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9:05:57

传统节日的作文

传统节日的作文篇1

   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作文700字左右

  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来到广场上放烟花,赏烟花。

  两人抬一个如老树桩般粗壮烟花简放在广场中间,一共三个一字排开。“要放了!”不知谁叫了一声,人们听了自觉地以中间的烟花简为中心围城了一个椭圆。放烟花的人点燃引线,“磁嵫”前奏响起后是一片寂静。不一会儿,一个烟花从简里“嗖”的一声飞出去,有些人还没反应过来,“嗖一一嗖一一”三发已经冲上了天,伴随着“嗖嗖嗖”的声音烟花冲向空中,“砰砰”,“噼里啪啦”地响着,音乐会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人们的脖子仿佛都被绳子牵引了一般仰起头,如木地“呱偶般瞪着眼、张着嘴“啊一啊一太美了!”天空中的烟花,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然后像流星一样飞速地冲下来,火花四溅形成了一条闪亮的瀑布从天空流下来,在场的人看到这美丽的一幕惊呆了。有的人早已拿到来至出手机拍照、摄像,要留下这美丽的幕,边拍边和同伴感慨“太美了”:有的人被“轰一一轰一”声音吓到了,不自觉的往后退几步,一下子踩到别人的脚,只听见“哎哟”一声惨叫;有的孩子骑在爸爸的肩膀上,“啪啪啪”鼓起了激动的掌声,小嘴还不停地说:“爸爸,烟花好漂亮!”就这样,烟花的燃放声伴随着们不是的赞叹声,把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烟花放罢,旁边的小贩生意也好了起来。一个人拿着轰天雷在整个广场中间放。所有人都不敢靠近,那个人点着引线就往旁边跑,还没跑几步轰天雷就“轰”地响了喷出了火花,一道亮光冲向天空中就爆炸了。有些路旁边的人,听到“轰轰”的响声,以为打雷了,过了一会儿才发现原来是轰天雷响了。又有一个人拿起一串长条形的鞭炮点着引线就跑了。音乐会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中落幕....

  多么迷人的烟花,多么动听的一场烟花音乐!

  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作文700字左右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的这句诗描述了古代京城元宵佳节的热闹情景。

  元宵节这天,我也期待着能走出去欣赏那“万灯明”美景,可因为已是六年级,马上要毕业,元宵节这天,便与往常一样,放学后还要再补两节课。只是,人虽在教室,心却早已飞出,在想着晚餐会吃啥,在想着花灯是什么样子,还在想着该去哪儿玩,更在想奶奶的汤圆是芝麻馅还是花生馅。

  很快,班主任来了。她走上讲台,环视一周,才说:“这节课来做个活动。”听到这句话,同学们顿时来了精神。老师接着说:“我之前不是有布置大家做花灯吗?”“对!”同学们大声回答。“现在,请有交花灯作业的同学上台拿回花灯。”十几个同学走上讲台,其中就有我。老师又说:“请台上的同学高举手中的花灯,台下的同学投票。”老师顿了一下,又宣布:“花灯要来评选,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台上的同学要为花灯做讲解,台下的同学投票。”一听这话,我急了。我可连花灯的名字都还没想好,怎么讲?

  快轮到我的时候,我还没理出头绪来,急得抓耳挠腮。突然,灵光一闪,似乎灵感来了!“我、我的花灯叫‘福……福临门’,它寓意新的一年会有好运气,幸福会降临。”说罢,想冲回座位却被老师拦住了。“你还没讲解材料及制作过程呢。”我只好继续:“这个花灯由气球和矿泉水瓶组合而成,在矿泉水瓶身用刀子割开数条缝,两头不能割断,仍连接着。然后,把大红气球塞进瓶中,再充气,撑开瓶身后,外观就像一个大红灯笼,最后用带有福字的中国结做成灯笼下面的流苏。”终于说完回到了座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在评奖的时候,我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一样,紧张又激动。见到同学们纷纷把票投给我,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铃铃铃……”铃声响起,放学了。大家都忙着收拾书包,想快点赶回家吃大餐,看晚会,我则依然沉浸在花灯中……

  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作文700字左右

  早在元宵节的前几日,电视上就报道说元宵节 黎明有月全食,我听说后,兴奋得一蹦三尺高,因为 我有生以来还从没见过这类天文景观,很想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便巴望着元宵节快点儿到.

  我耐心地等了几日,期待的日子终于到了.元 宵节黎明,我5点钟就起了床,站在窗前眺望.此 时的月亮又大又圆,明亮得很,皎洁月光投向大地, 让人感到神秘而又舒畅。月亮周围是深蓝色的夜 空,夜空中还布满了厚厚的云,不仔细看是看不出 来的,不过此时月亮没有被云遮住,在夜空中犹如 一颗闪亮的明珠。半个小时过去了,月亮开始有了 变化,在它的西北角有了一个微小的缺口,我知道 月食开始了。这时,我又想起了“天狗吃月”的传 说,旧社会,科技不发达,人们不了解月食,认为是 天狗把月亮吃了,便在月食之夜敲锣打鼓、放鞭炮 来吓跑天狗,但是“天狗”还是“吃”掉了月亮,不过,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出现了。事实上,是地球转到太 阳与月亮之间,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不能照射到月 亮上,因此在月亮上出现了黑影,这就产生了月食现象。

传统节日的作文篇2

哈尼族传统节日的起源,有一半以上和稻谷的种植有关,如栽秧节、新米节、新谷酒节、黄饭节、苦扎扎等,从这一点足以看出稻米和哈尼族之间深厚的联系。

(一)黄饭节

黄饭节也叫“红蛋节”,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属鸡日(有的地方是属羊日)。节日这天,家家户户要用染饭花的汁浸泡糯米,蒸出黄灿灿的糯米饭,煮出数十个染成红色的鸡蛋,敬献天神派来催耕的使者――布谷鸟。

布谷鸟是哈尼族最喜爱最崇拜的鸟。相传布谷鸟是天上的神鸟,因远古时代哈尼人没有历法,分不清四季,种庄稼不知节令,种下的庄稼经常收获很少,度日艰难。天神看到哈尼人过得很苦,心生同情,就派“阿波摩玛”神来帮助哈尼人。“阿波摩玛”神化作布谷鸟,每年春耕时节来到哈尼人生活的地方,催促哈尼人快快耕作。从此哈尼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哈尼人的收成有了保障,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哈尼人为了表示不忘布谷鸟的恩情,每年都要选择一个吉日用黄米饭或粑粑来祭献布谷鸟。关于布谷鸟的传说如今仍然广泛存在于哈尼族的民歌吟唱中――布谷鸟从天宫中来/翅膀断了,尾巴断了/寨神说/翅膀断了不用怕/我们用丝线给你缝起来/尾巴断了不用怕/我们用糯米给你粘起来/布谷鸟到这里叫/我们就要栽秧......

(二)栽秧节

栽秧节也叫“开秧门”。每到春耕的季节,哈尼族会选择属猴、龙、狗或马的日子举行“开秧门”仪式,宣告本年栽种的开始。栽秧节这天,天还没亮,妇女们便起来烧火做饭,准备过节。一大清早,由各户男家长将备好的糯米饭、煮熟的鸡蛋鸭蛋等祭品摆放于自家水田的水口处,然后在田中间最先插入三把秧,表示一把给人吃,一把给牲口吃,一把给祖宗神灵吃,插好后用簸箕盖住,围着田跑三圈,表示栽秧能圆满地结束。举行完仪式后,才能正式开始栽秧。早饭家家都要吃黄饭、红蛋,据说这样来年结出的稻穗会像黄饭一样金黄,并且颗粒如红蛋一样饱满。还要让牛也吃一点黄饭,表示对牛辛勤劳作的感恩。

哈尼族举行“开秧门”仪式的目的是希望风调雨顺。哈尼族认为,稻谷和人一样具有灵魂。他们请祖先和田神庇护谷魂,让谷魂附在这三把秧上。有了“开秧门”的三把秧,稻谷就有了魂,就能长得好。到了秋天过新米节时,哈尼族还要到“开秧门”时插三把秧的地方,摘三珠谷穗带回家,表示把谷魂接回家中。“开秧门”是古老的农耕祭祀活动的遗存。

(三)“苦扎扎”

“苦扎扎”也称“磨秋节”,是哈尼族的重大传统节日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十月年和“祭寨神节”。时间从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属猴日起,历时三至五天。

节日第一天,哈尼族各村寨都会组织人从山上砍回笔直的松树,在村中的磨秋上支起磨秋,又用栗木、藤条架起转秋(车秋)、秋千。然后请来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秋”。长者空甩三下秋,表示“开秋”。开过秋,其他人方可开始打秋。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聚集到秋场上。各大寨子的秋场上,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除了打秋,还敲起鼓、吹起唢呐,跳鼓舞、扇子舞等。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备佳肴款待亲戚朋友。节日的最后一天下午,各户当家的男子用小筛子端着酒肉佳肴到磨秋场上会餐。人们团团围坐在磨秋周围,唱起“哈巴”,相互敬酒,预祝来年丰收。

“苦扎扎”是一个祈求神灵保佑庄稼丰收,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安康的节日。在“娱神”的同时,“娱人”的功能也非常明显。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打秋,而打秋习俗的渊源又与稻作文化分不开。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哈尼族的祖先学会了开垦梯田,种植稻谷。在开垦梯田的过程中,伤害了山上生活的许多动物。蚯蚓、蚂蚁等地下的动物抗议说,哈尼人挖断了它们的手脚,挖死了它们的同胞;狐狸、野猫、豺狗等林中的动物说,哈尼人毁了它们的窝。它们就到天神“摩咪”处告哈尼人的状。天庭断案的判官是聋子乌四,他看到缺胳膊少腿的的动物哭哭啼啼来告状,便不问青红皂白,判哈尼人每年用一颗人头来祭动物的亡灵,并允许动物糟蹋哈尼人的庄稼。这个判决可坑苦了哈尼人,每年他们必须杀一个哈尼人,用头去祭奠动物。老年人为失去儿女而伤心,小孩子为失去父母而痛哭。哭声震天动地,惊动了天神“摩咪”,派使者下来查访。当天神得知是天庭判官的错判给哈尼人带来苦难时,马上改了判。“摩咪”把受伤害的动物和哈尼人召到天上,对它们说:“哈尼人害死你们千千万万,而你们每年只杀他们一个,太便宜他们了,我要把哈尼人都吊在空中,将他们活活饿死。”动物们听后高高兴兴地走了。“摩咪”转而对哈尼人说:“以后每年的今天,你们要支起高高的秋千来荡,让动物们以为是吊着人。从今以后不准再杀人祭奠动物。”从此,哈尼人每年都要过“苦扎扎”节,并且一定要荡秋千。

(四)新米节

新米节也称“尝新节”。每当稻谷收获的季节,哈尼族就会择日过新米节。过新米节的时间各村寨不尽一致,要根据各地稻谷成熟的时间而定。但寨中的“摩批”要选择属龙或属狗的日子过。节日这天一大早,妇女就到田里掐回颗粒饱满的谷穗,在铁锅里焙干,然后舂成米,做成新米饭,招待亲朋好友。

在吃饭之前,每家都要先用新米饭祭祖先、敬狗。关于用新米饭敬狗的缘由,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种说法是,在很早以前,世间所有的农作物在一次大洪水中被冲走了。洪水退后,一只小鸟发现了仅剩的一珠稻穗,正欲啄食,正好被一只狗发现了。狗赶走小鸟,叼回了稻穗。这一珠稻穗,成了哈尼族的谷种。为了感谢狗的恩德,哈尼族在吃新米时,要先给狗吃。还有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天神之女“娥玛”背着父亲,偷偷地把谷种送到人间,并教会哈尼族人种田的方法。天神知道后,大发雷霆,将女儿变成狗发配到人间。哈尼族人将“娥玛”视为大恩人,每年吃新米时都先要敬狗。

新米节,其实是哈尼族的感恩节。过新米节的目的是提醒后人不要忘记哈尼族赖以生存的稻谷是怎么来的,要知道感恩祖先,感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每一个人,乃至动物。

(五)新谷酒节

每年农历八月,哈尼族的各村寨,均由村中的老者或毕摩择一吉日过新谷酒节。节日这天,各家各户从自家田里割回一把已经成熟的的稻穗,将它捆扎好后,悬挂在堂屋后方的墙上,以祈求祖先的保佑。之后,从稻穗上摘下一些谷粒,一部分炸成谷花,一部分放进酒瓶内泡酒。中午要杀鸡备办酒席,请左邻右舍的长者到家里喝新谷酒(即新谷泡的酒)。目的是向长者讨吉祥的祝福。席间,主人倒出香喷喷的新谷酒,客人举起酒杯唱起“哈巴”:像黄牛寻找野火烧山后发出的青草/我们直爽地来讨喝喷香醉人的美酒/红红的竹筷拣黄鳝/花花的杯子盛满酒/祝丰收的粮食堆成山/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

唱毕,全家老小跟着客人端起酒杯,喝上几口新谷酒。即使是还在吃奶的小孩,也要在嘴皮上抹一点酒,据说这样才会终年无病无灾。这餐饭每个人必须吃得饱饱的。据说,只有这顿饭吃饱了,来年才会粮食满仓,畜禽满圈。

参考文献:

1.《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节庆篇》,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玉溪哈尼族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3.《云南少数民族概况》,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4.《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传统节日的作文篇3

我国传统节日有很多,我都喜欢。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受重视、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了。腊月二十几,人们就开始忙活着办年货了。有的买衣服,有的买对联,有的买蔬菜,还有的买小食品呢!大街上都是大包小包往家拿东西的人。回家后,有的人家早早的就张罗着贴对联,挂灯笼。看起来可喜庆了。除夕之夜,天刚黑,大人们就忙着包韭菜馅的饺子,里面还放钱呢。小孩随便吃,随便玩,大人很少训斥。十一点左右人们就出去放鞭炮,周围像开了锅一样,天空像开了花一样,那才热闹呢!放完鞭炮,人们一边吃团圆饭,一边看春节晚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有的人家一夜都不睡觉呢!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拜新年。老人还会给小孩发红包呢。

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很受重视的传统节日。那夜的月亮又圆又大又明亮,象征着团团圆圆。人们习惯上都围坐在一起,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亮,可开心了呢!

传统节日的作文篇4

一、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首个子课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负责人:王文章、李荣启)指出,弘扬传统节日,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厚重多彩,主要体现在:1.中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2.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它们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构成中国节庆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3.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如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心理追求等。4.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历代人的日常生活,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也促进着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应该用怎样的节日

符号与仪式、节日载体与形式来呈现在当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以及城镇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语境下,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节日符号与仪式、节日的载体与形式吸引更广大的民众积极参与,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当下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关键之所在。在课题总负责人提议下,课题组与中国文化报社于2011年初在京召开“节日符号与仪式:弘扬传统节日”高层次专家学者专题学术研讨会,对此作了集中探讨。《专家学者关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负责人:李心峰)即是有关此次研讨会讨论情况的综述概括;《青年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当代现状与对策报告》(负责人:耿波)、《传统节日新形式、新载体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负责人:李荣启)等子课题,对此问题作了专门调研。调研结果表明:1.应密切关注传统节日的象征符号与礼仪、仪式的传承与变迁,将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与这些精神文化内涵呈现出来的节日符号、仪式的外在形式、物化载体这内外两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予以通盘考虑。2.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既要重视对其各种传统符号与仪式的正确认知与传承,也要提倡各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节日符号与仪式的现代转换与新的创造,以适应时代需要。3.应充分认识中国各个重要传统节日都有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元素和象征符号体系,也有其复杂的礼仪与仪式,绝不是简单化地用某一种象征符号所能代表的。但这并不妨碍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有关节日代表性符号、仪式的标识设计大赛、评选、之类的节日文化活动,来营造节日气氛,丰富节日精神文化生活。这种节日符号、仪式的标识,可以不限于一种、两种,而是可以由多种或多组组合构成。4.关于节日的载体与形式,今天,我们应密切关注在新的历史阶段、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丰富多彩、形形的传统节日新载体、新形式。这些传统节日的新载体、新形式,既不失传统节日精神文化的文脉,又植根于当代人的现代生活土壤,与现代人的传播媒介相结合,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相协调,它的发生并为人们所接受,有其必然性,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引导,合理开发、应用。

三、关注青少年群体,培育文化自觉

青少年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传承群体之一,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前景。为此,本课题在《青少年节日文化认知和参与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负责人:刘永明)及《青年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当代现状与对策报告》(负责人:耿波)两个子课题中,着重围绕青少年群体进行了调研,前者以全国从小学到大学14个教育机构共654名学生为对象,后者以北京市8所大学、中学共592名学生为对象,作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1.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从总体上看呈现出良好态势,我国青少年对传统节日包括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2.虽然西方节日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着较高的认知、认同和参与程度,但未与传统节日文化产生明显冲突。我国青少年倾向于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并重,但在价值和情感上,还是略倾向于中国传统节日。3.我国青少年对节日内容加以丰富和充实的要求远大于创造所谓的“新节日”(如一些网络媒体提议或讨论的所谓“光棍节”“男生节”“女生节”等)。4.青少年对政府弘扬节日文化、重视节日文化内涵的重建或创新,普遍持支持、理解和乐观态度。5.单一少数民族地区或多民族地区,在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教育力度稍显不足。6.传统节日仪式和符号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新的节日仪式和符号创新又不明显或者不具有吸引力。7.学校和教师在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这个载体进行主题教育方面存在较大改进空间。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对策性意见:1.政府,尤其是文化和教育部门要有意识地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体验和理解,培育他们的文化自觉。2.对于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教育,首先应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力避填鸭式的空洞、被动的知识灌输;其次,应提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创建家庭与学校双轮驱动的传统节日教育体制。3.应努力建立和完善传统节日教育与科研体系,构建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和大学本科的完整传统节日教育体系,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教学阶段教学需求的传统节日教材,努力形成包括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内的传统节日科研体制,把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突出的代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四、正确对待“洋节”现象,借鉴国外传统节日精华

在近年来有关传统节日的讨论中,一个广受各界关注的问题是所谓“洋节”对于我国传统节日造成的冲击,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客观评价外国传统节日的问题。为此,本课题设立了《“洋节”现状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负责人:耿波)、《借鉴国外传统节日精华的调研及建议》(负责人:宋建林)两个子课题。所谓“洋节”,是社会舆论对近现代以来输入我国的外来节日的俗称。调研认为:1.前几年媒介报道和社会舆论夸大了人们对“洋节”的期待,人们对“洋节”和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差异不大。2.当下人们关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冲突的看法日趋理性,人们更多是借助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参与“洋节”。3.某些社会人群热衷于过“洋节”,主要源于商家和媒体炒作宣传这些外在因素的导向;人们对“洋节”传播的媒介满意度不高。4.参与“洋节”成为人们加强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政府在“洋节”现象中不应缺席,但应谨慎介入。对此,提出如下建议:1.搁置节日文化中西有别的思维,引导中西节日从各自文化本位向节日公共文化转变;2.改变扬“中”抑“洋”的节日施政方略,中西统筹,创制中西互补的中国特色节日体系;3.搭建中西节日文化交流平台,互相学习,相互补充;4.改变对“洋节”产业知而不问的施政思路,尝试引导商业竞争活力进入“洋节”发展。世界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重视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而且注重传统节日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创造了可观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民众广泛参与、重视欢乐体验;———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节庆活动创新、品牌意识明确;———政府转变职能、民办节日为主;———市场运作模式、广泛筹集资金。国外传统节日的成功经验为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的节日文化体系:1.应当在保持和巩固传统节日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从国外节日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并有机融合、补充到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中,形成以传统节日和现代政治性节日为主体,地方节日、外来节日和新型节会和谐发展的节日文化体系。2.同时应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民众主体的关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政府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城乡节日活动,丰富人民节日生活,但节庆活动应以民办为主,发挥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企业、社区、村庄的主体作用,尽量减少官办色彩,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让民众从传统节日中获得最大欢乐体验。

五、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其中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在55个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且大部分民族都拥有多种节日。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及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的一些节日已经被批准为部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彰显我国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的重要表征。做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应是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我们专门设立子课题《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负责人:李松),做了系统调研。调研发现:1.我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就,少数民族节日在整体上得到了延续和弘扬,成为我国国家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2.少数民族面对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的冲击,缺乏文字记录、传承人口少、处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少数民族节日消失的速度更快、异化的程度更大。从国家节日文化建设的大局和长远目标来看,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在观念校正、立场转换、制度设计、政策调整和具体政策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1.在观念意识上,应提倡珍视多元文化价值;2.在立场选择上,应变政府操办为政府服务和引导;3.在制度设计上,应努力建构和完善包括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在内的国家节日体系;4.在政策安排上,应坚决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统筹假日安排;5.在政策执行上,应格外重视保护和传承节日资源,激发民众热情。

总之,在国家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节日,努力做好如下工作:1.将节日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作为服务基层、促进社会稳定、构建民族和谐的重要工作,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制度性日常工作。应做到只要有人民群众过节,就应该让人们感受到政府的服务性作为。节日服务内容要具体实在,结合政府部门其他帮工作,抓住节日的有力时机统筹协调,在各个方面为民服务。2.加强民族节日文化研究,特别是与节日密切相关的宗教和民间信仰研究,逐渐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多元节日文化体系。坚持文化尊重原则,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认同和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政府服务的主要前提性条件,逐渐改变地方政府将促进旅游、开发节日经济价值和提高地方知名度作为主要利益诉求等急功近利的做法。避免和禁止功利性、命令性、随意性的“打造”节日文化“工程”。

六、关注我国港澳台地区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情况

台湾地区作为我国的有机组成部分,1945年摆脱日本整整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又面临政权的统治,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受到政治化改造;1987年“解严”之后,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出现了新的情况,其对传统节日的传承既有深刻教训,也有成功经验,可资大陆参考借鉴。为此,本课题设立《关于台湾传统节日传承与变迁的考察报告(1945-2010)》(负责人:张士闪)。我们认为,作为祖国有机组成部分但与大陆情况存在显著区别的特殊地区,我们应密切关注我国港澳台地区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情况,真实了解、深入研究这些地区在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历史轨迹、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汲取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以之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整体节日文化建设的有益参照。

传统节日的作文篇5

首先,消费主义将传统节日教育物质化。传统节日文化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得以显现和传承,如春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人们从对节日内涵和文化意义的向往转变为对物质消费和符号价值的追求,传统节日逐渐成为了消费节日和象征符号:寓意新生之初的春节变成了“红包节”,缅怀历史传统的清明节变成了“旅游节”,彰显爱国情感的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象征团圆美满的中秋节成了“月饼节”。因此,学生难以从物质化、消费化的传统节日中体会到节日的文化意味,无法接受节日的文化熏陶。

其次,西方节日将传统节日边缘化。社会的不断开放带来了多元的文化。近年来,媒体对西方节日的大肆报道和商家为了盈利的商业炒作,使得西方文化中的愚人节、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在我国备受关注,逐渐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和追捧;与此相反,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关注逐渐下降。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在西方节日娱乐化的冲击下逐渐淡化和远逝,难以对学生发挥教育作用。

最后,教师对传统接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认识不清,使传统节日教育流于器物的表面和娱乐的形式,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历史起源与文化底蕴一知半解,从而导致了学生对传统节日认同感的降低,削弱了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如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所说:“文化内涵是节日的灵魂、节日的本质所在。”教师对传统节日的读不懂、吃不透,必然会导致观念和行为上的偏差,会将传统节日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削减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

传统节日的作文篇6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幼儿园 教育活动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前言

传统节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人们对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解,本文就如何通过在幼儿园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实践教育中探索出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对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解读

我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节气、历法、天文、重大事件以及一些古代先贤有关,这些在一些诸如《尚书》等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传统节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与节气有关的祭祀、庆祝的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等;另一类则是纪念日,例如端午节等。

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日子就被当时的人们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但是当时这些日子的内涵还不够丰富,经过时间的沉淀,这些日子从最早的迷信禁忌以及原始崇拜逐渐演化到现在的寄托情感、祈求幸福的日子。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神话故事为节日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一些历史先贤的在节日中被赋予了永恒的纪念意义,因此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厚重的历史感[1]。

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节日文化教育可以使人们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我国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凝聚力,更能使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基础。

二、在幼儿园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建议

1.了解本地历史并加以利用

我园处于山东地区,境内曾存有齐、鲁、曹、维等诸国,齐鲁大地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历史造就了这片土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如今的山东更是一个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大省。我省的古代先贤更是不胜枚举,有齐国大夫晏婴,政治家、思想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学生曾子,名医扁鹊、建筑巨匠鲁班、军事家孙斌等,在文学界有蒲松龄、辛弃疾、李清照。众多的文化思想汇聚到一起,在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山东曲阜的孔子文化节,该节日正式设立是在1989年,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所以时间定为每年的9月26日到十月十日,现在每年的这个时期都会在孔庙大成殿前举行大型的歌舞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弘扬东方文化,在世界各地更有许多孔子学院,我园依托孔子文化节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例如让幼儿回家收集孔子的生平事迹,在每日十分钟的经典诵读中,师生共同诵读《论语》,让幼儿选择一条自己最喜欢的一条,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并对其他的小朋友进行讲解,使幼儿了解孔子的思想,树立更远大的理想抱负。

2.在庆祝传统节日时在幼儿园内创设节日环境

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环境的利用十分重要,因此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更营造一个浓厚的传统节日气氛,根据具体的节日在园内建立一个合适的节日环境,例如,在春节期间在园内走廊悬挂一些亲子制作的灯笼、布艺鞭炮;在元宵节来临,家长陪同幼儿上街看丰富多彩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活动,将孩子们拍到的精彩镜头来布置教室、走廊;在端午节来临前夕让小朋友自己搜集有关于端午节的挂饰,我园也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香囊和龙灯,营造一个节日的气氛,师生还针对不同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幼儿讲一讲与节日相关的神话传说、民俗习惯等等。通过环境对小朋友产生影响使其对我国传统节日产生兴趣,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印象,从而主动的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2]。

3.开展适合幼儿的节日活动

我国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节日活动,但是一部分节日活动并不适合在我园开展,所以我们对一些节日活动进行选择,例如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组织中大班的孩子包饺子、汤圆、粽子,让幼儿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节日的气氛,老师趁机向幼儿讲解食物的由来,例如,粽子就是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河以后当地人向河里投放粽子,喂食河里的鱼虾,防止其破坏屈原的遗体。由于小班的幼儿不具备自己制作食品的能力,所以将家长们邀请来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食品。而对于一些其它节日活动也可以选择性的使用现有条件进行替代,例如,原来在春节的时候都要燃放鞭炮,考虑环保和安全因素,我园购进一些电子鞭炮供孩子们玩耍,幼儿在放鞭炮时老师告诉孩子鞭炮的由来,既让孩子充分体会到节日的快乐,又不污染环境卫生,还不用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对传统的节日活动进行选择并进行创新,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使幼儿充分体检节日活动带给自己的快乐。

4.在日常教育中插入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作品

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相对于其他阶段来说比较灵活,可以根据这一课程特点在重要的节日开展主题教学周活动,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的文化作品,传统节日主题教学周就可以从中选取适合幼儿的文化作品进行学习,不仅使幼儿学习到了知识,更了解了传统节日文化。例如,在元宵节来临之际,开展了元宵节主题教学周,在元宵节猜灯谜,并选择一些传统的字谜给孩子们猜,不仅使幼儿认识了许多新的汉字,更让幼儿认识到了学习汉字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学习语文的兴趣,音乐课带领孩子们学习歌谣《卖汤圆》,这首歌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符合幼儿的接受习惯,还可以开展安全教育课程《安安全全元宵节》,提高孩子们的节日安全意识,提醒孩子过节在开心的同时不要忘了注意安全,数学的加减法则可以出下面这样的计算题,例如,盆里原来有十个汤圆,有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吃三个还剩几个?这样的传统节日主题教学周可以在寓教于乐情况下,使幼儿更好的了解并喜欢上传统节日文化。

结语

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对节日文化与校园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传统节日文化,促进其身心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传统节日的作文篇7

关键词:传统节日认同;文化安全;国内;唐人街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58-02

一、传统节日认同与民族文化安全

(一)关于传统节日认同

我国作为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有四个: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传统节日认同是指对于对自己所属的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归属和情感态度。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民族的民众,无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都会自觉自愿地将身心回归到节日文化活动中,我国每年春节人潮滚滚的春运大军便是例证。传统文化承载着人们对国家文化的普遍认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向外界展示的是具有一定特色的集体节日文化。

(二)传统节日认同的文化安全内涵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大力弘扬这一民族重要文化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维系文化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

十报告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关于传统节日的渊源,有很多的寓言故事、著名的诗词、民间谚语等等,这些经典故事汇集起来,大体上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民众通过周而复始的节庆不断地给传统的民族文化节日增添新内容,以此来传递、继承与发展本民族文化。

2.文化遗产的重成组成部分

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这一消息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感叹中国的“端午”被韩国“端”走了,也让国人真正意识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性。我国传统节日的发展经过千年的积淀,融入了中华儿女的情感,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国内与唐人街传统节日认同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传统节日行为

按自然时序,我国国内人们会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时进行传统教育、传统仪式、传统表演等活动来庆祝节日。

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民间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这一时段都是春节的范畴。人们大多在春节时期进行扫尘、祭灶、熬年守岁、贴春联和门神、吃年夜饭、放爆竹、吃元宵、闹花灯等等节日活动。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五个节气,主要风俗有:踏青、扫墓、放风筝、植树等。端午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活动主要有:佩饰、祛除五毒、插艾蒿和赛龙舟等等。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最主要的活动是吃月饼和赏月。

(二)传统节日在唐人街

生活在唐人街的海外的华人华侨们,除了参与他们现在居住国的国家节日和民族节日活动之外,他们同样重视祖国的传统节日。在传统时令不约而同地聚合,举办具有鲜明中华文化印记的庆祝活动,以此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情怀。

海外华子很多是生活在异文化社会的华人,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离开祖国移居他国的人们,过春节时仍然要按照国内的习惯包饺子、吃汤圆或面条以及给孩子压岁钱等。在日本唐人街南京町,神户华侨总会通过举办龙舞、太极拳、杂技、游行等活动来庆祝每年度的春节,形成了南京町独特的“唐人街”春节氛围[1]。

(三)关于海内外的比较:传统节日认同有差异

1.国内传统节日认同“淡化”

近年来,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传统节日被人们所淡化甚至被遗忘,过节完全没有了过节的气氛。中国社会调查所于2011年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大学生不能说出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名称,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较差[2]。与此同时,传统节日内涵的日益丧失甚至走向空洞,由原先丰满严整的体系凋落得只剩时间意义上的空壳[3],以对现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春节为例,如今国内节庆的仪式不断减少,甚至于代表着团圆祥和的年夜饭也被逐渐搬到饭店。

2.唐人街“选择性同化”下的传统习俗记忆与节日认同[4]

“除旧历元旦贺岁外,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节令,侨社经常推行”[5]。早期的唐人街中移民的中国人深受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在民俗生活上自然沿袭了国内的模式。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唐人街逐渐摆脱传统模式,华侨们接受当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积极地融入主流美利坚文化,他们也会忘情地投入到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

但事实证明,经过了一个世纪有余的发展,华人文化并未被美国主流社会文化完全“洋化”,这是因为美国华人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具主动性的角色,采取了“选择性同化”的文化适应策略。每逢传统节日,舞狮子、踩高跷、耍龙灯、走旱船等传统庆祝方式还会照旧在唐人街上演并广受欢迎。

三、从海内外传统节日认同比较看民族文化安全

海外华人们为庆祝节日在异域进行传统节日活动,岁时节庆等民族文化精髓在唐人街的存续,反观国内传统节庆却日趋“淡化”,国内和唐人街传统节日认同差异背后有何原因?本文在国内和唐人街对比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以下三方面。

(一)传统节日认同意识的强化与民族文化安全

传统节日的认同强弱对民族文化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树立起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当作准则和责任心的表现,从而维系民族文化安全。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归属和认同感对华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这种较强认同感在唐人街华人们对重大节日的隆重庆祝中得以充分体现。相比之下,现今国内的情况不容乐观,传统节庆逐渐“淡化”。有些国人混淆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名称,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也普遍较差。

(二)传统节日行为的沿袭与民族文化安全

通过沿袭传统节庆活动重新赢得国人对传统节日文化风俗的重视,将鲜活的民族文化从逐渐“淡化”的现状中复苏,从而将民族文化安全的维系意识根植于国人的心中。

民俗是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对比我国国内和唐人街,可以发现华侨华人对传统习俗的记忆,主要源于对民族文化中那类属于无言的民族节日、生活、饮食、服饰等民俗文化的持久继承。在传统节日之际进行节庆活动,如春节时期贴春联、放爆竹;清明节之际植树、放风筝;端午节插艾蒿、赛龙舟;中秋节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通过传统节日行为,实现人人过节,并且人人懂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最终使民族文化安全得以维系。

(三)民族文化心理的共振与民族文化安全

民族文化心理共振是我们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重要情感基础,对于民族文化安全的维护起着积极作用。浓浓的节日庆祝彰显民族的特色,华侨们从而会获得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因而强化了民族文化心理共振,使传统民族节庆文化在海内外得以枝繁叶茂。华人们通过民族节庆活动将民族文化心理共振深刻地表达出来,使岁时节庆等民俗精髓在异域得以存续。

在心理共振的基础上接受传统文化对我们身心的洗礼,感受传统习俗的魅力,领略传统活动的风采,从而发自内心地塑造出对传统文化的主人翁意识,去维系民族文化安全。

四、总结

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节日之际,海内外人们都会通过节庆活动来进行庆祝。按自然时序,国内人们会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进行节日庆祝。而唐人街的华人华侨们同样在异域存续祖国的传统节日,以此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情怀。

相比之下,近年来,国内传统节日认同日益“淡化”过节完全没有了过节的气氛。在比较国内和唐人街传统节日认同差异之后,探究出其内在原因并找出强化文化认同的要素,本文总结了以下三方面去探讨传统节日的认同和民族文化安全的构建。

第一,通过强化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树立起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当作准则和责任心的表现,从而维系民族文化安全。

第二,通过传统节日行为的沿袭,在整个社会形成传统节庆文化氛围和熏陶环境,使得人人过节、知节,从而将民族文化安全的维系意识根植国人的心中,保护民族文化安全。

第三,民族文化心理共振还是我们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情感基础。在此基础上接受传统文化,从而发自内心地塑造出文化主人翁的意识,维系民族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小荣.中国传统文化在“唐人街”的传承与认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曲爱香,张丽霞.青少年传统节日文化熏陶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学术论坛,2012(3).

[3]顾宗侠.论传统节日的民族认同功能[D].大连:辽宁大学,2012.

[4]何彬.从海外角度看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认同[J].文化遗产,2008(1).

[5]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G].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610-611.

[6]孟宪平.文化安全、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探索,2008(6).

[7]傅漩.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J].学术探索,2004(6):114.

[8]王文兵.文化自觉:一个满含实践意向的理论概念[J].思想战线,2008(4).

[9]王萌.传统节日文化调查的启示[J].时代教育,2008(4).

[10]康金有.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中国文化安全的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

[11]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传统节日的作文篇8

多元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 文化自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在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特点是越来越明显。在此种背景下,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被趋同到西方节日文化之下的危机日益凸显,并且这些西方节日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因此,在全球化进程冲击传统文化的情况下,我们要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使之更好地延续下去,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节日概述

传统节日是一种时间性习俗,它与时序结合构成历法性节日,也称岁时节日。因为这个特点,传统节日一般都结合了人们关于自然时间的认识与人类在这个时间点上的特殊活动,从而使自然时间具有了人文意义。传统节日在发展中逐渐被它的文化意义占据主导,其人文内涵被提炼和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生活得以依托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日历”,同时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传统节日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二、西方节日文化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不断凸现出来,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我国悠久的传统节日文化似乎有点步履沉重,而中西文化激荡了近百年的争辩仍在继续,其形势越来越隐蔽,程度却越来越剧烈。

1.全球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它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张,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

2.当代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情怀日益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受传统节日;三是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四是西方节日文化人情味浓,个性化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五是各级对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

三、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自觉

文化的传承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及他的发展趋势,不是要“回归”,也不是要“全盘西化”和“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并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最终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时代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的概念对于我们寻找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策略有很强的针对意义。我们提出自己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充分认识传统和现实,实现传统节日精华的传递,而且还要通过对优秀西方节日文化的引入,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和营养,从而使传统节日文化焕发出生命力。

1.努力在多元文化互动中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

从多元文化视角来看民族传统节日,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大环境是否和谐、公正。这种环境是民族传统节日及其代表的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多样性是有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体制历史中的多样文化,启迪人们的思想,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不管每种文化有怎样的特质,它必然会有某些人类共享的成分。多样文化会提供更多的人类发展模式,它的充分展示和发展将使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和每个群体都增加选择和学习的机会。多元文化之间的影响是积极的,会使各个方面都在其中受益。文化多元化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多样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的现实环境。因此,我们要努力在多元文化互动中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传统节日的作文篇9

关键词:多元文化;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8/09―0065―04

节日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写照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一个民族的内在价值,是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它是增强民族自我认同感,联结民族共同记忆的文化纽带;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性,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领域也随之呈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对话日益频繁,多元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道绚丽多姿的文化景观。可以说,文化多元化已是当今世界文化领域的显著特征,它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本土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正面临着话语权日渐走低的尴尬局面,构建节日文化话语权成了我们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本土文化的话语权威,释放本国传统节日之异彩,处理好本土节日文化与外来节日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减弱的异态走向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节日文化在本土的主体地位有所动摇,其话语权威日趋减弱,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异态走向。一方面,随着节假日法定政策的实施,保护本土节日文化的觉悟虽有所增强,但传统节日文化仍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另一方面,外来节日文化浸染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形态市场,并呈扩大趋势。

随着传统节日日益式微,在社会人士保护传统节日的呼吁下,政府出台了节假日法定这一重大举措。该提议的实施表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的意识有所增强,以往以民间各种活动形式加以传承的节日被纳入到制度保护的层面。它为我们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提升传统节日文化的话语权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存在着对传统节日内涵理解模糊、认同感不强等现象,使节日法定这一外部推动机制的作用十分有限。从意识层面讲,传统节日文化缺乏内在的合法性,因而即使有了固定的节假日,但对一部分人而言无非是多了几个休息日,节日法定在引导民众加强节日认同感、传承节日文化方面的功效显得微弱。目前,许多年轻人对西方节日的狂热度依旧持续走高,而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度虽然随着节目法定政策的实施有所提升,但传统节日文化的主导地位依然受到严峻挑战,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要真正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传承,牢固传统节日文化的话语权威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时间。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往来日益密切,一方面,它使各国文化在互动中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发展中也催生了文化霸权主义的负面文化效应。文化霸权主义试图将本国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以各种途径渗透到别国,以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现在,文化霸权主义在节日文化方面也开拓了浸染别国文化的意识形态市场。正如缪赛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所提到的“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与其他文明相比较,西方可能更是如此”。随着西方节日文化在我国不断地推广、盛行,它越来越受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它使作为我国主流节日文化的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挤压,走向了边缘的地位,传统节日文化的话语权威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减弱的根源分析

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呈现异态走向的原因主要可从国内与国际两个维度加以分析。

从国内角度讲,最根本的是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根基发生裂变,节日文化的现代性调试功效微弱。中国的传统节日发端于以自然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岁时节令之上,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文化赖以生成的社会根基发生了变化,而其当代性调试功效比较微弱,因而难以顺利实现适应当代生活的过渡。主要表现为:

首先,节日内涵的苍白化。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宗法文化、原始观念文化等的承载体,是一定时期内文化特征的生动写照。然而,由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传统节日生成的社会基础发生根本变化,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节日的内涵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播中日益显得苍白无力。

其次,节日形式的粗陋化。“任何一种或一个民俗事物和现象,都是经由人们相应的表现构成的。这些表现体,正是各式各样民俗元素的象征符号。”作为民俗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也是如此。节日的形式,或者说,节日符号是节日文化的承载体,它使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通过对文化符号的接触来体会它所传达的文化内涵。然而,现阶段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行为活动在传承中日趋形式化、简单化,节日形式也过多地停留在物化层面,缺乏精神涵养。这使传统节日在现代人中出现了解读的困难,造成节日文化理解上的障碍。

最后,节日认同感的淡漠化。伴随着节日内涵的苍白化、节日形式的粗陋化,出现了节日认同感的淡漠化。其主要表现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向心力不足,节日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模糊,最终将造成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的动摇,乃至分崩离析。

从国际角度讲,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当今世界的斗争日益转向了文化领域的斗争与较量,文化霸权也成了西方社会一些国家在斗争中所推行的一个新战略。可以说,全球化浪潮中出现的文化霸权现象是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日渐走低的外部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根本上就是一种以经济行动策略来实现的新的文化整合过程,它的最终结果就是能够在某种普遍性设计中瓦解任何一种保持自身特殊努力的文化自足体,进而完成对于世界文化前景的‘普遍化’构造。这就是以美国为代表推行的、由缪赛尔・亨廷顿宣扬的‘普世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文化趋同化和殖民化的新境遇。

现阶段,我们的节日文化被趋同到西方节日文化之下的危机日益凸显。缪赛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西方正在、并将继续试图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为‘世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个词已成为一个委婉的集合名词(代替了‘自由

世界’),它赋予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维护其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以全球合法性。”他们凭着在文化中的强势地位争夺世界文化的话语权,不断地向别国传输自身的意识形态,意图使其文化传统成为世界性的传统,使世界的文化趋同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文化较量中处于弱势地位,我们的节日文化在西方节日文化的强力浸染下易被西化,难以坚守本土的文化个性,以至丧失节日文化的民族特色,这最终导致节日文化话语权的丢失。

三、重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的路径探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是一个关系到节日文化传承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到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坚守文化个性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要深入探讨重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的有效路径,使传统节日文化得以有效地传承。

1,实现制度层面到意识层面的升华,创生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在合法性

这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的基本前提。国家实行节日法定的政策通过外部引导来繁荣传统节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将文化的传承由制度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确立节日文化的内在合法性,以内部改造作为节日传承的强大基石。从根本上将节日文化的根基载人人们的心中,这也是重建话语权威的重中之重。

在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下,异质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渗透,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创生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在合法性,首先需要我们确认自身的节日文化身份,找到节日文化的民族归属感。缪赛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也提到:“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人民和民族正试图回答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只有确认自身的文化身份,我们才不至于在多元文化摩擦中迷失自我。创生传统节日内在合法性最重要的是增强节日文化的认同感,使节日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活动。“既然历史是认同的话语,谁‘拥有’或占有过去的问题就是一个谁拥有能力在给定的时间和空间上识别他或她自己和他人的问题。”因而,我们要注重节日文化认同感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深刻内涵,让社会大众从根本上认识、理解并认同本土的节日文化。在多元文化面前依然坚守本土的节日文化传统,使人们能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找到民族身份和民族归属感。

2,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性过渡,创生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张力

这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条件。“现在传统节日遭遇的问题是它没有很好地完成从农业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型,其文化内涵、过节方式与现代社会契合度不高。”目前,传统节日文化要重建话语权,就必须赋予时代内涵,注入当代元素,赋予节日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因此,我们可从以下两个维度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性过渡:

一方面,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适应当代的文化价值,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当代性过渡。每一种节日文化都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现阶段我们面临着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日显苍白化的困境,因而要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化精神,使其顺利实现当代意义上的调试。如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与纪念屈原有关。“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一首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章。”这里体现了“精忠”的文化精神,它对我国目前所倡导的爱国主义价值理念仍具现实意义。再如,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月饼象征着团圆”。其中,可挖掘出人们崇尚“和”与“美”的精神,这与我国完成祖国统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又具有相通性。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能挖掘出符合当代社会特质的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社会将更具生命力。

另一方面,创新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也即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有效实现节日文化的当代传承。“符号的传达关系和传达功能不仅要受到符号使用者的限定,还要受符号使用环境的制约。……所有的节日符号系统的传达意义和传达功能,要受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的文化心理环境的影响。……适应这种经济发展及转变的民俗活动就自发地得到保存和发展,而主要以早期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活动因难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基石而逐渐式微和消亡。”因此,要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过渡,需要打造传统节目的当代符号品牌,创造出节日文化的形象代言人,以此传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

3,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个性,走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道路

这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的根本要求。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节日的西化现象日益突显,本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日渐流失以及失去其民族个性的危机。传统节日文化话语权继续走低的局面为我们保护本土节日文化、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个性敲响了警钟。

对此,一方面,要适当地提升文化免疫系统,牢固节日文化的根基。这里所说的文化免疫是指“本土文化在面对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文化渗透、入侵、感染等威胁的情况下,通过基于个体或群体的应答机制进行自我保护的现象”。“它通过识别‘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成分,排斥进入本土的可能存在的文化威胁和本土范围内产生的不良文化倾向,以维持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我们在文化多元化语境下延续本土节日文化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牢固文化的根基,也只有这样,才能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特色,彰显本土文化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要突显传统节日文化的中国特色,释放中国节日文化的异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传统节日在主流方面,体现了以自然为取向,万物平等的自然本原思想;体现了和谐为美的思想,即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含了家庭和谐与邻里和睦的思想;体现了崇尚劳动、敬老敬贤、追记先人等社会伦理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这种文化特性是几千年来中华节日文化不断演进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它具有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在全球文化交往中,我们必须坚持传统文化的独立性以确保自身的文化安全,充分把握文化的主动权,坚持传统节日文化的中国特色。

4,实现本土与异质节日文化的和谐对话,创生传统节日文化的世界性品格

传统节日的作文篇10

关键词:幼儿;传统节日教育;价;路径

当前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蕴含于西方节日的西方文化正在不断渗透,人们对于洋节的追捧热情迅速高涨,甚至大大超过了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熟悉程度,这对儿童的言行也产生了日益明显的影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其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需要传统文化的润泽。寻找幼儿传统节日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不但有利于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的恶意渗透,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幼儿对民族精神的热爱与内化吸收,从而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幼儿园关注是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价值实现的关

键因素

首先,幼儿园应精心组织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节庆活动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可以以节庆活动为载体,针对幼儿特点组织重要传统节庆活动,以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意愿。在组织主题活动过程中,幼儿园应该组织教师从适应幼儿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出发,通过耐心讲解、情景再现、参与互动等方式,让幼儿参入其中亲身体验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习俗。同时,为了达到预期活动效果,幼儿园还要重视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应立足幼儿乐于参与和便于参与,不断创造新鲜多样的节庆活动形式,从而达到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吸引力。幼儿园可以充分挖掘幼儿教师多才多艺的优势和依靠现代技术手段,组织开发一些美观可爱、富有趣味的手工节庆产品,创作一些朗朗上口、简短易记的节庆用语,制作一些安全、卫生、健康的节日特色食品。这样既激发了教师的创作热情,又为幼儿增添节日趣味。其次,幼儿园应注意日常的熏陶渗透教育。日常熏陶渗透教育主要是指在幼儿园正常教学活动之外进行隐性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目的在于在通过这种隐性的熏陶渗透让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和体验。幼儿正处于学习关键期,是道德品质的重要形成期,他们好奇心强兴趣广泛,但专注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对其开展的教育应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幼儿园的文化环境对幼儿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渗透作用。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强调儿童教育过程中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他指出“无论给儿童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1]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的确,环境是会说话的智者、是隐形的课程,幼儿园的日常活动教室、户外活动场地、整体布局等形成的文化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长期的和间接的。幼儿园通过用心创设的环境,让幼儿浸染于布置着传统节日文化艺术教育内容的物质环境中,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艺术教育内容的内化与吸收。

二、社会支持是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价值实现的有力保障

首先,幼儿传统节日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教育部等部门先后下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关于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2],应该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活动之中。国家大政方针为幼儿传统节日德育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国家相关部门还应积极号召开展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开发研究工作,组织相关力量认真梳理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深入分析传统节日在当代幼儿教育中意义和措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节日文化,这也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其次,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导向作用。大众传媒在当前社会中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其影响日益扩大。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体已成为包括儿童在内的当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基于幼儿富有好奇心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对幼儿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的宣传导向作用。媒体要把儿童作为传统节日宣传的重要受众,精心制作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广告和节目,在节日期间还可以针对性地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趣味性节目、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介绍传统节日。电视媒体要发挥善于节庆策划的优势,精心组织节庆文艺晚会,在少儿频道安排播出适合儿童观看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动漫作品,丰富节日荧屏,打造节日宣传教育平台。总之,大众传媒做好积极营造尊重、热爱和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和舆论宣传工作,对于幼儿传统节日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导向意义。

三、家庭参与是幼儿传统节日教育文化价值实现的必要支撑

教育是一个应该囊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在内的完整体系。“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同样需要父母和社区的支持与协助。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萌芽期,其语言、行为、情感特征等都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父母若能在这一时期与教师一同给幼儿提供适当的指导和丰富的学习环境,将使幼儿各方面的潜能得以正常发挥。”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幼儿园乃至社会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强化与延续,是幼儿传统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参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尤其要注意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方法的选择。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是其最初的模仿甚至崇拜对象,儿童的许多语言、行为、习惯可说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模仿而获得的。从这个意义来讲,家庭参与是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儿童爱模仿的特性凸显了家长在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的优势,家长可以充分发挥其言传身教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家长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家庭参与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过程中,如果家长没有树立正确的节日文化价值观,不能认识到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性,对传统节庆文化教育价值的认识的肤浅甚至片面,那么家庭参与可能流于形式甚至起到反面效果。因此,做好家庭参与工作就要求幼儿家长首先树立正确的节日文化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学习熟悉节日风俗和内涵,提高自身的节日文化素养。

此外,家长在准备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教育时,还应特别注意摸索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家长与幼儿朝夕相处,应该是最熟悉幼儿的人,可以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性格特点,用适合自己孩子的语言方式系统地或选择性地向幼儿讲授传统节日的来源、节庆用具、节日用语、节日精神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基于幼儿时期的专注力记忆力特点,家长应反复地进行这样的言传身教,适时适度的开展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的实现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