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十篇

时间:2023-03-25 21:43:28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篇1

1、一个男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把自己心爱的女人宠成其他男人都接受不了的刁蛮公主爱她能够接受她所有的缺点。

2、男人认为是调情,女人以为是感情。

3、我就喜欢跟你一个人犯贱

4、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

5、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皇帝

6、虚心接受,死都不该

7、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收不能改变的。

8、现在这社会呢,对女孩儿特苛刻,有机会呢就别放过,别由着性子挑儿

9、思想就像内裤,要有,但不能逢人就证明给他看。

10、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错过一个人,那人便再与你无关联。

11、我不喜欢骂人的原因是,害怕礼尚往来。

12、剩谁也剩不了我啊,看你闺女,要形象有形象,要脑子有脑子,上哪找这么好的姑娘去啊。

13、上天决定了谁是你的亲戚,幸运的是在选择朋友方面它给你留了余地。

14、爱是两个人的事 分手是一个人的事

15、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24小时不停地为我们工作。

16、一个人快活,两个人生活,三个人就是你死我活。

17、我缺的是钱,不最不缺的就是钱

18、对女人来说,完美的婚姻应该是:让老公生活在地狱里,感觉却像在天堂。

19、给我一点爱,还你一段情。

20、只要你把我当回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21、世界上唯一不用努力就能得到的只有年龄!

22、女人要时刻保持最好的状态,指不定下一秒遇上谁

23、单纯,太单纯了可儿!

24、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生指南,我却一路向北。

25、拥有财富的人,才瞧不起财富

26、如果你想得到从未拥有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情。

27、最浪漫的情话:新娘:你说,我们下辈子还会在一起么?新郎:你上辈子就问过这个问题了

28、美女如云……就是一个也够不着。

29、永结同心 白头偕老 结婚的十大废话之首 都是我衡量成不成功的标准

30、美女如云……就是一个也够不着

31、男生就像大学食堂里的菜,虽然难吃……去得晚了居然没了!

32、小利斯神说,时光不可逆转,但却能够永恒。

33、想让人瞧得起,在于你是不是自立,不在于你有没有褶儿

34、你不觉得没结果的爱情 就不该开始吗

35、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出现在同一张寻人启事上。

36、我老婆离开了我,因为她觉得我“这个人太正经了”。于是我给她寄了一封投诉信。

37、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很简单,拒绝一个男人也很简单,我觉得我要找的,是能够懂我的另一半,不是一个取款机

38、你胖了,你的男人对你的爱没变,但是平均在每块肉上的爱就少了。

39、人生就像一道多项选择题,困扰你的,往往是众多的选项,而不是题目本身。

40、对男人来说:有奶就是娘。对女人来说:有钱就是郎。

41、适当的自卑是谦逊,而过分的自卑是矫情

42、每个孤独的人都是英雄

43、这男人吧 对感情的耐心,和他能玩出什么样花样是成正比的

44、你占用我时间就是占我便宜

45、阿姨,小可可多人追呢 多有什么用啊,你看就像一筐桃,过一段时间全烂了,烂了不新鲜了

46、母亲大人您饶了我吧,小的一定把自己嫁出去。

47、之前的都是浮云

48、当你失败了,就把它作为人生财富;成功了,就是财富人生。

49、我曾经得过精神分裂症,但现在我们已经康复了。

50、你可以性感、可以清纯、可以妖艳、可以妩媚…但是,唯独不可以平庸。

51、工作好有意思,尤其是看着别人工作。

52、这女孩要是不要脸了,一般男人都靠不住

53、问世间情为何物 子曰:废物

54、知道男人是干嘛用的吗?就是给心爱女人付钱的。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篇2

诚然,没有性的恋爱,爱何以栖息?老三和静秋之间始终没有越过“那一道防线”,对当今的不少年青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可是从那个特定年代走过来的人都知道,《山楂树之恋》的老三和静秋确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小说的虚构,也不是禁欲主义的“爱情游戏”。朴素与纯净的原基色,为荒唐岁月的风花雪月的风情披上了一件原生态真实的纪实虚构外衣,加上原叙述者已任教于美国某大学的“静秋”原型值老三去世30周年之际,将自己的日记回忆录交给好友艾米,托她以小说形式把老三的故事写出来,旨在对老三的在天之灵作一种缅怀祭奠,其可信度就进一步给力了。且让我们透过这外衣揭起那场无性之爱的背后遮蔽的头盖,领略无性之爱的风情吧。

一、完美恋人:白马王子与白雪公主的现代演绎

作家苏童曾指出:《山楂树之恋》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情圣”。诗人李亚伟则认为:《山楂树之恋》的主人公心理情况,与我们每个人的初恋非常相似。诚然,白马王子与白雪公主的现代演绎无论是放在当今横行的世界,还是放置于彼时特殊的年代,如此的纯情都显得不可思议,涉嫌夸张,给人不食人间烟火感觉,但是,作为文学追求的一个侧面,极限唯美爱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质不正是这样的吗?

“中国情圣”自然是白马王子老三,白雪公主是故事叙述者静秋。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英俊潇洒,才华横溢,重情厚谊,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是一个长相、身世、人品极品的帅哥,既多情又专情,对静秋爱得深切又关心备至,富于自我牺牲的完美情人王子典范。静秋是一个地主后代的女儿,漂亮白净,有着魔鬼般性感的身材,天使般善良的心肠,是一个典型的美貌加智慧的佳人。然而生不逢时,在一个家庭成份决定命运的时代,注定地位低下,注定自保自卑。这部小说真正打动人的就是主人公的“纯”度,真正吸引人们的是他们演绎的那段在山楂树下飘盈风花雪月意味的初恋纯爱故事。

老三认识静秋,源于1974年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住在村长家。老三喜欢静秋,爱上静秋不是乌托邦的,作为一个健硕的年轻小伙子,首先是建立在静秋丰满的肉体吸引,建立在美好的性梦幻之上。但在革命年代,他只能选择:克制。他默默地等待静秋毕业,等待静秋工作,等待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梦想实现,却因白血病夺去生命。且看,老三在日记本扉页上的遗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这对于目前流行的非虚构的写作来说,无疑是原生态的话语。老三是纯洁的,因为他的言行,对静秋的感情出于对男女之事的了解,对静秋的保护和尊重而自制。

作为青春期懵懂少女的静秋,其实对理想男性也有憧憬幻想,爱情在语境中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即使没有性的羁绊,也摆脱不了历史的重负。那代人因为特殊的成长背景患上一种“思想洁癖”,把性与不洁等同。正如巴赫金所说:“文学在自己的内容里反映着意识形态视野,亦即异己的非艺术的(伦理的、认识的等)意识形态构成五物。”(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见《巴赫金全集》中文版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静秋生活在氛围中,或多或少无意识地接受影响,为自保自觉躲避,选择:抵制。对于高中女生静秋来说,不能因自己影响到成分有问题的家庭,故爱情让位,她的行为必须遵循革命政治意志,必须遵循主流意识思维,成为与时俱进,要求上进的革命好学生;对于谈情女生静秋来说,她时刻自觉地在灵魂深处狠批欲望私念,潜藏着深度的对革命话语的恐惧,跟老三只要觉得距离近点,接触亲热点,内心深处产生负罪感,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情调,这种自我折磨使本是甜蜜的爱情变得苦涩,也使少女的天生的羞涩美变成了干涩的忸怩。

显然,因为白马王子的克制,因为白雪公主的抵制,这个故事的现代演绎就不是大团圆结局的,是一部伤感的童话。但从另一种意义来说,却合符了弗洛伊德的升华:“舍却性的目标,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目标”。(〔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页)只是留下了记忆的回味——日记。现实中的“老三”死后,1977年, 现实存在的原型——原作者(“静秋”)在参加工作后,一边教书一边记录她与老三一起走过的日子。后来,她还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了一个3万字左右的小说,可惜小说遭遇退稿,家人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幸运的是这篇写在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并带到了加拿大。2006年,“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录交给了好友艾米,故事的纪录者是艾米,编写成了小说《山楂树之恋》得与读者见面。“怀旧”气息萦绕在山楂树周围,使得伤感的唯美更为浓重。

二、浪漫细节:朴素纯净诗意凄美

《山楂树之恋》作为一部纪实风格的爱情小说,爱情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凸显出朴素纯净,没有任何悬念,结局却异常凄美,而这都是通过作品的浪漫细节处理的叙事策略,凸显出其深远意蕴。

首先,作者虚构的是一个无性的恋爱传奇童话:或许,无性的恋爱才是纯粹的恋爱、高尚的恋爱,梦幻的恋爱。如同天下所有的童话恋人,革命年代的老三与静秋不喜欢谈性论趣,喜欢探讨“等待”和“永远”等浪漫话题细节,他们的话语有浓重的时代烙印。比如:她扑哧一笑:“等一辈子?等到了,人也进棺材了,那你为什么要这么等呢?” “就为了让你相信我会等你一辈子的,让你相信世界上是有永恒的爱情的……”他又低声叫道,“静秋,静秋,其实你也能一生一世爱一个人的,你只是不相信别人会那样爱你,你以为自己一无是处,其实你……你很聪明,很漂亮,很善良,很可爱……很……我肯定不是第一个……爱上你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不过我相信我是最爱你的那一个……”比如:“从我遇见你的那一天起,我就在心里恳求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单行道,就请你从此走在我的前面,让我时时可以看见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双行道,就请你让我牵着你的手,穿行在茫茫人海里,永远不会走丢。”

其次,作者极写了老三的自我牺牲精神。从某种角度来说,在那个荒唐年代里,很多人的心理多少都有点扭曲,不太敢甚至不太会表达自己的心思。在这种情势下,老三的真才显得弥足珍贵。他偷借给静秋外国名著,他帮她教材,他帮她买紧缺冰糖,他帮她一起打零工,他的一举一动是全心全意的,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而透露出浓浓的情意。这样的行为在今天看来或许不足挂齿,而在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这已经是青年老三所能做到的一切了。并且这些“原生的现实”经过意识形态的“折射”成为小说的情节因素存在而进入作品。(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见《巴赫金全集》中文版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也许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所流露出的小资情感更加让人刻骨铭心,更显得浪漫温情。作者艾米作为静秋的日记的加工者,叙事虽是艾米,对话基本都采用了日记原文。比如老三的反问:“静秋,你这样折磨我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很高兴?如果是,那我就没什么话说了,只要你高兴就好。但是如果你……你自己心里也很难受,那你为什么要这样折磨我呢?”比如老三的表白:“静秋,静秋,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你宁可死,也不会对她出尔反尔的……”因此一个被思恋折磨的白马王子跃然纸上,可以每夜过河就为了看一眼白雪公主,没船回去就在河边亭子里过夜,已近乎残忍的克制静静守护在白雪公主身旁。

再次,作者构设了一个浪漫的死亡结局。老三应诺静秋的妈妈,在静秋转正后再来找她,为期一年零一个月。再见面,老三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在病房里,他们相拥而卧,若按剧情一般会有高潮。可是她只是说:“那就做吧。”二人相对,用手默读对方的酮体,最后老三小心地俯向她的身体。……那是他们最后一次相处。隔了半年,静秋才知道那晚他们其实并没有行夫妻之实。这里,身体意志让位于各自政治伦理规范的“超我”,无性的恋爱,也只能以一方的死亡告终。 “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老三的人却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其实,村口伫立的山楂树的传说或许隐隐预示着不祥,据传山楂树原本是开白色花的,解放前因小鬼子进村杀害了革命烈士,花叶从此就神奇地变成了红色。静秋遇到了会用口琴吹《山楂树》的老三,老三最终葬于见证他们爱情的山楂树下,永远遥望静秋的方向,老三与静秋爱情被定格于最凄美的一刹那。正如凤凰卫视的鲁豫所说:“我喜欢,又痛恨这样的叙述,到最后还让人肝肠寸断!”

三、时尚元素:爱情叙事话语的政治化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山楂树之恋》爱情故事的背景是荒唐的岁月,自然会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色彩,希翼如王蒙先生所说,“但愿不再有”。但非虚构作品《山楂树之恋》还是出现了,无疑这是一出在荒唐的岁月中中国式扭曲的生活写照,中国式扭曲的人性的爱情书写范本。众所周知,新时期文艺生产中用“”来点缀爱情, 成就了不少高收视率的影视作品,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幸福像花儿一样》,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捧红了一茬明星,大众的趣尚是爱看美女穿军装。这里为何说是时尚元素呢?其实,我们是从“复古”的意义上曰之为时尚,尤其是爱情叙事话语的政治化给当下的读者就有一种强劲的冲击力:奇特与新颖。客观来讲,艾米应没有自觉的政治意识,只是因人物的生活年代原因,在作品中透露出政治无意识。

首先,爱情故事背景话语的政治意味。

众所周知,山楂树只是山间很普通的一种树,朴实无华,很难引人注意。《山楂树》则是一首前苏联歌曲,歌词大意是说两个青年同时爱上了一个 姑娘,姑娘觉得他们都很好,不知道该选择谁,于是去问山楂树。歌曲最后唱到:“可爱的山楂树啊,白花开满枝头;亲爱的山楂树啊,你为何发愁?最勇敢最可爱的,到底是哪一个,亲爱的山楂树啊,请你告诉我。”显然,在一个谈情说爱被鄙视为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山楂树》显然是“黄色歌曲”。在作品中,艾米把山楂树描绘为一种美丽的树,她的光芒甚至超过任何一种绚烂的花朵。其意味何在呢?山楂树的象征意味是昭然的,一是这是普通的人之爱恋,只是老三俩彼此的遭遇波折,惺惺相惜让凡花——山楂树的花儿绽放得更灿烂。二是爱情在意识形态的压制下一直积聚着抗争的能量。

其次,爱情故事叙事话语的政治意味。

20世纪70年代的故事设定,为所有现代人看来不可能的情节找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空间来发生。老三的家庭背景与静秋的家庭背景规定了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的故事框架。老三的父亲作为司令员,曾经也被打倒过,老三在认识静秋之前,出于家庭的安全保护,也有过政治联姻约定。静秋对性的无知可以得到解释,对自己的胸大和自卑可以让人理解,因为年代的特殊,家教的严格,不敢与老三发生过于密切的关系促成了整部小说一而再再而三的波折。老三和静秋都是革命年代的青年,他们的爱情话语都是一种对政治话语的模仿,世俗之爱的书写被刻上了浓厚政治意识的烙印。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这无疑是经典的爱之誓言!从相恋到执手,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没有大团圆,但他们的情感是纯真的,老三的撒手而去,不知可是在启发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没有性的真正的爱?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我们无意去鼓吹无性之爱,其实,艾米作为记录者,只是将当事人“自己的生活”记忆还原,恰巧生态语境是这个荒唐的岁月,非物化的纯情与政治化的理想或许就是那个时代的恋爱观,物质和不是关键,替对方着想,为对方付出,才是美好的,才是主流的。诚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荒唐岁月的意识形态对人的身体意志和自由生命意志的伤害是极其严重的,钳制人的内心,形成内生机制,以单向度的革命政治的思维面对现实生活。静秋一副魔鬼身材(如今是性感),让她产生自我厌恶,痛苦于自己不革命的长相,恐惧与日俱增,意识形态囚禁了身体;静秋和老三隔着厚厚的大衣,也有类似高峰体验的反应,但直到老三死去依然保持是处女与童男。另一方面,作者真实虚构的童话结局是残酷的,也许不少读者希冀在故事中寻找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童话去抚慰不曾得到的内心梦的期待,可是,老三的死去,静秋的无知让期待挂空,生命激情的过度压制与缺席,让我们又不得不真切的去面对当下的日常现实。正如艾米在《山楂树之恋Ⅱ》结尾所写的那样:故事完,生活未完;谢谢关注故事,请继续关注生活。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篇3

1966年,古龙出版《绝代双娇》,他的《陆小凤》、《武林外史》等作品,被华人读者长期推崇。

1976年,杨弦等三人推出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标志着台湾民歌运动的开始。同年,三毛出版作品《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等,被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华人读者所追捧。

1979年,台湾歌坛首席偶像刘文正《闪亮的日子》成畅销专辑,歌手们模仿时有“女学邓丽君,男学刘文正”之说。

1981年,琼瑶小说出现在年轻姑娘们的枕边,80年代红遍大陆。同年,齐秦出版首张个人专辑《又见溜溜的她》。罗大佑发表了《爱的箴言》,他的《童年》有着浓郁的校园民谣风味。蔡琴出版了《你的眼神》。

1983年,邓丽君出版了出道15周年纪念专辑,她甜美的歌声是一个时代的温暖记忆。

1984年,电视剧《一剪梅》受到广大观众喜爱,费玉清演唱的主题曲《一剪梅》风靡一时。1987年,苏芮演唱的《一样的月光》、《酒干倘卖无》,以人文气息感动了很多听众。

1988年,小虎队以专辑《青苹果乐园》引发热潮。苏芮的《跟着感觉走》销量500万。陈升也推出了首张专辑《拥挤的乐园》。

1990年,电视剧《婉君》作为琼瑶“六个梦”系列之一推出,给大陆电视界带来言情剧这个新剧种。同年,凌峰拍摄的专题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向台湾同胞介绍大陆的风土人情。

1993年,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红遍中国,“打拼”二字迅速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从而变成现在的“习惯用语”了。同年,席绢《交错时光的爱恋》,使校园刮起“席绢风”。

1995年,孟庭苇演唱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你看你看月亮的脸》深受欢迎。同年,刘墉出版《我不是教你诈》,他的心灵鸡汤系列书籍流传甚广。

1998年,随着综艺节目《娱乐百分百》开播,台湾综艺节目的新特形式及主持人的诙谐风格陆续在祖国大陆走红,港台腔跟着流行起来。

1999年,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听几米唱歌》《月亮忘记了》让绘本成为另一种清新雅洁的文学语言。同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出版,从此网络爱情小说开始在文学界异军突起。

2000年,电影《卧虎藏龙》走红,导演李安随之走上导演生涯的巅峰。

2001年,根据朱德庸先生漫画《双响炮》改编的电视剧《粉红女郎》热播。

2002年,周杰伦凭借多首曲风独特的歌曲迅速走红,成为华人歌坛小天王,其中《东风破》、《青花瓷》等中国风的歌曲,因传统古典韵味浓厚而成为新的经典华文歌曲。

2005年,台湾导演侯孝贤《最好的时光》拍摄完成,他的电影被誉为华语影坛“长镜头”的经典之作。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篇4

爱情,是电影的永恒题材,甚至可以说是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题材类型。人类的爱情行为从最普通最常见的到最畸形最变态,从最纯洁最无私的到最无聊最猥琐的,几乎都被囊括其中。百多年的电影史,也是百多年来纪录、反映、表现人类爱情的大展场。

但是爱情电影如此之多,悲剧喜剧、明恋暗恋、同性异性、激情的深挚的、纯情的变态的、一往情深的朝三暮四的、恩恩爱爱的生离死别的,情节不同,着眼点不同,电影也会起着不同的作用。种种爱情电影总和到一处,共同组成“爱情絮语”的影像世界。

选十大,实在是件头疼的事,爱情电影何止万千,精品也不在少数,无论如何都会挂一漏万。不过,选十大也是一件充满怀旧色彩的温馨之事,回顾一下多年前看过的一部部佳片,想想当年的激动和兴奋,还是蛮惬意的。

1、罗马假日--无可奈何的纯情之恋

这部浪漫的爱情喜剧影片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多少年来屡映不衰,一代又一代的影迷为之倾倒。同时,这也是一部无法言说的迷人影片,语言在它面前失去了颜色。

影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美丽而不圆满的爱情,就像几十年后的《泰坦尼克》一样。爱情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转瞬即逝和无可奈何。影片在成功的营造了一个喜剧氛围之后,又转回头来成就了一个悲剧结尾(当然,这也是别无选择的),两者结合竟然如此成功,难怪会成为绝世经典。纯粹的喜剧和单调的悲剧都无法脱离自身的局限而上升一个档次,这种笑过之后眼角带着泪花的影片才能抓住观众的心。

世上的爱情大多是不圆满的,人世间的悲剧莫过于此。在影片中这对男女来说,真正遗憾但又真正欣慰的是,两个人都没有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就像《大话西游》中悟空对紫霞一样),只有深深一吻。但两个人心领神会的无限爱意和无奈又岂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这正是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关键。

2、卡萨布兰卡--凄美的昔日之恋

伤感的旧日恋情,灰色的乱世迷蒙,成就了这部爱情经典。乱世之中,人们的感情更加珍贵稀有,也更加坚韧深沉。为了爱情,也为了更大的博爱,那个忧郁的男人再一次面临与爱人生离死别,牺牲自己。黑白影调开始时,一直弥漫着惆怅的感觉,而到了最后则演变成彻底凄美绝望的爱情氛围。机场一段诀别场面真是荡气回肠,长留在影迷的记忆之中。

还记得法国雷乃的《广岛之恋》中的咖啡馆就叫“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的咖啡馆已经成了世界各国无数恋人们流连的首选场所了。

3、乱世佳人--爱情史诗

这是好莱坞电影黄金时期的巅峰作品,以史诗风格拍摄的爱情影片,已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爱情象征。战乱纷争的乱世为影片中个人的爱情铺开了宏大壮丽的背景,而真正激动人心的却是爱情,纯粹的爱情,没有原因的爱情,恨爱交织的爱情。与家国兴衰相比,个人性格成了爱情中最大的障碍和动力,这种能在复杂环境中体现出纯粹爱情的控制功力,是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

4、人鬼情未了--生离死别的爱恋

如果说,生离已经是所有在热恋中的人们难以忍受的了,那么这部影片所描述的死别则是所有爱人们的终极痛苦了。肉体虽然阴阳相隔,但精神相通,爱情永恒,相信这是所有经历死别的爱人们的无奈理想。浪漫的情人们虽然不愿意去想这种悲剧的发生,但大概也不得不在爱情的誓言中面对这种超越生死的挑战。所有的恋人这部影片就是帮助所有立誓的男人们,在电影的梦幻世界中使各自的爱情得到短暂的圆满。

5、大话西游--我爱你

《大话西游》近几年被炒得火热,除了作为一部新生代年轻人反叛精神体现的喜剧电影,作为一部爱情电影,大话西游也自有其经典地位。尤其是影片最后悟空在城墙下的一段,多少写不尽的悲哀全都化为浓浓的惆怅之情,为所有不能圆满的人类爱情唱出一阙怨歌。

建议所有的恋人们都去再看一遍“大话”,都能在笑声中珍惜现在拥有的一份真诚的爱情,更祝愿所有在笑声中说出“我爱你”三个字的恋人们幸福永远——起码五百年。

6、情书--青春的纯情

在雪的世界中回味青春的纯情,这是影片最为动人之处。初中少年男女的青涩情感,是一个人最难忘怀的美好回忆,影片就是借女主人公之手帮你寻找曾经失去的纯真记忆。两个藤井树的美好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记忆深处,在我们刚刚失落的昨天。这是一份寻找回来的旧日爱情,一份将永远失去的纯洁爱情。

7、捆着我绑着我--直到你爱我

影片中的这种一对一的爱、性关系,是阿尔莫多瓦作品中所少有的,于是导演就把感情的纠葛一下子经由男主人公的非常个人化的示爱行动推到极至:我爱你,你不爱我,没关系,我捆住你,绑住你,直到你爱我,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只有我爱你。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篇5

而透过这些热门的娱乐因素之外,作为专业的流行音乐杂志,我们还从这首歌中看到另外的一些东西:春晚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完整地、原汁原味地来展现一首真正来自于市场、来自于群众、具有大众流行意义的对唱歌曲了。事实上,每年的春晚都要留出一小块单元来展示这一年的流行音乐面貌,而本届春晚唯一一首可以代表2011流行音乐真实面的作品,居然就是这样一首对唱歌曲。似乎,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重视过对唱歌曲了。

一下子,许多关于对唱歌曲的思考与回忆都泛上心头,华语歌坛的每一个阶段,都曾经有一个辉煌的对唱金曲经典时代,而新世纪以来,似乎却没有了这样集中爆发的时间段。那不如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十多年来,都曾经出现过哪些可以被记住的歌曲,又有哪些可以成为新的经典。

对唱风有望再度回潮?

对唱歌曲是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也一直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歌唱方式,尤其是在K歌房里。回溯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的初期,最早流行起来的歌手,便是以王洁实谢莉斯二人组成的对唱组合。在进入到80年代中后期乃至整个90年代,各种对唱金曲层出不穷,从最早的《在雨中》《请跟我来》《无言的结局》《亚洲雄风》《射雕英雄传》的三部曲,再到后来的《心雨》《萍聚》《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相思风雨中》《片片枫叶情》《你最珍贵》《天下有情人》《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深情相拥》《相约98》《广岛之恋》等等,被广大人民群众争相传唱的对唱歌曲简直是数不胜数,大部分都已成为华语歌坛至今仍受推崇的流行经典。

只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歌坛的格局和生态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唱作为流行歌曲的一种重要演唱方式仍在延续,但可以被称作经典、被真正意义上广泛传唱的对唱歌曲,从数量到质量都大大缩减,以前是每年都会涌现出大批高质量的对唱歌曲,现在就成了每隔一两年,才能有一到几首真正能够被广为传唱的对唱歌曲,终不至寥落。而2011年一年当中,先后就有王菲陈奕迅、梁朝伟周迅这样天王天后级的人马先后加入到对唱的队伍中来,这无疑又给歌坛释放出一个暗号:领头的人们都又开始对唱了,对唱,是不是又得再火一把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从2001年至今这十年中,华语歌坛最为流行的那些对唱金曲。

2001年:

周杰伦温岚《屋顶》

出处:温岚专辑《有点野》

作词:周杰伦 作曲:周杰伦

经典类比:《在我生命里的每一天》

《屋顶》这首歌最早收录在吴宗宪于1999年发表的专辑《你比从前快乐》当中,演唱者是吴宗宪和温岚。写这首歌的周杰伦在当时还未正式在歌坛浮出水面,还只是吴宗宪相中的一位潜力创作新人,这首歌属于吴宗宪一带二(新歌手温岚、新创作人周杰伦)的歌曲,但在专辑推出之初并没有大火,反倒是在2001年温岚推出自己的专辑《有点野》里,再次收录这首歌曲,并改由已经崭露头角的小天王周杰伦与她重新演绎,立即红遍整个华语歌坛,至今仍是K房里点播率最高的对唱歌曲之一。其走红程度、人员架构、风格走向都颇似当年成龙扶植新人苏慧伦的那首《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2003年:

刘若英黄立行《分开旅行》

出处:刘若英专辑《我的失败与伟大》

作词:姚谦 作曲:David Usher、Jeff Pearce

经典类比:《广岛之恋》

这首歌改编自加拿大歌手David Usher的《Black black heart》,并请来同公司的黄立行负责Rap及男声演唱部分,戴爱玲负责前奏名中段的Opera部分,与刘若英一贯的知性曲风有很大分别,这是一首特别有气氛的微High歌曲,令人十分惊喜!以刘若英的正当红搭配当时稍稍有点另类的型男黄立行,就很有点像莫文蔚搭配张洪量的那首《广岛之恋》。

2005年:

潘玮柏弦子《不得不爱》

出处:潘玮柏专辑《高手》

作词:林夕 作曲:黄睿

经典类比:《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

这首歌特别奇妙的地方在于:第一,它几乎成了潘帅第一首真正大众级别的歌曲,第二,它一下子捧红了当时完全名不见经传的内地广西女歌手弦子!那一年,无论是在热闹的K歌房,还是街边的店铺里,几乎随时随处都可以听到这首对唱歌曲,其走红程度,几乎堪比当年的《心太软》,而歌中所表达的那种天真淡漫的小男女之间的恋情,完全就是当年高明骏陈艾湄的那首《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的时代进化版。而且听过这歌的人,几乎都会问:这女歌手是台湾的哪一位?

孙楠韩红《美丽的神话》(成龙金喜善《神话》)

出处:电影《神话》原声带

作词:王中言 作曲:崔浚荣

经典类比:《你最珍贵》《相思风雨中》

《神话》这部电影是成龙2005年的国庆档大片,号称投资1.6亿港币,是成龙第一次尝试古装史诗风格的影片。该片特别请到韩国知名音乐人崔浚荣谱写主题歌《美丽的神话》,来歌颂电影里时空辗转与身份地位无法阻断的男欢女爱。专辑中收录的成龙、金喜善的深情对唱和孙楠、韩红专业的歌声演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情,也为这张电影原声带呈现令人动容的一面。唐季礼在启用韩国美女金喜善主演这部电影时,已经考虑到要用她来唱电影的主题歌,而成龙在当时也早已是发过多张唱片的老歌手,成龙的老练映衬金喜善的纯净,这一版的效果,有如张学友汤宝如的《相思风雨中》,深情与纯净并重。而孙楠和韩红两大高音唱将联袂的另一版本,则是一次棋逢对手强强对阵的较量,堪比张学友高慧君的《你最珍贵》,激情与华丽尽现。

这首歌有两个版本(实际上还有一个电视版,电视剧《神话》的主题歌,由新锐创作才女严艺丹重新填词,胡歌和白冰演唱),同时收录在电影《神话》的原声带里。一首歌,前前后后三个版本,足以证明这首歌的分量有多重,而直到现在,这首歌仍然是KTV里的热点歌曲。

2006年:

陶蔡依林 《今天你要嫁给我》

出处:陶《太美丽》、蔡依林《唯舞独尊》

作词:陶/娃娃 作曲:陶

经典类比:《深情相拥》

这首歌是蔡依林首度与陶合作的抒情浪漫小品,这组合很像当年《深情相拥》中张国荣与辛晓琪的配对,让人略有意外,又尽在情理之中,既有默契度也有新鲜感。这首歌轻快的曲风、甜蜜的歌词,再加上两人满是欢欣又略带俏皮的演唱,让人唱着唱着,心中都会沁出一丝丝的甜来。这首歌也是K局里男男女女打破僵局、带动气氛的暖场宝典歌曲,难度不大,唱着欢乐、简单而又轻松,自然也就成为了男女朋友相处的最佳合唱歌曲。

周杰伦费玉清 《千里之外》

出处:周杰伦专辑《依然范特西》

作词:方文山 作曲:周杰伦

经典类比:《相约98》

这首歌绝对是可以记入周杰伦和费玉清的个人演唱史册、甚至是华语流行音乐史册的作品。以周杰伦的含混不清配费玉清的字正腔圆,以周杰伦的颓迷不羁配费玉清的端庄深情,这种奇妙而意外的组合,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惊喜连连,而借由这首歌,周杰伦开始跨入能把歌唱清楚的歌手行列,费玉清则一步跨入潮流歌手的行列,而歌坛的混搭风也由此开启,并在周杰伦搭配宋祖英后达到一个高潮。这首歌的经典传唱程度,以及人员搭配效果,也完全不亚于1998年春晚上王菲那英合作的那首《相约98》。

2008年:

刘欢莎拉布莱曼《我和你》

出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作曲:陈其钢 作词:陈其钢

经典类比:《心雨》

《我和你》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由中国歌手刘欢演唱歌曲中文部分,英国歌手莎拉・布莱曼演唱英文部分。这首歌的词曲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创作。《我和你》歌词比较简单,内容清楚明了,朗朗上口,借着奥运会的影响力,这首歌迅速传遍了全世界,而后来歌迷们对歌名英文版的趣味篡改和由这首歌所引发的一系列歌曲之外的纷争和话题,也让这首歌更加深入民心。

2008年:

王力宏SELINA《你是我心内的一首歌》

出处:王力宏专辑《改变自己》

作词:丁晓雯 作曲:王力宏

经典类比:《现代爱情故事》

这首歌其实很像前面讲到的陶蔡依林的那首《今天你要嫁给我》,都是属于清新甜蜜的对话体浪漫小情歌,再加上两位演唱者的名气和影响力,迅速让这首歌成为了当年度最当红歌曲之一,轻松易唱的旋律也极易在K房和大众人群中普及起来。同类歌曲这一年其实还有一首林俊杰和蔡卓妍的《小酒窝》。

2011年:

王菲陈奕迅《因为爱情》

出处: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

作词:小柯 作曲:小柯

经典类比:《相思风雨中》

在2011年初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电影版中,王菲与陈奕迅首度对唱《因为爱情》。这也是王菲在休息多年后重出歌坛打响的第二炮。如果说第一炮春晚《传奇》还只是一次应景的翻唱节目,《因为爱情》随着电影作品的正式发行,就算得是王菲近几年来的一首正式作品了。这首歌为2011年的流行歌坛唱出一个开门红,也是一首从年头红到年尾的歌曲。歌曲走的是大路的经典情歌路线,四平八稳,却处处受落,虽是天王天后的搭配,却并不炫技,任谁都能唱,还任谁唱都能有品,这就像当年张学友汤宝如合作的那首《相思风雨中》,正中的华语流行的命脉所在。

2012年:

梁朝伟周迅《猜情人》

出处:电影《大魔术师》

作词:岑伟宗 作曲:高世章

经典类比:周华健齐豫《天下有情人》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篇6

关键词:都市电影;婚恋观;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77-03

一、引 言

电影与都市的关系密不可分,电影从巴黎的一家咖啡馆诞生,随着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都市的发展,电影也日渐成熟。与西方电影一样,中国电影也是从都市中孕育出来的,并在都市中成长。都市题材的电影又是见证都市发展的重要影像形式。都市题材电影是以都市为故事发生背景、以展现都市中生活的人群以及他们的活动为具体表现内容的电影。都市题材的电影是对都市生活的一种记录、一种反映。

电影《失恋33天》是一部典型的都市题材的电影,其上映后(11月8日),接连击败同期“重口味”好莱坞大片,自11月8日至11月30日以来票房收入超过3.3亿,创造了国产小成本电影的新神话,相对于动辄几亿元的大片投资,这部电影不足900万的制作成本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失恋33天》传播了正确的都市婚恋观,电影中鲜有直接表述“都市男女应该怎样”而是以其剧情和语言,将3段恋情所传播的婚恋观表达的恰到好处,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是非判断。其中主人公黄小仙的爱情经历了:昔日的闺蜜成为自己爱情的第三者,与自己的男朋友长时间进行地下恋情,最终被发现;而后,和男朋友分手,与闺蜜断交后的黄小仙与曾经的死对头婚庆公司的同事王小贱互生情愫;与此同时和黄专一、忠贞的爱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小仙公司的客户陆然和李可,以物质为基础的恋爱;影片最后,以陈老师和玉兰阿姨的爱情经历揭示了婚姻的真谛:既然做出了选择,有了问题就要修补而不是抛弃。这也是现代都市的青年男女所欠缺。

二、《失恋33天》对都市婚恋观主题的传播策略

《失恋33天》的上映后,突出的业绩表现不禁让人费解,影片是以何种传播策略为支撑从而获得如此佳绩。其实,分析下来不难看出,影片的多个环节,无不体现了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本文将就从:剧本文本、影片人物的语言特征和大众文化相关性标准,几个方面进行传播策略分析。

(一)剧本文本对受众本位的阐释

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中居于从属地位或被剥夺了权力的人群,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抵制社会体系对它们的规训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体现的是他们自己的关于自我及其社会关系的意义。“大众文化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向法兰克福学派所认定的那样的是从外部和上层意识形态强加的。因而都市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都市电影的文本多起源于都市,表现的就是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变化。如果一个文化资源不能提供大众的切入点,使日常生活的体验得以与之共鸣,那么,它就不是大众文化。也就是说大众文化是要有观众的参与的,文本应来源于观众,真实反映观众曾经的经历。因而,真正“接地气”的电影,才能贴合主流观众的价值观,引起共鸣。这与现行传播模式的改变也是吻合的,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发展,媒介传播的内容趋向于采集受众日常生活的信息,媒介传播的内容多是受众需要的信息。《失恋33天》正是一部“接地气”的电影。《失恋33天》本是豆瓣的一个直播帖,名叫《小说,或是指南》,作者鲍鲸鲸。可以说,从豆瓣开始,《失恋33天》就已经有了扎实的观众基础,同时,影片的演员阵容算是强大,这些演员基本上是主流观众所喜爱的。不仅如此剧组历时三个多月,走遍全国的重要城市,以一种类似旅行的形式去搜集“失恋故事”。并将这些故事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表现出来。因此《小说,或是指南》的意义在于反映出读者对于都市婚恋观题材作品的需求和兴趣,受众需要什么,影片就拍什么,正是受众本位的核心内容。观众生活中有什么,影片就真实演什么,影片基于受众需求和受众生活的文本选择策略,是费斯克认为的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另外,费斯克的大众文化观还指出,大众文化始终处于运动的过程中,其意义在一个文本中永远不能确定,因为文本只有在社会关系和互文关系中才能被激活,才有意义。而文本只有进入了读者的日常生活而被阅读时才能产生社会关系。电影《失恋33天》正是基于读者对原作的精神需求而改编的,影片的意义也随着观影者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比如,对于正处于失恋状态的人和热恋中的人来说,文本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不同环境、心境的人其社会关系不相同:对于处于失恋中的来讲,影片是对曾经记忆的揭示,触碰到了与“失去”有关的记忆,影片有勾起伤感,引起共鸣的作用;而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影片文本是与美好憧憬相关的,影片文本的作用是善意的提醒年轻人怎样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二)从人物语言看婚恋观表达的生产性特点

费斯克指出,大众文化始终是关于冲突的文化,它总是牵涉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这些意义是有利于从属者的,而非支配性意识形态所喜欢的那种,这场斗争的胜利,无论将如何的转瞬即逝或受到限制,总能创造大众快乐。所以“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不是文化工业促成的。文化工业所能创造的一切,乃是为形形的大众制造出文本库存或者文化资源,以便大众在生产自身的大众文化的持续过程之中,对之加以使用或者拒绝。” 就是说都市电影是大众在文化工业的产品与日常都市生活的界面上创造出来的。它权且应付着体制所提供的东西。并借此寻找到了反抗和规避这些宰制性力量的机会。所谓的反抗机会其实是指,都市电影用其浅显、甚至粗俗的语言剖视都市现象(这是不为高雅文化所接受的),使人在愉悦身心之时进行反思。大部分的都市电影以轻松的语言,甚至是无厘头、怪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也许观众根本不会对其中的内容深思,这样的电影的作用只能是放松疲惫的身心,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失恋33天》这部都市电影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且取胜于影片内容对都市婚恋观的表达。费斯克称大众文化文本为“生产性文本”。这个概念是在罗兰・巴特对于“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区别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读者性文本”往往是读者被动性单纯的接受式阅读,其使读者单向听从并接受意义。“作者性文本”则不同,它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向作者一样,或者和作者一起构建文本意义。费斯克所说的,“生产性文本”是指一种大众性的作者性文本,其阅读并不难懂、晦涩,其阅读和实际生活的关联度很大,并且具有“作者性文本”的开放性。对于大众文化分析来说,关键在于如何确认和阐释那些使大众有可能成为开放的策略和手段,因为并不是所有大众文本都能激发多元阅读的开放文本。例如,大众文化文本有“挖苦”、“讽刺”和“浅显”的特点。费斯克认为,“这几种特征提供了创造大众文化的丰富和肥沃的资源”。

《失恋33天》的影片中除了有耐人寻味的道理,而且还有风趣,经典的语言,这样的语言特点不仅让观众发笑,也能让影片中传播的婚恋观以一种讽刺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观众参与进来,解读语言文本的意义。纵观影片的语言风格,不难发现影片的“浅显”特点。“浅显”是对“有深度的”真理的拒绝,真理是一种控制性的话语,而“浅显”并不提供有真知灼见的解释,而是以简单的处理方式解决事情。

影片开头黄小仙在和男友分手后一度陷入“绝境”,她对自己的状态描述为“我看看镜子里的自己,都不单单只是蓬头垢面,温和点形容,镜子里的人是个姿色不佳的吸毒妇女,全身上下,只剩下眼袋还算丰满。我彻底颓了,真是,变幻的人生避无可避,想掩耳盗铃都有人拿着相机围观你。”当她以这样直白的方式讽刺自己所面临的状态时,传递出的信息给多数观众并不是黄小仙失恋之后的可怜,而是因失恋变得颓废是可笑的。语气轻松,并未给观众带来沉痛的感觉。其他人确实是在围观,而且是以一种看“荒唐的人”的态度围观。当然对于这样的描述,观众的解读也是有不同侧重的,有的读者也会将解读的重点侧重到黄小仙前男朋友的背叛上,从而对黄小仙的前男友这样的人产生厌恶之感。黄小仙的情绪引起了老板大老王的不满,“回家去洗个澡,好好睡一觉,把自己好好整理整理,别搞得一适龄少女跟库存甩货似的。”这是大老王对于颓废中的黄小仙最好的规劝,这样的规劝看似戏谑、挖苦,但却鲜明的指出旁观者眼中黄小仙的形象。失恋只不过是对过去的整理,不至于变得如此不堪。

在责怪男友出轨的同时,黄小仙也在不停的反思自己,她也找到了自己问题,毕竟感情是双方的付出,前男友和自己的闺蜜在一起,说明自己在处理感情上还是有问题的,“尤瑟纳尔说过一句我一直觉得无比刻薄但又无比精准的话:世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此刻我突然意识到,即便肮脏,余下的一生,我也需要这自尊心的如影相随。”她曾经过强硬的态度和咄咄逼人的语气,让他的前男友不堪重负。影片在此将都市年轻女孩的弊病一展无余,由于自尊心过强,强到不得不伤害男友,最终的结果就是失去男友,失去所谓的自尊。“我要追上那辆车,我有话要跟他说。我要问他,我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你可不可以在下面,再等我片刻?我令你没有尊严的一步步走了下去,为了惩罚我,我甚至愿意一路滚到你脚边,从此和你平起平坐,你能不能再等等我,前路太险恶,世上这么多人,唯有你是令我有安全感的伴侣,请不要就这么放弃我,请你别放弃我。我一定要对他说。我不再要那一击即碎的自尊,我的自信也全部是空穴来风,我能让你看到我现在又多卑微,你能不能原谅我?求你原谅我。”也是黄小仙关于这段爱情的最后独白,她幡然醒悟了,可是已经为时过晚了,影片旨在提醒有同样问题的女孩。语言浅显,但其中蕴含着都市青年对待婚恋时出现的问题。由于观众的社会关系不同,对这个场景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大男子主义的男人看到的不是影片中的警示,而很可能是对这种女孩自作自受的结果表示嘲笑。当然每种解读都是受众在参与影片的生产,没有优劣之分。

黄小仙失恋的期间工作还是要继续的,但王小贱和黄小仙却经了李可对于婚礼的种种无理要求,王小贱忍无可忍的对李可说“临结婚之前两口子谈崩的情况,我也没少见,男的被女方那些二百五的要求逼得反了悔,女的悔不当初,拼命在人屁股后头追,这种结果一点也不梦幻,说这个没别的意思,前车之鉴,跟您分享一下。”王小贱非常直接的点出,像李可这样的女孩将婚姻建立在物质和炫耀基础上的多数结局,李可和黄小仙不同,黄小仙要的是完美的爱情,这份爱一定要要建立在真诚非物质的基础上,而李可的婚恋观是驻足在金钱上的,李可爱的更多是魏依然的钱,这样的婚姻同样不稳固。当然就这个问题,在豆瓣上也有过争论,多数男性认为,王小贱说的很正确,但是有女孩反对认为,结婚是一辈子就一次的事,要求多一点说明了对婚姻的重视,认为王小贱说的过头了。这也是由于社会身份的不同导致的认知差异,虽然有观点与影片想传播的婚恋观有偏差,但是也不是原则问题。影片接近最后,玉兰阿姨在讲述他和陈老师的爱情也一度出现问题时说的一段话,这也是影片通过几段爱情的对比最终得出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并没有直接的告诉观众,而是通过一个真实的、每段婚姻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释,使观众更能接受。

(三)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

因上文提到了的都市电影剧本文本以受众为本位和其语言具有生产性文本的特点,所以都市电影符合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相关性标准是指作品的内容和大众密切相关,不仅是指文本要来源于大众生活、反映大众实际需求,还指大众的参与度。 大众文化是大众能够高度参与的文化。都市电影和其他形式的电影一样是大众能够亲身参与的。从《失恋33天》超过3.3亿的票房不难看出,大众的参与度非常高。到电影院观影是最直接的形式上参与的方式。更高层次的参与是根据语言文本的生产性特点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着眼于读者的社会情境。它是寄寓在文本中的一种潜力,而非固定的特质。其是由每一个特殊的解读时刻所决定和激发的特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因为我们以相似性作为标准因而无法说一种解读比另一种解读好。《失恋33天》的大众文化相关性高,观众喜爱看或者不喜爱看都是根据自己的解读而选择的,即便是同是赞同此剧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因为社会地位、观影地点、陪同观影人员等不同。这正是由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所导致。此电影运用大众文化传递给受众的都市婚恋观亦是通过大众对文本缺位而产生的。

三、小 结

影片《失恋33天》的成功不是仅靠其明星阵容吸引观众的,其根本原因是创造出了真正的大众文化,无论其剧本文本来源、改编形式,都是和观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有意在影片文本上创造了文本的缺位,这种文本缺位给读者留出了大量的思考和反思的空间,这样观众能更好的吸收影片传递的观念。另外,影片的情节和人物语言也都富有大众文化浅显、幽默等策略和手法,观众在观影时,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在电影院观影)而且是在解读中不自觉的深挖其中的涵义,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片的中传播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了生产性解读,最终形成自己对影片的全面理解,达到影片传播都市婚恋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篇7

Muse:Survival

发行时间:2012-06-27

出品厂牌:Helium-3

作为一支新锐实力乐队,生而逢时的最新单曲《Survival》被钦定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官方歌曲,将在运动员入场以及奖牌颁发仪式上播放,这样的殊荣近乎天赐。乐队主唱表示:“歌曲融汇了奥林匹克精神,传达出一种必胜的信念和决心。”这与本届口号“激励一代人!”精神不谋而合。英国官方选择该曲的用心良苦之处,正在于把国家生存意志巧妙地与体育精神以及音乐效能有机结合,老牌帝国再次以“摇滚”的名义与姿态迸发出激情四射的灼灼生机。在输出展示国家形象上,英国这次就如歌词“I''M GONNA WIN”所唱,已经赢了!赢得的是一枚不朽的帝国勋章。

Muse是巴洛克摇滚的旗帜性乐队,乐队融合了独立摇滚、前卫摇滚、重金属音乐、古典音乐与电音的经典英式“缪斯范儿”,正好在2012年天字一号神曲《Survival》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与强烈的抒发。恢弘大气的编曲,跌宕强劲的节奏,内敛且爆发的吟唱与引吭高歌,烘焙出一阙“摇滚歌剧”般的神曲,有如宗教般庄严。

Elbow:Build A Rocket Boys!

发行时间:2011-03-07

出品厂牌:Fiction

2008年英国“水星音乐奖”得主Elbow乐队在2011年推出第五张专辑《培养一个火箭男孩!》,讲述的是对童年小镇生活的怀念和人到中年的感慨,专辑延续善于创新的特点,尝试各种风格的迷幻融合。主唱用低调唯美节制且自省的歌唱营造了一个介乎梦幻与现实,童真与世故之间的情感世界,隐隐的感伤有如黑夜里的萤火,在漫无退路的时空中游荡。那些过往的模糊自然景象,孩童幼稚的幻想,初恋的懵懂羞涩,都糅合成湿润而清凉的记忆断片,里面装载的是往日时光的缅怀与追悼。期望Elbow在伦敦奥运直播期间即将为BBC演唱的主旋律,能让世人再一次为英伦摇滚的壮阔与优美而震撼。

Kasabian:Velociraptor!

发行时间:2011-09-19

出品厂牌:Columbia

卡萨比安乐队的《迅猛》是去年9月发行的第四张专辑,而在2010年的英国Q杂志音乐奖上,乐队则打败加拿大独立名团“拱廊之火”(Arcade Fire)和英国缪斯乐队(Muse),获得“当代最佳音乐人”奖,对得起Oasis乐队的盛赞。这支风头正盛的迷幻电音舞曲摇滚乐队在老家莱切斯特录制了《迅猛》,并在美国旧金山混音制作,如贝斯手曾说的“从Kasabian身上我确认到一些在英伦音乐上失踪了十年的东西”,依然在专辑中迅猛激荡。前两张专辑的走红与大受肯定并没有让乐队自傲止步,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地把英伦摇滚所遗传的前卫血统发扬光大。

Sting:Brand New Day

发行时间:2000-12-12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篇8

(The Highwayman and the Lady);尽管演出的结果令人大失所望,非但姐姐希尔忘了词不说,而且60位小学生观众当即要求退款,但成为作家的理想从此在弗莱彻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了根。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在旅居澳大利亚11年后,弗莱彻于七十年代初期带着两个孩子回到新西兰定居。由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弗莱彻只能靠着做兼职、打零工以维持生计。在疲于生活的奔波中,弗莱彻以一位作家的眼光细致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时刻准备着投入到写作实践之中,因而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短篇小说、日记、剧本和一部小说,但都没有发表。这些早期作品中男性至上的因素处处可见,女性角色也缺乏真实感,但都为后来的小说创作铺就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与不懈的努力,弗莱彻进入大学学习,并拿到了社会科学的硕士学位。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她熟读女性主义经典作品,并在现实生活中履行着一名不折不扣的社会活动家的职责――为单亲母亲的福利改革、受害者救助和堕胎权等女性关心的社会问题摇旗呐喊。因其出色的业绩,怀卡托大学慕名聘弗莱彻为教师;但在从教11年后,她发现自己的抱负并不在于学术上有所成就,而揭露自己和周围女性成长经历中的男权及殖民因素才是首要任务,所以弗莱彻放弃了大学里的教学与研究,专心从事小说创作。1988年开始,年过半百的弗莱彻靠着微薄的失业救济金,在当地图书馆里熬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处女作《语言毁灭者》(The Word Burners,1991),正是该小说为她赢得了1992年的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英联邦作家奖最佳处女作奖。此后,弗莱彻陆续出版了《铁嘴》(The Iron Mouth,1993)、《硅舌》(The Silicon Tongue,1996)和《红木部落》(The Bloodwood Clan,1999)等小说;其中,《语言毁灭者》于2002年再版,《硅舌》有德语和韩国语版本,《红木部落》也已被翻译成了德语出版。除小说创作外,弗莱彻还于2003年出版了传记《家在卡腊妙》(The House at Karamu)。1994年弗莱彻代表新西兰参加了美国衣阿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项目,五年后接受了家乡的怀卡托大学再次邀请,她成为驻校作家,并于2005年进入美国勒迪希国际写作之家的访问作家行列。现在,弗莱彻继续为女性主义事业奋笔疾书。

多年的笔耕不辍让弗莱彻的女性主义首部曲《语言毁灭者》名声大噪,除了获颁英联邦作家奖外,该作品还在出版当年被新西兰《听者》杂志列为妇女读书节20部必读书目之一。小说讲述了萨莉、伊索贝尔和茱莉亚母女三人的故事,他们虽然居于不同的世界,但有着共同的生活目标――寻找女性生命的意义与秩序。母亲萨莉与丈夫平静地生活在一个怀卡托小镇,但突如其来的丧偶打乱了她原有的生活秩序,让她无法接受样的现实;萨莉继而显示出异常的冷静,她怀疑邻家两位年轻人谋害了丈夫并孤身一人开始了一番秘密的追踪侦查。结果,在两位女儿的开导中,萨莉渐渐接受了丈夫意外溺水的事实。姐姐伊索贝尔是一位同性恋女性主义者,因患有语言恐惧症而未完成大学学业,原居伦敦,后来因奔丧回到新西兰;回国后的伊索贝尔对妹妹的学生温蒂很有好感,很快两人成为一对同性恋情侣。萨莉和伊索贝尔各自的生活轨迹代表了理性与感性这两个极端,并同时打压着妹妹茱莉亚的主体建构历程。

小说中的茱莉亚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当地一所大学任职,从事女性主义教学与研究。她的事业与家庭成为小说关注的两极,侧重游走于其间的主人公心理上进退两难的境地:是做一位好妻子好母亲,还是成为一名成功的事业女性?小说中的不少章节由她的日记片段组成,记录了茱莉亚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寻求确立一种自我行为规则的痛苦历程,这种规则既要充分表达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又须巩固她在家庭中的主动地位。茱莉亚羡慕自己的母亲,可以通过理性掌控日常生活的节奏,从而获得生命的秩序;同时,又不能像伊索贝尔和温蒂那样由感性而生、随感性而动,因为当时校方无以容忍同性恋之类的行为。所以,茱莉亚选择了试图通过抛弃语言的权威进而控制绝对抽象的理念来建构自我的路途,从而步入了病态的轨道:她先是迫于校方的压力给温蒂的论文打了个“未通过”,尽管茱莉亚异常欣赏它的鞭辟入里,这位彻头彻尾的女性主义者因而陷入自责的深渊;后来在一次研讨会上,当面对一些反女性主义的听众时,茱莉亚随口背出温蒂论文中的某些段落,这些脱离了学术语境的词句显得不雅至极。备受内心折磨的茱莉亚精神开始出现异常,不在开口说话,她彻底崩溃了,最终选择了跳海自尽。该小说通过描绘茱莉亚的生命历程展示了男权社会中语言的霸权性一面,女性只有进入前意识的无声领域才能够实现生命的价值。

《铁嘴》是弗莱彻的另一部跻身于《听者》杂志妇女读书节20部必读书目的作品,它延续了《语言毁灭者》中女性主体意识探求的话题。小说的主要人物和场景都围绕富商奥登赠给女儿克里斯的一幢房子展开,几位年轻的房客――布里斯、奥德丽、芬恩和伊莱娜――演绎了一段悲欢离合的现代人生情节剧。克里斯在父亲的庇护下衣食无忧,一心以电影剧本创作为业。她占据了这幢房子的顶层,而把其它房间用来出租,因而有了上面几位房客的登场。他们或是感情受挫,或是经济拮据,但都在这座诺亚方舟似的房子里找到了慰藉。因女友在森林中被猎狗咬伤致死,芬恩悲痛欲绝,但从奥德丽母亲多莉那里得到极大的安慰,两人开始了一段浪漫的忘年交;然而,多莉终因主体意识的觉醒放弃了这段忘年恋情,重新过上了独居的生活。布里斯在奥皮的公司工作,两人不久便坠入爱河;但后来奥登倾心于弟弟的这位情人,并提出为他生养子嗣的要求,这让布里斯敬而远之;出于报复,奥皮推倒了旧秩序下象征财富的女性避难所――克里斯的房子。伊莱娜不堪家庭暴力,带领女儿来此租住,稍事稳定后开始偷偷幽会男友艾克赛尔,她在这里她还发现房东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表妹。人际关系的复杂交织与精巧安排显示了小说家的匠心独运,但同时奥登与妻子的疏离、与女儿貌似亲切的交心,伊莱娜来自丈夫的暴力等等反映了现代新西兰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阂在逐步加剧。

艾克赛尔把胞妹桑德介绍房东克里斯,共同的艺术抱负让两人很快成为知心朋友,正是在桑德的指引下克里斯完成了剧本创作。克里斯基于其女性主义理想的电影剧本最终被拒收,解构古典文本《伊里亚特》的努力宣告失败,但她在创作过程中重新定义了女性的地位与声音,并与表姐伊莱娜重建了新的租住房。小说的一大特色是与《伊里亚特》的互文性,小说中的各色人物大多都能在史诗中找到原型,例如:奥登是阿伽门农、奥皮是阿喀琉斯、艾克赛尔是帕里斯、伊莱娜是海伦、桑德是卡桑德拉等等。但关注的重心从英雄纷争转移到女性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上来,无论叙述视角还是情节结构都把女性的经历大大前景化;它继承并颠覆了个别场景中的男权叙事,把战争做了漫画式的处理,并将重心置换为女性经验的记录与发掘。此外,作者把战争荣耀的主题拓展到语言暴力的领域,从而探求女性话语权缺失的社会历史根源。整部小说在互文性的框架下探索了提高女性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硅舌》把女性经验推进到网络空间,小说记述了爱丽丝75年的人生经历,从私生女到沧桑老者,从英格兰到新西兰,从社会生活经历到虚拟现实空间。温蒂是一位社会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受书商玛莱娜之托,负责三十年代来爱尔兰做佣人的英国女性的口述史计划,爱丽丝便是受访者之一。受访者都要对着录音机讲述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而爱丽丝之所以对陌生人敞开心扉,一是为了价格不菲的报酬,二是想通过出版向女儿乔伊证明自己的经历并非杜撰。爱丽丝在和温蒂的接触中认识了她的同性恋女友伊索贝尔,凑巧的是伊索贝尔竟是爱丽丝的亲侄女。命运在和自己开着玩笑,人生终归画了一个圆形的轨迹,古稀之年的爱丽丝重又回到幼年生活的经历。

爱丽丝是私生女,7岁时遭母亲遗弃进入孤儿院,后来跟随伙伴艾米丽辗转来到新西兰;爱丽丝发誓要记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她独创了奇特的记忆术:把记忆涂上各种颜色,置入特定场景,将它想象成一个万花筒。两年后,爱丽丝获得自由,却在与艾米丽一起参加派对时遭,后者得知此事后为朋友鸣不平而惨遭杀害。结婚生子后,爱丽丝竟然在新西兰找到了生母,并陪她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刻。此外,爱丽丝发现女儿乔伊未婚先孕,由于不想让后辈重复自己的经历,她酝酿着把孩子送人寄养的计划;乔伊不忍母女分离而带着孩子出逃,但最终还是被警方带回。找到失散的孩子一直是乔伊梦寐以求的愿望,多年后,她雇佣私家侦探通过黑客得到可靠消息:玛莱娜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其养父母早在一场空难中去世。但令人称奇的是,这对养父母生前就有协议保留了和卵子,待玛莱娜长大后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从而有了现在的女儿匹克琐;表面上的母女两个严格说来是姐妹关系,匹克琐的身世之谜最终揭开。生活中,她是个言行不羁的网络朋克,通过熟练的电脑技术把爱丽丝的经历做成电脑游戏,让更多的人通过角色扮演进入爱丽丝的世界,从而将其女性经验永恒化,小说在爱丽丝和匹克琐的网络空间漫游中结束。口述、出版以及制作电脑游戏再现的爱丽丝悲苦的人生经历,这浓缩了麦克卢汉意义上的人类文明从部落文明到印刷文明再到电子文明的发展历程,探索了记录女性经验的不同媒介,真正解决了前两部小说中的女性话语权问题。

2008年10月,弗莱彻在其网站上以一句“世界,你好!”宣布加入网络写作的行列,不再出版纸质书籍,以便更多的人更容易地接触到她的作品。她定期更新自己的博客,并陆续登载目前正在创作的中篇小说《汉娜洛》(Hannalore)。弗莱彻用自己的作品记录着当今新西兰的时代变迁,以及变迁中的人尤其是女性整体所经历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升华。《语言毁灭者》、《铁嘴》和《硅舌》这三部曲中的女性同性恋、网络朋克、网络女性主义等元素诠释着一幅别具一格的新西兰浮世绘,同时也是大器晚成的弗莱彻能把握时代脉搏、针砭社会弊病的最好注脚。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篇9

“物语”这个词,按照《辞海》的解释,是现代汉语“故事”的意思,日文假名写作。它是日本的一种由民间口头说唱形式发展而来的文学体裁,相当于我国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物语主要指自平安时代(794-1192)至室町时代(1336-1573)的传奇小说、和歌氏小说、恋爱小说、历史小说、战记小说。最著名的有《源氏物语》《伊势物语》(竹取物语》《平家物语》等。后来,“物语”一词就成了故事、传说、传奇之类的概括性的词汇。例如日本女歌手滨崎步的专辑《私物语》译成英语是MY STORY。

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为不少中国人所熟知,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部小说由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漫画家丰子恺于上世纪60年代翻译成中文。我们知道“物语”这个词,可能是从这部作品肇始。

按照日本学者的解释,“物语”的本义是接近传奇、故事而与小说有别的一个概念。日本近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在《小说的构成》中认为,物语的旨趣被配置在时间的继承中,而小说则必须在因果关系之上构成。“国王死了,王妃也死了”,这是物语;“国王死了,由于悲伤之故,王妃也死了”则是“构成”。小说的构成当然也讲究时间的脉络,但总不如因果联系重要。物语的听众大概会问“然后呢”,小说的读者则会问“为什么”。日本文学理论家桑原武夫在《文学入门》中说:物语告诉人们一种远离日常生活的特殊事件,其兴味中心,与其说是被事件操纵的人物,毋宁说是事件本身。小说描写日常世界,即令有特殊事件,也要与日常生活同样处理得可解才行。从作者的立场而言,写物语的人,只要把特殊事件以感性态度传达于人就好,其本身的个性并不重要;但小说作者,则需要自己去创造作品人物,其间必然存在着“告白”成分,故支持小说世界者,实非事件,而是作者的个性。日语综合辞书《广辞源》释ゑみかたも(物语)一词为:以作者之见闻或想象为基础,以散文叙述人物、事件之文学作品,广义则指小说,狭义指平安时代至室町时代者而言。

“物语”一词在中国内地的大面积流行,可能是在“80后”作家尹珊珊于2001年凭借《纯快乐物语)一文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名开始。从此之后,网络、报刊,尤其是酷爱创新作文的“80后”们的笔端开始频频出现“物语”一词。

当前在汉语世界活跃着的“物语”一词,在很多场合还保留着“故事”的含义,用于有故事情节的作品,常作为小说、影视剧的题名。旅美女作家严歌苓长篇小说《穗子物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收录了12个故事,以“穗子”这个主人翁贯串全书,讲述了少女穗子在“”中的成长经历。《侦探物语》是王家卫导演的一部改编自日本漫画的电视剧。有时是作为“故事”的同义语使用,如“百姓故事:文身者物语”(人民网2005/10/19)“风流教授的物语”(《中华读书报》2005/5/30)“青春物语――曹方无法安放的青春”(《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1月7日),后者讲述的是艺人曹方的故事。还有电影《夏日物语》、玄幻小说《基因物语》《风姿物语》、翻译小说《新娘物语》、校园小说《狗年狗月之物语》等。《同志残酷物语》是关于同性恋的故事。《网恋物语》(九州出版社,2005.1)则是一部包括小说在内的以网恋为话题的图书。

但是,目前“物语”一词已经不安分于它的原义,逐渐演变为非故事的资讯、告白、建议、言论等含义。《三联生活周刊》的“投资物语”不是投资者的故事,而是关于投资的建议、指南等。任伯良《人际物语》并不是一部关于人际关系的小说,而是关于为人处世、交际礼仪方面的指导性读物。《重庆商报》2006年1月16日《白领物语:下班后我们只谈风月》,这里的“物语”相当于“言论”。《天府早报》2006年1月17日A20版《健康物语》,共10条内容,“物语”相当于“建议”“资讯”。报刊(尤其是副刊)、网站还纷纷把“物语”作为集纳关于某一话题的文章、帖子的专栏名称。如“青春物语”“爱情物语”等。有时人们取“物语”的字面含义,指一种语言、言论。如“眼下,不时有‘反面教材’常换常新,不时有新的‘贪官物语’出炉。由于新的‘贪官物语’通常夹带一些形色各异的‘贪官理论’,所以在通过现象看本质上,也偶尔会给公众以新的角度。”(《工人日报》2002年8月27日)有时人们将“物语”作为相对于“人语”的概念,即非人的事物的“语言”(信号、信息)。如“夜间行车车灯物语提示 看我变化行车语”,(京报网2005/11/20)“蝎子、蜈蚣、蚂蚁……还有一些见都没见过的昆虫,被做成了装饰品,并且它们像花一样还有自己所代表的物语,蝎子蜈蚣保平安,蚂蚁红豆心里只有你……”(大河网2005/9/19)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篇10

以下是芳菲六年来涉外婚恋悲喜录的自我盘点。

老外眼中的东方美女

我是青岛人,那里算是中国演艺人才辈出之地。我从上海一间大学英文系毕业后,经过一番伤筋动骨的折腾,总算在上海滩寻到了一份“洋买办”的差事。眼下的上海滩,再度成为西方冒险家的乐园:生意人,白领,旅行者,艺术家,无所事事的猎奇者。这群老外不仅把西方的时尚生动地带到上海,并且对上海的夜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大多数西方男人在上海通常只有两件事可干:1、赚钱。2、找上海女孩。上海女孩,会说英文的,首推美国口音最多。因其语言环境影响的缘由,也有上海女孩说“意大利英语”、“澳洲英语”甚至“法国英语”。不过操英国口音的女孩不多。同样的缘由,居住上海的老外男人,会说中文的,口音大都像上海女孩说普通话,听上去嗲嗲的,甚是滑稽。来上海淘金的老外男人,如果运气好找到一份洋行差事,大多有很高的工资及很好的公寓。这使大多数老外待在上海的感觉良好。下了班他们去哪里呢?大都是到什么地方去喝一杯,顺便看上海女孩,找上海女孩。

中国人喜欢嘲笑老外找的都是中国丑女。的确,比如我在中国男士眼中就属于那种“没感觉”的女孩。记得大学二年级时,班上三分之二的女生已被男生瓜分完毕。临毕业前夕,三年来被拣剩下的女生一次性降价处理,我仍然落魄得无人问津。熟不料,我从丑女变成美女一夜间便发生了逆转。自我第一天去外商公司报到起,便开始不断地受到老外们的赞美,评价我“比巩俐、章子仪更美。”于是,我虽然不是美人,在老外那里却照样施美人计。

与爱尔兰音乐家泰坦尼克式的恋情

爱尔兰音乐家塞蒙,会弹吉它唱民谣,会吹爱尔兰风笛,10年来他在港台、新加坡、泰国的酒吧里巡回卖艺。平日下班后,我常喜欢光顾Cotton Club(棉花俱乐部)欣赏国外的Jazz乐队表演。塞蒙这样经年跑码头的音乐家,个人感情生活就像水手一样飘忽不定,各国码头都会有一个当地情人期盼着他。比如,塞蒙坦然承认在曼谷、台北、香港、新加坡及深圳蛇口,都有一个女友。在南京巡回演出时,他甚至应当地女友的邀请,前往其任教的大学课堂义务教了一堂英语口语课。为此塞蒙荣获了一个外号叫“12双拖鞋”,因无论他漂泊到哪个码头,其老乡情人的卧室里都保存有一双他的温暖拖鞋。

塞蒙现代吉普赛人的流浪音乐家生涯,令我对其产生了挡不住的好奇。这段中、爱恋情,被塞蒙形容为,犹如北爱尔兰制造的处女行即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是轰轰烈烈的瞬间美丽。我倒是想得开,我们在一起畅快淋漓地享受刺激、完美的,是多么开心的经验,想那么多日后凄凉别离岂不太煞风景。每逢挽着如皮尔斯•布鲁斯南(该演员是爱尔兰人)般潇洒的塞蒙一起出席晚宴时,周围无数艳羡的目光让我感觉十分幸福。塞蒙喜欢我个性中的直接、坦诚、开朗及聪颖特质,而我身旁的中国男人则经常善意地忠告说:“淑女应该含蓄,性格太外露、太张扬,会把男人都吓跑了。”和塞蒙在一起,我无需故做矜持,想多轻松就多轻松。有一晚在酒吧,我玩得性起,跳上舞台和乐手们一起狂舞起来,惹得全场口哨声、喝彩声响成一片。塞蒙兴奋地为我一边弹吉它一边高唱着,一曲终了他将我从舞台上抱了下来,高声喊着:“我为你骄傲。”并当众给了我一个法式的长吻。

10个月后塞蒙结束在上海跑场子,我们也到了该挥别的时刻。这些日子我们以身实践了“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爱情模式。恰如好莱坞老电影《北非谍影》的结尾,当男女主人公于机场分别时,汉佛莱•博加特对着悲凄的英格丽•褒曼鼓励道:“我们永远有巴黎。”对于我和塞蒙来说,我们永远有棉花俱乐部。

新西兰部长要娶我

单身了半年后,一次在上海举办的国际会议上,我有幸担任新西兰高官马丁的翻译。我这几年熏陶、磨炼出来的半欧洲、半上海气质,一下子便迷倒了这位不苟言笑的官员。其实,西方政府高官拥有婚外情者,历来不算稀奇。举个例子,捷克总统哈维尔曾嘲笑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居然连一个21岁的女实习生都摆不平。哈总统声称自己手里握有一串女性的名单,她们哪个胆敢肆意妄为?哈维尔夸口道。回头说新西兰政府部长马丁,为了能每周与我幽会,他找了一位在新西兰工作的英国汉学家,请他帮我出具了留学邀请函、经济担保等所有文件。这位英国“洋”要求的回报是,马丁利用其职权,帮他及其全家6位成员办妥新西兰公民手续。马丁在奥克兰市中心帮我租了一套上世纪30年代欧陆风情的老公寓,他料定我为此会惊喜一番,因为这套公寓与我在上海法租界的老房子拥有相似的品味。与我以往的中外恋版本不同,与马丁擦出情爱火花后不久,他即许诺将来一定会娶我。

奥克兰的中国人多得可谓抬头不见、低头见。一个周六午夜我与马丁穿越市中心红灯区,十字路口红绿灯前,我们前面站着一位穿着极其暴露、20多岁的亚裔女郎。我用汉语朝她问了句:“你好。”她操着标准的普通话回了句寒暄。寒风凛冽的深秋午夜,一张浓妆艳抹的脸蛋下斜披着的华贵裘皮大衣内,仅着一袭露出、若隐若现地勉强遮住屁股蛋的黑色“内衣”。女同胞“下海”的背景原因颇复杂,首先,如今移民新西兰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在奥克兰闹市闲逛,会不时地飘进你耳朵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乡音,汹涌澎湃的移民潮使得找工机会越来越微。当然,充当按摩女郎来钱快也是另一诱因。我曾在市立图书馆里,与一位11岁女孩攀谈。当询问她妈妈做什么时,女童一撇嘴说:“我妈没本事只能在指甲店做,每月的薪水才合一万元人民币。我妈就是太老了,那些年轻阿姨在夜总会做,一月能赚到数万元人民币,人靓衫靓。”惊得我足有三分钟语塞。

马丁与太太谈妥条件分居后,我搬过去与他及其三名子女同住。记得歌里唱的么:“相爱总是简单,相处总是太难。”后妈不好当,尤其是洋后妈更是难得没边儿。西方孩子自由惯了,时时刻刻跟你斗争“人权”。你对他们稍微严厉一点,孩子们就会叫嚣着要去儿童权益保护协会控告你“虐待”儿童。西方家长与小不点谈话如对待大人一般严肃,马丁大到搬家、结婚小到晚餐吃什么,都会认真地咨询每一个孩子,绝不敢有丝毫怠慢。几个小顽童都不同意爸爸娶新娘,团结一致地抵制我,整天出嗖点子跟我做对,闹得我在家里很难生存,精疲力竭。我终于决定选择激流勇退,逃之夭夭。

尽管知道我与马丁这一别,几乎再没可能见面了。当然马丁为我办妥了新西兰公民手续,我离别奥克兰时,已经是一位无需签证就可以周游全球的世界公民了。

嫁给瑞典银行家

瑞典是高福利国家的典范,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第二名。瑞典人在世界上第一出风头的是,他们享受从出生到坟墓的一揽子高福利补贴。第二令世人刮目相看之处,则是瑞典人性观念、婚姻观念的开放态度。斯堪地纳维亚人大都是典型的金发碧眼模样,因此北欧人对于稀罕的黑发、黑目异国情调,十分欣赏。一位金发碧眼的瑞典红歌星,为了区别芸芸众生的“俗样”,他居然上医院将自己整容成地中海人的模样,又特意到美容厅用灯光照射出棕色皮肤。与亚洲女孩拚命抹美白霜相反的是,西北欧、北美的酷男、靓女们每天都着急抹“美棕霜”,期盼自己的冰肌焕然为棕色新概念。瑞典流传着一则棕色美肤的杜撰段子,讲的是一位准新娘为了在婚礼上展现健康、时尚的棕肤色,每天她都要光顾美容厅“晒”其全身,美容厅为了关照客人的健康,仅允许客人每天照射半小时,于是这位急于求成的准新娘每天便在三间美容厅里流连。该新娘终于在婚礼上出尽了风头后,待其与新郎步入洞房花烛时,新郎边与新娘亲热边吸着鼻子发问:“亲爱的,你身上咋会冒出一股烤肉的味道?”原来,新娘每天过量的“暴晒”,令其内脏受损几近“晒熟了”。从这则传闻可以想象,具天然棕色时尚的亚洲、南美靓女,当然在北欧会如大熊猫般地珍贵。开放的瑞典男人娶外国太太者极为普遍,南欧、南美、东亚甚至非洲妇女,都是瑞典男人欣喜的选择。一位瑞典外交官透露,60%在中国生活的瑞典男子都娶了中国太太,哥德堡有近200名从上海嫁过来的新娘。

我是在伦敦高尚住宅区肯辛顿一位英国保险经理家的派对上,与瑞典人索尔相识的。经历了四次与洋鬼子的感情纠葛后,我对于和老外恋爱最终能开花结果,已产生冷漠的心态,甚至对于报有成功的希望,内心里都异常地感到恐惧。不过,美国有一则流行的幽默。在纽约街头,一位小伙子打听通往音乐厅的捷径,几位路人一起冲其高叫道:“Practice(训练)。”我的前四段异国恋,虽然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哪一项都欠缺,但每一次都给了我许多与老外相处的经验,并零距离地了解和掌握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及风俗习惯。可贵的收获还有,我从苏格兰贵族身上熏陶了文学艺术修养;从爱尔兰音乐家那里侵浸了音乐细胞;从法国美食家那里学会了典雅的美食概念;从新西兰高官那里传承了如何点评世界政治、经济。这些日积月累的训练,堪称是培养一介教养丰富淑女的最佳课堂,也才使得我最终找到了理想的丈夫。

索尔39岁离过婚,是位银行家。首先高收入使他足以负担得起建立家庭。其二,索尔是失婚四年渴望再尝家庭温暖的中年人。实际上,索尔一直在寻觅婚姻上的人生第二春。由于西方银行家的工作既紧张又枯燥,常常忙到午夜才进家门,故我们是初恋、热恋半年内一溜烟地速成。我的新西兰身份令索尔丝毫不担心,这位中国姑娘是图出国、图绿卡才决意找一个外国老公的。前年秋天,我们先从伦敦乘坐为退役告别飞行、世界唯一的超豪华Concorde客机飞往纽约,票价是2万美元。Concorde客机实则为上流社会的空中沙龙,乘客尽是些国会议员、商人、银行家、天王歌星、好莱坞影星及畅销书作家等富豪。每次航班上皆是些熟面孔,乘客们之间,乘客与空中小姐们,大家就像是在沙龙聚会一般地熟络、亲切。此飞机另一特点是快速,从伦敦飞往纽约的行程只需3个半小时。抵达肯尼迪机场后,我们转机去赌城拉斯维加斯举行了婚礼。蜜月则是去了位于太平洋的法属塔西提岛。

直到如今,我与几位前外国男友都还保持着联络。我们经常互相惦记,互相问候,互相分享着生活中的快乐和忧愁。我的瑞典丈夫甚至提议,我们一起出面邀请我的老情人们重返上海来个大派对。“毕竟我们几位大男人都爱上了同一位中国姑娘。”索尔如是说。

新人类的生活观是“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