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实习小结十篇

时间:2023-04-10 03:46:36

产科实习小结

产科实习小结篇1

: 首先我被安排到的是妇科,有了去过内外科的经验,很多事情相对来说做起来得心应手,但是也有许多不佳的地方。例如:妇科都是些体质瘦弱的妇女,静脉很细,对于静脉输液技术尚未有丰富经验的我,确实需要改进。

其次我又来到了产科,第一周跟的是顾老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婴儿洗澡和注射疫苗。虽然忙碌,此刻回想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还记得抱起第一个婴儿时的情景,生怕有所闪失的我,把婴儿横抱得紧紧的,老师告诉我,应该一只手抱住头部,另外一只手再抱住臀部。洗澡,消毒脐带,帮助婴儿穿衣服,对于喜欢孩子的我来说确实是一项有趣的工作。接着是为婴儿注射疫苗,看着婴儿熟睡的样子,真的不忍心扎进去针,在一旁的父母更是心疼,但这也是为了孩子能有健康的身体。第2周,跟着管理西面病房的赵老师,或许我有些小题大作,但确实很欣慰在这一周的静脉输液没有一次失误让我高兴了很久

经过1个月的妇产科门诊实习,让我初步了解妇科问诊的内容以及技巧,通过自学熟悉了妇科常见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药物.观看了门诊手术.对于这门学科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在实习期间,尊敬师长,服务态度良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因性别及时间等因素,未能进一步学习及观摩手术,实乃憾事.感谢老师们的关爱和教导,学生定当努力,不负医生之名。

产科实习小结篇2

关键词: 七年制;妇产科学;实习课程

妇产科学是临床二级学科,是各级医院的四大科室之一。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妇产科学历来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影像医学、医学检验、高等护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近年来七年制临床医学教学做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临床医学教学新的增长点和发展趋势。

妇产科教学作为重要的临床主干课程,由理论课和实习课组成,其中实习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理论科多媒体教学已经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然而,作为妇产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妇产科实习课仍沿袭传统的方法。其次,妇产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在实习课中已安排了临床的部分,但由于妇产科的特点往往不能按计划完成,尤其是给男同学的学习带来困难。为了培养医学精英的7 年制学生及临床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高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教学中的实习课部分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 调整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教学总教学时数中实习课的比例

增加妇产科教学中小班实习课的比例,传统的本科教学中实习课往往常被忽视,部分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有的高等医学院校甚至取消实习课,其严重影响了理论的提高及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我校自近3 年来对临床医学7年制学生的妇产科教学中将小班实习课的比例由原本科教学占理论课1/5-1/4 的实习课提高到现有的三分之一左右。

2 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及引进教学模型

改变传统的“板书+ 挂图”的教学方式,编制7 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实习大纲及规范化流程,通过改善教具、多媒体课件、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大班课中盆腔的解剖、生理及分娩机制等一直难示教又不可能看清楚的内容应用多媒体,动态显示骨盆的结构,并同时展示软组织、血管淋巴及神经组织,通俗易懂学生可以很快理解并消化。

妇产科是高风险科室。目前,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困扰医院正常运行的较严重问题。在临床教学中,随时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医疗风险意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一生的工作中形成自我保护的概念。鉴于医疗发展的新形式,我们将沿袭了几十年在产房中进行的实习课———分娩机制的内容进行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模拟病人计算机系统即计算机交互式分娩及急救演示系统(Maternal and Neonatal BirthingSimulator) ,此模型是专为模拟分娩全过程及母婴急救训练而设计的计算机交互式教学模拟系统。应用妇产科和急救医学专家共同研发的配套教学软件,与计算机相连,可模拟操作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分娩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临床状况,并且可通过交互式教学模拟系统记录,对学生进行各种产科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和评分,完善的分娩和急救教学体系。很好的解决产房现场观摩时间和条件限制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演示从待产到分娩及产后处理,只需10 余分钟,配以动画示意图,使这一内容形象、生动易于掌握,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 构建妇产科常见疾病典型病历及病历讨论库

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考虑到妇产科病人的特殊性,在尽量多接触病人的情况下,对常见的妇产科疾病准备2~3 份典型病历,由学生为主体讨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教师有目的地总结及对学生诊疗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去由于病房内病种的限制,常常使学生丧失对一些重点病种的临床见习机会,利用多媒体课妇产科学是临床二级学科,是各级医院的四大科室之一。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妇产科学历来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影像医学、医学检验、高等护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近年来七年制临床医学教学做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临床医学教学新的增长点和发展趋势。

妇产科教学作为重要的临床主干课程,由理论课和实习课组成,其中实习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理论科多媒体教学已经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然而,作为妇产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妇产科实习课仍沿袭传统的方法。其次,妇产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在实习课中已安排了临床的部分,但由于妇产科的特点往往不能按计划完成,尤其是给男同学的学习带来困难。为了培养医学精英的7 年制学生及临床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高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教学中的实习课部分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 调整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教学总教学时数中实习课的比例

增加妇产科教学中小班实习课的比例,传统的本科教学中实习课往往常被忽视,部分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有的高等医学院校甚至取消实习课,其严重影响了理论的提高及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我校自近3 年来对临床医学7年制学生的妇产科教学中将小班实习课的比例由原本科教学占理论课1/5-1/4 的实习课提高到现有的三分之一左右。

2 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及引进教学模型

改变传统的“板书+ 挂图”的教学方式,编制7 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实习大纲及规范化流程,通过改善教具、多媒体课件、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大班课中盆腔的解剖、生理及分娩机制等一直难示教又不可能看清楚的内容应用多媒体,动态显示骨盆的结构,并同时展示软组织、血管淋巴及神经组织,通俗易懂学生可以很快理解并消化。

妇产科是高风险科室。目前,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困扰医院正常运行的较严重问题。在临床教学中,随时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医疗风险意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一生的工作中形成自我保护的概念。鉴于医疗发展的新形式,我们将沿袭了几十年在产房中进行的实习课———分娩机制的内容进行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模拟病人计算机系统即计算机交互式分娩及急救演示系统(Maternal and Neonatal BirthingSimulator) ,此模型是专为模拟分娩全过程及母婴急救训练而设计的计算机交互式教学模拟系统。应用妇产科和急救医学专家共同研发的配套教学软件,与计算机相连,可模拟操作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分娩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临床状况,并且可通过交互式教学模拟系统记录,对学生进行各种产科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和评分,完善的分娩和急救教学体系。很好的解决产房现场观摩时间和条件限制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演示从待产到分娩及产后处理,只需10 余分钟,配以动画示意图,使这一内容形象、生动易于掌握,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产科实习小结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 小型企业 学生 学徒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各院校采取了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办学等办学模式。这些措施虽然很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但实现起来苦难重重,并不适合所有院校。而且,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实训效果。为了更好的实现工学结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设想建立起一种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利于学生创业的小企业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此抛砖引玉,期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1.工学结合的本质分析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习理论的同时要注意结合实际工作,在实训工作时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这就要求学院必须同时建立起来理论教学、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生产两大环境。这两大教学环境必须相互支撑,紧密结合的关系,必然决定了二者不能相对独立建设,而应在特定区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更好的实现工学结合。

2.实现工学结合的困难分析

实现工学结合的困难就在于建立相互融合的理论教学、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生产两大教学环境,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学时冲突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发展需求与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

建立相互融合的理论教学、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生产两大教学环境,必然需要开辟场地和购买设备,加大办学投资,这对各高职院校的经济实力提出了巨大要求。并且,学院的面积已经决定了不可能在校内建立工作教学环境。学院的经济和面积就决定了大多数院校只能寻求与企业的相互合作,必然导致了新的矛盾的形成。

2.2 培养需求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学院和企业的各种因素,决定了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只能是局部的或浅层次的合作。局部的合作决定了其不具有普遍性,浅层次的合作导致了它只能是形而上学式的合作,根本不可能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1)企业紧迫的生产任务和学生培训任务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校企合作只能是浅层次的合作。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然要追求高的生产效率和底的废品率,学生培训必然需要占用工时,学生的上岗实习必然会导致废品率的上升。而学校的经济能力,根本补偿不了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使企业不可能让学生完全顶岗实习,学生也根本不可能有足时的操作训练,甚至只能是旁观者,导致了校企合作只能是表面上的合作。

2)企业的技术保密制度和学生的流动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校企合作只能是局部意义上的合作。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功的企业必然有自己的技术优势,不会希望也不可能让相关技术资料流失,有着严格的技术保密制度。学生在工厂顶岗实习,必然或多或少的会接触到一些保密的技术或信息。而学生的短时的顶岗实习,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这就给企业的技术保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企业只愿意接受毕业后能适合留在本企业工作的学生顶岗实习。这样的合作,只能是少量的、片面的和不定期的局部合作。

2.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学时需求冲突的矛盾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培训型教育毕竟有所不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还要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进行必要的素质、思想教育。而高职学制虽然是三年,但最后一学期学生忙于签定工作,能安心学习的时间仅有两年半。这必然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学时需求的冲突。

2.4 分散顶岗实习和集中管理之间的矛盾

现在的学生年龄逐渐走低,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这就要求学院必须加强管理和进行必要的思想疏导。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必然要使学生分流,导致学校难以管理,增大了实训科的工作量,从而导致办学成本上升,加剧了发展与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

3.小型企业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建立设想

3.1工学结合新教学模式的建立

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是教育部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怎样进行工学结合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设想可以分以下几步,循序渐进的建立一种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利于学生创业的小企业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第一步:调研市场,确定项目。组织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一些日用小商品的生产、性能缺陷和销售信息,选定几个结构简单、使用有小缺陷,但有广阔的市场份额的日用小商品,作为开发研究对象。也可发动全校师生,集思广益,征集好的创意,作为开发研究对象。

第二步:研究设计,开发产品。确定开发研究对象后,就要组织教师带领精英学生进行项目的原理设计、方案设计和零件设计、编写设计资料,进行产品试制和设计改进,得出满意的设计方案和图纸并申请专利。然后结合学院的实训设备,进行产品的工艺设计,完成小批量生产的准备工作。

第三步:调整结构,投资建厂。将第二步开发的专利产品,按照用途或特点分类,每一类就可设立一个小型企业,然后,根据这些小商品的生产特点,相应调整学院的实训设备和场地,分别成立各自的生产管理科、财务科、采购科、技术和产品开发科、机加车间、装配车间、电汽车间、销售科等相应科室,并建立相应的生产管理和考核制度。每个科室老师是科长或车间主任,并选定2~4名学生副科长或副主任,技术员、工人、干士和科员全部由学生顶岗。这一步是一个比较大的动作,需要学校作出必要的机构改革和投资,但估计每个小企业投入不会超过50万元。1万学生的学院,大概建立起15个这样的小企业即可,总投入约750万元。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字,应该不会造成学院的经济赤字。

第四步:确定岗位,明确职责。根据各小企业的具体情况,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管理体系确定岗位,明确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每个岗位有各年级的学生,老师引导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构成合理的人员结构。

第五步:分班分组,顶岗工作。将每个年级的学生按专业划分开来,在根据专业确定每个学生相应的工作岗位,然后根据上岗时间分班,同一时间上班的同级同专业学生分到一个或几个班,以便能顺利进行相应的理论课学习。

第六步:选定班制,设定班时。四班三倒的工作制度,是适合我国法定休息制度的工作制度。所以,小企业实行四班三倒的工作制度。但是,学生还要进行理论学习,所以,每班工作时间可设定为4小时,每天分8:00~12:00、14:00~18:00和18:00~22:00三个班。这样,每个学生工作三天可休息一天,同时保证了学生每天4小时的理论课上课时间、4小时的上岗时间和2小时的自习时间。这样,每学期可同时保证5个月*(30-30/4)天*4小时=450学时的实践和理论学习时间。每学期按学习6门理论课计算,每门课程75学时,既满足了理论教学的要求,也保证了足够的实训教学课时。

第七步:调整计划,排定课表。根据相应的教学安排,调整现在实行的整周实习的教学计划,按工作班制和相应的岗位部门安排实训,排定好各个班的课表,保证小企业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序教学。

3.2工学结合新教学模式的缺点分析与完善措施

1)工学结合新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先天缺陷。小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决定了各个小企业只能和家庭作坊相似,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大企业流水线式的生产运行模式和高效率、高纪律的管理方式。为了弥补这一先天缺陷,我们现在进行的4周的毕业前实习绝对不能去掉,反而应该尽量选择到成功经营的大型企业进行观摩实习,增强学生的效率和生产纪律观念,感受大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和气氛,为下一步就业作好更充实的准备。

2)直接顶岗实习,必然会造成学生安全意识的缺乏和实践理论知识的不全面,所以,对新入校的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在专门的培训中心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实践理论学习。这种培训是上岗前的初级培训,仅要求学生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必要的加工原理即可,不强调过多的实践操作训练。

3)岗位的固定化,使学生不能熟练掌握专业需求的全部技能。因而,必须制定和实行一定的换岗制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以全面训练。

3.3工学结合新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工学结合新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在校内同时建立起了理论教学、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生产教学这相互融合的两大教学环境,学生入学后既是学生,也是学徒,理论学习工作实践相辅相成,理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冲突,更好的实现了工学结合内涵。

2)建设投资少。通过对现有实训设备的整和和750万元左右的投入,就能满足近万名学生的顶岗实习。

3)降低了实训教学成本,并有望创收。学院每年白白耗费的实验实训经费之高,实另人咋舌。我院仅数控实训基地,2008~200年第1学期,所报需的实训经费就达18万元之巨,这还不算电费、人工费和设备折旧费。一方面,耗费如此之大却几乎不产生一点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产生的大量训练件、考试件只能当废品处理,造成极大的浪费。工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中,产生的训练件、考试件都是小企业产品的配件,不但不会被当作废品处理,还有望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4)教师对实用型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推动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

5)学生积极的参与产品的开发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产品的不断研发,市场的不断开阔,必将导致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学院的小企业必将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毕业生就有了许多创业的目标,在学院的参股扶持之下,必将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一批创业干将,造就一批新的企业,与学院的小企业相辅相成,造就更大的辉煌。

4.工学结合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产科实习小结篇4

关键词:作物生产技术;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59-03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几年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使专业在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都登上一个新台阶,课程项目化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组织《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项目教学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而进行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1]。它以项目带动教学,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就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生产技能的过程。项目教学法能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学习过程是全员参加实践活动,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专业教学中将普适功能教育目标,如方法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独立自主能力、责任意识等突出表现出来的教学方式[2],是行动导向教学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在真实情境中具有具体对象的学习安排。对于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是一种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岗位群工作流程为线索,以典型项目为依托,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培养职业素质为目标,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评价标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3],是贯彻“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桥梁和媒介。项目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范式,转变了学校教育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观念,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体现了“理实一体、学用合一”,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最终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4],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项目教学法可认为是“课程教学项目化”,是一种强调学生投身于生产过程(项目)的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革新创新能力、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教学,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转移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综合职业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重构《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内容。职业技术教育住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技能培养需要“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就要求《作物生产技术》的教学过程必须与作物生长季节同步。传统的作物生产技术(作物栽培)课程体系通常是按照理论的系统性进行构建的,具有显著的学科体系特征,与当地作物的生产过程及农事季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而教学组织往往是按照具体作物排列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过程不可避免地与生产相脱节[5]。高职教育要体现“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必须重构《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季节,按照生产过程和季节性要求组织教学,从而实现生产上应该做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学中做,体现“教、学、做”合一;做到教学内容就是岗位工作,在工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理论知识服从于工作任务(技能)需要,使学生既知道怎样做,又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时序化的《花生生产技术》课程内容见表1。

2.科学设计或选择项目。①项目的类型与来源。项目的类型按项目来源可分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横向项目和自选项目。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是指教师申请,被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项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科技系统的项目,即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下达的项目;二是教育系统的项目,即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下达的项目;三是农业系统的项目,包括各级各部门下达的涉农项目。横向项目是指横向科技活动中双方达成的合作研究、开发等项目,包括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项目,以及政府部门非常规申报渠道下达的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的来源:一是企、事业单位委托或合作的项目;二是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项目;三是作为协作单位申请立项的纵向项目。自选项目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和选取的课程项目。②项目的设计与选择。《作物生产技术》项目教学,应采用真实项目。采用真实项目具有很多好处,一是真实项目需要一个团队(项目协作组或称为课题组)来实施完成,项目协作组往往包含教育、科研、推广、企业各方面的专家或技术人员,便于获得更多信息和知识;二是真实项目讲求实施结果,教学和科研团队能够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三是真实项目一般带有科研经费,可部分缓解实践教学经费紧张的矛盾。真实项目包括在各系统各级科研管理部门获得立项的项目和横向项目。申请科技系统、教育系统的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应以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主,以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为辅。与农业部门联合实施的高产创建项目,也可算作真实项目。

3.制订计划。在项目任务确定后,由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特性及相关的栽培管理措施,从而制定出项目任务中作物的生产管理工作日历,由教师对学生拟定的生产管理日历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统一执行的范本。教师将作物的生产历转化成课程的教学历,按程序组织教学。

4.实施计划完成任务。教师以生产任务为载体,把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环节作为项目任务为内容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以学习小组(5~6人)为单位,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遇到问题先由小组研究解决,解决不了再找老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进行“教、学、做”,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授课与实训相融合,课堂与基地相融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指导、检查、解惑的作用,具体实施均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来完成。指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的解释。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做,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在理论与技能的侧重点上,农科学生与工科学生相比有较大差异,农学专业不能只强调动手能力,还必须掌握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作物生产、良种繁育,分析检验、产品营销、技术推广等工作岗位的农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多数岗位不单是要求动手做,并且要求说(传播农业技术知识),因此,基础理论学习不能偏废。

5.检查评估总结提高。教师对学生实施项目的检查指导极其重要,教师必须及时检查学生的实施情况,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偏差与错误。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可变性,教师应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指导学生调整工作计划,采取应变措施,避免学生工作失误,保证顺利完成项目。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专业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以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农作物生产周期较长,基于生产过程的学习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每一学习阶段结束后,应及时对项目活动过程进行评价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引导学生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及教训,同时对学生工作作出评价。评价可以分为学生自评和老师测评,一是让学生自己衡量本组项目计划是否完善,是否发挥了自己主观能动性;二是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找出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也可各小组之间展示互评,每一组先推荐一位同学介绍本组“项目”的实施情况,并作出自我评价,然后,其他各组推荐1~2位同学对该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总结、评价、交流,使学生博采众长,学到更多的知识,全面吸取整个项目的精髓。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1.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①促进了产学研结合。项目教学以生产项目和科研项目为依托,使生产、教学、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近几年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结合教学申请立项实施了《超高产小麦氮磷钾营养分级及其节肥技术研究》、《郑麦7698和众麦998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研究与示范》、《超级小麦超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加强了与河南省农科院小麦中心、河南省大众种业有限公司、商丘市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使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新突破。2010年6月13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机收实打测产验收,团队教师完成的15亩郑麦7698高产示范方,亩产达到666.5公斤。2011年6月9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专业团队完成的郑麦7698高产创建方进行实收测产,百亩方平均亩产740.3公斤,15亩方平均亩产756公斤[6],创造了当年河南省优质小麦最高产量纪录。②促进了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把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和校内外基地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参与作物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实践充实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了所学技能的掌握。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又能使学生大胆展现个人才华和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获得自主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因此,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①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或项目问题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了作物生产、管理、服务所必需的专业基本理论和职业能力,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都得到了较好的积累与提升,增强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是还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实施项目教学,学生深入田间,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项目教学使学生走出“象牙塔”,与农民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岗位工作的认识,培养了责任意识和价值观念。由于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小组内或班级内合作完成工作任务,促使学生要经常沟通交流,这样不仅拓宽了个人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和合作,而这些从业能力正是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项目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考察自己能力、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使学生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自信心,提高了自我判断能力,从而变得更加成熟。这恰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师实现了角色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评价者和协调者,由“说书匠”转变为“农艺师”,由“传统教师”转变为“双师型”教师。由“教”转变为“导”,即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通过项目教学法实施,强化了教师的项目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行业技能水平、科研学术水平、实践教学水平;增强了教师的项目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农业职业能力、科研攻关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综合应变能力和跨学科的能力。

4.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结合项目教学于2010~2011年在商丘市睢阳区、梁园区、虞城县实施的3个强筋小麦超高产栽培百亩示范方,产量均实现了新突破,吸引周边村民及其他县市的种子公司、农业技术人员前往参观学习。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7]。3个百亩示范方生产的小麦,脱粒后即全部被种子公司收购,每公斤加价0.4元,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技术及智力优势为支撑,进行小麦超高产技术开发,初步形成了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丰富了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为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提供了样板和范例,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为“三农”服务,促进了当地小麦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焦泽昌,李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职业教育,2003,(4):44-46.

[2]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5-7.

[3]杨文明.项目教学的内涵与分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7):87-89.

[4]杨文明,等.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94.

[5]杜广平.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8):143-144.

[6]崔申义.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郑麦7698高产攻关田实收亩产高达756公斤创全省优质强筋小麦单产纪录[EB/OL].(2011-06-11)[2011-8-16].省略sq.省略/sqnews/2011-06/11/content_1323252.htm.

[7]崔申义.科技助咱夺高产[EB/OL].(2011-06-17)[2011-8-16].

http://省略/sqnews/2011-06/17/content_1324558.htm.

产科实习小结篇5

关键词安全工程;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群

1特色方向课程群结构

湖南农业大学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的设置是基于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在保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体现学科优势和行业背景的特色课程群。该课程群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本到科学前沿,比较完整地提供了一条特有的深入学习和掌握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技能的平台[4-6]。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依次由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和业余科研四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包含专业必修课“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和专业选修课“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作为农业大国,在掌握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的同时,学生获得我国农业安全生产现状及生产管理手段的知识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而“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管理”正是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为学生开设的一门辅助课程;实验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实习课程由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组成;业余科研包含学生独立自主申请科创实验项目和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两大部分。

2实践技术

从由浅入深、理论到实践的技术角度分析,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以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理论为基础设置不同深度的实践课程,针对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方法教学。实践课程分为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和业余科研3个层次。1)实验课程为60学时的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综合实验,第5学期开课,实验内容分成基本实验操作训练、农产品仪器分析检测技术、微生物检测基础技术3个单元,设置了滴定法操作、样品前处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凯氏定氮法、微生物菌落测定在内的13个实验内容[7],训练学生针对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8-9]。2)实习课程是1周的教学实习、3周的生产实习和12周的毕业实习,依次为第5、7、8学期开课。教学实习围绕农业与农产品安全检测的相关教学内容,实地参观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输送基地、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等机构,让学生熟悉生产实践流程。生产实习是安排学生到相关部门的工作岗位实习3周,进一步学习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毕业实习则是要求学生进入到实习机构,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选题和开展12周的实验,通过实践完成毕业论文。3)业余科研分为自主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和依托性教师科研项目。与其他实践课程不同,业余科研主要以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学生为对象,不单独设置课程时间,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和课题方向。自主性创新实验项目要求学生从课题选择、项目申请书撰写、申报立项、中期答辩、项目结题全程独立完成,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依托性教师科研项目,则是学生与指导老师双向选择,择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并承担一定量的科研任务。通过3个层次的锻炼,学生从常规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基础和经典检测技术实验,到生产实践单位参观、实习,再到独立自主或参与性的完成相关项目,在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见解和实践等方面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和后期科研深造中。

3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的教学效果,建设“理论课—实验课—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科研项目”的完整过程和有深度的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针对不同过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10-12]。理论课以教师主讲和学生单元讨论的形式教学,闭卷考核。实验课内容丰富,以计量认证标准教学,针对农产品样品前处理、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真菌毒素、固有有害成分等方面开设对应的检测方法、手段和技术,以12个小组实验+1个独立考核实验的形式教学,小组实验要求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的固定小组,协作完成前12个内容的实验,独立实验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课程时间内单独完成1个实验,在此过程中考核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实验课总成绩由小组实验占60%和独立实验占40%组成。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后,进入农产品生产基地、运输基地、省/市级地方农产品检测部门机构进行短期的实地作业参观和考察的教学手段,将理论课堂融入社会生产中,赋予学生对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以现场答疑和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查。科研项目包含学生自主立项和参与教师团队项目,分别由立项部门和指导教师单独对参与学生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结题等形式的考核及反馈。

4农产品安全动态

为加深学生理解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在保障农产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及发展动态,在特色课程群的应用过程中,针对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进度安排,专业课程任课老师以及业余科研指导老师会从植物源性农产品和动物源性农产品两大范畴中选定追踪目标,从社会热点、新闻动态、前沿科技等方面,查阅文献资料,以两种形式检验学生对动态的掌握情况。其一,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做PPT演讲报告;其二,个人或团队分主题撰写农产品安全动态报告论文。通过这些形式辅助学生获得农产品安全动态信息,分享和追踪前沿信息。

产科实习小结篇6

关键词:学校教育;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历次对教育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教育改革,都包含了对科学素养的追求。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培养科学素养。但我国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教育实践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揭示这些问题,探讨其原因,提出改善科学素养培养的建议,应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的问题

1.重科学的实用价值,轻学生的发展价值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应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根本目的。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不是着眼于学生本身的发展,而是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一般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种重科学实用价值、轻学生发展价值的倾向,充分体现在对学生提出的学习目的要求中。人们一般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科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这个要求,归根结底是为了科学的运用目的,而主要不是学生自身的发展。

2.畸重知识与能力,忽视非认知因素

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上,片面强调知识与能力层面的内容,而忽视非认知因素层面的内容。这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在课堂学习中仅提出知识和能力要求,不提非认知因素的要求。其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仅注重考试范围中的知识与接受知识的能力,探究、批判、创造的能力则不在学习的视野中。其三,误解非认知因素,仅把它视为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内容。如认真的态度、学习的兴趣被认为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手段。其实以科学旨趣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标志。

3.重理科课程的学习,轻文科课程的运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学校课程分为理科课程与文科课程,由科学的档案记录而形成的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直接体现为理科课程。在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途径上,认为只有理科课程才能形成科学素养,文科课程则少有形成科学素养的价值。新课程改革前的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大都包含着这种思想。综合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内容,在小学以综合课为主,但在小学综合课中,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其他综合课程中则较少提到科学素养的要求。

4.重课程学习,轻学生生活经验

课程学习主要是以学科教材为依据、受教师课堂教学制约的学习。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方法上,强调课程学习,轻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认识上,认为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教的结果,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结果。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只有课程学习时间,缺少学生独立钻研时间。在学习管理上,对课程学习有严格的管理、指导和检查,对学生课外的学习生活则缺乏足够的关心。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独立钻研被排除在科学素养的形成方法之外。其实,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精神只有在学生直接的钻研活动中才能真正产生和发展。

5.重学习结果,轻钻研过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在科学素养形成的实际评价上,常常只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又常常只重知识和在试卷上知识运用的评价,忽视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反映出来的实际能力和非认知因素的评价。在试卷评价上,常常只重解题结果,忽视解题过程,标准化的考试是其典型表现。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最终被看成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不是一个随着学习生活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诸问题的影响

学生在科学素养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许多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科学素养被曲解

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形成的以科学文化为来源、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的个体素质。它应是一个以科学文化为支撑、体现着科学文化的事实存在与个体素质的内在逻辑结构系统,包括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个层面。前述五种现象,实际上曲解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一,颠倒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目的,将为了学生发展的目的转换成了科学的直接运用。其二,割裂了科学素养的内容,将知识、能力、非认知因素分离,并将作为科学素养核心内容的非认知因素排除在学习生活外。其三,割裂了科学与教育。科学内含着丰富的非认知因素,它们作为思想、观念和情感,既充盈在科学活动中,也表现在人文学科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在科学素养的形成中将理科课程与文科课程分立并对立,客观上造成了理科方向的迷失和科学素养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因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成为书本知识的记忆,远离学生生活,学习成为一种负担,科学越发展,学习越艰难,厌学越严重。

2.学生发展片面化

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曲解,实际上将学生视做为了科学的附载体,而不是将科学作为学生发展的原材料。因而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的结果。这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以学科的完整性取代学生发展的完整性,表现为单一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内在逻辑性。但是,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并不等同于学生发展的完整性,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并不是各门完整学科学习内容之和。二是学生的畸形发展。由于割裂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学生这种被割裂的科学素养越发展,学生的发展就越畸形,如知识日益丰富,情感日益消失,学习兴趣日益削弱。科学过程本来是一个反复与失败斗争的过程,是一个不怕失败与挫折的过程,由于科学素养中非认知因素被排除,尽管学生的科学知识日益丰富,认知能力日益增强,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却越来越弱。

3.教育背离社会需要

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发展机遇与危机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发展曙光,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被破坏,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过分压制,导致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不论是满足新的发展需要,还是克服危机,当代社会都需要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从最基本的要求来看,他们应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能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具有基本的知识、技能与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能够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能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我国学校学习生活中片面强调知识与识记知识能力的科学素养,与当代社会对人的这种需要是不相符合的。它能培养出有知识的人,但不能形成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人;它能培养出学校学习生活中需要的读书能力,但不能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它能培养出工具理性高扬的生产者,但不能形成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情感和态度的社会人。

转贴于

三、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产生诸多问题的原因

1.工业经济教育观的支撑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工业经济下的教育观,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工具为根本目的,其着眼点在经济的增长,而非人的发展。因此,它强调的是人的劳动力价值,而非人之为人的价值。现代工业生产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因此学校教育和学习突出科学的实用价值,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科学技术从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从劳动者角度来看,知识和能力正是人成为劳动力的重要要素,是劳动力水平高低的评判依据。工业生产中的劳动力,从本质上讲是活的机器,它们获得生产中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学习理科课程。夸美纽斯在论证班级授课制时,也正是从工业生产需要出发,把工业生产模式运用于学校教育中,将人的培养活动转变为劳动力的生产活动,人从本质上转变为“物”,学校中的人被赋予了更多的物的因素。因此,作为整个工业经济的折射,在教育上则形成了科学知识灌输、培养人力的教育观,它内在地忽视了人之为人的要求,强调人之为物的因素;在科学素养的形成上,则必然强调科学知识的获得与运用。

2.科学主义知识观的影响

科学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符合,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知识是发现的,只有科学家或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实验或推理的方式去发现知识,其他人只能学习科学家发现的知识,而不能自己去发现知识;科学家发现的知识是通过概念、范畴、符号和命题加以表述的,是客观、确实和唯一的。科学知识在学校通过教材的形式来呈现,因此,学校教学被认为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则是发挥科学知识的作用,学生被视为知识的潜在作用与现实作用之间转化的中介和工具,学习过程就是记住已有知识的过程,学习结果的好坏以知识的再现程度来衡量。

3.教育选拔功能的强化

教育本是培养人的活动,但我国的教育负载着更多的人才选拔功能。自我国学校教育出现以来,人们就将教育与人才选拔相联系。1840年以后的一系列民族屈辱,使得“强国”成为人们一直以来的追求。这种“强国梦”民族情结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的人才选拔功能。强国需要人才,人才就是较好地掌握着科学知识的人,就是在学校教育系统中能够不断升学的人。因此,整个学校课程定位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侧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这种课程定位,从根本上限制了学习生活在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的范围与程度,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得到了突显,而科学旨趣与科学精神的形成则被削弱。

4.教育者科学素养的欠缺

教育者缺乏科学素养,这是我国教师职前教育的一个固有毛病。我国教师培养采取分学科专业方式进行,这有效地提高了培养效率,使得每一门学科的教师在自己学科范围内的技能得以比较熟练。但是,在科学素养的发展上则存在诸多的残缺。其一,文科教师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训练;其二,理科教师也只懂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三,理科教师的科学素养呈现出片面性,表现为有知识而没有科学精神与科学旨趣。因此,从师范教育出来的教育者能够胜任教书的工作,但却难以胜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工作。教师们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难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典型表现。教育者科学素养的欠缺正是成为影响教育实践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最大障碍。

四、当前改善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基本措施

1.树立正确的学生科学素养观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结果,也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自我印证。科学是以人为依托的,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也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对人自身素质的一种认识。科学素养,就人的精神而言,是一种内心自由的精神,表明人在处理与他者的关系上,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就人的行动而言,表现为人的创造性,人在行动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各项任务。因此,内心自由精神和人在行动上的创造性实际上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创造,才有自由;只有自由的,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以科学文化为材料来培养学生内心自由的精神和行动上的创造性,而不是让学生臣服于科学。

2.树立恰当的知识观

尽管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主义的知识观进行了解构,但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讲,必须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知识观。它至少应包括如下要点:其一,知识是人们经验的总结。这种经验既可能是人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经验,也可能是人们观察事物得出的经验。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都有产生知识的可能性,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其二,知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总是人的知识,人只有在活动中通过与对象的相互作用才可能产生知识,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每个人的创造性只能表现在活动中。其三,知识具有视角性。它是与问题相联系、从某一个视角得出来的一整套方法体系,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与某一个问题相关的一整套方法系统。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中小学生拥有或创造新的方法系统的品质。

3.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素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才有可能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研究式的学习形成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应实现两个转变。其一,从专业型教师走向综合型教师,实现文理兼顾;其二,从教学者走向教育者,从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教师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必须要走研究型教师之路。通过研究,使自身得以成长,在内心自由与外在创造性上都有新的发展,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4.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养成的。学生没有一定自由度的活动,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科学素养。因此,学校应建立一个人才选拔与学生发展相结合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创造性地尝试错误;教师也应从注重活动结果转变为注重活动过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需要付出大量劳动的过程,它既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自钻研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教育行为,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形成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瞿葆奎,雷尧珠,余光,黄荣昌.中国教育改革[C]//教育学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产科实习小结篇7

关键词:学校教育;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历次对教育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教育改革,都包含了对科学素养的追求。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培养科学素养。但我国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教育实践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揭示这些问题,探讨其原因,提出改善科学素养培养的建议,应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的问题

1.重科学的实用价值,轻学生的发展价值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应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根本目的。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不是着眼于学生本身的发展,而是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一般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种重科学实用价值、轻学生发展价值的倾向,充分体现在对学生提出的学习目的要求中。人们一般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科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这个要求,归根结底是为了科学的运用目的,而主要不是学生自身的发展。

2.畸重知识与能力,忽视非认知因素

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上,片面强调知识与能力层面的内容,而忽视非认知因素层面的内容。这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在课堂学习中仅提出知识和能力要求,不提非认知因素的要求。其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仅注重考试范围中的知识与接受知识的能力,探究、批判、创造的能力则不在学习的视野中。其三,误解非认知因素,仅把它视为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内容。如认真的态度、学习的兴趣被认为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手段。其实以科学旨趣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标志。

3.重理科课程的学习,轻文科课程的运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学校课程分为理科课程与文科课程,由科学的档案记录而形成的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直接体现为理科课程。在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途径上,认为只有理科课程才能形成科学素养,文科课程则少有形成科学素养的价值。新课程改革前的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大都包含着这种思想。综合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内容,在小学以综合课为主,但在小学综合课中,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其他综合课程中则较少提到科学素养的要求。

4.重课程学习,轻学生生活经验

课程学习主要是以学科教材为依据、受教师课堂教学制约的学习。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方法上,强调课程学习,轻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认识上,认为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教的结果,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结果。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只有课程学习时间,缺少学生独立钻研时间。在学习管理上,对课程学习有严格的管理、指导和检查,对学生课外的学习生活则缺乏足够的关心。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独立钻研被排除在科学素养的形成方法之外。其实,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精神只有在学生直接的钻研活动中才能真正产生和发展。

5.重学习结果,轻钻研过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在科学素养形成的实际评价上,常常只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又常常只重知识和在试卷上知识运用的评价,忽视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反映出来的实际能力和非认知因素的评价。在试卷评价上,常常只重解题结果,忽视解题过程,标准化的考试是其典型表现。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最终被看成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不是一个随着学习生活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诸问题的影响

学生在科学素养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许多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科学素养被曲解

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形成的以科学文化为来源、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的个体素质。它应是一个以科学文化为支撑、体现着科学文化的事实存在与个体素质的内在逻辑结构系统,包括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个层面。前述五种现象,实际上曲解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一,颠倒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目的,将为了学生发展的目的转换成了科学的直接运用。其二,割裂了科学素养的内容,将知识、能力、非认知因素分离,并将作为科学素养核心内容的非认知因素排除在学习生活外。其三,割裂了科学与教育。科学内含着丰富的非认知因素,它们作为思想、观念和情感,既充盈在科学活动中,也表现在人文学科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在科学素养的形成中将理科课程与文科课程分立并对立,客观上造成了理科方向的迷失和科学素养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因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成为书本知识的记忆,远离学生生活,学习成为一种负担,科学越发展,学习越艰难,厌学越严重。

2.学生发展片面化

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曲解,实际上将学生视做为了科学的附载体,而不是将科学作为学生发展的原材料。因而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的结果。这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以学科的完整性取代学生发展的完整性,表现为单一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内在逻辑性。但是,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并不等同于学生发展的完整性,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并不是各门完整学科学习内容之和。二是学生的畸形发展。由于割裂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学生这种被割裂的科学素养越发展,学生的发展就越畸形,如知识日益丰富,情感日益消失,学习兴趣日益削弱。科学过程本来是一个反复与失败斗争的过程,是一个不怕失败与挫折的过程,由于科学素养中非认知因素被排除,尽管学生的科学知识日益丰富,认知能力日益增强,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却越来越弱。

3.教育背离社会需要

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发展机遇与危机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发展曙光,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被破坏,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过分压制,导致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不论是满足新的发展需要,还是克服危机,当代社会都需要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从最基本的要求来看,他们应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能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具有基本的知识、技能与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能够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能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我国学校学习生活中片面强调知识与识记知识能力的科学素养,与当代社会对人的这种需要是不相符合的。它能培养出有知识的人,但不能形成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人;它能培养出学校学习生活中需要的读书能力,但不能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它能培养出工具理性高扬的生产者,但不能形成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情感和态度的社会人。

三、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产生诸多问题的原因

1.工业经济教育观的支撑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工业经济下的教育观,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工具为根本目的,其着眼点在经济的增长,而非人的发展。因此,它强调的是人的劳动力价值,而非人之为人的价值。现代工业生产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因此学校教育和学习突出科学的实用价值,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科学技术从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从劳动者角度来看,知识和能力正是人成为劳动力的重要要素,是劳动力水平高低的评判依据。工业生产中的劳动力,从本质上讲是活的机器,它们获得生产中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学习理科课程。夸美纽斯在论证班级授课制时,也正是从工业生产需要出发,把工业生产模式运用于学校教育中,将人的培养活动转变为劳动力的生产活动,人从本质上转变为“物”,学校中的人被赋予了更多的物的因素。因此,作为整个工业经济的折射,在教育上则形成了科学知识灌输、培养人力的教育观,它内在地忽视了人之为人的要求,强调人之为物的因素;在科学素养的形成上,则必然强调科学知识的获得与运用。

2.科学主义知识观的影响

科学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符合,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知识是发现的,只有科学家或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实验或推理的方式去发现知识,其他人只能学习科学家发现的知识,而不能自己去发现知识;科学家发现的知识是通过概念、范畴、符号和命题加以表述的,是客观、确实和唯一的。科学知识在学校通过教材的形式来呈现,因此,学校教学被认为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则是发挥科学知识的作用,学生被视为知识的潜在作用与现实作用之间转化的中介和工具,学习过程就是记住已有知识的过程,学习结果的好坏以知识的再现程度来衡量。

3.教育选拔功能的强化

教育本是培养人的活动,但我国的教育负载着更多的人才选拔功能。自我国学校教育出现以来,人们就将教育与人才选拔相联系。1840年以后的一系列民族屈辱,使得“强国”成为人们一直以来的追求。这种“强国梦”民族情结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的人才选拔功能。强国需要人才,人才就是较好地掌握着科学知识的人,就是在学校教育系统中能够不断升学的人。因此,整个学校课程定位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侧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这种课程定位,从根本上限制了学习生活在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的范围与程度,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得到了突显,而科学旨趣与科学精神的形成则被削弱。

4.教育者科学素养的欠缺

教育者缺乏科学素养,这是我国教师职前教育的一个固有毛病。我国教师培养采取分学科专业方式进行,这有效地提高了培养效率,使得每一门学科的教师在自己学科范围内的技能得以比较熟练。但是,在科学素养的发展上则存在诸多的残缺。其一,文科教师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训练;其二,理科教师也只懂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三,理科教师的科学素养呈现出片面性,表现为有知识而没有科学精神与科学旨趣。因此,从师范教育出来的教育者能够胜任教书的工作,但却难以胜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工作。教师们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难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典型表现。教育者科学素养的欠缺正是成为影响教育实践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最大障碍。

四、当前改善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基本措施

1.树立正确的学生科学素养观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结果,也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自我印证。科学是以人为依托的,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也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对人自身素质的一种认识。科学素养,就人的精神而言,是一种内心自由的精神,表明人在处理与他者的关系上,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就人的行动而言,表现为人的创造性,人在行动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各项任务。因此,内心自由精神和人在行动上的创造性实际上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创造,才有自由;只有自由的,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以科学文化为材料来培养学生内心自由的精神和行动上的创造性,而不是让学生臣服于科学。

2.树立恰当的知识观

尽管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主义的知识观进行了解构,但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讲,必须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知识观。它至少应包括如下要点:其一,知识是人们经验的总结。这种经验既可能是人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经验,也可能是人们观察事物得出的经验。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都有产生知识的可能性,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其二,知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总是人的知识,人只有在活动中通过与对象的相互作用才可能产生知识,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每个人的创造性只能表现在活动中。其三,知识具有视角性。它是与问题相联系、从某一个视角得出来的一整套方法体系,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与某一个问题相关的一整套方法系统。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中小学生拥有或创造新的方法系统的品质。

3.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素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才有可能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研究式的学习形成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应实现两个转变。其一,从专业型教师走向综合型教师,实现文理兼顾;其二,从教学者走向教育者,从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教师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必须要走研究型教师之路。通过研究,使自身得以成长,在内心自由与外在创造性上都有新的发展,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4.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养成的。学生没有一定自由度的活动,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科学素养。因此,学校应建立一个人才选拔与学生发展相结合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创造性地尝试错误;教师也应从注重活动结果转变为注重活动过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需要付出大量劳动的过程,它既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自钻研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教育行为,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形成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瞿葆奎,雷尧珠,余光,黄荣昌.中国教育改革[c]//教育学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产科实习小结篇8

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等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有利保障,而且也是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探索“院企联合、院所联合、院校联合、院村联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

“院企联合”是指生命科技学院与知名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生命科技学院先后同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京博农化有限公司、河北粮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河北省宽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保证了学生毕业生产实习的顺利完成,甚至有的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就签订了就业协议。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直接掌握了成熟的生产技术。

“院所联合”是指生命科技学院与科研院(所)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科研单位先进的科研条件,实现资源共享。生命科技学院先后同河北省农科院、北京市农科院、唐山市农科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保证了学生毕业论文和生产实习的顺利完成。通过实习,学生不仅熟悉了科学实验过程,学会了先进科研仪器的操作,而且了解了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有的学生结合实习完成了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院校联合”是指生命科技学院与职业中学共建教育实习基地。生命科技学院先后同河北省迁安市职教中心等多所职业中学建立合作关系,保证了学生教育实习的质量。学生通过教学实践,了解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得到了独立从事教学工作的初步训练。

“院村联合”是指生命科技学院与当地小康村或文明生态村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安排学生到当地的小康村或文明生态村参观实习,使学生既了解了当前农业生产现状,又学到了先进的应用技术和经验,对鼓励学生毕业后投身“三农”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生命科技学院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协会、秦皇岛市博士专家联谊会、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协会等多家社会团体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现已形成“四个联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为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1-2]。

“两个结合”和“双导师制”毕业实习模式的构建

毕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深化与升华,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检验。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3]。

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包括毕业生产实习与教育实习。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接受锻炼,了解生产过程,熟悉生产实践,增强劳动观念,掌握生产技术。教育实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提高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能力。

毕业实习主要采取“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两种形式。

“校内实习”是指在校内实习基地、由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的毕业生产实习。“校外实习”是指在与专业有关的科研院(所)、企业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毕业生产实习,由实习单位提供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实习岗位,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校外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即实行“双导师制”。凡申请外出实习的学生,须办理离校实习申请手续,经学院批准后方能外出实习;在外实习期间定期与校内实习带队老师联系;实习结束时,每位学生按学院要求撰写实习报告和实习鉴定,以此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依据。

“集中实习”是指由学院统一联系实习单位,由指导教师统一组织和安排学生实习。“分散实习”是指由学生自己联系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由学院委托实习单位指导学生实习,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思想品德好的技术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期间学院安排校内教师巡回督导,协助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技术指导。

为了确保毕业实习的质量,避免毕业实习时间与择业时间的矛盾,将毕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第八学期调整到了第七学期。因为第八学期正是大学生毕业前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联系工作单位的最佳时期,如果把毕业实习安排在这个时段,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结语

产科实习小结篇9

一、指导思想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以“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强信心、谋发展、重民生、建和谐”为主线,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建设幸福美好新*”主题活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安全生产监管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把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力量凝聚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上来,努力开创*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

二、学习时间和对象:学习从3月份开始至8月底,对象为全局党员。

三、目标要求和指导原则

(一)目标要求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深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加快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解决突出问题。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解决党风党纪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机关作风建设、效能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建立健全适应科学发展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提高安全监管工作效率效能。

四是提升效能建设。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加强党性修养、作风养成,彰显党员干部的先进形象。进一步提高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提高协调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弘扬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勤勉清廉之风,把效能建设与机关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促进“坚持安全发展,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是促进安全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促进安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转化为谋划安全生产的正确思路和工作措施,实现保安全、促发展的目标。

(二)指导原则

一是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解放,紧紧围绕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开动脑筋、开阔思路,力求使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安全生产的规律和特点,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是突出实践特色。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总结实践经验、探寻安全生产规律结合起来,与解决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与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结合起来。以学习推动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习。

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在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要吸收群众参与,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把学习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通过多种途径向群众通报,真诚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四是正面教育为主。坚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明确努力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保护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三)转化成果。这次学习活动必须紧密结合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突出坚持安全发展,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这一主题,从五个方面入手,切实抓好学习成果向安全生产工作实践的转化:

一是着力在提高安全监管综合能力上求实效。针对当前安全生产领域非法违法现象还较为严重、由非法违法所导致的各类事故发生风险概率较高等问题,着力研究如何完善安全生产对策、措施,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违法行为,建立正常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二是着力在服务企业保安全促发展上求实效。针对当前隐患排查治理中存在的不深入、不扎实甚至搞形式、走过场问题,着力研究如何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重大隐患辨识评估、申报备案、分级管理、挂牌督办、举报奖励、整改治理、监督检查等制度,以及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三是着力在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上求实效。针对企业安全基础薄弱问题,着力研究如何“靠加大投入和科技进步保安全,靠加强管理和落实责任保安全,靠强化职工培训和提高素质保安全”。紧紧抓住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和安全培训三项基础性工作,在科技进步、落实责任和提高素质三个关键环节上狠下功夫,把综合治理方针和“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企业。

四是着力在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上求实效。针对目前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不健全、不完善问题,着力研究如何健全完善“党政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行业依法管理、专家技术指导、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支撑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和企业安全诚信机制。

五是着力在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上求实效。针对目前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中存在的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落实不够、履职不力等实际问题,着力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防和失职渎职等行为。

四、方法步骤

学习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至8月底结束,分3个阶段12个环节有力有序推进。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从现在开始至4月底)。

本阶段主要围绕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建设幸福美好新*、理清“科学发展是什么,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构建长效机制应该做什么”的问题,重点抓好思想发动、学习培训、调查研究、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等四个环节。

(1)思想发动。及时召开党组、支部会议和全体党员大会,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要着眼于提高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以强信心,谋发展、重民生、建和谐为主线,扎实推进三项建设。

(2)学习培训。重点抓好局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学用结合、学有体会、学以致用。组织开展学习培训做到“五学”:一抓住重点学,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文件精神;二联系实际学,联系安监实际和本单位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多种形式学,采取上党课、专家辅导、理论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培训,开展专题学习,局党组成员亲自为党员上党课、作形势报告;四保证时间学,党组中心组学习不少于3次,党员集中学习不少于30学时,同时要保证日常学习时间;五保证效果学,党员、干部学习要记载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学习培训结束后要采取测试等形式考查检验学习效果。

(3)调查研究。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坚持安全发展,构建长效机制作为调研的重要内容,立足于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选好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经局党组研究,我局确定六个重点调研课题:一是“寒冬”经济条件下如何创新安监工作;二是如何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三是如何巩固隐患排查治理成效;四是如何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五是如何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六是如何强化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通过广泛深入调研,每位党组成员都要撰写调研报告,并将调研报告报送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位党员,拟定提纲,分析解剖问题,制定切实的工作对策,撰写调研报告,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4)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围绕局确定的活动主题,组织开展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推动实践。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5月-6月)。

本阶段主要围绕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建设幸福美好新*,理清“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构建长效机制我们做了什么,还缺什么”的问题,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1)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广泛征求局机关党内外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广泛征求各镇安监所、安监人员的意见,征求其他各个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做到“五个找准”:找准影响和制约我市安全发展的突出问题,找准影响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突出问题,找准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找准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安全、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与市委“践行科学发展观、强信心、谋发展、重民生、建和谐的要求间存在的不足与差距,切实增强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针对性。

(2)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局党组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积极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建议,肯定对的、坚持好的,纠正错的、调整偏的,形成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氛围。民主生活会召开前认真做好准备,班子成员之间要开展谈心交心,沟通思想,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加强团结。专题民主生活会坚持正面教育为主,重在总结经验教训,重在提高思想认识,不搞人人过关。各支部召开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构建长效机制”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全体党员参加,既总结成绩,又剖析问题;既帮助别人,又教育自己;既沟通思想,又增进团结。

(3)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在集中学习研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

(4)组织评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对局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主要请本局机关干部、服务对象进行评议,也要请镇安监人员进行评议。着重从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问题查找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改进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评议,使群众评议的过程成为上下沟通、形成共识的过程。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要在全局机关进行通报。分析检查报告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6月-8月)

本阶段主要围绕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建设幸福美好新*,理清践行科学发展、坚持安全发展构建长效机制还要做什么的问题,重点抓好4个环节: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切实解决问题。针对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分析检查中查找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采取适当方式公布;具备条件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对当前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要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整改落实情况要向党员、群众通报,自觉接受监督。

(2)健全完善制度。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党员学习、教育、管理、联系群众和党内民主参与等机制。

(3)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组织局机关全体人员、直属单位负责人、部分服务对象、镇安监所负责人进行测评。测评方式采取发放定向测评表的方式进行。测评群众对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满意度,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质效果的满意度。

(4)总结交流。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

五、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局党组、各科室要把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党的建设重中之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落实责任,组织上提供保障,做到“五个贯穿始终”:坚持把深化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坚持把解决问题、完善制度贯穿始终,坚持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坚持把领导带头、典型示范贯穿始终,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一)领导带头,做好表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是党内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自我教育活动。党员领导干部是学习教育的重点,也是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局党组和科室负责人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为全局党员出榜样,以模范行动带动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带头学习理论、带头转变观念、带头查找问题、带头研究和落实整改措施,真正把全局党员干部的热情调动起来,在全局兴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二)务求实效,营造良好氛围。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基本要求前提下,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创新活动载体,搭建实践平台。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方法上因地制宜做出安排,大胆探索,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新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全程参加。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学习实践活动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三)正确处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关系。我市安全生产形势尽管总体平稳,但形势不容乐观。我们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坚持一手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手抓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六、领导机构

为切实保证全局学习实践活动准备充分,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扎实,总体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果,经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市安监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季锦旗

副组长:张加华、黄建飞(负责具体工作)、陈飞、陈兵

产科实习小结篇10

按照国家气候中心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和部署,气候影响评估室党支部自2月2日以来有计划有步骤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较好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动员准备、学习培训任务。现将第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刻认识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总书记总书记1月14日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秦大河局长1月26日在中国气象局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和董文杰主任2月2日在国家气候中心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根据中心先进性教育领导办公室的部署,气候影响评估室支部于2月2日召开了全党员、处级干部、共青团员参加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会。支部书记张强同志主持会议作了动员部署并传达了中国气象局和中心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做出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日程安排。通过动员,全体党员充分认识了此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这项活动是党中央深入研究新时期的形势、任务以及党员队伍状况,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决策,事关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1月14日,总书记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专题报告会上,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深刻阐述,为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张强同志对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日程进行了安排,评估室全体党员高度重视,自觉参与,不断增强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大家认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每个党员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气候影响评估室的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现状,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学习贯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认真解决党员在思想、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增强党员和群众的创造力、凝聚力,为配合中心工作,完成气候影响评估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此后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按照先进性学习要求,各项学习活动在中心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和实施方案的要求下有序推进。在具体学习中,全体党员认真准时参加先进性教育的每一项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发言,学习态度端正,切实搞好自身的相关学习活动。

二、明确了学习目标

在集中学习期间,针对气候影响评估室的实际情况,支部结合中心对本次学习的要求,提出了支部学习的目标,一是结合学习,要提高党员素质。每个党员要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要进一步明确对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二是加强党支部建设。支部的每个成员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关键时候要敢于冲在最前面。三是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大家普遍认为,规定的每个党员的义务中,其中第一条规定了每个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

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这几项学习中,每个党员能够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但是在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基本知识上比较欠缺,有必要系统进行学习。

三、重温了党的基本理论

这次学习中,每个党员重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新学习了中国共产程,对党的先进性有了进一步理解。特别是在重新学习中,大家讨论非常热烈,规定了党的八项义务,大家逐条进行对照,看是不是自己都做到位,一是我们是不是认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是在工作实践中是不是贯彻执行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不是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四是有没有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五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是不是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有没有参加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有没有对党阳奉阴违阴谋诡计。六是对于自己工作的缺点是不是切实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七是在平时是不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八是在工作中是不是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通过对照学习,大家对党的理论和党的先进性要求的理解更深刻了。四、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保证了学习效果

在思想发动、学习培训阶段,支部要求每个党员每2天至少安排1小时进行自学,此外又分别在2月2日、18日、21日、25日、3月2日、10日和11日安排了半天(4小时)集中学习、讨论。保证了每个党员第一阶段学习时间均超过40小时。集中学习的具体时间:

首先,支部全体党员共参加中心党课和集中讨论共计4次:

1、2月2日上午:在科技大楼2楼会议室,支部全体党员参加国家气候中心董文杰主任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动员报告;

2、2月18日下午,在科技大楼10楼会议室,支部全体党员参加由中国气象局王守荣副局长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党课;

3、2月25日下午,在科技大楼2楼会议室,支部全体党员认真听取了由董文杰主任和游有源副书记主讲的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党课,董文杰主任作了关于在实际中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报告,游有源副书记作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报告;

4、3月11日上午,在科技大楼2楼会议室,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了由中心组织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党课,认真学习了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同志所作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指导意义的报告。

其次,在支部书记张强和副书记张永山的组织下,支部进村了5次集中学习:

1、2月2日下午,在认真听取了董文杰主任的动员报告会后,支部就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响应上级党委的要求,组织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由张强主任主持,支部全体党员学习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讨论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如何与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问题;

2、2月18日上午,党支部进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中国气象局王守荣副局长参加了我支部的学习,就如何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

3、2月21日,由支部副书记张永山同志组织,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大家认真讨论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问题;

4、3月2日,气候影响评估室组织全体党员和共青团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了电视剧《北极光》,学习了我们的气象人为我们的气象事业发展勇于奉献的精神;

5、3月10日,由支部书记张强同志组织进行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学习,并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总结。通过组织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问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读本》等教材,以及中央和总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关文件。加强了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认识,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思想素质。

五、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紧密结合评估室的工作特点和党员实际,按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学习教育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诵读教材与参加中心组织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报告会相结合,扎实开展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听取专题报告来加深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认识和相关文件的理解深度。将好的经验、文章通过中心网站介绍给大家。为切实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支部要求每个党员要注重学习形式和工作实效的结合,要按照中心的统一部署和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记录心得体会。每个党员都能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参加学习培训;许多党员还利用休息的时间,加班加点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读本》等相关教材和撰写思想分析总结。为了在春节前和春节期间抓好学习,根据中心统一安排,支部在节前作了周密的安排,鼓励大家利用春节走亲访友的机会,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广泛征求群众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和要求,并结合自身学习和思想实际,通过交流,深化学习。要求大家在春节期间围绕提出的教材、科目和问题,深入开展自学活动,力争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得以巩固提高。三本自学教材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读本、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问答。自学科目是:中国共产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发扬五种革命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讲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探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要求每个党员明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对照,察看自己是否真正满足党员的标准?共产党员要遵守的党内纪律主要有哪些方面?如何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实质和重要意义?为什么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问题?如何在新时期,发扬革命主义精神?根据中心的要求,按照《》规定的党员标准,结合我室的实际情况,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遵守组织纪律、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