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分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6:06:49

薪酬分配

薪酬分配范文篇1

关键词:薪酬分配;绩效考核

当前企业间的竞争日渐激烈,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就积极推进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薪酬分配方式,并且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通过这种薪酬分配的方式能够激发人力资源的活力,为员工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员工之间的薪酬待遇存在差异,能够为员工明确阶梯式的发展方向,实现多劳多得,实现企业的制度管理,促使员工与企业能够实现共赢。

一、薪酬分配与绩效管理分析

薪酬分配就是企业结合员工工作中提供的服务确定员工应得的报酬结构、总额以及形式的过程。薪酬分配过程中,企业需要科学的决策薪酬的体系、结构、形式以及水平,这是一种不间断的组织过程,企业需要不断的对薪酬计划进行制定,对薪酬进行预算,与员工对薪酬分配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对薪酬体系的有效、科学性等进行评价,使其更加完善。绩效管理就是企业按照绩效考核评价的方法,对企业员工的绩效水平进行连续的反馈、沟通,在组织目标的确立以及实现上形成共识,使得组织绩效得以改进的过程。绩效管理是持续性的,主要就是为了将员工的绩效反馈回去,使其能够对自己的不合适行为进行改正,保证员工行为的科学合理,使得企业整体绩效得到提升。

二、薪酬分配与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首先是薪酬分配中的问题。薪酬分配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出现在薪酬制度的设计中,薪酬制度设计应保证公平性和激励性,实现二者的平衡。但是20世纪80年代前,公平性占主要地位,薪酬分配缺乏激励性,80年代之后,又过分注重激励性。直到党的十六大之后,分配制度中注重公平性与激励性的结合,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此外薪酬制度需要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很多企业在薪酬制度设计上下功夫,使其很完美,绩效考核的效果也很好,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并不理想,薪酬激励中绩效考核的结果无法体现出来。而且很多员工对于薪酬制度的设计并不理解,甚至出现抵触的情绪。其次是绩效管理中的问题。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指标设置上不足,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与企业的短期以及长期经营发展目标不能有效结合,考核不能促使绩效水平的提升,很多企业是为了考核而考核,不能真正实现绩效考核的目的以及效果。绩效考核指标不能量化,考核结果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别,也就不能实现考核的效果。很多管理工作部门的工作是定性的,定量分析不能有效进行,使得绩效考核体系无法有效地量化。考核指标设计与员工的实际岗位相脱离,考核结果与企业预期的结果相差甚大。

三、实现薪酬分配与绩效考核协调发展的策略

1.注重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绩效考核的评价需要与实际工作要素相结合,依据工作的数量、质量标准以及组织目标确定评价的标准。对于工作效率高低水平,可以通过敏感性的评价体系进行鉴定,在工作中收集与员工之间工作差异的信息,使其能够与管理决策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同时收集获取员工在不同阶段工作的实际情况、不同评价人员对于相同员工独立工作的评价基本上要一致,保证其可靠性。完善可接受性的评价系统,使其能够得到员工的支持,能够真正的投入到实际的使用中。

2.实现公平、激励、科学的薪酬制度设计

在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出现平均主义的情况,薪酬结构的数量、等级差别以及薪酬变动的情况都需要注重体现激励性,才能够真正的激发员工的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作中,获得有效地激励。薪酬结构制定工作中,企业需要结合外部环境的公平性以及实际情况进行确定,科学的评价员工工作情况,结合内部公平性明确薪酬结构。

四、绩效考核结果在薪酬分配中的运用

绩效考核结果可以作为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据和参考,绩效考核只有与绩效工资体系相匹配,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相挂钩,才能够让员工真正的重视考核。主要的分配运用有薪酬的调整、确定奖金、精神鼓励。避免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员工多劳多得,勤劳勤得。总而言之,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在此过程中人才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为了更好的吸引和留住人才,企业就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绩效考核以及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公平、激励和有效性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明确员工企业发展中的目标,促使工作中全面实现自身价值,更好的推进企业发展进步。

作者:赖学军 单位: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薪酬分配范文篇2

一、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价与薪酬分配存在的问题

(一)在实现发展目标的历程中缺乏有效计划。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开展相关工作,会严格按照国家政府的规定执行。在战略目标方面,政府也会给予明确的指导。医院的管理人员也会按部就班根据政府制定的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事实上这其中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医院内部的管理人员缺乏组织目标,相关的医护人员缺乏个人目标。没有分步制定月度目标、季度目标、半年度目标以及年度目标。由于缺乏对整体目标的分解,导致内部医护人员无法有效融入到医院目标实现工作中,也不能参与制定工作计划。在此条件下,不管是管理部门的人员还是医院内部的医护人员都比较缺失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不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1]。公立医院没有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缺乏长远的、有计划的管理目标。(二)制定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我国公立医院建立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有效,评价方法不够合理。不仅运用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而且在制定绩效评价体系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实施不仅无法得到客观的评价结果,而且医护人员对评价体系也不够满意。大多数的公立医院会采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因为这样做会大大减少工作量,而且也比较方便。但是公立医院和企业本身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套用得到的绩效评价结果无法客观反映医院的实际管理情况,而且最终得到的数据也不能较大程度满足相关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立医院的良好运营,同时公立医院也不能有效履行社会职能。

二、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强化绩效评价与薪酬分配的有效措施

(一)制定阶段性目标,坚持做到绩效考核体系深入人心。公立医院要在政府的指导作用下进一步详细明确阶段性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详实具体的绩效考核和评价计划。在制定计划的工作中,常常会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说不管是多周密的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存在一些条例与实际情况相背离,又或者是受到特殊原因的制约作用,导致绩效考核评价计划无法执行。在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调整考核方案,不能执着于初始的评价方案,应适当注意维护员工工作积极性。此外在制定绩效考核计划时,就应该预测变化情况。比如某公立医院在完成绩效考核规划工作之后,明确考核目标。全面分析科室、部门以及个人的工作职责,而且注重量化绩效目标,贯彻落实以数据说话的评价准则。在规划绩效考核时,坚持做到绩效考核深入人心,重视每个人对考核指标的接受程度,最终实施的评价指标有效减缓考核与管理工作中的纠纷。(二)改革传统薪酬分配制度,实施薪酬代偿机制。在实施薪酬代偿机制的工作中,要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是激励原则,考虑到医院内部医护人员薪酬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的情况,应注重强化薪酬分配制度对医护人员的激励作用。而薪酬代偿机制就能通过“代偿”手段实现对医护人员的激励。其次是公平原则,传统模式下医院执行的是奖励性绩效机制,也就是“大锅饭”式发放薪酬[2]。而在薪酬代偿机制模式下,这种平均发放工资的形式会被彻底打破。遵循多劳多得的薪酬分配理念,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是可操作性原则,目的在于帮助公立医院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设计薪酬分配制度的工作中,要切实考虑到制度执行事项。想有效改变现状,必须保证薪酬代偿机制切实可行。比如某医院在制定薪酬代偿机制的环节中,全面调查医院内部的人事结构,以职工从事不同工作的性质进行分类,设置不同的薪酬基数标准,提高薪酬代偿机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这其中医护人员的数量和工作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要从绩效管理机制入手,在降低不必要支出的同时,也增加医护人员的基本工资收入,合理应用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要降低患者治疗费用,使得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傅涓.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机制改革浅谈[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6):43-44.

薪酬分配范文篇3

一、薪酬谈判制的运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享有充分的薪酬分配自主权。但是,企业自主分配不等于由企业单方面决定薪酬分配,而应由企业中劳动关系的双方,即雇主和员工(工会),本着互利的原则通过平等协商来确定。薪酬谈判制的过程实际上是员工(工会)和企业一系列建议和反建议交锋的过程。典型的谈判过程,最初是由员工(工会)提出高于自身期望值的薪酬方案,而企业经营者在研究了员工(工会)方案之后,提出低于自身期望值的薪酬标准。在以后的谈判中,员工(工会)不断降低要求,而企业方面则会不断提高承诺。实际上,员工(工会)和企业双方在交涉时,都会内定一个薪酬水平变动的上下限。在一对一谈判中,员工的上限是不失去该就业机会,下限是原从事工作岗位所得的薪酬标准;企业的上限是招用同能力人员的薪酬支付标准,下限是不失去该优秀人才。在集体谈判中,工会的上限是不影响会员的就业,下限是薪酬期望值的损失小于罢工损失;企业方面的上限则是薪酬承诺损失小于停产或罢工损失,下限是保持正常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结构与数量。可见,在薪酬谈判过程中,劳资双方都希望在不停产或不失去合作机会的条件下实现自己的薪酬目标。一旦谈判破裂,造成停产或罢工,时间拖得越久,双方损失越大。

二、实行薪酬谈判制的作用

薪酬谈判制是薪酬分配市场化的的一种模式,也是今后分配制度改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薪酬谈判制度已实行了多年,我国部分企业也早已进行过试点。企业招用新员工时,待遇面议就是一对一谈判的具体表现,《集体合同》就是工会和雇主集体协商谈判的结果。薪酬谈判制之所以能够在各国企业薪酬水平的确定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薪酬运行规律的要求,符合国家宏观工资调控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微观管理的要求。

1、有利于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实现“双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取决于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市场竞争和供求双方自由选择的途径而实现。薪酬作为劳动力价格,是由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决定的。由于薪酬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它是产品中所包含的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它又是劳动者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作为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必然会对薪酬标准问题做出不同的判断,提出不同的要求。这种利益分割上的矛盾,是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互依赖的总前提下存在的,完全应该通过双方协商,达成薪酬协议,既满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利益,又促进企业的发展。

2、薪酬谈判制度是现代社会中劳动法律制度建设和实施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法定的劳动关系基础之上。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劳动关系是通过签订劳动合同而确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受劳动法律的保护与调节。只有如此,企业生产才能正常进行,劳动者的收入才有保障。薪酬标准问题,是劳动合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经过劳资双方平等协商,达成薪酬协议,劳动合同的签订才有实际的价值。

3、薪酬谈判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完善、和谐劳动关系的有力保证。在薪酬问题上实行平等协商,使最敏感的分配问题公开化,条件摆在明处,要求摆在明处,分配形式和分配数额也放在明处,企业和劳动者能及时互相了解和加强沟通,这就避免了争议发生的可能性。薪酬平等协商,可以集思广益,使分配制度更合理、更完善,这就在源头上避免了矛盾和争议的发生。经过协商后形成的薪酬分配方案具有法律效应,双方依法履行义务和享有权利,一旦发生争议,也能依法妥善调解。

4、薪酬谈判制度有利于激励员工。在薪酬问题上采取平等协商,让广大员工参与分配制度的设计和改革,让员工知道自己的收入与个人实际贡献、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道自己为什么得这么多,应该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收入进一步增长,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实行薪酬谈判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国家、地方政府关于薪酬分配的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平等协商。国家、地方政府关于薪酬分配的法律、法规,如最低工资标准、加班加点工资支付等,是企业和劳动者必须遵守的,双方可以法定标准作为基点,通过谈判适当提高。

薪酬分配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整合组织公平薪酬公平

论文摘要:薪酬公平问题是影响企业并购整合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根据组织公平理论,从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三个方面来阐述薪酬公平的内涵,并提出薪酬公平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企业并购整合态势及产生的薪酬公平问题

近些年来企业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并购重组作为扩张发展之路。然而,尽管企业懂得通过并购来获取竟争优势,但是并购后的成功却并一定能够如期而至。企业常见的一个困境就是:员工的激励不足,满意度低,甚至消极怠工、跳槽等,而这些往往是“薪酬公平”问题所导致的。企业薪酬激励不公使得具有不同利益的员工之间出现矛盾,有时这种矛盾会激化,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冲击。经历了企业并购的组织,这种薪酬公平问题尤为突出,不同的企业文化、人员的变动、岗位的重新配置、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等等都使得员工更容易产生对薪酬公平的感知冲突。

二、薪酬公平的内容

1、薪酬分配公平。分配公平主要是指人们对分配结果的公平感受,亦称结果公平。员工将自己所获得的回报与个人投人的比率和他人进行比较,如果比率大致相等,则感到公平,如果发现自己的两者之比低于对方,则会产生抱怨或愤怒等消极情绪,并会采取一定的行动,如减少投人。企业并购中的薪酬整合与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薪酬公平体系的建设是人人关注的焦点,如果员工认为薪酬分配结果不公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工作积极性也将受到严重打击。

2.薪酬程序公平。程序公平关注的是决策程序或工具的公平性,关注的焦点从“决策的结果”转到了“决策的方式过程”。程序公平能够增加员工对薪酬分配结果的公平性感受。程序公平满足了并购企业中不同对象不同时间下的一致,代表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避免个人私利和偏见等因素下的不公平行为,通过程序的公平,可以抵消可能的分配不公平导致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3.薪酬互动公平。互动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人际公平反映的是在执行程序或决定结果时,上司对待下属是否有礼貌、是否考虑到对方的尊严和是否尊重对方等。信息公平是指在程序执行过程或分配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解释。当企业的制度与运作方式发生变化时,员工会更依赖管理人员来解决问题、处理纠纷,管理人员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尊重员工价值和劳动成果,关心员工利益,向员工提供有关企业薪酬决策的信息,会有效增强员工的薪公平感知。

三、薪酬公平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1、宣传合理的薪酬文化。“薪酬文化”,就是各种影响员工心理状态的贯穿企业薪酬管理整个过程的文化因素,是全体员工对企业薪酬分配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对薪酬公平的看法。由于员工个人对薪酬管理是否公平的理解五花八门,企业必须建立并宣传统一的薪酬文化,以使全体员工对薪酬公平有个统一的认识和标准,进而对员工心理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有不公平的现象,领导层应该广开言路,鼓励员工多提建议,这样自然容易在员工心中建立公平的价值观。

2.建立科学的岗位评价系统。岗位评价在薪酬设计中引人了理性分析方法,克服了不同岗位之间由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不同造成的价值对比障碍,使得岗位薪酬的制定可以处于同一标准之下,从而为克服其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奠定了基础,对保证员工程序公平有着重要作用。常见的岗位评价方法有:排列法、分类法、因素比较法、配对比较法、市场定位法、评分法等,企业在实际中应选取和设计适当的方法,通过注意一些关键的事项和原则来避免评价的不准确性,根据各种工作岗位的相对价值大小来支付薪酬以实现公平。

3、制定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企业应建立一套与绩效考评相匹配的薪酬体系一一绩效工资制度,让员工的薪酬与业绩相挂钩,这才有利于企业薪酬激励公平性的实现。当用绩效考评决定一个员工的薪资水平时,其公平性体现在考评的合理性、利一学性上,而要做到这一点,在建立组织内的绩效考评体系时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考核对象,考核标准,考评者,绩效反馈。完成绩效评价过程后,对考评结果加以有效的利用和处理,并与员工的奖惩、薪酬挂钩,薪酬激励机制制度化,保证员工的薪酬与其对企业的贡献成正比,促进企业薪酬激励的公平性。

4、确定适当的薪酬水平。企业要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的发展阶段,制定合适的薪酬水平政策,体现薪酬的公平性,减少员工流失。在薪酬体系设计之初进行详细的薪酬市场调查,确定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在社会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薪酬水平。企业可能采取的薪酬策略就是以各类岗位的社会平均工资为基础,对供过求的人员可以采取低于或与社会平均水平持平的薪酬政策,而对紧缺人才采取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政策,从而留住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薪酬体系的激励性和吸引力,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薪酬分配范文篇5

摘要:企业薪酬管理对员工的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们最为关切的部分,但人们对薪酬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从薪酬的公平性及现代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粗略的分析。

关键词:薪酬;公平性;薪酬管理问题;薪酬管理创新

1薪酬概述

薪酬是企业对员工所做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学识、技能、创造所付给的相应回报和答谢,在我国薪酬一般包括工资、奖励和福利三种形式。雇主主要依靠三种公平性[1]: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雇员公平性来建立报酬体系。外部公平性指将雇员工资与外部市场中同雇员工作职位相当人士的一般工资水平进行比较后所得的标准;内部公平性指要求雇主在组织内部确定不同工作所应得工资时,应使工资数额体现不同工作的内在价值;雇员公平性指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雇员们所得的工资进行对比后的结果,一般实行工资级别的办法。

2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薪酬体系的合理性对吸引、激励人才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在薪酬管理上存在着大量的问题。[2]

2.1薪酬设计与管理不符合原则,有很大的随意性:目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薪酬等级未与岗位价值正相关,薪酬结构未体现不同岗位的业务特征,所有岗位的薪酬结构相同,浮动与固定工资比例“一刀切”,未能充分考虑岗位的差异。[3]

2.2盲目地运用薪酬保密制度:薪酬保密制度虽避免了员工之间的相互攀比,减少因分配不均而造成的矛盾,但也助长了员工间的相互猜忌,同时由于员工难以判断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关系,薪酬的激励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制约。[4]

2.3沟通不良:现实中企业员工领了一笔奖金,却不知为何要给他奖金,没人告诉他哪些工作做得好,哪些工作做得不好,原本是对员工一次最佳的激励机会,却因缺乏沟通机制,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2.4薪酬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脱钩或错位:

从目前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离企业战略还很远。许多企业仍只是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成行政后勤类看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整体运作体系中缺乏理性深入的定位。

3薪酬管理的创新

3.1薪酬管理理念的创新

(1)将“双木桶理论”引入人力资源管理[5]:

在“双木桶理论”中,一只木桶代表自己的企业,部分短板影响了企业整体能力水平,另一只木桶代表标杆企业,我们要学习标杆企业相同位置的挡板来解决自己企业的短板问题,在“双木桶理论”指引下,企业要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综合分析。

(2)对薪酬公平化的新理解:

近年来,“可比性价值”概念的提出,是薪酬内涵深化的表现。用“可比性价值”来解释公平付薪理论,其意义在于将公平化建立在更宽大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将报酬公平与否的注意力放在对相似职位的工作评价上,使企业的薪酬管理更为灵活现实。

(3)树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理念[6]:

员工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对于低工资人群,奖金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则晋升职务、尊重人格、授予职称、奖励创新及工作的自由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从事笨重、危险、环境恶劣的体力劳动的职工来说,搞好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岗位津贴就可能更加有效。

3.2薪酬制度结构的创新

(1)绩点薪酬制:

绩点薪酬制是根据每位员工职务、管理幅限、特定岗位工作年限等因素,确定其薪点数,根据公司业绩确定基本薪酬率,两者相乘即为每位员工每月的货币薪酬。之所以实施绩点薪酬制度,是通过报酬机制,鼓励员工自觉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和知识。

(2)宽带薪酬制度[7]:

宽带薪酬是指组织内用少数跨度较大的工资范围来代替原有的数量较多的工资级别跨度范围,消除工作之间的等级差别,引导员工重视个人技能的提高,利于职位的轮换和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设计时应确定宽带的数量和宽带内的薪酬浮动范围,做好任职资格及工资评比工作。在中国,宽带薪酬模式比较适合技术型、创新型企业[8]。

(3)长期激励的薪酬计划:长期激励的薪酬计划是指企业通过一些政策引导员工在较长的时期内自觉地关心企业利益,而不只是关心一时一事[9]。在企业目前比较盛行的是员工股票选择计划(ExecutiveStockOption-ESO),资本积累项(CapitalAccumulationPrograms),股票增值权(Stockappreciationrights)等。长期计划的实施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人才[10]。

总之,薪酬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企业的效益与员工切身利益。大多数国内企业现有的薪酬体系缺乏对优秀人才的有效激励,束缚了企业员工的合理流动。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在企业中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遵循市场规则的薪酬分配机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p35

[2][美]JoanE.pynes.公共和非盈利性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p56

[3]罗纳德.W.瑞布.教育人力资源管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p78

[4]范晓峰.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误区及对策.marketmodernization[J].2007年4月p68

[5]杨波.浅谈我国企业薪酬问题及对策.科技资讯[J].2007p231

[6]李炜.企业薪酬管理的几个误区.科技咨询导报[J].2007.04p91

[7]郑强.盘点薪酬管理六大硬伤.人力资源[J].2007.03上p59

[8]孙华.宽带薪酬及其在中国企业的应用研究.山东社会科学[J].2007年第三期p132.133

薪酬分配范文篇6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

1978-1992年,高管薪酬分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工作业绩。1979年国家按照劳动态度、技术高低,特别是主要参考贡献大小对职工,包括国企经营者进行了调资。1986年国务院103号文件规定“凡全面完成任期年度目标的经营者个人收入可以……”,把全面完成任期年度目标作为主要影响因素。1988年国务院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1992年原劳动部、原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的《关于改进完善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办法的意见》,以及1992年国务院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三份文件明确规定,企业连续3年全面完成上交任务,并实现企业财产增值的,要对厂长或者厂级领导给予奖励,这样就把企业经营者收入与工作业绩进一步联系在一起了。1993-2003年,经营业绩、经营难度、经营风险和按要素分配等成为国企高管薪酬中的主要影响因素。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使用“生产要素分配”概念。1994年开始,部分企业实行了年薪制,根据经营者的经营业绩、难度与风险,确定其年度收入。1997年,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使经营管理者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的报酬”,这一提法,使经营业绩、经营责任(难度)和国企高管贡献(企业家管理要素)成为国企高管薪酬分配中的主要影响因素。2003-2012年,企业经营规模、经营管理难度、承担战略责任大小、经营业绩考核结果、行业特点、所在地平均工资、所在行业平均工资、本企业平均工资等成为国企高管薪酬中的主要影响因素。2004年6月,国资委制定了《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由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和中长期激励单元构成。其中基本薪酬主要根据企业经营规模、经营管理难度、所承担的战略责任和所在地区企业平均工资、所在行业平均工资、本企业平均工资等因素综合确定。绩效薪酬与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2009年,人社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相关考虑因素更加具体和全面。基本薪酬确定主要根据企业经营难度和负责人承担的经营责任、经营风险等因素确定,以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倍作为基数,同时结合企业负责人薪酬调节系数(调节系数主要考虑不同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上年度总资产、净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并参考从业人员规模、参与市场竞争程度、奉献与成本控制等因素确定)。绩效年薪确定主要考核利润总额及其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盈利指标和风险控制指标。2013年至今,新增了企业类别、选任方式等影响因素,强调了要素市场的决定因素。2013年初,国务院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与企业领导人分类管理相适应、选任方式相匹配的企业高管人员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综合考虑当期业绩和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对行政任命的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薪酬水平实行限高,推广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缩小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差距,高管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在已有确定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企业类别、选任方式不同应实行差异化的薪酬决定方式。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强调了由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要求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2014年,《关于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薪酬制度改革的总目标,即通过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国企高管薪酬实行差异化管理的必要性

市场机制不成熟,高管有效贡献难以衡量,是差异化管理的根本原因。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市场机制不尽成熟,不同类型的企业竞争的起点和结果差别很大。不同类型的企业其利润等目标实现的难度差异很大,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大不相同,国企高管的有效贡献往往很难量化,高管薪酬和业绩贡献相关联的机制可能被扭曲。这就要求根据不同市场竞争状况,不同类型企业有效贡献的差别,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式。以公交、地铁、环卫等公益型国有企业为例,其基本目标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于这类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企业应不以盈利为目的,其绩效衡量标准应是社会或公共绩效。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程度差异较大,是差异化管理的体制原因。按照《公司法》要求,董事会、薪酬专业委员会等应在高管薪酬决定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目前,相当部分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健全,外部独立董事占有相当比例并待有效发挥作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在高管薪酬和绩效管理方面的运转体系有待完善;同时,也有少数企业开始建立了规范的董事会,特别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境内境外证券市场公开上市,逐步改善公司治理水平。鉴于公司治理水平的进展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故应实行差异化管理。国企高管的模糊身份,是差异化管理的制度原因。目前,国企负责人因任命的层级不同而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甚至可以与相应级别的政府官员交换任职。企业高管,应根据其管理要素的市场价位决定其薪酬;但作为官员,有观点认为其薪酬特别是基本薪酬应与同级别公务人员应有一定对比关系。“亦官亦商”的模糊身份使得在决定国企高管薪酬时,社会难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应根据企业的类型和高管的身份,参照不同的比较群体,实行差异化管理。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国企高管的不同选任方式,是差异化管理的市场原因。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导致在不同行业(如完全竞争行业有较为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其他行业则不然)、不同类别高管(如财务负责人可能有较为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某一领域专业管理高管则不然)的薪酬决定中,市场发挥作用的差异较大,因而应采用差异的薪酬管理方式。同时,国企高管选任方式既有组织选拔,也有类似全球招聘的竞争性选拔,不同来源的高管所隶属的人力资源市场价格也差异较大,当然需要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方式。

推进国有企业高管人员差异化薪酬分配

薪酬分配范文篇7

摘要:企业薪酬管理对员工的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们最为关切的部分,但人们对薪酬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从薪酬的公平性及现代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粗略的分析。

关键词:薪酬;公平性;薪酬管理问题;薪酬管理创新

1薪酬概述

薪酬是企业对员工所做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学识、技能、创造所付给的相应回报和答谢,在我国薪酬一般包括工资、奖励和福利三种形式。雇主主要依靠三种公平性[1]: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雇员公平性来建立报酬体系。外部公平性指将雇员工资与外部市场中同雇员工作职位相当人士的一般工资水平进行比较后所得的标准;内部公平性指要求雇主在组织内部确定不同工作所应得工资时,应使工资数额体现不同工作的内在价值;雇员公平性指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雇员们所得的工资进行对比后的结果,一般实行工资级别的办法。

2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薪酬体系的合理性对吸引、激励人才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在薪酬管理上存在着大量的问题。[2]

2.1薪酬设计与管理不符合原则,有很大的随意性:目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薪酬等级未与岗位价值正相关,薪酬结构未体现不同岗位的业务特征,所有岗位的薪酬结构相同,浮动与固定工资比例“一刀切”,未能充分考虑岗位的差异。[3]

2.2盲目地运用薪酬保密制度:薪酬保密制度虽避免了员工之间的相互攀比,减少因分配不均而造成的矛盾,但也助长了员工间的相互猜忌,同时由于员工难以判断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关系,薪酬的激励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制约。[4]

2.3沟通不良:现实中企业员工领了一笔奖金,却不知为何要给他奖金,没人告诉他哪些工作做得好,哪些工作做得不好,原本是对员工一次最佳的激励机会,却因缺乏沟通机制,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2.4薪酬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脱钩或错位:

从目前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离企业战略还很远。许多企业仍只是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成行政后勤类看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整体运作体系中缺乏理性深入的定位。

3薪酬管理的创新

3.1薪酬管理理念的创新

(1)将“双木桶理论”引入人力资源管理[5]:

在“双木桶理论”中,一只木桶代表自己的企业,部分短板影响了企业整体能力水平,另一只木桶代表标杆企业,我们要学习标杆企业相同位置的挡板来解决自己企业的短板问题,在“双木桶理论”指引下,企业要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综合分析。

(2)对薪酬公平化的新理解:

近年来,“可比性价值”概念的提出,是薪酬内涵深化的表现。用“可比性价值”来解释公平付薪理论,其意义在于将公平化建立在更宽大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将报酬公平与否的注意力放在对相似职位的工作评价上,使企业的薪酬管理更为灵活现实。

(3)树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理念[6]:

员工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对于低工资人群,奖金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则晋升职务、尊重人格、授予职称、奖励创新及工作的自由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从事笨重、危险、环境恶劣的体力劳动的职工来说,搞好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岗位津贴就可能更加有效。

3.2薪酬制度结构的创新

(1)绩点薪酬制:

绩点薪酬制是根据每位员工职务、管理幅限、特定岗位工作年限等因素,确定其薪点数,根据公司业绩确定基本薪酬率,两者相乘即为每位员工每月的货币薪酬。之所以实施绩点薪酬制度,是通过报酬机制,鼓励员工自觉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和知识。

(2)宽带薪酬制度[7]:

宽带薪酬是指组织内用少数跨度较大的工资范围来代替原有的数量较多的工资级别跨度范围,消除工作之间的等级差别,引导员工重视个人技能的提高,利于职位的轮换和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设计时应确定宽带的数量和宽带内的薪酬浮动范围,做好任职资格及工资评比工作。在中国,宽带薪酬模式比较适合技术型、创新型企业[8]。

(3)长期激励的薪酬计划:长期激励的薪酬计划是指企业通过一些政策引导员工在较长的时期内自觉地关心企业利益,而不只是关心一时一事[9]。在企业目前比较盛行的是员工股票选择计划(ExecutiveStockOption-ESO),资本积累项(CapitalAccumulationPrograms),股票增值权(Stockappreciationrights)等。长期计划的实施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人才[10]。

总之,薪酬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企业的效益与员工切身利益。大多数国内企业现有的薪酬体系缺乏对优秀人才的有效激励,束缚了企业员工的合理流动。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在企业中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遵循市场规则的薪酬分配机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p35

[2][美]JoanE.pynes.公共和非盈利性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p56

[3]罗纳德.W.瑞布.教育人力资源管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p78

[4]范晓峰.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误区及对策.marketmodernization[J].2007年4月p68

[5]杨波.浅谈我国企业薪酬问题及对策.科技资讯[J].2007p231

[6]李炜.企业薪酬管理的几个误区.科技咨询导报[J].2007.04p91

[7]郑强.盘点薪酬管理六大硬伤.人力资源[J].2007.03上p59

[8]孙华.宽带薪酬及其在中国企业的应用研究.山东社会科学[J].2007年第三期p132.133

薪酬分配范文篇8

一、总体原则

(一)基本保障、以收定支原则;

(二)效益优先、体现差别原则;

(三)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原则;

(四)绩效挂钩、考核兑现原则;

(五)总额控制、能升能降原则。

二、改革范围

本行员工管理制度改革后,在省联社核定人员编制总数内,凡经“双考”合格者并竞争上岗的合同制员工(包括职员、工勤人员,但不包括2007年12月31日已到达退休年龄的人员)均纳入薪酬制度改革范围。

三、工资构成

薪酬制度改革后,本行废止行员等级工资制,实行以绩效工资为主体的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由基本工资、等级工资、津贴、绩效工资四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工资、等级工资和津贴三项为档案工资。

(一)基本工资:是指保障员工基本生活的工资。职员和工勤人员实行同样的基本工资,按月足额计提发放。按照省联社基本工资统一标准,每人每月400元(含原行员工资制度改革后的保留工资和工资区类别差等免税项目)。

(二)等级工资:等级工资分职员等级工资和工勤人员等级工资。等级工资按月计发。

1.职员等级工资:是指根据职员的职务(岗位)、工龄、学历、职称等要素确定的与职员等级对应的工资。等级工资按职员等级及档次设置工资系数(见附表1),1.0的系数值为500元。等级工资标准=系数值×系数。

职员等级工资每月预发60%,40%按月计提后并入绩效工资,根据绩效考核情况发放。职员等级工资按照《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职员等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根据员工的职务(岗位)、工龄、学历、职称等要素的变动进行调整或晋升。

2.工勤人员等级工资:是指根据工勤人员的聘用岗位(技术等级资格或职务)确定的工资。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岗位设置不同的系数(见下表),1.0的系数值为500元。等级工资标准=系数值×系数。

岗位等级技术工一级技术工二级技术工三级技术工四级技术工五级普通工

工资系数??2.9????????2.6???????2.3????????2.0????????1.7?????1.4

工勤人员按现聘用岗位(技术等级资格或职务)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是:聘用在高级技师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一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技师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二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高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三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中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四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初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五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普通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普通工岗位工资标准。

凡未取得技术等级资格的工勤人员,每五个年度考核称职及以上者,可按下列条件享受相应技术等级的岗位工资标准:工作年限不满五年的,享受普通工岗位工资标准;工作年限满五年的,享受技术工五级岗位工资标准;工作年限满十年的,享受技术工四级岗位工资标准;工作年限满十五年的,享受技术工三级岗位工资标准;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享受技术工二级岗位工资标准;工作年限满二十五年的,享受技术工一级岗位工资标准;工作年限满三十年及以上,且每两个年度考核称职及以上的,增加0.1个岗位工资系数。年度考核不称职的,按不称职年度数相应延长工作年限,直到累计达到五个年度称职及以上者,方可享受上一等级的岗位工资标准。

工勤人员等级工资每月预发60%,40%按月计提后并入绩效工资,根据绩效考核情况发放。工勤人员等级工资根据其聘用岗位(技术等级资格或职务)或工作年限的变动进行调整。

(三)津贴:是指工龄、学历、职称(技术等级)和基层信用社四项津贴,按月计发。

1.工龄津贴:工龄津贴从员工参加工作的当年开始,按每年10元标准计发,工龄=当前年份-参加工作年份+1年,间断工龄扣除。员工每月工龄津贴=工龄×10元。

2.学历津贴:凡取得国民教育系列学历或国家教育部承认学历,并持有正式毕业证书的可享受此项津贴(见下表)。2000年以前参加人民银行或农业银行组织的专业证书班取得高等专业证书的,也可享受此项津贴。其他学习证书、证明等均不享受此项津贴。

学历中专/高中大专本科/双大专双本科/研究生班毕业硕士研究生/双学士博士研究生

月津贴50100150200250300

3.职称(技术等级)津贴:凡取得经济、会计、法律、政工及计算机工程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以及从事工勤岗位的驾驶员、打字员等考取当地劳动人事部门技术工人等级证书,并被所在单位聘用的,可享受相应的职称津贴(见下表)。其他类专业技术职称不享受此项津贴。

职称初级中级高级

月津贴100200300

技术等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月津贴50100150200300

4.基层信用社津贴:按照距离城区远近及自然条件优劣等因素划分基层信用社类别,按每月最高不超过300元的标准计发基层信用社津贴。

学历津贴从取得证书的次月起计发,职称(技术等级)津贴从被单位聘用的次月起计发,工龄津贴每年1月1日起调整,基层信用社津贴从工作变动的次月起调整。

(四)绩效工资:根据全行当年实际综合效益情况和员工岗位责任大小、技能要求高低、劳动复杂程度以及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考核分配的劳动报酬。绩效工资按季计提,年终经省联社考核确定等级后,根据合行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办法和全辖绩效工资计提总额,严格考核兑现到个人。

四、其他

(一)见习人员和新招聘社会在职人员工资。

在今后本行因业务岗位需要招收新人员时,对见习人员见习期工资由基本工资、等级工资、学历和职称(技术等级)津贴构成。见习人员见习期按照省联社统一的基本工资标准、学历和职称(技术等级)津贴标准。见习人员的等级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500元。见习人员见习期满转正的,职员根据其职务(岗位)、工龄、学历、职称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就高确定等级,按本单位等级最低档次确定等级工资标准;工勤人员根据岗位等级确定等级工资标准。见习人员见习期满转正后,等级工资从转正的次月起执行。绩效工资从转正之月起按绩效考核办法核定,次月起执行。

新招聘社会在职人员实行试用期制,在试用期内执行省联社统一的基本工资标准和津贴标准。等到级工资按其职员等级档次或工勤人员岗位等级对应的标准执行。新招聘社会在职人员试用期内没有绩效工资,试用期满转正后,绩效工资从转正之月起按绩效考核办法核定,次月起执行。

(二)加班工资。

法定假日(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工作确需加班的,经批准可以发加班工资。计算公式:日加班工资=[(基本工资+等级工资+津贴)÷20.92天]×300%。

双休日加班原则上由机关部门和支(处)、储蓄所内部自行调剂补休,确实无法调剂补休的,可以计发加班工资。计算公式:日加班工资=[(基本工资+等级工资+津贴)÷20.92天]×200%。

平时不鼓励加班,如确因工作需要加班的,由机关部门和支行(处)、储蓄所内部调剂补休,确实无法调剂补休的,可以计发加班工资,但每人每月计发加班工资天数量最多不得超过2天。计算公式:日加班工资=[(基本工资+等级工资+津贴)÷20.92天]×150%。

(三)职务(岗位)变动人员工资。

全辖员工职务(岗位)变动的,从变动的次月起执行新职务(岗位)对应等级工资标准。

(四)异地交流人员工资。

因工作需要,经省联社考察推荐,跨县(区、市)调整担任县联社高级管理人员的,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从高等级联社调整到本行的,实行两年过渡期,在两年内按原单位等级执行绩效工资标准,过渡期满按本行绩效工资标准执行;从低等级联社调整到本行的,按本行绩效工资标准执行。

(五)受处分、处理人员工资。

1.下岗(离岗)、待岗人员只发基本工资。

2.受警告处分的员工,从受处分的次月起,按照《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员工等级管理办法》的规定(下同),执行新档次的等级工资标准,并扣发1个月的考核工资。

3.受记过、记大过处分的员工,从受处分的次月起,执行新等级就近就低档次的等级工资标准,并扣发3个月的考核工资。

4.受到降级、撤职处分的员工,从降级、撤职的次月起,执行新等级就近低档次的等级工资标准,并扣发6个月考核工资。

5.受到留用察看处分的员工,从留用察看的次月起,按新等级就近就低档次确定等级工资标准,并在处分期间内,只发放基本工资。

6.凡被司法机关收容审查尚未做出结论的,收审期间停发一切工资。审查结束,没有问题的恢复并补发工资,有问题给予处分、处理的,按相应处分、处理计发工资。

本行对员工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处分期间,不晋升工资档资;受降级、撤职处分期间,不发放职称津贴。对其他受到降级降档处理的员工按照《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员工等级管理办法》确定工资标准,并扣发相应时限的考核工资。

(七)病、事假工资。

1.病假在两个月以内的,基本工资、等级工资和津贴全额计发,绩效工资考核发放。

2.病假两个月以上的按长期病假对待,病假期间不发放绩效考核工资,基本工资、等级工资和津贴按照以下标准发放:

(1)病假超过两个月,从第三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应发工资=(基本工资+等级工资+津贴)×90%;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基本工资、等级工资和津贴全额发放。

(2)病假超过六个月的,从第七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应发工资=(基本工资+等级工资+津贴)×70%;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基应发工资=(基本工资+等级工资+津贴)×80%。

3.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其工资按事前所在岗位应得工资标准全额计发。

4.事假一个月以内的,按实有事假天数扣发工资。扣发工资=[(基本工资+等级工资+津贴)÷20.92天]×事假天数。绩效工资考核发放。

5.事假超过一个月的,从第二个月起按实有事假天数扣发工资。扣发工资=[(基本工资+等级工资+津贴)÷20.92天]×事假天数。绩效工资不再发放。

6.事假超过三个月的,从第四个月起只发基本工资。

7.一个月旷工三天以内(含三天)的,扣发当月等级工资、津贴和绩效工资,只发放基本工资,并作警告处分。连续旷工三天以上(不含三天)的,全额扣发当月应得工资,并作记大过处分。一年内间断旷工累计达五天以上的,扣发一个月应得工资,并作留用察看处分。

(八)假期工资。

按规定享有的婚假、丧假、探亲假、产假、年休假,休假期间其工资按应得工资全额计发。

(九)退养(提前退休)人员工资。

退养人员退养期间的生活待遇按照《××省农村信用社员工内部退养指导意见》的规定标准执行。

薪酬分配范文篇9

【论文摘要】企业薪酬政策是为实现薪酬战略制定的薪酬理念、薪酬水平和薪酬制度应对市场的一种系统选择。薪酬水平在市场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薪酬政策主要考虑的内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总体结构,是指薪酬战略和薪酬政策的总体布局。薪酬总体结构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薪酬设计的原则、薪酬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匹配,以及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在企业总体薪酬中的位置。

一、当前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的变革原则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虽然认识到了管理劳动的重要性,看到了管理在共同劳动或协作劳动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不可能将管理要素提高到很高的地位。马克思提出一切已经达到相当大规模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但这种管理劳动最终还是归结为生产劳动,只不过这种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和自乘。马克思有关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理论,解决了管理人员工资报酬为什么比一般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工人工资水平高的问题,但难以解释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企业高层人员收入高出一般生产人员几百倍的现实。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已无法为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理论支撑。西方经济学家针对企业高层人员的薪酬分配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包括劳动力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委托理论、锦标赛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总体看来,西方学者大多集中于某种单独的因素对企业经营者报酬的决定(或影响)分析,而缺乏多重变量的综合分析,没有对经营者报酬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因此,尽管西方学者对企业经营者报酬的研究已有70多年历史,并积累了大量文献,但这些研究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企业家报酬定价这一问题。传统的经营者报酬理论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之上,经营者的劳动主要是进行生产组织指挥,以生产经营为主,主要精力是抓生产。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也比较容易,企业的利润预期比较稳定,这时委托与双方,表现为资本强势,在具体的价值分配上,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对已经取得的增加值进行分配,而且这种分配是由企业所有者一方主导的。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跨到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工作也变得日益复杂,为此,作为指挥、组织、协调经济组织总体劳动乃至社会总劳动并促进提高总产出活动的经营管理劳动重要性日益突出。经营者发挥着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促进总体劳动产出大幅度提高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政策的战略性

企业薪酬政策是为实现薪酬战略制定的薪酬理念、市场薪酬水平和薪酬制度的系统选择。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政策主要包括针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理念、薪酬水平在市场中的位置、薪酬制度的系统选择。

薪酬理念是确定薪酬政策的出发点,有什么样的薪酬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薪酬政策。薪酬理念是薪酬领域的价值观,它要解决一些根本的,观念上的问题,比如,薪酬是不是向关键岗位和人员倾斜?薪酬是要具有公平性,还是要具有竞争性?是不是要建立长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这些问题都是确立薪酬理念时所要考虑的问题。薪酬理念支持薪酬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又能够反映出企业文化的水准。一个企业如果有一个培养、开发、激励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发展战略目标,但薪酬理念却还是不重视人才,那么,这个发展战略目标就很难实现,同时也表明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水准是比较低的,因为它的薪酬理念受传统的思想倾向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薪酬政策制定出来就有可能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脱节。所以,在制定薪酬政策前,还要先理清和调整好薪酬理念。

薪酬水平在市场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薪酬政策主要考虑的内容,因为员工在薪酬问题上最关心的是自己薪酬水平的高低。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水平在市场中的位置,一是与企业总体薪酬水平有很大关系,二是与市场同类人员的薪酬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一个企业如果为管理和技术人员制定了具有竞争性和富有吸引力的薪酬水平,它就应当在企业员工总体薪酬水平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至少不能低于市场同类人员的薪酬水平,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企业总体薪酬水平受到支付能力的制约,有时,即使企业要向关键管理和技术人员倾斜,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体而言,确定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水平,关键看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它决定着薪酬水平是否具有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吸引力。薪酬水平在市场中的位置可以用文字描述,如领先、跟进等,也可以用数字描述,如75P策略,即表明薪酬水平在市场中处于高位值的位置,意味着选择了高工资政策。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政策还要解决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制度的选择问题,这是实现薪酬战略目标的实质性环节。选择什么样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制度,也是企业进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结合薪酬战略和薪酬水平在市场中的位置,企业进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一般应当考虑以下七项政策:薪酬的主导政策(实行哪种薪酬制度模式?)、辅助政策(实行哪些辅助的薪酬制度)、倾斜政策(薪酬向哪类员工群体倾斜?)、竞争政策(薪酬体系的激活点在哪里?)、过渡政策(新制度怎样与旧制度合理对接?)、建制政策(引人那些新的机制?)、激励政策(薪酬固定部分与浮动部分的比例?)。这其中重点考虑的对象就是关键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三、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总体结构的合理定位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总体结构是指薪酬战略和薪酬政策的总体布局。薪酬总体结构包括的主要内容是:薪酬设计的原则、薪酬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匹配、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在企业总体薪酬中的位置。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设计的原则是一个指导性的方针。在确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时,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战略联系原则。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确定一定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确定企业薪酬应当向哪些关键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倾斜。二是区别对待原则。一般地讲,中级管理人员按照岗位性质和特点设计薪酬,技术人员按照人员性质和特点设计薪酬。因为管理人员的岗位管理职责能够把管理人员区分出等级来,而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能够把技术人员区分出等级来。此外,在确定管理人员薪酬时,还要兼顾管理人员本人的管理能力大小,即以岗定薪为主,兼顾以人定薪;在确定技术人员薪酬时,还要兼顾技术人员岗位特点的鲜明程度,如有些负有技术服务职责的技术人员由于岗位特点比较鲜明,适宜更多地按照岗位要求确定其薪酬,即以岗定薪为主,兼顾以人定薪,或者,以岗和人并重定薪。三是绩优平衡原则。管理和技术人员都要以其个人的工作实绩为依据确定薪酬。要正确把握好岗位要求的管理责任和实际履行的管理责任之间的关系,潜在的技术能力和已经发挥出来的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四是多重激励原则。对关键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实行多种激励手段,使之更好地实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五是失职解聘原则。打破通常的聘期制作法,定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解除现有管理职位和技术职位。六是协同导向原则。该原则是指对技术人员薪酬的确定,要突破不能超过管理人员薪酬的传统做法,使企业真正杜绝”官本位”的倾向,使技术人员安心搞技术。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匹配是指以薪酬分配制度为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对其形成的支持和补充。在进行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设计时,对其形成支持和补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方面是:岗位评估和能力测试—对管理人员进行岗位评估,对技术人员进行能力测试;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分别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岗位与素质培训的规划—按照管理和技术人员发展目标,对其进行旨在岗位胜任能力和技术能力提高培训;人才选拔机制的形成—按照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制定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的建立—这是对薪酬制度的补充。

四、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制约要素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的内部与外部决定要素是指影响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相关要素。这些要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薪酬分配制度的模式类型和薪酬水平的高低。这些要素大致包括:

1.内部要素

影响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内部相关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企业总体薪酬。企业一般都要先确定企业工资总量,因为它是人工成本的重要构成。企业确定工资总量时,要计算工资成本比重和人工成本比重,以此保持市场竞争力。大企业一般要与国外同行业企业和国内同行业大型企业工资成本比重和人工成本比重进行对比,如果发现本企业工资成本和人工成本比重过高,就会控制工资总量。而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是总体薪酬中的一个部分,所以,企业总体薪酬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高低。

企业改革力度。企业改革力度大,就会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进行系统改革,并借鉴国内外新的改革思路和模式,如宝钢股份和一汽。相反,改革力度小,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就会不到位,改革成效就会达不到理想境地。改革力度大小受发展战略目标,企业对管理和技术人员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企业分配观念、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整体管理和技术水平。如果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普遍偏低,企业领导层一般不会专门进行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而管理和技术人员整体管理和技术水平低下,可能是因为企业的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管理和技术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企业领导不重视开发人力资源等原因造成的。

2.外部要素

影响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外部相关要素大体是影响企业薪酬的主要外部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企业进行薪酬制度改革时都要做市场调查,这是保持外部竞争优势的一个必要步骤。与此相关,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

国家薪酬法律法规政策。在我国,国家关于收人分配的法律法规政策对企业薪酬分配乃至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起着比较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是企业长期以来已经习惯按照”红头文件”办事,另一方面,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对于企业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改革点,国家薪酬法律法规政策反映着我国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大方向,代表着薪酬分配制度的发展走势,企业迫切需要熟悉、了解并运用国家薪酬法律法规政策指导改革。所以,国家关于收人分配的法律法规政策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相关要素,我国针对管理和技术人员工资收人分配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改革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

地区差异。即使是同样水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他们的薪酬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这受到地区差异的影响。

3.个人要素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薪酬还受自身要素的影响,相关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

学历和资历。学历反映知识,资历反映经验,而且,两个要素相辅相成。在企业里,这两个要素非常重要,如招聘人员时,企业和应聘者信息不对称,于是,学历就成了之聘者的”敲门砖,这也是一条常见的规则。学历对于技术人员非常重要,而经验对于管理人员非常重要。

岗位和技术级别等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在什么岗位级别或技术级别,薪酬便在什么级别上确定。所以,管理和技术人员要想提高薪酬水平,就必须提高岗位等级或技术等级,这意味着管理和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能力水平,才能提高岗位或技术级别等级进而提高薪酬。

表现。个人表现主要是指业绩表现,并适当兼顾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其中,业绩表现是决定管理和技术人员薪酬的重要要素。中级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所承担的风险比较大,因此,绩效工资(浮动部分)在一般情况下相当于本人岗位工资(固定部分)的3-4倍比较适中(高管人员一般为5倍以上)。技术人员的业绩更是如此。技术人员业绩突出,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企业可为其晋级增资,也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给予奖励。

工作量。企业在确定管理人员的岗位价值度和技术人员的能力大小时,一般不把工作量的要素考虑进去。但是,工作量对确定管理人员绩效薪酬时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管理人员的临时性工作比较多,而临时性工作也是绩效产出。但在确定技术人员绩效薪酬时一般不应考虑工作量,这是因为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是确定的,只有创新是不确定的。有的技术人员也许投人了很多智力性劳动,但没有产出创新性成果;有的技术人员也许投人了不多的智力性劳动,但却产出了很有创新性的成果。因为创新是先天智力和后天努力综合的产物,所以,在确定管理人员的薪酬时要考核工作量的要素,而在确定技术人员的薪酬时主要考核创新成果,对工作量的要素较少考虑或不考虑为佳。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个带有负效应,但企业确定薪酬时又必须考虑的要素。在对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业绩考核时(对所有员工都是如此),由于考核指标和标准难以量化,造成人为要素的影响很大,这是难以克服的世界性难题。因此,在考核中如何克服人为要素的影响便成为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若干结论

薪酬分配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延期分配制度高职院

1问题的提出

高校的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承担者,既是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灵魂工程师,又是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骨干力量,其享受相应的薪酬待遇,是劳动价值、知识价值与社会地位的体现。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能有效地吸引人才、稳定人才、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对高校的和谐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对高校薪酬设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如何完善当期分配制度,对延期分配制度的研究在国内几乎是空白。高校分配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即基本工资、课时费和岗位津贴,这些都属于当期分配。从绝大多数高校的情况来看,对人力资本要素参与分配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都不够,特别是对学术带头人来说,虽然当期工资数额得到提高,但是,风险补偿和长期激励不足。延期分配原则和计划的设计可以弥补以上不足。在这方面,渝西学院早在十年前就推出了旨在建立终身员工补偿机制的校龄津贴制度,走在了时代前列。新疆财经大学结合校龄津贴制度,实施期权制津贴,这在探索建立延期分配制度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延期分配制度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如何设计出既能充分调动骨干教职工积极性发挥其带头作用,又能整合人力资源要素的延期分配方案?**高职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2**高职院的延期分配方案

**高职院的收入分配一直采用当期分配形式,整体收入水平在当地同类院校中尚属中等。但是,这几年中员工的流动率偏高一直是困扰学院发展的一个难题,尤其是一些责任感强、教学经验丰富、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水平教师的离职。关于影响员工流动的因素,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高流动率除了与**高职院升格不久,长期的中专管理模式与现行高校运行方式不相适应外,其主要原因是尚未在工作环境、组织文化、薪酬待遇、发展平台创造“高地”。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除对现行的人事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外,还创造性地设计出提出延期分配制度,并对这项制度进行探索。**高职院的延期分配方案主要内容:

(1)延期分配的对象

延期分配作为当期分配的有益补充,延期分配是薪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激励措施,可以引导教师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从而大大提升高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延期分配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学院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和学科带头人、中高层管理人员、协议需延期分配的人员。

(2)延期分配的条件

专业技术人员的延期分配应按岗位设置要求所规定的条件在本岗位工作满一年,且本年度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管理人员根据所聘岗位,职员六级及以上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人员享受延期分配;其他人员按学院相应的选拔标准聘任后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人员。

(3)延期分配的方案

①延期分配的基数统一按每月月初发放的岗位绩效工资的2倍为标准,比例按表1-1的分类标准执行。延期分配标准=基数×比例。

②享受延期分配的人员须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期限在学院服务一定的期限,延期分配享受的期限原则与聘用合同时间一致,延期分配的最短服务期限为五年,五年后开始兑现,合同不满离职的其账户被冻结,不能享受。

③延期分配根据本人年终考核的结果对计算比例进行调整,考核优秀的人员上调一档,考核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的下调一档。其他人员考核优秀的上调5%,考核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的下调5%。年度调整的应由单位承担的部分由单位一次补齐,个人无须交纳。

④延期分配的人员凡在学院连续工作满十五年及以上,其单位承担比例上调5%,个人交纳比例不变;凡在学院连续工作满二十年及以上,其单位承担比例上调7%,个人交纳比例不变;凡在学院连续工作满二十五年及以上,其单位承担比例上调10%,个人交纳比例不变。

3**高职院实施延期分配的意义

**高职院虽地处中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通过发放课时津贴、课题津贴的办法使教师的收人水平有所提高。但作为事业单位无论在收入待遇还是在事业发展上与有些行业相比吸引力不够。与人力资本市场定价机制所决定的收入水平相差甚远,人才流动率偏高。对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的收人水平重视不够。延期分配作为一种新型的薪酬分配模式,主要功能有:一是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延期分配制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具有递延支付性。即薪酬福利现在给到个人名下,但要在未来若干年后才能领取或享受;(2)具有可中止性。即一旦出现人才擅自离开,学校可以中止这种薪酬福利的兑付。由学校收回,以减少损失,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退出成本。

**高职院在设计延期收入分配方案时,充分考虑不同教师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差别下奖励的激励效果,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延期分配制度可将优秀人才与学院的中长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学院的持续发展。实施延期分配方案一年来,**高职院的人员流动率有明显下降,09年人员流动率仅为0.26%,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旦.延期分配:教师激励的新形式[J].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