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8:39:25

传统服饰

传统服饰范文篇1

关键词:传统服饰;创新运用;拼布艺术

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早有《周易•系辞下》记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观念,这一点从百家衣、水田衣等拼布服饰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实际应用认为,拼布这一服饰艺术形式对现代服饰的创新设计以及传统服饰的艺术化改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百家衣的概念及艺术价值

1.1概念。旧时医疗条件有限,婴儿孩童多患病夭折,死亡率较高。人们为了逃避孩子夭折的命运,便唤以贱名,甚至男扮女相,认为如此可以迷惑神灵,在此背景下,“百家之福于一身”的百家衣便应运而生。百家衣是指向众邻亲友讨取零碎布帛,将布帛拼接缝合而成,其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源于僧侣穿着的百衲衣,有的僧侣为表“苦修”,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其亦与妇女穿着的水田衣有共通之处,王维有诗“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水田衣因其外形色彩相互交错类似阡陌纵横的水田,故名。清代李监堂《俗语考原》中对百家衣有明确记载“俗为婴儿乞零碎布帛于众邻,合以制衣,云衣之可致福,此为风由来已久”。宋代陆游《书感》有云“哀哉穷字百家衣,岂识万斛倾珠玑”,或可佐证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百家衣,而在年长陆游30多岁的苏汉臣所画的《长春百子图》的右下方,亦有一孩童身穿百家衣。百家衣在明清时期较为流行,且颜色更趋于鲜艳多彩。《西游补》第一回:那些孩童也不管他,又嚷道“你这一色百家衣,舍与我吧!你不与我,我到家里去叫娘做一件青苹色,断肠色,绿杨色,比翼色,晚霞色,燕青色,酱色,天玄色,桃红色,玉色,莲肉色,青莲色,银青色,鱼肚白色,水墨色,石蓝色,芦花色,绿色,五色,锦色,荔枝色,珊瑚色,鸭头绿色,回文锦色,相思锦色的百家衣,我也不要你的一色百家衣了”。从这段文字的描述,可以充分说明近代百家衣已成为儿童较正式的礼服[1]。就百家衣的细节而言,不仅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甚至邻里间的贫寒人家和富贾人家也有很大的区别。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样式,例如河南民间不能在胸前开口,会在底襟留个口子“藏魂”,对于贫寒人家而言,讨要的碎片大小颜色不会过于讲究,但对于大户人家而言,则会使用绸缎等布料,并绣上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的“五毒”图案或蝴蝶花草等吉祥图案。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中提到,他的百家衣是“橄榄形的各色小绸片所缝就,非喜庆大事不给穿”,可以充分说明大户人家百家衣制作的考究和意义之深刻。1.2艺术价值。1.2.1践行美德和造物思想。百家衣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拼布艺术形式,是人们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祈祷孩童来年顺顺利利、健康成长的趋吉避凶之衣,也是对“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践行。同时,百家衣是在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之时对裁剪剩下边角料的有效利用,发扬了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为拼布艺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2.2创新和形式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以百家衣为文化背景的拼布艺术在创新中有了多元化的表达形式。拼布艺术带有很强的创作性,从大小、材料、颜色等方面都可以完全自由地选用,小到迷你的杯垫,大到整墙的壁饰或床品都可以用拼布艺术。在传承传统拼布艺术文化的同时,引入现代工艺元素,赋予拼布艺术更持久的生命力势在必行。1.2.3个性化。拼布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产生了精彩纷呈的拼布文化,其文化内涵的差异化,使拼布艺术越来越有个性[2]。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服装除了基本服用性的需求外,更多的是心理上更高层次的需求。拼布艺术以其可简约可复杂、创作性极强的优势将不同颜色、材质、图案等拼接运用到服装中,使得服装具有强烈夸张的设计感,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

2拼布艺术在现代服饰中的艺术化改良

2.1材料和造型改良。不同质感的材料给人不同的感受,例如旧时的百家衣更多的是舒适质朴的棉麻,贵重些的则是细腻有光泽的丝绸。材料作为拼布艺术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材料种类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拼布服饰作品有不同的质感。在现代拼布服饰中,应当突破传统的棉麻丝材料,使用现代纺织材料,或是加入一些缀饰物,如蕾丝、彩线等,将传统拼布文化与现代纺织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更具现代特色的传统拼布服饰作品。在工艺上也可吸收手工刺绣、编织、染色等传统技艺,制作出材料多样、形式丰富、造型独特的现代艺术作品。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拼布艺术的发展可以尝试突破原有的造型思路与造型手法束缚,结合现代设计思维和创作手法,形式上可以尝试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风格上也可由具象向抽象变化。总之,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使其在造型上更加富有创新性和时尚感。如此一来,融合了当今流行元素的拼布艺术作品,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民间工艺,也可以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以新的创意理念和形式来体现现代拼布艺术设计的魅力。2.2色彩的多样化。在拼布艺术中除了材料和造型外,色彩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近现代工业染料的出现,使得纺织材料的颜色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色彩关系的运用对拼布艺术的成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拼布艺术在色彩的选用上有较强的装饰性,主要是受民间集体观念的影响,其色彩多鲜艳明快,有强烈的冲击感,显得热闹奔放,这一点在百家衣拼布服饰中便可以体现。为了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拼布艺术应处理好色彩的对比度和饱和度,使其变得含蓄,不似以往的热情奔放。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突出主色调,加上其他颜色的少量点缀,形成主题明确但又不显得死板的视觉效果。二是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渐变效果,运用同种颜色不同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搭配,体现出不同颜色之间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三是恰当地使用黑、白、灰等无彩色系,将原本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进行调和,在明度、纯度较高的布块中加入黑白灰或明度、纯度低的布块组合,使整体色彩统一又有变化,更有时尚感。四是采用冷色调的搭配,暖色点缀,色彩互补组合,使画面更具张力和美感。除了上述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法外,现代拼布艺术的色彩还应与拼布艺术作品主题相吻合,利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如用古典、时尚、前卫、自然抽象等意念进行设计[3]。2.3题材的演变。旧时民间传统拼布的题材主要是鬼神崇拜、宗教信仰、民间传说、民俗生活等,例如百家衣就是向神乞求婴孩健康平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文化的破除和流行文化的变化,传统题材的拼布艺术已不再有往昔的影响力及需求,为了使拼布艺术更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需要对表现内容进行扩充。可在传统图案元素、拼缝工艺和构成形式的基础上将元素进行夸张、变形设计。在拼布艺术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形式。作品种类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用品,可以以纯粹的艺术作品形式呈现。利用拼布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文化、信仰、情感、理念等观念表达出来。将人的需求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以自然元素、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贴合人民群众的内容为主题,在满足人们不同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同时,创作出更多主题丰富、形式多样、工艺精湛的拼布艺术作品。

3结语

拼布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时展,拼布艺术不仅体现在服装设计上,还被广泛运用于艺术、雕塑、科技、生活等不同文化形式上,拼接艺术的特点既体现了碎片的杂乱无序,又表现出重组后的统一有序,使服装更具趣味性。作为服装设计师必须深刻挖掘拼布的文化内涵,总结经验并加以创新和改造,使其成为与当代人们需求契合的艺术形式,传承并促进其发展传播。

参考文献:

[1]李晓君.趋吉避凶百家衣[J].检察风云,2012,(2):90-91.

[2]吕志莹.探究拼布的起源、发展内涵及流行原因[J].大舞台,2012,(2):271-272.

传统服饰范文篇2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传统服饰范文篇3

江西客家的服饰很有特点。据江西客家文化研究学者周建新介绍,与中原地区服饰相比,客家服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性别区分上,客家男子大都穿对襟衫、袍褂和大裆裤,女子多穿大襟衫、大裆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成为客家人的常服。客家妇女一般戴着一种独特而别致的凉帽,这个凉帽是用薄薄的篾片和麦秆编成的。这种具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服饰造型,其造型特点可以被运用到工艺品的包装外形中,使其更加美观,独特的造型结构可以吸引更多人观看、购买。

二、从传统服饰纹样中进行提取的设计理念

客家传统服饰纹样是识别其服饰特色的关键,也是解读客家人文化心理的密码。客家传统服饰纹样在造型、构成与色彩方面均表现出了丰富、鲜明的视觉特征,并围绕“生存”这一母题派生出生命观、生殖观和福禄观,表现出强烈的祈吉心理。这主要源于中原传统文化、客家人从北至南颠沛流离的生命体验和他们对客地生活的独特感悟。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松简便,质地多为粗布。客家蓝衫的装饰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客家人在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融合中吸收其服饰特点,同时将传统的汉民族服饰纹样保留下来,形成独特的客家服饰文化。客家人对生产劳作中见到的物象进行抽象,形成组合有规律的符号。如,将农田表现为方格图案,将江河表现为彩条图案,将木材表现为十字图案,等等。同时,将传统的几何纹样如云头纹、叶纹和吉祥文字排列组合成图案,常用的一些吉祥语有“多子多福”“招财进宝”“三星高照”“吉祥如意”等。客家人将这些作为一种比较固定的服装纹样装饰手法保留下来,形成特色明显的客家服饰。设计者可以将客家传统服饰的纹样提炼出来,运用到包装的纹样设计中。具有时代特征的包装与客家传统服饰纹样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既跟随时代的步伐,又不忘传统文化的韵味,有利于制作出既简单大方又不失美观,且具有广泛传播性和使用价值的包装,为工艺品的包装增添一丝美感。

三、从传统服饰色彩中进行提取的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服饰的色彩是最能直接表达服饰特点的元素之一,服饰色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透露人们的身份、地位和性别,以及人的心理和族群的文化特征。蓝衫是客家服饰最具代表的象征之一,已被许多现当代学者视为客家传统服饰的意象,特别是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流露出客家人对生活的宁静和祥和的追求,透露着客家人的淳朴。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是给人印象最深的色彩标志,这样的蓝色没有低吟、哀怨之感,相反蓝得透明、清澈。客家传统服饰的色彩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其主色调依然是蓝、红等色。客家女性传统上衣多大色块,或整件为蓝色,或在袖口、肩膀、下摆等处修饰宽约5厘米的黑边(也有白边)。这些色彩关系都给人既素雅又明快之感。还需注意的是,客家女性传统服饰的色调除了蓝色使用较多外,也可以见到白、灰、黑等色调的素衣。客家男性传统服饰色彩使用较多的是蓝色系,具体常表现为藏蓝色、蓝灰色和黑色,以及它们不同明度的色相。此外,客家男性传统服饰中还能看到白、褐等色。除成人男女服饰色彩外,客家儿童服饰色彩一般不分男女,多为浅或鲜明的色彩,具体常以米黄、浅蓝、白、红等色彩为主调。其中又以红色系最为常见。有时候也可以见到一些以藏蓝或黑色为主色调的儿童服饰,但在这些服饰还是会配上些鲜艳、明亮的色彩,特别是配上红色。有学者认为客家人具有蓝色情结,但客家人同样热爱红色、青色等色彩,由此反映出客家传统服饰色彩具有多元化特征。设计者可以将客家传统服饰的固有色彩融入工艺品包装,进行色彩搭配。

四、结语

传统服饰范文篇4

韩国的艺术设计在近现代的崛起,得力于其对色彩的把握——立足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色彩非常艳丽,有的又非常纯净和高雅;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很相宜,流行且引领时尚。每当我们在称赞韩国的设计为“花”一样的设计时,不仅是说设计样式的新颖别致,更有着色彩带来的感官印象与刺激。

从可口可乐的经典红色,到IBM的蓝色,我们正告别黑、白、灰的时代,进入绚烂的彩色时代。研究表明,色彩在产品、品牌的信息传播中能够扩展40%的受众,把人们的认知能力提高70%,这就是色彩的力量。色彩的力量在韩国设计中得到了印证和广泛应用。

韩国现代设计丰富的色彩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韩国传统服饰的色彩。这一判断来自于对韩国传统服饰色彩的解构。

解构色彩就是从选定的色彩对象中抽取原色并将原色所形成的原格局打散、重组,经增减整合后再创作。从操作角度说,解构色彩就是对原来的整体色调、面积、形状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抽取原作中典型的色彩个体或部件特征,按照一定的意图在新的画面上进行具有形式美的概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

解构色彩包括两个过程:色彩解构和色彩重构。要解构韩国传统服饰中的色彩,我们从中抽取出几个典型的个体进行研究,包括颜色个体的特征、规律和成型原则等。(韩国的传统服饰,除有性别之分外,还根据年龄、场合、节日、出嫁与未婚等的不同,服饰装扮也有所不同。我们仅抽取其中的色彩作为解构对象。)

其一,韩服的色彩偏爱与格调。韩国自古就是一个尚白的民族,《三国志·东夷传》中记载扶余“衣尚白,白布大袍裤,履革”,这也可以从韩国国旗的白底色中看出来、古时候的韩国——高丽,素与中国交好,交流颇多,中国五行的颜色对韩国传统服饰的颜色也产生了影响,他们也喜爱用红色、青色、黄色,青色作为一种高贵色被广泛地用于其宫廷服和日常韩服中。韩国服饰的色彩十分丰富,从男子服饰就可见一斑:他们平时把蓝色、紫色短上衣作为便服,没有其他哪个民族能把纯度如此高的紫色、湖蓝用在男子的服饰上。韩国女子服饰的色彩更加绚烂多彩。总体来说,这些色彩形成的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淡雅的基调。白色的应用在传达这种基调中占据重要位置,加入白色就能够形成粉红、粉绿、粉蓝、淡黄等系列,在各种色彩中添加灰度形成咖啡、藏蓝等沉静色调,这也有助子韩服传达着衣人的优雅气质。另一种是对比鲜明、具有强力视觉刺激效应的基调。比如纯度很高的亮黄色、大红色、紫罗兰色、绿色,甚至有明显带光感的色彩。

其二,韩服中的高纯度色彩。高纯度色在韩服中比比皆是,这种高纯度色有时甚至是自然色的直接应用。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纯度高的色彩能够使人产生更强的视觉印象和心理反应,比饱和度低的颜色更具有跳跃感,这也从一个侧面烘托出韩国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韩国人对色彩是敏感的,对饱和度的把握令人折服。

其三,韩服中的对比色。对比色的应用在韩国传统服饰中是又一特色。浅绿色短上衣配红色裙子,强烈对比的绿衣红裳成为主调,这种大片的红色配大片的绿色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中是很少出现的。然而强烈对比产生的醒目与活跃的背后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艳俗之感,在韩服中白色、黑色、金色的恰当运用很好地调和了对比色,即使等面积对比色经过穿插与调和看起来也是和谐悦目的。除了红绿对比的应用,还有黄与紫的对比、黑白对比等。

其四,韩服中的色彩过渡。以过渡形式让色彩减弱对比,如由大红到浅黄再到黄褐,使得整体中的元素不再突兀。

其五,韩服中的带状色彩。带状色彩在韩服中起着分割和调和的作用,避免了大面积同种色彩的单调,使视觉形象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调效果。领口、袖口和衣带,由于其功能的限制,自然而然地形成带状色彩,很多时候在上衣袖子部分都是通过带状色彩来丰富颜色的。这些带状色彩的划分是规整的,为韩服增添了优雅与宁静的气质。

其六,韩服中的金色。金色在调和对比色中具有分割的作用。在韩服中既有以图案方式刺绣在服饰上的,也有以装饰物的形式附加在服装上的。金色是王者的专用色,用来体现霸气和高贵,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金色已普遍用到日常韩服中,用来体现着衣人独有的高贵气质,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金色作为一种特别的颜色被韩国人用得恰到好处。

上述六点就是从传统韩服中抽取出来的个体。下面我们将解构出来的个体元素以现代词汇方式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重组产生新的色彩形象,但又不失原来整体的意境。

我们从韩服中提取出最本质特征的色彩组合单元,即高纯度色方式、对比色方式、渐变色方式、带状色方式,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重新构建,组合成一个新的色彩画面,也就是原来元素的异构体。先抽离韩服中的四种基本色,它们都是以高纯度和对比的方式存在,然后以带状把它们拟合到一起,以白色为底,既起到调和作用,也能够体现韩国人对白色的崇尚。人们在看到这个解构图之后会感觉到色彩构成依然是韩国原味的。有了这个联想作基础,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诉说传统的语言方式。有了这种语言,我们就可以用这种传统的语言来表达现在的设计了。众所周知,民族的才是国际的,色彩中的传统是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关于色彩元素的经验和规律,单把传统元素照搬照抄地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是不能产生丝毫时尚感的。而传统色彩的解构使我们不仅可以向传统学习,更可以从传统色彩中寻找到灵感,给我们现在的设计找到一种民族化的表达方式。

韩国当代服装的色彩设计更是来源于传统又超越了传统,其当代服饰风靡整个亚洲,引领整个地区的时尚。其饱和度很高、对比大胆的服饰色彩从来不会让人感觉到艳俗,反而以更大胆的方式诉说着个性和前沿,淡雅至极的色彩格调能不失时宜地体现消费者的优雅气质。

传统服饰范文篇5

[关键词]韩国传统服饰;色彩;差异化设计

韩国的艺术设计在近现代的崛起,得力于其对色彩的把握——立足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色彩非常艳丽,有的又非常纯净和高雅;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很相宜,流行且引领时尚。每当我们在称赞韩国的设计为“花”一样的设计时,不仅是说设计样式的新颖别致,更有着色彩带来的感官印象与刺激。

从可口可乐的经典红色,到IBM的蓝色,我们正告别黑、白、灰的时代,进入绚烂的彩色时代。研究表明,色彩在产品、品牌的信息传播中能够扩展40%的受众,把人们的认知能力提高70%,这就是色彩的力量。色彩的力量在韩国设计中得到了印证和广泛应用。

韩国现代设计丰富的色彩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韩国传统服饰的色彩。这一判断来自于对韩国传统服饰色彩的解构。

解构色彩就是从选定的色彩对象中抽取原色并将原色所形成的原格局打散、重组,经增减整合后再创作。从操作角度说,解构色彩就是对原来的整体色调、面积、形状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抽取原作中典型的色彩个体或部件特征,按照一定的意图在新的画面上进行具有形式美的概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

解构色彩包括两个过程:色彩解构和色彩重构。要解构韩国传统服饰中的色彩,我们从中抽取出几个典型的个体进行研究,包括颜色个体的特征、规律和成型原则等。(韩国的传统服饰,除有性别之分外,还根据年龄、场合、节日、出嫁与未婚等的不同,服饰装扮也有所不同。我们仅抽取其中的色彩作为解构对象。)

其一,韩服的色彩偏爱与格调。韩国自古就是一个尚白的民族,《三国志·东夷传》中记载扶余“衣尚白,白布大袍裤,履革”,这也可以从韩国国旗的白底色中看出来、古时候的韩国——高丽,素与中国交好,交流颇多,中国五行的颜色对韩国传统服饰的颜色也产生了影响,他们也喜爱用红色、青色、黄色,青色作为一种高贵色被广泛地用于其宫廷服和日常韩服中。韩国服饰的色彩十分丰富,从男子服饰就可见一斑:他们平时把蓝色、紫色短上衣作为便服,没有其他哪个民族能把纯度如此高的紫色、湖蓝用在男子的服饰上。韩国女子服饰的色彩更加绚烂多彩。总体来说,这些色彩形成的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淡雅的基调。白色的应用在传达这种基调中占据重要位置,加入白色就能够形成粉红、粉绿、粉蓝、淡黄等系列,在各种色彩中添加灰度形成咖啡、藏蓝等沉静色调,这也有助子韩服传达着衣人的优雅气质。另一种是对比鲜明、具有强力视觉刺激效应的基调。比如纯度很高的亮黄色、大红色、紫罗兰色、绿色,甚至有明显带光感的色彩。

其二,韩服中的高纯度色彩。高纯度色在韩服中比比皆是,这种高纯度色有时甚至是自然色的直接应用。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纯度高的色彩能够使人产生更强的视觉印象和心理反应,比饱和度低的颜色更具有跳跃感,这也从一个侧面烘托出韩国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韩国人对色彩是敏感的,对饱和度的把握令人折服。

其三,韩服中的对比色。对比色的应用在韩国传统服饰中是又一特色。浅绿色短上衣配红色裙子,强烈对比的绿衣红裳成为主调,这种大片的红色配大片的绿色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中是很少出现的。然而强烈对比产生的醒目与活跃的背后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艳俗之感,在韩服中白色、黑色、金色的恰当运用很好地调和了对比色,即使等面积对比色经过穿插与调和看起来也是和谐悦目的。除了红绿对比的应用,还有黄与紫的对比、黑白对比等。

其四,韩服中的色彩过渡。以过渡形式让色彩减弱对比,如由大红到浅黄再到黄褐,使得整体中的元素不再突兀。

其五,韩服中的带状色彩。带状色彩在韩服中起着分割和调和的作用,避免了大面积同种色彩的单调,使视觉形象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调效果。领口、袖口和衣带,由于其功能的限制,自然而然地形成带状色彩,很多时候在上衣袖子部分都是通过带状色彩来丰富颜色的。这些带状色彩的划分是规整的,为韩服增添了优雅与宁静的气质。

其六,韩服中的金色。金色在调和对比色中具有分割的作用。在韩服中既有以图案方式刺绣在服饰上的,也有以装饰物的形式附加在服装上的。金色是王者的专用色,用来体现霸气和高贵,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金色已普遍用到日常韩服中,用来体现着衣人独有的高贵气质,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金色作为一种特别的颜色被韩国人用得恰到好处。

上述六点就是从传统韩服中抽取出来的个体。下面我们将解构出来的个体元素以现代词汇方式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重组产生新的色彩形象,但又不失原来整体的意境。

我们从韩服中提取出最本质特征的色彩组合单元,即高纯度色方式、对比色方式、渐变色方式、带状色方式,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重新构建,组合成一个新的色彩画面,也就是原来元素的异构体。先抽离韩服中的四种基本色,它们都是以高纯度和对比的方式存在,然后以带状把它们拟合到一起,以白色为底,既起到调和作用,也能够体现韩国人对白色的崇尚。人们在看到这个解构图之后会感觉到色彩构成依然是韩国原味的。有了这个联想作基础,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诉说传统的语言方式。有了这种语言,我们就可以用这种传统的语言来表达现在的设计了。众所周知,民族的才是国际的,色彩中的传统是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关于色彩元素的经验和规律,单把传统元素照搬照抄地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是不能产生丝毫时尚感的。而传统色彩的解构使我们不仅可以向传统学习,更可以从传统色彩中寻找到灵感,给我们现在的设计找到一种民族化的表达方式。

韩国当代服装的色彩设计更是来源于传统又超越了传统,其当代服饰风靡整个亚洲,引领整个地区的时尚。其饱和度很高、对比大胆的服饰色彩从来不会让人感觉到艳俗,反而以更大胆的方式诉说着个性和前沿,淡雅至极的色彩格调能不失时宜地体现消费者的优雅气质。

传统服饰范文篇6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公务员之家

四、结语

传统服饰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政治伦理思想;等级观念;趋同化心理;社会效应;民族文化特色

在现实生活中,一谈到服饰,人们总会有一种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千姿百态的款式,姹紫嫣红的色彩,变幻莫测的材料,出神人化的制作工艺,可以顿时将人体装扮出各种效果来;一谈到服饰美,人们又难免会陷入一种茫然的状态:穿在别人身上挺漂亮,穿在自己身上却未必漂亮,在商场里看着不错,回到家里那种感觉却找不着了,曾经作为“招牌”或“时尚”的服装,没过多久很快就变成了昨日黄花,难登大雅之堂.从直觉和现象角度看,服装确实有诱惑人的地方,让人爱不释手;然而要从美学和理论的角度说出服装美与不美,究竟美在何处,为什么会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者靠的是感觉,后者凭的是理性.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早就记录了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得出了“美是难的”的结论.感觉是稍纵即逝的,理性则喜欢刨根问底,只有在探究到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之后,才可能有所言说,在知其然中也力求知其所以然.

对于从事服饰专业研究的人士来说,只有系统深入地了解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搞清服装与政治、经济、伦理观念、民族文化和审美学之问所存在的微妙关系,研究服饰的深层文化结构和美学意蕴,才有可能在分析中将服饰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深意挖掘出来,见常人所不能见,说常人所不能说,使服装从一种现象,升华为一门学问,从悦人眼目的日常实用品,转变成耐人寻味的文化与美学“符号”,这样才能真正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基于上述思考,本文试图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求中华服饰美学思想的渊源.

1服饰美学思想的缘起

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

与西方传统服饰受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解释服饰现象时不是遵循神的意志,而是更多地考虑前人的意志,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虽然他们也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但是,由于基本款式是祖上制定的,属于正宗所在,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有所违背和改易,并以服饰制度的形式告诫世人在穿衣戴帽上必须遵从古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服饰也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上自皇帝的冕服,下至百姓的常服,上下贯通的袍服式样几乎几千年一成不变.追寻历史遗迹,可以得知,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春秋社会以后,中国又出现一种新颖的服装,这种服装将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连成一件,名谓深衣,因其穿着方便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正如《礼记》所说: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压制和磨灭我们祖先在服饰上的创造欲望.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我们可以从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甚至出土实物中看到前人在美化自身方面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以自然为饰的朴素,精雕细刻的工艺,整体考虑的设计思路,内外兼修的深刻理解,无不凝聚成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成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性基础.

2服饰美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人类的思想犹如一条河流,有起源,也有流变的过程,同时也会对所流经的地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也是如此,它起源于夏商周和先秦时期,成形于两汉,兴盛于唐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篇幅的限制,对这个问题本文不可能做非常详尽的论述,只能从宏观上作一番框架式的美学勾勒.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多元的.从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中,很长一段时间里,男性服装出现了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强烈抗衡的局面,而女性服装则是以传统的在深衣基础上形成的旗袍与起源于16世纪西班牙而后风行于西方的S型束胸箍腰长裙或18世纪末从法国新兴并很快流行起来的夏奈尔套裙装比美.到“五四”前后大量出现的以中西合璧为特征的中山装、连衣裙,再到2O世纪8O年代初期,围绕着穿西装与爱国主义的强烈争执,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在选择服装时,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种种带有共性的审美心态以及时代特征,无不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地折射出传统服饰美学观念在国人心目中潜在的影响作用.

和主张人的身体是构成“自我环境”、和“自我不可分割”、突出体现每个人个性化着装效果、同时又非常注重服装的人本意义的西方观念不同,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中注重社会伦理等级的倾向,使服饰一直与社会现实保持着异常紧密的联系,有些服饰样式由于集中地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观念和时代精神,乃至统治者的喜爱,甚至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象征,这种情况不仅使得中国古代服饰与封建政体之间保持着一种紧密联系,比如在明代,由于受“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左右,那时的人们将服饰与人的个体生命关系放到了极不重要的位置上.还有20世纪期间,为了政治的需要,整个社会迫使人们穿戴清一色的服装,不管男人女人,都是上绿下蓝,一身军装,人对服饰需求的个性追求完全被社会的政治观念遏制了,个性美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单调乏味的共性强制.这样,一方面导致了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动,都会对当时的服饰时尚产生重大的冲击作用,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智慧在服饰领域的发挥.从先秦两汉到唐宋明清,绵延3000余年的中国古代社会,改朝换代一直是促使服饰时尚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因.两次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王朝是这样,还有中间夹杂的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混乱时期,情形也是相近的.正如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所指出的:种族是人的“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是与身体的气质和结构相关的天赋、本能和才具.种族就像种子,全部的“生命力”都包孕在里面,任何发展都基于它,并从这里孕育而出;环境和时代,则犹如自然界的气候,基本的生长条件都在里面,对生命的发展和方向起着选择和淘汰的作用.这三种力量综合起来形成一种“精神气候”.不可否认,中华民族服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稳定而且成熟的美学思想,也就是这样一种种族性的“精神气候”.

在近代,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社会形态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长辫大袍为标志的满清服饰便立刻成了不合时宜的东西,甚至成为众矢之的,剪辫易服迅速成为当时的新潮时尚,各种新式样的服装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如果说中国古代服饰一直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服饰之问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那么,满清王朝覆灭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摆脱了封建君王一统天下的局面,旧的服制礼规也自然寿终正寝,中国服饰的发展速度则达到了日新月异的程度.英国学者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在其《时髦的身体》中说:“对衣着的社会学透视,不能仅仅把衣着当作观看的对象来考虑,而应该采取特定的方式,在这样的研究方式中,着衣是一个具体的活动,而且是被嵌入这种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活动.”随着现代西学东渐时代的到来,受过新式教育和思想影响的年轻人,纷纷喜欢上了洋式的西装革履打扮,女孩们则喜欢上了西式裙装,整个社会上出现了从西服革履与长袍马褂并存的局面,再到以中山装、连衣裙等中西服装合璧的新款出现,以及随后更大的时装变化,近代中国服装的演变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便很快完成了“推陈”与“出新”的双重历史任务.可以说,如果没有千百年遗存下来的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与社会观念之间形成的紧密关系,中国近代服饰的发展变化是难以达到这种速度的.另一方面,以“礼”和“法”为核心的中国服饰传统思想,从不或很少能够围绕着人的身体的自然条件,来评价服饰的美与丑以及着衣的合适与不合适,也不会从科学的角度探讨服饰与身体条件之间的各种关系,与西方的“寻求身体与服饰的完美和谐,即精神与形体的和谐,服装与精神的和谐”观念不同,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寻求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和自然天地的和谐.传统服饰的美是在个人向社会的靠拢、个性对共性的依附中产生的,而不是仅凭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身体条件着意修饰出来的.个人从直感角度觉得服饰再好看,样式、颜色再别致,但是如果与社会上的服制礼规相脱离,与社会的共同要求相违背,就会马上受到“目逆而送之”(《左传·桓公元年》)的自眼与“服美不称,必以恶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诅咒.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过程中,凡是社会政治思想宽松、经济出现繁荣的时代,往往也是人们的服饰美学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个性化服饰也就越丰富,人们的追求也就越大胆、越开放(比如魏晋南北朝就出现了很能体现女性轻盈体态的杂裾垂霄服,唐代则出现了由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创造的奢侈时髦的“百鸟毛裙”);但几乎与此同时,各级官府在这个时候服饰禁令也是最频繁、最严格的时候.情与礼,人与礼,美与礼,服饰与礼,仿佛永远无法摆放到一个平等的水平面上,和平共处,相依相存,共同发展,而总是以“礼”(政治伦理观念)的至高地位和绝对优势凌驾于服饰审美的上空,控制、左右和摆布着审美发展的整个过程.这种情况形成于历史,积淀成习惯,最终以比较稳定成熟的文化方式,对近现代乃至当代国人的着衣心理和审美取向等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又无时不在的深刻影响,并在国人心目当中普遍形成了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审美心理定势.

3中国传统服饰审美趋向

考察和分析经过历史演变之后形成具有定势思维特征的服饰审美趋向,可以得出国人在着衣方面所体现得比较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第一,趋同性审美心理.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并在这种统一中确立审美心理的支撑点,确定服饰的美丑,使得中国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来选择服饰,而是将社会的规范、特定的时尚与他人的榜样作为自己着装的依据.这样一来,服饰显示的不是个体的审美理想和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而是某种社会精神的体现.所以,趋同性心理往往造成人们着装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体一装等等僵化性和死板性的弊端,在客观上也阻碍了服饰形式的不断更新的可能性创造,也大大地阻碍和限制了民族服饰美学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第二,中性化审美心理.这一点在汉民族服饰的色彩选择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并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延续不断.先秦时期主张的“乾坤即天地,天在未明为玄色,故上衣像天而色用玄;地为黄色,故下裳像地色用黄.古人的这种观念道出了黑色与黄色在早期服装上的应用效果与思想的由来.中国古代官方对“黄色”最为钟情,所以称最早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以黄袍加身作为行使君权的象征;从清朝开始国家正式将黄袍定为皇帝的御服;久而久之,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历代劳动人民对黄色美学意义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理解和心理认同,尽管中国古代有时也将大红大绿用于官服,但这仅仅是上朝公干时所穿着的严肃正规服装,平时在生活中是绝少穿用的,而一直倍受尊宠并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运用的是以黄色为代表的中性色系.在近现代社会,除了婚庆、年节等特殊时期人们穿红戴绿的情况更加少见外,社会上所流行的中山装、西装、长袍等具有正装味道的服装更多的是以黑、蓝、灰及介于这三色之间的中性色为主色调.妇女们喜爱穿着的新式旗袍也一改满族旗袍大面积织花绣叶的特点,为了显示高贵典雅的美学效果也常用淡雅的颜色.

传统服饰范文篇8

关键词:传统;现代;服饰元素;服装设计

我国传统服饰是丰富的元素宝库,现代的服装追求时尚但并不代表将传统服饰元素融入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中是不可取的,相反,将传统服饰元素与时代特色和西方风格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将会形成惊艳世界的独特服装美感。只有将自身的传统文化坚持到底才不会将自身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潮流下遗失。近年来,可看到富含我国传统服饰元素融合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但是这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不断完善。

一、我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状况

1、传统服饰设计理念淡化

现代服饰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受到世界文化的冲击,服装设计中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中越来越淡化出人们的视线。相对于亚洲周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效率,我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日本、韩国在服装中传统元素的利用效果都高于我国,现代我国传统服饰元素利用率较高的基本局限于旗袍、汉服、唐装类,然而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服饰文化却没有充分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多的是在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够重视,传统服装设计理念也将不断淡化。对传统服饰元素的重视在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尊重,对传统服饰元素的赞同也是体现人民的名族精神认同感。

2、现代服装设计创新能力缺乏

我国服装行业在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许多知名品牌应运而生,设计人才不断涌现,服装设计也在不断与世界接轨。我国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民族特色在不断消失,盲目的追求“西方化”使得我国特色文化在不断淡化,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设计师跟风世界设计风格,对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了解不足导致国内属于我国自身的设计大师的缺失,设计能力的缺乏。更多的设计师对我国历史和文化认识不到位局限于近代历史,造成了设计元素不能充分成为设计师的专业能力,设计生搬硬套,缺乏新意难以吸引消费者视线。

3、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不足

现代社会中不断涌现出一些富有创造力的服装设计师,将我国传统服装设计元素融和到现代服饰中,但是大多数的服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不足,停留在表面,没有将传统服饰文化精神很好的体现出来同时也没有将本民族的的文化特色凸显。往往将传统的服饰元素运用不到位,现代时尚相结合时没有很好融合,显得服装僵硬无法体现传统精髓。我国服饰行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着广阔的前景,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服饰元素有效地融合到现代潮流中形成有我国特色的服装是现代我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一大有效途径。

二、传统服饰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意义

将传统服饰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是文化传播的必然途径之一,应该将传统服饰文化的探究更加深入,在我国较大的社会背景下结合时代特色,发展有我国特色的服装设计。传统服饰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有利于我国服装特色化,形成民族特色同时传播我国文化,人民也对祖国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有利于我国新一代的设计设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

三、我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营造文化氛围

在现代服装学院的教学中已经将传统服饰元素的学习加以相当的重视,加强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就有一定的传统服饰知识储备,同时让学生参与一些规模性的传统服装设计大赛,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进步,同时相互交流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可以有效加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学生可以将传统服饰元素精髓提取出来,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现在的艺术院校相对于其他院校在历史文化知识上的相对薄弱,这就需要学校对服装设计的学生加强历史文化的系统性学习,促进学生对基础性知识和内涵的理解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和文化感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服饰重视,注重学生对传统服饰工艺的学习,对汉族服饰特色了解和少数民族服饰的认识。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我国文化史》、《我国服装史》、《我国艺术史》等相关科目,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提高设计师专业素养

设计师本身掌握的文化知识是设计师设计创新能力的基础,文化内涵越深厚,了解种类越丰富越有利于设计师服装的设计能力的提高,文化涵养提升的同时设计师的素养也要不断增强。服装设计不仅是文化与精神的融合也是服装语言的阐述,设计师在服装设计的同时不能很好地调动自身文化储备将会是设计师致命的缺陷,服装设计也并不是简单地将色彩,图案与材料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设计师的血液灵魂相融合,在设计时将自身对传统文化和服饰的感悟体会结合到设计中去,让世人看到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设计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对文化知识的理解,静心探索,努力学习我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服装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融合设计风格提高品牌意识

现代化的服装设计多种多样的服装出现在人们眼前,想要在世界潮流中立稳脚跟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品牌的重要性在这个鱼目混杂的社会中是不言而喻的,有品牌才会有消费者信赖。我国服饰要想向世界发展就必须做出世界级的品牌服装,将服装文化与我国精神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国风格的服装,在增强我国服装行业竞争力的同时将“我国风”刮向世界。

四、结语

对传统服装元素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把握是现代服装设计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设计有我国特色的服装才会在全球化经济的今天有足够的竞争力。我国的服装要想走向世界也必须将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西方化的服饰中保留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同时将其发扬光大。

作者:杨冠南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元风,李迎军编著.现代服装艺术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7.

[2]李玉婷.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7.

传统服饰范文篇9

关键词:唐代人物画;传统服饰;设计元素

1唐代人物画的历史价值与影响

唐代政权统一,经济繁盛,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发达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唐代服饰作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款式、色彩、配饰、格调都极其别致精彩。唐代人物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更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一直被众多的学者、艺术家所重视。传统人物画与传统服饰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古往今来,关于人类历史的形象记录,绝大多数是通过绘画、雕塑、文字记载及出土文物等形式渊源流传的,其中人物画是打动人视觉感官最直接的珍贵资料。真实生动的人物画不仅会把我们引入深邃的历史文化空间,更可以领略各个历史时代的风姿。对于文化博大精深的唐代,其在绘画艺术和服饰文化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留给今人极大的想象创作空间。也正是因为唐代文化精彩之极,研究此段时期学术的学者甚多,并提出了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揣摩的观点。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最灿烂辉煌的唐代,从其绘画的发展的历程与角度来说,虽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确实开创了一条独特的路线,逐渐趋于成熟并与日俱进成绩斐然。唐代人物画选材广泛,取材上不仅涉及到当时的重要时政,而且覆盖到百姓生活的各个缩影,这些都强烈的映射出浓厚人物气息。所以以人物主体,对人本身的注重程度成为唐代人物画经久不衰、独树一帜的独特魅力所在。唐代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历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历史价值,彰显着璀璨耀眼的艺术魅力。对当时及后世唐代人物画的陶染是意味深长的。一方面,作为社会政治、经济层次的反映,人物画已在原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唐式风格”,还为渲染五代十国、南北宋朝权贵阶级的人物画等作了技术手法上的预备,也为随后发展的重彩人物画风开拓了崭新的道路。

2唐代传统服饰文化艺术的影响和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发

2.1唐代传统服饰的艺术魅力。古代没有照相机、摄像机等可以直观记录生活影像的工具,除了绘画。因为对人物画中的人物描绘能够再现当时现实社会中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其实人物画画家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进行创作,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都离不开与人朝夕相处的服饰。服饰的审美潮流是不会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唐代服饰不仅呈现出其瑰丽开放的审美风尚,也从特定的视角展现了唐代恢弘、霸气、绚烂的时代特征。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①唐代的服饰色彩华美绚丽,服装款式新颖、开放,裙装腰节线已提升到胸部。周诗:“惯束罗裙半露胸”,即似这种装束的描述。可见唐代思想开放,服装形制的袒露程度在中国古代女子服装里是绝无仅有的。唐代的政治、经济由盛转衰和文化上对宗教信仰———佛教的兴颂,这样的时代背景不断影响着当时审美倾向地转变。唐代给后世历代王朝增添了前卫的审美要素和色调。在唐朝前期到后期的过渡时期,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审美趣味也发生了透彻的蜕变。唐代服饰能够推陈出新,在保存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汲取与创新,从而推出诸多瑰丽、娇媚、洒脱的古代经典服饰。唐代服饰的盛世仪范也成为中国服装史乃至世界古代服装史中的一朵奇葩。通过分析唐代服饰文化的背景和唐代服饰的款式风格、色彩及面料格局,对传统服装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有了更深层的探究,更好的弘扬唐代服饰文化艺术的相承、进步与创新。2.2唐代传统服饰的继承与创新。正如古代甲骨文、繁体字到现代的简化汉字,文字在历史的潮流中会被逐渐弱化、消失,服饰作为文化现象的一种也同样如此。人是社会的主体,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表现美的欲望。通过最基础的服饰来包装人,体现以人为本的审美观念,其实是很难的过程。在我们认知与时代相对应的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同时,传承与创新传统服饰文化变得尤为重要。在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中,传统服饰与异域服饰之间广采博收、兼容并蓄。对于古代传统服装形制有一定的影响,并带动其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唐代女子的服装发饰风格虽然独树一帜,但它并没有统统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在继承、创新和尊重服装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传统服装艺术,并非在服装款式与色彩上完全照搬,使现代人热衷穿古代的服装。深入挖掘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魅力的服饰元素,无论是服装款式、色彩、面料、图案、配饰等等。在云谲波诡的服装发展趋势中,绚美发光,不被同化。2.3传统服饰文化探索中存在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明再次受到世界的关注,其中包括传统服装文化。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顶级服装设计师频繁的使用中国(下转第98页)(45/0/-45/90)s的铺层方式进行铺层,选用实体单元进行建模,铝泡沫芯子假设为各向同性的实体。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可以将冲击后含损伤的模型重新导入,通过对不同损伤程度的夹芯板进行压缩有限元分析,对其剩余压缩强度进行预报,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如图4所示,以冲击能量为50J夹芯板为例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仿真计算得到夹芯板失效模式与试验结果一致,最终破坏发生在受损伤的面板,其失效模式为沿宽度方向发生断裂,裂纹穿过夹芯板冲击损伤的中心区域,夹芯板在压缩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整体屈曲。通过将含有不同冲击能量损伤的夹芯板模型重新导入有限元软件中进行计算得到,剩余压缩强度仿真计算的结果如表3.1所示。不冲击能量下剩余压缩强度相差20%以内,且压缩其失效模式相同,从而验证了仿真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3结论

根据试验标准进行剩余压缩强度试验,当夹芯板未受到冲击或者冲击能量较小时,夹芯板的某一侧的面板发生局部屈曲,且断裂位置可能在沿纵向的任意位置,未受冲击和受到较小冲击能量夹芯板的失效模式均为复合材料面板发生压缩断裂。当冲击能量较大时,夹芯板在压缩过程中的失效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损伤区域附近出现局部失稳;凹坑将损伤沿着横向扩展;存在凹坑或者损伤程度较深的面板突然断裂。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含冲击损失的夹芯板有限元模型进行压缩模拟,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从失效模式以及剩余压缩强度两方面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永锋,张志民,王俊奎.复合材料夹层板面芯二维分层屈曲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1997,14(4):101-107.

[2]HassanMahfuz,SyfulIslam,LeifCarlsson,etal.Buck-lingresponseofsandwichcomposites:effectofcoredensityandimplantedinterfacecracks[C].ExtendedAbstractsof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ositeMaterials.2001.

[3]ASTMD7137/D7137M-12StandardTestMethodforCompressiveResidualStrengthPropertiesofDamagedPolymerMatrixCompositePlates,vol.15.03.2005

[4]王杰.复合材料泡沫夹层结构低速冲击与冲击后压缩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传统服饰范文篇10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服饰;服装设计;广泛应用

服饰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有所改变,它见证了社会的各种变革以及发展变化。蒙古族传统服饰也是如此,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从制作原材料、加工手法、使用场合等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其在服装设计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服装设计师的青睐。

一、蒙古族传统服饰特点

蒙古族属于一个游牧民族,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与族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蒙古族人民在解放以前主要是以打猎为生,打猎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方法,所以当时主要服装制作材料是兽皮,兽皮多数以袍皮为主,以犴皮等为辅助性材料。人们通过细致的缝制将狍皮与传统图案相结合,制作出大小不一,用途不同的狍皮衣服、帽子和靴子,所有的狍皮制品,多半是以原色为主。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狍皮帽子,制作方法是将狍子头进行特殊烘烤,保持原型,置于头上。这种帽子具有一定的实际功用,在打猎的时候会让狍子误将狩猎人以为是其同类,有助于狩猎的成功。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蒙古族服饰主要演变成帽子、袍子、腰带、坎肩、蒙古袍、靴子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鞋子,其中男人的服饰较为简单、质谱、浑然大气,而女人的服饰较为华丽,典雅高贵、大方得体,总而言之,蒙古族传统服饰具有以下特点:

1、多样性

由于蒙古族居住地区幅员辽阔,因此部落风俗习惯众多,因此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种类和数量也逐步增加,这些因素使得蒙古族传统服饰具有多样性的夜店,而且其民族色彩比较集中和丰富[1]。

2、华丽性

蒙古族虽然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但其居住场所并不固定,因此他们为了更好的财产携带和转移,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将金银珠宝直接戴在身上,这就使得蒙古族传统服饰变得华丽,同时也为传统的蒙古族服饰增添了贵气。

3、民族性

蒙古族传统服饰一般都会刺绣本民族的图案,这种民族图案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性,主要包括本民族独特的地理风貌以及风俗习惯,因此制作颜色鲜艳,精美,蕴含了独特的民族气息和韵味。

4、实用性

蒙古族传统服饰自身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白天晚上都会穿的衣物,蒙古袍在白天起到的作用主要是遮体和装饰,其在晚上起到的作用是抵御寒冷,蒙古袍外面还配有腰带起到收腰的作用,这也有利于防寒保暖。

二、蒙古族传统服饰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因人制衣,因时制衣可以说是制作服饰的基本原理,一个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环境影响着服饰的发展、变化及形式。民族服饰是体现人类文化发展的主要表征,它可以表现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也代表着人的意识的变化[2]。蒙古族由以前的游牧时展为现在的定居生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经济和文化都紧跟着当代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知识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这些发展是引起其服饰有所变化的原因,可以说传统服饰代表着蒙古族族在未定居前的生活历程,体现着其传统文化内涵,而现代蒙古族服饰的变化是鄂伦春族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见证,蒙古族服饰从根本上是鄂伦春族人生活发展史的缩影,它讲述着民族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历史、现实和理想,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蒙古族传统服饰在服饰设计中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这为服装设计提供了很丰富的创作素材。蒙古族民族特色是以狩猎生活为背景,以草原自然原始的文化为主体,而构成自身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对自然的理解,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民族的服饰中所表现的是适合狩猎的服饰造型结构,自然赋予的审美纹饰艺术图案,自然可供人们生存利用的材料,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的精神理念,是构成蒙古族服饰中的传统样式的内在。民族服饰在今天的实用功能已经改变,已不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服饰,但它有一定的存在价值,还将会永远存在蒙古族民族的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展示的机会少了,这就更增加了民族服饰的珍贵性和本民族对它的加倍喜爱,人们在民族节日期间把自己精心设计制做得民族盛装穿戴起来,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和欣赏它的民族服饰魅力[3]。蒙古族服饰是大自然的产物,服饰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理念。所以在开发蒙古族服饰的基础上要保证民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色,保持本民族特色的纹饰图案,保持本民族喜爱的传统文化,使本民族文化不会失传,民族服饰中的神韵未有大的改变。由此可见,服饰设计会吸收和借鉴蒙古族传统服饰中的自然性,设计出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服饰,更为广大人们群众所喜闻乐见。

三、蒙古族传统服饰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蒙古族传统服饰对服饰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服饰设计如何才能刚好的学习和借鉴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优势是我们所研究的重要问题,下面就从蒙古族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蒙古族传统服饰在现代服饰设计应用中的具体表现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1、蒙古族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

蒙古族的服饰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服装原材料的变化,这种变化不禁让人惋惜最原始的民族风采逐渐淡去,蒙古族在解放之前是属于游猎民族,长期生活在山岭上,那里气候寒冷,房屋是用桦树皮搭建的,人们都称之为撮罗子,没有现在的房屋保暖性好,在当时他们的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都是打猎而来,主要是狍子、犴、狼、灰鼠、羊等,受到这一生活习惯的影响,所以他们的服装都是用这些动物的皮毛所制作而成,这对于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蒙古族人民来说既可以满足对保暖性的需求又可以非常容易的获得制作原材料,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蒙古族传统服饰逐渐演变为抗寒性较强的蒙古袍。而现在服饰的制作材料多是纺织、绸缎、布等,这些更加受当地人的喜爱和青睐,出行方便并且穿在身上更加的轻便、简单大方。例如:现在的蒙古袍,制作材料主要是以不同的颜色的丝绸为主,服饰上的装饰图纹由金色的线或者银色的线勾勒而成,腰带的制作材料由以前的犴皮变成了布料、纺织物或者丝绸。因此在现代服饰设计的过程中,很多设计师大胆的对蒙古族传统服饰中的民族元素进行了夸张的设计,简洁、舒适、大方、贵气、同时还融合了时尚、流行的特点。例如:现代的蒙古袍女性裙子主要是以连衣裙和百褶裙为主,其设计上部更加修身,而下部更加宽松,在彰显青年人活力的同时,还显示了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4]。

2、蒙古族传统服饰在现代服饰设计应用表现

服饰特色的其中之一就是工艺,蒙古族人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传统手工艺作为蒙古族人们劳动的结晶,其工艺发展也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改变。蒙古族传统服饰主的制作主要是用猎物的骨头做成的针以及动物的筋一针一线的全心投入的制作自己家人所穿的衣服,可以说那个时候的衣服制作有些粗糙,但是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它又是精细的,因为每件衣服都是鄂伦春族女性辛苦的创作,承载了自己对家人的爱以及对生活的向往。现在的服饰制作手法已经改为了机械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说代表着蒙古族经济发展的提高,但是从民族意义上讲又是一种让人遗憾的缺失。随时时代的发展,蒙古族传统服饰在现代服饰设计应用主要表现在:现代服饰设计无论从设计工艺还是设计款式来看,都体现了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特点;现代T台服饰设计中融合了蒙古族传统服饰中十分艳丽和鲜艳颜色;尤其是皮革服饰以及皮靴元素都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例如:在品牌服装展示中,墨绿色的风衣运用的就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的腰带和盘扣元素,因此在体现风衣特色的同时,还将古典大方的特征显露无疑。

3、蒙古族传统服饰中图纹意蕴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服饰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内涵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服饰自身就拥有着属于自己的象征意义,将一种事物形象化并赋予其独特的含义,使它承载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价值、精神信仰,让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蒙古族服饰虽说在外形上有所改变,但是其内在意蕴是基本没有改变的,服饰本身所带有的图纹不只是起着装饰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超越外表的内在含义。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图纹有外形与动物相似的、也有与植物相似的、有类似与几何的,其中所看到的有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图纹,蒙古族人称之为南绰罗花,是最美丽的花的意思,代表着女性对于爱情的纯真和期待[5]。还有一种普遍的图纹,当地人称其为云卷,是与云的外表相似的图纹,承载着蒙古族人们对于天的尊敬和崇拜。现代服饰上的图纹与传统服饰图纹相比,外表上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鹿的图纹,现在变化为近似于云卷类的图案,在蒙古族的心中鹿是神圣的、纯洁的。因此将这种蒙古族传统服饰中独特的图纹意蕴广泛应用于服装设计中,能够丰富服装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是在一定的传统基础上有所改变,即使变化的层面较多但其中有一种因素是不会变的,这种因素会一直传承下去,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一种无声的语言。例如:服装设计界大师斯科特在其服饰设计的过程中,使用的就是陈巴尔虎旗蒙古族传统设计服装元素融入其中,因此在他的服装设计中主要是利用红色和橙色为主色调,这同时也是展现了游牧民族独具的野性。

四、结束语

自古以来蒙古族文化就有着自身丰富的内涵和历史特点,它不仅仅是草原人民历年来的智慧汇聚,同时它也是蒙古族人民特性的体现,蒙古族传统服饰拥有蒙古族独特的民族特色,包含了十分浓郁的蒙古族生活习俗,透过蒙古族传统服饰,人们能够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坚强的品质和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冀,因此在现代服饰设计的过程中融入蒙古族传统服饰元素,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还能够展示蒙古族传统服饰自身特性。综上所述,在传承蒙古族传统服饰过程中,应该将其更好的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的过程中,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去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二者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吸收和借鉴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精华,从而逐步提高服饰设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服饰设计的效果,同时更有利于传承蒙古族传统服饰。

作者:张丽媛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瑞霞.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与服装设计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1):115-117.

[2]陈皓月.蒙古传统纹饰的发展与创新[J].内蒙古教育,2013(9):225-226.

[3]邓玉萍.行走于时尚的边缘——论现代民族服装的设计趋向[J].艺术百家,2012(12):331-332.