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委节能中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2:32:48

经贸委节能中心

经贸委节能中心范文篇1

在组织实施上,主要体现为通过“四个紧密结合”解决问题:

第一,与学习贯彻省领导与委领导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解决问题。一是深入学习。组织全体党员学习省领导和委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二是精心部署。围绕省领导和委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节能中心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的主要工作和重点环节,进一步提出整改工作思路,修订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责任处室以及完成时限。三是加强宣传。通过简报、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与进一步完善调研课题紧密结合解决问题。我中心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查摆、边整改,在前一阶段初步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抓好突出问题的解决。

第三,与推动节能工作紧密结合解决问题。按照年初全省经贸工作会议的部署,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与实现我省节能降耗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统筹兼顾,以推动节能中心工作的实际成效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二、初步整改工作的主要情况

节能中心高度重视整改工作,着力解决与节能降耗相关的实际问题,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解决如何提高节能监察执法质量的问题。解决办法:1、制定衡量监察执法质量的标准;2、按照重点用能行业的特点,组织节能执法人员学习工艺技术知识,拓展知识面;3、加强节能执法信息的统计分析工作,建立节能执法信息分析制度。

二是解决如何进一步加强内部建设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大力推行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办公力度;加大学习型组织建设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加大节能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利用国家240万节能专项资金添置专业设备仪器;加快计量认证工作进度,确保年底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经贸委节能中心范文篇2

一、解决问题阶段组织实施的主要情况

在组织实施上,主要体现为通过“四个紧密结合”解决问题:

第一,与学习贯彻省领导与委领导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解决问题。一是深入学习。组织全体党员学习省领导和委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二是精心部署。围绕省领导和委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节能中心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的主要工作和重点环节,进一步提出整改工作思路,修订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责任处室以及完成时限。三是加强宣传。通过简报、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与进一步完善调研课题紧密结合解决问题。我中心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查摆、边整改,在前一阶段初步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抓好突出问题的解决。

第三,与推动节能工作紧密结合解决问题。按照年初全省经贸工作会议的部署,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与实现我省节能降耗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统筹兼顾,以推动节能中心工作的实际成效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二、初步整改工作的主要情况

节能中心高度重视整改工作,着力解决与节能降耗相关的实际问题,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解决如何提高节能监察执法质量的问题。解决办法:1、制定衡量监察执法质量的标准;2、按照重点用能行业的特点,组织节能执法人员学习工艺技术知识,拓展知识面;3、加强节能执法信息的统计分析工作,建立节能执法信息分析制度。

二是解决如何进一步加强内部建设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大力推行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办公力度;加大学习型组织建设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加大节能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利用国家240万节能专项资金添置专业设备仪器;加快计量认证工作进度,确保年底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经贸委节能中心范文篇3

一、解决问题阶段组织实施的主要情况

在组织实施上,主要体现为通过“四个紧密结合”解决问题:

第一,与学习贯彻省领导与委领导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解决问题。一是深入学习。组织全体党员学习省领导和委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二是精心部署。围绕省领导和委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节能中心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的主要工作和重点环节,进一步提出整改工作思路,修订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责任处室以及完成时限。三是加强宣传。通过简报、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与进一步完善调研课题紧密结合解决问题。我中心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查摆、边整改,在前一阶段初步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抓好突出问题的解决。

第三,与推动节能工作紧密结合解决问题。按照年初全省经贸工作会议的部署,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与实现我省节能降耗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统筹兼顾,以推动节能中心工作的实际成效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二、初步整改工作的主要情况

节能中心高度重视整改工作,着力解决与节能降耗相关的实际问题,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解决如何提高节能监察执法质量的问题。解决办法:1、制定衡量监察执法质量的标准;2、按照重点用能行业的特点,组织节能执法人员学习工艺技术知识,拓展知识面;3、加强节能执法信息的统计分析工作,建立节能执法信息分析制度。

二是解决如何进一步加强内部建设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大力推行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办公力度;加大学习型组织建设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加大节能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利用国家240万节能专项资金添置专业设备仪器;加快计量认证工作进度,确保年底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经贸委节能中心范文篇4

一、解决问题阶段组织实施的主要情况

在组织实施上,主要体现为通过“四个紧密结合”解决问题:

第一,与学习贯彻省领导与委领导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解决问题。一是深入学习。组织全体党员学习省领导和委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二是精心部署。围绕省领导和委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节能中心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的主要工作和重点环节,进一步提出整改工作思路,修订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责任处室以及完成时限。三是加强宣传。通过简报、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与进一步完善调研课题紧密结合解决问题。我中心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查摆、边整改,在前一阶段初步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抓好突出问题的解决。

第三,与推动节能工作紧密结合解决问题。按照年初全省经贸工作会议的部署,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与实现我省节能降耗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统筹兼顾,以推动节能中心工作的实际成效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二、初步整改工作的主要情况

节能中心高度重视整改工作,着力解决与节能降耗相关的实际问题,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解决如何提高节能监察执法质量的问题。解决办法:1、制定衡量监察执法质量的标准;2、按照重点用能行业的特点,组织节能执法人员学习工艺技术知识,拓展知识面;3、加强节能执法信息的统计分析工作,建立节能执法信息分析制度。

二是解决如何进一步加强内部建设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大力推行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办公力度;加大学习型组织建设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加大节能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利用国家240万节能专项资金添置专业设备仪器;加快计量认证工作进度,确保年底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经贸委节能中心范文篇5

一、解决问题阶段组织实施的主要情况

在组织实施上,主要体现为通过“四个紧密结合”解决问题:

第一,与学习贯彻省领导与委领导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解决问题。一是深入学习。组织全体党员学习省领导和委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二是精心部署。围绕省领导和委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节能中心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的主要工作和重点环节,进一步提出整改工作思路,修订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责任处室以及完成时限。三是加强宣传。通过简报、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与进一步完善调研课题紧密结合解决问题。我中心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查摆、边整改,在前一阶段初步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抓好突出问题的解决。

第三,与推动节能工作紧密结合解决问题。按照年初全省经贸工作会议的部署,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与实现我省节能降耗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统筹兼顾,以推动节能中心工作的实际成效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二、初步整改工作的主要情况

节能中心高度重视整改工作,着力解决与节能降耗相关的实际问题,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解决如何提高节能监察执法质量的问题。解决办法:1、制定衡量监察执法质量的标准;2、按照重点用能行业的特点,组织节能执法人员学习工艺技术知识,拓展知识面;3、加强节能执法信息的统计分析工作,建立节能执法信息分析制度。

二是解决如何进一步加强内部建设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大力推行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办公力度;加大学习型组织建设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加大节能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利用国家240万节能专项资金添置专业设备仪器;加快计量认证工作进度,确保年底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经贸委节能中心范文篇6

一、进一步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到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14吨标准煤下降到0.89吨标准煤,降低2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40.86立方米下降到24.52立方米,降低40%;二氧化硫(SO2)总排放量由2005年的7.79万吨减少到7.31万吨,减少8.16%;化学需氧量(COD)总排放量由43232吨减少到36747吨,减少15%;全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平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

(三)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市发改委牵头)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市银监局、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市发改委牵头)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凡是新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生产能力的项目,必须由当地政府和企业提出淘汰相应落后生产能力的具体意见和措施,作为审批项目的重要内容。(市发改委牵头)认真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落实国家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市外经贸局、市国税局、海关牵头)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差别电价标准。从年起,按照省要求,加价标准淘汰类企业每千瓦时提高0.15元,限制类企业每千瓦时提高0.04元;从2008年起,加价标准淘汰类企业每千瓦时提高0.20元,限制类企业每千瓦时提高0.05元。(市物价局、市经贸委、供电公司牵头)每年组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各县区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督促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负荷。(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

(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列入国家明令淘汰关停的生产能力一律不得进行出租、转让、出售或异地转移生产。着力抓好电力、焦炭、水泥、造纸、酒精、味精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市发改委、市经贸委牵头)对生产能力3万吨/年以下的酒精和味精生产企业,不予办理生产许可证。(市质监局牵头)市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淘汰落后产能分县区、分年度的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各级政府要依法予以关停,有关部门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停止供电。(市经贸委、市质监局、市环保局、供电公司牵头)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县区,严格控制安排投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市发改委、市经贸委牵头)市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向社会公告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和各县区执行情况。同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监督举报制度。(市经贸委牵头)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市经贸委、市财政局牵头)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嫁接淘汰落后产能县区内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参与高耗能、高污染内资企业的改组改造。重点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经营管理理念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更新陈旧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素质。(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牵头)

(五)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先进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条件。(市发改委、市经贸委牵头)认真执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领域,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外资项目,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升级。(市发改委、市经贸委牵头)按照《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市外经贸局牵头)

(六)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定促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措施和中长期规划,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沼气、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实施示范工程。(市发改委牵头)“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户用沼气14万户,年产沼气4200万立方米,户用沼气池普及率达到10%,(市农业局牵头)太阳能热水器到年达到20万平方米。到年,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目前不足1%提高到5%。(市发改委牵头)加强资源调查评价,研究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热源用于城市区域供热,提高城市热化率。(市建设局牵头)稳步发展替代能源,制定燃料乙醇发展和乙醇汽油推广规划,积极推进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开发和原料基地建设。研究利用二甲醚、轻烃气等作为城市燃气的补充。支持生物质能源产业化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化工、生物质能固体成型、生物质气化燃料等一批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示范项目。(市发改委牵头)抓紧开展生物柴油基础性研究。(市林业局牵头)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入洗比例。(市煤炭管理局牵头)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灵活运用财政补助、银行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积极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支持可再生能源利用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市财政局牵头)

(七)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提高水平。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各类资本进入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以外的所有服务业领域。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50个服务业项目和培育一批大型商业集团和百货连锁企业,力争到年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流通企业达到15家,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市发改委牵头)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建立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制造业技术服务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尽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产业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到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0家,高新技术产品发展到100个,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5%。(市科技局牵头)

三、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

(八)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着力抓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在我市重点实施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电力、造纸、纺织、水泥等重点耗能行业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工业锅炉(窑炉)改造项目;(市经贸委牵头)加快建设和改造采暖供热为主的热电联产和工业热电联产机组;(市发改委、市经贸委牵头)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1个;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30万平方米;启动2个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示范推广项目;推广无污染、资源循环型建材产品,着重搞好散装水泥、商品混凝土、预拌沙浆的推广应用,“十一五”末水泥散装率要达到50%以上,加快木塑复合材料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推广高效照明产品,重点发展LED半导体照明产业;(市建设局牵头)推广高效节能灯15万支,市直机关率先更换节能灯;(市经贸委、市政府机关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实施“1131”工程,打造节能样板工程。(市经贸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牵头)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每年支持一批重大信息技术改造项目、重大节能电子信息项目。(市发改委牵头)

(九)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29.5万吨、再生水日利用能力5万吨;年全市新增再生水日利用能力3万吨。(市建设局牵头)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组织排污企业开展新一轮限期治理,进一步提高外排废水标准和稳定达标率。(市环保局牵头)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把污水管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尽快配套完善。(市建设局牵头)制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监督管理办法。(市建设局、市法则办牵头)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编制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实施《市集中饮用水环境保护划分方案》。(市环保局牵头)

(十)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期间全市投运脱硫机组222万千瓦,形成削减二氧化硫能力8.24万吨,年投运脱硫机组91万千瓦,形成削减二氧化硫能力4.19万吨。到“十一五”末,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类功能区要求。(市环保局、市发改委牵头)

(十一)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节能减排资金主要依靠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建立以企业、社会等投资为主体,政府投资为辅助的多元节能减排投资机制。(市财政局、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整合土地出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农业等相关资金,集中财力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市财政局牵头)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要积极推进市场化融资,市、县财政要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投入。在实行城市污水处理费最低收费标准的前提下,市里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建设局牵头)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承担污染治理责任,加快南水北调沿线、境内河流64个项目、43个工业点源等重点流域内的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建设。各级政府对列入年度污染减排实施计划的工业企业治理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牵头)

四、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十二)深化循环经济试点。落实《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循环经济“123”工程,重点培育1个循环经济县、2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和3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市经贸委、东明县政府、交通集团工业园区、曹县银香伟业集团园区牵头)积极推进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加快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进沼气建设。加快制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统计局牵头)

(十三)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全面贯彻《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省地表水水功能区划》、《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划》(市水利局、市发改委牵头)和《省节约用水办法》。(市水利局、市经贸委、市建设局、市物价局牵头)加快实施电力、造纸、纺织等重点行业节水改造重点项目,积极支持农业节水灌溉。(市经贸委、市发改委、市农业局牵头)在城市开展节水“三同时”并纳入建设项目基本程序。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全部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节水器具。设计建筑需达到中水设施标准要求的一律配套建设中水设施;所有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实行“一户一表,户外抄表”,开展节水产品认证及能效标识认证,扩展认证范围,提高节水产品生产与利用的普及率。力争“十一五”末实现节水设施的全覆盖。(市建设局牵头)

(十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认真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认定管理和日常监管。总结推广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大力开展以工业废渣、废水、废气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规范再生资源市场秩序。到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到65%。(市经贸委、市供销社牵头)严格按照有关规划要求完成“禁实”目标。扶持一批优质新型墙体材料示范生产线。(市建设局牵头)加快开发秸秆利用新技术,推进作物秸秆燃料、化肥、饲料产业化步伐,争取到年综合利用率达到80%。其中,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沿线、郊区及有关县区,利用率达到90%以上。(市农业局牵头)

(十五)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区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十一五”末县城以上城镇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城区和县城要建设规范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大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流程模式,实现城乡垃圾处理设施的共享。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发展垃圾综合集成处理系统,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和供热,发展垃圾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市建设局牵头)

(十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组建市清洁生产专家库,大力培育发展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机构,依托专家和专业机构,扩大清洁生产审核面,提高审核质量。积极指导企业进行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抓好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评估,督导企业严格按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提出的实施方案,搞好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科学合理使用农村肥料、农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搞好农业标准化建设,逐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和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市农业局牵头)推进建筑业清洁生产工作。(市建设局牵头)

五、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十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支撑体系。优先安排一批节能减排重大技术项目,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积极推动重点耗能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联合,研究开发一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420户重点企业都要与1家以上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发高效节能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至少推广应用一项节能新技术。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对外交流渠道,积极推动我市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院校在节能减排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追踪当代国际前沿技术,做好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管理经验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工作。(市科技局、市经贸委牵头)

(十八)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加快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水泥、电力、焦炭、化工、造纸、纺织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落实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市经贸委、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牵头)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节约技术推广。(市农业局牵头)探索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投入新机制,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市财政局、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

(十九)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进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市经贸委牵头)

(二十)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按照《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年修订)》,培育一批环保骨干企业,推广一批环保先进设备和技术。(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认真贯彻国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建立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单位激励制度和自行运营不达标企业退出及淘汰机制。(市环保局牵头)

六、强化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二十一)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经贸委、市国资委、市环保局牵头)严格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和“十一五”水污染物责任书。(市人事局、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

(二十二)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全部耗能单位和污染源进行调查摸底。市统计局要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全市和县、乡镇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建立并完善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和监测。(市统计局、市经贸委牵头)市环保局要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建立环境统计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落实污染减排定期调度制度。对重点监管企业污染排放情况、污水处理厂出口水质、主要河流断面的水质、主要水源地水质、10县区建成区空气质量等五个方面实施在线自动监控,构建污染物排放立体监测体系并向社会公告监控数据。(市环保局牵头)市统计局要会同经贸委、环保局、水利局等部门继续做好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建设节约型社会统计公报制度。(市统计局、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牵头)

(二十三)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严格执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42号)有关规定,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格审查节能评估情况,对达不到能耗准入条件的高耗能企业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备案。(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建设局牵头)市经贸委要加强对“能评”工作的监督管理。(市经贸委牵头)要把排污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对超过总量指标、重点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要求的县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建立实施“企业限批”、“局部限批”、“区域限批”制度。强化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布制度。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违法行为,严格依法进行处罚,并暂停审批其新上项目的环评文件。(市环保局牵头)

(二十四)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抓好全市420户重点耗能企业和84家重点排污企业。“十一五”期间全市16户重点耗能企业实现节能32.11万吨标准煤;年实现节能6.42万吨标准煤。贯彻落实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办法。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和节能第一责任人制度。(市经贸委牵头)开展联合执法,依法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把下马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淘汰一批高耗能低效益的产品,改造一批浪费污染严重的落后设备,整顿关闭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落到实处。(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市工商局牵头)完善节能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落实《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市质监局、市统计局牵头)加强对企业节能管理人员和重点用能岗位操作人员的节能培训。组织开展用能设备检测,编制节能规划。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重点耗能企业要组织实施能源管理师制度。(市经贸委、市人事局牵头)实行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消耗与节约情况,对未完成节能目标责任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市经贸委、市统计局牵头)开展节能对标活动,要对照国际国内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和节能标准,加大节能管理和技术进步力度,提高企业的节能管理和技术水平。通过深入开展“四比、四算、四加强”活动,市420户重点企业主要能耗指标全面达到行业标准,纳入省千户重点管理的16户企业要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任务,40户重点管理企业能耗指标要好于全市平均水平。(市经贸委、牡丹区政府、曹县政府、定陶县政府、成武县政府、单县政府、巨野县政府、郓城县政府、鄄城县政府、东明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牵头)总结推广一批节能减排先进经验,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市经贸委牵头)建立重点排污企业档案,所有重点监管企业凡在技术上能够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尽快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加强重点监管企业污染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将“十一五”污染减排指标分解到每一个重点企业,指导编制分年度污染减排计划,全面落实污染减排责任,加强内部污染减排管理,定期对各生产工艺(环节)进行污染减排的量化考核。(市环保局牵头)实行重点监管企业污染排放定期报表统计制度,对未完成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并暂停该企业建设项目审批。(市环保局、市经贸委牵头)

(二十五)加强节能环保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强差别发电量计划管理,优先安排清洁、高效和资源综合利用机组发电,按照《省发电量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加强计划执行的考核监督。鼓励高效环保机组替代低效机组发电。推行发电权和排污权交易,逐年削减小火电机组发电上网小时数,实行按边际成本上网竞价,通过市场竞争将小火电机组的排污总量指标交易给大型发电机组。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终端用电效率,设立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资金。加强热电机组管理,实施现役热电机组的在线监测。继续执行峰谷分时电价,鼓励全社会自觉通过避峰、移峰等有序用电措施削峰填谷,推进能效电厂试点工作。(市经贸委、供电公司牵头)

(二十六)严格建筑节能管理。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建筑能效专项测评,严把施工许可关,完善施工图建筑节能专项设计审查制度,施工图节能设计审查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不得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实施建筑节能评审认定,未经节能评审认定的工程不准通过竣工验收备案,不准销售使用。从2008年起,所有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以党政机关办公建筑为突破口,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建立并逐步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实行供热计量收费。新建建筑全部达到按热计量收费条件,既有建筑逐步实行热计量节能改造,重点是对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热计量节能改造,逐步实行按用热计量收费。年着力抓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的监管工作,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定额制度。(市建设局牵头)

(二十七)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逐步建立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积极发展“节能公交”。(市建设局牵头)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建立汽车产品燃料消耗量申报和公示制度。(市经贸委牵头)严格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市环保局牵头)继续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市经贸委、市财政局牵头)逐步推广节能客车、大吨位多轴货车和集装箱、半挂等专用货车。充分发挥车辆的运载能力,提高运营车辆的实载率和里程利用率。建设综合性客货运枢纽,完善货运车辆物流环节,推行网上配货业务,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和有效衔接。到年全市交通行业运车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吨位、重要货车比重提高到30%以上,货运实载率提高4个百分点。车辆单位能耗明显下降。节能环保车辆和新技术、各种节油装置得到普遍应用,客运营运车辆百吨公里能耗降低20%。(市交通局牵头)

(二十八)加大实施能效标识和节能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力度。加强引导,提高节能节水产品认证及能效标识社会认可程度,扩展认证范围,落实能效标识制度,建立扶持激励机制,提高节能产品生产与利用的普及率。(市质监局牵头)强化监管,杜绝虚假认证、恶意逃避认证行为。建立健全举报和投诉处理等社会监督机制。实施专项市场监督检查,推动节能节水和能效标识。(市质监局、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加快节能认证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建立以认证机构为主体的节能认证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市经贸委、市质监局牵头)

(二十九)加强节能环保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监管监察体制,规范各级节能、环保监管监察机构设置。(市人事局、市编委办公室、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重点加强对县区基层环保部门监测能力和执法能力的标准化建设。大力支持各级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对重点监控污染企业实行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实施“数字环保工程”,建设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市人事局、市环保局牵头)加强节能监察、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及环境监测站、环保监察机构、城市排水监测站建设,更新监测设备和仪器,开展人员培训。(市人事局、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市建设局牵头)市、县节能减排监察监管机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市财政局牵头)加强节能减排统计能力建设,充实统计力量,适当加大投入。(市统计局牵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

七、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

(三十)贯彻实施节能和环保标准。贯彻落实《省“十一五”节能标准规划》及以产品能耗限额为重点的节能地方标准。(市经贸委、市质监局牵头)完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引导性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行业污染物地方性排放标准。认真组织实施《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市环保局、市质监局牵头)

(三十一)加强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燃煤电厂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建立脱硫设施运行台帐,加强设施日常运行监管。年底前,我市所有燃煤脱硫机组要与省电网公司完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到年,所有燃煤脱硫机组的在线自动监控系统要与环保部门联网。对未按规定和要求运行脱硫设施的电厂要扣减脱硫电价,加大执法监管和处罚力度,并向社会公布。进一步完善烟气脱硫技术规范,开展烟气脱硫工程后评估。开展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市环保局、供电公司牵头)

(三十二)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财政部门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建立城市污水厂运行报告制度,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季度向环保、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运行和污染物排放信息。年要全部安装水质水量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和建设部门联网。对未按规定和要求运行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县区、部门和企业予以通报,限期整改。(市建设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牵头)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落实收费政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的,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县区,暂停审批新增水污染物排放项目的环评文件,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建设资金。(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财政局牵头)

(三十三)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节能环保执法力度,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市政府每年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重点检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执行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情况。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限期停产整顿,逾期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予以关闭。(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对私设排污口的企业,一经发现立即关停取缔;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和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市环保局牵头)强化市60强企业节能环保核查工作。开设节能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和网站,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并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市监察局、市人事局牵头)

八、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十四)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供热管理和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鲁政发〔2006〕78号),落实电力峰谷分时电价和烟气脱硫电价政策。(市物价局、市建设局、市发改委、市经贸委、供电公司、市环保局牵头)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和城市垃圾发电,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市物价局、供电公司、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建设局牵头)严格实行超标准耗能加价制度。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贯彻实施再生水、微咸水、矿井水、雨水开发利用的价格政策。(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建设局、市经贸委牵头)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市水利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牵头)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COD排污费标准;贯彻执行化学需氧量排污费征收标准及高污染行业超标准排污加价收费管理办法。(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牵头)严格执行《省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和《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使用管理,确保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杜绝“协议收费”和“定额收费”。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吨水平均收费标准原则上不低于1.0元。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保证垃圾处理收费按标准足额征收到位。(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牵头)

(三十五)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各级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淘汰落后的高能耗设备,加强水污染治理、垃圾污水处理、烟气脱硫改造,支持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继续加强和改进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管理。建立高能耗农业机械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经贸委、市农业局牵头)

(三十六)贯彻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贯彻执行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生产节水、节能等资源节约型产品的关键设备,以及政府拟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重点产品生产企业的关键设备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使用的资源循环型关键设备,允许实行加速折旧。对节能、节电、节水的资源节约型企业,纳税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报经批准后,酌情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进一步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牵头)落实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新能源研究、开发和利用。(市发改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牵头)进一步落实进出口税收政策。(市国税局、海关牵头)

(三十七)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按照货币信贷政策与节能环保政策协调配合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每年筛选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向社会,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市财政局、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金融机构应利用人才、信息、业务优势,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直接融资服务。(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市经贸委、市环保局牵头)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市环保局牵头)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金融机构要把企业的环境信息作为对企业进行信贷授信的重要参考依据。(市环保局、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牵头)

九、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三十八)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年初由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节能减排宣传方案。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减排公益性广告,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市电台、电视台、日报社常年开设节能减排专题,宣传国家和省、市节能减排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宣传全市各行业的节能新举措、新成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市广电局、市旅游局牵头)

(三十九)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宣传。组织好每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及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宣传活动。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增强资源忧患意识、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市委宣传部牵头)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站)、村文化大院的宣传栏、张贴画、广场文化活动、电影放映等宣传平台,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俭朴节约、科学消费的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级文艺团体、文化馆(站)要多创作演出优秀作品,展示我市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新成果,弘扬节约风尚。(市文化局牵头)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开展建设节约型学校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市教育局牵头)选择若干节能先进机关、企业、商厦、社区等,作为节能宣传教育基地,面向全社会开放。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文明委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能,开展富有特色的宣传活动,教育全体社会成员从日常生活行为做起,培养节约环保习惯,倡扬文明新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

(四十)表彰奖励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单位和成果。根据《省节能奖励办法》,市政府对在节能降耗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并组织媒体选择一批节能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揭露和曝光浪费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市经贸委、市人事局牵头)

十、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

(四十一)政府机构率先垂范。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组织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制订并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和监测。实施能耗公布制度,根据单位年度工作任务对节能指标进行动态管理,实行节奖超罚。并将建设节约型机关工作纳入机关文明单位评选内容。(市政府机关服务中心、市财政局、市直机关党工委、市人事局牵头)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要制订和实施适应本系统特点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方案。(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牵头)

(四十二)抓好政府机构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各级政府机构分期分批完成政府办公楼空调系统低成本改造。开展办公区和住宅区供热节能技术改造和供热计量改造。凡新建或改造的办公建筑必须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并达到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及时淘汰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组织开展政府机构办公区和住宅区节能改造示范项目。推动公务车节油。(市政府机关服务中心、市建设局、市财政局牵头)

经贸委节能中心范文篇7

一、学习调研阶段总结

(一)按照委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们结合节能中心的工作制定了《*省经贸委节能中心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制定了紧跟省经贸委、分段进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省经贸委节能中心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得到了经贸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批复和肯定。

(二)设立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领导。按照省经贸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要求成立了节能中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节能中心书记、主任傅爱军同志任组长,汪云红、喻丹峰同志任副组长,办公室、监察科、法制培训科负责同志为成员,并按《实施方案》进行工作分工,确保落到实处。

(三)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节能中心主任傅爱军亲自主持动员大会,要求大家抓紧时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将工作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各项工作结合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统筹安排,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按照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我中心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实施方案规定的学习内容。在学习方法上根据单位的条件,我们分别采用:集中导读和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工作实际相结合;写学习笔记和宣传实践科学发展相结合。单位领导分别就科学发展观的有关专题进行导读,按科学发展观要点、含义逐一进行,全体党员结合导读和资料进行自学,使得全体党员能够较深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和实际意义;我们抓住省经贸委涂勤华主任联系我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力条件,结合省经贸委提出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机关效能”的要求,坚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做好节能工作,提高创新能力相结合,在工业强省进程中,结合*实际,切实做好节能工作,进一步提高节能监察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企业和政府的服务能力,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到工作实际上;同时,利用《节能与监察》简报、单位的大屏幕显示屏、局域网上的网络图书馆,宣传科学发展观,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大家创造学习条件。我中心第一阶段总共学习了八次,重点是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邓小平论科学发展观》等读本,并充分利用节能中心的网络图书馆编辑学习科学发展观相关文献资料两本,专用电子大屏幕宣传资料三幅。

(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省经贸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期间,涂勤华主任挂点在节能中心,并参与了节能中心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活动。2008年4月23日出席了我中心组织召开的2007年度全省节能先进表彰大会。涂勤华主任首先代表省经贸委向受表彰的全省节能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祝贺,接着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节能工作的重要性作了深刻而精辟的讲话。涂主任指出,认真抓好节能工作,是深入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人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发展观提倡生态文明,特别是要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召开学习心得讨论会。在节能中心5月13日召开的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讨论会上,涂主任要求节能中心的全体职工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抓好节能降耗工作紧紧联系在一起,要求全体成员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要有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要有高效的工作质量、要有破解难题的工作水平;充分利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破解节能工作中的难题。

(七)积极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方式是采取大家讨论交流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中心的工作,就节能中心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交流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先后投入万元添置和配置了中心的网络传真设施,使得每位工作人员都能通过单位局域网收发传真,相当于每人均配置有传真设备;成立了办公自动化推进小组,配置了OA办公系统,逐步推进无纸化办公系统;全面改版网上图书馆系统,使得页面更为友好,易于操作。通过这些努力,使得节能中心的办公条件更为人性化、自动化、便利化,把简单重复性工作留给计算机,使得大家能够有更多精力用于开拓创新,做好工作上。同时也希望加快我省节能监察体系建设,以便于节能工作的长远发展。

(八)注重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工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注意加强宣传工作。在此期间,通过委内外网、每周动态等多种媒体方式,积极宣传本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反映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并及时将我中心的学习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好的经验和做法报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这些工作,也使我单位的信息报道工作有了较大进步,在最近委系统信息报道排序中,省节能中心已列全委第七位。

(九)开展节能降耗的专题调研。节能中心主任傅爱军率节能中心干部职工对我省2007年度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组织了9个核查小组深入百家企业进行了现场核查和评价考核,深层次地了解了我省节能工作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调研报告对未完成节能目标的企业进行了深层剖析,找出企业薄弱环节,督促企业采取节能技术改造等手段,为实现我省“十一五”节能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一)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落实到每位同志的工作目标中。

(二)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提高节能中心的工作效率,提高节能监察工作的质量。

(三)进一步完善节能监察执法的组织和硬件条件,提高节能监察、监测水平。

三、下一步打算

(一)做好分析总结。中心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围绕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要紧密联系实际,认真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办法,初步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总结材料。

(二)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及组织生活会。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结合主题实践活动,认真开展民主评议,重点分析查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通报分析总结情况。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向全体党员干部反馈分析总结情况,重点通报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将《节能中心领导班子分析总结报告》上报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四)组织群众评议。组织全体党员对中心领导班子进行评议。根据评议意见,对《节能中心领导班子分析总结报告》作进一步修改。

经贸委节能中心范文篇8

在这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相聚在这里,举行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市节能监察支队挂牌仪式。首先,我代表市经委,向前来参加仪式的省经贸委李主任、省政府节能办、省监测中心、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各位领导,向支持配合我们工作的市直部门、各县市区经贸局和企业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主要领导同志经常过问并批示,市人大、市政协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市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节能考评机制。市经委作为节能工作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节能降耗法律、法规,把节能降耗放在突出位置,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制定了*市《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及各年度的节能降耗目标,将节能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58家企业,市政府与13个县市区和企业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二是节能项目争取在全省名列前茅。进入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两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国债项目,我市争取到晶华集团新型墙材有限公司的年产80万立方米粉煤灰高档墙材项目和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的浮法玻璃窑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两个国债项目。自20*年国家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国债项目以来,市经委共争取国债项目8个,总投资11.8亿元,获国债补贴6800万元,争取项目个数和补贴资金均居全省前列。同时争取省节能节水专项资金支持项目2个,有6个项目列为全省三个“节能100项”(第一批50项)重大节能示范项目。三是节能审计、节能监测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在省经贸委、省节能办的精心指导下,编制起草了全省第一本《能源审计手册》;完成了8户国家重点企业的能源审计;*年,对422家用能单位进行能源利用监测;依法对17户严重浪费能源单位进行了处罚。我市的节能降耗工作得到省、市领导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为适应节能新形势,加大节能管理和执法力度,20*年4月,省政府成立节约能源办公室。20*年8月份,市经委向市政府编制部门提出了设立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和将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改为市节能监察支队的请示。2007年3月12日,市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听取了市经委节能工作汇报,会议决议事项中明确:同意设立市政府节能办公室,原则同意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更名为节能监察支队,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7年3月23日,市编委下发了《关于市经济委员会有关机构调整的批复》和《关于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改为市节能监察支队的批复》。从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到市编委文件下发,仅用11天时间,这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对节能工作的极端重视。在两个机构筹建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省经贸委、省政府节能办、省监测中心、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无私帮助。借此机会,向省经贸委、省政府节能办、省监测中心表示衷心感谢!向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市人大、市政协、市政府有关部门,向各县市区、工商企业及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谢意。

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市节能监察支队同时挂牌成立,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抓节能降耗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充分体现了对市经委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决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决不辜负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期待。我们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扎实有效的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更加深入地开展。全面履行市政府节能办和节能监察支队的职责,在省经贸委、省节能办的领导、指导下,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我市节能降耗任务目标。一是重点做好年度节能目标考核工作,将各级政府和有关企业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纳入年度政绩考核体系;二是制定《*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办法》、《*市节能奖励办法》,突出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耗能产品进行能源消耗定额和限额的定期量化考核,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产品和技术,加大节能执法力度;三是用足用好国家、省节能优惠政策,年内完成两批(次)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资格认定工作,争取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支持重点,使更多企业享受到节能优惠政策的实惠;四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组织节能宣传周、节能知识讲座、节能对话和节能知识竞赛,通过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节能、支持节能、参与节能。

经贸委节能中心范文篇9

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是加强节能监管的重要举措。为规范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工作,现将省经贸委《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粤经贸环资〔2008〕517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填报单位

根据省经贸委的通知要求,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及以上标煤的用能单位、省千家企业等重点耗能企业均要按要求提交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我市需填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用能单位名单见附件5。

二、填报内容和填报方式

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年报和季报制度,实行一季度一报送、一季度一分析、一年度一总结。年度报告的填报要采用国家统一的套表格式(见附件3);季度报告的填报要按照省的统一格式(见附件4)。各单位采用电子版报送。

三、报送时间

一是季度报告的报送。各重点用能单位应于每年的4月15日、7月15日、10月20日前向市经贸局分别报送当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的能源利用状况。

二是年度报告的报送。各重点用能单位应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一年度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报送市经贸局。对审查不合格的,应要求其限期整改,重新报送。省经贸委对各市经贸部门报送的数据进行汇总后,编制全省重点用能单位上一年度的能源利用状况公报,向社会公告。

四、能源利用状况报告书的补报

由于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年度报告的格式较以前略有更改,为统一填报格式,便于汇总和分析,要求所有企业重新补报2006、**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国家监管的重点用能单位应在2008年9月底前,补报2006、**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其他重点用能单位应在2009年3月底以前报送2008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同时,补报2006、**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另外,各重点用能单位应于今年8月5日前向市经贸局补报今年上半年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五、其他要求

(一)明确责任

各镇街经贸办要高度重视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填报制度,切实负起责任,积极指导、督促本辖区内企业填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对于组织指导成效明显的镇街经贸办,我局将给予表彰奖励;对于能源利用状况填报制度执行不力的镇街经贸办,除公告予以批评外,将取消其当年节能降耗工作“评先”资格。

(二)加大惩罚力度

对未按规定报送或报告内容不实的单位,将予以通报批评,在节能考核中予以扣分,由市经贸局委托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依照《节约能源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经贸委节能中心范文篇10

如今社会流行“潜规则”,甚至可以说是渗透进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有,到处可见。送者不觉得不当,受者不觉得可耻,送与收配合默契。“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显规则”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看不见的、没有明文规定的、约定俗成的、但是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一种规则。创造“潜规则”这一概念的吴思先生说:所谓的“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潜规则”,既不公开,也不透明。一般来说,在“潜规则”盛行地区、部门,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空际上就是制度上的一种装饰品。可以肯定地说,“潜规则”是一种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规则,是一种败坏社会风气的规则,是一种让一部分人产生投机取巧心理的规则,是一种让人们对社会产生不信任的规则,是一种变相腐败的规则。

二、潜规则在对抗什么

近年来,机关加强作风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明目张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和吃拿卡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到机关办事给好处的“潜规则”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送的那方来说,不送也许能办成事,送了心里才踏实,还能为日后办事留门路。在收的这方来说,反正都是要办的事,为你办是办事,为他办也是办事,何不为“识趣”的办。于是,送的那方不觉得不当,收的这方不觉得可耻,送与收双方配合默契,彼此心照不宣。收得习惯了,遇有不送的,反而心里别扭。有机关驾驶员在闲聊中骂某某“狗眼看人低”,因为某某给了办事人员辛苦费,唯独少了他这个送办事人员的人的那一份。

有调查表明,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深恶痛绝。“明明国家有规定,他们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凡事按自己定的规矩办。老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如果不懂规矩,只能吃“闭门羹。”一些群众如是说。一些“涉世未深”的干部无时无处不在经受潜规则的“砺炼”,我们时常面临两难选择:依从潜规则意味着放弃原则,挑战潜规则只会被“逆向淘汰”。不懂政策可以,不懂领导意图不行;不懂法律可以,不懂“规矩”不行。潜规则所对抗的正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纪律,所损害的除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就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积极防范“潜规则”的对策措施

“潜规则”的特点是不公开,也不透明。公开游戏规则,避免暗箱操作,不失为积极防范“潜规则”的有效措施。只要做到政策公开透明,程序规范完善,加强监督检查,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执行扶持政策中发生“潜规则”,防止滋生新的腐败。

*0*年“5·19”会议以来,全市经贸系统在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积极防范机关“潜规则”,促进了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9家,比*00*年增加约570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18.5亿元,比*00*年增长181%,规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46亿元,实现税收14亿元。新一届市政府基于对我市工业虽有突出,还没有突破的判断,提出工业要跃升发展的思路,出台了《关于修订工业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关于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以及《*市重点工业企业认定办法》、《工业产业发展基金管理规定》等配套措施。在制订、执行这些政策及配套措施中市经贸委等部门努力做到公开透明、运作规范、加强监督,对机关“潜规则”起到较好的防范效果。

1、政策公开透明。在促进我市工业跃升发展系列政策及配套措施制订(修订)中,市经贸委等部门有意识地减少一般性规定,增加约束性规定,多使用可衡量的硬指标约束,尽可能增强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可操作性。如,在《关于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有“对获得省优秀新产品奖的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及新产品奖的企业,给予重奖。”,“6·18对接项目获得省上资金扶持的,按省上补助金额的10%给予配套支持。”,“对新认定的部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50万元和*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获得“驰名商标”称号、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的重点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10万元;对产品经法院判决,认定为“驰名商标”的重点企业,一次性奖励*0万元;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及“福建名牌产品”称号的重点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50万元及10万元;对获得“中国出口名牌”、“福建出口名牌”称号的重点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10万元;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指工业产品)认定的重点企业(申报机构)给予10万元奖励。”“对获得福建省标准创新贡献一、二、三等奖的重点企业,参照省科技进步奖奖励标准,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对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的重点企业,给予重奖。”,“对于法人实体和注册地址在*市范围内的重点企业,上市后,给予100万元奖励。”这些奖励补助,不仅在数额上的明确的,而且其依据都是既成事实的“硬件”,既不给“说情者”留有余地,也不操作者打“擦边球”的机会。

公开扶持政策及其配套措施。这些促进工业跃升发展的扶持政及其配套措施及时在*政务网、*经贸信息网上公布,广而告之,供大家学习掌握,防止政策及其措施为少部分人掌握,被少数人利用。

*、规范运作程序。政策要取得好效果,关键在执行。规范的运作程序是执行好政策的制度保障。《*市重点工业企业认定办法》对申报市重点工业企业,除了“年产值*亿元以上,年上交税收600万元以上,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降低率4%以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现有工业企业;年产值6500万元以上,上交税收300万元以上,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降低率达4%以上的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现有工业企业;注册资金6000万元以上,总投资*亿元以上;主要工艺、技术、装备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符合环保“三同时”要求,符合国家和我市产业政策的新办工业企业;投资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总投资1亿元以上,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主要工艺、技术、装备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符合环保“三同时”要求的新办工业企业。”这些产值税收指标规定外,对评审程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先由市经贸委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初审,再由市政府重点工业企业审查小组评审认定。审查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经贸委、发改委、财政局、统计局、工商局、环保局、国税局、地税局、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局等市直部门负责人,和*—5人的特聘专家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