措施。

3.利用奖惩制度进行管理

在事业单位中进行绩效评价,其实质上是为了让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工作更有效率,使财政支出作用能够得到发挥,进而促进事业单位服务公共社会的需求。配合科学的奖惩制度和责罚制度,能够有利于财政支出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所谓的责罚制度就是在事业单位中,对每个项目和每个环节中的负责人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使他们能够尽心尽力办好事、办实事。奖罚制度则是在事业单位中对工作人员的表现和管理过程进行恰当的绩效评价,根据单位的条例对表现优秀、干事扎实的工作人员进行嘉奖,对消极懈怠、工作出现严重失误的工作人员提出批评、惩罚,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对平台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要将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打造成具有现代化的评价机制就要利用好网络技术平台,建立信息化的系统,让绩效评价的各类信息进行共享,让各个部门、各个单位能够实现实时交流,让绩效评价的开展更具有质量和效果。做好绩效评价的工作,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先进优势,在单位内部建立一支适用的网络管理队伍,积极打造网络管理空间,打造信息数据库平台,对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整合和总结,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使得数据能够被充分收集起来,提高数据的可利用性和真实性。其次,建立积极的绩效评价管理系统,合理的监督和管理好财政拨付事业单位的资金,确保单位资金的使用不偏离正轨。最后,在事业单位的各个内部部门进行信息共享,让绩效考核和评价的内容丰富起来,让数据信息能够为人所用。提高事业单位的绩效编制的质量,使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降低,最终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管理中要积极实施绩效评价。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评价,促进他们积极地、规范地开展工作。要在事业单位中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管理系统,利用专业人才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绩效管理系统,提高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管理的效率,提高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香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探析.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9).

2.阴锦凤.解析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绩效评价的应用路径.财会学习,2019(18).

事业单位绩效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机制

引言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政府组织单位下的社会福利部门,它起着建设和服务社会的作用。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必须认识到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制度在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价值,不断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考核目标和考核指标,从而发挥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重要作用,提高员工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良性发展。

一、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一)绩效考核能调动高级经济师工作积极性

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就是服务大众,工作人员的态度直接就决定了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水平,从而影响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因此在事业单位实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更好地吸引优秀的人才。绩效考核制度是事业单位对员工进行奖励和惩罚的依据,能够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对单位内部的高级经济师进行绩效的评比,从而区分出事业单位不同人才的素质,因此事业单位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未来稳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绩效考核是事业单位选择人才的依据

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能够对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态度、业务水平以及道德素质进行综合的评价。事业单位通过这种科学的绩效考核方式来观察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根据绩效考核的效果结合平时表现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岗位的调整,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在各自的岗位各尽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事业单位服务,为社会和人民服务。这样就能够在不同的岗位配备最为合适的人才,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果,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选拔出更优秀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这才是推动事业单位的内驱力。

(三)绩效考核有利于激发高级经济师的工作潜力

通常来说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公职人员,有很多人进入事业单位就是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人员工作年限一般很久,因此就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出现怠慢懒惰的情绪。而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帮助我经济师在工作中树立危机意识,促进经济师进行主动学习,提高自己,挖掘自身的工作潜力,这样就能够提高经济师的工作效果,也能够帮助个人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从而为以后的工作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二、事业单位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前面已经仔细阐述了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能够提高经济师的工作效率和发掘工作潜力,这对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直接产生决定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情况中发现,很多事业单位都忽视了绩效考核制度的重要性,很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都是形式主义,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原有的价值,没有能够提高经济师的工作热情。而且很多单位对于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不完善,没有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也没有按照规定开展,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评定的标准也不清晰准确,这严重地影响着事业单位高级经济师的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

(二)考核制度形式主义严重

目前政府部门已要求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的绩效考核评定制度,很多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但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执行。而且由于事业单位内部领导人员缺乏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意识,在考察工作中主观性较强。例如很多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考核时没有进行综合评定,而是采用一票否决制,并没有真正地将绩效考核制度落到实处,也没有将每一项指标细化到实际工作中,使得考核结果都过于片面,与实际的工作情况并不相符。而且被考核人员由于单位内部缺乏健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程序,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导致很多高级经济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很多单位参考不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来进行人员的工作调整,这也是导致了高级经济师工作积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考核目标不清晰

事业单位内部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自己的工作直接联系起来,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鼓励的手段,因此导致绩效考核的目标不清晰,也就阻碍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对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制度的工作开展。然而一项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提高对员工的管理,促进单位的稳定发展。但是如果缺乏清晰的目标,就会影响人力资源工作效果的提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

(四)监控方法不当

很多事业单位中智力劳动工作者所占的比例大,因此在对内部员工进行考核时,其绩效监督中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问题。对于智力劳动者而言,进行绩效量化的程度和结果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于很多单位的绩效监督方法都处于一个初级的水平,没有学习和借鉴的依据。在进行绩效审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级别的人员的经验和主观的感受来获得最终的审查结果,这种现象就会极大地影响绩效的科学监督,也就影响了事业单位监督结果的公平性,阻碍了人事监督制度的开展。

(五)事业单位忽视绩效考核的结果

从绩效考核的结果能够分析了解一个高级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水平,很多单位在对经济师进行绩效考核以后,并没有公开考核结果,也没有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因此员工就无法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绩效考核结果,也不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所以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就无法明确工作的方向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改革。尤其是对于事业单位领导的绩效考核,其公平情况应当是由员工来进行考核,因为领导通常都会自己去决定绩效成绩,这种单位内部不公开的绩效制度,考核的结果就一定是不公平,缺乏科学性和真实性的。

三、事业单位高级经济师绩效考核机制的完善策略

(一)完善考核制度

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应当要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制度的重要性,领导应当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有特色的适合本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所有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制度。但是在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及指标确定时,应当要充分的采纳单位内部的员工意见,并在开展工作中对本单位制定的制度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不断进行优化,最终确定绩效考核制度。在执行时要确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完善绩效考核的奖惩制度,一旦出现指标无法完成时应当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惩罚,对于超额完成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完善绩效考核指标的建立

对于高级经济师进行绩效考核时,要充分完善绩效考核指标的建立,并保证每个指标都是与实际的工作岗位以及考核的需求是相互匹配的,保证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首先绩效考核应当具有系统性,主要分为计划阶段、执行阶段和后评估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在计划阶段,要对工作人员的每一项指标进行量化,保证每个高级经济师的考核内容和指标完成情况都是确定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制定考核计划时,应当将单位的总计划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分解到各个具体的工作人员,保证每位经济师都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工作内容和完成的指标标准。在实施阶段要根据高级经济师工作完成情况和绩效考核的标准进行定量的评价。在后评估阶段要对考核人员以及高级经济师进行回访,目的是为了寻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后续的工作中进行改进,从而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指标制度的建立。

(三)以考核结果为导向

完成绩效考核工作之后,事业单位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公布,并做好内部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和继续努力的方向。从绩效考核的结果来看,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问题和优势,并根据考核结果了解本单位的运行,情况如内外环境等。通过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单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提高事业单位员工的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注重绩效监督理念,建立监督体系

中国目前的绩效审计没有一套详细的制度,但是各个行政单位根据自身单位的发展在不断地创新和实施研究绩效审计。然而针对目前事业单位绩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应当将审计的责任方法和应用与现代的科学监督理念相互结合,不断完善和创新全新的监督体系,促进完善的制度的建立,逐步走向标准化。

(五)明确考核节点和考核指标

在对高级经济师进行绩效考核时,应当要明确不同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的考核指标,明确绩效考核的标准,从而使得绩效考核制度的每一步都能落到实处.在考核过程中应当要严格参照考核评判标准来判断考核的指标完成情况,加强绩效考核的制度的公平性,并将结果进行公示,做好后评价工作和反馈工作,保证绩效考核制度的完整性。

四、结语

绩效考核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绩效考核制度的科学公平才能真正地提高经济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促进员工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共同发展。另外通过绩效考核来对经济师工作的评价,也是给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数据,能够让人力资源单位以此为依据,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也能促进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海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现状及有效措施的探究[J].经济师,2015(5):227-228+231.

[2]马春艳.浅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价值及实施策略[J].经济师,2013(11):244+251.

[3]王亚玲.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现状与绩效工资激励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19):154-155.

[4]王萍.浅谈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J].经营管理者,2017(16):151.

事业单位绩效篇9

一、前言

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管理是事业单位一项重要的工作,属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对事业单位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虽然不断加强其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管理,但在绩效考核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绩效考核的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职工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工绩效考核管理的认识不够

虽然近几年来,在经济管理体系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管理中的主流趋势,但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步伐依然比较缓慢,事业单位由于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比较深,因此在适应新时期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需要一个艰难且长期的过程[1]。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单位人员的身份管理将身份管理等同于人力管理,新时期背景下,事业单位的身份管理已经不仅仅是人事管理,更应该是充分发挥其单位员工职能作用的科学化的管理。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一些事业单位对于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认识不到位,对单位员工的职能、编制以及主要的考核内容缺乏深刻的认识。虽然目前大部分的事业单位都制定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运行管理考评机制,这些绩效考核制度往往只是形式而已,缺乏实效性。很多事业单位在年终时才匆匆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由相关的人事部门向单位员工发放年度考核表,单位员工在收到年度考核表之后,基本上都是应付式的填表,年度考核表在上交之后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总结工作,致使绩效考核工作形式化。

(二)领导与职工在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事业单位中,领导和职工通常存在着上下属以及级别之间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使领导与职工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事业单位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领导漠视下级员工的工作状态,忽视其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追求,只是一味地对其进行工作上的派发或者指挥等等,致使下级员工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在进行绩效考核管理时,无法依据单位职工自身的特点从根本上实施管理与控制,阻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由于领导与职工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职工因此很难得到领导的认可,因此在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随意考核的的现象。相反的,由于领导与职工缺乏有效地沟通,因此职工也无法认可领导所做的绩效考核,因而也就无法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无法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改进。

(三)缺乏长久性的奖惩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职工绩效考核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职工的岗位职能,同时运用考核制度规范职工的行为,使职工自觉地将各项工作做好,使职工在自身岗位上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在事业单位中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领导往往只注重考核的结果,而容易忽视对长久性的考核管理机制。职工长久性的考核管理机制主要包括职工的奖惩管理机制,如果忽视这一方面的管理,则可能会出现奖罚不明、不公平的现象,影响职工之间的和睦关系,给事业单位造成诸多的麻烦,反过来会阻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对职工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认识

职工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它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对事业单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及职工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深化对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认识,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更好地促进职工工作的进展。对此,事业单位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宣传的方式提高职工对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认识 ,即在职工内部进行绩效考核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加深职工对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认识,使职工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完成各项考核工作。此外,事业单位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召开绩效考核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专题会议或者进行一些与绩效考核管理相关的活动,使职工在会议或者活动中加深对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认识。

(二)加强领导与职工之间的沟通

在职工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应注重职工之间信息的沟通与传递,使相关领导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职工具体的工作状态,并依据职工实际的工作状态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个人工作绩效与单位期望之间的差距,从而通过不断地努力,缩小个人工作绩效与单位期望之间的距离,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在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实施分类考核

在事业单位中,无论是岗位职能还是工作任务、工作重心,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不应使用统一性的绩效评价尺度评价全部职工的工作标准,而应针对不同职工不同的岗位职能、不同的工作性质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在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应选择科学的方法实施考核,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进行有机地结合,实行以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的绩效考核机制,避免在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领导主观因素的影响,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更加的公平公正。在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实施分类考核,不仅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可以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更加的科学、合理。

四、结语

总之,事业单位职工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职工绩效考核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促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

参考文献:

[1]林菁华.谈绩效量化考核在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过程中的应用[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 2011(04)

[2]赵晓杰.事业单位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考核[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5)

[3]师雪茹,高景林,胡盛红.加强科研事业单位绩效管理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J].热带农业科学.2009(08)

事业单位绩效篇10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绩效评价 对策

事业单位是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由我国政府直接管理和拨款,为我国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领域的建设发展提供服务。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效率与效果。绩效评价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与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我国事业单位对绩效评价重视程度逐渐加大,从而对绩效评价的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通过改进绩效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断调整绩效考核的范围,有利于员工和组织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员工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绩效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绩效管理的实施,因此,完善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就成为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事业单位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1、完善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事业单位过分强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管理,造成了事业单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近年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机构数量的不断增长,从业人员的队伍也日益壮大,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面对大规模的事业单位系统,政府要加强进行规划与管理,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实现其社会价值。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有必要对其职能作用、服务形式、经费来源等方面进行调整,加强组织绩效管理力度,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2、完善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如何提高绩效已逐渐成为现代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重视和解决的任务。改善绩效的前提条件是掌握当前的绩效水平状况,以此为参照对象,通过与预期绩效作比较,从而找出两者的差距,为后期的评价目标的调整完善提供充足的参考依据。事业单位传统的绩效管理往往没有科学的评价依据,绩效考核停留在主观判断上,缺乏定量的细化的评价指标来判断评估部门决策与员工绩效,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贯彻执行力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顺利开展。

二、我国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考核对象界定模糊

考核对象的确定,也就是考核的定位问题,是绩效考核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对绩效考核的重视,没有深刻认识到考核对象对绩效考核效率的影响,而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如某事业单位以目标任务为考核对象,而忽视了财务指标的内容。多数事业单位只是“为考核而考核”,导致实际绩效考核工作缺乏方向性,同时直接导致绩效考核方式的选择不当,整个绩效考核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实际的监督管控作用,不仅降低了事业单位对从业人员的监督力度,也影响了事业单位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2、评价指标重定性指标,轻定量

由于事业单位特殊的行政职能和服务大众的工作宗旨,导致其部分工作绩效难以用具体数据来描述,绩效考核往往局限于定性描述的形式,绩效评价体系大多采用定性指标来衡量,缺乏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大多数事业单位往往只是根据历史材料或年度工作总结来进行描述评价,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导致对被考核单位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等绩效表现无法有效考核,绩效评价流于形式。同时,定性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价者的经验或感受,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客观性,大大降低了绩效考核的效度和信度。

3、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员工的认可,这就需要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同时这也为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组织才能掌握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反馈意见,为评价考核的改进提供依据。目前,不少事业单位忽视了与员工的沟通,只是单方面地实施绩效考核,没有结合组织与员工的实际情况,评价考核的目标缺乏实际意义,评价指标的选取缺乏科学性,导致员工在被考核过程中不能积极配合,绩效考核工作实施难度加大。同时,一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缺乏沟通,致使考核工作缺乏连贯性,后期的绩效考核计划缺乏准确的参考依据,阻碍了组织绩效考核的稳定有序的持续开展。

4、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脱节

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与协助,对于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对个人进行绩效考核时还应该包括对员工所在的团队进行综合评价。但是现阶段多数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中没有将这点考虑在内,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之间缺乏有效连接。很多单位在考核个人绩效时只参考部门领导的意见而没有对其部门的绩效进行加权评价,导致员工“个人主义”滋生,缺乏集体主义感;而对于部门团队绩效突出的员工来说,可以坐享其成,导致员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了组织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三、运用平衡积分卡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事业单位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提升事业单位行政执行的有效性的一种现实、有效的选择。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现状来看,运用平衡积分卡完善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严格遵循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相对于一般商业企业,事业单位的根本目标并非利润最大化,事业单位取得经济效益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与其社会效益,因此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应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其次,坚持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事业单位绩效的影响因素不一定都能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因此需加入相应的定性指标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使单位的绩效评价指标更加综合性和导向性。最后,坚持当期指标和递延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由于部分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防震减灾设施的建设、卫生免疫领域的研究等,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不仅要包含当前会计年度的绩效指标,还要考虑对未来会计年度的影响程度,即坚持当期指标和递延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2、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从平衡积分卡的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发展创新维度入手,全面分析和确定事业单位各部门和各人员的绩效指标。

(1)财务维度指标。财务性指标是反映事业单位绩效的最直接、有效的指标。与一般性商业企业不同,事业单位更多的是依靠财政拨款或其他收入来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因此财务指标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应能够衡量事业单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用来反应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事业支出情况和偿债能力情况等三个方面,主要包括经费自给率、资产使用率、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创收率、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率、现金流入比率等,其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或其他会计资料。

(2)顾客评价维度指标。顾客评价维度指标主要是为了反应单位员工对待客户的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等,其目的是提高单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保证服务质量,因此可以从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效果两个维度进行衡量,具体指标有客户满意率、服务保证率等。

(3)内部流程维度指标。内部流程指标是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单位可以通过内部流程的相关指标来考核内部流程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流程指标包括组织和制度创新率、流程效率以及总营运成本。其中,流程效率可以用每个流程所需的时间来衡量。

(4)学习和发展创新维度指标。学习和发展创新维度指标是衡量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指标。事业单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事业单位应严格把好人才质量关,通过竞聘上岗,重视所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开展培训和知识竞赛等方法来保证单位人员的工作动力和创新动力,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事业单位学习和发展创新维度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人才引进投入、人才培训成本、核心员工流失率、获奖情况以及创新成果等。由于事业单位所处行业众多,因此在进行相关指标设置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科研事业单位应关注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医院应关注每年外聘专家的人数及增加幅度。

3、事业单位利用平衡积分卡进行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应注意的事项

事业单位利用平衡积分卡进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时可能产生决策层重视不足、缺乏战略目标支持、缺乏制度与组织保障以及相关指标难以量化等问题,因此单位在进行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首先,提高单位决策层的重视程度,改变单位管理人员对组织价值的认识,增强其对平衡积分卡的认同感,并推动全员参与实施;其次,明确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在确定组织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进而确定有效的关键绩效指标,这是保障平衡积分卡实施的关键点和难点;再次,整合分散的管理制度和职能部门,制定有执行力的单位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并建立平衡积分卡实施小组,帮助解决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最后,合理设置相关维度的评价指标,根据单位特征适当突出平衡积分卡四维度指标的某一维度或某几个维度,如以经济取向优先的单位可以突出财务维度的指标,确保总体指标的可行性。另外,根据指标的可量化程度,对不同指标确定不同的权重,并对指标进行筛选和归类,减少无效指标的设置、排除重复性指标。

总之,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是一项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的衔接,以及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现代事业单位提高绩效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姗姗:关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问题的思考[J].经营管理,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