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经验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3:08:07

美术教学经验论文

美术教学经验论文篇1

关键词:美术专业化 美术教育 美术教师 美术教学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这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共识。然而美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是处于相对薄弱状况,如何搞好美术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教师队伍专业化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美术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应该是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涵盖了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时代已经赋予美术教师的角色以全新的内涵。

1.美术教师是一个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教育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仅充当一个“独唱”的主角,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促进者。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励和鼓动学生对事物探索研究的热情,以朋友和知音的身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获得成功。

2.美术教师是教育的探索者。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实践中,将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通过应用、检验、发展、逐渐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二是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以及业绩进行反思。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以应对下一步教学。

3.美术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践者。现代教育的发展,呼唤每个中学美术教师在美术创作中要具备持续不断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大胆地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把对学生的机械训练变成共同探究,把属于自己表演的课堂舞台,变成师生之间交往。

4.美术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者。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深入到教学实践中,以计算机为主的辅助教学已顺应时代的需要走进了美术课堂。计算机运用于美术教学将大大拓展中学美术教师的思维与教学方法,充实自己的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更大发展,为了教师自身的素质的更大提高,中学美术教师拥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二、美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美术教师已经专业化。专业化的要求意味着美术教师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角色退役至促进者的角色,从前台转移至后台,由主角变为配角,教师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在教学的前后,促使教学达成有效性,避免无效性和盲目性。

1.美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研究。美术教师研究更多的是对自己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在通过与学生的观察与交谈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的检验和调整,不断积累、无限发展。在整个过程中,美术教师研究的涵盖面十分广,包括艺术规律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艺术实践能力以及个体人格发展与艺术学习的相关性研究。

2.美术教师教学过程中研究的基本方法。美术教师通常采用的是调查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一般是通过观察了解和获得初始信息,并做好记录,在此基础上,和学生进一步交谈,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已有的理论和实际经验为基础提出假设,并通过实践检验真伪和有效性。

三、美术教师教学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从教研导向上看,教研不注重过程,只看结果。注重形式、追求时尚、急功近利等风气影响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有把局郎经验任意提高,视为自己创设的理论框架。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搞清楚教师研究的真正目的,如果说没有认识到教师的工作是一种不断改进,不断探索的创造性工作,很难保证我们的研究所应该达到的目的。其次,可以通过“公开课…‘论文”的交流与评比,促进美术教师教学的提高和激发理论研究的兴趣。

1.改变教学过程缺乏研讨的内容和方式。增加研讨性的教学交流,减少表演型的公开课的观摩,倡导独立完成研讨课的教学方案,提倡教学的个性化,使教学中的研究和交流真正成为“分享工具、分享知识、分享智慧”的教学活动。

美术教学经验论文篇2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理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弹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主动探究学习,进而把握之中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技巧等,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进行评价反思,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对一些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高师美术学理论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以一些典型的美术教学现象为媒介,以问题为向导,分析体验再现的、真实的美术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与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 

美术理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后现代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已知识经验的过程,将主体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活动相互联结,进而成为内化的知识经验。美术理论类课程案例教学通过创设美术教学论、中外美术史、汉画像石艺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情境结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内化知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预测的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环节案例教学都依据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激发提升。 

 

二、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将案例课程的设计、案例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和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作为相互关联的部分,引导学生把美术教学理论与技能运用到教学情境中。案例课程的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比如,录像案例《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案例在教学中施行的步骤包括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诠释与总结。案例教学在本质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可说是随着系列问题不断深入的思维激发。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观看案例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录像形式的案例比较感性鲜活,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运用;案例教学进展到更深层面时,可使用凝练的文字形式的案例。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运用人物角色扮演、视频播放、实地调查、艺术作坊考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师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开发运用 

 

美术教学论课程包括美术教学的前提、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育评价、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教学研究、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美术教育教学原理的认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开始接触美术教学论时会对定义、原理等抽象概念感到枯涩、乏味,由此学习兴趣缺失。引入案例教学,在感性切入的基础上原理更简明清晰,使教学原理和教学实例一体化,具象与抽象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可使学生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教育教学知识,而且具有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景况。通过教学录像等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中外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介绍中外美术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形式,重点放在绘画部分。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全过程,并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中外美术史历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对中外美术史料的把握以及对美术发展规律的探讨的兴趣,掌握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美术史以及从事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中外美术史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唐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革故鼎新,形成了恢弘豪放、雄健宏大的风格。以唐代人物画单元探究学习为例开展案例教学,可分为兴趣导入、分组探究、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展示探究成果、相互评价五个阶段。兴趣导入:了解唐代人物绘画发展概况,搜索相关书籍做好笔记,并分组;各小组接受学习任务,并制订学习计划。分组探究: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园局域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以及因特网上查找的信息,了解唐代人物画文化背景知识及技法;各组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并为制作演示文稿作准备。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唐代人物画师生互动网页,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一幅唐代人物画进行临摹,对唐代人物绘画进行切身感受;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展示探究成果:各组发言人通过多媒体制作的演示文稿,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解体会唐代人物画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解答由发言人提出的本组研究的问题:根据演示文稿对唐代人物画不同风格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相互评价:最后各组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谈谈对人物画现代地位的亲身体会,发表自己对人物画与不同艺术题材之间相互作用的看法,畅谈振兴人物画的想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做总结。使全体学生对唐代人物画这一艺术的理解更深刻。本案例通过系统的对唐代人物画的探究学习,结合情感体验,使学生了解唐代人物画的基本特征,使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重点对历史政治画与绮罗仕女画进行探究,教师采用有效的情境设置,学生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探究性学习,掌握绘画艺术风格,进而进行临摹与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汉画像石艺术赏析主要讲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汉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分析汉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汉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汉画艺术奠定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民族和i徐州地区的艺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发扬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对徐州地区的文化特色,汉画像石做赏析式讲解,教学内容应注重科学性、应用性、实践性。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汉代画像石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国内画像石博物馆等。例如学习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包括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徐州汉画艺术馆经典藏品、徐州白集画像石墓的图像配置和观念信仰和徐州茅村画像石墓考察与研究;学习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古为今用,从袁运生的油画作品看汉画像石在中央美院教学的具体应用为案例,探讨汉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利用徐州本地区丰富的楚汉文化艺术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对案例教学的评价不应只限于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而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过程性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人内评价相互结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与校外评价共同进行,从而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学生内在素质得到成长,教师持续反思提高教学技能与智慧,促进优质课程的生成。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经验论文篇3

关键词:美术教师 课题选择

美术教师在选择美术课题研究时,有以下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

第一,有的美术教师长期任教美术学科,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比较熟悉,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于是就认为搞美术学科的课题研究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出个题目就可以搞研究。

第二,有的美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平时执教美术课之余,更热衷于美术创作,对学科课题研究不太关心,一旦要搞课题研究,随意杜撰个题目,便自以为是地搞起研究来。

第三,中小学教学工作繁忙,个别美术教师为了赶一年一度的评职称之急需搞突击,匆忙之中借来课题资料,挑灯夜战寻课题。为了求快,有的甚至参考其他同事的研究成果,出个类似的题目,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第一类教师虽然熟悉美术学科的日常教学,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美术课题研究有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如果仅仅依靠日常教学经验的罗列和粗浅的专业知识,课题研究很可能变成教学经验的串联和总结。第二类教师由于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难以找准问题,更由于缺少课题研究兴趣,很难静下心来研究课题,所选课题往往大而空,不知扬长避短。第三类教师缺少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单凭资料浮光掠影地选择课题,中途往往难以为继,即使东拼西凑勉强结题,也无实质性的研究新意,脱离了美术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特性与类型

1.课题研究的特性

美术教育学科课题研究是运用美术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术教育学科教育教学领域活动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小学美术课题研究,置身于基础教育的大背景,探索的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因而是一项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的基础艺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它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和特征。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在:(1)它是属于基础教育的分支研究之一,其发生的对象是基础教育和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2)它是属于一种艺术教育的基础教育研究。探索与解决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美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问题,这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在选择学科研究课题时的基本立足点。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今天的课题研究往往是在前人美术教育研究基础上的继续或他人理论方法资料的借鉴,而且美术教育课题研究不是日常美术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也不同于一般论文的撰写。它是美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艺术教育科研活动。一项美术课题研究的结束,其研究成果的产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可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架构,从而揭示出基础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美术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也体现出美术教师的探索、创造精神。在实践某项课题研究时,无论是课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实践的操作及成果的验证和评价等,都离不开研究者敏锐的课题构思、新颖的方案设计、创新的实验求证、艺术教学规律的探索揭示等等。可以说,没有创造性也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动力和意义。

2.课题研究的类型

美术类课题与其他学科的课题在申报时其类型上没有较大区别,主要分基础性课题研究和应用性课题研究两大类。在课题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于艺术教育的学科特点,会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有关环节。

第一类:基础性课题研究。

着重美术(艺术)教育的现象、教育过程中的规律问题以及美术师生教与学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艺术教育理念的探索等基础理论性的实验研究。它又可根据课题对美术教育理论深入与突破的不同程度而分为若干等级。一般而言,三级课题涉及范围较小,研究也相对容易一些,初涉课题研究的美术教师可先选择。

第二类:应用性课题研究。

它是指运用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着眼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应用途径的研究课题。它通过美术教育理论与美术教育实际相结合,研究试图改造或改变美术教育现象与过程的应用规律,达到深化美术教育学科改革的目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也根据所选内容涉及应用范围的大小和应用价值的多寡而分列不同的级别。

二、课题选择的策略

当前,学校教育科研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艺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少美术教师踊跃申报各级各类美术教育科研课题,但是最后能够申报成功的并不多。之所以落选,选题缺乏策略考虑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1.课题研究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课题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本学科、本专业一定的理论根基,同时需要较丰富的学科实践经验支撑,两者互补,当然不同的课题也各有侧重。尚缺乏理论研究而有实践经验者不妨侧重于应用性类型的课题选择;缺少经验者,一般不适宜选择研究面广、题大、内在环节复杂的课题,而选择从子课题做起,取得经验后再开展重大教学课题的研究。新教师缺少教学积累,课题研究容易“空对空”,搞研究除了邀请老教师参与外,选择相对面小、容易上手的美术学科的局部研究不失为明智之举。

2.课题研究的选择要适应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开展美术学科课题研究是为了满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的需要,就个人来说,也是发展自己的教育职业研究能力的需要。要成功选择课题的内容,就需要研究者审时度势,根据当前国家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总趋势、省市教育界某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需要,做出自己的学科课题研究选择和计划,也可以根据上级科研部门每年下发的课题指南选择有关内容展开课题设计。

除了参与选择国家和省市重大课题之外,美术教师更多的是要根据需要,考虑选择当地县、区、校级的研究课题。研究要密切结合当地教育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和基础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以服务于当地的艺术教育和经济文化建设。

美术教学经验论文篇4

这两方面的做法,固然在理论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领悟的经验,增强他们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是仅仅停留在对一般理论的抽象理解和具体概念的机械把握,对于个别的艺术作品只能有浮光掠影的碎片式的模糊印象,而难以有深刻的感悟和审美的共鸣。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研究人员与教学人员普遍地将艺术教育简单理解为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艺术教育理论的知识传授,在教育活动中,片面地以抽象的概念代替生活感受,以理论体系覆盖生命直觉,以逻辑推导遮蔽心灵反思,因此遗忘对学生进行审美感性的教育,没有开启主体的心性和灵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培育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情。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艺术之树常青。歌德认为,培养良好的艺术感受必须从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开始,没有对于自然的观察体验和热情感受,一个人不可能培养对于艺术的热情和兴趣,当然更不用说美感和经验了。艺术教育离不开对于学生的自然和审美教育,离不开激发和调动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审美观察、诗意体验和富有激情的想像。在当今历史语境中,艺术教育还必须承担教育学生培养对于自然的敬畏感情,建立他们关心自然,和大自然平等对话的意识,而不应单纯地树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意识,而是应该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这样有助于建立生态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现代意识,更有利于美感的形成和艺术感觉的完善,可达到一石两鸟、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大学层面的艺术教育并非单纯局限于教科书上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换言之,艺术教育并不是那种满足于空谈艺术的本质、历史、特征、风格和表现的书本教育,也不限定于探讨文艺美学的种种概念,以及常识性的艺术知识。高校艺术教育事实上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精神工程,应当致力于借助于艺术教育的途径,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完整健康的人格结构、具有一定审美修养和具有诗意内涵的生命存在个体,培养他们的艺术敏感和兴趣、良好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经验等等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从诗意生存和审美生存的美学意义上着眼于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这样,使艺术教育获得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因此,高校艺术教育的关键不是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类别的知识传授,不是让大学生从知识论形式上获得一般的艺术“道理”,而是通过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启发,让他们建立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尊重,开启心性,激发诗意情怀和审美眼界,结合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让大学生能够明“道”体“道”,进而与“道”一体,进入充满美感的艺术殿堂。

在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上,人们习惯于将艺术教育附属于美学理论的范畴,或者将它和艺术理论混为一谈。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然而,它们毕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和区别。在存在形态上,艺术教育是将具体的美学理论、艺术理论应用于教学和教育的实践活动,它不仅仅是注重于理论体系和概念内涵的传统,也不是单向度地传授具有的艺术知识和审美经验,而是将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诗意直觉等审美感性渗透到理论结构和知识形式之中,另外,它注重艺术的形式感和具有的艺术经验的启发,使观察力和想像力融入记忆力、推理力,让理论结合实践,良知渗透生活。而一般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是以知识论和认识论相结合,是以逻辑和思辨以特性的概念形态。因此,它们不能简单和直接地代替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与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不仅有着存在方式上的差异性,而且有着社会预期和社会功能的差异性。艺术教育不是以单纯求知为特征的知识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它寻求建设青年学生的诗意的人生修养和审美的生命境界。故从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纯知识学角度来理解艺术教育,将遮蔽艺术教育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意义,从而不能真正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换言之,艺术教育不是对知识理论问题的知识性解答,不是以回答“什么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等等类似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或者亚里士多德《诗学》中讨论和回答的知识命题。艺术教育是力求解决人生的审美感性、良知修养和诗意境界的问题,而这些内容是美学知识和艺术经验难以包括的,它们更多是生命的智慧形态。

美术教学经验论文篇5

关键词:现象学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价值

一、现象学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国外的研究情况

现象学运动起源于胡塞尔,他在《逻辑研究》一书中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传统——“面向实事本身”的态度,即摆脱权威的中介、理论或学说,力求直接、原本地把握绝对真理自身。同时,他也开辟了欧洲哲学一个新的时代——现象学时代。美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现象学“把哲学重新带回到现时代”。教育借助现象学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经奥凯、史密斯、范梅南等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教育现象学”“现象学课程论”等理论。现象学美学体系中,体现出对审美经验的重视。美学把艺术作品看作一个对象,即广义上的感性知觉的对象,此种考察就被称为美学的考察。现在,人们把这种知觉称为体验。在现象学关于人的考察领域,加拿大学者范梅南率先提出应该对儿童和教育保持一种现象学的“关切”态度,用现象学的视角看待和关注儿童。1983年创刊的《现象学教育学》杂志,是当时现象学研究的前沿阵地,马修斯的《与儿童对话》一书中的部分章节最早就见诸此杂志。此研究也揭示着一门新的学科——儿童现象学的诞生。随后涌现出许多研究儿童世界的现象学学者,他们借助现象学的方法,从游戏、时间观等层面对儿童进行研究。作为教育现象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学者范梅南认为教育需要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体验,关注日常体验的现象学方法,一切皆体验。简而言之,无论对于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体验都是决定性的源泉。

2.国内的研究情况

我国关于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对于现象学教育学的关注日益提高,关于现象学教育学的系统和深入研究逐渐浮现。如,有些学者尝试以现象学的原理探讨学生主动表现的问题,李力加的《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技能表现问题的现象学案例研究》、李文静的《体验——美术教育的新话语》即为代表。这些研究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儿童美术教育,摒弃关于“儿童”的传统认识,让儿童能尽情发挥想象进行美术创作。现象学教育学倡导建构一个符合儿童自我体验需求的空间。丰子恺将儿童视角的特征称作“绝缘”,正是由于儿童对成人社会价值及关系的“不理解”,儿童视角在呈现世界的原生态面貌上有着成人视角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虽然学者开始以现象学的视角触及教育、美学相关的研究问题,但以现象学为视域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系统性的现象学美术教育理论有很大填补空间。

二、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

现象学是多视角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来源,幼儿美术教育立足于生活世界,开辟了一条从体验入手通往美术教育的道路,它以鲜明的个性和方法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关于美术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作出了有力的调整,指出学习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作为语言“表达”与“表现”的特性,在三个维度中更重要的应是情感目标。在现象学研究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完成生活经验的认知和类比的迁移,激发幼儿的所感所知,完成情感赋予。教育评价方式由叙述评价代替分数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作品与其经验间的关系。幼儿美术教育的相关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同现象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师必须在研究中加深对现象学的学习和理解,根据现象学理论基础,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以帮助幼儿获得成长并在良好的环境中体验尊重的感受与人生意义。幼儿美术教学设计中,首要的是教师引导幼儿对视觉艺术进行体验,从视觉这个维度认识、感受世界,然后再回到幼儿自我和内心,让幼儿通过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幼儿美术教育应该关注幼儿自身经验的内化、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完善以及他们的学习情境、日常生活。受到好评的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模式正是对幼儿语言的积极倡导,他们鼓励幼儿表达自我、探索环境,文字、图形、动作、建筑、雕塑、音乐等都可以成为幼儿的体验式语言的表达。教学设计要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学设计要有力地体现实际生活与教学任务的相互关联,通过美术的基本元素、原理让幼儿体验到世界的美,同时锻炼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体验式教学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更有利于经验积累,帮助幼儿将疑难的知识转化为连贯的知识积累。杜威认为,儿童的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经验是通过儿童自身感受获得的生活体验。教师应将课程活动设于情境之中,使幼儿对于所处环境的认知和情感经验对幼儿美术教育产生整合与内化的积极作用。幼儿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而是让幼儿顺其自然地学习,符合天性的选择。儿童自然教育和尊重身心自由发展的观点是教育的依据,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与程序,包括指导思想、教学主题等内容。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教学模式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现象学将美术、教育、师生关系、自我、认知、创造、知识与学习等基础概念还原为本身的意义,阐释了独立人格与自由意识的幼儿美术教育路径,在此基础上建构现象学美术教育认识论,可以得到对美术教育更深刻的理解。在认知规律、幼儿发展规律、艺术规律、教育规律之下构建教学体系,要求幼儿美术教育回到原始的感性与理性的圆满状态,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对有意义的教育生活的认知。幼儿美术教育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民主、回归人性。教师在与幼儿的日常相处中便实施了教育,并应用了许多不同学科知识。阐释日常生活才是真正的课程研究的特征,日常生活包括生活经验和课堂体验。在现象学理解下,体验在美术教学中具有优先地位。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应重视情感体验和基于个人理解的认知模式,从以往重视知识与技能转变为重视实质的美术课程体验,并从幼儿视野看待幼儿美术。艺术应回归生活世界,美术教育也应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唯一的无法去除的前提,也是体验的源泉,要在生活世界中寻找艺术的答案。现象学为美术教育提供了适合艺术学科的哲学理论基础,并与美术教育情境相结合,形成了符合美术学科特点的教育学新认识论。由此拓展的相关研究,也可以形成具有美术教育独特特点的教育学方法,为美术教育增添由法到学的色彩。

美术教学经验论文篇6

[关键词]审美眼光 艺术认知 能力提高

不同人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认知能力是不同的,正如罗丹所说的“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人能否发现美,如果能发现,那么这种发现又能达到何种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审美眼光和对艺术认知能力的高低。对艺术品的审美眼光高,从艺术作品中所接收到的艺术认知能力的信息就多,所做出的结论也就较准确;反之,审美眼光不高、艺术认知能力欠缺的人,从艺术作品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就少,所做出的结论也就很可能不准确。

一、掌握美术常识是提高审美眼光与艺术认知能力的基础

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艺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在掌握美术常识基础上提高审美眼光与艺术认知能力。高层次的美术欣赏都是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而得以实现。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方法和经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只会用现有经验来判断:“像不像”“画的是什么”“好看不好看”等审美态度来对待,这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所以我们会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发现,许多不专业的人解说:“这些画的是什么?那是画的是什么”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解释,以“好看不好看”“像不像”来评述美术作品的解说,对慕名而来的观众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有和谐美,悲壮美,崇高美,有形式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有效的评价这些来源不可或缺的美术常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对作品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审美的眼光。

二、不断获取多种审美体验是提高审美眼光与艺术认知能力的途径

1、避开“标准答案”式的教学

传统的审美评价都是教师一锤定音的。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这样的行为,忽略了学生自我和群体的评价能力,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也影响了学生获取多种审美体验的机会。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

2、开展演讲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

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中,总结、评价不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更主要的是由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通过评价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下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对提交的小组课下讨论结果征选,对不同观点的、有较新见解的讨论结果,在课堂上让小组代表以演讲的方式陈述,提高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不但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自主性,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而且为某论点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利用每位同学掌握的不同知识和观点,可以丰富更多同学的知识面,体验多种审美评价,形成良好的互补效应。在此之后,需要教师的点评,启示同学们在鉴赏作品时应有针对性,并且让他们在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下思考问题,从不同层次来欣赏作品,同时提出宝贵的观点和问题。在鉴赏作品时思维开阔,观点自由。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学会用“专业”语言对作品评价能力的培养,同时演讲式教学的构建,将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能成为现实,提高的将是包括思维、鉴赏、评价与创造在内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审美体验是审美评价在美术欣赏课的目标。只有这样积极的教与学,才能培养良好的综合素养,才能真正做到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

3、将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美术欣赏课程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的学科,它与音乐、戏剧、文学、历史、地理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多领域的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会触类旁通。多领域知识的碰撞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还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如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文人画,既是绘画的珍品又是这些文人的文学、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建筑、绘画等美术作品中的节奏,又和音乐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古希腊建筑中的“黄金分割”定律又和数学联系了起来。通过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扩展了艺术认知能力的途径,促进了审美眼光。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提高审美眼光与艺术认知能力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使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视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但仅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恰当的辅以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美的兴趣,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增强学生视觉审美感受能力,提高审美眼光与艺术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与科学、美与社会、美与生活的和谐关系,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使美术课堂成为能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阵地,并实现自我创新和跨越。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2月

美术教学经验论文篇7

一、引导学生参与美术作品评论在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美术学学科建设需要突出美术评论

美术学作为是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评论三大部分。。美术理论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评论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学家和历史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美术评论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而美术评论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美术评论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美术评论,通过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内容、题材、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从而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思潮、美术现象、美术活动、美术流派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可以说,美术评论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创作实践活动。加强美术学科化建设,加强批判对艺术教育、普通教育的渗透,强调美术评论和普通教育、大学教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让美术评论在艺术教育中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已是当务之急。

(二) 美术教学需要强调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

追求“技术至上”是我国美术教育长期一直难以改变的现状,教师过于“重技轻道”,或者是理论家们的“重道轻技”,对现代美术教育根本特性与终极目标缺乏认识。而美术评论除了对美术创作有准确的判断外,促进美术实践的正常、健康发展,对美术创作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具有监督、促进机制功能。有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自由进行审视评论,挖掘自身创造潜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美术教学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一般分为美术欣赏和美术批判。美术欣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获取多种功用,美术批判渗透着学生的主观意识,但其目的却不是单纯地表述学生个人的具体的审美感受,而是要学生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理论分析、揭示出作品或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如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一方面要有丰富变化笔墨,另一方面要需要表现着特定的内容。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批评沟通与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发挥美术评论的鉴别真伪、祛邪扶正的作用,并以此提高美术创作的质量和社会的欣赏水平,有效促进美术教学上新的水平。

二、构建学生参与美术评论的有效途径

(一)提倡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自主评析,以提升创造力

经过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通常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看久了,会产生审美上的“陈旧”之感,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倾听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论,借鉴别人作品的独到之处,用新的视觉形象来补充自己。通过美术评论,往往会碰撞出学生的思想火花,突然萌生的创作灵感。在一些发达的国家,美术教学常常会把培养学生的评析能力当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法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逐步培养学生评论自己作品的能力,到中学毕业,学生基本可以使用艺术的专门用语,去评价同学的作品,并能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在美术史上曾产生众多举世闻名的艺术家和流派的原因了。美术教学不能把美术课单纯地作为一门纯技术的课程,而应当注重通过观察、实践、评论等手段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去评论徐悲鸿先生的画,可以从让学生评论为什么画中的各匹马与我们画的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我们画的画就不能像徐悲鸿先生描绘得栩栩如生呢?通过评论,可以让学生懂得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知道,好的作品必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美术创作。这样一来,既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以引导自主评析为手段,丰富学生的多元知识

自主评析中常常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宗教、文化、美学、文学艺术等等,不仅反映着学生综合素质,也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在评析中就有独到的见解。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从正面肯定他们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自主评析过程中,集思广益,时刻处于积极的探究之中,逐渐理解作品。例如在教完一单元山不画,可以通过画展的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们的作品进行评析,对一朵花、一只鸟的寓意、背景都加以研究。当学生感动自己作品不足时,也会从别人的作品得以启发,在评析中总能带给人很多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三)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方法,提高对美术作品评论能力

美术教学经验论文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多元化;策略

美术课程的学习已经成为高中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塑造高中生审美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还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由于美术在高考中不是重要考察的科目(特长生当然除外),在高中的教材和教学中,都呈现出不足之处,没有体现出美学艺术发展的潮流,也没有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功能和意义。故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美术教学多元化策略的具体实施,以便为培养高中生的美学体验过程指明方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美学体验的兴趣,从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一、教师教学理念和内容的多元化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将与美术教材相关的内容、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给学生。美术教师就要转变过去一味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理念,而是多侧重对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培养,通过对知识背景的描述和对美术内涵的诠释启发学生去欣赏艺术中的美。充分调动学生感受和体验艺术美感的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粘合度,提高学生对美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环境要力求多元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美学艺术的社会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延伸艺术课堂,拓宽视野范围,转向对本土文化、特色景点和纪念碑等方面的教学引导。根据自己的体验对美学艺术进行点评和分析,从而更加深刻理解艺术的美感。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大自然进行实地写生,通过学生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感受自然界的美。透彻理解教师的讲述,把课堂内容与实际观察结合起来,并能够通过学生的笔表达出来,这样就渗透了每位学生对大自然不同情感的理解,锻炼了学生对艺术的深刻体验,提高了学生对美学艺术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首先,要打破原有的过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请进来,走出去,开展美术课程竞赛和自主强化训练,实行教学法与教育实习一体化的指导与实践,验证与完善教学模式,模式后继续推荐与指导学生到实际中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和谐社会的人文关怀。其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用具,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美术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的色彩和艺术特色,用短片视频来诠释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体会美学艺术的内在吸引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相讨论,来启发和促进学生对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培养了学生和其他人合作与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高中生的审美和创新精神,就要求教师不断地通过实践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美术课程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美感的体验和创作,通过师生、生生间的艺术讨论,加深学生对美学艺术的理解,从而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美学素养的目的。

美术教学经验论文篇9

现代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现代美术教师的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开放的审美情怀,多元美术知识结构,明澈的美术发展视野等。如此,给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除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基础知识;除了具备完成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合理、全面的美术学科素质结构。

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理念是多元的和具有通过性的,这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是“通道”,二是“经验”。所谓“通道”是指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贡献体现在它具有一种非达标性的目的设定,“过程及目的”。所谓“经验”是指它通过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人生体验的丰富。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所倡导的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学科基础教育)。他尊重美术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强调美术教育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些理念对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和影响。美术批评、美术史、美学以及美术实践,在专业化的美术教师素养中都具有核心的价值。而具体到现代美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⑴人文素养。⑵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⑶美术文化拓展及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现代美术教师还应不同程度的具备丰富的姊妹艺术知识、前瞻的文化发展观。

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

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等。

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

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 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

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

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

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

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

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

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

美术教学经验论文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学理念科研能力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学过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