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十篇

时间:2023-04-07 16:18:57

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

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篇1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互动研究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可是近些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例如清明、端午、中秋等的过节气氛日趋淡漠,而各种洋节却红红火火,年轻一代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这种文化的错位是发人深省的。因此,本文针对反映出来的传统节日观的失落现象,从文化和教育的视角透析原因,并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情况

笔者从以下两方面具体进行阐发:

第一,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现状。本次研究对南京市八所中学的初一到初三的97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市直属学校一所、主城区的学校两所、新城区的学校一所、近郊的学校两所、农村的学校两所,每所学校的初一到初三的每个年级各选取一个班级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972份,回收问卷969份,回收有效问卷958份。其中初一发放问卷318份,回收有效问卷313份;初二发放问卷329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初三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21份。通过这次对部分初中学生传统节日观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年轻一代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越来越模糊,那份融化在骨子里的感情越来越冷淡。而诸如圣诞节等各种洋节却红红火火,日趋受到初中生的喜爱与追捧。但不管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把握还是对西方节日的风俗了解,绝大多数同学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深入文化内部层面的还很少。

第二,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淡漠的原因分析。造成初中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淡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的淡化,其根本在于它是与农业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农业文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业节日文明中的因素,如以温饱型的吃为主、交往的血缘关系属性、祭祀的家族色彩及其低参与度和娱乐性逐渐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2.洋节和人造节日的冲击。洋节(诸如圣诞节、万圣节等)的引入丰富了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娱乐休闲,但它在中国的升温和流行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热情,加剧了人们对过传统节日意识的淡化。此外中国一些商家和旅游景点又不断推出层出不穷的人造节日,如“羽绒节”、“龙虾节”、“草莓节”等,使得人们审美疲劳,渐渐淡漠了过节的热情与期盼。3.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缺失。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缺失确实比较严重。我们的现行教材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不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少有介绍传统节日的诗歌文章,即便有了,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偏重于对字词句、语段及篇章的理解、体会,无法实现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系统学习,更谈不上对民族节日文化的体验和传承了。加上我们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自身文化素养有待不断学习提高,在没有教材依托的情况下,对传统节日文化又知之甚少,上课时如果碰到相关内容,尽量一笔带过。这样的教育现状,又如何让学生亲近、喜爱甚至是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呢?

二、传统节日文化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笔者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传统节日文化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第一,传统节日文化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三点内容:1.开拓课程资源的途径。古往今来,中国就是一个多节日的国度。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沉淀了无数智慧的文化瑰宝,传统节日民俗就是其中之一。每一个节日民俗都蕴涵着无数美丽动人的历史传说与故事,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中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色彩斑斓。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我们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2.解读语文课程的钥匙。语文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挖掘传统民俗背后丰富的意蕴,就能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匠心独运,从而帮助学生解读那些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厚的文学作品。3.深挖教材文本的把手。有些作家“善于选取和征用一些饱含人文意义又相对静态和独立的时间刻度,如节日等,将之糅合到小说的文本当中,从而使文本的人文厚度历时显著加浓、加深”。[1]P110我们教材中的有些小说也将人物的性格、命运置身于着独特的时间刻度之中,增加了小说的深厚之感。如: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小说在具体回忆孔乙己的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一共有八个时间节点:①有一天,即大约中秋前的两三天;②中秋过后,即将近初冬的一天的下半天;③自此以后;④到了年关;⑤到第二年端午;⑥到中秋;⑦再到年关;⑧到现在。随着情节的发展,越向后时间节点出现越多,拉的跨时加长,节奏加快。使矛盾急转直下,加速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发展。这样把一个穷困落魄的封建文人的命运和富有浓厚文化意味的“端午”、“中秋”、“年关”等传统节日联系起来,直到人们渐渐淡忘了他,大约的确是死了,更见其悲剧色彩。

第二,传统节日文化融铸了语文课程文化。包括三点内容:1.涵养学生的文化精神。语文学科有着宽广的文化情怀,学习过程也充满了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入鲜活的传统节日文化,启发学生的思维,必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文化唤醒功能,丰富学生的心灵,涵养学生的文化精神。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能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开阔语文学习的视野,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意识与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目前“文化类试题”在各种语文试卷中不断出现,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的考题也层出不穷,在充分发挥语文人文性教育功能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位,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综合培养。3.促进学生的文化创新。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是对生活的感悟,对智慧的学习。它引导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传承文明”,启发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开拓创新”。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借助传统节日文化这一有效载体,充分挖掘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意蕴,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文化创新。

三、语文课程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建设

笔者从以下四方面来具体阐述:

第一,重视课堂教学。笔者主要是以现行的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岁时民俗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按时间顺序分类的方法进行梳理,有常见的节日也有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的传统节日,意在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节日文化学习的平台:1.元旦、新年:如八年级上册的《故宫博物院》、《阿长与〈山海经〉》有涉及。2.元宵节:如八年级上册的《夜宿卢沟》:“在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中,我感到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相宜日子,莫过于正月十五上元节了。”3.春社日:如八年级上册的《游山西村》:“萧鼓追随春社近。”4.花朝节:如八年级下册的《满井游记》:“花朝节,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5.上巳节:八年级上册的《欣赏王羲之书法》有涉及。6.清明节:七年级上册的《山塘棹歌》:“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7.端午节:八年级下册的《端午的鸭蛋》,介绍了家乡端午的各种风俗。8.七夕节:七年级上册的《天上的街市》、八年级上册的《秋夕》等文有涉及。9.中秋节:八年级下册的《月》、八年级下册的《明月几时有》等文有涉及。10.重阳节:七年级上册的《过故人庄》、九年级上册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文有涉及。11.腊月忙节:八年级上册的《游山西村》、《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下册的《我的母亲》等文有涉及。

第二,进行综合性学习。语文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依托的载体,能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性学习,进而全方位的学习语文。现行的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系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探索月球奥秘·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怎样搜集材料·中秋节》等有所涉及。以《怎样搜集材料·中秋节》为例,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现在,请你以中秋节为主题,围绕着中秋节的起源,各地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古今诗文作品中的中秋节等来搜集资料。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可以先查书名索引,查一查中国传统节日、各地民俗风情,以及文化史、风物志、地理等方面的书目。还可以翻翻工具书、索引、书目提要之类的书。根据这些线索,借阅有关的图书。发现有用的资料,可以摘录、作札记,有的还可以复印。也可以到阅览室浏览有关民俗风情的报纸杂志,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把搜集到的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加以整理,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尽量说得简洁、生动。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其他节日来做搜集资料的训练,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

第三,关注作文训练。要建立习作训练体系,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把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写作资源进行开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不失为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理由如下:1.传统节日里蕴涵了无限的写作资源,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写作活动,不仅能有效的开拓学生作文的题材,挖掘作文的主题,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一步提高他自身的写作素养与文化涵养。2.传统节日文化可以拓展作文教学的内容,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还能促进文章品味的提升。3.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写作资源开发的策略,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体验,让学生在享受到传统节日文化润泽的同时,积极表达出心中的感悟。同时教师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最后根据传统节日主题的不同,精选优秀作品进行不同层面的分享,可以进行橱窗展示、校刊发表,甚至投稿到报社发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第四,依托考试强化。依托考试强化,在当前的形势下仍然是考查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掌握到何种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许多省市的中考试卷中,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命题就层出不穷。大多是以诗词积累、综合性学习和现代文阅读的形式出现的,试题以活动为载体,既考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又让学生更加了解到中华民族富有生命力的传统节日文化,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卷第7题:今天是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10分)具体包括了走近端午、情系节日、弘扬传统三个环节。此外,还可以通过诗词积累、对联赏析、按例仿写、材料探究或现代文阅读等形式来强化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掌握程度。

四、利用语文课程与传统节日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语文课程与学生的文化创新。如一些学者所言,中国传统教育具有明显的“后喻型”文化倾向,“由于强调稳定、贬抑变化,于是,忽视反思、批判与创新。人们只是‘身’存于‘现在’而生活于‘过去’”。[2]P96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编制者更多地是把对传统节日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上,而较少创新意识的激发与批判思维的启迪。多是从搜集资料、节日探源这样的角度设计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多‘积累型’,少‘发现型’,多‘继承型’,少‘创造型’”。[3]P97如果只是以对节日文化传统的积累、继承与保存为宗旨,那么学生将永远作为一个滞后者的角色而存在,一味地重复过去,谈不上与时俱进,更不能引领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第二,怎样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笔者通过三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1.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挖掘两大形式下生机盎然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重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例如在今年寒假前,我班同学响应校少先队“雏鹰小队”活动的号召,积极参加“充满?摇?摇 ?摇?摇的除夕”的征文活动,很多同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吃了多少美味佳肴、穿了什么新衣新帽、拿了多少压岁红包,更多的是挖掘出了除夕团圆的深层文化体验。2.促进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传统节日之所以被冠以“传统”的名称,就表明它的身上有历史的烙印,有传统的底蕴。但是,传统的底蕴绝对不是凭借一成不变的节庆习俗来表现的,而是依靠万古常新的文化精神来体现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不断推陈出新,不管在当今还是未来都是必然的趋势。如: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美誉的秦淮灯会是广泛流传于南京地区的大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2011年的秦淮灯会的新观法就是先“上墙”后“下河”再“进庙”。先在中华门登临城墙看灯展,而后在东水关下城墙乘坐画舫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最后在夫子庙上岸,进大成殿观灯。这样一来,既创新了老南京“爬城头走百病”的习俗,又拓展了人们的欣赏视角与欣赏范围。3.开拓本土课程资源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化底蕴,蕴含着无穷的文化教育资源。古都深厚的内涵是我们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教育的源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较少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忽视了传统节日活动的优势,造成学生对传统节日认识的空白和本土意识情感的缺乏。我们应该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如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课上,有学生就对南京的中秋节、七夕节等民俗进行了深度的研究,还有的结合《红楼梦》里的节日庆典研究南京的元宵花灯、清明放风筝、中秋赏月等节日习俗,还有人把书中的端午斗百草和九年级上册学习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中的“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结合起来,共同挖掘老南京的民风民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培养学生满怀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振兴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我们应努力开拓本土课程资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文化创新。

综上,笔者从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和融铸语文课程文化两方面入手,将传统节日文化对于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做出了细致的剖析。并从重视课堂教学、进行综合性学习、关注作文训练、依托考试强化四方面就语文课程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并有大量实践的案例辅助说明。在此基础上,还就如何利用语文课程与传统节日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希望能从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开拓本土课程资源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因笔者自身水平和能力有限,仅以此文作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肖太云.时间人文化的意义[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110.

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篇2

本课时为谈论节日以及庆祝方式的第三课时,在前两个课时中,学生学习了不同节日的时间和名称表达,以及能够谈论不同节日中人们喜欢的和常见的庆祝方式。因此,本课时仍旧会围绕节日这个话题对节日进行阅读拓展,巩固阅读技巧,以读导写,从阅读中获取和梳理写作语言框架。通过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学生能够在语言框架下完成本课时最终任务“festivalsin China”的海报制作。

二、学情分析

从话题的角度,中西方节日是四年级孩子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前两个课时对中西方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有了了解以后,也更激发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从知识的层面看,在Module4和Module5中,学生初步学习了现在进行时时态和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并在Module6的Unit11中学习了月份和一些常用的庆祝表达方式;从三年级起,学生也初步学习了关于穿着,食物,活动的表达。

本单元第一课时,学生掌握了节日的时间表达和初步尝试谈论了不同节日人们常见的活动。学生在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节日,能对不同节日的时间和活动进行提问,应答和描述,并深入学习关于母亲节的庆祝方式,能初步从时间,问候语,庆祝活动三方面去描述一个节日,丰富了节日的介绍。本课时在第一和第二课时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拓展描述节日的框架,添加了食物,穿着方面的介绍。通过制作海报这一写作任务,学生从写前的阅读中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传扬中国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

三、本课时目标

【语用任务】

在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语境中,用海报的形式,借助语言框架用几句话(至少4-5句)从节日日期和活动(食物,穿着,祝福语,庆祝方式)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节日,要求内容达意、语法基本正确,情感丰富。

l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口头表达相关节日的活动。

2. 巩固本单元知识点后,能阅读相关的文段。

3. 能运用本单元的核心句型从日期,衣着,食物,活动,祝福语等方面来描述中国传统节日。

... is in...

In this festival, we likeeating/ wearing/saying...

Weusually do...

Welikedoing...

l 文化情感

通过阅读的大量输入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篇3

关键词:人文性;中学英语;教学材料

新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重视基本语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英语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为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元素而进行的教材研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地渗透人文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体验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主义是一种追求健康、进步和发展的文化,同时它也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一种文化,关心和关注公平和个性化的文化,关心并且重视人类个性特征的体重文化。

下面笔者就以就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Go for it》来谈谈这套教材中所体现的人文性。

1.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这套教材人性化设计理念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意识,让学生更加有欲望来表达,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迫切地想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与经历。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topic就是Holidays and vacations。刚学这个单元的时候正是学生刚渡完他们美好又难忘的暑假,所以第一单元就是“where did you do on vacation?”学生很乐意与同学分享他们的快乐。使学生有表达欲,刚好迎合了学生的心里需求,对他们口语表达的提高很有帮助。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学生文明用语的习惯。“Good morning!”,“How are you ?”是七年级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就要教给学生的日常礼貌用语,旨在让学生在一个个温暖的问候中进入接下来的英语学习。接下来就是“Sorry,I’m sorry”,”Thank you very much”,“What can I do for you”。再接下来就是八年级学的“Could you please----”,一直延续到九年级。这样的问候式的目标语言的目的是要培养有礼貌的学生。通过语言教育,我们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的日常语言规范并且得体。

(2)良好生活方式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作息与锻炼的习惯是学习的有力保障。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中的topic 就是Free time activities.以问题对话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思考他们多久锻炼一次,课余实践又是做什么运动呢?本单元的课文“What Do No.5 High School Students Do in Their Free Time?”值得学生深思,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今的中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互联网上,都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了,以至于肥胖和近视眼的学生呈上升趋势。

(3)良好的学习的习惯。新教材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个单元内容的设计都有着科学的安排。Section A部分的Language Goal部分是与本单元的topic有关的听力练习和一个简短的role-play conversation,而在听力训练之前,是一些有关本单元的一些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能联系实际,以至于接下来听听力不会那么的费力。接下来就是语法的学习,学完语法,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在课文中出现了已学过的语法就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了。每个单元的最后都有写作和Self-check部分,每一部分的作业和任务都有一定的梯度。这些都是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教科书中的体现

该套教材介绍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英语课堂上讲解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用英语介绍我们的文化的能力。

(1)中国传统节日。九年级第二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文本介绍了中秋节的来源:是有关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的故事“嫦娥”。本单元旨在使学生掌握节日的专属词汇,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学习如何交流沟通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2)中国传统艺术。九年级第四单元Section B中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经典名曲《二泉映月》。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中国风俗习惯与传统文化和这些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艺术特色。学生们可以学习并了解这些艺术的象征意义,以此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中国传统文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介绍了中国的成语,典故及名著:愚公移山,后羿射日,《西游记》等。九年级第六单元介绍了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一个伟大的贡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

4.关注外国礼仪,文化,节日

通过学习该套教材,学生可以了解外国文化和外国节日,发现中国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1)中国和外国的习俗和礼仪的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在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中国风俗与外国风俗有所不同。例如,第十单元介绍了不同国家的餐桌礼仪和第一次见面时的礼仪: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习惯于道和叉。这和每个国家的饮食习惯有关,西方人吃牛排和面包用刀和叉更方便。至于见面时的问候礼仪,那更是千差万别了:中国人是握手,日本人是鞠躬,欧美国家是拥抱。

(2)中外节日的不同与不同的庆祝方式。《Go for it》教材对外国传统节日有做详细的介绍。比如八年级下册就涉及到中西文化不同的知识。介绍了圣诞节的来历,西方国家如何庆祝圣诞节,有圣诞老人,圣诞树,床头挂一只袜子,圣诞节前一天是平安夜。而在中国,西方的圣诞节就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平安夜就相当于中国中国的除夕。庆祝春节不同于西方庆祝圣诞节,我们要贴对联,吃饺子,穿新衣,发压岁钱。中西节日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是一门人文性很浓厚的学科。英语学习对提高学生的人文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当前的教学体系改革中,教师必须坚守人文性的概念为学生服务,在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篇4

元旦节快到了,每年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街小巷里都会出现各种元旦活动。那么关于元旦节日的活动策划你准备好了没有?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元旦节日活动策划,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元旦节日活动策划1一、晚会主题

“展示青春风采、喜迎元旦佳节”

二、主办与协办部门

主办:团委

协办:办公室、总务科、学生科、教务科、学生会、各专业科组

三、晚会时间安排

1、科组初选地点、时间:由各科组决定。

2、学校初选地点、时间:_月_日星期日晚自修,多媒体一室。

3、晚会时间:2021年_月_日19:00---21:00

晚会地点:学校足球场舞台

四、主办及协办部门工作职责

(一)办公室

工作职责:

1、通知的发放。

2、打印工作。

3、车辆的安排。

(二)总务科

工作职责:

1、负责晚会现场电缆和照明设备的购买和铺设及安装。

2、保证晚会当晚安全、正常用电。

(三)学生科

工作职责:1、晚会当天的保安工作。

2、班主任工作的安排。

(四)教务科

工作职责:安排晚会当晚上课班级的课程。

(五)团委

工作职责:

1、晚会具体工作的实施。

2、协调各部门工作。

3、安排各专业科组工作。

(六)学生会

工作职责:

1、协助团委工作。

2、维持晚会当晚的纪律。

3、安排领导、嘉宾、观众的座位。

(七)各专业科组

工作职责:

1、对节目进行挑选,并按时上报团委。

2、保证上报节目的.质量。

3、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维持本科组学生的纪律。

五、参赛对象

全校师生

六、节目选拔程序

1、要求节目积极向上,活泼新颖,贴近技校生生活,能够展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技工学校学生的风采。

2、所征集节目形式不限,可以是现代歌曲、民族歌曲、舞台剧、民族舞、现代舞、相声、小品、器乐以及其他类型的节目。

3、节目征集完成后将组织两次节目审查,第一次是科组审查,各科组上报3-5个节目;

第二次是学校审查,择优选用。

注:(教职员工两个节目、学生干部一个节目。)

4、节目上报时间及地点:_月_日之前,各科组将入选的节目上报团委。

元旦节日活动策划2一、活动主题

彰显青春魅力尽展社团风采

二、活动目的

为了喜迎元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向广大师生展示社团魅力风采,扩大各个社团的影响力,促进我院社团朝向更蓬勃、更缤纷、更光明的方向发展。

三、举办单位

主办:共青团__工程学院委员会

承办:院社团联合会

协办:全院各个社团

四、参与团体或人员

全院社团及各系师生均可参加。

五、晚会时间

__月__日(暂定)

六、活动地点

学生活动中心大礼堂

七、晚会前期宣传

由院广播站进行为期1——2周的宣传,并由宣传部进行出板宣传,活动当天发入场券对外进行扩大宣传力度。

八、晚会流程

1、晚会入场过程中,播放轻音乐及播放社联及社团的宣传片(ppt)。

2、开场舞。

3、由晚会主持人宣布本次晚会开始。

4、主持人介绍本次晚会到场的嘉宾及到场的社团和其负责人。

5、主持人请团委老师等致开幕词。

6、文艺汇演正式开演。

主持人按预先介绍的节目单向观众报节目,在报节目之前,主持人先介绍表演该节目的社团的概况,语言应精炼(该介绍内容由各社团提供,社联办公室统一编排)各社团观众应成方阵在会场就座,当主持人介绍该社团时起立向全场观众致意,以便观众更好地了解认识该社团,以宣传社团文化并在中间适当穿插互动环节,送出小礼品。

7、文艺汇演结束后,全体演员工作人员到舞台上共唱“难忘今宵”或其它歌曲,并拍照留念。

8、演员谢幕。

9、由主持人宣布晚会圆满结束。

九、人员安排

1、办公室:负责准备活动策划书和调度统筹本次晚会主要的指挥调度工作,分工安排等。

2、外联宣传部:

(1)在本次活动中负责接待工作,并整体地统筹实行策划方案,应对本次晚会进行摄影,并上传至社联网站进行宣传。

(2)主要负责为本次活动拉赞助,募集到一定的资金,同时积极对个联谊,宣传社联,为本次晚会筹借必要的设备等。

3、文化娱乐部、体育竞技部、社会公益部、理论科技部:主要负责节目的编排,演练工作,对节目的监督考核。

以及晚会中节目的顺序。

4、财务部:主要负责本次晚会活动经费的预算、物品采购、财务管理等工作。

5、各部门配合办公室人员的,布置会场,维持会场秩序,清理会场等。

注:全体社联人员都应该配合办公室人员的整体安排,以大局为重。各部部长对各自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必须尽职尽责。

元旦节日活动策划3一、活动目的:

在20__与20__相交、辞旧迎新之际,为使全体学生过一个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元旦节,__小学二年级特举行主题为“__小天使,创模在行动”宣传创模千人签名活动。活动旨在让孩子学习我市我区创模小常识,向家人向社会宣传创模及环保的重要意义和典型事迹,历练胆量,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为使活动有序顺利实施,具体安排如下:

二、活动时间:

1、12月__日周六下午3点至4点。

2、4点各班放学。

三、活动地点:

___广场集中。

8个班分散到__区__广场各路口。

四、活动参与人员:

全年级师生、各班“教子有方”好家长及“家长委员会”成员。

活动的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__日前在校由老师负责带领学生学习创模小常识;宣传时间内,向过往的路人宣传我市、我区创模活动相关内容,征集千人“创模我能行”签名。

五、活动场地区域安排:

1、集合地:__区__广场。

2、分散地:

二年级一班:__广场(宣传地、放学地)

二年级二班:__百货大门外(宣传地、放学地)

二年级三班:__广场门口“三峡广场”牌子前(宣传地、放学地)

二年级四班:__商场门口(宣传地、放学地)

二年级五班:__银行门口(宣传地、放学地)

二年级六班:__步行街门口、民生银行门口(宣传地、放学地)

二年级七班:__商场门口(宣传地、放学地)

二年级八班:__百货门口(宣传地、放学地)

六、活动的准备:

1、请各班作好宣传工作,在班级博客、QQ群中宣传本次活动。

2、请各班班主任带领学生进行创模小常识的学习。

3、请班主任提前通知6名家长委员会成员或家长志愿者参与管理学生安全工作,6名家长委员会委员及4位教子有方好家长分别管理4名学生。

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在活动中起协调作用,负责指导孩子们进行宣传活动。

七、活动要求:

1、年级统一佩戴宣传头饰。

2、活动前班主任老师要向学生宣讲活动要求,参加活动时要自觉遵守活动场所秩序(排队、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文明有礼等),认真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结束后,各班级要负责搞好场地卫生工作。

3、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各班班主任与家长联手为活动安全负责。

元旦节日活动策划4一、活动主题:

“2020,您好!爱我和谐集体,放飞未来梦想”

二、活动宗旨:

庆祝元旦,迎接2020年的到来,丰富全校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建设,师生同乐、共享,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为同学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提供舞台,享受美、体会美、展现美、创造美,激发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班、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热情与动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三、活动时间:

2019年12月31日下午13:00——17:35

四、活动地点:

各班级教室

五、活动主要内容:

(1)13:00~13:50,各班级进行班级布置,扎好彩带、气球,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在前黑板书写活动主题,在后黑板出好“迎元旦黑板报专刊”,布置好桌椅及音响设备、茶水糖果等;

(2)13:50~14:30,各班级安排同学坐好,班干和各课代表及时邀请所有任课老师到班级就坐;

(3)14:00~14:10,校长发表广播讲话《2020年新年致辞》;

(4)14:10~14:30,班主任分班级进行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展望,班级学生代表发言;

(5)14:30~17:30,师生联欢,校领导走进班级慰问师生,与大家同贺新年;

(6)17:30~17:35,班主任总结讲话;

(7)17:35后,组织班干、值日生恢复教室上课布置,打扫好室内外卫生。

六、活动要求:

(1)师生联欢节目丰富多样,节目可以是器乐、舞蹈、合唱、独唱、诗歌朗诵、相声、小品等,节目要求适合初中生,内容健康,请各班级提前准备,精心排练,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

(2)建议多开展一些师生互动节目,如踩气球、抢板凳、夹乒乓球、单脚跳、套圈、击鼓传花等。

(3)迎新活动后,各班级务必组织班干、值日生将教室卫生、环境区卫生打扫干净,以整洁的校园环境迎接新年的到来。学生会将检查各班级的卫生状况,在元旦放假后的升旗仪式上进行评比通报。

元旦节日活动策划5一、指导思想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又迎来了新的一年,丰富我校师生的校园生活,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发掘学生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更好的推进学校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习氛围,给同学们一个真正展示自我风采和勇气的舞台,为了迎接20__年元旦的到来,在这个洋溢着欢声笑语的节日里,__小学拟定主办本次联欢会。

二、活动主题

开心快乐,喜迎元旦

三、参加对象

全体师生

四、活动时间

拟定20__年_月_日下午2:00

五、活动地点

校园操场

六、节目类别

1、提倡集体节目,创新节目,节目时间长度不超过5分钟。

2、节目形式:童谣、合唱、舞蹈、诗朗诵、校园歌曲、经典朗读、小品、相声等。

3、节目内容健康向上,结合校园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小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七、节目内容基本要求

1、健康向上、富有思想性;

2、形式活泼、主题突出、艺术性强;

3、服装整齐、动作大方、整体效果好;

4、老师重视、组织有序、参与面;

5、原则上每班至少申报2个节目,内容自定,形式不限。

务求丰富多采,内容健康且有新意。

八、上报时间

1._月_日至_日,各班积极准备节目,班主任要全程给予指导,音乐老师辅导,统筹收集节目,进行策划及再加工。

2._月_号上报节目单、学生名单。

__号中午节目筛选,择优录用。

3._月_日按文艺汇演流程进行第一次节目彩排。

(具体情况另行通知)

九、评委

除班主任以外的任课老师

十、评分及奖励办法

(一)按各班节目数量和质量划分等级。

(二)各节目不分类别,评委根据评分细则打分。

(三)本次文艺汇演比赛总评分为10分。

(四)计分办法:评委所给分数中,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为最后得分。

(五)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若干。

十一、评分标准

1、出场迅速,不拖沓。

(0.5分)

2、服装整齐,化妆得体,与节目内容协调。

(1分)

3、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体现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

(3分)

4、表演大方,技巧性强,能充分反映当代小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5分)

5、收场不草率,落落大方。

(0.5分)

十二、主要工作及人员分工

1.领导小组:

组长:_校长

成员: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2.节目总编导:___

3.活动指导老师:各班主任(负责文艺节目的组织协调)

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篇5

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对民俗文化的漠视使我们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早在1937年,钟敬文就撰文《民众生活模式和民众教育》一文,谈民俗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问题,点明了教育在改造民众生活模式,提高民众素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999年钟敬文在《建立中国民俗学派》一书中,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各种层次的民俗学教育活动”,提出“民俗学不仅是一个科学的对象,它也是一种教育的事业……民俗学教育,不仅仅限于大学、研究院,还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大它的传播……至少应该从中学起,对学生进行民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让他们增强爱国情感,自强不息。”同时,还提出了编写中学民俗文化教材的设想,并以日本、北欧等国家典范做法为例,这些说明了在基础教育、大众教育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2004年在南昌召开了“民俗教育与当代社会”高层论坛会议,与会代表们围绕中国民俗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民俗教育与学校教育,民俗教育与大众教育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建议应把民俗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的副校长黄永林也提出,对民俗文化忽视悲观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从中小学到大学这种现象都存在着。如果这样下去,民俗文化就会在无形中流失,中小学应该把民俗文化纳入教材中去。2011年7月在贵州民族学院召开“中国民俗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民俗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编写双语教材,编写民族民间文化普及的读物”以及“传统节日为民族教育平台”等建议。专家学者们呼吁要高度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其强调要把民俗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课程改革的重视

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对教材提出了建议,强调教材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关注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强调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建议的第二条也指出:“教科书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课程标准都强调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正所谓“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里就直接强调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如此还强调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如: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各地都蕴含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这其中也包括对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其实早在2005年由等部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就强调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提出要在课程设计和教材中,进一步充实介绍传统节日的内容,加强民俗文化知识的普及。新课标颁布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编排都有了很大变化,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素养。

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比重的增加

伴随着人们对民俗文化教育的呼吁,以及新课改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渗透民俗文化理念的中学语文教材相应而出。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已经有数篇学位论文对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如西南师范大学覃宗毅的《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冯汝林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李菲的《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山东师范大学袁芳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探究》等。通过对这些论文的研究、对比,发现这些论文几乎都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了梳理。他们多以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对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分类、统计、罗列,有的还对涉及到民俗文化的课文篇目比例进行了分析。

从他们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高的比重。如西南师范大学谭宗毅,他初中教材以“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1年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为蓝本,高中教材是以“200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为蓝本进行研究分析。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教材中与民俗有关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大,初中二册、三册、六册,高中一册、二册、四册、六册中占了一半以上,甚至高中第六册所占比例高达3/4。由此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依据的。”

山东师范大学2004级袁芳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据粗略估计,在现行的山东版新教材中(包括必修和选修),与民俗有关的文章基本占到各册的二分之一,有的甚至占到四分之三。其中,有些课文全篇都在讲民俗文化,而绝大多数是文中涉及民俗知识。”以上都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民俗文化。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社戏》(第十六课)、《安塞腰鼓》(第十七课)等这样一些反映地方民俗风情的选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开设了民俗文化专栏,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述街头商贩吆喝的,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所选课文有《云南歌会》(第十六课)、《端午的鸭蛋》(第十七课)、《吆喝》(第十八课)、《春酒》(第十九课)、《俗世奇人》(第二十课)。不仅如此,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到民间采风去”。

开设有“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等五个专题让学生关注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教材建设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尤其是语文选修教材,更是琳琅满目,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就拿现行人教版教材来说,高中语文选入五本必修教材,十五本选修教材。为了传承我国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教材选入了一本专门介绍《中国民俗文化》的选修教材,在介绍这本教材的概况时有这么一句话:《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科目、人教课标版的选修教材,立足于培养中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在这本教材中,编者把民俗文化分为物质民俗和非物质民俗两个部分。教材从学习语文出发,从浩如烟海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取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七个专题来探究民俗文化。这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民俗文化教材。同时民俗文化在必修课中也零散的存在着,如鲁迅的《祝福》,讲的是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

沈从文的《边城》,讲的是湘西淳朴的风俗人情。新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涉及到的则是封建社会的婚姻习俗,家族习俗等。其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梳理与探究”部分第二个专题“古代文化常识”中,专门列有“四、礼仪制度”;第三个专题“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专门列有“二、年节风俗”。这些都强调了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为民俗文化的学习提供了条件。

中、高考的亲睐

无论是中学教材,还是高中教材,无论是选修教材,还是必修教材都强调民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民俗文化有关的中、高考试题应运而生。例如2010年的陕西中考试卷,试题在设置上凸显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整套试卷在“综合性学习”板块,设计了以“我来说生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则选取了人文性、文化味较强的两篇材料《秦岭》、《秦腔吼起来》,明确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归纳、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诠释,让学生能感受到陕西地域文化的氛围,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这样一个主题的选取,可以说这是本套试题的一大亮点。2011年许多省市的中考题纷纷“聚焦”传统文化,引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文化作一次深切的关注和理性的思考。(2011•辽宁省沈阳市)综合探究。是有关“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2011•福建省泉州市)综合探究。涉及的是有关民俗节日探究的问题。(2011•福建省漳州市)综合探究。为弘扬漳州乡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傩文化”民间采风活动。(2011•陕西省)的相关内容是以“走近姓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选题的目的是走近姓氏文化,了解姓氏文化,有助于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篇6

关键词: 清末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改革

教学方法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及教学内容有关。中国封建社会专制君权高度发达,思想文化钳制紧密,教学内容主要是从属于人文领域的圣贤典籍。因而教学方法的特征是重视机械记忆与复述和文字形态的学习,以便培养以帝王意志为律令、以儒学教诲为信条的忠臣或顺民。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输入和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中国古典的教学内容,也动摇了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是社会对教育需要程度的产物。古代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对人才的需求量不像近代社会那么庞大,多实施个别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单一化,以“师授学承”的注入式灌输为主,辅之以自学讨论。近代大工业革命兴起之后,对人才的需求量猛增,古代教育机构那种手工作坊式的小批量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新的教学内容也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堂,学生人数激增,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势在必然,西方的班级授课制成为一种历史选择。

1.班级授课制的普遍推广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常态的组织形式,它的要点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每个班级都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术业各有专攻的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进度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学科程度及编制章第二》第十五节:“堂内人数之多寡,以学级数之多寡为定。一初等小学堂之学级数,至多勿得过十级(初等小学堂每半年收新学生一次,五年毕业期内共应收新学生十次,入学既有久近,学业因有深浅。一堂中学生高下之等,必多参差不齐,则教法亦不同等级,故名为学级。同一学级者,讲授时同为一班,即学堂中学生分头班二班三班之说也)。”①

《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学科程度及编制章第二》第十四节:“学堂内人数之多寡,以学级数之多寡为定。一高等小学堂之学级数,至多勿得过八学级(高等小学堂每半年收新学生一次,四年毕业期内共应收新学生八次,入学既有久近,学业因有浅深。一堂中学生高下之等,必多参差不齐,则教法亦不同等级,故名为学级。同一学级者,讲授时同为一班,即学堂中学生分头班、二班、三班之说也)。”②

《奏定中学堂章程・学科程度章》第三节:“中学堂之学级,当以同学年编制之,其每一学堂之级数,之多不得过五级。”③第七节:“中学堂教员,本应各就所长认定一科目,分教若干班学生,惟各省学堂初办,断无许多之教员,应选有兼长之教员,使认教二、三科目。”④

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它能有效地培养较多数量的学生,提高教学效率,1901年以后开始在我国普遍推广,至今仍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2.单班(级)复式授课制

单班(级)复式授课制、二部授课制是班级授课制的变态形式,清末由日本传入我国。

清末,学校初兴,规模较小,不少学校只能采用“单级教授”(单级教授即单班学校one―class school)的教学。地处穷乡僻壤的学校,一些经费、师资缺乏而又学生过少的学校,往往就采取单班教学。中国当时的单级小学一般是学制为四年的初级小学,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私塾,但教学内容、学校性质和管理方式都截然不同,特别适用于近代教育刚刚起步的阶段。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学科程度及编制》第二十二节:“全堂儿童,其功夫深浅同等、教授同班、编为一学级之学堂,名为单级小学堂;其功夫深浅不同等、教授不同班、编为二学级以上之学堂,名为多级小学堂;其功夫深浅虽同等,教授虽可同班,而限于屋舍狭窄,只可将儿童分为二起教授,各占半日名为半日小学堂。”⑤在这种特殊的编制方式下,教学方式也不能不有些改变。1911年8月5日,学部奏拟订单级教授、二部教授办法折,单班教授即把几个年级的学生全部编在一个班里;二部教授则将全堂学生于一日之内,由一教员分为前后半日教授。其编制之方,则有单式二部及复式二部两种:单式二部得适用普通教授法,复式二部则须用单级教授法。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奏定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章程在各自的“学科程度及编制章程第二”中,列有专节论述教法。

第十一节:“凡教授儿童,须尽其循循善诱之法,不宜操切以伤其身体。尤须晓以知耻之义,夏楚只可示威,不可轻施,尤以不用为最善。”

第十二节:“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要。讲解明则领悟易。所诵经书,本应成诵,万一有记性过钝,实不能背诵者,宜于试验时,择紧要处另其讲解。常有记性甚劣而悟性尚可者,长大后或渐能领会,亦自有益。若强责背诵,必伤脑力,不可不慎。”⑥

奏定初级、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均把教育类科目列为公共必修课,专门设有教授法、各科教授法等课程。还要求师范学校的教师在讲授各门学科时,都要兼讲如何教授的次序法则,使师范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该门学科的教法。章程规定了师范学校学生必须有教授实事练习,即:“当使该师范学生于附属小学堂练习教育幼童之法则。……”⑦

清末最为流行的教育理论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教育理论。这种方法注意到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和有机联系,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相适应,重视教学和知识的系统性。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无视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教学系统性,因此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在急于寻求与新教育相适应而又简便易行的新式教学方法的清末,赫尔巴特学派的分段教授法受到了热烈的欢迎。1903年,大清新法令明文规定要采用阶段式教学法,主要指的是五段式教学法。1909年蒋维乔等编写的《各科教授法精义》,采用的就是五段教授法,对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除了上述课堂教学的根本方法之外,清末引进的其他辅助教学方法还有不少,比较重要的有:实验法、实习法、直观法和参观法。这些方法的实行,改变了传统的文字学习方式,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化为某种直观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能有效地培养较多数量的学生,提高教学效率,1901年以后开始在我国普遍推广,至今仍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清末教育改革使中国教育步入现代化的轨道。

注释: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01.

②同上:315.

③同上:319.

④同上:325.

⑤同上:302.

⑥同上:301.

⑦同上:404.

参考文献:

[1]庞卓恒.什么是现代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篇7

李凤君

(宁夏理工学院,宁夏  石嘴山  753000)

摘  要:近年来,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为了使大学英语教学跃上一个新台阶,全国各高校在公共外语教学中实行分级教学。自我校实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以来,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显著提升,但是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状况,根据实践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改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方法和工作思路。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计算机教学系统,充分调动B平台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平台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堂;网络教学资源

一、引言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列为“质量工程”四项工作中的第二项,为了提高我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我校也加入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行列。自2010年起,我校的公共外语教学实行分级教学,共分为A、B、C三个平台。经过多年的实践,英语教学效果明显,但是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B平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明显下降,课堂气氛沉闷等。因此,如何激发B平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必须面对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学校的B平台学生实际情况和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做了一些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一些可以激发B平台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互动教学课堂环境,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

英语课堂教学加入互动环节。课堂互动环节主要是英语口语练习,鼓励开口说英语、用英语交流。课前用5-10分钟时间,学生做英语歌曲演唱、英语会话、英文诗歌朗诵、英语演讲、英语话剧表演、英文电影配音等口语练习。在课堂上开展此类互动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此时学生精力集中,对英语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处于最优阶段,英语学习效率达到了最佳,有益于教师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考试、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学生在大学期间,有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公共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与英语有关的考试。这些考试本身就在激励学生不断地努力学习。参加相关的英语考试,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此外,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CCTV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英语知识竞赛、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英语话剧表演大赛、英语主持人大赛、英语辩论赛等赛事。对于各类比赛的结果,学校给予不同的奖励。各种英语竞赛能够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中,丝毫不放松英语学习。各种比赛奖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强化第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第二课堂的宗旨是利用课余时间,以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将课堂所学的英语知识与课外活动所创设的语言环境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我校英语社举办的各类英语活动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英语角。

1、西方节假日庆祝。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大学生越来越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每当这些节日来临,英语角都以这些节日为主题开展活动。在装饰后的特定环境中,学生可以装扮成自己喜欢的角色,在身临其境地领略西方重要节日的魅力的同时对西方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必将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外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非常感兴趣。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角以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活动,主要介绍各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传统的风俗习惯。这样不仅可以让外教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话题讨论。提前拟定主题。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外教加入讨论组,与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话题讨论活动,学生不断克服自己害羞、胆怯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教的参与使学生能够改善语音语调,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从而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信勇于表达自己。

(四)充分使用互联网进行英语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外语网络化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校现有的网络平台是蓝鸽校园网语言学习平台。该平台在坚持传统教学思想的前提下,把语言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自习、考试、管理等环节集中到校园网络上,学生可以随时上网自主学习。这种网络平台为我校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提高了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

此外,英语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有一些英语网上学习资源,如大耳朵英语、普特英语网等。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选择的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的成就感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QQ、飞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鼓励学生,督促学生。

三、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正视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6-231.

[2]文节,丁华平,何山.浅谈如何激发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J].法制与社会,2010,(34).

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篇8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的立夏是汉民族传统的立夏节,为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我校少先队决定在5月5日组织开展“感受传统·特色立夏”主题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

活动一:“蛋王PK赛”

活动对象:全体队员

活动时间:5月5日

活动目的:以PK赛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活动的乐趣,加强竞争意识,提高对传统立夏节的直接感受。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班级蛋王PK赛

以中队为单位,在5日大课间活动进行蛋王PK赛,每中队产生4名蛋王(鸡蛋王、鸭蛋王、鹅蛋王和特种蛋王各1名)。在活动过程中,请中队辅导员拍照留念,挑选优秀照片用于宣传。

第二阶段:年级段蛋王PK赛

各班4类蛋王决出4名年级段蛋王(鸡蛋王、鸭蛋王、鹅蛋王和特种蛋王各1名),具体地点各年级自行安排。在活动过程中,请年级组拍照留念,挑选优秀照片用于宣传。

请年级主任将4名蛋王姓名、中队及蛋种于12:15分之前上报大队部。

第三阶段:校园蛋王PK赛

16位年级组蛋王于5日中午在多媒体教室集合,按次序进行校园蛋王争霸赛,产生本年度海二外校园蛋王争霸赛的冠、亚、季军。

活动对阵表:

观众安排:每班安排5名学生到现场观摩,为保证赛场秩序,5名学生其中3名为“蛋艺创作·巧编蛋套”活动的参赛人员,2名为“蛋艺创作·巧编蛋套”活动的大众评审。

人员安排:

现场秩序:董xx

场地布置:张xx

现场计分:吕xx

奖状书写:李xx

活动主持:郑xx

现场PPT及评分表设计:郑xx

摄影、报道:叶xx

裁判员:丰xx

公证员:沈xx

活动时间:5月5日下午第一节课

活动地点:二楼多媒体教室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对传统立夏节的认识,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并锻炼队员的动手能力。

活动方式:

美术老师在五一假期前教学生编织蛋网及蛋艺创作。各年级队员在五一假期按年级项目练习编织蛋套及蛋艺创作。一二年级各中队分别挑选3位选手参与“蛋艺创作”现场竞赛。三四年级各中队分别挑选3位选手参与“巧编蛋套”现场竞赛。

各班请将选手姓名于5月3日中午12点前告知大队部。

每项竞赛将评选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若干名及“最佳人气奖”1名进行表彰。同时将在立夏节期间对优秀作品进行展出。

评选方式:

一二三等奖由评委打分,取平均分评选。

场地布置:张xx

现场计分:吕xx

奖状书写:李xx

美术卡片准备:章xx(30张)

活动主持:郑xx

现场PPT及视频准备:郑xx

校园环境布置:郑xx

摄影、报道:叶xx

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篇9

一、活动主题:玩转冰雪过大年

二、活动时间:2020年12月21—31日

三、参加人员:全体师幼及家委会成员

四、活动目的:

1、通过不同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新年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浓郁的新年传统文化。

2、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对冰雪活动的兴趣,通过冰上运动增强其抗寒能力和意志品质。

3、探寻爸爸妈妈的童年记忆,了解体验80年代新年传统习俗及冰雪游戏活动。

四、活动准备及人员安排:

1、经验准备:了解爸爸妈妈小时候过新年最喜欢的事和最常玩的冰雪游戏。(各班教师)

2、课程准备:各班级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关于新年或冰雪的主题活动。(各班教师)

3、环境准备:

(1)各班级结合主题活动装点班级及班级廊道的环境,打造“红红火火过大年”的环境渲染。(班级为辅廊道为主,不改变班级现有环境)

(2)门厅环境打造,体现主题及师幼互动。(保教处及杨建青老师)

(3)户外环境打造:冰场、雪山(后勤人员、各班级根据课程需要可带领幼儿参与);冰灯、红灯笼(年级组长通过教研确定大方向,各班结合课程需要组织班级幼儿进行制作、悬挂;冰雪雕(建议中大班结合班级课程制作)

五、活动组织与实施:

1、前期策划准备(2020年12月14—18日)

人员:保教处及各年龄段年级组长

制定详细活动方案、环境渲染方案及“小时候的味道”和“冰雪游戏”征集活动。

2、环境渲染(2020年12月21—25日)

人员:各班教师、保教处及后勤人员

3、班级主题活动进行中(2020年12月14—25日)

通过教研活动制定各班级主题活动并进行主题审议,各班级按计划开展主题活动,注意主题活动广度(家长、幼儿)

4、开幕式(2020年12月28日上午)

冰雪相关活动(滑冰、冰雪表演等)

5、小时候的味道(2020年12月29日上午)

(烤红薯、冰糖葫芦、棉花糖、糖瓜、

6、冰上运动会(2020年12月30日)

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篇10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重视教育内涵发展的理性探索

早在2011年3月,我校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部署,校长亲自制定了 “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的活动方案及考核评比办法,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希望通过学习文化经典《弟子规》、《三字经》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使学生的人格、智慧、责任感,自制力等全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具体举措

2011年3月初,我校召开“传统文化进校园”动员大会,以深刻的道理和生动的事例说明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求全校师生要以高度的政治觉悟来贯彻落实好此项工作,并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之后,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传统文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广泛深入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活动,并把此项活动作为师生德育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

1、晨读、自习、课前、课间、路上、回家随时诵读“经典”,使“国学经典”教育无时不在。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采用“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黑板报、手抄报、小广播、国旗下的讲话、测试、演讲、故事会、诵读比赛、写读后感、心得体会、班会、家长会使“传统文化”教育无事不在。

四年来,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前的红领巾小广播时间,小播音员们充分解读了《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精品的内涵、讲述经典传统美德故事,向学生们渗透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们在聆听中巩固了知识,受到了熏陶。

2011年上半年少先队先后两次组织《弟子规》全文背诵比赛。第一次采用齐背,第二次采用接龙背、单个背的形式,3―6年级学生并进行了笔答测试,逐个检查验收了各班级学生的背诵情况,并以故事会的形式,广泛推广《弟子规》崇尚的思想。对活动中表现好的班级和个人进行了表奖,并评出了学背《弟子规》典型人物。

“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节日,每逢这天,我们少先队都热烈而隆重地举行“庆六一”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精心演绎了他们自己编排的小节目,其中每班都展示体现感恩报恩、《弟子规》学习践行方面内容的节目。

2012年3月,我校家长学校正式开课,开课这天,所有家长汇集学校,和老师、孩子共同上了一课。孩子们向老师家长汇报了学习成果,家长和老师沟通交流,解决了教育难点和迷惑,知道了教育孩子不能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孩子的传统美德教育,国家需要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

我校还要求各班在班队课组织学习“国学经典”。也许是新的学习内容还未完全适应,也许是学习得不够深入,也许是学生害羞不敢于表达,一开始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探讨,发表看法,慢慢地,大家就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并敢于拿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通过各班学生的班级分享活动,不仅有利于“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而且对班级的良好班风建设有莫大的帮助。

3、校园文化、兴趣小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体现“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育无处不在。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在2011年3月刚开始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时候,全镇小学各教学班的墙壁上就张贴了《弟子规》、《百孝篇》张贴画。给教师、学生发放了免费读本,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光盘。随后各班又布置了竞赛台,每天放学后听取学生汇报,班主任及时与家长、学生核实,每周评比一次,评比结果在竞赛台展示,每月评出一名行为规范生,发喜报并奖励。每名学生的《弟子规》践行档案与《弟子规》竞赛台一同都要上墙。2012年上半年在教室走廊墙壁、教室后墙“学习园地”两侧悬挂了中华传统文化之名人名言,以此规范师生的行为。

2012年3月,我校在继续践行《弟子规》的同时,又印发了《三字经》读本,按经典诵读之“《三字经》诵读”的活动方案,各种系列活动也在按步就班地进行着。为体会父母辛劳,学会感恩,推进学生素质教育,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我校《弟子规》教育寓各个学科当中。4月12日上午,我校喜迎省、市、县品德与生活(社会)专家领导莅临我校对 “寓德于教”工作检查指导。省专家对两节公开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两节公开课都符合教学品性,教学模式、方式,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利用图表、图片,目标达成的很好,课程设计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教学范围预设与生成和谐。”

四年级《品社》课老师结合教材开展了以“感恩父母心,怀蛋在行动”为主题感恩教育活动。活动结束时,同学们向大家朗读了自己在为期一周的“怀蛋”行动中所记录下的――“怀蛋心得”。同学们这样记录着:通过这次行动,我知道了,母亲十月怀胎,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中把我们生下来,又用乳汁把我们喂养大,并无微不至的呵护培养我们成长,母爱无疆……

2013年4月25日,市、县关工委主任等领导在县教育局局长、教育局关工委主任的陪同下,来我校就“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进行了调研指导。领导们首先视察了一所村小的校园文化建设,看了二年级学生的国学经典积累本、手抄报等等。村小二年级老师为领导们上了一节《三字经》经典诵读汇报课。领导们在操场上观看了我们中心校全体师生的集体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诵读小组为领导们献上了几个精心编排的小节目,声情并茂的表演感动了各级领导。市关工委主任赞扬我校国学经典教育抓的出色,支持到位,能在诵读的基础上抓践行,国学经典诵读常态化,生活中能拿出典型,教育身边人,说身边的事。县关工委主任称赞说:“贵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显现出了经典诵读对孩子能力培养的作用,也注重了经典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发展、性情修养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我校经典诵读小组自成立以来,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排练。2012年11月11日上午,驻我县境内的一所福利院里欢腾着一片歌声和笑语,诵读小组的同学正在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孩子们稚嫩的童声和老人们有力的掌声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了一屋爱的暖流。这次活动校长亲自带队,主抓德育工作的书记、工会主席及相关老师携60名少先队员赶赴现场,节目历时两小时。县电视台记者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跟踪采访和报道。活动通过少先队员有声有色的节目表演,给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带去了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使老人们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小朋友们的爱心。达到了歌颂祖国歌颂党,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的活动目的。

2014年3月5日是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1周年纪念日。为了让“雷锋”这个闪烁着无限光辉的名字像一座丰碑镌刻在每位少先队员的心底,激励他们用行动争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拉拉河镇中心校领导了解到敬老院的老人们年龄大,体质弱,行动上不方便,接受外界新事物少,有一种寂寞和孤独感,3月5日上午,学校组织同学们协同团县委领导来到敬老院,开展“学雷锋、献爱心、关爱老人”慰问演出活动。同学们精彩的文艺表演,给爷爷奶奶们带去了温暖和快乐。本次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尊老、爱老、敬老的优良品质,同时同学们以实际行动,体验到“关心别人,快乐自己”的深刻含义。活动的开展得到了敬老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收获施教内涵发展的累累果实

自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后,同学之间和睦多了,班集体更团结友爱了,校园里的打闹现象少了,不文明的言行少了,卫生问题也明显好转了。在班级,学生们更加注意集体团结,注重班级荣誉,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

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据教师反映:自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后,课前纪律明显好转,学生上课认真了,课堂的组织教学工作自然就轻松了许多。“传统美德”教育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