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合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0:19:17

经贸合作

经贸合作范文篇1

一、黑龙江省在中俄经贸合作中的地位

黑龙江省因与俄罗斯地理位置毗邻、交通便捷、人文交流密切以及历史渊源深厚,在中俄经贸合作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黑龙江省是开展中俄经贸合作的最早地区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中叶,黑龙江省就与当时的沙俄有了最初的贸易。苏联解体以后,黑龙江省也是最早进行对俄边境贸易、开放口岸的省份。早在1982年1月3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号文件批准,同意恢复黑河口岸对外开放。口岸的发展为中俄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黑龙江省成为中国对俄经贸合作的先行者。

2.黑龙江省在对俄经贸合作诸多领域居全国先列

(1)对俄贸易第一大省在全国对俄贸易中,黑龙江省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991年以来的中俄贸易中,除少数年份外,黑龙江省所占比重均居于全国首位。近年在全国对俄贸易中更是占1/4以上比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对外贸易、中俄贸易以及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增速,是中俄贸易的加速器。(2)对俄投资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经济互补性和政策的先享性,对俄直接投资的规模同样成功领跑全国。截至2013年底,黑龙江省累计核准在俄投资企业1036家,在俄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达400个,投资总额为450.2亿美元,实际投资额22.1亿美元,占我国对俄投资总额的22.4%[1]。对俄投资企业数量占我国对俄直接投资境内投资者数量的40%以上。2009年两国领导人批准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中,黑龙江省占项目总投资的70%以上,2012年总理访俄签署27项合作项目,黑龙江省占5项。(3)对俄林业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毗邻森林资源丰富的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发展对俄林业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中国对俄木材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对俄进口原木总量的1/3以上。仅2009—2012年,黑龙江省就进口原木2004.81万立方米,价值273533.5万美元;进口锯木407.57万立方米,价值93465.8万美元[2]。在中国对俄林业合作中,黑龙江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培育出一批优秀企业。在多个口岸建立了木材加工园区,并已形成规模。(4)对俄电力合作第一大省中俄电力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从边境小规模电力贸易向大规模购送电的合作历程。1992年中俄两国共同建设的第一条跨国输电线路110千伏布黑线(布拉戈维申斯克变—黑河变)正式合闸送电,开启了中俄两国电力能源合作的先河。中俄电力合作主要是通过黑龙江省的边境城市黑河实现的。截至2012年10月底,中国已累计进口俄电73.45亿千瓦时,境内节约煤耗249.7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97.78万吨。随着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入,中方对俄购电规模开始逐年扩大,在黑河市建立了多个俄电加工区,保证了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供应。2013年一季度,黑龙江省通过3条跨境线路累计进口结算电量8.22亿千瓦时,比2012年同期增长155.28%,累计完成进口额4193万美元。(5)对俄农业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土地肥沃广饶,农业资源丰富,对俄农产品贸易具有明显优势。水路、陆路和航空交通便利,在发展对俄农产品贸易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缘、公关、市场网络优势。对俄农产品贸易占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比重在50%左右。除农产品贸易外,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凭借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及政策优势成为全国对俄农业开发合作规模最大的省份。全省已有40%的县(市)组织企业和农民“走出去”,分别与俄阿穆尔州、滨海边疆区、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等远东9个州区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发展境外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293个,过境大型农业机械1万余台(件),每年对俄劳务输出2万余人次,人均创收3万元以上。2012年10月25日由66家企业组成的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联盟在哈尔滨成立,该联盟目标为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农业合作开发队伍,形成合力,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俄罗斯农业市场,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中俄合作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和枢纽站,进一步提升中俄农业合作发展水平。(6)对俄科技合作第一大省中国对俄科技合作中,黑龙江省拥有最多的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如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艺技术研究院为科技研发主体,以黑龙江省哈工大中俄科学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作为对外科技合作实体。该机构针对国内外市场的技术需求,通过从俄罗斯引进技术、孵化、吸收和创新,已开发推出了微弧氧化工艺及电源设备等多项工程化新工艺和新技术,实现了立足龙江,服务全国,推向世界的宗旨。2012年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主席贝利奇夫院士在哈尔滨签署了《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科技合作协议》,同时还签署了33个具体的意向性科技合作项目协议。未来,双方将在这个新搭建的对俄科技合作平台上开展农业、工业、生物、物理等多领域的科技合作。(7)对俄旅游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是中国最重要、最知名、最早启动中俄边境旅游省份。二十多年来,黑龙江省发挥地缘、资源和历史优势,勇为人先,屡创佳绩,接待俄罗斯入境游客人数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中俄旅游交流大通道、中俄文化互动大舞台、中俄边贸合作主战场”。2012年,“俄罗斯旅游年”在中国举办,黑龙江省接待俄罗斯游客153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4.4%。针对俄罗斯游客特点和需求,黑龙江省推出了休闲购物、矿泉疗养、湖泊度假、温泉度假、森林度假、城市观光、滑雪度假、冰雪艺术观赏等特色旅游项目,拥有对俄边境游组团社80家,不仅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互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也成为俄罗斯游客到中国其他省份旅游和中国游客前往俄罗斯旅游的重要通道。(8)对俄服务贸易的潜力大省近年来,随着中俄经贸合作交流的日渐增强,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黑龙江省凭借与俄政府良好的关系、广泛的人脉、双方合作机制、搭建平台、服务意识等诸多软实力,形成了独特的服务贸易优势。如在金融合作方面,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对俄结算和投融资中心、金融信息中心、离岸金融中心、期货交易中心、金融研究与人才培养交流中心为重点,将省会哈尔滨市打造成全国对俄金融服务中心城市。黑龙江省积极建立中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云服务新标准,并为中俄跨境服务提供最新、最合适的平台,努力让中俄跨境电子商务迅速成长为推动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发展的新途径。希望以中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为起点,在全国打造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交易走廊,共同推进我国对俄跨境贸易快速发展。

3.黑龙江省是中俄贸易的大通道

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有铁路、公路和水路等25个口岸,已形成江海联运、陆海联运交通物流网络,跨境口岸基础设施和运输通道建设不断完善,一批中俄合作的跨境大桥、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随着口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运能的不断提高,黑龙江省口岸支撑体系逐步形成,客货运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黑龙江省成为中俄两国开展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平台和通道。2011年全省口岸货运量达到2200万吨,出入境人员370万人次。目前,黑龙江省正积极打造以哈尔滨机场为主的临空经济中心,力图进一步扩展对俄航空客货混载业务,着力打造面向俄罗斯、辐射东北亚的国际货运通道。

二、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1.奠定了中俄合作的良好基础

中国对俄贸易开始于黑龙江省,也繁荣于黑龙江省。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蓬勃发展,从易货贸易到加工贸易再到一般贸易,黑龙江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优化贸易结构、探索贸易路径、创新贸易方式,为全国对俄贸易的全面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拓宽了中俄合作领域

黑龙江省不断丰富对俄合作内涵,以货物贸易为基础,在农业、林业、物流、旅游、金融等方面开展合作。木材加工、农业合作已成合作重要领域。目前黑龙江省在俄承包的耕地已达600多万亩,中俄联手经营的“新友谊农场”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发挥了中俄合作的示范效应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全国对俄贸易发展。一个个口岸化身成为中俄贸易的强大“磁场”,吸引着一批批的商贾投资兴业。黑龙江省开展对俄经贸合作的地缘、人力资源等独特优势,成为了承接“南资北移”的一个“北开”的“品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张“品牌”的吸引下,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纷纷寻求与黑龙江省的合作,积极开展对俄贸易。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全国对俄贸易的发展。

4.开创了对俄合作的新模式

黑龙江省转变传统贸易方式,坚持“园区率先发展”战略,建立境内境外互为依托的跨境产业链,园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以建设18个特色园区为基础,以打造“五个中心”为重点的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已经初具规模。2012年,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实现对俄贸易77.4亿美元,占全省对俄贸易总额的36%;同时,积极推进境外园区建设,截至2012年底,在俄罗斯积极推进建设的园区有15个,规划占地3526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41.8亿美元,目前绝大部分园区已经投产,这为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5.打造了全国性的对俄贸易平台黑龙江省在境内外设立的园区已吸引浙江、福建等国内发达省份企业入驻,对俄园区建设在全国首屈一指。在莫斯科建立的格林伍德品牌商品销售中心等境外销售网络,成为全国企业重要的对俄贸易平台。黑龙江省组织参加和承办了系列对俄经贸活动,如闻名遐迩一年一度的“哈洽会”、2011年5月在俄哈巴洛夫斯克市举办的“建筑材料展览会”“2011年海参崴第建筑工程专业展销会”等一系列活动,两国企业界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更加深入地了解相互投资的环境和发展潜力,深挖地缘、产业、资金和技术的互补优势,共享不断成长的市场,推动中俄经贸合作向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黑龙江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俄贸易“平台”[3]。在中俄跨境电子商务方面,黑龙江赛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哈尔滨建立了国内最大俄罗斯购物网站,搭建了对俄电子商务平台;绥芬河市设计电子商务对俄“云仓”项目,将成为最大的集物流、仓储、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电子商务项目;黑龙江伙伴易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对俄贸易B2B电子商务平台“商祺中国伙伴贸易网”已帮助4300余家国内中小企业实现对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出口零的突破,2012年实现出口37亿美元。可以说,黑龙江省对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初现规模。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2011年开始,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虽仍居全国首位,但对俄出口总额已逐渐落后于浙江、广东、江苏三省,屈居第4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增长主要得益于进口尤其是石油进口的增长。从增长速度上来看,也存在同样问题。作为对俄贸易第一大省地位堪忧。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以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电等日用消费品为主,从俄罗斯进口商品以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贸易结构不够优化。除此之外,黑龙江省基础设施不完善,口岸运输能力有限;俄方市场环境和贸易制度不健全,政策多变以及投资环境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

经贸合作范文篇2

本文作者:黄立本麻黎黎王宏斌工作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台两地经济双向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全球化潮流下,两岸能否合理利用的资源和市场腹地,攸关两岸经济持续发展,开放两岸直航,促进浙台两岸经济整合。同时,浙台两岸经济双方合作是互利共享利益机制的驱动、浙台两岸经济双方合作是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实现最佳配置的合理选择;两地经贸物流交流的重要特征是台湾对浙江投资带动了两地投资贸易互动型增长。建立浙台两地经济合作机制的目的在于:促进两地经贸合作制度化、规范化。推动两地经贸关系从民间自发交流为主,纯粹市场导向为主,逐渐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而浙台两地经贸增长能促进浙台经贸两地产业合作逐步调整与升级,推进两地经贸关系正常化。改善两地交流秩序,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实现两地企业双向直接投资,推动两地经贸合作正常化。其关系良好的发展态势将对两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两地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强调两地在现行合作的基础上,尤其在推动旅游、金融、农业、运输及医疗等现行合作基础上服务领域的合作,可以进一步扩大人才交流,实现浙台两地经济的全面合作与融合。

大体来说,其目的包括:扩大浙江出口市场份额,逐步调整贸易结构;加快浙台优势产业对接,打造浙台国际竞争力产业链;增强相关区域经济融合度,加快连结华人自贸区网络;扩大浙江现有对台投资领域,助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健全浙台经贸往来安全保障机制,促进经贸合作良性发展;借机引进台湾高端专业人才,增强浙企管理和运营能力。

本文从浙台经贸合作的新背景分析入手,找出目前浙台两地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注重从发展浙台两地经贸合作的定位、功能、优势出发,提出基于“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五项原则,着力构建以产业联盟为载体,构建产业集群为重点;以智慧城市、海洋经济、现代港口物流业为经济突出增长极;创新浙台两地经贸产业合作新途径和新对策。浙台经济双向发展的“五个共同”原则在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背景下,浙台产业合作要本着“五个共同”(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原则,抓住两岸全面经贸合作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浙台产业发展合作,持一种积极、促进的态度,通过双向开放和采取必要的对策,促进浙台两地产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推进浙台两地经贸关系正常化、程序化;促进浙台两地产业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以优势互补产业链整合为重点以台塑、台化、华屋电子、康师傅、荣成纸业等在浙投资的台商为代表的台企已与大陆民企开展了多年合作。如共同开发国际国内市场,合作建立浙台民间产业基金,合作培养高端人才,合作建立石化园区、高纺园区、IT工业产业园区,广泛开展BPO、ITO、KPO等服务外包合作等等。在ECFA投资保障机制框架下,可探索建立侧重于技术研发、高端制造、服务外包、产业全面配套等内容的深度互信互惠的新型合作模式。在合作方式上除了股权合作、产品研发合作、产业链延伸等模式外,应侧重于在政府公信力依托下,创建更为自由、灵活的合作方式,增强浙企管理和运营能力。依托现有台资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育重点产业电子、石化和机械制造业是台湾较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浙江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重点引进这三大产业对于浙江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浙江特别要抓住台湾当局将大幅放宽台商投资大陆限制这一难得的机遇,主动对接台湾产业转移,一方面鼓励现有台商增资扩产;另一方面以现有台资企业为依托,通过以台引台的方式积极吸纳电子、石化、机械等产业来浙江投资。发挥产业联盟的扩溢效应在浙台间形成若干个密切合作的产业联盟,并由产业联盟扩溢到其他方面的经济合作,由此形成一条可以推动两岸产业、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路径。科学布局,建设产业园区可共同开发国际国内市场,合作建立浙台民间产业基金,合作培养高端人才,合作建立高纺园区、IT工业产业园区,石化园区、广泛开展ITO、BPO、KPO等服务外包合作等产业园区是产业聚集的重要手段,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推动力。在产业园区内鼓励企业间战略联盟,通过一定形式而组成的具有共同利益分享机制的联合体。通过园区建设,可以发挥带动、示范、辐射、集聚作用。依托海洋经济,进行新兴产业合作开发战略依托海洋经济,进行新兴产业合作开发战略,具体比如:近期可与台湾之间就海洋经济方面开展一些项目的合作,如深海机械,码头港机。推进宁波、舟山、象山、苍南以海洋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升级转型。远期可与台湾合作,探讨大三通概念下航运业中贸易服务业的发展,共同开发黄金航道。互利共赢,打造智慧城市构建浙台两地经贸产业合作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在“智慧城市”的打造上,台湾做不少探索:台湾建有“智慧城市展示中心,智慧交通与应变中心等解决方案,宁波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先建设些小规模的智慧试验场,然后再推广到全市。优势互补,建立浙台港口物流联盟整合港口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甬台港口经济良性互动。两岸全面“三通”后,拥有得天独厚港口优势的宁波—舟山港口物流业应成为浙台两岸经贸产业对接的重点。依托海洋经济,进行新兴产业合作开发战略;进一步整合资源,各取所需,吸引台资的优势,实现物流业的协同合作。提高港口物流服务能力,整合优势互补,互动、互利、互惠建立浙台港口物流联盟利用台湾港口先进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条件和宁波等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借助宁波港口健全的水陆空集疏运体系和宁波港口物流业硬件、软件基础建设。发展临港工业能够就近利用资源,最大限度降低运销成本,实现港口物流从原来“港到港”模式向“门到门”的一体化物流模式转变,进一步向涵盖加工、包装、报关、配送、库存管理、信息服务的综合物流服务延伸,促进港口物流资源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促进港口物流与临港工业联动发展。以港口物流为突破口,促进港口物流资源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发挥,拓展浙台两地经贸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最大限度地实现浙台两岸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另外,还可以培养浙台产业合作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这里说的硬环境一是创新机制、实现甬台两地产业对接,带动两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加强海港、空港及口岸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三是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信息产业平台;四是多层面推进,打造两岸融合实验区;五是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环境;六是加快建设浙台文化创意产业园;七是加大浙台两地农业合作;八是促进浙台旅游业发展;九是拓展浙台第三产业合作空间;十是构建绿色通道。而软环境一是指积极构建“平安浙江”;二是指完善法治建设,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三是出台鼓励浙台双向投资的新政策;四是完善台商投资的综合配套服务;五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六是搭建经贸活动平台;七是构建理论研究促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成立“浙台两地经贸合作科研机构或省级经济研究中心”,利用浙台两地文化,进一步加强浙台两地文化与理论交流;八是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九是创新教育合作方式;十是加强文化交流。

经贸合作范文篇3

《中新自贸协定》签署以来双边经贸关系持续提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中新自贸协定》)于2008年4月签署并于10月实施,是当时我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诸多领域。12年来,《中新自贸协定》为扩大中新双边经贸往来发挥了巨大作用,使中新两国人民享受到了彼此更大的开放红利。据海关统计,12年来,中新贸易总额由协议实施当年的309.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255.3亿元;其中,我国对新西兰出口由176.3亿元增长至419.4亿元;自新西兰进口由132.7亿元增长至835.9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4%、7.5%和16.6%,较同期全国外贸增速分别快7.4、2.6和11.6个百分点。从进口产品看,新西兰的乳品、原木、牛肉、水果、水海产品等在我国进口中占据较大比重。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自新西兰进口乳品347.3亿元,占同期我国乳品进口总值的40.1%,其中超过7成为奶粉;同期,分别进口原木、牛肉、水果和水海产品130.7亿元、60.5亿元、35.6亿元和29.7亿元,分别占同期我国同类产品进口总值的22.5%、8.5%、4.4%和3.3%,为我国人民生活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从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是我国对新西兰出口的主要产品。2020年,我国对新西兰出口机电产品181.4亿元,增长7.2%,占同期我国对新西兰出口总值的43.3%;其中,出口电工器材10.6亿元,增长2.5%,出口笔记本电脑13.9亿元,增长9.1%,出口手机3.9亿元,增长5%。同期,对新西兰出口纺织服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120.8亿元,增长7.3%,占28.8%;其中,分别出口服装、纺织纱线、塑料制品36.6亿元、24亿元和25亿元。《升级议定书》涵盖范围更广2016年11月,中新双方启动了自贸协定的升级谈判,2019年11月,双方宣布完成升级谈判,今年1月26日,《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正式签署。协定的升级,意味着中新双方相互开放的领域更大、水平更高,由此将会给两国企业和人民带来更多的好处与实惠。《升级议定书》对原自贸协定进行了进一步修订。除对原协定的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技术性贸易壁垒、服务贸易与合作等领域进行升级外,还新增了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环境与贸易4个领域内容。在中国对新西兰的投资、特色工种自然人移动、化妆品贸易、木材制纸品关税减让等领域达成共识。在服务贸易方面,双方在市场准入方面作出更大的开放承诺,大幅扩大了最惠国待遇承诺的涵盖范围,如中国将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航空、教育、金融、养老、客运等领域对新西兰开放。新西兰则将中国公民申请量较大的汉语教师和中文导游赴新就业的配额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倍。双方还约定在升级议定书生效后两年内,以负面清单方式开展服务贸易的后续谈判,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货物贸易方面,此前,至2012年新西兰已对从中国进口的100%商品实施零关税;除特定商品(乳制品、羊毛和羊毛条)实行农产品特别保障措施外,中国对从新西兰进口的97%商品实施零关税。此次升级后,新西兰99%的木材和纸品(主要包括木纤维板、餐巾纸、书写纸、牛皮纸、胶黏纸、纸板及纸制标签等)将免税进入中国市场。在投资方面,新西兰确认给予中资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成员同等的审查门槛待遇。如果中国政府投资者对新西兰的投资不超过1亿新元、非政府投资者的投资不超过2亿新元,将不需要被审查,比以前新西兰对中国1000万新元的投资审查门槛明显放宽。在贸易规则方面,双方承诺在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与贸易等领域增强合作,其中环境与贸易章节超出RCEP,就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加强环境执法、履行多边环境公约达成了较高水平的合作条款。下一步,双方将尽快履行相关国内程序,使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升级协定尽早生效实施。

《升级议定书》为疫情下全球经贸合作提供样板

当前,由于受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各主要经济体纷纷把自贸协定作为国家间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事实证明,高水平自贸协定能够有力促进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有效减少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活动的不确定性。企业进口产品时,符合自贸协定规则的,可减免关税。出口产品时,也可通过相关规则降低国外进口商进口成本,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达成更多贸易合作。《升级议定书》明确,新西兰对自我国进口的全部商品实施零关税,而新西兰除约1%的木材和纸品仍按照原最惠国税率进入我国市场外,其余商品全部零关税进入我国市场。这将为中新贸易发展带来更多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对冲外贸发展压力,节约企业成本,消费者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企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拥有了更多合作伙伴。《升级议定书》进一步完善了电子商务贸易管理和程序条款,要求缔约方为电子商务创造有利环境、保护电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为在线消费者提供保护、免征关税等等。我国对新西兰出口的多数商品将涵盖在电商商品许可范围之内,预计电商业务有望成为中新贸易发展的新增长点。

利用自贸协定促进外贸增长的建议

经贸合作范文篇4

【关键词】中美贸易;互利共赢;经贸合作;新时代

一、引言

中美建交四十年来,两国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相互成为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并逐步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经贸合作关系。两国稳定发展的经贸合作关系,为全球经济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2018年以来,中美经贸合作关系似乎走到了一个分水岭,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自特朗普执政以来,奉行“美国优先”战略,并在2018年3月22日通过了知识产权侵权总统备忘录,拉开了对华贸易战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之间虽然先后4次开启贸易战,但这次贸易战与前3次不同,本次贸易战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表现出了更大的不确定性。面对逐步强大起来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声的中国,特朗普政府坚持将中国视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极力遏制中国经济崛起。

二、新时代中美经贸合作关系的现实基础

(一)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博弈中。新时代中美经贸合作的开展必须充分考虑到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格局。当前美国国内实际上存在着“精英美国”和“传统美国”两种思潮。所谓“精英美国”主要由世界银行、华尔街等金融机构构成,其对华政策倾向于将中国逐步融入到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非常自信地认为只要美国保持对中国的足够优势,就可以阻止中国在军事领域可能出现的对美竞争。[1]“精英美国”强调的是美国主导,无论是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现在的单极世界,都是在“精英美国”主导下谋求全球领导权的产物。所谓“传统美国”是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群体,他们有着融入国民性的孤立主义,更愿意做好自己的事,追求的是美国利益。即使是参与到全球治理中,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美国利益。在“精英美国”看来,近些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在全球事务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精英美国”主导全球的重要挑战。在“传统美国”看来,中国通过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在国际分工中获得了大量工作机会,致使美国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美国极力抑制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提出了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总之,美国国内“精英美国”与“传统美国”两种思潮的博弈,在给美国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中美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带来了契机。(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中国发展道路已经十分明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一直在找寻自己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通过“中国梦”“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以及“四个自信”等一系列表述,中国的发展道路已经十分清晰。[2]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再次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包括“两个百年目标”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伴随发展道路的日益清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自信、更加稳定。二是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5%的增速,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从2%升至17%,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2%快速升至63%。2015年~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排名第一,达到31.6%,超过了美国的18.2%、欧盟的8%和日本的3.7%。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升至全球第二,在全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11.7%和7%。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298.3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三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近些年来,中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了全球治理中,如中国领导人多次在达沃斯论坛、联合国大会等场合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并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为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3%,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156.4亿美元,同比增长8.9%,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3%。借助亚投行、丝路基金、新开发银行等金融组织平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大幅攀升。积极参与对WTO改革等全球经济治理活动,彰显了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的决心与信心。[3]

三、新时代中美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基础

(一)中美经济利益交融的深度超过以往。当前,中美双方经济利益交融的深度已经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局面不会允许双方经贸合作走向破裂。一是双边贸易规模巨大。2018年中美货物贸易额超过6300亿美元,两国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2400亿美元。同时,在中美双边服务贸易额中,来自对方的服务贸易额占比在不断提升。二是双方国际投资规模巨大。自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企业持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2017年美国在华企业销售收入超过6068亿美元,利润超过390亿美元。苹果公司2018年第四财季报告显示,在公司全部843.1亿美元营收中,有131.7亿美元来自大中华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加快了对外投资步伐,其中美国市场是中资企业最为重要的投资市场。截至2018年底,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规模已经达到1300亿美元,全美各州基本都有中资企业。此外,中国一直是美国最大债主,至2018年底共持有美国1.12万亿美元国债。三是双方人员往来频繁。在美国际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的占比超过34%,而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国著名学府中,也有大量美国留学生。到对方国家旅游人数持续增加,2018年中国入境旅游总人数中,来自美国的游客占比为7.9%,同时有300万人次中国游客到美国旅游,其中仅洛杉矶一地就接待了120万人次的中国游客。[4](二)美国诉求与中国变化具有互补性。与美国退出TPP、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权组织等行为相比,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更愿意参与到国际治理中,并用实际行动来深度融入全球化。虽然中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动表现为“一进一退”,但无论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诉求还是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诉求,其实质都是为了提高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民众生活水平。可以认为中美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着强烈的文化和经济互补基础的。一是文化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对不同合作者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不仅注重经济发展,在应对全球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中国采取的方式也是非常灵活的。同样的,在与美国的合作中,即使是面对“精英美国”强烈的以我为主现状,中国的“和而不同”依然可以找到双方的合作基础。二是经济基础。两国经济发展阶段明显不同,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根本问题已经不是经济增长问题,而是经济利益分配问题,即社会整体财富增长已经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美国人民更关心已有财富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进行分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根本问题是要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努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都有着显著影响,中国借助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美国也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实现社会分配调整。因此,中美两国的经贸合作是有着共同基础的,冲突只是局部的,关键是要加强对话和加深了解。

四、促进中美互利共赢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短期目标应是努力把握主动。在构建中美互利共赢经贸合作关系上,短期内中国应努力把握主动,尽可能地保护好自身利益。一方面,坚持核心利益优先。当前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两个百年目标”还是“祖国统一目标”,都是压倒一切的核心利益。在中美经贸合作中,都必须以这些核心利益为优先,坚持核心利益不动摇。只要美国不碰触中国的这些底线,我们可以适当让渡一些经济利益,实现以利益换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坚持短期利益服从长期利益。中国正处于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时间对于我们而言无比宝贵,从长期利益出发,让渡一定的短期利益是可以的。如美中贸易逆差问题,完全可以通过适当扩大中国自美国进口规模来解决。以汽车进口为例,中国如果将每年自美国进口汽车规模由120万辆扩大到300万辆,就可以缩小美中贸易逆差1000亿美元。再以原油进口为例,2018年中国自中东、俄罗斯、安哥拉、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原油达4.62亿吨,随着美国页岩油开采技术的不断完善,已具备向中国出口原油的条件。适当增加自美国的原油进口量不仅有利于降低美中贸易逆差也有利于分散中国能源进口市场单一风险。[6](二)长期目标应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当前,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其国内的经济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两国经济规模的日益接近,新的经贸合作关系磨合不可避免。2018年,中国GDP为13.6万亿美元,美国为19.4万亿美元,中国GDP约为美国GDP的70%,国际社会普遍预测在2025年左右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使得两国关系更加敏感复杂。此外,中国在综合国力提升的同时,增加了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以谋求更多全球经贸治理话语权,这些都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可以预见,在中国经济规模超越美国的过程中,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将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中,贸易摩擦频繁将成为这一时期的常态。因此,中国必须加快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一方面,理性应对贸易摩擦,提前预判,制定相应应急机制。同时努力提升区域经贸合作水平,主动推进东亚、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国际空间和选择。另一方面,加快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破除垄断行业桎梏到推进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再到推进服务业改革、推广负面清单制度,都应结合当前形势、加快步伐,努力实现新时代更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增强国内经济活力。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既要加快产业升级速度,又要化解社会矛盾,应对重大风险,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的稳定环境。[7](三)终极目标应是构建双边新型经贸合作关系。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具有强大的现实基础,中国和平崛起也是民心所向。中美两国同为世界大国,中国崛起必然为世界所认同,美国也终将会认同。届时,中国拥有周边事务主导力是必然的,在全球治理中发出更强声音也是必然的,不会因为美国反对而有所改变。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的正确选择是构建双边新型经贸合作关系。迈过当前的合作摩擦,达成新的平衡与稳定,对中美两国同样重要。因此,中美两国新型经贸合作关系必然不同于以往的关系,是更加平等、更加公平的经贸合作关系。一方面,中美两国将是战略合作伙伴而不是战略竞争伙伴。即美国接受中国的崛起,将中国作为同等的对手与之开展合作。另一方面,中美两国经贸合作关系更加深入、更加全面。随着中国的崛起,双方经贸合作中“你防我、我防你”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在合作中的顾虑也将更少,从而使双方更加坦诚,经贸合作关系也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1]宋国友,张家铭.从战略稳定到战略冲突?中美建交40年的经贸关系发展评估[J].美国问题研究,2018(2):13-28.

[2]乔松涛.中美经贸关系的战略思考及应对[J].经济论坛,2018(9):130-134.

[3]沈国兵.合作远比对立更重要:基于中美经贸摩擦三阶段的共识[J].清华金融评论,2018(7):34-37.

[4]钟英通.由国际秩序转换审视中美经贸关系[J].人民法治,2018(10):19-22.

[5]隆国强.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理性处理中美贸易争端———全面看待中美经贸关系理性处理贸易争端[J].中国外汇,2018(7):7-9.

[6]李庆四.经贸合作依然是中美关系“压舱石”[N].北京日报,2018-03-02(008).

经贸合作范文篇5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巴经贸合作;中巴经济走廊;公共设施建设

1中巴经贸关系

1.1中巴贸易合作现状及特点。目前,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两国的贸易额也在逐年增加。除此之外,中巴贸易合作呈现出较强的多样化特征,在各个方面之间都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合作。随着两国之间交往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巴基斯坦投资的中国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投资量也越来越大,并且涉及很多主要领域,如农业生产、纺织、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除了上述合作领域之外,贸易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充分体现了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合作形式趋向多样化形式发展,有利于两国的长期合作。1.2中巴扩大经贸合作的内容及其影响。近年来,中巴两国严格按照2008年12月签署的《中国与巴基斯坦全面经贸合作联合规划》发展双边贸易合作,通过加强政府及相关机构合作、工程承包、交通运输、能源、教育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等方面推进两国经贸合作。在中巴经济走廊的作用下,两国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使巴基斯坦对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领域创造新的合作机会;中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进出口贸易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保证经贸合作的顺利展开;中国新疆地区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地区接壤,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两地经贸关系密切,双方政府代表直接参与双边谈判以促进两地经贸合作发展;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经验交流和合作,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能够有效减轻双边贸易结算渠道不畅、融资条件差等问题对于两国经贸合作的制约作用,为两国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巴经贸发展新政策

2.1中巴贸易进入人民币结算时期。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央行)批准贸易商在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此举为人民币进入巴基斯坦市场亮了绿灯,有助于增进中巴两国双边贸易水平,促进巴基斯坦经济平稳增长,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按照巴基斯坦现行外汇管理规定,人民币是经过批准可在巴基斯坦用于外汇交易结算的外币。巴基斯坦央行已经制定了用于开立信用证、使用人民币计价融资工具等监管框架,确保进出口和融资交易可自由使用人民币。巴央行预计,根据近期世界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尤其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迅速推进,用人民币计价的对华贸易将大幅增长,这符合两国长远利益。2.2巴基斯坦制定新外交政策:侧重对华关系。“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多方面促进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使巴基斯坦一改颓靡之风走国际化、全球化。巴基斯坦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四通八达的瓜达尔港还是连通巴基斯坦两大重要城市的经济要道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有中国的参与。除此之外,中国更是巴基斯坦国际事务的坚实盟友。2017年1月特朗普上台之后国际局势动荡不堪,巴基斯坦曾试图缓和的巴美政交关系,在特朗普提出新阿富汗政策后岌岌可危。巴基斯坦试图依靠美国似乎成为了过去式,中国才是巴基斯坦坚不可摧的忠实盟友。2017年9月11日,巴基斯坦《国民报》称巴基斯坦将改变外交重心,制定新的外交策略。不变的是巴基斯坦将继续以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为外交战略基石,持续加强在政治、经济、防务等各方面与中国的密切合作。毫无疑问,巴基斯坦新的外交政策将使两国外交关系抵达一个新的高度。

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巴扩大经贸合作的阻碍

3.1巴基斯坦出口产品单一且产品关联度低。巴基斯坦对外出口商品主要为原材料、手工艺制品和简单机械制造品,出口商品相对技术含量较低,主要由于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生产力水平落后并且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导致产品复杂程度低,在全球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因此,巴基斯坦对外贸易可出口商品种类少,而贸易渠道比较单一,出口市场集中。分析巴基斯坦对外贸易出口产品单一的原因,主要在于:巴基斯坦市场机制不健全,而且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经济以农业为主,自然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所以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市场规模狭小,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范围十分有限。产品关联度方面研究显示,巴基斯坦目前的企业中产品组合的宽度、长度、深度不够。巴基斯坦的企业中生产线相对较少,配套产品和互补产品相对不完善,缺乏市场竞争力。从巴基斯坦的产品线来看,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可选择的种类少,而营销渠道也非常有限,这对巴基斯坦的产品出口非常不利,在国际市场上会比较缺乏竞争力。而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较高,贸易逆差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改善。3.2巴基斯坦出口产品较为低端。由于巴基斯坦发展现状的限制,出口产品较为低端,多为原材料或原材料制成产品。数据显示,巴基斯坦主要从中国进口技术、肥料、移动通信基地站等技术或工业产品,而中国主要从巴基斯坦进口棉纱线、铜、棉机织物等低端产品,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国从巴基斯坦进口的部分商品金额和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是总体上还是上升的。中国从巴基斯坦进口的商品也比较低等,大部分都是能源或原料性产品,制成品较少。在中国从巴基斯坦进口的十大产品中,巴基斯坦向中国出口最多的产品是棉纱线,达到56.29%,为原材料制成品;其次是未锻造的铜(包括铜合金),达到9.83%,为原材料。巴基斯坦出口到中国的产品有一半以上是原材料或者原材料制品等低端产品,相对于其他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完全没有竞争优势。

4“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巴扩大经贸合作的措施

4.1中巴加强公共设施合作,促进贸易发展。由于贸易规模限制、贸易结构差异以及进出口产品不对等,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中国和巴基斯坦双边贸易难以取得进一步发展,转变贸易形式是大势所趋。发展公共建设,既能促进巴基斯坦内部经济发展,推动东南亚地区经济合作,也能使中巴经贸合作更为密切。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公共建设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加强巴基斯坦地区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巴基斯坦与东南亚邻国以及中国的经贸合作,加速了巴基斯坦走向世界舞台的美好愿望的实现。对于中国来说,巴基斯坦的公共建设带动了中国工程承包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避免了中巴经贸发展不平衡的限制,促进中国与巴基斯塔的经贸合作以及加快打开东南亚市场的步伐。此外,公共建设带动了中国金融投资业务的发展,部分公司进驻巴基斯坦市场进行海外建设,有利于中巴两国的经贸合作。巴基斯坦从中国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大批高素质人才,提高中国的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中国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中巴合作由单一的进出口贸易扩大为公共建设对于两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4.2积极发展服务贸易。21世纪,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在顺应世界走向,不断发展服务贸易。近年来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扩大,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服务贸易在中国和巴基斯坦经贸合作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中国还不是一个服务贸易强国,国际经验表明,只有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同步推进,才能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而“一带一路”项目是服务贸易大发展的战略性机遇,对于中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巴基斯坦国内进行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中国对巴基斯坦进行工程承包、金融投资、技术指导等,可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也可以通过本地化实现人才国际化建设,缓解国内高端人才瓶颈,同时能促进两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发展。

5结语

“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先行先试项目推动了中巴两国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交流,中巴两国积极开展服务贸易、公共设施建设、扩大贸易规模、开拓新合作领域,双方政府携手为两国经贸合作谋发展。但是中巴经贸合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双边贸易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巴基斯坦大多数为加工产业,中方可以为其提供产业内技术以及员工培训,扩大产业规模,实现产业多元化、现代化,顺应世界发展大格局,推动巴方经济发展。此外,两国可建立在线贸易数据互通平台,实时监控两国贸易进展并及时作出调控;降低进口关税,提高贸易净利润,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建立互信机制,提高贸易效率。“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巴经济走廊”将中国和周边国家包括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使巴基斯坦和其他周边国家能够从中国发展中受益。“中巴经济走廊”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经济增长都是长期任务,短期收益效果不是很明显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从长远看,则对中巴双边贸易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经贸合作范文篇6

1中阿经贸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全球战略的发展,中国经济体系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阿拉伯地区国家处于连接中欧的经济枢纽,且中阿都属于发展中的经济体,所以中阿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中阿全面经济战略合作的发展,为了推动我国内陆经济与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商务部、外交部等部委的正确领导及高度关注下,在我国宁夏先后举办了多届中阿经贸论坛,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全面开放的一种重要步伐。在中阿经贸论坛中,先后落实并促进了中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其中包括了经贸、金融、能源、文化、科技、出版、人才、广播电视、旅游、农业、教育、清真产业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3年中阿首届博览会在银川举办,进一步拉近中阿双边经贸关系,博览会期间共签约达成合作项目30多个,总签约金额达600多亿元人民币。中阿双边贸易也在稳步增长,2013年1月至10月,中阿贸易总额达到1950亿美元,同比增长5.8%,双边贸易都得到优化。在非金融领域,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总额达到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9%,投资领域从原来仅有的资源开发、石化工业、纺织服装向机械制造、汽车组装等不断拓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中文化经贸领域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经贸关系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中东的政治动荡也对中国在阿拉伯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国近年在阿投资承包的工程领域在过去两年中不断连续下落。但对于两个互补性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区局势的动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发展,中阿经贸关系发展全面上升为战略伙伴关系,中阿关系的发展日益与整个国际体系转型和全球治理密切结合在一起。总的来说,中阿在经济领域的战略性相互依赖,在文化领域的相互融通,在推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资源合作、贸易往来、文化教育交流等各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有利发展条件大于不利因素,贸易合作发展前景良好。

2中阿在文化经贸合作深化的重要性

中阿贸易合作的发展离不开非金融经济的合作,文化贸易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国与国之间发展经贸合作就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语言、礼仪及信仰等,阿拉伯民众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所以有效地沟通交流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华民族跟阿拉伯语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信仰,语言区别非常大,除了中国的汉语言难学之外,阿语也是其中之一。阿语即阿拉伯民族语言,有27个亚非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把阿语做为官方语言,主要通行于中东地区和北非地区,使用人数超过2亿多,且分布广泛,有着不同地区的方言,而“标准”阿拉伯语则是以回教经典《古兰经》为准。所以在文化经贸合作中,有效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中阿经贸双边往来离不开历史悠久的文化贸易的宝贵资源与财富,随着中阿经贸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提升,中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活动必将密不可分,人员往来也必将频繁,文化交流也会日趋活跃,这也是经济贸易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将对两个地区的文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阿文化贸易的发展最早可以从丝绸之路开始探究,它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使两个地区的文明需要进一步融合有了充分的依据,发展中阿经贸合作也需要源远流长的文化做基础和铺垫,因此,文化交融会为中阿经贸注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3文化经贸合作深化的重要意义

3.1增进互信及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

文化经贸往来是两国及两地区相互了解和学习交流的窗口,通过文化经贸往来充分利用国际政治秩序及国际传媒机构等传播载体,对中阿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及人文理念价值观等存在的差异,本着务实、有效、全面、客观的交流对话和相互理解,推动文化交流,文化合作,并进一步深化中阿文化经贸方面的论坛主题和内容,把中阿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世界的眼前。中阿经贸合作以来,文化经贸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阿高层领导互访频繁,商界人士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接触,政府层面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和手段,建立了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使得中阿在经济领域投资一直保持着稳步的增长。所以,文化经贸深化可以增进商界、政界多方面的互信,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借鉴使得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稳定发展。

3.2增强民间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阿经贸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友好关系得到稳步发展,合作领域也不断加深,中高层交流频繁,但文化贸易在民间基础相对非常薄弱,市场发展潜力有待加强。因此,进一步深化中阿文化经贸的发展,就需要增加民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这是中阿文明发展和经贸关系深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方向。

3.3优化和完善中阿双边贸易结构和发展方式

中阿同属两个发展中经济体,开展双边贸易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中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大部分能源靠进口完成,中东阿拉伯地区国家石油资源丰富,但在制造业、纺织业等主要轻工业发展比较落后,所以中阿经济的互补性非常强。对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廉价劳动力出口等方面,给阿拉伯地区国家造成低价低质量的不好印象,这样也影响了中阿贸易的发展深化。所以中阿商品贸易的商品结构需要调整优化,要从消费关系向投资关系发展,并实现贸易的多样化,因此文化经贸深化就是重要的选择,也是优化和完善中阿双边贸易深化发展的重要选择,这才是中阿经贸发展的百年大计。

3.4提升中阿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

经贸合作范文篇7

1.1贵州省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贵州省深居内陆,开放程度不高,经济比较落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尤其是2012年国发2号文件的颁布,为贵州省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带来了希望。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进出口额在波动中迅速上升。其中,从进口额来看,1978年贵州的进口额是1360万美元,2012年进口额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24倍,达到了167933万美元;从出口额来看,1978年贵州的出口额是256美元,而2012年则达到了495223万美元,是1978年的1935倍,可见其出口额增长迅速。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关税减免、贸易补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非常明显,从2010到2012年这三年间,出口额增长率分别达到42.14%、56.01%、64.87%。纵观贵州省近年来的贸易状况,其进出口贸易在波动中快速增长。纵观近年来,贵州省进出口额变化是呈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基数较小,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偏低,进出口货物额不高,使得全省进出口规模较全国其他省份仍然处于落后水平。同时,由于新兴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国际贸易交易不足,相对于广西、云南国际经贸发展状况,贵州进出口贸易比较落后。根据以上分析发现,美国金融风暴,对贵州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贵州省对外贸易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

1.2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状况

贵州省地理位置优越,被誉为西南经济区的东翼,具有西南地区与东盟开展边境贸易、腹地和西南经济区与华中经济区商品集散地及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东盟历来是贵州省进出口的重要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后,各国相继出台税收减免、产品扶持等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以及资金投入。在贵州与东盟贸易往来中,贵州主要发展和出口初级工业品以及技术含量低的纺织、化工、生物技术、传统中药等行业;同时,贵州对东盟富有吸引力和有比较优势的轮胎、化肥、钢绳、烧碱等产品,以及食品、中药材等的出口量将会有明显的增长。此外,在能源贸易中,贵州与东盟的合作空间比较广阔,相关资料预测显示,贵州在未来的20年间电力市场前景较好,市场广阔。但是贵州的资源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根据上述分析发现,近年来贵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主要集中于传统药业、农产品以及初级工业品等方面,其市场前景广阔,自身区位优势突出,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是历史所趋、民心所向。

2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关税制度、产品生产技术等的影响,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双边贸易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由于受传统贸易思想以及劳动力素质偏低,技术匮乏的特征的影响,在贵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还基本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阶段,所交易的农产品仍是以大米玉米、天然橡胶、鱼产品、木薯、花生、油菜等初级农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同时还有部分农产品相互重叠,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甚至是零附加值,对双边贸易国家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同时,在进出口的工业产品方面,贵州与大部分东盟国家主要发展零部件加工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业。因此,这种单纯依靠进出口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附加值较低,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质量也尚未达到国际标准,从而使得贵州与东盟贸易发展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

2.2贵州与东盟各国的比较优势利用不充分

贵州的比较区位优势并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原因在于:一是贵州深居内陆、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于广西、云南这些省份相比较而言,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难以与之抗衡,与东盟贸易的发展速度比贵州更快;二是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势力的干涉,这些国家的势力已经严重干涉东盟的经济贸易,并牢牢占据着他们的垄断产业。如在能源产业方面,美国和荷兰的石油公司基本占据着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市场;在电子产品制造业方面,被日本公司牢牢占据和垄断。同时,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跨国公司打着自由贸易区的旗号,在交易中享受着最惠国待遇以及其他的关税优惠政策,不断扩张他国产业,使其国外贸易环境日趋恶化。为此,贵州与东盟各国必须认识到,单纯地进出口金属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难以占据市场,也终将会被竞争对手所取代,所以必须与其他省份相互合作学习,推动高新产业的发展,推进出口产品的转变,成为贵州与东盟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

2.3贵州与东盟双边贸易依存度较低

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而言,开放程度越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快,贸易的开放程度也就愈高。纵观贵州与东盟近年来的贸易进出口状况,其主要的贸易对象是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而且双边贸易中还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可见双方贸易依赖程度不高。同时,其贸易的规模较广西、云南而言也较小,而且贸易产品单一、优势发挥不充分,使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还很滞后,而且可以说,贵州外向型经济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经济的发展。

3促进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策略

东盟作为贵州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合作伙伴,贵州省商务厅正积极组织和鼓励企业及各贸易进出口单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以及在“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指引下,提高对外开放力度及依存度,进一步促进贵州与东盟双边投资和外贸业务的繁荣发展。

3.1提高贵州与东盟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在贵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主要以进出口初级农产品以及粗加工的工业品,其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因此对促进双边贸易往来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为此,在当前的贵州与东盟贸易中,应该根据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双边贸易环境,充分发挥贵州与东盟的区位优势以及特色产业优势,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一是东盟国家各国贸易发展较贵州而言,比较繁荣,贸易状况比较复杂,应成立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加大对东盟市场的跟踪与调研,保持与东盟各国联系,交流双边的信息咨询服务;二是贵州应该以高新技术产品代替传统的初级农产品以及粗加工的工业品,这些高新技术产品涵盖云计算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电子技术,同时还可以对传统的中医药行业增加技术投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以及新兴产业中的环保业和旅游业等,是贵州出口贸易结构发生转变;三是调整贵州进口结构,贵州省将以往以中高档消费品为主转变为进口先进设备和中高档原材料为主,在进口产品中不再是单纯地进口消费型产品,而是进口生产型商品,在对东盟产品的使用中,提高其产业的技术结构和水平,与东盟保持良好的贸易往来,并把与东盟的对外贸易做大做强。

3.2深度挖掘和充分发挥贵州与东盟贸易优势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东翼,深居大陆内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经济发展滞后,人均收入较低。但是,贵州在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具有诸多区位优势:一是从贵州省的地理区位上来看,被誉为西南经济区的东翼,具有西南地区与东盟开展边境贸易、腹地和西南经济区与华中经济区商品集散地及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为此,在贵州与东盟贸易交流中,应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西南交通咽喉之地理优势,加大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二是贵州省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且总量丰富,有自然资源宝库的美誉,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其中,贵州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874.47万千瓦,能够开发和利用的为1325万千瓦;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仅次于陕西和内蒙,其储量占总储量的5.2%,是西部大开发重要工程“西电东送”的产地之一;由于贵州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所以该省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其中野生植物3800多种,野生动物1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3700余种,这也是贵州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贵州地处横断山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里山清水秀、色彩斑斓、溶洞形状各异,这里珠连璧合、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在未来的贸易合作中,要把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上日程,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将形成广州-桂林-贵阳-昆明-曼谷的一条世界级观光旅游线路。三是贵州还是中国重要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基地之一,技术力量雄厚,为整个贵州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贵州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总的来说,在加强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充分发挥双边贸易区位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进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贵州对外贸易竞争力。

3.3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对外依存度

经贸合作范文篇8

从经济运行结构来说,蒙古国的交通运输由铁路、公路、航运和水运构成,但因铁路和公路为主体,故在此主要以其为据谈起。从交通运输道路的地理长度看,蒙古国铁路总长由2007年的1815公里增长到2017年的1908公里,其中增长的90多公里属钢铁余热河公司承建。蒙古国公路总长由2007年的42000多公里增长到2017年的49250公里,部级公路由9000增长到12700多公里,但其绝大多数为硬面土路。在航空运输上,蒙古国国内空运只有5个硬面跑道的民航站,国际航运仅有通往中、俄、德、韩、日等国的9条航线。在水运方面,由于蒙古国属纯内陆国家,没有国际水运,而其国内水运,据资料显示,2002年水运货量为1800吨,但到2005年却大幅度下降为500吨。上述情况表明,蒙古国交通运输状况的突出特征是设备的陈旧性、效能的低速性和发展的滞缓性。从交通运输道路的地缘区域布局看,在铁路布局上,蒙古国内仅有两条铁路线,一条是从靠中蒙边界扎门乌德经乌兰巴托到蒙俄边界的苏赫巴托城以及由此到达额尔登特铜铝厂、巴嘎淖尔、沙林河、纳莱赫煤矿的分支线。另一条是位于蒙古东部的乔巴山与连接蒙俄边界的额仁查布并与中国满洲里相汇的铁路专线。对这种布局状况,有专家认为其特征为:一是铁路密度低且不相交,更未形成运输网络;二是过境铁路通道不畅通,导致轨道宽窄等引发连锁问题;三是铁路运输技术水平与中俄差异较大。在公路布局上,蒙古国的三类公路即部级公路、地方公路、单位自用路,其辐射和互联互通体现出的特征:一是与邻国之间公路数量非平衡;二是乌兰巴托与各地公路质量差异较大;三是国内公路布局逐步落实不到位,如对2001年规划的“千禧之路”落实建设不到位即是例证。从交通运输技术水平的地缘意义看,蒙古国铁路的电气化程度为低,与现代运输技术要求差距较大,无法高速运行。在公路技术构成上,蒙古国柏油路仅1400多公里,硬面路仅3100多公里,经整修的碎石路3000多公里,其他均为汽车自行压出来的沙土路,自然运输速度低缓。因此,蒙古国的货物和客运长期处于低速徘徊之中,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从交通运输枢纽的地缘功能看,首都乌兰巴托市是蒙古国交通运输的枢纽。在从铁路功能上,由于以纵贯乌兰巴托南北的铁路与其他线路的铁路均未连接,致使其交通枢纽功能受限。在公路交通上,由于乌兰巴托与全国各省、市的公路级次不同,交通运输的速度、承载量以及安全系数的差异,导致其在公路运输中的枢纽功能严重受限。同时,从地理条件和地缘关系看,在蒙古国156万多平方公里广袤美丽的草原上,连接300万蒙古族人民的交通枢纽应该是次第有序,彼此照应,内外通衢,但在目前,这种需求仍处于理想之中。从交通运输与地缘经贸合作看,作为处于中俄之间的内陆大国,在铁路运输上,蒙古国的收益无法与中俄比拟。以中国为例,与蒙古国乔巴山近在咫尺的中国满洲里铁路口岸,截至2018年7月12日,进出境中欧班列共开行748列,同比增长15.4%,货值34.21亿美元,同比增长25.5%。这是蒙古国望尘莫及的。在公路运输上,中蒙的互联互通亦较艰难,如从中国阿尔哈萨特口岸到蒙古国乔巴山200公里,再到乌兰矿120多公里的自然公路,道路崎岖,承载量低;没有路标,常致迷路。由此可见,蒙古国的交通运输若欲在中蒙俄经贸合作中有较大的飞跃和收益,存在机遇,但挑战艰巨。

蒙古国交通运输建设现状的地缘成因

从地缘视野探析蒙古国交通运输建设现状的成因,如下几点值得关注:从自然地理结构看,世界上第二大内陆国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境内多山,平原相对少,地势相当高。土壤有高山冻土、山地森林草甸土、黑土、戈壁棕盖土、荒漠灰棕土、草甸沼泽土和盐土等。远离海洋,属典型的内陆型气候,季气温、日气温和地区气温相差都很大,有夏季气温最高可达35℃和40℃的地区,有冬季气温最低可达-45℃和-53℃的地区。如此的地理气候环境,对修建理想广延的交通运输设施,技术上的困难和资金上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蒙古国的地理气候条件是其交通运输的地缘建设受阻的客观原因。从民族的地缘历史及习性看,蒙古国的民族构成相对单一,其人口主体为蒙古人,约占全国人口的92%,另有6%的哈萨克族和其他操突厥语的少数民族。由于生存条件所致,蒙古人祖祖辈辈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以牛羊肉和奶及奶制品为食,以毛皮为衣。游牧式的生产方式,使蒙古人习惯于“哪儿有草那儿即是家”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蒙古人敢问路在何方,路在马蹄之下”的民族习性。对其而言,草原广阔任驰骋,公路铁路未必强于马蹄之路。这种气度,无意中成为其现代交通运输建设缓慢的主观原因。从人口地理地缘分布看,交通运输建设是为人服务的载体,而人口的分布在地理上受地形、气候、植被、资源和水流的影响,在地缘上受经济水平、移居动态等因素的影响。就蒙古国而言,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生活在中央地区,50%以上的人口沿铁路干线生活;在聚居上,人口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如2016年,首都乌兰巴托人口140.8万人,几乎达到全国人口的1/2;另加达尔罕市、额尔登特市和乔巴山市,这四大城市占全国人口的2/3左右。并且,目前人口仍急速向这几大城市迁移,致使有人惊叹说:蒙古国“是全球最尴尬国家,全国50%人口拥挤首都,70%地方荒无人烟!”这种人口分布密度的巨大差别,成为蒙古国交通运输建设畸形发展的原因之一。从地缘经济的运行看,交通运输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在蒙古国经济发展中,由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中,对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关系把握水准有限,加之自然灾害影响,致使其经济状况长期不景气,因此,投资交通运输这种花费大见效慢的行业,肯定力不从心。从地缘经贸关系看,蒙古国对外贸易的特点是输出资源和进口制成品,如其出口的绝对多数是矿产品和动植物产品,进口的则是粮食蔬菜、日用品、电子、机械和仪器等制成品,这使贸易收益极其低下;同时,国家总体债务连年累升,如2016年9月为237.4亿美元,2017年9月为260.2亿美元即是例证。这种经贸收益和负债状况,使蒙古国难以承载起交通运输建设的负担。

对蒙古国交通运输建设发展的地缘思考

经贸合作范文篇9

一、对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的自我分析

(一)优势所在。1、首要优势。我市居中俄朝日韩交界地带的中心,是连接绥满产业带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关键节点,东北亚国际贸易大通道上的交通枢纽。与俄滨海边疆区毗邻,距俄十月区24公里,距俄远东最大铁路编组站乌苏里斯克53公里,距俄远东港口城市海参崴153公里,是黑龙江省进入太平洋出海口最近口岸。2、基础优势。我市对俄贸易形成了多个特色专业基地,先后建成机电、旧机床、废旧金属、松子、果菜、干调等多个全省全国最大的进出口集散地。3、主体优势。具有外经贸经营权的企业近300家,在对俄林业、玉石、金矿、煤矿、废旧金属、危化品、种养殖、海产品合作开发及进口落地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稳定的俄罗斯人脉基础,正在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中寻求新的发展契机。4、载体优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了4个境外园区,2个工业园区,2个农业园区;二是连续成功举办3届中俄机电展;三是有格林伍德黑龙江名优商品展销中心;四是建设运营了黑龙江省珠宝玉石产业基地;五是华信集团牵头成立了黑龙江省对俄农业合作产业联盟,为全省对俄农业合作搭建了理想平台。(二)制约因素。1、口岸的通道功能不够健全。中俄东—波口岸为双边公路口岸,没有第三国通关权,特别是俄口岸为私人所有,俄联邦政策支持弱化,基础设施和查验设备相对落后,人员配备明显不足,导致通关环境难以改善,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对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步伐。2、境内外园区互动不够紧密。我市受劳动力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备、运输成本高等因素制约,境外园区所需的半成品仍由江浙直接发送至东宁口岸通关。总体看,我市境内外园区在产业规划、运行机制、政策支持等方面互动空间仍然很大。3、对俄旅游市场要素发育严重滞后。我市在旅游市场要素发育方面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资源有限;二是旅游设施薄弱;三是服务水平严重滞后。4、外经贸对县域经济带动力不强,税收贡献率低。从进出口结构看,出口商品中绝大多数都不是本地产品,东宁口岸只发挥了单纯的通道功能,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出口加工基地;进口商品如木材、松子等虽实现了落地加工,但规模不大。这些都与我市的口岸地位极不相符。

二、对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

经贸合作范文篇10

越南是中国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和好兄弟,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境外第一站,地缘战略位置十分优越。两国人民曾在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战争中相互扶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相互借鉴和交流。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特别是中共之后,中越两国的友好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地位,双方不断深化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经贸、产能、跨境经济合作区等重点领域的创新合作,致力于构建中越利益共同体。笔者根据相关理论和数据,以近年来中越两国经贸合作现状作为切入口,分析两国经贸合作中现状和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促进两国经贸合作深化的建设性建议。

二、中国与越南经贸合作的现状

2013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后,越南积极响应倡议,并加入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中越两国凭借便利优越的地缘位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对接投资、出口、跨境合作和旅游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与收获,双方贸易额不断攀升。1.投资方面状况。自1986年越南启动革新开放以来,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加速国内经济建设,促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在制定和修改相关投资法律法案等政策制定方面作出了重大努力。2016年1月越南国会通过了《关于修改和补充<投资法>第6条和附录4附条件经营的业务清单》的法案,其中汽车制造、组装和进口业务备受关注。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动下,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加快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持续带动世界经济发展。正是在这样优越的投资环境下,中越两国不断调整和优化进出口商品贸易结构,逐步呈现出对越投资比重增长趋势。据越南计划与投资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前6个月,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总金额8.4亿美元,高居越南外资来源地排名第六位。其中包括价值总额3.3亿美元的新批投资项目163个;追加投资项目34个,总金额为1.9亿美元。12月21日,防城港市、东兴市与广东企业和越南企业签订了23个跨境合作投资项目和协议,总价值超过100亿元。据相关数据分析,近年来,中国对越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力、农业机械、钢铁、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等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方电网公司在越投资的第一个BOT项目———永新燃煤电厂一期项目。该项目通过引进和采用中国先进技术设备,预计将会提前投入运营,将会有效缓解越南南部地区供电短缺和能源瓶颈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2.进出口贸易状况。中越两国由于自然资源和消费需求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二者互补性很强,进而促使两国商品进出口贸易往来频繁,成就突出。过去几年,中国已经连续13年保持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尤其是凭借“一带一路”平台的良好机遇,中国还一度超过美国,成为越南最大出口市场;越南也已成为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和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合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从具体数据来看,2018年越南对华出口总额约达412.68亿美元,增幅为16.6%。同时,越南对华的商品进口额约达654.38亿美元,增幅为11.7%。因此,过去一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约达1067亿美元,同比增长12.71%。中国是第一个成为越南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的贸易合作伙伴。2018年越南对华出口领域主要分布在农产品、矿石、手机、电脑及其零部件等领域。其中,手机及零部件对华出口额达93.75亿美元,增幅为31.1%;电脑、电子产品及零件约达83.64亿美元,增幅为21.9%;蔬果约达27.84亿美元。进口方面,2018年越南对中国进口额达超10亿美元。其中,机械设备进口额约达120.25亿美元;汽油进口额达逾10亿美元;普通金属约达13.31亿美元;纤维、纱线达12.34亿美元。此外,手机及零件进口额约达8.58亿美元,下降1.9%。从上述数据可知,中国作为越南最大的机械设备进口国和最重要的原材料市场的地位已然得到认可,这也极大地促进了越南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一直以来,越南对中国出口商品中传统行业产品一直处于稳定地位,电子产品中手机和电脑则成为“黑马”,逐渐呈现出由原料、燃料等低附加值产品向高价值技术产品转变的积极良好趋势。这正好符合越南十二大报告提出的要力争在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战略目标。3.产能合作状况。革新开放后的越南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工业化水平低,电力问题成为了制约越南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对外产能投资依赖性比较大,对产能输入需求也相当急切。反观中国已经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发展体系,逐渐扭转经济增长由中低端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因而,中国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电力和清洁能源等优势资源,通过提供先进技术和充足资金,加大对越南企业的投资建设,弥补越南急需领域的不足,可以实现越南产业工业化快速发展和中国产业机构的转型升级。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对象,越南也是中国促进与东盟紧密合作的重要“桥梁”。因此,加强与越南产能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中越产能合作的主要平台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太阳能产业基地———云中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中越产能合作的示范园区之一。二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境外园区的龙江工业园区。三是越南永新燃煤电厂一期项目,这是落实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越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的重点产能项目。四是中越经贸合作(2017年~2021年)5年发展规划重点合作项目———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中越产能对接合作发展具有独特优势和很强的现实性,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越南偏远贫穷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也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4.旅游方面状况。中越蕴藏着丰富优质的人文旅游文化资源,两国人民到对方国家旅游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据越南总局报告显示,2017年,赴越旅游的中国游客达400多万人次,占赴越海外旅游者的30%。2018年赴越南旅游的中国游客量约达500万人次,占越南接待国际游客量的三分之一,旅游收入增长21.4%。越南也成为中国的第二旅游客源国。近年来,中国去越南旅游主要集中在海岛、文化、自然风景和都市4个领域,形成了以胡志明市—岘港—下龙湾—河内—芽庄—沙巴—海防为主轴的旅游路线。相反,中国在吸引越南游客方面的竞争力却比较低,原因在于日韩、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压力。自2010年之后,越南到中国旅游的游客数量逐渐增多。2010年~2014年,越南到中国旅游的越南人数为170.94万人次,年均增长19.68%;2015年,来中国旅游人数增长为216.08万人次,年增长率达26.4%。由此可知,中越两国已经成为对方重要的旅游合作对象国。中越旅游合作可以有效地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提升两国经济发展,对推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双边关系正常稳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中越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

1.中越贸易不平衡问题突出。自两国开展经贸合作以来,两国的贸易额总量不断攀升,但是中国长期占据贸易顺差地位,越南对华贸易结构性逆差数据不断扩大,双方贸易关系并不平衡。据越南共产党官网报道,2016年越南贸易逆差达280亿美元,2017年为227亿美元。2018年5月份开始呈逆差之势,达5亿美元。从以上数据可知,尽管越南对华贸易逆差现象问题仍然存在,但可喜的是,2016年至今,越南对华贸易不平衡现象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这应该归功于越南政府着力调整了进出口贸易结构,缓解了贸易逆差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越南对华贸易逆差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于:一是两国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二是越南进出口商品结构正好与中国相反;三是越南商品市场竞争力不能与中国相抗衡。长期以来,越南对华出口产品品种单一,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品为主,比如农产品与原料;而进口的则是高附加值产品,比如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2.贸易合作地区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当前中越经贸合作主要依托接壤边境地区的互市点和口岸来实现的,尤其是接壤的广西、云南在两国合作中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尽管中越经贸合作发展快速,但是交易区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成为中越双方深化贸易合作的“瓶颈”,阻碍了双方经济增长和区域的互联互通。截至目前,30%的跨城港口没有连接道路,50%的边境贸易道路坡度低,道路条件差,卡车交通困难。此外,一些边境口岸通讯、供水和供电等资源较为紧张,有的要么没有国门、验货场、储货仓,要么是规模小、功能不健全,无法满足双方贸易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3.旅游交通可达性低。旅游通畅性是支撑现代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动力基石,更是深化两国旅游合作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和越南游客前往对方国家的首选是航空运输,但越南民航飞机较少,国际航线较少,通往中国的航线较少。同时旅游乘客数量有限,调整困难。从中国到越南的航线也较少,这些航线位于北京,广州,上海等主要城市以及与越南接壤的昆明和南宁等省会城市。其他城市的航线运行时间比较晚,飞机航班比较少。其次铁路,目前仅有两条线路:一是中国北京—南宁—凭祥—河内。另一条是中国昆明—河口—老街—河内。中越铁路标准设置不同,双方铁路存在火车出发时间不合理,列车速度慢,通关时间长等问题。中国和越南有三条海上航线:东兴—芒街—下龙湾,北海—下龙,防城港—下龙湾。,最后一条自2003年运行后因各种原因被暂停,于2014年恢复正常运行。显然,这些航线很难满足两国游客日益不断增长的需求。

四、深入推进中越经贸合作的发展对策

1.增强政治互信,对接“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战略发展。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越两国,发展道路和发展观念是相似的,其未来命运也是密切相关的。最为重要的是,中国提出2020年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越南提出2020年要基本建成工业化社会目标具有互通互补性。因此,两国政府首先应该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高层互动,增强两国、两党之间的政治互信,恰当处理双方贸易合作分歧,大力普及法律法规文件及新合作协议规定,以“一带一路”倡议与“两廊一圈”对接发展为合作载体,鼓励两国企业深入到互补性较强的领域中加大合作力度,简化两国贸易合作的行政程序,确保良好通畅的贸易环境,助推海陆空三维合作发展,开拓更大更多国内外市场,提升双方经贸合作的深度和高度,维护好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进一步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增强出口产品质量,改善贸易不平衡现象。近年来,越南对华贸易结构性逆差现象一直居高不下,成为越南政府较为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为此,中越两国都非常关注,越南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方案,采取了一定措施来缓解和降低对华贸易逆差。其中,鼓励和扶持高新电子产品和高附加值工业产品是越南政府调整进出口贸易的重点之处。以前,越南对中国主要出口蔬果、荔枝、咖啡、茶叶、大米等农产品与原料,出口价值相当低;从中国进口的则是价值较高的机械设备、化肥、化工品、塑胶、电脑及电子产品等。如今,越南政府积极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鼓励企业提高具有高技术含量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份额,比如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扶持“生产型”企业在边境地区投资设厂,支持和促进边贸产业转型升级。另外,越南政府应该着眼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寻找在服装、农产品和加工品等领域的合作机遇。比如稳定对华出口的水产品,将在未来出口领域面临巨大挑战和困难,这是由于中国政府一方面加强环保建设,注重绿色经济发展,相应减少水产养殖产量,国内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中国也加大了边贸进口水产品质量的检查力度,新一步增大了出口难度。越南政府还应在机械、化工、建材、电子、新能源等薄弱领域加强学习与交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弥补其在贸易短板中的不足之处,扭转经贸合作的不利地位。3.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海陆空互联互通。俗话说:“道路通,百业兴”。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越南政府表现地相当积极,原因在于提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之不谋而合。中国将会利用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推动双方合作,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来节约运输费用和成本,促进双方经济增长。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和《越南和中国边境贸易协定》建设要求,中越两国政府要积极利用接壤口岸地区的优势以此为经济突破口来开展商业贸易投资活动,并对此进行经济建设规划,提高双方进出口货物贸易的综合价值。接壤省份要迅速推进接壤口岸的建设,改善口岸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吸引各地企业对接壤口岸加以投资。因此,中越要深化建立通关通检跨国口岸的合作机制,更新硬件软件设备,加强接壤口岸建设,提高口岸仓储装卸能力和口岸通关能力,争取尽早实现口岸管理、协调与服务一体化。至于航空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方面协商和解决中越之间铁路标准的不同问题,促进信息共享,实现铁路和公路的顺利对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和越南可以通过谈判增加两国主要城市之间的航班密度,探索中国和越南主要城市之间的直航,特别是那些旅游资源互补性较强的城市。4.开拓和探索新领域的合作发展。除了传统领域经济贸易外,要想进一步促进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合作发展,中越还需要积极开拓新型领域的交流合作发展。一是在互联网、农业、渔业、环境、高科技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寻求新合作机遇,全面提升中越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二是大力扩大两国货币金融贸易业务范围,优化人民币清算、边境区汇率报价和支付方式,确保良好安全有秩序的金融市场氛围。三是积极开发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潜力和优势。近年来,凭借强劲的投资吸引力、大量优质人才涌进的优势,越南北宁的经济发展不断领跑全国,成就了北宁省的繁荣发展,房地产投资发展指数也十分可观。越南政府对北宁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以及北宁自身投资吸引力指数暴涨的因素,将会促使北宁成为各国房地产投资者的良好机遇和积极信号。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一直主张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始终强调中越两国始终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趋势。而越南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双方的优势资源,互补互助,不断挖掘两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各国内在发展动能,积极探索双方合作潜力和空间,巩固双方合作成果,促进了贸易、技术、投资和人员等相互流动和共同繁荣,致力于推动双方经贸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产能合作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8).

[2]邓莅芊,李飞星.“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越贸易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4).

[3]覃益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2017年中越合作[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18,(4).

[4]韦慧妮.“一带一路”倡议在越南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8).

[5]刘英.如何加快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对接合作[J].中国投资,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